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自杀预测与自杀预防

_3 肖水源 (现代)
爱尔兰
133
249
意大利
127
227
荷兰
26
82
英国
352
527
西德
151
231
关于一般人群中自杀意念的研究统计报告不多,Payel等(1974)在
一项一般人群普查中发现,在New Haven的720名调查对象中,8.9%
的人报告在前一年有过自杀念头,而Chiles等的研究则发现, 在一
般人群中,有20%的被调查者报告,在他们生命的某个时期,至少有
过一次中等严重程度的自杀意念(定义至少持续2周,形成了自杀计
划并选择了自杀方法)。另还有20%的被调查者报告至少有过一次没
有形成自杀计划的自杀意念。
在我国,据1982年的全国精神疾病流行学研究资料估计,我国城乡
自杀率为每十万人口每年8.5人,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199

2年我国男性和女性的自杀率分别为10万分之14.9和20.4,在世
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处于中上地位。其它一些规模较小的流行学研究报
告的自杀率差异很大。一般来说,农村人口的自杀率高于城市人口。
关于自杀未遂和自杀意念,但目前位置尚未见到有关的流行学研究报
告。
尽管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三者之间不能完全划分开来,但
并不等于说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事实上,仅有一小部分有自杀意念者最终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Lonngvist(1977)调查发现,在4 000人中,每年有400人有自杀
念头,有20人自杀未遂,仅有1人自杀死亡。从自杀意念发展到自
杀死亡通常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据Beskow(1977)估计,平均为7
年,最长者可达40年。研究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三大人
群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预防自杀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方国家的研究资料表明,在自杀死亡中,男女性别比为3:1左右,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自杀未遂则是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1:
3左右。14个欧洲城市自杀未遂的年龄和性别分布见图1。但在我国,
研究表明男女两性的自杀率在较低年龄组是女性高于男性,而在较高
年龄组则是男性高于女性,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情况不同(图1-2),
其原因尚不清楚。
第二章 中国人的自杀行为及其预防

作者:南京危机干预中心 翟书涛
一、中国人自杀行为的回顾
(一)史料记载个案例
自杀是人类的社会现象,自古以来不分中外均屡见不鲜。在中国,自
杀行为发生的渊源也非常悠久,中华民族第一位自杀者据传说可能是
几千年前的氏族领袖共工氏,他(怒而触不周之山),致天倾地斜。有
史料记载者最早为奴隶反戈,商纣王自焚亡朝,《史记》<殷本纪>
记有(周武王于是逐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拒之牧野。甲子曰,纣兵
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书》亦有(纣取
天智玉琰五,环身以自焚)的记载。楚左徒,在闾大夫屈原(公元前三
四○至前二七八)救国无望怀石自沉汨罗江,受到后人尊敬。楚霸王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至前二○二)业败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秦
朝名将蒙恬(?至公元前二一○) 遭奸臣害陷囹圄服毒亡阴周。载国
末年法家韩非(公元前二八○至前二三三)变法图新志未酬,被迫服毒
身亡。西汉思想家刘安,谋反暴露,放逐中绝食而死。春秋时期, 越
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战胜吴国,约于公元四七三年,吴王夫差在苏
州抽出长剑[自刎而亡]。唐诗人卢照邻(六三五年六八○)因重疾缠
身,投水自尽。南宋大臣陆秀夫(一二三六至一二七九)赴国难,背
负幼帝投海牺牲。南宋诗人谢枋得(一二二六至一二八九)宁死不做
元朝官,绝食身亡。明代宦官魏忠贤(一五六八至一六二七)专权擅
政终有尽,畏罪自缢而死。明朝未代皇帝朱由检(一六一○至一六四

