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学聪明的故事

_4 (现代)
  赛来。恰坎当时想:钱是任何时候都能找得到的东西,但是有价值的格
                 
  言是轻易找不到的。于是他就同意把巴依的箱子送回家去。
  赛来。恰坎一背起这个箱子,就向巴依说:“好吧,现在就请你开始讲你的格言吧。”
  “假如有人对你说酸比甜好的话,你千万不要相信。”巴依说。
  赛来。恰坎听了之后,接着说:“哎,哎,这真是太好的格言了。”
  又走了一会儿,赛来。恰坎又说:“那么,再讲一下你的第二句格言吧!”
  “假如有人说走路比骑毛驴好的话,你千万可别相信。”巴依讲了第二
                 
  句格言。
  “好!好!这也是一句很有意义的格言。”赛来。恰坎说。
  他们又走了一段路,赛来。恰坎又说:“请你讲第三句格言我听一下吧!”
  “假如有人说有比你更傻的雇工的话,你千万不要相信。”巴依得意忘
                 
  形地刚一说完,赛来。恰坎把手里的绳子一松,背着的箱子“叭嚓”一声掉到了地上。他说:
                 
                 
  “假如有人说你这箱子里的瓷器没碎的话,你千万不要相信。”
                 
  赛来。恰坎所用的随机应变的方法,可以叫做“针锋相对法”,或者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法”。如果能细心揣摩他的应变方法,就能悟出其中奥妙,从而学会随机应变的方法。
                 
  第二步,可以自己试着解答一些难题,从而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一次晚会上,有一位颇有名气的旅行家对德国诗人海涅说:“在我的环球旅行中,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小岛使我感到奇怪:因为那里竟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心里明白,因为自己是犹太人,而犹太人是会经常受到一些人的嘲弄和攻击的。显然,这个旅行家胡诌的故事,也是企图给自己造成难堪。于是,他巧妙而又客气地进行了回答,反倒使发问者十分难堪。
                 
  假如你是海涅,你能回答吗?
                 
  海涅的回答是:“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只要我和你一同到那个小岛上去,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如果通过大量的问题训练,一个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必将会有所提高的。
                 
  3.随机应变的方法随机应变的方法是很多的,下面只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反向应变法。
  有个叫贾的,是突尼斯著名的机智人物,有一次,他到西班牙去。西班牙国王召见他,但他不肯向西班牙国王鞠躬敬礼。这样见了几次,贾都不鞠躬敬礼,国王很是生气。于是国王和大臣们想了3 天3 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皇宫的大门中间,横着钉上一块木板。国王和大臣们是这样想的:贾要进皇宫,那他非从横板下弯腰进来不可,如果弯了腰,就是鞠躬了。
  所以,国王和大臣很是得意。
                 
  第二天,贾来到皇宫要见国王。他走到皇宫门口,见一块木板横在当中,他略想了一下,就转过身来,弯下腰,屁股对着国王,倒退着进了皇宫的大门。
                 
  国王本来想迫使贾鞠躬敬礼的,可结果贾用屁股对着他进了宫,反使自己讨了一个没趣。
                 
  像贾这种应变的方法,就叫做反向应变法。反向应变法是正面或正方向无法随机应变,而从反面,或反方向进行随机应变的方法。
                 
  我国古代“围魏救赵”的计策,就是使用了这一方法:
                 
  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庞涓领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人向齐国求救,请齐国出兵解围。
                 
  齐王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援救赵国。
                 
  田忌打算直接去救邯郸,给赵国解围。孙膑却不赞成,他说:“要解开乱丝,不能强拉硬扯。现在魏军主力正在围攻邯郸,魏国内部一定空虚。如果我们直接去救邯郸,恐怕不等大军赶到,邯郸就被魏军攻下来了。我看不如率军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大梁受到威胁,庞涓必然从赵国撤兵来救,这样就给赵国解了围。另外,魏军攻打赵国已经很疲劳,再长途跋涉返回大梁,更加精疲力尽。我军占领要地,以逸待劳,一定能够打败魏军。”田忌很佩服孙膑的计谋,就率领大军去攻打大梁。
                 
  魏将庞涓听说大梁危急,果然撤兵,解除了对邯郸的包围,回兵救援大
                 
                 
  梁。魏军退到桂陵的时候,田忌、孙膑指挥埋伏在深山峡谷中的齐兵,突然冲杀出来,把疲惫不堪的魏军打得落花流水。庞涓在乱军中突围逃跑,魏军几乎全军覆没。齐军大获全胜,赵国得到了解救。
                 
  在此战役中,正面应该去攻打包围赵国首都邯郸的魏军,但孙膑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从反面去攻打魏国的首都大梁,结果取得了胜利。
                 
  在使用反向应变法时,重要的一点是正向、正面不能解决问题时才使用。不然,将会弄巧成拙,反而得不到好的效果。
                 
  (2)含糊回答法。
  有一次,有人用一只大木笼,装了一只鹿,一只獐,送给王元泽的父亲王安石。
  这时王元泽还是个小孩子。送东西的人问王元泽:“你看,这笼子里哪只是鹿?哪只是獐?”
  王元泽不识獐,也不识鹿。他想了一下就回答说:“鹿旁边的是獐,獐旁边的是鹿。”
                 
