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白话治世经典

_4 苏洵等(宋)
  草木丛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森,利以不意;前林无隐,利以潜伏。以少击众,利以日暮;以众击寡,利以清晨。强努长兵,利以捷次;窬渊隔水,风火暗昧,利以搏前擒后。
  草木繁离茂盛,利于潜行撤退:重叠的山林,险恶的要塞,利于出其不意打击敌人;前面是树林,没有隐蔽处,利于潜伏躲藏。
  若要以少胜多,天晚日暮时有利:以多击少,清晨时行动有利。使用弓箭和长矛长枪等武器,利于进攻取胜;越过深渊,隔绝大水,刮着大风,天气幽瞑,利于短兵相接,袭击前面、擒服后面的敌人。
见机行事[应机第卅三]
  必生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见机之道,莫先于不意。故猛兽失险,童子持栽以追之;蜂虿发毒,壮士傍徨而失色。以其祸出不图,变速非虑。
  若要掌握必胜的战术,在两军交锋时操持变化的形势,其要领在于识得兵机。假如不是聪明机智的将领,谁能够见机行事呢?
  见机行事的规律,首先就是出其不意。故当猛兽失去危害人的能力,小孩子也能拿着翰追逐它;黄蜂、蝎子施放毒液,身强力壮的男子也会徬徨犹豫、惊慌变色。这都是因为灾祸出乎预料,变化之迅速是事先未能考虑到的。
权衡敌我[揣能第卅四]
  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胜负。主孰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粮饷孰丰也,士卒孰练也,军容孰整也,戎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智也,邻国孰惧也,财货孰多也,百姓孰安也。
  古来善于用兵的人,只要估量双方的能力便能预料胜负。他所要估量的内容是:谁的国君圣明,谁的将帅贤德,谁的官吏有才干,谁的后勤补给丰足,谁的士卒训练有素,谁的军容整齐,谁的战马善于奔驰,谁的地盘形势险要,谁的宾客足智多谋,四方邻国畏惧于准,谁的财富物资较多,准的百姓生活较好。
  由这些方面去观察估量,强弱的形势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勇于战斗[轻战第卅五]
  螫虫之触,负其毒也;战士能勇,倚其备也;是以锋锐甲坚则人轻战。故甲不坚密与肉袒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探候不谨与无目同;将帅不勇与无将同。
  能螫的小虫敢于乱撞,依仗的是它的毒刺;战士能勇敢无畏,靠的是他的战技和装备。因此说,武器锐利、铠甲坚固,则人人能轻于战斗。如果铠甲不坚固细密,就与赤膊上阵一样;射箭不能射中,则与没有箭一样:射中却不能贯穿身体,与没有箭头一样;侦察兵探察得不详细准确,与没有眼睛一样。将帅不勇敢,与没有将帅一样。
地理形势[地势第卅六]
  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
  地理形势,是用兵作战的辅助条件。不了解军事地理,却妄想获得胜利,这是不可能的。
  山森土岗,丘陵大河,这是步兵用武之地。
  高原厚土,山谷狭窄,山脉婉蜒起伏,这是骑兵用武之地。
  依山傍水,树高谷深,这是弓弯用武之地。
  草浅土平,进退自如,这是长戴用武之地。
  遍地芦苇,竹木相映,这是枪矛用武之地。
巧制敌将[情势第卅七]
  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喜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谋而情缓者,可袭也。
  将领中育勇敢不怕死的,有急躁而思想冒进的,有贪婪而爱占小便宜的,有仁德而心地太善良的,有聪明而内心怯懦的,有多谋略而处理事情缓慢的。
  因此,对于勇敢而不怕死的,可使其暴怒丧失理智;对急躁而冒进的,可长期与他周旋促其躁进而失败;对贪婪而爱占小便宜的,可以赠送礼物加以收买;对于仁德而过于善良的,可以多送给他一些麻烦的事,使他疲劳;对聪明而胆怯的,可使其遭受困窘;对长于谋划而行动缓慢的,可对他发动奇袭。
知敌之情[击势第卅八]
  古之善斗者,必先揣敌情而后图之。凡师老粮绝,百姓愁怨,军令不习,器械不修,计不先设,外援不至,将吏刻剥,赏罚轻懈,营阵失次,战胜失次,战胜而骄,可以攻之。
