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

_13 慈诚罗珠堪布 (当代)
  麦彭仁波切和很多高僧大德用了大量教证来证明:“只要有信心和对极乐世界的向往之心,普通人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为什么这么方便、容易呢?比如说,显宗在一地之前的资粮道和加行道中,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即使是密宗,也需要花费一段时间。但这个修法却什么也不需要,只要有一种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以及对极乐世界的强烈希求和渴望之心,就一定可以往生,这似乎也太不可思议了!为什么呢?
  当然,如果只靠我们自己的修行,自然很难。若仅靠自力,则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行者,在一地之前都会经历很多磨炼。但往生极乐世界却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而主要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佛陀的愿力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佛陀在三个无数大劫当中积累了众多资粮,再将这一切善根回向于成就自己的心愿,所以,佛经中所讲的四种不可思议之一,即是佛陀的愿力不可思议。
  也就是说,修持净土法门之所以可以如此轻松地往生极乐,并不全是依靠我们自身的功德,其中的绝大多数功德都是由阿弥陀佛的愿力所致。当然,仅仅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自己不修也不行,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对此不需要有丝毫的怀疑。
  如果有怀疑,能否往生极乐呢?佛经里讲过:若有人认为:“这样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吗?也许能吧……”这种人还是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前面也讲了,这样往生后,在五百年中,都将待在莲花里,不能出来。虽然可以听见阿弥陀佛说法的声音,却不能见到阿弥陀佛,由于无法见佛,以致证悟和获得广大神通等等的时间都将推迟。无论如何,我们最好不要有这样的怀疑,信心最为重要。
  麦彭仁波切也讲过,虽然往生净土的条件有四个,即净土四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个:第一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第一因);第二是对极乐世界的渴望之心(第四因)。如果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往生就没有什么问题。
  在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当中,包含了信任的成分,所谓信任,就是类似“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我肯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之类的信念。
  信心有三种:清净信、胜解信和现求信。其中的现求信,就是指渴望之心。所以,作为第二个条件的渴望心,即强烈渴望往生极乐世界,希望变得像阿弥陀佛一样的希求心,也应当属于信心的范畴。
  如果对阿弥陀佛根本没有信心,就很难往生,因此最首要的,就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麦彭仁波切还说过,若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却不具备其他条件,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不需要积累资粮了呢?
  麦彭仁波切就此告诉我们:积累资粮是肯定需要的,但以对阿弥陀佛的强烈信心和对往生的热切渴望,就可以积累无以数计的资粮,即使没有专门去修七支供等法也无妨,因为这两个因素其实已经包含了积累资粮。
  菩提心也是不可缺少的。为了使这个修法成为大乘佛法,且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能继续做菩萨,就需要有菩提心。但如果没有菩提心,也不曾专修七支供等,而只具备前面两个条件,也是可以往生的。
  这时有人又会生起怀疑:哪怕是刚刚入门的人,也可以具备这两个条件,难道往生这么容易吗?有些学者也有这样的看法。但麦彭仁波切等很多诸佛菩萨的化身,已经用大量的教证证明,在这种条件下往生极乐世界,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这里再次强调一下:通过这个修法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如果只靠自力,当然不可能这么容易往生,但凭借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加上自己个人的努力,绝对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五、珍惜暇满人身,力争往生极乐
  虽然密宗的修法很容易成就,但阿弥陀佛的修法更容易成就。由此可知,能否解脱其实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解脱是自己可以把握,可以轻轻松松作到的。
  现在我们获得了来之不易的人身,但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身都很难得。很多人除了生活方式不同以外,其生存的终极意义跟其他动物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人身并不难得。而像我们这样的,可以自由选择解脱,并有修法机会的暇满人身却真的是很难得。只有以此暇满人身,才可以得到如此殊胜珍贵的佛法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
  在修加行和大圆满法的同时,一定要安排阿弥陀佛修法的功课。老年人最关键的功课,就是阿弥陀佛的修法,其他法也可以修,但只需适当安排一些时间就可以了;而比较年轻的人,则在修菩提心等加行的同时,也需要每天单独抽出一段时间(半小时或一小时皆可),来修阿弥陀佛的修法。如果暂时作不到,也要每天坚持念诵阿弥陀佛心咒和名号,并观想阿弥陀佛。
  此外,修法时间也应这样安排:在白天修极乐四因;晚上睡觉时,要修“临终诀窍”所讲五力之一的引发力,即在入睡时,要至真至诚地发心:“我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一定要见到阿弥陀佛!”
  作为凡夫,这样去想有用吗?以前也讲过,引发力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通过引发力的作用,晚上作梦的时候都会梦见阿弥陀佛。虽然这只是一种虚幻的梦境,但至少能够说明,自己对净土的修法有了一定的串习,在阿赖耶识中已经播下了比较好的种子。如果继续修行,临终之时就可以见到阿弥陀佛。
  一些念佛念得好的人,并不是在中阴身的时候,才能见到阿弥陀佛;也不是像“临终诀窍”所讲的,会在中阴身的时候,见到那些寂静本尊或愤怒本尊;而是在呼吸即将停止,人还没有死亡的时候,在其面前的虚空中,就会显现阿弥陀佛,然后他就高高兴兴地往生了。
  大家肯定也听说过,很多藏地或汉地的老婆婆在临终时,会兴奋地说:“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了!”“我看见阿弥陀佛了!”等等,还会出现很多佛经中所讲的往生瑞相。很多人都是这样,在没有丝毫痛苦的情况下,轻轻松松地走了。平时也许有人会装模作样,但临终的时候是装不出来的。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往生事例,不是像造物主之类的神秘之说,而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真实体会到的。
  当然,如果你始终什么法也不修,这些感应肯定就很神秘,而且永远也无法体会;如果你能接受此修法,并且亲自去实践,就会感受到佛法的力量,体会到佛所说的一切真实不虚,对此就再也不会有神秘感了。所以,阿弥陀佛的修法极为重要,在修其他法的同时,一定要修阿弥陀佛修法。
  特别是我们,如果选择修往生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修法,也许会更容易一些,因为法王如意宝这么多年一直在弘扬此法。往昔很多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也曾预言过,与法王如意宝接触过的所有人,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当然自己也要努力)。本来阿弥陀佛的愿力就不可思议,加上法王如意宝的接引和自己的信心,往生极乐世界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平时要修一个真正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非常难,但再难我们也要修,不能说因为难就不修了;不过能修到什么程度却很难预料。而阿弥陀佛的修法简单易行,成功率也很高,因此,我们一定要修阿弥陀佛的修法,绝不能忽略这一点。
第十一章 受戒行善的殊胜日
  藏历是根据密续《时轮金刚》中所说的星象规律与天文历算法推算出来的结论。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无论是藏历的日食、月食日,以及每月望日与晦日的确定,其精确度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其他历算方式所得出的结果。
  因此,如果想在殊胜日行持各种善法,最好能依照藏历来执行。
  每个月都有一些殊胜的日子:初八、初十、十五、二十五、三十等等。而在一年中又有四个月有极其殊胜的节日:藏历正月上弦的初一至十五为神变节;藏历四月初七为释迦牟尼佛诞辰日,四月十五日为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与涅槃日。因此,该月就汇集了三个节日;藏历的六月初四,为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日,六月十五日又为佛陀入胎日。因此,该月又汇集了两个节日;而藏历的九月二十二日,又为释迦牟尼佛天降日。因为认定方式的不同,而使这些节日的具体时间会有少许差别,但其中最可靠的,就是以上结果。
  据经书记载:在普通殊胜日行持善法也有极大功德,尤其是在四大节日中行持念咒、顶礼、供养、为僧众供斋、持戒、修持慈悲心与菩提心等任一善法,其功德都会呈十亿倍地增长。也就是说,仅仅念诵一遍咒语,就能得到念诵十亿遍的功德,其他所有善法也可依此类推。
  因此,请大家千万不要错过这些大好时机。能够尽己所能地在这些节日中食素、戒杀、放生等等,是十分重要的。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藏历中,时常会有缺日或者闰日的现象,这是由月球在轨道上运行速度的快慢所导致的,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与必要;否则,就会出现十五的时候月亮不圆,或者初一的时候反而月光皎洁的情况。
  守戒的时候如果遇到缺日,则可以将守戒日提前一天。比如说,如果某月没有三十,则可以在二十九日守戒;如果遇到闰日,则只需守持第一天即可。比如说,如果某月有两个三十,则只需在第一个三十日守戒。
第十二章 法王如意宝的遗言
  ——慈诚罗珠由录音整理
  你们要经常思维:这次我们有幸获得了非常难得的人身;不仅是得到了人身,而且还值遇了真正的善知识;
  不但是遇到了善知识,而且善知识还为我们宣讲了断恶行善的方法。虽然你们听不懂所有的内容,但却要把握其中的主要精神,并且去身体力行。比如,当一位法师在宣说一个深广法要时,闻法者不一定需要听懂全部内容,但却要掌握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这次为了参加极乐法会,各地来了很多僧俗信众。所有人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自己、亲友以及所有的有缘众生现世能够长寿、健康,具足圆满的幸福,并在后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家一致认为,参加这次极乐法会,就能达到这一目的,实现这一心愿。
  今天是极乐大法会的第六天,会期只剩下明后两天。在这两天当中,大家必须认定今生具体要修什么法,并发誓修持。其实,对自己真正有益的法,主要就是祈祷阿弥陀佛的修法,你们平常也要祈祷阿弥陀佛,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在任何地方,也没有像极乐世界一样极易往生、又具有超胜功德的刹土了。
《极乐愿文》云:“八百一十万俱胝,那由他佛之佛刹,功德庄严皆合一,愿生胜过诸刹土,无上殊胜极乐刹。”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在行菩萨道时,曾将千百万净土的功德汇集一处,并发愿:我成佛时的净土,将成为这样的净土。如今,阿弥陀佛的心愿已经实现了,只要我们发愿,就肯定比其他任何刹土都更容易往生。有些刹土虽然可以往生,但功德却不是很大。比如说,人间的五台山、普陀山,虽然也是刹土,但却是为凡夫众生而现前的,所以相对来说没有太大功德。往生极乐世界,不但身无疾病、心无痛苦,而且没有生老病死的折磨,以及贪嗔痴等烦恼;唯有快乐,寿命也很长。《极乐愿文》中也说过:“彼刹阿弥陀佛尊,住无数劫不涅槃。”总之,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
  大菩萨在修行时,可以创立自己的净土,但我们现在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比如说,新建一栋楼是很难的,但使用别人已经建成的房屋却很容易。同样,目前我们不必创建新的净土,因为阿弥陀佛经过无数劫的集资净障,已经建成了这样的净土,我们只需直接往生就行了。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在学道的时候,曾多次转世为关系亲密的国王和王子,因此,任何释迦牟尼佛教法下的众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你们千万不要放弃这种发愿,平时也不要忘记这一点。无论住在学院也好,还是回家也好,都要努力地念诵阿弥陀佛圣号,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是受持不杀生的戒,这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戒律呢?戒律有很多种,包括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戒以及皈依戒,哪怕受持其中的一条戒也可以。仅仅受持不杀生这一条戒,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不杀生的这条戒,千万不要杀生。明白吗?