  大家听了都拍手叫好,都称赞王元泽聪明。
                 
  王元泽所使用的随机应变的方法,就叫含糊回答法,或含糊应变法。当一个问题如果明确回答显得笨拙,含糊回答反而显得机智聪明时,就可使用含糊回答法。
                 
  再看一个历史故事:
                 
  清太祖努尔哈赤非常宠爱他的弟弟恭王。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听说恭王病死了,悲伤之余,大为生气,立即叫来恭王府的总管和长史,责问他们:“为什么恭王病危时不来叫我?”总管和长史却说:“这是恭王的吩咐,他不让告诉陛下!他说,如果陛下知道他病了,陛下一定会亲自来探望他,增加陛下的悲痛,他会死不瞑目的。”
                 
  清太祖听后,更加悲伤。但是,到了第二天,他越想越伤心,越伤心越愤怒。便将内府郎中叫来,对他说:“恭王府的这两个奴才,口口声声说他们忠于恭王,那么,现在恭王死了,他们为何不一同去死呢?你去叫他们快快死去。”
                 
  郎中得令,赶往恭王府,一顿拳打脚踢,直打得两人口鼻出血,昏死过去。然后他便赶回宫中汇报。
                 
  太祖问他:“他们死了吗?”郎中回答:“活不成了。”
                 
  太祖派人去查看,只见两人满脸是血,地上也血糊糊的一大片。
                 
  太祖听了汇报以后,气也消了一半。两人的性命算保住了。事后,有人问郎中为何敢这样做事?他说:“恭王是皇上的同胞,感情很深,突然听说他死了,一定很痛心,于是便怪怨下面的人。我服侍皇上时间长了,深知他是宽仁爱民的,不愿轻易杀人,他要我杀了那两个人,只不过是一时的气话,气消以后便没事了。如果我真要杀了他们,事情过后皇帝必然要后悔,人们也会说他滥用权威,到那时,我的性命也难保了。”
                 
  郎中的回答:“活不成了”,使用的也是含糊回答法。正因为这一句话,救了两个人的性命。
                 
  含糊回答法不是诡辩,也不是含糊不清。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必须注意恰如其分,含糊不能把它搞成别人所不理解的东西,或者高深莫测,或者夸大其辞。只有注意确切性,含糊回答法才有力量,才有说服力,才能使别人接受。
                 
                 
  看下面一则故事:
                 
  有一次,有一个国王问他身边的大臣:
                 
  “王宫前面的水池里共有几桶水?”
                 
  大臣们个个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答不出来。
                 
  后来,有个大臣说:“城东门有个孩子很聪明,人人都叫他神童。是不是把他喊来?”
                 
  国王于是派人把那个孩子找来了。那个孩子听了国王提的问题,大眼睛眨了几眨,说:“这要看是怎样的桶。如桶和水池一般大,那就是一桶水;如桶只有水池的一半大,那就是两桶水;如桶只有水池的三分之一大,那就是三桶水,如果……”
                 
  “行了,完全对。”国王满意地说,并奖赏了这个小孩。
                 
  这个小孩的回答是含糊的,其实水池究竟有多大,他根本没有回答。可为什么国王十分满意呢?这是因为这个小孩说得很合理、很确切。所以,确切性、合理性是含糊回答法的重要条件。
                 
  (3)假装应变法。
  王羲之小时候很受大将军王敦喜爱。王敦常常让王羲之在自己的帐子里睡觉。一次王敦先起床,接着钱风入门来。两人便退去别人,密商谋反,却忘记了还有个小孩在帐中睡觉。
                 
  王羲之当时已醒,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知道他们一旦发现阴谋泄漏,自己性命难保。在这危急关头,王羲之急中生智,用手指捅喉部引起呕吐,把自己的脸和被头都弄脏了,并作出睡得很香的样子。
                 
  王敦他们密谋到一半,才想起王羲之还没有起床,两人都很惊恐地说:“这下子不得不把这个孩子除掉了。”等掀开帐子,见王羲之口里吐出来的东西把被子都弄脏了,确信这个孩子一直在熟睡。这样,王羲之才保住了性命。
                 
  王羲之所使用的应变方法就叫做假装应变法。假装应变法是制造某种假象以进行随机应变的方法。它要求假象必须装得很像,这样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如果一眼就给人看穿,或者很容易让人觉得是假的,那么就应变不起来。
                 
  看下面一个事例:
                 
  著名作家易卜生在20 几岁时,参加了社会主义者库斯。特列恩领导的工人运动。他跑上街头发表演说,揭露黑暗的现实。他参加许多重要会议,写了许多秘密文件。反动政府十分恐惧,千方百计要进行破坏。有一天,工人领袖库斯。特列恩和一些进步青年被逮捕了。警察也突然包围了易卜生的住宅,进行大搜查。
                 
  当时,易卜生正在家里写作,逃走已经不可能了,把那些藏在他这里的秘密文件烧掉也来不及了。有些文件直接关系列一些人的生死存亡,这怎么办呢?
                 
