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基业常青

_5 波拉斯 (美)
  小约翰逊知道公司必须接受失败的实验,作为进化式进步的一部分。他常常重复一句话:"失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事实上,在强生的历史中,不乏有名的失败案例被剔除掉的情况,包括试图生产可乐兴奋剂(由雪莉酒和可乐子萃取物制成)、儿童用彩色骰子(这种产品很早就夭折了,因为所用的纯粹食用色素把床单染成五颜六色,把医院的洗衣房弄得五彩缤纷)。新近强生也有失败的实例,例如,在心脏瓣膜、洗肾设备和止痛药等方面的尝试。在强生,失败是在公司核心理念的范围内创造生机勃发的新技必须付出的基本代价。虽然有这些挫败,强生在其1O7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一年亏损。这种财务成就使外人看强生时,以为一切都是由策略天才创造的。事实上,强生的历史中充满有利的意外、反复尝试和经常性的失败。CEO拉尔夫·拉森在1992年说道:"成长是赌徒的游戏。"
  同样,从进化的观点切入沃尔玛在7O年代80年代的惊人成就,比从创造者的观点来了解更容易。事实上,微观经济学教科书和MBA战略规划的课程经常教导学生有关沃尔玛成功的主要原因,而沃尔玛的人看了这些解释,总觉得多少有点好笑,就像吉姆·沃尔顿说的:
  一些作家把家父(萨姆·沃尔顿)看成伟大的战略家,说他靠着直觉设计出复杂的计划,并且精准地实施这些计划,对此我们都会窃笑。
  家父是靠变革发迹的,没有什么决定是神秘莫测的。
  的确如此,大多数企业战略课程传授的工具,完全无法说明沃尔玛的策略性竞争优势从何而来,无法说明沃尔玛最先如何得到了这种"高明"的制度。这种制度能够形成,主要不是靠经济天才勾勒的战略性计划塑造而成,而大致上是靠着变革和选择的进化过程演化而来,"增生、变化、让最强的(试验)获胜,最弱的死亡"。沃尔顿从 1945年开设第一家店开始,沃尔玛就不断行动。沃尔玛让人看来好像有高明之至的远见,就像物种看来是事先计划好再创造的一样。沃尔玛一位高级主管描述得好:"我们的座右铭是'行动、改正、尝试,如果你尝试的某些事情有用,就保留下来,没有用的就改正,或是尝试别的事情。"
  例如,沃尔玛著名的迎宾人不是来自任何伟大的计划或策略。路易斯安那州克罗利一位店经理因为对顺手牵羊很头痛,就做了一个试验,在大门口安排一位友善的老先生,招呼进出店门的顾客。这种迎宾人会说:"嗨!你好吗?很高兴你光顾本店。要是你想了解本店的什么情况请你告诉我。"迎宾人是对诚实的顾客热诚欢迎,同时也对可能顺手牵羊的人发出讯息:如果他们想带着偷窃的商品走出店门,有人会盯着他们。在克罗利沃尔玛的店经理设置迎宾人之前,沃尔玛上下,包括沃尔顿在内,没有人想到设置一个迎宾人,但是这个偶然的试验证明很有效,最后变成全公司的标准做法,也成为沃尔玛的一项竞争优势。
  我们以沃尔玛为例,可以把本章一开始引用的达尔文的话,改写如下:
  能让我们大为满意的说法,或许是不要把适应良好的高瞻远瞩公司看成主要由高明的远见和战略性规划的结果,而是看成大致上由一种基本程序带来的结果--尝试许多实验,抓住机会,保留作用良好(又符合核心理念)的部分,修正或放弃作用不好的部分。
  我们拿生物学来全盘类推企业时,当然应该小心,我们不认为高瞻远瞩公司的适应和进步来自没有目的的演化过程。把公司等同于生物物种显然有失偏颇。
  一方面,公司事实上有能力制定目标和计划,而物种没有这个能力。当然我们的高瞻远瞩公司要制定目标和计划,即使是沃尔玛,在它整个历史中也同时追求用胆大包天的目标和进化式进步,用胆大包天的目标来标定要攀登的大山,用进化来发明攻项的方法。通用电气的韦尔奇在号称"计划性机会主义"的管理理念中,主张这种目标和演进并存的矛盾组合,就像提区和舍曼在《通用电气传奇》这本书里所说的:
  韦尔奇不用详尽的……战略性规划指导业务,他相信只要制定少数明确、崇高的目标,他的手下便可以随机应变,自由地抓住他们认为可以推展目标的任何机会……计划性机会主义在他心中明了起来,是因为他阅读了19世纪普鲁士将军冯默克的事迹。冯默克深受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兹的影响,克劳塞维兹认为详尽的计划通常会失败,因为情况一定会变化。
  另一方面,人类组织的变化和选择过程与自然界纯粹的进化过程不同。自然界的物种选择是自然的选择,是一种完全无意识的过程,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会生存下来,最脆弱的变化会消亡。换句话说,自然界的物种不会有意识地选择变异,变化由环境选择。人类组织则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此外,自然界的进化除了纯粹求得物种的生存外,没有目标或理念,高瞻远瞩公司则会在核心理念的架构下刺激进化过程,朝着希望的目标前进。这一过程称为"有目的的进化"。
  所有公司当然都有某种程度的进化上。论我们是否有意刺激,进化都会"发生"。真实的世界充满意外事件,影响人生的轨迹,这种事发生在个人身上,也发生在组织中,但是,重点在于高瞻远瞩公司能够比较积极地应用进化的力量。这使我们得到了本章的关键要点:
  如果充分了解进化过程,并刻意引为己用,这种过程可能是刺激进步的有效方法。在这方面,高瞻远瞩公司远比对照公司更为努力。
  当然,有目的的进化不是高瞻远瞩公司刺激进步的惟一方法,而且并非所有高瞻远瞩公司都利用这个方法。像波音、IBM、迪斯尼等公司,就更多地依靠胆大包天的目标来刺激进步(毕竟,用渐进的方式制造出波音747确实很难!)。其他公司,如默克、诺世全和菲利普·莫里斯等,则比较依赖以持续不断的改进刺激进步(这一部分留待后文探讨)。但不管它们是否一致,高瞻远瞩公司在利用进化的力量方面远超过对照公司,在 18对公司当中,有15对公司如此。(参见附表3表A.7)  
  >>"突变机器" 3M如何击败诺顿
  我们访问惠普公司的休利特先生时,问他有没有极为崇拜、而且认为是模范的公司,他毫不迟疑地回答说:"3M公司,这点毫无疑问。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下一步会推出什么。奇妙的是,他们很可能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会推出什么东西来。但是,即使永远不能预测3M会做什么,你却知道这家公司会继续取得成功。"我们同意休利特的说法。的确,如果拿生命做赌注,赌我们研究的哪一家公司会在今后5O年一10O年内继续成功和适应,我们会把赌注下在3M上。
  当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3M是以失败、以一个重大错误起家的。3M开采金刚砂矿的创业观念遭到几近致命的打击,之后,这家小公司试了好几个月,想找出一些可能行得通的东西,找出任何可以做的事情。弗吉尼亚·塔克在《巨人品牌:3M的伟业》一书里写道:
  在 19O4年 11月寒冷的冬天里,董事会每周都在开会,寻找一个解决之道。这些创办人决心不放弃(公司),幸运的是,他们的员工也戮力同心,每一个人都做了一些个人牺牲(包括有人无偿上班),以便把公司维持下去。
  最后,董事会同意一位投资者的建议,认定3M应该脱离采矿业,转而制造砂纸和砂轮。(有这么多从失败的矿场采来的无用的低级矿砂,公司还能做什么别的东西?)所以,3M在绝望之余放弃矿业,战略性地转移到研磨产品上。这绝不是出于谨慎的计划。
  麦克奈特的业绩
  从19O7到1914年,3M受困于质量问题、利润低微、库存积压和现金周转的危机。但是,在年轻而有书卷气、从会计人员转为销售经理的麦克奈特默默有心的推动下,公司开始振作起来,实验、改善能使公司勉强存活下去的产品。
  1914年,3M把年仅2O多岁的麦克奈特提升为总经理。麦克奈特天生就是一个造钟师,很快就开辟一个5×ll英尺的角落储藏室,投资5OO美元设置水槽和胶水槽供实验和测试之用,创立了3M的第一个实验室。用人造的矿物实验数个月后,3M推出一件极为成功的新砂布,叫做3M卖力,这个产品使3M能够发出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股利。而且在发明75年后,仍然列在3M的产品名录里。
  麦克奈特外表虽然羞怯、谦虚,却有永不餍足的好奇心和追求进步的驱动力,经常一周工作7天,以便推展3M羽翼未丰的事业,而且他总是在寻找公司可以追求的新机会。例如,在192O年1月,麦克奈特打开一封不寻常的信,信上写道:
  请把贵公司用来制造砂纸的每一种规格的矿砂样品寄给费城的印刷油墨、铜粉和金色印油制造商弗朗西斯·G·奥基。
  3M并不出售原料,所以这中间没有生意可做,但是麦克奈特一则好奇心驱使,一则始终在寻觅可以推动公司前进的有趣新构想。他自问:"奥基先生为什么要这些样品?"
