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药学

_10 (现代)
1.《本草纲目》:“能通人脉络脏腑,而去风解毒,消肿化痰,祛痛杀虫,治诸血病。”
2.《本草再新》:“通经络,和血脉,化痰顺气。”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木聚糖,甘露聚糖,半乳聚糖等。
2.药理作用:丝瓜络水煎剂有明显的镇痛、镇静和抗炎作用。
3.临床研究:丝瓜络内服与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有明显效果。又有报道:将丝瓜络糊剂涂于患处,治疗眼部带状疱疹62例,痊愈58例(眼科新进展,1991,2:35);丝瓜络、夏枯草各30g,甘草10g,水煎服,治疗甲状腺腺瘤30例,痊愈21例,好转6例(湖南中医杂志,1986,1:13);丝瓜络20g,桑皮30g,杏仁15g,鲜豆浆1碗,煎沸后加白开水1碗,1次顿服,对哮喘、支气管炎等咳喘疗效达90%以上(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5:258)。另治子宫脱垂、冠心病心绞痛有效。
【其他】粤丝瓜L.acutangula (L.) Roxb.的成熟果实亦作丝瓜络使用。
第三节 袪风湿强筋骨药
本节药物主入肝肾经,除袪风湿外,兼有一定的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主要用于风湿日久,肝肾虚损,腰膝酸软,脚弱无力等。风湿日久,易损肝肾;肝肾虚损,风寒湿邪又易犯腰膝部位;故选用本节药物有扶正袪邪、标本兼顾的意义。亦可用于肾虚腰痛,骨痿,软弱无力者。
五 加 皮 Wujiapi
《神农本草经》
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W.W.Smith的干燥根皮。习称“南五加皮”。主产于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夏、秋采挖,剥取根皮,晒干。切厚片,生用。
【性能】辛、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袪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应用】
1.风湿痹证。本品辛能散风,苦能燥湿,温能袪寒,且兼补益之功,为强壮性袪风湿药,尤宜于老人及久病体虚者。治风湿痹证,腰膝疼痛,筋脉拘挛,可单用或配当归、牛膝、地榆等,如五加皮酒(《本草纲目》);亦可与木瓜、松节同用,如五加皮散(《沈氏尊生书》)。
2.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本品有温补之效,能补肝肾,强筋骨。又常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软者,常与杜仲、牛膝等配伍,如五加皮散(《卫生家宝》);治小儿行迟,则与龟甲、牛膝、木瓜等同用,如五加皮散(《保婴撮要》)。
3.水肿,脚气。本品能温肾而除湿利水。治水肿,小便不利,每与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地骨皮配伍,如五皮散(《和剂局方》);若风寒湿壅滞之脚气肿痛,可与远志同用,如五加皮丸(《瑞竹堂经验方》)。
【用法用量】煎服,4.5~9g;或酒浸、入丸、散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躄,小儿不能行,疽疮阴蚀。”
2.《名医别录》:“主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五缓,虚羸,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久服轻身耐老。”
3.《本草思辨录》:“五加皮,宜下焦风湿之缓证。若风湿搏于肌肤,则非其所司。古方多浸酒、酿酒及酒调末服之,以行药势。”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丁香苷,刺五加苷B1,右旋芝麻素,16α-羟基-(一)-贝壳松-19-酸,左旋对映贝壳松烯酸,β-谷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苷,硬脂酸,棕榈酸,亚麻酸,维生素A、B1,挥发油等。
2.药理作用:五加皮有抗炎、镇痛、镇静作用,能提高血清抗体的浓度、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抗应激作用,能促进核酸的合成、降低血糖,有性激素样作用,并能抗肿瘤、抗诱变、抗溃疡,且有一定的抗排异作用。
【其他】同属植物作五加皮入药的尚有:无梗五加 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 (Rupr. et Maxim.) Seem.、红毛五加 A.giraldii Harms、糙叶五加 A. henryi (Oliv.) Harms、藤五加 A. leucorrhizus (Oliv.) Harms 、乌蔹莓五加 A. cissifolius (Griff.) Harms等。
古代所用的五加皮包括五加科五加属的多种植物,除上述品种外,似亦应包括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et Maxim.) Harms在内,而《中国药典》现已将其作为独立的药物收载。现在使用的五加皮药材,有南五加皮和北五加皮之分。北五加皮为萝藦科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 Bge的根皮(见利水渗湿药),《中国药典》以“香加皮”之名收入。南五加皮与北五加皮科属不同,功效有异,且北五加皮有毒,不应混用。
桑 寄 生 Sangjisheng
《神农本草经》
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 (DC.) Danser的干燥带叶茎枝。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切厚片,生用。
【性能】苦、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袪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
1.风湿痹证。本品苦能燥,甘能补,袪风湿又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对痹证日久,伤及肝肾,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者尤宜,常与独活、杜仲、牛膝、桂心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2.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本品能补肝肾,养血而固冲任,安胎。治肝肾亏虚,月经过多,崩漏,妊娠下血,胎动不安者,每与阿胶、续断、当归、香附等配伍,如桑寄生散(《证治准绳》);或配阿胶、续断、菟丝子,如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此外,本品尚能降血压,可用于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煎服,9~15g。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
2.《名医别录》:“主金疮,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
3.《本草蒙筌》:“凡风湿作痛之症,古方每用独活寄生汤煎调。川续断与桑寄生气味略异,主治颇同,不得寄生,即加续断。”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四川寄生叶中含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槲皮苷、萹蓄苷,及少量的右旋儿茶酚。
