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万法归宗(太极博弈原理第一部)

紫钦天(现代)
《万法归宗》(太极博弈原理第一部)作者:紫钦天
引导语
太极博弈原理——汇聚百家之学,集天下之大成。
人生起落,世事浮沉,纵百万资财,饔飧不继,然旦夕间亦能乾坤逆转。谁主命运之生与杀,谁导悲喜之隐与显?是金钱?是权力?莫如孔明闲展眼前扇,前途吉凶尽在帷幄中。愚自幼受困,茫然间穷通历往,仿效诸葛大义。戊子年,秋风落叶,万念俱灰,感而遂通,创太极博弈原理。雏形初现,祈能于有生之年,篇章可成。
谨向诸葛前辈致敬!
——紫欽天
太极博弈原理共为四部:
第一部:万法归宗
第二部:以心为法
第三部:收化运发
第四部:仁者无敌
————————————
1.阅读提示
○请顺读与跳读相结合
由于本书的观点独特,很多人未必具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因此笔者建议首先细心看看本书整体架构以及目录,把握全书的整体内容,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顺读与跳读相结合。第一轮阅读,建议寻找切入点,比如可以先看看本书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是很生活化的,边读边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想,而换作自己又是怎么想的?在此基础上再看看所对应的理论,按此逐步把握全书的内容。而后在次轮的阅读中慢慢理解笔者的全书思路,结合你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之融会贯通,自成一脉。
有人跟笔者说,“我这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人很直。”,然后过一小段时间之后再跟笔者说,“我这人最大的不好,就是不会耍手段”……很多很多。我们会发现,这些说辞都是很飘忽不定的,经常变动,也就是这个人的思维想法都是很零散的,很片段(面)化的。
相反,当你能够使用一个共同的结论去解释所有的问题和现象,那么这意味着你初步得到了本书的精髓,你已经具备了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基础。
本书前九章为基础;第十章太极归宗原理即凝合了本书的精髓;第十一章阴阳流转原理是最实用的生活策略理论体系;而第十二章万象演化原理则是最难理解的,但却是最具威力的生活工具;最后一章太极建模则是为了更容易理解本书精华的一种思维锻炼方法。
此书难易,因人有别。如果思维已经定型了,那就会很难接受新的思维体系。不知道读者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比如有人找你改文章,你帮别人修改设计,你们都会陷入一个僵局,就是“你仅仅是小改”,无论怎么改都是在对方的基础上,框架上,(思想)体系上。如果要质的改善,那必须要大改,也就是要动到它的“根”,基础,框架,(思想)体系。
笔者曾经很婉转地忠言一位前辈,可是反被斥骂,吾深知因果本自受的道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若不是笔者曾历经大挫,亦难于数年的静思中重塑自我,遂得太极博弈原理。所以若能有所得,必须下定决心,褪去浮华繁杂的内心,静下心来阅读本书。
现在的书越来越商业化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快餐文化”。这类书只是浮光略影,读过就算了。真正能伴随各位的,是一本书能重整你们所有的认识,继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随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丰富,这个体系会不断地完善。因此,你若幸运:
——书不在多,一本足矣!
○大义本在生活小事中
有一位读者很不解,她说:“我看过不少书,但是我心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疑惑,就是很多书都说得很好,把别人的创业,公关,销售,战争等说得头头是道,我就很想知道一个问题——究竟那本书的作者自己能不能做到!?”
笔者感受良深。
所以你们有没有发现,比如是否存在一位真正的企业家(创业成功者)写了一本关于创业的书,而很多人借此书的观点就能创业成功?
——极少,保守地说。而笔者自己则是至今没有发现。
谈创业这类宏大的话题,笔者是很慎重的,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有很多环节需要操作,当你真正上战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实际操作远非那些书说得那么简单和单纯。可是当你成功了,你回头看看这些书会觉得说得也挺在理,不过其实大家心底里都知道这个过程中,你大部分所想到的东西、要想的东西并不是那些书说的。——这就是假象、错觉!这也是笔者还有一些前辈对这类书不感兴趣的原因。
当然有些人比较喜欢这类书的说辞,如所面对的因素不多的同学,譬如有一位演讲家,不需要对自己的演讲活动考虑怎么宣传包装,不需要考虑媒体公关,不需要考虑客户群推动(因为有后台团队处理),他仅仅需要把整一本简单易懂的书念下来就好了,期间使用一些煽情的话带动听众的情绪。
经历下来,笔者希望能给各位带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如何去考虑问题,又如何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因此首要的是,在短时间内,把自己身边的小事做好!而大事,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小事慢慢演变而成。(大事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相对应时间也会长。)
有位读者批评笔者,她说:“你的书写得太浅薄了,你的阅历也很浅,没有接触很多高层次的人,没有做过很多高层次的事情,因此这样的书是不值得看的。”
但是笔者并没有感到卑微,相反,能将“太极”“博弈”两个博大精深的理论具体化运用在我们的贴身生活中,即便焦点显得琐碎小气低俗,笔者却深以为豪!
——大义本在生活小事中。
○通识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通识是什么呢?按字面意思就是通用的知识,就是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职业,这些知识都能用上。这个词语最先起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细化、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希望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20世纪开始,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而在中国的港台地区特别受重视。其强调考题没有标准的答案,着重关注你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融汇已经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并且鼓励人们去勇于提出质疑,敢于创造。
因此本书中的所有例子,或许并不贴近你的生活,或许不是你喜欢的例子,比如说你喜欢安稳的生活,那么笔者谈创业的例子,你有可能不感兴趣,甚至心里面有抵触。但是笔者告诉你,在所有的例子中即使没有一个贴近你的生活的,没有一个是你喜欢的,但是假如你都能解释得好,分析得好,那么这意味着你有足够的能力去分析和面对你生活上所有问题。——这就是通识的意义所在。
比如说我们学数学,你觉得很枯燥,比如说高等数学中多元多次方程的问题,我们会发现,我们一辈子也许不会运用这些方程,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的,当你学习这门课程之后,你看问题的深入性,严谨性能间接得到提高。这种深入性,严谨性在你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能用上!
