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

_4 释万行(当代)
榕树全部要定50公分以下的小苗,因为三年以后我们才搞绿化。寺庙里的东西必须几个人商量以后才能买。下边的东西,必须经象道才能买,否则自己拿钱。确实需要,再贵也要买;不需要,再便宜也不要买。锁,你自己(对顿汉师说)处理。为什么要全部换掉?顿汉要当着大众说清楚(顿汉师:为了不让大众随便换锁,这里一切属于常住,不能因为你在这里住过,给你一个人特殊安一个房间。)以后定了,执事走了三个月不回来,可以打开他的房间,作为我们庙里的规矩。清众三个月还给留单,房间回来后再安排。(象道师:道弘师属于特殊情况,应事先通知他,直接打开房间门不妥。顿汉师:我已经讲过了,你人走了,钥匙要交。上次他走了,电话里讲了两次,不采纳,这次又这样搞。按照庙里的规矩:除方丈、首座外,任何人不能单占房间。(高居士:换成暗锁后,任何人也换不了锁。)居士来挂单收押金是怎么回事?没必要交押金,东西搞坏了,人家会主动赔的,都是信徒。如果不赔,你吵也没用。损坏常住物要赔偿,可直接写入共住公约里面。
出了家,就要把寺庙当成家,不要再想家了。既然出家了,还想家干什么?既然来到这个寺庙,就要把这里当家。考虑问题要从团体出发,不能为私人和自己考虑。几个出家人都是年轻人,不要总是想着去享受,应该去奋斗,从付出中得到的更有意义。
你们几个刚到的居士,有什么问题就说出来,我会尽力为你们解答。你们有几个居士想出家,如果家里的事多,庙里的事更多,你们想出家,看没看到,我们出家人更麻烦?“宁管千个兵,不管一个僧”,十个出家人九个怪,不怪怎么能出家?
对寺庙里的管理,不知道的要大家商量着管理。一个人做事,怎么都对,在一个团体里,就要从团体利益出发,要有团体精神。
问:上师书中第84页提到“激活能量”。如何激活能量?
师:念六字大明咒,就可激活,做动功也能激活。为什么打坐多了的人,由于静得太多,没有动功来协调,会越来越没力气?《达摩易筋经》、《达摩洗髓经》都是为了配合静功的。后来的年轻人把它的性质变了,练了以后用来打人,慢慢也就不强调练了。修行必须动静结合,很少有人单靠打坐,把能量激活,如果能量上去了,走起路来不仅没声音,而且非常快。如果走路咚咚响,是不是给人像僵尸一样的感觉?就像大锤打在地上一样。一般修到浑身没力气,连打个妄想的力气都没有,再继续修下去,又会激活体内的能量。但很少有人能走完第一阶段,古人描绘第一个阶段,“心如寒冰,身如枯木”如能进入第二阶段。所谓“枯木开花”,为什么枯木又开花了呢?说明树里面的能量活了,用功夫比喻叫“河住江翻”,再继续下去就是“气宇轩昂”,吼一声地动山摇,说法喻为“狮子吼”,狮子吼一声,就是地动山摇。
能量从两条腿产生,所以各教派都要打坐。要想健康长寿,通常第一阶段修成后,特别爱睡觉。第二阶段,能量上来,不过要多次反复。如果修得好,每个境界都是七天一变。
所有功夫的根,都是取决于心态。“大道不离身心”,单修身、单修心都不对。佛教偏重于心态,道教注重于修身体,再怎么注重身体,百年之内都会消失。不过好多人修行,最初都是为了健康长寿,这也是需要,确实好多人信佛、学佛后,由于心态的转变,身体健康了。虽然《楞严经》上讲:“心为万物灯”,可为什么祖师们都要炼夜不倒单,拼命在身体上下功夫呢?因为业报身是心的显现。如果心没动,不会来受报。修身就是修心。大家都有体会,如果很劳累的时候,躺在床上,很快就睡着了,如果吃得好,身体又不累,胡思乱想,不易入睡。
好多人起初降伏不了心,最初入手还是要降伏我们的两条腿。有的人身体不舒服,盘不了腿,把心静下来也一样可以入道,但由于身体没有过关,有一点病,就降伏不了心。每个人的心都是清净的,为什么身体有病时,心情不好,身体健康时,心情也会好呢?这就说明身体足以影响心态。
上了年纪的人最好每天多念佛,把整个头脑装得满满的,都是佛号。乱七八槽的杂事,不要装进去。只有这样,临终才能去佛国。如果满脑子儿子、孙子、家庭杂事,那只有一个去向:还来这里轮回。临终一念决定去向。你们会问:“平时修了那么多年,临命终时错乱了,不就白修了?”,如果修得很好,临终怎么能错乱呢?功夫修得好,临终看得出。平时说佛话、做佛事,就是为了把别的东西从阿赖耶识中挤出去。让阿赖耶识中全是佛的形象,临终必生佛国。问题是如何把佛的信息贮进去。只有通过不断地诵经、念佛、拜佛、诵咒……,把过去所输入的不好的信息挤出去。从晚上做梦,就可以检验出来。如做梦的内容与佛无关,绝对不行。因为做梦是小昏沉、小死亡,临终是大昏沉、大死亡。
问:临终可以念上师的名号吗?
师:也可以。
问:念《楞严经》,觉得学佛太难了,又改学道家功请问用什么方法排除魔的干扰呢?
师:所谓“魔”,是你自己喜欢玩弄这些东西,六根不执着色尘,怎么能被色尘所转呢?“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打坐中出现的境界,不去执着,怎么会着魔呢?凡是神神叨叨的,都是对境界太执着。
* 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就是修行,就这么简单。可我们都不愿管住身、口、意,还想成佛。何谓佛?能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就是佛。管不住,就是凡夫。直接用佛的话,降伏自己的人就是圣人,放纵自己的人就是俗人。
问:还有一个问题,这么多年学习“三清派”用符咒的方法,经常给人画符。现在学练上师的功法,念六字大明咒,上师看以后用不用这种方法?如不能用,我就彻底放下。
师:你是否认为给人家画符有用呢?
问:画了十多年了,找的人还挺多,也有些效果。
师:任何一件事,把握好度了,就对;超过了度,就错。
* 昨天是谁问,二祖传衣钵后,到花街柳巷去做什么?实际二祖这样做,绝对不是为自己,也绝对不会去享受这些。佛、菩萨度众生有三十二相,实际远远不止三十二相,就象做父母的,为了教育孩子,采取的手段有打、骂、亲、关在门外,不论是哪种手段,只有一个目的—希望他好。
* 学佛的人有好多总想知道自己前世是谁?是干什么的?今天电话里有个信徒,一定要问她前世是谁?我说:你前世是武则天。她高兴的不得了:你真不愧为上师,是佛。我又说:你前世是乞丐。她说:不会吧?
