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10-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

_2 林清玄(台湾)
树阴香作帐,花径落成堆。
景物残三月,登临怆一杯。
重游难自克,俯首入尘埃。
我们读惯了风流潇洒的杜牧,再回首看他的《茶山》,可以看出诗人也有静观自得的一面,“泉嫩黄金涌,芽香紫璧裁”,可以看到茶叶的珍贵,而赶着把新茶进贡的马骑,疾驰像奔雷一样。“舞袖岚侵涧,歌声谷答回。磐音藏叶鸟,雪艳照潭梅”,我每次在产制高山茶的茶区,想到这几句诗,就觉得更为亲切。“茶称瑞草魁”,是的,从杜牧的时代,茶叶已经是一切草里面最珍贵的了。
唐宋八大家里,比较严肃的是柳宗元,他的诗作中几乎没有提过饮酒的事,不过在他的名作《始得西山宴游记》里有一段,也可以当作诗文观之:
始得西山宴游记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
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从这段诗文看来,陆游、苏东坡的文风可能都受到柳宗元的影响,这一段也是唐朝散文极优美的一段,醉倒的诗人在西山顶上的夕阳余辉中,不想回家了,想象自己与万物合为一体,这可能是醉酒的最高境界了。
柳宗元是个生活诗人,他被贬到南方时过的是农家生活,种柳树、种柑橘:
晓耕翻露草,夜傍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比较不为人知的是,他不只自己种茶,还亲自焙茶、采茶哩!
竹间自采茶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
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
咄彼蓬瀛侣,无乃贵流霞。
柳宗元自己采茶制茶,泡来喝了,觉得茶可以洗涤尘虑,使人发起真实的观照,还能令人去除昏沉之思回到本心,茶就像甘露的饭,喝茶也像是经过佛事的熏陶了,那看来不怎么样的山顶海边的植物,比流霞还要珍贵呀!
柳宗元写的“甘露饭”,使我想到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味道甘洌、晶莹透明的露水称为甘露,有不可多得的意思,汉武帝为了每天喝甘露,甚至在长安未央宫内建造一座深入云霄的高台,上面放一个玉杯,“有铜仙人掌擎玉杯,以取云表之露”,称为“承露台”。汉武帝每天喝云上的露水,深信可以长生不老。
汉代的文学家东方朔因此把“甘露”称为“天酒”,说人只要每天喝五斗天酒,便能长生不老。屈原的《离骚》也如此咏叹过:“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所以,善饮茶的人是多么幸福,如果能有好茶好水,每天都是在喝甘露、饮天酒,虽不能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也可以身心轻安,有琉璃一样的思维。
唐朝诗人韦应物也曾写过许多饮酒的名句:“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我们选一首他的名诗《寄全椒山中道士》,再读他的《喜园中茶生》比较看看: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喜园中茶生
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群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诗人的心是多么细腻呀!因为感受到寒流来袭,想到山中的朋友,希望提一壶酒去安慰山中的朋友,于风雨中对饮,可是空山满是落叶,要如何才能找到通往朋友居处的小路呢?他写茶,茶的性情纯净,喝了可以洗涤烦恼,而茶之所以有灵味,是出自山林的本质。“我随意种在荒草园里,没想到茶和草都长得很好,真是令人惊喜,这种惊喜只有细腻的人才会懂,也只有向细腻的朋友去说呀!”能够真心对待朋友的人,不论是饮酒喝茶都能细腻地待人,这是粗俗者万万不能理解的。写过“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名句的唐朝诗人钱起,虽没有留下酒诗,但他有一首茶诗也为人传诵:
长孙宅与郎上人茶会
偶与息心侣,忘归才子家。
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
岸帻看云卷,含毫任景斜。
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
