首页 > 科普.生活 > 时下潮流健康生活方式:0.8生活TXT下载

时下潮流健康生活方式:0.8生活

作者:陶涛(现代)
栏目:科普.生活
类别:现代
大小:120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绪论:不要让生活失控,留点儿空间给自己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人活八分饱,花开九分艳”。也就是说,凡事我们都不要做得太满,要适当为自己留点儿空间。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凡事八分就好。这与时下台湾地区、日本流行的“生活”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生活”学告诉我们,不必对每件事都付出全力,而是尽八成的气力就好,剩下的两成气力可当做回旋的余地和养精蓄锐的本钱。
  “生活”学由医学健康衍生而来,由日本著名作家、医生贺志贡提出。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健康的心脏,每秒跳动一次,这是人体循环的最佳状态。”
  “烹饪时,用盐量若能从1勺改为勺,不仅能保有食材的生鲜原味,对肾脏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担。”
  “吃饭时,肚子饱了,头脑才接到‘饱’的信号,往往等到头脑释放出‘吃饱了’的信息时,我们已经吃得太饱了。因此吃饭不宜吃到十分饱,感觉到八分饱就要停筷子了。”
  ……
  “生活”学是一种豁达的人生哲学,做人只有坚持“生活”学,凡事给自己留点儿余地,人生才会圆满。
  曾有香港艺人大曝著名演员周迅有口吃的毛病,并指出周迅为了隐藏这个缺点,一直很怕接受别人的采访。周迅面对这些语带嘲讽的话,却坦白说自己口吃是内地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因为有这个缺点,自己就努力克服它,去演戏和唱歌,口吃又算得了什么。周迅的这番话让所有的娱乐记者都无话可说,并对她钦佩不已。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我们的生活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事事不能太求完美,有八分就足够了。因此,欲望不可太高,高不可攀则难免泄气;事事也不要抱有太多希望,希望过多,则失望也越多。明朝理学家薛宣说:“人爱花烂漫,我爱花始苞。”花儿全部开放后,凋零就会接踵而至。人不可强求十分,生活无须太美满,盈则亏,满则损。
  “生活”学有益于健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若坚持八分主义,就会获得健康生活。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人们拼尽全力,整日忙忙碌碌。在获得成功的同时,有些人却悲哀地发现,为了追求事业,却失去了健康,真是得不偿失。
  一个整日头疼、睡眠不佳的年轻人去看中医,中医诊断他患上了“轻度抑郁症”。研究表明,现在35%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这一数字真是叫人触目惊心,须知没有了健康,拥有再多身外之物,也没有意义。那位中医看着年轻人睡眠不足的样子,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别对自己要求过高,工作做得差不多就行,不要总想着竞争,争第一,把自己的健康搭进去是不值当的。
  中医的一席话真让人感叹不已。当我们每天像喊口号一样喊累,筋疲力尽的感觉像影子一样尾随时,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观和健康观了。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接受这样的教育:一定要拿100分,一定要争第一。然而,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给自己施加太大的压力呢?
  如果每时每刻都紧绷着心中的那根弦,我们整个人就有可能被工作掏空,我们的健康就有可能走下坡路……这大都是因做得太“满”所导致。
  其实,给自己留两分余地并没有什么不好:在生活中坚持“生活”学,为自己预留两分缓冲期,这样身体才不会觉得被掏空;在为工作奋斗时,将大部分时间及精力投注在工作上,剩下一点时间和精力休息、充电、旅游,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成就,这样的生活才不会只剩下工作;玩乐时,也只投入八分的精力,留下两分心思为投入工作做好准备,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工作,还能保证自己不会出现“长假综合征”。
  也许你要说,只做八分好,却不去全力以赴,这样的人生态度不就是不进取吗?
  难道只有竭尽全力才意味着积极进取吗?
  为自己预留两分空间,可给生活带来平衡和良性循环,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长跑,我们不需要一直竭尽全力向前冲,而应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时间,留出两分的气力为跑完全程做准备。
  如果连拼命到底的日本人都默默奉行“生活”学了,我们为什么不呢?不要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失控的境地,总是处于一种兵荒马乱的状态,留出两成气力,滋养自己走好下一步。
  
  
  
  
  
  
  
