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朝穿越指南

_7 森林鹿(唐)
失望啦?特意穿成小孩子来唐朝过年,结果连压岁钱都没得捞?安慰您一下,有的家里很有钱或者长辈很疼小孩的,可能会准备点特制的金、银、铜钱,或者贵金属饰品,甚至是珠宝绸缎类的东西,在过年过节时赏给小孩子取个吉利,这些虽然不是马上能花掉的钞票,但您偷偷拿出去换吃的玩的,也不是不行哈。
  但是“压岁钱”这个名词,或者叫“压祟钱”“压惊钱”,以及过年一定要给钱的风俗,唐朝是没有滴。同上,指望压岁钱请穿宋以后。
  子时过后,有的家里成年人还要继续守岁玩乐,一直熬夜到天明,但是小孩子一般都会被家长轰去睡觉了,因为初一还要早起呢。当然,您可能不情愿,也觉得还不困,家人会许愿说明天早起来还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等着给你,乖啦脱衣服睡去吧,明天起来就可以穿新衣了哟……
  注意,家人说的是“新衣”,可不是“新棉袄”。
  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啊,宋以前中原地区根本没有俺们现在常见的那种白白的“棉花”,哪来的“棉袄”?您要是纯棉控,坚持要在唐朝穿棉布,那请穿越去西域,也就是现在的新疆,那片神奇的土地从汉朝就有棉布了……
  您问寒冬腊月的连件棉袄都没有,会冻死吗?咳,看您说的,赶紧睡,一觉醒过来,看看枕边这套颜色鲜艳的新衣服,摸上去也是软软厚厚的吧?这是什么材质呢?
  坐起来抖抖看,中间套着的这件最厚的,有一层雪白蜷曲的短毛,是羊皮哦。小小年纪就能穿上真皮草,不错吧?^_^
  当然了,羊皮在中国古代并不算特别贵重的东西,一般百姓和下等穷贵族穷士人,要弄件羊皮袄来穿也不是很困难。昂贵的、穿上很显示身份地位的皮草,是狐皮、豹皮、貂皮这些,都是给成年人穿出去炫耀挣面子的,小孩子就别想了。
  仆妇过来帮您穿衣服了,您别自己乱穿,容易弄错顺序的……贴身的内衣一般是用麻布做的,当然如果您家很有钱,又在过年期间,也有可能给您穿件高级的丝绸内衣。外面穿上皮裘的上下衣,有毛毛的一面朝外,但是您可不能就这么浑身毛绒绒的跑出去,象个野人似的,多没教养。
  皮草的毛绒面外头,还要再穿一层绸布外衣,这个叫“裼”,把毛毛遮盖住,才是正式的符合礼制的穿法
  什么?您说您是环保人士动物保护主义者,拒绝穿皮草?= =|||好吧好吧,唐朝人也有非动物性的冬衣,不过那一般都是给很穷很穷连羊皮都置不起的人家,您要在大年初一念叨着“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披絮袍烂麻片出门,小心被家人拿棍子抽哦……
  冬衣夹层里的植物型填充物,既然不能用棉花,还能用什么呢?最常见的是各种纺线做布的下脚料——乱麻啦,旧衣里的絮状物啦,蚕茧的杂质浮丝啦,最后这种也能精制成比较高级的料子,就是现在说的“丝绵”。
  衣服穿好,您蹦哒着出门跑到院里,这时候天刚刚亮,家人又在庭前烧了些爆竹。昨晚是庆除夕,今天就是贺“元日”了。
  唐朝人管大年初一叫“元日”,也可以叫“元旦”,跟现在公历一月一日的“元旦节”不是一回事……家人烧完爆竹,昨晚那几堆大火也基本都灭了,灰堆还冒着青烟,满地碎竹屑什么的。
  您突然发现院里多了点新东西,是一根很长很长的竹木竿,底部埋扎在土里,竿顶飘悬着纸或者布做的长条型旗子,在寒风中抖动。
  您说您认得这个?叫鲤鱼飘?嗯,显然您是经常看泥轰国影视吧……泥轰人为男孩子过节升立的鲤鱼飘,就是从我国山寨过去的。唐朝人大年初一在院里悬挂起这种“幡子”,是用来祈福祈长命,没有啥男女不平等的意味。
  大门口闹嚷嚷的,一堆人围着看,您也挤过去,原来是家里人正在换桃符、贴门神和春联呢。
  桃符,用桃树枝干削成的一对木片,一般涂成红色,挂在大门两边,据说有辟邪作用,每年大年初一摘下旧的换上新的。如果实在穷得换不起新的,也得摘下来,重新刷一遍红油漆再挂上去。
  最早两片桃符上,一片写“神荼”,一片写“郁垒”,都是传说中能镇恶邪鬼的门神。到了唐朝中后期,由于皇室带头炒作,这哥俩被群众更喜闻乐见的秦琼敬德代替,而且群众觉得光在桃符上写两个名字不够过瘾,还得把他俩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才够疗效。
  至于贴春联,原先一直以为从唐末五代起才有这风俗,不过敦煌出土的文字资料证明,早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就有贴在大门两边的对偶联句出现了。所以您如果穿到唐朝中后期,很可能大年初一早上,会在自家大门两边发现类似如下的对联: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铜浑初庆垫 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 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辟恶 瑞燕解呈祥
  …………
  一堆元日早上的应景活动搞完,家里人再相互拜拜年,进门团团坐定,终于要进入过年期间最激动人心的程序了——上菜,开吃!
