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平常茶 非常道 林清玄
第一位女茶师(1)
在西安的时候,我很想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大雁塔,一个是法门寺。
大雁塔在慈恩寺内,是玄奘法师译经的地方,传说玄奘为担忧经文梵箧遇到火难而散佚,乃请高宗皇帝采西域之制,建大雁塔,安置梵箧。
大雁塔的来源还有两个传说,都非常动人。
一是在一位菩萨舍身的纪念日,慈恩寺的法师聚集在一起诵经,这时,一群雁子呈人字飞过天空,有一位僧人起了一念:“我们生活艰苦,一直不能饱腹,菩萨也应该知道吧!尤其今天是他舍身的日子。”
他的念头才闪过,空中雁群里有一只雁子突然笔直坠落,当场触地而死,为了纪念这只舍身供僧的雁子,在它触地的地方盖了一座雁形的宝塔。
二是曾有猎人在慈恩寺外射雁,一只大雁被射中了,它的伴侣悲啼数声,飞上高空,然后急速地撞地而亡,为了纪念这对雁子的情深义重,慈恩寺的僧人遂盖大雁塔以为见证。
不管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每一个都令人十分动容。
法门寺则是收藏佛骨舍利的地方。唐朝皇帝经常迎佛骨舍利入宫供养,使得韩愈看不过去,写了《谏迎佛骨表》给宪宗皇帝。
我想去法门寺,不只是为了瞻礼佛骨,而是十年前因法门寺的宝塔崩塌,发现了“地宫”,这地下宫殿里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茶文化,还是首次被发现。
可惜行程的安排太紧,使我没有时间到大雁塔和法门寺,幸好,在书店里找了许多书籍资料,对法门寺发现的茶文化有了更新的认识。
在陆羽的《茶经》里虽然对茶作过非常完整的记述,但陆羽到底是一个平民,对于唐朝宫廷的饮茶方式是无法记载的。
此外,陆羽对茶具虽有细致的描写,可惜因年代久远,找不到当时的茶具,无法呈现出茶道在唐朝的原貌。
法门寺在一九八八年发现的茶具,制成于咸通九年到十二年,为僖宗皇帝御用的真品,保留得非常完整,这套唐朝宫廷用的茶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最精致的茶具文物。
法门寺地宫的茶具包括:
一、烘焙器: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飞鸿球路纹笼子。
这两件都是烘烤团茶所用的,通体剔透,工艺精巧,可见早在唐代,金丝编织工艺已达到极高的水准。
二、碾罗器: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
因唐代用团茶,煮茶之前,要将团茶烘烤,用茶碾子碾碎,再用茶罗子筛茶。当时的人品茶,多是自碾自罗,是品茶者酝酿品茶情趣的重要过程。
陆羽在《茶经》中主张碾罗器要用竹木制成,法门寺出土的茶具显然豪华得多,也可见帝王饮茶的享受比一般人讲究得多。
三、贮茶器、贮盆、椒器:鎏金银龟盒、鎏金人物画坛子、鎏金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
唐人吃茶,以茶粉末放入爆发中烹煮,加入椒、盐等佐料,调成糊状,一起吃下。
四、烹煮器:鎏金飞鸿纹银匙、鎏金飞鸿纹银则。
银则是投茶时的匕状量具,形如勺,茶匙是煮茶时用来击沸汤面,使茶末融于汤中。
五、饮茶器: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茶托。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茶碗。
可见以琉璃制成的茶具,早在唐代就已起用,色茶碗更可看出茶具在唐朝已经在造型、釉彩、纹色等方面达到最高境界了!
