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窃明》(文字精校版)作者:大爆炸(灰熊猫)

_20 灰熊猫(当代)
  “大人,不管在辽镇还是别处,末将都是大人的属下啊。”王在晋身为辽东经略,东江军此时也在辽东经略的管辖范围之内,但黄石这句话和王在晋希望的相去甚远。
  王在晋的语气更加严厉了:“黄石你是决心留在东江么?”
  被逼无奈的黄石叹了口气,只好故作大语:“回经略大人,末将但求杀敌报国,不敢苟安于关内。”
  但辽镇终归是他直辖的军镇,而东江远在千里之外。这个回答让王在晋沉默了很久后又哼了一声,但是语气已经大为缓和:“话虽如此,但是辽镇每个兵有一两四钱月钱,东江现在没有定饷,更没有军官口俸,黄石你不打算要军饷,你手下也不要么?”
  黄石顿时语塞,他也不能亲口说出要转隶辽镇,这样就算把毛文龙得罪死了。毛文龙在他苦苦哀求下出面留人,现在要是自己反戈一击那算什么事儿?但另一方面军饷是不可能不要的,要是今天说错什么话,以后被人当作把柄就更不堪设想了。
  现在绝对不能再说什么豪言壮语,如果被这么多人听去了,以后自己讨饷很容易被别人堵住嘴,而且黄石此次来就决心捞些粮食回去,自打嘴巴的事情绝对不能做。再说,毛文龙正在为军饷的事情和辽东经略扯皮,如果王在晋拿自己的豪言壮语当炮弹,那对毛文龙绝对有很大杀伤力,恐怕黄石就会激起东江公愤,再也混不下去了。
  黄石左思右想,竟然没有一个两边都不得罪的搪塞之法。
  “黄游击,本官问你话呢。”王在晋还在步步紧逼。
  黄石偷偷向着旁边看过去,求救于方震儒,但后者却避开了他的目光。看来一点责任也不承担看来是不可能了,不得罪王在晋今天这关就过不去,黄石只好硬着头皮说道:
  “回经略大人话,末将出身广宁军,除非兵部或者经略大人下令转隶,否则当然是毛文龙属下。至于军饷,请大人酌情拨与,让末将手下有食吃,有衣穿就可以了。至于末将本人,没有口俸也无所谓,末将一定尽心报国。”
  王在晋笼络各镇总兵还来不及,当然不愿意公然驳毛文龙面子,强抢他的属下,更何况毛文龙信里还很强硬。虽然他很希望把黄石调来,但还是指望黄石自己说出口,这样王在晋就能顺水推舟把人拿过来,还不会被总兵们说不是。毛文龙就算有所不满也没话说,最多是迁怒黄石。
  不料黄石倔得像石头,一而再,再而三地把皮球踢回来,就是不给他王在晋一点儿面子,这让辽东经略很不高兴,冷冷说道:“有没有布匹、口粮不是本经略能说了算的,东江士兵没有勘合过。兵部没有拨给本经略,所以本经略也没法给你。”
  方震儒虽然不肯雪中送炭,但是既然黄石自己扛下了大头,他倒也不介意锦上添花,他拱拱手就大声说道:“王大人,下官以为黄游击有大功于国,拳拳之心更是令人赞叹,他既然一心要留在辽东报国,下官以为也不必强求。如果黄游击事出有因,下官以为也可从权拨发军饷,如果王大人担心兵部,下官也可以和大人联署上书。”
  “既然方大人这么说,那本经略也没有异议。”王在晋暗自叹了口气,方震儒身为监督辽东经略的风纪官员,随时可以上书朝中非议王在晋的举措。如果黄石孤立无援,王在晋还是有把握挤得他投降,但是如果为此被巡按参一本就完全不同了。
  刁难功臣本来就不好听,而且风纪官完全可以给他扣一个挟私报复的大帽子,眼下王在晋的前途已经很黑暗了,很多事情内阁已经一天到晚要他给出解释了,已经焦头烂额的王在晋不打算再给自己找麻烦。
  所以方震儒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足顶得上黄石一万句,既然黄石有这种奥援,王在晋也知道奈何不了他了:“黄石你还不谢过巡按大人。”
  黄石站起身先冲着王在晋一躬:“末将谢经略大人体察。”
  朝中有人好办事,掉过头他就真心实意地冲着方震儒说道:“末将谢方大人。”
  “好了,黄游击你下去吧。”王在晋没好气地下了驱客令,他还有些军事问题要和其他三个文臣讨论,这些运筹帷幄的军略自然不用再参考一个武夫的意见了,出门前黄石看到方震儒送过来一个眼神。
  方震儒出来前,黄石已经叫来了几个亲信,也向他们概要地介绍了今天的情况。等方震儒才出经略衙门,黄石就带领着他们一齐拜倒:
  “方大人为我等请饷,上下官兵、同感方大人厚恩!”