唐朝人过年都吃啥呢?这似乎是一个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不过其实当家里人开始吃元日团年饭的时候,首先上席的,并不是吃的,而是喝的。
  元日要喝几种过年专用饮品,一种叫“屠苏酒”,另一种叫“椒柏酒”。“屠苏”是一种中药剂,由细辛、干姜等多种药材混合制成,喝法嘛,有的人是把这种中药提前浸在家中水井里,等元日从井里打水上来喝,也有人是用这药来浸制药酒来喝。
  “椒柏酒”则是用花椒和柏树叶浸泡的酒,据说这两种酒喝了都能驱邪解毒延年益寿,当然想必味道是十分之古怪离奇的……
  仆人把酒端上席,一一倒好,您闻着那味,正在皱眉头,思考怎么才能偷偷倒掉免喝,却见家里所有长辈都在笑眯眯瞧着您,一家之主更是出言呼唤您的小名,叫您先喝了这酒“得岁”,别人才能喝呢。
  这是什么道理?自古上酒席的,不是都敬老尊贤年长者为先吗?哪有年龄最小先喝的道理?这群唐朝人在欺负哥这个穿越者吧……客人您这就想错了,元日饮屠苏椒柏酒,规矩还真是从小孩子喝起,您听家长说了吧,“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虽然不给压岁钱,可一家子都在这里祝贺您又长大了一岁呢。
  没办法,喝吧……果然是咸涩苦辣难喝得要死啊哈哈……您正苦着脸咂嘴,又一盘气味奇怪的食物端上来了,这个叫“五辛盘”。
  您定睛看去,食案上陶碟里,一片青青绿绿的生辣气冲天,分别放着五种蔬菜,乃是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北方人叫“芫荽”或“香菜”)。过年吃“五辛盘”就是为了发散五脏郁气,预防时疫不闹病,来来,动筷子吧,小孩子不准挑食,不吃不行哦!想学蜡笔小新,门都没有……
  好啦,好啦,过年的食物也不是都这么奇怪难吃。五辛盘吃完,这不又端上来一盘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胶牙饧”么。
  “饧”是什么?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麦芽糖”,古人用大麦、小麦或者糯米制出来的甜品,比较粘软,甜度不如蜂蜜,也不如现在常用的蔗糖。但是在唐朝,甘蔗制糖法刚从国外传入不久,蔗糖(当时也叫“石蜜”)还很不普及,一般百姓见不到,所以麦芽糖已经算是贵重的美味食品了。
  客人您别着急伸手,“胶牙饧”可不是屠苏酒,不能先让小孩子吃,这个主要是给老人吃的,“胶牙”也就是“固牙”,一方面是考验老人的牙齿坚固程度,另一方面也是祝愿老人牙齿永不脱落长生不老。
  喝了苦酒,吃了辣菜和一点糖,肚子难受咕咕响了?这就上主食……端上来的这一盘,您看了肯定觉得既熟悉又亲切,白腾腾冒着热气的——饺子!
  真是饺子哎,捏成一个个半月形状,面皮里裹着各种馅,大锅里水煮熟了捞出来,趁热赶紧吧,要醋要蒜也都有哦!不过呢,一碗吃完,如果您大喊“再来一碗饺子”,下人们就晕了,不知道您在说啥,因为唐朝的饺子不叫这名字,叫“汤中牢丸” ~( ̄▽ ̄)~
  看来客人您真是饿了,这大口大口的……其实不用着急,就算在家里吃不饱,一会儿就要跟家里大人出门拜年去了。正月初一,长安城里家家户户都设着酒宴,邻居们相互拜年的时候,都可以一路吃将过去,这叫“传座”。
  平民百姓吃喝玩乐的过年,大概就是这样子了。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说过年最好不要穿成官员?
平民百姓吃喝玩乐的过年,大概就是这样子了。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说过年最好不要穿成官员?难道唐朝公务员过年不放假还要上班么?
  嗯,理论上来说,公务员们过年也有七天假期,跟现在一样。但是……大年初一早上……官员都要上大朝会!
  不止是初一,那些皇帝比较亲信的高级官员,在除夕夜,就得抛弃家人进宫去,陪着皇帝守岁开宴喝酒唱歌做诗看春晚了。皇家御宴上的食物可能比较精美好吃,歌舞水平也很高,但谁乐意万家团圆的大年夜跟大boss一起过么?走错一步说句错话都可能落个罪名,战战兢兢的纯属找罪受哟……
  在宫中熬一夜,到第二天破晓时,要上正朝,更受罪了。
  元日的大朝会,算是一年里最隆重的朝会之一,不但在京师的文武百官必须打卡上朝不准迟到,各地的地方官也会派使者或者自己亲身进京贺朝,连远方的羁縻州、附属国也都要派人来送礼朝贺。
  所以礼仪程序也噜嗦无比。先是宰相等大官带着一堆下人举火点灯跟打狼似的上朝,在麻麻黑的清早燃起一座“火城”。大家都穿着正式朝服,打扮得花枝招展争奇斗艳的,先是由宰相带着进皇宫正殿,拜贺皇帝,读晦涩拗口除了作者没人能懂的贺年骈文,然后内臣替皇帝作答,宰相们再退出来,接受外地府官藩属的贺文朝表,选一道高官的贺表继续宣读……如果本朝还有皇太后健在,皇帝这边弄完了,宰相们还要率官员去给太后拜年……
  一般来说,官员能做到宰相位置的,都是六七十岁、七八十年的老人了,大过年的这一通折腾,不犯心脏病高血压中风抽筋就很不错了。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就是在初一上朝时差点给折腾死。
  那年他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当了宰相,元日上朝,领着百官气喘吁吁爬完大明宫含元殿的庞大龙尾道,进了殿,已经累得七荤八素满脑袋嗡嗡响。又不让歇着,立刻开始读贺表,结果舌头一时不听使唤,把前朝“XXXX和武光孝XXXX皇帝”,一时误读成了“光武和孝皇帝”。也就前后字序稍微一错,被殿下竖着耳朵找碴的御史听到了,上表弹劾,皇帝都觉得柳老爷子忒冤了,马马虎虎从轻处分,罚了他一年工资完事T T.
