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万法归宗(太极博弈原理第一部)

_12 紫钦天(现代)
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古人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人为创设一个创难环境,“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勇是忠诚、勇敢、刚强与坚贞的优秀品质,只有在危难之时一个人所表现的胆识和勇气才是最真实的。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有这么一种说法,酒后喜欢唱歌的人,生活起居较具规律性,也是乐观进取之人,虽会酒醉,但心不会醉;醉后就睡的人是理智型的人,平常不喝酒时颇懂得自我约束,言行也少逾矩;醉后爱笑之人个性乐观、随和、不拘小节,也是颇具幽默感之人;酒后喜欢唠叨、争吵,甚至会动手打架之人,平常情绪不稳,是处在长期的时运不济,或屡遭挫折、不顺的际遇下,属于怀才不遇的典型,其目前之运势则是处在蹇滞阻塞难通的情况下;喜欢独自一人默默喝酒之人是落寞寡欢型之人,拙于交际与词令的表达。当然这种说法也有偏颇之处,不能以偏概全,但酒后往往误事或失德的人可见其定力不足,修养不深,若不戒之,恐难以担当重任。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对人最大的考验是什么?是金钱,是利益,是物质引诱。人性本有贪欲,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一个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出必行,一言九鼎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和下属的信服。信任是识人用人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件事,信任是用人者取得下属忠心拥戴的重要条件,也是用人者对其下属最基本的要求。
………………………………………………………………………………
以诸葛亮的观人七法提到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项内容为例,我们试着使用数学方法表达:
底线1.1<志<底线1.2
底线2.1<变<底线2.2
底线3.1<识<底线3.2
底线4.1<勇<底线4.2
底线5.1<性<底线5.2
底线6.1<廉<底线6.2
底线7.1<信<底线7.2
什么叫底线呢?底线指的是某种特性变化的临界状况。就如同我们经常说的,人格底线,伦理底线。(和本书在太极建模一章里面提到的拐点是一样的)
自成长以来,我们是怎么认识人的呢?
如果你开了某种玩笑然后他就发怒了,于是你就明白了:他是“谦谦君子”,“不发怒”的底线就是你不能开某种玩笑。一旦你开了这种玩笑,他就变了。
如果你给他两毛钱,你就可以收买他了,于是你就明白了:他“信”的底线就是2毛钱,低于这个价钱,他就叛“变”了。
……
所以当你对一个人的底线了解很多的时候,你对他就会感觉很放心,因为对方的性情变化都在你掌控之中。
我们人与人的交往也是一样,你知道对方越多的变故经历,你看到对方越多的喜怒哀乐,你就感觉到这个人很真实,很实在。假如忽略价值观念不同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很愿意亲近这样的人。我们每一个人不一定数学都很好,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但是我们能通过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变故,能够感知出这个人的各方面的底线!
我们的前辈通过无数的经验警示我们,我们要小心陌生人:熟人尚且能做到温文尔雅而背后却暗里藏刀,更何况是一个陌生人——你并不知道对方的经历,不知道对方的背景。
………………………………………………………………………………
本书提示:
当一个人向你呈现某种状态,如人品好,如条件好;环境差,行为差。你只看到他们静态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们变化的一面。那么本书建议你在心底中酌情考虑予以信任的程度。因为你不知道对方给你的形象何时会发生变化。
………………………………………………………………………………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如此,探知事物的轮廓,从而识别不同的事物。比如戴眼镜的朋友可以尝试摘下眼镜来,你要认出一个人,并不需要精确到“对方的毛孔”而是你可以看到对方的轮廓就可以了。
我们可以从一些经验统计里面发现,出色的管理者,出色的领导大部分是理工科专业的出身的。
因为他们读的专业所锻炼出来的思维,能很快地感知到各种关系公式的综合结果,就这个例子来说就是他们能瞬间感知到事物的轮廓包括人的各个方面的底线。当然,对于这种能力,虽然他们并不一定能表达清楚,但是已经内化为一种直觉,感觉,也就是我们经常谈的职业直觉,第六感。(读者可以跳读到本书关于潜意识篇里面提到的:显意识内化为潜意识以及逻辑里面提到的感觉思维。同时建议联系一念化三千一文。)
为了让读者明白以上的例子,笔者使用了单纯的思路,没有考虑外界更多的环境。比如说,平常你开了这种玩笑,他就发怒了,但是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中,他可能就不会发怒了,因为可能这种场合让他需要克制一下。也就是实际情况,我们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万象演化一章里面称为自建平衡体系,在阴阳流转一章里面称为平衡)
所以这个底线,一般指的是一个大概率,其成立必须有一个大前提,即太极。
从过去事件,可以探知一个人的底线。比如有很多恋人,包括已婚人士,都非常关心另外一半的过去。他过去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人呢?有无出轨过?现在是不是只是从良了?……
但是很多人是没有思考方向去正确从一个人的过去中提取出准确的底线,和准确处理底线(信息)(阅读提示:请联系信息对抗)。如果偏差了,有可能造成原本一个想改过自新的人得不到接纳,只能复归原本,这样原本趋好的现象最终变成遗憾。
所以面对这些问题,你必须要清楚,底线究竟有什么作用?——底线只是变数的参考,而不是过去就等于未来!