  “好说,好说。”方震儒把黄石扶了起来。
  僵尸脸今天是笑了又笑,让黄石觉得有些古怪,贺、杨二人领着一众亲卫又拜了几次也都起身了。
  “黄游击,本官今夜要为你设宴洗尘,就到本官那里去吃顿便饭吧。”
  “是,谢大人赐宴。”
  方震儒哈哈笑了几声,长袖潇洒地向杨致远他们一挥:“你们都是黄将军的心腹吧,也都一起来,一起来。”
第六章 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十二节
  方震儒不肯坐上轿子,执意要黄石和他一起走路回官邸,他们二人的亲随卫兵都跟在后面,一路上方僵尸春风满面,谈笑风生地给黄石讲了不少山海关的见闻,对黄石部下的也表现得很可亲。
  方才黄石在门口等待的时,一直留神观察经略门口的黑人,现在就随口问起了方震儒。
  “那是泰西人贩来的奴隶,京师有不少大户喜欢买几个看门,很醒目吧?”方震儒似乎也有点羡慕,神态里稍微有些失落:“一个个身强力壮的,据说还很忠实本份,可惜本官买不起,每个要五两银子呢。”
  历史上郑一官曾买了一批当作士兵,还组建了黑人的卫队。黄石虽然还不了解黑奴买卖的数量,但明朝可以买黑奴的情报让他心里也是一动,随即又自失地一笑,如果有足够的粮食,难道还愁没有壮劳力么,黑奴语言不通,种植还需要培训费用。
  倒是方震儒最后的话让黄石心里跳了一下,似乎有要钱的意思在里面,他暗自算了算手边的钱,赔着笑说道:“末将愿意孝敬大人五两银子,让大人买一个。”
  大明的官吏俸禄很不合理,朱元璋的尚书自己给房子刷浆,退休的老头还要下地插秧,这个不必多说。明洪武朝以后,完全没有灰色收入的恐怕只有海瑞一人了,所以他一年也就买得起一次肉,孝敬老娘的事还轰动了朝野。
  明末官员之间的仪金已经是正常的交际手段,方震儒虽然清名在外,但黄石见他还有几个随从,而且还能请自己吃饭,估计五两这个数目大概不会让他很反感。
  方震儒果然迟疑了一下,但却猛地发出一声笑:“你是要送本官仪金么?算了吧,拿了军饷我会睡不好觉的。”
  “方大人,五两银子也是末将的一番心意了。”黄石赶快坚决表态,义正词严地说道:“都是末将在广宁立功的奖赏,方大人,这都是光明正大的银子。”
  方震儒悠然迈动的方步一下子停了下来,笑容也渐渐敛去,他站住身正色看了黄石一会儿,把黄石看得全身都不自在,赶忙低头认错:“方大人,末将失言了,请方大人恕罪。”
  “黄石,有这钱还是给你的手下添口肉,加碗酒吧。”方震儒虽然又是一幅死人脸,但语气却透出一股柔和:“本官虽然说到买奴婢,但绝没有向你要仪金的意思。”
  “方大人高风亮节,末将感佩得五体投地……”
  方震儒挥手打断了黄石的恭维:“黄石你与本官文武殊途,但贵在心交,不用这么多奉承话。今天的事情你也不用放在心上,我也绝不是看不起你。以往同乡好友给本官些仪金,本官也就拿了,但你的银子是用命换来的,我不能收。”
  两个人又走了一会儿,看到方震儒一脸的冰雪渐渐融化开,黄石就开始偷偷打听今天后面又说了什么。方震儒沉吟了一下:“这个晚上再说,你不问本官也要说起。”
  看来老方不是要钱,黄石点头称是的时候疑云又重了些,他对自己的态度和在广宁的时候判若两人啊。
  侧面突然传来一声高叫:“对面可是黄石黄将军?”
