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亲子教育经典:男孩不该走的路

金德伦(美)
<亲子教育经典:男孩不该走的路>
第一章:不该走的路
——男孩与其情感生活的疏离
年轻男子是如此健壮、如此疯狂、如此坚定,却又如此迷惘。他拥有一切,却无法使用这一切。
——托马斯?沃尔夫(ThomasWolfe)《光阴流水》(OfTimeandtheRiver)
每一个有麻烦的男孩都有不同的故事,但他们的故事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情感上的忽略与疏离。每天,我们都试着与像卢克这样的男孩沟通,他们不擅于使用精巧的感情语言,也无法表达出情感的复杂性对他们所造成的威胁。当我们希望他们打开心房时,大部分的孩子和卢克一样,所采取的都是“对抗或逃离”的反应。看过许多因家庭不和而受伤的孩子,他们所体验的情绪,不是排山倒海的愤怒,就是被激怒到希望所有人都“给我滚得远远的”!由于学业问题感到羞辱或被批评所刺伤,许多孩子都选择逃离感觉。
男孩的世界是充满冲突的。父母常不知如何找出最佳的办法,来协助这些男孩。一位母亲问起,要如何才能给八岁大的儿子提供最好的建议;如果她的建议是以“说”的形式,而不是以具体的方式来表达时,只会引起他的嘲弄以及他同伴的羞辱。另一个母亲,则想了解当她的十一岁儿子拒绝沟通时,她要如何打开对话的空间。“现在家里每一个人都在争辩,吵架多于对话。即使我知道他有事烦心,但他不肯告诉我他的感觉,就像我丈夫一样!”另外一位父亲问,当他的青春期男孩“不听话”或是公开挑衅时,要如何协助他?
当一个男孩觉得他需要从情感中抽离的同时,他也渴望沟通,这就是情感分歧的开端。在沟通的需要与自主的需求之间苦苦挣扎,使男孩在成长的经历中很难去表达需求。而在不考虑年纪的状况下,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大部分的男性都没能准备好成为一个情感健全的成人。在区隔男性与女性的情感表达方式上,不论先天的影响有多大,环境的因素影响更大,一个鼓励女孩、阻碍男孩发展情感的文化会加重性别的歧异。传统的刻板观念中,男性是坚强的,这阻止了男孩承认本身的情绪,也妨碍了男孩的情感发展。对于这样一个引导男孩远离自我内心的过程,我们称之为错误情感教育(emotionalmiseducationofboys)。这是一种训练,使男孩们远离健康的沟通、情感的认知及表达。即使是年纪很小的男孩,因为学习和模仿能力很强,也深受影响。举例来说,他必须将害怕的感觉隐藏起来,以沉默对之。在有限的情感模式下,小男孩必须学着去应付生活中的冲突、分歧以及变化。正如你的工具箱中只有一把槌子,只要机器运作情况良好,或是所有维修工作只是敲敲打打,就一切都不会有问题,但一旦工作变得更复杂,就可以清楚看出工具的局限了。
第一部分 第2节:第一章:不该走的路(2)
男孩生来具有情感潜能
我们常常听见母亲在抱怨儿子时说:“我知道我儿子很敏感,但是……”这句话的引申意义是,大多数的男孩都不敏感,但因为他是她的儿子,所以他不同于其他人,他是敏感的。这也是文化要我们相信的,但这并非事实。所有的男孩都有感觉,但别人对待他们的样子,却像是他们没有感觉一样,而他们行动的方式,也像是没有感觉。然而,所有男孩生来都被赋予情感潜能,足以发展出完整的情绪经验。
当研究者试图比较男人与女人、男孩与女孩在情感知觉、了解与表达方面的差异时,男性都远远落后。如果将同一系列的图片分别拿给男孩和女孩看,并要求他们表达当中的情绪时,男孩相对无法精确地表达。在从事治疗时,我们常听到女人抱怨男人,说他们总是能轻易地遗忘对他人的伤害、愤怒以及需要。许多男人已经体会到这是事实,所以他们宁愿逃避充满情绪的人物或情境。但这并不表示,男人生来缺少“天线”来探知或发射情绪。通常,新生男婴的情感互动程度要高过女婴,比方说,当男婴觉得沮丧或忧伤时,他们哭的频率高于女婴。
虽然出生时男婴较擅于表达,但整体的发展却是,当男孩渐渐长大,他们所表达出的情绪成分愈来愈少。不管在自然的状态下或是当他们看电影时来观察,以上的论点都成立。莱斯理?布拉迪(LeslieBrody)是性别差异研究的权威,他说:“发展的变化,使男性随着年纪增长愈来愈少有脸部情绪的表达,而女性则有相反的发展方向。”
因此,男孩很少表现出自身的情绪。这是否表示,他们实际感觉到的部分也比较少?根据研究显示,事实上,他们所感觉的部分更多。在测量因情绪所引起的心跳或皮肤导电系数的变化时,男孩与女孩的反应并无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男孩的反应可能更大或更小,而非固定标准。另一项研究发现,当男孩被情绪所困时,他们比较无法处理好自己的感情。
在一项由印地安纳大学的理查?菲柏斯(RichardFabes)与南茜?艾斯博格(NancyEisenberg)所主持的研究中,研究者将婴儿哭声的录音带放给幼儿园与二年级的男孩及女孩听,并观察他们的心理与行为反应。他们想要观察孩子们是否会关掉扩音器,来消除噪音,还是他们会用从大人身上习得的方法,安抚孩子,对扩音器说话,让他安静下来。
结果如何?女孩比较不受哭声的打扰,她们会试着安抚婴儿,较少直接关掉扩音器。男孩们的心跳变快,显示哭声带来压力,而他们会很快地选择关掉扩音器。这些感受到压力的男孩也比较激动,对婴儿(扩音器)采取较激烈的行为,如直接大叫“闭嘴!”心跳较慢的男孩相对会选择安抚婴儿。研究者因此假定了一个理论,较容易受到情绪干扰的人,更容易选择逃避。换句话说,男孩之所以无法善加管理自己的情绪,可能的原因是太在乎别人的反应。但对于男孩为何会从充满情绪潜能,发展为有限的情绪反应模式,这项理论却无法提供解释。
第一部分 第3节:第一章:不该走的路(3)
该隐的故事,可能有不同的结局吗?
该隐(Cain)与埃布尔(Abel)是《圣经》中的人物,充满嫉妒的该隐杀死了弟弟埃布尔,这虽是一个兄弟反目的故事,但背后隐含的意义远多于此。该隐的故事反映出现代男孩的感情生活,包括男孩对于被爱与被尊重的向往,以及他们倾向于用愤怒与暴力响应羞愧与愤怒,而不是用反应或沟通。
这个《圣经》故事的开头很简单,这两位兄弟,该隐与埃布尔,都非常乐于取悦上帝。该隐用果园中的水果作为奉献,而埃布尔则是用羔羊。上帝对于埃布尔的奉献感到非常满意,但不太喜欢该隐的祭品。《圣经》上没有说明为什么上帝有如此不同的反应,但该隐深觉被羞辱。故事中,该隐的沮丧其实非常的明显——“他的脸一下子垮了下来。”但对于自己的感觉,该隐没有透露半个字。
“为什么你如此沮丧,脸色如此阴沉?”在《圣经》中,上帝是如此尖锐地对待该隐的反应。换句话说,就是叫该隐要“让它过去”。之后,上帝给了该隐一次严厉的教诲,并教导他做正确的事,调整心情。上帝提醒他:“罪愆已经逼近门外,将逐渐攻占你,但你可以成为它的主宰。”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讨论,而该隐仍继续保持沉默,但是他已被这样的非难所刺伤。而当他被愤怒冲昏了头,将弟弟拖出去残杀时,他内心必定是百感交集的。当上帝知道该隐犯下谋杀的时候,问该隐,埃布尔到哪儿去了,该隐的回答是:“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他的看守人。”
上帝戳破他的谎言,并将该隐流放孤岛,远离家园。当他面对因行动所引起的、不可改变的结果,该隐曾满怀愤懑地大喊:“我的处罚太重,我无法承受!”虽然,当该隐被流放时上帝也曾施予保护,让他不致受到伤害,然而,因为与家人的分离与弒亲之罪,使得该隐终身背负着枷锁。故事里一直没有出现这两兄弟的双亲(生理上的)——亚当和夏娃。该隐应该可以跟他们谈论自己的感觉,并从他们的身上找到抚慰。就像艾礼?威尔索(ElieWiesel)在《上帝的信使》(MessengersofGod)中说的:“他们可以(为这两兄弟)找出原因,冷静而坚定地说出生活──尤其是集体生活──的意义吗?”