  所以呢,过年过节的时候,当官还真不如当个百姓轻松悠闲。不过这也就是暂时现象,大多数时候,还是特权阶层要舒服得多了。
  最后,送一首卢照邻的《元日述怀》作为本次佳节特惠穿的结束语吧。下一次咱们该继续唐穿美食团之旅啦。
  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17、唐穿指南:“没见过吧,这叫日式刺身!”“不就是切鲙嘛……”
  继续我们的唐穿美食团之旅。
  穿越到唐朝当了个小京官的您,在休假不上班的日子里,跟朋友同僚脱下官服,一起去逛东市西市。逛累了,肚子也饿了,就近走入一家叫“张家楼”的食店,体验一下大唐首都餐饮业的服务质量。
  拣个靠堂口的食案坐定,您张嘴想说的第一句话是啥呢?
  ——谁请客?= =|||穿成唐朝官员还这么小气您不如去穿严监生算了……
  ——倒壶茶?踢飞回去看前面的唐穿喝茶篇……
  ——拿菜单来?谢谢直到晚清民国时期饭馆里都没有现在的纸质菜单,顶多柜上挂个水牌写明今日特供,您要点什么菜,全凭跑堂的口报菜名,相声艺术那是来源于生活滴……
  ——小二!上五斤牛肉十碗好酒?
  过来俩彪型大汉,先打量您几位的长相——不是熟面孔。再瞅瞅店外街上人来人往一片平和,似乎也不象埋伏着梁山好汉。相视一点头,伸出蒲扇般大手,揪起您衣领,我丢——
  踉跄出店,您又满头雾水了吧?这开饭店还怕大肚汉?就算说得哪里不对了,过来纠正就是,怎么又随随便便踹人啊?唐朝人做生意这么不讲究和气生财么?
  咳,唐朝人比较凶残有个性是真的,不过正常情况下,做生意的也不会这么得罪客人。您惨遭驱逐的原因是——说了当时很忌讳的话,人家食店主人怕被钓鱼执法╮( ̄▽ ̄)╭
  什么话犯了忌讳呢?
  《唐律卷十五.厩库》: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主人杀掉自己养的马或者牛,要服一年苦役,也就是国家禁止杀死这两种大牲畜,当然更禁止吃牛肉。您那句“上五斤牛肉”,一不小心就要把食店主人送去服苦役啦。
  所以呢,您穿越到唐朝以后,不用指望在饭店里能看见水煮牛肉、杭椒牛柳、灯影牛肉、香辣肥牛、西红柿烧牛腩、干煽牛肉丝、土豆炖牛肉、腓力牛排……统统不供应哦。
  什么?您说您吃巨无霸长大的,非牛不欢,没牛肉吃活不下去?= =|||这都是惯出来的毛病……好吧好吧,如果拼了性命也要吃牛肉,唐人倒也不是没有变通的办法。
什么?您说您吃巨无霸长大的,非牛不欢,没牛肉吃活不下去?= =|||这都是惯出来的毛病……好吧好吧,如果拼了性命也要吃牛肉,唐人倒也不是没有变通的办法。
  最简单的,去乡村私下买点牛肉,或者自己家养几头牛,趁黑夜里偷偷杀掉,关起门来自己弄熟了吃,别让别人看见。就算有邻居闻着味道不对,一推门进来了,现场抓到您家吃牛肉,您也能强词夺理地辩驳:
  “我杀了牛没错,不过是误杀!误杀!一时失手而已!”
  唐律明文规定,杀自家牛马徒一年,但是“误杀,不坐”。至于怎么证明是过失杀而不是故意杀……赶紧把煮好的牛肉盛一盘送给邻居,那就肯定是误杀啦哈哈哈哈,今天天气哈哈哈哈……
  如果您的厨艺水平跟作者鹿差不多,那么就不建议自己在家烹饪牛肉,八成会糟蹋了这好不容易弄来的珍品顺带毒死自己。拎出门去,交给相熟的食店整治吧!注意,一定要“相熟的”,跟店主交情特别好才行,否则人家没准儿也会向官府告发您呢。
  普通的食店,整治牛肉的方法大概就是清水煮,放些葱姜酱之类的调料。再高级点,在院子里生一堆火,烤(当时叫炙)牛肉至八成熟,焦香味道飘出来后,再撒些胡椒,就是罕见的美味了。
  要说唐朝的牛肉名菜,给您郑重推荐一道“牛头褒”。
  这道名菜主要在南方地区流行,天高皇帝远,长安管不着的地方才有牛肉名菜的生存空间嘛……制作过程如下:
  取皮光肉嫩的小牛头,先在火上烧一下去掉毛,再用开水烫洗,把毛根都去除干净。锅里下酒、豆豉、葱、姜,把牛头煮熟,剥下肉切成手掌般大的肉块,跟酥油、花椒、酸桔等一起调好味,塞进瓶瓮里,用泥封住瓮口。最后把肉瓮埋进火塘,用微弱的火力慢慢加热烘出风味来……
  这种菜品在唐朝叫“褒”,也不知道跟现在岭南地区的堡仔饭有什么关系没……总之呢,唐朝人想吃到牛肉挺困难的,所以疯牛病也传染流行不起来。
  那么,唐朝人最经常吃的肉类提什么呢?