  古来善于战斗的将领,作战前必定先侦察清楚敌人的情况,然后再研究进攻的计划。
  凡是师老兵疲,后勤支持断绝,百姓怨声载道,军中的法令未能贯彻,武器装备不加修整,事前不制定周密的计划,外面的救援迟迟不至,将领官吏苛刻贪婪,奖赏惩罚松懈随便,军队阵容没有秩序,小战获胜即骄做自满的,可以进攻他们。
  若是任用贤明之士,给有能力者以官爵,粮食军饷丰足有馀,武器锐利、甲胄坚固,与四邻诸国和睦友好,大国答应给予援助。凡是敌人拥有这些条件,便应加以回避,徐图后计。
整肃纪律[整师第卅九]
  出师行军以整为胜。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用。
  带兵出征,指挥作战,以纪律严整为第一。
  如果奖惩不公,法令不能让人信服,鸣金而部队不停止前进,击鼓而部队不肯向前进攻,这样就是有上百万的兵马也没有什么作用。
  所谓纪律严整的军队,平居时上下有礼,行动时军容威严,进攻时锐不可当,撤退时敌不敢逼,前后队伍相互呼应,左右旌旗彼此相望,应付各种紧急状况均能安之若素,遭到猛烈的攻击仍能有效联络、不被切断,可以负担繁重的任务,却不至于因而陷于疲困。
激励士气[励士第四十]
  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赡之以财,则士无不至;接之以礼,励之以信,则士无不死;蓄恩不倦,法若书一,则士无不服;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
  治军之道,有各种巧妙的方法。
  用官阶勋位使其尊荣,用财物奖励使其富裕,则有志之士无下毕至。
  对待以礼,坚守信诺予以劝勉,则士卒无不勉力效死。
  恩泽广布,法令严整如一,则士众无不信服。
  奉行任务,身先士卒,则官兵无不奋勇。
  小善必列入纪录,小功必依法奖赏,则全军无不相互劝勉。
将帅座右铭[自勉第四十一]
  圣人则天,贤者法地,智者则古,骄者招毁,妄者稔祸,多语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圣明的人效法上天,贤明的人效法大地,聪明的人效法古人。
  骄傲的人招来诽谤,狂妄的人酿成灾祸,话多的人缺少信用,只顾自己享受的人寡恩少义。
  奖赏无功者会离心离德,惩罚无罪者会产生怨恨。
  喜怒无常者会自取灭亡。
作战要诀[战道第四十二]
  夫林战之道,划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攻于前,或发于后。丛战之道,利用剑循,将欲图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偃栽旌旗,特严金鼓,令贼人无措手足。
  在树林中交战的要诀是:白天宜广设族旗,夜间多备金钲战鼓,使用刀剑等短小兵器,巧妙地设下埋伏,或者在敌人前面进攻,或者在敌人后面发难。
  于灌木丛中作战的要诀是:剑、盾等武器适合发挥,想要打败敌人,先考虑其行进路线,十里安排一屯兵点,五里设一接应处,卷起旌旗,尤其要严禁鸣金击鼓,令敌人无所措手足。
  在峡谷中作战的要诀是:巧妙地设下埋伏,利用勇敢的格斗争取胜利,身轻脚快的士卒应登上高地,敢于拼命的士卒走在最后,排开强弯硬弓向前冲锋,拿着刀剑等短武器的紧接着跟在后面,那一部分不能上前,这一部分就不能退后。
  水战的要诀是:使用船只最为有利,要让士卒多乘船操练演习,多设旗帜以迷惑敌人,以猛烈的弓箭射击敌人,以短兵器抵御敌人,设置坚固的栅栏来保卫自己,顺流而下追击敌人。
  夜间作战的要诀是:必须严守机密,或是偷偷派军队袭击,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或是多设火把,猛击战鼓,扰乱敌人的视听,再迅速地进攻敌人,如此一定能获胜。
上下和睦[和人第四十三]
  用兵之道,在于人和,和则不劝而自战。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不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取胜于匹失,况众人乎。
  用兵治军之道,注意将帅士卒内部的和睦。
  上下和睦,则不用激励而士卒也会主动去作战。如果将领官吏相互猜疑,士卒心中不眼,忠诚的谋划不被采纳,部下议论纷纷,谗言恶语交替出现,就是有商汤、周武王的智慧,也不能战胜一般的凡人,便何况是强大的敌军呢?
