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

_21 释万行(当代)
养鬼的人通常是到缅甸、泰国把鬼请回来,供在自己家里。民间的那些巫婆神汉,他们养这些小鬼能够帮他们查一些小事,大的事情并不能查到。
一个修行人,你信什么就和什么相应;拜什么,什么就来接引你,以后你就成为谁的子民。你拜佛、信佛就和佛相应,成为佛的子民、佛的眷属;你拜精灵鬼怪,信它们,就成为它们的眷属和子民,临命终时精灵鬼怪就来接引你。为什么我们在皈依的时候都要发愿:皈依佛竞,宁拾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
有些修行人在身体上用功,也就是在修“气”,认为修气就是修行的根本。实际上修行,自古以来都是分四个阶段。不管你是否按这四个阶段去修,你的身心反应都一定要出现这四种现象。也就是说分四个阶段出现。
最初,身体上有一种“气机”的感受,就像是有一股气流在体内有规律地转动。这是最初的反应;当“气”的阶段过了以后,就是“光”的阶段。打坐看到光,或者是睡觉看到光。
第三个阶段,神识可以脱离躯体,人在打坐、睡觉、或者是入定的时候,神识跑掉了;第四个阶段,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修心态。心态的解脱才是佛门里面讲的真正的解脱,并不是你的神识能够出去,就是最高的解脱。
在香港讲了五堂课,最后实在不愿意讲了。香港那么多大和尚去讲法,而且世界各地的大师都到香港去讲法。因为香港是非常自由的地方,各个教派在那里都设有联络点。既然那么多灵性的大师在香港讲课、传法,带领这些信众修行,为什么有些人在修炼上一直停留在修身体这个阶段呢?
有时候根本不愿意讲,知道讲了也没有用!可是有时候看到他们迷得那么深,不讲好像又过意不去,但是讲了以后他们也不改,谁也扭转不了这种局面!这可能就是不同的时代流行不同的方式、方法吧。
现在许多佛门弟子,甚至包括我们出家人,还在身体上面修“气”,在这个方面转来转去。“气”的反应,它只是最初的一个阶段,在初禅就已经结束了,就超越了这些“气”的反应了,怎么能够把它当作一个根本的修行方法呢?
我以前讲过很多次,一个修行人你不把自己的身体忘掉,你就不能够“入道”;不把世俗上的功名利禄放弃就无法修道,你也入不了道。何为“境界”?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修行途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或者叫“沿途风光”。在修行途中出现的反应,不外乎身心两方面的反应,如果一个人把身心都空掉了,哪里还会有这些现象出现呢?
今天给大家一个话头回去参:“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时候生起的心是什么心?”大家记住这个话头,回去静坐的时候参一参。为什么古人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一个人达到“无所住”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心态?这个时候是不是还需要生心?还是无所住的时候就有一个心呢?
降伏其心之三(2004年4月4日(闰二月十五日))
昨天晚上我给大家一个话头,让大家去参,大家是否参究出来了?大家还记得是什么话头吗?(答:在那里解脱?)
佛法里面所讲的解脱是现在,还是未来?是活着,还是死后?记得我19岁的时候,遇到一个人向我的同学提问题,他说:“你们佛法修到最后,最高的境界是什么?”我的同学说:“是解脱、是成佛。”那个人又追问了一句:“何时才算解脱?何时才算成佛?”我那个同学当时回答了一句:“死了就解脱了、就成佛了!”
当时我就知道他回答得不对,可是我自己也没有很好的答案来回答他,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放在我的心里。十六年了,因这个话题,又引出一连串的问题。
我再给大家一个话头:“佛法的起落处是什么地方?”如果大家对这个话头的意思不明白,我可以解释一下:就是说你修学佛法,你从哪个地方下手?你圆满了,又落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说落在什么地方算圆满?
“佛法起落于何处?”或者叫做“佛法起落在什么地方?”起,起在什么地方?落,落在什么地方?如果这个问题你回答不出来,我可以告诉大家:你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用功!你也没有理解佛法的真实含义。
学佛的意义在何处?你平时想开智慧,不在这些问题上面琢磨,那你在哪里用功呢?是不是坐在这个地方随着妄念跑?一会儿压一下子,一会儿跑一下子!就这样来来去去,几个小时过去了。
因为你在静坐的时候有了一、两个小时的休息,所以比不静坐要舒服得多。你以为这就是道,实际上头脑里面热闹得很!如此下去,何时能够入道呢?
第一个问题大家还没有回答出来呀!佛法所说的“解脱”,是在哪里解脱?我可以告诉大家,如果你把希望寄托在死的时候解脱,甚至死后解脱,那你是自欺欺人!你活着的时候身体就不健康,你死了以后身体就能健康吗?你活着的时候就没有解脱,你死的时候就能够解脱吗?你活着的时候就没有入道,死了怎么能够入道呢?
那么你们会问:佛法里面讲的“中阴超度”、“中阴成就”,难道是假的?我不否认有这么一个说法,可是你既然是一个年轻轻的人,又不是一个即将命终的人,为什么要把希望放在最后呢?为什么不把希望放在现在呢?
你在这娑婆世界不能解脱,满脑子贪、嗔、痴,难道你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够解脱?到了极乐世界就没有贪、嗔、痴?你在这个地方就放不下 ,到了极乐世界就可以放下吗?在这个地方就压得你走不动了,又如何能够到极乐世界呢?你已经走不动了,岂能到达极乐世界?(答:……)
那么修学佛法从何处下手呢?你最后又落在什么地方呢?(答:……)道芳,你不要回答那么快呀!你回答的都是错误的,连边儿都没沾上!我问你:你怎么从心里下手?你以为像你一样天天念念阿(e)弥陀佛就是下手?你连阿(e)弥陀佛都念错了!整天念做阿(a)弥陀佛、阿(a)弥陀佛,连个阿(e)弥陀佛都不会念,还念个阿(a)来!
