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小说 >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TXT下载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

作者:练性乾 (现代)
栏目:文学.小说
类别:现代
大小:0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前言(练性乾)
  一辈子同文字打交道,自然读了一些书。但对一位作者的书读得那么认真、那么津津有味,在两三年时间里读了他十几本专著,在我的读书经历中,算是件 稀罕事。这位作者就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
  虽然未曾谋面,未拜过师。但是,我在书信中还是呼喊他为“老师”-不是北京眼下逮住谁都叫“老师”的客 套,而是从心底里感觉到,南怀瑾先生的学问、人品,确实令我敬佩、羡慕。 南怀瑾先生在台湾有许多头衔:“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 学家”、“国学大师”和“禅宗大师”等,还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 物”,但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 走卒,都这样称呼他;不管三教九流,男女老幼,也都如此亲昵地叫着他;许多 人都以是南怀瑾的学生而引以为荣,而南老师自己则经常谦虚地说:“我从来没 有一个真正的学生,也没有收过一个徒弟。”接着,还自我幽默一下:“老师早, 老师好,老师不得了!我最讨厌人家把我当成偶像。吾乃一凡人,不足让人盲从 我。” 南老师自谦为“凡人”,实际上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采。
  南老师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的一个书香人家,自幼接受严格的私塾教育。少 年时期,已遍读百家,还学习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此外,还学习文学、书法、 医学和易经、天文等。
  抗战兴军,南老师入川,曾任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并在金陵大学研究 所研究社会福利学。后离校,专门研究佛学,花三年时间遍阅『大藏经』,后又 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大师。此后,曾讲学于云南大学和四川大学。 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返乡。不久,归隐于杭州之三天竺之间:后又于江西 天池寺附近结篷清修。
  1947年春,南老师去台,一住近四十年,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先是个别教授, 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他院校和研究所,并创办东西精华协会、老 古文化事业公司等文化事业。 南老师学问博大精深,一生著作等身,在台湾已出版了三十一部专著,其中 大多为南老师讲述,他人整理。目前,还有大量讲学录像带尚待整理。南老师的 著作不像三毛、琼瑶的小说那样畅销一时,而是长销不衰、一版再版,最多的达 十八版,印数四十万册。台湾流传一段佳话:一对新婚夫妇互赠礼品,新郎向新 娘赠一套『论语别裁』,新娘还赠一套『孟子旁通』,而两部书都是南老师的著 作。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大陆读者有机会读到南老师的书。自1990年以来, 大陆的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等几家出版,已先后出版了南老师的 『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历史的经验』、『禅宗与道家 』、『静坐修道和长生不老』等好几部专著,还有『禅海蠡测』、『易经杂说』 和『易经系传别讲』等正在洽商出版中。南老师的书在大陆虽未引起轰动,但也 拥有不少读者。在我的朋友中,有专家教授,也有青年学生、一般干部,凡读过 南老师著作的人,无不叫好,无不佩服。一位朋友说,他在书店看到南怀瑾的书, 随便翻翻,就毫不犹豫买下来,虽然书价不低。一个个体书贩在我案头看到南怀 瑾的书,就说:南怀瑾的书好卖,有人一看到‘南怀瑾’三个字就买,都说这老 头子学问大,字字值钱。听说他九十多岁了……”他讲了一大堆不知从哪儿听到 的传闻,说的有点神了,我赶紧拿出南老师的相片给他看,并告诉他,老师今年 才七十四岁。
  我喜欢读南老师的书,因为他的书别具一格,不同凡响。南老师毕生钻研并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但他并不拘泥一字一句的训诂注疏,不固执于一得之见、一 家之言,而是透彻地理解儒释道各家的学术精髓,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和现 代人的种种心态,广证博引,谈笑自如。“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 教,出入百家言”,这是南老师客厅里挂的条幅,反映了南老师宽阔的胸怀和执 着的追求。 南老师著作一个难能可贵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易经』、『论语』、『老子 』这些几千年前的深奥经典,南老师用通俗、轻松、幽默的现代口语讲解起来, 使读者如同听故事小说,入耳入脑,爱不释手;南老师的书还充满人生哲理、富 于强烈的民族意识。难怪出版界争相出版南老师的书。 我无意吹嘘南老师的书完美无缺或句句是真理。我敢说,国内学术界的专家 学者肯定可以在南老师的书中挑出毛病或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本来,如何解释、 评价几千年前古人讲国的话,有不同的意见是很自然的。老子的一部『道德经』, 才五千字,但后代诠解评价『道德经』的文章专著恐怕已有几千万言了,不仅有 中国的,还有外国的,无不掺进了作者本人的思想观点,老子如果活到现在,不 知作何感想。所以,南老师谦虚地把自己的书名都用上“别裁”、“杂说”、“ 旁通”等。
  南老师现在已离开讲坛,几年前,移居香港。南老师淡泊名利、不求闻达, 但声名远播、桃李满天下;南老师学富五车、功成名就,但没有高官厚禄、腰缠 万贯。出于对家乡的厚爱,出于对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企望,南老师在海外筹巨 资,建立了几个投资公司和基金会,在国内开办或筹组八个合资企业,合资修建 温州至金华的铁路项目也正在落实;南老师慷慨解囊,在全国二十多所高等院校 设立奖学金或提供资助,但是他不让宣传,连他亲近的人也说不清有多少人得到 过南老师的扶植。
  南老师的书在大陆已印行了几十万册,拥有相数量的读者,但南老师的身世 还鲜为人知。我根据间接得来的信息做此短文,不足以全面反映南老师的道德文 章。这还是我第一次未经采访本人而写成的“人物专访”,但愿有机会亲聆教诲, 向喜欢南老师数的读者介绍南老师不平凡的业绩。
              练性乾 1992年8月