  3M因此碰到了公司历史中最重要的产品,因为奥基发明了一种革命性的防水砂纸,后来证明在世界各地的汽车制造厂和油漆工厂里是极为有用的产品,(这里打个岔,奠基向许多家矿业和砂纸公司索取样品,但是除3M之外,没有一家愿意问他为什么需要这些样品。)3M公司很快取得使用这项技术的权利,开始销售"干湿两用牌"砂纸。
  3M不只得到了这些,的确干湿两用牌砂纸甚至不是交易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麦克奈特这位总是专注于建构组织的卓越建筑师,不仅和奥基签约并感谢了他,还雇用了他!奥基把费城的工厂关闭,搬到圣保罗,成为3M专攻新发明方面的重要人物,一直到19年后才退休。
  抽枝与剪枝
  3M早年几乎夭折的历史在麦克奈特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他希望公司内部有足够的变化,以求自保:
  开始时,我们把所有的鸡蛋(失败的矿场)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依靠产品多元化……贸易  战不可能同时打击所有的产品,而且至少我们的一部分业务总是会有利润。
  但是,就像麦克奈特雇用奥基的例子所显示的,麦克奈特不希望公司的演进和扩张只靠自己一个人,他希望创造一个能够从内部继续自我突变、由员工发挥个人首创精神推动公司继续前进的组织。从下面这些3M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中,可以看出麦克奈特的做法:
  "要听听有创见的人的话,不管开始时这些话有多荒谬。"
  "要鼓励,不要挑鼻剔。让大家发挥构想。"
  "雇用能干的人,放手让他们去做。"
  "如果你在众人四周筑起围篱,你得到的是绵羊。给大家所需要的空间。"
  "鼓励实验自由。"
  "试一试,而且要快!"
  麦克奈特直觉地了解到,鼓励个人首创精神会产生进化式进步的原料--没有方向性的变化,他也明白这种变化后来并不是都有用的。
  (给大家自由,并且鼓励大家自主行动)一定会造成错误,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管理层独裁,告诉手下人应该怎么做事,大家犯的错误一定不会比管理层犯的错误严重。但是,管理层犯错误,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会扼杀首创精神。如果我们想继续成长,一定要有许多具有首创精神的人。
  事实上,在砂纸之外,3M第一次尝试自我突变是设法打进汽车蜡和亮光用品市场。结果证明这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最后公司放弃了这一类产品。
  但是,3M的第二次突变极为成功。在麦克奈特创造的不妨一试的气氛下,一位名叫迪克·德鲁的年轻员工去拜访客户,来到一家汽车喷漆工厂的现场,听到一阵极为粗鲁不敬的叫骂声。当时汽车漆成两种颜色已经很流行,但是分隔两种颜色的胶水和胶带却遮蔽不了,汽车上漆后会留下难看的大斑块和不均匀的分隔线。
  "难道没有人能供应我们有用的东西吗?"油漆工远远地隔着油漆间气恼地抱怨着说。
  "我们可以!"3M来的这位访客回答说。"我敢说,我们可以在实验室里做一些修改,做出保证有效的隔离胶带。"
  但是德鲁发现,3M的实验室里没有这种现成可以修改的东西,所以他像真正的3M人一样,自己发明了3M隔离胶带。德鲁抓住一个表面上看似问题的机会--这种过程后来出现了好几千次--终于使3M公司完成了脱离砂纸的第一次渐进式转变。5年后,很多公司和3M接触.想购置防水包装胶带,为此,德鲁以隔离胶带的科技为基础发明了一种注定会成为世界家喻户晓的产品--思高牌透明胶带。
  思高牌胶带不是计划中的产品。192O年时,3M没有一个人知道公司会涉足胶带业务,而且绝对没有人预期这种产品在3O年代中期会变成公司最重要的产品系列。思高牌胶带是麦克奈特创造的组织气氛下自然的结果,不是什么高明策略性规划的结果。
  但是,比思高牌胶带更重要的是,3M把进化式的程序制度化,促成了思高牌胶带的发明。
  曾任3M公司研究部门主管、后来担任总裁的理查德·卡尔顿早在1925年就在3M公司的技术指导手册里明文规定了"变化与选择"的策略:
  (我们)必须具有产生和测试构想的可靠程序……每一个构想都应该有机会证明其价值。理由有二:第一,如果构想很好,我们需要它;第二,如果构想不好,我们证明它不实际之后,就等于买了保险,也求得心里的平安。
  图为3M的思高来(Scotchlite)反光板科技产品系列。
  卡尔顿还增加了另两项评估和选择构想的重要标准,且都以3M的核心理念为基础:第一,被选中的基本上必须是新构想,3M只希望选择创新的构想;第二,构想必须符合人类某种可以证明的需要--可以解决某种真正的问题。创新如果不能"转变成某个地方、某些人觉得有用的产品和工艺",3M不会有兴趣。
  图7.1 3M树形分枝演变图
  有趣的是,3M却不是完全根据市场规模来选择创新构想的。3M有"制造一点、销售一点"和"采取小小的步骤"之类的座右铭且深知大东西经常是由小东西演进而来的。但是,由于事前不能预知哪一种小东西会变大,就必须尝试许多小东西,保留有用的,抛齐没有用的。3M的营运根据"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没有哪一个市场、哪一种终端产品因太小而可以弃之不顾。"公司采用一种政策,容许员工在面对问题和构想时,可以抽发细小的"新技",大部分新枝不会成大气候,但是有任问新技显现出希望时,3M一定会让它成长为整枝树枝,甚至一棵大树;这种发芽抽技的方法在公司里人尽皆知,以致3M有时候干脆把产品系列画成一棵长了很多树枝的大树。
  3M故事的绝妙之处,在于公司超越了麦克奈特、奥基、德鲁、卡尔顿和公司早年所有创意十足的个人,他们创造了一家公司,一部突变机器,不论谁来当CEO,都会继续演进。虽然3M的领袖永远不能预测公司未来会向何方发展,却毫不怀疑公司会长期健步如飞。这家公司已经变成一座滴答作响、生气勃勃、不知疲倦的时钟,有着无数配合良好的有形机制,可以刺激持续不断的进化式进步。例如:在这些机制的推动下,到199O年3M共衍生出6万多种产品,40多个不同的产品部门,范围广及铺屋顶用的粒材、公路反光材料、录像带、投影设备、电脑磁盘、生物电子助听设备和3M如意贴。
  3M的处世哲学是:虽然你常常是步履蹒跚地到达目的地,但是,你必须先行动,才能有步履蹒跚。随处可见的如意贴是这种哲学的另一个例证。如意贴的共同发明人阿特·弗赖伊描述他的发明过程时说:
  1974年的一天,我在教堂唱诗班里唱圣歌时,遇到一个创造性的时刻。为了更方便地找到每个星期天礼拜时要唱的圣歌,我一向用小纸条标明多个地方,(但是,纸条总是在不恰当的时候飞出来,把我急得发疯。)我想:"噢,要是能在这些书签上加点粘胶,就再恰当不过了。"所以,我决定去问问……斯潘斯·西尔弗的粘胶。
  西尔弗利用15%的规定,遵循自由实验的原则在实验室里实验,把一些化学药品混合起来,"看看会有什么结果",结果发明了不寻常的粘胶。他解释说:
  发明如意贴粘胶的关键在于实验。要是事前彻底衡量和考虑过,我一定不会做这种实验;要是认真地查阅书籍和文献,我也一定会停下来,文献里到处都是你不可能成功的例子。
  考虑过这种有点混乱的程序后,3M高级主管杰弗里·尼科尔森指出:"导引出如意贴的很多事情都很意外、"但是,如果弗赖伊所处的环境不能让他运用自己15%的时间自由地实验奇异的粘胶。他一定没有办法创造出这种产品出来。此外,要是弗赖伊和西尔弗处在不鼓励持续奋斗的环境里,要是3M看到最初的市场调查,说这种产品销售一定会失败,因而禁止他们继续推动这种疯狂的构想,如意贴也一定不会成为商品。这正是重点所在,而且是3M成功的关键:
  如意贴的发明可能有点意外,但是3M公司创造一种允许这种发明出现的环境,绝非偶然。
  3M刺激进步的机制
  与诺顿形成强烈对比
  诺顿和3M不同。诺顿是根据一个很好的创业观念设立的,从一开始就赚钱,创立15年后,已经把投资者的资本增值15倍(参见附录2)。3M 1902-1914年间还只是奋力求生存,而诺顿已经成为研磨产品工业的领袖,而且年复一年展现出优异的经济回报率。1914年,诺顿的规模足足是3M的10倍,获得的利润也远远超过苦苦挣扎的3M。
  但是,诺顿早年虽然远比3M优秀,却无法和3M这部"恒动机器"并驾齐驱。3M逐渐超前,最后在规模和获利能力方面远远超越了诺顿。
  公司规模比较
  年份 3M总收入(单位:千美元) 诺顿总收入(单位:千美元) 比率:3M/诺顿
  1914      264      2 734               .10
  1929    5 500           20 300          .27
  1943     47 2OO     131 300              .36
  1956    330 807         165 200           2.0O
  1966  1 152 630   310 472        3.71
  1976    3 514 259      749 655          4.69
  1986      8 602 000    1 107 100        7.77
  1990   13 021 000   诺顿被购并        诺顿被购并
  获利能力比较
  资产回报率
  1962--1986 34.36%    17.72%     1.94
  资本回报率
  1962-1986   23.22%   11.25%        2.06
  销售回报率
  1962一1986  20.27%       9.42%        2.15
  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和明尼苏达州那家失败的矿场相比,诺顿怎么会丧失看似不可能超越的领先优势呢?