该隐的故事说明每一个男孩都有取悦他人的欲望,特别是对于父亲,但由于错误的情绪管理,往往造成悲剧。在现代的男孩身上,我们不难找到当被父亲拒绝之后,与该隐相同的失望与羞愧,因不被尊重而引起的愤怒、因为情绪混乱而形成的沉默、同理心与情绪反省的缺乏,以及愤怒所造成的冲动行为。
当我们看着男孩们与自己的感觉保持距离、对别人的感受反应迟钝、因为情感生活的贫乏而受苦时,我们总是会想起该隐的故事。
第一部分 第4节:第一章:不该走的路(4)
在该隐杀死他的弟弟之前,上帝曾经提醒他:“罪愆已经逼近门外,将逐渐攻占你,但你可以成为它的主宰。”如果,该隐真的能够找到内在的感情源头,能够体察自我的情绪,有同理心,具备道德勇气主导当时的情况,或许故事会有不同的结局。但该隐已经错失了接受情感教育的机会,而今天我们周遭的男孩仍继续面临着相同的迷失。
护卫男孩的情感生活
在我们的工作经验中,看过非常多的男孩遭受极大的情绪苦痛,可能是因为父母、亲人的过世,或是遭遇严重的伤害或灾难,但许多人都奋力挣扎,为自己重新赢回生命与未来。我们看到过许多情况,真的了解什么叫做厄运。有些男孩能够克服一切,有些则投降,造成其中差异的因素,往往来自于他们采取何种态度面对情绪的挑战。
男孩们经常会从老师或其他可敬的长辈身上寻找情感导师,而男孩们对自身的看法,以及是否愿意学习感情语言与表达方式,父母对此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父母可以建立起感情连结的模式,培养同理心;在倾听男孩们诉说感觉时,不要批评;关注他们的问题,但不必提供独断的答案。我们必须谨记一项事实:每一个男孩都有自己的内在生活,他们的内心充满着情感。每一个男孩都是敏感的,而每一个男孩也都会受苦。对于许多成人而言,这种说法有些令人吃惊,因为在有意无意间,他们都不承认男孩情绪的脆弱!但一旦了解之后,身为男孩们的父母或导师的我们,必须善加利用这项认知,来加强情感教育,为孩子点起一盏灯,驱走生命中的阴影。
如果我们能够教会孩子们真诚对待并珍惜自己的情感生活,如果我们能够教给男孩们更多情感并鼓励他们使用,他们将会敞开心房。
第一部分 第5节:第二章:在早期教育中的挣扎(1)
第二章:在早期教育中的挣扎
——一间教室,两个世界
我喜爱所有的小孩,但是男孩子除外。
——刘易斯?卡洛尔(LowisCarroll)
无论是已经在生活上成就非凡,或是仍汲汲求温饱,许多成年的男子都有与卡尔相同的故事。从这些在学校中承受过难以忍受试炼的男子口中,我们听到相似的情节已不下千百次。
类似的挣扎,我们经常在小男孩,尤其是三年级之前的孩子身上看到。他们已经耗尽心力,再也无法承担学校里交付的功课,与学校渐行渐远,最后认定学校是一个让他们什么都做不成的地方。其他能达成要求的男孩,也往往有相似的感受,他们将所有的心力都花在做功课以及求得好成绩上,对学习感受不到任何的兴趣,逐渐地,就丧失了生命中最好的一段学习时光。
两千多年前,一位希伯来的哲人希勒尔(Hillel,犹太教《圣经》注释家)曾经提出忠告:“容易对于羞愧感到焦虑的人,往往无法学得好。”现代,许多小男生在每天的校园生活中,不断地面临羞愧与焦虑,类似的经验只教会他们厌恶自己,并对引发这种感觉的地方深恶痛绝。情感上的疏离使男孩逃避校园生活,在开始学习拼字之前,这些男孩的学习历程已经是问题重重。
从小男孩的观点看学校和老师
爱伦的妈妈打电话给我,要谈谈六年级的爱伦所遭遇的难题。他对好几位老师都表现出相当的不满;另外,虽然他的智商很高,但他的成绩却一落千丈,最近更跌到了谷底,从A到B,再落到C。更严重的是,他已经有一整年都沉浸在对学校的“痛恨”中,自从幼儿园以来,他未曾表现出如此强烈不快乐的情绪。由于他是那么的不满,又几乎要被退学了,学校的行政人员就建议爱伦先进行心理测试,如有必要,也需要进行相关的治疗。这位行政人员给爱伦的母亲相关的建议,并说他十分担心爱伦所表现出的沮丧。爱伦的母亲要求我做出较客观、独立的评估,并对爱伦的情况提供一些建议。因为爱伦住的地方离波士顿有段距离,我无法担任他的私人治疗,但我可以先看看爱伦的纪录,跟他谈谈,并听听他的想法。
虽然我们见面时他没将不满表现出来,但我一下子就知道,爱伦并不想跟我谈。这位十二岁的男孩带着阳光般的笑容,满脸的雀斑,身材像是个运动员,看起来是学校里带头发言的人物。他表现得很有礼貌,也反应良好。但从一开始,只要是关于学校的问题,他就开始顾左右而言他,不肯好好回答。既然,老师是让他不快乐的主要原因,我决定就从这里切入,于是,我开始问哪些是他喜欢的老师?哪些是他所不喜欢的?
他记得四年级时的老师,他回忆着:“她人不错,很有幽默感,也不会大吼大叫。”他说他不喜欢今年教社会的女老师,因为她老爱生气。他是这样说的:“她总是为了小事儿跟我发脾气。”
“像是……”
“很多啊!像是我没带铅笔;或是……我们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没先读指定的书;还有就是在参观美术馆的时候,我们在外面的喷水池边,然后我的书掉进去。就像这一类的事情。”
“她会对班上其他的人发脾气吗?”
“嗯,我想她对男生比较严厉,男生的一举一动她都不喜欢。我觉得她从来不曾喜欢我,我们相处得很不愉快。”
爱伦开始回忆起那些不喜欢他的老师们,二年级时的老师也在他的名单上。这一年,他的拼字学得不太好,这位老师不准他写诗,除非他把拼字学好。
“你怎么知道哪一个老师是喜欢你的?”
“嗯,喜欢我的老师不会随便跟我生气,而且他们也都很随和,很容易相处,就像克拉森老师一样。他很关心大家,不管你想学什么,他总是能教你更多,学都学不完。”
于是,我们开始讨论爱伦希望从那些老师身上学到什么,以及为什么爱伦会喜欢这些老师。对于这个话题,爱伦的响应并不太热烈。为了要让话题更深入,我将问题稍做调整,不再追问爱伦自己的感觉,转而问他关于老师与男孩的一般看法。
第一部分 第6节:第二章:在早期教育中的挣扎(2)
“如果老师全是女老师,对于男学生来说会不会有问题?”
“我们都习惯了。”
“如果男生给男老师教的话,会不会好一点儿?”
“嗯。他们应该比较了解我们,比较知道我们想说什么。”
“为什么女老师不太了解男生?”
“因为她们不想发脾气。”
爱伦的观点很简单——男孩们不想总是被骂,虽然,旁人的大吼大叫在他们的生命中总是变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想起一位有感而发的图书馆员(是位女性),她说:“大人经常觉得对男孩大吼大叫是应该的,因为他们总是这么‘坏’。”
吼叫的背后,是假设责骂会改善整个情境,特别是能向男孩们充分表达不满,而且,男孩子比较粗线条,不像女孩子容易因为被骂而受到伤害。然而,这与我的经验不符。男生被骂时虽不会表现出难过或是在乎的样子,但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身为一个男孩,不应有懦弱的表现,事实上,这些男孩仍是伤痕累累。
我问爱伦,学校生活有哪一个部分最让他满意?他的回答是运动,对此我毫不意外。
“我知道这个问题可能很笨,但是我还是想知道,为什么你觉得运动比其他事情来得有趣?”
“因为运动很有意思,而且你可以透过努力来表现得更好……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啦!我觉得运动让你具备某种专长,你可以只专注在一个特别的领域,比方说曲棍球。或者,如果你真的很喜欢足球,你一定可以玩得很好。我每天都期待上体育课,体育课像是做完一大堆功课后的休息时间。”
“你在学校也学到其他很有趣的事,不是吗?”
