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小说 > 纽约三部曲TXT下载

纽约三部曲

作者:保罗·奥斯特 (美)
栏目:文学.小说
类别:国外
大小:372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玻璃城
第一章
事情是从一个打错了的电话开始的,在那个死寂的夜里电话铃响了三次,电话那头要找的人不是他。过了很久,他能够思索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时,得出的结论是,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除了偶然性。但这是很久以后的想法了。一开始,还仅仅只是那件事情和由此产生的结果。不管它也许会有别的种种可能,还是所有的事情都已经被预先注定了的( 从那陌生人嘴里吐出第一个字开始) ,这都不必细究。问题在于这件事本身,而且不管后来的一切是否意味着什么,那都不是这件事本身所要告诉你的。
至于奎恩本人,几乎不需要我们在他身上费多少事。他是谁,从哪儿来,他做过些什么,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比方说,我们知道他三十五岁。我们知道他结过婚,也曾为人父,然而他的妻子、儿子都死了。我们也知道他写过书。更确切的说法是,写过悬疑小说。那些作品是用威廉姆·威尔逊的笔名写的,他差不多以一年一本的速度出版那些书,赚来的钱够他在纽约一处小小的公寓房里将就度日。他每年通常要花上五六个月的工夫写小说,剩下的时间就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大量阅读,光顾画展,还去看电影。夏天,他在电视上看棒球比赛。冬天,他去看歌剧。不过,他最喜欢的事情是散步。几乎每天都要出去溜达一圈,不管刮风下雨晴热寒暑都这样,从他的公寓出发,信步穿入市廛——从来都不是有目标地出行,只是让那两条腿把自己带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
纽约是一个永远不缺新鲜花样的地方,一个无穷无尽的迷宫,不管他走出多远,不管他走人了如指掌的邻街地带还是其他什么街区,总会给他带来迷失的感觉。迷失,不仅是摸不清这个城市,而且也找不到他自己了。他每一次散步出去,都会觉得他把自己撇在身后了,一边走一边就把自己丢在了街上,因为把感知能力降至仅仅是一双眼睛的视觉,这就逃避了思考的义务,只有这种方式,才能使他得到一种内心的平静,一种祛邪安神的虚空。外面的这个世界,他四周的,他前面的,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他的目光不可能长时间地停留在任何一样东西上面。
重要的是他在走动,一步一步地迈出去,只不过是把自己的躯体向前挪移的动作而已。漫无目标的游荡使得所有的步履变得意义等同,而并非是要把他送往什么地方去。在最享受的漫步时刻,他会有一种不知身置何处的感受。这种感受,最后就成了他所期望的情形:身处乌有之乡。纽约就是他在自己周围垒起来的一个乌有之乡,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想离开这儿了。
过去,奎恩也曾颇有抱负。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已经出版过几本诗集,写过一些剧本和评论文章,也搞过几部长篇译著。但是,相当突然地,他放弃了这一切。他跟自己那些朋友说,他不想再回去和过去的自己交往,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以威廉姆·威尔逊的名字发表作品。
那个著书立说的奎恩已经不存在了,尽管从许多方面来说奎恩还存在着,但他已不再为任何人而存在,除了他自己。
他还是继续写作,因为他觉得这是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悬疑小说似乎是某种合乎情理的解决办法。他几乎不用费什么脑筋就能编造出人家所需要的故事框架,而且写得不错,一般来说,人家似乎觉得他写这类小说没怎么费劲,只有他自己不这么想。因为他没把自己视为自己作品的作者,他也不觉得自己该对那些作品负责,所以在他内心就觉得没有必要去维护那些作品。威廉姆·威尔逊,这不过是一个臆造出来的名字,而他出生时的名字却是奎恩,他现在过着一种独往独来而不受约束的生活。他以自尊自敬的态度对待自己,有时甚至还有点孤芳白赏,可他从不因此而相信他和威廉姆·威尔逊就是同一个人了。