  现在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罪行,在末法时期魔障危害极其猖獗的时候,所有人都会造作各种各样的罪业,其中杀生的罪业更是不可思议。如今的喇荣佛学院,拥有着在智慧、持戒、利他事业以及成就等各方面都无比圆满的堪布和活佛,这并不是我的浮夸之谈,他们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主要就是动员大家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及断除杀生的罪业。
  这次也有一些村落发愿不杀生等等,这虽然也是不可思议的善业,但与我们学院的有些堪布、活佛所作的善业相比,我们的善业是微不足道的。即便如此,我们大家同心协力所造的善业却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放生的善业。
  几年前,我梦到了托嘎如意宝,他在梦中向我宣讲了放生的功德,并赞叹了放生。我把这件事告诉大家之后,因为是佛菩萨加持语的缘故,堪布、活佛们像得到甘露一般感到无比高兴,之后便开始动员大家断除杀生。
  迄今为止,我们所放的生命已经达到了数亿个。慈诚罗珠前几天给我打来电话说,好像仅仅今年放的一种大约一卡长的鱼类(泥鳅)数量都已经将近一亿条,放完以后他就要回来。先后几年所放的数量加起来,已经有好几个亿。
  目前有些地方的屠宰场,因为没有太大利润,也应该关闭。无论如何,希望大家能努力地去戒杀放生!
  善男信女们,此生是唯一的机会,你们千万不要杀生!人生是很短暂的,我们不会长久地住在人间。死亡的时候,就像佛经(《教王经》)中所说的:“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一样,走的时候,即使是再富有的人,也不能带走一针一线;即使是管辖上万村寨的官员,也无法带走一个侍者,只有独自一人两手空空地上路。经过中阴身的艰险,在阎王前清算善恶后,绝大多数的人只有堕入恶趣,很难投生善趣。请你们反省一下,自己究竟造了多少能得解脱的善业?造了多少堕入恶趣的罪业?我们所造的大多数业,都是堕入恶趣的因。其中堕入地狱的因,就是嗔恨心和剥夺他众的生命。
  其实我们每个人即使完全戒除杀生,也能照常存活。比如,学院现在所有法会的食物,已经完全改变为素食,却没有遇到任何生活困难。各个地方的很多施主听说后,也时常前来供养酸奶、素斋。以前很多僧人非常盼望能够吃到酸奶,有些尼姑甚至将所有的糌粑都拿去换酸奶,最后虽然吃到了酸奶,回家时却没有维生的糌粑了。自从吃素以后,因为有很多酸奶吃,大家吃酸奶的愿望也就不太迫切了。这就是布施和持戒的回报,也是断除杀生和荤食的功德所感。你们如果能够戒杀,在生活上也不会有困难的。尤其是不要杀害无辜的野生动物,政府也在号召大家保护并禁止杀害野生动物。所以,大家一定要尽力发誓戒除杀生。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
  第三点,是要以善心去对待所有众生,善良的心是无与伦比的。所谓善心的最低要求,是作一个好心肠的人,善良地去对待每个众生,不作杀生、偷盗等伤害众生的行为。你们一定要努力地去培植善心,一切正法都可以包含在善心当中,这是我要讲的第三点。
  我今天给你们讲了三个要点:第一点,是为了自他一切众生而往生极乐世界,哪怕念一句玛尼,也要为此回向。往生还要具备发菩提心等其他因素,但这些要素在这个发愿回向当中已经包含了;第二点,是尽量受持自己所能守护的戒律,如果不能做到太多,也要受持不杀生这一条戒;第三点,是随时随地地发善心,善心既可以解释为信心和慈悲心,也可以解释为世人所说的好心。即使在平时,你们也要努力地行善。
  因为前世的因缘,而使我们能在此生聚集在同一个地方;不但是聚集在同一个地方,而且也共同参加了同一个法会。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有些上师说我能活到九十五岁,但这是不了义的,不要说九十五岁,我今年刚七十出头,就已经感到体力衰竭了,所以肯定不会住世很久。多病是死亡的前兆,我十分清楚自己能活多久,也就只有像一只衰老绵羊的生命一般长短。
  这次我们的相聚,也许是最后一次。但愿不是,这样我们就有可能还会见面。明年,也即猴年的猴月初十,是莲花生大师走遍雪域的纪念日,我们会举行简单的仪式来庆祝这个节日,但只能由常住学院的人参加,如果规模太大,政府也不会批准。另外,在持明大法会、金刚萨埵法会期间,我们也有可能见面,但愿此生能够再三地重逢。
  但也许我会去世,死后我会不会回来呢?在我死了以后,你们会认为有转世活佛,也许连怀胎期尚未经过,就会去寻找、辨认我的转世。但是,如果我有自由的话,以我的愿力决不会马上回到这个世间,而准备在死后立即就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目睹阿弥陀佛的金颜,聆听阿弥陀佛的法音,他将如同莲花般细腻的右手放在我的头顶,使我得到获证菩提的授记、自在慧眼和神通,度化众生的能力也不会像此生一般微弱。
  当我像《普贤行愿品》的“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一偈中所说的一般,获得了无量功德,当我在世俗红尘中获得了方便、智慧、精进、禅定与神变的时候,我永远都不会放弃度化全世界的众生,特别是其中的雪域众生,尤其是我生长的故土——色达的众生。除非是我堕入恶趣而失去了自由,如果能往生到净土,我在任何时候也不会忘记诸位同乡和亲人,你们也要努力地行善,我们双方都要努力。俗话说:“众人抬木负担轻”,所以你们也要加倍地努力。
  我说这些话绝不包含任何自私的成分,我弘法事业中的大多数,也绝对没有什么自私心,不是为了贪图名声,因为我在很多国家中已经享有了足够的声望,很多人也将我视为当之无愧的上师,但我本人却并没有什么可以享有更高名声的功德;就财产而言,在我妹妹的后事处理完以后,即使一无所剩,也立即会有人供养衣食,但事实上也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两人(指上师本人与门措空行母)除了行动不便需要一些侍者之外,即使不作任何事情,在明年春天之前也不会有任何生活上的困难,所以绝对没有对财产的希求。以前有时在看到一些东西,比如玩具等等后,偶尔在一两天之内会有点兴趣,但现在连这种感觉都消失了。因为不缺钱财,所以没有贪欲心。当然,如果因为缺钱而整天吃不上饭的话,也有可能会产生欲望。但如果有欲望,又何必向这么多的僧众撒谎呢?即使全世界的财产现在可以任我挑选,我也不会有一点儿占有欲。因此,你们以后不要拿很多的财物来跟我结缘,没有任何必要。我只希望你们能努力地行善,并劝勉他人行善。
第十三章 犯失密乘戒的界线与忏悔清净的方法
  在讲密乘戒的时候也曾经提到过,密乘戒的优点,就是在犯戒之后可以不断地重新恢复。恢复的时候,也不一定需要上师在场,只需通过观想,便可恢复戒体。
  一、犯戒的界线
  在宣说恢复的方法之前,首先讲一下犯失根本戒的界线。因为,无论是犯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是密乘戒的根本戒,都必须具备一些条件,在不具备所有条件的情况下,就不算犯根本戒。
  密乘十四条根本戒的违犯界线,以前已经讲得十分清楚。而大幻化网五条根本戒的界线,有些与十四条根本戒的相应戒条是相同的,至于存在差异的地方,在宣讲五条根本戒的时候,也已经讲过,今天再讲一下这两种戒的共同界线。
  经书中有四条或者七条界限的两种说法,下面分别进行讲述:
  (一)四条界线
  1、对境
  几乎每条戒的犯戒对境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舍弃上师的对境就是上师,嗔恨道友的犯戒对境就是金刚道友……。
  怎样就算是不具备犯戒对境呢?以嗔恨道友为例,比如说,假设两个人以嗔恨心吵架或者打架,如果两位当事人都得过密乘戒,并且在吵架的当下也具有密乘戒,就具备了犯戒对境;如果其中一个人从来没有灌过顶,或者是曾经灌过顶,属于密乘弟子,但在吵架之前,却因犯戒而失毁了戒体,并且还没有恢复,其戒体已经不复存在,这样就不具备犯戒对境,因为此人与其他没有学密的普通人完全相同,所以不能作为犯戒的对境。身为密乘弟子与其吵架或打架虽然会违反密乘根本戒以下某些比较严重的支分戒条,却不会犯失密乘根本戒。
  同样,如果舍弃的对象不属于六种上师或善知识之一,就不会犯失根本戒。举一反三,其他戒条的犯戒对境也可以依此类推。
  2、动机或思想
  这里所说的动机,首先就要以精神是否正常为临界点。在经续中规定,违犯包括别解脱戒、菩萨戒以及密乘戒在内的所有戒条的人,必须是精神正常的人。如果精神失常,丧失了取舍之心,则无论如何也不会犯戒。因为作出该行为的人意识已经失控,头脑中根本没有犯戒的概念,并不是故意去违犯戒条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虽然没有出现精神不正常的症状,却因为出现了一些错觉,产生了一些误会,从而导致犯戒行为的发生,但当事人的本意却并非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犯戒;
  其次,就要以是否有意为准绳。所有的犯戒,都必须在当事人故意而为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如果是在无意间不知不觉地作出了犯戒行为,则即使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没有问题,也不算是犯戒。
  由此可知,纵使精神不正常的人以嗔恨心去打骂金刚道友,并且辱骂的内容对方已经听见,但因为其精神已经颠倒错乱的缘故,所以就不会犯戒。
  3、行为
  这里所说的“行为”,不包括意识上的行为,而是特指身语的行为(多数的戒条都要求具备身语的行为,但也有少数只需要起心动念就会犯戒,其差别见于十四条根本戒和五条根本戒中)。
  以嗔恨金刚道友为例,如果具备了非常严重的嗔恨心,但却不具备打骂的行为,就不会犯根本戒。同样,在十四条根本戒当中有些是需要肢体行为或者言语为前提的,如果不具备,虽然会有过失,却不会彻底犯根本戒。
  但有一些戒条却不需要身语的行为,譬如,十四条根本戒中的第四条舍弃慈心,以及第五条舍弃菩提心,就不需要行动,只要在心里有了“我再也不去为了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念头;或者在看到众生遭受痛苦的时候,心里反而幸灾乐祸;或者在心里默默发愿,无论此人多么苦不堪忍,即使我有帮助他化解的方法,也一定袖手旁观,决不出手襄助。如果有了以上的这些念头,即使阳奉阴违,并没有在言语中表达出来,或者在身体行为上有什么表示,也算犯失根本戒。
  但类似诋毁宗派,或者诋毁女性之类的戒条,就需要以语言表达为前提,要违反这些戒条,就必须有言说的行为,否则,就不会犯根本戒。
  4、结果
  以偷盗为例,假设某人有偷盗的行为,却不具备所盗窃的物品已经彻底属于自己的想法,则虽然有一些罪过,但不会犯根本戒。其他戒条也是一样,如果没有最终犯戒的结果,没有完整的犯戒过程,也就是说没有作到底,也不会犯根本戒。
  十四条根本戒与五条根本戒中每一个戒条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些犯戒的条件全部具备,就是彻彻底底的犯戒。
  另外,经书中也有七个条件的说法,下面简要地进行介绍:
  (二)七条界线
  1、犯戒能否最终成立,观待于当事人的犯戒行为是否被强烈的贪心或者嗔恨心等烦恼所摄持。所有大乘的戒条都认为,如果作出了杀盗淫妄等行为,但不具备贪嗔之念,就不会犯戒。大乘菩萨最忌讳、最反对、最讨厌的,就是自私心。如果犯戒行为是以自私心为中心所引发的,就属于犯戒。如果所作所为的发心是为了利益众生,就不一定会犯戒。说得透彻一点,如果没有丝毫的自私心,而完完全全是以大悲为出发点,为了对方自身的利益,就不但不会犯戒,反而有很大功德。关于这一点,在经书中有很多公案,想必你们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一些例证,所以此处也不必赘述;