四)亡国覆朝,自缢而终。柳如是(一六一八至一六六四)明未清初
秦淮名妓,身世坎坷终自缢。鸦片战争时期抗英名将裕谦(一七九五
至一八四一),镇海域破失守,投入泮池自尽。清未爱国将领丁汝昌
(一八三六至一八九五)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寇,兵败之下服毒身亡。
以上所举自杀事例,其背景是不一样的。有的为维护个人尊严,民族
气节,慷慨赴死,从容就义,为国捐躯,被后人颂扬和怀念;有的为
战败君王,无奈自杀,只有历史意义;有的则是畏罪或身世坎坷而自
杀。
(二)华人对自杀行为的传统看法
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圣人,唐朝以前崇拜周公和孔子,宋以后则孔子和
孟子并称,故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在于(士)。五四运动以前,中华民
族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自杀行为是比较少的。儒家提倡生命永恒
即(永生)学说,主张每一个人都应当珍惜其生命,一生中多做好事,
死后会仍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受到人们的爱戴,从而达到虽死犹存。
人有了子女,虽然自己的肉体要死去,但父母的生命却在子女的生命
中延续下去。也就是说,他们的生命是永存的。儒家认为(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儒教强调德行,人性(人心)即
所谓[仁],对朋友和国家忠诚和利他主义就是[至善]。儒家认为
家庭在一切事务中占有中心位置。孝心是对家庭责任的基础,包括家
庭成员在他们不同生命阶段相互照顾[父慈子孝]。父母生养子女并
关心年轻的孩子,而作为报答,子女要瞻养年老的双亲,并且在父母

去世后要照看祖先的坟墓。在儒家看来,死去的人会得到尊敬和怀念,
许多中国人相信超自然的存在,他们崇敬祖先,认为亡人在天之灵会
保佑他们平安。儒家思想介入到人生规范,把家庭,特别是将父母放
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双亲将证明是他们对抗自杀行为的有力制止力
量。然而有时自杀也被合理化处理并被接受,如兄弟较多,则轻生者
可推诿父母由哥哥或弟弟照看,自己可以[走]。事实上,中国人在
社会上除其家庭外,对周围事物是现实主义的和不经心的。过去中国
人参与宗族活动,但时至今日已不如过去那样投入。因此人们在遇到
不幸和应激时,只有家庭和朋友在旁边,这种支持显然是不足的,从
而导致一些人发生自杀行为。人属于国家,为繁衍民族所需,为延续
自己和祖先所需,任何人不得轻易作贱其肉身。另外,中国人的社会
理想是[安]和[足],知足常乐,有着通达和开朗的乐观主义性格。
中国文化认为自杀是由诸多因素引起,除特殊情况(畏罪自杀,引咎
轻生)外,一般的自杀都会引起家人极大的悲痛,故严格说来,自杀
对家庭和社会是不负责任的态度,而且轻生也不是强者的表现,他们
不会依靠合法手段或法律坚持斗争。
时至今日,大陆华人在重新认识儒家思想的积极意义。五四运动打倒
孔家店,那时认为不打倒旧的,装不进新的。实际上采取古为今用的
态度,整理旧的,引进新的,两途并进,始是正道。
二、目前自杀行为的倾向:各地报导

华人自杀的流行学研究有一些报导,但尚缺乏全盘性官方例年统计数
字。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年报中自杀率仅包括来自香港地区的数据(WHO
Statistics Annual,1987)。就作者所得资料,报告各地的自杀行
为情况如下:
(一)台湾的报导
台湾的精神医学家Chong and Cheng(1995)对台湾四十年来(一九四
八至一九八八)自杀行为的演变做了报导。四个年代期间自杀率的波
动以十万人口作单位计算,其每年自杀率介于9-19.1平均13。在四
○年期间自杀率有很大的波动,即五○年代到六○年代初自杀率由
10人左右迅速上升达15-19人,六○年代未到七○年代持续下降恢
复到原先的10左右.也就是说,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政治混乱和不稳
定,自杀率逐渐上升,于一九六四年达到最高峰19.1。自杀率升高
的原因推测与导致社会解组和个人疏远的移居有关,也与六○年代初
经济逐渐由农业转向工业,有关系(Chu ,1972)。此后随著社会和经
济的发展自杀率即稳步下降,到一九七六年最低,为8.8,一九八○
年则为10左右。与此同时病死率亦下降。
自杀未逐资料大部分来自医院,以及生命线或咨询服务(Rin,1972)。
由于许多自杀未逐者并不寻求医学或社会帮助,故这些资料是低估
的。在一九五二至一九五四年和一九六七至一九六八年此两个统计阶
段,因自杀未逐住进台北的大学医院接受精神治疗者占11-12%。在
一九五二至一九五四年期间大陆移居者占较高数目,三十至三十九岁