          隐士与历史文化隐士与历史文化

  有人说中国过去的隐士,就是西方文化中自由主义者“不同意”的主张,他 不反对,反正个人超然独立,这是民主政治的自由精神。这个比方表面上看起来 很对,实际上还是不大对,因为中国一般的知识分子中,走隐士路线的人并不是 不关心国家天下大事,而是非常关心,也许可以说关心得太过了,往往把自己站 开了,而站开了并不是不管。印度的思想,绝对出家了,去修道了,就一切事物 不管;中国的隐士并不是这种思想。我们研究中国的隐士,每一个对于现实的政 治社会,都有绝对的关系,不过所采取的方法,始终是从旁帮助人,自己却不想 站到中间去,或者帮助他的朋友,帮助他的学生,帮助别人成功,自己始终不站 出来。在中国过去每一个开创的时代中,看到很多这样的人。 最有名的如明朝朱元璋开国的时候,能够把元朝打垮,当然中间是靠几个道 家思想的隐士人物出力,正面站了出来的是刘伯温,背后不站出来,故意装疯卖 傻。疯疯癫癫的人有好几个,如装疯的周颠,另一个是铁冠道人,这是著名的。
  这些人朱元璋都为他们写过传记。正史不载,因为正史是儒家的人编的,他们觉 得这些人太神奇了,这些资料都不写在正史中。尤其是周颠这个人更怪,既不是 和尚,又不是道士,一个人疯来疯去的,与朱元璋的交情也非常好,每逢朱元璋 有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他突然出现了,告诉解决的办法。有一次朱元璋测验他, 周颠自己说不会死,朱元璋把他用蒸笼去蒸烤,结果蒸了半天,打开一看,他等 于现在洗一个土耳其浴,洗得一身好舒服。从此朱元璋告诉部下,不可对周颠怠 慢,这是一个奇人。像这一类的人,也属于有名的隐士思想一流的人物。 中国过去有道之士,可以不出来干涉现实的事,但他非常热心,希望国家太 平,希望老百姓过得好,宁可辅助一个人到太平的时代,而自己不出来做官;等 到天下太平了,成功了,他的影子也找不到了,他什么都不要。在中国古代历史 中,这一类的人是非常多的。当然正面历史不容易看到,从反面的历史上,可以 看到很多,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这些人。就拿王阳明来讲,他所碰到的于普通人 的生活及观念不同的异人也很多。 隐士思想,明知道时代不能挽救的时候,他们站开了,担并不是消极的逃避, 等于是保留了文化的精神,培养后一代,等待下一代。最有名的,如唐代的王通, 我曾经提到过很多次,他的学生在他死后私缢他为“文中子”。在隋炀帝的时候, 他本来有志于天下,自己想出来干,但与隋炀帝谈过话,到处看过以后,知道不 行,回去讲学,培养年轻一代。所以到了唐太宗开国的时候,如李靖、房玄龄、 魏徵这一批唐代的开国元勋、文臣武将,几乎都是他的学生,所以开创唐代的文 化思想,文中子是最有功劳的。可是我们读唐代的历史,还没有他的传记,所以 后人还是怀疑文中子的事迹是不是真的,否则为什么没有他的传记?最后经考证, 原来文中子的儿子,得罪了唐太宗的舅子,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大臣,人也很好, 不过在学术思想上意见不同,所以后来修唐史的时候,就没有把文中子的思想摆 进去。因此文中子死后,他的缢号,还是朝中这班大臣。也就是他的学生私下给 他的。历史上有名的“自比尼山”故事,就是说不仅他的弟子,连他自己也比为 当代的孔子。而实际上以功业来说,也许他比孔子还要幸运,因为孔子培养了三 千弟子,结果没有看到一个人在功业上的成就,而文中子在几十年培养了后一代 的年轻人,开创了唐代的国运与文化。
  像这一类,也属于隐士之流的思想,明知道时代不可以挽回了,不勉强去做, 不作儒家思想的“中流砥柱”--人应该有中流砥柱的气概,但能不能把水流挽 回呢?这是不可能的,只可以自己流传忠臣之名而已,对时代社会则无法真正有 所贡献。道家说要“因应顺势”,这类人的做法,就形成了后世的隐士。

