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

_2 释万行(当代)
  通常大家不相信三世因果,但不会不相信昨天、今天、明天。今天就是昨天的果,同时又是明天的因。之所以今天大家聚在了一起,是因为昨天约好的。明天要到哪里去,又是今天决定的。今天是因,明天是果;上午为因,下午为果;前一小时为因,后一小时为果。你只要动了念头,就会有果。至于果的出现形式,完全由你的觉知来决定。因为头脑生生世世形成了一种惯性,所以总喜欢围绕习气考虑问题。而在习气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未被唤醒。有时是处于醒着的状态,可又不会利用他。在坐的都是几十岁的人了,几十年来都是一直用头脑考虑问题。现在修学佛法,还是用头脑去修。灵性的东西不是靠头脑修出来的。头脑也只是灵性的一个影子,就如水中的明月只是天上明月的投影。
  曾经有人问过我,“觉知”是不是本来面目?觉知不是本来面目,但也从未离开过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即指佛性)。实际上圣人与凡夫的区别,只在一念之间, “觉”与“未觉”之间。“觉”即觉知。凡夫是随着习气走,而圣人是让觉知指着走。你什么时候能把自己训练到随时随地能觉察到自己的念头时,才能够选择适合自己修行的方法。如果说你的念头还觉知不到,师父即使教你一个方法,你用起功来还是很困难,因为你整天都在妄念中度过,没办法息灭妄念。就像一个生病的人,要先把身体治好,才能工作。一个妄念很多的人,修法是没办法修进去的。只有先修掉妄念,上升一个台阶后,才能修法。降伏了妄念,才是修法的开始,才可借助某一个法修下去。再进一步,才能入道。这就是禅宗所讲的三步曲:觉念、择法、修道。如果师父给你一个方法,上来就修,你会感到无法入手。过去传统修学的这条路上,当一个师父教弟子修法之前,先让他诵一部经或者是持一个咒语要几万遍,几十万遍。目的就是为了借助于诵经、念咒、念佛,把其散乱的心收敛回来。密宗先修四加行、五加行的目的也是一样。过去在禅堂里一坐就是几年,不讲修行,就让你参话头,乃至看到起心动念处。因为你的心太散乱,再好的方法传给你,你也无法与这个法融为一体。但现在的修行人都求快,巴不得一年、二年都能开悟成佛。好多人以为开悟或成佛后就算大功告成。什么叫开悟成佛?如果从最平实的角度讲,能够时时刻刻觉察到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就算觉悟,能够亲见自己本来面目就算成佛。(此见是心眼见,非肉眼见。)
  你没有明心见性,看不清自己的习气毛病,不知业力所在,很难下手修炼。通常所说的“盲修瞎练”,指的就是心眼没有打开。如果心眼打开,见到了自己的佛性,你所做、所想,自然会符合道。按宗下讲:明心见性后,才是修行的开始。才能让生生世世的习气毛病一步一步拔除掉。如按教下讲,明心见性后,可以告一段落。
  什么是宗?什么是教?宗是教的核心,教是宗的阐述延伸。或者通俗点讲,宗是指实践,教是指理论,“宗”是灵魂,“教”是肉体!作为一个全面实修实证的人来说,必须既通宗又通教,之所以“宗”上的功夫修不上来,就是因为教理上没有通达。之所以不能踏踏实实地修行,就是因为偏重于理,落到了口头禅上。如果你在教上下的功夫多,你在言行上一定很浮。如果在宗上深入得深,这个人不太乐意出去弘法利生。因为从教上看,每个众生本来是佛,个个圆满。如从宗上讲,虽然众生都是圆满的,但他生生世世的业力、习气,把灵性的力量给吞没了,纵然有佛性,但找不到,如同没有。六道众生都有佛性,但就目前来讲,你敢承认你是佛吗?从本质上讲你具备和佛同样的本性,但是佛没有的,我们还有。有什么呢?就是业障,就是贪、嗔、痴、慢、疑。佛有的,众生也有,可是不会用。当你能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后,按一个方法修下去,入了道,最后又出了道,从道里走出来,目的是为了让道产生用。佛教讲“开智慧”、“解脱”,实际上就是为了生妙用。人家许多不信佛的人,看到我们既不会做人,又不会做事。要真的开智慧,为什么不会做人做事?心里都是这样想,但成果并未出现。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方法对不对?方法对,那就再看我们的心态对不对?心态是根本,方法才是枝末。正是因为根本抓不住,才依赖一个枝末,要把根本掌握住。但枝末是从根本里延伸出来的。你们好多人是在城市里长大的,没到农村去看过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在好几米的藤子上长着一个西瓜,小孩晚上去偷西瓜,看不到西瓜,就抓住藤子去 “顺藤摸瓜”。从枝末找到根本。虽然是枝末,也是从根本长出,原本一体。当心态没有降伏的时候,真的也是假的,心态降伏后,假的也会变成真的。
  “一切唯心造”是对大修行人讲的,初学佛者根本达不到。所谓“唯心造”那是因为你已降伏了心。所谓“被物所转”,还处在起心动念的阶段。一个人妄念多,心很散乱,这与他从事的职业、所处的环境都有一定的关系。一个刚学佛的人,环境对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过去、现在许多修行的人,都要找一个人烟很少的地方去修行?因为面对五颜六色的红尘,他没有办法当下切断六根,只能通过环境来切断六根。无论你离开复杂的环境,还是处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之中,刚开始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要看得清清楚楚。什么叫“动”?什么叫“念”?“动”是指波动,在止的基础上荡漾了一下。“念”是指继续延续的意思。只有通过由粗变细,由细变无(“念”是粗、“动”是细)。就完全成了一个平静的湖面,清澈见底。
  之所以你做不到能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那是因为你没完全放下自己的身心。怎样才算把自己的身心放下呢?当你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全身心完全投入到这件事情上,不要再想其他的事情。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杂念会逐渐减少。另外,一个人的念头多,与没有放松也有一定的关系。实际上把两条腿盘起来,是最好的放松方式,且能够持久。比如说绕佛、散步。虽然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但不持久。时间一长容易使身体绷紧,产生杂念。现在你说,盘腿很累,那还是因为不能完全放松自己的身体。只能通过睡觉来放松。过去的高僧大德们不需要睡觉,就是通过盘腿静坐,完全放松身心。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以后,微细的念头以及刚刚荡漾产生的“动”,才能察觉。“动”对修道来说不可怕,因为它还没有力量形成因,也就不存在果。一旦念头已经产生,就已经构成了因。“因”是种子,是种子早晚有一天必然会发芽、开花、结果。
  有些学佛的人,总担心经常不考虑问题,是否头脑会越来越迟钝?实际上恰恰相反。一个人反应慢是由于妄念多、太散乱。如果平时不考虑问题,一旦出现一件事情,就会和这件事情紧紧扣在一起。如果有杂念,思想就会顺着杂念走掉,哪怕是1、2秒的走开,你对眼前的事情处理就缓慢了。过去修净土的人,为了不散乱,通常采用金刚念佛的方法,嘴念出声,入耳根,再渗入到心灵里。完成金刚念、金刚诵后,会上升到另一个台阶,即瑜伽念、瑜伽诵(默念、诵)。因为这时耳根已降伏了。为什么古人教孩子念书要出声?要高声朗读?就是为效果好,通过耳根渗透进去。之所以学佛修道这么久,没有亲身感受到什么是“道”,根本原因就是心太散乱,连半分钟的“一心不乱”都没出现过。哪怕是半分钟出现,也完全可以体会到古人讲的“万物同一体”,是一种什么感受。即便是有了这半分钟的感受,下次用功时,还能回忆起这半分钟的感受。再走进来,乃至延续下去。比如十几年前曾登过泰山,现在还能回忆当时登泰山时的感受。顺着感受摸下去,会慢慢地登上泰山。这就是记忆。经历过一次就会有记忆,下次就容易。
  造化为什么给我们记忆?就是为了让好的事情继续下去,因为你有记忆,会把好的带到未来。事情没有两全其美,既然有记忆,同样,坏的事情也会带到未来,带到生生世世。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宗教,都不让信徒做坏事。只要有记忆,必然会带到临终、带到来世。基督教讲,临终时上帝来审判你!实际上是自己审判自己。临终时,一幕幕全都出现。之所以你现在有福报,有报应,都是你自己前世做的,把过去的好事、坏事,带到了现在。这就是年阴阳五行,相生相克。除非你像刚才讲的:觉念、修道、再走出来(超越了五行,跳出三界),才不受这些规律的束缚。从道里边走出来,就超越了五行,不存在记忆和非记忆。“洗业障”就是把头脑里过去录进去的不好的念头给清洗掉。
  好多学佛的人说,最好不要有记忆。实际上记忆也是一种享受,看你怎么去运用。入道的感受,哪怕是一分、半分钟,下一次用功时同样还会出现。你真的有心去修炼,这种感受随时会出现。只要出现一次,下次捕捉还能捕捉到。几次三番下来,就可随时捕捉到。随时都在道中,都能修道。有“记忆”就能捕捉“道”,这个方法是不是很好?但掌握了这个方法,未必能管住你的习气毛病。八地菩萨才不需要“善护念”,能念念入道。
  真的渴望入道,有七天就能掌握了这个诀窍。古人有七天就开悟的,那是因为通过记忆,捕捉到感受,七天中通过无数次的进进出出,把方法掌握了。几天把四禅八定走完了。不一定从一禅、二禅、三禅到四禅,四禅八定可在刹那间走完。佛经中叫做“狮子迅三摩地”。目犍连尊者进入狂龙鼻孔,就是用了这个方法。因为用的是心念,心念超越虚空。过去认为光速最快,现代科学证明:念头的速度是光速的几亿万倍。
  你们住在这里,如果细心观察,会感觉到为什么在很远的地方放炮,你屋子里的玻璃会震动?因为空间的空气是一个整体。你修炼到和宇宙成了一个整体,就能与六道众生沟通。因为你的心太散乱,把你和整体(宇宙)隔离开了。记笔记很容易养成思想集中的习惯,因为一打妄想,就记不上,跟不上了,甚至连续不下去。只有高度集中,才能把对方的话原原本本地记下来。
  密宗里修行的方法,对治散乱,用训练呼吸的方法。深吸一口气,马上把呼吸憋住,既不呼也不吸半分钟,慢慢捕捉。一天训练几十次下来,很快能捕捉到入定的实际感受。因为快入定时,也是不呼不吸。在入定时,突然有个动静出现,会感到心脏就像掀动了一样,就像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一样,这是正常现象。
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2月19日 (正月十九日))
大家从五湖四海、各个阶层来到道场,虽然说都是学佛的,但信仰深度不同,层次不同。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目的,来到师父面前。有的是向师父学习的、有的是来求师父印证的、有的是来较量的,也有的是想靠这棵大树赚钱发财的。不论是何种心态的信众,来到师父面前,都很正常。这也是大家的权利。但作为师父面对大家,就只有一个心态:来此就是修道、修福、修慧。有人来了很久了,心态一点也没有转化过来。仍然带着原来的习气毛病。这不怪大家,只怪万行德行不够。感化不了他。
  我不是一棵大树。如果有人想靠一棵大树成名发财,到佛门中去找,那真是大错而特错。一个不信佛的人,想在佛门里发财、出名绝不可能,而且比在社会上还要困难。也许在坐的没有看清这一点。老虎走遍天下也是要吃肉的,老黄牛走到哪里也是被人抓来耕田的。有本事的人,在社会上有本事,在佛门中照样有本事。没本事的人,来到佛门是同样没本事。同时你也施展不开。因为到佛门里来,都是有信仰的,只是信仰的程度不同。如果有一、两个人到佛门里来混饭吃,或者想发财,大家想想,在众目睽睽之下,怎么可以成功?除非你天天装,“装”就活得很累,既然是“装”,就总有一天会露马脚,即便你能装,你不学佛法,不为众生,你也得不到利益。如果是真学佛法,为众生做事情,从中获得一点点报酬,也未尝不可。
  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只看自己,只管自己。每个人都把自己管好,这个团体自然会好。每个人就都用不着别人管。朋友之间,每个人来到这儿,都是来向师父学习的,乃至要互相学习,学习人家的长处、优点,不要抓住人家一点缺点就不放。人无完人,即使是圣人在教化众生时的手法也是千奇百怪,你不理解圣人度众生的各种手法,就会产生疑惑。甚至会退失菩提心,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只要是优点大于缺点,都可交可用。对方造业,是由于自己没有管好身、口、意,给对方造成了一个造业的机会。比如说你有钱,自己没有管好。一个贪财的人看到你有钱,起了贪心,你给他造成了一个偷盗的机会。为什么寺庙里的规矩特别多?比如到庙里去,老居士会告诉年轻人,要服装整齐。一些男男女女,坦胸露背,没有管好自己的身、口、意会诱惑别人,给对方造业障提供机会。高贵的人都是自己管自己。我经常讲,学佛就是管好自己的身、口、意,没有什么好修的。
  既然是团体就会很复杂。因为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没办法统一,实际上人的思想永远也不会统一,因为无始劫来所种的因不一样,现在所处的果也不一样。为什么罗汉有四个层次,菩萨分十个层次,佛还要分三个层次?我们众生岂能没有层次可分?“众口难调”,众心也难一致。如果你是一位真的修行人,你只会看到别人的长处,不会注意到别人的短处。“来说是非者,即是是非人”,《六祖坛经》中说:“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比如张三在这里讲是非,李四听得津津有味,就给了张三一个造业的机会。如李四站起来就走,张三跟谁去说是非?如果有正气,或者有胆量,直接告诉他,不要讲别人是非。因为来到道场,只能有一个心态,就是学佛修道,怎么能有其它的心态?
