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卢云-心灵爱语

_8 卢云神父 (美)
  上述的一切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说真的,那段自我放逐的岁月是如斯的艰苦,以致我最初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转变。在我所属的社群之中,我总是战战兢兢地,生怕触景伤情。但逐渐地,不知不觉间,我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会绝望地离开群众的人。我认识到这并非出于我自己的改变,倒乃是由于那一段没有因着我的遭遇而感到不知所措,却反而给我信心和信任的人。最要紧的是,随着那段本来触发我悲痛的友谊渐渐得着更新,我重新对自己有所信任。我从未敢奢望那段关系会得者修补。然而,在我坚持肯定自己是有着天主儿女的自由,被丰盛的慈爱所环绕,我挥之不去的渴求融化掉了,让真正的成熟变得有可能。
  这并不代表我再没有张力和挣扎,或者不用再去面对孤独、恐惧、愤怒、嫉妒和怨愤。很难得有一天没有一些乌云浮过。不过,今天的我会正视它们,而不是困在当中。
  我亦学懂尽早面对黑暗,免得让愁烦进一步发展为沮丧的情况,或者让一种被拒绝的感受扩大为被遗弃的感觉。纵然在那段更新了及深化了的友谊里,我也能够从容面对细小的“乌云”,并要求襄助以便它们能够成为过去。
  那曾经似乎是诅咒的转变成为祝福,那本来是威胁着要摧毁我生命的苦痛,现在却似是块肥沃的土地,让更大的信任、更强的盼望、更深的爱可以长出来。
  无论如何,我不再是个年轻人。我可能还有数年要活下去,我能否满有恩典和喜乐地度过,继续从自我放逐中学习得着益处?我当然希望可以如此这般。在那伤痛的几个月里,我时常质疑天主是否真实,是否只不过是我的幻象。现在我知道当我感到完全被遗弃的时候,天主并没有撇下我不顾。于过去八年里,我有不少朋友和家人逝世,而我的死亡也即将临近。然而,比起往昔,我可以更强更深地聆听心灵爱语。我希望继续信任这把声音,让它带领我逾越短促生命的界限,到达至爱天主那处。
 
作者:卢云
附录一
  
卢云与我
——记一段属灵的友谊
作者:温伟耀
卢云去世了!他去得突然。他起程返荷兰家乡之前,还是精神奕奕的,怎料这次所返回的,竟是他永恒的家。
卢云去世之后的那个月,我在《明报》写了一篇《卢云神父》的悼辞。悼辞里大概可以隐透出我当时的心境,也总括介绍了他与我生命相遇的机缘。
《卢云神父》
卢云神父(Henri Nouwen, 1932-1996)去世了。
他的心脏病突发逝世的时候,我正远在印尼演讲,差不多是在同一天接到陈毓祥和卢云离世的消息,一个令我悲痛,一个令我茫然地似乎失去了生命中的一根倚柱。
有人认识卢云,是因为他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教授;有人认识卢云,是因为他几十本深度而有智慧的著作;于我来说,是因为他在我生命留下了不能磨灭的痕迹。
九年前,我的妻子患癌症去世后不久,自己带着两个女儿,而其中一个是严重弱智的。我觉得自己前路一片茫然,就从香港远道走到多伦多,要找卢云神父。
我那时候虽然不认识他,但看过他大部分的著作,被他的智慧深深吸引。最决定性的还是他作为美国最著名的两所大学的教授,却竟然辞去一切,来到多伦多一所严重智力残障人士的庇护所,全时间照顾病人每天的起居饮食。这样放下世间的权力和名利,实在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要见见他,相信他对我生命的际遇,一定有所指点和启迪。
第一次见到心仪的智者:卢云高高的个子,一脸祥和。我告诉他我的际遇、我的学历、我的事业雄心,但似乎一切都因为这个弱智的女儿而变得幻灭……我仍在说,他的脸突然移到我面前一寸的位置,并说了一段我终生不会忘记的说话:“你的女儿是天使,是上天差派她来保护你,保护你不会堕落成为一个滚逐名与利的人。”当时我不太能接受这句太率直的话,但现今回顾人生,才明白卢云神父这句对我千真万确的评语。
由那时开始,我们就成了朋友。
