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方与圆全集下载 方与圆在线阅读

_24 丁远峙 (当代)
  没想到过了六七年他会来看我,我很高兴。他告诉我他在内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老总,我听了差点吓得跌个跟头。他说他离开学校后就去一家地产公司做销售员,由于工作努力,业绩突出,不久就被提升为销售部负责人。他们公司的主项是与大学合建教师楼。他发现现在大学教师收入很高,而教师宿舍都是一些很老旧的房子,教师又不愿意离开校园生活,因此都想在学校附近买商品房。  
  刚好他叔叔在内地开了家房地产公司,他认为当地的房价在全国大城市中是最低的之一,他决定回内地发展。他给他叔叔详谈了他的全套想法,他叔叔很赞同,决定让他负责大学城的开发。  
  果然大学城销售很好,引起了轰动。他说:有的顾客上午来看的房,到了下午就又涨价了。  
  因此不少大学纷纷找他们公司合作,业务量突飞猛涨。后来他叔叔干脆将公司的主项转到了大学城的开发,并任命他为总经理。  
  他的成长让我感叹了许久,从他身上我发现成功者其实跟我们一样地普通,他们之所以成功,只是因为他们运用了正确的方法。  
  记得读初二时,学校举办背英语单词竞赛,我考得很差,但同桌却是全年级第一名,那时我也认为是自己记忆力不好。后来同桌告诉了我他记单词的方法,将单词分类,将加了后缀和相近的单词归类在一起,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就在心里默默记诵。我采用了他的方法,并按自己的习惯将单词重新分类,不仅上学、放学路上记,临睡前也在心里默默地记一遍,结果到了初三,在学校的背单词竞赛中,我就成了第一名。  
  这个体会让我知道,成功者运用的方法,我也一样可以学到,也一样可以运用去取得成功。  
  生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的神经系统是一样的。难道你的神经系统不一样吗?那不是有“神经病”吗?既然神经系统都是一样的,那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呢?  
  成功者只是运用了正确的方法,而且他们的方法我们一样可以学到,一样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取得成功。因此向成功者学习,向优秀者学习就是成长的捷径。  
  成功者用几十年摸索出来的路,我们没必要再用几十年去摸索,我们只要从他们那里学习过来就行了。就像我要去你家里,最快的方法当然是你带我去,因为你最熟悉这条路了。所以不论你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进步最快的方法,就是去找你这一行业的最优秀者,向他学习。  
  多见世面,增长见识,去跟最优秀的人接触、交谈,就是学习的捷径。  
  如果你在你的朋友群中是最优秀的,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肯定是坏事!你最优秀说明只有你能教给别人,别人教不了你,你就得不到进步。你永远要交往那些积极上进的人,有真才实学的人,比你更优秀的人,多跟他们接触,你就会越来越进步。就跟下棋一样,找一个比你水平还低的人下,你的棋只会越下越臭;你应该去找高手,他们让你四五个子也没关系,面子是一种虚假的东西,跟高手下才能取得快速的进步。  
  现在年轻人择业往往考虑的是企业的规模和薪金的高低,这是目光短浅的做法。其实年轻人的路还长,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取得经验,因此,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在这里能学到些什么,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帮助,这才是有长远眼光,而不是工作的稳定性和收入的高低。所以要跟成功者学习,跟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  
  我们办培训中心的时候,很多员工学到了方法后,都自己办起了培训。有人还问我:“你生不生气啊?他成了你们的竞争对手。”我说:“不会啊,这说明我们这里还是一所培养人才的大学。他个人能有更好的发展,我们祝福他。”  
  在体育界,大家都知道教练的作用非常重要。湖人队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拿过冠军了,但请了曾多次带领公牛队夺冠的杰克逊当教练后,队员并没有变,湖人队当年就取得了NBA的总冠军。还有中国的那支破球队,喊了几十年也没冲出亚洲,米卢做了教练后,就取得了世界杯的入场券。有人说米卢是运气好,少了日韩的竞争。但只要看过全部分组赛的,凭着良心说,那届国家队就是踢得最好的一届。  
  运动队需要教练,教练的作用很重要;其实人生也需要教练,教练的作用也很重要。我们的人生教练就是那些成功者、教师和一些好的书、好的课程、好的CD、VCD,以及我们周围的所有能帮助到我们的人。  
  你要成功,需要人生教练。  
  要点:  
  成功者只是运用了正确的方法,他们的方法我们一样可以学到,一样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取得成功。
模 仿
  
独特并不是独一无二,而更多的是一种综合,一种借鉴。  
  很多人问成功有捷径吗?如果你认为捷径就是一步登天,这样的捷径当然是不可能有的。其实真正的捷径就是少走弯路,少走弯路就是捷径。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有次邀请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讲座,给我启发很大。林毅夫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经济学家。他曾是国民党军队的连长,后来只身偷渡从金门游泳到厦门,日后考上了北大,又去了美国哈佛考取了博士学位,当时是我们国家经济智囊团的成员。  