因此你可以这么做:
(1)分析现在已有的情况,其维系现有平衡的各个因素。
(2)底线就是引起变化的引动条件。你要想不变化,就要避免这些引动条件的出现;反之,则引入引动条件。(注意运用太极归宗提到的虚实,以便更好归门别类,条件不一定完全一样,可有类似。)
(阅读提示:更深入启发,请阅读一念化三千一文)
………………………………………………………………………………
知识拓展:21天效应:
(笔者提示:这篇补充文章说的是习惯,惯性,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书写到这些理论,譬如第一次见面只使用几分钟时间能增加印象好感,三个月内让早恋的孩子不再与对象交往可消除早恋等等这些结论都是有局限性的,并不适合任何人,若要有准确的结论,那么我们必须要懂得分析这个人的底线!这才是最关键的。此文旨在告诉读者是有这么一个时间,至于真正是多少,还需要细心研读本书的方法理念。)
心理学中说,要形成一种新的习惯,比如每天早上起来喝一大杯水,这个需要21天。也就是说,如果你坚持做了21天,那么你就习惯成自然,就不要意识去控制调节这件事情了。通俗来说,你就不会忘了。这个举动最初从由你的大脑掌控,转而由你的小脑掌控(小脑储存了很多无意识动作,比如刷牙、洗脸),喝水成了一种习惯。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据研究,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需要不断地重复,即使简单的不断重复也是十分有效的。 21 天效应不是说,一个新理念、新习惯只要经过 21 天便可形成,而是21天中这一新理念、新习惯要不断地重复才能产生效应。这也是现在许多广告不断播报的原因所在。
当然,这里所讲的21天是对新理念、新习惯的中等程度而言的,强度低的、简单的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就可能会形成的快一些,强度大的、复杂的新理念、新习惯就可能形成的慢一些,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新理念、新习惯的性质对形成的时间来说也可能会有影响。但目前尚不知影响有多大,也需深入探讨。
此外,旧理念、旧习惯的改变或消退是否也如同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呢?其机理是否一致?尚不得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如果这一旧理念、旧习惯就是我们想要改变成新理念、新习惯的,也就是两者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应该说它们是同步的,立的时候,也就是破的时候,也就是说,同样需要21天才会产生效应。
………………………………………………………………………………
(2)人性太极演化模型
上一节提到的思路,是我们认识中的一种捷径。弊端已经说了,我们仅是得到统计上的大概率,读者你可以留意一下市面上的观人书籍,均离开不上一节的思路,他们提供给你观人的常用窍门,但是没有给你解释这些窍门,这些结论得来的原因,所以我们会经常感叹“想不到短短几年,他的性情变化那么大呀”,也如同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计划跟不上变化”。
按照太极演化的思路:太极→阴阳→……→万物万象
人性的最原始就是一个太极,接下来就要配阴阳(详见下一章)。我们对这条思路,使用一条公式去理解:
(正性情+负性情)+(正环境+负环境)=常量
解释:
1)相等性(人与人的平衡)
在这里,笔者创建一个模型(可跳读太极建模一章),性情与环境构成一个系统(太极),那么这个系统总能量是恒定的,即是常数。笔者相信,读过初高中的我们都比较容易明白这点。
这个常数意味着什么呢?佛家里有一个很清晰的说法,就是万物众生平等。
进一步说,你今天的环境,你的遭遇,你的才能,你的认识等等你的所有加起来=一个常量=别人今天的环境,别人的遭遇,别人的才能,别人的认识等等别人的所有加起来。
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到别人很有钱,心理很羡慕,可是退一步想,别人有了钱家庭可能就因此而不安稳或者有钱其实压力也很大,比如有钱能有更多机会满足自己更多欲望,包括外遇。而你虽然没有那么多钱,但是生活其实比之要自在,要安稳,要快乐。
——这就是一个总的相等了。
(注意,多维考虑才能更全面,读者可以参看万象演化中关于维度的说法。)
2)正负性
所以正,就是有。负,就是没有,不具备。
比方说,你不抽烟,那么这就是属于负性情。一个人的负性情越多,我们一般看成是越单纯,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几乎什么都没有,几乎什么都不会(当然,他会哭,这属于正性情。)。同样道理,你经历过的环境,那叫做正环境,你没有经历过的环境叫负环境。
3)等式说明
正因为等式的存在,因此这四个因素遵循此增彼减的规律。比如我很努力地赚钱,那么我的正环境(有钱可以游玩)增加了,负环境(已经实现了某个愿望)减少了,正性情(脾气大了,身体坏了)增加,负性情(没耐心了)减少了。
4)核心说明
有读者说,很不解,“为什么不直接写性情+环境=常量,而分为正负呢?而且正负加起来似乎会等于零。”
这个问题就问到了核心了。目前所有的关于人性的理论都是基于一种统计经验,比如说性格测试,九型人格,萨提亚家庭理论,精神分析等等,因为人与环境的关系实在太复杂了,其关系的说明在国内市场上的书籍中是鲜见的,因为这涉及到佛家神学,轮回学说,道家玄学等等超四维的学问,如果摒弃这些,你只能取一种概率,广泛的概念去描述,加以运用。
正负加起来不一定等同零,这是时空关系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就能开始明白,思想为什么会遗传(孩子性格遗传自父母),文化为什么存在场态(东南亚,港台一带的“入童”、“神打”),宗教为何有因果说(三世因果说),深度催眠为何产生时空穿越(前世今生)。(可以跳读本书中梦的成分一文中)
正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含义:每个人都是不完整的,人的一生似乎都是追求残缺的另外一半。所以我们对于没有的,会有一种似乎是冥冥中注定的动力。(可跳读到阴阳流转一章中趋异一文)
如果考虑到超四维的因素,对于“性情+环境=常量”,生活上很多情况并不是遵循“环境增加,性情减少”这个规律的。你不见很多人出生家庭环境好,性格又好,境遇又好的绝世好人吗?所以我们不要仅仅只看到官二代,富二代证明了这条公式的准确。
笔者还在读书的时候,对这个问题苦恼了很久。终于,在埋首于紫微斗数一个岁月的苦读中,终于明白了那条公式是对的。只是这种增减的转化关系需要考虑到超四维的因素,而且因人而各异。
必须要提的是,最初是没有性格这一说法的,是人们为了更好将这个人对外界环境中的所想,所言,所做有一个更好的描述,而抽象为性格特征(太极分解所得)。而如果你将性情按照志气,廉耻,毅力,信用等等去划分,你将会把问题复杂化,因为所划分出来的,各者之间本身有交叉概念的关系。就像在魔方信息原理中,两个人如果见到魔方是有交叉重复的成分,但又有不同的内容,那么这两个人就会争论不休,如同在信息对抗中,你将面临对这些信息的舍,取或糅合。
我们要看透一个人的性格,相当于需要了解其各方面的情况。我们列为十二个方面:
此图称为人生十二宫,十二宫顺序源自于九宫格,其更古老的源头是洛书。九宫格最神奇的地方在于纵向、横向、斜向上的三个数字之和等于15,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结果,如果考虑时间和空间或者超四维的因素在里面,那其神奇之处就不可想象了。
这套模型,能解释人在时空时间各种各样的精确转化关系以及关联性质。就如同你知道f(x)具体的式子时候,无论x如何改变,你都能求得精确结果。
我们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就是“应”。所谓“应”,举例说,你受伤了,就代表明天有一笔重大生意;早上的生意不错,意味着这天的生意也是很不错;她在结婚的时候哭了,我们就知道她家里不久后有重大事情发生……这些都叫做应。应反映的是人生十二宫之间每个宫位之间能量的关联性。
笔者将在《太极博弈原理》第三部中详尽探讨。
☆读者来信之性格, 人品
有读者跟笔者谈了一下关于与异性的一个交谈经历,然后问笔者“你认为这个人的性格如何?人品如何呢?”
