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内向性格能量书

苏明石(当代)
一、内向性格说明书(1)
性格内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个性特征。它与害羞和具有孤僻的性格特征不同,与疾病无关。它也不是你能改变的事物。但是你可以学着利用它,而不是对抗它。
性格内向形成的原因
性格内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个性特征,是一种用于区分人格类型的简单方法。最早由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他认为这是一种可能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定向以及围绕个人内在世界的主观知觉与认识占优势的人格类型。现在一般认为,内向者的兴趣与专注力意指向自身及其主观世界;除了亲密朋友之外,不易与他人随便接触,对一般人显得冷漠;待人含蓄、沉默寡言、严肃、敏感;缺乏自信与行动的勇气;喜好幻想;情绪活动比较稳定;喜欢有秩序的生活。
虽然内向不可改变,但是你可以学着利用它,而不是对抗它。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
性格内向者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通过对性格内向者的调查得知,他们大多数对自己以外的事情没有兴趣;觉得外面的世界对自己来说太难应付了,每天最开心感到解脱的时刻就是由办公室回到家里的时候;放假的日子,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一定要留在家里;怕跟人群接触,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什么都比不上别人,为了逃避与别人比较高低,在尽可能的范围之内都避免与别人接触;不爱提出问题或者说出自己的见解,怕被人嘲笑自己不够聪明,最终导致工作上及生活上有许多事都一知半解,明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还是得过且过;怕别人看穿自己知识不够丰富只是个半吊子,因此加倍谨慎,与任何人都保持一定的距离;躲在自己“一人世界”里才觉得有安全感,但同时也觉得孤独,因此也会向往能多几个好朋友,希望自己不要这么怕与人接触,希望可以仔细地去了解自己工作及生活的环境,希望可以真正地享受人生……但最终还是不敢迈出第一步,这个恶性循环一直在继续。
内向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1.由于自我意识敏感而产生对人的“紧张症”、“恐惧症”。譬如有些人只要与异性接触,过分强烈地意识到对方是异性,造成情绪紧张过度,手足无措,双方顿时陷入尴尬局面。 
2.造成内向性格的主要因素往往是家庭背景。内向者的父母大多数属于不善于表达感情或者感情较为淡漠的人。他们认为,孩子就该服从家长,一切听从家长的安排,身为父母应该拿出父母的威严,有家长的样子,也必须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多数内向者都有这样的经历:从小开始,父母从来不满足孩子浓厚的好奇心,他们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屑一顾,或是提醒少管闲事,做好分内的事。大多数内向者的家长不鼓励孩子去结交朋友,或参加任何课余活动,他们认为这类活动会使孩子“分心”,对正常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所以孩子在踏入社会之前的生活圈子只有两点一线——学校及家里。在缺乏与人沟通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对于一般社交技巧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这就导致孩子在刚踏入社会做事时,缺乏社会经验,无意之中得罪了一些人而不自知。而这些人所表现出来的反感,使这些孩子从此不敢再尝试与别人沟通,同时完全退缩到自己的个人世界,抗拒与人接触。
3.经历也是内向性格形成的条件。内向者的生活环境,具体地讲,就是家庭、学校、工作等,人与环境关系发展的过程便是经历。有些人一旦遭遇挫折,事情变得不顺,就会钻牛角尖或者逃避,如此恶性循环便形成了内向性格。
一、内向性格说明书(2)
正确对待与改变过于内向的性格
对待与改变过于内向的性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消除自卑感
1.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完美无缺,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知道,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自己身上也有优点。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增强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做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优点,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信任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3.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鼓励自己:“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慢慢地培养起自信心。
4. 对于怕“人”的内向性格者,首先要引导他们对周围环境里的事物产生兴趣。具体方法是:每天下班之后,不要马上回家,而是要到一个热闹的场所待一段时间,然后回家将所观察到的事物记录下来。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将他从个人世界里拖出来,让他投入到以前不敢置身的环境,并对这些环境作出详细的观察。过一段时间后,他对接触过而从来没有留意过的事物逐渐产生兴趣,想逗留在外的愿望也随之加强,逗留的时间也自然地增多。 
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内向性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必须给自己制订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阶段的要求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例如:
第一周,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10分钟。
第二周,每天与他人聊天20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10分钟。
第三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做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四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
第五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
