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06《扬州画舫录》李斗

李斗/ 王军(清)
扬州画舫录  清·李斗
        ●自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自序
  扬州自郡志、邑志外,又有汪光禄应庚《平山堂揽胜志》、程太史梦星《平
山堂小志》、赵转运之璧《平山堂图志》,言之详矣。江都汪明经中尝慨志书考
古未精,于是撰《广陵通典》,于土地之沿革及历代人物典礼,言之详矣。后之
作者莫能或之先也,惟专考古事,略于近世,则以体裁有如是耳。
  斗幼失学,疏于经史,而好游山水,尝三至粤西,七游闽浙,一往楚豫,两
上京师。退而家居,则时泛舟湖上,往来诸工段间,阅历既熟,于是一小巷一厕
居无不详悉。又尝以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上之贤士大夫流风余韵,下之琐细猥
亵之事,诙谐俚俗之谈,皆登而记之。自甲申至于乙卯,凡三十年,所集既多,
删而成帙。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按扬州郡城之地,自上方寺至长春桥为
草河,自便益门至天宁寺为新城北,自丰乐街至转角桥为城北,自瓜洲至古渡桥
为城南,自古渡桥至渡春桥为城西,自小东门至东水关为小秦淮,而皆会于虹桥。
于是自“荷浦薰风”至“水云胜概”为桥东,自“长堤春柳”至莲性寺为桥西,
而会于莲花桥。又自“白塔晴云”至“锦泉花屿”为冈东,自“春台祝寿”至尺
五楼为冈西,而会于蜀冈三峰。依此次叙之为卷帙,其工段营造之制及画舫之名
附于卷末。凡志书所详别无异闻者概不载入,或事有可录而闻见有未及者,遗漏
之讥,亦所不免。倘有以益我者,俟更为续录以补之。
  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仪征李斗记。
  ●卷一
  ◎草河录上
  扬州御道自北桥始。乾隆辛未、丁丑、壬午、乙酉、庚子、甲辰,上六巡江、
浙,江南总督恭纪典章,泐之成书,谨名《南巡盛典》。内载向导统领努三、兆
惠奏自直隶厂登舟,过淮安府,阅看高邮东地南关、车络坝等处河道堤工,拢扬
州平山堂,渡扬子江至金山,三百七十七里,分为八站,此江北地也。又自崇家
湾,三里腰铺,九里竹林寺,四里昭关坝,七里邵伯镇,三里六闸,二里金湾坝,
一里金湾新滚坝,二里西湾坝,六里凤皇桥,七里壁虎桥,三里湾头闸,由北桥
七里香阜寺御道,旱路八里天宁寺行宫,计程六十二里,此扬州水程一站也。
《盛典》载御制诗云:“清晨解缆发秦邮,落照维扬驻御舟。”谓此自天宁寺行
宫入天宁门,出钞关马头登舟,四里文峰寺,四里九龙桥,八里高寺行宫,计
十六里,此水程第二站也。自高寺行宫十六里锦春园,一里陈家湾,一里由闸,
五里江口,计程二十三里,此水程第三站也。又云:徐家渡至直隶厂,由小五台
至平山堂、高寺等处,由钱家港至江宁府,由苏州至灵岩、邓尉等处,由杭州
至西湖,由绍兴至禹陵、南镇等处,俱系旱路。盖江南皆水程,其由小五台至平
山堂、高寺等处旱路者,乃由于十六年天宁寺未建行宫,香阜寺皆设大营。由
香阜寺入天宁门出钞关马头,此一段为旱路,即今之北桥御道也。由陆路至江南
清江浦为水程,御舟向例在清江浦,仓场侍郎及坐粮厅司之。舟名安福舻、翔凤
艇、湖船、扑拉船,皆所谓大船也。其余上用船只,装载什用等物及随从官兵船,