正如我们砍树,刀就是你的专业知识,通识就是你的臂力。你的臂力越大意味着你更能掌控你手上的刀具。
所以读者在看本书的时候,切莫只关注书中与你关系度高的例子,而忽视其他,你应想想以下内容:
1.笔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一步?
2.每一步的反面是什么?你反问一下,自己能不能得出答案?
3.每个例子里面所提供的观点,方法在什么情况下会不适用?
4.每个观点方法操作性如何?能不能使人很容易做到。以什么来衡定能不能做到?
比如说,结论是告诉大家要做好人。那么读者就要思考这些问题了:“什么是好和坏?”,“好坏是在什么情形下不成立的?”,“怎么样才能做到呢?”,“这样算吗?”……
○融会贯通是关键
你们现在缺的不是知识量,而是思维的深度——融会贯通。
我们经常会听到,根据某某学科的说法,结论是怎么怎么样。在很多人的思想里面,他们把生活中的现象割裂为单独的一门科目知识。
实际上这是填鸭式教育的结果。人们为了更好地描述现象,于是使用了“学科”去分门别类地解释。我们每做一样事情,都不是单一学科能完全解释到的,是综合的。
本书中甚少会专门谈心理学,管理学方面的事。笔者认为,如果你把道理看得透,根本不会局限某个方面,更不会试图引用他人的观点去证明某些问题。而是你可以随意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到各个领域方面的事情。也即是,真正的高手是不会使用很专业的术语,同样剑术之至高者,无剑亦能杀人于无形。
比如,笔者在书上提到的三大原理,对于任何事情,你可以使用第一原理解释透,同样也可以使用第二原理解释透,也可以通过第三原理解释透。
各宗各派,各个经典,当达到至高境界的时候,都是同一的,即是殊途同归。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万变不离其宗”,如同“千万江河归于大海”一样的道理。
所以为了你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请看完本书后,尝试使用本书的任意一个原理去解释生活中的所有例子。当,结果都是一样的时候,那你的思想就升华了!
○不要迷恋名人权威,要有自己的思想
笔者看了很多名人关于周易的见解,甚至有一些报价几万的周易管理课程。笔者看了之后感觉非常失望。而你们看了之后,能得到什么呢?演讲的老师会告诉你关于周易的起源,名人与周易相关的故事,以及按照周易卦象去解说管理的分类,去理解人生……
你花了几千块钱去学这门课,倒不如花几十块钱去书店买本小说看看。因为我们随便一个人,都可以“照本宣科”。
所以一本书的道理,你都能轻易明白,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意味着你花了金钱,花了时间,甚至是不少心血,最后只是停留甚至沉迷在你原有的思维高度上。
当你看完后,心里美滋滋地睡觉去了。几个星期,几个月后,你的生活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有读者说,“你的书太深了,很多看不明白。”,笔者说:“一本能称得上经典的书,必定是前人没有写过的内容,不具备的观点,也就是说读者们必定没有阅读基础,所以他们会感觉很难。但是却因为这种超越性,你们的思维将会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李开复有一段话非常好:
“大学将是你人生最重要的时光,在大学里你会发现学习的真谛。你以前经常会问到 “这个课程有什么用”,这是个好问题,但是我希望你理解:“教育的真谛就是当你忘记一切所学到的东西之后所剩下的东西。”我的意思是,最重要的不是你学到的具体的知识,而是你学习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大学学习的真正意义——这将是你从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阶段,之后你会变成一个很好的自学者。所以,即便你所学的不是生活里所急需的,也要认真看待大学里的每一门功课,就算学习的技能你会忘记,学习的能力是你将受用终身的。”
这个学习能力就是你的思想体系,犹豫一家公司要运作必须具备部门体系,才能协同运作。
要建立自己的一个思想体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十年前,笔者把很多名人的语录抄了下来,有空就读读,觉得很有道理。可是当笔者遇上常人同样有的烦恼的时候,猛然发现这些语录,这些所对应的故事,没有一点可以让现实问题得以解决。在接下来的十年期间,笔者试着去质疑别人从没有质疑的权威,试着从一些简单不过的小环节中去推演生活的一切一切,于是乎,笔者发现,“原来我已经开始有自己的看法了,已经不再依托某某公式,某某调查结果——所面对的问题可以有切实可行的思路去解决。”
所谓的“主流”观点并非因为它正确才成为主流,只是因为它恰好迎合了主流人群的感觉。
而对很多人来说,对一件事物的看法,想法究竟是不是他的,大多数人根本上是不知道的。因为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思考过。每天照搬,复制,模仿……而在少数愿意思考的人当中,又有大多数是不懂得如何思考的。所以,绝大多数人只不过是环境的产物而已。
今天,你们捧着这本书,笔者并不期望你们要建立跟本书完全一样的思想体系,仅希望你们能籍此书,更好地整理你们自己的思路,从而形成自己的想法——能独立地分析,推理,联想,抉择一件事物,而不需要旁征博引,引经据典。
○分清“假”“大”“空”
假,就是造假;大就是夸大;空,就是空泛。
理解这三个字,简单吗?很简单。但是其博大的内涵却未必能容易体会到,各位知不知道,这三个字无处不在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的媒体,书刊,专家说辞,官方解说……
在这种氛围下,这个地方的人会具有一种惯性的思想:为了金钱为了利益,可以出卖良心,毫无底线,对利益无穷的追逐,甚至以此为荣地去,拍马屁,说谎,忽悠,奴役别人,把自己的快乐,富有建立在别人的痛苦,贫穷之上……
这种文化能存在并且发展的根源在于,某一些人设置了某种游戏规则。谈起游戏规则,比如说,如果美国设定了劫富济贫的游戏规则,那么就会有相应的文化特点。
笔者一直比较喜欢香港的文化,因为它们能容纳不同的意见,进而获得理性,真实和自由。
有一位领导跟他的夫人出差,于是有很多人,媒体,专家,相术师,命理师都赞这位夫人相当大气有气质。
有很多“有识之士”天天在谈论名人、名家、历史,很简单,有那么一些人很希望能傍上一点点关系。
究竟你有没有“假”“大”“空”的潜质呢?非常简单,
——你只要问你自己,站在大街上,市井闹市里,茫茫人海中,你能否看得出哪个是大气有气质的人,哪个不是,而他们的背景,生活又是怎么样?!