第六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在公共场所尝试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坚持下去。其实,第六周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对于改变内向性格者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是适宜的。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时,你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都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内向性格说明书(3)
内向者也具有健康的性格
“人上一百,各样各色。”性格是造成人们差别的重要因素。但性格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外向的人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之处,内向的人有优点也有“毛病”。健康的性格并不以外向、内向来衡量,只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性格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弱点,就算是一个性格健康的人。
内向者要想具有健康的性格,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条件:
悦纳自我
一个性格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了解自我,有自知之明,乐于接受自己。而有些内向者却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确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造成内向者自责、自怨、自卑。比如有的人对自己生理方面的一些缺陷存在自卑,诸如自己的长相平平或长相丑陋,自己的身高过矮、体形过胖不苗条等。有的心理学家建议,悦纳自我应该从接受自己的身体开始。如果你对自己身体的某些方面不喜欢,那么你不妨先将这些内容列出来,然后看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能够改变的。若身体过胖,就可以通过进食低脂肪、低热量食物,通过锻炼身体来改变。而对于那些不能改变的身体特征,如自己的长相、身高、说话声音,则要乐于接受,因为这些特征是先天的,无法改变的。
关于心理特征方面,自己要对自己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有客观的认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气质同先天遗传的关系较大,一般而言是不易改造的。但是人的性格则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改变的。如果你是一个智力平平的学生,但是你可以通过刻苦勤奋的努力来取得好成绩。所以,我们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对那些能够改变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我们要尽量地去完善,对那些不能够改变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则要采取接受、悦纳的态度。
悦纳他人
善与性格健全的人相处,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接纳别人,人际关系和谐,能与集体融为一体,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而有些内向者则往往不合群,脱离集体,不能与人和谐地相处。这样势必会造成性格的缺陷。
心理学者杰拉德指出:能将内心对重视你的人敞开是健康性格的重要特征。同时,要拥有健康的性格,向别人开放自己的内心是最好的办法。
通常,为了适应社会的各种需求,不与社会发生冲突,大部分人都必须相当程度地压抑自己。在社会生活上这是必需的,只是若压抑过度就会产生身心障碍。所以杰拉德强调,即使在社会生活中频频压抑自己的人,至少也要有一处可以倾诉、发泄胸中的郁闷和不满情绪的地方。这是拥有健康性格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自我开放并非越高越好。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若一方抱着很高的期望,另一方却关起心灵的大门,两人便无法沟通和交往。所以,敞开自己是发展亲密朋友关系的基本条件。然而,一见面或在公开场合过度吐露自己细腻复杂的心情,怕只会令听者大惑不解、不知所措。所以,自我开放必须看场合,而且要适度,才能培养健康的性格。
内向者培养健康性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一是超强的自控能力。内向者想要改变自己,确实是一个与自己斗争、较劲的、艰苦的、长期的过程,如果不能控制自己,则无从谈起。如果你是一个容易发怒的人,而你想培养一种豁达、宽容的性格,那么在你要发火的时候,你一定要强行压制怒火,一旦你不能控制,再长的时间也培养不出健康的性格。
一、内向性格说明书(4)
二是科学的方法。性格其实与人的生理(比如血型、基因)、习惯、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方法不科学,往往适得其反,严重的还会引发心理(比如强迫症)或生理疾病。实际生活中要认识到性格培养不是立竿见影的事,一定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方法上要从易到难,步步为营,先从容易的做起,当尝到甜头后,就会增强信心,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打好基础,切忌反复。
三是客观的自我认识。内向者要对自身进行深刻的反思或反想,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认识,这样你在确定目标和方法时就会有很强的针对性,简单地移花接木式的照搬别人的经验往往会导致失败。
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难的往往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但“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川关终属楚”。相信,内向的你一定会成功的。
内向者,你是自己的骄傲
性格内向的人经常感到自己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他们羡慕外向者的性格与生活方式,也想着用所谓的“正确方式”来做事情。但我们生活在外向的世界之中,所以“正确的方式”并不总是适合性格内向的人。不必崇尚外向者,内向的你也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也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你有值得骄傲的资本,更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
我们生活在注重沟通的世界里,确实重视并推崇外向的特征。但事实上,外向的人也是从别人身上获得能量来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不能因此说这就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优势。性格内向的人拥有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观察力更为敏锐,有做出不寻常决定的意志力,以及使外界放缓脚步的潜力,这些好品质,是外向者不具备但却是内向者的资本和优势。