  当我们在大力提倡民族创新精神时,林毅夫却认为现阶段中国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模仿。因为创新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因为是创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因此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而模仿是将别人成功的经验直接拿来,省力省钱,又不会走弯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不也证明了模仿的优越性吗?美国为什么提倡创新,因为她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无处模仿。中国的捷径就是模仿,将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模仿来用。  
  善于学习是一种能力,是人生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其实人生成功也是这个道理,善于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模仿,要学会模仿。  
  前不久福州一个最大的书商请我去讲课,其间和我聊起了他的发迹史。他原来在广州给一个书商打工,负责给沃尔玛配送货。老板总是要将具体的事交给员工做,因此他熟悉了全套的程序。当听说沃尔玛要在福州开店时,他就辞工回家,注册了一家文化公司。当沃尔玛开业后,因为他熟悉配送货,因此成了沃尔玛的配书商。不久又有一系列超市开张,因为他有为沃尔玛配货的经验,因此也理所当然地取得了这些超市的配货资格,于是他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大了。  
  这就是懂得学习和模仿的效果。在一个人的成长阶段,薪资应是第二位的,重要的是要为成功的人工作,为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效力,并从中学习经验,然后拷贝这种成功,这就是捷径。  
  台湾巨富辜振甫出身于富商家庭,但他年轻时隐姓埋名,只身去了日本,从公司最基层的员工干起,学习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为日后管理家族生意打下了基础。  
  比尔·盖茨在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的演讲中曾对学生建议:“我不认为你们有必要在创业阶段开办自己的公司。为一家公司工作并学习他们如何做事,会令你受益非浅。”  
  我们从小就有着梦想,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总想着实现自身的价值,过上好日子,难道我们工作就是为了这每月的一二千元工资吗?最后我们终将每日为生活操劳,为一些烦杂的琐事费心。  
  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能有更好的发展,因此要为成功者工作,要找一项能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要能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进步,积累经验,为我们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有人问:“你强调模仿,总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没有创新,你会成功吗?”  
  模仿不是要你简单地照搬,模仿是一种综合,是一种扬弃。没有模仿,哪来创新?有位哲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发现,只有找到,因为你发现的东西早已存在那里,你只不过是找到它罢了。”大清著名的学者纪晓澜,他从不写书,只是编书,他认为所有的思想古人都已有了,你只要整理汇编出来就行了。  
  我学习别人的,但最终却是为了变成自己的。这就好像阳光照耀着树木,但是树木还是以树木的方式生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  
  要点:  
  模仿成功者就是成功的捷径。 
谦虚才能学习得更多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百川之所以都汇流于大海,因为大海处在最低的地方。  
  什么叫虚怀若谷?装满了水的杯子,再往里面倒水是倒不进去的,你只有始终保持一种空杯子的状况,才能吸纳更多的水。  
  我每次办培训的时候都能遇见一些五六十岁的总裁级的人物,令我惊奇的是学习态度最好的就是他们。每次讲座的时候,他们都听得最认真,记得也最认真。我常常感叹,年轻人反而不如他们好学。因为他们经历丰富,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进步,所以他们才真的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尊重知识,这也正是他们能成功的原因。而且作为他们都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还能放下身份来学习,这本身就表现了一种做人的品格。  
  反而很多年轻人,感觉向别人学习,请教别人很没面子。谦虚是一种美德,不耻下问或者喜欢请教别人也是一种美德,这并没有什么难为情的。聪明人就是最爱学习,也最会学习的人,请教别人其实比看书的学习效果更好。要不,为什么我们读书时有了教材,还需要教师呢?  