“是啊。但是可以跑跑跳跳比一直坐着好。早上我所有的课都是室内课,要坐一个早上。下午上美术和自然科学的时候,又要站半天。”
他开始谈论更多关于他喜欢的课程(虽然不太多),以及那些他不喜欢的课。很明显的,不管学校里的课表安排得有多精致,从爱伦的观点来看,区分“好”课程与“坏”课程的标准,在于上课时是否可以随意走动。
从爱伦认为学校生活是沉闷无比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男孩共同遭遇的问题。他们仍在课堂里坐一早上,仍然跟着上课的进度,也不能把书掉到水沟里。但当他们不能随意移动时,男孩们深觉得被困住了,常常无法跟上老师上课所教的内容。
根据我之前在芝加哥南部校园的工作经验,我看到许多已经读到二年级的男孩仍对校园生活怀有恐惧,害怕他们在学校里要做的事,长大后则害怕生活中要做的事,因为身边总是有人随时准备好要大吼大叫。如果学校不是这样,不再造成孩子们的生活紧张,学校就可以变成一个“中立”的地方,会使孩子们感受到自我的成功。更进一步来看,如果学校是一个充满成就与支持的场所,孩子们必定乐于上学,学校也可以变成重要的生命补给线。
第一部分 第7节:第二章:在早期教育中的挣扎(3)
还有一项有趣的事实,就是即使对于出身富有、教养良好的家庭的孩子而言,上述关于学校的原则也同样适用。如果学校是一个充满负面控制的环境,孩子会愈来愈不喜欢上学,因为在那儿,他的个人成就并不受重视。男孩们的校园生活经验常常像是玫瑰花丛中的尖刺,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异类的、不重要的、甚至是令人不悦的存在体。爱伦现在就站在这十字路口,他承担着极大的人生风险,很有可能,他的生命将距离学校、学习愈来愈远。
男孩们的“不同”:当资产变成负债
珍是一位教五年级的老师,对于班上学生在工艺课上所表现出的性别差异,她深感兴趣。每一年,她都会要求学生选择完成一座模型桥或弹弓,当作是学期中的一项作业。一般而言,女学生会选择做模型桥,并会组成一个工作小组,先倾听大家的意见,画出草图,然后一起动手完成整个模型。男生则多会选择做弹弓,但一开始几乎都不会出现合作的方式。每一个男孩都想尽办法表达自认为最好的意见,而不会与他人分享或倾听其他的建议。上课时,他们会在地板以及桌椅上爬来爬去,猛烈地戳刺材料,被铅笔戳到时大叫,或者是被橡皮筋的后座力弹伤。他们在匆忙之间做出来的弹弓多半无法使用,但最后的挫折看来对他们并不造成困扰。经历一连串儿的失败后,竞争中会出现功能较好的成品,这时男孩们也会开始结合,每一个男孩都会从别人的错误中得到教训,最后在齐心努力之下,男孩们做出了一个最棒的弹弓。
从男孩们开头的莽撞与错误中,我们可以预测最后他们终将失败,如果将他们与冷静、有效率的女孩们相比,会让他们羞愧得无地自容。然而,珍所看到的,却远多于此。除了女生们组织良好、规划详尽的工作模式外,她也体察到了男生愿意承担风险的精力与热忱。对于班级经营而言,这是更有价值的。
大部分的教育者可能都像是幼儿园的艾米丽老师,希望男女生都能以相同方式成长,成为一个负责任、能体贴的个体,以及一个有热忱的学习者。但是,许多时候,即使是像艾米丽老师这样一个如此体贴、如此相信班上每一个男孩都有潜力的老师,都会希望男孩子不要这么不一样,许多时候,只有女儿的家庭也会有相同的希望。更多时候,家里面同时有男孩与女孩的父母会互相感叹:“你知道的,他们就是不一样。”男孩的“不一样”并不是说他们天生就坏,但“不一样”确实为老师、学校以及男孩本身带来相当的困扰。
一般说来,男孩子是充满活动力、甚至是冲动的。他们的精力充满着感染力,尤其是在男孩群中更是明显,而生理上的精力经常被解读为心智上的驽钝,也就是所谓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他们经常是风险承担者,表面上看起来很容易遗忘伤痛或是责备的伤害。男孩经常在想到后果之前就已经有了行动,不管他们最后的决定是什么,坚持勇敢或是毫不在意都是一时冲动的结果。
第一部分 第8节:第二章:在早期教育中的挣扎(4)
男生很直接,他们的行动或是语言都是以简单的形式来表达。男孩们的语言技能发展较迟缓,这一点从他们经常表现出令人哭笑不得的幽默,或是他们较习惯采取行动而非协调(比方说,在扮家家酒时会抢走厨具箱,而不会说好轮流玩儿)等特性中可以看出。因为男孩在情感上的不成熟,使他们可以在夸赞自己时毫不脸红,也可以利用夸张、装模作样以及喧闹等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不在意是否能讨好别人,就像童话《国王的新衣》里面的小男孩,可以直言无讳地说出国王其实没有穿衣服,他在说这话时,完完全全表现出一种男孩子特有的坦白。
男孩子需要觉得自己是能干的、被充分授权的,因为这种需求,使得男孩经常以力量为基础、以行动为导向来表达他们对于正义、公平与善恶的感受。蜘蛛人、蝙蝠侠以及忍者龟等英雄人物在男孩的世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他们自己也热切地期待成为英雄的一员:是强大非幼小的;在世上拥有主宰的力量,而非是个软弱的孩子;成为善恶的仲裁者,而非协调者或观察者。
男孩与女孩都拥有活力,充满好奇心,并期待他们的校园生活非常适意。但就如同老师与父母亲们经常告诉我们的,男孩与女孩之间与生俱来的性别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举例来说,有多少活泼的、富于想像力的女孩会将她们的精力放在利用树枝做出一把玩具枪?又有多少同样精力旺盛的男孩,会去想像自己是一匹美丽、狂野的骏马驰骋原野?
男孩天生的特质是活动力高、易冲动与强调身体力量,而这些特质是否有价值,则取决于老师、男孩本身以及当时所处的情境。因为有这些特质,男孩子在运动场或游戏场中有较好的表现,男孩们行动与冲动的特性,在这类的场合中完全被允许,甚至是被强化的;而课室的环境则是比较静态,与较守规则、肯合作以及多才多艺的女同学相比之下,这些男孩特质便由资产变成了负债。许多老师都认为,即使是那些从不惹麻烦的男孩,都必须克服这些男孩特有的活动力、行为与态度等天性,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一间教室,两个世界
关于为何小学阶段的男生在功课以及其他总体表现上较逊于女生,可以用两项发展上的重要差异来说明。第一,男孩的成熟期比女孩稍晚。第二,男孩的活动力较高,且对于冲动的控制发展较缓。这种发展过程是生物性的,父母与师长的教育方式虽然会有所影响,但极其有限,最多提供辅助或阻碍的功能。现代科学家在讨论先天与后天的问题时,经常强调生物力量与经验之间的关系虽十分紧密,却无法清楚区辩。对于丢球或攀爬等活动,男孩较容易在一开始时觉得乐趣无穷,但之后因为受到鼓励,会逐渐培养出兴趣,并发展出更高超的技巧。同样的,因为受到神经优势的影响,女孩较容易对于阅读与语言发生兴趣,而当她受到鼓励时,这方面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强。影响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的以及文化的,两方面的影响互相融合,成就了孩子的发展历程。先天与后天的力量是无法分开的。
第一部分 第9节:第二章:在早期教育中的挣扎(5)
因为女孩成熟较早,让她们较早完成认知技巧的发展。她们学习事物的名称(如颜色的名称)较快,也知道如何做简单的运算。因此,在刚进入一年级、老师们准备开始要施行一系列阅读教学时,比起男生,女孩们的准备更为充分。在这些为发展日后阅读能力所需的技巧训练中,许多男孩在一开始就落后女孩许多,使得这些男孩在低年级时经常被错误归类,被认定有学习上的障碍。
许多相关的研究指出,就活动力的高低而言,学龄前的性别差异并不大。在此,我们所谓的活动力是指原发的活动力,也就是当人在跑、跳时的生理活动程度。换句话说,也就是当孩子愈逼近学龄时,生理活动程度的差异性才开始增加。近来的研究发现,之所以会造成差异,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社会互动的影响。当一群男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行为形态与只有一个男孩的情境十分不同。男孩子们会互相模仿,尤其是在他人展现具有挑衅意味的行动时。当然,这项结果的特性与其他的性别差异相同,也有许多女孩会比男孩更有活力。但平均而言,在教室中,一个男孩的活动力会大于四分之三的女孩,而且班上最好动的孩子大部分是男孩。而即使是最活泼的女孩,也相对不会肆无忌惮地放纵,而这是男孩子常表现出的行为。