例给票监放。御舟前派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各二员,前引船只派两对出两边行
走,船旁令一人骑马在河路行走,以备差遣。拉船帮纤,侍卫四员,四副撒袋,
令在拉帮纤侍卫后行走,纤手用河兵沙飞马溜,添纤用州县民壮盐快,不敷,雇
民夫。升跸御舟,凡御前大臣、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
船,及载御马船,上驷院侍卫、官员批本奏事军机处、侍卫处、内阁、兵部官员
船,以有事承办,俱在前行走。两岸支港汊河、桥头村口,各安卡兵,禁民舟出
入。纤道每里安设围站兵丁三名,令村镇民妇跪伏瞻仰。于应回避时,令男子退
出村内,不禁妇女。
  马头皆距府州县城门一二里或三四里。马头大营例五十丈,皇太后大营例二
十五丈,居住船上备带三丈四方帐房一架,二丈正房圆顶帐房一架,一丈五尺帐
正房帐房一架,耳房帐房一架,于马头支盖,清早拆卸。兵部船例在豹尾枪后,
与军机一处行走,驻营时将船在布城后角湾住,以便接递。牛羊船系京城备带。
茶房所用乳牛三十五头,膳房所用牛三百只。布棚外皆诸号沙飞马溜,传宣接递
用小快船,名“草上飞”。迨上岸时,大船令其先行,恐不能赶到马头。另备如
意船先在马头伺候,今钞关马头御舟即如意船也。
  乾隆辛未、丁丑南巡,皆自崇家湾一站至香阜寺,由香阜寺一站至塔湾,其
蜀冈三峰及黄、江、程、洪、张、汪、周、王、闵、吴、徐、鲍、田、郑、巴、
余、罗、尉诸园亭,或便道,或于塔湾纡道临幸,此圣祖南巡例也。后增天宁寺
行宫,香阜寺大营遂改坐落。迨乙酉上方寺建坐落,方于北桥设御马头,至此策
马由御道幸上方寺。其马头例铺棕毯,奉谕不准红黄等毡。御道用文砖,亚次暂
用石工,馀照二十二年定例用土铺垫。此即至上方寺过运河东岸香阜寺,复过运
河西岸高桥、梅花岭、天宁门、天宁街、彩衣街、司前三铺、教场、辕门桥、多
子街、埂子上,出钞关、花觉行至钞关马头御道也。道旁或搭彩棚,或陈水嬉,
共达呼嵩诚悃,所过皆然。乾隆乙酉,游上方寺,万民随马足趋瞻,或有践踏麦
苗者,御制诗云“马足纷随定何碍,躏蹂惟惜麦苗芒”谓此。
  “竹西芳径”在蜀冈上。冈势至此渐平,《嘉靖志》所谓蜀冈迤逦,正东北
四十余里,至湾头官河水际而微之处也。上方禅智寺在其上,门中建大殿,左右
庑序冀张,后为僧楼,即正觉旧址。左序通芍药圃,圃前有门,门内五楹。中为
甬路,夹植槐榆。上为厅事三楹,左接长廊,壁间嵌三绝碑,为吴道子画宝志公
像,李太白赞,颜鲁公书,后有赵子昂跋。岁久石泐,明僧本初重刻。又苏文忠
公次伯固韵送李孝博诗石刻。廊外有吕祖照面池,由池入圃,圃前有泉在石隙,
志曰蜀井,今曰第一泉。寺有八景,在寺外者,月明桥一,竹西亭二,昆邱台三;
在寺内者,三绝碑一,苏诗二,照面池三,蜀井四,芍药圃五。
  月明桥傍,石刻桥名,西僧禅山所书,笔势飞动。下有河迹,蜿蜒入城,土
人指为浊河故道。《绍熙志》:杨吴时,徐知训与其主隆演泛舟浊河,赏花禅智
寺。即此地。
  上方寺牌楼在山门前,额曰“鹫岭云宫”。山门石额“敕赐上方禅智寺”七
字最古。
  寺左建竹西亭,亭名本取小杜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句,因建亭于
北岸皂角树下,后改名歌吹,屡毁屡复,又改祀王竹西,今移建寺左,旧址遂墟。
吾乡女史徐德音字淑则,徐清献公女,嫁许荔生中书,尝欲复是亭未果。后程午