  要记住谦虚才能学习得更多。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做人要保持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记得读大学时,教高等数学的老师讲了一道例题后,就布置了书后面的一道作业题,我们几个同学做了半天也做不出来,就去问那个老师。结果那个老师劈头盖脸就把我们骂了一顿,说:“上课讲的例题不是一样的吗?你们怎么不认真听呢?”然后很生气地就开始讲那道题,但讲着、讲着,他自己也做不下去了,就说:“我还有事,明天再给你们讲。”  
  其实那道题看起来与例题很像,但做起来完全不是一回事,我还记得是黄正中书后面的一道题。结果到了第二天他看见我们就想躲,估计他一直没做出来。因为大学生是不轻易问老师的,我们去图书馆查过很多资料都没做到,才问他的。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懂得的一切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远不要好为人师。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说“不”和说“是”的自由。幼年时我们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渐渐长大后,为了显示我们的独立和存在,我们开始有了反叛情绪,开始对父母说“不”;甚至有些时候根本不需要说“不”,我们也会说“不”;还有些时候我们心里很想说“是”,但我们宁愿说“不”。如果父母坚持要我们把头发剪短,我们会故意留长发;反之,如果父母要我们把头发留长,我们就会剪个短发。  
  到了成年后,我们就更喜欢说“不”了。人不需要多少聪明才智就可以说“是”,因为当你说“是”的时候,没有人会问你什么?因为你既然都已经说“是”的,又何必解释和争论呢?但是当你说“不”的时候,别人一定会问你“为什么?”“不”表现了你的聪明,显得你不盲从,给你自由的感觉。  
  生命中说“不”的机会比说“是”的机会多,但说“不”的聪明只是在卖弄自己,惟有说“是”才有和谐,才可能从别人那里得到益处。别人有100条缺点你没看到,没有损失,但有1条优点你没学到,那就是你的损失。学会说“是”才是人生中的大聪明。  
  说“不”的自由是非常幼稚的自由,如果一个人终其一生都陷在“不”里面,成为一个永远都是在说“不”的人,那就代表他已经停止了成长。人要学会说“是”,不仅孩子要学会从父母的话语中找到“是”,我们也要善于从别人的话语中发现“是”,这并不是教你盲从,这是要你善于去寻找共同点,去寻找和谐,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其实人都需要经过一长段时间的学习和成长,才能成熟到既说“是”,却还能保有自由的权利,说“是”而不沦为他人的奴隶。  
  一个人有本事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谦虚的美德来装饰,那就简直值得敬佩了。  
  要点:  
  谦虚才能学习得更多。 
看书的方法
  
谈到看书,我介绍一点我看书的方法。除了那些休闲的书,只要是你需要认真看的书,看的时候就一定要拿笔,不拿笔就不要看书。看到重要的地方,就划出来,有什么样的感受,就在书中写出来。看书时,不要太相信你的记忆力,过不了多久,你就会遗忘的。  
  我几年前看过的书现在大都遗忘了,但我只要拿起那些书,看到我以前画的重点和写的感受,我就能马上回忆起来。  
  看书要看自己有兴趣的书,这样看书效率才高,印象深刻,而且吸纳得更多。年轻时,因为确定不了人生的方向,看书就要广泛涉猎,要有广博性;成人后,时间有限,看书就要专了,而且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带着目的看书,只是吸取自己需要的书中精华,不需要的就跳过去,这样看书的效率是最高的。我现在能短时间内大量阅读,都是用这样的方法。  
  总有人问我:“你好像什么都懂一样?”我回答:“其实我能知道这么多,只是因为我看书的数量,是你们的十倍、百倍。”  
  看书、学习、思考,人生才会不断地进步。  
  要点:  
  你要知道得越多,你就要学习得越多。 
运用知识才是力量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我觉得这句话不够完整,应该是:运用知识才是力量。  
  知识可以转化为力量。如果你学了满腹的知识不去运用,那就像一枚金币藏在了地下。你只有把它挖掘出来,并拿去使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学是为了用。你所学习的一切,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用。邓小平最喜欢看的就是地图和字典,这两者都是最实用的工具。  
  读大学时,我们班有几个同学都是很喜欢看书的,其中还有几个被我们称为书迷。上次同学聚会,大家还在笑,说他们这么喜欢看书,反而是我写了书。其实原因就在于,他们虽然看的书多,但却没有去用。我看的书可能不如他们多,但我看了,就去运用。  
  学了只有去用,才能体现出你所学的价值,否则学习也只是在做无用功。  
  要点:  
  运用知识才是力量。  
  永远追求持续不断地改善。  
第五章 做就要做到最好
做就要做到最好
  
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曾谈到过经济学上的边际分析。  
  假如有三个金矿。在第一个金矿里,每花1块钱成本就可生产市值5元的金沙;第二个花3块成本可得5元金沙;第三个要花4元成本才可得5元金沙。在这三个金矿中,第三个最接近边际。若金沙因需求变动而有所变动,第三个金矿的资产净值会有最大的百分比转变。以如上的数字为例,若金沙市值上升1元,则第一个金矿的盈利上升25%,第二个上升50%,而第三个的盈利却上升100%。若金沙下跌1元,盈利下跌的百分率也与上面一样——第三个金矿下跌100%。若金矿下跌1元以上,这个边际金矿会首先关闭。  
  无论是办公司还是做人,在边际上的都是最容易被淘汰的,是风险最大的。因此无论做什么事,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样才有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而且做到最好了,占领的市场才能最大,利润才能最高。  
  史玉柱就说过:他永远只做行业中的前三名。而吉列刀片的总裁却更有魄力,他说:“要么第一,要么第二,要么退出。”  
  杰克·韦尔奇在GE有一个著名的经营管理思想,就叫第一第二战略,也就是只保留在行业中处于第一第二的企业。  
  曾有中国企业家问他:“作为一个中小企业,我们没有足够的钱,实力不够、资源和品牌不够,即使拼了老命也很难达到第一第二,我们如何学习你?如何实行你在GE所推行的第一第二战略?”  