  和3M相比,诺顿在1914-1945年间种下败因。在这段时间,3M建立鼓励个人首创精神和实验的管理方法,诺顿却没有创立任何明白的做法或机制,来刺激实验和无计划的进步;3M奋力追求进步和行动的冲力时("试一试,而且要快!"),诺顿却变成高度集权和官僚化的公司,表现出"僵化和停滞"的特征;3M抓住创造发明防水砂纸和思高牌胶带的机会,诺顿在传统的产品之外却没有鼓励追求新机会的政策。1928年,诺顿85%的销售额、9O%的获利均来自查尔斯·诺顿25年前推出的砂轮系列产品。诺顿一位研究科学家说:
  我们虽然提出了研发全新产品的构想,可几乎所有的努力……都用在……制造更好的砂轮……你想做什么都可以,只要你做的是圆的、上面有个洞的东西就行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期间3M奋勇向前,一发不可收。在3M实施分权、建立继续刺激进化式进步的机制时,诺顿仍然维持中央集权,仍然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为重心。1948年,3M已经多元化发展为7个不同的产品部门,研磨产品占营业收入的比率已经不到3O% ,诺顿将近百分之百的营收仍然来自传统的研磨产品系列;3M的思高牌产品系列创造出大量的现金,用来研发思高莱反光片和热传真影印等极有前途的新科技产品,诺顿的研磨产品却面临市场成熟、成长缓慢、产力过剩、价格下跌和利润萎缩的问题。
  50年代末期,诺顿勉强做了几次无力的尝试,想从成熟的研磨产品工业向外发展,但是多半因为缺乏财力和制度化的鼓励而受阻。有趣的是,有一阵子,诺顿竟步3M的后尘跨入粘着剂产品事业,在 1957年推出胶带产品(落后3M 27年之久!)。但是3M的思高牌已经牢不可撼。因此,用诺顿一位销售经理的话说:"在我们公司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像与思高牌竞争)这样惨败过。"
  1962年,3M的营业收入已经达到诺顿的3倍,毛利率将近2倍。此外,3M还拥有范围广泛、利润诱人的一大批事业单位,例如,获利稳定的粘剂产品、高度成长的思高革防护布料产品、磁带、新兴的微缩影片和传真产品,等等,而诺顿的销售额仍然有75%以上来自老旧的研磨产品。更重要的是,3M这部突变机器正在全力运作,确保公司在长远的未来岁月里继续遇到数千种新机会;相比之下,诺顿几乎已经停顿下来,销售增长率只有2%,利润增长率为O,又没有半点追求进步的驱动力或刺激进步的有形机制。查尔斯·齐普在深入研究后写出诺顿公司的历史,他指出:
  到60年代,经营大致变成看守作业,意在维持现有的微薄利润水准,寻找出售公司的可能性。  最后,因为和3M及卡波兰登相比,诺顿的股票本益比不断下降。针对这种情况,诺顿决定采取
  一致行动,仿效3M追求多元化和进步,但和3M不同的是,诺顿主要是选择企业战略性规划和购并达
  成进步和多元化的目标,而不是靠演进。事实上,诺顿成为波士顿咨询集团最初的大客户,也成为
  该公司"资产管理技术"的忠诚信徒。诺顿不设法设置刺激内部进步的机制,反而只想"买进"进步,
  就像《福布斯》杂志所说的:"诺顿经营公司的业务就像大多数投资者管理投资组合一样。" (注:
  资产管理技术根据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把经营单位分成矩阵:金牛、明星、问题单位和落水狗,
  利用这种分类,决定公司的投资、购并和撤资行动。)
  的确如此,拿3M和诺顿相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3M一直拥有由各种经营单位组成的"组合",任何战略规划咨询公司一定都会羡慕这种"组合"。3M的资产组合看似规划得很完美(就像把物种创造得很完美一样),但是实际上主要是靠无目的的演进过程经由变化和选择而出现的。从创造主义策略性规划专家的观点来看,"原因"和"过程"很容易混为一谈。3M就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在策略性规划矩阵上列出3M公司的经营单位组合,很容易可以看出这家公司为什么这么成功。(你看看有那么一群金牛和明星经营单位!)但是,这种矩阵完全无法这种组合最初出现的原因。
  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3M靠着鼓励个人的主动性,继续演进,进入新颖而且常常意想不到的领域;相形之下,诺顿主要依靠咨询公司传下来的研究和规划模式。3M继续允许像西尔弗一样的员工部分依靠"意外而非精心计算"创造新市场、刺激进步;诺顿的总裁却宣称"规划必须成为生活方式"。3M鼓励"科学的娱乐精神";诺顿的经营者描述公司的策略性方法时却说:"全都来自军事计划"。3M主要从自动自发、成果丰硕的研究中选择最好的渐进式机会,实现多元化;诺顿却"因为(内部)科技和研究资源提供的机会有限",强调以整批购并为主要手段。
  3M奋勇前进,到 1990年,销售额终于突破 13O亿美元,拥有数百种创新的产品。相形之下,诺顿发现自己成为敌意购并的目标,不能再以独立的企业实体继续存在。
  >>CEO、经理人和创业家教训
  3M是最好的进化式进步的明证,以下是高瞻远瞩公司刺激进化式进步的五大教训:
  一、"试一试,而且要快!"  3M与诺顿不同,3M的做法是在有怀疑时,要变化、转变、解决问题、抓住机会、实验、尝试新事物(当然必须符合核心理念)--即使不能准确预测事情的发展时也要想办法做些事情,如果一件事失败了,就试另一件。整顿、尝试、做事、调整、动作、行动,无论如何不要呆坐着不动,而要勇往直前--特别是在面对意外的机会或顾客的特殊问题时--以创造多种变化。如果麦克奈特没有问奥基为什么经要写一封神秘的信索取各种规格的矿砂,如果德鲁没有冲动地承诺要解决两色漆的问题,如果西尔弗没有做教科书上说行不通的实验,如果弗赖伊没有尝试解决教堂唱诗班歌本的问题,以及类似的数千个"如果",那么,3M就不会变成高瞻远瞩公司。
  二、"接受必然会有的错误"  因为事前不能预知哪种变化有用,就必须接受失败,视之为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3M因为汽车蜡业务失败,苛责奥基和德鲁或是开除他们,那么,3M很可能不会发明出思亮牌胶带。请想想达尔文的名言:"增生、变化,最强者生存、最弱者死亡。"为了健全地演进,必须尝试形态不同(变化)、数量够多的实验(增生),保留有用的(最强者生存),抛弃无用的(最弱者死亡)。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很多失败的实验,你不可能拥有活力充沛的自我突变系统--也不可能会有3M之类的公司。正如3M前CEO刘易斯·莱尔所说的:"要是有秘密的话,就是一确认出失败的事物,就立刻抛掉……不过,即使是失败的东西,也有某些方面的价值……你可以从成功中学习,但是,你必须亲身参与其中;从失败中学习就容易多了。"请记住本章前面所提强生的矛盾观点:在创造枝繁叶茂、1O7年来没有一年亏损的健康大树--强生公司时,失败和错误是必须付出的基本代价。同时,也请记住第六章的教训:高瞻远瞩公司可以容忍错误,却不能容忍违反核心理念的"罪行"。
  三、"采取小步骤"  当然,当失败的实验只是实验本身,而不是大规模的企业挫折时,比较容易忍受。请记住,渐进式的小步骤可能成为重大战略性转变的基础。麦克奈特简单的问信给奥基带来防水砂纸,开拓出汽车工业的一个庞大市场,引导出德鲁的隔离胶带,接着又引导出思高牌透明胶带,再延伸到录音胶带,等等。如果你希望在公司里创造战略性的转变,或许可以试着成为"渐进式的革命分子",运用虽小却可以看到的成功,影响公司的整体战略。的确,如果你真的想做些革命性的事情,或许最好的办法是只要求准许"做个试验"。回想一下美国运通在金融服务方面的渐进式做法,这些做法最后成为公司主要的战略性支柱;回想戴立白如何运用小小的步骤,逐渐在公司掀起跨进旅游服务部门的革命。请记住"枝干竞荣"的意象,或是想想索尼的井深大用"种子和果实"的意象,来传达怪异的小问题可能是重大机会发端的观念。
  四、"给员工所需的空间"  和诺世全相比,3M提供了更大的运作自主性,而且维持分权式的结构。这是允许无计划的变化发生的关键步骤。你给大家很多行动的空间时,就不能准确地预测大家会做什么,但这却是好事。3M并不知道西尔弗、弗赖伊和尼科尔森要怎么运用 15%的"自由支配时间"。、事实上,在本书探讨的18对公司中,有12家高瞻远瞩公司分权的情形远比对照公司彻底,并且提供更大的运作自主性(有5对不相上下)。对于这个教训,我们加上了一个推断:要容许大家持之以恒。以3M研发如意贴的小组为例,他们虽然很难说服其他3M人,让他们相信这种奇怪的黏性小便条大有前途,却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停止研究。
  五、机制--构建滴答作响的时钟  3M公司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麦克奈特、卡尔顿和其他人把前述四点化为彼此配合、刺激进步的有形机制。诺顿从来没有采取过这种行动,回头看看表上所列3M的机制,注意这些机制多么实在,如何持续不断地发出强化的信号,如何具有约束力。如果你是部门经理,最好实现30%的新产品目标;如果你想在3M成为科技英雄,最好把你的科技与全公司分享;如果你想得到进步奖,并且成为具有创业精神的英雄,必须用实际的产品,创造一个成功的新事业,赢得顾客的满意,开拓有利可图的业务。空有良好的意图无济于事。3M不仅仅把一群聪明人丢进锅里,就希望有好结果,而是在锅下烧大火,并且拼命地搅拌!
  我们发现,经理们经常低估第五条教训,没有把自己的意愿化为有形的机制。他们误以为只要走出正确的"领导风格",大家就会实验和尝试新事物。绝非如此!这绝对不够,还要制定能够持续刺激和强化演进式行为的东西,让组织滴答作响、生生不息!