整个佛法就是被一位所谓的大师把它给扭曲了,明明过去都是念阿(e)弥陀佛的,那个大师出现了以后,他在传教,现在全国上下、世界各地都在念阿(a)弥陀佛!既然你是传净土宗的,你知道临终从头上出去,往生净土,为什么嘴巴张那么大呢?(注:发a的音,力量从嘴里出去;发e的音力量震动上颚,传导到头顶上,从头上出去。)
还叫大家观想肚脐眼儿,观想脚下,你把神识引到肚脐眼儿、引到脚下,临终是从肚脐眼儿、从脚下出去,进入饿鬼道、进入地狱!既然你知道修净土宗,临终时从头上出去,为什么还让人家把神识守在肚脐眼儿、守在脚底呢?还让人家念阿(a)来?稍微明智点的人都知道,这个大师是假的!连佛法基本的理念都不懂。你一念e,头顶上的莲花就开了;你一念e ,整个力量就从头顶出去了!你们现在“a” 一下子,你们再念e ,念e 的时候,整个力量冲到头顶上,莲花苞胀一下子,一冲就冲出去了!你念a一下子,头里边的力量全部从嘴巴里面出去了。
就算这一点我的理念错了,为什么你传净土的还要大家把神识守在肚脐眼儿、守在脚底呢?那不是把人家的神识引到下面去了?既然你传净土、知道神识从头上出去往生极乐净土,为什么还要把神识往下引呢?
还把大家的希望寄托在死后往生极乐世界,佛法的起手是在当下,佛法的最终结果还是在当下!上上佛法的精神不提倡过去,也不提倡未来,只有当下!下手是当下,最后也是落在当下。你如果不承认这一点,你纵然修三大阿僧祗劫,也不会有丝毫成就!
所谓的佛法承认有过去、有未来,那是对中下根器的人讲,真正上上根器的人,只有当下!当时神秀的弟子是上根器的人,惠能的弟子全部是上上根器的人。
只有当下,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佛法说有“过去”,那是因为你已经把握不住了,虽然它有过去,如同没有。佛法说有“未来”,未来还没有来,你也没办法把握,只有当下。这是禅宗里面的最高境界,也是佛法的核心!
你当下放不下,当下不能解脱。所谓的“当下”,是未来的当下,也是过去的当下。你能够在这一个当下入道,在下一个当下还是入道。也就是所谓的这一念入道,下一念肯定入道,也就能够念念入道!你既然一念能够入道,这一念和下一念、下下一念会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说一念抓住,念念抓住;一念入道,念念入道。一个当下能够入道,每一个当下都能够入道!
佛法最初是讲“当下”,后来为了更精辟地解释,又讲“刹那间”,刹那间比当下还要迅速。你能够在这一刹那间抓住,那么每一个刹那间都能够抓住。也就是说你今天会做的事情,不可能明天就不会做了;你只要是今天会做,明天、后天永远都会做!
如果你下手的功夫不是在当下,而是在回忆过去、渴望未来下手,这已经叫做邪见了!如果你成就了以后,在行愿的时候,还是落在当下。你只有时时刻刻在当下,才能够使功德圆满。
佛法上讲的当下,不是社会上说的那种“现实”,给人家介绍佛法千万不要介绍错了。我听到有个出家人给人家这么介绍:有个俗家人问他佛法讲的“当下”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就是要现实一点,这就是当下!”我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一个出家人向一个居士这样介绍。尽他*的胡说!“当下”怎么是“现实”呢?这个人还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大和尚在传教!
佛法里面讲:“宁可千日不悟,不可一日着魔”呀!宁可不让大家信佛,也不要让大家信了“邪佛”、入了邪道。我们佛教里面很多人抱有这样的观念:“他虽然讲得不对,是邪知邪见,但是也有很多人因他所讲而信佛了!”你这种“信佛”有什么用呢?你信的是邪佛,还不如不信!也就是说你一入手、第一次接触、一上道就是邪道!还不如不上道,不如不信佛。
你站在那个地方不动,有一个真正过来人一带你,就进入了正道了。你说与其站在这个地方不动,不如跟着一个邪的老师跑,那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多经书你不读,光去读人家的“注解”!为什么过去的祖师爷们呕心沥血,把那些(佛经的)原文、原著保存下来,刻成碑文?他就是怕以后有人篡改,根据自己的思想来解释扭曲佛经。
我们必需要先读原文,再读人家的注解,如果你先读人家的注解,就容易被人家的思想牵着跑,进入人家的思维方式、进入人家的思路了!你如果先读佛经,你就形成自己的思路和思维方式,然后你再去读人家的注解,你就有能力鉴别了。
如果你把希望寄托在临终,注定你这一生一事无成。你想在修行途中有丝毫的成就,都是不可能的!
有时候想起禅宗的思想境界,真的是让我信服得五体投地!可是又没办法讲给众生听。不要说我了,就连过去的祖师爷、佛菩萨都拿众生没有办法!我这也是看破了,没放下,明知不行,还要讲。
有时候我想:有些信徒跟随我身边这么久了,连佛法的真实含义还不明白。有一天出去了,有人问你跟了万行身边多久了?一年、两年!如果你来讲法,明眼人一听:万行狗屁不是!人家问你一句:你在万行身边,万行对佛法的起落如何解释?你说“临终解脱”。人家说万行啥也不是!