与已经止息烦恼的朋友,在才子的家里喝茶聊天,绿色的茶取代了艳红的榴花,看着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人逢此情境,便不会再被流霞所迷醉了。流霞,是黄昏变幻万端的晚霞,被认为是最美的景色,但与心灵高洁的道侣、有才华的朋友,品饮茗茶,谈玄论道相比,流霞之美实在不算什么了。钱起在这里说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好茶要和好朋友分享。”
唐朝另一位重要诗人刘禹锡,他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以及“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几乎爱诗的人没有不会背诵的。但是刘禹锡留下一首很好的饮茶诗却少人知道:
西山兰若试茶歌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篆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可知花蕊清冷味,须是眠云跋石人。
我非常喜欢这首诗,刘禹锡向以短诗传世,这首诗在他的诗作中算是巨作了,而他写饮茶的境界是那么优美,而且给茶叶极高的评价。例如他说茶的香味悠扬喷鼻,可以使隔日的宿醉消散,能够全身清明、彻入骨髓、打开烦恼的胸襟(“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前面我曾提到屈原的“木兰露”典故,刘禹锡给茶的评价还胜过木兰露,他说木兰沾露的香只能与茶“微似”,而瑶草在水波上的颜色也比不上茶叶的好看。什么样的人可以品出茶的真味呢?那必须是睡在云上,在石头上写字题跋的人(“眠云跋石人”)。
这诗不仅是好诗,也为我们提供许多唐代饮茶、制茶的证据:
一、采茶须采最嫩的“鹰嘴”,最好是春天的时候采。
二、炒茶烘焙的时候,要把茶叶分类,长在太阳下和阴影中的茶叶味道各不相同,最好的茶叶是长在竹子下面莓苔地上。
三、茶叶必须当日采、当时炒,炒的时间要短(“俄顷余”)。
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唐朝的饮茶文化已经非常完备了。
刘禹锡在西山兰若与和尚喝茶,还提供了我们一个观点,中国的茶道和出家人关系非常密切。像陆羽是在寺庙长大,由师父教他茶道;像从前最好的茶叶是庙里焙烘的;像紫砂壶最早也是由和尚制成的。但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茶味与禅味相关,茶道与禅道相通。唯有生命境界高的人,才会在普通的茶里品到真正的滋味吧!
在唐朝,写茶的诗歌通常清明高远,但到了宋朝就有例外之作,茶烟里也有悲伤。陆游的诗一向豪放高迈,可是他的一首茶诗却很悲凉,我们和他的另一首酒诗来一起看:
一 壶 歌
长安市上醉春风,乱插繁花满帽红。
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
渔家傲(寄仲高)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许茶烟里。
仲高是陆游的堂兄,陆游在一万三千里外给兄弟写家书,显然是泡了一杯茶慢慢地写,写到信纸满了,想起接到回信已经是明年的事,不禁流下两行清泪。寄语红桥桥下的水,哪一天才能驾扁舟去找我的兄弟呢?走遍天涯的我真的老了,忧愁难以成眠,白发在袅袅的茶烟里飘飞呀!
可见,茶虽能解忧去闷,对相思的忧伤也是无能为力的。
到了宋朝,几乎所有的大诗人都善于喝酒饮茶,也都留下茶酒的诗歌,除了苏东坡、陆游,我们现在来看看黄庭坚和杨万里。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咏 茶(下半阕)
风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另,金渠体净。
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黄庭坚是品茶的行家,到了晚年因为身体的关系,不再喝酒,他在被贬到黔州路上写信给哥哥,曾说:“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可见喝茶喝酒都是人生中很好的品味,如果光从身体的利益来说,茶是胜于酒的。
宋朝诗人杨万里可能与酒无缘,他的诗充满禅趣,却没有提到饮酒的情景,我们选一首他的茶诗:
饮 茶 诗
鹧鸪碗面云萦宇,兔褐瓯心雪作泓。
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边生。