前世是什么不重要,来世做什么才重要。不管前世是什么,必须接受现在的现实。前世已过去,可以把握的只有来世。昨天做错了,能改吗?痛下决心,也是为了明天做对,不再做错。实际上学佛者比不学佛者更不容易解脱。一万个人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人往自己身上套枷锁。解脱的人哪能像我们这样?什么叫解脱?不回忆过去,不考虑未来,享受当下就是解脱。今天就讲到这里。
(注:上师开示的第二天,天气放晴,一直到新斋堂建好,四月初八如期使用。)
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4月21日(三月二十日))
你们说坐禅与做事有什么区别?你们有的出家这么久了,有的学佛这么久了,有的听开示也这么久了,应该有自己的佛学思想。如果学佛很久了,没有产生自己的佛学思想,那么你们学什么呢?“佛学”是什么?大家学佛后心得、体会即是。如果你光是研究佛学,没有去真正实践,永远也不会有自己的佛学思想。充其量只是拾人牙慧,根本无法领悟佛陀的真谛。如果答不出有什么区别,说明你根本没进入学佛阶段。是真的回答不出来呢?还是不敢说?或者是不愿意说?不论是哪种原因,不说可以,但你们内心都要有答案。
学佛后是怎么产生自己的佛学思想的呢?一方面靠“悟”。另一方面是通过别人提问,把自己的智慧触动开了。如果学佛不产生疑团,不去认真思考,怎么开智慧呢?有人说坐在那儿修定,什么也不想,那是邪定,不是佛门里追求的定。研究过佛学的人,知道何为禅,大家都会回答“一心不乱即为禅”。既然说“一心不乱”,那就说明还有一个思想念头存在。如果没有念头,又怎么称得上“一心”呢?实际上大家学佛,不是怕落在没念头上,而是怕坐在这儿一直胡思乱想。坐禅,应该是人在这里,思想也在这里,不仅在这里,还要保持一心不乱地在这里。而不是胡思乱想、没有头绪、分不清前后。如果是有条不紊地想,叫一心不乱地在想,一心不乱地在观。坐在这个地方,头脑里一直保持在考虑一个问题,乃至考虑种菜,这就是禅定。
一心不乱地念佛、一心不乱地持咒、一心不乱地观想、以及一心不乱地念经,这四个“一心不乱”,有什么区别呢?如果白天种菜的时候,能够做到身、心、物三者合为一体,和我们在洞里打坐,一心不乱地思考一个问题,又有何区别呢?一点区别也没有。一旦把自己训练到一心不乱的程度,做任何事,都一定会有大成就。你掌握了任何一种方法,能达到一心不乱,把它转移到修行上来,都能直接受用。
当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不要再去考虑其它的事情。比如种菜时,就不要想坐禅;坐禅时,就不要想外边的事情。
过去有一个摩诃禅师,人很笨,师兄弟们都瞧不起他、不喜欢他,但他非常用功,因为做什么事都做不来,就安排他到伙房去烧火,有时连火也烧不起来。做饭的师傅也骂他,你怎么连风匣也不会拉?使劲拉火不就着了?摩诃说:“我确实不会集中思想,所以拉起风匣来,也是松一下,紧一下的。”他非常恨自己,用心拉了三年,已经达到了烧水时一心不乱。有一天下雨了,柴都湿了,有人说:你傻乎乎的,一身懒肉,把脚放进去烧。摩诃和尚就真的把脚放进去烧,几分钟后,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寺院。一顿饭就这样做熟了。摩诃和尚通过拉风匣达到一心不乱而成就了。实际上做任何事情都可以达到一心不乱,每个人不一定都要通过打坐进入。许多画家、艺术家,都已经进入半个一心不乱了。否则他的艺术不会有活力,不可能达到出神入化。实际上做任何世间法的事情,都需要忘我的投入才会做得好。
我们每天坐禅,仅仅是让身体休息,思想根本无法休息。甚至是做事情的时候,头脑才有所休息。因为只有身体劳累时,思想才不会太活跃。
过去禅师们为什么都是吃得少、睡得少?就是为了让思想静下来。只有折磨身体,才能让心静下来,身心是一体的,心抓不到,只能通过身体去用功。古人为什么知道修身没有用还要在身上用功?因心、身它既是一体,又不是一体。说它是一体,因身是由于心的妄想而产生的;说它不是一体,心和身又是可以分开的。
现在你们晚上睡觉,是不是很多、很深沉?早上醒不来,即便醒了,还不愿起来?因为来这里劳动多,身体比较累。通过打坐,确能唤醒身体的能量,但很少有人能做到。虽然劳动也可唤醒身体的能量,但和通过打坐唤醒的,是不一样的。通过打坐唤醒以后,身体是柔软、轻柔的,有一种空灵的感觉。而通过劳动产生的能量,身体是硬的,头脑是满的。因为静坐所产生的能量是先降下去,再升上来,而劳动所产生的能量是直接上来。不论是哪种途径产生,很少有人能够把这股能量降下去,再升上来。
* 《大乘观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阿弥陀经》主要是介绍极乐世界的境界,基本上没有教怎么修行。只有一句话:念到“一心不乱”,其实,“念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心不乱”。
* 我们替人念经,确实能消业障。但替人消业,不是“经”,而是有修持的“人”,一心不乱地去观想。如果有一心不乱的功夫,去念经,确实有用。但有了一心不乱的功夫,要“经”还有什么用呢?
* 我一直很矛盾,有的人是真想修行,大多数人是凑热闹。我原来写的东西,本来想拿出来给人看,又怕传出去,有人诽谤我,给我以后造成更多困难。
* 如果有一天眼前的无明打破,你去讲法,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讲圆满。自家宝藏,永远属于自己的东西。
* 《圆觉经》、《维摩诘经》,必须要会背。因为这两部经是讲如何修行的,可以直接受用。如果心很散乱,看经也看不进去。
* 要捕捉“道”,比如说走路时,你可以把打坐时的感受拿过来。一心不乱地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用功、在定中。
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4月25日(农历撒三月二十四日))
今天再重复讲“如何念佛”。
为什么要念佛?念佛是不是一个修行方法?如果是一个法门,那么和其它法门相比,“念佛”是否是最好的法门?是不是修行最快的法门?在没有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谈一下过去古人修习“念佛”的方法,以及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念佛法门的,什么时候盛行起来的。
你们读过《楞严经》的知道,佛问修证圆通的方法,二十五位菩萨、大阿罗汉中,就有一位菩萨是修习念佛法门而证得圆通的。而且在此之前已经有人成就过。那个时候修习念佛法门,与现代的念佛法门有没有区别呢?过去古人修习“念佛”法门,并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临命终时,而是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成就了,并不是依靠阿弥陀佛来接引。为什么现在的人都把希望放在临终,没有人敢把希望放在活的时候就成就呢?
东晋时代,曾有半个世纪流行过念佛法门。半个世纪过后,在南北朝,流行“止观”法门,也有很多人成就了。数个世纪之后,唐朝非常盛行坐禅,200年中成就者非常多。不仅仅是出家的,在家的也有许多成就的。三个世纪过后,转眼到了九世纪,到了宋朝的时候,禅宗已经开始衰落。但大多数修行人,都还是在修禅。而成就者却已经很少了。也正是因为禅宗的衰落,其他法门相继而起,这时开始流行“喇嘛教”。喇嘛教的流行通常是在西北、西南地区,东南、东北以及中原地区很少有喇嘛教。在东南、东北、中原这三个区域是汉人集中的地方。汉人在这几百年中信佛,依靠什么方法修行呢?禅宗、净土宗、天台宗,都比较流行。宋朝以后,修行人逐渐偏重于研究佛学。正如临济禅师所预言的: “这个时期(唐朝时)过后,将流行乾慧。”也就是头脑的智慧。“以后不是落在空上,就是落在有上。”这句话绝对正确,尤其是出家人表现的更加极端。落在 “空”上的人,不要别人打扰,喜欢清净。一旦有人打扰,就会产生报怨,再严重还会产生嗔恨,给外人的感觉是,这个人非常孤僻,不愿和人接触。实际上是喜欢清净。落在“有”上的人喜欢热闹,成天喜欢干活,每天总想找事做,或者找人聊聊天。后一类的人,出家的比较少,在俗的多些,不管是哪一类,都是错误的。一个出家人要能动、也能静,不论是什么环境,都要把握住自己的心,不被境转。正因为把握不住自己的心,所以六根常被六尘转了。有的人被转了还不知道,有的人会觉察到,马上通过念佛、持咒语把心拉回来,可不久,又被外境拉走掉了。
为什么现在念佛人很难以成就?既然是这个时代流行这个法门,为什么成就的人又很少呢?曾经有人预言:“末法时代流行念佛”。以此说来,晋代也流行过念佛,是不是晋代已经是末法时代了?实际上不是。有一位大(两字隔开)法师讲:“到了末法时代,只留一部《阿弥陀经》,人人讲《阿弥陀经》,人人念阿弥陀佛。换言之,现在只讲《阿弥陀经》不讲别的经,不就是人为地把佛法推向了末法?实际不是,八万四千法门,一个也不会少,有多少众生,就会有多少法门流传下来。
现在大家都在念佛,可是都是用“口”念,而不是用 “心”念。看看“念”字的写法,“心”字上边一个“今”字,就是说念要用心。如果口念,心不介入的话,又怎么能把净念的功夫,贮存在阿赖耶识中呢?之所以要“净念相续,就是为了要贮存到阿赖耶识中。何谓”净念“?没有夹杂的“念”。如果能保持“净念相续”(即净念不断),当下就是,根本不需要等到临终。正因为大家达不到净念相续,所以中间才会产生妄想。如果“心”发动起来,就不用嘴念。那么现在心未发动起来的时候,最好要发出声音念。通过舌根发出声音→耳根将声音录进→再贮存在阿赖耶识中。如果嘴不出声,耳根会被外境的杂音干扰。就像录音机录音时,环境太乱,就录进了杂音。如果没有杂音,就是一种单纯的念。你念佛是否是“口念、耳闻、心受”?如果这三方面没办法结合,我可以老实告诉你,你念佛的方法没用。必须要“口念、耳闻、心受”,才能贮存在阿赖耶识中。把过去不好的信息淡化掉。比如说,我们的阿赖耶识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味道的杯子,我们不断地往杯子里兑糖水,最后杯子里的水全都变成了甜的,其它的味道都淡化掉了。如果念佛不是“三方面”结合,就如同杯子里的甜水没有放够,也就没办法把其它味道淡化掉。
实际上我最推崇念佛法门。因为念佛法门最简单、最方便、最安全,也最适合各类根器的众生,三根普被。可现在人念佛都不用心,而是用口。更可笑的是,有的人给自己规定每天念佛十万遍,都是用口念佛,心在考虑问题。十万佛号念完了,问题也考虑成熟了。两不耽误,哈哈,念佛真好。
如果现在无杂念,我说话的声音,你会原原本本地录进去。因为没杂念,耳根不会把别的声音录进去,只会将我的声音录进去。就像一台声控的录音机一样,我一开口讲话,你马上就录进去;我不讲了,你马上停止录音,但是大家做不到。也许是我讲话的时候,你的妄念少一些,那是因为我的声音,干扰了你的妄念,我不讲的时候,你的妄念就又开始了。