  2、犯戒能否最终成立,还取决于当事人是否清醒地了知对境。此条的要求与前面所讲相同,故无需重复;
  3、如果戒条要求具备身体的行为,以嗔恨道友为例,则在打金刚道友的行为结束之时,就会犯戒;如果戒条要求具备言说的行为,则要求对方必须听见,在对方的耳根接收到该信息的当下,就算犯戒;
  4、如果属于意识行为的犯戒,其犯戒的界线一般是指,假使将一昼夜的二十四小时划分为六等分,则其中每一等分或者阶段为四小时,如果在一个阶段,也就是四小时之内,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悔改之心,已经决意痛改前非,就不会彻底破戒;但是,如果超过四小时,却始终没有悔改之意,反而视若儿戏,甚至引以为荣,就会犯戒;
  5、如果发生了犯戒行为,且在四小时之内没有进行对治,则会犯戒。还有一点就是,所有的犯戒,都要求当事人必须精神正常,并且是存心有意而为;
  6、如果在事发当下,当事人不仅没有后悔心,甚至还存在着满足的快意,且符合以上条件,就肯定会犯戒。
  请大家注意,这里所说的后悔心,不是指事后的后悔,而是指犯戒当下的后悔。譬如,当下生起后悔心,立即放弃犯戒的行为;
  7、每一种戒条都有特定的忏悔时间界线,如果超过这一时间点,就再也无力挽回犯戒的事实。这时除了励力恢复,便别无它途,否则,就只有在无数个来世中抱恨终天了。
  与四条标准不同的是,在犯戒之时,以上的七条标准不一定要完全具备。比如,第三条身语犯戒界线,与第四条意识犯戒界线的要求就不可能同时具备。但无论是四条还是七条标准,只是划分方式不同而已,其内在含义并没有太大差别。如果具备了相应的所有条件,其犯戒的程度就会十分严重。
  综上所述,三戒中的每一戒条都有各自的细微条件,如果不具备所有细节,则虽然有罪过,却不会犯根本戒。如果我们能够详细地掌握每一戒条的所有界限,能够精确地把握犯戒的尺度,就能更便于取舍,以免因无知而铸成大错。
  以上宣说了犯戒的细微界限,下面讲述忏悔以及恢复的方法。
  二、忏悔清净的方法
  清净破戒罪过主要有四种方法:(一)以证悟空性的智慧来清净;(二)以禅定的能力来清净;(三)以世俗菩提心的能力来清净;(四)以伟大的行为来清净。下面分别进行讲述:
  (一)以证悟空性的智慧来清净
  这是最殊胜的清净方式,证悟空性的人通过修习空性,不但可以彻底地清净违反三戒的所有罪业,甚至可以消灭罪业的习气和种子。
  但是,这种方式却是凡人所无法企及的,我想应当离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当然,这只是我管窥蠡测,以自己的狭隘之见来衡量你们的境界。这种无凭无据评价他人的作法是佛陀所不允许的,也许你们当中有的人已经证悟到很高的境界了。但无论如何,我在这里只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对于修行层次较低的人来说,虽然证悟空性的方式极其殊胜,但却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二)以禅定的能力来清净
  这是我们一般凡夫都有希望做到的、简便有效的一种法门。密宗有很多清净罪业的修持方法,但我们不用去求取其他纷繁复杂的修法,金刚萨埵修法就是最殊胜、最典型的禅定忏悔方法。观想金刚萨埵主尊,观想百字明降下甘露,甘露充满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罪障被彻底清净等等,都是以观想,也即以禅定来清净罪障的最佳良方。
  阿底峡尊者也曾经说过:虽然密乘的戒条要求比较高,也比较容易违犯,但密乘也有非常具体的、不同寻常的、针对性极强、对治力超胜的忏悔方法。
  金刚萨埵也有广中略的各种修法,法王如意宝有金刚萨埵的略修法,麦彭仁波切还有更简略的金刚萨埵修法,较复杂的就是五加行中的金刚萨埵修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所有清净罪障的修法,都必须具备四对治力:
  第一为依止力,所谓依止力,是指忏悔罪业所依止的对境。修金刚萨埵的时候,金刚萨埵是依止力;修菩提心时,菩提心是依止力;修空性时,空性就是依止力;
  第二为破恶力,即后悔心,也就是必须要对以前所犯的罪业生起强烈的追悔之意,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后悔心,念诵百字明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罪业,但却很难使其彻底清净;
  第三为恢复力,也即要有发誓从今以后改过自新、绝不再犯的决心,如果没有这样的决心,所言所行依然如故,就只能减轻罪业,而不能彻底消除罪业,这也是十分关键的;
  第四为对治力,为了清净罪业所做的任何一种善事,包括念金刚萨埵咒、磕头、放生等等,都统称为对治力。
  无论依照哪一种方式来清净罪障,都必须具备以上四种对治力。虽然我们没有能力以其他禅定方式来忏悔罪业,但广中略的各种金刚萨埵修法就是简便易行、首屈一指的禅定忏悔方式。在具备四对治力的前提下,念诵十万遍百字明,就保证能清净无始以来的所有罪业,这是佛在金刚密乘的续部中说过的、了义的最终之义,不是为了度化、引导个别众生而采取的权巧方便之说。
  佛陀在密乘续部中还说过,哪怕只念诵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嗡班扎萨埵吽”()也可以清净乃至犯失密乘根本戒在内的所有罪障。但在佛陀住世的时候,世人的烦恼并不是十分深重,所以十万遍就已经足够;而在众生烦恼罪孽深重的五浊恶世,要想彻底清净罪业,就需要念诵四倍的数量,也即四十万遍。因为这个要求并不是很难,所以法王如意宝在每年的金刚萨埵法会期间,都要求大家要诚心竭力地念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
  按照这个道理来推论,末法时期的人也应该念诵四十万遍百字明,但因为百字明音节较多,念诵时间太长,要想完成四十万遍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就没有这样严格要求。即便如此,如果能够认认真真地念诵十万遍百字明,也肯定能清净包括没有受戒之前造作杀盗淫妄的罪业,以及受戒之后犯失密乘戒在内的所有罪业。
  本来,违犯别解脱戒的罪业与犯失菩萨戒的罪业相比,则属于疥癣之疾;而犯失菩萨戒的罪业与失毁密乘戒的罪业相比,又只能算是皮毛之伤。犯失密乘戒的罪业,远远超过了违犯别解脱戒的罪业。但即使罪业如此严重,通过这一方式,也可以将犯失密乘戒的罪业彻底清净,至于违犯其他戒种的罪业就更是不言而喻了。这并不是我在信口雌黄,而是佛在续部中亲口所说的,我们有充分的教证可以证明这一点。
  所以,如果有犯失戒条的情况,也不必失望甚至绝望,我们应当相信,通过金刚萨埵修法是完全可以清净所有罪业的。
  虽然以禅定清净罪业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这里只简单地介绍了金刚萨埵修法的重要性及殊胜意义,具体的修法大家可以参照有关法本。
  (三)以世俗菩提心的能力来清净
  菩提心是万能的,只要有了菩提心,无论是想积累资粮、忏悔罪业,还是走解脱道等等,都是唾手可得之事;反之,如果缺少了菩提心,即使千方百计地集资忏障,绞尽脑汁地寻求解脱,其力量都是极其微弱的。
《入菩萨行论》中讲过:“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旦具备了世俗菩提心,所有的罪业都可以在一刹那间彻底清净无余。
  所以,具有无伪菩提心的人如果犯失了密乘戒,也不要伤心失望,而应该鼓励自己:虽然犯失了密乘戒,但我必须重新站起来,因为我是发愿度化众生的人,即使犯了戒,也不能放弃我的目标,无论前面有何等的艰难险阻,无论将来会承受怎样的果报,我还是要继续向前,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弘法利生的事业当中。这样一来,则即使没有以专门的方式来清净罪业,也可以自然而然地清净包括犯失密乘戒在内的所有罪业。菩提心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武器,是包治百病、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我们万万不要将其束之高阁,而应当随时随地加以利用。当然,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忏悔的修法,就更是再好不过了。
  至于菩提心的修法,在《普贤上师言教》以及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疏》中已经讲得十分清楚透彻,而藏传佛教包括格鲁派、萨迦派等在内的公认的菩提心修法,在《慧灯之光》中也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大家可以参照实修。总而言之,菩提心是所向披靡的、最有力的对治力,虽然我们并不排斥金刚萨埵之类的忏悔方式,但菩提心修法就足以替代一切忏罪方法,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
  (四)以伟大的行为来清净
  所谓伟大的行为,主要是度化众生,就是指无论自己的能力大小,皆能心甘情愿、全力以赴、勇往直前地投入到利益众生的事业当中。虽然身为凡夫,如果能实实在在、点点滴滴地去作,在利益众生的同时,也可以清净自己的罪业。
  例如,布施就是很好的清净罪业之方,无论是财产布施、法布施,还是无畏布施,都能够清净犯失密乘戒的罪业。虽然很多佛教徒不具备为他人传法的条件,但在放生的时候为所放众生念诵咒语或者佛的名号,也是一种法布施。因为我们念咒的目的,不是为了从这些众生那里得到任何回报,而完全是为了利益这些生命,所以没有自私心,这就是十分清净的法布施。佛在经书中讲过,所有的布施当中,最殊胜、最上等的是无畏布施;所有的持戒当中,最殊胜、最上等的是不伤害众生。所以,作为无畏布施的放生,是十分有意义的。
  除此之外,还有四种伟大事业,就是在没有自私心、不是为了获取利润、不带有商业化成分的前提下,建立医院,救护病人;修建学校,宣传佛法,或者教授作为佛法基础的语言文字;设立佛事活动的道场,用于公众念佛共修;为他人提供闭关的场所,或者以饮食资具供养闭关修行人等等,以上四种行为都属于可以清净罪业的伟大行为。
  另外,修建佛塔、做小佛塔(即擦擦像)、做火供,磕头、七支供等等,也属于伟大的行为之一。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火供以及会供是有很高要求的,必须具有一定的禅定以及生圆次第的能力。在所有前提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作火供以及会供的确可以清净很多罪障。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比较流行的,仅仅是将很多食物堆积在一起,或者扔到火中进行焚烧的所谓会供或火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供和火供,而只能算是一种已经变味的表面形式而已。
  经书中还专门提到了放生,可见放生也是十分有力的忏罪之法。但是,我们在放生的时候,千万不要抱着为了清净自己罪业的目的去放生,而是要为了解决这些众生临时的痛苦(无畏布施的目的)与究竟的安乐(法布施的目的),去积极放生。如果仅仅为了自己,虽然也有一定功德,但因为动机不纯正,反而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释迦牟尼佛从发心到成道之间,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利益,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众生去付出、去奉献,但却在利益众生的同时,也解决了自己的生老病死。