宋朝饮茶风气盛,所以写茶的诗歌很多,在比例上,唐代诗歌中,茶只偶尔出现,到宋代,每一诗家都有茶诗,也可看到茶已真正进入生活了。宋代的大学者、理学家、大诗人朱熹,也喜饮茶酒,可能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我们来看他写酒和写茶的诗:
醉下祝融峰作
我来万里驾长风,绝壑层云许荡胸。
浊酒三杯豪气发,朗吟飞下祝融峰。
饮 茶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朱熹曾经长时间隐居在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下,筑“武夷精舍”,武夷自古就是有名的茶乡,居住其间的朱子,爱喝茶也是很自然的事。
另一位宋朝诗人林逋,曾写过“众芳摇落独鲜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名句。他认为只要能沉醉于美好的生活,就可以“不须檀板共金樽”,不用饮酒也可以醉了。我们来读一首他的饮茶诗:
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我们从唐宋诗人的茶歌酒诗里,能品味到心灵的想象与飞扬,并不必一定有什么丰功伟业,而是要从生活的近处着手。当然,喝酒喝到豪气干云,心怀磊落,那是好的,一旦喝到“举杯消愁愁更愁”,“但愿长醉不愿醒”就很可悲了。
茶就没有这些问题,茶不但能助诗兴,也可以起禅心,这就是为什么历代禅宗寺院里都有品茶习惯的原因。
茶酒原非一家,茶可多饮,酒宜少酌;茶使人清明,酒令人昏沉;茶使人平静,酒令人亢奋;茶出尘,酒入世……
近些年来常在媒体上,看到台湾同胞纵酒的情形,假酒横行,昏人满路,喝最昂贵的酒,行最低俗的事,令人痛心。在古代,吴王孙皓就常以茶宴招待群臣,到了东晋陆纳看到当时的世风奢侈,力倡以茶果宴代酒宴,以挽救社会人心。唐朝的时候,茶宴盛行,天子庶民都很喜欢,参加茶会的人赏花、吟诗、听琴、品茶、清谈,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对文化艺术的提升有很大的功效。
宋朝除了茶宴茶会,还加上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等。
今日社会的奢侈之风犹胜于东晋,所以我们应提倡淡雅、简朴、有文化的生活,以茶代酒可能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我见过善喝酒的人,喝了酒还有文化的很少,而善品茶的人,不但都有文化,还懂得生活。
茶心与禅心不二,曾与茶圣陆羽为至交的皎然和尚,就是品茶的高人,他曾与陆羽饮茶后写下“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的名诗。
皎然甚至认为饮酒的人多自私,而饮茶到了很高的境界,就能得道,不须要苦心去破烦恼了。最后,我们来细细品味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在读这首诗时,最好先去泡一杯好茶来配吧!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若兰茶酒(1)
若兰庄主一直在茶馆忙进忙出,为了做一些特别的菜来招待我们。
最先端出来的是一盘“茶叶炒蛋”,做法是把泡了两泡的茶叶捞起,切碎了与蛋同炒。因为是上好的金萱乌龙,色泽墨绿,不只颜色好看,香味也清远。
为了让我们能品出茶叶炒蛋的滋味,第二道上桌的也是炒蛋,是“鱼腥草炒蛋”。鱼腥草是乡间常见的野草,生的时候腥不可闻,一进锅好像起了化学变化,一股魅人的浓香,在炒蛋中流窜。
与茶叶相比,鱼腥草像是化了浓妆的艳妇。
接下来上桌的是一盘清鲜的竹笋,是今晨才从后山的园中挖来的。若兰庄主说明,后山种了很多竹子,由于采茶的工资较高,工作也轻松,已经不太有人愿意去挖竹笋了。
我一向嗜吃竹笋,觉得春天的嫩笋滋味还胜过水梨。特别是种在海拔一千米以上的竹笋,仿佛也带着自然的灵气。
然后上桌的是一盘昭和草,昭和草是我们小时候常吃的野菜,据说是日据时代从日本引进的,生长快速,是战时家家都吃的野菜。我们乡下人讨厌“昭和”这两个字,所以都叫“山茼蒿”。但不知道为什么,瑞里山上的山茼蒿特别美味,可能是水土的关系。我从前听说,不管什么青菜种在高冷地上总是比较甜美,是因为气候、水质好,而没有虫害的关系。
庄主又端来几盘花生、豆腐乳等小菜,还有一坛她亲手酿制的梅子,那梅子已有酒味,像是还包藏着今年醉人的春天。
小菜都上齐了,若兰庄主说:“还差一瓶好酒。”
“我不喝酒的。”我说。
庄主说:“无妨,这酒是自己酿的,只有酒味,没有酒精。”
于是,提来一坛用今年冻顶春茶酿的茶酒,那酒色枣红,非茶非酒,茶香穿过酒香,浑成一气,无以名之,称为“若兰茶酒”,好像饮酒的人最好襟前别一朵兰花。
茶叶无法发酵做酒,若兰茶酒又是怎么来的?