           名利浓于酒名利浓于酒

  孔子说,国家社会上了轨道,像我们这类的人,就用不着了,我们不必占住那个 职位,可以让别人去做了。如果仍旧恋栈,占住那个位置,光拿俸禄,无所建树,就 是可耻。其次,社会国家没有上了轨道,而占在位置上,对于社会国家没有贡献,也 是可耻的。结论下来就是说,一个知识分子,为了什么读书?不是为了自己吃饭,是 为了对社会队国家能有所贡献,假如没有贡献,无论安定的社会或动乱的社会,都是 可耻的。 讲到这里,我们想起了一些故事,可作为研究这两句话的参考,这个免于“耻” 字的功夫可真难。 如大家所熟知的,汉光武刘秀和严光(子陵)是幼年时的同学好友,后来刘秀当 了皇帝,下命令全国找严子陵,而严子陵不愿意出来作官躲了起来。后来在浙江桐庐 县富春江上,发现有个人反穿了皮袄钓鱼,大家都觉得这是个怪人,桐庐县令把这件 事报到京里去。汉光武一看报告,知道这人一定是老同学严光,这一次才把他接到京 里去,但严光还是不愿作官。汉光武说,你不要以为我当了皇帝,如今见面的还是同 学,今夜还是像当年同学时一样,睡在一起,好聊聊天,严子陵还是那样坏睡相,腿 压在皇帝的肚子上,所以太史公发现“客星犯帝座”的说法。后世在严光钓鱼的地方, 建了一座严子陵的祠堂。因为历代以来的读书人,都很推崇严子陵,认为他是真正的 隐士。有一个读书人去考功名,经过严子陵的祠堂,题了首诗在那里:“君为名利隐, 吾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这是推崇严子陵的。相反的,清人却有诗 批评严子陵:“一袭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 寻?”这是说严子陵故意标榜高隐,实际上是沽名钓誉,想在历史上留一个清高的美 名。这是反的一面。 此外,还有一段中国历史上蛮有趣的事情。
  满清入关以后,有许多读书人不投降。但清帝康熙非常高明,他十四岁亲政,就 平定了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天下,作了六十年的皇帝,把清朝的政治基础定下来,可 以说他是一个天才的皇帝,不是职业皇帝了。他看到汉人反清的太多,为了要收罗那 些不愿意投降的读书人,在科举中特别开了一个“博学鸿诗科”。对于那些不愿意投 降的遗老们,特别恩准,马马虎虎,只要报一个名,形式上考一下,就给予很好的官 位,结果有很多人,在这种诱惑下动摇了,而进了“博学鸿诗科”。也还有很多人硬 不投降,所以当时闹出了很多笑话。其中一些,是非常尖刻讥讽,当时曾留下几首讽 刺的名诗:“一队夷齐下首阳,几年观望好凄凉。早知薇蕨终难饱,悔煞无端谏武王。 ”后来又开第二次“博学鸿诗科”,再收罗第一次未收罗到的人。因为许多人看见第 一批“博学鸿诗科”的人,都有很好的官位,自己就更忍不住了(从这里看,中国人 讲究的节操,要守住真是难事,自己的中心思想能终生不变,实在是最高的修养)。 第二次去的人更多,考场的位置都满了,后去的被推到门外,有人便吟诗挖苦:“失 节夷齐下首阳,院门推出更凄凉。从今决计还山去,薇蕨那堪已吃光。”中国读书人, 非常重视节操,也就是中心思想、见解的坚定问题。
  又如明末清初的名诗人吴梅村,他的诗的确好。他本来坚持不肯投降,清政府挟 持其老母威协他,逼得他最后只好去向清政府报到。因此吴梅村一生非常痛苦。同时 清政府对这些投降的人,虽然待遇很好,但后来写历史的时候,清帝还是下命令把这 些人列入《贰臣传》。这是中国的文化的精神,尽管再好,终究是投降过来的,骨头 不够硬,这是很严重的,被人瞧不起的。吴梅村后来被列入《贰臣传》,他当时去报 到,内心非常痛苦,但是被清政府征召,非去不可。所以他的诗有:“浮生所欠唯一 死,人世无由识九还。”吴梅村因为名气太大,他在应召启程进京的时候,有好几百 人,号称“千人会”,为他饯行。有一个青年,没有参加这次集会,写了一封信,派 人送到宴会上给吴梅村。吴梅村坐在首席上打开来一看,脸色都变了。旁边的人觉得 奇怪,看了这封信后大家的脸色都变了。原来这封信上写了这么一首诗:“千人石上 千人坐,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在坐的人全被骂了。   我们看了这些材料,对中国文化的臣节与忠贞的精神,要特别注意。前几天中午 和几位同学吃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有一位现在法国修哲学博士的同学,回来写论 文,因为她是学哲学的,听了这个问题觉得奇怪,她说:“这有什么不对?”还问曾 国藩算不算贰臣,我告诉她当然不算贰臣,她反而觉得“更怪”。我说,假如别人说 你是再嫁夫人,你气不气?她说:“我当然气,我根本还没结婚。”我说,对了,所 谓贰臣就等于一个女人结了婚,丈夫并没有不对,而她离开丈夫和另外一个丈夫在一 起,当然别人要攻击。这就是西方文化的看法与中国文化的不同。这个时代的道德、 节操的观念也与过去的不同。所以今天的中国文化,在这个问题上,也正处于历史文 化观念的矛盾与交替当中。