2.药理作用:桑寄生有降压作用;注射液对冠状血管有扩张作用,并能减慢心率;萹蓄苷有利尿作用;煎剂或浸剂在体外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多种肠道病毒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抑制伤寒杆菌及葡萄球菌的生长;提取物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有抑制活性。
3.临床研究:用桑寄生冲剂(每包相当于生药39g),每次0.5~1包,每日2次,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4例,心绞痛有效率76%(新医药学杂志,1974,3:16);桑寄生60g,决明子50g,水煎服,治疗高血压65例,总有效率93.8%(江西中医药,1989,3:33);以桑葛丹(桑寄生、葛根、丹参),每次4g,每天3次,治疗高脂血症150例,总有效率81%以上(中成药研究,1986,4:42)。另用注射液治疗小儿麻痹症急性期和后遗症期及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疗效。
【其他】古代所用的桑寄生,来源于桑寄生科不同属的数种植物,除钝果寄生属、梨果寄生属以外,尚包括槲寄生属植物。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的干燥带叶茎枝,其性能、功效与应用均与桑寄生相似,过去作桑寄生应用,《中国药典》已将其单独收载。另外,四川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红花寄生Scurrula parasitica L.、毛叶钝果寄生Taxillus nigrans ( Hance ) Danser等多种植物亦作桑寄生入药。
狗 脊 Gouji
《神农本草经》
为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Cibotium barometz(L.) J. Sm.的干燥根茎。产于云南、广西、浙江、福建等地。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去硬根、叶柄及金黄色绒毛,切厚片,干燥,为“生狗脊片”;蒸后,晒至六、七成干,切厚片,干燥,为“熟狗脊片”。原药或生狗脊片砂烫用。
【性能】苦、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袪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应用】
1.风湿痹证。本品苦温能温散风寒湿邪,甘温以补肝肾、强腰膝、坚筋骨,能行能补,对肝肾不足,兼有风寒湿邪之腰痛脊强,不能俯仰者最为适宜。常与杜仲、续断、海风藤等配伍,如狗脊饮(《中国医学大辞典》);与萆薢、菟丝子同用,以治腰痛,如狗脊丸(《圣惠方》)。
2.腰膝酸软,下肢无力。本品补肝肾,强腰膝之功,又能治肝肾虚损,腰膝酸软,下肢无力者,可配杜仲、牛膝、熟地、鹿角胶等。
3.遗尿,白带过多。本品又有温补固摄作用。治肾虚不固之尿频、遗尿,可与益智仁、茯苓、杜仲等配伍;若冲任虚寒,带下过多清稀,宜与鹿茸、白蔹、艾叶同用,如白蔹丸(《普济方》)。
此外,狗脊的绒毛有止血作用,外敷可用于金疮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肾虚有热,小便不利,或短涩黄赤者慎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腰背强,关机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
2.《本草纲目》:“强肝肾,健骨,治风虚。”
3.《本草正义》:“能温养肝肾,通调百脉,强腰膝,坚脊骨,利关节,而驱痹着,起痿废;又能固摄冲带,坚强督任,疗治女子经带淋露,功效甚宏,诚虚弱衰老恒用之品;且温中而不燥,走而不泄,尤为有利无弊,颇有温和中正气象。”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蕨素,金粉蕨素,金粉蕨素-2’-O-葡萄糖苷,金粉蕨素-2’-O-阿洛糖苷,欧蕨伊鲁苷,原儿茶酸,5-甲糠醛,β-谷甾醇,胡萝卜素等。
2.药理作用:100%狗脊注射液20g/kg,可使心肌对86Rb的摄取率增加54%;其绒毛有较好的止血作用。
3.临床研究:用狗脊绒毛外敷,每日2~3次,治疗因烫伤、创伤或手术创口不愈所致的体部溃疡以及下肢慢性溃疡50例,治愈48例(铁道医学,1993,3:172)。
千 年 健 Qiannianjian
《本草纲目拾遗》
为天南星科植物千年健Homalomena occulta(Lour.)Schott的干燥根茎。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晒干。切片,生用。
【性能】苦、辛,温。归肝、肾经。
【功效】袪风湿,强筋骨。
【应用】风寒湿痹。本品辛散苦燥温通,既能袪风湿,又能入肝肾强筋骨,颇宜于老人。治风寒湿痹,腰膝冷痛,下肢拘挛麻木,常与钻地风相须为用,并配牛膝、枸杞子、萆薢、蚕沙等酒浸服(《本草纲目拾遗》)。
【用法用量】煎服,4.5~9g;或酒浸服。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慎服。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拾遗》:“壮筋骨,浸酒;止胃痛,磨酒服。”
2.《本草正义》:“千年健,今恒用之于宣通经络,祛风逐痹,颇有应验,盖气味皆厚,亦辛温走窜之作用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主要为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芳樟醇、α-松油醇、β-松油醇、橙花醇、香叶醇、香叶醛、丁香油酚、异龙脑、广藿香醇等。
2.药理作用:千年健甲醇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醇提液有抗组胺作用,其水提液具有较强的抗凝血作用,所含挥发油对布氏杆菌、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
雪 莲 花 Xuelianhua
《本草纲目拾遗》
为菊科植物绵头雪莲花 Saussurea laniceps Hand.-Mazz.、鼠曲雪莲花 S.gnaphaloides (Royle) Sch.-Bip.、水母雪莲花 S.medusa Maxim.等的带花全株。主产于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甘肃、青海等地。6~7月间,待花开时拔取全株,除去泥土,晾干。切段,生用。
【性能】甘、微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袪风湿,强筋骨,补肾阳,调经止血。
【应用】
1.风湿痹证。本品苦燥温通,甘而能补,既能袪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尤宜于风湿痹证而寒湿偏盛,及风湿日久,肝肾亏损,腰膝软弱者。可单用泡酒服,或与五加皮、桑寄生、狗脊等同用。
2.阳痿。本品能补肾壮阳,治肾虚阳痿,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可单用或与冬虫夏草酒浸饮。
3.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带下。本品能补肾阳,调冲任,止血。治下元虚冷,寒凝血脉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带下,可单用蒸服,或与党参等炖鸡食。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拾遗》:“《柑园小识》:除冷疾,助阳道。”“能补阳益阴,治一切寒症。”
2.《修订增补天宝本草》:“治虚劳吐血,腰膝软,红崩白带,能调经种子。”
【现代研究】
1.化学成份:本品含东莨菪素,伞形花内酯,伞形花内酯-7-O-β-D-葡萄糖苷,牛蒡苷,大黄素甲醚,芸香苷,金圣草素-7-O-β-D-葡萄糖苷,芹菜素,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芹菜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3-吲哚乙酸、秋水仙碱,雪莲多糖,β-谷甾醇,对-羟基苯乙酮,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正三十一烷,二十三烷等。