  对此,杰克·韦尔奇反问道:“你是不是在你的细分市场当中希望成为第一名?你是不是在你的特定的发展领域当中希望成为第一名?”  
  人如果还不能在大的方面成为第一,就力争先在小的方面成为第一。事实是,第一第二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可以首先努力成为你所在的街区的第一第二,然后逐渐成为你所在的城市、你所在的国家的第一第二,最后再成为世界上的第一第二。犹如你不能成为第一CEO,你可以成为第一面包师、第一鞋匠、第一服装师。  
  第一第二战略更是指人做事的一种精神,就是永远要做到最好,如果你不能在你所从事的行业中成为第一第二,你就不能算做到了最好。人就要永远抱持这种做就要做到最好的态度,即使我们开始从事的只是一件小事,但是我们也要力争做到最好。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成功。  
  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最好呢? 
“集中”是所有成功者的法则
  
在一个晴朗的天气,将放大镜放在报纸上,离报纸有一小段距离。如果放大镜总是在不断移动的话,报纸是永远也不会被点燃的。然而放大镜不动,你把焦点对准报纸,阳光就会聚焦在报纸上,报纸就会燃烧起来。要善用太阳的威力,就要将所有的光和热都聚焦在目标上。如果你总是游移不定,即使有伟大如太阳的能量,也是无法燃烧的。  
  最近研究兵书,发现攻势的原则有三种形态:正面攻击;突破攻击;迂回攻击。  
  “正面攻击”好似以推土机的推力正面向前推进,以全面攻击使敌人溃退。“突破攻击”就像把铲雪机的尖锐的刀锋戳入障碍物那样,冲入“敌阵”。“迂回攻击”则是避开敌人强固的防卫据点,从侧翼攻击。  
  英国著名军事战略家李德·哈特研究了290个战例,结果发现以正面攻击打胜的例子只有6个。而且这6个都不是一开始就计划要采取正面攻击,而是在战斗的过程中,迫于需要而改变战术的结果。  
  同样道理,生活、环境中的种种困难就像障碍物挡在我们面前,阻挡着我们取得成功。我们要突破这层障碍物,就要像攻击战一样,不能发起全方位的进攻,也就是不能要求全方位发展,四处出击去寻找成功的机会。人的精力有限,我们只有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适合发挥我们潜能的某一个方面才容易取得突破。我们必须按自己的环境、条件选定一个人生的目标,集中力量向这个目标发起攻击,才可能有所成就。  
  人的智力和能力会有差异,有人强一些,有人弱一些。但强的人不一定就比弱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就像战场上两军实力会有强弱之分,但真正的强者是善于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对方的弱点,这样在局部上你就是强者。同理,在人生路上,我们能集中精力去发展我们的某一项专长,我们就比那些聪明但四处出击的人占优势。所以集中精力正是人生成功的要诀。  
  李德·哈特说:“如果把战争的原则凝缩为一个词——那就是‘集中’。”  
  其实你看古今中外各种兵法,其核心无非就是要善于制造局部的优势。在不重要的地方做出牺牲,以便在重要的地方获得优势。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所谓欺诈,所谓“声东击西”、“奇袭”,无非就是要分散敌人的兵力,捕捉敌人的弱点,以便自己集中力量获得优势。  
  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中调侃:一位老红军战士谈到毛泽东的战略思想,说白了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其实这正是聪明的战法。打不赢还要打,那不是傻吗?我们的人生也要这样,避开那些我们不可能取胜的领域,只投身入我们能够赢的人生战争。  
  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面对蒋介石武装到牙齿的800万军队,解放军处于明显的劣势,但毛泽东善于集中兵力,避其锋芒去打击蒋介石的薄弱环节,形成了我军在战斗中的局部优势。就像一个人将五根手指都伸出去是没有力量的。但我们可以将手指缩回来,攥成一个拳头再打出去,就力量无穷了。  
  我总觉得人的差异是不大的,那为什么有人成功却有人失败呢?其实关键也在于“集中”两个字。成功的人能集中精力,而失败的人精力却总是分散的。  
  在传媒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围着你转;一个人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会抛弃你。”  