  我们从无始以来到如今,从未考虑过众生的利益,所有的言行,都是为了自己的幸福,时至今日,仍然一无所获,甚至连主宰自己上升下堕的权力都无法掌握。由此可见,为满足私欲所花费的功夫,根本没有任何价值。只有不考虑自己,单纯是为了众生而做的努力,才可以圆满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另外,听闻佛法也是伟大的行为之一。无论是否听懂,只要坐在听法者的行列中听闻甚深妙法,都具有很大功德。
  同样,为听法的人提供闻法场所、住宿之地、生活资具;刻印经书,这里所说的经书,包括大小乘的所有经典;以及思维四谛、中观等等在内的佛理,都属于伟大行为的范畴。
  以上所介绍的清净罪业方法,是宁玛巴的一代高僧——荣森班智达将密宗续部中所提及的相关内容汇集整理而成的。我只介绍了其中起点不高、易于实施的部分,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就要求必须有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基础,作为初学道的修行人,即使依样画葫芦地去作,也不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就暂时没有为大家宣讲。
  在前面所介绍的方法中,菩提心修法与金刚萨埵修法,是很容易掌握的,能否以此清净自己的罪业,主要取决于自己的精进程度;空性修法离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在加行圆满之后,我们也可以慢慢地进行尝试;至于伟大的行为,虽然有些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但也有不需要钱就能做到的方法,所以不一定要以钱为前提,也就是说,能否清净罪业的关键,并不在于身外之物,而是取决于个人内在的修行。特别是放生,我们每一年都有很多机会,大家也在积极地参与,如果能够调正发心,就一定能清净从无始以来所积累的不可思议之罪障。
  以上讲了很多清净罪业的方法,如果能将上述善法一一付诸实践,当然是绝佳之事,可是也不一定要全部都做,只要能够将其中的一种方法做得尽善尽美,就足以达到清净所有罪业的效果。但只要是善事,肯定是多多益善的,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当尽力而为。
  三、结语
  佛陀曾经说过,有两种人是他所赞叹的对象,第一种是戒律清净无瑕,也即根本不犯戒的人;第二种是虽然犯戒,却没有掉以轻心,而是及时忏悔、勇于忏悔,并想方设法进行恢复的人。
  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我从未犯过别解脱戒,菩萨戒却会偶有所犯,而犯密乘戒的次数却很多。阿底峡尊者本身是佛的化身,不可能犯密乘戒,他这样说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调三戒的层次,令后人在受持密乘戒之前,慎重地进行考虑,如果有足够的信心能够守持密乘戒体,才可以受戒,如果守持戒体尚有困难,就应知难而退,先受持难度不大的戒种,在机缘成熟之后,再受持密乘戒。
  但是,阿底峡尊者又接着说道,虽然我犯过戒,却没有发生过与罪业共住超过一昼夜的情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犯失任何一种戒律,阿底峡尊者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进行了彻底忏悔。
  不犯戒是很难的,但如果能在犯戒之后认认真真地对待,郑重其事地忏悔,也可以恢复戒体,所以,佛陀所说的两种人都能获得解脱。当然,从未犯戒与犯戒之后进行忏悔的两种人,在解脱时间等方面是判然不同的,所以,我们还是应当防意如城,束身自爱,将一切可能导致破戒的苗芽消灭于尚未萌生之际。
  如果犯了戒,就要立刻忏悔。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即使我们不能保证自身戒体的纤尘不染,至少也不能讳疾忌医,拒绝忏悔。如果任随罪业蔓延滋长下去,等到病入膏肓之际,恐怕就回天乏术了。菩提心与金刚萨埵修法是既容易修持,又极其有力的忏悔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就必定能清净我们的罪障。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是心存侥幸、依然故我,以至最终无可救药;还是悬崖勒马、亡羊补牢,相信有智慧的人都会做出明智选择的。
第十四章 中阴的诀窍
  一、中阴概论
  所谓临终的诀窍,就是讲述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往生。
  藏密关于临终的诀窍,基本上就是宁玛巴的闻解脱法。藏文典籍中宣讲临终诀窍的《中阴闻教得度》(即《闻解脱》),已经在二十年代先被翻成英文,再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比较广,所以也可以作为修习中阴法门的一个参考资料,只是不知道翻译得如何。因为时间有限,所以这次不可能讲厚厚的整本书,而只能简略地讲一讲其中的要点,以后有机会再学广的内容。
  藏传佛教的几个教派,如萨迦、格鲁派,都有临终诀窍的教言,但宁玛巴的《闻解脱》,却讲得非常具体,它属于大圆满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修行人,对如何面对死亡,应当有相当程度的把握。不然的话,就算这一世修得很不错,但在经过中阴以后,由于前后世的相隔,这一世修学过的到下一世可能都遗忘了。另外,如果不懂得中阴修法,就会错过很多非常好的解脱机会,所以,中阴修法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能修中阴法,就能将前世的所修与后世的修法机会连接起来,如此则一世世的修行才能得以绵延不断;要是没有连接的方法,即使这一世修得再好,也不能保证下一世也同样好。当然,修行层次很高的人不会有这种顾虑。除此之外,临终诀窍都是必要的。
  每个人迟早都要面对死亡,在临死之际,没有任何人或东西能起到作用,唯有绝对的孤独与恐惧,因此要有所准备。平时行善、回向也算是一种准备,但针对性不够,也不具体。而宁玛巴的闻解脱法所讲的临终诀窍,则是面对死亡最实用的方法。
《俱舍论》认为,前后世之间的过程是中阴,这与我们通常的认定相同,但在密宗的中阴法门里,生老病死的过程都称为中阴。从投胎出生到这一世临终前的中阴阶段,称为生中阴。在临终的时候,我们都已经走过了,这个阶段的中阴要到下一世才会再重复,所以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去管他。但未曾经过的三种中阴,却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将来还要面对的中阴有三种:临终中阴,法性中阴,轮回中阴或有中阴。如果在这三个中阴当中都没有获得解脱,就得经过更多的中阴,也就是要再投胎、出生。
  三种中阴的定义如下:如果生了致命的大病,则是从发病开始,逐渐走向死亡,直到死后法性中阴出现之前的过程,就是临终中阴;在临终中阴之后,开始看到强光、听到嘈杂的声音、出现很多愤怒本尊等景象的过程,就是法性中阴;从投胎前寻找身体以及开始投胎的过程,就是有中阴,或说轮回中阴(受生中阴)。在这三种中阴期间,都有获得解脱的机会。
  密法中讲到许多死亡的前兆。例如,《上师心滴》中就讲了最远的乃至最近的前兆,此处就不多作说明。最近的前兆,叫做隐没次第。因为人在健康时,是依靠气脉明点的能力而生存的。到临终时,气脉明点内外的能力便逐渐消失,这个消失的过程,就是隐没次第。
  如果能掌握最早的死亡前兆,然后修一些密宗里的长寿仪轨,是有可能避免死亡的,但前提必须是当事人的寿命还未走到尽头,眼前的死亡征兆只是一种违缘而已。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仪轨则可遣除此种违缘,让寿命延续下去。最近的前兆,应该是在死亡前短短的时间内出现的。在其他的中阴法门中,也讲到过隐没次第。在《普贤上师言教》的破瓦法中,也有相当完整的叙述隐没次第的内容,能知道这些内容基本上就足够了。
  这些前兆是非常准确的,无论是在自己或病人身上发现这些前兆,都表示已经接近死亡。我们也见过有些人在出现了一两个书中所讲的征兆之后,便在短短的时间内死亡了的情形。
  前兆出现之后,就要准备中阴法门。人在生前必须最少对一个法门,比如生圆次第、菩提心或最好是上师瑜伽的修法有一定的把握才行。如果生前没有修过任何法,到中阴时就会比较困难,但中阴法门对这些人还是会有些帮助的。所以,生前修法很重要。修过法的人在看到隐没次第出现时,就知道自己已经接近死亡了,然后就可以开始准备修持中阴法门。但这只限于因病而逐渐死亡的人,如果是意外死亡,比如车祸等,就来不及修中阴法门。
  当眼耳鼻舌的功能开始逐渐停止时,就是外在的隐没次第。内在的隐没次第虽然每个人都有,但因为出现得太快,所以不一定能感觉到。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当外表的呼吸完全停止,心脏不再跳动之后,大脑的细胞也彻底死亡而不会再运作,但从佛法的角度就不是这样看。佛教认为:当外表的呼吸停止之后,人就进入一种昏迷的状态,虽然心跳停止了,但内在的功能并没有完全消失,此时,旁边的人说话、念经的声音都还能够听见。
  这个阶段过后,就会出现一个空间,我们称之为基光明,这是生命最原始的状态。当所有的杂念都消失之后,就会回到这个最原始的状态当中。
  一个上等根基的人,将生前所证悟的道光明,与死后的基光明融合在一起,就是基道合一;还有一种说法将原始的基光明称为母光明,将修行所证悟的道光明称为子光明。所谓的“基道合一”在此处被称为“母子光明合为一体,无二无别”。中阴时能在这种状态中修行是最关键的,如果此时能证悟,就不会再流转轮回。
  如果在这一生中对光明、空性或大圆满的境界没有任何概念的话,中阴时要证悟就非常困难,因为光明的出现极为短暂。然而,对大圆满的境界有一定把握的人,此时就有可能获得解脱。
  另一种临终中阴是:如果在上述的光明境界没有获得解脱,则在基光明中又会产生意识。意识的出现,是由于没有彻底断除烦恼所致。从产生意识到法性中阴出现之前,也有一段比较安静的时间,这又是一个可以获得解脱的机会。否则,在法性中阴开始后,愤怒与寂静本尊出现的同时,也会有可怕的声音及景象伴随而出,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会吓得昏过去,根本无法抓住这个机会修行。但在法性中阴出现前,却有一段比较安静的时间。在光明中又产生意识,也可以说是又产生了一个新的身心,从自己的感觉来说,这个心和身体与从前的没有两样,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实质的肉身,只是一个像在梦中那样的身体而已。
  因为在这段比较安静的时间中,仍可以看到自己从前的家与亲人等等,所以有些人会因此而意识不到自己已经死亡。虽然在这个时候也有可能证悟,但对修法没有任何概念的人,连自己死了都不一定知道,所以就更顾不到其他的了。
  以上简略地介绍了临终的过程,下面讲述临终解脱的诀窍。
  二、中阴的诀窍
  1、临终中阴的诀窍
  当隐没次第出现之后,就可以确定自己即将死亡。此时该做些什么?也就是说,临终中阴的诀窍是什么呢?