2.药理作用:雪莲煎剂、乙醇提取物、总黄酮、总生物碱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有降压作用;注射液、总黄酮有较强的镇痛作用;煎剂有免疫与抗氧化作用,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子宫有兴奋作用,且可终止妊娠;煎剂可增强心脏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但对心率无明显影响,而总生物碱则对心脏有抑制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煎剂、总生物碱对肠有抑制作用,并能明显对抗肠肌强直性痉挛。
3.临床研究:雪莲花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及风湿性腰腿痛有明显疗效。又在局部手术后以雪莲注射液加生理盐水灌洗,治疗创伤性滑膜炎48例,治愈率90%(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3,4:253);雪莲注射液2ml加1~2%普罗卡因0.5ml注入下关穴,隔日1次,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100例,有效率96%(新疆中医药,1994,3:21)。
【其他】同属植物三指雪莲花 S.tridactyla Sch.-Bip. ex Hook. f.、槲叶雪莲花 S.quercifolia W. W. Smith.、毛头雪莲花 S. eriocephala Franch.、苞叶雪莲花 S. obvallata (DC.) Edgew.、东方雪莲花 S. obvallata (DC.) Edgew. var. orientalis Diels、雪兔子 S. gossypiphora D. Don.、白毛雪莲花 S. leucoma Diels.等亦作雪莲花入药。
附药 天山雪莲花
为菊科植物大苞雪莲花Saussurea involucrata Kar.et Kir.的带花全株。又称“新疆雪莲花”。主产于新疆、甘肃、青海等地。6~7月开花时采收,除去泥沙,晾干。味苦、辛,热。有毒。效用与雪莲花相似,并治寒饮咳嗽。煎服,0.6~1.5g;或酒浸服。孕妇忌服,过量服用可致中毒。
鹿 衔 草 Luxiancao
《滇南本草》
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Pyrola calliantha H.Andres或普通鹿蹄草P.decorata H .Andres的干燥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杂质,晒至叶片较软时,堆置至叶片变紫褐色,晒干。切段,生用。
【性能】甘、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袪风湿,强筋骨,止血。
【应用】
1.风湿痹证。本品味苦能燥,味甘能补,既能袪风湿,又能入肝肾而强筋骨,常用于风湿日久,痹痛而腰膝无力者,每与白术、羌活、防风、泽泻等同用,或与桑寄生、独活、牛膝、杜仲等配伍。
2.月经过多,崩漏,咯血,外伤出血。本品有收敛止血作用,可单用或随证配伍。治月经过多、崩漏下血,可配棕榈炭、地榆炭等;治肺痨咯血,可伍白及、阿胶等;治外伤出血,可与三七等研末调敷。
3.久咳劳嗽。本品能补益肺肾而定喘嗽,治肺虚久咳或肾不纳气之虚喘,常与五味子、百合、百部等配伍。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泻痢日久。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滇南本草》:“添精补髓,延年益寿。治筋骨疼痛、痰火之症,煎点水酒服。”
2.《植物名实图考》:“治吐血,通经有效。《安徽志》:性益阳,强筋,健骨,补腰肾,生津液。”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鹿蹄草含鹿蹄草素,N-苯基-2-萘胺,高熊果酚苷,伞形梅笠草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没食子鞣质,肾叶鹿蹄草苷,6-O-没食子酰高熊果酚苷,槲皮素,金丝桃苷,没食子酰金丝桃苷等。普通鹿蹄草含鹿蹄草素,山柰酚-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等。
2.药理作用:鹿蹄草有抗炎、降压作用;能扩张心、脑、脾、肾、四肢、耳血管,增加血流量;能明显升高血浆cAMP含量;增强免疫功能;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所含N-苯基-2-萘胺、伞形梅笠草素、鹿蹄草素、没食子酸等对P388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抑制作用。熊果酚苷在体外能抑制胰岛素降解,口服可致糖尿。
3.临床研究:鹿蹄草素治疗肺炎有较好疗效。又报道:鹿蹄草制成茶剂,每次1g,每日3次,代茶饮,治疗高血压病50例,总有效率68.0%(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0:604);以鹿蹄草注射液(每支2ml,含生药0.5g)肌注,每日2次,每次4ml,同时采用颈部推拿及牵引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症322例,总有效率92.8%(陕西中医,1990,10:450);将鹿含草醋炒,制成丸剂或片剂,每次3g,每日3次,治疗子宫出血100例,有效率91%[科技简报(浙江),1978,9:23]。另与猪肉同煎服,治疗小儿遗尿甚捷。鹿蹄草素治疗婴幼儿泄泻及急性菌痢疗效可靠。
【其他】在不同地区作鹿衔草药用的还有:日本鹿蹄草Pyrola japonica Klenze ex Alef.、红花鹿蹄草 P.incarnata Fisch. ex DC.、圆叶鹿蹄草 P.rotundifolia L.、紫背鹿蹄草 P. atropupurea Franch.、长叶鹿蹄草P. elegantula H. Andr.、短柱鹿蹄草 P. minor L.、肾叶鹿蹄草 P. renifolia Maxim.。
石 楠 叶 Shinanye
《神农本草经》
为蔷薇科植物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的干燥叶。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全年可采,晒干。切丝,生用。
【性能】辛、苦,平。有小毒。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益肾气。
【应用】
1.风湿痹证。本品祛风湿、通经络兼有补肾之功,对于风湿日久而兼有肾虚腰酸脚弱者尤宜,可与黄芪、鹿茸、肉桂、枸杞子等同用,如石南丸(《圣济总录》);或配海桐皮、五加皮、骨碎补、续断等。
2.头风头痛。本品辛散,能祛风止痛。可治头风头痛,单用泡服或酒浸饮;或配白芷、川芎、天麻、藁本等。
3.风疹瘙痒。本品能祛风湿之邪而止痒,治风疹瘙痒,可单用水煎服;或为末煮酒饮,如石南酒(《圣济总录》)。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
2.《名医别录》:“疗脚弱,五脏邪气,除热。”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类胡萝卜素,樱花苷,山梨醇,鞣质,正烷烃,苯甲醛,氢氰酸,熊果酸,皂苷,挥发油等。
  2.药理作用:石楠所含的熊果酸有明显的安定和降温作用,并有镇痛、抗炎及抗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和酵母菌有抑制作用;煎剂对蛙心有兴奋作用;乙醇浸出液能抑制蛙心,收缩兔耳血管,降低犬血压。
  (山东中医药大学 曲京峰)
  第十二章 化湿药
  