笔者:
这种问法是不够好的。一个人的“人品”是人们对他的故事的一个总结。但,人品除了好与坏之外还有其他吗?所以你这样问,似乎就将人分为好与坏之分。
不过,回到你的问题,你这么问,其实是最想了解对方什么呢?是可不可以合伙,还是适不适合作为伴侣呢?
根据你想法不同(所站角度/太极不同),目的不同,你可以寻找对方的底线,看其变化的底线。那么你心中就会有一定的把握了。
更长远和深入的看法,你可以看点书了解一下,再参详参详!
(阅读建议,特别仔细阅读下文提到的心力学原理。)
☆知识拓展之萨提亚家庭模式中的冰山理论
萨提亚是一位女士的名字,顾名思义,萨提亚家庭模式指的是以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其主要的理论则为冰山理论,将人性进行纵向(内外)划分。使用冰山作为比喻,指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去发现我们生命中的渴望、期待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人生就有可能会改变! (注意对比佛洛依德的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将人性分为七层:
?行为——应对模式
?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痛,恐惧,悲伤
?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
?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
?自我——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模式的辅导不仅在专业领域中运用广泛,而且许多商业界或教育界人士都希望能从两人沟通的过程中,找到对方潜意识的深层需求,继而做到更有效的谈判,销售或教育工作。
③才的运用
根据上两节的介绍,我们知道与其说人才的运用,不如说人的特性的运用。为了让读者更能明白,本书简单将人划分为四类特性(严格来说,是不准确的,因为太极不一致,存在交叉概念,主要是让读者能够明白这种思路,自由根据需要仿照此,然后独立思考)。人的特性运用图:
特别要解释一下环境,环境就是周围所有,比如说你走路,那么环境就是周围的人和事;你在一个项目中工作,那么环境就是这个项目以及和你合作的人和事等等。
环境与你的特性面有三种关系:
(1)加强(互补)
比如你要抬一件东西,如果有人来帮你,那么这个人就是加强了这个力。至于互补,就是假设在一个项目中,你善于公关,但是不善于财务,如果有人有这方面的能力补充过来,那就是互补。
在婚恋的选择中有一些人是比较喜欢选择不同行业的异性,这就是基于一种互补原理,选择行业或者能力上的互补,可能这些人有着长远的计划,比如打算自己做生意。
(2)转化(通关)
转化,这个容易理解。比如,你要某个人很努力,你可以让他悲愤到某一个程度,这是基于我们经常说的“化悲愤为力量”。一个人根据不同的悲愤情况会有不同的转化,比如有些会“化悲愤为力量”,也有人“化悲愤为食欲”。
通关,起桥梁,引渡的作用。比如老板为了让员工更卖命,故意设立一个制度:让员工的情人写一些鼓励的话放在员工日常能见到的地方。那么这些话就起到通关作用。
而对于人的特性来说,比如两个人共事,一个很细致,但是决断迟疑,另外一个果断,但是分析不够认真,最糟糕的是两个人在一起容易矛盾,不能互补,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具备归纳,总结,包容能力的人参与其中,这个人就起通关作用。
可以说,转化(通关)是非常奇妙的,我们可以想想,生活中为什么这个人出现了会带给你好运或者厄运,为什么你娶了个老婆,整个人的运气就感觉好像好起来呢?这就是为什么命运之说,中国千百年来,有不少人趋之若鹜的原因,那是因为中国这么多学术中唯独它,专门论述了人各个方面的不同转化关系,准确地说,可以精确到一个人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哪一时刻的各类转化情况(量化定性)。
(3)相克
相克就是两种特性有驾驭与被驾驭的关系。比如一个人在事情的抉择上反复考虑与另外一个人在事情的抉择上的迅速决断。前者,我们多数称之为稳重,或者犹豫不决;后者称之为果断,或者轻浮。那么两个人在一起,针对同一件事情的抉择就很可能会发生矛盾摩擦。
再比如,我们打球,我们常常会遇上自己的克星,你与B对战的时候,总会输得多,虽然你可以打败A,但是奇怪的是A却能打败赢你的B。
这犹豫生物界中的生物的相克原理:
说到这里,笔者重复提一下,为什么我们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个动作,会有不同的称谓呢?那是因为“太极”,你站的角度不一样,它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很多书籍告诉我们要稳重,要果断,实际上当你真正去做的时候,你是否体会到:稳重与迟疑不决,果断与轻浮仅仅一步之遥?所以当别人告诉你这些的时候,可以说,毫无意义!是稳重还是犹豫不决,是果断还是轻浮,凭成败而定论!