就像过去马祖禅师问他身边的一个小和尚:你过去在哪里用功?佛在何处啊?你师父是怎么教你的?小和尚回答:佛在西方!马祖说:“你师父狗屁不是!”多丢师父的人?!这个小和尚不服,你竟敢骂我师父!难道我师父说得不对?我回去问问师父。
回去后对他师父说,马祖骂你什么都不是!师父说马祖问什么来?小和尚说:问佛在哪里?师父告诉他:佛在眼前!小和尚一听,哎呀!这个回答好,马祖听了肯定高兴!于是小和尚又跑到马祖那里,马祖问他:你师父怎么说的?他回答说;佛在眼前!马祖说:这个老头这么狡猾!
但马祖知道小和尚的师父所说的真实含义。实际上他是说佛在自心,自己就是佛。这位老和尚很婉转幽默,我的眼前是你,你的眼前是我,你就是佛,我就是佛!他只是没有直接回答:这个心就是佛。我们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只会拿着别人嚼过的东西,自己来嚼!你问他怎么下手哇?回答:从心下手,具体下手的办法根本不知道!
试问在座的大家,你修行几年了?既然你知道从心下手,为什么修行几年了,一点境界都没有呢?可能你会为自己开脱说:一切有相皆是虚妄,境界是不究竟的东西。可是你连不究竟的境界都没有!
境界是必须有的,它叫做“沿途风光”,是上路的标记。譬如说你没到翁源县,你到了官渡,就知道离翁源县城还有三十公里;到了翁源县加油站,离县城还有两公里。这就是沿途风光、这就是标记。
为什么古人讲三界二十八重天,天天有不同的境界呢?你进入哪个禅定,你的生理和心理都会有反应,丝毫不会错的!你自己没有反应,就说那些境界是假的,还用《金刚经》上的话来应付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有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人家已经修到那个音、色的境界了,我们现在哪里有音、色?眼睛一闭呀,眼前是一片漆黑!往那里一坐,满脑袋浑浑噩噩!
看看大家的眼睛那么昏暗,哪有一个是亮晶晶的?那有一个有神的?
你为什么要把解脱的希望放在临终呢?你这是放纵自己!就像你今年没把这件事情做完,留到明年做;到了明年还是没做完,你又说明年做;明年复明年,总也做不完。为什么说修行要“如救头燃”呢?如同救头上的火一样,刻不容缓!所谓“火烧到眉毛上来了”,一分钟、一秒钟都不能够等了!
一个真正用功的人、一个真成就的人,他们都是起于当下,落入当下。佛法不是不承认三世因果,也不是不承认昨天和明天,但是昨天和明天对我们来说意义都不大,只有当下。
“当下”很快就过去了,如果你真的抓住了当下,也就意味着你“过去”都抓住了,都没有空过!因为当下,它马上就成为过去了,如果你今天活得有意义,当明天你回忆它的昨天(也就是今天)的时候,也就非常有意义了!
心中有事不等明天,今天不寄未来,过去之事不存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了,你把它存在现在这个心里,还有什么意义呢?明天的事、未来的事,你知道中间会有多少变化呢?佛门里面讲“念念不同”啊!前念和后念都没有一个相同的!你怎么能够把握得住呢?!
为什么人家说因果不是固定的呢?有的说:“因果定了”,实际上这也叫做邪见!邪见它比那个断见还要好一点点,还稍微有一点点正确、还沾了一点边,它只是斜了。那个断见呢,是完全背道而驰、牛头不对马嘴!
一个学佛的人如果不能够接受这个观点、不承认这个观点,你永远活在自己的枷锁当中走不出来,你这个当下没有把握好,不要紧,你马上再把握下一个当下,你总有一个当下能够相应、能够把握住。一旦掌握了一个当下,你就很快会掌握第二个当下、第三个当下!
临济祖师告诉大家一句话;“吹毛用了,急需磨”,何为“吹毛”呢?古时候非常锋利的宝剑,从头上拔一根头发,对着剑刃一吹就断掉了。他说这么锋利的宝剑,用完了以后还要及时保养、及时磨,否则的话,你的宝剑即使再锋利也会慢慢变钝的!这么锋利的宝剑用了还要及时保养、及时磨,何况我们一个凡夫俗子,怎么不需要随时随地、每时每刻来保养、来观照自己的心念?要时时刻刻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不是说你大彻大悟了,就什么都不用干了。
刚才讲到“现实”与“当下”,它们有本质上的区别。“现实”原本指客观存在,而社会上所讲的“现实一点儿”,带有刻意、强求和急功近利的意味!佛法所讲的“当下”,那是一种最高的境界,是一种超越、一种洒脱、一种自在,而且是一种无碍!
实际上净土宗也不是说只有在临终时往生极乐世界,因为现在众生的根性太差了,有些祖师爷出于慈悲、出于方便度众生,他知道你这个根器不行,活着的时候不可能了脱了,达不到你的愿望了。怕你退失菩提心,他就善巧方便说你生前好好念佛,临终能够往生净土。结果长期这样说,你也这样说,他也这样说,大家以为这就是净土宗真正的精神,是死后成就!
过去的祖师爷明白是为了方便这样说,现在的大和尚,他不明白,他以为净土宗的境界就是这样。好多人都说禅、净、密是不一样的,不能共容共处。净土宗讲“净念相续,花开见佛”,那跟禅宗讲“当下顿悟”,密宗讲“即身成就”有什么区别呢?