  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脾喜燥而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本类药物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能促进脾胃运化,消除湿浊,前人谓之“醒脾”,“醒脾化湿”等。同时,其辛能行气,香能通气,能行中焦之气机,以解除因湿浊引起的脾胃气滞之症状。此外,部分药还兼有解暑、辟秽、开窍、截疟等作用。
  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腻等证。此外,有芳香解暑之功,湿温、暑湿等证,亦可选用。
  使用化湿药,应根据湿困的不同情况及兼证而进行适当的配伍应用。如湿阻气滞,脘腹胀满痞闷者,常与行气药物配伍;如湿阻而偏于寒湿,脘腹冷痛者,可配伍温中祛寒药;如脾虚湿阻,脘痞纳呆,神疲乏力者,常配伍补气健脾药同用;如用于湿温、湿热、暑湿者,常与清热燥湿、解暑、利湿之品同用。
  化湿药物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一般以作为散剂服用疗效较好,如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以免其挥发性有效成分逸失而降低疗效;本类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类药大多能刺激嗅觉、味觉及胃粘膜,从而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管蠕动,使胃肠推进运动加快,以增强食欲,促进消化,排除肠道积气的作用。
  
  藿香 Huoxiang
  《名医别录》
  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的地上部分。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割。切段生用。
  【性能】 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 化湿,止呕,解暑。
  【应用】
  1、湿阻中焦。本品气味芳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又因其性微温,故多用于寒湿困脾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
  2.呕吐。本品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治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本品最为捷要。常与半夏、丁香等同用,如藿香半夏汤(《和剂局方》)。若偏于湿热者,配黄连、竹茹等;妊娠呕吐,配砂仁、苏梗等;脾胃虚弱者,配党参、白术等。
  3.暑湿、湿温。本品既能化湿,又可解暑。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暑湿证者,配紫苏、厚朴、半夏等,如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若湿温病初起,湿热并重者,多与黄芩、滑石、茵陈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用法用量】 煎服,5~10g。鲜品加倍。
  【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2、《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3、《本草正义》:“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约1.5%,油中主要成分为广藿香醇,其它成分有苯甲醛、丁香油酚、桂皮醛等。另有多种其他倍半萜如竹烯等。尚含生物碱类。
  2.药理作用: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作用。有防腐和抗菌作用,此外,尚有收敛止泻、扩张微血管而略有发汗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藿香为主配伍葫芦茶、矮地茶,水提取,制成胶囊,阴道内外用,用治念珠性阴道炎,有良效(中医杂志,1979,8:52)。
  
  佩兰 Peilan
  《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 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等地。夏、秋二季分两次采割。切段生用,或鲜用。
  【性能】 辛,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 化湿,解暑。
  【应用】
  1.湿阻中焦。本品气味芳香,其化湿和中之功与藿香相似,治湿阻中焦之证,每相须为用,并配苍术、厚朴、蔻仁等,以增强芳香化湿之功。又因其性平,芳香化湿浊,去陈腐,用治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的脾瘅症,可单用煎汤服,如兰草汤(《素问》),或配伍黄芩、白芍、甘草等药。
  2.暑湿、湿温。本品化湿又能解暑,治暑湿证常与藿香、荷叶、青蒿等同用。湿温初起,可与滑石、薏苡仁、藿香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g。鲜品加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洋。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
  2、《本草经疏》:“开胃除恶,清肺消痰,散郁结。”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全草含挥发油0.5%~2%。油中含聚伞花素(对异丙基甲苯)、乙酸橙花醇酯,叶含香豆精、邻香豆酸、麝香草氢醌。其它尚含有三萜类化合物。
  2.药理作用:佩兰水煎剂,对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八叠球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其挥发油及油中所含的伞花烃、乙酸橙花酯对流感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佩兰挥发油及其有效单体对伞花烃灌胃具有明显祛痰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佩兰配伍藿香、白术、扁豆、茯苓、杏仁、苡仁、滑石等,治疗暑温夹湿,伤及肠胃之腹泻效果良好,2剂而愈(四川中医,1985,12:43)。
  
  苍术 Cangshu
  《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DC.或北苍术 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的干燥根茎。前者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等地,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好,故名茅苍术。后者主产于内蒙古、山西、辽宁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麸炒或米泔水炒用。
  【性能】 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应用】
  1.湿阻中焦证。本品苦温燥湿以祛湿浊,辛香健脾以和脾胃。对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而致脘腹胀闷,呕恶食少,吐泻乏力,舌苔白腻等症,最为适宜。常与厚朴、陈皮等配伍,如平胃散(《和剂局方》)。若脾虚湿聚,水湿内停的痰饮或外溢的水肿,则同利水渗湿之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如胃苓汤(《证治准绳》)。若湿热或暑湿证,则可与清热燥湿药同用。