  一个道场,即使再杂乱,来到这儿的众生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是带着信仰来的。如果只有某一个人,他社会习气很重,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时正是修正自己的好机会。如果他很贪,你马上可以发现自己有没有像他一样贪心?因为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照到别人的缺点、毛病,闭起眼睛来也问问自己,是否也有对方的习气毛病?但现在的众生不会学佛,只看到对方,不看自己的习气毛病。古人说“是非止于智者”。比如张三把“是非”传给李四,李四是个智者,绝不会把“是非”再传给王五。“是非”越传越大。如果有人说是非给你听,你不放在心上,也不去传,是非定然消失。你就是智者。
  一个人做事的根本是对自己、对周围的一切负责任。如不愿意负责、不敢负责,就不要做事情,连想都不要想。凡是在社会上有成就的人,都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为什么社会上有些不学佛的人,瞧不起我们学佛的?就因为有许多学佛的层次很低,有的是无业游民,有极少数是成就者,家庭、事业都很顺利,为精神需要,而来学佛。有很多人在社会上混不下去,在红尘中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才转到佛门里来,想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也有的人进入佛门里,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但看到周围的人很有道心,最后也会被感化,而真的学佛了。邓小平说过一句话: “打开窗户,进来新鲜空气,也难免飞进一两只苍蝇”。既然要打开窗户,就难免进来一、两只苍蝇、蚊子,否则就别打开,也别呼吸新鲜空气。靠阴谋诡计、耍手段,想成就大事,绝对不可能成功。世上没有一个傻瓜。无德不立,无能不成,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游戏规则。
  做大事,必须要有超人的理想、能力和体力,如果你的理想、能力与常人一模一样,怎么能做出超人的事业来?如果你的志向立在圣人的基础上,一定会成为圣人。如和俗人一样,怎么可以成为圣人?没有超人的志向、品质、奉献精神,众生怎么能高看你一眼呢?在你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看上去都和俗人一样,大家怎么会尊重你呢?如果你不是一个学佛的人,有这种思想、玩这些手段,另当别论。如果你是一个学佛的人,披着学佛的外衣,又怀着俗人的心态,人家会从心里一棒子把你彻底打死。只不过嘴里不说而已。世上没有一个傻瓜,有的人心量比较大,他不愿意表达,你就误以为人家是傻瓜。有的人心量比较小,很敏感,就像一个小杯装满了水,进去一点沙子,水就溢出来了,人说这种人很聪明。有的人心量大得像大海,大海有什么不能容纳?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大家都知道。但好多人都不知道后半句,“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我们现在还没有聪明,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聪明透顶,又转入糊涂,那才叫“难得糊涂”。现在还没上升到“聪明”的阶段,说什么“难得糊涂”,实际上都不配说这句话。
  老头、老太太,有急于求成的心态,很正常,还可以理解。如果是一个年轻人,有这种心态,那是个真正的傻瓜。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有时你付出十倍,不一定能得到一倍。年轻人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在坐的,小的也都30多岁了,老的有60 多岁了,人都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好好做一些对人类、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大家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确实有缘,应该共同携手,为后人做点事情,也不枉来这人间一场。人有什么可以留给后人?第一是思想,第二是建筑。实际上建筑也是一种思想,工艺、文化概括起来都可以说是思想。严格讲只有思想可以留给后人。一个人如不发圣人之大心,不立伟人之思想,终究是一个凡夫俗子。圣人有圣人的品质和愿力;伟人有伟人的思想和抱负。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还看不清的时候,就不要随便开口讲,古人说:“你不开口,没人说你是哑巴。”实际上学佛的人比不学佛的人心量更小,执着更大。大部分学佛的人在社会上一事无成,和家庭的关系处不好,到了道场和道友的关系也处不好。正因为你在社会上一事无成,(没有志向、毅力和缘分),到了佛门里同样还是一事无成。现在有这些习气、毛病,说明前世没有突破。如果今世还突破不了,还要延续到来世,这就是业力。就是报应。
  必须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如你想要学道,八万四千个毛孔里,只允许有一个念头,就是“修道”。想要“色”,就一心一意地去贪色;想要“财”,就一心一意地去贪财,一定都能得到!实际上许多人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所以没办法给自己定位。如果你不给自己定位,肯定会空过这一生!之所以你感到人生很空虚,那就是因为你没办法给自己定位,没搞清自己想要什么。就像一个贪财的人,整天在考虑,这件事能赚钱,那件事能赚钱,实际上他的心没定下来,他永远也赚不到钱。又如一个渴望“爱”的人,觉得这个人在向我求爱,那个人也爱我,实际上哪个人也不爱他!因为他太贫穷了,太渴望爱了,幻想症、狂想症就是这么来的。
  一个人太俗气,私心太重,人家会瞧不起你。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考虑,他的人生注定是失败的。一个人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想满足自己的私欲,首先要有奉献精神,要为众生服务,才有可能满足自己的私欲。如果认不清自己,同样也无法给自己定位。事实上人很难认清自己,每个人不认识自己,还自以为了解自己。圣人、伟人、明白人都承认:人最不容易了解自己。如果想要了解自己,就问身边的人,只有身边的人,才了解你。人是最容易自我陶醉的,上帝造人的诀窍和高明之处,就是每个人都很执着自己。人天天照镜子,总是照不够,都觉得自己长得很好看。
  俗人之所以是俗人,就是因为你不敢打开自己的内心,不敢以真面目面对自己周围的一切。即便你不敞开,周围的人也知道你内心在想什么。一个人除了杀、盗、淫,功名、利禄,还会有什么呢?你不说周围的人也知道,说出来,高智商的人也不会笑你,因为很正常,人人都会有,只看你会不会把握尺度。儒家有精辟的论述:“发乎情,止乎理。动心忍性,喜怒哀乐未发,发而节,中节。”《圣经》中讲:“人长大了就有两性关系。”如超越不了,就去找个配偶,如超越了,就独身。道家也讲“食、色、性也”,饮食、性欲,谁都难免。因为这些,本身是人之常情,合乎人情。如果你不明这些道理,一味掩盖,只能欺骗中、下智慧的人,欺骗不了大智慧的人。你也没必要欺骗。所以要玩,就玩大的,不要玩小儿科。如果一个人私心太重,他做事情想找到帮手,绝对不可能。
  人就是这么怪,当眼前放着一块肉时,你想一个人占有。不给别人,身边的人一定会争夺。如果你不吃,让给身边的人,他恰恰不会要。学佛做人,是从奉献中学,从奉献中做起。如果一味地索取,你将一无所有!变得贫穷、空虚、眼光狭隘、渺小,变成弱智。如果你从奉献中去做,将变成大海、虚空、宇宙……,万事万物都在虚空、在宇宙中,你什么都能得到。这就是境界问题、胆识的问题。你是从索取中得,还是从奉献中得?
  一个人对自己越不严格要求,惰性越容易增加。对自己越苛刻,他内在的力量、智慧,越会源源不断地出来。做人、学佛是要对己严、对人松,如果每一个人都能这样,整个团体就是佛的境界!只有大的抱负、大的野心,而没有大的心量、眼光、智慧,怎么会达到目的呢?就像两只脚的关系,你迈出左脚,就意味着你要迈出右脚,不可能只迈左脚,而不迈右脚。光有野心、抱负,而没有奉献、没有体力、心力、超人的智慧,终究不能达成。
  什么叫“正知、正见”?存有一颗学佛的心,没有其它的心存在,叫做正知。只向佛看齐,这就为正见。之所以我们被境所转,就是因为没有正知正见,没有向佛看齐,如果向佛看齐,外面的境界怎么能转动你呢?古人言:“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如果你们说万行很会讲法,实际上是你们很会听法,会听的人能举一反三、触一悟十。古人又说:会吹牛皮的人,不如会听牛皮的人。如果你们不听,我也不会讲,也讲不起来。如果你们不听,我也说不出来,道不出来。佛门中根本戒 “杀、盗、淫、妄、酒”,自做,教人做,见做随喜,同样有罪。你们如果不听我吹牛皮,我一个人吹得起来吗?讲者有功,听者更有功。
  下等智慧的人,会以语言,给一个人下定论;中等智慧的人,会以行为给一个人下定论;上等智慧的人会以心态、动机来下定论。语言、行为都是外在的,只有他的心态和动机才是内在的。可是有几个人能看到对方的内在呢?只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行为给一个人下定论。有几个人能有超人的智慧呢?像你们来到这个道场,有的是看不到问题、提不出问题;有的是看出了问题,不愿意提,怕得罪人,想明哲保身;甚至怕上师生气。上师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器量小,心眼儿小。当然,也不像你们想象的心慈手软。因为圣人超越善恶,既恶又善,又非善非恶。书上讲观音菩萨三十二化身,其实何止三十二化身?你们认为观音菩萨最慈悲、慈眉善目。那为什么又化成一条黑龙,把一个恶鬼吞食掉了呢?一个人如果具有100斤的力量,他做善事是100斤的力量,做恶事也会有100斤的力量。力量决定了他做事的大小。
  如果我们自己真正一身正气,牛鬼蛇神、歪门邪道,来到身边,自然转化。如果未能转化,只怪自己德行、力量不够。应对自己起惭愧心,只怪自己力量不够。如果自己是一座炼钢炉,再坚硬的铁都会熔化。如化不掉,不能怪铁太硬,只怪自己温度不够。
  许多学佛的人口口声声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我可以告诉现代学佛的人,来世要保住人身都很难很难。因为大家既未修福,也未修慧,更没有修定。你自己以为是在修福、修慧、修定,这只是自己认为,实际上都是在造新殃。把自己原有的一点资本都吃完了。我曾经作过一个比喻,如果超三界需要7级的能量,你来世做人,必须要具备5级的能量。因为临终时投胎、入胎、住胎,还要消耗1~1.5级能量。所以现在必须要具备5级的能量。否则,来世只能是做牛、做马。如果今世是牛、马,来世要做人,同样要修到4.5~5级的力量。现在做牛、做马就是他前世临终时未修到5级的力量。比如做一根柱子的木材需要50公分直径,做檩条需要20公分直径。当一根木料不足50公分时,就不能用来做柱子,只能用来做檩条。如果连20公分直径也不够,只能再往下退,用来做椽子,不够做椽子的木料只能减退做锹把、斧把。佛、菩萨、罗汉、伟人、凡夫、牛、马、小鸟、虫子,不好好修,都是这样一级一级地减退。如好好修,再一级一级往上升。我经常看到一些学佛的人,要体力没有体力,要心力没有心力,要魄力没有魄力,临终往生没有力量啊。风一刮就迷失了方向。
  一个人的量决定一切,确实一点没错。来世做人临终必须达到一心不乱。目前在坐的“三力”(心力、体力、魄力)都不具备。
宣化上人法宝论坛 → 佛法交流 → 禅定实修 → 降伏其心之一(释万行上师)
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一日))
你们还记不记得,上一堂课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件事情过后,必须彻底弄通,才能放下,如果没彻底弄通,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今天晚上主要围绕三个中心问题来讲,一是“见道”、二是“修道”、三是“证道”。它们彼此之间还有很多的细节问题。
先从“见道”谈起:何谓见道?这里所说的见道,并不指“见性”的“见”,而是理上的“见”。有很多人不学佛,还比较朴实。一旦学佛,几年后反而养成了夸夸其谈、动不动拿佛的境界,去衡量周围的人。从不拿这把尺子来衡量自己。学佛不是把眼睛看着对方,而是看自己。所谓“看破”,就是“见道”。为什么很多学佛的人,看破了但又放不下?怎么才能放下?“贪”、嗔、痴、慢、疑”在见道后,仍然很重。只有通过“修道”以后,再上一个台阶 --—“证道”了,才能把这些习气消除掉。对世间的种种功名利禄才能放下,也即是说,一个人要想真正放下,要在果位上才能做到,即证道以后,才能放下。一个真正见道的人,他的思想绝对是正知正见。但他仅仅是证得初果。证到初果的人,他只是断了见惑。“见惑”即理论上的一些知见,当他证道以后,才能超越“思惑”。
实际上现在好多学佛人连看破(断见惑)的层次也达不到。当一个人未见道之前,对佛法不会生起正知见。每见到一个大师都会随其跑掉。相反,见道后,即便是菩萨来到面前,也会如如不动。因为他有了正知、正见、正定。为什么现在学佛的人很容易动摇?听谁说都有道理,每个大师,张“大师”、王 “大师”都能转动他?因为他没有学佛的心得体会,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不得不被外界所转动。断“见惑”后,叫“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是理论,“放下”是功夫。通常一些研究佛学理论的人,对“见道”都达到一定层次,但对“修道”、“证道”把握不了。断见惑是“闻”、是学问、是知识,断“思惑”是功夫、是证道。你们可能听说过苏东坡和佛印禅师的一段故事。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而且佛学理论不相上下。苏东坡是悟了道,没有证道,佛印禅师已彻悟证道。两个人的悟道偈如果放在一起,未悟道的人看了,分不清功夫上下,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谈禅论道,因为苏东坡只是文字般若很高,实相般若并不行,所以常常输于佛印禅师。有一天苏东坡突然有悟,写了一首悟道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派人送到佛印禅师处。禅师看后在纸上批了四个字: “放屁、放屁!”让来人带回。苏东坡看后,暴跳起来,架着小船去找佛印理论,船未靠岸,看见佛印早已在江边等他,并哈哈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个屁就把你打过江来!”苏东坡言下大悟,忙说:“惭愧、惭愧!”从此后,苏东坡对佛法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因为佛法是从自性中流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且分两条路,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苏东坡一向是从“理”入,从未“行”入。现在学佛的人,好多都是夸夸其谈,看其言行举止多么浮躁。习气也一点都没除掉,讲起来头头是道。到了关键时刻,早把佛法扔到了一边。佛法主要体现在日常功用上,不在理论上。一个见道的人,虽然不会退失菩提心,但还会被业习牵着走。这个时候,他的贪、嗔、痴和常人一模一样。只是在言论上比较善辩,“机锋转语”上,很难有人抵得过。但可以从行为上看出他是否证道。就像二祖当时在向达摩老祖求法之前,在中原一带已经很有名气。当他向达摩老祖求法时,达摩还对他说:“我这是旷劫大(两字隔开)法,非小根、小器所能得也”。这时的神光在达摩眼里,还是小根小器,不配修达摩的法。实际上神光这时已经是辩才无碍,早已突破见惑,已达“修道”的层次,只缺“证道”。佛教里边讲贪、嗔、痴三毒,前二毒对一个见道(超越见惑)者,已不存在了,但“痴”仍然存在。因为根本智慧还未打开,无法进入“证道”。必须要进入证道,再走出去,才能超越最后一毒。通常学佛者都说“开智慧”,哪里有几个能开?就连“贪、嗔”都超越不了,怎么可能超越最后的“痴”毒呢?