法门寺地宫得以保存如此完整的茶具是非常偶然的。原来,晚唐的皇帝经常到法门寺拜祭佛骨舍利,祈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这套文思院特别为僖宗打造的茶具,不知是僖宗拜祭时供养佛陀所用?或者是随行喝茶所用?它就存放在法门寺的地窖里,上面又盖了宝塔,才能经历千年还毫发无损,完美如新。
这套茶具使我们知道茶道在唐朝不只是成熟的文化现象,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还是精美的艺术形式,成为生活的完美实践。
宫廷,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层,也是社会意识的源头。既是时尚与文明的典范,又是文化思想传播的中心。当皇帝讲究饮茶之道,御用茶具金碧辉煌、华美富丽到了极致,社会饮茶的风靡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我们将饮茶分为不同的层次:民间茶道是为了联结友情、品味人生;寺院茶道是为了超脱世俗、宁静致远;宫廷茶道是为了拣精择极、豪华享受。这样,我们才能对茶道有全面的了解。
在研读法门寺茶具的历史资料时,意外地发现唐德宗皇帝有一个宠妃李冶,竟是中国第一位女茶师,而且是茶圣陆羽的红粉知己,她的身世坎坷离奇,令人感慨万千。
安史之乱后,陆羽离开竟陵,沿长江而下,经过鄂州、黄州、彭泽等地,最后抵达湖州。湖州的风景秀丽、地灵人杰,邻近地区的茶泉都非常好,加上结识了方外至交皎然,陆羽便在湖州定居下来。
经由皎然的引荐,陆羽认识了一个色艺双绝的女道士李冶。
李冶原是吴兴一带的名妓,在诗歌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后来看破红尘,出家修道。由于她长得美丽非凡,写一手好诗,又能谈禅论道,附近的名士都乐于结识她。
陆羽就是在这种惜才的情况下认识李冶的。初次见面,李冶向陆羽敬了一杯香茶,没想到陆羽只向杯中看了一眼就说:“久闻李道姑以诗才著称,没想到尚未摆脱庸俗之气。”
李冶吃了一惊:“我们尚未开###谈,陆处士何以断定我未脱庸俗之气?”
陆羽说:“从这杯茶就可以断定了!”
李冶不解地问:“这茶里有什么事可以断定?”
“你所居的吴兴,啄木岭茶名扬天下,顾渚山的紫笋茶是历代的贡品,但你泡的茶和俗人一样,辱没了好茶。”
李冶更为惊奇:“茶,还有道俗之分吗?”
陆羽说:“茶,乃养生之精,可以解热渴、驱凝闷、缓脑痛、明眼目、息烦恼、舒关节、荡昏寐,长期饮用可以有力悦志、增益思考……这些还在其次,善茶之人必有五美,味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饮之美、境之美,茶的境界与诗情道心并无分别,境界高的人才能泡出天人合一的滋味呀!”
李冶听了心中大为叹服,口中依然不服,说:“你还没有喝这杯茶,怎么说我未脱俗气呢?”
陆羽说:“茶水煮开时,小滚为鱼目,大滚为蟹眼,唯有鱼目与蟹眼,茶叶才能显味,你用尚未开透之水泡茶请我,以致茶叶浮水、茶香未出,显露出你泡茶的时候心不从容、意不平宁、志不专一,这不是和俗人一样吗?”
李冶听了若有所悟,当场拜陆羽为师,学习茶艺。陆羽当晚即留宿观中,住了半个多月,这段时间除了与李冶谈诗论艺,就是传授烹茶品茗之道,李冶很快领略其中的要诀。后来,陆羽常来与她煮茶论道,使她的茶艺走向了新境界。不久之后,李冶不仅色艺知名于天下,烹茶煮茗的声名也震动八方。
唐建中四年(公元七八三年),德宗皇帝闻知李冶的诗名茶名,特别下诏召她上京晋见。德宗一见李冶惊为天人,当时李冶已经四十几岁了,但姿色脱俗,气质更是非凡。德宗惊喜之余,把她强留在宫中,并召幸了李冶。
第二年,大将朱泚发动政变,唐德宗仓皇逃走,后宫佳丽都被弃在宫中。朱入宫后找到李冶,被她清雅不凡的风韵所倾倒,把她占为己有,李冶迫于无奈,只好随在朱身边。
这场叛乱很快被平息了,唐德宗再度回京,恼恨李冶对他不忠,下诏将李冶处斩。
中国第一位女茶师,诗艺与茶道都达到高峰的女茶师,就在男性无知与霸权的心态下不明不白地死了,死在那些心不从容、意不平宁、志不专一的俗人手里!