  2.风湿痹证。本品辛散苦燥,长于祛湿,故痹证湿胜者尤宜,可与薏苡仁、独活等祛风湿药同用,如薏苡仁汤(《类证治裁》)。若湿热痹痛,可配石膏、知母等清热泻火药,如白虎加苍术汤(《普济本事方》),或与黄柏、薏苡仁、牛膝配伍合用,用于湿热痿证,即四妙散(《成方便读》)。若与龙胆草、黄芩、栀子 清热燥湿药同用,可治下部湿浊带下、湿疮、湿疹等。
  3.风寒挟湿表证。本品辛香燥烈,能开肌腠而发汗,祛肌表之风寒表邪,又因其长于胜湿,故以风寒表证挟湿者最为适宜。常与羌活、白芷、防风等同用,如神术散(《和剂局方》)。
  此外,本品尚能明目,用于夜盲症及眼目昏涩。可单用,或与羊肝、猪肝蒸煮同食。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鉴别用药】 苍术、藿香、佩兰均为芳香化湿药,具有化湿之力,用于湿阻中焦证。但苍术苦温燥烈,可燥湿健脾,不仅适用于湿阻中焦,亦可用于其它湿邪泛滥之症;而藿香、佩兰性微温或平,以化湿醒脾为主,多用于湿邪困脾之症。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2.《名医别录》:“主头痛,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暖胃消谷嗜食。”
  3.《本草纲目》:“治湿痰留饮……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泄肠风。”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油中主含苍术醇(系β-桉油醇和茅术醇的混合结晶物)。其它尚含少量苍术酮、维生素A样物质、维生素B及菊糖。
  2.药理作用:其挥发油有明显的抗副交感神经介质乙酰胆碱引起的肠痉挛;对交感神经介质肾上腺素引起的肠肌松弛,苍术制剂能促进肾上腺抑制作用的振幅恢复.苍术醇有促进胃肠运动作用,对胃平滑肌也有微弱收缩作用。苍术挥发油对中枢神经系统,小剂量是镇静作用,同时使脊髓反射亢进;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苍术煎剂有降血糖作用,同时具排钠、排钾作用;其维生素A样物质可治疗夜盲及角膜软化症。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苍术为主或适当配伍还可用于治疗其它多种疾病,如:单用苍术泡水饮服,治疗胃下垂,颇获良效(中医杂志,1997,2:72);或用苍术煎汁,冲服生鸡内金末,治疗小儿厌食症,亦有良效(中医杂志,1997,1:7);用苍术10~15g,配入黄芪、沙参、五味子等组成“金水相生饮”,治疗糖尿病,总有效率为92%(中医杂志,1997,2:70);用苍术20g、白芷20g、乌梅15g、五味子15g,水煎,采用蒸气吸入法,治疗鼻息肉30余例均可收效(辽宁中医杂志,1984,7:85)。另外,还可用治耳鸣、烧烫伤及寻常性鱼鳞病。
  
  厚朴 Houpo
  《神农本草经》
  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或凹叶厚朴M. O. R.et Wils.Var. biloba Rehd. 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主产于四川、湖北等地。4~6月剥取,根皮及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切丝,姜制用。
  【性能】 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应用】
  1.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本品苦燥辛散,能燥湿,又下气除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常与苍术、陈皮等同用,如平胃散(《和剂局方》)。
  2.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本品可下气宽中,消积导滞。常与大黄、枳实同用,如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若热结便秘者,配大黄、芒硝、枳实,以达峻下热结,消积导滞之效,即大承气汤(《伤寒论》)。
  3.痰饮喘咳。本品能燥湿消痰,下气平喘。若痰饮阻肺,肺气不降,咳喘胸闷者,可与苏子、陈皮、半夏等同用,如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若寒饮化热,胸闷气喘,喉间痰声漉漉,烦躁不安者,与麻黄、石膏、杏仁等同用,如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若宿有喘病,因外感风寒而发者,可与桂枝、杏仁等同用,如桂枝和厚朴杏子汤(《伤寒论》)。
  此外,七情郁结,痰气互阻,咽中如有物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亦可取本品燥湿消痰,下气宽中之效,配伍半夏、茯苓、苏叶、生姜等药,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辛苦温燥湿,易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及孕妇当慎用。
  【鉴别用药】 厚朴、苍术均为化湿药,性能辛苦温,具有燥湿之功,常相须为用,治疗湿阻中焦之证。但厚朴以苦味为重,苦降下气消积除胀满,又下气消痰平喘,既可除无形之湿药,又可消有形之实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而苍术辛散温燥为主,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又可祛风湿。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2.《名医别录》:“主温中,益气,消痰下气,治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逆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止烦满,厚肠胃。”
  3.《本草纲目》引王好古语:“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约1%,油中主要含β-桉油醇和厚朴酚。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木兰箭毒碱、厚朴碱及鞣质等。
  2.药理作用:厚朴煎剂对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杆菌、志贺氏及施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及若干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厚朴碱、异厚朴酚有明显的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厚朴碱、木兰箭毒碱能松弛横纹肌。对肠管,小剂量出现兴奋,大剂量则为抑制。厚朴酚对实验性胃溃疡有防治作用。厚朴有降压作用,降压时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兴奋,心率增加。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厚朴为主或适当配伍还可用于治疗其它多种疾病,如:厚朴35g,枳实30g,大黄20g,治疗肠梗阻130例,有效率85.3%(中医药学报,1989,5:39);用厚朴9-15g,加水分煎2次,顿服,治疗肌强直,疗效较好(中医杂志,1985,6:419);用厚朴、枳实、大黄、芒硝(冲)各9g,行X线快速肠道造影,诊断右侧结肠癌10例,效果显著(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4:21);另可用厚朴预防术后肠粘连及闭经症。
  附药 厚朴花Houpohua
  为厚朴的干燥花蕾。于春季花末开放时采摘,稍蒸后,晒干或低温干燥。性味苦微温,善于理气宽中,芳香化湿,其功似厚朴而力缓,主治脾胃湿阻气滞之胸腹胀满疼痛,纳少苔腻等证,常与藿香、佩兰等配伍同用。用量3~9g。
  