——假如你做不到,你谈什么大气,什么气质都属于“假”“大”“空”一类。
——除非你把“假”“大”“空”作为一种手段去运筹你手上的棋子。
所以阅读本书的时候,你们最好偶尔回顾引导语里面所说的一些话,战略和战术切记要分清,什么是你的手段,什么是你的目标,你就能慢慢清晰你的想法究竟与本书的观念有多大的距离。
○能用便是最好的论证
——在一定的时空里面,不能运用的理论,都是屁理论。
有一位学生说这本书的理论很新鲜,就是缺少了可行性,必要性等论述。笔者一直不太喜欢论述一个原理所谓的可行性,必要性,这是一种表面功夫。它能用,读者自然知道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摆在书本上谈,目的只有一个,凑数字以及蛊惑人心(如做报告)。
很多地震前都会有前兆的,比如井水异常,牲畜禽兽行为反常,可是专家说这些是不科学的,而几乎每次这些现象出来的时候,专家都要辟谣。可是假如这些异常的现象出现在你们面前,你们能真正安心地相信“辟谣”吗?——证明不了,你就得否认它吗?!
有读者反馈说,“你的理论很不错,不知道有没有严格论证过?”笔者反问,“你每天上下班有去拿着尺子度量怎么走法才是最短的路程吗?你的走法有经过科学的严格论证吗?正常人根本没有细究这些问题,——因为走了就是最好的诠释!”
读者:“这些看法有调研不?”
笔者:“我不需要直接证明。”
读者:“是调研不是证明。”
笔者:“我能不能认为调研是浅浅的证明,证明是深深的调研?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区别?”
读者:“!!!……”
……
笔者只关注三点:怎么能看得准!怎么能看得深(透)!怎么能看得远!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一本通书是读不到老的,读者不要奢望你能读一本书就能够运用在你生命中的所有阶段。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包括你生活的所有一切。
这本书是不能替代其他书的,同样,其他书也无法替代本书。
有些基础知识,我们必须去认识了解。按照百科归类图来看,这本书是一本上层的书,它起一种导向性的作用。
武功绝学都是有招无式的,告诉你一个框架,剩下的就是你亲临对敌时候,你对每一个细节感知和反应。这是没有一本书能够完整告诉你的。
故而“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抽象-演绎的思维非常重要
一个人够不够聪明,抽象-演绎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AB两个人, AB就是一种抽象的表达;而“两个人”,就是从AB演绎出来的具体事物。有些人如果缺乏这种思维,那么就只能分别认得AB,和“两个人”。如果你告诉他“两个人”,他们是想不到“AB”的(即,想不到“AB”和“两个人”有什么联系)。
再比如说“你没有性格本身就是一种性格”和“世上只有变化本身就是不变(的道理)”这是相同的抽象所演化出来的。如果你理解不到这个相同,那请读者补充一下数学知识,也同时反复阅读本书“太极归宗原理”以及“太极建模”两章的内容。
○《命运玄机录》的重要性
有读者可能会说,“我对作者的故事并不感兴趣,所以觉得这些内容没有必要写进去吧。”
的确如此,但是笔者这么安排,是希望借以引导大家去回忆自己的过去。
为什么要取名为《命运玄机录》呢?
——其实笔者经历的不多,有不少人认为笔者的领悟远远超越了同龄人。也有人认为笔者拜了不少名师,其实不是的,只是笔者常常回忆过去,总结过去。
知史可以鉴兴衰,同样了解自己的过去就能知道未来的起落变故。只要对人对事的思维认识没有改变,历史必定会重演,这便是命运的玄机所在!