内向者最显著的特征是他们精力的来源:性格内向的人,从他们的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绪和观念中获得精力。他们善于保存精力,但他们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并体验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觉。这种感觉大概像热锅上的蚂蚁,或是迟钝麻木。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都需要限制自己的社会交往,以免被弄得精疲力竭。当然,性格内向的人需要对他们独处的时间以及在外界活动的时间加以平衡,否则他们会失去很多的机会和人际关系。内向的人就像是充电电池,他们很多时候停止花费精力,并停下来休息,以便再次充电。精力平稳的内向者具有独立思考、高度集中注意力、创造性地工作的毅力和能力。
相比较而言,大多数外向者喜欢参加外界的活动,喜欢在人多、活动多、事情也多的环境中工作,这样会使他们觉得如鱼得水。然而,与大多数人的认识相反,性格外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比性格内向的人好交际或更活泼。内向者并不一定就是安静或孤僻的,只是他们的注意力在自己的身上或心里。他们需要一个安静的、适合思考的地方,在那里全面地思考问题,并使自己恢复充沛的精力。世界上许多卓有成就的外交家,如新中国首任外长周恩来、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等人,都不是那种性格外向之人。但是,这一点丝毫不妨碍他们成为对交际能力有着极高要求的职业外交家,而且,他们那深沉的气度、高雅的谈吐、敏锐的思想、一针见血的精辟论断,反倒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个性魅力。
性格外向的人涉猎范围广,并且有很多的朋友或者本身拥有足够的社会经验,使得他们对任何事情都略知一二,是一个通晓多方面知识的人。但他们对体验进行加工时,从外部世界了解的事物并不一定就能扩展其内在世界。而性格内向的人则恰好相反。内向者喜欢深度,他们限制从外部进入的经验,但对每一经验都体验较深。也许,内向者通常只有较少的几个朋友,但与这些朋友的关系都较为密切。他们喜欢深入钻研问题,对某一问题深入性的探讨甚于宽泛性的追寻。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要将思考的问题限制为一个或两个,否则他们就会感到压力太大。内向者从外部世界接收信息,思考它并发展它。而且他们会在获取这些信息一段时间后还再次地思考它。
内向者还具有高密度集中的注意力。事实上,要将性格内向的人从集中精力的思考中拉出来是件很困难的事。
内向者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回答问题,但这并不是内向者的缺点,而是意味着他们思考得更深入。因此,内向者对问题的回答内容更充实。内向者的这个优势会让外向者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才能弥补。
内向者会有些许的自负,这也是很典型的优势,因为他们不惯于用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相反的是,他们能清晰地看到自己每天的成就,因此每天都充满了动力。
内向者在工作中也具有优势,他们天生的克制能力非常值得每个人学习。很多老板评价内向的员工——冷静,工作有规划,考虑周到。内向者没有强烈的冲动倾向,他们会充分思考他们的行动和其他人的意见,而不是鲁莽行动。内向者在听清楚对方想表达的问题后,再独立地归纳出想法,进行不断反思。这些优良的品质都有助于内向者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内向者有理由保持自己个性的优势。只要好好利用自己的优势,一定会发光发热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才,同时,也能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
二、没有宿命,也不相信宿命(1)
《心理学国际词典》对“内向”的解释是:“……一种主要的人格特质,其特征是专注自我,缺少社交能力,以及较为消极被动。”对“外向”的解释是:“……性格外向的特点是对外部世界感兴趣,具有高度的自信,社交能力强,敢说敢做,追求感觉和崇尚权威。”语言学家将褒义词汇赠与外向,而将中性和贬义词汇全都放在了内向身上,内向的人容易遭到误解。
弗洛伊德带给我们的偏见
在20世纪初期,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伊德、阿尔弗雷德与荣格在一起工作,并注意到一个令人困惑的事情。当弗洛伊德与阿尔弗雷德在讨论同一个病例时,俩人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却完全不一样,由此他们各自发展出了几乎完全相反的理论。荣格比较了他们的工作成果,并加以思考后,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由于弗洛伊德是性格外向的人,他关注的是外部世界的人物、地点和事物,相信心理发展的目标是在外部世界中发现满意的事物。弗洛伊德的许多理论都从与同事的交流讨论中发展而来。这是典型的外向者性格。而阿尔弗雷德是性格内向的人,因此他的理论和研究重点指向的是个体内部的思想活动和情感发生的曲线。“自卑情结”就是阿尔弗雷德提出来的,它影响了后来的很多心理学家。
这三位大师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理论也有了明显的分歧,最终竟然达到交恶的地步,三人停止交往并开始自立门户。就是在那时,弗洛伊德开始将内向用作消极的概念,使得内向这一概念由健康转为不健康,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并一直保持到今天。现在的内向者有诸多不自信,可以说,跟弗洛伊德提出的内向说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他是一个外向者,才把内向者定义为中性词乃至贬义词。
其实荣格的理论可能更为合理一些,荣格猜测我们人类天生就具有某种个性,使我们位于非常内向和非常外向之间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他认识到,如果我们在必要时能在内向和外向这一连续体上自由地移动,那我们就能最好地适应这个社会。这个猜测后来得到了证实,人类确实会表现出“外向内倾”和“内向外倾”两种特质,而这两种特质的人更能适应社会。
内向者必知:如果弗洛伊德是位内向者,那么他也很可能将外向性格视为一种消极的概念,而让外向者遭遇此时内向者的尴尬和误解。或者如果阿尔弗雷德能够获得更大的名声,也一样会让外向者处于窘迫的境地。想一想,在弗洛伊德之前,人类世界应该是不存在内向与外向之争的吧?也许现在很多人认为内向者是有缺陷的原因是受弗洛伊德的观念影响,现在是时候将这个观点扔掉了,内向者也可以放下心不再受其他人异样的眼光了。
荣格分析
内向性和外向性是人格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
内向性和外向性是著名心理学家荣格首先在自己的心理学著作中提出来的,后来逐渐演化成一个描述性格的最为通俗易懂的词语。
荣格首先从精神分析理论出发,提出“内向性”和“外向性”的概念。他根据人们对待外界刺激的觉察或反应的倾向,将其归结为内向和外向两种对立的态度。内向指精神活动的能量指向个人内在的思考和感受;外向指精神活动的能量指向他人以及外部世界。
在荣格看来,每个人类个体都拥有内向和外向两种态度,但只有一种会成为主导,并指导个体的行为和意识,而非主导性的另一态度则通过无意识影响个体的行为。也就是说,每个人其实都有内向、外向两种性格,只是外向者是外向性占主导地位,内向者是内向性占主导地位,两者都可以在内向与外向的连接体上自由移动。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为什么那些取得非凡成功的人,都较一般人更显现出非主导性态度的一面。