  砂仁 Sharen
  《药性论》
  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villosum Lour.、绿壳砂A. villosum Lour. Var. xanthioides T.L.Wu et Senjen或海南砂 A. longiligulare T.L.Wu的干燥成熟果实。阳春砂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绿壳砂主产于广东、云南等地;海南砂主产于海南及雷州半岛等地。于夏、秋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用时打碎生用。
  【性能】 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 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应用】
  1.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本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曰其:“为醒脾调胃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证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若湿阻中焦者,常与厚朴、陈皮、枳实等同用。若脾胃气滞,可与木香、枳实同用,如香砂枳术丸(《景岳全书》);若脾胃虚弱之证,可配健脾益气之党参、白术、茯苓等,如香砂六君子汤(《和剂局方》)。
  2.脾胃虚寒吐泻。本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其重在温脾。可单用研末吞服,或与干姜、附子等药同用。
  3.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本品能行气和中而止呕安胎。若妊娠呕逆不能食,可单用,如缩砂散(《济生方》),或与苏梗、白术等配伍同用;若气血不足,胎动不安者,可与人参、白术、熟地等配伍,以益气养血安胎,如泰山磐石散(《古今医统》)。
  【用法用量】 煎服,3~6 g,入汤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者慎用。
  【古籍摘要】
  1.《药性论》:“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
  2.《开宝本草》:“治虚劳冷痢,宿食不消,赤白泻痢,腹中虚痛,下气。”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阳春砂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樟脑、龙脑、乙酸龙脑酯、柠檬烯、橙花叔醇等,并含皂苷。缩砂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樟脑、一种萜烯等。
  2.药理作用:本品煎剂可增强胃的功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可增进肠道运动,排出消化管内的积气。可起到帮助消化,消除肠胀气症状。砂仁能明显抑制因ADP所致家兔血小板聚集,对花生四烯酸诱发的小鼠急性死亡有明显保护作用,同时有明显的对抗由胶原和肾上腺素所诱发的小鼠急性死亡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砂仁为主或适当配伍还可用于治疗其它多种疾病,如:用砂仁研细末,与糯米饭拌均,塞鼻,治疗乳腺炎50例,均茯良效(江苏中医杂志,1987,11:10);或将砂仁9g,填入癞蛤蟆腹内,用黄泥包好,放火上烤酥为细面,冲服,治疗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0,5:56);另用砂仁、茯苓、焦三仙、麝香、制成膏、贴敷于中脘、气海穴上,治疗小儿厌食症100例,总有效率达97%(陕西中医,1994,5:226)。
  附药 砂仁壳
  为砂仁之果壳。性味功效与砂仁相似,而温性略减,药力薄弱,适用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呕恶食少等症。用量同砂仁。
  
  豆蔻 Doukou
  《名医别录》
  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 或瓜哇白豆蔻A.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白豆蔻。主产于泰国、柬埔寨、越南,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亦有栽培;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于秋季果实由绿色转成黄绿色时采收,晒干生用,用时捣碎。
  【性能】 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应用】
  1.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本品可化湿行气,常与藿香、陈皮等同用;若脾虚湿阻气滞之胸腹虚胀,食少无力者,常与黄芪、白术、人参等同用,如白豆蔻丸(《圣惠方》)。另外,本品辛散入肺而宣化湿邪,故还常用于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证。若湿邪偏重者,每与薏苡仁、杏仁等同用,如三仁汤(《温病条辨》);若热重于湿者,又常与黄芩、滑石等同用,如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2.呕吐。本品能行气宽中,温胃止呕。尤以胃寒湿阻气滞呕吐最为适宜。可单用为未服,或配藿香、半夏等药,如白豆蔻汤(《沈氏尊生书》)。若小儿胃寒,吐乳不食者,可与砂仁、甘草等药研细末服之。
  【用法用量】 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者慎用。
  【鉴别用药】 豆蔻、砂仁同为化湿药,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之功,常相须为用,用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但豆蔻化湿行气之力偏中上焦,而砂仁偏中下焦。故豆蔻临床上可用于湿温痞闷,温中偏胃而善止呕;砂仁化湿行气力略胜,温中重在脾而善止泻。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2.《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气,一经火炒,便减功力;即入汤液,但当研细,乘沸点服尤妙。”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1,4桉叶素,α-樟脑、律草烯及其环氧化物。
  2.药理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故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能止呕。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白豆蔻、石菖蒲、草果仁等六味中药组成益肾降浊冲剂,治疗7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显效51例,有效15例,无效4例,经治疗后Bun明显下降,消化功能紊乱明显纠正,食欲显著增进,感染有所控制,出血迅速制止,症状明显缓解,基本起到了消除毒素,排除体内代谢产物,缓解改善病情,保护残余肾脏功能,处长了CRF病人存活时间(中成药,1993,3:20)。
  附药 豆蔻壳
  为豆蔻的果壳。性味功效与豆蔻相似,但温性不强,力亦较弱。适用于湿阻气滞所致的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呕吐等。煎服,3~5g。
  