是因为我们知道的佛理太少了,每天待在自我内心狭小的空间里面,不接触外面的佛理。譬如说你是修净土的,就不看禅宗的书;你是学禅的就不读密的书。有个成语叫做“夜郎自大”,现在许多学佛的人都犯这个毛病。而且有很多师父为了抓信众,强调一门深入,不让看经典、不让看某某菩萨的著作,某某论也不要读,某某法师开示也不要看。
不怕你看,就怕你看不懂!一个真正的法师,怎么会怕自己的徒弟多接触外面的人、多读外面的书呢?你们可以想一想,我们的父母亲怕我们多读书吗?又不是像现在社会上那么多黄色的书,父母亲不让我们读,怕我们中毒了。我们读的都是佛书,而且是几十岁的成年人在读佛书!你学佛只有先广、先博,然后才能够专一。
你从来没有见过佛经,当你得到一本佛经后,高兴得又跳又叫:我这一下可得到最好的宝贝了,世界上只有我手里的书是独一无二的!当有一天你再往前走,看到前面还有经书,拿到手里一看,发现比你手里的经书还要好!再往前走还有更好的东西。
为什么你不往前走呢?因为你认为你手里的第一本书是最好的,你认为你的师父是最伟大的,你认为你自己是最聪明的,所以你就不愿意继续往前面探索了。譬如说我们都认为佛经是最圆满的,难道道教里面的经书就不是智慧的结晶吗?难道《圣经》就不是智慧的显现吗?
过去修行人门户之见特别厉害,现在开放了,那是因为时代到了这一步,你不得不开放。你再抓住手里仅有的一本书,一直读下去,不再接触外边的书,那你将来就没有办法迈出自己心灵的空间!你以为念句阿弥陀佛就能够成佛了,你以为盘个腿就能够成道了,不是那么容易的!
你理不明,路就没有办法清;路不清,你就没有办法入。你既然没入,又如何出来?就算是你出来了,最后还有“画龙点睛”的那一刻!你出来了,你站在哪里呀?你落在哪里呀?就像上次我问知客师一样,我说:这个大殿里哪个位置是我的呀?我应该落在什么位置呀?在这个问题上我就是个外行,我不懂,我就不知道我的身份应该站在哪个位置。
你说你学佛开悟了,走进去了,又走出来了!我告诉你们,你们出去也可以考考人家,你听到某某某开悟了,你给他顶礼之后,问他:你现在落在什么地方啊?他如果说“落在念佛上、落在打坐上”,你就知道他是什么层次了。
不懂就问,你能问是一件好事情,就算是我答得不对,你以后还可以看经书;你觉得不满意,可以把这个问题放在心里,以后还可以向别人请教。
佛法有起有落,最终的落,一定是落在最初的起点上!
我们今天就讲这么多了,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说出来一起讨论。不要以为自己讲得不对就不讲。你们认为谁讲得对?难道你们认为万行讲得对?那只是你们认为。我所讲的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也不能够代表佛的观点,只是自己学佛以后,领悟到的一点心得体会罢了。
道芳,你再讲讲,你修行这么多年了!(道芳师:……)好,你明天给我们讲一讲念佛的体会,你不是整天念啊(a)弥陀佛吗?跑到那个灵通岩那儿搞了几个月,又跑到青山那儿搞了一年,到处跑着念佛。到处忙着盖房子,哪里有心念佛?累得个半死!房子盖好了,住上一段时间,又不安心,又跑到一个新的地方,又盖房子……
(道芳师:心想着找个人少的地方,没想到跑到哪里人都不少……)
我给你讲我个人的一个故事,我出关的当天,有我的几个师兄弟来了,还有几个同学也来了,他们来迎接我出关。那天出关的时候,有三千多人。晚上人走得差不多了,我有个师兄问我一句话:你闭关三年住在山洞里,几乎不见人,所见到的也只是护关人员,今天突然见到这么多人,你紧不紧张?习不习惯?
当时我回答他说:这句话如果是别人问我,我也许细心、耐心地回答他,但是你问这句话,我就要骂你!我就懒得回答你。接着我回答他一句,我说:“目中无人”!他听了以后,马上合掌说:明白、明白、明白。
宣化上人法宝论坛 → 佛法交流 → 禅定实修 → 降伏其心之三(释万行上师)
降伏其心之三(2004年5月3日(三月十五日))
今天晚上印宽师给我们讲一讲。
印宽师:我昨天打坐,思索一首偈子:“若人静坐须臾间,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请上师解释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佛教里面有一句话:“念佛一句罪灭恒沙”,意思是说念一句阿弥陀佛呀,我们的罪孽就可以灭掉恒河沙那么多!实际上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罪孽,即便是有那么多,念一句佛号就消灭了,你说说我们学佛以后念了多少阿弥陀佛了?难道我们的罪业还没有消灭吗?按这个道理来讲,按这个方法计算,我们的罪业早就没有了!
事实上我们念了那么多佛号,为什么没有像说的那样呢?(答:没有相应。)对!说得非常好,念佛没有相应。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刹那间的相应,有过一次的相应,和道沟通了,就扭转了我们的业力了!既然这个力量扭转了,就像水势,把水头扭转过来了、改变方向了,就不会再朝以前那个方向流了。
可是我们天天静坐也没有与道相应过!果真我们的身心清静下来以后,有刹那间的相应,只要有过一次的相应(就是说你不管用什么方法,捕捉到一次,相应过一次)以后,你屡次捕捉,慢慢就会熟练了。因为你有了一种记忆,带着这种记忆,继续去捕捉,不断地相应、相应……,慢慢地就形成一股大的力量。有一天就会真的与道打成一片。
印宽师:上师,您觉得大家现在的进步程度、速度正常吗?太快还是太慢?
师:我觉得不正常!大家那么虔诚,为了鼓励大家,说“有所改变,改变得很慢”。实际上这是一句错误的话,要么就没改变,一旦改变过来就不存在快与慢。就像我们的念头一样,速度是非常惊人的!你的散乱心有多快,一旦扭转过来,你入道的速度就有多快。
为什么不改变?我经常在自己身上找毛病,分析来分析去,还是我自己的德行不够!有时我回忆自己求道的经过,不是自吹自擂,我最初给自己定的,一旦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习气毛病,我一定要当下把它改变过来,而且这一辈子不允许它出现第二次!