过去修“净土法门”,实际上是不念佛的。不是说念佛就是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绝不是净土法门。这是几百年来法师们犯的一个严重错误,说念阿弥陀佛就是净土法门,就像“光头的人不一定是和尚”的道理。实际上表象的东西,不代表实质的东西。
“不夹杂”、“不间断”,并非永不间断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而是前面的杂念已断,后面的的杂念未起,中间的空灵明了的状态,即是“净念”、即是“不夹杂”。如果这个“净念”相续,即是“不间断”。正因为这种“净念相续”不出现,才杂念不断。祖师们出于慈悲,才善巧方便地叫我们不停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否则杂念不断出现。一个杂念、二个杂念、三个杂念……杂念不断出现。祖师们见到众生的弊病所在,才开创了现在这种“净土法门”— 念“阿弥陀佛”。
不论是哪个法门,包括天台止观等,实际上也都是为把“净念相续”的境界修出来,或者说为了“觉照”出现,(觉照出现,也即是净念相续)乃至包括庄子讲的“坐忘境界”,以及密宗的“中脉通了,处在大光明藏里”,也都是这种境界。实际上大家如果不会修“净土法门”,其它法门应该很容易修,因为最高的是净土法门。其它的法门都是基础,尤其“密”更是基础。但现在大家都认为,密宗是最高的法门,密宗出现的最晚,最后出现的都被认为是最好的。实际上整个密宗和道教的修法非常相似,都是修有为法。很少有人通过修密、修道,而最后转到无为法上来,因为他依赖惯了“有为法”这个拐杖,很难放弃这个拐杖去修“无为法”。就像有人念佛念了十年、二十年,一旦不让他念,他会感到很空虚。必须有个抓得着的。念佛的抓住个“阿弥陀佛”;密宗抓住个摇铃铛,结手印,摇头晃脑;禅宗是每天看妄念,如果几分钟不看,妄念又形成一大片。这一大片妄念,把原来产生的一点点清醒觉知的境界又冲散掉了。为什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大家所修的一点点清静的境界是在清净的环境中修出来的,一旦环境改变,这一点清净的功夫就会慢慢消失,在静中修出来的清静定力,是一点用也没有的。也就是说在闭关、住山洞修出来的定力还不够。为什么祖师们住一段洞以后,又赶快出来?就是为了借助于洞中修出来的这一点点清静,去红尘中继续磨炼。这就是:“烦恼修在烦恼中,定力修在红尘中,智慧显在烦恼中。”
我确实看到过一两个人,事越多,心里越不着急,做起事来越平稳。但大多数人是:事越多心越乱,做起来茫然不知所措。既然现在修净土法门都修错了,那古人又是怎么修净土法门的呢?古人修净土法门,当想到“阿弥陀佛”时,整个六根都变成了阿弥陀佛的形象,自己也不是自己,整个变成了阿弥陀佛在念阿弥陀佛。这样下去阿弥陀佛也不需要念阿弥陀佛了。所以佛告弟子们“法门无量誓愿学”。遇到大海坐轮船,遇到高山爬上去,遇到平地可开车、可以挑担子。
古人参访明师,是好好地跟他学习。现在人越参访越糊涂。如果一直跟着一个师父修,还清醒点,如果跟三个、两个师父修,越修越糊涂。为什么这样呢?没有智慧,法理通达的太少了。
不论你驾驭哪个工具(即修哪个法门)必须都回归到“净念相续”上,否则绝不可能成就。有时通过人为达到,但不会保持太久。比如屏住呼吸(不呼不吸),用心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清清净净,此时非常接近“净念相续”的境界。就是惠能告诉惠明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这时什么都不去考虑,不去回忆过去,也不要思量未来,当下是什么状态,就是本来面目。如果这个状态一直保持下去,就已经成就了。处在这个境界中,别人骂你,你知道,但不会破坏你内在的境界。有人叫你吃肉、喝酒也不会破坏你内心的境界。外界干扰不了内境,处在三摩地,六根与六尘已经相互不起作用,根、尘之间已断掉了联系。
每一个呼吸,大家要清清楚楚,每一个脚步,要清清楚楚,每一个起心动念,要清清楚楚。如能天天这样,就是处在三摩地。
等把前边的广场推平以后,不再带你们打坐了,带你们走路,每天两个小时。我就是在走路的时候,捕捉到这个境界的,那时光着膀子,只穿一条短裤,每天要走几个小时。有一天半夜,走着走着,突然一下子就空掉了,没有我了,接着一股强大的力量与我合成一体,以后这种境界就再也没有消失掉。
“我空”没达到,怎么能达到“法空”?又怎么能达到空也空?这三个“空”,“我空”是一下子达到,法空是不紧不慢地达到。刚开始是故意提起,到后来是自然提起。“空也空”,不是容易达到的,就算偶尔达到,不能保持太久,还是不行。
* 牛头懒融禅师就是睡禅。我有个师叔从来都不坐,成天躺着,但绝不会睡着!躺着更容易放松,但一般人躺下就睡着了。
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4月28日(三月二十七日))
觉西,今天晚上你给大家讲一讲。(觉西师:讲不出来,上师在这里,有上师开示,我们没得好讲。)
越不讲,越不会讲。可以讲一讲感想嘛。(觉西师:奔你这个大德来的,大家都是这样。再就是希望你的法,能流传下去,后继有人。)
心里有东西,不讲出来,永远也不会讲。只要讲话,就会有错话;只要做事,就会有做错的时候。古人说:“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同样一个错误,连续出现三次就说不过去了。不要怕说错,可以随便谈谈,包括干活有时大家对你说的话,提的建议,可以讲讲你的种种感觉。大家都说你干活不怕苦。那么你修行肯定也不怕苦。修行比干活还要苦,腿痛了,一分钟也挺不过来,必须得拿下来。
合华,你一直想闭关,说有好多话要讲,今天讲出来听听。(合华师:惭愧,过去没有参学过,来上师这儿,是第一站,大家都是看到上师的书来的,都是实修的,都有自己的目标。心里面真希望上师能带我们一程,也不知道有没有这个福报?当居士没几天,出家后发心走释迦佛原始的修行道路,想自己早点站起来。日子每天也好过,想用点功很难。过去认为,善知识可能这一辈子也遇不到了,走来走去发现,到处都有。最初发的心是“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现在看来,只有先充实自己、武装自己,“上求下化”还很遥远。)
上求佛道、下化有情是一个意思。上求佛道就是下化有情,下化有情就是上求佛道。众生也是佛,佛也是众生。“利益众生”,不是给众生种种布施,你不做坏事就是利益众生。好事做得越多的人,我执越大。每个人都不做坏事,就是在做好事。不需要我们出家人再去叫人做好事。我曾经说过,不需要放生,只要不吃肉,就是在放生。我出家十几年吃素,一次生也没放过,可是和“活佛”相比,他每天吃鸡、鸭、鱼、肉,放生再多,有什么用呢?真正的放生是终生食素。
实际上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善知识,只是我们没去用心体会,就像你们来到万行身边,只要你们对我有信心,我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对你有帮助。现在的众生,就算佛菩萨来到面前,也没办法。因为你的慧眼未开,没办法识别。《普门品》中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化什么身。”佛、菩萨从不度众生,是我们认为他在度。无量劫来,有恒河沙数佛菩萨,为什么没把我们度走?自己不想修行,等着佛菩萨度我们。如果佛菩萨度众生,为什么众生越来越多?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正因为现在众生听到开示、见到师父、得到法宝太容易了,所以不懂得珍惜,不用功修行。
法理听得越多,越不想去参究,总想等师父把答案说出来。修行依靠自己,不要依靠师父、依靠佛菩萨,否则此生注定不能成就。
做任何一件事,在做预算时,都要想着自己完成,做起来自有人帮忙。但不要想着别人来帮,否则会失望,会报怨。我早就说过,来到万行面前,就把万行当作一个普通人,不要把万行当作佛菩萨,否则你会失望,如果是尊重万行,把万行当作一个普通的出家人就行了。
我在闭关以前,只听了四个小时的开示,一次是台湾的游祥,一次是四川的贾题韬,还有空有和尚的十几分钟。前后加起来,也就是四个小时左右。可以说基本上没听过开示,但我却以书为师,叫它们来给我开示。读十本书,不如把一本书读十遍。佛经读的再多,若不去实践也没有用,佛经是修行后的体验。
现在好多人不习惯向内看自己,眼睛只看别人,礼佛三拜后有个问讯,要手碰到额头;基督教划十字,本来也是从额头到心窝、从右到左(现在人一比划就算完了,也不到位了)。为什么都要触到额头?就是让你往内看,现在社会上的人和出家人,都是不想付出,就想得到。都想不劳而获,实际上付出十倍,只能得到一倍,我一直是付出十倍,得到一倍。从不想付出一倍得到十倍。更没想到过付出一倍就得到一倍,修行人不要从外表看,外表得到的越多,内在失去的也越多,如果你不相信,你就不配做一个修行人。就像我们行布施、做善事,当下什么也见不到。功德福报,不是有形有相去修的,布施、做善事,是为了让以后得到福报、智慧。自己无明太重,看不见 “吃亏是福”的结果,只觉得眼前吃亏了。
过去有很多大师,要弘法就会碰到大护法。为什么我们不会?只怪前世没修好,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也就不会报怨对方了。像六祖当初到五祖那里,前后不到十分钟就让他去舂米,一连舂了八个月没见面。哪像现在,哪里有善知识,就奔去了,而且马上要见,一分钟也不想等。如果现在哪个善知识把一个人拒之门外,非被骂臭不可。如果听说师父打人、骂人,早从心里把你打死掉了。古人不是这样,认为善知识打骂自己,是自己的福报,现在人做事的心态都是:我是你非,我对你错。身边的道友,哪一个不是你说他一句,他回你十句?为什么会是这样?你们每个人心里都要有答案。在我没说出答案来以前,每个人心里必须有自己的答案。就是因为心量太小,根本没有心量,容纳不下不同的意见。这样的人要开悟成佛怎么可能?没有佛的心量,甚至连做人的基本心量都不够,怎么可能成佛?我曾经说过,学佛,就要学习佛的心量;要成佛,就要忍受凡人不能忍受的,要做圣人,就要不同于凡夫。
打坐,一个两个小时还可以,再让多坐,是给师父坐的,就不想坐了。拜佛也是,我想拜多少,就拜多少,不想拜,就不拜。读圣贤的书,是教导我们自己怎么做人做事,不是要我们叫别人如何去做。自己做不到,不要叫别人做。之所以修行上不了路,都是因为没有惭愧心,无惭无愧。要想修行,准备着默默无闻地过一生,否则没门!想成佛度众生,没那回事!想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拿什么来度众生、弘扬佛法?拿满脑子的贪、嗔、痴,杀、盗、淫,去弘扬佛法、度众生能行吗?