就因为这个原因,他不想从自己的笔名后面现身而出。他有一个代理人,但他们从不碰面。他们的接触来往只限于信件,出于这种考虑,奎恩在邮局租用了一个编号信箱。和出版商的交往也照此办理,对方支付给奎恩的所有费用,稿酬和版税,一概通过代理人。所以,以威廉姆·威尔逊名字出版的书中都没有作者照片或简介。威廉姆·威尔逊的名字从不出现在任何作家的名录中,他也从不接受任何采访,他收到的所有信件都通过代理人的秘书答复。可以说,任何人都不知道奎恩的秘密。一开始,朋友们听说他放弃了写作,总是问他靠什么过活。他对他们的回答都是一个口径:他从他妻子那儿继承了一笔信托基金。
可事实上他妻子根本就没钱。实情是,他也不再有什么朋友了。
已经五年多了,他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度思念亡子,不过也只是在最近,他才把妻子的照片从墙上拿掉。每到某个时候,有那么一会儿,他会突然感受到以前曾有过的那种感觉,犹似怀抱一个三岁婴孩——但其实他并不真的这么想,甚至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回忆。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肉身的感受,是留在他身上的过去时光的印记,他没法掌控这种感觉,现在这种感觉开始少起来了,从许多方面来看,似乎事情已经因他而发生了很多变化。他不再盼着死亡。但同时,他也不能说是活得很开心。好在他至少不再怨天尤人了。他活着,这个实实在在的事实开始一点一点地迷住了他——好像他竭力要比自己活得长久似的,好像不知是怎么回事,他在过着一种死后的生活似的。如今,他睡觉时不再亮着灯了,而目.好几个月来他都不记得自己做过什么梦。
这是在夜里,奎恩躺在床上抽烟,听着冷雨敲窗。他不知道这雨什么时候能停下来,不知道早上能不能出去或远或近地走上一阵。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摊开在枕边。自从两星期前完成了最新一本威廉姆·威尔逊的小说,他一直闲晃着。他书中的叙述者,那个私家侦探马克斯·沃克,解开了一个精心策划的连环罪案,主角经历了许多挫折,有过几次死里逃生,奎恩都似乎觉得被他的探案经历折腾得精疲力竭。 这些年来,沃克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奎恩了。鉴于威廉姆·威尔逊一直为他保持着一个富有魅力的形象,沃克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生动了。在这三重自我的三重奏中,威廉姆·威尔逊似乎担当的是某个口技表演者的角色,而奎恩自己则越来越像个傀儡和假人,沃克呢,则是那个最后表明意图的生动活泼的声音。如果威尔逊是一个幻觉,他便是为了证明其他二者的存在而存在。如果威尔逊是不存在的,他便是奎恩把自己渡向沃克的一座实实在在的桥梁。而且,沃克正一点一点地成了奎恩生命的一个呈现形式,成了他精神上的兄弟,孤境中的同伴。
奎恩拿起《马可·波罗游记》,又从第一页开始看起。“所以吾人之所征引,所见者著明所见,所闻者著明所闻,庶使本书确实,毫无虚伪,有聆是书或读是书者,应信其真。”正当奎恩沉思着这些句子的意义,把那些言之凿凿的保证印在脑子里时,电话铃响了。很久以后,当他重新把当时的情景构想起来时,他记起那会儿朝钟上瞟了一眼,已过十二点了。他还纳闷怎么这时候会有人给他打电话。他以为这种时候听到的多半是坏消息。他从床上爬起,光着身子走到电话机旁,在第二声铃响过后拿起听筒。
“哪一位? ”
电话里却是长时间的停顿,有一刻奎恩还以为电话那头已经挂了。
这时,一个像是来自遥远之域他从未听到过的声音响起来了。那声音呆板木讷,却充满感情,像耳语那般低微,但又清晰可辨,而且他都听不出那声音是男人还是女人。
“喂? ”声音说。
“你是谁? ”奎恩问。
“喂? ”那声音又说。
“我在听,”奎恩说,“你是谁? ”
“是保罗·奥斯特吗? ”声音问,“我要跟保罗·奥斯特先生说话。”
“这儿没有叫这名字的人。”
“保罗·奥斯特。奥斯特侦探事务所的。”
“对不起,”奎恩说,“你肯定打错了。”
“这件事非常急迫。”那声音说。
“我对此无能为力,”奎恩说,“这儿没有保罗·奥斯特。”
“你不明白,”那声音说,“已经没有时间了。”
“那么我建议你打别的电话,这儿不是侦探事务所。”
奎恩挂断了电话。站在冰凉的地上,他朝下看着自己的脚,膝盖,软塌塌的阴茎。有那么一瞬问,他有些后悔自己对来电者态度生硬了。
没准儿会是一桩有趣的事儿哩,他想,倒是不妨跟他周旋一会儿。也许,他能在那案子里边发现些什么——甚至,也可能会在某些方面给人家提供一些帮助。“我得学着站在那儿也能让脑筋转起来。”他对自己说。