如果讨论的是活动力的极端现象,例如过动儿,两性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大部分的研究都发现,在被诊断患有“专注力缺失过动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的孩子中,男孩是女孩的二到四倍。田纳西州有一项针对8258名儿童所做的研究,对象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所有的学生分别就读于同一郡中的六个学校。约有4%的男孩被诊断出患有过动症,但只有少于1%的女孩有相同的问题。以这项研究为例,在一个约为二十五人的班级中,就会有一名患有过动症的男孩。所有读过小学的人几乎都会有一种印象,就是有学习障碍的几乎都是男孩。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有一天用怜悯的语气问道:“为什么坏学生都是男生?”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男生被叫到心理辅导室的次数约是女生的四倍。
有一些研究者提出,如果八岁的男生与六岁的女生一起学习,大部分被认为有学习障碍的男生会不治而愈(约有60%到80%的学习障碍者是男性),因为学习障碍的诊断是以阅读能力与同年龄的智商做比较(智商可以利用测试得出)。在过去数十年来,纽约的道德文化学园(EthicalCultureSchool)接受五岁大的女孩入学,但男孩必须得等到六岁,最大的原因,即在于考虑男女在发展上的差异。但后来有家长持反对意见,因为有些家庭中有五岁大可以进学校的男孩,而且家长坚持早期发展的必要,使学校最后放弃这项作法。
第一部分 第10节:第二章:在早期教育中的挣扎(6)
在美国,至少在某些华德福学校(WaldorfSchool)中,就尝试设计以艺术为基础的课表,使用图像式的教学法来训练阅读能力,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法。有一次,一位学校的行政人员对我们说:“如果太早开始教读写的话,几乎所有的男孩子都有学习障碍。”
简而言之,女孩在适应早期的读写教育上较有优势,而男孩则是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这导致小学男生在学习主要的科目时遭遇挫折,觉得自己不如女同学们一样能干或一样有价值。在从事治疗时,即使我们所面对的男孩在阅读能力的发展历程上十分正常(对于男孩而言),我们却常听到他说自己是个失败者,更不要说那些真正苦于学习障碍的孩子,在学业成就上遭遇到多大的障碍!他们作为一个儿童时所遭遇的沮丧与挣扎常延伸至生活中,让他们在作为一个少年时,也有相同的经历。
野兽与王子:男孩的不当原型
“我们对男孩期待太多,但同时我们又期待太少。”一个教二年级的老师这样说,反映出我们的文化在看待男孩时常常混淆了从父母或双亲处得来的信息,而产生了扭曲、不一致的观点。“一方面,我们希望看到成熟的男孩,期待他们能完善某些还在发展中的能力;当他们还是个小男孩、还需要拥抱或抚慰时,我们就希望他们像个坚毅的‘小男人’。另一方面,当他们表现出粗鲁或不体贴的行为时,就允许他们是个孩子,说:‘男孩子就是男孩子!’默许他们可以不尊重或关心其他人。”
老师与家长所扮演的是一个支持者的角色,希望协助男孩们达成学业上的成就,但他们只有当孩子们有需要时,才会积极采取行动。除了这种有意识的行动,成人经常在面对男孩时采取另一种无意识假设(unconsciousassumptions)。我们称这些无意识的假设形象为原型(archetypes),与大众文化中对于男孩所产生的更有意识、更易辨认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s)有所不同。因为心中存有预设的原型,使我们对于男孩的了解受到限制。即使是社会中充满智识或是善意的人,也难免陷入这种原型印象的桎梏。
预设的原型中有两种最常见的型态,其中一种我们称之为野兽(wildanimal),认为男孩天生就是无法控制的,也无法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或是知性的思考。另外一类则称为王子(prince),认为男孩子无须如其他人一般,受到道德标准的规范。柏拉图(Plato),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就称男孩为“野性难驯的猛兽,难以相处”。至今,他的男孩观点仍普遍流传。如果老师带着这种观点看待男孩的精力与活动力,觉得男孩们的行动是狂野、甚至是有威胁性的,这样一来,采用严峻的行动来响应男孩们就有了正当性与合法性。他们认为男孩们需要导正与责罚,或者更进一步通过控制与决心,来“使他们定型”。但是,男孩们对于控制手段的反应通常是采取对抗或挑衅的态度。
第一部分 第11节:第二章:在早期教育中的挣扎(7)
当我们用“王子”观点来对待男孩时,我们假设因为性别或天赋差异,使得男孩子命定成为未来的领袖,必然拥有力量与成功。不论男孩表现如何粗野,我们都会为他找出理由,解释他是在为未来的人生做准备。我们维护他,让他可以不需为恶劣行为负责,以不同的、较低的道德标准来看待他们的行为。
成人的响应方式会因心中所存有的原型形象而遭到扭曲,孩子则因为扭曲的反应而受害。如果,学校老师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表现出大家是畏惧他、因为他的存在而困扰、不舒服,他就会假设自己是令人害怕的、行为不佳的或是不可爱的。如果,我们为孩子找理由,因为他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男人,不需受罚,免于符合情理的期待,他将无法学会何为同理心或可信赖,缺乏责任感。学校里充满恐惧、无用或过度自我膨胀感觉的男孩,往往是受到情感上的孤立所苦,而情感的孤立又往往加深了他们的害怕、毫无价值与自大的感受。
期待所造成的影响常遭到忽略。一九六○年代哈佛的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豪(RobertRosenthal)与同事进行过一项实验,证明期待在学校里的影响力。实验中,老师告诉某些学生,说在经过某项测验后,发现他们是明日之星,在未来的学年中,他们必然有良好的学业表现。所谓的测验其实并不存在,而这些被告知的学生是随机抽样选出的。话虽如此,在学年终了时,这些“明日之星”的表现真的较那些“非明日之星”的同学高出许多。当老师面对这些“明日之星”时,时时都传递出期待与对于他们能力的信赖,而这些学生最后也真能达成期待。
不幸的是,现今社会中的传统印象或原型印象都未发挥正面影响,而是阻碍了大家看待男孩的眼光,让老师与其他成人远离男孩的内心世界。不管是男孩子生活的哪一个部分,原型印象的不良影响都或多或少存在,但在学校中尤其严重,因为男孩的校园经验是由与老师的互动关系而形成的。
挑战:满足男孩的精力与潜力
在历史上,多得是伟人无法适应学校的例子。在《甘地的生与死》(TheLifeandDeathofMahatmaGandhi)一书中,罗伯?佩尼(RobertPayne)曾提到甘地在学校中经常是一个“活泼”的孩子,学校生活是“甘地生命中最悲惨的岁月”,并说“甘地连一个中上的学生都称不上”……而且不适合上学,也不曾得到老师称赞……甘地没有学习的天分,如果他不去上学,说不定表现得更好。
男孩们有各自的潜力,会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发展成为一个高尚、富有关怀以及成功的男人,我们如何在给他们自由的发展空间、尊重他们本身的前提下,对一个男孩“要求多一点儿”或“要求少一点儿”呢?这是学校所面对的难题,是校方每天都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无法用简单的道德争辩来求解,不能只是说男孩比女孩“坏”,或者只是因为男孩是充满野性的,所以学校必须训练他们走向文明。