  其实在人生中也是这样。人总在四处寻找生意,了解别人是怎样成功的。我认为去寻找生意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起码不太容易取得大的成功。真正能取得成功的人,总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创造生意。特别在现代,商品经济发达,人们的生意头脑都很敏锐,都在捕捉成功机会,而只有那些真正有特长的人,才能创造出一种别人无法替代的生意领域。所以培养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特点,才是现在的成功之道。  
  其实培养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特点,也就是要走专业化的道路。我的一些高中同学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做生意了,他们总在四处找生意,弄到一笔算一笔,武汉话叫“撮虾子”。但多少年后,我回去时他们还在靠这种方式做生意,我对他们说:“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时候,要赚第一桶金的时候,可以用这种方法,但最后一定要走专业化道路,这样才可能长期发展下去,才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位书商对我说:“你太划算了。一个电话打到纸厂,纸厂就将纸运到印刷厂,印刷厂印出书后就送货到仓库,我从仓库拿货帮你销到全国,再将款汇到你的账上。你在全国各地游玩,钱就自动进了你的口袋。”  
  我回答说:“全国像你这样的书商我可以找几百个,但全国像我这样的人只有一个,我是无可替代的。”  
  无论个人还是企业要能持续的成功就要做到无可替代,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才不会被淘汰。  
  即使要从政,走专业化道路也更有效。  
  记得毛泽东在给他最疼爱的儿子毛岸英的信中就说:“现在不要过早地从政,应该努力学习专业。”我见到很多人在一些小单位里,为了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官,不辞辛劳,吹牛拍马,阿谀奉承。实际上这是一种既愚蠢又眼界狭窄的方法。做人如果能在专业上出类拔萃,就很容易获得良好的名声,也就很容易超越众人而赢得领导的青睐。而且中国的传统大家总是容易佩服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瞧不起那些不学无术的向上爬者。这样你也很容易得到众人的支持。所以先把精力用在专业上,力求在专业上出类拔萃,正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办法。    
  我并不关心你具有多少能力、才华和能耐,如果你无法管理它,将它聚焦在特定的目标上,并且一直保持在那里,那么你永远无法有多少成就。  
  那个能射到鸟的猎人,决不是去追逐满林子的鸟,而是一次只瞄准一只鸟。你必须学会舍弃其余一切的欲望,而专注于你最强烈的欲望。能否专注,是你能否达到目标的关键。  
  其实寻找一点突破,也是突破人的防卫心理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比如一道大坝,洪水正面冲击,大坝不容易被冲垮,但只要小小的蚂蚁在里面做穴,洪水来临,则大坝整体都会崩溃。  
  人的防卫心理也正是如此,只要有一点突破,则整体都会变得软弱。  
  如果一位先生首次和女士约会,就急切地想拥抱接吻,后果自然是女士的一巴掌。  
  聪明的先生往往是这样做:坐在长凳的一端,先斯斯文文地和女士谈话,融洽感情,然后随着谈话的热度增加,一点点地向女士挪近,无意之中轻碰女士的手,如果女士没有明显地躲闪,就温柔地握住……  
  许多聪明的推销员总是对顾客说:“拿起来看看嘛!买不买无所谓。”先提出容易为顾客接受的条件,寻找突破口,再逐步激发顾客的购买欲。  
  日本有家公司推出一种类似中国赤脚医生背的药箱,里面放了各种家庭常用药,但这种产品推向市场后却很少家庭购买,大家均认为买一箱药没必要。为此公司出了一个新招,派推销员挨家挨户送货,对家庭主妇说:“这箱药先放在你家,如果你真觉没用,我过一星期就来拿走。”家庭主妇想:反正这箱药放在家里也不碍事,需用时就用,没有用就让他们拿走。所以都爽快地同意了。  
  但药箱里的药都属于家庭常用药,谁家都难免会有磕磕撞撞,用起药箱来自然方便。所以一星期后当推销员来取药箱时,发现十有八九的家庭都已用过了。她们自然也就得买下这箱药了。  
  这种方法也曾诱导我买了一套我并不怎么中意的西服。  
  那是去内地旅游的事。本来外出游玩自然不会去买衣服,但我突发好奇心,就去西服店转转。  
  当时售货员见我远远地盯着一套西服看,就说:“拿下来看看嘛!”  