笔者记得当年刚刚读书的时候,经常被妈妈责骂,她说做作业要细心,不要太粗心。但是笔者以为做对了叫细心,做错了叫粗心。后来长大了一点,笔者慢慢发现当笔者每做一道题,在做的过程中想想前因后果,正如当我们离开宿舍之前会清点一下是否有遗忘钥匙一样,这就是细心的本源!细心不代表我们一定能做对题目,并不代表你一定能带上钥匙,因为这结果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它最初仅仅源于做事的一种方式。所以慎重抽象的词去描述一些事,除非你想“耍太极”或留有余地。
………………………………………………………………………………
样子够抽象
有一位女性朋友,她有一个男朋友。每次见到她的男朋友,我都会想起毕加索的画——“你只眼不应该在这个位置的哦”,“明明是只右眼,为什么右眼的右边有只左眼?”……反正,最终会搞到很莫名其妙,我真是不明白为什么这么靓的女孩,她的男人这么丑?
于是这个女孩告诉我,“我就是喜欢我男朋友的样子够抽象。每次望上去都很新鲜——这个头这个部位究竟是属于哪一部分?”
………………………………………………………………………………
核心点解说:
以上三点举例是单独来讲的,实际上,人的特性是多面。比如笔者刚才说的关于互补的例子,假如你善于公关,但是不善于财务,如果有人有这方面的能力补充过来,那就互补。
可是单凭考虑这点,在生活中远远不足够,因为这个善于财务的,其贪性的一面,会随着整个团队运作到一定程度展现出来,如果你没有想到,那么最后他会把团体所有的都占为己有。所以我们实际上考虑的是,一个事物在时空的多维度(太极)作用下,每个维度(太极)下的情况——如考虑时间的因素,她的特性会如何发生变化。
如果你现在不得不用他,那你得设一个具有引导性的框架,好比如水有了渠才会流得有方向。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制度。制度在于引导每一个人的特性发挥的方向。
但如果你现在设了制度,会引起对方的不满甚至会离开,那么你必须再想另外的方法,如制衡:比如说,如果在有人共处的的环境里,她会表现得很清廉,你可以请一个人做他助理,倒水,上网;比如说,如果你有足够的洞察力,能推知他大概什么时候他的贪心能展现出来,那你就在那个时间点,环境点上再处理他!诸葛亮死后锦囊对付魏延就是一例,如果你知道了魏延最后会叛变,此刻不用他,那么你就会失去了一位功臣,因为在叛变的时间点之后,他才是一个叛徒,在叛变的时间点之前,他是一位好人!
所以如果你只停留在古语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那么你实在理解得太肤浅了。
——应该说“用人在不疑之处,疑人在不用之方”。
我们能与不同的人相处,不是因为对方的特性完全符合自己的想法,而是我们只和这人的某一方面相处,例如,你和同事,那么你就和同事在工作上相处;你和她打羽毛球,你就和对方的喜欢打羽毛球的特点相处。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组合,意味着一个人的多方面与另外一个人的多方面之间的融合,如果再考虑时空的因素,我们则是要运筹各个方面随着时间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我们说人心难测,其原因就在于此,变化因素太多了,你很难掌控。
在世界上,你尚且很难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何况要找到完全相同的一对组合呢?所以我们会看到,无论是歌手组合,军事组合,团体组合,都是唯一的,也就是,如果一旦组合解体了,再重组,其整体所展现的效果和解体前是不一样的。
一个出色的策划人就是要使用足够的运算能力去洞悉这些因素的关联与变化关系,找到切入点入手,使用最小的资源以引动出最充分的效果。
目前,现有理论与笔者这个想法稍微贴近的有管理学上的超Y理论。
☆知识拓展之超Y理论
X理论和Y理论(Theory X and Theory Y),是管理学中关于人们工作源动力的理论,由美国心里学家麦格雷戈于1960年在其所著《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提出来的。这是一对完全基于两种完全相反假设的理论,X理论认为人们有消极的工作源动力,而Y理论则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源动力。
X理论认为人性懒惰,所以总是逃避责任。只有少数人才能克服这样的劣根性,成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但绝大多数人必须用“胡萝卜+大棒”进行威逼利诱,使他们为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而努力。
多少年来,企业主们一直都在使用这样的管理方法,但他们也会发现,“胡萝卜+大棒”作为一种管理工具的作用常常失效。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试图用Y理论来解决X理论所遭遇的困境。他认为:人是“需要”工作的,因为人“需要”成就自我,所以只要有效地引导和激发员工的这种“需要”,他们就会积极进取,不仅能够承担责任,甚至还能勇于接受具有挑战性的新任务。
Y理论的观点与我国古代的性善论类似,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以这一理论为指导,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不再是监督控制,而是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发挥出员工的潜力,使员工在完成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达到自己的个人目标;同时对人的激励主要是给予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员工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共夺得责任,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后来有两位科学家两个做了一次试验。在一个工厂和一个研究所中,按X理论来管理,结果工厂的效率高而研究所的效率低。在另一个共产和另一个研究所中,按Y理论来管理,结果工厂的效率低而研究所的效率高。
由此得出结论:Y理论并不一定到处比X理论优越。这是因为职工素质各不相同,有的人富于主动性、责任感和创造才能,有的人则没有这些品质;工作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单调重复性劳动,有的是丰富新奇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采用X理论还是Y理论来管理。
在X、Y理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超Y理论。这理论认为X理论不一定过时,Y理论也不是灵丹妙药,主张组织和工作的适合性,个人的胜任感和工作的效率要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超Y理论也叫权变理论,其主要内容是:
(1)人们怀着许多不同的动机和需要参加工作,但最主要的需要是去实现胜任感;
(2)胜任感每个人都有,但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满足方法,而要看这种需要与个人的其他需要——如权力、自立、地位、物质、待遇、成就、归属感——的相互作用如何;
(3)当工作性质和组织形态配合时,胜任感最容易得到满足。
当目标连成时,胜任感可以被继续激励起来。
一个目标达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又产生,连续运动,不断发展。
根据超Y理论,在管理上往往主张:
(1)设法把工作、组织和人密切配合起来,使特定的工作,由适合的组织与适合的人员来担任;
(2)先应从对工作任务的确知和对工作目标的了解等方面来考虑,然后决定管理阶层的划分、工作的分派、酬劳和管理程度的安排;
(3)合理确定训练计划和强调适宜的管理方式,使组织更妥当地配合工作与人员,这样能够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较高的胜任感的激励;
(4)各种管理理论,不论是传统的或是参与的,均有其可用之处,主要应由工作性质、职工对象而定。
☆读者来信之人前一面人后一面
“我身边有一位朋友,是在某单位当领导的,平时对朋友不错。可是有一天他老婆悄悄告诉我她的苦恼:他到处粘花粘草,特别是对已经有了家庭的,因为对有了家庭的不用有太多的负责。我听了之后就感觉到特别恶心,我真想不到平时让人敬佩的他竟然如此虚伪!”