  第一、要断除所有对世间的留恋。不论是对亲人、财产或其他世间妙欲的留恋,都要完全断除。如果做不到,就不能得解脱,因为这些贪恋会牵引我们再入轮回,而且再回来时,也不一定投生到人间,而是在六道中轮转。所以,我们首先必须要断除所有世间的牵连;
  第二、要忏悔以往所造的罪业。如果是没有受过戒的人,这一生中所犯的就是一般的罪业;如受过戒,则不论是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是密乘戒,任何违背戒律的罪业此时都要忏悔;
  第三、对一生中所造的罪业不能有后悔心。原因何在呢?因为,如果此时对过去的罪业心生后悔,则会畏惧死亡,以致使后来要修的一系列法都受到影响,甚至被破坏。所以,这时对过去所造的罪业不能看得太重,只需在心中轻描淡写地带过就够了,不能因此而后悔,更不能对死亡产生恐惧。
  不仅没有恐惧,而且要对即将面对的死亡心生欢喜。一般人恐怕难以达到这个境界,但修行人,或修行到一定层次的人,或对中阴解脱有相当把握的人就做得到,因为对这些人来说,死亡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可以得解脱的修行机会,这在平时是不可能有的。既然对死亡无所畏惧,且能欢喜面对,自然就能安心地修接下来的法。修法的具体内容如下:
  我们应当思维:自己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虽然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死亡,但却一直没有利用死亡的机会来提升自己的修行,所以到如今仍没有解脱。但这次却不一样,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临终的诀窍,所以,自己一定要抓住死亡的机会,依靠这个诀窍而得到解脱,这是第一个发心;
  生前发愿要往生莲花生大士的刹土,或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的人,此时就要发起猛厉的渴望心。如果平时修的是阿弥陀佛,就祈愿通过这些临终的诀窍,让自己成功地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平时修的是莲花生大士,就祈愿通过这些临终诀窍,让自己成功地往生铜色吉祥山。这是第二个发心。
  这两个发心非常非常的重要!这也是华智仁波切的一个非常略的临终诀窍,是集《西藏度亡经》的精华而成的。他强调了两点:一是提醒自己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得到解脱,二是要极度渴望往生到极乐世界或其他净土。这两点是最关键的,我们必须要做到。
  在发心之后,接着就修自己平时修的法,然后在这个修法中停止呼吸,能这样做是最好的。如果平时是修菩提心,此时也不要改变,就修自他相换等法;如果平时是修本尊法,如金刚萨埵或上师瑜伽,此时就照样修,然后在修法中自然停止呼吸。若不能停止呼吸,就要反复地修,直到呼吸停止。
  西藏曾有个笑话:一个老喇嘛带着个小喇嘛。一天,老喇嘛告诉小喇嘛说:“我要往生了。”并叫小喇嘛将他的法衣拿来,然后穿上法衣,照着佛涅槃时右侧平卧的样子等待着死亡。而小喇嘛却只有哭着坐在门外。可老喇嘛躺了大半天还是没死,最后只好起来了。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死亡的前兆吧!如果隐没次第掌握得好,就不该有这种情况出现。
  上述内容,是华智仁波切讲的临终中阴诀窍。他认为,在这些要点中,最关键的就是强烈的希求心——一定要往生净土!
  2、法性中阴的诀窍
  能在临终中阴获得解脱的,必须是上等根基的人,因为只有在生前将大圆满修得很好,才有这种可能,所以这种人不多。至于其他人,就要看能否在后面的两个中阴获得解脱。临终中阴过后,就是法性中阴。何谓法性中阴呢?
  前面提到,在临终中阴的光明中,又有意识或念头出现,开始时还没有察觉到自己已经死亡,后来因为发现天空中没有太阳和月亮,脚踩在泥地上不见脚印,照镜时不见身影,才晓得自己已经去世。
  中阴时的天空,是像秋天凌晨的天空,只微微地透出一点光,中阴身的世界就是这样。为什么天上没有日月呢?因为,人在脱离肉体以后,就离开了气脉明点,所以也脱离了中脉。中脉的上下两端有红白明点,而日月正是红白菩提(明点)的显现。人活着时能见到日月,就是因为有红白明点;而死后却不再有红白明点,所以就见不到日月。
  因为此时能看到自己的尸体,看到亲友在哭泣,并看到自己生前住过的房间等等,所以才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已经死了。但有些人仍然会跑到亲友前高喊:“你们不要哭啊!我在这儿!”可是,因为亲友们都听不见,所以也不加理会,死者便会因此而生起嗔恨心。此时,法性中阴的景象就开始显现。
  在法性中阴时,会出现地水火风四种恐怖的声音。水声像汹涌的海涛声,地声是如同整座山崩塌下来的巨大恐怖声,火声像大森林在燃烧的声音,风声是犹如一连串的巨雷声。然后出现红、黑、白三种悬崖,虽然这三种悬崖实际上是贪嗔痴的现象,但因为不能了知,所以会生起极大的畏惧。继而,又会出现寂静本尊、五方佛,最后是忿怒金刚。
  如果不是学密的人,此时会极端害怕。就算是将五部大论学得再透彻,戒律再清净,平时闻思再精进,如果只学过显宗经典,而没有学过密宗的临终诀窍,此时仍然会非常惧怕。由于惊恐万分,就四处寻找依处,但始终找不到。法性中阴的过程就会在这样的惊慌中度过,而根本无法在其间掌握任何有用的时机。如果是学密的人,哪怕是最下等的根基,此时至少能认出这些都是常见的本尊,就不会太惊吓,也才有机会修习中阴法。因此,相对来说,修习密宗的人更容易把握在这个阶段获得解脱的机会。
  法性中阴的诀窍,是当四个恐怖的声音、三种悬崖、四十二尊寂静本尊、五十八尊忿怒本尊出现时,首先绝不能惧怕,继而要了知这些都是心的现象,并且要知道这些声音和悬崖对自己不会有任何伤害,因为自己已经脱离了肉体,虽说有一个梦幻般的身体,但这个身体不会受到外在的影响,所以无需害怕。就是要这样安慰自己,从而断除恐惧。
  当本尊出现时,要认清他们只是本尊而已,没什么好怕的,这点极为重要。然而,生前没有见过本尊的人,此时要不怕也很难,因为忿怒本尊的相貌确实是很可怕。经书中讲的诀窍,就是生前要多看这些忿怒本尊的像,要认得这些忿怒本尊。譬如忿怒本尊中也有忿怒相的五方佛,大幻化网则有一百尊本尊,这些都有唐卡可以请,对每一个忿怒本尊手中的法器、面相、身形都要熟悉。在中阴时,这些本尊一定会出现,因为他们都是自己内心的现象。
  为什么这些内心的现象现在没有出现呢?因为,在活着时,呼吸的气不是在中脉,而是在左右二脉;在死亡以后,气就会自然回到中脉。纵使现代医学无法证明这一点,但往昔的高僧大德都亲身经历过,我们每个人也无可避免地会有同样经历。当气回归到中脉以后,就会现前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有显空两方面,空的部分在生死之时都没有什么差别可言,但在显现上,死后就会有这些本尊的出现。这些内容不仅现在的医学、科学无法解释,就是显宗的经典,对此也没有提及。
  藏传佛教有前译与后译之分,前译是当佛教在印度还未遭到破坏时传进来的,所以相当完整。除了前译宁玛巴一些非常殊胜的续部讲到过这些细节以外,在后译的经典中只提到有各种光及声音的出现,而前译不仅讲到光及声音,更对本尊的出现有巨细靡遗的描述。
  中阴时本尊的出现是必然的,而我们当前能做的,就是去认识他们,只有这样,在中阴见到本尊时,才不仅能认出,并且可以知道他们都是自己心的本性,然后祈祷本尊加持自己在中阴时能得到解脱,这是较低层次的诀窍;而高层次的诀窍,是了知本尊是自己心的本性,之后就安住在大圆满的境界中。外在本尊的现象此时会逐渐消失而融入心的本性之中,如同修金刚萨埵时,最后要化光融入空性一样,中阴时也会有这样的次第。以上是法性中阴的诀窍。
  不论是临终中阴或法性中阴的诀窍,之前都必须要有所准备。当确知自己将死时,如果只靠自身的能力去做这些观想,会相当困难。这时,如果能有曾经为自己传讲过闻解脱或大幻化网等续部的上师在场,就最好不过;假使没有的话,找一位密宗戒律清净的金刚道友也可以;再不然,就找一位戒律比较清净的学密者;实在都找不到的话,就只好请一位口齿清晰的人,将《闻解脱》的内容按照七七四十九天的划分方式,在四十九天中,每天将当天的内容清楚地念出来。
  在念诵之前,念诵的人要告诉临终者:“某某,你将要死了,我现在要给你念诵《闻解脱》,你一定要记住我所念诵的内容。”并要讲明中阴时会经历怎样的状况,到时该如何面对、观想、认识等等。
  一个将死之人能记住这些吗?一定能。因为,人在生死关头要过的关是最难的,为了面对这样的难关,所以听者一定会听得非常仔细。再说,人在中阴身时,会比生前聪明九倍,因此一定能记得清楚。
  死后的诀窍,就是要在亡者的耳边,按照《闻解脱》中每天的内容,来念诵介绍中阴的词句。如果有尸体,就在尸体的耳边念;如果没有尸体,则可以通过密宗的方法将灵魂召回来。例如,在亡者生前住过的地方,或平时睡的床旁念经都是有用的,当然最好能在尸体边念。在念诵之前,先要呼唤三遍亡者的名字。有些人在中阴阶段的时间不到四十九天,这是比较特殊的情况,通常替人超度是要念诵四十九天《闻解脱》。
  到了法性中阴时,不论是五方佛或是忿怒金刚的现前,都有一定的顺序。因此,书中都已根据这些顺序安排好每天要念什么。中阴阶段的所有现象,在《闻解脱》这本书中都讲得非常清晰,包括一百位本尊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每位本尊的面貌、饰物、法器等等细节。
  虽然书中的内容很多,但在描述每位本尊现前时,最关键、最有用的词句是:这是你心的本性现前,不是魔,所以你要放下所有的恐惧。不仅无所畏惧,还要知道这是心的本性,并安住在本性当中。当然,如果已经证悟大圆满,需要安住时自然就会安住;如果没有证悟的话,要安住也不是那么容易。但学过密法的人至少不会惧怕,并且也会知道这些都是本尊。在了知这两点的基础上祈祷本尊,则中阴时就可获得解脱。
  3、有中阴(轮回中阴)的诀窍
  虽然很多人都能在法性中阴时得到解脱,但业障深重的人在这个阶段还是不能解脱,在五方佛及忿怒金刚等等都过去之后,就要开始投生,这就是有中阴或轮回中阴的开始。
  中阴身是有神通的,如果超度的人不用心,或是密乘戒不清净,具有他心通的中阴身立刻会知道并产生邪见,从而堕入地狱。书中也讲到,中阴身时稍微有一点烦恼,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此时特别要防止所有烦恼的产生;同样,如果能有一点出离心或菩提心的话,其正面影响也是可观的。
  在有中阴的阶段,最关键的诀窍是持清净观。所谓的清净观,就是在看到他人的不足或短处时,心中不起邪见。譬如,在脸上有污垢时去照镜子,镜中就会显出污垢,但这些污垢不是镜子里有的,而是脸上的。因此,在看到他人有所不足时,也要思维是自心不清净,而不是他人有过失,并将这些人都观想为本尊、上师及大悲观世音菩萨,继而将他们观想在头顶并猛厉祈祷。
  在有中阴时,会出现很多投生的前兆:四周像是在刮风下雨,又感到寒冷,并急于找一个可避雨的地方,这就是快要投生的征兆,而且是要投生到恶趣;或是看到楼阁亭台花园等,并想要进入,这就是投生到善趣的征兆。将要投生时,就会看到父母交合,如果要投生为男人,就会对母亲生贪心;如果要投生为女人,则会对父亲生贪心。在看到这些前兆时,就要持清净观,并利用诀窍来防止投生轮回:
  1、要将父母观想为上师佛父佛母,并向他们祈祷、顶礼、做意幻供养、求法。虽然这时已是中阴的后期,马上就要投生,但还是有可能防止投生而获得解脱;
  2、如果还未能防止投生,就把上师佛父佛母观想为任何本尊佛父佛母或大悲观世音菩萨,做意幻供养,并猛厉祈求以获得加持和成就;
  3、如果还未能防止投生,就要坚决断除对父母的上述贪心;
  4、如果还未能防止投生,就要了知所有中阴现象都是自己内心的幻觉,都是如梦的假相,所以不能执著;
  5、如果还未能防止投生,就要了知一切现象都是心的显现,心的本性本来清净光明,然后专注于光明的境界之中。依靠这五种诀窍,就一定能防止投生而获得解脱。
  以上是密宗所讲的中阴诀窍。
