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小说 > 解读故事会TXT下载

解读故事会

作者:匿名(当代)
栏目:文学.小说
类别:现代
大小:0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故事会》创刊40年了,40年铸就的辉煌足以使为之奋斗的人们陶醉,但是,编辑部的同志如这本刊物一样平实,不事声张,不搞庆贺,而是平声静气地总结和反思走过的不平凡历程,试图解开《故事会》何以成为中国期刊出版的神话这个谜,于是有了这本《解读》的书。
  一本普普通通的刊物,传统的小32开本,装帧谈不上时尚,封面也没有“大美人”吸引人的眼球,可是它40年来送给读者一串串美妙动人的故事,却在中国期刊出版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这的确是一个谜,一个奇迹。据中国故事期刊协会2002年6月15日的统计,全国共有52种故事类期刊,月发行量863万册左右,而其中《故事会》的发行量近400万册,几乎占“半壁江山”。据世界期刊联盟(FIPP)编辑的《世界期刊概况》统计,1999年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文化类期刊的排行榜中,《故事会》名列第五位。近10年来,它获得了一连串的荣誉:1994年,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青少年喜爱的电视、报刊”的调查中,《故事会》被评为“读者最喜欢的全国十大杂志”之一;1997年,《故事会》入选中国首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1999年,《故事会》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1年,《故事会》被新闻出版署授予“双高”(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列入“中国期刊方阵”的第一梯队;2002 年,《故事会》在《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中,被评为“读者最喜爱的十家杂志”之一;2003年,《故事会》在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评选中,再次被评为最高荣誉的“国家期刊奖”。《故事会》成为上海市的著名商标,成为上海出版界的“名片”,成为中国出版人的骄傲。
  读罢《解读》,这个谜终于解开了。《解读》本身就是由很多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组成的。《故事会》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或几个故事之外的故事。《故事会》编辑部的每一个人都有几个或几十个故事中的故事。这一个一个故事解读了《故事会》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变化。这些故事的主人翁都是《故事会》的编辑、作者、读者,故事的情节无非是一个作品的产生过程或在读者中产生的反响,或者是编辑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亲密交往。于是有了“老家”在什么地方的故事,有了把“根”留住的故事,有了创办“黄埔军校”的故事,有了一副神奇的“药方”的故事,有了注入人格力量的故事,有了“放水养鱼”的故事,等等。这其中有《故事会》初创时期的艰辛,有“非常时期”的尴尬,有挑战面前的沉思,有成功之后的喜悦,还有对未来的憧憬。然而,这故事里的世界,一样使你无比振奋,一样使你激动不已,一样使你刻骨铭心。这故事如水一样清澈,如蜜一样甜美,如歌一样飞扬。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寻常的故事,才有《故事会》的不寻常发展。
  他们自己把《故事会》的成功秘诀,归结为八个字:“眼睛向下,情趣向上”。这八个字很有分量,体现了《故事会》编辑部的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办刊理念,一种企业文化。这一办刊理念,是《故事会》办刊宗旨的高度概括,是文化工作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动表现,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许,这也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类期刊共同的精神,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办刊理念,共同的企业文化。
  “眼睛向下”,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规律的深刻认识。人民是文化的惟一承载者,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广大文化工作者只有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汲取营养,才能生产出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眼睛向下,是文化工作者的基本功之所在。一个优秀的文化工作者,必然把人民群众视为“衣食父母”,情为民所系,心为民所想,全心全意地投身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工作动力,把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把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成果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眼睛向下,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呼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在文化建设中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首先要眼睛向下想着群众,深入实际了解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愿望。眼睛向下,就要像《故事会》那样“还故事于民”,像《故事会》那样“在时代的脉搏上跳动”,像《故事会》那样把读者视为“上帝”,与“上帝”交流,同“上帝”拉起手来,向“上帝”传递声音。
  “情趣向上”,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使命的深刻认识。只有把文化建设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中来考察,放到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来考察,放到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中来考察,才能摆正与大局的关系,与读者的关系,与群众利益的关系;才能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自己工作的意义,自己办刊的目的;才能懂得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平庸的,什么是有害的,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情趣向上,就要像《故事会》那样把刊物看做读者的精神家园,呵护读者心灵中的圣地;像《故事会》那样看到“小”刊物背后的大理论,强化主体意识,登高远望;像《故事会》那样学会“沙里淘金”,培养起一支高素质的“子弟兵”;像《故事会》那样在时代的坐标中提升,打造中国自己的品牌期刊。
  对一个刊物来说,40年时间说短也不短,说长也不长。评价一个刊物可能首先不会看其办刊时间的长短,而要看其社会影响力。但是,时间毕竟是最无情的裁判,一个刊物一时的影响力也许不难做到,长时间的、持续的影响力,难啊,难。
  《故事会》的故事还没有完,它将继续往下讲。愿《故事会》的故事永远像火一样闪亮,像浪一样前行,像歌一样飞扬。
  2003年11月2日于北京
  