佛是善良、慈悲、无我的。我们有吗?人,谁也骗不了,只能自己欺骗自己。为什么要跟身边的人比?而不能跟祖师大德、佛菩萨比?有一次办事,请人吃饭花了几百元。他们要求请,我本来不愿意,但还是请了,我如果坚持不请,也可以,反正事儿办完了,但为了恒顺他们,还是请了。十来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心生惭愧,那个人当时的一念惭愧,就是菩萨。
实际上我们的钱都是十方信众布施来的。我们自己都是省吃俭用。好多人劝我买车,我都不舍得买。每次出去都是坐摩托,远路坐大巴。
新加坡的一位朋友,送给我一块价值15万元的手表,他说你现在是师父了,要像个师父的样子。我说我哪里是什么师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出家人。再说,手表贵就说明身价高了?戴一块十元钱的电子表就身价低了?回来后,我把这块手表卖了。
* 今天和明天心态不一样,上午和下午不一样,所以只管好现在,不要想明天和未来。
* 修行人一定要真实,你敢于真实多少,你就能得到多少。敢于真实,才能破除贪心和我执。
* 大家都想快点开悟、成佛,理可顿悟,功夫得慢慢修。
现在是鹦鹉学舌,经都会背了,但功夫上不去(没有内在的境界)。
* 我从不劝人学佛,经常劝人该好好吃,就好好吃;该好好穿,就好好穿。“学佛”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反着来。顺者凡夫,逆者圣人。既然让随缘,为什么还要讲正知、正见、正思维、正精进呢?开悟成佛,你我都不要想,都无份。老实讲,开悟成佛是造化的恩赐。恩赐不恩赐是他的事,求他不求他是我们的事。即使是造化恩赐给我们,我们也接受不了,因为佛菩萨的力量,没有我们的“我执”大。佛菩萨也奈何不了我们的贪、嗔、痴。因此,我现在是看清了,要先把人做好。
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5月1日(四月初一日))
合华,你那天晚上跑上山去,要问什么问题?(合华师:师父,我想知道确切的用功方法)针对你的问题,不是已经说了好几遍了吗?(合华:师父,还是有些模糊)功夫上的问题就算告诉你了,也没有用。只有自己走过了这个过程,才能解开疑团。
在用功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出现境界,不只你一个人,出现境界以后,越是执着境界,越难以突破。好多修行人,不知道怎样空掉境界。心不放在上边,不去想它,不就空了吗?当你不再想去弄通这个问题时,身心就会逐渐空掉,进而会感觉不到身心的存在。真正的“空”,并非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这是错误的认识,什么都可以空掉,惟有“觉知”不能空掉。一个人面对顺境、逆境,不被境所转,就是因为有觉知存在。为什么常人发火以后会后悔?是因为在发火的时候,觉知走掉了,过后觉知又出现了,就后悔了。
修行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人进入某一阶段时,甚至连我们自己也会对修行感到茫然。会问自己:这样修对吗?我这是不是在修行?因为当进入这个境界时,已经突破了“有为法”。当进入“无为法”的时候,念经、观想、持咒,都用不上了。因为这时妄念已基本消失了,根本用不着用一个方法去降伏妄念。动一个念头,自然清净。历史上有个无门禅师,他本来叫“道修”禅师,悟道以后自己改为“无门”,问他为什么?答曰:有门无法,无法无门。“空”是一种境界,“有”更是一种境界,就像走路,当一个人很正常、很自然地走路的时候,你们说有方法吗?当你考虑到该迈哪一只脚的时候,已经不正常、不自然了。又如呼吸,我们平常根本感觉不到呼吸在进行,只有当你感冒的时候,呼吸不太畅通时,才会感觉到呼吸困难。就像佛陀当时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突然有一群大象在追阿难,阿难躲到佛的背后,佛无意伸开五指,放出五道光明,一下子就把大象分开了,阿难问佛使用的什么功夫?佛说:什么功夫也没有,自然而然把手伸了。就犹如蚊子飞到眼前,或者是有人把手伸到我们眼前时,眼睑自然地会眨动一样,根本不需要准备。当修行进入到空无阶段后,任何一个起心动念,都更能助长“空无”的力量,使其更扎实。
我们现在打坐,只是产生一点轻安,误以为是空掉了。古人讲过:世间上的功名利禄不空掉,没办法修道;身不空掉,没办法悟道;心不空掉,没办法证道。为什么“净土法门”那么受人欢迎,禅不太受人欢迎?尤其是现在,学禅的人很多,而真正用功的人却很少。好多人认为密宗很容易上手,实际上密和净都是有为法,也就是有个拐杖,一旦拿开拐杖,又不会走路了。你之所以会走,是因为手里有拐杖。有的人持咒、念佛多年,突然不让他持念了,杂念会非常非常地多。修禅,开始会感觉到很困难,因为一上手就让你空掉身心,也就是不给你一根拐杖放在手里,所以好多人修禅后,发现自己没进步。实际上如果让你转入念佛、持咒,你会感觉到非常不习惯。如果修密、修净土的人转入修禅,头一个星期感到不会用功。之后你发现自己像一棵粗大的古树,根扎得非常非常深,再大的台风也刮不倒。
不让乱想了还不容易吗?你会说:我不乱想了,妄想还在自然产生。会有这种现象,但完全可以不去理它,此时的你在干什么呢?此时的你,当下就是“了了分明”的境界。我再说一遍:当杂念产生了,不跟着它跑,也不要赶它走,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当下你的内心就是“了了分明”。如果你赶它走,就是被境所转,追境还是被境所转。如能这样用功的话,就是真正用功。是一种无上大(两字隔开) 法。我也知道,这种方法讲起来容易,修起来很困难。不管从哪种方法入手,都必须要经历这一步,否则就没办法成就。对于自己散乱的心不要迎接,你如果住在这个散乱中,就是迎接;你拒绝杂念,杂念反而更多。
我也知道,给你们一个有为的方法,就把你给打发了。但是当你修一段时间之后,尤其是用功多的人,会发现越修越远(用功少,还觉得挺好)。越修越发现,不是在修道,而是在修法。现在所谓的修行人,只不过是每天在例行“公事”。好多出家人也是这样,天天念这一部经,念完了,以为今天修完了。这样有没有用呢?有一点用,念的时候妄念少了一点。但是力量太轻太轻!妄念减少了一点点,而费了那么大的劲,不值得。如果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是在道中。没有入门,再好的方法给了你,你还是在门外。通常我比较主张出家人从“无为法”入手,因为出家人没有诸多繁琐之事缠绕,而在家人就无法避免琐碎的事情。比如单位里上下级的关系、亲属朋友之间的问题、诸多的人事往来等等,出家人根本就没有这些问题。
你如果总是注意周围的事情,就把道心丢掉了。不用去管事情的对与错。现在我们的头脑过于分别,根本无法入道。尤其是当我们内在的自性光芒还没有出现时,都会被外境所转。换而言之,当我们内在的自性光芒出现后,就会被内境所转。也即是说,不住外,就住内;不住内,就住外。正是因为大家的内境还没有,所以也就不能不被外境所转。第一步的关键,就是要把内在境界修出来。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能百分之百看到它,最起码的也要看到百分之三十,一百个念头能看到三十个,完全可以做到。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地用功,杂念会越来越少。
宁可坐在这儿胡思乱想,也不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在开始的阶段,必须有意识去做。不论哪个门、哪个法,都是从作意开始修。即便是禅宗的观空,也同样是从作意入手。
平常让大家多读书,就是不读。另一种人整天诵经,但又不求甚解,有何用呢?用起功来不会用,就是因为基本的理论没通,理上不通,怎么会用功?功夫怎么上得了手呢?我向你们推荐的《圆觉经》你们没有看,看了怎么不会用功呢?别人告诉了方法,为什么又不去用功?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还不是真正渴望“道”,有时候让你们提问题,提不出来,有问题也是修行修到某一个层次,才会有问题。刚开始的时候,都没有问题。因为还没有遇到问题,感觉自己什么都明白,可就是没办法上路。
现在听开示太容易了,都不往心里记。就象是看到经书太容易了,一句也记不住。过去经书没有那么多,印刷的质量也没有现在好,而且也根本到不了个人手里,都是一个人念,大家听。所以古人对经书非常珍惜。过去要听一个师父的开示,要步行几十里、几百里路,听到一句,就会打下深刻的烙印。如果问这些出家人:万行开示讲什么了?万行的思想是什么?一个也答不上来,听过没有?听过,还听了好多次,正是因为听得太多了,一句也记不住。所以古人讲法是:法不重复讲、理不多说,当你求道求得快发疯时,渴望道到了极点了,一句话就把你点悟了,说得太多了,一句也记不住,得来易,易失去。
佛门里讲:“慈悲出祸患,方便出下流。”
看你们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问:上师,我到别的寺院里,大树郁郁葱葱,有瀑布、有水池;来到这儿,山是秃扎扎的(没有大树),有个瀑布不好吗?