我们住家附近有座溜冰场,大孩小孩都可以进去玩,无论你是生手或是高手,都受到大家的欢迎。每到星期六的晚上,那儿总是一片生气蓬勃。在那里,男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冰上接龙是被禁止的。这是一条很棒的规定,因为如果可以玩这种游戏的话,许多技术不好的孩子,就只能在边边角角的地方玩,场中的大部分地方都会被其他会玩的孩子占去,只有他们能在整个场子中呼啸而过。为了确定规定被彻底执行,场上会有监视者,相当于溜冰场的警卫,时时察看着场子里的活动,不要让不守规矩的行为发生,同时也避免溜冰场中发生其他的暴力事件。但是,男孩子都喜欢玩接龙的游戏,规定只是让他们多了一个挑战的目标,他们想要看看破坏规定会不会被抓到。偶尔会有女孩加入,但大部分时候都是一长串儿踩着溜冰鞋的男孩,从其他的溜冰者身边呼啸而过,快快乐乐地进行他们的游戏。有些孩子无可避免地会被捉到,然后会被溜冰场上的监视者送交父母,让他们好一阵子不能再回来。但更无可避免的是,他们总有一天又会再出现,让其他技术不纯熟的、速度不够快的人逐渐失去了来这儿溜冰的勇气。
在学校的安排上也是一样的,我们很难接受类似的行为,很难将它“合理化”,但这些行为背后所代表的过剩精力确是无法否认的。如果我们从不曾经验过这种活力,也许就会有所误解。如果,要求每一个人都只能沿着场子同一个方向溜冰,或者只允许那些艺高胆大的人场中穿梭,这会变成一个逐渐退化的世界。在溜冰场上、在学校中、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可以捣乱的时段,需要让灵魂获得暂时的解放,不只为了男孩们,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第一部分 第12节:第三章:斯巴达式教育的代价(1)
第三章:斯巴达式教育的代价
——处在惩罚文化的接受端
严厉和骄纵就如同棍棒和毒箭,只是伤人的方式不同罢了。
——塞缪?约翰逊(SamuelJohnson)
粗暴的管教(harshdiscipline),不管是身体的处罚或是言语威胁,都带有轻视、诋毁、找人代罪或是威胁的成分,绝对不适合任何一个孩子。男的敏感,比起女孩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为人父母者也体认到,他们对于儿子的教育方式是比对女儿来得更加粗暴。在第二章中我们提过,学校中的老师比较容易被男生激怒,因此,对他们的态度通常就比对女生来得粗暴。老师与父母多半不愿意对女孩太过严厉,即使有,在行动的同时常也会伴随着传递出遗憾的讯息,或者表现出十分关心的态度,认为对于“敏感的”女孩不应该“太过分”。
粗暴的管教被假定是让男孩成为男人的工具:男孩需要严格的管教,以鞭策他成长。背后的假设,是认为男孩对于建议无动于衷,但会全力抵抗责备与施暴。这种性别分歧反映出文化的观点,认为男性与女性是“用不同物质所组成的”。但是,当我们在讨论人对于愤怒与伤害的容忍度时,这个假设就显得非常滑稽。不管男孩或女孩,当他(她)遭受来自身体或言语的过度尖刻、不公的对待时,他(她)不是发展出强力的、愤怒的防卫机制来抵制这种对待,就是变得伤痕累累。许多在幼年时期遭受打击、羞辱或侮辱的男孩,在长大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第一部分 第13节:第三章:斯巴达式教育的代价(2)
男孩的活动力对学校与家庭的困扰
男孩子们在学校所展现的原始精力与活动力,在家中也同样会造成紧张的气氛。在街上乱走、殴打其他兄弟姐妹、在家中随意乱跑或引起损坏等行动,经常是青少年用来漠视家中规则或蔑视父母期待的方法。当男孩逐渐长大、能够独立外出后,父母就将教养方式视为双方意志的角力,是决定谁的意见占上风的手段。
一位长期研究人猿的研究员有一次对我们开玩笑,她说当她回到家,看到那三个精力充沛的男孩子,她会一时转不过弯儿来,不知道自己已经回到家,还是仍在实验室。
一位家中有四个男孩的父亲回忆起一次特别喧闹的洗澡经验,三岁跟五岁的儿子在浴缸里大闹大叫,说他们要制造海浪;而七岁跟九岁的儿子在互相追逐,拉扯着身上的浴巾。当他跟太太深吸一口气,准备进入这一场混战时,他俏皮地说:“好好看看这一幕吧!有一天,你会想念这些的!”
但并非所有的成人都能欣赏男孩所展现出的活力,相反的,他们认为这是烦人的、不体贴的、且是无理的。就像一位父亲告诉我们的:“我真不想看见那些被宠坏的、不知自重的孩子!你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什么叫规矩。”另一个说:“打孩子会招致恶名,但是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拥有终极武器。”
一位母亲曾给专栏作家写了一封充满悲伤的信,诉说她对于管教所感受到的两难:“我真的已经智竭技穷了。我是个单亲母亲,有一对十五岁的双胞胎儿子。他们快把我搞疯了!在学校,他们一点儿也不尽力;在家中,又一点儿都不肯帮忙。我不停地说,不停地教,直到我声嘶力竭。我真想把他们送到军校去,可惜,我付不起学费。”
不管是要维护身为父母的尊严,还是认为这是对的,许多父母将体罚当作是传递力量的讯息,告诉孩子谁有武器、谁没有;谁是大的、谁是小的;谁付钱修护车库前面被篮球打得斑斑点点的门,而谁又是造成这个损害的人。
许多人认为,暴力是心力交瘁之下的产物,我们发现,不论对于大人或孩子而言,以上叙述都为真。就以尼克为例,如果孩子没有发展出表达情绪的方法,使他们无法分享情绪、无法减轻痛苦,或是在情绪上被孤立,他们也会感到心力交瘁。他们不能“说出来”,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说,只有利用行动将情感倾泄而出,这却又更容易激怒老师或家长。
研究者发现,当父母开始觉得沮丧时,会愈来愈习惯使用粗暴的手段。这项发现并不意外。举例来说,在关于大萧条(GreatDepression)时代所做的研究中发现,当家庭、特别是父亲感受到经济压力时,特别容易出现粗暴的手段,包括鞭打或踢打等,而这也会引起孩子的愤怒与报复行为。丧失经济来源的压力让男人愤怒,而他们将这种愤怒移转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因此变得易怒,本身也会带有更爆炸性的愤怒性格。在现代,经济、心理以及其他相关的家庭因素仍是父母情绪压力的主要来源,在治疗过程中,父母常常告诉我们,他们之所以用不良的教养方式响应孩子,压力是主要的原因。当父母本身负担太重时,常常就会迁怒于孩子。
第一部分 第14节:第三章:斯巴达式教育的代价(3)
我们都会疲倦、愤怒或激动,这也是男孩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更是他们对于父母不当管教所做出的响应。
男孩所失去的:同理心、道德心以及连结
保罗是位聪敏、教养良好、成功的私人企业主管,他的妻子也同样成就非凡,三名子女也才华洋溢,其中男孩十二岁,两个女儿小一点儿。在他们那个富裕的小区中,这一家人被认为是高成就的,也非常闻名,受到大家的尊敬。大部分时候,保罗跟他那聪明、体贴且乐于讨好别人的儿子相处甚欢,但有时候在男孩有些傲慢无礼的举动时,保罗也会毫不留情地给他一耳光。这项行为对两个人都有很大的影响,保罗很惊讶自己的暴力行为,同时也懊悔不已,总是会到儿子房里跟他道歉。他的儿子充满着受伤、惊吓与愤怒,完全无法接受道歉。他不原谅保罗,好几天都不跟父亲说话,静静地躲在墙角,行为冷淡,无视父亲的存在。
在治疗期间,保罗避谈他自己的童年与他父母的教养方式,只是很简单地说他自己不曾被严重地处罚过,或者当谈到他被打的经验时,他会说‘这应该没有太大的影响’。但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他与我们分享的童年经验却有着不同的故事。
保罗成长于一九五○年代,在五个兄弟中排行居中。从许多方面来看,他的家都可谓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他父亲是一家油漆公司的推销员,工作勤奋;母亲是一位传统的全职家庭主妇,辛苦带大五个儿子与一个女儿。他的父母遵守上教堂做礼拜的规定,也笃信严格教育是必需的。保罗说,在家里,处罚方式是有性别差异的。当他的妹妹有行为偏差或是不自重的行为时,妈妈会掴她耳光;如果是男孩不听话,就由爸爸用皮带抽打。不管是大庭广众或在家里,父母都一样用相同的方式对待他们。保罗想起一次事件,发生在全家要去旅行的路上,车内一片闹哄哄的,他爸爸把全部男孩叫下车,开始用皮带鞭打。除了最小的五岁弟弟,保罗和其他兄弟爬出他们充满灰尘的车,等着接受惩罚。最小的男孩拒绝合作,他跑到放行李的地方,他的父亲追着他跑,手上拿着皮带。最后,爸爸抓到这个偷溜的小男孩,在车里狠狠地抽打起来。之后,他停了下来,开始对其他静静等着受罚的男孩做相同的事。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就这样在路边被父亲鞭打。之后,他们全部爬到了车子的后面。当车子再一次上路时,车内一片鸦雀无声,只有车后面一群小男孩的静静低泣。