  黄石闻声望去,一个将领正大步走来,那将领先冲着方震儒深深一躬,然后又朝着黄石看过来。
  “末将正是,敢问将军尊姓大名。”黄石不知道对方是哪路神仙,自然不敢怠慢。
  方震儒冷冷地插嘴,语气里一丝活人的味道也没有:“黄石,这位将军是你本家,现在也是游击。”
  黄石偷眼看了方震儒一眼,说话间只见嘴唇开合,面部肌肉犹如机械一样地运动,眼睛和眉毛神奇般地一动不动,好似木雕的眼皮也半耷拉下来了。
  “在下黄龙,现任辽镇游击。”那将领咧开了嘴,笑得很是高兴,他向着方震儒说道:“方大人,末将听说又来了一个黄游击,就立刻赶来这里,说什么也要把黄游击拉去和末将喝一杯酒。”
  这个名字才一入耳,黄石心中就记起了这个人的生平。黄龙出身辽西将门,毛文龙死后他继任东江总兵,是东江变乱的导火索之一。明军内讧中黄龙还曾被耿精忠捉住,带来的亲兵虽然及时救了他,但还是被辽东武人削掉了鼻子和耳朵。
  孔有德、耿精忠、毛承禄叛乱后,黄龙联合尚可义、尚可喜兄弟伏击他们,生擒毛成禄,挫败了孔有德割据辽东的企图。只是辽西、辽东的怨恨最终还是无法消解,投降满清的孔有德打着辽东武人旗号反攻,东江官兵望风而降,黄龙在旅顺口英勇奋战后自刎殉国,死得很是壮烈。
  心中想这些事情的时候,黄石脸色也是微变——他还没有想好怎么处理和辽西将门的关系,明朝人们的地域性思想非常严重,而黄石必然成为辽东武人集团的核心成员——如果他现在还勉强不算的话。
  大大咧咧的黄龙没有看见,方震儒却是看得清清楚楚,他马上问黄龙:“你和黄石是旧识么?”
  “回方大人,末将不认识黄将军,今天祖军门要设宴为黄将军洗尘,末将就来接黄将军赴宴。”
  听到是祖大寿设宴,方震儒一向古井无波的脸上也泛了一缕波澜,用毫无起伏的官腔对黄龙说道:“祖大寿么?黄龙你回去告诉祖大寿,今天本官设宴为黄石洗尘了,你们要请他喝酒,改日再说。”
  “方大人,”黄龙急道:“祖军门要末将一定要请到黄将军,要不然请方大人一起过去吧。方大人能驾临,祖军门一定深感荣幸。”
  “本官不想去。”方震儒懒得再多说,摆了一下长袖,脖子像机械转动似的一扭,冲着黄石说道:“黄石你跟我走。”
  “方大人留步。”着急的黄龙一时没有细想,伸手就去扯方震儒,只听刺啦一声就把方震儒的袖口拉破了,大家登时都说不出话来。
  “大胆。”片刻的鸦雀无声后,方震儒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声。
  “方大人恕罪,恕罪。”黄龙脸色苍白,一下子就跪在地上。
第六章 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十三节
  “来人,把这厮痛打二十大板。”方震儒一声令下,两个随从就冲上来把黄龙按倒,接着就把他的裤子褪下,旁边已经有人开始举棍子了。
  “方大人,”黄石连忙开口替黄龙求情,于公于私这都是好的。何况他同为武将,也有兔死狐悲的感觉:“末将敢请大人息怒。”
  “请方大人息怒。”黄石的部下很识趣,纷纷跟着求情。
  方才黄龙一个劲的认罪,他手下的亲兵本也都躲到一边去了,现在他们见到有人带头求情,也立刻跪了一地,再加上些声势:“请方大人恕罪。”
  黄龙的部下跪了半天,木然无语的方震儒才淡然对他说:“看在黄将军求情的份上,本官饶你一下,看在黄将军部属面子上,本官再饶你一下,就打你一十八棍好了。”
  “谢方大人。”黄龙说完感谢的话就咬牙死撑了十八大板,一棍棍落下,伴着淋漓的鲜血溅起,豆大的汗珠滚滚而落。
  打完后,亲兵帮黄龙穿上衣服,把他搀着拖走,看这伤势几天内是不要想起床了。
  方震儒一直在自顾自地整理被扯破的袖口,等黄龙抱头鼠窜以后,才在黄石等人的畏惧目光中评价说:“辽镇这些丘八越来越没有规矩了。”
  和黄石闲聊他们那段共患难的经历时,方震儒又浮起些笑容,刚才的官威顿时消于无形。两人且说且走,到了到了巡按官邸,方震儒先进去更衣,黄石等人候在院中。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去辽东了吧?”黄石轻声问身后的两人,他们都是武官了,刚才的一场好戏应该让他们对辽镇的发展前途有所认识了。
  贺宝刀今年虚岁二十,杨致远比他大两年,但也还是不知道厉害的年纪,也都是刚当上军官的菜鸟。刚出经略衙门的时候,他们还跟在一边听,偶尔会嘻嘻哈哈一番。自从黄龙被打以后,这两人就一直没有出声,远远地躲到后面去了。
  现在听到黄石的问话,他俩对望了一眼,同时小声说道:“大人英明。”
  黄石轻声对两个人说道:“东江虽然贫困,但那里没有文臣,我们武官可以昂首挺胸地做人,长生岛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只有在自己家里才不会受窝囊气。”
  作为一个现代人,虽然黄石也已经习惯磕头下跪,但他还是渴望过着有尊严的日子,对武人来说,东江实在是大明治下的一片乐土。而他身后的两个年轻武官,也还是少年气盛的心态,这话听得他们一个劲地点头。
  黄石回想着今天的遭遇,方震儒先让自己和王在晋顶了一下,接着就跑来为自己解围,还有刚刚发生的一幕——这一切不会只是巧合吧?