那么,唐朝人最经常吃的肉类提什么呢?
  说错了吧,不是猪肉哟,是——羊肉。
  忍不住又要羡慕嫉妒恨一下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这些家伙只要做官做到了五品以上,那么每个月公家就给免费发好多肉吃。亲王以下到二品大官,每个月供给二十口羊、六十斤猪肉,三品官每个月只给十二口羊,四品五品官每个月给九口羊,都不给猪肉,可见羊肉要比猪肉普及得多。
  您嫌羊肉膻味大么?没关系,咱们在烹调方式上多注意点,精益求精,高手是能把羊肉做得很好吃的。
  普通唐朝人吃的炙羊肉、蒸羊头、羊肉面条,就不多说了。单说某天您的同事请您去家里吃饭,说宴客主菜是“过厅羊”,这可是当世名馔,您千万别错过这个机会。
  到了宴会的日子,您和其他被请的客人齐聚主人家里大堂上,一番推让以后,德高望重的主客坐了上位,是在靠近堂口的食案边。
  唐朝人家的“正堂”,南面往往是没有墙的,只用几根柱子支起来檐顶。南面需要挡风时可以用屏风行障之类围住,夏天就干脆撤走,是一座半露天的建筑。人们坐在堂上,可以直接看到堂外院子里的情景。
  贵客坐在堂口的位置,一方面是便于上菜时先敬给他,另一方面也是方便观看歌舞——那时候举办正式宴会,堂下院里八成要有歌舞节目佐餐。
  酒过三巡,菜献数道,歌舞告一段落,主菜要上场了。
  只见一名庖人牵着一头活羊,走到堂前阶下,向堂上行礼毕,翻手擎出一柄明晃晃尖刀,熟练地插入活羊颈子,杀羊放血,剥皮斫肉。
  这时候主人请众宾客下堂,也来到刚杀好的肥羊前,客人们觑来看去,瞅中哪块羊肉好,自己用刀子割下来。一旁服侍的下人奉上颜色不同的彩锦,把自选羊肉包扎好,送去蒸熟。
  时间到,蒸好的羊肉一块块送回来。您可要认准自己选的那块彩锦,接过来打开,把羊肉放进自己食器里,用主人提供的竹刀切成一片一片的,再洒上胡椒浇上杏酱,大家开吃吧!
  也正因为羊肉是唐朝人最常吃的肉食,而羊肉膻味很重,所以能去膻的“胡椒”这种调料,就特别受重视。这玩意是来自西域南亚的进口货,卖得很贵,如果您哪天听说当朝宰相被治罪抄家时,家里抄出来一百石(8000公斤)胡椒,不要吃惊哦。
  那边又有客人说啦,老子又不是信真主的,不爱吃膻腥的牛羊肉,老子就要吃猪肉,不供给猪肉就投诉你唐穿团宰客……唉唉至于嘛,客人别鸡冻,谁说唐朝没猪肉啊。虽然不象牛肉那么金贵,也不象羊肉那么普及,但猪肉也算人们常见三大肉食之一,不会没供给哒。
  唐朝人吃猪肉,最常用的做法也是蒸着吃。《西游记》里动不动就弄个大蒸笼来伺候师父和二师兄,那是有生活基础滴^_^。
  吃牛羊肉要撒胡椒,吃猪肉则一定要就着蒜。您在别人家做客蹭吃的,主人端上来一套热腾腾的蒸猪肉,您把肉片搅碎了,浇上蒜汁蒜泥,再来点豆酱,用刚出炉的金黄明亮的面饼卷裹起来,送嘴里一咬,顺边流油,别提多美了( ̄﹁ ̄)
除了猪羊和牛以外,唐朝人也吃驴肉、狗肉,另外还时不时能吃到些野兽肉。当时自然环境好、人口少,到处都是山林野泽,唐朝人又喜欢打猎,所以象兔肉、野猪肉、熊肉、甚至蛇肉、果子狸肉都曾经进入唐人的食谱……您问这些野味里最经常出现的是哪种动物肉?>_< 我才不告诉你是鹿肉呢!
  不过这又有个问题了,比如说您跟几个朋友外出打猎,忙活半天放倒了一只大野猪,找柴生火剥皮切肉原野烧烤,哥几个美美搓一顿,然后……然后野猪肉还剩下一大堆呢!叫下人背回家去也一顿吃不完,这要是放坏了怎么办?暴殄天物是要遭天打雷劈滴。
  同理,过年前大规模杀猪杀羊,也会有很多肉一时吃不完。这时候就得动用科技手段了——人工防腐剂神马的弱爆了,古人用盐、醋、酒、花椒等各种调料,加上风干、烘干、发酵等制作技术,就能做出脯、腊、酢、菹等各种纯天然无公害保质期又很长的食物,而且很好吃哟。
  事实上,如果是一般的平民人家或者中下层士族,吃这种腌制类肉品的数量,要多过吃鲜肉……因为鲜肉真的是很贵很贵啊。
  贵到什么程度呢?
  贞观年间曾经有一段时间,朝廷为了弘扬八荣八耻……咳,为了树立勤俭节约的清廉政风,下令所有御史外出巡查的时候,各地不准给御史供应肉食吃,以防扰民。
  那么苦逼的御史们就只能枵腹从公天天吃素了吗?嘿嘿,那也未必。
  一个小报告打到皇帝李二面前:“陛下明告天下御史外出不准吃肉,但有人顿顿都叫州县杀鸡给他吃,这个御史就是——你的心肝小秘书马周!”