  修生起次第的人,如果能在平时经常观想金刚萨埵等本尊,在中阴时,则将见到的所有景象,包括山河大地,乃至临终中阴时的四种可怕声音和三种悬崖,都观想为佛的坛城,就可获得解脱;修圆满次第的人,则始终都要强调心的本性,要知道一切都是心的本性,然后安住在本性的光明中,则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如果在这些过程中,都没有得到解脱的机会,就要预备投生了。
  这次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三种中阴,各个中阴阶段的具体诀窍以及临终前的准备步骤。作为个人的中阴诀窍,这些应该是足够了,但如果是替人超度,则需要更广的诀窍。
  以上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了宁玛巴的临终修法。
  三、修持菩提心的临终诀窍
  有些人在一生当中都只强调修菩提心,他们在临终时的诀窍又是什么呢?就是要依靠五种力量往生:
  1、善种力,就是要在死前播下善的种子。具体做法是,首先要断除对自己所有财产的留恋,然后供养给三宝。而对自己认为最有功德的善行,则可以特别强调。譬如,如果认为放生最有功德,就可以将财产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用来供养三宝,其余的都拿去放生;如果认为供养僧众最有功德,也可以同样地将少部分的财产作其他用途,多数拿去供养僧众。这只是比喻而已,经书中并没有提到确切的比例;
  2、愿力,就是要发愿。如果当时有能力的话,就应该作七支供,包括观想和念诵七支供的颂词。如果没有能力,就应当思维:但愿依靠自己三世所积累的所有善根,可以令自己生生世世不忘菩提心,并且能生生世世修持菩提心;再进一步发愿,但愿生生世世都能遇到讲经说法的大乘善知识。然后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能实现这些愿望。这种一心一意的发愿,就是愿力;
  3、破斥力,就是要破斥我执。此处主要不是指人我、法我,而是在人我、法我基础上所生起的自私心,这才是最关键的破斥对象。
  破斥的方法,就是要认清自己多世以来受苦的缘由就是自私心。包括这一世遭受的死亡痛苦,以及过去世曾受过的无数次死亡痛苦等等,都是因为自私心。自私心在世俗谛中是一种错误的念头,在胜义谛中则既无我,也无生死的存在。因此,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坚决断除世俗谛中出于自私心而常有的我要、我恨、我喜欢、我……等等念头,这就是破斥力;
  4、引发力,这既可以说是一种动机,也可以说是一种发心。譬如,如果准备明天早上五点起床,则在今天晚上睡觉时,就下定决心到时一定要起来。一旦有了这样的决心,则明天早上就算没有闹钟,也会自动醒来。阿罗汉要入灭定时,同样需要引发力,譬如,如果要入五天的灭定,而要在第六天出定,则在入座前就要预先发心,不然的话,在入了灭定之后,就不会生起任何念头,如果没有引发力在先,又怎么能在第六天出定呢?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临终时,引发力的作用就是决定从临终、中阴、直到往后的生生世世,都不离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一定不要忘记修此愿、行菩提心。如此强烈的决心,就是引发力;
  5、串习力。如果生前修过愿、行菩提心,临终时也照样修此二菩提心的话,其修法的能力会因此而增强,到临终时就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此时的行为也很重要,如果能坐起来,就以毗卢七法而坐;如果做不到,就右侧而卧,右手托腮,并以右手小拇指压住右边鼻孔,然后从左鼻孔出气,并修持慈心与悲心,及以呼吸法来修自他相换等等。继而要知道所有内在、外在的现象,不论轮回或涅槃,都是心的显现,而心的本性从无始以来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了知后,心就安住在空性中,然后在这个境界中等待呼吸停止。如果呼吸仍然没有停止的话,就要反复地修,直到呼吸停止为止。这就是修菩提心的临终诀窍。
《闻解脱》中也提到:虽然临终的诀窍有很多,但最好的就是修菩提心的临终诀窍。由于我们现在已经在修菩提心了,万一在来不及修生圆次第之前就要死亡的话,能以修菩提心的临终诀窍而死也是很好的。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修持菩提心的临终诀窍。
  因为法王如意宝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所以我们当然也要选择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平时修过往生极乐世界的法,临终时就会有一个稳定的方向;如果生前没有任何准备,死时就会手忙脚乱,从而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我们绝不可忽视修法与诀窍的重要性。
第十五章 密乘大幻化网之誓言
  没有得过或者不准备接受无上密法灌顶者,请勿阅读下文。
  一、总述
  密乘十四条根本戒与八条支分戒,是所有无上密宗,也即所有内密的共同誓言。任何一位修学密宗的人,都必须遵守该誓言,所以大家务必要清楚地掌握每一戒条的具体界限。不了解的人,可以参看《慧灯之光》的相关资料,以便能遵照执行。
  此处所讲的密乘戒,是大幻化网的戒律。很多人都知道,宁玛派的修法可分为玛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三种不同的瑜伽,其中最基础的续部是玛哈瑜伽。玛哈瑜伽分为十八大续部,如同中观六论的根本是《中论》一样,十八大续部的根本续,就是《大幻化网》。也就是说,所有玛哈瑜伽的内容,都包含在《大幻化网》当中。因此,《大幻化网》也属于宁玛派的续部之一。
《大幻化网》的戒律,包括五条根本戒与十条支分戒,一共十五条戒。如果能够严格护持这十五条戒律,就可以算是清净持守了密乘戒。虽然在这十五条戒律之上,还有阿努瑜伽与大圆满的不共戒律,但主要的戒律,在十四条根本戒与今天所讲的五条根本戒中已经涵盖。所以,我们今天就继续宣讲大幻化网的戒律。在十四条根本戒的基础上,再加上大幻化网的戒律,则所有密乘的戒律就基本上介绍得比较全面了。如果能不违背这些戒律,就应该算得上是个值得称道的密乘行人。
  密宗戒律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就连别解脱戒与菩萨戒也含摄在此范围之内。归纳而言,密乘戒包含三个层次,第一是共同的戒律;第二是不共的戒律;第三是特殊的戒律。
  共同的戒律是指别解脱戒以及菩萨戒;不共的戒律为类似十四条根本戒、五条根本戒之类的戒律;特殊的戒律是指在修持一些特殊修法的过程中,所必须严格行持的戒律。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就属于不共戒律的范畴。
  受持三种戒体的层次,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能够受持出家戒就受持出家戒,退而求其次,还可以受居士戒。在别解脱戒的基础上,再受持菩萨戒。至于受持菩萨戒的程度,也可以进行选择。利根者可以受持要求较高、戒条较多的二十条菩萨戒;如果自身的情况不允许,中等根基的人可受持四条戒,由于其中每条戒都可以分为两部分,所以也可以说是八条戒;不能接受行菩提心的下等根基者,就只需受持愿菩提心即可。在菩萨戒的基础上,才可以受持密乘戒。
  别解脱戒及菩萨戒属于显宗与密宗、大乘和小乘共同的戒律,虽然密乘行人也应该守持这些戒律,但在密乘不共的五条或十四条戒律中,不会出现遮止杀盗淫妄的戒条,因为这两种戒不属于不共或者特殊的戒律。
  受戒的时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受别解脱戒,然后受菩萨戒,最后受密乘戒,三种戒体受持的时间有先后之别,受持的仪轨也各不相同;另一种是在获得密宗灌顶的时候,因为密宗的戒律已经包含了受持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的意义,所以在灌顶时,也就同时得到了其他两种戒体。其中最可取、最稳妥、最有把握的,还是第一种方法,也即按照先后次第,从别解脱戒开始,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受戒。
  如果得到了密宗的灌顶,并严谨持守密乘戒,即使没有修持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等修法,也会在十六世之内得到解脱。如果能在严守三昧耶戒的基础上,一丝不苟地遵照上师言教进行修持,则能起到如虎添翼之效,在即生、中阴或者下一世就能得到解脱。但是如果失毁了密乘戒,并且拒不忏悔,就不但与解脱无缘,而且更会惨堕金刚地狱。在金刚地狱中所承受的痛苦,是任何显宗所描述的地狱之苦都远远不及的。
  然而密乘戒有一个优点,就是在第一次如理如法地得受灌顶之后,如果有意或无意地破了戒,随后又想挽救破戒的过失,则即使没有上师在身旁,自己也可以再次以观想本尊、观想金刚上师的方式恢复戒体。
  现在有些修行人完全忽略了戒律以及出离心、菩提心的修法,而只对本尊修法、生起次第修法、气脉明点修法以及大圆满的观明点等修法情有独钟。其实,如果不打好基础,成就这些修法的机会离我们就还有十万八千里。即使我们夜以继日地修持,也无法真实受益。
  要想走解脱道,修学真正的密宗,就必须从出离心、菩提心入手,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培养方法,就是外加行与内加行的修法。现在有些居士问:我的上师开许我不修加行,应该不用修吧?我觉得,这个开许等于是开许你不用解脱了!在基础打牢之后,就可接受灌顶,灌顶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严守密乘戒。如果在修行过程中犯失了密乘戒,就需要立即忏悔并重新受戒。
  本来在此之后也可以修持生圆次第,但现代人所面临的诱惑太多,整日汲汲于名利,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内心杂念纷飞,烦恼极其粗重,在这种无法令人专心致志地精进修法的年代,想通过复杂的生圆次第修法来解决问题,无异于杯水车薪,是很难从根本上断尽轮回之根的。因此,对我们这些浊世众生而言,就需要一种针对性强、简单易行、力量强大,能够轻而易举地化解我执的修法。这种殊胜修法,就是大圆满的修法。
  当然,也不一定所有人都是大圆满的根基。如果不是的话,修持大圆满也不一定能受益。决定根基高低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信心。如果对大圆满有强烈的希求、渴望之情,十分希望能修持大圆满法并最终获得大圆满的成就,就应当是大圆满的根基。
  但是,无论修持大圆满还是其他密法,严持戒律都是首要之务。如果不守持戒律,则所有成就的希望都将化为泡影。为了令大家能进一步意识到密乘戒的重要性,今天再从另一个侧面来宣说密乘戒,让大家耳熟能详,从而起到警示提醒的效果。
  得到密乘戒的途径,就是灌顶。但是,目前包括藏地在内的很多地方,于灌顶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汉地,其现状就更为糟糕。虽然这些问题以前我们已经反复强调过,但为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里还是有必要再重申一遍。
  在当今的不少地方,灌顶的上师比比皆是,灌顶的机会多如牛毛,大家都对灌顶充满了兴趣。但是,很多人却将与灌顶紧密相连的密乘戒忽略了。接受灌顶的人只知道自己得到了灌顶,至于往后必须守持的戒律,却一概不知。所谓的学密成了一种形式,能得到密宗实际利益的人也就屈指可数了。
  第一个问题出现在灌顶之时,由于接受灌顶的人并不懂得如何得到灌顶,授灌顶者是否具有灌顶的资格以及自己是否具备接受灌顶的条件,却盲目地接受了灌顶,在这样的前提下学密,也就不会获得什么收获与进步;第二个问题,是接受灌顶的人在得到灌顶之后,却不注重密乘戒,仍然我行我素,即使已经犯失了密乘戒,自己却浑然不知。虽然世人喜欢用“不知者不为过”来开脱自己的过咎,但因果报应却是不留情面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就是因为在汉地缺乏密法方面的系统教育,以及传播密法的方法不当而导致的。