  方震儒让杨致远这些六品武官都去厨房吃饭,他要和黄石私下谈谈。和方震儒一起吃饭的时候,黄石感觉比和李永芳、皇太极吃饭的时候还不痛快。倒不是因为饭菜简单,他看得出方震儒很穷,主要还是因为在大明文臣面前,黄石也有一种“不被当作人看”的感觉。
  “你刚才问我,我们后来又谈论了什么,对吧?”没有外人,方震儒的称呼倒是亲密了起来。
  “是末将鲁莽了。”
  “不鲁莽,这本来就是我今晚要和你说的事情。”
  听了一会儿,黄石就明白现在的话题涉及到了对后金的战略决策问题。王化贞出任辽东巡抚的时候,是力主出动出击收复辽土地,现在王化贞遭到惨败,主动出击派就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听方震儒的描述,朝中现在已经听不到主动出击的声音了,剩下的两派就是主动防御和被动防御两种:
  被动防御的中心思想就是暂时放弃山海关外的领土,沿着长城固守;
  主动防御的理论就是一步步在辽西修筑城池,恢复那些被烧毁的城堡。
  现在的封疆大吏王在晋就是支持被动防御这种观点的,他大力主张以山海关为大门,在山海关和北京之间修筑堡垒群,同时加固长城沿线。
  方震儒简要介绍了一下情况,就问黄石有什么看法:“现在黄石你在朝廷上也算是有些名气了,圣上都问起过你。”
  “末将贱名竟能上达天听?这如何是好?”黄石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所以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激涕零才好。
  方震儒却是以为他欢喜傻了,笑着说:“除了祖大寿他们这些辽西世袭武将外,孙阁部也想听听辽东武将的意见,他特别指明要听你说。”
  孙承宗是大明少有的重视武将的文臣,他一直大声疾呼“重将权”,主张要多参考一线将领的意见,而且要敢于放权给将领,让一线军官能自行判断指挥。
  “来,说说你的看法吧。”方震儒笑吟吟地再次鼓励道。
  黄石沉思着进言:“王大人的想法自然是稳妥的。一,建奴出兵辽阳,山海关有足够的预警时间。二,山海关两翼是大海和长城掩护,不会被包围断绝粮草。三,山海关靠近京师,容易得到增援,转运物资也比较容易,比较省钱。”
  “看黄石你的样子,一二三地说起来,倒真有点朝中的阁老的样子。”方震儒不以为然地说道:“省钱?你一个武将考虑什么省钱,大明富有四海,一点儿钱算什么?只要说你关于收复辽土地设想就好了。”
  一点儿钱?历史上的万历天子抠门至极,三大征筹备军饷的时候,在朝鲜和十几万、二十万日军打了几年才花了四百万银子,恨不得一分钱掰作两半花。
  等到天启继位,这个慷慨皇帝大笔一挥,广宁军一年物资,军饷、粮草、大炮、火药等就价值千万两白银。要不是黄石反攻广宁,库存的五万具盔甲、几百万两银子、一百多万石粮食和其物资也要换主人了,这些亲手烧掉的东西已经让黄石在长生岛痛心过好几次了。
  方震儒看黄石半晌不出声,就收敛笑容轻敲着桌面说道:“言出你口,入我之耳,这里没有第三个人,黄石你不用顾忌经略大人,有什么想法大可随便说,完全不必担心。”
第六章 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十四节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刚才的话不符合方震儒的心思。黄石听见方震儒的口气,立刻明白自己不能随便说想法了:“末将愚笨,胡言乱语,敢问大人的意思是什么?”
  “在关内设重关过于冒险了,一旦山海有失,则京师危机、天下震动。”方震儒也不再装样子,侃侃而谈:“朝中有些人上书,说什么守住关内土地,国家已经是极盛,可观建奴自败!笑话,不去剿灭,建奴如何自败?”