师:当然好了,你说的大树,三十年后会实现。因为过去农民每年都烧山、放牛。土地这一、二年是寺庙买下来才不烧了。山上没有树木,就存不住水分;越没水,越没有树木。就像一个人越穷越发不了财,富了的更富,想穷也穷不了。人工湖,规划都有,只是现在来不及做。
问:念咒为什么要用“音”念?不用声念?
师: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靠“音”。“音”微细,越微细,其渗透力也越强。粗大的“声”,反而没有渗透力。
念经的时候,让身心静下来,只有这样,“音“的振动效果才会明显。
* 修行真的是要靠智慧,虽然虔诚可以入门,无法辨别是非;有智慧,没有虔诚很难入门。你可能会说:我有智慧还入不了门吗?修行,就是要靠虔诚。因为只有“忘我”(虔诚的人才能忘我),才能入道。一旦进去了,就要靠智慧、靠判断了。
问:光是从哪里来的?
师:我们来的时候要经过光音天,实际上光和音还是我们的妄念。光音天是色界天的第十七层天,还是属于二禅的功夫,仍属凡夫一个。
问:以无体为体的存在者,是佛吗?
师:说他是什么就是什么,各宗教都各有名词。正如老子所讲:一旦加个名词,就把它缩小了。佛非佛,强名曰佛;道非道,强名曰道。无名可为万物,无体可为万体,有名有体,是物非道。
问:有光音,脱离不了轮回吗?
师:还在三界之内。因为三界之外就什么都没有,连空都没有。光音是修道的一个过程,过了这个阶段就没有光音了。
我看你们有的要打哈欠了,知道为什么吗?这是由于内在光的力量没上来,头脑缺氧所致。如果内在光的力量升到头脑,永远不会缺氧。只要动个念头,永远不会睏。如果把生死问题挂在心头也不会睏,如丧考妣,岂能睏呢?
我们打坐,杂念少的时候就要睡觉;精神的时候又散乱。打坐时如果打瞌睡,就把眼睁开。实际上我们睡觉,只要一个时辰就够了。目前大家都是散乱心太重,头脑里在开运动会,杂念刚少点又打瞌睡,刚清醒又散乱。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不容易,都不能不劳而获,修行比世间法更难,所以修行的多,悟道的少,有时看到一些悟道的,他又没有证果,即便证果,也未必能弘法,往往凡夫比圣人“教化”的众生更多。
问:上师,我学佛只是信服佛理(而来学佛的),什么也不想求。这样对吗?
师:学佛最好无所求。越求越难以上手,如果去“求”,就会和道产生一种对抗的力量。“松”、“空”,道的力量才会出现;一有所求,会产生另外一种力量。松、空是无所求而得来的。小孩子的杂念少,成年人的头脑复杂,所以佛家讲:“直心是道”,各教都讲要修出“赤子之心”。好多人越修头脑越复杂,就是因为分别太多了。对佛深信,是一种无为的无上求佛方法。
* 你如果能够一天只想一件事,进而一事不想,就会是“明明了了”、“中秋明月”的境界。不只是学佛的人才有这种境界,无事挂心头的人也会有,而且不一定要在秋天。
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5月4日(四月初四日))
(有人请师开示十二生肖的原理)
十二生肖的知识是属于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里的知识范畴。通常,修行进入三禅时,自然会通达这些。实际上古人对这套理论的通达,都是在定中获得的。包括易经、八卦,都是处在禅定中所领悟、见到的,出境以后记录下来的内容。可是我们现在的人很难以研究通达,因为没有办法深入禅定。有的人甚至研究了一辈子,也研究不透。如果能够配合修禅,再来研究阴阳五行,就容易多了。
在唐朝佛教里出了个一行禅师,他是当时的一位天文学家,对于星象、地理(包括阴阳五行、风水,即“勘舆”)都很有造诣。也有许多的著作,但只留下来一部《达摩一掌经》,有许多人对《达摩一掌经》也是看不懂。现在市面上流传的《达摩一掌经》早已被佛门给改了。因为这本书讲得非常透彻。往往人们都是讲好的一面,能够接受;讲你不好的一面,你会说:是假的,说的不对。生起诽谤之心,自己造了业,还不知道。如果是一个不修行的人,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他的生辰、八字,非常准确。如果是一个信教的人,就有些出入。信得越深、修得越好,这套学问对你来讲越没有用。
在古时候,通常做官的,都要学会这套学问。过去在庙里,出家师父收徒弟时,都会用《一掌经》来给要求出家的人来推算,看他有没有出家的命。如果命里“桃花”很旺,就不让他出家,告诉他在家学佛就行了。有的人命中受不了孤独、寂寞,习惯不了“青灯古佛”的生活,所以不能出家。通常出家人的“八字”都犯“孤”,所以出家生活对他来说不存在“孤独”。因为他命中的个性本来如此,喜欢孤独,独来独往是一种享受。所以他的人生中没有 “孤独”一词。
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研究过,所以也不相信。十二生肖之间,都是相生相克。因为每个属相它的能量场不一样。比如说你身边有一个克你的,所谓“克”就是克你的能量场。用“光”来比喻,他的光干扰你的光,破坏你的光,也就是削弱你的光,把你的光罩在里面出不来。头脑容易发木,智慧不易开。换而言之,如果你旁边有一个和你相生的能量场,彼此之间的能量场会起互补作用。为什么有的人彼此一见面,就觉得非常有缘。就是因为内在的能量场非常投合。只有跳出五行之外的人,谁来到身边,都能和你的能量融为一体。
市面上这方面的书很多,但自己看又很难看懂。往往很简单的一些道理,通过文笔描述出来,就非常之繁杂。实际上十二生肖,同佛门里讲的“十二因缘”非常吻合。为什么佛教源于印度,十二生肖在中国,二者之间如此吻合,其内在本质又是极其相似呢?十二生肖第一位是“子”时,(午夜11点—1点)这时是最黑暗的时候,十二因缘把“无明”放在首位,何为“无明”?不明事理,内心很黑暗,智慧没有萌发出来即为无明。
每个生肖它有本性、秉性、个性和习性,这些“性”都不一样,古时候,诸子百家对人性都作过精辟的开示。最有代表的四家是孔子、孟子、荀子、郜子。比如孔子说:“人性是善”;孟子说:“人性非善非恶”;荀子说:“人性是恶”;郜子说:“人性亦善亦恶”。彼此之间有强烈的争论,几千年来都是各执一端。因为过去的门户之见非常强,彼此之间互不往来。如果谁要去了解对方,会被认为是背叛师门。所以都是“夜郎自大”,认为自己的见地最正确。后来随着人们思想不断开放,人们对诸家的理论进行全面研究后,发现了四大家讲的都非常对。只是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研究、论述而已。比如孔子讲,人性是善的,是讲人的本性。如同人人都有佛性、佛性是善的,道理是一样的。其他三“子”都是从秉性和习性、个性上分别论述的。拿每个人的“习性” 来讲,可以说都是“恶”的,容易染上不好的习气。可我们的秉性呢,是“非善非恶”也是“亦善亦恶”,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坏人学坏人。人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只有极少数的个别人不受环境左右。作为一个凡夫来讲,最初的启蒙老师非常重要。如果最初的见地一旦偏差,一辈子都很难改变,甚至会带到来世受用。所以佛门里修行,第一步要破无明,把破无明摆在首位,过去祖师们讲过一句话:“宁可千日不悟,不可一日走错”。当初,佛是非常开明的,他叫弟子们四出外游、参访,并不强调局限于某一位老师。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套思想体系,都会对我们的学识增益,不怕你学多了导致成“乱”,就怕你学得太少,而走极端。佛门里所说的 “文字障”是因为你学得太少了;如果学多了,学通了,就不存在障碍了。有好多师父让弟子只学一本书、拜一个师父,这样非常容易受局限而走向极端。佛告诉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并没让大家只学一个。因为不同的阶段,身心的反应不一样,所以需要不同的对治方法。一个方法学通了,任何方法都会用。假如你是从学禅入手通了,学净也一样得心应手。学密也是一样。因为和心沟通了,用起功来处处可以上路。