回忆起我在修行当中,有两个人给我的影响是最大的。第一个就是九华山的空有和尚,我见到他时,他劈头盖脸地把我臭骂了一顿,当时我感到莫名其妙!但是他骂完了以后,我的内心连一丝反抗他的念头都没有过。这里我所说的“反抗”,也包括为自己辩护。不管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只要他说出来,我都会检讨自己是否存在?我全盘接受了他。如果我不存在,他就不会说。
问:……(录音不清。因为录音机放在上师身边,提问者是场下的听众)?
师:我们修行人不要在环境、在对方身上找毛病,一定要学会在自己身上找毛病。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做任何事情总是喜欢在外界找原因,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无论你是做事、还是修道,都很难进步,或者说根本没办法进步!
为什么说修行人要经常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你如果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眼睛整天盯着对方,这样就很可怕,这样长期下去,你的内心就不平衡。在不知不觉当中就有了傲慢心,产生了邪见。
因为我们投奔一个人、交往一个人,是要学人家的优点、学人家的长处,不是来找对方毛病的。如果是找毛病,每个人身上都有毛病,都有不好的习惯。既然我们是修行、学习,就要善于发现对方的长处。
就像那个嗜赌的人,当发心不再赌博时,砍掉自己的手指;但是当他走到麻将馆了,一只断手还是要去赌!这就是凡夫,做不了自己的主。
凡夫说起来可怜,做不了自己的主,可以做别人的主,凡夫就是这么颠倒。我们管不住自己,但是往往别人可以管住我们,强制性地管住我们。所以凡夫必须要别人管自己!圣贤是自己管自己。圣人是已经在位了,贤人呢,是在修行途中的人。那么我们凡夫必须要别人、也就是外边的力量才能管住自己。
问:……(录音不清)?
师:这本书很好!我劝大家凡是想实修实证的人,都要学一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学一学《菩提道次第略论》,因为学习了这套书以后,你会对修行的次第、概念、方向以及轮廓都会有一个很清晰的了解,乃至说能够掌握!
问:……(录音不清)?
师:实际上你能够对一件事情专一,就能够对万件事情专一。你能够对一件事情专一以后,你肯定不会渴望放弃手中的事情,专门再去“专一念佛”。你已经能够深深体会到:我现在专一,本身就是在念佛!如果你真的能够专一在念佛的话,你在吃饭时会想到,我现在也是在念佛,也是在吃饭。“吃饭”和“念佛”,它们是没有区别的。所以过去那些祖师们修到一定境界,整天都处在三摩地中,他们讲:每天吃饭没有咬到一粒米,每天穿衣没有穿到一丝麻!因为他每天处在这种状态里面,是通过这种方式入定的。
你如果换一种方式,在吃饭的时候每一粒米都嚼得那么慢、那么细,而且能够用心去体会它,这也是一种定。通过这种定继续地深入,也能够进入三摩地里面去。
如果真能够把心给看住的话,就可以不需要再修其它的法门了!之所以我们需要这个法、那个法,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看不住自己的起心动念。一旦我们能够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那就意味着我们当下就处在一种很深的禅定里面,否则的话,就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
平常我们偶尔也能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哎呀,刚才怎么起了这么一个不好的念头?!”那说明这一刹那,你内在的力量没有向外奔驰,是在内观、内看,所以你才能够发现刚才那一念不清净。为什么我们平时很少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因为这股力量一直是通过你的六根在向外寻觅。
※ 我们为什么把过去的都忘掉了、未来的把握不住?就是因为没有把心回在当下,一旦把心回在了当下,过去的事情你还会记得很清楚。这种“记得清楚”,它不会在你的脑子里面经常反复出现,根本就不会出现。而是当你需要它、回忆它的时候,它才会出现。如果不回忆它,它永远不会出现。
为什么人家过去的修行人记忆力那么好?因为他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曾经在当下用心投入过,都是在当下就已经经验了。一旦当下的这一件事情过去了,他也不会再回忆,除非他需要,自然就会重新出现。用的时候就有,不用的时候就藏起来了,已经储存在八识心田里面了。以这种方式储存在八识心田里面,它就永远不会翻腾了。所以在他的头脑里面,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念头。
问:什么是法?什么是道?
师:站在因地上来讲,“法”就是工具。通过这种工具到达一个地方,达到一种境界,或者说深入到一个层次。站在究竟的果位上来讲,法也是道,道也是法。
问:……(录音不清)?
你说的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为什么我说非常普遍呢?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修行人,普遍的都是诵诵经、打打坐、拜拜佛、念念咒语、观想观想。因为普遍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所以修到最后,都感觉到没有后劲了,上不去了,一直停留在这个状态里面。你再拜不拜佛、诵不诵经、打不打坐、念不念咒语、观不观想,都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你做也是这样,不做也是这样,所以就会对修行的前途感到很渺茫,甚至还有点恐惧。如果你有一些个人嗜好的话,譬如说雕刻呀、绘画呀什么的,你还容易打发一点时间,如果没有个人嗜好,想修又修不进去,放弃又感觉舍不得。因为你有了真正的信仰,而且也有所感觉和体验,确实认识到“道”真的存在,但是你又拿不到!就像人家说的:看得见,看不清,也能够摸到,但是没办法抓到它!
问:……(录音不清)?
师:魂(神识)与佛教讲的本来面目,它们不一样。如果我们修行修到能够让这个“魂”离开身体,仅仅说明这个魂它解脱了这个肉体,并不说明见到了本来面目。这个东西它不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但是它和本来面目有关系。
有很多炼气功的人,通过意念的导引,会感觉到有一股力量离开了自己的身体,可以飞到某个地方去视察一些事物。这个飞出去的,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肉体来讲,它仅仅是我们肉体的本来面目,是我们肉体的主人公。它还不是我们佛家所讲的本来面目。
但是要想获得、证到本来面目,第一步,先要把能够脱离身体的这个东西修出来。我们的身体只有这么一个能够出去的东西,一旦把它修出来以后,化身是在它的基础上化出来的,而不是在肉身的基础上化出来的。肉身只能生出这一个,由这一个生出千千万万个!