有位读者反馈:“看了你的书后,我采用了你所说的静思闭眼,然后脑海回忆起自己往事,居然真感觉到,很多情景就像放电影似的——在很多时候,有很多的岔路口,但由于家庭的因素,父母会直接给你选择他们认为对的路,当然这是父母的苦心,再来是自己的独立选择,还有一些类似冥冥中的伏笔,就形成了命运。虽然知道某些改变很难,但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顿感清晰了很多,也逐渐清晰该往哪个方向走……”
另外,最了解你的人未必是你自己,但是最容易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
你通过某些渠道获取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唯独你自己的经历,才能把所有的问题完整地呈现出现,要从一个例子中获得收益,最好的就是自己的例子。
举例说:你英语差,不少人建议你早上读英语会比较好,并且举了不少例子去证明这个方法。你就觉得很有道理,然后天天鸡都没有叫就去读英语了。
但是后来这个方法没有达到你预期的效果,你是不是浪费了不少时间?如果你回忆以前的经历:当年读语文,晨读,边读边默写,晚上再看一遍……
你把你记住一篇文章的所有细节都回忆起来了。这时候你就会发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得出的方法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当你不停地仰望他人的故事的时候,其实你忽略了故事背后的很多很多细节。
不过当你需要传授这种经验给别人时,为了方便陈述你很有可能会说“早上多读书就行了”——我们从第二个人接收过来的信息,都是很难还原全貌,甚至会出现以讹传讹的情况。
或许你一生中最终没能遇上在人生中给与你指点的贵人,剩下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处在历史中的你。请你把你们的故事记住!
也请你们一边读这本书,一边回忆你们的过去。带着这些问题去读:
你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性格?
你们为什么会有现状的情况?
什么是你们的转折点?
转折点是怎么样出现的?
……
○做人,就要做真诚的人
与一位友人已经认识多年了,有一天酒席间在同伴面前盛赞笔者:“他是一位很值得交往的人,能把事情和人心看得很透,但是又不会把做事的技巧手段包装起来,所以会让别人感到很放心。不是那种虚伪的人,是很真实的人,无论是真小人还是真伟人,都使人愿意亲近。”
笔者记得当年跟他无所不谈,其中有一段话是:“其实人与人之间很简单的,由利益共同维系着,会怎么想,会怎么做,都离不开这个思路。大家都是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都是一样混口饭吃而已,如果只是想到自己一个人的利益,别人就受委屈了,这会失去很多的朋友,你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共赢很重要——你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需要换位去考虑别人,替别人着想。同样有很多手段的运用也是如此的……”
在你们学完本书之后,你们会发现,生活是有很多捷径可以走的,有很多手段可以使用的,但是请你们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场合。
不怕一个人势利,最怕一个人是伪君子——披着羊皮的狼,因为在你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他会把你骗/损得体无完肤。
所以请我的读者慎用以下无比虚伪的话语:
“与我深交的人才会明白,我从来不欺骗任何人。”;
“我从来只真心帮助人而不求回报。”;
“我赚钱的标准仅仅只有人格。”;
“我最大的特点是:视钱财如粪土!”;
“我从来不喜欢交酒肉朋友的!”;
“能与我交上朋友的人,首先是道德,然后才是才能!”;
“我最大的缺点是从来不虚情假意,对事直来直往。”;
……
也请我的读者尝试使用以下话语:
“我会骗人,但是我希望对方知道我在骗他,并且他也愿意被我骗。”
“我帮助别人,只是为了自己心安理得。”
“赚钱,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与酒肉朋友在一起,某一方面上能合得来!”
“朋友是一种缘分,无论是否有德有才,总有相似的一面,大家仅仅是生活中的人而已,本质上没有区别。”
“希望你能看懂我的表演。”
……
○阅读本书需要的前提知识
本书信息量比较大,而且跳跃性也比较强,因笔者对这本的定位比较高,希望读者能融会贯通自有的知识,所以不会花很多篇幅去阐述某一个词语或者观点。所以有些读者初次阅读,会感觉很吃力,有不少的骨头要啃。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读者:
1.多听听别人的故事,了解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周围的人有什么一个经历。如电台的谈心节目。
2.补充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如行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销售心理学。
3.看看权谋类书籍,如《孙子兵法》,《谋略八字诀》,NLP运用等等。
4.了解自己的思路,看一些思维类型的书籍如《思维导图丛书》,特别要说的是请注意平时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记下来,描绘成图表的形式。这方面可参考本书的建模一章。
5.尝试使用抽象的思路理解生活:如辩论学类,哲学类,《工具论》,《逻辑学》,《道德经》等。
2.阅读本书不适宜与适宜人群
本意见适用于绝大部分正常情况,仅供参考。
○不适宜:
☆经历极少
如小学生。如笔者在谈“人性本无”,“投石问路”等话题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关于这方面经历与认识,本书所有的说法你未必能在短期内得到理解(三年以内),与其在后来的日子中慢慢淡忘本书,倒不如现在就不要看了,浪费时间。
☆背景比较优裕,自我感觉良好,未来没有担忧的事情出现
所谓的背景不是独独指家庭背景,而是指你感觉到当前的情况不错,各方面没有忧虑,对未来不需要担心,或者你觉得自己已经定型了,在往后的日子里面,没有多大风浪,没有瓶颈。这是很好的状态,是一种典型极致的“幸福感”。
那么这本书显然是对你是没有用的,笔者也不建议你看这类书,因为我们活着就是要生活,如果当你的一生已经有结论了,尽管安心快乐地生活,不必要让一本书给你带来原始的痛苦,因为突破现状,需要克服阻力,何其容易?!