家庭主妇具有发生自杀未逐的最高风险,而在一九六七至一九六八年
阶段,自杀未逐在大陆人和台湾本省人之间既无差别。一九七二-一
九八○年台北市一家综合医院自杀预防中心的统计,自杀未逐者在年
轻人和妇女最常见,女和男之比为4:1,60%介于二十至二十九岁之
间,仅4%在五十五岁以上。
(二)香港的报告
香港的精神科医师Lo (1992) 报导了香港的自杀行为。文中介绍香
港一九四六至一九五五中六年的自杀率和一九六六至一九八六逐年
的自杀率(由验尸官认定)。以十万人口作单位,一九六六年以后最
低者在一九七八年仅为7.2, 最高为一九七六年的14.7,不论那一
年,男性自杀率均高于女性,二者比率为1.3:1。在香港, 自杀死
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2%。一九八二至一九八六期间,男性在二
十至二十九,六十至六十九和八十岁以上三个年龄段,女性在二十至
二十九,五十至五十九,七十至七十九和八十岁以上四个阶段自杀率
上升,而在五十年代则以年轻人和老年人高。自杀的年龄相关特征如
下:二十岁以下男性自杀率低于女性,超过了三十岁男性自杀率迅速
上升超过妇女,并在以后始终稍高于女性。儿童自杀者少,十至十九
岁自杀率为2。年轻人(十至二十四岁)自杀半数以上由于患精神病
而并发。以十万人口作单位,过去五年(1989-1993)10至24岁青
少年自杀率为4.9。近年来香港自杀者年龄有下降趋势。自杀未逐的
流行学资料在香港亦缺乏。已有的数据来自医院自杀研究。自杀未逐

者一般住入玛丽医院,一九八五年为422人, 自杀未逐率为35.2,
首次自杀未逐与反覆自杀未逐之比为3:1.就一九八五年的资料分析,
自杀未遂者十至二十岁男性为3.7,女性为10.8,二十一至三十岁分
别为52.1和125.1;三十一至四十岁以上为22.4和29.1.二十一至
三十岁自杀未遂率最高,任何年龄均以女性为多。
(三)大陆的情况
大陆缺乏全面性的统计材料,已有有关自杀行为的流行学研究和调查
均系分散的。现据江苏省城乡抽样研究,可部分反映大陆自杀情况。
城市市区选择在南京市,农村集中在大丰县,前者连续进行三年(一
九八六至一九八八)调查,后者则在一九七六至一九八五期间逐年调
查,连续进行了十年的调查。
南京市市区一九八六至一九八八年累计人口数710,937人,基中男
性占52.71%,女性占47.29%。,性比值为1.1:1。从人口结构来
说,南京市市区零至十四岁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9.02%,一十五至
三十四岁组占42.55%,三十五至五十四岁组占24.31 %,五十五至
七十四岁组占12.06%,七十五岁以上占1.41%。市区人口平均年龄
男性为32.88岁,女性为29.99岁,六十五岁以上年龄组女性高于男
性,男女性比值为0.73:1。南京市市区三年中意外死亡的顺位依次
为自杀,交通事故。三年中共自杀877人,平均年自杀率十万人口单
位中12.34,占意外死亡总数的26%。在意外死亡中,男性首位死因
为交通事故,其次是自杀,女性则相反,首位是自杀,其次为交通事