“是选用最好的小米,发酵、蒸馏,做成小米酒,然后以酒泡茶,待茶香入酒之后,把茶叶捞起,将酒封存,即成茶酒。”庄主说。
座中有一些人不擅饮酒,庄主的弟弟纯喜拿来他的冷泡私茶。私茶是私房茶之意,冷泡则是以冷水泡茶。
“也是选用最好的春茶,泡在一壶冰水里,放在冰箱泡一小时半以上,然后把茶叶捞起,就是冷泡茶了。”叶纯喜说。纯喜是十分俊秀的青年,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当他很认真说一件事情,往往让人感觉到开心。
说是一般人只知热泡茶,其实冷泡茶的滋味更鲜美,营养不会流失,夏天的时候喝比任何饮料更好。
那冷泡乌龙的冷香,几乎是难以形容的,那种香,是“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暗香,“占尽风情向小园”;是“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的冷香,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恒久之香,一寸就有千万缕。
喝冷泡茶的时候,座中非常非常的沉默,因为这种清香非常需要专心品尝。
纯喜发现他的一泡茶,技惊四座,更是开心不已。
若兰庄主说:“明天我也来做一壶小叶冷水花茶。”
小叶冷水花并非茶叶,而是蔓生在山坡的野生植物,必须用小火熬炼,以冰糖提味,直到颜色玄黑才关火,听说可以生津止咳,是保护声带最好的饮料。
我们在空山中喝茶谈笑,到半夜才散,夜里在小木屋中,万里云山全部沉寂,只有初秋时分的凉风,从石桌和奋起湖那个方向吹来。
听起来,若兰山庄好像是武侠小说中的场景,其实不是,是现代化的山中客栈,只是去的路上,山林沉静,道路回旋,真的像是武侠小说中高士的居处。
若兰庄主也非古人,是经营着可以住六百人旅店的女企业家,她的名字就叫叶若兰,只是任侠乐观,颇有古风古意,是那种在她的旅店里住过一夜,永远难以忘怀的女主人。
若兰山庄位于上阿里山和草岭的中途站瑞里,左是梅山,右是奋起湖,是得天独厚风景秀丽的地方。一九六三年,叶老先生提供自己的小屋给到草岭或阿里山的登山者休息之用,把六个孩子养大,其中的二女儿若兰自幼年就立下志向,要住在山上,并且将父亲的小屋扩建为山庄。
于是,叶若兰带着弟妹垦荒拓土,开道路、种树木、盖山庄,在一九七一年开始对外营业。不久之后,叶若兰嫁给来山里的游客李南辉,然后弟妹纷纷嫁娶,都是与游客结姻缘。
若兰说:“我们五姊妹全部嫁给游客,唯一的弟弟也是娶了游客,可见若兰山庄的服务有多热诚。”
更奇特的是,这些做了“若兰女婿”的游客,最后都把城里的工作辞去,举家迁居到山上,不只没有赔了女儿,还赚了女婿,可见若兰山庄的风景不是等闲。
小弟纯喜颇有乃姊之风,不仅是泡茶高手,制茶、烘焙也是一绝,已经成为当地制茶名家,茶罐上都打着自己的旗号哩!