在修道之前,必须完全见道,才能进入修道。比如在未修道之前,对修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反应,都要明白。如何明白知道呢?那就是要见道。一个真正见道的人,对他以后在修道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如何处理,都是很清楚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不是真正的“见道”。真正的见道,必须是自己身心的亲见。并不是听别人讲一讲,自己有了些知见、领悟。对一个真正见了道的人来讲,其身心、气质会有明显变化。言语都会与众不同。尤其体现在做事上,对人生的生死无常,都会看得非常透。实际上修道,有一半功夫,都必须在“见道”中完成。所谓“修道”、“证道”,只是体验、验证它(见道)而已。就如你们要到翁源县东华寺,对来的方向、方位,坐哪个车次,早已明白了。来的时候,按方向、路线去走,肯定不会走错。修道、证道,只是在见道的基础上去对号入座。还未迈步已有十分的把握了,一迈步,肯定到位,绝对不会错。就像一个高明的人做事,未做之前,方案早已成竹在胸了。一出手就不会有偏差,每一步所发生的问题都不出他的预料,都和方案一模一样。不是一边做,一边想(制定方案)。古人讲,未闭关前早已明心见性了。眼前一片漆黑,怎么用功?所以古人有:“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之说。实际上断 “见惑”,也就是“见道”,指的就是明心。严格讲已进入了见性,但未从见性中走出来,就像一个人已进入初禅,只是达到了初禅,并未走出初禅,说明还没有超越初禅。必须要走进去,再走出来,见到二禅、入二禅……。
前面的见道功夫完成以后,再配合修道。修道过程中,又分两个层次:一是指生理方面的修,二是指心理方面。这两方面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如果你的见道是究竟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见道,不是听别人讲的,花上三年的时间,可以扭转身心无始以来的业习。这个时候才谈得上能把握得了自己。因为前面的“见道”是“真”,配合实修,一真一实结合在一起,必然做得了主。当生理方面的修道完成后,在修心态的时候,有一大半功夫是在红尘里完成的。我曾有个划分方式:在山上,心态只能修到5成,还有一半必须要在红尘中完成。因为你没有面对人、事、物、理的时候,会误认为自己的业习已经没有了,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内心世界是一片风平浪静。当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事、物、理时,会发现内心仍在起波澜。在修道的过程中,必须达到起心动念时,能觉知到。如果“觉知”还未跟上来,说明你修道还未开始。即使已开始,也只能说是在修道中,还未走出来。就如走进了“观音洞”,仅仅是一半的功夫,必须再走出去,才算走完了全部。即便是你从修道里走进去,又走出来,但未必能达到证道里面去。一步比一步更艰难。因为越到最后,越触动实质的问题。
前面第一步,完全是“理”,从第一步走出来,进入“修道”,才与“事”合成一体。达到“证道”,既与事一体,又非一体。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当一个小孩子落入水中,你敢跳下水,把孩子救上来,而且自己一口水也没喝,毫无损伤、轻而易举,三番五次地这样做。(并不是经历一次境界,未被转动,就算成功,反复打捞,百发百中。)对于一个证道的人来讲,他随时能够进去,随时能够出来。如果进不去,无法感受众生的喜怒哀乐;如出不来,无法超越凡人的喜怒哀乐。你们会问,证道的人是在水中还是在岸上?对于一个证道的人是无“我”的。他如在水中,或在岸上,怎么能无我呢?观音菩萨之所以有千百亿化身,正是因为“无我”;众生之所以活得累,正是因为“有我”。比如对于一个把金钱看得很重的人,认为:金钱是我的,我必须主宰它。有一天主宰不了,就会很痛苦。如果无我,岂能有“金钱”的概念?无我的人又怎么会有痛苦?他没有带着有“我”的心去做事,又怎么会有业障?
之所以会有业障,一是搜集别人的业障,二是承担自己做错事的业障,但都是因为有个我存在。一个人很庸俗,就是把“我”看得太重;有的人活得很洒脱,是因为“我执”比较轻。通常都说:功、名、利、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实际上一遇事,样样都需要。但要想证道,必须敞开身心,接受周围的一切。如果不敢、也不愿意面对周围的事情,别说证道,连修道也无法进去。就像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改正错误,是因为他敢于面对错误、承认错误。如做错了事,不敢承认、面对,就会想办法为自己辩护、开脱、解释。有的不吭声,佛门里讲,这也是一种慢心存在。当一个人理屈词穷的时候,不吭声未必是承认错误。因为佛法是针对内心的,自己对一件事情,看清没看清,放下没放下,自己的内心是非常清楚的。
现在信佛的人常说自己是“学佛的,”就是因为不知道怎样做才叫学佛的。当真正明白学佛应具备什么样的心态、条件、素质后,会吓出一身冷汗。正因为没有见道,不清楚何为“道”。所以才口口声声称自己是修道的。为什么古人常讲,越学越谦虚,越修越感到自己渺小。实际上做任何事都是从一个点切入,最后辐射到四面八方,乃至十方。并不是从四面八方切入,最后落到一个点上。所以佛门讲“一通一切通,如同太阳处虚空”照耀整个大地。
我前两堂课讲“觉念”,觉念后择道(法),择道后才是“修道”。这里的“见道”和“觉念”是相吻合的。当一个修道人念念能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知道是合道还是离道。有时处在修道里,一不留神,念头又跑掉了,又没有合道。什么情况下才算合道呢?并不是只有念佛的人,一心不乱地念佛才算合道,如果说一心不乱地念佛才算合道,那么一心不乱地切菜也算合道。因为都是一心不乱地做一件事情。一心不乱地念咒、结印、参话头,也是在做一件事情。如此说来,一心不乱地做任何一件事情,就是禅、就是定。和这件事融为一体就是在修道,就是在道中。事实上真正达到一心不乱地切菜,根本不用再转一个念头(念佛),才算合道。书上有一句话说:“当下是道何来转?有转更是头按头。”不需要从一个法门转入另一个法门里面,才叫修道。有一颗散乱的心,念佛散乱,出去做任何事情都是散乱。你有一颗一心不乱的心,出去做任何事情都能一心不乱。
如果师父给你一个法,你不能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觉察到,你根本没办法修进去。换而言之,如果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也根本用不着什么法。因为你已经破了“我执”、“法执”。但还有一个 “空执”未破。什么叫“空执”呢?就像一个对于钱财看得很淡的人,随时布施,但布施后总喜欢别人把他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这就意味着他,财放下了,功名未放下。即“我执”没放下。有的人做了一件事之后,总希望人家知道,即使没人知道,自己内心也特别高兴。这意味着他未完全达到“空”。一个真正空的人,无我、无法、乃至连“空”也不存在,也即是佛门里讲的:“我空、法空、空也空。”大家经常讲“无我,无法,一切都是空的。”天天讲空,执着“空”,如不从 “空”中走出来,还是“有”。有什么?有个“空”的境界存在。
一个证道的人,做事情也很努力,也会求圆满。但过后无痕。怎么可能过后无痕呢?按道理讲,如果对一件事要求很严,做完以后内心应该还存有这件事。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对一件事情有过完全的努力,才能做到完全的放下。力量完全的来,当走的时候也完全走,故能过而无痕。比如学开车,在学的过程中,理论、方法很多。一旦把开车技术掌握以后,什么方法、理论都不存在。当车一停下来,心早走掉了,不可能心还留在车上。只有处在一知半解的时候,内心深处一定会留下痕迹。当我们面临一件事情时,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超越。如果没有一心一意地经营,没有全身心地经历、尝试,就一定会留恋、回味它。所以说,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去体会它,只有完全投入,才能得到全部。如果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就一定不会得到它的全部。就像一个人想要闭关,可闭关后,又想着外边的事情,这就不可能全身心地去投入、去感受,所以他出关后,就还会留恋,想再闭关。在红尘里没有全身心地做事、全身心地尝试,一旦修行,肯定会对红尘中的事情有留恋的心(如儿子、媳妇、孙子……)。所以说 “悟”要真悟,“修”要实修。今天就讲到这里。自己问一问自己,现在处在“见道”、“修道”、“证道”的哪个层次?只有进入证道,智慧才能打开。即“实相般若”打开了。在未进入证道前,你已达“语言般若”和“文字般若”,实相般若突破后,才和“无明”彻底分开。
问:何谓“般若”?
师:“般若”就是无碍。“无明”就是愚痴。
* 见道的标准是,在迈步之前,对整条路线已经通达,也就是说对所有历程已完全知道。一旦迈步,一步一个脚印,绝对不会偏差,不会走错。“见道”,就犹如世俗说的 “一个好的方案等于成功了一半”。真正的见道又是证果的一半,只是缺少心灵上的感受而已。好多人修行十几年,会退失菩提心,就是因为没有见道。
问:怎样才能见道?
师:靠看经、开示,只是起个辅助作用,真正要靠的是自己对身边的人、事、物、理的观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事实上好多修行多年的人,修的都是“见道”,一旦见道后,修道、证道只要几个月就完成,根本不需要好多年。“修道一念间”,“证道一刹那”。明白自己,是小的见道,真的见道是明白万事万物。声闻缘觉,无师自通,只是通过看到树叶的一青、一黄、落掉、腐烂便可悟道。
问:师父,我们回去后看什么经,才能快点见道?