  “不用了。”  
  “拿下来看看,不买无所谓的。”  
  我听了就将西服取在手中看。  
  这时小姐又说了:“穿在身上试一试吧!试试才知道好坏。不中意我再放回去,反正我也没事,没关系。”  
  我一听不好意思拒绝,就穿在身上试一下,谁知那套西服竟那么合身,我一时也挑不出毛病,弄得又不好意思放回去,结果稀里糊涂地买下来,可回家就后悔得不得了。  
  当你觉察到别人有戒备心理,这时千万不要发起全面的进攻,这只会使对方更加退缩;聪明的做法是:寻找对方最薄弱的环节,力求取得一点点突破,则随之对方整体都会崩溃。  
  要点:  
  “集中”的原则,是一切成功者取胜的法宝。 
做自己喜爱的事
  
如果你们和我有任何不同的话,那就是我每天起床后都有机会做我最爱做的事,天天如此。如果你们想从我这里学什么,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最好忠告。  
  ——巴菲特  
  有位医生在医学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别人说他是天才,他却伤心地说:“我辛苦研究了27年,他们却说我是天才,”一句话将他27年的辛勤努力都抹杀了。  
  画坛的一代宗师齐白石,也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齐白石以画虾著称,但他在画螃蟹上也下过很大功夫。他开始画螃蟹壳时只用一笔,但画了很多次都不满意,就改为画两笔,但仍然不满意,最后用三笔画一个螃蟹壳。三笔画出来的螃蟹壳表现出了层次感。就这样齐白石仅仅为画好螃蟹壳就用了20年时间,直到70岁时才成熟。  
  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换句话说,对于成功而言,智商只占1%的重要性,其余的99%要靠辛勤的努力。  
  其实,一个人要能为事业流下99%的汗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不世界上成功的人为什么永远只是少数呢?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事业不成功,不是因为智力问题,只是因为他们对事业不能全身心地投入。  
  日本左川捷运公司的创始人左川清,白手起家,在短短的30年间,创造了年营业额超过3000亿日圆的日本商业运输业中最大的公司。有人问他成功的秘密,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一直在拼命地干。”左川清以自己的勤奋,写下一条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一生额头上流着汗水拼命工作的人。”  
  还有拿破仑,书上说他精力充沛,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从不知疲倦,有4个秘书跟他一起工作,都感觉吃不消。用这样的精力投入工作,还有什么样的伟业是不能成就的呢?所以拿破仑说在他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的字眼。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成功者,往往都是工作狂,他们精力旺盛,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但一个人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工作状态呢?我不相信人仅凭毅力就能做到这样,要能如痴如狂地工作,首先就得热爱所献身的工作。  
  爱因斯坦曾说:“那种使我合宜地投身于工作的感情状态,就像一位献身者或一位情人的感情状态。”  
  试想,如果我们也能像爱因斯坦,像拿破仑,像左川清那样投入工作,我们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所以,成功说困难也困难,说不困难也不困难。杨振宁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  
  我从来没听说过一个因爱好而工作的人会不成功的。因为爱好,他就能全身心地投入。而一个人在工作上取得成就的大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情感投入的多少。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一本叫《情商》的书。为了比较智力的高下,人们引入了“智商”的概念,相较如此,戈尔曼引入了“情商”的概念,并认定这比智商更为重要。现在人们不仅接受了“情商”的概念,甚至认为“情商”标志着文化上的一个转变。  
  美国教育家尼尔·普斯特曼在谈论现代教育时说,学生“进入学校时像个问号,而离开学校时像个句号”,这是学校教育的悲哀。这种教育,学生的个性被泯灭了,才情被淹没了,智慧被冰封了,这种教育无歌也无诗,精神家园荒芜萧索,创造之树枯萎凋零,想象之鸟不再高翔。  
  在教育上,我们总是逼着学生学习,从来不去注意他们的情感、爱好,一味强调智力、能力、知识的作用,也就必然使学生认为学习很苦,于是我们就大力宣传勤奋和毅力,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等,而一个没有爱好、没有情感投入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不能取得最高的成就的呀!世界上有哪一个取得杰出成就的人,从事的事业不都是自己的所爱呢?  
  在现代管理学中,大家热衷于时间管理。人不是机器,怎么可能不考虑情感的投入,而只机械地管理时间呢?  
  爱迪生原来天天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别人问他:“是什么原因使你能那么辛勤地工作?”爱迪生却说:“我工作过吗?我从来就没工作过,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喜欢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投入热忱,其实就是最好的时间管理,能创造最好的工作效率。  
  毅力、勤奋,只能帮助人完成工作,惟有情感的投入才能使人成就伟业,所以“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  
  金融界的传奇人物巴菲特建议:“当你出去工作时,要为一个你钦佩的人的组织工作,因为这将令你兴奋。”  
  要为你钦佩的人工作,更要做你喜爱的工作。如果你工作,而又不喜爱你的工作,那就像为钱结婚一样。  
  有位年轻的俊男娶了一位大款老太太,在面对人们的困惑时,他自揭谜底:“人们想用钞票时,从不看它的发行日期。”  
  为钱结婚也行,你得到了一样你想要的东西——钱,但同时却失去了更重要的另一样东西,你的情感和家庭的温馨。如果你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你尽可以为钱结婚,如果你对人生充满憧憬,有更高的要求,那为什么不争取两全其美呢?  