(但笔者认为能真正看到自己一生如何的人是极少的。)
☆觉得自己能力差并且心态上可以调整过来
人,活在世上,面对的一切问题,可以归结为两种形态:
第一,能力;第二,心态。
你要么有能力把问题解决了,要么问题改变了你的心态。正如你刚出社会,意气风发,信誓旦旦要闯出一番事业;就像你计划要在半年内存有一定的储蓄。可是当事与愿违呢?而且当一次又一次这样呢?那你慢慢就习惯了——“没完成就没完成咯,不影响我睡觉。天蹋下来当被子盖”,“我只需要简单的生活,不想得太复杂。”……
这叫做傻有傻福。
虽然很多人,称之为不求上进,甚至鄙视之。但是笔者认为,我们绝少人是能够做“大事”的,这是“时也,命也,运也”的结果。有些人并不需要花费什么功夫就能成就一段辉煌的成就,或者他们有一个好爸爸,或者他们不意间买了六合彩中了头奖……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结合的结果。
这类人,也不需要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会让你们失去了这份福气,会让你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你不再快乐了,这是一种间接的损失。
☆年老者
因本文深入性强,突破传统观念,因此作为一位思想已经成型数十年的年老者来说,要一个人尝试去重塑自己的思想,甚至要否认自己的思想,这无疑是一种自杀,且身体并不如年轻者强壮,因此笔者恐防本书影响过大,担心有所闪失。
故,年老者禁!!!
○适宜:
☆困惑于人生有很多矛盾不可解释的人
人对问题的困恼,源自于不同信息的取舍。比如自小开始,老师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但是在你长大的过程中,你一定说过了不少的谎言,你也一定纠缠过这是虚伪呢?还是善意的谎言呢?
有些我们可以取舍得轻松,我们可以不管,有些说要放下,却谈何容易。比如你介入了三角恋情的漩涡中,感情,道义,责任……这些的矛盾会让你很难找到平衡点,很难找到突破点。
这本书会告诉你如何去理解这些取舍,如何去做,如何去找到这些突破点。
☆希望成功的管理者
管理,简单来说,就是管人——给你一些人,让你去安排做事。这是我们很容易明白的直接意思。
其管理的结果怎么样,则是另外一层次的学问。
我们的一些手法,很多是在不断地套用别人的经验,比如我们说日本的5S管理,很多管理者都去模仿,而实际带来不了什么效果。当他们听到讲师或书本上有这么一条经验会带来怎么样的效果之后,我们就沉溺在这种良好的幻想中,忙于运用在自己的团队里面。
可是效果远低于期望,即对效益性的事情没有起到推动改善的作用。为什么?
因为你不知道5S的起源是何时何地何种场合下使用的,你也不知道这种强劲的效果在什么情况下是完全不起作用的。
你没听过5S还好,听过了,崇拜了,可是运用不了,那就更麻烦。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你要运用它,总得要花时间精力吧,你花的时间精力越多,意味着你寻求另一个合适自己团体的管理方案的机会就越少。这好比如你花了一辈子的时间走的却是一条悬崖断路,回头时,已是百年身!
所以最终管理上的情况是:一直在改革,一直像没有改革;一直有问题,一直解决同样的问题。
本书告诉你们如何把实质问题看透,看深,从而能做到适时应变,步步为营。
☆迷信者
在文化上,现代的中国人是很忘本的。很多人宁愿相信西方的一套,而不愿了解本国的文化,前者我们简称为科学,而对本国的学问简称为迷信。
很多年前,西医一直被我们大多数人崇拜,而后来呢?中医越来越得到认同,原因是什么?西医治不好的,中医却能医好。但是科学到现在还没有能力去证明出中医的科学性。
所以现在国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境地,就是科学证明不了的,就称为迷信(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论证精神),有效果了,那就默认它的地位,然后灌之于“应该是有点道理”,“应该是有点科学的”。
其实中国千百年下来积累的文化何止一门“中医”?只是我们定了一个潜规则:要是西方“科学”的思维方法没办法证明的,这些文化都不能光天化日之下传播,以至于慢慢失传,尤其是素有帝王之学的一些学问,聪明的读者应该开始有点启发了,在一定制度下,团体里面不需要太多的有能人,更需要愚人,还是老子最明白中国千百年来的管理道理。与之相反的,中国港台方面做得非常好,学术很自由,创造力也较强。
比如说我们谈打通任督二脉,练气功可以治病。有一部分人就非常抵触了,会如此质问道:“任督二脉的直径是多少,任督二脉的生理功能什么,由什么组成的,会不会成仙,会不会成为武林高手?”。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医的经脉学问,也根本不知道气功的原理,也根本抗拒去了解是否有这种成功的案例。
——他们既知识贫乏,思维又固化,又缺少他们所信奉的“科学”的态度。一味地去信,一味地去不信。这就是正宗的“迷信”。
说中医好,一群人大声的宣扬中医无用论,感冒都治不好,旧社会死了多少人;
说西医好,一群人大声的宣扬西医毒人论,都是残余,治此诱发彼,治标不治本;
说古代好,一群人大声的宣扬封建阶级论,打倒万恶的封建社会,不把人当人;
说现代好,一群人大声的宣扬现代末世论,天怒人怨。
……
本书绝大部分的内容传承自中国文化,融合西方的思辨方式,你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实例去验证。但是,笔者深信,我们目前都没有能力从科学的角度去论证——但生活已经是最好的论证。因此本书能给到大家一种科学的完整思维观念,正视存在,执而不迷。
☆哲学家
通常这类人有足够的理解能力,但是有一个通病,就是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说能虚不能实。难以把理论运用在生活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
本书内容不仅具有完整理论性,而且具有极高的实践性。实践才是理论最终的检验标准!