师:我说过,所有的经都是圣人证道的境界。后人拿着他们的书读来读去,那才真正是“拾人牙慧”。怎么能够见道呢?诸佛菩萨都喊冤枉。
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2月24日(正月二十四日))
我们庙里现在正处在创建时期,你们来了以后,每天都在参加劳动,也是因为人手不够。尤其是老居士和一些女同志,每天劳动下来都很累,我也很不忍心。季节不等人,这次从成都托运回来三万七千棵风景树,树一到,两天内就要栽下去。1米高的小树苗,1元钱1棵,(大树苗要卖70元1棵)现在把小树苗培养起来,等房屋建成后移栽出来,马上就绿化成林了。
每个人都是在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如果体力跟不上去的,少干点,或者送送水,也是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年轻人,有体力要多干一点。不要因为别人少干了一点儿,心里就不舒服。今天上午,那个小谢(一个年轻女居士)是个小孩子,你(象道师)几句话把她说的脸色都变了。大家都是来学佛的,都很自觉。她能到现场去看看,已经很不错了。从小生活在城市里,有的人本身思想就不健康,到这里就是来学习的,她已经就不对了,你再和她针锋相对,不是比她还要错吗?她已经错了,你还随着她的错误思想一起跑。
大家哪一个不是忙得不得了?就拿两个管工地的(高居士、永清师),最近每天都工作很长时间,有什么报怨了吗?本身现在就是创建时期,来到这儿就得干活。做事都是为了这个道场,为了众生。平时讲“修福、修慧”,福从哪里来呢?五年以后来这里,恐怕连扫地都轮不上你。等道场建好了,你们以后再来挂单,由于自己参与过建设,那时的心情会不一样。我上佛学院时劳动了四年,边干活边上学,前五届的学生都是整整劳动了四年。这也是他们的福分,没这福分他碰不上,劳动对自己是个锻炼,不论是体力、耐力,都是个锻炼。如果耐力不好,做任何事情都不行。
这里的活一年两年干不完,每天出坡三个小时就行了,时间长了也受不了。到了工地就好好干活,在那儿磨磨蹭蹭,不是很累吗?不如大家一起快点干完,回去再好好休息。尤其是你们几个负责人,更要起带头作用。什么是领导?吃亏在先,享受在后,别人不干,你去干,才配当领导。要身边的人抬举你、信服你,就要起带头作用。不是领导的可以不干,是领导的必须去干。领导不仅要拿出方案,还要带头干。有了成绩,功劳是大家的,错了,领导就要承担责任。作为领导,在事情未做之前,就要拿出方案,然后根据方案一步一步做下去。作为领导,如果你作出的方案不对,大家怎么能信服你呢?实际上有些事情大家都未做过,都是在一边做,一边观察,一边摸索。有的事情要做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做好。一个人做事情,怎么做都对,和大家一起做事,就有错的时候。
坐久了就不愿意动,即便动,也是动动嘴巴而已。就像禅堂里坐禅坐久了的人,总愿盘腿打坐,而不愿意做事、说话。有的人是坐不下来,总愿意动。真正修行人,必须是需要动时能动起来,需要静时能静下来。一个人必须要适应环境,否则就被环境淘汰了,不是大家把你淘汰了。做事要观察,很多问题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才不断出现的。
为什么佛门中要讲“定”和“观”的关系呢?真正的“定”,不是坐在那儿什么都不想;真正的 “观”,也不是没有定。实际上定、观是一,不是二。真正在定中的人,一定是在观中;真正在观中的人,一定是在定中。何为“定”?专心致志地住在一件事情上就是定。既然是专心致志地住在一件事情上,肯定是在观察中。如不观察这件事,怎么能一心不二地住在这件事上呢?如果坐在这里,像常人说的“发呆了”,那叫 “走神”了,不是住在这件事上,也就没有“观”。真正的“观”,必须停留在这件事上,才能生起观的力量。实际上古人讲定、讲观,是为了方便众生明白,才给它立了不同的名相。就像说“智慧”,给了一个“无明”,当你明白了“无明”,也就明白了“智慧”。一个人处在观时,一定是在定中;处在定中,一定是在观时。无观不定,无定不观。我作一个比喻,大家可以想象:比如说你面临一张地图,要注意“北京”,你的视线一定是集中在地图上“北京”这个地方。这时你是否是在观“北京”呢?在观的同时,你的思维是否也就定在“北京”这个点上呢?真正的观,一定带有定;真正的定,一定带有观。又比如让大家栽菜,如果栽得有的深,有的浅,说明你心不在此,观察得也不仔细。这种定就很浅,也不究竟。如果全身心都集中在栽菜上,怎么会有的深、有的浅呢?
通常学佛的人有一个误解,总喜欢抱着一种“放下”的心态。当一件事情没做完,没做好,你说“放下了”。实际上是你偷懒,是一种无赖的做法。“看破、放下”,从来没有经历过,怎么能说“看破、放下了”?只有经历过,才能超越。说放下“财”,必须经历了财;一个人未碰到钱财时,都认为自己很廉洁;当一个人未修定时,总认为自己很专一。为什么打坐以后,发现自己很散乱呢?因为他平时就很散乱。只是未发现。坐下来以后,身心稍稍有点静,才发现自己的心很散乱。就像一杯茶水,晃动时看不清里边的茶叶,只有沉淀以后,茶水清了,才能看清杯底的茶叶。当一个人处在智慧中,才发现自己很无明;当一个人处在无明中,他发现不了自己的无明。当一个人处在错误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处在错误中;当他醒来后,才知道自己刚才在睡觉。当一条鱼处在水中,它感觉不到水的存在,当被抓到岸上时,他才知道对水的需要;人在空气中,感觉不到是在空气中,被封闭起来以后,才发现自己对空气的需要。
大家都说“学佛”,究竟学什么呢?也许讲起来,在坐的每一位都会讲,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做起来,未必做得好。佛法不是靠讲,关键看你是否落实在行动中,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自己真正的时时刻刻知道自己是个学佛的,言行举止也就不像现在这个样子了。如果我们自己把自己管好了,别人来到我们身边,自然会跟着学。外边来的人,如果发现不了几个常住的一点儿优点,怎么会住在这里,跟着我们学呢?人家来是客人,如果心态摆得很正,都会把道场当成自己的家。四众弟子是一个—都是学佛的人。
我们做领导的,带领大家干活,一是靠体力比别人强;二是靠德行比别人深;三是靠你的能力比别人高。如果你的体力、胆识、德行,样样都没有,怎么当领导呢?就算有,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是领导。就算别人误解了你,你也要承担一切。领导要随时随地,准备着承担一切,才能带领大家做事情。唐朝的道安禅师,起初讲经说法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听,他对着石头,照样讲。并不因无人听而灰心、而泄气,而是一直讲下去。别人的心可以散,而作为领导的心是不能散的。就像打仗,领导的心不但不能散,而且还要安抚身边的人。
做清众的只做事情,不动脑筋,反而比较轻松。领导有时要考虑问题,比别人还要累。一个团体里,彼此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说,你们要站在我的角度,我要站在你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像有人来到这里,不是星期一、三、五(上师开示的日子),也跑到我上面去(上师住的山上),我还是给大家讲。这样就把我的时间都占光了,只好晚上工作,往往到夜里1点搞完。当天的事情,必须当天干完,到明天又有明天的事情。衣服当天换下当天洗,如当天不洗掉,累积起来,越堆越多,洗起来会费时费力。习气毛病也要当天发现当天改,不能留到明天慢慢地改。只要人家挑出了你的毛病,你就要接受。如果没有这个习气毛病,别人怎么会说出来?说明你出现了这方面的影子。即使是对方说错了,也要接受、承担。因为你是学佛的,要具备佛的心量,要像佛一样能承受。如果你是一个俗人,可以反驳;学佛的人心态要像大地一样,黄金、垃圾都倒在地上,大地都能承受。
学佛的人如果和社会上人一样,分别那么多的对与错,那还叫什么学佛人呢?做事考虑值得、不值得,有这个心态,本身就是错误的。别人干活,自己没干,应生惭愧心。别人不干,自己干,应生一个平等心。他不愿干,本身已经错了,你再说他,你本身也就错了。比如一个病人,天气不好,感冒了。你在旁边说:不给他看病,谁让他不注意穿好衣服。就像我看到你们菜地里有草,我去拔,不能把你们大骂一通,你们不去拔,已经错了,我再不拔,就更错了。每个人的体力本身就不一样,就像每个人吃饭不可能一样多。为什么一定要求平等呢?如果一个人的心平等了,看什么都平等;一个人的心扭曲了,看任何事物都会是斜的,都不正。学佛、修道、做人、做事,都是从自身做起,不要和周围的人攀比。如果说我们学佛二、三年了,突然有一天和过去的朋友见面了,通过打交道、共事,对方发现你同二、三年前没变化,说明你做人没有一点改变。学佛和做事一样,要么你会“参禅打坐”,要么你会“讲经说法”,要么你会“敲打唱念”。做人,要么你有体力,要么你有能力,如果哪一样都不行,怎么能叫“人才”呢?
顿汉我为什么叫他管账呢?因为他细心又深信因果;道弘敢于秉公执法,不怕得罪人,所以我叫他做知客;象道爱护寺庙里的东西,所以让她管理库房。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做事情会很成功,我把庙里的事情交给你们也就放心了。因为我们庙里现在是创业时期,所以一块钱当十块钱用,一个人当十个人用。再过十年、二十年,庙里实力大了,一分钱也可以当一分钱用,我也敢完全撒手不闻不问。有些事情本来可以一步到位,为什么要二步,三步去完成?就像整地推树根的问题,开推土机的说不用推,让拖拉机犁一犁就行了;开拖拉机的又说,推土机没给推起来,没办法犁。互相推诿,都嫌麻烦。监工人员又马马虎虎不认真,如果监工的人很严格:你开推土机的必须给我们推干净,把树根彻底挖掉。那么开拖拉机的也就没有理由犁不好。又像大家来到这里学佛,如果做师父的马马虎虎,你们会更马虎。如果要求很严格,共修的时间必须共修,诵经时间必须诵经,打坐时间就要打坐。即使是这样,也许到你们那儿已面目皆非了。就像中央文件,到了省里就走样了,再到市里、县里,也许就面目全非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文字记录。就是为了白纸黑字,上下保持一致。
你们来到这里,领导是什么风格,你们也要配合领导才能留下。如果和领导配合不来,那只能走掉。比如领导说话像打机关枪,走路像一阵风。大众是“一叫三不应,”走起路来慢腾腾的,怎么能和领导配合?当然,有时需要互相适应,互相迁就,但在原则上还是要和领导保持一致。大家来到这儿,不管有什么心,都可以理解。也是大家的权利。而作为领导,必须只有一个心为了道场。别人可以有别的心,做领导则不可以。实际上做任何事情,包括来这里,都是自己选择的,没有人强迫。既然是自己选择决定了学佛,为什么对自己选择的事情,又不热衷、又不投入呢?在佛门里,一个比丘可以七进七出,也没有人强逼他,或者为他做决定。当你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如果带有抵触情绪,不仅事情做不好,而且做起来自己也会很累。如没有抵触情绪,一切都是轻松美好的。做任何事情,不要附加一点东西。如果来到这里,一心一意学道,我敢保证你们什么病也不会有。你们没有抵触,会有什么行不通呢?连自己的身心都是畅通的。会有什么病呢?打坐为什么不畅通?就是心没放平。心挂在空中,气血散不开;气没沉下去,心会更浮躁。如果心沉下去了,做事情的时候怎么会感到累呢?
一个做领导的,一定要少讲话,多观察,因为讲错了话是要负责任的。如果不是领导也要负责,但和领导是不一样的。在坐好多人年纪都较大了,都做过父、母亲。一个家庭出了事情,怪谁呢?肯定是怪家长。不能怪小孩子。家长有时候虽然没做事情,但他也在操心、考虑问题,而小孩子即使做事,他也不考虑问题,不用操心。做家长的既要做事又要操心,须付出双倍。所以做家长的心很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坐禅、作观和做事与做家长是一个道理。就是因为观的不对,观得对,怎么会不出智慧呢?高度集中地观察一件事情,正是高度处在定里边。就像今天下午,我和小祝修观音洞前边的那条路,大家都感到不好走,但是就没有人去挖几锄头。虽然几分钟就走过去了,但每天都要走这段路。如果把你们这种心态,用来修道会怎么样呢?一定是对自己马马虎虎,比如说一个人很懒,每天多睡十分钟。这样下去意味着什么呢?相反,有的人很精进,醒来就起床,一分钟也不多睡,一天多坐一分钟,一个月下来就多坐三十分钟。如果打坐,今天多坐十分钟,明天多坐十分钟,长久这样下去,功夫是否日益长进呢?什么叫“为道日损”、“为学日进”?修道就是让自己的贪、嗔、痴每天减少,做学问就是要让自己的学问日日增加。
为什么佛祖让我们剃光脑袋?就是时刻提醒你是出家人。居士为什么要皈依、受戒?就是时刻提醒你自己是个居士。入党为什么要宣誓?就是提醒你自己是党员,时刻要想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五戒”不仅仅是学佛的居士要守,实际上守五戒是一个做人的基本原则,做人的基本戒条。“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难道不是一个“人”应该做到的吗?只有“学佛的人”才要这样做吗?