在治疗过程中说起这段往事时,保罗是笑着的,仿佛说的是电视上的喜剧情节。但是,他非常不愿意再想起任何小时候经历或目击过的粗暴对待。保罗并非具有暴力倾向的典型,不像是那些我们在犯罪统计或是报章杂志中看到的暴力狂,但现实是,每当他多发一次脾气,他就愈接近暴力狂的边缘。长久以来,他接受暴力的管教,来自童年时期粗暴的双亲以及严格的惩罚。虽然,他很努力地要忘却这些不愉快的成分,但他的脾气已经成型了。一旦他发现任何反抗行为,根据他在管教中学会的,他开始用父亲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儿子。
第一部分 第15节:第三章:斯巴达式教育的代价(4)
其他在严格教育下长成的成人也有着相似的故事,父亲通常是施暴的主教,有时候也会是母亲。这些小时候受过严厉对待的成人,都在愤怒与沮丧的泥淖中苦苦挣扎。
“我不是因为功课不好被打,每次我父母对我不满意时,他们就打我。”一位五十岁的工程师这样告诉我们。“我父亲用手掌、皮带或橡皮管当作工具。皮带最痛,但橡皮管让人刺痛,而且声音很可怕。直到现在,我还能听到那种呼啸的声音;我妈妈多用手,但她所说的话也同样伤人。我记得,大概九岁时曾对她咆哮:‘你只会告诉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你不能说一些我做对的事情?’我从来不曾重罚我自己的孩子,我发誓,绝对不像我父母那样。但是我知道,因为童年的经验,让我有时候无法对他们控制自己的脾气。有时候,我会对他们说一些不太严重的讥讽的话。每当我这样做,就知道我父母对我有何感受。我感觉到他们就站在那儿,跟我一起,觉得愤怒与无法思考。”
在许多权威性的研究结果中,其中一项发现是暴力罪犯的男人过去都有承受暴力的经历,他们许多人都在粗暴而不一致的管教下成长,他们的犯罪行为是对父母不当对待的一种报复行为。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如果学生在家里被粗暴对待,在学校更容易表现出激烈的行为,也更容易恃强凌弱。家中的执行者可能是父亲或母亲,由孩子在学校对其他人的粗暴程度,可以反映出他们在家所受到的究竟是粗暴的管教,或是相对较轻微、较不频繁的劝诫。
当然,并非所有在“铁的纪律”下成长的男孩都会将羞辱转化成愤怒或暴力,相反的,许多人会将羞辱深藏在内心,记忆慢慢地变淡,但是却让他们与别人相处的经验与关系蒙上阴影。这种悲伤影响他们生命中每一个部分,使他们的情感潜能失去光辉,无法享受平凡的喜悦与欢愉。
真正良好的管教
席恩,九岁,已经为自己赢得“盛名”,不管在学校还是小区里,大家都叫他“麻烦制造机”。他是个可爱的小男孩,聪明、也多话,但是有点儿野。最近,他在小区内惹上了麻烦,他跟一个叫巴比的青少年做出了小小的破坏行为。他的老师跟父母了解到这种制造麻烦的行为只会愈来愈严重,于是就把席恩交给我们。席恩在婴儿时期一度生命垂危,他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很高兴他最后能活了下来,因此,他们尽可能满足席恩的需求。
在治疗期间,席恩与我们分享他的想法。他虽然对自己的生活并不满意,但他也不喜欢巴比的行为,他觉得这些行为最后一定会惹出大麻烦,但他不知如何让自己跳脱出与巴比的关系,以及一些例行的坏事情。他知道自己需要帮助。他坐着沉思了一会儿之后,问我们是否可以叫他妈妈进来,他有话想跟她说。当妈妈走进房间时,他让她坐下,注视了她好一会儿,说:“如果你老是让我可以规避应有的处罚,我想,以后我会变得像巴比一样。”
第一部分 第16节:第三章:斯巴达式教育的代价(5)
好的管教应该要包容男孩与他过剩的精力,提供他生理与情感上所需的安全感,让他能够习得自我控制与合乎道德的行为。好的管教是一致性的,提供明确、合理的期待,与坚定、充满关怀的引导,而大人们也同样以此标准、行为与孩子互动。好的管教可以安顿孩子,鼓励接触而非孤离,让他愿意坐下来讨论而非将他推开。他以咨询者的身份参与男孩的生命,方式可能是提出直接的问题,像是:“关于这套管教方式,有哪些是你不了解或不同意的?”或者“如果要改变行为型态,你需要什么协助?”为人父母者,可以单纯就孩子个性或性格来考虑,兼顾现实,为孩子打造一套最适合的管教方式。
在与孩子进行对谈时,我们总是尊重他的经验与感觉。透过对话,孩子就能了解合理的期待。我们协助他观照内在,界定情绪,并将情绪表达出来,使得孩子能改善与他人的互动,而不要跟人群疏离。不需惩罚,只要透过对话,我们就能加强对孩子的了解,并增进彼此的关系。
有一则很老的玩笑是这样说的:“如果你这么聪明,为什么你没有钱?”同样的,我们可以问,如果良好的管教这么有效,为什么我们不实行?因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比起只是对他大吼大叫,然后走开做自己的事,建立良好的管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同孩子相处。为人父母者通常无法达成他们在接受治疗时许下的承诺,无法改变已经无效的教养习惯。对于习惯的熟悉阻碍了改变,即使我们早已知道习惯无用,也是同样。没有人是完美的,不管是行动、言语或是假设,我们都在犯错。但是,当我们建立的管教有助于互相的了解时,男孩会因为我们用更好的方式教养他们而变得更好。
第一部分 第17节:第四章:男孩间的残酷文化(1)
第四章:男孩间的残酷文化
——友谊、背叛及其他
残酷与恐惧握手,互相问候。
——巴尔扎克(HonoredeBalzac)
几乎每一个成人的童年记忆中,都包含了友情与成长的故事,可能是一个特别的朋友,可能是一群死党,这些人与我们共同分享了一段弥足珍贵的时光,一起骑脚踏车,一起套圈圈,一起看电影,甚至只是“一起出去玩儿”。或者,故事并不是朋友而是一个事件,那一幕在记忆中历历在目,就好像发生事情的那一天随时都会回到眼前。这些,是男人最喜欢说的故事。
有些成长故事却截然不同,即使事隔多年,男人也不爱说,甚至根本不说,因为当时所造成的情绪痛楚太深刻了,不管那是在他十岁、十二岁还是十四岁时所发生的,感觉至今仍让他刻骨铭心。这些属于男孩的残酷故事,充满专断、羞辱、恐惧与背叛。大部分的女性从未听闻,大部分的男人与男孩也不愿意说、不愿与人分享。
奋发成为男子汉:寻找不可能中的不可能
孩子寻求同伴的尊重与欣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友谊可以带来情感、亲密以及可信赖的同盟关系,不管是从一个或一群朋友中,你都可以得到实质的协助、滋养、陪伴与增进自我价值。同伴所提供的是一种被接纳的感受,这是每一个孩子所渴望得到的。
当男孩逐渐长成大人时,因为他们正在发展的性别认同逐渐形成,心中满是成为成功男人的自我期许,因此,对于同伴的渴望也就特别强烈。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东部住着福克斯族印地安人(FoxIndian),他们将成年男子称为“不可能中的不可能”(BigImpossible)。这真是极为贴切的说法!在许多社会中,人们用文化的期待燃起熊熊烈火,并以此烈火来对男孩的热忱进行考验。只有通过考验的男孩,才被认为是男人。这种想法的来源,是认为身为男人不只是简单的生理成长,男孩如果要成为男人,必须通过挑战,才能获得男人的地位。就像戴维?基尔摩(DavidGilmore)在《成形中的男人》(ManhoodintheMaking)中所说的,如果将男子气概(masculinity)定义为一种成就,则成年就是“一项必须经历挣扎与痛苦而赢得或是夺取的奖品”,以及是一种“不稳定的或是人为的状态”。
男性认同(masculinityidentity)是以表现为基础,要持续地有杰出的表现根本上就是一件非常不可能的事。“你只是跟上次比赛的时候一样好。”在棒球比赛中男孩们这么说。对于这个讯息,男孩们非常了解其中的含意。