  李二陛下脸不红气不喘,御笔一挥:“我下令不许吃肉,马周吃的是鸡!吃鸡又算啥事?离间君臣关系的,拉出去打!”
  这算是李二偏私护短么?事实上可能算,但理论上不算,因为在唐朝人的概念里,狭义的“肉”,就是指兽畜肉,而鸡鸭鹅等等那叫“禽”,也可以叫“荤”,咬文嚼字的话,吃鸡还真的可以说没犯“肉戒”。
  而且呢,跟猪羊牛等畜肉相比,鸡肉在唐朝要便宜得太多了,基本上普通农户家家养鸡,您要去农村里看望朋友,或者只是个过路人,投宿时遇到了比较热情厚道的人家,那么主人家杀只鸡来招待,都是很正常的事。
  一锅新蒸出来的黄澄澄小米饭,现杀的放养土鸡肉或煮或蒸,如果自留地里种着菜,薅一把韭菜或者豆叶烫一烫,再配上自家酿的浊米酒下饭,这就是最典型的唐朝“农家饭”啦。如果您穿越前认真培训过,边吃饭边吟咏“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那就更有风味了。
  家禽类里面,鸡是占了绝大多数份额,仅次于它不是鸭,而是鹅。
  跟现代正相反,唐朝人养鹅多、养鸭少,吃鹅也比吃鸭子普遍,所以您想在长安吃首都烤鸭那可不容易……不过长安另有一道禽类名菜,叫“浑羊殁忽”,比烤鸭更鲜美更名贵,您信不信?
  这道菜,也得在有钱人家的大宴会上才能见得到。几个仆人共扛一张大木盘上厅,盘子里放着的是一头完整的冒着热气和焦香的烤全羊……
  等等,您说咱们要吃的是禽类名菜,为啥端上来的是羊?唉,客人您继续看下去啊,厨子拿出刀来,把被缝合起来的羊肚子剖开,原来里面藏着一只烧鹅呢!
  这鹅肚子里还有东西哦,是用调味品拌匀的肉和糯米饭。把收拾干净塞填饱满的整鹅塞进羊肚子,一起在火上炙熟以后,咱们只把烧鹅取出来,切开一一分着吃,烤羊作为容器就扔掉了,当然一般会扔给仆人们去享受……为啥我觉得这道名菜肯定是奴仆们发明出来的呢?(⊙_⊙;)
  跟野味肉同理,唐朝人吃的禽类里,也包括山鸡、鹧鸪、斑鸠、竹鸡等野禽,大多是打猎打来的。禽类也可以做成脯腊等用来保存。
这说了半天您在外面吃别人家宴席的事,差不多的时候,您是不是也应该在自己家里设宴回请一顿?什么?您说没钱?这个月工资还没发,别说猪肉羊肉,连只鸡都买不起?= =|||您这个唐朝月光族真是……
  算了算了,没关系,咱有得是办法。没钱买肉,自己去弄呗。就算您住在长安城的廉租房里,没场地养羊、养猪、养鸡,又手无缚鸡之力不会打猎,您总会钓鱼吧?
  带上一两个下人,趁早街鼓刚响坊门初开时,拿上鱼竿鱼网,咱出城去。唐朝自然环境好,别说南方,连华北西北地区都是遍地河湖沼泽,“八水绕长安”您听说过没?总之在长安城外找个有鱼的水面是很轻松的,主仆几人折腾半天,怎么也能扛回一篓子鲜鱼来。
  有荤食有饭,可以请客了。您家的厨子手艺还不错的,等客人都来了坐好,很快端出一碟碟又白又细的东西来奉客。
  您定睛一看,碟子里的食物,大多呈丝状,也有小片状,片状的都是半透明白色,极轻薄极细嫩,碟边还堆着嫩绿色的葱碎,另有芥末、豆豉、蒜泥、橙丝等调料。拿筷子夹起来白丝,就着葱芥送进嘴里一尝,又滑又凉,鲜腻中带着甜味,这种食物,您穿越前只在日本风味餐厅吃过,是标价贵得要死的生鱼片哟……
  怎么样,您觉得很有面子么?当下就喜气洋洋地向客人们炫耀“这可是稀罕的日式刺身”?唉唉,您看客人们瞧您的眼神,一副看乡巴佬的样子,“是切鲙吧,做得不错,鱼够新鲜”?-----这已经是挺高的评价了。
  没办法,生鱼片这种东西,在唐朝人的食谱里确实很常见。不仅如此,唐朝的贵族男子一般是看不起厨艺的,但是他们却觉得自己在人前亲手表演“切鲙”的技术,是一种时尚流行风范呢。您说您那灰孙子辈炒作出来的“日式刺身”,有资格在唐朝人面前炫耀么?