  人生也是这个道理。赚钱很重要,但快乐更重要,体现自身的价值更重要。  
  其实一般人的生活方式通常都是本末倒置。他们想先拥有更多的钱,更多的东西,然后再去做想做的事情,他们说:“我真的不是很喜欢这份工作,但我准备去干10年,有了基础后,我再去干我喜欢的工作,这样我就会成为快乐的人。”  
  这样的方式注定不会成功,要将顺序倒过来才对。首先你必须成为真正的自己,去做你最喜欢的事,需要去做的事,这样你才会焕发出全部的热忱,并坚持到底,取得成功,拥有你想要的事物,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感动过你的一切不再能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一切不再能吸引你,甚至激怒过你的一切也不再能激怒你,这时,你就需要寻找另一片风景。  
  人生中最悲哀的事情就是对人生失去了热忱和激情。  
  生活就要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往前走。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就是要投入你的热忱。如果说成功要有神灵相助的话,这个神灵就是热忱。热忱在古希腊语中的含义就是内心之神。  
  爱默生说:“人类历史上任何伟大或光辉的时刻都是热情的胜利。”  
  我是一个很懒的人。鹏贺文化公司的伙伴们给我的感触非常之深,他们是一群做事非常投入、非常有热忱的人,这种感觉刺激着我,也给了我压力,我都感觉会被他们的热忱逼疯掉。但我实实在在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些梦想,有一个目标,投入你的热忱。我讲过,人只有投入热忱的时候,大脑里才会分泌出内啡肽,你才会有一种快乐的感觉。  
  我喜欢有热忱的人,我喜欢那些做起事来还会热血沸腾的人。任何困难都会在热忱面前低头,热忱能成就万物。  
  比尔·盖茨是这样定义成功的:“关键在于你能从每天的工作中得到乐趣。对我来说,这种乐趣是与非常有魅力的人一起共事,致力于解决新问题。特别是软件开发,是最令人感兴趣的工作,我想我拥有最称心如意的工作,每次我们获得了一点成功,我就感受到了快乐,感受到了成功。”  
  挽救IBM于危难之中的奇迹创造者郭士纳,曾谈过一次影响他一生的经历:  
  在哈佛商学院读书的最后一年,郭士纳因为找工作经历了几次招聘面试,最后他将主要意向集中在麦肯锡咨询公司和宝洁公司身上。  
  那时,他是一个可塑性很大的23岁的青年。在应聘宝洁公司的面试过程中,负责招聘的高级经理问了他一个问题:“假设现在是星期五晚上,你得到了最新的市场调查报告,发现上个月的市场份额下降了20%,这时,你会在第二天,也就是星期六,取消所有的原定活动安排,而来到办公室想出一个应对方案吗?”  
  也许我们有些应聘者会撒谎,但西方的应聘文化中是诚实,所以郭士纳当时被这个问题给问懵了,虽然他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他的反应就是:不知道。  
  于是毕业后,他就去了麦肯锡公司。  
  但这件事使郭士纳知道了,对工作的热忱才是成功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从此郭士纳不仅刻意培养自己对工作的热忱,而且在他后来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也将是否“对追求成功充满激情”放在了第一位。  
  郭士纳说:“伟大的机构不是管理出来的,而是领导出来的;它们也不是行政过程的结果,而是由那些热切地追求成功的人们在不断高涨的成就感的促使下辛勤努力的结果。”  
  热忱和激情是一台品质优良的机器的电源,它可以使这台机器运转、使之活跃起来,并使之愿意更努力和更好地去运转。  
  如果将人比喻为一台发动机的话,那么你的智商、天赋及知识只是这台发动机的额定功率,是你可以达到的功率,但能不能实际发挥出这个功率,你的输出功率有多大,却取决于你的热忱,你的投入度,你的行动力,只有焕发出你全部的热忱,全身心地投入,你才可能将你所具备的额定功率全部转化为有效的输出功率,甚至激发出你无比的潜能,使输出功率超越你的额定功率。  
  热忱、激情正是人成功的动力之源,而热忱和激情正来自于人对追求成功的渴望,来自于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自于人的兴趣和爱好。  
  订一些高远的目标,焕发出你全部的激情,全情投入地工作,你就会感受人生充满热忱时的喜悦,由此你也会享受到人生中梦想成真的浪漫。  
  要点:  
  除非喜爱自己所做的事,否则永远也无法成功。  
  激情是人生成功的基本要素。 
将事业置于第一位
  
《以自己的方法致富》的作者史奴利·布拉尼克博士,曾对1500名男女做了持续20年的研究,这项研究从他们20多岁开始,直到40余岁为止。这1500人当中,有83位受试者成了百万富翁。这些成为富翁的人士,有几项特征。首先,他们并没有立志要富有,其余的人多半曾在某个阶段企图赚很多钱,而且尽力尝试一切能迅速致富的方法。他们曾试过投资和逐渐增资的计划,但是没有人成功过。  
  这项研究发现,每个变成富翁的人,都很早就下定决心要专攻某件令他们痴迷的事——他们喜欢做的事。结果,努力工作15或20年后,他们猛然发现,自己的净值超过了100万美元。他们这么忙于自己所喜爱的事,这么忙于表现卓越,以致没有察觉自己变得这么富有。在这类人当中,有百分之七八十都不是企业家,也不是伟大的技艺天才,而只是靠他们在工作中的卓越表现和专长成为富翁。  
  古诗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人总在想着赚钱,就一定赚不到大钱;如果你总是想着将工作做好,有一个好的过程,那么就一定能赚到钱。因为任何一个行业,只要你能做得最好,就一定能赚钱。  
  一次受朋友之邀去中大讲课,课后与同学们交流。一位同学问我,他很想创业,但没有第一桶金,有什么方法能得到第一桶金呢?  