  草豆蔻 Caodoukou
  《雷公炮炙论》
  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的干燥近成熟种子。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性能】 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 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应用】
  1.寒湿中阻证。本品芳香温燥,长干燥湿化浊,温中散寒,行气消胀。故脾胃寒湿偏重,气机不畅者宜之。常与干姜、厚朴、陈皮等温中行气之品同用,如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2.寒湿呕吐。本品可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多与肉桂、高良姜、陈皮等温中止呕之品同用,如草豆蔻散(《博济方》)。
  另外,亦取本品温燥之性,温脾燥湿,以除中焦之寒湿而止泻痢。用于寒湿内盛,清浊不分而腹痛泻痢者,可与苍术、厚朴、木香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散剂较佳。入汤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者慎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2.《开宝本草》:“下气,止霍乱。”
  3.《珍珠囊》:“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和黄酮类物质。
  2.药理作用:草豆蔻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及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豚鼠离体肠管低浓度呈兴奋,高浓度则为抑制作用。挥发油对离体肠管为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草豆蔻为主或适当配伍还可用于治疗其它多种疾病,如:用草豆蔻配伍茯苓、焦白术、黄芪、等治疗脾肾阳虚型之肾炎,有显效(新中医,1985,17(11):31)。用草豆蔻配合苍术、丹参、赤芍等,治疗血瘀痰阻型而痰湿偏重的慢性盆腔炎,有满意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3:13)。
  
  草果 Caoguo
  《饮膳正要》
  为姜科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云南、广西、贵州等地。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志,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能】 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 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应用】
  1.寒湿中阻证。本品辛温燥烈,气浓味厚,其燥湿、温中之力皆强于草豆蔻,故多用于寒湿偏盛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苔浊腻。常与吴茱萸、干姜、砂仁、半夏等药同用。
  2.疟疾。本品芳香辟浊,温脾燥湿,除痰截疟。多配常山、知母、槟榔等同用,如草果饮(《慈幼新书》)。
  【用法用量】 煎服,3~6g。
  【使用用量】 阴虚血燥者慎用。
  【古籍摘要】
  1.《饮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
  2.《本草纲目》引李杲云:“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益真气,消一切冷气臌胀,化疟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积。兼辟瘴解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含α-和β-蒎烯、1,8-桉油素、对-聚伞花素等。此外含淀粉、油脂及多种微量元素。
  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的α-和β-蒎烯有镇咳祛痰作用。1,8-桉油素有镇痛、解热、平喘等作用。β-蒎烯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并有抗真菌作用。大鼠口服香叶醇能抑制胃肠运动,小量口服有轻度利尿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草果为主或适当配伍还可用于治疗其它多种疾病,如:用草果配柴胡、桂枝等14味中药组成柴桂草果汤,治疗流感行性感冒300例,总有效率为95.31%(浙江中医杂志,1993,1:65)。以草果15g,诃子5g,山柰5g,官桂5g,焙干研细末,再以樟脑5g,一起入香油125g中,装入盐水瓶,密封浸泡三天后,外擦用治斑秃,治疗30例,均愈(中医药学报,1987,3:53)。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刘树民)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主归膀胱、小肠经,作用趋向偏于下行,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
  利水渗湿药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痰饮、淋证、黄疸、湿疮、带下、湿温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
??? 应用利水渗湿药,须视不同病证,选用有关药物,作适当配伍。如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解表药;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合邪者,配清热药;寒湿相并者,配温里祛寒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至于泄泻、痰饮、湿温、黄疸等,则常与健脾、芳香化湿、或清热燥湿等药物配伍。
??? 此外,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常与行气药配伍使用,以提高疗效。
??? 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者,宜慎用或忌用。有些药物有较强的通利作用,孕妇应慎用。
??? 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不同,利水渗湿药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和利湿退黄药三类。?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利水渗湿药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利尿、抗病原体、利胆、保肝、降压、抗肿瘤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降血糖、降血脂及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本类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泄水湿,服药后能使小便畅利,水肿消退,故具有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临证时则宜根据不同病证之病因病机,选择适当配伍。
         茯 苓 Fuling
              《神农本草经》?