熟悉的人都称叶若兰为“兰姐”或“若兰庄主”,她每天从清晨到深夜,总是精神饱满,满面笑容,一个人“校长兼敲钟”二十几年,还能如此乐天喜悦,也是少见。
清晨,她带着游客沿山径散步,向大家介绍珍稀的昆虫和满地的野菜,她像是魔术师一样,凡是手所指到之处,全是非常珍贵的,例如牧草的茎十分甜美清凉,蕨类的球根可以解渴,“赤查某”的草叶可以煮味噌汤,金针花的嫩茎可以清炒,洋洋大观。
她说最近有个心愿,希望办个“野生植物调理营”什么的,早上带游客入山自己采野菜回来料理,让都市人认识什么才是自然健康的食物。
夜里,她则在若兰茶馆里为游客示范泡茶,教人品茶。石卓、瑞里、梅山一带,近些年来茶名鼎盛,喝茶的人多,懂茶的人少,身为若兰山庄的庄主以推广瑞里的好茶为己任,因此这每天的茶艺课,都是义务的。
她这样日夜地忙了二十几年。回想起二十年前的情景,每次到山下买菜走回客栈就要走四个半小时。如果坐阿里山森林火车到奋起湖站,要走一个半小时才会到瑞里,就这样块砖片瓦地带上山来,如果不是远大的理想与对瑞里故乡的热爱,若兰山庄是不可能被完成的。
在台湾南北,山上、海边,我时常会见到叶若兰这样响当当的人,他们有坚持理想的勇气,他们有迈向完美的魅力,他们有情有义,有心有梦,是真正可以和这“婆娑之洋、美丽之岛”相匹配的子民。
我们依依不舍告辞的时候,若兰庄主追了出来,送给我一瓶“小叶冷水花茶”,使我深受感动。
在车上,我细细地品味着那熬成墨绿色的小叶冷水花茶,芳香甘美。我摇下车窗,让穿过相思林与桂竹林的凉风吹抚。我想到清晨推窗时,看到若兰山庄对面的长山的情景,在这雄浑的山林中,总有一些胸怀高远、格调清奇的人呀!
感觉到风里有心有梦,而山林也有情有义。
雾里听草(1)
从大连到沈阳,走东北高速公路,由于大连朋友的盛情款待,我们到黄昏时才得以出发。
东北高速公路是新近开发完成的,路面笔直,平坦而宽阔,路两边,一边是高粱、一边是小麦,在夕阳的光照下全是金黄色的。
黄昏的高粱小麦田,不只是金黄色,在风浪中,仿佛有一层风沙的薄雾,迷离而流动,我们的汽车如箭射过,使我有恍然如梦的感觉,这就是我在童年地理课本上读过的辽宁省东大平原呀!
辽东大平原的辽阔和平坦,令我感到惊奇。放眼游顾,全是一望无际的田原,要跑很远的路才会看到小小的聚落,聚落也是掩映在金黄与薄雾里。
我仿佛听见了雾里草枝与麦穗摇曳的节奏,这使我感到安然了。
正痴痴看着辽东平原的时候,夕阳沉落,天色刹那就暗了。东北高速公路没有路灯,很快陷入一片漆黑,高粱与小麦退到了黑色的布幔里,只留下风在舞台上演出,哗哗然、沙沙然、噗噗然,草的歌声与大漠中旗帜的响声是那么相似,呀!在黑暗中、在赤雾里,草木是以绿色存在,麦不是以金黄存在,而是以单纯素朴的歌声而存在的。
天顶突然打下一盏灯来。舞台立时明亮了。
不知何时,明月已高挂天顶,同时,平原的上空已布满星星,麦田与高粱从金色转成银色,全部在大风里跳舞,真是美丽极了。
我想到今天已是十五了,月亮才会圆亮如菩萨顶上的光环,此刻是夜里八点多,平常在家里,我们已吃过晚餐,妻子会泡一壶好茶,我们全家人会坐下来安静地品茶,茶香在家里流动、满溢,充满了温润清和的气息。如今我却远在万里之外的东北,坐在穿行过辽东大平原的厢型车中听着雾里的草声,我突然非常想念妻子泡的茶。
到了东北之后,我囊中所带的茶已经饮尽,面临无茶可饮的窘境,东北又不像江南西南有茶可饮,甚至在东北也不时兴喝茶,饭店里的茶包泡的茶比水还难喝,在大连的几天我已经想茶想得要命,“到沈阳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喝到好茶呀!”我心里怅然地想着。
忍不住问起沈阳的朋友:“在沈阳有好茶喝吗?”