  我说那你去抢银行吧!我觉得他是颠倒了过程与结果的次序,先有好的过程,才能期望有好的结果,没有过程又怎么会有结果呢?你是先做好了事业,才能赚到第一桶金,然后将事业扩大;而不是先有了第一桶金,才去开展事业。  
  美国有一位种树大王,今天他的总资产已经超过千万美元。他是在16年前赤手空拳从事这行生意的。他说:“我很喜欢树木,喜欢种树,在十几年前开始想做一个世界上最好的林业工人。于是开始收购不毛之地,并将它转变为一片健康的松林。  
  “现在我已经赚到很多钱了,而且还会赚到更多钱呢!有趣的是,我从来不曾想要赚钱。我只是尽可能,集中精力来种树而已,这样金钱就会不请自来的。”  
  人要干事业,眼光就要远大,“风物长宜放眼量”。开始不要过多计较报酬,只是认真将事做好,事做好了,就能得到大家的欢迎,生意自然也就会好,这时赚起钱来,可是想挡都挡不住。  
  比尔·盖茨不就是这样吗?他能成为世界首富,专家评论他是赢在策略。开始,他的服务都不收费,吸引最多的人们使用,当全世界都用习惯了时,他却在一些附加领域里收钱。有人形容比尔·盖茨就像修了一条免费的高速公路,大家都去他的高速公路上来往时,他再在高速公路边上设一些加油站、小卖部,众人都走他的高速公路,自然要去他的加油站、小卖部消费,于是他也就赚了钱。  
  而其他一些人也建设了高速公路,但他们从一开始就收路费,大家自然不走这样的高速公路,于是他们也就赚不到钱。  
  人生的道理都很简单,很多人不是不明白,但却经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或者有些人根本就是不愿意付出长期的努力。目光短浅的人,双眼只盯住眼前的芝麻,当然也就容易被芝麻遮住眼,看不到远处的西瓜。  
  现在,大部分人常犯的通病是“我想做某一项工作,听说那个行当很赚钱”,或者“我想进入那一行工作,听说有人在那一行赚了很多钱”。如果你“因为某某生意有钱可赚,所以决定做这项生意”,那么这是最愚蠢的决定。  
  人们说“战争年代做军火,和平年代做药”,有些行业的确利润很高,但在这些行业中不是仍有很多破产者吗?在任何行业中情形都类似,都会有一些高收入者以及一些低收入者。只要你在某一行业中做到最好,你就一定能赚钱。  
  因为“有钱可赚”而工作,就不一定是你的兴趣所在,不一定适合你的特长,你就不会取得最大的成功,也就至多只能是这一行业的三流人才。而为了“目标”而工作,你的工作就符合心意,能吸引你,使你能用尽心力,充分发挥特长,激发潜能。这样,你就一定是这一行业中的佼佼者,也就必定能成功,你就注定会赚钱。  
  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使人成功的正是工作态度,而不是赚钱的方法。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但态度只能有一种,那就是敬业爱业,踏实勤奋,尽力将工作做到最好。  
  每个人工作都有目的。把金钱置于第一位,你就很可能一直处于贫穷之中;而把事业置于第一位,你就会走上致富之路。我相信这样的道理:如果你能真正喜欢一项工作,而且用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它,那么你所选的任何行业都能很赚钱。  
  其实,每一个行业都潜藏着无数的财宝等待着你去攫取,这里面还包括着数不尽的快乐与满足,关键是你能不能做到最好。  
  要点: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