☆各专业行业
知识分两种,一是我们通常所谓的领域知识,即专业知识。二是关于我们的大脑吸收知识的机制的知识,即通识。运用这类知识,能够指导着我们学习其它所有的领域知识。通识对应的能力,叫做通识能力。
笔者一般建议别人多看一些心理学与思维的书,因为它们是跨学科的。当你学好它们的时候,你便能对其他学问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比如你做销售,你学了关于贸易商,代理商方面的知识,如果你补充了心理学的知识,无疑能加深对这些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就明白如何沟通,为什么这样沟通。
如果你工作上要转行,那么你所有的专业知识可能就用不上了,那么接下来你就需要靠你的通识能力去重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适应新的环境。
又比如说你的口才能力,辩解能力很好(通识能力),那么即使身处不同的行业,你依然能很好地发挥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
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处于百科归类图最上层,是最完整的通识能力引导理论。
☆希望能突破自己,改变现状的人
很多人跟笔者说,“生活就是要快乐和简单,何必想得那么复杂呢。”
诚然如此。但是反过来想,“是什么让我们想得复杂,又是什么让我们想得简单,又为什么存在复杂简单的说法?”
——那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所生活的情况不一样!
这才是问题最核心的。人,有着无数的不得不,人活着真不容易!
本书是笔者从自身无数的“不得不”中解脱出来,所领悟的结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读者能在行文中得到启示。
☆易学爱好者
以《周易》为基础的一系列学科如八字,紫微斗数,奇门遁甲术等,一直让很多爱好者着迷其中。但是自古以来,大成者为了传播方便,将其精华具体化,后学者通过阅读便能容易理解。
但是其带来的弊端即是容易困人于现象,无法得其精髓,难以变通运用。比如一些命理书告诉读者,什么样的生辰八字的人是具有和善的性格,可是我们可以想想,“和善”本来是没有这个词语的,是古人对某种行为举止,为了便于描述传播,于是定义为“和善”。可是如果读者不知道,也不懂得这一点(太极),往往你就会算不准了,你甚至认为这人的“和善”是永久性的。比如算命师告诉你,“你这个心肠软”,笔者可以告诉各位,这句话可以说是万金油了,什么人都通用。
从太极的角度怎么看呢?那就是特定的环境诱发出某个人某一些本身所具备的心理行为特征,但是目前所有的书并没有提到这核心点,也就成了所谓的“真传只在书本外”。比如“穷凶极恶”并不是某些人独有的,而是每个人都有,只是诱发的环境不一样而已。
所以如果不懂得太极的原理,即便耗尽一生,也难以深入易理的精髓之中,更难以理解生活的繁杂多变。
3.笔者的写作心路
别人问笔者,“为什么你不写一写八卦的内容呢?我看有很多大师级的学者都用八卦去谈人生。”
笔者说,他们会告诉你们很多人生的道理,但是都是很难运用在生活上的,没有谈到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也没有谈到“矛盾”怎么化解。其实如果笔者当讲师,笔者也会考虑那么谈,因为可以说得很多,可以耗很多的时间,那么这所带来的收入就不菲了,而且因为傍依着《周易》这个名号,也能显得有深度,身价自然高。
可笔者并没有这样的打算。
要写就要写一本自己的书!
当时笔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问题,“究竟要将这本书写成怎么样才能让别人明白,而且同时保证这本书的含金量不少。如果写得太深,信息密度与跨度太大,估计绝大部分人不会明白”,因此笔者尝试把自己如何想出这些问题的详细思路写下来,隔天自己看看,发现看不下去了,因为太枯燥了。同时根据之前在网络上投放了一些文章,发现愿意去理解的人很少。
面对全新的理论,为了尽可能让读者能阶梯性地接受。所以不得已,笔者把书写得简单一点,以三大原理作为一个纲引,其中穿插一些例子,去引导读者如何去思考。
另外在本书的语言方面形成几种风格,目的是由浅入深,由虚到实,以最大限度地与读者的阅读习惯接口。
同时内容设定了三个梯度:
第一,大部分你们能明白看懂的,并且熟悉;
第二,你们感觉有道理的,但是还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在自己生活中的,这需要你们在日常中通过里面提供的方法去归纳生活所有现象;
第三,很玄,很神奇,你完全不明白。这部分内容需要对现有世界所有文化现象做一个了解并且不依赖于别人的解释(特别是部分专家或名人),才会理解到这个玄奥之门。
如果这是一本好书,无论怎么样,它的信息密度是不会偏低的。即使有一个人看明白,笔者也深感欣慰。
再假定,整本书,接近99%的内容你都看不明白了,这也是笔者考虑了自我最失败的情形了(表达能力已经不行了)。但是,如果你敬重笔者对本书的用心,请你把本书保存好,或许有一天你能用上。
记得笔者小时候对神怪,预测,周易的学术一直很好奇,虽然有书但是看不下去,感觉太深奥了。但是直至那年,笔者认为是人生中最落寞的时候,于是打开了周易学科中的一门……不知不觉四季已经过去了,同时我也跨过了那个坎。
同样,当你们到了绝境的时候,当你们到了想改变目前的状况又无计可施的时候,当你们身边的所有无法给予你们一个指引的时候,请翻开本书,笔者相信这本书会让你们得到重生。
书写得很漫长,一方面由于本人工作上的事情比较多,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让笔者抄袭的内容很少很少。笔者比较羡慕一些书,列了几个观点,然后举了一些例子,这些例子都能很容易找到,然后就成书了。本书的难处在于,观点很有挑战性。当然自夸一点就是思想的深度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例子只能从自己经历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
以前有一个读者说,“为什么要得出像你一样的结论呢?”这种问法,好像是认为笔者要强迫他们这么想,或者是故意要引导他们进入一些怪圈。
如果笔者告诉你魔方有六个样子(魔方的六面),如果你只看到一个样子(魔方的一面),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责怪笔者欺骗你。可是魔方就是不止一面,你只是仅仅看到了一个样子而已,因为你也仅仅站在一个角度上!告诉你“六个样子”,实在不是“故意”。