二、没有宿命,也不相信宿命(2)
性格内向的人为什么常被误解
谁都可能遭到他人的误解,而内向者因为性格的原因,容易被误解的概率可能比其他人要高一些。遇到有人用有色眼镜看自己,内向者要想办法扭转这种不利的境遇,这就需要时刻展示自己积极向上、健康的一面。
确实,在这个世界上,外向者占到75%,内向者只占到剩下的可怜的25%。因此,外向性格成为主导,而内向性格就显得弱势很多。对内向者来说,总是被动地与外向者进行比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很多内向者都不同程度地遭到外部世界的误解,因此会焦虑、苦恼,甚至愈发自卑。
《心理学国际词典》对“内向”的解释是:“……一种主要的人格特质,其特征是专注自我,缺少社交能力,以及较为消极被动。”对“外向”的解释是:“……性格外向的特点是对外部世界感兴趣,具有高度的自信,社交能力强,敢说敢做,追求感觉和崇尚权威。”语言学家将褒义词汇赠与外向,而将中性和贬义词汇全都放在了内向身上,内向的人容易遭到误解。
除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内向者本身的精神特征也容易引发他人对自己的误解。由于不能从外部活动中获得主要的精力,内向者需要私人空间恢复精力,并且在讲话前总是显得深思熟虑、字斟句酌。其实很多人并没有正确地认识内向者的真正性格,有些人对他们的行为看不惯,有偏见。很多性格内向的人出于害羞、抱歉的心理,不愿意去了解自己究竟为何变成了这样,或者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导致误解迟迟得不到澄清。
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在一些社交场合,内向者看上去并不积极也不太热衷,实际上,他们通常都是积极的参与者,比如总在思考人们正在谈论的事情,努力跟上人们的谈话节奏。内向者也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所以说,对内向者的固有看法很多都是片面的。
作为容易被误解的内向者,我们看一下爱因斯坦的例子。
在Denis Brian 的《爱因斯坦的一生》一书中,作者谈到19世纪后期德国的学校教育对爱因斯坦来说是何等的艰难。“他很安静且孤僻——是个旁观者。”因为不能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以及他怪异的行为,他竟然被认为有智力缺陷或“智力迟钝”。他从来不会像其他同学一样对问题给出一个敏捷漂亮的回答,而总是犹犹豫豫、吞吞吐吐的。事实上,如果他仍然待在德国的学校,他永远也不会成为显赫的物理学家。幸运的(也有讥讽意味的)是,他的父亲因缺少商业方面的聪明才智而推动整个家庭到了意大利。爱因斯坦的姐姐Maja对他仅仅在六个月内就出现的巨大的变化而感到震惊。“神经质的、退缩的梦想家变成了可爱友善、具有尖刻的幽默感的、好交际的年轻人。是因为意大利的空气,热心的人们,还是他从苦难中的脱逃?”她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后来,当爱因斯坦在瑞士上中学时,最初还担心那里会有像德国一样的令人窒息的环境。但是“Albert非常喜欢那里宽松的环境。在那里,老师与学生自由地讨论有争议的话题,甚至是政治方面的话题——这在德国的中学是难以想象的——并鼓励他们自己设计并操作自己的化学实验,也很少会有什么事故发生”。爱因斯坦在他的生命后期时说道:“不是我是如何的聪明,而是我思考问题的时间更多一些而已。”
二、没有宿命,也不相信宿命(3)
性格内向的人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如果环境不适合,内向者就很可能成为常人眼中怪异的人。正因为如此,性格内向的人往往容易被人误解。
内向者不如外向者的谬论
有人说,内向者就是不如外向者成功。在大多数人看来,外向者有着先天的优势,他们热情奔放、勇往直前,永远是聚会中的焦点、话题的中心人物、镁光灯下的明星。而内向者恰恰相反,他们孤僻不合群、沉默寡言、不善于表达自己,更不愿意站在聚光灯下,享受不了众星捧月的感觉。因此,就有了内向者不如外向者的说法,也就让大多数人想当然地认为,内向者与外向者相比毫无优势可言。
其实,内向与外向的差异,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两者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异。性格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它不等同于人格,性格是人的一种天性,不同的人对待世界都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是人自身很难驾驭和控制的,但是我们能够思考能够学习,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来构建正确的是非观,以此来控制由性格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做出正确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感性和理性的相互关系。
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致力于研究大脑的生物学性质,他提出一个观点:大脑的生物学性质导致了内向和外向性格的差异。
由于内向者的大脑皮层非常敏感,即使不是十分强烈的外界刺激,比如光线、声音等,也会使大脑产生强烈的反应。因此内向者会逃避周围的世界,以减少自己与外界接触中受到的刺激和因此产生的精力消耗。而外向者的情形则相反,他们的大脑皮层相对来说没有内向者那么敏感,反而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刺激,借以克服自身大脑皮层的迟钝性。也就是说,外界让内向者消耗能量,而让外向者获得更多的能量。
内向者和外向者的性格差异是天生的,然而人都是随着环境等某些外在因素不断变化的。内向者由于在外部世界中居于劣势,在后天的环境和行为中,一方面需要隐藏自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改造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这就使得内向者可能在某些方面比外向者表现得更为优秀。正如艾森克所言:“内向者比外向者要‘聪而敏’一些。”
在成功学范畴里,传统观点认为外向者比内向者更具有竞争优势,好像外向者的所有性格都是为成功而准备的,而内向者的所有性格特征只会让他们和成功渐行渐远。但这些传统观点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其实,很多内向者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们或是做了公司的老板,或是成为演艺界的明星。内向者往往比较有主见、有创造力,逻辑和判断力也十分出色,沉默寡言却语出惊人。而性格外向活跃的人往往在开始的时候各方面似乎都不错,之后可能会举步维艰,很难达到自己所期待的高峰。
虽然不少内向者会表现出悲观和不自信的倾向,但内向者没必要认为自己不如外向者。要懂得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活出自己的风采。信仰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只要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只要鼓起勇气突破自我,内向者同样可以成为闪耀之星。内向者和外向者相比,并不是天生就处于下风,内向者不比任何人差,甚至,内向者优势更为接近成功。传统的内向者不如外向者的说法可以扔掉了,这是谬论。
二、没有宿命,也不相信宿命(4)
你是一个内向者吗?生活在一个外向的世界,内向者总是被时时刻刻提醒,内向是一种性格的缺陷,内向者不如外向者,情况真的有这么糟吗?