明察敌情[察情第四十四]
  夫兵起而静者,恃其险也。迫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车来也,尘土卑而广者,从来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而半退者,诱也。
  军队行动起来而能安静不躁,依仗的是地势的险要;
  敢于逼近挑战,是想要让敌人前进;
  树木晃动,是敌人兵车来了;
  尘土微微扬起但范围很大,是敌人步兵来了;
  态度强硬而且攻势猛烈,是要撤退的前奏;
  一半前进,一半后退,为的是要引诱敌人;
  士卒拄着手杖行走,是军中闹饥荒了;
  看到利益却不肯前进,是疲惫不堪了;
  有群鸟聚集的地方,是没有军队的地方:
  夜晚大声呼喊,是内心恐惧的表现;
  军队侵扰百姓,是将领治军不严;
  旌旗动摇,是军队阵势散乱了;
  官吏因事发怒,是厌倦的表现:
  连续给予奖赏,是处境陷入窘迫;
  连续施以惩罚,是处境趋近困难;
  前来委婉致谢,是想要获得喘息;
  礼物丰厚、语言甘美,是要诱我坠入圈套。
身先士卒[将情第四十五]
  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冬不服裘,雨不张盖,与众同也。
  将领治军的原则是:
  军中水井未打出水来,将领不能说口渴;
  军中的食物未煮熟,将领不能说饿;
  军中取暖的火未点燃,将领不能说冷;
  军中的帐篷未撑起来,将领不能说困;
  夏天不可拿着扇子,下雨不可打伞避雨。
  这么做为的是要与士卒同甘共苦。
令出必行[威令第四十六]
  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歙息、踵足、俯听、莫敢仰视,法制使然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逆。
  以一人之身,统率百万之众,百万之人尽皆约束其身,低声呼息,叠足而立,不敢向前,俯首贴耳,倾听训令,没有人敢于仰视,这些均是源于法制的要求。
  如果是上级没有刑罚等措施,士卒部下没有礼仪道德来束缚,就是地位显贵到控有天下,富裕到拥有五湖四海,也不能免于祸患,夏桀、商纣就是明显的例子。
  一个普通人而能依靠刑律法令进行奖赏惩罚,群众均不敢违背他的命令、孙武、司马穰苴(春秋未齐国军事家,有《司马穰苴兵法》)即是这一类的人。
  所以,刑律法令不能轻易违抗,形势威重无人敢于抗衡。
东夷人[东夷第四十七]
  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依山堑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文教以来参之,固兵甲以击之,其势必克也。
  东夷人的性格,轻来礼法,不讲义气,勇猛顽强,剽悍善战,凭借着高山湖海等天然的险要地势固守着自己的领地。他们在本族内上下和睦、安居乐业,不可轻易图谋进犯他们。但若是他们上层混乱,下层人心离散,则可以施展离问之计。隔阂一产生,全族的团结就会出现裂痕,此时我方就应修明政治来招抚他们,或厉兵秣马攻击他们,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是一定可以战胜的。
南蛮人[南蛮第四十八]
  南蛮多种,性不能教,连合朋党,失意则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仑,东至洋海,产出奇货,故人贪而勇战,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也。
  南蛮的种族分支复杂,性格乖张野蛮,无法教化,平时联合为朋党,意见不合则彼此相互攻伐。他们多半居住山洞之中,凭着山脉的走势或者聚集在一起居住,或者彼此散开居住,向西至昆仑山,向东至汪洋大海,都有他们的足迹。当地多奇珍异宝,因此这些部族多半生性贪婪而勇敢善战。如果对他们用兵,应注意提防春夏时瘟疫的蔓延,征伐要速战速决,不可打持久战。
西戎人[西戎第四十九]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处,米粮少金贝多,故人勇战斗,难败。自碛石以西,诸戎种繁,地广形险,俗负强狠,故人多不臣,当侯之以外衅,衅之以内乱,则可破矣。
  西戎人的性格,是勇敢、剽悍、贪婪,他们有的于城中居住,有的散处野外,当地米粮贫乏,金玉珠宝丰富,因此人人勇于战斗难以打败他们。自碛石(古地名、今不详)以西,西戎的种族繁盛,土地辽阔,地势险要,往往自恃本族势力强大,故很少臣服于人。对付西戎,应在外侦察其是否与别族交恶,或者制造他们内部的矛盾混乱,然后才可兴师加以击破。
北狄人[北狄第五十]
  北狄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迹足以自卫,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戎服之。
  北狄的领地里没有城郭,跟随水草的变化而移动,形势有利则南下侵略,形势不利则向北逃遁。高山大岭,浩瀚沙漠,足以藏身自卫,饿了便捕食野兽,喝牲畜的乳汁,冷了身穿皮裘,夜间盖皮被。他们为游牧而奔走,长于射猎,好杀成性,因此无法用道德礼义来怀柔他们,兵戎相见也无法使其屈服。
  汉民族不应与北狄决战,原因有三:
  一、汉兵既要投入农耕生产,又要从事武装战斗,既疲劳且怯弱;北狄则习于游牧狩猎,既矫健且武勇,以疲劳去与矫健力拼,拿怯弱去和武勇对决,连五成的胜算也没有。
  二、汉军长于步战,一天可以转战百里;北狄长于骑战,速度是汉军的两倍以上。汉军若要追击北狄,必须身穿战甲、肩负粮食;北狄若是追击汉军,只要轻装疾驰,辎重补给也不成问题。运动速度、后勤作业均居于劣势,汉军不能赖以争胜。
  三、汉军以步兵为主,北狄以骑兵为主,战争以争夺地形的优势为先,因此北狄骑兵机动作战的优点可以充分发挥,胜负之分无须等到开战即可判明。
  综上所述,汉军只有选择防守边塞一途。防守边塞,必须挑选堪当大任的将颂,训练精兵巩固阵营,开垦营田以充兵实,设置前锋斥候监视敌情,如遇北狄国力空虚就立刻施以打击,见其衰败就毫不容情加以覆灭,这样就花最少的成本除去敌虏,不必疲敝三军就可解决国防大患,守边之道尽在于此。
《素 书》 译者的话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语录体的兵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素书》问世以来,版本甚多。有明朝棉眇阁刊先秦诸子合编者、汉魏丛书本、明朝唐琳刊本、《说郛》本、《二十二子》本、《百名家书》本、明朝王士祺本、兵垣四书本、明朝溪香馆刻杨慎评本等等,不一而足。