笔者:
这很正常,就像在魔方中,你只看到魔方的其中一面而已。你的错觉在于,你仅仅见到他的一面,就认为他的所有也是如同这一面一样的——可惜你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准确地推及他的其他方面,所以你就看漏眼了。
我们使用配阴阳的方法去想,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关键在于你是否理解到“位置”问题,也就是对于这位领导的本身,他所处的不同环境下的位置。我们经常说“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样是这个意思。如果你是员工,那么你就得对老板恭敬,如果你是管理层,那你得管束你的部下,我们处于不同的位置就会有不同的表现,位置取决于动力和制衡力。
这位领导对异性的欲望在工作上会受到他人的制约(面子,监察机关监督等)不会表露出来,一旦脱离这个场合就不一样了。好比如一些人在正式场合很正经,但是私下就很开放。
所以你若要明白这些问题,必须要考虑太极——动机,制衡力。观人察事正是如此,你要找到这个事物的位置,它为什么能够平衡,其中相关的因素有什么?这样思考下去,你就能看得深入。事情真相如何,将是你预料之中。
※综合案例之组合运作团队
2013年1月4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与周星驰在中国传媒大学进行了一场对话,就梦想、坚持和创新等话题做出交流,主题为《马云×周星弛天马行空巅峰对话》。
对话中,笔者对马云的一段话非常感动,是因为他道出了团队中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即便自己是一位领导,也不一定比手下的员工走得远。成功的背后,是团队性的操作。
以下是马云的话:
“我现在觉得天马行空的空字就是把自己空了,你得记住我们,记住别人。这样的话,你才可能有坚持,才有可能有团队,才有可能梦想不是空想,变成大家的理想。这是我的空,不管怎么样,中国也好,全球也好,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它没有想象力,没有执行力,没有团队是做不到的,运作不起来的。
所以,不能因为一件事情不好把它打死,也不能因为做成一件事情很好,把它说得像天花乱坠。
其实每个人经历都不一样,我想每个人所付出的代价都不一样,但如果说有一件事情会成功,像星爷这么多电影都拍得这么好,我觉得了不起,真是天马行空,如果有一次想象力成功了很正常,但那么多次都想出来了,才是真的了不起,但肯定不是他一个人,肯定是他背后有一个成功的团队,别人说是我想象力创造了阿里巴巴,淘宝,其实绝不是我,我告诉大家,今天我坐在淘宝,支付宝办公室里,听那些年轻人讲产品,讲未来的时候,我几乎是听不懂的,是真话!因为他们走得比我远多了。”
①人心引导性
(建议跳读阴阳流转一章中关于心力学一文)
笔者还在年轻的时候,经常会许下这么一些诺言:“在某某时间里,我能做到什么。”但是经过无数的事实证明,要实现这些诺言,并不是说出来那么轻松的,因此后来笔者收敛了。
不知道此时在观看这本书的读者们,你们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曾经的你有多大的理想,后来经过岁月的磨洗,你们最后选择了深埋在心底,非常遗憾!今天,我们恪守现状,今天,我们不能突破,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那是因为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没有引动你的时势。
经常有人告诉我们,我们要交友广泛,积累人脉。可是,可有人告诉过我们要积累到多少才行呢?或者我们自问,我们积累人脉有什么作用?
“有困难的时候,可以有人帮助!”
——实际上,你真正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的,能帮助你的人要么没有,要么就是能帮助你人大部分不愿意帮你。
“可以有人一起玩,生活不会那么单调!”