其实,内向和外向完全是由人的基因决定的,外向的人由于思考的路径很短,能够面对外界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内向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思考的反射弧很长,做出一个反应,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表现在社交场合,外向的人总是能够迅速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左右逢源,成为社交的宠儿;而内向的人却总是反应慢半拍,沉默寡言,好像和社交场合格格不入。
内向的优势恰恰体现在这慢半拍上, 所谓“三思而后行”,内向者因为反应慢,所以留有足够的时间,能够把事情考虑清楚、考虑周全。因此,内向的人更能够形成远见卓识,能够抵御诱惑,耐住寂寞,而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生才精彩。
归根结底,内向者不如外向者,这是片面之词。与内向者相比,外向者确实在某些方面占有优势,但与外向者相比,内向者在某些方面也占有优势。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内向者应该走属于自己的路,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内向性格改造的目标
有些内向者觉得自己没办法改变,就向命运妥协,其实,想要改造内向者的性格,可以从以下目标学习借鉴。
改造目标1:提高判断能力
判断迟缓无所谓,因为有时迅速做出判断,未必是最正确的,也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是,如果总是犹豫不决,迟迟不能做出判断结果并付诸行动,亦十分不利。因此,经过详细分析、研究有关资料,并在理论上做出结论之后,就应进行决断。当无论怎样仔细地研究和分析讨论,也无法做出最后的判断时,不要畏缩、恐惧不前,而应朝某一方向迈进。小心谨慎固然必要,但不能只慎重而不行动。虽然判断结果会有风险,但如果不做判断、不行动则机会等于零。
改造目标2:多交积极向上的朋友
内向者的最大弱点是对交际活动极为消极。这种类型中有的人只同少数知心的人交往,同一般人关系很浅;也有的人认为,交际麻烦,为此而表现出躲避、恐惧、拒绝或讨厌别人的态度。所以,这种人要么被视为能力低、傲慢、冷酷、薄情和枯燥无味,要么使人感到不可理喻、莫名其妙、令人不快,甚至会被误解为危险的人,从而带来很多不利因素。因此,内向者即使不愿意交际,也应努力注意使自己活跃起来。而且,应尽可能与更多的人产生同感、共鸣,而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
改造目标3:做事应有自己的格调
内向者交际应活跃,但并不是说,要模仿外向者的交际方法。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譬如诚实、严谨和稳重的长处,坚持自己的风格。内向者,决断和实干的速度一般都不算快,但欲速则不达。切记要踏踏实实地以自己的速度进行实践。不要因为速度缓慢而陷入自卑感之中或者埋怨自己。要学习龟兔赛跑中乌龟的精神,不甘落后,有一颗奋起直追的自信心与强大的信念。
改造目标4:刨根问底应适度
有些内向者做事有彻底完成或彻底弄清的倾向,讨厌做事敷衍了事、含含糊糊。这是值得学习的品格,应该保持。但如果拘泥于一事的太圆满,就不会注意周围的事情,这样,便容易产生无暇顾及其他事。在弄清某一件事时,也不要一味追究到底。在与人的关系方面,如果过分刨根问底,就会被认为啰唆、不礼貌。在工作上,如果过于追究某人的失败、错误和责任,有时也会招致怨恨。不是说刨根问底的习惯不好,只不过要适度。因此,不要对他人过于严格和苛刻。如果连细微之处都穷追不舍,就会成为“抠根癖”。所以,应该对此多加注意,尽量避免刨根问底。
改造目标5:发挥内在的独特风格
内向者常常蕴藏着内在的独特风格。不少内向者具有温和、风趣、优雅、细致、纯真甚至神秘等特性,应注意发挥这些特性。应认识到自己的这些内在特性是宝贵的财富。应该坚守只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才具有真正的人性力量。
有意识开拓内在的理想,并反映到实际生活中。内向者不应满足于模模糊糊、朦胧的无意识状态,而应努力使自己内在的理想具体化,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尽量使之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
改造目标6:想象力应实践于创造中
内向者属于“冥想型”,其特点是喜欢沉迷于冥想或空想。这种类型的人,应努力使自己面对现实,发挥其创造力,不要只是漫无边际地梦想或做白日梦。人类曾因梦想“能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有多好”而发明了飞机,使想象成为了现实。由此可见,想象是创造之母。日常生活中,人们会产生各种变化无穷的想法,比如工作时,人们可能产生跳跃性的设想,这些设想都应朝创造性的方向拓展。同时,内向者感受性很丰富,这种深刻、敏锐、新颖的感受性若能朝着创造的方向发展,同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无疑将会更有价值。
改造目标7:找适合内向性格的职业
内向者,适合以物(书类、机器类、动植物、自然等)为对象,扎扎实实从事的职业。
特别是对于需要耐心的工作,内向型的人更能发挥特长。外向型的人很快就厌烦、放弃工作,而他们却能做得很好,要求周密、细致的工作、规则的工作、单纯反复的工作,都适合内向者。具体来说,适合内向者的工作,有学者、研究者、技师、会计、图书管理员等等。
以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主,或是和世间繁杂有相当关联的职业,不适合内向型的人。譬如说他们即使适合做个优秀的经济学者,却不适合担任公司经营者,也不适合做服务业。但是,内向者由于具备了诚实、严谨、忠厚、有耐心等优点,有时在人际关系上,也能出奇制胜。
三、 内向性格的深度挖掘(1)
内向者想要提高自己群体地位的根本方法只有一条,那就是要充满自信,坚定信心,努力壮大自己的实力。而实力不是靠恩赐所能得到的,必须靠我们自己积极的努力去主动争取,要克服自卑,尽力发挥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最终你一定会在团队中让领导和同事们刮目相看。
人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面性