奎恩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对杀人越货的门道几乎一无所知。他从未谋害过什么人,也从未偷过什么东西,而且干那种事儿的人他一个也不认得。他有生以来没进过警察局,从来没跟私家侦探打过照面,也从未跟罪犯说过话。他所有这方面的知识,都来自书本、电影和报纸。不过,他从来不觉得这是自己写作的障碍。对于自己写的那些故事,他感兴趣的不是那些故事与尘世众生的关系,而是那些故事与其他故事之间的关系。甚至在成为威廉姆·威尔逊之前,奎恩就已经在为读者提供悬疑小说了。他知道大部分东西都写得很糟,而且大多经不起最最马虎的推敲,但这种形式却一如既往地吸引着他,说来还很少有他不愿读的悬疑小说,连最糟糕透顶的他都看。尽管他对其他读物有着相当严肃的品位,甚至到了十分挑剔的地步,而换了悬疑小说,他几乎可以说是来者不拒。当情绪上来时,那类小说他可以毫无困难地一气读完十本或十二本。这是他内心一个饥渴的洞壑,需要用特殊的食物来填塞,他得一气不歇地往里填塞,直到完全餍足。
他喜爱那类朽,是因为它们那种贯通全局的、简练的文字感觉。好的悬疑小说里什么都不会浪费,没有一个句子、一个单词是没有意义的。即便看上去没有意义,也会有着某种潜在的意义——总的来说也是一回事。书中的世界栩栩如生地展开,被各种可能性、各种秘密和互相抵牾的状况搅得翻腾不息。由于一切尽在预言和陈述之中,甚至最细微最琐碎的事儿,只要是与故事结局有关,都不可能被忽视。每一件事都是一个基本的动作要素,书的中心内容在所有那些事情的相互作用下向前推进。而那个中心,其实无处不在,直到全书结穴之前没法画成一个圆。
侦探就是一个观察和聆听的角色,他在思索中蹬过物体和事件的沼泽,把所有的线索拼凑到一起,借此找出真相。在这番工夫中,作者和侦探的角色时常是一种互换关系。读者通过侦探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历经细节的诸般发展变化,就像是头一回碰到似的。他慢慢开始了解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好像这些蛛丝马迹都会向他揭橥真相,好像由于他的专心致志,现在终于弄明白了,这些线索也开始呈现了某种含义,而并非仅仅是一个存在的事实了。此即所谓“私眼”。这个词语对于奎恩来说具有三重含义。并非仅是一个字母“i ”表示的“调查者”,而应该是一个大写字母表里的“I ”,它是埋在自我呼吸的躯体中小小的生命蓓蕾。同时,它也是作者实际上的眼睛,是他自己向外看这个世界,是要求这个世界向他揭橥真相的眼睛。五年来,奎恩一直生活在这种双关语的夹缝中。
当然,他很早以前就不再把自己当做一个真实的存在了。如果说现在他就生活在这个世界中,那也是通过他想象中的人物马克斯·沃克来实现的,而且只是稍纵即逝的片断。可是,他的侦探必须是真实的,这类作品本质上就是这么要求的。如果奎恩允许他自己消逝,退缩到一个陌生而与世隔绝的地方去生活,沃克似乎也可以继续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奎恩的痕迹消逝得越多,沃克在这世上的存在就越持久,由于奎恩总是有脱离自身躯壳的感觉,所以,在他所熟悉的任何地方,当他碰巧发现了自己时,却总是看见沃克变得越来越主动,越来越快嘴快舌。正是这种导致奎恩产生某种问题的状态,沃克却视作理所当然,他淡定而冷漠地走过那些具有伤害性的冒险历程,而这种经历,不会不给他的创造者留下印记。这并不意味着奎恩真的想要成为沃克,或至少要像他,但是这却一再证明他在写书时假装自己就是沃克,他知道假如可以选择的话,他内心里是希望成为沃克的,尽管只是在意识中。
那天晚上,最后昏昏沉沉将要入睡时,奎恩试着想象沃克会对电话中的陌生人说些什么。在梦里( 他后来忘了这个梦) ,他发现自己独处一室,拿着一把手枪射向空白的墙壁。
第二天晚上,奎恩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他还以为这桩偶然发生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没想到陌生人的电话还会再来。当时他正在卫生间里,坐在马桶上用力排便,这时电话铃响了,比前一天晚上略迟一些,大慨是一点差十分或是差十二分的光景。奎恩正坐在逼仄的卫生间里,一边“办事”一边阅渎摊在膝盖上的《马可·波罗游记》,看到作者在中同的旅行——从北京到厦门的那一章。电话铃声带着明显的恼怒。马上去接电话意味着只能不擦干净就跑过去,他可不愿意这副样子穿过房间。可如果他以正常速度结束眼下这事儿,那就没法及时接上这个电话。除了这个原因,奎恩还觉得自己似乎不大情愿挪动。电话这玩意儿他并不很喜欢,他曾不止一次想过要撤掉电话。他最最不喜欢的就是电话的专制强横。不仅总是违反他的意愿来打扰他,还不可避免地要让自己屈从于它。这一次,他决定不理睬它。但在第三下铃声响过后,他的肠道排空了。在第四下铃声响起时,他拉上裤子,离开了卫生间,不紧不慢地穿过屋子。在第六下铃声响起时,他拿起了听筒,但电话那头没有人。打电话的人挂断了。
纽约三部曲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第 3 页第 4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