  “大人所言极是。”黄石下意识地表示了赞同。
  这个问题涉及到观测角度问题,黄石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的话,那观后金自败确实是真知灼见,广宁战败以后,王在晋认为辽西已经不可收拾,还不如以山海关、蓟门为防御核心。黄石曾把自己假定在天启、崇祯的位置上,不加派军饷不会有关内大乱,大明就后顾无忧。
  而东北的小冰河时期已经五十年了,还要二十年才过去,明朝有南方的粮食可以指望,而后金没有。只要能稳住关内,协助朝鲜、蒙古,让后金无从掠夺,那他们被饿死就是必然的结果。
  穿越者能够借助历史的眼睛,所以黄石还有更狠辣的手段——那就是消灭晋商集团。在共和国时期看到的满清文件中,晋商为后金提供的京畿情报,细致到每个关口的守将的姓名、士兵的数量和装备的细条,甚至还有相当数量的军情塘报。
  崇祯初年,小冰河时期带来灾荒已经让东北的民生彻底崩溃了,后金统治区虽然只有七十万人口,但百姓易子而食,米价曾高达八十两一石,布也要二十两一匹。历史上依附后金政权的晋商提供了皇太极全部的火药、八成的粮食和超过六成的金属。
  通过晋商,后金才可能把劫掠来的财物、古董和金银购变成粮食,来养活被掳掠来的几百人人口。辽东的米价最终降到了一两四石,人口增加了数倍,粮价却压到了最峰时的几百分之一。晋商八大家在崇祯十五年就窖藏了上千万的银两,还因为这些功绩得到了清朝御赐的皇商地位,造就了此后晋商八大家富甲天下二百七十余年的传奇。
  虽然黄石现在没有证据——就算有他也要为自己设法从中取利,但他确信自己有机会掐断满清的命脉。没有晋商集团的协助,满清军队会迅速退化骨头箭和布衣服状态,更不用说粮食和情报,军队的动员数目不用想也知道会是什么水平。
  方震儒不知道眼前的黄诸葛打的好算盘,也不可能有黄诸葛那种战略判断:“王经略不思恢剿辽东,一心要沿长城死守,本官已经弹劾了他几本了。就连他手下的孙大人和袁大人对此也颇有微词。”
  “袁大人?孙大人?”黄石愣了一下。
  “是啊,今天你见过的。”方震儒说的两位大人正是黄石在经略府看过的那两个六品官员,“他们都是辽东兵备佥事,袁崇焕袁大人和孙元化孙大人。”
  说话的时候方震儒正在低头喝酒,没有看到到黄石的脸色大变,黄石干笑着说:“原来是这两位大人啊,末将记住他们的姓名了。”
  “是啊,他们也认为筑城应该沿着辽西走廊,筑到关外去,黄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么?”方震儒嘴上说得客气,但是语气里没有一点儿关心黄石看法的意思。
  明人当然不能预测太阳未来的行为规律,更不可能预见到九边军屯还有二十年的灾荒,或许明年就是丰收了,就不用加派军饷了。他们既然有了现成看法,那方震儒还来问粗鄙的丘八干啥?
  满腹怀疑的黄石老老实实地说道:“末将正要请教方大人。”
  “复全辽必先复于脚下,两位大人的意见当然没错,王经略么……”方震儒斟酌着下了评语:“暮气。”
  原来如此,这些文臣也需要军中奥援,黄石心知自己今天来这里吃饭,就已经是上了方震儒的贼船,也只能跟到底了:“大人高见。”
  “黄石你觉得我说的对么?”
  现在黄石算是明白方震儒交待给他什么样的任务了,就是把反对王在晋的文臣集团的意见作为自己的意见上报。随着广宁平叛、远征旅顺,声名鹊起的黄石终于还是被卷进了政治漩涡。重将权的孙承宗要听听武将的意见,所以王在晋把祖大寿招来摇旗呐喊。而坚持另一种路线的文臣集团就找黄石当枪。
  王在晋主张修重关于关内,袁崇焕、孙元化主张修重关于关外。从历史气候看,王在晋才是对的,但黄石认为不可因此得出王经略就一定更有本事的结论。毕竟明人的视角和事后诸葛亮的视角完全不同。
  黄石也不打算深究谁的路线更好,眼下能做的只有让自己占在胜利者一边。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大人明见万里,末将佩服之至,经略大人确实是暮气深重。”
  非常明确的表态,至此黄石已经没有周旋的余地。
  “好!”方震儒很快就让师爷拿来一份书表,这是以黄石的名义写给孙承宗的条陈,“签名,哦——画押也可以。”
  黄石暗笑了一声,抓起笔看也不看条陈一眼,就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姓名。
  方震儒收好书信,笑着对黄石说:“你不用回东江了,辽镇口俸很优厚,游击月银有五两,对于你的功绩,本官也要上奏朝廷,为你请世袭百户。”
  果然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
  “谢方大人关心,末将还是想回辽东效力,请方大人成全。”
  “你的恩人一家没有找到么?袁大人说要授予你辽镇参将职务啊。”方震儒本来要对黄石的合作赏赐一番,看到他拒绝不禁吃了一惊。
  “辽东兵备佥事袁大人?”黄石吃惊地抬起头。
  “正是袁崇焕袁大人,本官和袁大人谈起过你,他对你的忠勇很欣赏,此外他对宁远筑城进度也深感不满,打算让你监督修城,完工后会任命你为关宁参将、领宁远堡督司!”