荣格提出内向和外向命题,认为一个人的人格中并存着内向和外向两类倾向,只是在平常其中的某一类占优势,成为有意识的态度,居于劣势的列入“个人的无意识”。外向型人,“自我”为外向,“个人的无意识”为内向;内向型的人,“自我”为内向,“个人的无意识”为外向。这有些费解,举个例子就很容易明白了:一些内向者常常会有疑问:“为什么我在某些场合能侃侃而谈,而在有些场合却紧张得磕磕巴巴呢?”其实这就是在一个场合用了偏这一侧的东西,另一种场合用了偏另一侧的东西。
内向与外向经常是和谐共处
很多性格内向者,他们大多对自己不满意,希望自己能外向一点、活跃一点。他们并不知道,有许多性格外向者对自己也不满意,希望能有很好的方法,让他们变得稳重、耐心、成熟一些。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有一个人格纬度理论,他认为人格纬度的一个极端是外向,另一个极端是内向,所以在纬度之间就有许多等次。他认为极端内向和极端外向者是少数,大多数人是综合性的,或者偏内向些,或者偏外向些,人格是可以在纬度上移动的。
人都是可以改变自我的,关键是怎样适应环境,调整自我。因此,无论你是何种类型,大可不必担心自己性格的好坏问题。
其实,每种性格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性格内向者也有很多优点,例如做事认真、踏实稳重等。内向者想使自己变得开朗一些,外向者想让自己变得沉稳一些。但是这些并不是外向者或内向者的特点,它们只是外向性格或内向性格的附属品。
既然如此,内向者就要突破一个世人固有的观点:内向者不如外向者。内向者和外向者没法相比,只有它们的附属品才有可比性。而且这些附属品也不是截然归属于内向者或外向者的。既然人格可以在纬度上移动,在外向和内向之间摆荡,那么这些附属品也可以移植。因此,内向者通过努力也可以具有属于外向者的一些显著的特点,比如交际能力。内向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羞怯,不断进步,也能成为社交达人。
内向者被忽视的原因
内向者不善言辞,不懂得如何向众人全方位地展现自己。这就导致他们在群体中一般没有什么地位,在利益分配过程中没有什么发言权,只能被动地等待组织或其他人的安排。
内向者要想提高自己群体地位的根本方法只有一条,那就是要努力壮大自己的实力。
在暑假将临之际,13岁的中学生佛瑞迪对他的父亲说:“爸爸,我不想整个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钱,我要找个工作。”父亲十分惊讶地对佛瑞迪说:“好啊,佛瑞迪,我会想办法给你找个工作,但是恐怕不容易,因为现在市场不景气,找工作的人很多,而且你性格又很内向,我很担心你。”“您还没弄清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您给我找个工作,我要自己去找。还有,即使我性格内向,市场也不景气,我还是可以找到工作。有些人总是能够找到一份工作。 ”“哪些人?”父亲疑惑地问。“那些会动脑筋思考的人。”儿子回答说。
三、 内向性格的深度挖掘(2)
于是佛瑞迪到一家公司去应征,但是他去晚了,前面已经排了20个人。佛瑞迪眉头一皱,当下写了一张纸条,请坐在门口的秘书转交给里面主持面试的老板。秘书看过纸条不禁微笑起来,他立刻站起来,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把纸条放在了老板的桌子上。老板看了那纸条也大笑起来,因为纸条上写着:“先生,我排在队伍中的第21位,在您没有面试我之前,请不要作决定。”
佛瑞迪自然得到了他想要的工作。他之所以能够在这一群并不乏精明强干者的应聘队伍中脱颖而出,迅速地引起老板的注意和好感,这与其积极主动的态度,以及富有策略性的求职技巧是分不开的。
过分内向者要想在群体中确立起自己的地位,就必须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方法实现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我们启发内向者,就是要促成这种转变的快速实现,使内向者不再成为社会最底层,也不再是最受忽视的人。
内向者在群体中基本上处于一种不受重视的地位,没有什么实际影响力,也很难出类拔萃成为领导者。内向者的这种生存状况与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
第一,内向者不善于运用一些技巧和手段。这些人不懂得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手腕,在处理各种事务上坚持原则有余,但灵活性不足,他们很难建立自己的威信,也不容易使自己受到别人的欢迎。
第二,内向者不善于表达自己。自己的优点与能力经常不为人所知,留给别人的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特殊的能力,只会干任何人都能干的事。这样很容易受到轻视,也就很难得到重用。
第三,内向者人际关系差。只要你处于一个团队之中,就要面临人际关系的问题。要像干好自己的工作一样,处理好与老板和同事的关系。而且有些团队关系复杂,并非人人都是正直善良的,你就得更加小心。如果你不善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你就极有可能坐上冷板凳。
第四,内向者不善于为自己的长远发展积极规划和争取利益,实际能力跟不上。他们即使是有自己的看法也很难产生影响力,在团队中,每个人有多大的实力就有多大的发言权,这是人类一切外交行为中最基本的一条定律。并且,内向者不会主动加入任何的利益团体,也缺乏给别人带来实惠的能力,而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的人,在整个利益关系的链条中,就会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地位。
第五,内向者大多爱面子。如果你因犯错误而使公司遭受损失,但又不主动承认或检讨自己,这样就会让老板和同事对你失去信心。当然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不可能不犯错误,但如果你让公司遭受的损失太重,又不主动承认或者对自己加以检讨,这样就会让老板和同事无法再相信和重用你,他们害怕冒更大的风险,所以只好暂时把你搁置一边,最终也许会被裁员。
其实,内向者被忽视的原因还有很多,在这里无法一一列举。需要强调的是,有些内向者遭遇挫折后,很容易陷入抱怨、意志消沉,往往不去仔细思考其中的原因所在,长此下去,反倒害了自己。所以,与其坐在冷板凳上自怨自艾、疑神疑鬼,还不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行动向他人证实自己,让自己重新焕发光彩。