李冶的形体如茶香飘散了,但她从陆羽学来的茶道艺术却流传下来,至今吴兴一带用的还是她的烹茶方法,湖州一带著名的“擂茶”听说是她传下来的绝技。
就在李冶被召进宫中的前几年,陆羽在湖州的青塘门外,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经》,时在公元七八○年。
谈完李冶的故事使我掩卷叹息,再想到法门寺地宫里那些皇室的茶具,更是怅惘无限。想到李冶当年也是用这种茶具煮茶来侍奉庸俗的皇帝,不像她的老师陆羽,听到皇帝召见,连夜逃出皇宫,浪迹天涯。她的心也是这样怅惘的吧!如同用未开透的水泡出的茶叶,半干半湿、半绿半黄地浮在水面,水是水,茶是茶,人已非人。
即使是一片茶叶的香气,也是在天地间寻找知味的人呀!
这样想来,慈恩寺大雁塔舍身的那只大雁,在万古长空中虽只有小小的身影,在一朝风月里,却又翼长万里,覆盖了整个蓝天。在人间的俗人,可能在一生里偶得风月,以权势和粗鲁服人,却只是历史里的一点烟尘煤灰,一提到他们就仿佛污染了我们洁白的衣裳呀!
万古云霄一羽毛(1)
成都的朋友杨涛带我去参观武侯祠,看看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智慧象征的诸葛孔明。
我看到武侯祠入门的地方,有徐悲鸿题的一块匾额“万古云霄一羽毛”,对杨涛说:“这匾写得真好!”
杨涛说:“这是徐悲鸿自己题的词吗?”
其实,“万古云霄一羽毛”不是徐悲鸿的词,而是杜甫的诗句。杜甫也曾参观武侯祠,题过几首咏怀的诗,其中有两首: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我对杨涛说:“这两首诗,用来写诸葛亮非常贴切,但其中有两句‘翠华想象空山里’,‘万古云霄一羽毛’,如果用来形容茶神陆羽,就更贴切了。”
“愿闻其详。”杨涛说。
我说:“诸葛亮和陆羽都是隐居的人,但诸葛亮在三顾茅庐之后为蜀效命,他身负重任,并不是那么潇洒的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接近于忠肝义胆的人格典型,所以在武侯祠里,他被和刘备、关羽、张飞一同祭祀。反观陆羽,他一生飘流不定,正如他的名字‘羽’一样,是‘飘流在陆地上的一根羽毛’,一生无拘无束,在中国各地旅行,后来名气大了,皇帝召他去做官,他竟然抗旨逃走了。他确立的是一个真正自由自在的典型,他的一生不正是‘万古云霄一羽毛’,他为茶所作的贡献,不就是‘翠华想象空山里’吗?”
于是,当我顺着杜甫诗意,在武侯祠的古庙杉树与松林之间,寻找着水鹤的巢,想着诸葛亮那“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潇洒的影子,也忍不住想起陆羽那有着隐士特质的模样,两个令我敬佩的历史人物竟在武侯祠里交叠了。
我想到自己常去喝茶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希堂”,里面就有一个陆羽的塑像,在那里气定神闲地品茶。
在故宫最高层的“三希堂”,坐在陆羽面前喝茶,想到在楼地板下面,一楼、二楼、三楼放着许多帝王后妃的画像,许多圣旨与遗诏,以及许多贤臣宰相的文物,许多文人艺术家的诗词书画,内心不禁有所感动:陆羽既非文人艺士,也没有担任过一天的官职,他却是坐在故宫的最上层供人瞻仰,在四面墙上,留下了他写的《茶经》,放大再放大,竟然书写了整面墙。
一个人以品茶知名于天下,甚至穿越时空,超越许多有丰功伟绩的帝王将相、能要异士,普遍受到尊崇与供奉的,陆羽应该是唯一的一位吧!