桥翰林梦星力主其议,事亦寝。淑则诗云:“昔日虚亭绕箨龙,荒芜谁复辨西东。
力谋构复高僧疏,首唱储才太史公。地势分明枕昆轴,阑干约略倚花宫。那知歌
吹樊川句,重辟寒烟蔓草中。”淑则晚年自号绿净老人,论诗者以为闺秀第一。
  寺中三绝碑,长五尺,阔三尺有奇,陷廊壁,石泐不可拓。一时名流来游者,
循墙而读,皆流连不忍去。然是碑为重刻本,余尝访扬州金石最古者,附录于左。
  周太仆铜鬲,周器也,藏鹾商徐氏家,华秋岳岩绘图,杨已军法书。其文山
阳吴玉山夫《金石存》载之。为释文者,吴玉之后,则为绍兴俞楚江瀚、仪
征江秋史德量、曲阜孔光生、甘泉江郑堂藩四家。江藩释文云:“周太仆散邑,
乃即散周田([1234]未详,或云献字),自[1234](当是[1234]字)涉[1234]南
至于大沽,一表,以降,二表,至于边柳,复涉[1234],降雩[1234][1234][1234]。
[1234]西,表于<番支>郭楂木,表于若[1234](未详),表于若导内。降若,登
于厂汝,表割历[1234]陵刚历,表于兽导,表于原导,表于周导。[1234]东,表
于游东强右导,表于[1234](未详)导[1234]南,表于溪[1234](未详)导[1234]
西,至于鸿莫,[1234](未详)井邑田,自椁木导左至于井邑。表,导[1234]东。
一表,导以西。一表,降刚。三表,降[1234]南。表于同导,降州刚。登历、降
[1234]二表,大人有司[1234](未详)田,义租,牧戎人、西宫襄、豆人虞丁、
原贞、师人右相、小门人<豸系>、原人虞芊准、司工[1234](未详)孝嗣登父、
鸿人有司刑丁、井一右五夫。子[1234](未详)大舍散田,司土[1234](未详)
[1234]、(未详)司马兽墨、牧人司工京君、宰导父,散人子({小子}小为发,
或云小子二字)[1234](未详)田戎、牧父、效栗人父,[1234](未详)之有司
橐、州享、攸鬲、井散有司一夫。唯王九月亥十乙卯,大畀义祖旅誓曰,我
孙付散人田器,有爽实。余有散人毋贷,则援千罚千。传[1234](未详)[1234]。
义且罪旅则誓。乃畀西宫襄。戎父誓曰,我戎父则誓。右幸图大王于豆祈宫东廷,
右左执廖史子中鬲。”
  汉虑铜尺,为建初六年八月十五日造。曲阜孔尚任著《铜尺考》,毕秋帆
制军沅、阮芸台阁学元同编《山左金石志》,以此尺编入。尚任考云:“江都闵
义行,博雅好古,所藏铜尺一,朱碧绣错,为赏鉴家所玩。予既得之,乃不敢以
玩物蓄焉。古者黄钟、律历、疆每、冕服、圭璧、尊彝之属,皆取裁于尺。而
周尺为准,自王制不讲,乡遂都鄙之间,各从其俗,于是布帛营造等尺,代异区
分,遗法荡然,况礼乐之大者乎?此尺有文曰:‘虑篪铜尺,建初六年八月十五
日造。’虑篪乃太原邑,建初则东汉章帝年号也(原注:按虑篪读卢夷,即今五
台县)。考章帝时,冷道舜祠下(原注:按冷道在今永州府宁远县东,即春陵)。
得玉律,以为尺,与周尺同,因铸为铜尺颁郡国,谓之汉官尺。此或其遗与?汉
代去周末远,且《礼经》皆出汉儒,汉尺之存,即周尺之存也。闻之先王制法,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然后尺寸之度起。何休曰:“侧手为肤,按指知寸,布手
知尺,此则尺之取诸身者也。《律历志》谓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
此则尺之取诸物者也。指有长短,黍有巨细,每不相符,汉儒因有指黍二尺之辨。