  那边又有个不太厚道的客人,一边嚼着鲙丝,一边故做天真地问“这是啥鱼啊”——客人打住!您可别这么老实,顺嘴就道出实话“是今天刚捕的鲤鱼”。要知道这可是在“李”唐王朝,官府几次下令禁食“国姓鱼”,当然民间大部分人还是照吃照抓不误,不过好歹给官府点面子,就别在公开场合说了。
  除了鲤鱼,其他常见的鲂鱼、鲫鱼、鲈鱼、鳜鱼……凡是刚出水的鲜鱼,都能切鲙生吃。如果您这个穿越者还是不适应冷食,那么另一大流行鱼肴,是做鱼羹,刮鳞拆骨切块下锅煮稠汤,别忘了多加醋,以酸克腥最有效。
  另外提醒您这个做主人的,既然主菜是鱼,那么主食最好上白米饭。如果捕鱼时能顺便再摘点水葵,用来做汤,那就更好了。唐朝人也讲究食性搭配的,吃羊肉时就面饼面条比较合适,要是吃鱼也就着面食,那些美食家就会嘲笑您没见过世面不懂规矩了。
  喜欢吃生猛海鲜的客人,穿越到唐朝,大概会快乐并痛着。快乐是因为基本上现代常吃的水产品,鱼、虾、蟹、贝类、乌贼、水母、蛙鳖……都已经走上了唐朝人的食案,特别是如果您穿越到长江以南地区,这些水产品都非常丰富,吃到不难。
  痛呢?那是因为唐朝人的口味跟现代人不大一样,烹调方式也不一样,做好的海鲜您可能眼睁睁看着摆在面前,却一口都吃不下去。比如说,唐朝人吃螃蟹,流行“糖蟹”,把好好的螃蟹用糖蜜腌成甜的再吃……`(*>﹏<*)′
  最后说,腌鱼干也很好吃哟……跟肉类禽类一样,做咸鱼腊鱼什么的也是唐朝人家的必备技能,有些水边人家甚至拿这些当主食吃了。
  大鱼大肉就说到这里,问一声,您渴了吗?下回咱们去要点喝的东西吧。
  本篇主要参考书目:王赛时《唐代饮食》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节
18、唐穿指南:李白斗酒诗百篇……喵的你给老子喝的是假酒吧!
  唐穿美食团继续吃俺们的宴席^_^
  吃饭的时间地点讲清楚了,特色荤食也说了不少。又是烤羊肉又是生鱼片又是蒸猪头的,一通胡吃海塞下来,您渴了吗?
  什么?招呼小二上壶茶?>_< 再重申一遍,唐代开元时代以前,茶叶这种高端产品在人民群众之间不流行!
  而且,唐朝的服务员也不叫“小二”,您要招呼人家,应该高喊一声“博士”——对,这在唐朝是对服务行业从业者或者中低级技术人员的称呼,跟现在差很多。
  没茶水,喝啥呢?
  作为一个唐朝人,无论是男是女,这时候都应该很豪爽地一拍食案,大喊:“博士!店中备何酒?”——您说您一喝酒就头晕想要饮料?别怕别怕,听我的,先要酒,饮料的事回头再说。
  酒博士晃过来,先打量打量您,见穿戴打扮比较普通,张口报上亲民类的酒品:
  “白酒清酒小店皆有备。”
  白酒?茅台还是五粮液吗?清酒?日本进口的?——唉客人您想啥呢?真是的,为了让您对唐朝的这两种常见酒有直观认识,咱们先各来一坛子。
  拍肩,没关系啦,一坛子酒醉不死人真的……先上来的是最便宜的“白酒”,博士开封,用个木杓把酒舀出来,倾在您面前的酒碗里,您定睛一看,不由得大叫:
  “这是神马!”
  只见酒碗里的液体,呈浅绿色,不但浑浊不清,而且上面还浮着一层细白的象蚂蚁似的漂浮物。闻闻味道,略有酒味,但很可能也略有酸败味……客人您别这么皱眉捂鼻子的一脸嫌弃像好吗?这种“白酒”,在唐朝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很有名哒,因为有诗坛大手笔给它打广告啊: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如果您还是觉得“白酒”的叫法太坑爹,而“绿蚁酒”的名字太生僻,那么这种酒另有一个更加大众化的名字,叫“浊酒”: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您就问啦,卖相这么差的酒,为什么历代文人墨客还挺喜欢的?原因很简单,它便宜啊╮( ̄▽ ̄)╭
  其实呢,档次高一些的酒楼酒店,没准儿都不预备这种酒,“浊酒”更多的是自己家里酿出来当日常饮料喝的。做法很简单,您也来学学吧。
  第一步,先做“酒曲”,这是类似于发酵粉的东西。您要从外面买或者邻居家借或者自己家留点“酒药”,每年六七月间,用梗米或者谷子,跟酒药混在一起捣熟,热水和成饼状,放在干净地方,控制好温度湿度让它慢慢发酵。发酵到一定程度以后,绑悬起来挂在灶上熏着,能保存挺长时间。
  第二步,投料。把大酒瓮洗刷干净,往里投入酒曲、米和水,比例大致控制在1:10:10,也就是要用一斗酒曲的话,同时配投一石米和一石水。这个根据对酒质的要求,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增减用量,比如您希望酿出来的酒比较浓郁,那么就少放点水,多放曲多放米。
  第三步,开坛。曲、米、水在瓮内发酵时间需要多久呢?也是根据个人要求,如果您是个急嘴子,做了酒就想喝,那封酒六七天以后,马马虎虎的也就能开坛取酒了。不过这样倒出来的酒,只能是上面您在酒店里看见的“浊酒”,酒精度数低、卖相差、很便宜、很山寨。
  如果您能沉得住气,等上三两个月再取酒,倒出来的酒就清亮多了,酒精度数也高。不过不要直接倒啊,如果要获得更高级的酒,还得经过几道加工程序。
  第四步,加灰。在开坛取酒的前一天,往坛子里倒进少量石灰石炭草木灰之类的玩意,这个是为了结束坛内的微生物发酵过程。否则酒取出来以后,还在继续发酵,很容易放酸败了。