在这个世界里面,有矛盾,并不代表你需要否认其中一方,问题在于你没有发现,你所看到的一切,包括结论,真伪,矛盾,都是你所站的位置而存在。
如果有缘人,能籍此书得到启发,我觉得他们是很幸福的。因为一个思路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一个人的成与败,能不能想通,其实就差那么“一点点”,有时候就在那么“一点点”处不断徘徊。他们现在看我的书,也许暗地里会想“实在太简单了”,此所谓“千金不道破,道破不值钱”,试问能真正自己独立想出来的又有几个呢?整体框架的得来,可谓来之十分不容易,有时候事情想不通我会在淋浴中呆半天,有时候很悲伤的时候特意想些感伤的事情、听些悲情的歌……仅为了寻得一个方向、一个突破口。如果能有一位名师指点,我会感觉到非常的幸福。
初稿之后,再经过半年的时间与读者不断交流互动,再对初稿作了补充,使之更生活化,细致化,实用化。后数次往返图书馆以及翻阅了网络的人间百态,对比之下觉得本书已经初步完善,能以一条思维主干融汇生活,情感,工作,事业,经济,策略等各方面,或以具体为例,或一笔带过,或隐含其中。
三年过去,这本书得来不容易,真不容易,不是小说,不是诗词,是颠覆现有文化思维的结果,没人走过的路,笔者开创了出来,希望能有人会走得更远。
4.本书最基本能给到你什么
虽然我们历练不一定比别人要多,但是只要沿着的路准确,都是不会原地踏步的,在此前提下,随着岁月的推移,我们就能比别人更迅速地到达一个层次高度。
一位学习周易二十多年的网友看到笔者的万法归宗预测法一文之后感慨万千,他说几十年的阅读不及这短短几千字的深刻与精准。
如上图,这好比如你花了不少时间去阅读,了解了方法1,方法2,方法3……,但是弊端在哪里?一旦时势不一样的时候,那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了。
现在市面上的书就像快餐,告诉你一个方法或者现象,当时势与场景类似的时候,这些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可是如果没有遇上完全一致的情况,你就不知道怎么运用了,或者你用了没有效果。
这本书与其他的书不一样,不会直接告诉你们答案。在本书的百科归类图里面,告诉我们,一本书越是描述底层具体的东西,你就能越快掌握,可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是千变万化的,你永远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所以你所运用的底层只是存在一定的适用性,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书在告诉你一些事例一些方法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容易明白,可是往往的情况是:就是使用不了或者使用了没有效果,为什么?
——你没有得到最深入的东西。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关键就在于“宗”,你能够通过一些例子,一些方法,一些现象,找到其本源。你可以利用这个本源,结合你实际的情况(时势),再演化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法与现象。
这个过程有如图所示:
我们很多人,都停留在“你看到了现象”这个层面,我们的传统教育以及目前很多书籍,都让我们形成了这种思维习惯。
老师告诉你计算方法,你只要套着做就行了;
书本告诉你一个结论以及证明这种结论的例子,你按照这个做就好了;
……
整个生活中,我们都似乎在不断地复制着别人以及被别人复制。如果复制了,能给我们带来期望的效果,那多好呀。
可是现实并非如此:
有人不断告诉你不要被骗,你始终被骗;
有人告诉你低调处事,沉稳做人,而你最终还是给单位开除了;
有人告诉你“贫贱夫妻百事哀”,而你最终嫁了个金龟婿,但始终摆脱不了“装饰品”的命运;
……
在本书中,你会见到很多独一无二的观点,原理。这些也许你从来没有见过,但是又能合理推出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笔者很负责任地告诉各位:你们不能把它们当成是“万金油”。因为笔者还可以发明出无数的可以让别人信服的而且独一无二的观点,而其原因在于:明白了各种现象的源头,明白了事物更深层的内在,只要掌握这种能力就足够应付生活中的一切。
你记得当年老师怎么教你双引号的用法吗?老师告诉你:
a.表示引语;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d.表示否定和讽刺;
e.引述的作用;
……
(直接告诉你结果)
那笔者会怎么教你呢?
宗:从形象方面去考虑,我们可以这么反问,“加双引号和不加双引号这种形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看到后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那么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宗”就是“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要想,“不一样是为了什么?引起注意?”所以为了探寻这点,笔者就告诉你可以从“根据什么样的语境下运用”这个角度去考虑。
这种不一样可以表现为:
a.不是自己的话,是别人的话——这时候就是代表引语;
b显眼点一点,引起人的注意——这时候就是代表一种强调,着重关注的意思;
d.联系上下文,好像说反话——这时候代表否定;
……
这样思考,即是探源双引号用法的“宗”,然后根据语境内容演化出双引号的各种意思。由此我们不必死记硬背,只要把握其宗,便能运用自如,千变万化!
所以你明白了吗?这就是区别所在!即使几十年后,你把老师教你的所有一切忘了,但是你只要记住这个本质所在,你依然能够知道双引号怎么用,且运用自如。
当你们学完本书之后,至少你们会得到一样东西:那便是你们自己的思维,你们将会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
小时候笔者很喜欢三十六计,还有一些为人处事的技巧,但是笔者后来越来越发现,这些观点有很大的缺陷,因为这些书呈现的只是“零散的片段”,这样只会越读书,越把书读厚,僵固的知识永远没有100%与实际一致!到现在笔者追求的是万变不离其宗:遇到什么事情,并不需要想到哪本书,哪个人说过什么,只需要通过任意一件事情或者任意的画面去想到应对的方法!