真正修炼的开始,是先把“它”修出来,脱离肉体以后,真正与道相应、和道打成一片的、能够提升我们灵性层次的,指的就是它!这个时候,你保不保护你的肉体,对修道而言,已经不重要了。但是没有把“它”修出来之前,保护身体对于修“它”而言非常重要!譬如营养不够、身体不健康,你想把它修出来就非常困难。
我们常人几乎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曾经感受到灵魂(或者叫做神识)离开过自己的身体。如果通过一种方法把它修出来,并不困难,可以说很容易。为什么我们佛门里不刻意去把它修出来?因为单单把它修出来以后,你就误以为修道就是如此!而且你有了这种功能以后,如果没有禅定功夫的话,你很难以把握自己!
问:……(录音不清)?
师:你说磁场和“三身”有什么关系?就肉身而言,对于我们修“报身”有直接的关系,对于修化身来讲,关系就不大了。因为化身首先要有力量才能化出来,而这种力量不是肉身所能具备的,他不存在于肉身里面。你必须把第二者修出来,由第二这再修化身。第二者索取的力量,已经不在肉身上索取了。
既然化身是由第二者再化出来的,而且又不在肉体上索取能量,也就是说“化身”的材料不在肉身上索取,那就是说由肉体把第二者修出来,而由第二者去索取化身的材料。
有好多人把第二者修出来以后,误以为是本来面目,误以为大功已经告成!民间有许多巫婆、神汉,有的天生就能脱离身体,你能说他们已经得道了吗?而且这种人临终的时候非常危险!投胎一点也做不了主。譬如他想和佛相应,想到极乐世界,不可能!
因为这一类型脱离身体的人,与他以往的修行方法和心态有直接的关系。道家把它叫做“阴神出窍”,这种说法也对!如果他通过禅定功夫重新下手修炼,再出去,和他前面出去是绝对不一样的。因为要把第二者修出来,和上面衔接,你必须要把阳性的力量和阴性的力量合而为一才行,民间好多能出去的叫做“阴神”。
道家有个词语叫做“聚精会神”,通过禅定以后,把体内的阳神聚集起来,和阴神达到一种平衡以后出去,才能够和宇宙的大力量继续衔接——出神入画。
你看我们出家人,如果修得好的话,他一看就知道某个人是有附体的。谁也没有教你就是通过你平时修禅定的体验、感觉和直觉,你就知道。你只要是通过禅定修行的人,你自然能够识别对方已经被附体。
因为凡是能够附体的,它都是一种阴性的力量。也可以说被附体的人他本身阴性的力量大,才导致了阴性众生附在他身上。因为无形众生全部是属于阴性的力量。正是因为附体的和被附体的都是阴性的力量,它才合在了一起。
所以阳气足的人根本不用担心,你永远不会被无形众生附体,也就是不会被阴性力量附在身上,就像水火不相容一样。
※ 当我们受到惊吓时、遇到危险时,是能够脱口而出念“阿弥陀佛”呢?还是哇哇大叫呢?还是想到别的?如果你遇到危险时能念“阿弥陀佛”,你临终时灵性就能上升了!
问:……?
师:如何做到“过后无痕”?首先你必须做到脚踏实地;如何又叫做“脚踏实地”?直下承当!如何做到直下承当?不迎不拒。它没有来,不要迎接;来了以后,不要拒绝。如何做到不迎不拒?
在这里做个比喻:刚上座头十几分钟,腿不麻,身体里面也没有一股力量在浮躁,而且身体非常轻松,这时候你感觉肉体好像不存在了;念头也没有产生,杂念不多,干扰不了你当下的清静画面;周围的声音也能听到,但是干扰不了你清静的画面。你继续让这种清静的画面延长、扩大、扩大……,到了一定程度,你会感觉到整个自己的身心真的没有了!在这种漫无边际的状态里面,你只有一个很清醒的觉知存在。
必须要在动态当中达到这种状态,而不只是在静态中能达到。要在接人待物当中能达到,否则临终时绝对没有把握!
当这种状态娴熟了以后,你就达到“不住往事”;不住往事,业就自消;业自消了,就来去无痕了。我们之所以有“业”,是因为我们有“住”,有住,就有痕迹。我们现在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住。为什么会出现相同的念头?就因为有住。有住就有记忆,有记忆,就要回忆,回忆就是住。
我们之所以放不下左手的东西,是因为右手没有拿到东西。但造化就是这么微妙,你不敢放下左手的,就拿不到右手的!你如果左手有刹那间的放下,你的右手肯定会在另一个时空得到!可是我们连刹那间的“放下”,都不敢做。
我们把左手比喻成世间的,右手比喻成出世间的,所以你要有所得,必然会有所失!实际上这不叫“失”,叫“放下”,因为你要把力量集中在右手,必须要放下左手的东西。等你真的放下了,你就能够空掉自己的身心了。
我们平时追求空,一旦空掉了,又恐惧得不得了!
降伏其心之三(2004年5月5日(三月十七日))
胃气很重的人,胃气往上反弹,会不断打嗝。这个时候可以稍用一点意念,让肩往下沉——塌下去一点,下巴微微低一点,身体要稍微前倾一点,脖子有一点点往上拔的意思。
如果你的胃气沉不下去,你的妄念不可能熄灭。风大未熄灭,树叶子一直在不停地摇摆!树叶子就是我们的妄念。气浮则心躁!