此尺取指取黍,固不能定,今以中指中节量之,适当一寸,无毫发差,及累黍试
之,正足一百,何指与黍之偶符若此耶?广一寸,厚五分,重抵广法十八两,归
之阙里,凡造礼乐器皆准之,准周尺也。”《周尺考》云:“虞书同律,度量衡,
三代共之。至秦不师古,而后纷纶莫定,迨六朝割裂之馀,乃有大升、大两、长
尺不等。当时调钟律,测晷景及冠冕礼制用小者,馀公私俱用大者。宋人考定制
度,集古尺法为十五种,曰周尺,曰晋田父玉尺,曰梁表尺,曰汉官尺,曰魏尺,
曰晋后尺,曰后魏前尺,曰中尺,曰后尺,曰东魏后尺,曰蔡邕铜篪尺,曰宋氏
尺,曰隋水尺,曰杂尺,曰梁俗间尺,而必以周尺为之本,盖非周尺无以定诸尺
之失。蔡邕《独断》曰:“夏十寸为尺,殷九寸为尺,周八寸为尺。”何以知其
八寸为尺也?《王制》曰:“周尺八寸为步。”《司马法》曰:“一举足曰,
篪三尺;两举足曰步,步六尺。”《仪礼注》:“武,迹也。中人之迹尺二寸。
五武为步,步六尺。故《礼书》以周六尺四寸为步。”又《说文》云:“伸臂一
寻八尺。”徐锴曰:“六尺曰寻”。《小尔雅》曰:“四尺为仞,倍曰寻。”包
咸、郑康成皆以仞为七尺。应劭以为五尺六寸。《颜籀》曰:“八尺为仞,取人
臂一寻语。为山九仞。”《释文》曰:“仞七尺,孟子掘井九仞。”注,仞八尺。
然皆不越乎八与六之间,故《礼书》以周六尺四寸为寻。六尺四寸者,十寸之尺
也,十寸之尺六尺四寸,乃八寸之尺八尺也。两足步之如是,两手寻之亦如是。
按《礼记》周尺郑注,周犹以十寸为尺,六国变法度,或言周尺八寸,然亦非也。
所云周尺八寸者,盖以当时所用尺较周尺之长短,止当八寸,故云周尺八寸,而
非但用八寸也。《考工记》于案言十有三寸,于镇圭言尺有二寸,则是周之长尺
有十寸,周之短尺亦有十寸。文公《家礼》言古尺五寸五分,周尺七寸五分,则
又以宋时布帛尺较之矣。郎瑛曰:周八寸为尺,秦比周七寸四分,前汉官尺比周
一尺三分七毫,刘歆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与周同(原注:建初间,得周玉律,
以为尺,谓之后汉官尺,疑非建武)。三国蜀、吴同周,魏比周一尺四寸七毫,
后魏前尺比周一尺二寸七厘,中尺比周一尺二寸一分一厘,后尺比周一尺二寸八
分一厘,晋田父玉尺(原注:《世说》田父于野中得周时玉尺)。与梁法又比周
一尺七厘,后晋比周一尺六分二厘,宋、齐尺比周一尺六分四厘,梁表尺比周一
尺二分,陈尺同,后晋、东魏比周一尺五寸八厘,市尺与后魏后尺同,隋开皇宫
尺同上(市尺、官尺皆铁尺)。万宝常所造木尺,比周一尺一寸八分六厘(以前
多铜为之,至此用木)。唐尺与古玉尺同(贞观中,武延秀为太常,得玉尺,以
为奇玩,献而失之,其迹犹存,所定得六之五)。开元尺度以十寸为尺,尺二寸
为大尺。五代世时短,多相应袭,志无考也。惟周王朴所定尺比周一尺二分有奇,
及宋景表尺比周一尺六分有奇,胡瑗《乐书》黍尺比周一尺七分,司马光布帛尺
比周一尺三寸四分。元尺传闻至长,志无考。明部定官尺,皆依《家礼》布帛尺,
凡田每、布帛、营造所用悉同,虽南北稍有参差,然必以部定官尺为准。五尺
为寻,十尺为丈,一百八十尺为一里;五尺为步,十尺为弓,二百四十步为一
每。兹建初铜尺,当明所用官尺七寸五分。明所用官尺,即宋布帛尺也。布帛
尺比周一尺三寸四分,固知铜尺与周尺无二。周尺八寸为步,八尺为寻,今以铜
尺较,止足六尺六寸五分。或者今人身短小,故步、寻较古减一尺。若用明官尺