           绝不让穷愁同时光临

  我们在中国文学里,对人生常有“贫病交加”的悲叹。世界上贫病 交加的人太多了,这是我们应该用心致力的地方。所谓行仁道,就是要从社 会整体的环境来均富。拿现在的政治术语来说,就是要达到全民的富强康乐。 有一个朋友,过去地位很高,也是部长级的,现在有七八十岁了。
  前两个月碰面,看他气色很好,相逢便问年龄,他很风趣地说:“我是王( 望)八之年。”他来了个谐音答话,自我幽默一番。这位朋友,现在蛮穷的, 他常说人世的两个字,自己只准有一个字,绝不许同时拥有两字。什么字呢? “穷、愁”两字。凡“穷”一定会“愁”,穷加上愁就构成穷愁潦倒。他虽 然已到望八之年,因为只许自己穷,绝不许自己愁,所以能“乐天知命而不 忧”。他真的做到了,遇到知己朋友,仍然谈笑风生。另一个人还告诉我关 于他的故事说:某老还是当年的风趣。他虽穷,家里还有一个跟了他几十年 当差的老佣人,不拿薪水,在伺候他。有一天,他写了张条子,叫老佣人送 到一个朋友那里,这个朋友知道他的情况,又是几十年的老交情,他有条子 要钱,当然照给。这一天他拿上一千块钱,然后到一家饭馆,吩咐配了几样 最喜欢的菜;身上香烟不太好,又吩咐拿来一听最喜欢抽的英国加立克牌的 高级香烟。一个人慢慢享受,享受完了,口袋里掏出这一千块钱,全部给了 茶房。茶房说要不了这许多,要找钱给他,他说不必找了,多余的给小费。 其实连那听外国香烟在内,他所费一共也不过三四百元。茶房说小费太多了, 他仍说不必找了。他以前本来手面就这么大,赏下面人的小费特别多,现在 虽穷,还是当年的派头。习惯了,自己忘记有没有钱。所以朋友门当面说他 仍不减当年的风趣,他听了笑笑说,我就要做到这一点,两个字只能有一个。 穷归穷,绝不愁,如果又穷又愁,这就划不来,变成穷愁潦倒就冤得很。社 会上贫病交迫的人很多,要想心理上不再添愁,这个修养就相当高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几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要是身体力行,历练起来,就不简 单了。孔子第一句话就赞叹颜回,然后说他的生活-“一箪食”,只有一个 “便当”。古代的“便当”就是煮好的饭,放在竹子编的器皿里。“一瓢饮 ”,当时没有自来水,古代是挑水卖,他也买不起,只有一点点冷水。物质 生活是如此艰苦,住在贫民窟里一条陋巷中,破了的违章建筑里。任何人处 于这种环境,心里的忧愁、烦恼都吃不消的,可是颜回仍然不改其乐,心里 一样快乐。这实在很难,物资环境苦到这个程度,心境竟然恬淡依旧。我们 看文章很容易,个人修养要到达那个境界可真不简单。乃至于几天没饭吃, 还是保持那种顶天立地的气概,不要说真的做到,假的做到,也还真不容易。 颜回做到了不受物资环境的影响,难怪孔子这么赞赏这个学生。三千弟子只 有他做到这个修养,而他不幸三十二岁就短命死了。近代研究孔孟思想的, 认为颜回是死在营养不良。虽然是句笑话,但是大家对营养还是要注意到才 对。

             纪晓岚编书不写书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 在线阅读: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