下午有一个人说到,吸气时小腹是收缩的,呼气时才鼓起来!你们想一想,你瘪着肚子吸气,“气”都憋在哪里呢?全部憋在胸部。社会上有些练气功的,就是这样做,时间一长,眼前会出现许多幻境,最后导致精神错乱。
※ 打坐最初出现的就是气脉的反应,第二个反应就是见到光,第三个反应是听到声音(也有先听到声音,后见到光的)。从我们修行的角度看,这些都是“沿途风光、门头光影”,如果身心都能空掉,就不存在这些反应。
※ 如果你的腿没有过关,你可以做到先从头上空掉,然后中间空掉,再从中间空到下肢;如果你的腿已经过关了,你可以先从下边空掉,再到中部,再到头上空掉。
从下边先空掉,首先超越的是生理上的欲望;从头部先空掉的人,容易开智慧;从中间先空掉的人,不易产生烦恼。整个身体代表“三界”,下边是欲界,中间是色界,上边是无色界。
※ 每次静坐以前,都给自己念头放松、空掉,你带着“身心空掉”的念头静坐,时间一久,你的身心就会空掉。不要小看了这个念头,尤其是修行人的念力,是非常强的!
问:什么样(状态)才算空掉?
师:打坐时身体不会痛、麻,不会感到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身体坐在这里。譬如我们打坐的前十分钟,不会感到痛麻;早晨刚刚醒来时的那一刹那,我们感受不到身体的存在,这两者很类似。
实际上,“身体空掉”是功夫。空掉之前,必须要气脉畅通,气脉畅通以后,进而达到呼吸停止。我们的生死切不断的根本原因,就是念头不断。要想念头停止,先要做到息住脉停。所以古人有的会刻意去训练呼吸。但是不经过禅定功夫,即使训练出来也是暂时的。
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吸一口气憋在那里的时候没有妄念。因为念头都是在呼气的时候产生的,绝不会是在吸气的时候产生。你们不会做(不会将气沉入小腹)不要做,做得不对,时间长了,会气浮心躁,会感到莫名其妙地烦躁。
这些都只是最初学静坐时使用的。与其坐在这里妄想重重,还不如去做一下这些有为法。如果这些有为法还没做好,你想通过无为法直接与道相应,更是不可能!
※ 为什么说话多的人会消耗元气?因为说话的气,直接来源于丹田之气。气沉下去的人特别不愿意讲话,他讲一句话有时需要换两、三口气,感觉到很累。气未沉下去的人就特别爱讲话。
※ 许多打坐的人眼前一片漆黑,那是因为体内的力量还没有由下面往上升。当你把气沉下去以后,气再往上升到上面的时候,眼前一定会大放光明。这里讲的“气”,非后天呼吸之气,是先天之气,“往上升”是指的从“中脉”往上升。
※ 要想头脑清醒、不疲劳,必须要把体内的氧气(也可以说是能量)持续不断地往上输送。能量不断往上输送,人就不会疲劳,而且也不会迟钝。
问:上师,我晚上很精神,睡不着(要到2、3点),白天反倒没精神?
师:你这种情况也是反应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半个月就应该过去了。长期这样,妄念会更多,而且容易看到一些无形众生。
问:小腹感到很坚实?
师:有两种原因造成小腹坚实,一种原因是大肠、小肠有炎症。还有一种原因是浊气排不出去。如果你平躺在床上,就很容易把浊气从下边排出去(也就是放屁特别多)。
※ 头脑越空灵,记忆力越强。当一个人知识增多,也能诱发出自身的智慧,古人讲法能够信手拈来,因为那是智慧的显现,不是头脑想出来的。
问:“一念不生出三界,一念已生入三界”,作何解释?
师:生则有我,不生则无我;无我,无三界可入,亦无三界可出。谦虚才能使人进步,佛家是最谦虚的,谦虚到“无我”!学佛,先要培养起自己的谦卑心,如果培养不起来,“学佛”免谈。
问:怎么样能够尽量放下“我执”?
师:确实不容易!如何训练让自我渐渐消失,必须要经过一个阶段(过程)。大家看过去的祖师爷们在教训后学的时候,是否有过这样的做法:你开口他也打你,你闭口他也打你,怎么做都打你!什么时候通过打骂,你“没有反应”的状态出现了,假我才渐渐消失,真我才冒一点点头。
当我们每天渴望修道时,要强迫自己不要有意去听、去看,必须把身心放在一种放松无住的状态。“不住”,就是“全住”;不看,就是全看;不听,就是全听。你不用时,什么都没有;用时,自然就会出现。住一失九,看一失九,听一失九;不住、不看、不听,也即全住、全看、全听。
佛与凡夫的区别就是,佛的妄念已经熄灭了,而凡夫的妄念永不熄灭。
问:如何做到“全妄即真”?
师:这是属于功夫上的事,通过修行可以达到,你应该问全忘觉真是什么意思才对。
问:我现在正在这样用功,请上师开示。
师:我自己是这样通过的:我给自己意念:身心全部放松了、通了、空掉了。你这种状态突破以后,快则半个月,慢则要100天,就能够达到“来去无痕”!怎么达到“来去无痕”呢?先要达到“无住”;怎么才能“无住”呢?首先要将身心全部空掉。
给身心下指令:松——通——空,实际上三者相互关连,实为一体。譬如松了,就易通,空的同时已经通了、放松了。当你身心都松了、空了、通了,自然会感受到虚空、三界在也无在!对外边来讲是“三界”,对体内就是上、中、下三段。当你身体的上、中、下都通了,自然超越三界。
问:我闭过一年的关,在闭关期间,有居士常常看到我到他家中,只是不会说话。请问上师这是正还是邪?