陆羽所穿越的时空,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京都奈良的许多茶堂里,入门处总是供奉一尊神明,那不是别人,正是茶神陆羽。每回站在异国的茶堂,站在陆羽像前,有如他乡遇见了故知,这样的思想远传、品味远传,胜过古代任何一个政权的攻伐呀!
有一次,在夏威夷的日本茶室喝茶,陆羽也赫然在焉!茶室的主人说是从日本移来,早晚对茶神上香,以保佑在异国的生活平顺,而那斑驳的陆羽画像,说是从祖父时代就传下来的,陆羽有灵,必会护佑茶行云云。
是在夏威夷那一次,我深觉中国人虽然也崇敬陆羽,却远不及日本人崇拜。
但似乎也不能这样说,是当代的中国人没有像以前那么崇拜陆羽吧!自唐朝末年以来,陆羽就是被当成神来祭拜的,根据《康才子传》的记载:“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品,得一‘鸿渐’。”
可见陆羽早就被看成茶仙、茶神,唐朝卖茶的人就用陶瓷来为他塑像,一次买十个茶器,就赠送一个陆羽的瓷像。陆羽的塑像又是用来做什么呢?根据唐李肇《国史补》中说:“巩县陶者多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
卖茶的人买卖茶叶不顺利时,就用茶水来供养浇灌在陆羽的头上,祈求他的保佑。在那个时代,陆羽被奉为神明,那种崇敬心并不会逊于现在日本的茶室!
比起那些在朝为官的人、在野读书的人,陆羽更像一个乡野的村夫,日日与茶水为伍,又以写作自遗,他的作品留下的篇目很多,例如《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占梦》三卷、《天之未明赋》及《四悲歌》等等,可惜内容都散佚了,只留下一部《茶经》。光是这一部也足以传世不朽了。
陆羽写茶的时候,把对茶的研究说成是“经”,这在当年就是一个充满了大器的创见,因为在八股时代,连一代大儒都不敢说自己的著作是经,不敢与“六经”并列,独独陆羽认为“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大胆地把自己的茶说,取名为《茶经》,作为古代茶叶文化史的第一部茶书,也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陆羽之于茶,不只有着宗教家的情怀,也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这也才使他的名字与茶同流,清风雅趣,脍炙古今。
明朝李维桢在《茶经》序里说:“太史公曰:‘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鸿渐穷厄终身,而遗书遗迹,百世下宝爱之,以为山川邑里重,其风足以廉顽立懦,胡可少哉!夫酒食禽鱼,博塞樗蒲,诸名经者矣,茶之有经奚怪焉!”
喝酒、饮食、鸟兽、虫鱼、赌博、游戏等都有人称“经”,陆羽这么了不起、有见识的人,以经名茶,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陆羽有什么风骨,能廉顽立懦?又有什么遗事,能为百世宝爱呢?