实际上我们身边的人,每个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和我们自己有关系。如果我们的心很纯、很正,来到我们身边的人,自然会被熏染。如果时间久了,还未被熏染,他自己会自然离开。因为他不能和我们合拍。这也就是我为什么经常强调要少说多做。把我们的思想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口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就是佛门中讲的,以身教化众生,要超过以言语教化众生的多少倍。学佛,说的轻巧,真要做起来要下很大的决心,要有很大的毅力,才能做下去。不是靠说说就行的。所以我经常劝人,不要学佛。也许你们会说我“让人丧失菩提心”。如果他真是个发菩提心的人,不会因为我说这几句话,而改变初衷。
做事情有困难,修道也同样,只要不放弃,困难都有解决的办法。只要做下去,就会成功。有些事情是刻不容缓,有些事可以缓一缓,拖一拖,问题就解决了。一个人不严格要求自己,永远也提升不了。一个人的习气都是因为自己对自己太“纵容”了,才养成的。因为众生本身是来自欲界天的,把轮回了许多世的力量,又带到现在。如果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师父、领导对自己严,会活得很累,如果自己对自己严,任何事情,不知不觉地就做了,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今天就讲到这里。
师:你(一位男居士)刚才坐在那里,一个劲儿地动、蹦,为什么?
答:可能有附体。
师:我们每个人贪、嗔、痴这么重,内心这么肮脏,一个修炼多年的高等众生怎么会附你的体?一个人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要一直追问下去,刨根问底,把它搞清楚。你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因为身体素质不好。静坐时产生了气,生理不通,气冲不过去。实在冲不上去,就会往左往右冲,所以会往左往右动来动去。如果直接往上升,人就会不知不觉地飘起来。我有个弟子(美容师),做瑜伽功的时候打坐能飘起一米多高,认为了不起。我曾经讲过,我们的身体像个气球,气往上冲时,自然会升起来。
静坐时,听到有人和你对话,实际上是前世、今世录到八识田中的信息。你静坐时,它又重新播放出来。怎么处理呢?空掉身心。如空不掉,就加点意念:我的身体空掉了,不存在了,化到虚空里了,身心都不存在了……。一个人身心不放松,时间长了会身体僵硬,头脑发呆。短时间的问题还不大。
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3月3日(二月初一日))
针对他这种现象(一位东北的男居士,静坐时出现的现象)我们今天晚上来进行讨论。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当生理的气机既沉不下去,又冲不出来时,就会不停地动。再严重时会蹦蹦跳跳,甚至手脚有规律地拍打。尤其是体质不健康的人,当生理气机发动时,往往自己做不了主。不懂的人以为是出了偏差,其实是正常现象。尤其是结过婚的男男女女,更易出现这种现象。童子身则少。
有的人感到自己的大小周天在转动,这不是畅通。真正通了就感觉不到转动。就像一只瓶子里装满了水,就不会流动。之所以感觉到流动,就说明还有空间、未充满。有的人以为身体上有气机转动是好现象,甚至以为功夫层次很高。实际上根本没有进入修心态,只有进入修心态,才叫修道。气功,顶多进入二禅。修气,只能叫修身,不能叫“修道”但修道之前,确实要修身。因为身体不健康无法修道。如静坐时,刻意求气,当有人告诉你大、小周天的走向路线,你会用意识去引导它,时间久了,是你的意识在转动。即使是气机的转动,也只是初级阶段。因为不把身空掉,根本无法入门。身体百年之内就要空掉。为什么佛法不讲修身体的气机?因为身体的变化再大,而心态未转变是没有用的。
当这种气机发动后,身体会有规则地抖动、转动。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不要去制止它,而是让身体自然高度地放松。有的人很难放松,那就要给它点暗示。只有身体完全放松了,产生的气机才能畅通,进而充盈,人也会自然静下来。大家坐在这儿这么浮躁,就是气没有沉下来、气脉没有充盈。气脉果真充盈了,气不再流通,如同风止了,树叶才不动了。
生理的气机充满了,心理的杂念就产生不起来,身体自然如婴儿。如果静坐久了,身体还棒棒硬,说明身体的气机还没有转动。老子说:“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他这个“气”不是指呼吸之气,而是指体内先天之气。呼吸之气如同火柴,能点燃体内之气。
他(东北居士)今年41岁,正处于生理高峰期,可他给人的感觉,像60多岁。静坐以后,体内的元气产生了一点点,所谓的“气功舞蹈”、“自然舞”,都是因为体内的气机转动而引起的。当一个人越是静的时候,身体的元气产生的越多。(此时居士挪到后边坐,大喊大动,其妻问上师,怎样对治能好?)怎么能好呢?一个是禁欲,一个是练七个动作(莲花生动功),将体内的经络打通。就像水管,拉直了,水流动的就特别畅通。控制不住时,由于“气”自然往上冲,会不自主地打喷嚏。得过肝炎的人都知道,会右胁痛,就是气在走动而致。往往不懂这个道理,会感到茫然,如出现这种情况,不要放弃,让体内的真气不断补充、补充……可有的人以为是偏差,往往会放弃。
为什么会自动合掌、拍打?因为左属阳、右属阴,阴阳和合时两股力量要合在一起,所以就会产生合掌、拍打的动作。为什么捶打两侧的肾区呢?因为左肾产生阳气,右肾产生阴气,阴阳二气平衡,才能静下来,否则没有办法静下来。为什么成熟以后的男女,要有性生活?就是因为体内的阴阳二气不能平衡。在印度、西藏,有阴阳双修的方法,那是没办法之法。每个人体内原本就有阴阳二气,根本不须借助于外边来修。古人讲“阴阳双修”,实际是指独身一人体内的阴阳双修。如果要男女双修才能成就,那么古时候许多高僧、大德都是一个人修成的,又如何解释呢?当一个人体内阴、阳平衡时,根本不需要夫妻生活。尤其童子身开始修炼的人,当他们修到一定程度时,无论走到哪里,在任何一个地方修炼,都能把那里的磁场改变,使之阴阳平衡。我们常说:某个地方磁场好、加持力强。是因为有大修行人在这里住过,不是他有意的加持,而是他能自然改变这里的磁场。一个人只有阴阳和合,身体才能处于宁静状态。当一个人发火时,为什么要喊叫、要打人?如果是年轻人,是血气方刚;如果是老年人就是因为气没有沉下来,而导致心静不下来。
像他(居士)这种情况,说明体内阳气还不是很少。如果阴气重,表现不是此种状态,而是很容易与幽灵界的众生沟通。正因为他是男同志,阳气比阴气高。处在现在这种状态,如果猛用功,100天就能突破。本来像他这种人坐在这里,心是很静的,可是因为生理上的这股气突然产生、突然发动,就出现了这些现象。当一个人睡觉或者疲劳时,就会出现不由自主地抽动,这都是因为身体虚弱而造成的。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体验,你们都见过婴儿在睡眠状态下,会突然产生颤动,就是因为体内的真气在走动、冲撞产生的现象。因为婴儿的元气也不是很充盈,身体虚弱的人也是元气很少,所以其原理是一样的。一旦通过静坐,元气充足了,继而会出现有规则的抖动。
大家打坐都喜欢把腿包得严严的。如果坐在这儿静不下来,完全没有必要包那么严。如果你禅定功夫很深,一坐下来就能入定,也没有必要盖腿。为什么要盖?什么情况下才需要盖毯子?都说是怕受凉、怕风湿。在坐的哪一位也不到要盖腿的层次。人睡着了为什么容易着凉?因为睡着后毛孔都张开了,周围的空气容易被吸进去。我们坐在这儿没有放松,毛孔怎么会张开?膝盖怎么会着凉?如果禅定功夫很深,三昧真火(精、气、神)产生,怎么会着凉呢?就如同熊熊火炉中投入木柴,只会烧得更旺。古时候在深山里修炼的人都穿得很少。我在西藏的时候,那么冷的天气,打坐时经常是穿着短裤。有的道友连短裤也不穿。只有当身体刚放松,又未完全放松,毛孔刚张开,还未完全张开时,才需要盖毯子。现在我们坐在这儿,毛孔没张开,外面的寒气根本进不来。为什么印度炼瑜伽功的人,鼻孔扎起来,把他扔到水里、埋到土里不会死?因为他全身的毛孔张开了(完全可以代替鼻子的呼吸)。你们听了,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要先把气沉下来,气沉下来心就安了。即所谓的“气住神闲”。头脑活动特别旺盛,正说明气没沉下来,杂念多。只有气沉下来,思想意识才能高度集中。但是,刻意往下沉,往往会导致气郁,气郁进而会造成血瘀。有好多静坐的人,为了追求很快入定,会刻意把气沉下来,时间久了,身体会有很多地方痛,就是气、血瘀滞造成的。因为古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在静坐前一定要调姿势、调呼吸、调意念。身体一摆正,呼吸就畅通,进而心气就畅通,意识也就容易静下来。
他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气脉不畅通导致的。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猛的被惊吓似的。实际上是不由自主的动作。比如天气很冷时,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冷战,或者哆嗦,都是因为体内的生理气机在抖动。
实际上古人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他们自己的经验之谈,既不是道听途说,也不是经书上讲的。为什么现在寺院里打坐时,都不讲调姿势?因为这种方法已经失传了。你问他方法,他让你只管坐去。靠死坐又能出几个人才呢?如同龟毛兔角!初祖达摩,本身就有一套调身心的方法,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都知道坐禅是“无为法”,如果连“有为”都修不好,怎么能把无为法修好呢?
有时我们感觉很累,也是因为“气”接不上来。当一个人中气很足时,一定很爱说话。因为他不讲话,前胸会憋得难受。只有通过不停地说,把这股气发出去,才不会使前胸憋得难受。如果通过修炼,变得不爱说话了,说一句都会感到很累。这是因为 “上气”不接“下气”,上气放出去了,下气上不来,所以会感到很累。说话多的人,丹田的气不容易充足,因为说话要靠丹田之气来补充。
在静坐时一定要少吃饭,饮食减少后,也很容易使身体的气机畅通。饭吃多了容易使身体的气机阻塞。为什么饭后容易犯睏?因为胃里装满食物之后,全身的能量,包括头部的,都会从四面八方到胃部来帮助消化。头部的血流减少,缺氧,所以容易犯睏,不愿活动。大家都知道这种现象,但不知是为什么。这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没有吃饱,或不很饿的时候,头脑很清楚。所以说“吃饱了,把人涨傻了。”佛门里主张“日中一食”,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开智慧。实际上过午不食,好处非常多。
现在到了春季,雨量也增多了。今天进洞会比较潮湿。你们会有什么反应?如果阳气旺,处在今天这个环境,就如同进入清凉世界!如阴气较重,会有阴森森、冷飕飕的感觉。
问:是否每个人打坐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上述居士的情况)?
师:身体弱者易出现。尤其是结过婚的体弱者。
问:每次打坐都要咳嗽,怎么回事?