师:不存在正、邪。有时是你自己动了念头(答:没动念头),这种念头,连你自己也不会觉察到,化身也是念力所致。在修行的某个阶段的确会这样,这还是妄念,非真心之念,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很难再上升层次,会误以为修炼成功了。
降伏其心之三(2004年5月26日(四月初八日))
今天晚上请果志师给我们讲讲开示!
果志师:师父在还是请师父讲吧。
师:讲讲你自己学佛的心得。
果志师:我个人的体会,刚刚学佛的时候,不知道天高地厚!认为学佛没什么高难的。越学越觉得学佛太难了,简直比登天都难!
师:有这种心态很正常。修行修到一定程度,都会有这种心态出现。不仅仅是现在的人,古人也同样会有这个阶段出现。感觉到越往前走,越黑暗!当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就又是一番感受。修行人的心态,就像是爬过几个山峰的经历,经过不断地上去下来、上去下来,才使我们的心态达到一种平静。
为什么常人遇到欢喜的事情会高兴得跳起来,悲伤的时候又会摔倒,落到最低点起不来。当经历得多了,身心会归于平淡。出家人对于世俗上的这种经历虽然很少,但是在禅定中也会有类似的心态。也是要经过不断地上上下下,身心才会归于一种平静。
往往我们有时候容易忘乎所以,就是禅定当中遇到的境界太少。所以说“少见多怪”!多怪一定是见得少,见得多了,自然怪得就少了。
一个人内在的境界有多高,常人是很难鉴别出来的,只能通过这个人的为人处事来判断。因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就是他内在境界的显现。可是修行人犯的都是一个通病,就是喜欢一个人独自清修。“清修”在某个阶段固然很重要,但是不能一贯都是这样修。
尤其是出家人,佛门里的仪规一定要学习。我个人的体会,过去一直住大丛林,什么也轮不到自己操心。没住过小庙,没学过这些仪规,现在自己来建庙,感到什么都不会。过去人们学习这些都是住在小庙里被逼出来的!在大丛林里你连学的机会都没有,轮不到你。
现在大家都还年青,都是小和尚,能学的都要学。往往没学到的时候觉得这件事情没有用途,实际上一件事情你掌握了以后都能用得上。
佛门里的这些仪规,是和众生联系的一种方法。平时,在家的信众们都没有时间到庙里来,往往都是在佛菩萨的节日才来。如果佛门里没有这些仪规的话,很难让信众生起信心。
古人定的这些仪规是很有道理的,它有很多的用处。将来大家要出去弘化一方的时候,会感到祖师们定的这些仪规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必须要去学习。
一个团体如果没有一些仪规,就显得不稳重,像是没有根一样。通过仪规,可以来规范我们的身心。没有仪规,坏的习惯不知道,想要培养一个好的习惯非常吃力!尤其是像我们这个道场,住的都是年青人,年青人的思想本身就比较活跃,行为举止不太注意,让信众看起来,就显得没什么规矩。
老和尚就比较注意规矩,在宣传佛法上,行持上都做得比较到位。将来我们这儿再来了老和尚,要留一、两个给我们年青人做做榜样。众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喜欢跟老人学习,实际上一个人的智慧与年龄没有多大的关系。
我自己对佛门里的仪规懂得太少,过去不做事情感受不到这一点。你们女众好像比我们男众在仪规方面懂得多一些。
不当执事,体会不到它的重要性;当了执事,才体会到它的重要性。没有这些仪规,这个团体就没办法启动!是一个团体就必须要有统一的仪规来规范我们大家的身心。
修行的方法,一个是从里往外,一个是从外往里。作为薄地凡夫,从里往外很难,只有先从外面学习这些仪规,规范了自己的身心,慢慢地往里渗透。尤其是弘法、领众的时候,必须要学会仪规。过去的独觉佛、罗汉,他们住山的时候可以不学这些,一旦他出来领众、弘法,就必须学习这些仪规。
广州有个大和尚,他做方丈升座后,连拈香都不会!当大和尚以后,觉得不好意思,自己跑到小庙里去学习了半年的佛门仪规。
懂得仪规的人在场合上是不一样的,这就像我们修行见地明白就不会迷失方向一样,在场面上不至于晕头转向。
尤其是在座的有想出家的,你三年以内必须要把这些都学会。因为你出家以后就懈怠了,学起来就慢了。任何知识,三年以内没学会,三年以后再学,就夹生了,要一鼓作气!
你们大家有什么想讲的,讲出来我们听听。
问:第二个我出现了怎么办?
师:如果你是很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四大”躺在下面,这时不要走得太远。也就是说最好保持这个画面不动,否则的话,你一动,这个画面一旦消失,就不知道何时才能再出现!第二个“我”出现,一般都是在上面,如果能更清醒地出现,将会出来更多的变化。因为我们的肉身只能化出这一个——第二个我,这第二个我,才能化出无数个化身。
问:看到的第二个我,如果在对面呢?
师:是没找对角度,也可以说是眼睛的误差。你的心态摆在什么地方,它就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因为它本身不在上、下,也不在内、外,哪里也不在,也就是在一切处!我们见到的为什么多在上面呢?因为你生理的力量通过修炼是往上走的。当没有妄念的时候,一定会有一股力量往上升,最后破了头顶,从头顶出去。
问:弟子请问师父,刚才讲的这股力量往上升,是自然的还是要通过作意?
师:修行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往上升。如果作意,它的“度”掌握不好。你用得重了身体承受不了,轻了又不起作用。只要你采用一种方法一直往下修,自然会水到渠成。如果没有水,你挖一个渠道,也是白费功夫;如果大水来了,它自然会冲出一道渠来。况且我们体内本身就有一个天然的渠道。《华严经》中讲:“水清月自现,凿池月不来”,“道”不需要人刻意去做,正因为刻意做得太多了,就干扰了道!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