在男人的世界里,你永远也不会满意自己的表现。你必须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表现,而且是不断地改善。这种永无止境的竞争是非常冷酷的,不可避免的,因而引发男孩们不断地挑战他人。这些男孩长大成为男人,仍不断持续着相同的竞赛。在心理上充满如此竞争的男性环境中,证明自己的方法之一,就是贬低他人。
在发展为男人的过程中,男孩们处在一个非常狭隘的环境中,他所做的、所说的每一件事情都会被评断,评断结果的好坏是依据行动所表现出的力量或懦弱:你要么是强壮而有价值的,要么就是怯懦而无用的。即使你从未亲身参与战斗、从未想要争斗,你也必须对自己伪装,告诉自己你可以、也将会争斗。一个没有暴力倾向的十五岁男孩曾经说过,一个能让人尊重的男孩就是可以“处理自己”的人。他说的意思是,男孩必须以另一个男孩为参照,衡量自己是否会在必要时击败另一位男孩。
家庭中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如何协助遭受恶意骚扰的男孩?母亲的态度倾向于告诉孩子“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而父亲则通常会毫不犹豫、开玩笑似的叫一个十岁大的男孩子“打回去”,父亲当然知道“打回去”不见得能消除恶意行为,但那并非重点。逃开施暴者是一种懦弱的象征,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胆小鬼所遭受的刑罚将比任何拳头所造成的更严重。
第一部分 第18节:第四章:男孩间的残酷文化(2)
必须表现出男子气概让男孩深感压力,但男孩的压力还不仅于此,他们必须非常明白地证明自己是不带有脂粉气的,有时甚至要反女性。对于别人或自己身上带有女性意味的部分,他们会有意识地、故意地加以攻击。这些带有女性意味的特质包括温柔、同理、热情以及任何其他表现出情感脆弱的特质。无论以上这些压力是否就是街头争斗者产生的原因,这些压力已为男子气概立下了标准,所有的男孩都接受这套准则,并用来自我判断。
豪尔是一位出身教师世家的老师,他向我们吐露了一段年轻时的秘密。小时候他的父母会让他参加营队活动,这个营队向来以其传统闻名。每个星期五晚上,营队里会举办一个“美国印地安人”的营火晚会,所有通过测验的大男孩都会身着“勇士装”,手持火炬,踢正步走向营火。其他的小男孩被称为“妻子”,他们必须头上顶个篮子,加入队伍的尾端。一个男孩如果没有通过测验,就永远是“妻子”。测验的内容很复杂,包括你必须要会唱一首很难的印地安歌曲,歌词都是印地安语。
豪尔是一个很容易紧张的人,他无法好好学这首歌并把它唱完。每周五他都要试一次,站在所有“勇士”前面把歌唱完,他从来没有成功过。那一整个暑假,每到星期五豪尔就必须顶个篮子,做一个“妻子”。
对男孩来说,被贴上“女生”(比方说“妻子”)的标签是一种最严重的羞辱。因为无法记得歌词就剥夺豪尔成为“男人”的权力,对于豪尔来说,不啻又添加了更深一层的伤害。即使生活充满着丰富的经验与成就,豪尔仍然背负着这一段记忆,这是他生命中最残酷、最屈辱的经验。
脆弱:男子气概与性欲如何驱使防卫行为
青春期一开始,男孩就对于自己的体型、力气与发展中的性欲无可奈何,很自然的,其他人身上的这些特征也就成为别人恶作剧的最佳目标。在青春期男生的笑话与对话中,性欲有主导的地位,特别是阴茎,更是得到男生的青睐,所得到的关注不下于讨论生理与心理上的冲动。从春梦与发现自慰的快感中,男孩子很自然地会发现自己的性能力在发展,这些发展只是让这个生理遭遇极大改变的男孩深感困惑。因为环境以及同伴的不同,一个与众不同的生理反应有可能被解读成是同性恋。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最怕同性恋,对他们来说,同性恋就像黑死病一样。他们对同性恋非常无知,这使得他们更加恐惧。他们所知道的是,同性恋绝非一件很“酷”的事。同性恋是男性的行为,但不是成熟男人应有的行为。
青春期早期的男孩经常会以同性恋作为恶作剧的题材,次数之多,令人咋舌。恶作剧一再重复,但它所造成的伤害程度却不曾稍减,因为男孩们对于同性恋的恐惧更为深刻,会使得恶作剧一再延续。
第一部分 第19节:第四章:男孩间的残酷文化(3)
因此,男孩不只是在心理与生理上对于正常的性反应本身感到不安,也会因为虑及这些反应会对别人与自己有何意义而觉得惶恐。这使男孩心理产生了禁忌,抗拒任何的接触,或是将任何的实际碰触赋予性的意义。特别是在青春期时,许多男孩都会认为自己已经年纪大了,不应该跟父母拥抱或亲吻,但事实上,他们仍需要拥抱与无关于性的接触。
运动:影响男孩生命的重要因素
不管有没有运动细胞、是否对运动感到兴趣,每一个男孩都会与运动建立起关系。学校中的体育活动多半是在命令下进行,像是一定要上体育课,没有一个人能逃开,而每一个男孩都因此熟知彼此在运动方面到底是表现卓越,还是笨手笨脚。在东北部的小镇中,九年级或十年级的男孩会因为是否会玩足球而被迫接受重新的评价。在其他地区也会有相同的社会仪式,只不过项目不必然是足球。许多男孩可以享受运动的乐趣,但其他的男孩对于运动的感觉可能是爱恨交错。男孩们身边的体育世界蕴含着无穷的可能,可能会摧毁男孩的自尊,或者反之,也可能会有激发的作用。有天分的男孩会因从事运动得到回馈,但这个回馈常常会牺牲掉那些没有运动细胞的孩子。
一位将要接任小学校长的朋友对我说:“新学校里足球教练的薪水比其他任何老师都要高上约50%,而且,维持一个足球队比其他的社团要多花五倍的成本,但只有四分之一的孩子能够参与。”这是一种对运动资源错误的分配、关心与投入;对于那些不擅于运动的男孩来说,这更是一种苛政。
那些在体育方面有杰出表现的学校常发展出一种“等级系统”(castesystem),其中男孩之间的残酷行为是在成人默许之下进行的。这种残酷文化的程度不一,最温和的形式是使没有体育天分的孩子觉得自己无用;残酷一点儿的,常见高大、强壮的孩子折磨那些软弱瘦小的。那些体育不好的男孩子不仅在男生群体中的社会地位受挫,通常他们只能静静地坐在场边,看着耀眼的体育明星出风头,然后眼睁睁看着自己心仪的女孩被夺走。
迈克是一位短小精干、聪明利落的成功企业家,他十三岁的儿子瑞克也不高,多年来,迈克一直强迫着瑞克锻炼体能。他强迫瑞克每天早上慢跑,并且帮瑞克报名他一点儿兴趣都没有的课后体育活动。“看,他在接受训练。”迈克对我们解释,“我是在为他的人生做准备。如果他在体育方面有良好的表现,他就能赢得尊重,甚至还可以拿奖学金,进入好大学。如果他不成,他就永远是一个小鬼,会被其他人生吞活剥。因为我经历过,所以我不希望他再经历我走过的路。”瑞克把自己的兴趣搁在一旁,努力参与父亲为他安排的体育活动。当他渐渐长大,他开始憎恶他的父亲。等到他要进中学的时候,他长成了一个强壮、高大、脾气暴躁的男孩。而迈克一点儿也不后悔,他坚持瑞克必须在体能上高人一等,才能永远成为赢家。
第一部分 第20节:第四章:男孩间的残酷文化(4)
沉默
在完成成年的“不可能任务”之前,男孩们经历了生命中许多重要事物的消逝,包括友谊、信赖与自尊,也包括了感情上的封闭。青春期的残酷文化使得沉默成了男孩的生命核心,让他们有苦不能言,也必须对其他人所遭受的恶意嘲弄冷眼相看。这样的力量非常强大,是男性认同的重要部分,使得小男孩也将沉默视为理所当然。男孩保持沉默的原因有几个,他们害怕自己变成下一个受害者,他们不希望为作恶者所受的惩罚负责,他们不希望自外于同伴。在从未间断的嘲弄中他们学到很多,沉默是强壮而富有男子气概的,说出来就一文不值了。
男孩们自有沉默的理由,父母们也是。
升上七年级后,有好几个月布莱恩变成了攻击目标,必须与相继而来的痛苦对抗。这些攻击包括嘲弄他的身高、发型与衣服。吃午餐的时候,他被大家排挤在餐厅之外;他的课本与文具不断地被偷;他回座位时也会被绊倒;排队的时候,也会被别人“不小心”踢到。布莱恩愈是坚决地表现出绝不回应,这些恶意的行为就愈演愈烈。
有一天,在游戏场上一群人抢走了布莱恩最爱的球,然后大家互相丢来丢去,要引布莱恩来抢,其他在一旁玩耍的孩子也看得有趣,最后一起加入战局。追逐愈来愈激烈,一个抢到球的男孩把它丢在地上,并用力踩破它,其他的人也跟着一拥而上,不一会儿,整个球就泄了气,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像是堆垃圾。羞辱与愤怒交加的布莱恩终于爆发了,他捉住一个离他最近的男孩,一不小心撕破了他的上衣。游乐场中的管理员看到了,把布莱恩送到校长室,整个故事的真相才慢慢浮现。