  恐怖的警笛声在附近响着,警察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易卜生急中生智,他把藏着秘密文件的柜子打开,把重要文件拿出来胡乱地丢在床上,桌子上,有的揉成一团,当废纸丢在桌子旁边,像是作废的稿纸。而把那些无关紧要的文件迅速而又整齐地装在柜子里。当警察破门而入时,易卜生恐慌不安地离开柜子,坐在桌子旁边,故作镇静地拿起笔来,继续写他的文章。野蛮的警察这里翻翻,那里动动。对外面摆着的一切,易卜生做出毫不介意的样子,只是不时地回头,神秘而又恐惧地看看那个柜子,好像在说:“千万别搜那
                 
                 
  里!“
                 
  愚笨的警察觉察出易卜生的不安,立即向柜子扑去。易卜生要用身子挡住已经来不及了。里面的东西全被拖出来,散落一地。他们得意地一本一本地查,一页一页地看。翻了半天,实在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警察们都失望了。对那些散乱在桌上、床上的东西,当然更不屑一顾了。
                 
  就这样,易卜生保住了重要文件。
                 
  易卜生所以能迷惑敌人,随机应变取得成功,主要是他装得很像,没有破绽。如果有一点破绽,那么他的随机应变就不可能成功。所以,假装应变法要求逼真性。没有逼真性就没有假装应变法。
                 
  (4)针锋相对法。
  有个叫翟永龄的人,他母亲信佛,嘴里整天念着阿弥陀佛。翟永龄三番五次地劝她,她就是不听。
  有一天,翟永龄故意高声叫她,她应了一声。接着又高声地叫,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地叫。她恼火了,皱着眉头说:“我儿啊,你既然没有什么事,老这样叫我做什么?”翟永龄笑着说:“我只叫了三四声,你便恼了,你这么无缘无故地念佛,一天念了千万遍,我想,佛也一定会恼火的。”
                 
  从此以后,他母亲就不信佛了。
                 
  翟永龄所用的应变方法就叫做针锋相对法,针锋相对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
                 
  如下面一个实例:
                 
  1983 年美国国务卿舒尔茨访问我国,邓小平会见了他。双方在谈到湖广铁路债券案时,邓小平指出所谓湖广铁路债券案纠纷,不过是某些人荷包里装着的东西,随时可以拿出来在中美关系上制造麻烦,美国政府应该制止这种行为。
                 
  舒尔茨辩解:美国的司法制度是独立的,政府无权过问。起诉的几个美国人无非是索取一些赔偿,并非制造事端。
                 
  邓小平当即驳斥说:如此说来,美国实际上有3 个政府——国会、内阁、法院。叫人家究竟同你们哪一个政府打交道才好?如果说,美国人有权向我们索取赔偿,那么我们中国人民100 多年来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蒙受了那么大的损失,难道不可以判你们都来赔偿?如果你们一见面就提出这个问题,还谈得上什么发展关系呢?
                 
  邓小平所用的方法,也是针锋相对法。他用得十分纯熟、巧妙,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对方的心脏,使人无法反驳。
                 
  怎样才能使针锋相对法应用得更好呢?主要的一点是本身应该是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是有充分理由的。邓小平之所以能有力地驳斥对方,就是他立场的正确,理由的充分。反之,如果一个人思想狭隘,立场观点是错误的,那么,理不直气不壮,就无法反驳对方,无法进行随机应变。由此可见,随机应变是和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有关的。不能设想一个坏人能有什么好的随机应变。坏人的所谓“随机应变”,只是一种诡计,而诡计是迟早要露出马脚,被人识破的,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5)承接应变法。
  1984 年,马季和赵炎这对老搭档到山东省潍坊市演出。那天,两人演出的节目正是脍炙人口的相声《吹牛》。两人正在“吹”得不可开交之时,突然礼堂天棚上有盏大灯突然炸裂,灯下的观众被洒了一头玻璃碎片,不禁大
                 
                 
  吃一惊;别的观众听到响声也把注意力转到天棚上。一场精彩的演出已受到严重影响。怎么办?这时马季却镇定自若,巧妙地将这一事件转化为相声内容,从而避免了一场演出中的骚乱。
                 
  马季用手指着天棚,装做得意洋洋的神情,对赵炎说:“你能吹?瞧我的,我能把电灯吹炸!”观众听后先是一愣,接着全场爆发出海涛一般的掌声、欢呼声。
                 
  马季所使用的应变方法,叫做承接应变法。承接应变法是承接着原来的题目进行随机应变的方法。
                 
  承接应变法要求在原来的题目上做文章,看起来比较容易,但实际上难度较大。因为在原来的题目上做文章,范围比较狭小。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困难呢?这就要求应变者善于别出心裁,不能拘泥于一般常规的解决办法。
                 