内向者想要提高自己群体地位的根本方法只有一条,那就是要充满自信,坚定信心,努力壮大自己的实力。而实力不是靠恩赐所能得到的,必须靠我们自己积极的努力去主动争取,要克服自卑,尽力发挥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最终你一定会在团队中让领导和同事们刮目相看。
三、 内向性格的深度挖掘(3)
内向的人让外向的人感到不安
性格内向的人有时候感到自己与外界格格不入,就好像自己的飞船不小心降落到地球上我们不由得分析一下为什么有这种感觉:性格内向的人较少展示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他们看起来较为疏远冷淡和让人费解。而且,这个社会还是比较崇尚和赞美外向性格的优点,许多性格外向的人以怀疑的目光看待性格内向的人,他们不相信内向者,觉得内向者对这个社会所作的贡献少之又少。让人感到悲哀的是,甚至是性格内向的人都经常怀疑自己是否会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
让我们来看一看可能使性格外向的人产生猜疑的、性格内向的人的一些特性。当你查看以下列表时,请记住:性格内向的人本身可能更让人糊涂;当他们精疲力竭时,他们可能前后不会表现得很一致。某一天,精力充沛的时候,他们表现得非常健谈和喜爱交际。另一天,精疲力竭时,他们几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可能使那些认识他们的人感到糊涂和困惑。
性格内向的人很可能会:
将精力保存于内在世界,外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也难于理解他们。
专注于思考问题的时候似乎与外界彻底隔离。
在与人谈话前会犹豫不决。
不喜欢熙攘的人群,到处寻找安静。
不注意也不关心其他人在做什么。
小心谨慎地与人交往,只参加经过选择的一些活动。
不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别人不问绝对不会说。
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独处或没有足够的时间不受干扰,就会变得焦虑、坐立不安。
以小心仔细的方式思考或行动。
不会表现太多的面部表情或反应。
看一看以上所列的条目,便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内向者做的许多事情都会让性格外向者感到不安。外向者认为与内向者存在两方面最大的不同——外向者行事雷厉风行、快马加鞭;内向者做事慢慢吞吞,深思慎行。
外向者可以边思考边谈话,大声讲话的时候,思路会更清晰。而内向者需要一些时间来重复考虑问题,然后再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在外向者看来,内向者太过小心了。当内向者讲话犹豫不决时,外向者会很不耐烦。
外向者遇到这样的内向者总是会想:为什么他们这么不自信?他们究竟要怎样才能变得活跃起来?外向者不相信内向者,觉得他们不够爽快,对任何事情都有所保留。
许多内向者不清楚自己正在触怒外向者,同时外向者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无法忍受内向者。其实这是不同的处事方式造成的,不必太往心里去。
内向者比外向者更为神秘,天生比外向者更具有吸引力,因为他们的喜怒哀乐不常表现出来;内向者做事也许会前后不一致,因为他们的精力消失得很快,会影响他们的热情和专注力;他们选择独处,显得安静又含蓄;更主要的是,内向者说话和外向者完全不一样,这些都是造成外向者觉得内向者神秘兮兮的原因。
无论外向者给内向者定义成什么样的概念,内向者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做自己,肯定自己,给自己更大的空间和更充足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强大。
内向相对外向的先天优势
外向者依靠外界获得能量,内向者总是依赖自己,事实上,真正可以依赖的只有自己。只要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发掘自己的诸多优点,遇到需要独立解决的事情,内向者就会惊讶于自己竟是如此强大的人。内向者喜欢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喜爱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喜爱思考问题。他们在思考中感受到充实,在思考后也可以和众人侃侃而谈,可以做出非凡的成绩;在感知上分析力强,感受精确性较高;在思维上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比较集中,具有方向性。他们也喜爱与人交往,但他们注意选择交往的对象,不愿意把时间无谓地浪费在与人随意的闲谈之中,不愿意在闲谈中浪费精力。
三、 内向性格的深度挖掘(4)
的确,内向者有很多显著的优势,对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说,优势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性格内向者具有很多共同的表现,如:善于思考,对问题体验深刻、钻研深入;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富于创造性,富于想象;认真负责,承诺要做的事情就会去做;善于观察,对刺激的反应比较灵敏;善于倾听(这在人际交往中显然很重要);与朋友有深入、持久的友好关系;勇于作出重大的决定,等等。
归结而言,优势不是外向者的专利,内向者的先天优势也很明显,这些优势可以帮助内向者在生活、学习中获得成功。
前面讲过,性格内向者,从他们的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绪和观念中获得精力。他们善于保存精力,但他们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并对“刺激太多”感觉不舒服。这种感觉使他们坐立不安,有时则显得迟钝麻木。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都需要限制自己的社会交往,以免被弄得精疲力竭。
性格外向者的精力的来源是外部世界。他们是精力的挥霍者,长时间的置身事外、沉思、独处,或是只与另一人待在一起,难以使他们感觉兴奋。因而,他们会对社会的展示较多——他们很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活动的结果,他们喜欢人群和活动。