六尺为步、六尺为寻,而铜尺乃足八尺之数,若再分铜尺为八寸,更益八寸,则
是古十寸尺当得六尺四寸之数。我朝丈田,稍增尺数,每尺加一寸,以明官尺五
尺五寸为一步寻,而铜尺又当用七尺四寸矣。去古日远,遗法莫考,幸得汉铜尺
与周尺相准,历代制度,了然无疑。因详书之,以俟后贤参考焉。”《周尺辨》
云:世儒考制度皆本周尺,盖三代损益,惟周为详,本之是已。然亦何所得周尺
而本之哉?或者皆臆说耳。宋潘时举注《家礼》曰:“程先生本往之制,取象甚
精,可以为万世法。”然用其制者,多失其真,往往不考周尺之长短故也。盖周
尺当今省尺七寸五分弱,而陈氏文集与温公《书仪》多误注为五寸五分弱。而所
谓省尺者,亦莫知其为何尺,时举旧常质之晦庵先生。答云:“省尺乃是京尺,
温公有图,所谓三司布帛尺者是也。”继从会稽司马侍郎家求得此图,其间有古
尺数等,周尺居其右,三司布帛尺居其左。以周尺较之布帛尺,正是七寸五分弱,
因图二尺长短,而著伊川之说于其旁,庶几用其制者,可以晓然无惑。予观《家
礼》三尺图,各分十寸,为册幅所限,仅图尺形,而非尺准也。《会稽古尺图注》
云:“当今省尺五寸五分弱。”《周尺图注》云:“当三司布帛尺七寸五分弱,
当浙尺八寸四分。”《三司布帛尺图注》云:“即是省尺,又名京尺,比上周尺
更加三寸四分,当周尺一尺三寸四分,当浙尺一尺一寸二分。”盖司马公家有石
刻本,故其说可据。今刻本已不可见,而世但以《家礼》所图为尺式,岂知乃尺
形,非尺准也。如为尺准,何以短二寸五分之周尺,与长三寸五分之布帛尺式相
等也?世儒纷纭傅会,止据《家礼》之尺形,予故知其皆臆断也。今既得建初铜
尺与周尺同,周尺既定,何尺不定。因定曰建初铜尺与周尺同,当古尺一尺三寸
六分,当汉末尺八寸,与唐开元尺同,当宋省尺七寸五分,当宋浙尺八寸四分,
当明部定官尺七寸五分弱,当今工匠尺七寸四分,当今裁尺六寸七分,当今量地
官尺六寸六分,当今河北大布尺四寸七分。予之能定者,以有建初铜尺在也,设
无之,此说亦臆矣。
  石阙汉画,一边为孔子见老子像及庖厨,一边为一力士持盾,一凤皇。本在
宝应湖侧,汪容甫明经中移归,今在其家。
  唐人尊胜陀罗尼经石幢,缺其二,今存二,石在东隐庵。
  五代吴太祖杨行密女,年十六,适舒州刺史彭城刘公,生男女十二人,以顺
义七年薨,年三十八,乾贞二年葬江都县兴宁乡嘉墅村,称长公主。闽县丞危德
兴作《寻阳公主墓志》。时村农掘地得石,今藏原乌程令罗素心家。
  鹾商安氏,业盐扬州,刻孙过庭《书谱》数石,今陷康山草堂壁上。寺中苏
文忠公《次韵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诗》,凡十韵。石刻在寺中,断仆已
久,上有嘉靖辛丑蜀冈盛仪、万历己卯沔阳陈文烛二跋。康熙辛丑新城王文简公
士正为司理时,访之,命僧陷旧石于方丈壁,次韵纪事,为《禅智唱和诗》。乾
隆甲午,谢翰林启昆守扬州,翁阁学方纲托其访拓,且续唱和故事。丙申间,谢
公与朱转运孝纯追和二首刻石,增构数楹,砌石于壁,和者数十家,为《续禅智
唱和诗》一卷。翁阁学跋云:“苏伯固,名坚,镇江人,博学能诗,与文忠会于
扬,李孝博亦自山阳守以治行拜广东提点刑狱,见《徐仲车节孝传》。孝博字淑
升,而此迹作淑师,当以墨迹为正也。今此石本师字半泐。适门人张警堂铭以河
南郡郏县亦有此诗石刻,拓以见寄,与此迹笔法正同,而其事特异。文忠晚居阳
下一页 尾页 共3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