第六章 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十五节
  “方大人,旅顺北殿后战中,末将向众人保证要为他们报仇,言犹在耳,闭目可见。功名固是末将所愿,但也不敢忘了那些将士的嘱托。”
  参将又怎么样?金国凤还做到总兵了呢。
  金国凤因为杀敌立功,被崇祯皇帝提拔为总兵,但是他不是辽西将门出身,所以就是指挥不动关宁铁骑,最后金总兵只能领着几十个子侄冲上去和清兵厮杀。他身后的上万关宁铁骑在军官的约束下,没有一个人去帮忙,看到金国凤和几十个亲人被尽数残杀后,万余关宁铁骑号令森严,整整齐齐地从上千清兵前离开,辽西军官始终严密地掌握着军队。
  “这样啊。”方震儒也是一声叹息,出于好心他还是劝说道:“辽西并非不能杀奴,在辽西也是报效朝廷。”
  除了金国凤,满桂也是一个好例子,宁远战役一结束,赵率教等辽西将门就来强抢功劳,气得满桂破口大骂,最后袁崇焕也把满桂的功劳让给了辽西将门。到了宁锦战役,满桂保卫城池,出击杀敌的功劳更被秃鹫一样的辽西将门瓜分,最后还把他排挤走。
  “请大人一定成全。”有辽西将门在,关宁军就是一潭深不见底的浑水,金国凤和满桂愿意去趟浑水是他们的事情。黄石早看清辽西就是死胡同,穿越者最大的战略优势就是不会被小利所迷惑。
  “好,本官不勉强你。留在这里几天,孙阁部很快就会来山海关视察,然后你就可以回东江那里了。”
  “谢大人。”说到这里黄石想起来一个问题,上次在旅顺忘了提起:“敢问大人,毛文龙总兵是平辽总兵,为什么大家都说东江军而不说是平辽军?”
  “噢,平辽军是王化贞想出来的。辽镇、辽军对此非常不满意,所以大家都不说平辽二字,既然毛文龙在东江岛(皮岛),那么就叫做东江军了。”
  一句随口的问话扯出了方震儒的长篇大论,他描述了这斗争的惊心动魄,还有取得成果所付出的种种艰辛,为了“平辽”、“援辽”两词文臣集团已经打了一年多嘴仗了,针对此事的大批奏章堆满了皇帝的御案。
  仅仅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两个人,就围绕着这个名字闹了几个月,两个人的奏章中都睿智地把这个问题上升到关乎辽东胜败、气运的高度,没有一个人肯退一步。
  多少朝廷官员,参赞辽东军务的官员从军心士气各个方面反复论证,这些忧心国事的官员还考虑到口采、预兆等问题,不停上书朝廷据理力争。直到支持“平辽”这个名字的总后台王化贞倒台后,对这个辽东“重大军事问题”的争论才算告一段落。
  接下来黄石还被告知,以祖大寿为首的辽西将门,已经彻底把宝押在了辽东经略王在晋身上,上书支持沿长城防守的决策不说,还对修筑宁远城一事消极怠工,几个月下来,进度还不到计划的一成。
  黄石嘴上挂着笑,心中却是越听越烦,明朝此时真是毫无忧患意识,为这屁大点的事情闹个不休。此时此刻明朝根本看不起后金叛乱,无论如何也不信一个二十万人口的建州卫能闹翻天,而黄石却始终把后金看作生死大敌。
  黄石来这里只想讨些粮食回去,却身不由己地卷入政治斗争里面去了。不过他心里对此倒是完全没有负担,宁远路线必然胜利,这是历史书上写得明明白白的事情,自己的宝已经压在了正确的位置。
  “高大人呢?”黄石突然想起了高邦佐,这个知府丧城失地,不知道下场如何。
  方震儒神色突然黯淡下来:“黄石,高大人赠你的书,你还在看么?”
  “末将一直在看。”
  “那就好,不要辜负了他的一番心意,这样九泉之下的高大人,也会很欣慰的。”
  方震儒告诉黄石,高邦佐经常嘟哝着黄石那句“不能存广宁,无面目入关”——这话本是高邦佐自己的话,黄石抢先说出来让他非常有共鸣感。黄石走后没有几天广宁难民就安全到达宁远,自感使命完成的高邦佐就在那里自经了——如同原本历史一样。
  黄石忘了他剽窃的是高邦佐的原话,因此满心愧疚地说道:“我该去向高大人的家人谢罪。”
  “不然!”方震儒断然反驳:“高大人走的时候,和他家人已经交待清楚了,临行前也和本官深谈过。高大人的夫人和公子们都深明大义,我们都觉得你说的才是道理,正是大义所在。”
  “临行前?”黄石听得莫名其妙。
  方震儒讲解了一番,黄石这才明白,明朝的士大夫自裁以前,会先向家人交待好后事安排,向同僚讲明自尽的原因才从容赴死。高邦佐在一个小屋里静静地自裁,方震儒和高的家人当时就等在门外。
  儒家的士大夫一旦下定决心,别人的劝说大多没有意义,而家人和同僚也不会撒泼一般地去阻止。恰恰相反,受儒家的熏陶,家人要带着笑送老爷上路,表示对这种高洁志向的理解,收拾完尸体后才能开始发泄心中的悲痛。
  “黄石,你知道圣上怎么得知你的名字么?”