  诫律:不该做的事
  我们也发现,有不少对照公司在重要的发展阶段,大力压制进化式进步--这些教训告诫我们什么不该做。
  大通曼哈顿银行:2O世纪6O年代和7O年代期间,大通银行由控制成癖的大卫·洛克菲勒统治。大通银行(被人称为大卫的银行)变成了充满恐惧的环境,经理们花大部分时间开会,而不是决策和行动。大通银行的经理们日常的心态是:"噢!又过了一天,还好,我没事。"即使到80年代末期,还有很多高级经理不愿意尝试新事物,因为"大卫可能不喜欢这样。"相形之下,同期内,花旗银行却是"一个组织松散"、靠着一种混乱的"创造力推动的企业……是一家适者生存的公司"。能力高超的人会因为推动创新的构想获得褒奖。
  宝来:在电脑工业的重要发展初期,宝来总裁雷伊·麦克唐纳扼杀个人首创精神,几乎把所有具有实验倾向的人才都赶走了,且因为失败和错误,公开羞辱经理们,他是一个"每天必须证明自己是老板的人",集所有的权力和决策于一身,使经理们"几乎变成他的办公室的延伸",他不(像3M那样)把顾客的问题视为演进的机会,却自傲能使顾客"闷闷不乐而不背叛"。60年代初期,宝来虽然在电脑科技上领先IBM,麦克唐纳却阻止手下的经理抓住本世纪最大的商机。
  德州仪器:50年代和60年代,德州仪器在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哈格蒂的领导下,当之无愧地赢得了高度创新公司的美名。哈格蒂创造了一个环境,使创意和创新从公司最低层勃然兴起,但是,哈格蒂的后继者马克·谢泼德和弗雷德·布西却反其道而行之,制定由上而下的专制制度,利用恐惧和威胁抹杀德州仪器的开创性企业文化。要是在说明中看到不喜欢的东西。他们会打断说明,插口说:"这些都是狗屎!要是你们只能提出这些东西,我们就不想听了。"他们会咆哮、拍桌子、丢东西过来。一位曾经在德州仪器当过经理的人描述说:"谢泼德和布西对手下没有信心……低层的经理们失去许多权威,他们的权力大部分移到总部,他们提议的产品在总部里一再被修改,最后拿出的是和市场需求格格不入的东西。"到70年代未期和80年代,德州仪器失去了美国最受尊敬的公司的地位,严重亏损,而惠普却继续倍受赞美,保持高额利润。
  >>固守根本?固守核心
  彼得斯和沃特曼在 1982年出版的《追求卓越》一书里,建议大家要"固守根本",他们解释说:"想要表现卓越,机会似乎偏向理智地固守自己熟悉业务的公司这一边。"表面上,这种看法和我们在这一章里提到的演进观点不符,的确,如果 3M把其根本定义为矿业或砂纸,那么3M就不会有今天,我们也不会有方便之至的如意贴。从我们的观点来看,3M没有固守根本真是谢天谢地!进一步说,诺顿在固守根本方面远胜过3M,看看结果如何;先力时和摩托罗拉相比,在固守根本(电视机和收音机)上也有过之而无不及,结果是守到衰落;强生开始销售婴儿爽身粉时,没有消费产品的经验;马利奥特进入旅馆业时毫无背景;惠普在6O年代推出第一种电脑产品时,完全没有电脑业务方面的专长;迪斯尼公司开创迪斯尼乐园时,对游乐主题公园业务毫不了解;IBM跨入电脑工业时在电子工业上经验全无;波音制造波音707喷气式客机时几乎没有民航客机业务的经验;美国运通如果固守(快递)根本,很可能早就不复存在。
  我们不是说演化式的进步等于漫无目的的多元化发展,更不是说专注的企业策略一定不好。沃尔玛公司就是例子。到目前为止,沃尔玛仍然坚守一种行业--折扣零售业,却在这种狭窄的行业里同时刺激进化式进步。我们也不是说固守根本的观念没有意义。真正的问题是:高瞻远瞩公司的根本是什么?我们的答案是:公司的核心理念。
  保存核心,刺激进步
  因此,我们在前面提出的五个教训之外。必须加上第六个教训:在刺激进化式进步时,永远不要忘记保存核心。请记住:演进涉及变化和选择。在3M等高瞻远瞩公司里,选择涉及到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是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个东西有用吗?第二个问题同样重要:这个东西符合我们的核心理念吗?
  从麦克奈特时代开始,3M就追求为人类的真正问题设法提出有创意的解决方法,这就是公司的目标。在3M,变化必须要新颖、有用、可靠(这些是3M核心理念的关键要素),被选择的机会才会更大。在公司里,当然不会有人阻止西尔弗利用15%的自由实验时间,研究他那种有点粘又不太粘的胶水;但同样重要的是,3M并没有选择这种突变的粘剂,一直到西尔弗把它和弗赖伊在唱诗班碰
  到的问题结合,向其他3M人展示这种怪异的小小自粘记事便条确有用处,并且证明能够根据公司的品质标准和可靠性来生产,3M公司才选择了这一产品。在3M,你不可能靠开发模仿的产品而获得创世纪奖;没有原创性的科技贡献,也不会成为卡尔顿学会的会员;如果你的产品在顾客手里一直不可靠,你做部门经理的日子就绝不会长久。作为一家年营业额130亿美元的公司,3M用勇猛的力量刺激进步,却也同样坚决地维护了自己的核心理念。
  同样,在沃尔玛,一种实验如果不能增加顾客得到的价值,也不会被选择;如果强生新抽出的枝芽和公司的信念冲突,就会被剪掉;如果惠普一位营销经理很热心,想推出一种没有科技贡献的新业务,一定得不到支持;如果马利奥特得到的商机会使公司大大转向,背离"使离家在外的人觉得处身在朋友之间,深受欢迎"的目标,马利奥特一定会另觅商机;如果索尼的"种子"只带来科技上的
  突变,或低品质的"果实",索尼会种下别的种子。
  核心理念的作用好比强力胶和指导力量,使高瞻远瞩公司在突变和演进时,精诚团结。我们发现,3M虽然有这么多突变、分散各地的企业组织和众多小规模的部门,却有着令人惊叹的凝聚力。的确,3M人有着几乎是信仰宗教一样的虔信,其向心力之强,和我们在宝洁、迫斯尼和诺世全看到的一模一样,惠普、摩托罗拉和沃尔玛也是如此--这三家公司和3M不相上下,都是自我突变的机器,但同时也都坚决地固守核心理念。
  高瞻远瞩公司的核心理念好比自然界的遗传密码。遗传密码在物种变化和演进时保持固定,高瞻远瞩公司历经所有的突变时,核心理念上保持不变。就是因为拥有这些不变的指导入针,高瞻远瞩公司才会拥有一个目标和一种精神。自然界的物种进化时,绝不可能拥有这种东西。诚如麦克奈特回顾他和3M65年的关系、探讨自己和3M的理想时所说:
  强调我们多么互相依靠、多么依靠我们共有的价值观,是再适当不过了。在强调这个重要而有人性的教训时,我们的挑战在于同时维持对个人的适当尊重……为了保持进步,维持对美国和世界的服务,我们必须感谢那些运用机会追求完美、为世人创造出一些东西、用新理想和新产品丰富我们的生活的人们。他们用冒险和挑战的精神,完成了最美好、最艰辛的任务。
8 自家成长的经理人
  " 从现在起,选择继承人是我要做的最重要决定,这件事几乎每天都要花费我相当多的心思。"
  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克奇
  1991年谈公司继承人的规划--距他预定退休还有9年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责任是确保高级经理干才的连续性。我们总是寻求拥有能力且已得到证明的后备人选,追求利用调职培训的计划,以便让主要人选做最好的准备。此外,我们一直坚持公开继任规划……我们认为连续性非常重要。"
  摩托罗拉CEO办公室前成员罗伯特·盖尔文
  1991年的谈话
  1981年,杰克·韦尔奇成为通用电气CEO,10年后,他成为这个时代的传奇人物。根据《财富》杂志的说法,他"是当代公认的首屈一指的企业变革大师"。看了堆积如山的有关韦尔奇革命的文章,我们或许会受到诱惑,把他描绘成骑着白马的救星,拯救陷入严重困难、从电力发明以来就没有做过重大改变的通用电气公司。如果不熟悉韦尔奇的背景或通用电气的历史,我们或许会被误导,认为他一定是从外面吸收的"新鲜血液",前来唤醒这个昏昏欲睡、自满自适的巨型公司。
  再也没有什么想法比这更背离事实了。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韦尔奇是纯正的通用电气人,他研究生一毕业,就进入公司服务,当时年龄是差1个月满25岁,这是他的第一个全职工作。他在通用电气连续工作20年后,才成为CEO,像每一位前辈一样,他是从通用电气深处崭露头角的。
  韦尔奇继承的并不是一家管理严重失当的公司,正好相反,他的前辈正是雷金纳德·琼斯,琼斯戴着"美国最受崇敬的企业领袖"的美名退休。《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对他的同辈作过调查,发现琼斯是"当前美国企业界最有影响力的人"。而且不只一次,在 1979年和198O年两次调查中都得到这个结论。《华尔街日报》和《财富》杂志所做的同样调查也把琼斯列在顶尖领袖之列。盖洛普民意调查更把琼斯列为1980年"年度风云企业CEO"。在财务上,例如,利润增长率、股本回报率、销
  售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等方面,通用电气在琼斯领导的8年间绩效和韦尔奇领导的前8年一样优异。
  此外,在通用电气众多表现良好的CEO当中,韦尔奇也不是第一位改革发动者或管理创新者。在吉拉德·斯沃普(1922年一1939年担任CEO )的领导下,通用电气大力转变,跨入家用电器事业。斯沃普也引进"启发式管理"的理念,并在员工、股东和顾客之间平衡分摊责任。在当时的通用电气,这种理念堪称新颖。在拉尔夫·科迪纳(1950年-1963年担任CEO)和他"全力追求"的口号领导下,通用电气以强大的力量打进很多种新领域--服务的市场增加了2O倍、科迪纳大刀阔斧地重新改革公司的组织,推动分权制度,制定目标管理(是美国企业中最先这样做的公司),创建克罗顿威尔(现在成为通用电气著名的管理培训和教育中心),还写了一本很有影响的书,名叫《职业经理人的新边界》。弗雷德·博尔奇1964年一1972年担任CEO期间,是创造力沸腾的时代,也是乐于大胆在飞机引擎和电脑等领域冒险投资的时代。琼斯在1973年一198O年出任CEO,也成为改变企业与政府关系的领袖。