故。南京市市区人口自杀率(12.34)高于北京市(8.22,1988),而与
合肥市(12.41,1987-1988)和上海市(12.30,1990)接近。与发达国
家报导相反,南京市市区自杀死亡女性高于男性。
江苏省大丰县一九七六至一九八五年十年累计人口数为7,064,148
人,自杀死亡1,839人,以十万人口作单位,自杀死亡率为26.03,
男性为25.98,女性为26.08。女性稍高于男性。自一九七六年起(一
九七六年自杀率最低)自杀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见表2-1),
推测与一九七八-一九七八○年以来,该县逐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药管理由集中到分散,家家均有剧毒农药,为服毒自杀提供了便利
条件。
表2-1 江苏省大丰县1976-1985逐年自杀率(10万)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8.28
18.74
24.61
23.55
24.24
27.33
30.47
32.45
24.27
26.19
自杀未遂仅限于住院自杀的研究。范俭雄与翟书涛(1994)对一九九
○年五月到一九九一年七月期间南京市鼓楼医院住院自杀案例71人
进行了分析。71人中男性22人,女性49人,男女之比为1:2.33。
年龄范围一十五至八十三岁,其中二十岁以下6人(8.45%),二十至
二十九岁24人(33.8%),三十至三十九岁17人(23.94%)四十至四

十九岁9人(12.68%),五十至五十九岁7人(9.86%)六十岁以上8
人(11.27%)。71人中以工人和农民较多,分别为26人和30人。
导致或促使自杀的原因,大陆和港台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变爱
问题,夫妻不和,住房问题,家庭矛盾,社会支持不足,人际间(学
校和社会)适应不良,躯体疾病,精神疾病,经济问题,司法问题等。
成功自杀的方法存在地区差异:台湾自杀死亡者90%由于服毒(其中
50%以上服用有机溶剂,杀虫剂或药物),老年则多取自缢和窒息,
特别是男性,而煤气窒息,自伤(切,砍),高处跳下,溺水则较少。
香港自杀死亡者采用的方法依次为跳楼(41.5.%),自缢(39.4%),
服毒(7.2%),溺水(4%)的煤气中毒(2.5%)。跳楼自杀者多与该地区高
层楼房较多有关,年轻人在冲动下跳楼也起一定作用。新加坡地理条
件和建筑特点类似香港,跳楼自杀者也较多。
大陆城乡自杀和城市自杀未遂所采取的方法,南京市区自杀877人中
服毒(460人,占52%),自缢(318人,占36%),溺水(41人,占4.7%)
较多。大丰县农村自1,839人中自杀方法前三位亦为服毒(1091人,
占62.34%),自缢(574,占232.80%)和溺水(81人,占4.63%)。自杀
未遂71人中采用的方法绝大多数为服毒67人(94.36人),其余为跳
楼2人(2.82%),刀伤2人(2.82%)。
(四)新加坡的资料

新加坡是一个岛国,位于马来半岛的顶端,人口2,580,000人,主要
由三个种族组成,华人占76%,马来人占15%,印度人为6%。华人一
部分来自附近地区如马来西亚(槟榔屿)和印度尼西亚(寥内岛),
一部分来自中国南部如福建和广东。
新加坡华人的自杀率与印度人接近,以十万人口作单位,为10-12,
高于马来人6-7倍。 新加坡的自杀研究最早始于在新加坡工作的加
拿大医师H. B. M.Murphy(1954),他分析了一九二五年以后到一九
五0年的资料,发现战后自杀率上升:十五岁以上人口的自杀率,每
十万人口当中女性由一九四八年17人上升到一九五一年的19人:同
时期男性则由25.5人上升到27人。新加坡医师Chia(1978)研究
的结果表明,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四0年日本占领期间自杀率较高,其
对经济萧条也是原因之一。其他时期则每年在每十万人中上下波动增
减10人左右。在新加坡,自杀率大六倍,达到44.6,而年轻人仅
为7。在一九七0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5.7%,而自杀残亡者却
占28%。自杀死亡者占新加坡各种死亡原因的第六位,而与亚洲其它
地区比较,日本为第五位,香港为第四位。根据新加坡精神科医师
L.P.KOK 的研究(1992),近年来(一九八0年至一九八六)新加坡自
杀率的种族差异开始发生恋化,马来人信奉伊斯兰教仍保持低值
(1-2.5),但印度人的自杀超过华人,印、华两族人口的自杀率分别
为20.3和14.8。印度人自杀率高的原因可能与宗教和文化有关。华
人73%相信佛教或道教,11%信奉基督教,17%为无神论者,似乎对自
杀并无强烈的文化约束力。根据佛教的说法,死亡并非生命的结束,