  如下面一段故事: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一些工业间谍也利用各种交往之便,进行不可告人的活动。
                 
  一天,法国一家著名的照相器材厂来了一批外国人。这家工厂的实验室主任接待客人十分热情,自始至终陪同客人参观。在观看一种新的显影溶液时,一位客人俯身贴近盛溶液的器皿,仔细看了一下。这种极为平常、自然的举动,一般人都不会注意。可是,精明的实验室主任却发现,这个客人的领带比一般人的长,一俯身正好使领带末端“无意地”粘到了溶液。如果回去把领带上的溶液痕迹化验分析一下,就很容易得到这种显影液的配方。于是,主任赶紧悄悄叫过一位女服务员,对她吩咐了一番。
                 
  参观结束后,当那客人心满意足地走到实验室出口处时,那位女服务员彬彬有礼地走到他面前说:“先生,你的领带脏了,诸换条新的。”说完便轻轻解下他的领带,给他换上一条崭新的漂亮领带。那位客人尴尬之极,但又有苦难言,只好连连鞠躬道谢。
                 
  如用常规的方法叫客人把领带解下来,那不仅不礼貌,而且不容易达到目的。现在换上一条更好的领带,客人就没有理由可以拒绝。
                 
  (6)归谬应变法。
  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景公有一匹最心爱的马,突然得暴病死了。齐景公气得咬牙切齿,暴跳如雷,立即命令武士把马夫推出去斩首。晏子知道后,又气又急,很是不满。可是,怎样制止齐景公这种武断残暴的行为呢?直言劝说,他可能不听,甚至给你驳回来;当面阻止,他会觉得失了国君的面子而恼怒,马夫难免被杀掉。晏子想了想,上前问景公:
                 
  “有个问题向陛下请教,尧舜肢解人时,不知从谁身上开始的?”齐景公被问得张口结舌。他想:“尧舜是贤明君主,人们世代传颂,从没有肢解过人,怎么问从谁身上开始呢?”又一想,才猛然醒悟过来,这是晏子在用尧舜开导自己,于是,很不高兴地说:“相国,我明白了,肢解人也不应该从我开始。”当即命令,把马夫押到监狱里去,不再对他斩首了。
                 
  晏子心里清楚,国君这口气出不来,马夫早晚还得倒霉。晏子便异常严肃地对国君说:“陛下,马夫犯下了死罪,处死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与其让他糊糊涂涂死掉,不如让他明白自己到底犯了哪些罪,而后,名正言顺地把他杀掉。”
                 
  这一说,齐景公那冷若冰霜的脸挂上了一层笑容。“陛下,现在我就把
                 
                 
  马夫的罪行一一列举出来吧!“晏子一本正经地历数马夫的罪状:”马夫的罪行有三条:他把国君的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死的马又是国君最心爱的马,这是第二条。第三条,马夫让国君因为死了一匹马而杀人,老百姓听说了,都会同情马夫,怨恨国君;官员们听说了,会以为国君残暴,不通情理,而蔑视国君,远离国君。这样,举国上下,朝廷内外,都会对国君不满、失望。这是马夫最严重的罪行,完全应该杀掉。“
                 
  齐景公听着,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赶紧打断晏子的话,说:“好了,我明白了,马夫确实无罪。把他放了,立即把他放了!”
                 
  晏子所用的应变方法就叫做归谬应变法。归谬应变法是先承认对方提出的看法是对的,然后根据对方的看法引出谬误的结果来。由于这个结果,使对方自己明白他原来的看法是错误的。晏子就是这样的,他先承认齐景公的看法是对的,然后他历数马夫的罪状,齐景公听了,这些罪状都将是由于他而引起,一切将会归罪于他,于是他就不杀马夫了。
                 
  在应用归谬应变法时,要注意引出的谬误必须是和对方切身利益有关的。如果无关或关系不大,那么就不能击中对方,从而也就说服不了对方。
  只有和对方密切有关,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比如,武则天执政以后,年龄大了,想把政权交给侄儿武三思。这事她拿不定主意,就和狄仁杰商量,征求狄仁杰的意见。狄仁杰没有正面回答,而只是说了一句:
                 
  “如果传位给武家,那么将来祭祀时,在祠堂里祭的就是您姑姑了!”
                 
  狄仁杰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武家祭祀只会祭他们武家人,哪会祭李家(唐朝皇帝姓李)的你呢?
                 
  武则天一听,于是赶快打消传位给武家的念头。
                 
  狄仁杰的归谬应变法中归谬和武则天有切身关系,触动了她的要害,所以使武则天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八怎样说话吸引人
                 
  语言,在人类生活中十分重要。“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伦语》)“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
  语言既有这样强大的力量,说明学习语言很重要,从小培养说话能力也很重要。
                 
  能说会道是好事,这是无数事实已经证明的真理。请看下面的一件事例:民族英雄林则徐小时候应童子试,因人拥挤,父亲只能扛着林则徐进了考场。考官见此情景,便开玩笑道:“子将父作马。”
  周围的人哄然大笑,林则徐父亲一脸窘态,十分尴尬,可林则徐一点不慌张,他当即大声对道:
                 
  “父愿子成龙。”
                 
  笑声突然停止,满场人赞叹称奇。
                 
  如果林则徐不能说会道,那么他和他父亲只能受人讥笑了!
                 