  高邦佐临死前刺血上奏,里面没有一丝一毫为自己辩解的意思,整篇奏章都在检讨自己的责任,同时还重重地写下了黄石的名字。
  “高大人说你智勇双全,天生忠义,假以时日,一定会是国家栋梁的,高大人请内阁一定要重用你,一定不能把你埋没。内阁把血书转呈圣上,圣上下旨内阁,要他们给高大人挑一个美谥,纪念他的忠贞。”
  高邦佐的遗书是方震儒代呈的。
  “如果你真的想报答高大人的这份心意,努力在辽东杀奴吧,你的功绩比任何语言都更能安慰高大人的遗族。高大人对你的推荐,也会成为一代代流传下去的美谈,直到千秋万世。”
  方震儒最后郑重其事地说道:“黄石你万万不可辜负了高大人啊,否则本官绝不会饶了你的!”
第六章 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十六节
  “腐朽愚昧的儒家思想压制了人性!”
  离开方震儒的家后,黄石在心里骂了一句,这种华夏传统的士大夫之死,充满了悲壮的凄美和力量,压得黄石胸口有些闷,暗自骂了一声后,黄石总算是出了口气。
  既然已经选定了阵营,黄石就婉拒了祖大寿的洗尘宴。王在晋暂时还占些上风,依靠辽西将门的支持,他强行制定了加固边墙的计划书。这份计划将在山海关内修筑新的堡垒群,南起一片石,北到欢喜岭,西面延伸到蓟门,全部都要形成筑垒地带。
  这段时间里王在晋没有再召见黄石,辽西武人集团也对他敬而远之。方震儒倒是几次安慰黄石不要丧气,神色间还有些愧疚。黄石却坦然自若地等孙承宗来视察,然后把自己忠忱所应得的报酬——粮食运回长生岛。
  “黄将军,这里就是欢喜岭。”向导对黄石和他的几个部下介绍道,现在无事一身轻的黄石成天就是在山海关周围旅游,美其名曰熟悉地形。
  “也叫伤心岭,对吧?”黄石笑着问道。
  “是,”那个向导愣了一下,就恭维起来:“黄将军博闻,标下佩服。”
  “为什么又叫欢喜岭,又叫伤心岭?”贺宝刀立刻发问了,这家伙的好奇心真是让人受不了。
  半个月前在长生岛,黄石曾给部下介绍过“温水煮青蛙”这种手腕,众人皆赞叹拜服,唯有贺宝刀立刻就去做实验,结果证明青蛙会自己跳出来而不是等死,让黄石很没有面子。尤其过份的是,贺宝刀还当众把青蛙往沸水里扔,一下子就翻肚皮死翘翘了,这令黄石更加不快——闷头作试验就好了,何必大叫大嚷,唯恐众人都不知道长官说错了呢。
  “我大明边军回师,遥望此岭,知道归家在即,马上能见到父母妻子,人人欢喜,自然叫欢喜岭。”黄石卖弄了一下前世听导游讲的故事。
  “出兵关外的时候,就叫伤心岭?”
  “是。”黄石叹了一口气,以前这个典故只是听着好玩,来到这个时代,眨眼间就生死两隔,比如那个以身殉职的马前卒,让黄石对这名字有了很深的感触。
  “国朝近三百来,百万同袍遗骨关外,方有海内安康,壮哉!”贺宝刀豪气大振,连声叹息手边无酒:“华夏自三代之后,武功之盛当属我大明,壮哉!壮哉!”