  目前汉地的所谓密法,无非就是灌顶、加持摸顶、请宝瓶、作火供、会供等等,但这些是否是真正的密法很难判别。因为这些原因,致使不少显宗的高僧大德对密法抱持负面的看法。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法师并没有真正领会到密法的实质含义;另一方面则与密法在汉地的弘扬方式欠妥有关。
  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代表密法本身有问题,而是修学密法的人没有按照正规的要求去做。要消除这些后遗症的危害,就需要为已经得到灌顶,却又茫然无措的人们进行补课,使他们能通过各种方式来及时弥补。这是宣讲密乘戒的第一个目的。
  第二个目的,也是为了加强这方面的知识教育,事先晓以利害,使有意修学密宗的人能引以为戒,防患于未然,从而有助于自己的修行。
  由此可见,推广和弘扬密法知识是势在必行的。以上宣说了传讲密乘戒的意义。下面介绍大幻化网三昧耶戒的具体内容。
  二、大幻化网誓言的主要内容
  大幻化网的戒律包括五条根本戒与十条支分戒,总共为十五条戒。
  (一)五条根本戒
  1、恭敬上师
  十四条根本戒中的第一条也是恭敬上师。二者的要求是完全相同的。宁玛派的很多续部中都一再强调,密宗大大小小的一切成就,都纤悉无遗地依赖于金刚上师的加持。能否从金刚上师处获得成就,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即使金刚上师是真正的佛陀或者金刚持,我们也无法获得任何加持和成就。
  多年以来,在修学密法的过程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没有上师的加持和诀窍,即使精通了显密的诸大论典,学富五车、素养深厚,也不一定有任何实际上的价值。
  譬如,我依止法王如意宝以后,在五明佛学院待了二十年,其间也学了五部大论等不少经论,勉强可以算得上是有点知识,可这也只不过是懂得了书面上的理论而已,在具体问题上应该如何应对,就必须依靠上师。除了金刚上师的加持与窍诀之外,我们所学的书本知识,在关键时刻是无法起作用的,也是很难令我们获得解脱的。对此我们有过无数次的深切感受。
  在跟随上师的日子里,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来自上师的阳光雨露般的关怀。每当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金刚上师的加持更是无处不在。正是因为上师的加持,才使无数人在修心的旅途上能战胜如狂风暴雨般的袭击,解决纷繁棘手的问题,度过不可逾越的难关。
  如果没有上师的加持和诀窍,无论是修行,还是弘法利生事业,都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只有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上金刚上师的加持,才能使我们体会到佛法最深奥的含义。因此,不仅麦彭仁波切等前辈高僧大德为我们再三强调了上师的重要性,我们在实际的修行过程中,也真切地体会到这些道理的真实性。所以,在密宗的所有修法中,都特别注重对上师的信心。
  修学密法就是这样的,首先必须找到一位非常标准的金刚上师,之后就必须生起与之相当的信心。只有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品尝出密宗的味道,体味出密法的意义。在不具备信心的前提下学密,就只能是徒有其名的一种形式而已。所以,能够对上师怀有坚如磐石的信心,在修学密法上是非常重要的。
  此处的所谓上师,包括在宁玛巴续部中所提到的六种上师:①引导师:即引导我们跨入佛门的上师,比如传授皈依戒、居士戒、出家戒的上师等等;②讲解续部师:即传授密法的上师;③窍诀传授师:是指不仅讲解一般密法,而且为自己传授修行次第等密宗精华的上师;④酬忏师:在犯密乘戒以后,向其忏悔罪业的上师;⑤誓言灌顶师;⑥一般传承师:是指除了上述五种上师之外,使自己稍得法恩的善知识,也即于其前得受过显宗四句以上佛法的上师。
  在舍弃其中任何一种上师是否犯失根本戒的问题上,密宗较具影响力的诸位高僧大德所持的观点略有不同,关于这一点,在十四条根本戒中已经介绍过。
  但灌顶、讲解密宗续部以及讲授密宗修行窍诀的三大恩师,绝对是犯戒的对境,如果对这三大恩师存有不恭、舍弃之心,就必然犯戒。在这一点上,各位前辈的说法都是不谋而合的。至于其他三种上师,迄今为止,我都没有看到任何两位上师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例子。
  对其他三种上师应持的态度,以前我也讲过。有位上师认为:“密乘十四条根本戒中的第七条——‘诋毁他宗’中的所谓自他宗,就是以显密作为划分界限的。其中的所谓自宗,就是指密宗;而所谓他宗,也就是指显宗。既然显宗的法都不能随意毁谤,那么显宗的上师也必须得到应有的恭敬,如果不恭敬这些上师,就应当会犯戒。”他的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我们还是应当以最保守的方式来对待一切上师。
  多年以来,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比如说,在密法方面,除了法王如意宝邀请一些上师来为我们灌顶,或者传授一些重要传承以外,我从来没有接受过其他的灌顶,所以也没有更多的上师。仅有的几位上师,都是法王指定安排的。如今,我拥有的灌顶和传承已经足够,所以将来也不打算再去接受新的灌顶。时至今日,这些上师多已纷纷离世,仍在世的也已所剩无几,所以对我来说,在此方面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在显宗方面,早期学院中的很多道友相互之间都得到过一些传承。因为这些原因,我们现在还是将这些道友视同密宗上师一样地恭敬对待。虽然没有时刻不离左右地尽心承侍依止,但心里却十分小心谨慎,时刻提醒自己至少不能出现不恭敬或伤害对方的行为。你们如果能这样做,就很保险了。千万不要因为对方是显宗师父就恣意妄为,以至于在无意当中失毁了密乘戒。在所有的密乘戒中,犯失这条戒的后果是最严重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加以重视。
  怎样作算是不恭敬呢?这与曾经所说的界线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犯此戒条不一定需要身语的行为,只要心中产生以下念头:“自己该得到的法已经到手,从此以后就无需假求于上师,不必再依止恭敬上师”,就算是舍弃金刚上师。不需要身体行为上的打骂,只要产生这样的念头就会犯戒,如果还有行为相配合,其后果就更为严重。正因为在这一点上的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密法中极度强调在依止之前必须观察上师。
  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汉地,时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很多人不经过观察就去接受灌顶,上师灌顶完毕,前脚才刚离开,弟子们就开始肆意毁谤上师,到处宣扬上师的过失,这是非常可怕的。但这种所谓的灌顶,有可能接受灌顶的人根本就没有得到。因为若授予灌顶之人不具备灌顶的条件,或者得受灌顶的人也不具备得受灌顶的资格,在这种情况下,就很有可能没有得到灌顶。如果没有得到,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如果得到了灌顶,又因为无知而诋毁上师,就会犯根本戒。
  有关依止上师的细节要求,在已经翻译成汉文的无垢光尊者所著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疏》,以及《普贤上师言教》中讲得十分详细,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每个密乘弟子都要对作为金刚上师所必备的条件,及正确依止金刚上师的方法了如指掌,以免发生令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
  虽然在《大幻化网》中,恭敬上师的这条戒律位于第二,但因为这条戒是最重要的,违犯此戒的后果也是最严重的,为了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此处将其提至第一。
  2、不舍无上
  所谓“无上”,是指密法的见解或者密宗所证悟的境界。因为这种境界是大小乘、内外密等佛法的最高境界,是一切诸法的究竟实相,所以称之为“无上”。
  对没有开悟的人来说,这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简单地说,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中观宗在《中论》、《入中论》中所讲的空性,以及我们以前在开示“人无我、法无我”等时,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所描述抉择的空性见解;第二,是以《涅槃经》为代表的第三转法轮的精髓——如来藏,也即心的本性光明。
  虽然在讲的时候,二者是各自分开的,但实际上它们却是互为一体、密不可分的。二转法轮所诠释的空性,与三转法轮所诠释的光明二者相结合,就是密宗的境界。这些境界虽然在显宗的经典里也有提及,但却是比较模糊、比较隐讳的,而在密宗里却讲得很透彻、很清晰。无论如何,密宗的境界并没有超越显宗的内容,都隶属于二、三转法轮的范围。以上内容,是从胜义谛的角度而言的“无上”;
  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密宗的“无上”,就是“一切万法都是佛的坛城”之见解。在这个层面上,密宗的见解与显宗的观点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小乘认为:一切万法是痛苦、无常、无我、空性等等;唯识宗执持万法唯心的见解;中观派认为一切万法都是缘起空性。密宗这种“有悖常理”的观点,就很难令各方接受。
  虽然现在以我们的肉眼来直接观察,看不出万法都是佛的坛城。眼前的一切,均是由烦恼炽盛的众生与不清净的山河大地组成的,而在佛的境界中,这些显现无异于如同极乐世界一般的清净之法,通过生起次第以及托嘎(超越)的修法,就可以现量看到、感觉到这一切就是清净的坛城。然而这是将来的事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境界离我们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但无论多么遥远,我们也应当了知万法的本性就是这样。以上是密宗世俗谛角度的“无上”。
  这里所说的胜义谛和世俗谛,是从密宗的角度来区分,与以前所讲的中观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内涵是不相同的。这里所说的“无上”,就是指密宗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最高境界,如果舍弃了无上,就算是犯戒。
  怎样算是舍弃无上呢?其实,无上与我们的心是无法割裂的,所以我们不可能真正舍弃无上。如果认为:“密宗虽然讲过诸法的本性是光明、是佛的坛城,但这些只是为了度化某些众生,为了让他们放弃一些执着或者烦恼的方便而已,是不究竟、不了义的说法;只有我们的肉眼所见,才是最真实、最准确的,诸法的真实本性不可能是佛的坛城,不可能是光明清净的。”就是舍弃无上,这是极其严重的过失。