  能说会道对学习也有较大的帮助,因为能说会道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没有知识就不可能能说会道。而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加强学习。这样学习和能说会道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能说会道促进学习,学习促进了能说会道。
  这样,就会有力地使学习成绩很快提高。
                 
  能说会道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提高的。
                 
  比如古希腊著名的演说家德摩斯梯尼之所以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是由于他不怕困难,勤学苦练。原先他的口才并不好,在初次登台演说时,就受到了听众的嘲笑。因为他的发音不准,而且声音微弱,演说的姿势也很呆板。
  但他毫不灰心,坚持苦练,立志要做一个出色的演说家。
                 
  他每天清晨起来跑步到山上,一边跑步爬山,一边作长篇演说,口里还含着小石子,让自己的发音清晰而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由于德摩斯梯尼对演说的热爱,有成功的坚强信念,终于战胜了自己的缺陷,成为一个口若悬河举世闻名的演说家。
                 
  1.真诚性原则以情感人,以诚动人,这是做人的原则,也是说话、能说会道的原则。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特曼,曾作过一次实验。在一次选举之前,他准备了内容相同的两个宣言,都是劝说选民选举某个政党的。其中一个宣言带着浓厚的真诚的感情色彩,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党如果在选举中失败将可能产生的悲惨后果。另一个宣言则用理论性的语言对这个党的政纲进行评述,力图用抽象的方法来说明该党失败后所造成的不可收拾的局面。
                 
  这两个宣言发出去以后,结果是带有真诚感情色彩的宣言,投票赞成的人数明显地多。
                 
  这个事例说明,在说话时,以情才能感人,以诚才能动人。如果一个人对人说话,充满虚伪,不诚恳,那么别人就不会相信你,你的说话效果就等于零。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鼓舞军民抵抗法西斯的疯狂进攻,英国首相邱吉尔向秘书口授了一篇讲演稿,其中写道:
                 
                 
  “……我们决不投降,决不屈服。我们要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上作战,我们将满怀信心地在空中越战越强。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在田野作战,在山区作战。我们任何时候都决不投降!”
                 
  当这篇讲演口授完以后,邱吉尔竟像小孩一样,哭得涕泪横流。后来,这篇讲演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战斗意志。
                 
  真诚性原则对能说会道十分重要。如果能说会道不遵循这一原则,那么,能说会道会走向反面,走向诡辩,成为骗人的工具。这也是有些人看不惯能说会道的原因。
                 
  2.充足性原则充足性原则,完整地说应该是充足理由原则。这就是说要想说服别人,或者要使自己能说会道,必须有充足的理由。没有充足的理由就不能说服别人,同时也不能算是能说会道的人。
                 
  那么什么样的理由是充足理由呢?所谓充足理由,就是所举的理由必须是能恰当地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是具有很强说服力的理由。
                 
  看下面一个例子:
                 
  林肯在当总统前曾经是一个律师。有一次,他的已故老朋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人指控谋财害命,已经判定有罪。林肯为了救护他,以律师身分查阅了有关案卷。了解案情后,要求开庭复审,要为被告辩护。复审开庭了,原告方面的证人福尔逊首先作证词,他发誓说在10 月18 日晚上11 点亲眼看到小阿姆斯特朗开枪打死了被害人,并说当时他在草堆后面,小阿姆斯特朗在西边的大树下,相距二三十米。因为当时月光很明亮,而且正照在小阿姆斯特朗的脸上,所以看得很清楚。
                 
  当证人福尔逊的证词一讲完,林肯立即指出:这个证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证词完全是假的!并举出一个十分充足的理由。林肯说:“福尔逊一口咬定10 月18 日晚上11 点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的脸,请大家想一想,10月18 日那天是上弦月,11 点钟的时候月亮已经下山了,哪里会有月光呢?
  退一步说,也许证人把时间说错了,提前一些时候,月亮还没有下山,但那时月光应该是从西边向东边照射的,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的脸面向草堆,脸上是不可能照到月光的,证人怎么可能从二三十米外的草堆处看清被告的脸呢?“
                 
  林肯所举的理由十分充足,它有力地驳斥了福尔逊捏造的证词。
                 
  3.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是说,在说话时要能灵活机动地对不同对象说不同的话,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是不可能达到说话的目的的。
                 
  有些人说话,就是因为不看对象,不能灵活机动地进行说话,所以闹出了笑话。看下面一则故事:
                 
  刘大不善说话,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这天,刘大50 岁生日,特地邀请好友张三、李四、王五和赵六来聚聚。
  准备吃饭了,刘大发现赵六还没有来,懊恼地说:“该来的还不来。”这话给张三听到了,心想,那我是不该来的,于是走了。赵大着急地说:“哎,不该走的又走了。”这话给李四听到了,心想,看来我是应该走的,于是也立即走了。刘大见李四走了,摊摊手对王五说:“我又不是讲他的。”王五想,你不是讲他,那一定是说我了,于是他也起身走了。
                 
                 
  刘大一看,不明白了:“哎,怎么都走了?”
                 