我借用他在烈治文山以北的居室地库祈祷。我也将自己内心世界的挣扎和体验,写成了有一封一封的信给他。他永远总是无条件的接纳我——是我配不起的接纳。如今,这些信札都应该随着卢云的逝去而永远埋葬了。然而,他不操纵的爱却在我生命中烙下不会磨灭的痕迹。
虽然在信仰里,我知道在永恒中,将来仍会见他的面。
虽然只是暂别,但也很痛。
上文提及的两件事应该稍作补充:一是关于在卢云居室地库的祈祷;另一是关于我们之间的信札。
一般人的居室和家里的地库应该是属于私人的空间,但卢云的居室和他装修成祈祷室的地库却永不上锁。即是说任何一个在街上的人,若懂得路径,都可以在任何时刻踏进他的睡房,坐在他的床边,而他的地库祈祷室甚至是推门就可以进去。限制只有一个,就是“在神圣的地方,请保持安静,专心亲近天主”。
我从没问过卢云为何不锁上大门、房门。不过,也没听他说过有任何失窃,反正他的睡房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一张木床、两张小桌椅、几本灵修作品、一本圣经和墙上几幅复制的名画。大概卢云在拉丁美洲服事贫穷人和住贫民窟的日子,发觉门窗可以锁上,也是一种奢侈。况且完全开放和坦荡荡的生命,实在可以引发人的高贵和自重。反正这是卢云一贯对人不防比、无隐晦的作风,也是他对人性有深刻的研究和了解之后,竟可以返璞归真的可爱和厉害之处。
我定期在地库祈祷,带给我属灵生命中最深切的体验。我在祈祷室的挣扎、眼泪、享受和领悟,每一次都写下来,放在卢云的房间。有时候我们会相约交谈,他可以给我直接的属灵指引;有时候他会回信给我,分享他的属灵洞悉。
我写给卢云一封一封的信当然不复存在了,反而他寄给我的信札却有不少。
当我重新翻阅卢云写给我的信,段段遗忘了的往事仿佛又再现眼前。我选了其中三封信,去怀念我们之间的一段属灵友谊。
1992年9月9日,卢云复信给我,是因为我提议他应该找个机会到香港一趟(他从未来过亚洲)。其实卢云一直很关心亚洲教会的发展,我也深信他的属灵洞悉可以启迪中国信徒的信仰和生命。所以我联络了香港一个基督教机构,邀请他到香港主领聚会,我则充当翻译员。卢云写这封信的时候,仍在考虑当中。
亲爱的伟耀:
多谢你8月26日的来信。当我听到你在旅游时震撼的经验,实在感到非常高
兴,因为知道你经历到圣神同在时,看到自己很需要天主的怜悯和更新。
你坚决的建议我到香港一行,并跟人一起相处,我实在十分感激。最近我刚
收到几个有关的邀请,虽然我很喜欢认真地考虑是否接受,但却不能肯定自己作
为这群体的牧者的角色,抑或需要继续写作。或许我们在不久的未来能够一起讨
论这件事。
同时,我会不断为你的家庭祈祷,我了解当你见到丽芬与苕华之间的郁结所
面对的难处,但我深信天主会将新的生命力及爱心带进这个处境之中。
再次多谢你的来信,希望很快再见。
卢云
可惜在往后的几个月,“晨曦之家”发生了一些变化,令他不能抽身。另一方面,我写了《卢云启迪系列》的第一本《无能者的大能》(1991)出版后便掀起一点风波。有牧者和机构认为我不应该以天主教神父为师,亦不应该介绍天主教的灵修学。我虽然不认同他们的观点,但也理解他们的担忧。为了不希望令华人教会出现不必要的抗衡,让撒殚有机可乘,我决定暂时搁置《卢云启迪系列》的写作计划。至于卢云的亚洲之行,亦因此决定取消了。
我一直坚持对卢云的评定,要从他个人的信仰体验去理解,而不是单就他所属的教派。正如我在《无能者的大能》自序中所说,卢云的灵修学已经跨越了天主教或基督新教。我举出两件大概为他写传的人也不会载录的小事,但却可以透视出卢云内心的信仰世界:第一,他的口袋里总有一本圣经,是永不离身的。许多次跟他交谈的时候,说到属灵的意念,他就习惯性地掏出圣经来,引用经上的话语。他能随手拈来圣经经文,显然反映他熟悉和尊重天主的话语。他这种在闲谈中随时翻阅圣经的习惯,在我所认识的牧者之中也不常见。第二件事是卢云经常答应到我所任教的神学院(加拿大安大略省神学院)兼课,而没有答应到多伦多大学的天主教神学院(如著名的圣弥额尔神学院)任教。有一次闲谈中,我问他为什么宁愿到一所福音派的新教神学院授课(甚至担任我们学院毕业典礼的讲员),却不帮忙他所属的天主教会神学院。我仍清楚记得卢云回答我的说话和神情,他说:“我不喜欢他们,因为他们不看圣经!”