——这是比较友善的生活态度。
如果一个人没有想到要突破进取,笔者不建议读者看这一节,尽可能好好地生活。如果你想突破,你必须要清楚,你周围的每一位朋友,都占据着社会中的某方面资源:技能,二度人脉,背景,财力等等。
朋友的“朋”字是由两个“月”组成,代表的是一起走一条路。我们想想,为什么两个素未平生的人能走在一起成为同学,成为同事,成为恋人呢?这是什么力量让我们走在一起?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动力链(如共同目标),利益链(共同利益)。此点也会在后面的阴阳流转中谈到。
比如说,大伙一起打篮球,那么篮球这项体育运动就是引导大家走在一起;
比如你是一位美女,你会发现周围有很多男人关注你,关照你,围着你,那么这里面就是异性的吸引力引导着大家靠近你;
……
至此,你就能知道为什么两个有缘在一起的人会彼此熟悉,也会彼此陌生;我们为什么要礼尚往来;为什么有很多关于生活技巧的书都告诉我们,要让你欠别人的人情债(你不让我欠你的,我怎么会记住你呢?而且同行内的人情一般是在同行内还的,所谓江湖人情债,一世还不清。)
很多人相互之间都是从没有了生活上的交集后,慢慢淡下来……人生的岁月最终慢慢逝去。
一个公司能够运作起来,最简单的原因是老板给大家发工资,然后大家就围着公司聚在一起好好干活。
当你脱离了这个公司之后,那么你的同事就会慢慢跟你淡下去,除非有其他利益链,动力链维系着你们。
所以每当我们离开了一个平台,离开了一个背景,我们的关系网就很快用不上。比如你处于官场,当你离开了就很难用上了(注意不是瞬间性的,而是慢慢地,比如会变为通关的作用,如办事情会稍微顺利点);你毕业了,那么你读书时候所认识的人会随着你毕业,一个个离你而去。
②怎样凝聚大家的力量
怎样凝聚大家的力量?引导!——你必须挖掘出并且把握到大家的利益点,从而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利益链,你才能引导一个人,一群人朝某个方向走。
有一个销售模式做得非常好的,那就是出名的“安利模式”(和传销模式类似,只是一个是有实实在在的产品,而另外一个却没有。)。如果一样产品卖给一位顾客,同时这位顾客又变成了销售员,你说这种模式是不是很可怕!读者可以搜索了解一下相关的例子,这种模式究竟是怎么样让人的心往着一个方向。
营销模式(注意和太极演化图是一样的,有动力就能演化下去)
“你升职了哦!”你会发现,你越是占据社会的资源,别人就把越多的目光投给你。这个就是潜在的利益驱动。
你要凝聚大家的力量,除了你花钱招员工(这是最直接的)以外,你还有什么办法?你有什么办法充分发挥你的关系网?特别是你需要聚合不同背景,貌似毫不相关的人。
——利益串联!
简单来说就是你需要找到大家的共同的利益点。
比如网站的宣传中设置推广积制,代理商中间商的形成,开发一个国家工程项目,其中涉及到政府,商业界,百姓等一系列的利益,由此利益串联开来。假如为官不正,一个项目就可以牵出一系列的贪腐案件来。我们经常说的公司的福利,激励制度,其实是一种利益链的促固方法,如果所设立的福利,激励制度,大家会感觉到习以为常或者无关痛痒(如太低太少,如太经常)那么就会失效,所以激励与福利的设定是很有讲究的。
在传销模式中这点就做得非常好:短期能实现最终目标→投资小收益巨大→分红阶梯容易看得到→人员相互促进→短期能实现最终目标(人员既是销售员又是商品,这点构成一个不断旋转的圆圈,参看太极建模,模3),由此构成了无比巩固的利益链。
现在的瓶盖有奖促销,刚开始的时候是做得比较有效果的。从渠道中所串联的利益链去分析,瓶盖有奖促销模式能串联各渠道成员的利益:
(1)厂家可以通过不断调整中奖比率来适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变化,将投入效果最优化、促销效果最大化,一定的投入便得到最大的效果;
(2)对于中间商,厂商通过对中间商的进货进行奖励,对其进行促销管理和服务的奖励等方式让他们从促销活动中得到好处,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瓶盖奖励数量是未知的,奖励也有大有小,这种活动本身具有很强的刺激感和娱乐性,所以能够将中间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尤其是对于一些小卖部或餐饮店之类的终端商,瓶盖有奖,可以让消费者在这里消费更多的产品,产生更大的效益,有的餐饮店还能让瓶盖费用当作服务员的福利或工资,降低了业主的经营成本;
(4)而对于消费者,消费者会有真正得到实惠和感受到刺激感和娱乐性。
所以,一个小小的瓶盖便能将各方的利益串联在一起,实现渠道成员之间的联动。
(每一件事物一旦引入了时空因素,都会有兴衰变化。所以这种方式的效果已经开始慢慢减弱了!)
③人才组合
利益串联一旦形成,那么一个团体就能开始运作了。接下来考虑的是人才的组合。
读者要谨记,在上面的篇章中笔者一直在说的是,用人实质是运用环境因素让一个人的某一方面的特性发挥出来,难点在于人是多方面,各自有联系,同时在时空下存在变化规律。
当你整天感叹,“我找不到一个人才”,“公司不够资金去养活一个高级经理!”,你实际上,还没领悟笔者对人的特性的阐述。
以此为例,我们怎么以现有的普通员工去替代一个高级经理呢,这种方法怎么操作?
我们首先要对“高级经理”进行划分,按什么划分,读者很容易会想到的就是工作内容:
或者按照企业运作的三个层次去考虑:
通过上图的划分,其实整个公司团队的运行脉络已经非常清晰了,并且你会发现其实关于这些的考虑,其方向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你大概往哪方面想,是很容易知道的。比如我们要开一间小店,那么你想的内容有哪些呢?无非财务,选址址,货源,员工,财务管理,人员变动,成本控制等。
那么,我们把这些内容记下来,那岂不是你我他也可以当高级经理?路的方向确是如此,可是能走多远就是另外一层面的东西了。也就是这些问题如何想得远,才是关键所在。
我们再演化出一个问题:对一个问题能想得多远,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有人说经验,其实经验是一个很抽象很广泛的概念,它又是代表什么?
——专业背景常识(包含通过经验所累积的)以及思维能力。
比如说,你第一次钓鱼,你可以熟悉钓鱼的各种专业知识和别人的经验参考,如果你的感觉思维和理觉思维比较强,那么你的第一次并不会比资深的内业人士要差劲。
所以我们经常能见到的是,干了几十年的师傅,也抵不上悟性高的初学者一天的功夫!其原理亦在于此:所谓悟性高,就是在专业背景知识(包含通过经验所累积的)获取之后,能根据各种实际情况,通过理觉思维和感觉思维的整合作出应变。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框架的形式,分解高级经理的能力,再由人员填充运用:
这时候,我们只要派三个人分管信息搜集,深度分析,跟踪模拟这三个方面,那么这三个人加起来就相当与一个高级经理。这三方面的内容是:
(1)信息搜集:对各方面专业知识的搜集;
(2)深度分析:正向思考,反向思考(如风险预测),规律曲线描绘;
(3)跟踪模拟:对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沙盘推演。
三个方面各由三个人做主导,但是并不独立,而是使用各自优势面,同时克制不利面综合调配运用。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再考虑到时空的影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作出调度,以及进行时空布局(此点可跳读万象演化一章)。
请读者思考一下,部门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它是按照一件事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划分的。
团队是怎么产生的?