师:是肺寒所致,《童蒙止观》讲肺寒要发“咝”音。
* 像他这种情况,一旦冲出去,头发会长出来,(居士已谢顶)。他应该多锻炼身体,或进行强度劳动。因为他画画时,精力全部集中在笔上,一旦静坐,气会各就各位。
* 打坐时会感到有人喊你、听到唱歌,都是过去世脑子里录进去的东西,不是外边的声音。
* 有个道友围着拐杖走了七天七夜入定了。49岁走掉了。人们原来问他什么时间走?他答:94岁。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支持(0) 中立(0) 反对(0)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莲
小大 24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青莲
等级:管理员 贴子:2717 积分:2187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6-9-18 23:20:04 ... 发贴心情 Post By:2007-8-30 7:26:36
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3月5日(二月初三日))
今天就“是、非”二字来谈一谈,如果站在学佛的立场来看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通常人们的理解:对的就是“是”,错的就是“非”。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讲,就是一个不讲是、非,不论是、非,不记对、错,善恶不分,好歹不分的人。如此说来,与一个学佛的人交往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学佛的人,就是一个是非不分,好歹不分之人。如果你经常分别是非,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学佛人。
那么学佛的人去分别什么呢?什么也不去分别,只是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即内心的动机。即使你讲话讲得对,内心不纯也是错的。反之,即使你讲话说错了,但动机对,站在学佛的立场来看,也是对的。
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是否要捍卫真理?如果有人污蔑你的信仰,你如何去面对他?如果对方不懂佛教,且反对你学佛,你将怎么办?你说:“我很有说服力。”实际上一个不信佛的人,你越是想说服他,他越是不信。佛说:“四十九年,我从未说过一个法,度过一个众生。你们之所以被度,是你们自己发心了;你们如不发心,我也度不了你们;不是我度你们,而是你们自己度自己。”当一个人发心学佛,就会身体力行。就如一个学习主动的学生,根本不需要老师守在身边;如果不愿学习,即便是老师守在身边,也没有办法。所以佛说一个人发菩提心,自然会“体解大道”,意思是会身体力行。
佛一生中,从来没说过对方是对、是错,只教大家认识一个道理,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认识整个宇宙。而现在学佛的人,喜欢批驳对方,或者叫别人去批驳对方。如果有人来到万行面前,问万行:释迦佛说的某句话是对的,还是错的?然后拿着万行说的去说:某某说释迦佛的某句话是错的(或是对的)。如果万行聪明,只会说正法,树起真理!你自然会明白什么是邪知邪见。希望你们在坐的以后出去讲佛法,要树起真理。如不树起真理,只一味地批驳对方“邪知邪见”,对方不会被你说服。就象邪知邪见者来到我们面前,我们只把做人的道理告诉他,他自然会知道该怎么做。如果真的教化不了对方,我们应生惭愧心,认为是自己没有德行,感化不了对方。如果一个学佛的人,把是非分得太清,即便他是在传播、维护真理,他的心态也不是健全的。在社会上有许多人,特别善辩、伶牙利齿。说是维护真理,实际上是争强好胜表现自己。即便说的是“正知正见”,出发点也已经错了。一个大学生怎么会与小学生辩论呢?只有一个小学生与大学生辩论。小学生一开口,大学生便知道他是小学生,小学生一开口就会说大学生不对。
如果你说:不和他辩论就行了呗。但内心会说:他对佛法认识不对,邪知邪见,不如我等等。只要有了其中的一个念头,你已经是“非”了。太执着“是”的人,他本身已经走向另一个极端—“非”。你执着“是”无非是要证明自己比对方强。自己是对了。我曾经与一个法师辩论过,我说:一个学佛的人是好歹不分、香臭不分的人。他说:既然是这样,别人对你好和坏,有什么区别呢?我说:对我好,对我坏,那是别人的事。我不会因为他对我好或者坏,我就对他也好也坏。比如你们认为万行好,或者坏,是你们的权利。来到万行面前,有的是来出家的,有的是来求法的,有的是为闭关而来的,有的是来看看万行到底有多大能耐的……。这都是你们的权利。但是万行只有一个心态,只能按一个标准做,那就是“一视同仁”。只能把你们引入佛路,引入学佛。那么其它的目的和心态自动会消失。因为这里是道场,来这里就是要学佛的,只许有一个念头—学佛。即便做不到“是非不分、好歹不分”,也要尽力做到“好坏不分”,也就是尽力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是”与“非”永远同时并存,站在一个超越人的心态去看事物,所存在,所出现的,都应该出现和存在。宇宙是不会说什么应不应该出现和存在。当你不会用这件东西时,就说它无用,会用时,就说它有用。比如说眼前的石灰岩石,不学医的不知道它的用途,学医的知道它有降血压的作用。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出现,甚至没出现,都有用。有时只能从反面去认识,为什么世界上有“报应”?一个人只有当他受报的时候,才会后悔、去悔恨。就如同一个人被打倒后,爬起来还不服气,只有连续被打倒几次,才会服气。
好多人没有体验过出家人的生活,只看到表面上清闲自在,不像社会上上班,要严格准时。当他出家到寺庙去体验生活,尤其是真正的出家人,他会发现,比社会上还难做。因为社会上的人只须管好“身、口”而出家人还要管好“意”。既管了有形的,还要管好无形的。实际上有形的也是受无形的主宰。就像大家坐在这里,静不下来,来回的换腿。那是因为心静不下来。如果降伏了心,身体就会静下来。这就是有形的受无形的主宰。
一个学佛的人,让社会上的人很难接受,刚才讲,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是好歹不分,香臭不分的。试想,一个学佛的朋友,你对他好,而他对你,却和对他坏的人一样看待,你将怎样感受呢?万行曾遇到好多弟子,都说我是:“好歹不分、香臭不分”。实际上万行还差得很远,还没真正达到。但要尽量去做到“好歹不分”。你给我钱、给我做衣服和不给我,我是一样对待你,不会因为你给万行磕几个头,送上一个红包,万行就喜欢你。
如果没有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就是被境所转。一个学佛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问自己,想要什么?来此干什么?来到这个师父身边、来到这个道场,是干什么来了,为什么而来的?如果在这个道场住了一、二年之后,自己的动机变了,是否能觉察得到呢?比如说,原本是为修道而来,后来觉得有利可捞。或者是可以当官。是否能够觉察到我今天的心态,与两年前不一样了?一个人不论是学佛,还是从事其它任何行业,如果十年心不变,必然有大成就。也就是十年保持一个理想、一个心态、一个贪心,必然有大成就。即使你是想争权夺利,十年也会有大成就。同样,学佛十年不变,也会有大成就。可是有几个人能十年一念、一念十年呢?但完全可以做到十年只有一个理想。
佛教里面有个词叫“慢心”,也就是指人的傲慢心。对于“慢心”,佛学把它分析的非常精细透彻。比如与人对面争论,是属于粗糙的慢心;即便不争论,内心也是有慢心(如他小,他刚学佛,懂得不多)。何谓谦恭心?“谦”是谦虚,“恭”是恭敬。一个学佛的人,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总在别人身上挑毛病。如果我们的智慧高,德行深,即便是别人有不同的心态、思想,来到我们面前,就都被我们溶化了,自然变成我们的“化身”。就像佛的弟子们,当时来到佛面前时,都被同化了,都变成了佛的化身。通过他们,都可以把佛的形象体现出来。
上等人抓心、中等人抓人、下等人抓事、末等人抓物。大家可以根据这个说法,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个级别的人?我最近才知道×××是教《心理学》的,《心理学》就是抓人心,明白人心的。如果不明白大家的心,不能抓住大家的心,说明你这个心理老师的功夫还不到家。一个学佛的人必须明白,只要世界上出现一个事物,有人说好,就必有人说坏;有人认可它,也必有人不认可。佛教徒都认为释迦佛是真理的代表,世界人口有50亿,又有多少人相信佛呢?就像基督教徒相信耶稣,而不是基督教徒者就不信。如果在坐的把《圣经》读一遍,同样会相信耶稣。因为他也是大开悟的圣人。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传播真理。
学佛都是在学悉达多的思想,为什么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大家必须在自己的心态上痛下功夫。我经常同身边的道友说要会讲。因为不会讲,就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从古至今,讲经说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照本宣科,讲悉达多的思想,而不是自己内在的“心经”。另一种是讲自己内在的心经。学佛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思想?说明你还没上道、未与道沟通。就像你们之所以讲不出翁源县的地形、山水,是因为没到实地看过。只能拾人牙慧,听别人说的、讲的,自己再去说说。如果大家真的身体力行 —体解大道,一定会有自己的佛学思想。为什么有好多居士、出家人,学佛多年讲不出来?实际上他只是“信佛”,根本不是“学佛”。只相信有佛、有天堂、有地狱,而自己从没见到过,所以讲不出来。偶尔讲出来,也只是知识,而非经验。你们以后看到某个法师讲法,要看他讲的是佛经,还是自己的心经。
过去禅堂里出来的法师,都是讲自己内在的心经,而不是讲悉达多的经书。自古以来,讲“开示”要比讲佛经难得多。讲“开示”讲的是自己的佛学思想,而讲佛经则是讲悉达多的佛学思想。讲“经”讲的好,讲“开示”,未必讲得好。实际上讲佛经也分三个层次:一个是以文解意、一个是心领神会,还有一个是亲履本地风光。一个有知识、文化高的人,拿起佛经就会讲(以文解意);稍有领会就是“心领神会”;亲自走进去,再走出来即是“亲履本地风光”。科班出身的学生,通常都是 “照本宣科”,再高点就是“心领神会”。现在好多出家人,都是佛学院出来的。讲经多是以文解意,照本宣科,连心领神会也达不到。如果是从禅堂里出来的,还能看到一点“心领神会”的影子。
当一个人真的能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以后,一定会有个“质”的飞跃和“质”的改变。学佛入不了道,就是因为 “质”上未达到。“量”达到了,“质”未必能达到。就像诵经,诵了一万遍,还是不明白。如果能明白,诵的时候就明白了。好多人总以为数量多了,就可以达到质量的改变,事实并非如此。好多学佛的人天天诵经,有的甚至把《华严经》都背会了,可《华严经》里的境界却一点也没有。因为缺乏实践。而且时间久了,自己都不知不觉地有了慢心:“别人没诵经,自己天天诵经”。微细的慢心,自己是觉察不到的。什么时候才能觉察得到呢?只有到了六地、七地的菩萨,才能觉察到自己微细的慢心。佛教中有个故事:一个比丘路过荷花塘时,不由自主地说道:“好香的荷花”。这时河神出现了,批评他不应这样(分别好、坏、香、臭),比丘赶快向河神忏悔。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应该明白,这种分别,认为“对”、“错”都是有傲慢心,所以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就是一个“好歹不分”的人。如果不学佛,在社会上,就另当别论,但作为一个学佛的人,你必须要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
因为在你内心树立了“佛”的形象,所以必然会有一个“魔”存在,如果你内心没有树立一个“佛”,也就没有“魔”。所谓“成佛”,就是放下自己的执着、分别心。我有时发现自己对饮食和房间里的摆设,特别执着,这可能是累世的习气。
* 六地、七地菩萨,才能看到自己微细的傲慢心,才能念念不退,八地菩萨才会不退转。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支持(0) 中立(0) 反对(0)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莲
小大 25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青莲
等级:管理员 贴子:2717 积分:2187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6-9-18 23:20:04 ... 发贴心情 Post By:2007-8-30 7:27:01
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3月7日(二月初五日))
佛教里经常提到各种用功的方法,其中有个“参话头”,何为“话头”?你们在内心是否有答案?如果说你们要参话头,可是不知何为“话头”,又怎么参呢?在坐的是否有人答得出来?何为话头?顿汉,你能不能回答?(顿汉:答不出)象道呢?(答:不能。)你说“了了觉知”,不是已经有了念头?你说“不能了了觉知”,不是如同石头?通常的答案是:“前念未生为话头,前念已生为话尾”。实际上是错误的。既然念头未生起为话头,那么当念头未生起时,你在哪里?如果现在大家未生起念头,我问你,你的念头是怎么处理的?既然已产生了念头,那又落在话尾上了。
你们是否可以想象,念头没产生时是一种什么状况?比如说你们每天在出坡的时候,既没有人与你讲话,你的头脑又没胡思乱想,手在不停地劳动,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你干了很多活,可一点也不知道疲劳。这时的你,是一种什么状态?像这种情况,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经常出现。处在这种状况时,当有人喊你一声,跟你聊天时,你发现自己已经干了很多活,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这时你的疲劳也随着出现了。
通常大家说:干活干得起劲的时候,不觉得疲劳,活干完了疲劳出现了。你们平时是否在这方面用过功?观察过?用功不仅仅是在禅堂里打坐的时候。每天、每时、每刻,都可以用功。如果你掌握了一种方法,任何时候都能用功。如果你在一个地方会用功,在什么地方都会用功,不只是在禅堂里。就像一个人会讲中国话,跑到美国、英国、日本还会讲。
你们出坡时,比如锄地,你的心思是否放在锄头尖上?如果没有放在锄头尖上,就会出偏差。有草看不见草,本来要挖这儿,却挖到那儿去了。念念起,念念能看、能觉,叫“看话头”;起每个念都能看到,才能达到“参话头”。其基础是必须能集中在话头上。
要想集中在话头上,先要会看得见话头,只有看得见话头,才能渐渐集中在话头上,只有能集中在话头上,才能逐渐达到参话头,最后达到悟话头,无话头,看话头为定,参话头为观(也即慧)。
如果你说自己在参话头,但又根本不能集中在这个话头上,怎么能“参”?不能“看”就不能“参”,又如何能“悟”?例如你要明白一道数学题,你还没有找到这道题,怎么能解答?就算是找到了,但不能集中在这道题上,又怎么能解答得出来?你的散乱心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是不可能把数学题完整地解答出来的。“看话头”是为了修“定”,“参话头”是为了修“慧”。
“参话头”与“参公案”,从本质上讲没有区别。实际上大家现在连“看话头”都不能达到,又怎么能达到“参话头”呢?严格地讲,现在连话头都没有找到,又如何去“看话头”呢?佛教里有个大家都普遍知道的话头:“父母未生以前,我是什么样子?”,比如说你要参这个话头,首先要身心高度集中在这句话上,才能参明白。如不能高度集中,又如何能参得明白?话头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用一个“参” 字,不用一个“探”字?大家是否想到过?