1991年10月30日,卢云写给我的是一封颇具他典型风格的短笺,从这封信可以看出他对我的鼓励和指引。
亲爱的伟耀:
十分感激你的短笺,我写信给你,是叫你放心,因为你在艰苦的岁月中,我
有为你祈求。我为到你所写的及你面对家庭的极大痛苦十分感动。
我对圣咏23篇能给你安慰及慰藉感到欣喜。象这样的时刻,我们要宣认天主
的确是我们的牧者的真理,并且会带领我们走过阴森的幽谷。真的,你不用害怕,
因为祂与你同行,并会带领你到祂的宴席。
我一定会为你能继续倚靠这内在的平安祈祷,以至刺痛内心的苦楚不会使你
沮丧,反而叫你能跟随耶稣的心紧连在一起。我答应你为晓华和苕华祈祷。我今
天外出,直到12月的第一个星期才回来。我将到欧洲探望家人,并且写一点东西。
希望你能继续来地库祈祷室祈祷,并希望你知道我会在旅途中,不断为你祈祷。愿
你大有盼望、勇气和信心。
主爱满溢!
卢云
我仍记得那段日子,为两个女儿不同的难处而苦不堪言,一连好几次在祈祷室一跪下祈祷,就哭个不停。我把内心的挣扎写一封很多直纸的信给卢云。我知道他当天就要起程,到欧洲领避静、讲道、并写作一个多月。我自己也是一个常出外远行讲道的人,很知道临出门前的一天要整理的材料和行李,是怎样的忙碌和压力沉重。所以我旨在趁卢云离开以前,告诉他我经历的挣扎,请他代祷。怎料他仍可以在登机前回我一封语重心长的信,令我很感动。信中他提醒我,原来苦难的煎熬经验,是贴近耶稣基督的心(the heart of Jesus)的一种特权和机会,令我重新用“特权”的角度去看自己苦难的际遇。在淌泪中,我开始可以发出感谢,因为我竟然有资格体味到主耶稣自己的感受——在苦难的经验中与祂联合。我的属灵低潮开始化解,重新再上路。
卢云于1992年1月17日写给我的信,可能是他首次透露自己决定不再考虑离开“黎明之家”的文字记录。1991年底,我与卢云分享,意会到他正考虑要离开“黎明之家”。虽然我很理解他当时所面对的难处(外在形势和内心挣扎),是任何人也恐怕受不了的,但我对他要离去的意向始终不能够安然。所以我放胆向他提出我的挑战,写了一封很率直的信给他,说我很明白他那不断需要追寻的性格,因此没有什么工作、事奉岗位可以束缚他超过十年的时间。然而我坦诚的挑战他:他不是曾经说过终于在“黎明之家”找到了他的“家”吗?若然是家,纵有缺点和痛楚,也仍是他的家,不能因为受不了就要离去。我对卢云说:“这里已经是你的家了,难道你现在又去重新另找一个家吗?你打算一生这样漂泊下去吗?”