虽然在修行里“智慧”很重要。但 “毅力”也很重要。有智慧容易见道,没毅力没办法得道,没智慧出了偏差又不知道。经书本来是用以指导我们修行的,可我们现在好多人常年在读一部经,而不把力量放在研究佛理上。六祖讲:“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诵经不明意思,诵一万遍也没有用。因为诵经的速度很快,没来得及思考它,就很快过去了。实际上每部经都涵盖着一个道理,都是在论述一个境界,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后来为了让大家更容易明白,佛在不同时期,讲的是不同的思想,因而被作了判教和划分。佛当时并没想过这些,只是随众生的需要,应众生而讲。那么后人把佛在一生中不同的阶段的说法,都作了划分。虽然从表面上看,大家读诵、研究方便了许多,但却破坏了佛原有的讲法意义。因为任何一个东西套上框框,就容易让后人的思想局限在里面出不来。比如中国儿童的教育方法,通常要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从小都会背,就被固定的模式框了起来。自性的东西,根本没办法出现。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是让自由发展。中国几千年都是循规蹈矩的教育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小孩子会背几首唐诗,中国的父母高兴的不得了,岂不知正是这几首唐诗,把他的灵性的智慧全部盖下去了。
你们是否注意过,历史上很多大成就者,都不按这个规矩去做,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包括目前的佛教,特别是中国的佛教,大小庙都是念楞严咒。每天念早晚课,有的念了一辈子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还有人干脆讲,不用明白意思,念就行了。这样念一辈子有什么意义?说是能消灾免难,的确有这方面的作用,如果你知道了其中的意义,念起来岂不作用更大吗?花这么大的力量,结果得到的力量却很微弱、很微小。很少有人能够通过诵经咒开智慧。不是不能开,如果不深入经藏、禅定,怎能智慧如海?用一颗散乱的心去诵,只是表面上走形式而已。
现在社会上到处都有开办“算命、看相、预测”方面的学习班,都是通过文字入手。到了一定层次,再往上,就上不去了。因为都是从表相入手,不是像古人深入禅定而直接触到事物的本质。如果大家想对中国的阴阳五行有研究的话,首先要通达基本理论,然后再通过禅定功夫,内外夹击的方式去探索就很容易掌握。比如十二生肖的第一是老鼠,老鼠是理财的好手。非常会精打细算,对吃、穿、用都是物尽其用,几乎不浪费。别人看来没用的一点点小东西,他都会收藏起来,以备后用。
因为一个人的思想会起变化,是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那么他真正的本质,即使是受环境的影响,但在关键时刻会主宰一个人的行为,使之顺着本性表现出来。一个人在平时无关紧要的情况下,有可能受他习性的支配,我们常见到一个人平时很好或者很坏,但在关键时刻,他的表现同平时大相径庭,本性起用。佛门里讲“法无定法”,即使是会看相算命,也不会完全准确。因为前念、后念都不一样,前因后果也会有出入。尤其我们出家人,在外面很容易被人问,他的命运、未来去向以及结果。如果你很机械地给他去算,比如属鼠,正月生,你说:你命很贵,容易做官。确实有这些倾向,但每个人的思想变化莫测,结果没做官,岂不是说我们算得不准?因为一念之间做了善事、恶事,都会改变你先天八字规律的演变。就如“沙弥救蚂蚁”的故事,小孩子是在无心的状态下,做了这件事。也就是处在无住无相的状态做的,因此获得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仅仅一个小事,改变了整个因果。如果是刻意、执着地做好事,功德就减少了很多,因为你在着相在做事。如果带着一颗“空”的心做事,自然和宇宙的力量融为一体,宇宙的力量是无限的。住相做事,相是有限的,力量也是有限的。
我们的祖师悟到了这个道理,告诫我们后人一句话:下等人通过“相”,来论述一个人的命运;中等人通过“神”,来论述一个人的命运;上等人通过“心”,来指导一个人的命运。我们以后也要采用最上乘的方法,告诉指导人们,你只要不做坏事,就是做好事;你只要不杀生、不吃肉,就是最好的放生。我曾经给大家讲过一个故事:我有一个活佛、一个法王两个朋友,他们上午10点钟和我一起去放生,中午鸡、鸭、鱼、肉饱餐一顿。我对他们说:“我天天不放生,可我天天在放生;你们天天在放生,可你天天在杀生。”他们问:“你不放生,怎么在放生?我们怎么天天在杀生?” 我说:“我天天吃素,就是放生,你天天吃肉就等于杀生。”他们以诡辩的方式说:吃了它是超度了它们。我说:“你为什么要用‘吃’的方式来超度它们呢?为什么不用放生的方式,拿到面前念念经,把它放了呢?”不就是贪口味,还要找借口。现在有很多自称修行高的人,说是吃这些动物是超度它们。超度的方式很多,为什么一定要进肚子才算超度呢?所以这种现象遍地都有。甚至有人看到某个师傅肉不敢吃、婚也不敢结,就认为这个师父修行不高,没有超越。反过来,如果一个师父又敢吃肉、又敢结婚,说这个师傅修行高、超越了。所以现在真的是一切都颠倒了!既然已经超越了,为什么还要有夫妻生活?为什么还要吃肉?既然还要这些,那就说明你没有超越嘛。还需要这些,才这样做。就如一日三餐是我们的需要,如果不饿,你吃得进去吗?如果你超越了吃饭,不吃不饿,就不需要吃饭了。
没超越也不是一件坏事,坏就坏在说“超越了”,而所作所为又证明没有超越。因为人本身就是来自欲界天,所以最难超越的是“欲望”。比如一果、二果罗汉,还要来到欲界。所谓三果“不来了”,无色界还是要来的。我们内心超越了多少,自己很清楚,根本不需要搬着书本,看自己是属于哪一禅定了?超了哪个天?稍细心点就会发现,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凡夫。人往往都是被自己蒙骗了,别人很少能蒙骗你,人家叫我们出家人“师父”、“法师”,我们应该心生惭愧。我们具备了哪种心态、哪种境界?能称得起“法师”?仔细看看自己哪一方面都不具备。
实际上在智慧里产生的喜悦,要远远胜过在禅定中产生的喜悦。可现在的人都走偏差了,都愿意从禅定中产生喜悦,而忽略了智慧中产生的喜悦。要想喜悦持久,惟一的办法就是要开智慧,定中产生的喜悦不会持久,非常微细,出了禅定就没有了。智慧开了,在散乱中喜悦也有,智慧中产生的喜悦,永远都会有。历世炼心就是为了开智慧、为了让它产生喜悦。打坐,一天又能坐多长时间呢?一口气坐上2个小时,就痛得龇牙咧嘴了。如果不是靠禅定,而是智慧中产生的喜悦,身体又岂能会痛?