  刘大错在哪里呢?就错在说话不注意场合,不看说话对象,不能灵活机动地说话,结果把客人都气跑了。如果他稍微注意一下,就不会出现如此使他难堪的场面。
                 
  “到什么山上砍什么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这两句话是对灵活性原则的形象说明。
                 
  4.清楚性原则所谓清楚性原则,就是在说话时要把所表达的内容表达得清清楚楚。如果一个人不能把表达的内容说清楚,那就谈不上什么能说会道了。
                 
  怎样才能把内容表达得清清楚楚呢?这就要求做到:条理清楚,通俗易懂。
                 
  条理清楚,就是说话要有头有尾,有纲有目,重点突出,段落分明。使人一听就知道你在说什么。如果条理不清楚,重点不突出,胡子眉毛连在一起,就违反了清楚性原则。
                 
  通俗易懂,就是说话要大众化,善于把一些较深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给别人听。有时还可以运用比喻来具体生动地说明道理。
                 
  看下面一个例子:
                 
  有一天,著名作家刘绍棠被邀请到南开大学讲学。当他讲到文学创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时说:“即使真实的东西,也是有所写和有所不写的,无产阶级的文学更是如此。”不料,一位学生当即向他递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写道:“刘老师,您说作家要有所写和有所不写,我觉得不应该这样。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着的,存在着的就应该给予表现,就可以写。”
                 
  刘绍棠读完纸条,就随口问是哪位同学写的。讲台下一位女同学忽地站起来说:“是我写的。”刘绍棠见她还是个女孩子,就开玩笑地说:“你把你的学生证拿给我看看好吗?”看到她迷惑和茫然的神情,刘绍棠微笑着说:“我是要看看,你的学生证上是不是贴着脸上长疤的照片。”
                 
  女同学对作家的这个要求莫名其妙,回答说:“长疤时谁拍照片啊?怪寒碜的。”
                 
  刘绍棠说:“是呀!你不在长疤时拍照片,更不会把长疤的照片贴在学生证上,这说明你对自己是有选择的。因为你是漂亮的,长疤时的不漂亮是暂时的,它不是你的真实的面目。同样,社会上的某些缺点是需要批评的,但有些事情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由党采取措施去改正。可你非要把它揭露出来,这岂不是要共产党把长疤的照片贴在共产党的工作证上吗?”
                 
  那位女同学含笑地点点头,信服地坐了下来。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因为刘绍棠运用了通俗的比喻,说服力很强。所以,要想能说会道,就要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来进行表现,这样才能说服对方。
                 
  5.事实说理法有一天,铜山古城来了个测字先生,黄色幌子上大书着“测得准”三个字。他摇着铜铃响器,胡掐乱算,骗了不少钱。这事让黄道周(明代著名书画家、理学家)知道了,他想见识见识这个“测得准”。这天他上街,见有个书生正在让“测得准”测字,就站下来看个究竟。
                 
  只见那个书生在盛字盘里信手拈起个字卷。“测得准”展开一看,是个“串”字,就问:“求测何事?”书生说:“测测乡试能否得中。”“测得
                 
                 
  准“连声说:”恭喜,恭喜!保准你高中。“接着他装腔作势地拆字:”这‘串’字,上也中,下也中,此次若考不中,下次也能中!“
                 
  接着来了个农夫。他眼盯字盘,犹豫了半天,拈到的也是个“串”字。
  农夫说要“问平安”。“测得准”两只眼睛朝农夫身上打量了一下,见他腿肚上贴了一块膏药,就借题发挥:“不好,不好!你近有疾病染身。”黄道周在旁问道:“同样一个‘串’字,怎会有好坏之分?”“测得准”说道:“适才那书生拈‘串’字是随手而拈,而他是用心挑拣的,‘心’上加‘串’岂不为‘患’?他没有大疾也有小病!”农夫连忙点头称是。
                 
  这时黄道周看准那个“串”字,迅速拈起来递给“测得准”。“测得准”
  问:“求测何事?”黄道周有意难为他说:“也测个平安凶吉。”“测得准”
  打量了黄道周一番,见他左腮鼓起,料是患了风火牙肿。于是说:“你这个人呀,只因多嘴,近日也有小疾。拆这个‘串’字乃‘口’、‘中’组合,所患之病必在口中无疑。”
                 
  黄道周等他说完,把口一张,使“测得准”顿时狼狈不堪,红着脖子说不出一句话。围观的人都哄笑起来,指责“测得准”一派胡言。
                 
  原来,黄道周把嘴一张,吐出了一枚橄榄,他口中根本没有病。
                 
  像黄道周这样用事实来驳斥对方的说话方法,就是事实说理法。要揭穿测字的骗局,如用几句话来进行驳斥,是无济于事的。而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所以用事实进行驳斥,就使测字先生无处遁逃,无法再进行回击,只能乖乖地认输。
                 
  6.比喻说理法战国时候,有个叫庄周的人,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庄子,他家里很穷。
  有一次,他家又断了粮,他就到监河侯(官名)那里去借粟米。这个监河侯既吝啬又爱讲漂亮话,就满口答应说:“好吧,等我收到老百姓的租税后,就借给你300 两银子,你看行吗?”
                 