当校长把布莱恩的问题交给他的老师时,这位老师竟说他并未发现教室里有任何不对劲儿的地方,但从咨询员的口中确定布莱恩是被捉弄了,范围无所不包,从他的默读习惯到他在课堂上的发言,都是男孩们攻击的对象。
从经验中我们知道,这位老师要么是那种不会护卫受骚扰孩子的类型,要么就是相信这在男孩的社会中再正常不过,或者他根本觉得无能为力。老师的训练中并不包括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干扰,学校也不认为这应是老师的工作。我们也发现,那些曾在中学时受过惊吓的男老师有退缩的倾向,不愿意与那些进行恶作剧的力量相抗衡,因为他们害怕这会让他们看起来不那么酷;或者,他们也不想对那些看起来不那么酷的孩子表现出太强的认同感,因为这会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少年经验中,即使现在的他们已经拥有了成人的权威与能力,但那仍然是一块不堪碰触的痛楚。
许多父母也会因为相似的原因表现出退缩,使他们无法在男孩的残酷文化中扮演更积极、正面的力量。通常,母亲不知道男孩子希望她把事情挑明,或是就放着让它过去;父亲的做法多半选择忽视,因为从自己的经验中,他深知如果采取行动可能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有时候,父亲甚至会以残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儿子,这多半是因为这个父亲无法克服自身所遭遇的社交困境,他会因有一个“不怎么酷”的儿子感到羞愧,所以他对儿子表现出一种否定的态度。然而,在这条艰辛的路途中,父亲往往应是男孩最重要的支柱,这种因残酷文化而带来的背叛最让男孩承受不起。
男孩所要的不是依靠大人来拯救他的生命,但大人的无动于衷会发射出一种强烈的讯号,让孩子认为残酷文化可以游走在“法律之外”,始作俑者不需为他们的行为负责。父母与教育者必须明确地创造出一种氛围与环境,树立道德核心,明确说出残酷行为是不被容忍,也不应被忽略的。学校与家庭是孕育情感知觉与个人责任的场所,成人必须明确地护卫这些价值,打破男孩的沉默,使残酷文化在少年的生命中消失无踪。
第一部分 第21节:第五章:父与子——渴望与距离的延伸(1)
第五章:父与子
——渴望与距离的延伸
我们奋力划桨,船逆流而行,波浪不停地把我们推回到原来的地方。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ScottFitzgerald)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GreatCatsby)
男儿有泪不轻弹,即使他正在说的是一段失败的婚姻、一个麻烦的孩子、职场上的失意、搞砸了的生意或是生理上的折磨,最多最多,也只是红了眼圈儿。来接受治疗的成年男子多半会说着与父亲有关的故事,可能是父亲在他生命中缺席所造成的遗憾,可能是与父亲冲突所造成的伤痛,也可能是关于父亲的无情与无感。男人们在说话的时候,绝不轻易将“爱”字说出口,但事实上他们说的都是这件事。父子之间,是一个爱从未消逝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总是以吼叫、愤怒与羞辱的方式上演。
感情的鸿沟让大部分的父子之间都有无法跨越的隔阂。对于男孩来说,这是更加特别的伤痛,因为父亲是他们最重要的角色模范。对许多人来说,父子之间的代沟代表着终生的伤感、苦痛、愤怒与遗憾,情感的距离使许多好男人无法成为好父亲,但即便如此,作儿子的对父亲的孺慕之情却未曾稍减。不论实际上有多困难,每一个作儿子的在心中都有个最深的渴望,希望能爱他的父亲,也为父亲所爱、所了解。
美国著名诗人卡尔?桑德堡(CarlSandburg)在他的自传《少年游》(AlwaystheYoungStranger)中细诉与父亲的关系,两人之间的情感距离是如何的萦绕在他的心头。
我记得,在一个圣诞节的早晨,父亲带着我走在大街上。我抬头看看清朗的天空,想起之前读过一本关于星星的书。我用小手儿指着天空,仰起脸对父亲说:“爸爸,有些星星距离我们有几百万里远耶!”而我的父亲甚至没有低下头看看我,只是用鼻子闷哼了一声,仿佛我说的是什么再可笑不过的事,然后他说:“我们现在一点儿也不需要关心那些石头。”之后,我们走了好几条街,两个人默默无语。我仍然握着父亲的手,但我觉得我们之间也有了几百万里的距离。
虽然诗人现在与父亲之间的距离以光年计,但他仍然表达出对父爱的需要,是一种“丰富而温柔的渴求”。
第一部分 第22节:第五章:父与子——渴望与距离的延伸(2)
不管是什么年纪,我们都看到作儿子的渴望得到父亲的爱与了解。许多来接受治疗的男人说着他们必须找到更好的工作,来供应孩子的物质需求,让自己的孩子能拥有更好的生活,尤其要比父亲给他的更好。他们也会抱怨自己的儿子,说男孩们从不听话、不体贴,总是让人气恼、失望。相反的,小男孩们对父亲也表达出相同的不满,认为父亲是不懂倾听、不了解他们,从不给他们最需要的尊重。母亲们会告诉我们,她们总是要想尽办法把丈夫跟儿子拉在一起,扮演护士或避难所的角色,使双方的脾气冷静下来,抚慰双方的伤痛。许多母亲也会对她们的丈夫发脾气,因为她们觉得男人总是对儿子不闻不问。
在影响下长大的孩子
马克?吐温(MarkTwain)曾经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男孩约在十二岁时会开始寻找一个男人,作为一生中崇敬与模仿的偶像。在选择偶像时,男孩子有时是不知不觉,有时候甚至会特意地避免,但大部分男孩最后都会发现自己的偶像是父亲。不管作儿子的曾如何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方式脱离父亲的模式,最后他都总会跟“老头儿”面对面交锋。
美国一位著名的吉他手巴迪?盖伊(BuddyGuy)在一次电台专访中曾经提到他所遗弃的亲生子。他不曾抚养过小男孩,一直到儿子进入青春期,他才把孩子接回身边,希望两人之间的关系能够亲密一些。小男孩也希望变成一位优秀的吉他手,但巴迪在他生命中的缺席为他带来强烈的痛苦,所以他不想跟巴迪有任何的瓜葛。他努力开创出自己的风格,变成一位当代的摇滚歌手,名声比起他的父亲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小男孩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普林斯(Prince)。当他匿名去求教于一位吉他老师,希望老师能协助他,教他如何成为最优秀的吉他手时,他的老师告诉他,如果他想要有自己的风格,一定要以吉米?辛瑞克斯(JimiHendrix)作为标杆;如果他想要了解、超越辛瑞克斯,他就必须要向对辛瑞克斯影响最大的音乐家学习,这个人就是吉他手巴迪?盖伊。
许多男人发现,即使并非特意(有时甚至有意避免),最后仍会步上父亲的后尘。杰克在六岁时被父亲遗弃,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也是个无足轻重的投机客。杰克决意要过截然不同的生活,他努力鞭策自己,在学校里要做个优等生,拿奖学金进大学,最后进了医学院。以优异的成绩从医学院毕业之后,他进入了一所颇负盛名的医学中心,担任急诊室医师的工作。他用一切来换取事业上的成就,没什么朋友,更不要提社交活动了。
最后杰克结婚了,生了两个儿子。他发现,比起家里的天翻地覆,他还是宁愿去处理急诊室里的混乱,至少,工作让他觉得得到回馈。他的同伴尊敬他,他也对自己能拯救别人的生命感到十分欣慰,而这份工作所带来的高薪更是对他的才华最实质的回馈。但当他在家里时,妻子就一再地对他施压,要他多花点儿时间陪陪儿子,他深觉被责难,也感到无比的压力。医学中心最近还让他升了职,这意味着他必须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上,即使周末也不得休息。他总是来去匆匆,跟妻子、儿子常常连照面的时间都没有。他成功地在这个世界中成为优胜者,有能力供给家里富裕的物质环境,但当他的大儿子刚满六岁时,他开始在自己身上看到父亲的影子,他看到自己被孤立在家庭之外,唯一的差别只是父亲比较有钱。
第一部分 第23节:第五章:父与子——渴望与距离的延伸(3)
幼年中期:做一个够好的父亲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