——大多数公司都是按照工作内容划分的。
本书的人才组合策略是按照什么划分的?
——是按照人的特性,通过加强,相克,转化(通关),配以时空布局,针对一件事灵活调用搭配。
假定三人没有合作好,除非有一个人是能人(特指兼才),不然事件的进展一定会在意料之外。
特别是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上对企业决策,下对操作基层,如果没有对事情的趋势走向有一个敏锐的把握,是没有办法应对时势的变化的。
为什么企业要有那么多会议要开,这是因为整个项目议题中各主导人员通过互相沟通协商,从而形成整个项目议题的各个内容思路衔接互通。
这也就是田忌赛马的组合思路的精髓所在,特别是当我们不具备经济条件去聘请专家,我们只能运用自己已有的力量,加以组合运用,从而使团队或者个人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发挥——沙粒虽小亦可致命,四两也能拨动千斤!
所谓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这三个臭皮匠一定要是各怀不同的本领的,不然,“三个和尚只能是没水喝”——1+1+1<3。
④如何带领比你高明的将领
(本节请紧扣阴阳流转一章进行理解)
一个团队的最高层,并不一定是最有才能的,但是必须具备整合资源的能力。如果我们遇上晚辈,那么晚辈就会对你有一种敬畏,容易掌控,但是如果你面对的是你的前辈或是比你高明的人,他们必定会对你有所轻蔑,此时,你该如何整合呢?
这时,我们要考虑的是,他比你有才能,为什么自己不整合,而被你来整合呢?
——条件不够!有两点:
(1)不具备整合意识。
1)自己本身没有这个想法。
比方说,你是做技术的,已经很入迷了,喜欢对着物品,对着死物。那么这时候你根本没考虑过要整合“人员”。一个人很好胜,很自大,很喜欢争第一,很喜欢管人,那么这个人就已经具备了整合的想法。
2)外界环境的力量不足以推动他们。
比如你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喜欢有事情做就做,不用考虑怎么去找事情或者给别人找事情,这种情况也是不具备整合意识的。
如果一个人除了要走整合资源这条路以外,别无他路,那么他就只能这么做了。所以外界环境的力量相当重要。
(2)具备整合意识,但不具备推动利益链的优势。
1)洞察力不足,整合技术欠佳。
比方说,如果你要揍A,但是你一个人打不过他,而且一旦打起来你一定会受伤,如果你不想动手,又不想出钱去请打手,那你可以怎么办?
你可以找到B,C两个人,这时候你可以这么做:
你对C说:“A很想揍你和B,B很快就会问你是不是,但是B这个人其实很心软,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如果你不知道这件事的话,那么他是不会去打A的,忍在心里。我是旁外人,觉得你们很受委屈所以才告诉你,而且你们两人联合起来才能打赢A。”
之后,你对B说,“A很想揍你和C,你不信就去问C,C也是知道这回事,如果是的话,你们最好一起去打A,这样才能打得赢。”
当然笔者很单纯地描述了这个例子,其中运用的具体细节你得好好把握,但是从大方向来说是可以实现的——你不使用任何东西(有形的),也可以推动一件事情的发生。
一个资源的整合,会使用到很多的谋略战术,如离间计(比如你可以设立一个利益分成淘汰制度,这在本书中叫做制度引流,使对方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那么就离间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了,如一对非常好的朋友,你让一个人摆摊,让另外一个人当铁面城管,那么两人的好就很难维持下去,另外我们是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很多相类似的由制度引起的悲剧。),虚实运用,投桃报李,金蝉脱壳等等。
笔者建议跳读阴阳流转一章中空手套白狼一节以及太极建模一章中模3,其要点在于利用时空差构建圆形链状关系。
2)对方的策略需求
如果一个人的整合技术是无限高强的,可以说基本上你不需要有某一方面的能力,但是这个假设是不现实的。正常情况是,你有一定的整合技术,同时也需要具备某方面的能力,如你是业务员,那么你就具备业务员相对应的资源优势,如同行人才资源,基本的职业技能识别能力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具有很强的业务资源,业务能力,但是他周围的可整合资源欠缺如团体需要的技术方面欠缺,财力不够,如果他的策略务稳,那么他便会屈膝于你的门下。
所以老板是不会让技术骨干接触业务的,也不会让业务涉足技术,他会将你优点(非整合能力)放大,让你充分发挥,比如让你在这个领域上不断地钻研,以致于无法抽空研究其他——这时候相当于把你的缺点放大,让你永远也没有机会去弥补。因此如果老板/领导夸你做得好,你就不要太高兴了!
反过来,所以当你面对这类人的时候,你就要看透对方了,你游说他,给对方一个错觉,让他有一个自由的施展能力的机会,当他落在你手上的时候,你就设法让他定型。
此计策也!
如果一旦不幸,对方要离开呢?那就涉及到另外一个话题了,备用人才策略。
因此,长远考虑的领导,一方面非常重视公司里面的精英,给他们充分的做事的机会,给他们相应的奖赏,发挥他们的能力;但也同时全盘考虑公司的人力资源配置的状况,有意识地培养公司明天的接班人,保证公司人才供应的连续性;不过分地“宠溺”精英员工,不把公司的要害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建立属于公司的信息资源库。所以一但人才离开公司,甚至加入到竞争对手的行列,公司也可以迅速启动备用的人才库和信息库,迅速地恢复公司的“元气”。
☆读者来信:朋友是否用来利用?