  《素书》虽是讲“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见《四库提要》)的用兵之法,亦是作者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兹简介于下。
  一、阐明了作者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体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暗示读者,只要具备道、德、仁、义、体五种品格,再逢机遇,定可建绝代之功,极人臣之位。
  二、阐明了作者用人的原则。作者依据才学之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字里行问透着儒家的理性意识及道德水准。作者认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来自生活的总结,有着指导性意义。三、作者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绝嗜禁欲”、“抑非损恶”、“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复杂。
  四、作者总结了安邦治国的经验。作者认为“短莫短于苟得”(反对短期行为)、“后令缪前者毁”(政策必须各有连续性)、“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反映了作者的天道意识和非神观念)。这些,对于后人参政有一定的启发。
  五、作者阐述了自己的处世之道。中国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作者提出“好众辱人者殃,裁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轻上生罪,侮下无亲”、“上无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远臣轻之”,等,都给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供了借鉴。
  做为一部兵书,通篇不言“兵”字,该作何解释呢?我以为这里面的原因有两点:首先,任何政治、军事都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活动,都和个人的修养,能否协调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人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是不可打乱的,因此,兵书亦将“人”的问题放在首位。中国人认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军事的高度集中,是一种高层次的军事。“败莫败于多私”、“阴计外泄者败”、“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等,对于指导政治斗争或军事行动,有着同样的意义。
  综上所述,无论《素书》是真是伪,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值得一读。限于水平,错误所在难免。不足之处,乞望方家教正,以益后学。
  (山君)
事物源起[原始章第一]
  贤人君子明子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着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开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行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也就因此,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
俊、豪、杰[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品德高尚可以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意见,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护,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俊。
  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豪。
  克尽职守而无所松弛,烙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悻理苟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修身养志[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杜绝不良嗜好。禁止非分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谢绝酒色侵扰,这样可以不受玷污;回避嫌疑,远离惑乱,这样可以不出错误。
  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提出各种问题,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行为高尚,辞锋不露,这样可以修养身心、陶冶性情;肃敬、节俭、谦逊、简约,这样可以守身不辱;深谋远虑,这样可以不至于困厄,亲近仁义之士,结交正直之人,这样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帮助;为人尽量宽容,行为敦厚,这是待人处世之道。
  任才使能,使人人能尽其才,这是用人成事之要领;抑制邪恶,斥退谗佞之徒,这样可以防止动乱;推求往古,验证当今,这样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态,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应付仓卒事变;采用灵活手法,施展权变之术,这样可以解开纠结;心中有数,闭口不言,凡事能顺从时机,这样可以远怨无咎;坚定不移,正直刚强,这样才能建功立业;勤勉惕励,心地善良,这样才能善始善终。