虽然佛教讲究定、慧双修,但“慧”相比“定”来说,容易出现。“定”不容易进入,但要开大智慧,又需要入大禅定。通常世间的智慧不需要大定,要想读懂佛经,必须开大智慧。有很多“大活佛”,“活佛”是假,福报是真。他有福,所以他能承受得起。福报是怎么来的?累劫布施中修来。别小瞧了“福报”,没有福报,做不成事情,有了福报,自然会有人护你的法。要什么会有什么。但往往生死难以了却,只有穷人才容易了却。富人执着留恋眼前安逸的生活,菩提心很难发起来。所以佛门里讲:富贵修道难。留点时间提提问题。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支持(0) 中立(0) 反对(0)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莲
小大 40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青莲
等级:管理员 贴子:2717 积分:2187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6-9-18 23:20:04 ... 发贴心情 Post By:2007-8-30 7:39:13
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5月6日(四月初六日))
作为一个出家人,眼睛不能轱辘辘乱转,不能斜着眼睛看东西(看时要转过头去)。在众人面前,不能哈哈大笑。有老和尚的庙里绝对不允许有大声说笑的声音。我们这里的人大都比较年轻,我也没强调。
好多人认为戒律不重要,没学不知道,学了之后就知道它的重要性。比丘、比丘尼不能单独在一起,不知道戒律的会以为在一起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出家了,代表的就不是个人,而是三宝。“三宝”在僧人一宝身上就要体现出来。没有僧,也就没有佛、没有法,因此恭敬僧很重要。现在有些人相反了,不恭敬僧,只恭敬佛、法。木头疙瘩是佛吗?还要靠僧人教化,正是因为有出家人在,才会有佛有法。尊敬十方诸佛,不如尊敬一个清净比丘(尼);拜佛、拜法不如拜僧;但这个僧必须是清净僧、圣贤僧。佛与法是僧在延续,无僧就无佛也无法。
话又说到我们出家人,之所以对方的恭敬心生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好。你修行不如在家人,说法也不如在家人,人家怎么会重视我们?尽管有些出家人没做好,但他还是代表佛、代表法,要想看到过去的佛,只能从僧人身上体现出来。受过戒的比丘、比丘尼,一定要把戒本读熟。读时不要求快,戒诵得太快,没有领会意思还是用不上。真懂了,言行会表现出来。一个出家人,言行举止和在家人没什么区别,那还出什么家?都说出家了生死,连最简单的都不愿做,还想要去做最难的。佛是什么样子?有人见过“活佛”,和我们有什么区别?胖一点,也有瘦的。人们往往喜欢舍近求远,越想“佛”越怕,佛内心不急不躁,我们是有急有躁,充满贪、嗔、痴。佛是怎么修的?从做人做起,现在的众生都不愿做好本职工作,都报有一种越轨的心态。
好多人穿着出家的衣服,把自己管住了,但也有许多人穿着这身衣服,把自己葬送了。在庙里,出家人谁也不讲谁,居士又不讲师父(回去会讲),所以听不到意见,总以为自己做得不错了。作为一个“师父”,不去观察祖师们是怎么做的,觉得自己已经做得不错了。好多人没开悟,误以为自己开悟了。因为他不知道开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要看经书?没开悟,经可以指导你开悟;开悟了,经书可以印证你是否真开悟了。如果找师父带着自己的知见,师父也指导不了你。
实际上我们修行人果真能够“依教奉行”,寺庙里就不需要列好多规矩。抛开教法教理不谈,“规矩”本身是做人的基础,违反了规矩,就会受到处罚,国家有法律,也有惩罚条例。
出了家就要把寺庙当做家。即使只住一天,也要当成家!如果没把寺庙当家,就会有漂泊的感觉、无家可归的感觉。一个寺庙的振兴是要靠大家共同发心,才能振兴起来的。
象道这一年管理库房的工作,反映是非常好的。一个居士说:走过许多寺庙,这里是最干净的,我自己也走过几个寺庙,确实都没有我们这儿干净。就像宾馆一样,不管脏不脏,只要有人用过,都要拆洗。几乎所有的寺庙里都是脏得不得了才洗,这个功劳当然要归功于象道。
古人讲:穷要穷的干净,富要富的秀气。道场要体现出“清净”。“清”为不染,“净”是不乱。“富的秀气”,不能因为有钱就把衣服做得肥肥大大,吃、用、住,都不能体现出很臃肿,而要恰到好处。
一个国家、一个团体,吃不穷、用不穷,但可以把它败穷了。每一样东西都要把它发挥到极限,也就是所谓的“物尽其用”。一个修行人首先要相信因果,好多出家人不相信因果,但相信福报,福报不是修来的吗?再大的福报,你不去珍惜,都会把它败完,比如说你的寿命可以活八十岁,这八十年要吃掉3万斤大米,可你二十年就吃完了,那就没理由再待着了,寿命没了,也就没机会修福报了。要修福就要长寿,要长寿,就要节约自己的福报。
* (关于流行非典的问题,有居士说:因为这里有师父加持,不会发生。)释迦佛的时代,弟子们都示现有病而终。人死的时候都要四大分散,有病都是四大不调所致。我是相信因果的,目犍连救母的故事,大家也都看过,佛、菩萨的神通大,但众生的业力更大。
* 念咒语必须要达到“心息合一”。
* 修行不是让发勇猛、精进心,而是要发长远心。
有许多发勇猛心的都还俗了,不紧不慢的反而还在出家。跑步,能坚持多久?走着的坚持下来了,最后的冲刺才需要勇猛心。
* 修行也可以给自己定时间、定数量,每天坚持2、3个小时,3年、5年下来,会有成就。
问:光打坐,不诵经行吗?
师:不诵经怎么开启智慧呢?古人在入禅定之前,已经通达了经论。
* 真正的皈依是我们重新出生了一次,洗心革面。做人做事,皈依前后,截然不同了,就像出家人落发,舍去了在家的姓名、换上僧服,里里外外,整个换了个人。 “皈依”本身含有不放弃的意思,真皈依了的人,不仅活着的时候不会迷失方向,临命终时,更不会迷失方向。真皈依的人,在皈依的一刹那,过去的业障就都消除了。把自己交给三宝了,怎么会修不成呢?自己交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你自己没有完全把自己交给三宝,怎么会得到三宝的加持呢?
宣化上人法宝论坛 → 佛法交流 → 禅定实修 → 降伏其心之一(释万行上师)
*
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5月26日(四月二十六日))
济慈师去年在我们这里闭了半年关。之所以出关,未闭下去的原因是,他讲坐在洞内:可以看到路上的人,来来往往;山上的人,去去来来;人处在山洞里,就像隔着玻璃往外看一样,被干扰得无法继续用功。他在洞里给我写过两个纸条子,要和我谈一谈,让我帮他处理一下。第一次我和他谈了15分钟,我说:这叫“沿途风光”,只要是上路,就能看到路边的山山水水,人来人往。如果你停在“沿途风光”上,就无法继续前进。你停在这儿,不能继续前进,这叫做“住境弃道”,而不是“弃境入道”,你必须往前走,眼睛不要被路两边的景色牵住,他说自己也知道,就是被拉得前进不了。并且说尽力努力去超越这种境界。
过了一个月,他又给我写了第二个纸条,我在送饭口和他谈了10分钟。还是这个问题,我还是那样回答他,并告诉他,现在可以不打坐了,可以散散步,念念经。他说:不行,眼前一片光明,没办法突破。我也没办法帮他,后来自己破关出来了。回到云居山半年,这次又到我们这里来。我昨天从贵州回来,他跑到山上,还是这个问题。我对他说:不单独谈了,就你这个问题晚上和大家一起讨论。他说:好。没想到今天上午又上山去问这个问题,我看到他焦虑、徬徨、无助的表现,对他说:必须把境界放弃掉。又问他:你知道你现在是什么境界吗?他说不知道。我告诉他是二禅光音天的境界。我告诉他今天晚上开示,说完后我就上工地去了。他看我走了,自己就背着包走掉了。
实际上只要是用功,任何人都会经历这个境界。这是化城,而非宝所。像他这种人,是一开始就有境界出现,一点一点增多;而有的人修行是一直没有境界,一旦有了境界,就会很高。这就类似于人们发家,有的人是慢慢攒钱富了;有的人是一夜之间成了大富翁。
为什么他住在境界里,没办法往道里走进去?实乃心力不够。如果他自己不知道,还情有可原。实际上他非常贪著眼前的这些境界,否则怎么能突不破呢?比如我们走到街上,看见卖糖葫芦的,就走不动了,或者走得很慢很慢,反过来还说糖葫芦的不是。正是因为被糖葫芦所转动,所以才没办法前进,如果不被糖葫芦所转动,扫了一眼,脚步没有停下来,就会继续前进。
他让我给他想想办法,我说:没办法。如果这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以一刀砍下去,可是这是属于无形无相的,拿不出来的东西,谁也没办法帮。济慈师是个比较有修行的比丘,在云居山也是一位比较能用功的。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不是被内在的境界所转动,就是被外境所转动。同修之间知见不一样,各不相让,这就是外境;如果超越了外境,有可能又会落在内在的境界上。只要是真修实炼,内在都会有境界出现。所不同的,有的人能很快走过这一阶段;有的人会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这个光和音的境界,虽然是“光影门头”,但是必须有。虽然不究竟,但它是入道的标志和消息。
如果你从内在境界走出来,当你面临红尘的时候,还有一堂更大的功课。这也就是古师大德们证得“根本智”以后,又出来,还要证得“后得智”。你证得的根本智如果不能起用,只能叫做“知见”,而不能叫做“智慧”。
应超师是听济慈师回去说了这儿的情况以后,也从云居山赶到这儿来。刚到这里半个月就要闭关,按丛林里的规矩,要在常住干一年活(实际上是为自己培福),才能闭关。(顿汉师插话:今天应超师还说:上师闭关的时候那么多人来送他入关,我在这里闭关怎么那么冷冷清清?我说上师在佛学院上学期间,包洗厕所四年,你来这儿为常住做什么了?)接着这个问题我插几句:我第一次闭关,自己一个人进去,一个人出来,第二次也是这样。第三次本来也是打算自己(默默地)进去,自己出来。可是当地的居士一定要举行个(送关)仪式。这样一来,更增加了我的心理负担,促使我日中一食,夜不倒单。济慈师入关时,一百多人送关,因此他第一次写条时就想出来,而迫于压力,没好意思出来。这也就是好多人在闭关时,不说自己在闭关的原因。都是试过好几次以后,再真正闭关。因为闭关是在消我们的福报,别人为我们送吃送喝,我们等于是在洞里吃老本,没有入道,怎么不叫做吃老本?