有一位MBA的教授推荐笔者读一本关于营销管理的书。上百万字,笔者花了十几分钟把大纲看完了,然后就搁置一边。有不少读者说,“你这样是不是很轻浮呢?”
我说,关于营销只有两个问题,“第一点,你怎么把产品放在别人面前,也就是怎么让别人知道;第二点,别人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而选择你的。”
把这两个问题想一个月,和你花一个月时间只去看一本,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前者更容易让思维着眼于实际:天时,地利,人和,资源链推动,媒介情况,资金运作……由于没有书上内容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你更能发散自己的思维,根据实际衍生出很多精准的思考内容,最后你反而可以写出一本书或者更多书;
而你若花一个月时间只看一本书,你可以把书里面的内容背的滚瓜烂熟,随时可以想起什么4P法则,市场细分,人口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等等。但是我给你一个产品,你能不能把它的品牌打响?这个问题一旦抛给你,你就明白,你要想的东西远远不止是书里面的内容,你吹得再好,头衔再多也没用,最终是驴是马拉出去跑一圈就知道了。因此,高手总在民间!现在社会上为了混口饭吃的伪学者实在太多太多了。
因此一个样子有点呆呆的创业者跟一个滔滔不绝的管理者是不一样的。一个有平台的操作,跟一个没有平台从零开始的操作,完全不是一码事。
有一些人很聪明的,比如笔者在引导语里面说了很多,然后她就总结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知道了为什么就知道该怎么办。”没错,可是笔者深信:即使她知道了为什么也是不知道怎么办的。因为她看不出思维的深度,看不到思维的方向,也不知道她自己认为的为什么是什么的样子,这好比如“我知道自己老了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那我能知道怎么办吗?”
我们谈的是思维的方向。你读一本书,得到一个总结,只是一个象,怎么样(的画面)。但是笔者希望读者能有幸得到演象的能力。比如你在困惑怎么去打开市场,假设你没有这个经验(经验是什么呢?它只不过是让你得到一个象而已),这时候怎么办,你可以类象,比如你打开了一个很紧的瓶子,你怎么可以从这个经验中类象出来,从而得到打开市场的经验。花一个月时间去想一个问题,目的在于锻炼一个人的演象能力。只有这个演象能力,你才能终身受用,以不变应万变!
有读者问,那是不是不读书呢?不是,而是读一本书,你要知道这本书的对你的角色是什么,是对你思想体系的补充,还是完全独立的内容。比如你读了营销的很多书,如果你没有办法把他们联系起来,抓不到共同点,那么你很悲哀,你的脑袋需要等待别人去灌注,也像墙头草,没有形成自己的主见思想。反之当你把握一个思维方法,思维体系,那么市面上的所有书,你的所有经历都是这个体系的补充。
最终,谨希望这本书能给到大家的不是问号,不是句号,而是感叹号!
5.全书整体架构
注:为突出此架构重要性,因此将此内容放在书的前面。
第一章命运玄机录
——记走过的历程(紫欽天自传)
——命运玄机录是写在2010年,笔者父亲住院期间,当时感觉世界的绝望与无奈,继而回想起过去的一幕一幕,于是记录了下来。
何谓命运?
每一个人的出身不一样,注定起点也不一样,在这起点不一样的基础上,推延往后的历程中,聚合的力量以及潜伏的未知变数也是不一样的。铺展开来,由此形成的轨迹,这就是命运!
因何而写?
旧年经历种种,无意面对。时至今日,笔者深感自己需要克服往昔所留下的阴影,坦然面对,是唯一化解的方法。
今天,笔者站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当须鼓起勇气,去面对一段段走过的历程,正视自己,把这些点点滴滴的回忆记录下来,形成篇章。
这些故事虽然笔者自以为用心,但是部分未能表述清晰明了,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人生的某些感受与体悟的诠释靠的并不是某些文字,语言,而是心的力量。

——千金不卖道,赠予有缘人。
………………………………………………………………………………
很少人会对同一篇文章看第二遍,
很少人会对同一个故事回想第二次,
而我重复着过去的记忆……
对家庭,对情感,对事业,对情义,对欲望……
家庭——回不了的过去,逝去难留的当今,阻挡不了的死生别离,未来能否掌握之中?……
情感——你愿意理解我吗?你能理解我吗?是错失还是天意?是纠缠抑或是无缘?……
事业——迷茫中徘徊,何处是征途?……
欲望——因欲望而被左右,因清醒,而懊悔不已。现实让人回不了头,回不到过去,年华已不在!……
……
如何让我平衡这一切?
命运玄机录
——
●1986——1999:人的出生已注定了他所面对的潜在的世界
天空很蓝,水很清,很吵杂……
○怀胎中的感受
高中期间曾经进行一次入静的自我训练,我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回想起两幅画面,一幅是妈与爸吵架之后,妈离家出走,爸追过来的场面;另外一幅是刚出生不久,我躺在床上不断蹭脚,哭闹的情景,我清晰记得我当时是因为饿了,以这种方式去引起妈妈的注意,后来直至今天我的脚丫依然留下一个蹭破了皮的疤痕。
……
○背景很单薄
我想,以单薄这个词去形容是比较贴切的。
翻查了姓氏变迁的历史,自春秋翟国被晋国所灭之后,氏族流离迁居……
现在所处的地方,也是迁变的结果,以现在的说法,叫做移民。
近的来说,家族与水有缘,近辈与渔业为生。在文化堵塞情况下,家族间的关系以纷争为主。争,夺,悲,喜这些历程我记忆犹新。
下一页 尾页 共2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