朋友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沈阳这几年很流行喝茶,有非常好的茶馆,一定好到让你吃惊。”
这个答案使我的内心充满喜悦,就在这种喜乐的心情中,车子穿过辽东大平原,进入了高楼林立的沈阳市。想到可以喝到好茶,竟然使我喜乐到这种地步,连我自己也感到讶异。
可惜好事多磨,到沈阳我并没有立刻喝到好茶,而是到第三天的晚上,那是因为行程排得太满、演讲太多,直到三场演讲结束,朋友才带我到沈阳最好的“和###”喝茶。朋友开玩笑地说:“林老师心里惦记着好茶,才会用心地演讲,要是第一天就喝了好茶,心愿已了,工作恐怕就不起劲了!”
果不其然,和###的好超过了我的预期,整座茶楼明净辉煌、气派宏大,全是用上好的砖、石、木料结构而成,有天然素朴之风。
更出乎意料的是,和###的主人是一对青年俊美的夫妻,本以建筑设计和美术为业,由于酷爱饮茶,所以开了一家“一茶一水都要极品,一砖一瓦都要讲究”的茶馆,带动了东北的饮茶风气。我看到馆内的桌椅门窗全是上好的明式家具,简直叹为观止。馆内为客人泡茶的东北姑娘个个受过专业训练,美若天仙,更不在话下了。听说投资这样一家高级茶馆要耗资千万人民币,更令我咋舌许久。
有趣的是,茶艺馆主人认为中国最好的茶道是在台湾,所以茶馆里有各式各样的台湾茶,高山乌龙、冻顶乌龙、白毫乌龙、铁观音、文山包种等等。更有趣的是,主人认为台湾的壶艺制作品质在大陆之上,所以整家茶馆全是用台湾陆羽的茶具。
茶具是陆羽茶具,茶是天仁茗茶,颠覆了我们的迷思。在台湾我们有些人在追逐宜兴壶、大陆茶时,没想到沈阳最好的茶馆竟以台湾为风尚。这使我想到北京王府井大饭店一楼最高级的茶艺馆,也是以台湾茶艺为风尚的,只不过和###比王府井尤为精致。
以茶艺馆的格局而论,和###的装潢是令人无可挑剔的,但回到茶艺馆的中心——茶,不知道有没有好茶?
善体人意的园主笑言:“听说林老师已经很多天没有喝到好茶,先泡一壶台湾的白毫乌龙解馋吧!”
主人说:“既然喝的是台湾茶,又用台湾的茶具,可不可以请林老师示范台湾茶艺呢?”众人鼓掌叫好,我也急着喝茶,看着全套茶具不禁口焦手痒了。
白毫乌龙确是今年春天的上品,白毫特有的乳香,使座上的人都沉醉了,主人说:“我们店里所有的水都是用杭州虎跑泉的泉水,特别空运过来的。”
哇!台湾的乌龙配虎跑的泉水,怪不得这么有味。
“但杭州的虎跑泉还是配杭州的龙井茶最好!”主人说。
龙井也是上好的明前龙井,是主人亲自到杭州品选的,龙井有荷香混合豆香,虽然不会比我在杭州喝的胜出,却因为时空的距离显得珍贵而别有滋味。
这乌龙、这龙井,使我思及三日前听见雾中的草声,仰望明月照遍麦田的情景,那时思茶、念茶、盼茶,是深深的怀乡怀人之思,心里有所惦念,因惦念而清明,实近于茶道“和敬清寂”的本质了。如果不是那么清寂,如何能雾里听见草的歌声?如果不是那么和敬,又如何能在月光中念及远方的消息?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