  第五步,榨酒,这是为了把酒液里那些漂浮的酒槽分离出来。用木制的酒床、槽床,或者竹器,甚至您一时人品发作还可以用自己的头巾,把瓮里的原生态酒液倒进去,过滤出来的清亮无杂质部分,就是“清酒”了。剩下的满是酒槽的浓浊液,也不要倒掉,可以拿来加工食物,也可以作为“浊酒”喝掉。
  第六步,客人您别急着喝啊,这样做出来的酒叫“生酒”,您要是一顿能喝完也就算了。如果喝不完留起来,还是有变酸败的危险,喝了可能拉肚子哦……所以最后这些酒还是要加热一下来杀菌。
  加热的方法,分高温加热和低温加热两种。高温加热又叫“煮酒”,您听着这词儿熟不?^o^ 两个大男人对坐,一边谈论天下英雄,一边在火上把酒煮得沸腾冒泡神马的……不过这种煮沸过的酒,据说味道变异得很厉害,很多唐朝人不喜欢。
  唐朝人比较喜欢“烧酒”,是用微火慢烧,把生酒加热到六七十度就可以了,既能杀菌,也不至于沸腾变味。用这种方法最终做成的酒叫“烧春”,唐朝的四川一带出产的最有名,当时名叫“剑南烧春”。
现在明白了吧,酒店博士跟您说的“白酒”,是“浊酒”,一种类似于现在的“醪糟”、低酒精度的便宜货。至于“清酒”,是把“浊酒”过滤以后又经加工的粮食酒,酒精度稍高一点,价钱也稍贵。
  不过不提名号的“清酒”,多半是店家自酿的,贵点有限,酒精度估计还不如现代的啤酒高,所以我说您喝掉一坛子也鸭梨不大。
  您要是带着狐朋狗友美女佳人来喝酒,想挣面子,那这两种便宜酒都不要。瞪一眼博士,叫他把店里珍藏的好酒一一报上来,如果店子实在太小太穷,那哥换一家去喝算了。
  博士一看卯上了,也不示弱,张嘴就是一大串:
  “小店有郢州富水、乌程若下、河中桑落、袁州宜春、荥阳土窟春、富平石冻春、剑南烧春、河东乾和葡萄、岭南云溪博罗、宜城九酝、浔阳湓水、齐地鲁酒、。客人若中意京师佳酿,本店也有西市腔、新丰酒、及虾蟆陵之郎官清、阿婆清。”
  听蒙了?很正常很正常,这天南海北的一大串,谁能记住这么多啊。那您该点哪种酒呢?笼统来说,如果您想喝用稻米酿的清酒,那去点原产地在南方的“郢州富水、乌程若下、岭南云溪博罗、宜城九酝”这些比较稳妥;要喝高梁酒糜子酒,就点鲁酒或者长安本地的西市腔、新丰酒、郎官清、阿婆清算了。
  酒端上来倒进碗以后,怎么才能分辨它是好是坏,值不值您多付的那些钱呢?
  最简单的办法,看颜色。唐朝没有无菌化车间,酿酒过程中经常有各种微生物混进酒里,导致酒出来以后呈现绿色,后世的“竹叶青”这个酒名就是从此来的……所以什么“绿蚁”“绿醅”,其实都说明制酒环境一般,操作不太经心,绿色的酒大都是便宜货。
  如果生产者在制酒过程中比较注重保持酒曲和酒液的纯度,那么酒曲制出来是红色,而酒液则会呈黄色,最好的呈琥珀色,跟现代的“黄酒”已经比较接近了。白居易有云:“世间好物黄醅酒”,更有名的一首诗大家人人能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很好,您面前这碗酒,就是隐隐泛着琥珀色,看上去粘稠浓腻说不定还会挂壁。端起碗来,咱尝尝吧。
  嗯……没啥辛辣刺激的感觉,反而觉得很甜?您说这是兑了糖精的假酒?
  哎哎,别掀桌,听说我听我说。作为一个现代人,您习惯的那种动辄四五十度的高烈度白酒,是用蒸馏法造出来的,这个技术要到元朝才传入。在此之前,唐宋时代酒精度最高的酒,也不会超过二十度。跟酒曲发生化合反应的酿酒粮食,大部分是被糖化了,糖化后只有一小点还能继续酒化,所以唐朝的酒主要味道是甜,而不是辣。
  也之所以,以李白为代表的“饮中八仙”,拿扎啤杯子一顿酒喝十扎,主要不是考验他们的肝功能,而是考验胃容量呢。
您还是觉得怪怪的,喝不惯这甜酒,想喝点跟现代口味接近的酒?也行,再把博士叫过来,让他给您上一坛“河东乾和葡萄”。
  这是啥?这个……就是小资们最爱手擎一杯装十三的红酒葡萄酒啊。
  葡萄酒传入古代中原地区,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的张骞通西域。但是在唐朝以前,中原人自己不会酿造葡萄酒,只能从西域输入成品,卖得很贵,一般人喝不到。
  唐初唐军开西域,把高昌国也就是现在的吐鲁番地区设置成唐朝的一个州,同时,当地的特产马奶子葡萄和酿酒技术,也就传入了中原地区。
  在伟大领袖天可汗的亲切关怀下,唐朝工匠在内地酿造葡萄酒成功,而且实现了较大规模生产。大概是因为地理气候的原因,当时的河东地区(今天山西省的中南部)成为内地葡萄酒的集中产地,“河东乾和葡萄”从此名扬天下,而且是皇家贡酒。
  顺便说一句,天可汗李二陛下虽然酒量很差、酒品恶劣,但他却很喜欢亲自钻研各种酿酒技术。哪天您要是在东西市内走着,看到一家挂着“魏家店”的酒店板壁上写了四句歪诗:“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您可别一时嘴快说实话“这广告做得真烂”,因为这广告词就是李二陛下亲自撰写的╮( ̄▽ ̄)╭
  嗯啊,这个“魏家店”估计打的是唐初名臣魏征家的招牌……您想进去看看?别急别急,咱抓紧时间把唐朝的酒水饮料说完,下回就去魏家店。唐朝的常见酒,说的差不多了。除了粮食酒、葡萄酒以外,唐朝人也跟很多现代人一样,喜欢往粮食酒里泡各种药材食材,号称喝了能滋补养生。什么菊花酒,松节酒,虎骨酒,生蛇酒……甚至还有鸡粪酒、猪膏酒、猪胆苦酒、猫头鹰酒……= =||||
  那边有客人抗议了,说他酒精过敏,度数再低的酒也不能入口,否则过敏休克了上哪儿给他找肾上腺素注射去……行行,咱单为您点些无酒精饮料。
  现代的饭局上,当主人准备给男宾客强灌烈性酒的时候,同时也会问女宾:“喝什么饮料?酸奶还是果汁?”