  的确,通用电气最高管理层有着卓越超群的悠久历史。韦尔奇出自这一长期传统。以税前股本回报率作为基本的财务绩效指标来衡量,通用电气在韦尔奇的前辈领导下,从1915年起表现得和韦尔奇领导通用电气的前10年一样好:韦尔奇的业绩是26.29%,他的前辈是28.29%。事实上,我们根据回报率替通用电气不同CEO领导的时代排名后发现,韦尔奇在七个不同的时代中排名第五。(通用电气的每一个CEO,包括韦尔奇在内,任期中回报率的表现都超过同时期西屋的CEO。)当然,简单计算股本回报率时没有考虑产业循环的起伏、战争、大萧条等事件,所以,我们也根据通用电气、美国股市和西屋的平均年度股票投资回报率排列了通用电气历代CEO的表现。以这种资料为准我们发现,韦尔奇和前辈相比,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五,是极为优秀的,但还不是通用电气历史上的顶尖人物。
  这一点绝不能动摇韦尔奇名列美国企业史上最有效率的CEO之一的地位,但是--这一点是关键--他的前辈也一样。韦尔奇改变了通用电气,他的前辈也一样;韦尔奇的表现胜过对手西屋的CEO,他的前辈何尝不是;韦尔奇广受同辈尊敬,成为当代"管理大师",他的前辈亦然;韦尔奇奠定了通用电气未来繁荣的基础,他的前辈也一样。我们敬佩韦尔奇杰出的纪录,但是,我们更敬佩通用电气公司在 100年中最高管理层一贯拥有卓越表现的惊人纪录。
  拥有像韦尔奇这种才干的CEO令人赞叹,一个世纪里都有像韦尔奇这样的于才当CEO,而且全部都是公司内部自行培养的,这的确是通用电气成为高瞻远瞩公司的关键原因之一。
  事实上,整个CEO的选择过程,一直到最后选定韦尔奇当CEO,是传统的通用电气最优秀的一面。韦尔奇不但反映了公司的传承,也代表通用电气走向未来的改革倡导者。诚如长期担任通用电气顾问的诺埃尔·提区和《财富》杂志总编辑斯特拉特福·舍曼在合著的《通用电气传奇》一书所说:
  把可贵的通用电气交到韦尔奇手上的管理传统程序,表明老通用电气文化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面。前CEO琼斯花了很多年时间,从一群能力极为高强、后来个个几乎都领导大公司的人当中把韦尔奇挑了出来……琼斯坚持采用一种漫长、费事、彻底而吃力的程序,仔细地考虑每一个合格的人选,然后完全靠理智选出最适合的人,得到的结果足可列为企业史上继承人规划的典范。
  琼斯在 1974年--韦尔奇成为总裁之前7年,采取了这一程序中的第一个步骤,批准一份文件,名叫《CEO传承指引》,他和公司高层经理人力小组密切合作之后,花了两年时间逐步淘汰,把初步名单上全是通用电气人的96个可能人选减少为 12人,再减为6个首要人选,其中包括韦尔奇。为了测验和观察这6个人,琼斯任命每个人都担任"部门经理",直接接受CEO办公室领导。随后的三年里,他逐渐缩小范围,让这些候选人经历各种严格的挑战、访谈、论文竞赛和评估。程序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包括"飞机访谈"。在访谈中,琼斯问每一个候选人:"如果你和我同搭公司的飞机,飞机坠毁了,你我都丧命了,应该由谁来当通用电气公司的董事长?"(琼斯从他的前任博尔奇那里学到这一技巧。)韦尔奇在强敌中,最后赢得了这场严酷的耐力竞赛。落选的人后来则分别出任吉梯电信、乐伯美用品、阿波罗电脑、美国无线电(RCA)等大公司的总裁或CEO。另一件值得一提的趣事是,出身通用电气、后来成为美国其他公司CEO的人远远超过出身美国任何一家公司的人。
  和通用电气相比,西屋经常受最高层混乱不明和缺乏一贯性的震撼。担任过西屋CEO的人几乎两倍于通用电气,其中有人任期不到两年,西屋的CEO平均在位时间是8年,通用电气则是14年。此外,西屋过一段时间就到外面寻求CEO人才,而不是像通用电气公司那样,总是内部自行培养人才。乔治·威斯汀豪斯在 19O8年公司重整期间被赶出,取代他的是两个外人(两人都是银行家)。1946年,另一个外人(也是银行家)出任CEO,接着在1993年,经过1991和1992两年都出现以1O亿美元计的亏损后,西屋再度到外面寻找CEO,这次请到百事公司一位经理人来经营公司。
  我们想更详细地探讨西屋的内部传承程序,但是,我们发现,公司内外的出版物中都没有多少有关这个主题的材料。这一点也很有趣。通用电气对领袖的一贯性极为刻意的高度重视,因此,公司内外的观察家对这一点都有很高的评价。相形之下,西屋对于管理发展和继承人规划的重视程度就差远了。
  >>用内部晋升保存核心
  在这本书里,我们从头到尾都压低领袖在高瞻远瞩公司里的重要性,但是,如果说最高管理层根本不重要,显然是错误的,认为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当高瞻远瞩公司的CEO,而这家公司仍然可以继续前进,保持绝佳的地位,未免天真。最高管理层对一家公司会有影响,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有重大影响。问题是:会不会有正确的影响?管理层在发挥影响时,是否会保存公司的核心要素?
  高瞻远瞩公司从内部人才中增养、提升和慎重选择管理人才的程度,远远超过对照公司,他们把这件事当成保存核心要素的关键步骤。从18O6年到1992年间,我们发现,只有两家高瞻远瞩公司曾经直接到公司外面聘请CEO,比率是11.l%,却有 13家对照公司直接聘用外人当CEO,比率是72.2%,我们持有资料的高瞻远瞩公司的 113位CEO当中,只有3.5%直接来自公司外,对照公司的140位CEO当中,却有22. %直接来自公司外。也就是说,高瞻远瞩公司提升内部人当CEO的可能性是对照公司的6倍。
  换句话说,在高瞻远瞩公司加起来总共1700年的历史中,我们发现,只有4次外人直接接任CEO角色的个别案例。
  简单地说,高瞻远瞩公司和对照公司最大的差别不是领袖的素质,重要的是优秀领袖的一贯性,也就是保存核心的一贯性。高瞻远瞩公司和对照公司在公司历史的某些时期都曾经拥有绝佳的最高管理层,但是,高瞻远瞩公司拥有更好的管理发展和继承人规划,这是保持这座时钟能够继续滴答作响、发扬光大的关键,这种机制从而使18对对照研究的公司中,有15家高瞻远瞩公司比对照公司在从内部培养人才方面,更能确保一贯性。
  表8.1聘用外人当CEO的公司
  (18O6年一1992年)
  高瞻远瞩公司            对照公司
  菲利普·莫里斯            美利坚百货
  迪斯尼公司              宝来
  高露洁
  哥伦比亚电影
  通用汽车
  霍华德·约翰逊
  健伍
  诺顿
  雷诺
  富国银行
  西屋
  先力时
  注:IBM在1993年,就是我们截止本书资料分析年份之后,聘请外人郭士纳担任CEO。我们不把担任波音CEO23年的艾伦视为外人,因为他在成为CEO之前,担任公司的律师20年,其中14年还以董事身份积极活跃地参与公司的重大管理决策(例如组织改造、研发投资、财务结构和业务策略等等)。  你可以把这种情形想成一种连续的自我强化程序。想成像下图一样的"领袖连续性循环"。
  领袖连续性循环图
  缺少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导致管理断层,迫使公司到外部寻找CEO,从而使公司偏离其核心理念。这种管理上的断层还会阻碍发展,因为公司高层的混乱使其停滞不前。其实,在对照公司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况,它与高瞻远瞩公司的"领袖连续性循环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将这种模式称为"领袖断层"和"救世主综合症"。
  看看下面高露洁和宝洁、先力时和摩托罗拉的对照情况。
  高露洁领袖断层,宝洁公司人才济济
  在2O世纪初期以前,高露洁一直是一家杰出的公司。在1806年创立后,高露洁获得一个世纪的稳定增长,规模大致和宝洁相当。在我们研究的对照公司当中,它是很早就声明拥有最强核心理念的公司,还有由悉尼·科尔盖特拟就的核心价值和长盛不衰的目的。但是,到2O世纪4O年代,高露洁已经衰落,公司规模不到宝洁的一半,获利能力不到宝洁的四分之一。而且在其后的4O年里,大致保持这样的比率,公司也逐渐脱离强烈的核心理念,自我认同感远不及宝洁公司。
  这是为什么?原因之一在于高露洁的继承人规划不当,经营管理的不连贯随之而来。高露洁早年完全是由内部人经营管理,最初4代的最高管理层全都是科尔盖特家族的成员,但到2O世纪初期,公司在管理层发展和继承人规划方面没有做好,到2O年代末期,公司内培养的继承人缺乏之至,以致只好通过和棕榄必特公司合并,"让位给外来的管理层",1936年《财富》杂志一篇文章描述说:  "科尔盖特兄弟逐渐衰老,总裁吉尔伯特7O岁,悉尼66岁,才55岁的罗素没有参与什么经营管理……悉尼的儿子拜尔……耶鲁大学毕业才6年,对科尔盖特家族来说,实在太年轻了。所以,查尔斯·皮尔斯建议把棕榄必特和高露洁合并时,科称盖特兄弟很重视……合并完成后,他们辞职,实际上等于退休了。