  健康专家预言:像心脏那样去工作
  
  心脏的工作行云流水,自然和谐,有前瞻性、原则性、规律性,如果我们能像心脏那样去工作,既有效率,又不会累。
  ——洪昭光
  世间万物的生存方式各不相同,最科学的工作方式非心脏莫属。一些养生专家甚至提出了“像心脏那样去工作”的养生观点。
  众所周知,心脏的重量不到人体重量的,仅约300克,但它却担负着人体全身血液循环供给的重任。人体全身重量是心脏的200倍,相当于一个人要为200个人提供生命的能量。心脏的工作量多么大呀!
  或许人们认为,心脏的工作量这么大,它一定是永不停息、兢兢业业、不知疲倦、不分日夜地苦干。事实恰恰相反,心脏的工作、休息是非常智慧、非常理性的。心脏的跳动也分为工作期(收缩期)和休息期(舒张期),如果以成年人平均心率每分钟75次计算,每一次心动周期平均为秒,其中心房收缩期平均为秒,舒张期平均为秒,即1/3的时间工作,2/3的时间休息,相当于我们的8小时工作制。到晚上入睡时,心跳会自动调节为50次/分,收缩期仍然是秒,舒张期却变成秒,即1/4时间工作,3/4时间休息,相当于我们的6小时工作制。可见,心脏是多么善于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除善于工作、合理休息这一特点外,心脏还非常顾全大局。当人体遇到紧急情况或剧烈运动时,心脏能马上服从大局,根据需要加快心跳次数,心跳每分钟甚至达到150次或更多,这时每次心跳周期才秒,收缩期秒,舒张期秒,即相当于12小时工作制,心脏表现出了很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心脏又非常有原则,这原则是为了保证生命的长治久安,人体的百年健康。心脏并不像人们那样蛮干,绝不接受“连续工作”的指令。因为连续工作不吃不喝、不睡不眠,等于失去健康,等于死亡。忙碌没有关系,但必须有休息,可以少休息一会儿,但不能不休息。因此,心脏在收缩期是处于“绝对不应期”,即不接受任何指令,只有休息后才接受指令。如果指令过早发出,心脏未能充分休息就提前工作,就是临床上的“早搏”。心脏在完成工作后紧接着就要求同样时间的补休,真正做到了公平合理,“有理、有利、有节”。
  让人更敬佩的是心脏也懂得自我保护。当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度超过70%,供血能力明显减少时,它会向身体发出警告信号,如使心脏出现绞痛症状,以提醒主人赶紧采取保护措施。
  纵观心脏的整个工作过程,它不仅做到了劳逸结合、中庸适度,同时还体现出了自然、和谐的境界。难怪有人说,心脏是自然造化的杰作,为了自己的健康,人们应该像心脏那样去工作,做到起居有时、饮食有节、生活规律、快乐轻松。
  
  
  
  
  
  
  
  多数疾病的产生与追求完美有关
  
  起居之不时,饮食之无节,侈于嗜欲,而吝于运动,此数者,致病之大源也。
  ——王国维
  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过分追求完美,就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碍身体健康。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完美,为了将事业做得尽善尽美,人们加起班来没完没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人们整日早出晚归,不注重饮食,拼命赚钱……然而,这些人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反而累坏了自己的身体。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完美主义者往往将个人标准订得过高,不切合实际,且带有明显的强迫倾向,要求自己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事实证明,苛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会使人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而身心又是相互影响的,当心理被“完美”所迫时,身体便会做出一系列不良反应,如持续疲劳、不适增多、局部或浑身绷紧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胃口不好、睡眠质量差以及*减退……
  追求完美,使人们饮食不规律,形成不良饮食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资料表明,决定人类健康的因素,40%在于遗传和生存的环境条件,8%为医疗条件,7%为生活环境和地理气候条件,而60%在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人类的健康有60%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为了自己的健康,我们应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们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完美,整日奔波忙碌,有时甚至连吃饭时间都无法挤出,只能匆忙吃几口或不吃。殊不知,长期不规律的饮食有可能使自己患上多种疾病,比如,胃溃疡、十二指肠炎、胆结石、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有关研究表明,到2015年,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将比1985年的1320万多1倍;发展中国家死于此病的人数也将由720万增至1670万,且死亡者多为壮年人。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很多年轻的精英在事业如日中天时疲劳而死的例子比比皆是。不仅如此,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身边还出现了许多“小胖墩”,最近医学研究表明,这些孩子成年后,极易发生“生活方式病”。肥胖男子在70岁以前患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中风、结肠癌等疾病的概率要比正常体重的男子高2倍;肥胖女性70岁之前患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机会比正常体重的女性高倍。这都与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关。
  另外,有些过度追求完美的人喜欢用烟酒来缓解因追求完美而产生的压力。但是,长期嗜酒却能诱发多种癌症,比如肺癌、胃癌和乳腺癌等。医学研究指出,肺癌的发生,抽烟者是不抽烟者的220倍。不要庆幸你还没有任何病发症状,或者厌倦了这些司空见惯的说辞,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嗜干你身体精华的“黑蝙蝠”,不信,你就试试看!
  过度追求完美,使人们陷入恶劣的情绪中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恶劣的情绪最能使人短命夭亡。而恶劣及紧张的情绪大多由过度追求完美所致。情绪恶劣,过度紧张、疲劳不仅会诱发疾病,损害健康,有时甚至还能夺去人的生命。
  美国的《今日心理学》说完美主义是一种流行病。诚然,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让人更加精益求精,但过度的完美主义却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产生焦虑沮丧之情而又无法登上成功之巅。
  过度追求完美的人往往给自己定下高不可攀的标准,一旦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会收获无情的挫折。不但打击自己的积极性,还有可能让自己沉浸在失败前的担惊受怕和失败后的悲观丧气中。
  过度追求完美的人常常因担心自己出错而不停地检查自己的行为。有些人还可能演变成对自己行为的怀疑、不确定感,从而重复无意义的动作、反复检查,这些都是强迫症和广泛性焦虑的重要症状。
  摆脱追求完美的方法
  为了摆脱追求完美桎梏,我们应采取下面的方法:
  1.正确评估自己,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也不过于自卑。
  2.重新认识“失败”和“瑕疵”,一次乃至多次失败并不能证明自己价值的大小。
  3.为自己建立一个短期目标,然后尽力实现它。
  总之,我们要牢记:“人可以完善自己,但不能完美自己。”
  ●健康提醒●
  需要指出的是,因追求完美而产生的生活方式疾病的危险程度远远超过传染病,因为它隐蔽性强,不易被人发觉。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可防患生活方式疾病,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可以提高生活品质,使生活更美好。
  
时下潮流健康生活方式:0.8生活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