  黄石虽然心中不以为然,但却不想多话,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无论放在什么时代都是可歌颂的感情,军人的骄傲更是令人心潮起伏。
  不想贺宝刀见长官没有附和,就连着偷看了黄石好几眼,显得有些无礼,黄石淡淡地解释说:“我觉得汉、唐也不错。”
  “哈哈,”贺宝刀爆发出一阵狂笑:“大人此言差矣,我大明无汉之和亲匈奴,更无有和夷狄结为兄弟之盟,敢犯我大明者,必要赶尽杀绝,周围夷狄,定要他们俯首称臣。唐天子要称天可汗来拉拢夷狄,到了宋,纳币不说,还有什么鸟阿骨打、鸟成吉思汗乱我华夏。现在蒙古那帮蛮子,连成吉思汗这个汗位都是我大明册封的,哈哈。”
  “贺千总,慎言!”黄石断喝了一声,元太祖的地位是朱洪武钦定的。虽然现在蒙古的青吉思汗是大明册封,但按照这个时代的逻辑,贺宝刀对元太祖不敬就是对明太祖的金口玉言不敬,就是对大明天子不敬,就是对朝廷不敬……
  贺宝刀被黄石一喝就泄了气,但还是小声咕哝说:“骚鞑子。”
  向导把脸别了过去,装作什么也没有听到。这个向导也是军户出身,几百年来明军和蒙古人反复厮杀,军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对蒙古人或者他们的祖先有什么好感。
  更何况明朝对异族一向坚持强硬政策,绝不和谈更绝不妥协,皇帝被掳走也一定要打到服为止,明朝皇帝还曾亲自上战场,亲手杀了一个蒙古兵,这也是华夏历朝的独一份。
  过了一会儿贺宝刀又不安分起来:“强汉还算能和我大明比比,前唐从开国就蛮夷称兄道弟,后来弃京师潜逃,开国百年就被攻破首都,随后二百年夷狄在中原屡屡进出,唐天子可没有得力的武将勇士,如何能同我大明相比?哈哈,哈哈。”
  说到武人勇士这就是贺宝刀在胡扯了,毕竟他接触到的主要是明的丰功伟绩。汉唐武人乱政的教训让宋开始崇文抑武,从此再也见不到天子登台拜将,武人在万民的欢呼声中慷慨出征的壮丽景象。
  贺宝刀还在喋喋不休地说着什么,黄石却是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来到明朝这么久,他渐渐学会用明人的视角看问题。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宋朝的惨状给明人的震动太大了,这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手段最僵硬的一个,思考方式和历朝完全不同,所有的外交手段都被归为怯懦。
  黄石发现在明朝,最有市场的一句话就是“夷狄人面兽心,反复无常,绝不可信。”
  蒙古的残酷屠杀让北方汉人锐减六成的人口,南方损失也超过三成,华夏的仁慈和包容就此从历史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从上到下的警惕和怀疑,明朝对北方异族只有一种语言——打。
  黄石记得有不少专家教授抨击这种野蛮的民族政策,满清入主中原后的手段他们认为好得多,清朝的“大帝”们不歧视华夏眼中的“夷狄”,还肯把格格不停地送去蒙古——靠女人的身体维持和平多好啊,还多了不少风花雪夜谈资。
  一丝嘲讽的笑意从黄石的嘴角浮起。
  某会长说得好,满清为中国打下了近代疆域的基础,没有满清就没有五十六的民族,没有满清就没有东北,新疆,西藏。
  大明的奴尔干都司和乌思藏都司是什么?幻觉!反满人士的无耻谰言。
  抗战其实没有发生,共和国也不曾派兵西藏、新疆。这都是幻觉!统统是为了诬蔑伟大的清朝而故意扭曲事实。
  历史真相是中国人喊了几声:“我们是满清遗产的继承者!”日本人就乖乖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了,分离主义者也都痛哭流涕地回归祖国了,天神更是急不可待地送来财富了。中国的兴盛和国人的自强不息无关、和战士流出的热血无关、和父辈洒下的汗水无关,一切的一切都是满清的余威罢了。
  黄石毫不怀疑明朝君臣都是榆木疙瘩,他们抱残守缺——“祖宗之地,祖宗之民,不能弃之”,只懂得“华夏之君,牧守华夏之民”,只懂得“华夏之君死社稷”,没有满清那种政治上的“大智慧”。
  “明朝君主说不出‘宁与友邦,不与家奴’,”无神论者黄石也忍不住向冥冥祈祷:“佑我华夏,永远永远不要再听到这种话。”
第六章 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十七节
  “杀得好!”向导一声大叫打断了黄石的祈祷,原来是贺宝刀正在讲他如何在广宁杀叛军。
  看着这些明军眼中的狂热,黄石心中突然有种无力感——忘战必危、好战必亡。汉唐时期华夏有着宽广的胸怀,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我只是一个生命只有几十年的普通人啊,就算我能得意于中国,就一定能重新打开华夏的胸怀吗?能逆转汉唐武人祸乱天下的影响么?”
  就在他有些颓废的时候,黄石眼前猛地闪过一个人影,就是他成为孙得功亲兵时在地牢见过的那个“后金细作”,濒死的人眼中仍散发出令人心惊的狂热信仰,这对黄石的触动从来不曾减退。
  既然相信自己的理想,那就努力去实现它吧!
  猛醒过来的黄石咳嗽了一声:“去一片石那里看看。”
  “一片石,那里没有什么好看的。”向导三言两语就介绍了一片石的大概情形,确实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