???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产云南者称“云苓”,质较优。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 。取之浸润后稍蒸,及时切片,晒干;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生用。
  【性能】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1.水肿。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治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用于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与滑石、阿胶、泽泻合用,如猪苓汤(《伤寒论》)。
  2.痰饮。本品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3.脾虚泄泻。本品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茯苓味甘,善入脾经,能健脾补中,常配以人参、白术、甘草,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4.心悸,失眠。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2.《世补斋医书》:“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β- 茯苓聚糖,占干重约93 %,另含茯苓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胆碱、组氨酸、麦角甾醇等。
  2.药理作用:茯苓煎剂、糖浆剂、醇提取物、乙醚提取物,分别具有利尿、镇静、抗肿瘤、降血糖、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茯苓多糖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茯苓有护肝作用,能降低胃液分泌、对胃溃疡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 据报道,将茯苓和葱白捣碎敷于气海和关元穴上 ,上盖热水袋。治疗组产后尿潴留,疗效显著(菏泽医专学报2000,3:101)。用甲羧基茯苓多糖,肌注,治疗肝炎,有良效(中草药,1985, 4:43)。 另外,甲羧基茯苓多糖单独使用,或配合手术治疗、化疗、放疗,治各种恶性肿瘤,有增强体质,改善症状,减少放、化疗副作用,保护骨髓,改善肝、肾功能的效果(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2:115)。茯苓还可用治斑秃、小儿秋季腹泻、内耳眩晕症,精神分裂症等。
  
  附药 茯苓皮 茯神
1.茯苓皮 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能同茯苓。功效利水消肿。应用长于行皮肤水湿,多治皮肤水肿。用量15~30g。
2.茯神 为茯苓菌核中间带有松根的部分。性能同茯苓。功效宁心安神,应用专治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用量同茯苓。
薏 苡 仁 Yiyiren
               《神农本草经》?
  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 (Roman.) 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及杂质,收集种仁。生用或炒用。
  【性能】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本品淡渗甘补,既利水消肿,又健脾补中。常用于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多与茯苓、白术、黄芪等药同用; 治水肿喘急,如(《独行方》)与郁李仁汁煮饭服食;治脚气浮肿可与防已、木瓜、苍术同用。
  2.脾虚泄泻。本品能渗除脾湿,健脾止泻,尤宜治脾虚湿盛之泄泻,常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合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3.湿痹拘挛。薏苡仁渗湿除痹,能舒筋脉,缓和拘挛。常用治湿痹而筋脉挛急疼痛者,与独活、防风、苍术同用,如薏苡仁汤(《类证治裁》);若治风湿久痹,筋脉挛急,用薏苡仁煮粥服,如薏苡仁粥(《食医心镜》);本品药性偏凉,能清热而利湿,配杏仁、白豆蔻、滑石,可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胸闷身重者,如三仁汤(《温病条辨》)。
  4.肺痈,肠痈。本品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脓痰,常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苇茎汤(《千金方》);治肠痈,可与附子、败酱草、丹皮合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 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使用注意】 津液不足者慎用。
  【鉴别用药】薏苡仁与茯苓:功能相近,均利水消肿,渗湿,健脾。然薏苡仁性凉而清热,排脓消痈,又擅除痹。而茯苓性平,且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2.《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胜水除湿,故泄泻、水肿用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脂肪油、薏苡仁酯、薏苡仁内酯,薏苡多糖A、B、C和氨基酸、维生素B1等。
  2.药理作用:薏苡仁煎剂、醇及丙酮提取物对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薏
苡仁内酯对小肠有抑制作用。 其脂肪油能使血清钙、血糖量下降,并有解热、镇静、镇痛作用。
  3.临床研究: 据报道,薏苡仁,水煎服,可治疗坐骨结节滑囊炎。(中医杂志 1987;1:66.)。 在化疗期间给予薏苡仁乳剂, 治疗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有良效(肿瘤杂志,2000,3:232)。 薏苡仁,大青叶,板蓝根,升麻,水煎服,治疗传染性软疣、扁平疣有良效(临床皮肤科杂志,1985,6:341)。
猪 苓 Zhuling
《神农本草经》?
??? 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 Fries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桦树、枫树、柞树的根上。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河南、云南等地。春秋二季采挖,去泥沙,晒干。切片入药,生用。
  【性能】 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消肿,渗湿。
  【应用】 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本品甘淡渗泄,利水作用较强,用于水湿停滞的各种水肿,单味应用即可取效。如(《子母秘录》)治妊娠从脚至腹肿,小便不利,及(《杨氏产乳方》)治通身肿满,小便不利,皆单用一味猪苓为未,热水调服以治;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茯苓、白术等同用,如四苓散(《明医指掌》);治肠胃寒湿,濡泻无度,常与肉豆蔻、黄柏同用,如猪苓丸(《圣济总录》)。 猪苓药性沉降,入肾、膀胱经,善通利水道, 配生地、滑石、木通等,治热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如十味导赤汤(《医宗金鉴》)。
  【用法用量】 煎服,6~12 g。
  【鉴别用药】 猪苓与茯苓:均利水消肿,渗湿,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然猪苓利水作用较强,无补益之功。而茯苓性平和,能补能利,既善渗泄水湿,又能健脾宁心。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痎疟、解毒······利水道。”
  2.《本草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并谓“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猪苓葡聚糖Ⅰ、甾类化合物、游离及结合型生物素、粗蛋白等。
  2.药理作用:其利尿机制是抑制肾小管对水及电解质的重吸收所致。猪苓多糖有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猪苓水及醇提取物分别有促进免疫及抗菌作用。
  3.临床研究: 据报道,口服猪苓多糖胶囊,治疗慢性乙肝,疗效显著(临床荟萃2001, 7:313)。猪苓多糖注射液,肌注,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的体弱儿童,取得良效(中医杂志,1990, 3:40)。
泽 泻 Zexie
               《神农本草经》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