应超师他是苦于没境界、散乱。而济慈师是走了一段,突然出现了一段美好的风光,没办法从这个境界中走出来。
过去在丛林里,尤其是在山洞里闭关,是不给床的。而且要日中一食,充其量吃两餐。因为吃饱了会睡觉。睡觉的时候,洞里的阴气、湿气如果进入身体,任何药都没办法治好。惟一的办法是,通过打坐把它逼出来。人在动的时候,毛孔是封闭的,风进不去,因此不会感冒。而睡着了毛孔是开着的,就容易着凉,从前有一位禅师,他有位得意弟子,这位弟子自己也认为修行很高,他向师父要求住洞闭关潜修,师父答应了他的要求,同时对他约法三章:一、日中一食。二、夜不倒单。三、每天绕佛8个小时。弟子全部接受了,他心中想:我在洞里遵不遵守这三条,师父也不知道。而他的师兄弟们也认为师父太苛刻,因此每天偷偷给送三顿饭,甚至给他搬去床。过了半年,这位闭关的弟子死在了洞中。老禅师第一句话就说:是谁杀了我的弟子?大家都说:没有。师父说:肯定有人杀了,不然怎么会死呢?弟子们慌忙解释:我们不但没杀他,还如何如何照顾他。师父说:就是你们杀了他了,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对他“约法三章”吗?“日中一食”,是因为饭是属阴的,吃多易昏沉,阻碍用功。“夜不倒单”是因为晚上睡在山洞里,洞里的阴气、湿气、冷气、邪气会进入体内而引起偏瘫。为什么要绕佛8个小时呢?因为散步8个小时可以疏通经络,活动筋骨,让心力有所集中,不至于心力消失。
我们不要把福报消受完了,因为一个人的福禄是定好了的,你用完了就得往生。老禅师心里明白他这个弟子业障较重,没有消完,于是便用绳子拴住他的脖子,在寺院里拖来拖去,拖完了说:扔到山上去喂狼去,喂鸟、喂虫子去!师兄弟们于心不忍,偷偷地买了口棺材埋了起来。无明的弟子们根本不理解师父的良苦用心,明眼人遇到盲人,有理也说不清,也不能跟他们说。今天就讲这么多,下边的时间给你们提问题、讨论。
问:我昨天向您问,我师父让我去北京取个印……?
师:你师父的印被他的侍者拿去,而且已经卖掉了。
问:阿弥陀佛!是。他人跑到哪里去了?
师:东西都卖掉了,还找人干什么?
* 在建男众闭关房的山上挖出了“五色土,”你们有时间可以去看看。按过去风水学讲:挖出了“五色土”,这地方不出个王爷也要出个侯爷,我们这儿不需要王爷、侯爷,出几个罗汉就行啦。
* 天气热了,下午就不要出坡了。早上七点半出坡,10点半赶快收工。上、下午劳动,大家受不了。有些事要先做,有些事可以后做,领导要安排好。
问:打坐时后背疼是怎么回事?
师:你这是过去伤着过,气血到这儿通不过去就会疼。
问:尊敬的上师,我和李桂霞想做您的弟子,不知道您收我们不收?
师:每次来这儿有要拜师的,我都会问自己:够不够做你们的师父?纵然你们认为是师父在选择徒弟,实际上是弟子在选择师父。我曾说过,只有弟子炒师父的鱿鱼,没有师父炒弟子的鱿鱼,只有师父包容弟子,而没有弟子包容师父……。
问:真是慈悲的圣者,让人感动的心里掉泪。
师:不要把我当做圣人,那会令你们失望;把我当成个出家人我就感激不尽了。这次去贵州讲经,好几个庙里的主持都要我不要建闭关中心,要把庙送给我。
你们要了解我办事的风格,就像去年从湖北来的一个人,要拜我为师,说我是开悟的圣人……。越是这样,我越知道他不了解我。后来因为和我的知见不一样,又说我没有修行、什么也不是。
某沙弥: ××顶礼上师,××请求做上师的侍者,永远跟随上师。
师:虚云老和尚是一代宗师,一辈子都没有侍者,我非常佩服他老人家。我年轻轻的、耳聪目明,要什么侍者?
问:学佛一段后什么都不感兴趣了,什么也不想干了。
师:一定是被导入一个误区了。学佛以后,应该是更积极向上,而不是变得消极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社会上有些人瞧不起我们出家人和一些在家学佛人的原因。
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5月28日(四月二十八日))
知德者少,知道者更少。道为体,德为用。如果一个人是真有道者,他必然是有德者;一个人是真有德者,也自然能够入道。
今天有一个人问我,修行里面是否有“男女双修”一说,也有的人原本不信男女双修,甚至反对男女双修,而最后自己也走入了这条路。究竟在修行中有没有男女双修这一说?一个人如果真的超越了就不需要借助于男女双修;如果没有超越,就不能男女双修,用了就会堕落。一个人达到我空、法空,就自成阴阳,就不需要借助于外面的阴阳来修。
宇宙有阴阳,个体是缩小了的宇宙,里面自然也会有阴阳。当一个人在没有突破生理这个阶段的时候,体内生理上的欲望确实没有办法排遣。如果你能够把身心空掉,自然也就能够降伏身心、降伏生生世世的欲望。因为众生多数是从欲界下来的,所以欲望对于众生来说是根深蒂固,很难降伏。
众所周知,汉传佛教从来没有、也从来不需要这个方法。过去开悟的高僧大德,哪有一个是这样修成的?唐朝开悟者不记其数,都不是用的这种方法。佛经上也从来没有记载,汉传佛教也从来没有。既然没有这种方法,为什么还有人执迷这种方法?“既想做神仙,又要贪恋红尘的快乐”,一个修行人如果降伏不了自己的身心,根本称不上修行人,他也不可能入道。所谓“修行”,无非就是降伏自己的身心。当然,密宗里有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说佛祖传过密法(即双修法)。如果佛祖需要这些,他又为什么舍弃妻子,远离那么多美女,跑到山林里去独自清修呢?然而众生总会为自己找借口,甚至找到佛祖有这方面的“经典记载”。大家都知道“佛经”是佛涅槃以后,弟子们集结整理出来的。既然是有这么个出入,后来又有许多人去记录整理,并非都出自阿难一人之口。
如果一个人还没有超越身心,怎么能叫“入道呢”?充其量是在“修道”,根本没有“入道”,更没有“得道”。修行首先要达到“我空”,继而达到“法空”,再达到“空也空”。既然是“法”都空了,难道还需要双修(这种方法)吗?别说没有双修一法,即便是有,也一定是佛陀为了方便度众生。让他们不要忘记“道”,让他们暂时享受这些红尘里的快乐。一旦修行上路,不可能会再贪恋这些生理上的乐趣。大家都知道佛早已超越了一切,为什么还要回过头来,走这个人生的过程,学一些俗人的所作所为呢?
当一个人身心没有入道的时候,一定是停留在红尘的欲望里面。有的人很会诡辩,说是“随缘”,既然是随缘,为什么不随佛说的戒律的缘?为什么要随佛所反对的缘呢?佛在《楞严经》中说的非常清楚:“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修行不断淫欲,如同煮沙成饭的道理一样,成道绝无可能。好多出家人、在家人非常推崇的活佛,有些活佛一个老婆不够,要两个,甚至三、四个,老婆越多,越被崇拜,认为功夫高;清心寡欲的,反被认为是功夫不到家。
实际上古人真正讲道,不是“男女双修,”而叫做“阴阳双修”。人与天的阴阳、天与地的阴阳、地与人的阴阳。这叫正确说法。后来的人把它歪曲了,误解了。将“阴阳双修”歪曲成“男女双修”,把整个性质都颠倒了。人本身就具备阴阳,任脉下降、督脉上行,前流向后、后流向前,自身阴阳平衡后,自然能够平静、能够入道。
一个修行人所追求的应该是“道”,而不是一个“场”!若真有道,无处不是场;场多得不计其数,没人住;而有道的人是少之又少,简直很难碰到。古时候道与场不能分开,现在处处是场,无一处有道。光有场而没有道,只能是一座空庙。身心是道场、天地为舞台、众生是福田,当一个人真的内在获得了道,随处可安身心。正是因为内在没有“道”,才会对外界的“场”执著地追求。
如果说一个修行人,他在当下、眼前不能入道,想要找一个很好的场地(无非是没人的地方)去独自清修,实际上这种心态的修行人,找一个没有人的道场独修,反而更有利于他打妄想。当一个人事情很多,一件接着一件地做事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打妄想。全身心投入到事情里面,本身就在道中!哪里还需要追求一个境界才能修道呢?一个修行人只愁自己没有道,根本不愁自己没有场。
都知道南北朝的寺庙最多,实际上现在才是最多的,比南北朝时多了许多倍。虽说政府不允许建新庙,只允许恢复旧庙,但是实际有好多是新建的庙。政府宽大为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政府官员也都有善根,有好生之德。他们也希望这些修行人能净化社会,提升自己。尤其是近10年来,寺庙如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地建起来了。
要想自己的功力上升,必须要大众熏修,不能一个人独修。现在的修行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愿意落在“空上”,而不愿意落在“有上”。人一多就要躲起来,要么就不高兴或者烦了。这怎么称得上是修行人呢?如果你对眼前的人、事、物、理无心的话,这些东西怎么能转得动自己呢?往往是“物不迷人,人自迷物”。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