卢云没有因为这封很坦率的信而不高兴。他答应我在欧洲期间,会再次慎重考虑,并会找他的神修导师——“方舟团体”(L’Arche)的创办人范尼云(Jean Vanier)详谈,然后再作决定。我答应为他这件时恳切代祷。他从欧洲回来后,就写了这一封信给我,决定不再离开“黎明之家”。
亲爱的伟耀:
能够听到你的消息,实在非常高兴。我十分感恩,因为见到你在祈祷中有信
心,亦为你在西雅图有美好的演讲及经历感谢天主。
我也为你的生命得着医治感恩。我必定会在私祷中记念慧玲,真的盼望天主
在她的痛苦中紧靠她。
范尼云的到访实在非常美好。我感到他和自己群体的肯定,从而加深对“黎
明之家”的委身,故此我肯定在将来的日子,会留在这里。
多谢你在代祷上的支持,对我来说实在非常重要。
顺祝平安!
卢云
卢云在信中说:“我肯定在将来的日子,会留在这里(黎明之家)。”但想不到五年后,他突然去世,令这句话语成了永恒的事实。
卢云从荷兰走到美国,从哈佛走道南美,从学院、修院走到智力残障之家。他一生在追寻,终于找到了不再离开的家。现在,他在永恒的家里,当然已经经历到他一生向往的属灵体验——心灵彻底的安顿。
想到这里,离别的痛楚竟可以加上一份庆贺。
作者:卢云
附录二
  
回家是一生的旅程
——读卢云著《心灵爱语》
作者:范学德

早就想写点关于卢云的东西了,这些年来,他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的生命,他是我敬仰的的灵性导师。但说起来也好笑,多年前,当我在一本书目录上看过卢云这个名字后,竟然一眼带过。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还没有听说过有一个著名的华人基督教作家名字叫卢云。我们华人的翻译就是厉害,不但把你的书译成中文,连你的姓 也得改,归顺到我们的百家姓中。
卢云是老外,名叫Henri J. Nouwen, 1932年出生于荷兰。年轻时成为神父,是著名的作家和神学家,心理辅导和灵修学的大师。他曾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以及加拿大安省神学院。自1986 年起,加入加拿大多伦多“黎明之家”,服事那里的弱智人士,直到离世。
六,七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的卢云的书,大概是那本《亲爱的主,牵我手》。读完后很兴奋,这就是我一直寻找的用心灵写就的书。从那以后,凡是翻译成中文的卢云著作,我见一本,买一本。买重了,送人。有时候,看薄薄的一本书居然七八美金,我会犹豫一两下,但咬咬牙,还是买,就当我少吃两个汉堡包算了,反正我 也不吃汉堡。何况买了后一读再读,没有一本令我后悔。就这样,到现在为止,我的书架上已经有二十四五本卢云的大作了。
读卢云的书,真有相识恨晚的感觉。要是早信主几年,我一定会飞到多伦多去见他,能怕见他一面,谈一次话,心愿已足。但晚了。他已经于1996年离开了我们。亲爱的神父,你走得太早了。但主啊,我们又知道什么呢?你的计划和安排,是我们无法测度的。

在卢云众多的著作中,我最喜欢的著作之一是《心灵爱语》,它由温伟耀增订,马荣德翻译,卓越书楼1997年出版。初版不到四个月,五千本就销售一空。温伟耀曾经说,“《心灵爱语》是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放置一本在家中的‘属灵药箱’”。我同意他的评论。因为我经常使用这个“属灵药箱”。
很难想象,《心灵爱语》的中文副标题竟然会是:“当我陷入灵命低潮的时候”。
但最珍贵的,恰恰是这一个“我”字。因为陷入灵命低潮,且有半年之久的,正是卢云。而他,大名鼎鼎,是灵修学大师。正是在这里,我看到了卢云最可爱的地方:真诚。他不是板着面孔教训人,而是把自己的伤口坦露在世人的面前,用他自己的软弱带领我们进入各自的软弱之中,让我们一同接受上帝的医治。
这样,《心灵爱语》就既是独白,也是对话,是卢云与上帝的对话,也是卢云与我们与对话,让我们一起向主耶稣基督敞开我们的心。