平时你们的眼睛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如果在用功,头脑为什么会乱转?眼睛怎么会乱看?真的用起功来,身体发僵、目光发呆,头脑发木,这是用功的第一个阶段的表现。可是我看你们来到这个道场的时候,一个个眼睛溜溜的转,说明你们连第一个阶段还没有出现。你们看没看过风钻机在打钻的时候,是一种什么状况?一旦选定了一个点,就一直钻进去,不换位置。“参”就是这个境界,“参”必须要参进去。一旦进入,就是两眼呆滞。绝对不会是两眼溜溜乱转。看到你们的眼神,就知道你们的内心有多么散乱。
当参进去又出来以后,会是一种什么境界呢?“日头突破乌云外”。到此时,自然达到“风平浪静月投江”。你们可以想象,大江大海无风三尺浪,可这时大江大海风平浪静,月投进去了。在此之前,已经经历了“河住江翻水倒流”;再之前已经历了“知话头”、“看话头”、“参话头”、“悟话头”的过程。实际上这个“话头”,上根器的人,可以在一念之间完成!中根器者可在两念之间完成。如果现在你们能抓住话头,我就要恭喜你们了。可目前,你们连何为话头都不知道,又怎么去参话头呢?就算抓住了,又未必能走进去,只要能走进去,就一定会走出来。平时偶尔抓住了,未必能参进去。
“河住江翻水倒流,风平浪静月投江”,前半句指生理上的境界。后半句指的是心灵上的境界,如果以后找不到话头,找不到公案,可以在这句话上去参。这句话足以让你们开悟成佛。它已包含了“见地”、“修证”,但没有“行愿”。如何行愿?悲满天下,心存众生。
如果连自己的起心动念还看不到的话,怎么可以叫做一个修道的人呢?大家都想了脱生死、往生西方,你是否有把握呢?是否出现过苗头呢?你说:“既无把握,更无苗头”。那么临终怎么能去?会到哪里去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像你们今天晚上睡着以后,做梦会到哪里去,是否知道?你知道明天不会死,明年也不会死。我如果告诉你,明天会死,你今天晚上可能会很焦虑。如果做梦的时候,梦中不能把握,临终和临终后都没办法把握自己。睡眠是小昏迷,你都不能把握自己,那么临命终时的大昏迷你又怎么能把握自己呢?什么时候能把握得了呢?必须要达到“风平浪静月投江”,才能做得了主。就算处在这个境界,大主也做不了。只能说做得了一部分主。如此说来,在座的有几个人达到了“风平浪静月投江”?既然没人有这种境界,那么我们学佛又都学到哪里去了呢?
现在你们有谁看见了星星?星星在哪里?当初释迦佛“夜睹明星”,是看见了哪里的星星?在哪里睹见了星星?如果是看见了天上的星星,他天天在树林里打坐,天天都可以看到。我们也天天都能看到天上的星星,怎么没有开悟?如果他真的“夜睹明星”,就可以大彻大悟,为什么又要入定七天呢?都知道他入定七天后才具备了五眼六通,也有说是49天的。不论是多少天,说明他的确入过大定。如果没有入大定,是不可能具有五眼六通,以及证得三身具足。这就说明看见“明星”,距离圆满的 “道”还很远。但是一旦睹见了“明星”,就如接通了电线,千尺外,万尺外的电灯,刹那间就亮了。也许在坐的人,有偶尔见过“明星”,那仅仅是刹那间,绝对不是如影随形地跟着你。如果明星天天跟随着你,这时你自然天天在定中。至于密宗讲的左、中、右三脉早已都通了。道家讲的大、小周天也已全部通达。对方的起心动念,见与不见没有区别。他动,如同你动。他未动,你先知。
今天就讲这么多。下边留一点时间,给你们提问题。我知道今天讲的,对你们在座的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做记录,所以才讲。我是为了留给后人。千万人中有一个人受用,就不错了。后人以后会看。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听“热闹”。
问:为什么佛有三身?
师:是三个身,又是一个身。比如从四个方面看一幅画,四个方面看到了四幅图像,实际上是一幅画。“法身”,不生不灭;“化身”,随处可见;“报身”,偿还业报。一个阶段了却了,报身就没有了。佛讲过,六祖也讲过“三身是一身”,“三身”是针对众生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化身”全凭功德修,“法身”是由理入,“报身”也是以功德成。就像许多参禅、悟道者,多数是证得了法身。因为“报身”是功德成。即便是达到了报、法身,更没达到“千百亿化身”。为什么罗汉没有化身或者极少?因为未行菩萨道,就没办法与佛、菩萨相比,有“千百亿化身”。我的书中有句笑话:不想当教主就没有必要修化身,证个法身就算解脱啦。“独觉佛”,已证法身、报身。虽然知道还有“化身”,但是不愿再修下去,已足够受用了。
问:怎么用功为参话头?
师:万念汇为一念,一念不放,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即是参话头。若能如是,即能入话头。现在你们用功,千万不要落入“无事于心,无心于事”,那样会落入顽空,百劫不能相见。实际上这句话,你们目前都观察不到,那么是处在哪种状态中呢?像无头的苍蝇,四面乱撞。没事胡思乱想,狠狠地劳动一天,就不会胡思乱想了。但心里还会有“游丝”,就像苍蝇的翅膀,虽然无力乱飞了,还不时地动一动。因此古人提倡(尤其是年轻人)先要把体力降下来,疲劳后,杂念特别少。修禅也要动、静结合。当体力旺盛时,可通过劳动把体力降下来;当体力衰弱时,通过劳动把体力增上去。但要掌握适度,像前几天栽树,三天栽了三万棵,那样的劳动对体力是一种透支。那是为了抢时间,因为树苗在路上已经走了三天,快要死掉了。如果长期那样劳动是不行的。
问:将话头放在心上,是否住在了心上?
师:放一万个心。如果真能执着一件事在心上,一天一念,一念一天,万行要恭喜你们了。
* 何为定?一天一念即为定。降低一点,前几天一天栽一万棵树,根本没有时间打妄想。如果心灵能保持这种状态,三年就有大成就。
* 身是心的载体。“载体”没有修好,还谈不上修“内在”。未入道者,身心分开;入道后身心一体。
* 身端正(调姿)—呼气(调呼吸),气通后—(调心)心才能静下来。
* 张开口呼气,是粗犷的呼;用鼻吸气,是细微的。因此调呼吸是:细微的吸,粗犷的呼。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支持(0) 中立(0) 反对(0)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莲
小大 26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青莲
等级:管理员 贴子:2717 积分:2187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6-9-18 23:20:04 ... 发贴心情 Post By:2007-8-30 7:27:32
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3月8日(二月初六日))
今天你们广州来了这么多居士,恐怕有好多人没在山洞里打过坐吧?在这个山洞里打坐,会有什么感受呢?从安静的角度讲,比楼房更容易收心。你们可知道禅堂里为什么不需要窗户,或者是窗户很少呢?过去古师们为什么喜欢在山洞里修炼?即便是盖茅蓬也要盖在山谷中,而不盖在山顶上?在山洞中修行为什么容易收心?因为心理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这个地方容易聚气,身体来到这里,也容易聚气。身体的气不散乱,心态也就不易散乱。如果坐在山顶上,也就是迎着风坐,气就容易散乱,身体的气散乱,进一步,就导致心散乱。如果心散乱,观想、念佛、持咒都收效不大。无论哪种用功方法,无非是使身心统一协调,静下来,定进去。通常修行静不下来,其原因:一是受眼的影响,二是受耳的影响。正因为平常眼、耳收录外边的信息太多了,所以坐下以后,信息就会重新播放。人在忙忙碌碌的时候,眼、耳不停地收录外界的新事物,过去收录的事物没有机会播放。只有切断眼根、耳根时,才能不断地将眼根及耳根收录的事物,进行反省。
我们之所以要用功,念佛、诵经、观想,无非是为了把这些信息录进第六识,再传递到第七识,进一步贮存到第八识(在座的有不懂什么是“八识”的,可暂时把它理解为 “灵魂”)。刻骨铭心的事物,都收藏在“八识”里。不太深刻的收在“六识”里,临终时就没用了,而收藏在“八识”里的东西,生生世世都能受用。毛病习气也都是收藏在“八识”里。现在拼命地念佛、诵经,就是为了往“八识”中收藏更多好信息。如何使念佛的种子,源源不断地收藏到八识里呢?现在学佛的人,一万个人难得有一个,能把念佛的种子种入八识心田里,也就是无法种入八识心田。这就说明了一个可怕的道理:目前学佛的方式,根本无法将学佛的种子录进八识中去。既然种子没种进八识,那生前学佛也都是种点福报。甚至连学佛的“因”都很难种下去。你认为是种入“八识”了,实际上是在第六识,甚至连第六识都没有。因为第六识有了,慢慢可以渗透到第七识,一进入“七识”,也就可以慢慢进入“八识”。为什么听了开示,还不懂得用功?那就说明连“六识”也没有录进去。
过去听过的经文、道理根本回忆不起来。这就说明过去所学的道理没有录进去。尤其是现在非常流行“念佛”,大家的时间没少投入,佛号确实没少念,根本没效果。都是用嘴念,头脑没有介入,口里念佛,头脑还在考虑问题。单凭口念,怎么能留下印象。临终时,前五识逐渐死掉,眼不能看、耳不能听、口不能讲、身不能动。只有意识还在微细地活动,明白一点点道理。如果第六意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还有点学佛的影子。接着第六意识死掉,这点印象还有吗?如果学佛深入到“七识”,别人看你已经死掉,但从学佛而言,第七识还在活动。再接下来第七识也会死掉,如果你学佛的渗透力不够,就到此为止了。由于平时的力量不够,未渗入八识,这时就会随着平时的习气走。比如平时的习气是“善斗”,就会投胎去做阿修罗;平时的习气是“贪”,就会投胎到鬼道。
如果遇到明师,指导你学佛,力量会渗透到第八识(前七识全部会死掉,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一旦学佛的力量渗透到第八识,临终被佛的力量牵着走,这时才是佛接引我们。说句真实的话,根本不需要佛接引我们,我们自己就可以到西方净土。根据永明延寿禅师说的:如何知道念佛深入到第六、七、八识中呢?真正深入八识中的人,平时做梦,都是与学佛有关的梦。不会是杀、盗、淫、妄的梦。每个人都可以答出自己现在学佛的深度。
既然学佛要渗入“八识”,那么我们怎样学佛,才能使力量渗入八识呢?不要以为多念佛、多诵经就有用。就目前大家这样,没办法往生。磕十万个头、念十万声佛号、诵十万遍经、烧再多的香,都没有用。如果所做的一切,是拿心来参与的,那就都有用。何为心呢?在这里我们把话题转一下,当一心不乱地念佛,就是“心”参与了。当烧香的时候是一心烧香,没有惦记别的事情,就是心参与了。如果烧香是一心的,就不会想:“我有钱包放在大殿外了”、“家中的自来水管忘记关好了没有”、“更不会想佛友还在门外等我呢!”……。只有一心不乱地念佛、礼佛、烧香、诵经,才能不断地把学佛的种子,收入八识心田。临终时就会受用。
在念佛时,不仅仅把心专注在佛号上,而且当我们起一个妄念的时候,更要能觉察到这个妄念。如果口里念佛,心随着妄念跑掉了,根本没办法将佛号收入六识,再进入七识,最后收入八识。(现代科学证明,人不仅仅有第六意识,还可能有更深层的意识,总有一天会证明佛教所讲的第八识。)人的肉体死掉,精神不灭;生前熏染,死后浮现。如果一个人生前认真学佛,八识中收藏的全是佛的信息;如果生前喜欢金钱,临终时,八识里收藏的全是金钱!我曾经与一个银行的朋友开玩笑,问他死后往生到哪里去?他说:我信佛,死后当然是往生西方。我又问他:你平时数钱投入得多?还是念佛投入得多?他说:当然是数钱投入得多。我说答案出来了。他听了吓了一跳,说干脆辞职算了,搞不好会堕入贪财鬼。
所谓“不执着”、“过后无痕”,有几个人能做到?只有开悟的人才能做到。凡夫都会留下痕迹,随着意识的死亡而播放。首先是六识播放,接着是七识播放,最后是八识开始播放。基督教讲:“临终要接受上帝的审判。”实际是自己审判自己。
为什么礼佛时要右手按在莆团中间,左手一步到位,双手翻掌,头要下去停留几秒钟?有的人礼佛不标准。即使标准,也是样子学得很象,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当翻掌的时候,一定要观想3~5秒钟。观想我们的双手托着佛足,佛光照在我们身上,甘露洒在身上。一定要有观想,否则八识里输送不进去。为什么“净土宗”讲:念佛、忆佛,将来才能见佛?好比我们念自己的父母,嘴巴在念心没念,是否是真念呢?反之口不念心念,这种念力有多大?真正念佛是用心,而不是用嘴。现在人念佛,都是用嘴,不是用心。因为所遇见的师父都是让张嘴念,偶尔有个师父告诉用心,又不习惯了,还是张着嘴念。
刚学佛时,心的力量发动不起来,只能用嘴念。可有的人,时间久了误以为就是用嘴念,不知道怎样转入用心念。真正的念佛,必须要念念觉知。念每一句佛号时,都清清楚楚地觉知:自己此时此地在念佛。如果念出声,耳根听得很清楚,如没念出声,整个身心都在念。实际上真正念佛,“听”和“念”没办法分开。能念、能听的是一个!当这个“能”一旦出现,就是不念自念。一旦“自念”出现,就会二六时中,尽虚空、遍法界都在念佛,你的心、眼都是在念佛,都是佛的形象。就好比一个人戴着墨镜看事物,万事万物都会变成墨色。戴着红色的眼镜,万事万物都变成了红色。当我们心中充满了“佛”,看万事万物都是佛。当我们内心充满了“爱”,看每一个人都很可爱。当我们内心充满了“是非”,看每个人都是是非之人。
我们平时在念佛时,是否能做到不间断、不夹杂呢?根本无法做到。但是足以做到“一念的纯真”。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一念纯真”。当有了这一念纯真,完全可以渗透到八识心田中。今世学佛,护持三宝,就说明过去的“一念纯真”的种子种入了八识心田。然而,因为这一粒种子的力量太微弱了,还是被业力牵着走。什么叫业力?业力就是习气。实际上学佛也是为了形成习气,临终的时候,哪方面的习气重,就被哪方面的业力牵着走。正是因为古人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才让我们多念佛,多拜佛。可一旦形成形式上的念佛,拜佛,就把内心无形的念佛丢掉了。你看他这样念,我看你也这样念。就像禅堂里不教人调姿势、调呼吸、调心态,一代传一代地死坐。你以为我会,我以为你会,其实都不会。等有会了的,又不说话了,后进禅堂的跟着先进禅堂的,每天稀里糊涂地坐下去。就像大学里从来不教横、竖、撇、捺。好多居士到了庙里,见师傅坐禅,也学着坐。偶尔问一个师傅怎么坐?就告诉你什么也不要想。可是对于一个刚学坐禅的人做得到吗?