  不借给粟米也就罢了,还讲不能兑现的大话,庄周一听就很气愤,便讲了一个故事讽刺他。庄周说:
                 
  “昨天,我到你这儿来的时候,在半路上听到喊叫的声音。我寻声望去,原来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小鱼。我问它:”小鱼啊,你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小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快干死了,请你给我一升或一斗的水救救我吧!’我说:”好啊,我就动身去说服吴、越两国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小鱼气愤地说:“谢谢你的好意,我本来只需要斗升之水就能活过来的。如果像你说的去引来西江之水,等水到时,我早已上了干鱼摊子啦!’”
                 
  庄子的话把监河侯说得满脸通红。
                 
  庄子所用的说理方法就是比喻说理法。比喻说理法在下面两种情况下使用,一是不能直接说,二是直接说道理,效果反而不好。上面庄子的故事就是第二种情况下使用比喻的。由于这个比喻针对性强,又很生动,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比喻说理法要求比喻恰当、贴切。不恰当、不贴切,不伦不类,非但没有效果,反而会招来嗤笑。
                 
  请看比喻恰当、贴切的事例:
                 
  1927 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的操场上对被
                 
                 
  打散后又重新集结的起义队伍作了一次演讲。他在演讲中说:“我们工农武装现在的力量还很小,就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现在力量还很大,就好比一口大水缸。只要我们咬牙挺过这一关,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起义战士听了毛泽东这通俗易懂的讲话,坚定了信心,就跟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
                 
  “小石头”和“大水缸”,这个比喻十分恰当、贴切。小石头虽然小,但它是结实有力的,大水缸虽然大,但终究敌不过越来越多的小石头。
                 
  7.分析说理法一个隆冬的夜晚,邵康节在太极书院和学生们一起秉烛夜读。忽然一只夜莺“呜呜”地叫了几声,划破了夜空的寂静,打乱了师生们的思绪。
                 
  邵康节抬起头来问道:“外边是什么鸟叫?”大家齐声回答:“夜莺。”
  “我现在给大家出一个题目,大家想一想再回答。”学生们点点头。邵康节问道:“谁能说出现在外面的夜莺头朝何方?”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现在刮北风,夜莺应该头朝南。”
  有的说:“不对,夜莺尾巴比头大,头朝南,夜莺站不稳,应该是头朝北,顶风站。”也有说头朝西、头朝东的,众说纷坛,不一而足。
                 
  经过激烈的辩论,说夜莺头朝北的占了上风,成了多数。
                 
  邵康节一声不响地看着大家,没有表示意见。现在,学生们的意见已趋向一致,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到邵夫子身上,要听老师的意见了。
                 
  邵康节成竹在胸地说:“我意见和大家相反,夜莺是头朝南站着的。”
  学生们都大为吃惊。邵康节接着说:“掌灯,咱们一块到外面看一下就可以知道究竟了。”学生们掌灯一块到外面一看,夜莺站在屋脊上,果然是头朝南站着的。大家纷纷要求老师说说道理。邵康节笑了笑说:“现在刮北风,大家推理分析头朝北站着是对的。”有的学生不解地问道:“那么夜莺为什么现在是头朝南站着的呢?”
                 
  邵康节说:“大家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家想想看,在漆黑的夜间,一下子出现了一团光亮,夜莺会很快把头扭转过来的,因为夜莺是向光的。这就是夜莺头朝南的根据。”
                 
  邵康节的话说得大家心服口服。
                 
  邵康节为什么能使大家心服口服呢?这是他分析得有根有据的结果。邵康节的这种说话方法,就叫分析说理法。分析说理法是通过分析而说明道理的方法。
                 
  使用分析说理法,必须对事物有深刻的理解,不然,就不可能使用好这一方法。
                 
  看下面一个事例:
                 
  1978 年,16 岁的广东蛙泳选手叶润成,在沈阳全国优秀蛙泳运动员集训队集训。当时小叶的成绩并不引人注目。然而,却被正在集训期间来华讲学的蛙泳世界冠军、英国的威尔基一眼看中。那天,小叶等几十人挤在游泳池里练习。威尔基突然指向正在中间游泳的小叶,示意叫他上来。威尔基拍着小叶的肩膀对周围的教练和调研人员说:“这是一位有前途的运动员,一年后准能拿冠军。”大家问威尔基这样说有什么根据,他回答说:“我对小叶观察了一段时间,他技术好,训练刻苦,体型也好。”并指出了小叶在技术上的一些缺点。不久,在一次全国游泳比赛中,这位不出名的运动员,果然不出专家所料,提前实现了专家的预言,获得了百米蛙泳冠军。在第九届
                 