在灵命陷入低潮时,我们感受最痛苦的,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我如此软弱,罪孽深重,会是神的儿女吗?我是神的儿女,为什么这么多的灾难和不幸都讲到我头上?我曾经问过自己,卢云也问过。但他最后固守住了一点:接纳自己的真正身份:“你真正的身分就是神的儿女,这是你必须接纳的身分。当你对此有所肯定,并在其中安妥下来的时候,便能在既使你得着欢愉又令你痛苦的世界里生活。你能够接受临到你身上的称颂和斥责,视之为强化你基本身分的机会,因为那使你自由 的身分是超越人间一切称颂和斥责的。你属于神,并且以神儿女的身分被差派到世界当中。”
我是神的儿女,天父对我的爱永不改变,这就是基督徒的立足之地。
灵命陷入低潮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我们陷入痛苦中而无力自拔,不论这痛苦是什么,或来自何方,但那个痛苦的感受是相同的:“那就是当你无法得到最需要的一 切时所经验的。那是个空虚的地方,使你强烈地感觉到所思慕的爱并不存在。” 如何面对这痛苦?卢云的建议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说: “你必须进入你感到痛苦的地方,不过,首先要找到新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你必须开始相信你空虚的体会并不是最终的经历,在它以外还有一处地方是你可以得着爱的环抱。” 这一处新天地就是上帝的爱。“你越是往这个新天地扎下根基,就越有能力哀悼旧天地里的损失,并且容让那里的痛苦消逝。”
但是,即使在低潮之中,我们也难以放弃我们的骄傲,我们想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战胜自己。我们常常拒绝承认,在我里面有些地方是自己无能为力的。虽然我们希望医冶自己,战胜诱惑,保持自制,但是总无法独立做得到。而每一次越是试图这样做,就越是失望。
如何摆脱困境呢?卢云的建议是这样:第一步要“直截了当地从容许自己无法自我医治开始吧!为了让上帝医治你,你必须完全地承认自己无能为力。。。愿意让控制自己生命的意欲消弭,正显示你在一定程度上的信靠。你越能放弃抓紧权刀的坚执,就越能够与那位有力量医治和带领你的神接触。你与这神圣力量的接触越多, 就越客易向自己及其他人承认自我的无能。”。
进一步的步骤是:你千万不要不断地注视自己,“种子只能够停留在所撇下的土地才有机会成长起来。假如你不断将种子掘出来,查看它有否生长,那么,它便没可能生出果实来。想像你自己犹如一颗撒在肥沃泥土中的小种子,你所要做的只是停留在那里,并且相信泥土会供给你一切成长所需。甚至在你不曾察觉的情况下逐渐 成长。”
忍耐地在“未济”中生活
正如卢云一样,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某个部分或者几个部分是自己不能完全接纳的,所以在很早的日子?它就已经被撇弃了。在它里面满是畏惧。但是,为了成长, “你必须将那个被撇弃的部分带回家。这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你己经是一个颇令人惧怕的人,而那个满是畏惧的部分不知道能否安全地与你共存。你成长了的自我需要学像孩子般——殷慰、温柔、关怀——故此你焦虑的自我能够归回,并感到安全。”只要你变得像个个小孩子,它便不会再感到需要在其他地方寄居,并开始视你为它的家。“哪里你最是人性、最是真我、最是软弱,哪里就是耶稣的居所。引领你满有畏惧的自我回冢,便是邀请耶稣回家。”
基督徒一生只有一件事:就是不断地邀请耶稣回家

人际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基督徒的灵性生命。越是走进城市化生活,人与人之间越是疏远,于是,寂寞就成为现代人无法逃脱的宿命。通常,人们总是倾向逃避寂寞或沉溺于寂寞之中。但卢云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说,“你逃避的时候,你的寂寞并非真的消除了,你只不过暂时将它从你的意识赶走而已。倘若你停留在寂寞之中,你的感受只会更趋强,最终堕进沮丧里。”
怎么办?卢云认为,这里要作的属灵功夫“并非逃避你的寂寞,亦非任由你自己在其中消沉,而是要寻找它的的根源。但当你可以设法确定这些感受是从哪里来,它们将会失去部分控制你的力量。”