而是进入到另一个生命,可以转世,灵魂得到再生。此外,华人受儒
家思想的影响也较大,比较爱惜自己的身体。
三、当前常见的自杀心理因素
自杀心理学是研究自杀过程的一门科学,它较细微和深刻地揭示和解
释一些导致自杀的心理基础。此处不涉及不同心理学学派对自杀的见
解和理论,只就导致或促使自杀的心理因素进行讨论。
(一)个人的心理因素
大陆自杀者的性别和城乡差异与西方社会不同之处,是女性自杀死亡
高于男性,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这显示与心理因素有关。上述差异
的关键是女性有较高的自杀风险,女性自杀率高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女
性教育水平较男性低,特别是农村,另一方面与妇女的不开阔性格也
有关,她们往往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端,愤而轻生。女性富于同情心,
但也过于轻信,她们易受荒唐异教邪说的影响,早升天国;或听信算
命者胡言而代人受过以消炎。女性易受心理感应的影响而轻生。大学
生发生自杀者大多性格内向,与人沟通较少,当他们一旦遇到应激即
不易宣泄。
(二)绝望灰心

抑郁症患者出现绝望念头时有最高的自杀风险,绝望所引起的作用甚
至超过抑郁本身。南京市市区自杀残亡者中有一些出于对治疗的绝望
而自杀;有的妇女因丈夫赌博恶习不改,规劝无望,家中经济状况恶
化,家徒四壁,对丈夫绝望而自杀;有的信念破灭服安眠药后留下绝
笔信自杀死亡。
(三)行动行为
城市和农村一些自杀死亡并非由于重大的事件引起,往往是一些锁碎
的小事,在夫妻和亲子之间争吵后,一念之差的心态下,冲动自杀。
目前农村家家有有机磷农药,随手可得,从而导致乡村自杀数远远高
于城市。一些年轻人为一些锁事一时想不通也会挺而走险。这类自杀
属于即时行动型,一般不存在在痛苦的心理背景,大多急剧发生。
(四)解脱困苦
大陆近年来炒股之风日盛,亏本轻生者有之,他们大多在债主催还欠
债情况下,承受不了经济上的压力,走投无路,情急之下,自杀以求
解脱:有的属于精神支柱破灭,思想空虚,厌世,以死达到心理上的
解脱;有的缺少社会支持,较少从家人和朋友处得到温暖,心理孤独
和隔绝,也容易导致自杀;受了羞辱无颜见人也会自杀,如一醉汉默
任酒友沾辱其妻,此妇女被偷奸后,虽未有报案但感到受羞辱,服下
甲安磷农药死亡;有的对生活厌烦,缺乏兴趣,体验不到欢乐,采取
自杀了此一生。

(五)示威或报复
最多见的为示威型,为向对立面示威的一种自杀类型。一位十五岁女
学生因抄袭他人的模拟试卷被家人发现,当场受到训诉,并将此事打
电话告诉老师,女孩不服,赌气之下,开煤气轻生。另一对恋人遭到
父母的竭力反对,两人决定以死相抗,在自己和女友身上泼上汽油,
然后抱在一起,引火自焚。另外报复型也较多见,这是一种旨在报复
侵犯者的一种自我攻击性自杀类型,如一妇女的丈夫有外遇,规劝之
下不听反遭丈夫的辱骂和毒打,在绝望的情况下找到了丈夫的情妇,
指责[我得不到的,你也别想得到]。次日清晨用利剪将丈夫的生殖器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