陆羽是被父母抛弃的婴儿,被竟陵禅师捡来扶养长大。他不知自己的姓名,自己卜卦,得“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取名陆羽,字鸿渐。他从小有文学才华,喜欢思考,学东西时都要学到妙趣,特别是学茶艺,更是如此。
(羽有文学,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
小时喜欢写文章,也爱讽喻,看见别人做了善事,就如同自己行善;看见别人做了恶事,就连自己也感到羞耻;常常说些不好听的话规劝别人,直来直往,从不回避。
(少好属文,多所讽喻,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
和人相处的时候,如果有别的想法,就会不告而别,所以别人会怀疑他容易起瞋心。
(凡与人燕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瞋。)
如果和人有约,虽然要走过千里的冰雪,被虎狼挡住了去路,也不会失信。
(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侃言也。)
隐居在苕溪的时候,常常驾着一叶扁舟,来往于山间的寺庙,随身只带着纱巾、藤鞋、短褂、围裙。往往独自在田野中行走,诵着佛经、吟着古诗,或用拐杖敲着树木,或用手抚弄流水,犹豫徘徊,从清晨到黄昏,甚至到天黑了、尽兴了,才痛哭着回家。
(常扁舟往山寺,随身维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
在陆羽心目中,茶道是至高无上的。有一次,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他喜欢喝茶,又听说陆羽的茶名,便把陆羽找来,陆羽穿着粗布衣服,手捧茶具而入。李季卿说:“陆君会泡茶,是天下知名的,扬子江南零水,又是绝妙好水,今天难得两妙相遇,我不可轻忽啊!”等到陆羽泡茶完毕,李季卿叫奴婢赏钱给陆羽,陆羽羞愤,回家就写了《毁茶论》。
(御史大夫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冷,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陆羽十分重感情。在他的心中,不只茶是无价之宝,感情也是无价之宝。当他听到扶养他长大的智积禅师圆寂,哭得十分哀恸,写了一首诗:我不会羡慕白玉做成的杯子!也不会羡慕黄金的酒樽!我不会羡慕入朝为官,更不会羡慕官居一品!我只是千羡万羡的羡慕那西江水呀!能时时刻刻流向竟陵城,流过师父的脚边呀!
(羽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其略曰:“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罍。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对于陆羽这种不为物质富贵所倾动的人,欧阳修曾说:“穷尽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之乐也。至于阴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动其心。”
陆羽对富贵之乐的不动其心,是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的。他晚年的时候,名闻天下,皇帝下诏请他担任“太子文学”的官职,他不去,又请他担任太常寺太祝,他也不就职。在他的境界,富贵就好像浮云一样了。
(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
陆羽留下的《茶经》堪称完整,但他的生平却所知不多,从这些吉光片羽,我们已经能粗构出一个不凡的人格典型。陆羽原是从人生的最底层出发的人(弃婴,不知名姓),却能对人间的权位富贵不屑一顾,一生潇洒不群,果然正如他名字的寓意:飘流在陆地上的一根羽毛!万古云霄里最鲜明的一根羽毛!
这根羽毛,飘过一千多年的时间,依然影响着我们;这根羽毛,飘过千万里的空间,在异国成神成仙,影响了世界的饮茶文化。
这根羽毛,虽是鸿毛,却重逾泰山!
呀!翠华想象空山里,万古云霄一羽毛!
茶歌与酒诗(1)
我很喜欢白居易的一首短诗《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勉强译成白话:我这里有刚醅酿成的还浮着绿色新鲜浮沫的酒,放在红泥的小火炉上温着,天晚了,好像要下雪的样子,你可以来喝一杯吗?
这首诗令人喜爱,一是它充满了颜色,绿蚁、新酒、红泥、火炉、白雪,构成了一幅温暖的画面。二是它的气氛雅致、欢喜,与我国传统的饮酒诗不同。我国传统的诗词,只要提到酒,都是愁绪满怀,不然就是慷慨激昂,充满激越的感情。白居易这首诗可以说是异数,我们从中看见了温馨的友谊。
或者可以这样说吧!这首诗的情意与境界更近于茶,我曾把这首诗改了两字:“绿蚁新焙茶,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挂在墙上,朋友看了都很喜欢。
茶与酒的情意与境界显然不同,我国传统诗歌里面酒与茶的地位悬殊,以《全唐诗》为例,几乎是酒气冲天,茶则很少受到歌颂。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酒本来就是催情剂,在情绪激化的时候,诗人当然会即席写下诗篇。茶者反之,茶是清凉帖,在心平气和下,好像更适于无言。二是酒被认为是琼浆玉液,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茶则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又有什么好写呢?