第一章谜一样的传说(1)

 高晓声永远也无法看到那些读者来信了,他以自己的生病之躯,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篇作品,将自己生命和文学的最后一片绿叶留在了这本他认为值得留下的“书”上,然后才挥手告别那些喜欢他作品的读者,独自依依不舍地远行了。
  这是一本何等神奇的“书”呢……
  1.边寨、童心和“最后一片绿叶”
  这是那些作家们无论如何都未曾想到的故事。
  可是,这的确又是这些作家们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事情。
  故事发生在公元1987年的深秋。
  一批上海作家来到云南红土高原上的楚雄地区边寨采风。
  楚雄位于金沙江畔,这里山高谷深,交通不便,是一个多民族集居的大山区,运输大都靠马帮忙或是人背肩挑。这样的自然环境正好适合这次上海作家采风团的要求,因为这次采风与以往的不同,这次在出发前定的“原则”是越是偏僻越向前。
  这天中午,作家采风团来到边寨的一户村民家中。
  好客的主人一听说是上海来的作家,心里格外高兴,拉着他们的手非要到他的“寒舍”去“稍坐”不可。
  作家们进屋坐下之后,相互与主人通了姓名。主人立刻忙着生火煮饭,说是进了山寨就要遵守山寨的规矩,无论如何得喝上一杯酒。
  酒席上,好客的主人端起酒杯,径直走到采风团一位高个子的年轻人面前,充满深情地说:“来,我先敬你一杯!”
  年轻人站在那里,顿时有些惶然,抬眼看看四周,这些与自己一同来采风的“团员”们,大都是在当今中国文坛上德高望重的名人,而自己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如何能接受主人敬的第一杯酒?
  可是,盛情的主人却并不在意,他爽直地对那个年轻人说:“按我们这里的风俗,第一杯酒要敬最尊贵的客人,我喜欢看你们编的‘书’!”
  还未等年轻人回答,豪爽的主人一仰脖子,将那杯酒灌了下去。
  在这偏僻而闭塞的大山中,竟然还能寻到“那个年轻人”参与编辑的那本“书”的踪影,那本“书”竟然让一个文化不高的“乡野村夫”如此不忘的同时,还记住了一个年轻的编“书”人的名字,写了一辈子书的作家们不得不对这件事感到惊讶!
  这是一本什么“书”呢?
  听听这个孩子关于这本“书”的故事吧。
  这是一个只有十二岁的男孩。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是天真活泼、四野撒欢的时候。可是,这个男孩却不幸得了可怕的肾癌,终日躺在县医院的病床上,被病魔无情地折磨着。
  这些年来,父母亲看着孩子的身体和精神一天不如一天,常常是背地里擦眼泪,他们除了四处给孩子寻医治病之外,就是千百万计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吃的除了人间的龙肝凤胆,玩的就差没有摘下天上的星星月亮,可是孩子仍然不满意。
解读故事会 在线阅读: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