  唐朝主人请客,席上的无酒精饮料,同样是这两大类:奶制品和果饮(以及其他植物类饮品)。
  唐朝的“酸奶”一般是叫“酪”,采用牛、羊、马等牲畜的乳汁经过加工制成,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得出来的成品也有酥、酷、醍醐等不同名称。奶制品在唐朝特别是北方地区很普遍很流行,那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国人没有食用奶制品的习惯”,这在唐朝是不成立滴。
  果饮的名称就很多了,一般是根据所采用榨汁的原料来称为“乌梅浆、葡萄浆、桃浆”等等。当时最普及的是“蔗浆”,用甘蔗榨的汁,不但在南方很常见,在长安这样的北方地区也已经作为家常饮品了。还有一种用罕见的南洋果品制成的“三勒浆”,也很是风靡了一阵子。
  最后说,长安的夏天很热,冰可乐……咳,冰镇饮料相当流行。皇室有专门的官员按照明文规定负责冬天藏冰、夏天取冰;一般贵族大臣家也经常自己弄藏冰窖,皇帝还经常在夏天向大臣赐冰。甚至在长安市面上,也有向普通百姓卖冰的商人,当然卖得很贵,穷人就不要奢望了。
  本篇参考资料:王赛时《唐代饮食》第四章第五章
提问
1、举手提问!举手提问!
    
    坊由围墙隔断划分,坊里的住家还有没有各自的围墙的?坊有门的吧?钥匙怎么办?
    
    举手提问!举手提问!
    
    坊由围墙隔断划分,坊里的住家还有没有各自的围墙的?坊有门的吧?钥匙怎么办?
  
  ————————————
  坊有门哒,门钥匙由叫做“坊卒”或者“守卒”的人掌管,黄昏锁门,日出时开门。
  这种“坊卒”工作量不大,很多是老人(退伍老兵?)。
  坊里住家当然也有自家的围墙……所以长安人其实是居住在“方块套方块”的三重围墙里:城墙、坊墙、自家院墙。
2、
?发哥 (counter terrorist win) 2012-04-23 17:25:49
那么唐代官员滴作息是怎样的呢?上完朝以后怎么安排工作呢?我记得上朝是五更天以前就要去,那么下班时间有没有要求呢?
    是几小时工作制啊?公务员考勤严不严啊?是不是可以提前下班捏?
    
  ————————
  唐代的一般官员只上半天班,上午工作,下午如果不值班的话,就可以逛逛街喝点小酒啥的( ̄﹁ ̄),隔十天休旬假一天。
  
  但是各部门下午和晚上、夜里都要安排官员轮流值班,特别是比较关键性的部门,无论啥时候都要有人在办公室里值班工作。
  
  贞观年间有产假,对,男人的产假。妻子生产的时候,原则上不安排当丈夫的值夜班。
3、求楼主科普一下以下内容:
     1\唐代审美标准,不指身材,指五官.在唐壁画上看到的仕女图,怎么都是粗眉+小眼+肥脸.当时是不是流行这种“美”,那FRJJ自恋还真不奇怪了,以壁画的审美标准来看,FRJJ穿到唐代真是大美女。听说那时男子流行白净有点小胡子的,是吗?
     、 2、女子日常服饰。当时流行那种很高很大的发髻,是假发吧?如果是,天天都戴吗?一般人家如没有丫环怎么戴假法?还有,现在我们出去都伶个坤包,唐代的女子随身带包吗?
     3、公务员的上班与考勤。在天子脚下,官员上午上朝下午还要上吗?多少天休息一天?在长安以外的城市,官府是每天都开还是有案子才上班?
  作者:拒不回帖 回复日期:2011-05-28 00:55:56 
  
    再问一下,一个坊大概有多大?
  
  ——————
  1.眉毛是人工画的,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眉型。小眼肥脸应该算整个朝代的审美标准吧,既然壁画上是那样,俺们也没法。男人一定要有胡子才美。
  
  2.假髻挺贵的,有点钱的女人才能天天戴。既然有钱就肯定会蓄奴婢,服侍主人穿戴和出门挎包都是侍婢的任务。
然后提个技术问题,一个小富之家、但是不属于五姓之类贵族人家的少女,在公共场合和男人厮混、交往的程度最多怎样才不算违法呢(额,我在唐律疏议里只找到了关于“奸”的部分,擦汗。公开来往应该不会被定义为“奸”吧)?
    举个例子,她穿着男装,和男性朋友坐在酒楼喝酒。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