                 
  亚运会上他又为我国夺得了第一枚游泳金牌。威尔基为什么能猜中呢?这是由于他的分析正是建筑在他对小叶的深刻了解上。如果他不了解小叶,他就不可能做出如此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要使分析说理法使用得好,就必须对分析的对象十分熟悉。
                 
  8.归谬说理法18 世纪初,英国的宿命论者和占星家盛极一时,他们纷纷编造所谓《历书》来欺骗和愚弄群众。特别是伦敦有个叫巴尔特利日的占星家更是名噪一时,影响极大,迷惑了不少群众。
                 
  小说家斯威夫特对此极为气愤,决心揭穿他的骗术。于是,他仿效巴尔特利日的“占星法”编写了一部《预言历书》。在这部书里,他预言巴尔特利日将于1908 年3 月29 日半夜11 点钟得寒热病死亡。他又写了关于巴尔特利日死亡的报告,接着又发布了殡葬消息。
                 
  这一紧锣密鼓的行动,使安然无恙的巴尔特利日极为恼火,到处辟谣,说斯威夫特完全是骗人的胡说八道。
                 
  可是斯威夫特却向公众证明:他的预言结论,是完全按照巴尔特利日的占星计算法推算出来的。这一下弄得巴尔特利日狼狈不堪,下不了台。
                 
  从对方的论点里引出荒谬的结论来,从而有力地驳斥了对方的论点,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归谬说理法。斯威夫特所用的方法就是这一种方法。他用巴尔特利日自己的占星计算法使巴尔特利日狼狈不堪。
                 
  9.设身处理法叶南岩作蒲州刺史时,一伙打群架的人到州里告状,其中有一个人,血流满面,受了重伤,头上几处开裂,生命危在旦夕。叶南岩立即起身进入府内,亲自捣药,命令手下人赶快将那人抬进州府。治疗之后,将他委托给一个谨慎忠厚的看门人和一个州府的官员,并对两人说:“你们要好好照顾他,不要让他伤了风。这个人如果死了,由你俩负责。”而且不准这个伤员的家人靠近他。叶南岩对案情略加审核,将打人凶手关进监狱,将其余人全部放走。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叶南岩说:“凡是打架斗殴都没有好气,这个人若不立即抢救,就会死去。这个人死了,必然要有一个人偿命,使他的妻子守寡,使他的孩子成为孤儿。而且还可能牵连旁人,那就不止一户人家家破人亡。如果这个人好了,就只是一桩斗殴案而已。加之当时人的心情,只想打赢官司,虽然牺牲了自家的骨肉,也心甘情愿。所以我不准他的家人靠近他。”不久,受伤者康复,诉讼也就停止了。
                 
  叶南岩如果不设身处地,不从斗殴者的角度出发,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数十家、数百人将被牵连,多少人家将家破人亡。叶南岩所用的处理问题、说服别人的方法,就叫做设身处理法。
                 
  使用这一种方法,关键是对对方要有同情心。没有同情心,不同情别人,怎么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呢?
                 
  看下面一则感人的真人真事:
                 
  湖南省南县游港太平村8 组村民曾子云和远在安徽农村的嫂子,利用录音带,相互赔礼,吐露真情,催人泪下。
                 
  事情是这样的:8 月初,曾子云给远在安徽农村的嫂子寄去1000 元钱,同时附上了一盒录音带。录音带中他对嫂子说:
                 
  “尊敬的嫂子,这次寄钱,要请你原谅我的罪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家因缺钱,便对你撒了8 年的谎。这8 年中,我时时刻刻在内疚,
                 
                 
  每次写信都想向你吐露真情。这8 年中你每月都给母亲寄来10 元赡养费。可你知道吗?母亲早在8 年前就去世了!现在,由于你知道的原因,我们家和全村人一样,都翻身了,应该是对你吐露真情的时候了!8 年中,我用撒谎的手段,以母亲的名义,索取了你们1000 元血汗钱,现在一并寄还给你们。“
                 
  曾子云万万没有想到,时过不久,嫂子又将1000 元钱退了回来,并且也附上了一盒录音带。录音带上录下了他嫂子对他说的话:
                 
  “亲爱的小弟,听了你的录音讲话,我很悲痛,婆婆早已去世,我作为儿媳未能尽一点孝心,真是愧对老人家九泉之下的魂灵。至于你为生活所逼撒了谎,我完全能够谅解。可是,你能原谅我吗?我也有极大的过错。为了使婆婆不至于过度悲伤,8 年前,我隐瞒了你哥哥在云南前线的一次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消息。寄给你们的那些钱,全是你哥哥的抚恤金。现在我手头也很宽裕了,这1000 元钱随着录音带一道退还于你。同时,也请你谅解我。”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