  事后证明,担任合并后公司CEO的皮尔斯是个祸害。他在"狂热扩张的欲望"驱使下,一心试图推动一连串不成功的购并,想把高露洁和标准品牌、贺希和卡夫等公司合并,成为庞大的集团企业。皮尔斯因为纯粹追求扩大公司规模,忽略了高露洁的业务和基本价值的根基。高露洁的总部本来在新泽西州的泽西市(81年来和公司的香皂制造厂毗邻,皮尔斯甚至把总部迁移到芝加哥。皮尔斯从1928年掌权到33年,高露洁的平均销售投资回报率降低了一半以上,从9%降为4%。虽然当时正处于大萧条时期,但同一时期,宝洁的销售回报率实际上还略微提高,从 11.6%提升到 12%。
  皮尔斯严重违反高露洁的核心理念,尤其是违反公司公平对待零售商、顾客和员工的核心价值。他和零售商定立合同时要求苛刻,以致零售商起而反抗:
  药店特别愤恨,他们长期以来习惯于高露洁的保守交易方式,皮尔斯这个……管理层的手法  他们一点也不喜欢,因为高露洁的利润主要是靠卫生用品……药店的背叛……成为毁灭性的打击。  根据《财富》杂志的说法,最后高露洁家族"从昏睡中振作起来,震惊地审视皮尔斯造成的损害"。36岁的拜尔·科尔盖特取代皮尔斯出任CEO,把公司总部从芝加哥搬回新泽西,并重振高露洁的价值观,重建奋勇前进的动力。但是,皮尔斯在位期间造成的损害使年轻的的拜尔非常为难,他也没有准备,不曾接受过担任这种角色的培养。他在这个位置上只呆了5年,就把职务交给了国际销售经理爱德华·列特尔。高露治落在宝洁之后,从此再没有再赶 上。皮尔斯下台后的 10年里,宝洁的增长率是高露洁的2 倍。获利则是4倍。
  在皮尔斯惨剧之后,高露洁开始了最高经理人传承的拙劣模式。利特尔在 1938年一 1960年担任CEO,他经营公司好比演"独角戏"。根据《福布斯》杂志的说法,"高露洁被利特尔专制--而且"专制"并非耸人听闻。"我们找不到任何证据,显示利特尔曾经想过高露洁没有他掌舵的情形,公司也没有任何继承人规划。利特尔最后以79岁高龄退休,高露洁被迫召回一位国际业务副总裁,设法让陷入严重困境的国内业务反败为胜。
  1979年,高露洁再度经历了一次混乱的高层传承。当时CEO大卫·福斯特被董事会逼下了台。福斯特像他的前辈一样,"在公司里继续上演独角戏,这样也适合他的脾气。"事实上,福斯特确实也有阻止继承人规划的动作。根据《财富》杂志一篇文章的报导:
  福斯特为了达到目的,尽最大的力量缩小他法定继承人的权力,甚至尽力压抑他的光芒。福斯特寻找有效的方法,使董事会在继承问题上保持沉默。高露洁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要求高级主管在6O岁时退休,福斯特当时55岁了,也说过他会遵守这个政策,但是有传闻说,在(可能继承他的人)得到担任(另一家)公司总裁的邀请时,他把这个机会抢了过去。高露洁高层再度震荡。福斯特被赶下台后的10年里,销售和获利能力进一步落在宝洁后面,销售额和利润降为宝洁的四分之一。造成高露洁相对衰落的因素除了管理层的混乱之外,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包括宝洁的研究发展工作极为优秀,比较优异的经济规模,但是--这一点是关键--高露洁在皮尔斯的混乱期间之后,第一次失去和宝洁并驾齐驱的机会,此后就不断地在重要的继承转折时刻横生波折。
  宝洁虽然和高露洁一样在完全相同的历史时刻中面临如何摆脱家族控制的挑战,相形之下,管理层却从来没有遭遇过高露洁的那种波折。2O年代期间,科尔盖特兄弟忽略了培养杰出的继承人,库相·普洛科特却小心翼翼地让19O9年就加入公司的员工理查德·杜普利做好接任CEO的准备工作。杜普利在普洛科特的监督和教导下,职权日重,终于在 1928年成为首席业务主管(就在同一年,高露洁把"重任交给了一个外来经理")。1930年,杜普利开始了 18年成功的CEO生涯,是宝洁第一位不属于创办人家族的CEO。后来杜普利像前辈普洛科特一样,致力确保公司一代又代的一贯性。诚如斯梅尔(1981年一1989年担任CEO)的描述:
  在实施和传承本公司特质方面,杜普利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他熟识宝洁从 1890年创立以来在他之前仅有的两位CEO,而且向他们学习。他也深深了解在他之后四位担任这个职务的人,并且协助教导他们,我是其中之一,而我只不过是本公司创立近一百年来的第7位CEO。
  宝洁了解不断培养管理人才,使管理层的传承永不中断。从而在公司上下保存核心的重要性。《邓氏评论》曾经说过:"宝洁培养经理的计划极为彻底和一贯,因此,公司的人才济济--每个工作、每一阶层都是如此。"宝洁一贯的目标是从最底层到最高管理层,都"拥有两、三个能力相同,可以承担更上一层楼职责的人"。杜普利的继承人尼尔·迈克尔罗伊解释说:"我们培养未来管理人才的工作……年复一年地进行,不论景气好坏。要是不这样做,若干年后,我们就会有断层,而我们承受不了断层。"
  >>先力时领袖断层,摩托罗拉板凳有深度先力时公司的创办人"指挥官"麦克唐纳是一个才华横溢、主宰一切的干才。他在 1958年去世前,没有培养任何一位有能力的继承人,死后由最亲近的同事休·罗伯森接任CEO,但是,当时他已经年愈古稀,《财富》杂志在196O年评论说:"先为时现在主要是靠着旧强人传下的动力前进……不是依靠未来领袖带来的动力。"罗伯森做了两年,传位给极为保守的公司法律顾问约瑟夫·赖特,赖特放任公司逐步背离权力追求高品质的核心价值;1968年公司内部员工萨姆·开普兰升任CEO,但是,他在1970年突然死亡,先力时再度面临最高经理人真空,认为需要一位外来的救星拯救公司,经过努力的寻找后,先力时雇用福特汽车的约翰·聂文当CEO。
  聂文任内的表现并不突出,而且让公司继续背离了原有的价值观。他 1979年辞职,已经退休的前任董事长赖特被迫在68岁高龄重新出马,设法重整旗鼓。赖特提拔雷文,克卢克曼当CEO,但是克卢克曼和前辈开普兰一样,任职两年后突然去世,使先力时再度面临继承危机。
  相形之下,摩托罗拉完全没有这样的波折,是以管理的一贯性保存核心理念的典范。创办人保罗·盖尔文在正式传位给儿子鲍勃·盖尔文之前很多年就开始培养他;小盖尔文 1940年还在念中学时就开始在摩托罗拉工作,那时距他成为总裁还有16年,距他成为CEO有19年。老盖尔文为了确保小盖尔文从最基层的业务做起,让他当库存办事员,特权降到最低。小盖尔文早上7 点到人事处报到,应征暑期工作时,一位经理不按规矩要带他直接会见人事部门主管,小盖尔文婉拒了。他希望从最基
  层历练,就像每一个摩托罗拉人的必经之路一样。
  小盖尔文在公司里逐步爬升,终于在父亲去世前3年和父亲共同执掌总裁的职务。"家父常常……声明我们父子同心,可以像一个人一样行动,他和我都可以单独就任何问题采取行动,另一个人都会支持。"老盖尔文传记的作者写道,上一代到下一代的经验传承无日无止,经年累月。接着,小盖尔文在 1959年父亲去世后,几乎立刻就开始思考经理的培养和下一代继承人的规划--离他把控制权交下去足足有四分之一个世纪。
  为了强化内部领导的一贯性观念,小盖尔文抛弃了CEO限于一人的传统观念,主张由几名成员组成"CEO办公室"、他主张在任何时候,这个办公室都由几名(通常是3名)成员组成,而不是只有一位领袖,小盖尔文这样做,原因之一是确保公司在任何时候都有安排妥当的干才承接领导责任。小盖尔文写道:"我们对于继承次序,始终都有不公开、但是明确的认知,我们在(我是CEO办公室成员之一的)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一直都准备好应付不期而至的变化。"
  摩托罗拉公司不只把"CEO办公室"的观念应用在最高管理层,也用在低层(每一个办公室有两、三个成员),成为贯彻公司上下培养经理人和领导一贯性的重要机制。盖尔文知道这种做法在管理思想家之间颇有争议--更不必说不易管理了--但是他主张"利润"远重于"成本"。他在 1991年写道:
  如果希望最高层办公室的观念成功推行,就需要经验丰富、在事业生涯较早阶段就适应这种角色的人选,经验基础必须靠同一层级的工作提供……类似"CEO办公室"的做法的确有缺点,有些人曾明白表示不喜欢这种做法……这种办公室可能发出互相冲突的讯息……因此,有些办公室有时候不能发挥作用,有些人选会离开或被冻结,但是,运作顺利的情况比较多……现在还在应用就是明证。平心而论,这是人才的象征,就继承问题而言,这个方法向来提供资讯最充分的对策,绝对有助于荐用能力卓越、可以进入CEO办公室的人选。
  摩托罗拉在65年历史里没有遭遇过先力时那样的领导断层,也持续不断地一再创新,扩展业务领域,从为西尔斯收音机修理电池,到制造集成电路和卫星通讯系统,表现卓越、深受核心价值熏陶的最高层从未中断,即使是在突然失去最高的管理人才时也一样。例如 1993年,CEO力公室的重要成员乔治·费舍尔离开摩托罗拉,出任柯达CEO。在大多数公司里,这么能干的CEO突然离开一定会造成混乱、不安和管理断层--就像先力时的CEO突然死亡时那样--但在摩托罗拉不会,CEO办公室的另两位成员,54岁的盖利·图克和43岁的克里斯托夫·盖尔文就顶起空缺,同时摩托罗拉也开始内部作业,从训练有素、数量庞大的管理人才中挑选一位新人,接任CEO办公事的第三位成员。《纽约时报》在一篇标题为"摩托罗拉将可安然无恙,谢谢"的文章里总结说:"费舍尔先生有幸能够放心地离开,知道摩托罗拉几乎有最万全的准备,承受得住这一令人惊异的事情。"
  管理混乱导企业衰落
  在我们的研究中,西屋、高露洁、先力时不是最高管理层动荡和断层仅有的例子,我们发现,对照公司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5O年代的梅维尔公司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当时华德·梅维尔发现自己没有安排好继承人,但因为他"非常想退休",便急切地想把公司交给别人--任何一个人都行,于是就把职位交给一位没有准备、甚至不想要这个职位的生产经理,结果公司急剧衰落。后来梅维尔评论说:"我震惊地发现,人选不当居然能让业绩恶化得这么快。"接着梅维尔展开一年之久的寻觅,希望找到一位外人当CEO来挽救公司;幸运的是,梅维尔最后明智地放弃寻找外人,改为培养公司内部一位有前途,后来证明非常能干的CEO。