因此,历史上写酒的文学作品很多,写茶的很少,一旦有相提并论的,评价也十分悬殊。
清朝诗人张灿有一首《手书单幅》:
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很显然地把酒列为雅事,把茶列为俗事,而且排名在最后,可见茶的地位多么卑下。
甚至连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也不能免俗。东坡是善于品茶的人,曾写过许多茶诗,不过,遇到酒的时候还是把茶的地位贬抑了。他曾写过一首《薄薄酒》:
薄薄酒,胜茶汤;
粗粗衣,胜无裳;
丑妻恶妾胜空房。
五更待漏靴满霜,
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
珠襦玉柙万人相送归北邙,
不如悬鹑百结独坐负朝阳。
生前富贵,死后文章,
百年瞬息万世忙。
夷齐盗跖俱亡羊,
不如眼前一醉,是非忧乐两都忘。
“薄薄酒”真的会胜过茶汤吗?曾写过许多饮茶名诗的苏东坡,在这里仿佛有反讽之意。苏东坡有一首饮茶的名诗《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
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
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为玉碗捧娥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相行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起。
可见苏东坡是善饮茶的人,并且时常感慨向往挑着火炉和石铫,随时随地可以生火喝茶的自由生活,免得每天被五千卷诗文撑着不能清闲,渴望着常常有茶可喝,并且睡到太阳高挂时才起床。
喝茶可以使人闲适,苏东坡是说出茶的性情了,茶与酒虽然都是清闲的饮品,相映成趣,丰富了中国诗文的内涵。其实,两者在本质上是很不相同的,酒使人激情,使人亢奋,使人迷醉与幻想,使人忧愁,甚至使人丧身败德。茶则相反,茶使人冷静,使人沉思,使人清醒与真实,使人欢喜与清明,茶是那么透明、润泽、剔透,使人得到了与禅定相似的透###,使人从现实的生活中超越,有了彼岸的联想。
这也是为什么酒诗到了最高境界与豪情相映,茶歌到了最高境界则与禅味相通了。
宋朝诗人杜耒有一首名诗《寒夜》最能抓住茶歌与酒诗的界限: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在寒冷的夜晚,朋友来了以茶相待好呢?还是以酒相待好呢?如果要静看窗前月下的梅花,当然还是喝茶好。此诗的后两句“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后来成为禅宗开悟境界的描绘,这是茶带来的效果。假设喝的是酒,很可能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了!
历代的大诗人都有饮酒的诗传世,其实他们有很多也写过饮茶的诗,只可惜不传于世,我们现在选几位大诗人的诗,让茶酒并列,且看茶歌与酒诗有何不同。就从诗仙李白开始吧!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深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洞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饮酒的人“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喝茶的人“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其中的不同非常明显。李白不愧是明照千古的大诗人,不论写茶写酒都能使人心动,当我们读到“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洞肌骨”时,是不是觉得全身畅快,口舌生津呢?
我们再回来读白居易,白居易除了前面引的《问刘十九》,他也写过许多酒诗,在他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名诗里,光是写到酒和醉的就有十几处,像“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等等。我在这里选的是他的一首《对酒》,是抒写酒后的心情,还有一首《食后咏茶》:
对 酒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食后咏茶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这饮酒与饮茶诗的意境是何其相似,可见问题不在茶酒,而在于心,善饮酒的人一定也善品茶,富贵、贫穷、忧愁、快乐有时是人无法做主的,是生命的外围事物,何不喝酒时开心地喝酒,品茶时欢喜地品茶呢?
接下来,我们读杜牧,杜牧被称为“小杜”,论者认为他的诗可以承继杜甫,我则觉得他的性情更近于李白,他的诗豪放潇洒,有许多酒诗,我们来看他的《遣怀》和《茶山》:
遣 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茶 山
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
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
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
柳村穿窈窕,松涧度喧。
等级云峰峻,宽平洞府开。
拂天闻笑语,特地见楼台。
泉嫩黄金涌,芽香紫璧裁。
拜章期沃日,轻骑疾奔雷。
舞袖岚侵涧,歌声谷答回。
磐音藏叶鸟,雪艳照潭梅。
好是全家到,兼为奉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