“有位朋友问我:“什么叫真正的朋友?”,我没有回答,我很想知道他的回答,于是反问:“你是怎么认为的?”,他笑了笑说到:“我们老板天天和我说,朋友就是用来利用的,用完就可以丢掉他,所以没有利用价值的基本上不会联系了。”听到这样的答案,我的心情很沉,我联想起自己身边走过的人,他说的很有道理,可是我很难接受这样的一个看法。不知道大师有什么高见。”
笔者:
这应该是许多人心底里面的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大家都能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一个大概的轮廓。
能肯定这个问题的人,是“小聪明”人,但是要“大聪明”,“要智慧”,他还考虑少了一个问题:朋友不用来利用行不行?或者你再深入一点问什么不是让你来利用的呢?
肯定地说,你在世上找不到一样东西,是让你完全不利用的。
读者问:“按照你这么说,在相隔几千公里生存的蝴蝶跟我有关系吗?”万象演化一章很清楚地告诉各位,这只蝴蝶飞动的好,不至于产生蝴蝶效应,你现在能安稳的生活,这只蝴蝶是一位大功臣。
我们拿笔来写字,是笔“利”于我;父母养育了你,是父母“利”于你;敌人的存在,让你得以挑战,要么提高竞争力,要么调整心态,以适合环境而生存,是敌人“利”于你……
所以我们生存在这个时空里面,每一样东西都是“利”于我们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作每一样东西都是“不利”于我们的:笔让你能写字,让你减少了动手创造的机会;父母养育你,让你少了忧患意识,压抑了你独立能力的发展;敌人让你在前进的路上受阻困,不能成功……
这就是太极思维,你站的角度不一样,问题就不一样。笔者为什么说能肯定“朋友是来利用的”仅是一种小聪明呢?
因为如果你把朋友像棋子一样运用的好,作用于你整一盘棋局当中,这是你的聪明。但是如果你这么看,那么你周围的一切可以划分为“有利于”跟“不利于”这两样东西。可是你要知道,你可以是这棋局的主人,同样也可以是别人一盘棋局里面的一个棋子!
——只有当你认为周围的事物跟你一样都是棋子,那么他们都是你的战友,都是“有利于”你。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不愿意面对“朋友是否用来利用”这个话题,因为这句话的起源是一个人所站的角度是,他把朋友当作一盘棋局里面的一个棋子,不能用的,可有可无,舍去了也没关系。
所以朋友是否用来利用的呢?——我们都是整盘棋局当中的一颗棋子,你唯有善待你的同类(棋子),你才能更好赢倒对方。
这盘棋局的两个帅是谁?他们叫生活与命运。
——这也是仁者无敌的精神!
笔者为何要谈这个话题?在于任何一种高强的技术,都是可正可负的,能害人也能救人。
本书提到的谋略,离间计,虚实运用,投桃报李,金蝉脱壳等,运用在亲人上,亲人会离你而去;运用在朋友上,朋友会疏远你;运用在合作上,对方会叛变你。——这便是反噬。
虽然可以通过时空的落差而避开(例如你使用了,但是需要在一年后才会反噬,这时候你可以一年内停止使用以避开反噬),但是上得山多终遇虎,与其诚惶诚恐,何必直接根除这个隐患呢!——明白棋局的道理。(如果再考虑超四维的空间,你根本不可能避开。)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并不意味别人懂得,所以我们除了要有自保的能力(如有能力识破),另外,如果你要相信一个人,就要坦然的接受被出卖的可能。
4.象——太极归宗的对象
4.1重构概念——不被所拥有的束缚才能得到解脱
○重构概念
太极博弈原理的创作机理是从本源重构概念,而本源有深浅之分(即稍微接近本源,接近本源,很接近本源……),因而提出象体的概念,再从象体上重新提出概念。
概念很容易被读者误解,不同的概念可能描述同一件一模一样的事物,而同样相同的概念有可能对应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说:
有AB两件衣服,他认为美的衣服是A,你认为没的衣服是B。那么假如你没有看到实际的衣服情况,他叫你买一件很美的衣服,那你就会选择出错了。因为你们的审美观是不一样的(太极不一样)。
如果别人所指的概念万一和自己的不一样,怎么办呢?
我们得先找到它的本源,然后依照角度不同(太极不同)从而得到不同的概念(象体)。
比如老板下达一个命令,那么你是不可以直接记住这个命令的,你需要回到这个命令的实质本源,也就是老板最真实的想法。每个人的往往对真正的实际表达与阐述的不清楚,不正确。
又如他告诉你:他钱包里有五百块钱。那么你应该这么记住他的话:他说他自己钱包里有五百块钱(而不是记住“他钱包里有五百块钱”)。因为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会容易认识到这话有可能是假的——它只不过是一个象体,说不定还有一个真正的本源。
我们会发现很多书会有这么一个特点:写了很多观点,但是都是零散,没有整体性,框架性,联系性。这种情况或是原著本身不知道这些观点的本源是什么,所列观点只是拼凑而成(由不同角度下所形成的象体拼凑而成),也就是说太极混乱。
以上读者容易理解,但是生活上我们会遇上综合性的问题,你怎么去重塑一个概念,
例如:
一位女性朋友A找到新男朋友C,后来A跟她男朋友C说分手,愿意是忘记不了前男友B,可前男友B却是伤害A很深。
当然,这里面的故事内容省略了一万字。
有AB两位读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读者A:责任——对关系,对他人的护守。
读者B:别人是难以体会那种感觉,只有当事人才清楚,除非有类似的经历。
现在请问读者,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如果你们没有想到这两者有什么区别,那你们还需要反复阅读本书,尤其是关于层次的话题(万事层次集,看问题深度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