通常认为,迟钝是一种缺点,但这要一分为二地看,前提是要看运用到什么力和什么事上。精力来源的差异使得内向者比外向者多了一个独特的优势——钝感力。
“钝感力”一词源自日本现代“情爱文学”大师渡边淳一。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钝感力的五项铁律:  
1.迅速忘却不快之事。  
2.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
3.坦然面对流言蜚语。  
4.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  
5.面对表扬,不要得寸进尺,不要得意忘形。
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利根川博士曾说过:“我带有某种迟钝,只能依稀看到对大家来说显而易见的东西。”以此来佐证“迟钝”恰恰能够摆脱世间常识的羁绊,出人意料地取得“世界性的发现”。
钝感力表现在内向型的人身上显得呆头不呆脑,但大多时候是一种思考者的笨拙。达尔文学习数学呆头呆脑,研究生物却焕发灵光;爱迪生非常健忘,却精于发明;陈景润不谙于教学,却长于科研……
所谓的钝感力还可以做这样的解释。外向者,是配合客体而思考、感觉、行动,一切以客体为优先,所以,这种人容易受客体的影响制约。反之,内向者并不关心客体,以主体为优先。他们的思考、行动、感觉都来自主体,客体只有副价值。
譬如,在与外国人的接触中,外向者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外国人很感兴趣,进而模仿吸收,严重时甚至失去自我。内向者则是借着交往,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事物的看法和感受等等,检讨国人的优缺点,如果有什么改变,一定是让自己更好。
美国夏威夷大学一位心理学家指出,“有限度”的糊涂对于引发个人的创造力、获得事业成功,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有益处。实际上,不少成功人士的重要秘诀之一便是“难得糊涂”。
一、 不自信,就是不自信(1)
为什么内向者比外向者看起来不自信?因为内向者和外向者相比,对某一件事情容易退缩,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内向者不愿意去挑战,只喜欢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跟不上外界的变化。但是,如果内向者想要具备取得成功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有自信,达到自己期望的高度,就该拥有挑战困难的勇气。
与他人比,缺乏自信
内向者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从而陷入自卑的情绪之中,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由于不能像外向性格的人那样“哗众取宠”,所以总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往往在谈话、办事应酬和行动等方面感到自己技不如人。
内向者往往不与常人比较,他们看到的都是一些极其优秀的人,如果把自己与这些巧言善辩的人相比较的话,显然越比越让自己感到相形见绌,从而丧失自信心。
那么人为什么要与他人比较呢?可以理解为内向者在适应社会方面形成的一种复杂心态。
尽管比较了解自己的内心思想,但是内向者并不了解其他人的想法,总是跟不上外界的变化,因此他们对外界发生的事情无动于衷,而且对自己是否与外界环境有所偏差怀有强烈的不安,非常在意他人的想法。
当一个人没有衡量自己是否正确的明确标准时,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比较以确定自己正确与否。但由于整个社会推崇的都是那些性格外露的人并以他们为参照系,这样那些模范人物和价值标准似乎正好与自己相反,与他们相比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终于陷入悲观情绪中,使自己失去信心。
所以,内向者应该树立属于自己的自信心,走出自卑泥沼。
米勒太太年纪轻轻就已经是有作品出版的作家,可是仍然举止笨拙,常感自卑。她有点胖,因此她总是觉得衣服穿在别人身上比较好看。她在赴宴会之前要打扮好几个小时,可是一走进宴会厅就会感到自己一团糟,总觉得人人都在对她评头论足,在心里耻笑她。
有个晚上,米勒太太忐忑不安地去赴一个不太认识的人的宴会,在门外碰见另一位年轻女士。
“你也是要进去的吗?”
“大概是吧,”她扮了个鬼脸,“我一直在附近徘徊,想鼓起勇气进去,可是我很害怕。我总是这样子的。”
“为什么?”米勒太太在灯光照映的门阶上看看她,觉得她很好看,比自己好得多。“我也害怕得很。”米勒太太坦言,她们都笑了,不再那么紧张。她们走向前面人声嘈杂、情况不可预知的地方。米勒太太的保护心理油然而生。
“你没事吧?”她悄悄问道。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心不在自己而在另一个人身上。这对她自己也有帮助,她们开始和别人谈话,米勒太太开始觉得自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不再是个局外人。
穿上大衣回家时。米勒太太和她的新朋友谈起各自的感受。
“觉得怎么样?”
“我觉得比先前好,米勒太太。”
“我也如此,因为我们并不孤独。”
米勒太太想:这句话说得真对!我以前觉得孤立,认为别人都自信十足,可是如今遇到了一个和我同样自卑的人,之前我让不安全感吞噬了,根本不会去想别的,现在我得到了另一个启示:会不会有很多人看来意兴高昂,谈笑风生,但实际上心中也忐忑不安?
米勒太太想起本地报馆那个态度无礼的编辑来,那个编辑似乎总是对她不冷不热,问他问题,他只草草答复,米勒太太觉得他的目光永远不和自己的目光接触,她总觉得他不喜欢自己。现在,米勒太太怀疑会不会是他怕自己不喜欢他?
一、 不自信,就是不自信(2)
第二天去报馆时,米勒太太深吸一口气,对那位编辑说:“你好,安德森先生,见到你真高兴!”
米勒太太微笑抬头。以前,她习惯一面把稿子丢在他桌上,一面低声说道:“我想你不会喜欢它。”这一次米勒太太改口道:“我真希望你喜欢这篇稿子,你的工作一定非常吃力。”
“的确吃力。”那位编辑叹了口气。米勒太太没有像往常那样匆匆离去,她坐了下来。他们互相对视着。米勒太太发现他不是个咄咄逼人的编辑,而是个头发半秃、其貌不扬、头大肩窄的男人,办公桌上摆着他妻儿的照片。米勒太太问起他们,那位编辑露出了微笑,严峻而带点悲伤的嘴变得柔和起来。米勒太太感到他们二人都自在多了。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