  5O年代未期,道格拉斯飞机公司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创办人老唐纳德·道格拉斯把公司交给准备不足的儿子小唐纳德·道格拉斯。"小唐纳德根本无力接替他的老父亲的职位"。一位传记作家写道:"儿子认为是敌人对他施加报复(大多数是他父亲的重臣),……于是把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赶下台,换成自己的亲信。"在小道格拉斯忙于替亲信安排高位时,能干的经理们纷纷离去,而这时却是公司面临波音毫不容情的屠杀,最需要这些经理的时候。6O年代初期,道格拉斯飞机绝望地设法--却没有成功--赶上波音时,丧失经营管理人才使道格拉斯束手无策。公司在 1966年遭遇悲惨的危机,小道格拉斯为了救亡图存不得已选择和麦克唐纳飞机合并。
  2O世纪7O年代,雷诺也发生过类似事件。当时曾任联邦百货总裁的公司董事保罗·斯蒂克协助推翻预定继承人的接班规划,然后上下联手,让自己成为总裁。到1985年,雷诺购并纳比斯克食品后,在企业史上著名的高级经理大换血惨剧中,纯粹是公司传统的异类的罗斯·约翰逊成为CEO。布莱恩·宝来和约翰·黑里尔:合著的《开门揖盗:雷诺纳比斯克沦落记》一书里,对这些事情有详细的记载,专长投资理才的柯相柯拉维公司发动购并战,靠着垃圾债券融资买下雷诺纳比斯克,引进了另一位外来的CEO,约翰逊的时代终结。
  美利坚百货也发生过这种事。创办家族亲眼目睹自己创造的公司,因为缺乏能干的继承人,引进外人负责经营,而遭到毁灭。宝来也是如此,因为公司"在我们的管理层结构中面临明显的断层,公司在麦克唐纳独裁统治期间,没有培养新的经理人"。因此,从班迪克斯引进了外人迈克尔·布鲁门撒。大通曼哈顿银行、霍华德·约翰逊、哥伦比亚电影也都发生过这种事情。
  这种事也发生在迪斯尼和IBM这两家最近高度曝光的公司身上,这两家是我们认定的高瞻远瞩公司。
  在迪斯尼,沃尔特·迪斯尼没有培养任何能干的继承人。公司在20世纪7O年代沉沦下去,因为经理人漫无头绪,老是自问:"沃尔特·迪斯尼怎么做?"为了拯救公司,董事会在 1984年3礼聘麦克·艾斯纳和法兰克·韦尔斯。但是,我们乐于指出,迪斯尼即使在选择外人时也刻意尽最大力量保持理念的一贯性。负责指导寻找外界人才的雷·华森找上艾斯纳,不仅因为他在业界有辉煌的纪录,也因为艾斯纳了解和欣赏--而且真正毫不保留地拥护--迪斯尼的价值观,一位迪斯尼人扼要地说明:"艾斯纳变得比沃尔特·迪斯尼还沃尔特·迪斯尼。"
  迪斯尼的案例显示一个要点:如果你的公司觉得必须外聘最高层经理人,也要找和公司核心理念高度一致的人选,他们的管理风格可能不同,但是应真心地赞同公司的核心价值。
  怎样看待IBM的事例呢?IBM董事会在 1993年决定撤换自行培养的CEO,代之以雷诺出身、毫无电脑工业经验的外人郭士纳。这一重大的异常现象,怎么符合我们在其他高瞻远瞩公司见到的情形呢?我们觉得IBM的决定毫无意义,至少就我们审视过的高瞻远瞩公司合计170O年历史的架构来看,这样做毫无意义。
  IBM董事会这样做,或许是基于激烈变革需要外人带动的假设,对于这个假设,我们只简单地回答:请看韦尔奇的例子,韦尔奇这位"当代企业变革大师"全部的职业生涯都服务于提升他为CEO的公司。IBM拥有地球上最完备的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有雇用杰出人才的悠久历史,我们根本不能相信IBM里竟然没有一位才干可匹敌韦尔奇的改革分子;要是IBM在公司里找不出至少一打与外聘人员一样能干的内部人才,才真正叫我们吃惊。
  IBM董事会和求才委员会希望激烈的变革和进步,请来郭士纳后,或许可以达成目标,但是,IBM真正的问题--其实是今后10年的关键问题--是郭士纳是否能够保持IBM的核心理念,同时带来重大的变革?要是能够,那么IBM或许可以恢复世界最高瞻远瞩公司的崇高地位。
  正如通用电气、摩托罗拉、宝洁、波音、诺世全、3M和惠普等公司一再显示的,高瞻远瞩公司为了获得变革和新构想,绝对不需要聘请外人担任最高管理层的职务。
  >>CEO、经理人和创业家借鉴
  简单地说,我们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想以聘请外贤担任最高经理人成为高瞻远瞩公司并保持这种地位,极为困难;同样重要的是,从内部提升和刺激重大的进步绝对没有冲突。
  如果你是大公司的CEO或董事,你可以直接引用本章的教训,贵公司应该安排好经理人培养程序和继承人的长期规划,以确保一代一代顺利传承。请记住:因为沃尔特·迪斯尼构建滴答作响的时钟时忽略了这个重要部分,以致美国象征之一的迪斯尼陷入了可怕的困境;我们请你不要重蹈高露洁、先力时、梅维尔、美利坚百货、雷诺和宝来等公司的覆辙,不要陷入只有引进外人才能在最高层带来变革和进步的陷价。外人可能淡化或摧毁公司的核心。关键是要培养和提升能够刺激健全的变革和进步,同时又能保存核心的内部干才。
  如果你是一位经理,本章的精义也适用于你。如果你想在一家大公司里建立一个高瞻远瞩的部门或团体,也可以思考培养经理和继承人规划的事情,只是规模较小而已。如果你被汽车撞了,谁能接替你的角色?你要怎样帮助这些人发展?你要做什么规划,以确保你高升时能够顺利而有秩序地传承?(你也可以问上级,看他们采取什么确保顺利传承的步骤。)最后一点是,如果你找到一家真正合得来的高瞻远瞩公司,这家公司或许值得你留下来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或许胜过跳槽。  小公司和创业家如何应用本章内容呢?显然小公司不可能像通用电气一样,在推动继承过程之初就排出96位人选,但是,中小企业一样可以培养经理和规划继承人。保罗·盖尔文细心教导儿子当CEO时摩托罗拉还是一家小公司;默克、宝洁、强生、诺斯特龙和马利奥特等公司传承给家人时也一样;萨姆·沃尔顿在公司只有5O家商店时就开始思考公司未来的管理层;休利特和帕卡德在50年代惠普只有5OO个员工时就正式开始了经理计划和详尽的继承人规划。
  有趣的是,几乎所有构建高瞻远瞩公司的早期人物在职时间都很长(平均32.4年),所以,这些公司在资历浅、规模小的时候很少面临真正的传承,尽管如此,很多公司都在真正的传承时刻之前很久就规划好了继承事宜。如果你是中小企业人士,这一点表明你要采取非常长远的观点。根据一个伟大的构想设立一家公司,迅速成长、赚钱退出、并把公司传交给外来职业经理人的企业模式,很可能无法产生另一家惠普、摩托罗拉、通用电气或默克。
  从构建高瞻远瞩公司的观点来看,问题不在于公司目前这一代表现得多好,真正重要的关键问题是:公司在下一代、下下代、再下一代的表现有多好?个别的领导终究会凋零,但是一家高瞻远瞩公司却可以迅猛前进几个世纪,追求远超出任何领袖任期的目的,并表现其核心价值。
9 永远不够好
  "别只追求胜过同辈或前辈。要设法胜过你自己。"
  威廉·福克纳
  "大家总是对家父说:'啧,啧,你真是成就惊人,现在你可以休息了。'他一定会回答说:'噢,不行。还得继续做下去,还要做得更好。"
  马利奥特董事长  小马利奥特
  1987年
  高瞻远瞩公司的关键问题不是"我们做得有多好?"或"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得很好?",也不是"我们要有多好的表现才能应付竞争?"。对这些公司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明天怎样做得比今天更好?"他们把这个问题看做生活方式,变成思想和行动的习惯。高瞻远瞩公司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优异的运作和绩效,这种成绩不像是最终目标,反而像因为自求改善、加上对未来投资,在这种永不中止的循环中产生的附带结果。高度高瞻远瞩的公司没有最后的终点线,没有什么"已经做好了",没有什么时候可以让它们觉得能够悠闲自在,靠着辛苦得来的果实度日。
  我们发现,高瞻远瞩公司能够得到特殊的地位,主要不是目光高人一等,或拥有成功的"秘诀",而是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自我要求极为严格。要成为高瞻远瞩公司并保持这种地位,极需平凡的、旧式的纪律和辛苦工作,还要有发自内心、对任何自满和沾沾自喜都深恶痛绝的心理。小马利奥特在回顾成功的根本因素时说道:
  纪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没有纪律,就没有品格,没有品格,就没有进步……逆境给我们成长的机会,而且我们通常会得到追求的东西。
  如果我们在问题产生时能够克服,我们的品格会大为提高,促使我们成功的素质也会大为提升。