当一个人学佛学到很虔诚的时候,就能忘我。只有忘我,才能和“道”相应。天地与我同存。这时才能感受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相信,是一个层次;理解,是一个层次;感受,又是一个层次。现在你是哪个层次,只有自己知道。不论你学佛采取哪种方法,贵在感受。如果只是“相信”,而缺少“感受”,根本不行。为什么经常提到学佛有没有感应?不问能不能理解?理解才是其次。功夫做不上路,就是 “理”上不明。现在学佛的人拜好多师父,学好多方法,都是为了学“法”,不去学“理”。比如说买来一部车,没有看说明,自己上来就开,一开就掉到沟里去了。也就是说先要通达佛理。不要以为学理会耽误了学佛,就像砍柴,你用了10分钟时间磨刀,看起来比别人晚出去10分钟,但由于工具锋利,并不比先出去的人砍得慢。学理不会耽误“修法”。下边留点时间,你们提提问题,你们这么远来了,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会尽力为你们解答。解答不了的,我会慢慢去参究。
问: 师父的书上讲“很多人念六字大明咒都不对”,正确的应该怎么念?
师:最初念咒语是一口气念一个字。六字大明咒的第一个字—“嗡”,先用鼻孔吸气到丹田,憋住3~5秒,往外呼气时(仍用鼻孔)念咒语。呼完后再吸气到丹田,停 3~5秒钟,念“嘛”,中间四个字(嘛、呢、呗、麦)都是将嘴微微张开一点,呼气(用口)的同时念咒语。最后一个字“吽”和第一个字“嗡”一样,也是闭口念。如果方法正确,念十分钟,丹田就会感到热乎乎的。
宝瓶气、拙火定就是这样炼成的。原始佛教炼宝瓶气,就是用这种方法念“三字明”。现在修宝瓶气,方法都不对,“四加行”修完了,什么也没有修出来。
如果能够念念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胜过念十万亿佛土的佛号。换句话讲,念十万亿佛号,如果不能念念觉知,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又有什么用呢?看住自己的心,胜过念十方三世诸佛。看不住自己的心,仅仅是种点善因而已。
为什么现在的咒语越来越多?就是因为众生看不住自己的心,才越来越复杂!释迦佛涅槃后,只有一个心咒,现在,“观音心咒”、“药师心咒”、“地藏心咒”……多得数不过来。
现在人都是“信佛”,不是“学佛”。学佛才能成佛,信佛永远成不了佛。就像相信自己能发财,但不去做,怎么能发财?悉达多就是当时学佛,才成佛。我们现在学佛就是学习悉达多,学他的悲心、愿心。我们现在勉强挂靠“信佛公司”,挂靠不上“学佛公司”。
现在学佛的误区是,要三大阿僧祗劫。为什么不相信这是自己最后一劫,最后一世?为什么不把希望寄托在今生?而要寄托在来世?学佛开始时,遇到善知识的开示很重要。“不历僧祗获法身”、“十地顿超无难事”,即使是要“三大阿僧祗劫”,一念就可顿超。禅宗里有句话,“一念超百劫”。
“信”,要真信。“修”,要实修。什么叫“真信”?对佛教里讲的“生死轮回”、“三世因果”要深信不疑,对“五戒十善”更要遵守。什么叫“实修”?落实到生活中,从一举一动中体现出来。都说修行消业障,“业障”就是我们的“习气”。如果学佛几年,习气一点也没有减少,智慧也没有出现,说明没学好。
问: 达摩祖师给二祖安了个什么心?
师:当时二祖低头沉默了几秒钟,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已经给你安心了。二祖顶礼三拜,之后追随初祖多年。如果已经大彻大悟,为什么还要追随呢?二祖的《传记》中记录,达摩祖师要看看弟子们修行的境界,只有二祖没说话,顶礼三拜。二祖传法于三祖后,到花街柳巷里去,有人问他为什么到这里来?他回答: “我来调心,干汝屁事!”前后连起来看,难道达摩识错了人?难道当初未安好心?……大家要在这些问题上用功,不要坐在这里乱思乱想。如果学佛能入道,达摩、慧可的故事可以作为一把钥匙,帮你走进“道”里。如不会用,你想走进来,没那么容易。这把钥匙别人看不到,拿不走,也递不来,但完全可以神会。他们传法时,双方的眼神,我们无法想象。必须有眼神的相碰,才能“心领神会”。如双方的眼神没有相碰,就不可能心领神会。
在印度,原始的传法,就是彼此眼神的交流。师徒互相看。后来是头碰头传法,再后来还念咒语。为什么传法时不须咒语?因为平时都有这个沟通的功能,只是不知道如何开发出来。实际上中国的禅宗,在过去都是讲法讲到一定程度时,停下来,彼此眼神一对,师父令徒弟豁然顿悟。悟后又去做好多年的功夫。经上常常记载“作礼而去”,是指理上顿悟后,走出去踏踏实实修去了,并不是不需要修了。中国的佛法,只有“禅”才是佛教的脊梁!也就是灵魂。“禅”并不是指“禅宗”,禅宗包括了“禅”。各教派都是不同层次“禅”的显现。
* 最初是三股水(三字明),由于三股水的力量太大,后来的众生受不了,就变成了六股水(六字真言),再往后成为十二股,现在也不知道是多少股了。
平时念六字真言,如果方法对,半个小时就受不了了。如果念“三字明”,一般人都受不了。什么时候身体彻底改变了,才可以念“三字明”。
* 我走到任何地方,从来都自称是“信”佛的出家人,从来不敢自称是“学”佛的佛教徒。因为不了解佛,在内心对佛都是妄加猜测。实际上无论你如何猜测,从佛的角度讲,都是错误的。就像英国的伦敦,你没有去过,没见过伦敦是什么样子,不管怎么想象都不可能是伦敦的样子。对佛经以文解意,三世诸佛都直喊冤枉“我不是那个意思啊!”既然我们不了解佛,就按佛的教导去做就行了。就像来到这里,猜测我的人,有什么用呢?按照我交给的任务去完成,按照我教的方法去修,时间久了,自然就和我相应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支持(0) 中立(0) 反对(0)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莲
小大 27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青莲
等级:管理员 贴子:2717 积分:2187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6-9-18 23:20:04 ... 发贴心情 Post By:2007-8-30 7:27:57
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3月10日(二月初八日))
你们说作为一个出家人,最根本要具备的是什么?如果要顿汉来回答,你怎么回答?(顿汉师:最根本的是信仰啦…… )希望你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答案。我现在心中就有答案:作为一个出家人或者在家信徒,乃至于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深信因果。尤其是出家人,如果不信因果,一切免谈。即使你使尽所有的精力去修,也只能像《楞严经》上讲的:“上品魔王,中品魔子,下品魔民。”你会说:我有“道”,不就有了因果了吗?比如练气功的,特别刻苦,比我们修行人还要用功。但不信因果,把它当成“道”来修,功夫高的着魔、附体了;次的,会感到有气脉的流动,以为气脉通了,实际上也没有真正通;再次者,有气感,能治一点小病。这也是“道”,这叫旁门左道。因果比道还要重要。
佛教中有三贤,首先第一步,是“十信”,如果具备十信,就是不退菩萨。根本不需“十住”、“十行”、“十回向”,即能往生西方净土。不会念佛、不烧香、不拜佛没关系,只要具有深信,临终往生西方没有问题!自古以来成就的人,一靠信力,二靠愿力,三靠功夫。三个是一个根,深信是基础。
你们所接触的身边的道友,是否有的平常不烧香、不诵经,有的甚至“吊儿郎当”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从辽宁来的三个比丘尼:其中两个人投入的修行特别多,另一个只是干干活,但她深信三世因果。每个起心动念,都要问自己符不符合一个出家人的要求。所以她身心的反应非常明显,而且有好多好的反应。其他两个人不理解,问我为什么?我说你们只顾修福了,六祖讲:“愚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民间有句流行的俗语:“吃斋不吃斋,只要心不歪。”这句话概括了所有修行人的心态,尤其是出家人。有些没有信仰的人,心态、人品比我们还要高。一个人的心态怎么样,可以欺骗别人,绝对欺骗不了自己。实际世界上不存在什么“被骗”,都是自己骗自己。一个人心态不超越,功夫上投入得再多,也只能说是“功夫”,而绝对出不了智慧,智慧的根源在于心态的改变和超越。一个人只有心态改变,禅定功夫才能上去。心态不改变,功夫可以出来,但上不去。就像一棵种在花盆里的树苗,如果不把它移出花盆,栽到土地上,它永远也无法长成一棵大树。为什么说菩萨永远是菩萨,罗汉永远是罗汉。罗汉必须廻小向大,才能成为菩萨。你说在罗汉的基础上继续修,不就是菩萨了吗?绝对不行。犹如建大楼,十层楼的地基,想加盖到100层高是不行的,必须将10层的地基挖出来,再重新打100层的地基才行。必须把罗汉的心态推翻,从头再建菩萨的心态。菩萨与罗汉的区别,关键就在于发心。
每天盘腿静坐,修成了充其量是个阿罗汉。菩萨虽然每天不盘腿,可心态已是菩萨。只是禅定功夫不够,一旦修起禅定,是很快的。就像花盆里和土地上的树苗相比,后者不受花盆的局限。菩萨不受时空的局限。过去认为,只要是一个开山的和尚,就都是菩萨再来。一个凡夫绝对没办法开山。即便是一个凡夫,其愿力已经是一个菩萨了。(愿力与果位不一样,比如在坐的发了菩萨的愿力,你已经是一个菩萨了,但还未证得菩萨的果位。)
佛教中讲:“未修道先发愿”,那么 “发愿”与“欲望”有什么区别呢?比如我想“讲经说法”,或者“创建一座庙当大和尚”,这是什么呢?是欲望还是愿力?(有人答:是欲望!)怎么知道是欲望呢?从字面上根本分不清,只有起心动念的人自己知道。比如大家来到我们庙里,有的人一看到庙里忙得不得了,就想帮忙,有的人想要权力也来做事情。你根本看不出来哪个人干活是为了什么?如果你不具备慧眼,根本分不清。只有他本人自己心里清楚,甚至久而久之,连自己也认为是帮庙里排忧解难的。不管出于哪种心态,都会有福报的。不管带着哪种心态,为三宝做事都是有福报。只不过福报外面带着一个紧箍咒。如果是无私地为庙里做事,就会如同一束亮光,照亮虚空。因为其心态是光明的,十方鬼神都知道,都敬重。
什么叫“境界”?什么叫“功夫”?很少有人去参究,往往会理解为是一个东西。“境界”是指心灵上的,也就是世俗所讲的“思想”上的、无形的语言。而“功夫”呢,是身体上的一种反应。道教的张紫阳曾经说过:“背后有光犹为幻,脚踏莲花未为真。”背后有光,这些有形有像的东西,是有生有灭的,既然能生出来,就能灭掉。“境界”也是生生世世修来的。目前的境界是累生累劫修来的。就象有的人生来大方,不是学来的。有的人生来小气,如果周围环境都是大方,他可以学着大方,但来的不自然。关键时候还是牺牲周围成就自己。而生来大方的人,在关键时刻会牺牲自己,成就周围。比如出家人来到寺庙,一部分不大方,一部分大方,关键时刻,不大方的非牺牲庙里的利益不可,而大方的一定会牺牲自己,维护庙里的利益。后者即使功夫不高,以后也可受用(“以后”指后半生或来世)。否则容量会越来越小。比如现在是一个直径50cm的花盆,不修行,来世就变成了直径30cm的花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