坚定志向[本德宗道章第四]
  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子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
  欲使志向坚定,笃实力行: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
  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
  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
  最快乐的态度,莫过于乐于好善;
  最神奇的效验,莫过于用心至诚;
  最高明的做法,莫过于明察秋毫;
  最吉祥的想法,莫过于安分知足;
  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
  最悲哀的情形,莫过于心神离散;
  最麻烦的病态,莫过于反覆无常;
  最无聊的妄念,莫过于不劳而获;
  最愚昧的观念,莫过于贪婪卑鄙;
  最孤独的念头,莫过于目空一切;
  最危险的举措,莫过于任人而疑;
  最失败的行径,莫过于自私自利。
奉行仁义[遵义章第五]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有过错而不能自知,一定会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乱。因为语言招致怨恨,一定会有祸患。思想与政令矛盾,一定会坏事。政令前后不一,一定会失败。发怒却无人畏惧,一定会受到侵犯。喜欢当众侮辱别人,一定会有灾难。对手下的大将罚之过当,一定会有危险。怠慢应受尊重的人,一定会招致不幸。表面上关系密切,实际上心怀异志的,一定会陷于孤独。亲近谗馅,远离忠良,一定会灭亡。亲近女色,疏远贤人,必是昏盼目盲。女子干涉大政,一定会有动乱。
  随便将官职到处乱送,政治就会出现乱相。欺凌下属而获得胜利的,自己也一定会受到下属的侵犯。所享受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即使耗尽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务。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无法处理事务。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的,一定被众人遗弃。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功劳的,一定会大失人心。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承诺多,兑现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诚欢迎,未了又拒于门外,一定会恩断义绝。
  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富贵之后就忘却贫贱时候的情状,一定不会长久。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的,一定招来大凶。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危险。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用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政事必越理越乱。失去自己的优势,力量必然削弱。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必有危险。秘密的计划泄露出去,一定会失败。横征暴敛、薄施寡恩,一定会衰落。奋勇征战的将士生活贫穷,鼓舌摇唇的游士安享富贵,国势一定会衰落。贿赂政府官员的事到处可见,政治必定十分昏暗。知道别人的优点长处却不重视,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反而耿耿于怀的,则是作风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胜任其职,这样的政治一定很混浊。
  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人民,人民就会团结;若一味地依靠刑法来维持统治,则人民将离散而去。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奖赏不能服人,处罚不能让人心甘,必定引起叛乱;赏及无功之人,罚及无罪之人,就是所谓的残酷。听到谗佞之言就十分高兴,听到忠谏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灭亡。藏富于民,以百姓的富有作为本身的富有,这样才会安定;欲壑难填,总是贪求别人所有的,必然残民以逞。
安于礼仪[安礼章第六]
  释已而教人者逆,正已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的谋划;幸福在于积善累德;灾难在于多行不义。
  轻视农业,必招致饥馑;惰于蚕桑,必挨冷受冻。得人必安,失士则危。招来远客即富,荒废农时则贫。
  上位者反覆无常,言行不一,部属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对上官轻视怠慢,必定获罪;对下后侮辱傲慢,必定失去亲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关系疏远之臣必不安其位。自己怀疑自己,则不会信任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邪恶之士决无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没有公正刚直的部下。
  行将灭亡的国家,决不会有贤人辅政;陷于混乱的政治,决不会有善人参与。爱人深者,一定急于求贤才,乐于得贤才者,待人一定丰厚。国家即将称霸,人才都会聚集来归;邦国即将败亡,贤者先行隐避。