  "不断改善"在80年代成为管理口号,但是数十年来,在高瞻远瞩公司里,这一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在某些案例中,这种情形甚至超过1个世纪。例如,普洛科特和甘布尔运用持续改善的观念可以回溯到19世纪5O年代!麦克奈特在1910年代,把这一观念引进3M的日常运作;马利奥特1927年开设第一家麦根啤酒小店后不久就采用这一观念;帕卡德从4O年代开始就一再使用"不断改善"这个名词。  我们的研究结果明确支持不断改善的观念,但不是把它当做某种方案或流行的管理方式。在高瞻远瞩公司里,不断改善是制度化的习惯,是一种有纪律的生活方式,它融入了组织结构,并且用有形的机制予以强化,激发对现状的不满,高瞻远瞩公司更进一步把自我改进的观念大大推广,不限于程序的改善、它代表对未来的长期投资,代表在员工的培养上投资,代表应用新构想和新科技。简单地说,就是尽一切力量,使公司在明天比今人更强大。
  >>永不满足的机制
  你很可能产生这样一个印象:高瞻远瞩公司并不是个安逸的地方,这正是你应该有的印象。
  安逸不是高瞻远瞩公司的目标。高瞻远瞩公司设置强大有力的机制来产生永不满足的心态,消除自满从而在外部世界发出要求之前,就刺激变革和改善。
  高瞻远瞩公司就像伟大的艺术家或发明家,永不自满,蓬勃成长。他们明白,满足会带来自满,最后导致衰败。问题当然是如何避免自满,如何在公司成功或成为本行业的老大后自我维持纪律,如何维持公司的活力,靠着从内部燃起的熊熊烈火驱策员工继续前进,永不满足,始终追求改进。
  宝洁的杜普利思考的就是这些问题。宝洁力争上游,在20世纪初取得显赫地位之后,他担心公司可能变得快乐和自满,他该怎么办?他可以四处活动,苦口婆心地宣扬维持纪律的重要性,可以写短文和小册子,说明自满的危险,可以亲自和公司上下的经理见面,让他们深深了解变革和自我改进的真正价值。但是,杜普利知道,公司不只是需要推动改革、迎接未来的良好意愿,他更希望找到有约束力、能够推动内部持续改革的东西。
  因此,1931年,他欣然回应营销经理迈克尔罗伊提出的强烈建议,亦即创立品牌管理结构,允许宝洁的品牌直接和公司的其他品牌竞争,就像不同公司的产品竞争一样。宝洁拥有最好的人才、最好的产品、最好的营销力量,为什么不让宝洁内部最好的东西之间互相竞争呢?如果市场不能提供足够的竞争,为何不创造一种内部竞争制度使任何品牌都不能以既有的成就自满自安呢?品牌管理互相竞争的制度在3O年代初期实施,成为宝洁从内部刺激变革和改进的强力机制。事实证明,这种制度极为有效,因此,最后几乎每一家美国消费品公司包括高露洁在内都模仿采用,只不过高露洁是在将近3O年后才这样做。
  这里的重点不是成功的公司一定要创造内部竞争,以保持公司生机勃勃,重点是应该建立某种永不满足的机制,对抗自满顽症--这种疾病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所有成功的组织。内部竞争是这种机制的一种,但不是惟一的一种。我们发现高瞻远瞩公司有很多种不同的机制。
  1950年代默克采取了一种策略:在产品成为低利润率的普通商品后,故意让出市场占有率,籍以迫使自己创新发明,获得增长和繁荣。摩托罗拉运用和默克类似的"创新或死亡"机制,加上废弃占销售比重高的成熟产品,迫使自己用新产品填补差额。摩托罗拉在电视机和汽车收音机上采取了这种做法(董事长罗伯特·盖尔文把美国厂生产的最后一部汽车收音机放在自己的桌上,提醒自己摩托罗拉是"以高科技先锋的身份重新创立"的)。摩托罗拉应用一种叫做"科技地图"的机制,填补放弃成熟产品所造成的缺口。科技地图是一种全面的工具,标出自己在科技上比竞争对手进步的地方,并且标明未来10年预期的市场需求。
  通用电气采用一种叫做"动脑会"的程序,把内部的永不满足制度化。先由员工各自组成小组,讨论有什么改善的机会,并提出实质的建议,上级经理不能参加讨论,但必须当场在整个小组面前对建议做出决定--不能逃避、躲藏、回避或拖延。
  波音采用一种我们称之为"敌人观点"的规划程序,为自己创造不安的感觉。做法是指派经理人,假设他们是替竞争对手工作,以消灭波音为目标发展战略,对手会利用波音的什么弱点?对手会依靠什么优势?什么市场可以轻易地侵占?然后,根据他们得到的答案,波音应如何应对?
  沃尔玛"打败昨天"账薄
  十一月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第一个
  星期一
  第一个
  星期二
  第一个
  星期三
  第一个
  星期四
  第一个
  星期五
  第一个
  星期六
  第一个
  星期日
  第一个
  星期
  沃尔顿在沃尔玛的早期就开始采用了一种叫做"打败昨天"纪录的机制(见上表),这种纪录像账薄一样每天记载当天和去年同一天的销售数字,沃尔玛用这种帐簿作为刺激,把标准越推越高,直到永远。
  诺世全创造了员工永不停止改善的环境,每小时做一次销售额排名,衡量同事之间的成就。因此,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可以让员工在达到目标后松懈下来。诺世全也慎重地追踪顾客的反馈,并把员工的薪资和晋升与这种趋势结合起来。对此,布鲁斯·诺斯特龙解释说:
  如果你真的倾听顾客的心声--他们永远不会满意--他们会让你知道你做错了什么,这样就会强迫你做得更好。志得意满是最让我困扰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在服务和一切事情上得到了太多的赞美,于是我们就开始相信这些话,然后就认为自己比顾客行,然后就停滞不前。
  惠普也有评比员工的历史。每个经理必须在团体评比会议里,各自为自己手下员工的排名和其他经理争辩。这一过程必须一直持续到所有的经理都同意从上到下的整体排名后才结束。这一程序很辛苦、很耗神,而且很不舒服,任何员工几乎都不可能在得到很高的考评后就安逸地过下去。
  惠普还制定了一种叫做"量入为出"的强力机制:反对借出任何长期债务的政策。精密的财务模式显示,这一政策完全不合理。惠普这样的公司应该长期放债,以便尽量扩大其价值。但是这种模式体现不出无债务政策对内部的强大效果--发挥强制性的纪律,惠普由拒绝为增长所需要的资金承受长期负债,因而强迫自己学习如何完全从公司内部取得资金,来支付2O%的平均年增长率,何况还有持续不断、占销售额 1O%的研发投资支出。有人可能认为这种机制不合理,却培养出一大群规矩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总经理,他们善于以资金不足的小公司才有的高度节俭和效率经营公司业务,就像惠普一位副总裁描述的那样:
  这种(量入为出的)哲学为公司上下规定了完美的纪律。如果你想创新,必须自力更生,这是贯彻公司上下的最有力却最不为人了解的影响。
  对照公司又如何呢?我们发现,没有证据显示他们所制定的永不满足机制在力度上比得上高瞻远瞩公司。在他们的历史里,严格自我规范的意识根本没有一贯性。的确,我们发现,有些对照公司刻意采取安逸的态度,牺牲公司长期利益、榨取短期利益的情形并不少见。而在高瞻远瞩公司里,几乎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行为模式。
  >>为了明天(今天要奋斗)
  设想你是 1946年时的体利特和帕卡德,你们拥有一家不到10年历史的小公司。眼看着公司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防合同枯竭,营业收入减少5O%,你们面临急迫的现金周转危机,公司的存续受到威胁,在市场上又没有立刻可以解决问题的商机,就像帕卡德描述的情形那样:
  我们都在庆祝大战结束,但同时知道我们会有很严重的问题,1946年,我们的销售额从前一年的大约150万美元降到大约只剩一半,我们很担忧,不知道能不能维持下去。
  你在同样的情况下会怎么办?你认为他们又会怎么办?
  首先,他们裁减了大约2O%的员工,面临政府合同的减少,他们为了拯救公司,只能裁员。其次,他们发誓永远不再过度依赖起伏过大的政府合同业务。
  但是,休利特和帕卡德并未就此止步。他们还采取了一个行动,对于业务剧减4O%的小公司而言,这种行动堪称胆大包天、目光远大。当时,所有靠国防合同生存的机构都面临艰苦的日子,他们决定利用这一事实,开始到战时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中聘请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也决定挽留手下最优秀的高薪人才,以免造成定会影响公司长期利益的损害。普克解释说:
  虽然我们的业务减少了,我们仍然决定聘请……这些聪明、年轻的工程师。就在公司走下坡路的时候,我们聘请了拉尔夫·李、布鲁斯·赫利、阿特·方、赫理斯·奥弗拉克和一些别的人才,因为我们相信这是争取一些优秀技术人才的好时机。
  在这一决定中,令人惊叹的是,休利特和帕卡德根本不了解战后的商业环境,是否能对他们手下人才提供足够的支持。这是一场赌博,而且事实上,惠普在战后痛苦的凋整中奋力挣扎,一直到 1950年才重新开始迅速成长。但是,1946年高瞻远瞩的投资使惠普在以后的2O年里大获丰收,公司的工程人员推出了许多创新和获利良好的新产品。
  休利特和帕卡德在公司成长过程中不断强凋,绝不为了迅速获得短期利益牺牲公司的长期原则与健全。例如,普克在 1976年指出,任何时候,如果他发现员工为了提高本部门的短期利润而违反公司的道德原则,这个人一定委开除,不论是什么情况。不管这样做对近期的成本有什么影响,都绝无例外。在帕卡德的眼中,惠普的长期信誉无论如何都必须保护,可是休利特和帕卡德从不误用自己的长远眼光作为该年度放松压力、安逸度日的理由。帕卡德在7O年代对惠普公司经理人说过的两段话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帕卡德
  五十年的眼光       一年的看法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