这样的探索“能够引导你发掘目己的美善。你寂寞的痛苦可能源于你最深底的召命。你将会发现你的寂寞是与你要完全为神而活的呼召连系在一起的。故此,你的孤寂可能是向你揭示你独特恩赐的另一面。只要当你在自己心灵最深处体会其真实,会发现自己的寂寞不单是可以忍受的,而且更是丰饶的。当初好像只有痛苦的一切将会变成一种感觉,虽然痛苦依然,但却为你开拓了一条对神的爱有更深体味的道路。”
内心的寂寞驱使我们寻找爱。一方面,自己渴求无限的爱、无尽的关怀、无限的施与;另一方面,当你为了得到爱而帮忙任何向你求助的人。他们要求越多,你便付出越多,直至你发觉自己己经耗尽,别利用,被操纵。
但是,我们必须学习为自己的爱设下界线。你“必须向你自己宣告你就是你,因此你能够在自己的界线之内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在你爱的人面前把它们保留住。真正成熟的爱是需要人先拥有自己,并且在持守自我的情况下彼此施与。”
心灵经常呼叫,为什么我付出了爱却没有得到回报?卢云也这么痛苦过。但后来他发现,“每一次你发觉自己希望从所付出的得着回馈,或者因为没有得到什么而感 到失望时,那么你应该知道自己还没有完全被接纳。只有当你明白自己正无条件地被神爱着——亦即是完全被接纳,你才可能无私地施子。不求回报的付出,正是信 任那无条件地爱你的一位会供给你一切的需要。这也是相信你不用保护自己的安全,却可以完全将自己豁出去服事其他人。
信心就是相信你无条件付出,也无条件地接受;不过,你所接受的无须是从你向其付出的人那里得来。由你倾注自己的人身上获得完全的接纳,这个期望是危险的。你会很快就感到自己有某些部分给其他人带走了。如果你无法拥有自己,是没可能对其他人付出自己:而倘若你真的要拥有自己,就惟有当你在无条件的爱之中已经 完全被接纳才有可能。”
卢云发现,自己是那么渴求友谊,以致时常在寻觅真正朋友的过程中迷失了。有多少次当他所渴慕的友谊无法实现,或无法延续下去,他就变得沮丧非常。卢云这样对自己说:“你建立了不少的友谊,是出于渴望得到情爱、肯定,以及情绪上的支持。不过,现在你必须寻找那些能够在你最核心处(也就是你知道自己深深被爱的地方)与你建立关系的朋友。当你接纳自己被爱的事实,友谊将会逐渐变得有可能。然后你可以与其他人在一起,而无须占有对方。真正的朋友们,彼此之间能够体会双方内在的感应,知道神的爱就在那里。在那里,灵对灵、心对心说话。”关键就在于:这友谊要从神而来,是神的恩赐:“没有一份从神而来的恩赐是暂时或偶 然的。从神而来的一切都有份于他永恒的生命。”
卢云承认,不受欢迎是他最大的恐惧。在此,人正面对着灵性争战的核心:究竟你准备向那些告诉你今生你并不受欢迎的黑暗势力屈服投降,还是相信那降临到来不是为要斥责你,而是要使你从恐惧中得到释放的那一位?
结论很简单:每一刻你都要决定相信那宣告:“我爱你!在你母腹中,我与你联结。”(诗139:13)“ 耶稣对你所说的一切话可以归纳成这样的一句:“要知道你是受欢迎的”。耶稣赐给你他与父神最亲密的生命。他希望你知道他所知道的一切,作他所作的一切。他希望自己的家也是你的家。” 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你觉得目己不受欢迎的感受并不是从神而来的,也不能告诉你真相如何。黑暗之子希望你相信你的生命是一个错误,并且没有一处是你的家。因此你必须不断揭穿谎言的面具,并且根据以下的一个真相思想、说话和行动:你非常非常受欢迎。
“神爱我吗?”基督徒在生命的过程中时常出现这样的疑问,卢云也是如此。卢云告诫自己也告诫朋友,在这样的时候,“你必须相信所得的回复必然是肯定的。就算你经验不到,你也一定要选择那肯定的答案。”“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选择这个坚稳之处,并且在每次失败之后,都要回到它那里去。” 这个坚固之处所,就是生命的磐石。
这个不断地返回,就是持续地坚持与神同在,深,就是人的家。
罗罗嗦嗦地写了这么多,我就像到了一次盛宴,尝了几口菜,情不自禁地说:好吃!好吃!列位看官要知道《心灵爱语》的味道如何,办法也只有一个:亲口尝尝。
首页 上一页 共8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