  土地贫瘠,大物不产;水浅之处,大鱼不游;秃树之上,大禽不栖;疏林之中,大兽不居。山势过于陡峭,则容易崩塌;沼泽蓄水过满,则会漫溢出来。
  弃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质虎皮者虚于矫饰。拿衣服时不提领子,势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会跌倒。
  房屋梁柱软弱,屋子会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国家会倾覆。脚下受寒,心肺受损;人心怀恨,国家受伤。大山将要崩塌,土质会先毁坏;国家将要衰亡,人民先受损害。树根干枯,枝条就会腐朽;人民困窘,国家将受伤害。与倾覆的车子走同一轨道的车,也会倾覆;与灭亡的国家做相同的事,也会灭亡。
  见到已发生的事情,应警惕还将发生类似的事情;预见险恶的人事,应事先回避。害怕危险,常能得安全;害怕灭亡,反而能生存。人的所作所为,符合行事之道则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则凶。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好处都到他那里;不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恶运灾祸都向他袭来。这并不是什么奥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妨,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窥,同巧相胜。以上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类有所举措,均应遵守这些规律,不可与理相抗。
  把自己放在一边,单纯去教育别人,别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去感化别人,别人就会顺服。违反常理,部属则难以顺从;合乎常理,则办事容易。部属难以顺从,则容易产生动乱;办事容易,则能得到治理。
  以上所述的各项事理,用在修身、持家、治国,均会获得很好的效果。
《太公阴符经》 译者的话
  《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游说诸侯不成,乃发奋矢志,连夜发陈箧数十,得“大公阴符之谋”,日夜揣摩,至于引锥刺股,终佩六国相印。
  然此“阴符之谋”,为书籍?为学科?因《汉书·艺文志》道家、兵书类俱不载,其他典籍亦无从搜检,故具体情状不得而知。《随书·经籍志》兵家始载有《阴符铃录》一卷,《周书阴符》九卷,今亦未知其详,且皆不言“经”。
  所云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暗合于事机,故曰阴符。其中以阴阳五行为立论旨归,概言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关系,多申发《老子》《庄子》《亢仓子》《三略》之意,注疏中又时亲以兵家韬略。自唐以降,流传版本众多,主要有汉魏丛书本、《道书全集》本、《说郛》本、《子书百种》本等。
  (山君)
超凡入圣[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贱,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火生子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观察造化自然的法则,就能够完全掌握天体运行的规律。宇宙自然,蕴阴阳五行,能够将阴阳五行相克相生规律运用于万事万物发展变化之中的人,必定会兴盛,有大的发展。掌握了阴阳五行的变化法则,把它运用于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识之中,那么宇宙自然的千变万化可以掌握在人的手里,万事万物亦能按人的意愿兴衰荣枯。
  人具有秉持于天道自然的本质,心具有天赋的悟性。阴阳五行可以确立宇宙自然的法则,可以安定人心。
  宇宙自然爆发了杀伐的动机,如大荒大乱等,能够如大泽孕育了龙蛇一样地孕育出俊逸非常之士。人类爆发了杀伐的动机,就会使天下情势俱变,秩序大乱。宇宙自然和人同时爆发了杀伐的动机,就会造成强弱易势,尊卑易位,原有的秩序尽皆瓦解,于是圣人乘此机会而创立万世基业。
  人得之于自然的天性,有的聪敏,有的迟钝,应该做到因情势而隐伏藏慝,使人难以窥见个中深浅。人之九窍(指两耳两眼两鼻孔一口及两阴)都壅塞不通,就不能体察出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机巧变诈,关键在于人之三要(指耳目口),应聪敏、透彻、巧捷,应该因循事理运作和静止,运作就要无可扼制,静止就应泰山不移。
  火生于木,木就会被火烧掉;国家出了自私伪诈之人,形成气候,表现出来,国家就必然灭亡。能够修养身心,锻炼品行,使祸害不产生,才能称得上是智慧品德才能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掌握关键[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自然地出生成长,自然地衰败灭亡,是万事万物本来的法则。
  宇宙自然是万事万物取得补养的源泉,万物是人取得补养的源泉,人反过来促使万物兴发长成。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之后,天地人就会相安无事,不发生祸乱。所以说能够按照时令的要求而培育万物,万物就能够生长茂盛。依据时机的变化而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万物就能够平安稳定地生长。
  人们都懂得变幻无常、深邃难测为万事万物的最高境界,而不知道掩隐含蓄、貌似愚拙也是万事万物最高境界的表现形式。
  日月的运行都有一定的规律,时序节气均按部就班而来,然而古今所有神圣的功业,神明的事迹,均是产生在这平淡无奇的时间之流中。到底何者才是真正的神奇呢?
  努力掌握住天地万物、事情成败的关键所在,使天下没有人窥视出内情,了解到真相。有才德的人掌握了这种关键即能巩固自己的身分地位,无才德的人却会因此而轻丧了身家性命。
动静之机[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书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