  凡夫人的傲慢心是非常强烈的,很多人都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五根,也就是五种感觉器官来抉择一切。认为自己不能感觉到的,就肯定是不正确的。但这些器官所分辨、判断出的结论,只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当权威,在深奥的层次中是站不住脚的,它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放下一切我慢,尽力守护此戒。
  如何护持此条戒律呢?从今以后,无论自己是否证悟,或是否能够理解密宗的境界,都应当时刻提醒自己:“纵然我现在还不能证悟、理解或体会这些境界,但这些都是佛亲口所说的,也是无数的高僧大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证明过的,所以肯定自有其道理,只是我目前的根基以及修行还有所欠缺,才不能体会、领悟到这些,但总有一天,我会领悟到这一切。”至少应该有这样的态度,才算是不犯戒。所以,即使没有证悟空性,也不算是犯此密乘戒,是否违犯的界限,是以对密宗境界所持有的态度来区分的。
  在十四条根本戒中也包含了这条戒的内容,只是没有单独列出而已。
  3、不间断密咒及手印
  所谓“密咒”,包含了很多内涵,但一般是指我们平时所念诵的本尊心咒等等;“手印”一词的含义也极为丰富,但一般也是指用手所做的手印。
  所谓“不间断”,有三种层次。上等的,是在每一个日日夜夜中,时时刻刻都不间断密咒手印;中等的,是在每月的初八、初十、十五、二十五、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等殊胜日里,行持念咒及作手印;最低的层次,也不能超过一个季度,如果超过一个季度,就算是犯戒。尽管书上是这样讲的,但犯戒的真正界线应当是,如有从今以后不再念诵密咒和不作手印的想法,才是犯戒;如没有这些念头,只是因为时间来不及,或者因为匆忙而忘记了,也应该没有犯根本戒。但书上认为,只要超过了一季度或者两个月,就是犯戒。所以,我们也不能去违背这条戒规。可能每日坚持有一定难度,但要求在一季度中不间断密咒和手印应当是不过分的。
  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自己曾经得到过很多灌顶,每个灌顶的主尊心咒都要求念诵,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密咒归为一体,用一个密咒来代替所有密咒,这样一来,只要不间断一个本尊心咒和手印,也就可以视同不间断所有心咒。如果一个本尊的心咒都不念诵,就会犯根本戒。
  以上是关于第三条根本戒的说明,这条戒一般不容易违犯。
  4、慈愍已入正道者
  这条戒的主要内容,是要求金刚道友之间要和睦友爱。虽然违犯此戒的后果不如舍弃金刚上师严重,但这条戒极易犯失,所以也很重要,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此处所谓的“正道”,就是指密法。凡是学密的人,无论是在宁玛派门下,还是在格鲁派门下,只要是密乘弟子,都是金刚道友。虽然经书上说过,因为一切众生都被如来藏所摄,故都是道友,但犯此戒的界线,则是以是否得受灌顶作为衡量的标准。
  在同一上师前得受灌顶,或在同一坛城中得受灌顶的道友之间犯失密乘戒,其果报更为严重。
  所谓“在同一上师前得受灌顶”的概念,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某一道友在法王如意宝处得受了大幻化网的灌顶,而另一位道友又在法王如意宝座下得受过时轮金刚的灌顶,虽然二者得受灌顶的坛城不同,但因为是在同一上师座前得到的灌顶,所以就像是同父的兄弟姐妹一般;
  所谓“在同一坛城中得受灌顶”,我们也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某一道友在法王如意宝座前得受了时轮金刚的灌顶,而另一位道友又在另一位上师座前得受了时轮金刚的灌顶,虽然二者得受灌顶的上师不同,但因为是在同一坛城前得到的灌顶,所以就像是同母的兄弟姐妹一般。因此,在这些金刚道友之间,就更应当注意团结,以礼相待。
  犯此戒条并不需要是这么密切的金刚道友,只要是学密的道友,都属于此戒条的对境。这条戒很容易违犯,大家千万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现在汉地金刚道友之间的情况十分令人担忧。在有些城市,金刚道友之间四分五裂,形成了杂七杂八的很多派别。有的派别是以格鲁、宁玛等教派作为划分标准;有的又是以同一教派的不同传承,比如宁玛派内部所分成的白玉派、竹钦派等等作为划分标准;也有的是以不同的上师作为划分标准。大家各行其是、水火不容,派与派之间互相轻视、争长论短,都认为自己所学的法、自己所跟随的上师是最好的,对其他派别的法与上师都不屑一顾。
  某些大德到这些地方去传法或者组织放生,也不得不面临一些尴尬局面:如果住在这一派的人家里,另一派的人就会不高兴;如果在这一派安排的地点传法,另一派的人就拒绝参加;如果跟这一派的人去组织放生,另一派的人就立刻退出……经常讲一些不利于团结的无聊话,从而导致金刚道友之间的矛盾甚至分裂。这种各立山头的做法是十分愚蠢而又幼稚的,金刚道友之间必须杜绝这种想法和行为。我们非常希望佛法或藏传佛教在汉地能健康地发展,正确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解除人们心中的烦恼、压力、忧虑和无知,进而引人走向幸福、光明;而不希望给人们带来没有必要的争论和烦恼。
  怎样作就算是犯戒呢?此处的界限与以前所讲的完全一致。首先必须具有嗔恨心,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如果没有嗔恨心,只是出于利益对方的考量,就象父母打孩子一样地与道友发生争吵,或者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就不算犯戒。但是,如果是在以自私心所摄持的世俗嗔恨心的基础上,只要具备打骂中的任何一种行为,并且自己所骂的言语对方已经听见,就算犯戒。仅仅具备嗔恨心,却没有打骂的行为,是不会犯根本戒的。这些界线与《密宗十四条根本戒》所讲的一样,具体细节大家可以参看以前的《慧灯之光》。
  大家务必注意,这条戒是很容易违犯的,只要以嗔恨心摄持,与密乘道友之间发生吵架的行为,就会犯此密乘戒。众所周知,类似吵架这种事情是随处可见的,但在金刚道友之间却必须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不懂戒条的要求,还情有可原,现在大家对这些界限都已经十分清楚,如果还明知故犯,就于理不容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谈举止,小心谨慎,安分守己,千万不要作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来。
  5、对非法器保守秘密
  此戒的主要宗旨,就是不能对非法器宣说秘密。
  这里所说的秘密,可以分为十种。其中前四种,属于永恒的秘密,也就是永远都需要保守的秘密;后四种,则属于临时的秘密,这种秘密有时间限制,超过一定的时点,就不需要再保密;
  第九种秘密,称为“应密”,也就是通过思维抉择出的应当保守的秘密。比如,在发现金刚上师、金刚兄弟的过失等等之时,以自己的智慧去思考后得出结论:如果将这些说出来,就会让人产生没有必要的误会,并使对方生起邪见,所以不能随意宣说。这种秘密,就属于应密;
  第十种秘密,称为“委托密”,也即他人委托自己的所修本尊的名称等秘密。这里所说的“他人”,是指金刚上师与金刚道友。只要他们嘱咐自己不要外传,自己就切记不可外传。以上内容,就是违犯此戒所涉及的十种秘密。
  这些秘密不能对什么人宣讲呢?就是尚未获得灌顶,或者对密法有成见的人等等。如果对方因此而对密法生起邪见,就算犯密乘戒。如果在自己泄露一切万法都是本来清净的佛的坛城等秘密之后,对方并没有因此而惊疑,继而使信心动摇,也没有生起一丝一毫的邪见,就不算犯根本戒。
  其中四种永恒秘密中的第一种,就是前面已经讲过的密宗见解。
  对于胜义谛方面诸法本性为空性光明的见解,修学大乘的人一般不会生起邪见,因为显宗经典中涉及这一内容的教证比较详实;
  在世俗谛方面,密宗认为,一切万法都是本来清净的。一切众生,包括一位正在行持杀盗淫妄恶业的人,其本性当下就是佛,可如果不能当下证悟,便只能是一名烦恼深重的凡夫。
  对此观点,很多修学显宗的人是难以理解的。虽然对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可如果将一位高举屠刀的恶棍认定为佛,他们却会惊得目瞪口呆,继而提出异议:这样说来,地狱的众生岂不也都成了佛吗?……对于这些见解,他们认为是愚蠢之至、荒谬之极的。所以,密宗在世俗谛方面的见解,就不能口无遮拦地向其他人随意公开,除了得受过灌顶,正在修持密法的金刚道友以外;
  第二种永恒秘密,就是密宗的行为。修持密宗,有可能会作出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伟大行为。为了防止对方产生邪见,这些行为的内容,对已经得受过灌顶,却没有完全理解其内在含义的人,也不能够泄露。只有在他们逐渐了解适应之后,才能有次第地向他们逐步透露;
  第三种永恒秘密,就是本尊的名字和本尊像;
  第四种永恒秘密,就是修行的瑞相。也就是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验相。
  后面这两种秘密,是对任何人都不能讲的,即使对方是金刚道友,也应当三缄其口。密宗甚至认为,如果自己的金刚上师不善于保密,自己担心将这些秘密向其表白,他可能会在上课或者聊天的时候向其他人泄露,也可以对金刚上师保守这些秘密。不是因为金刚上师不能听到这些秘密,而是因为他可能会告诉别人。如果别人知道这些秘密,自己的修行就不会有进展,就会停滞不前。当然,如果上师性格严谨,能够严守秘密,则告诉上师也无妨,因为他是金刚上师。但对金刚道友,就千万不要讲出自己本尊的名字、身形以及修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汉地很多居士对这个话题都非常感兴趣,经常乐此不疲地聚在一起谈论这些内容。比如自己梦见身色庄严的佛菩萨,见到奇异的光芒,或者见到一个美丽的天人等等,说得手舞足蹈,天花乱坠。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如果看到的是幻觉,那就只不过是一种无利无害的现象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去执着它,也没有必要向他人炫耀,让它自生自灭便可。如果真正是修行的瑞相,就更不能向除了上师以外的任何人透露。讲出这些内容,会对自己的修行造成障碍,使自己的修行受损。若是为了欺骗别人,而胡说自己见到了本尊、空行母等等,因为是在撒谎,则有可能犯妄语戒;若是实情,则切切不可外传。虽然这样讲出去,对整个密法不会构成损害,但却会成为自己修行的绊脚石。
  学佛就必须脚踏实地,不要随意向他人夸耀外道所津津乐道的诸如看到光,看到彩虹,感觉到气流等等之类的所谓感受,讲出来不但没有任何益处,反而会自招其损。
  以上四种秘密,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永恒秘密。
  关于临时的四种秘密,我们可以用一个比方来说明。比如,如果某人准备与三四位伙伴到山上去闭关一个月修习本尊的话,其修行的地点、时间、在同一坛城中共同修行的同伴,以及修行时所用的供品及法器,这四个内容都属于应当保密的范围,在闭关没有完毕之前,不能向他人透露。一个月的闭关结束之后,就不需要再保密了。
  针对这一规定,荣森班智达认为,在密法已经为世人所接受并普遍公开的时代,泄露这些秘密也不成其为问题。可是密宗早期的传播不是很普及,世人对密法都心存戒备,在那种环境中,就应当保密。
  在修行的时候,最好还是保守秘密,否则可能会带来人与非人的扰乱与障碍。所以,这四个内容在定期的修行没有完成之前,最好不要公开。
  以上四种,属于临时的秘密。
  第九种秘密前面已经讲过,就是可能会因引起人们的误会而对佛法、金刚上师、金刚道友不利,或者会给众生带来损失的种种自己认为应该保密的内容;
  第十种秘密为委托密,是由金刚上师或金刚道友特意嘱托应当保密的事情。
  以上十种秘密中无论哪一种都不能向未得灌顶的人,失坏誓言又不愿意忏悔的人,以前修习密法后来又退出的人,不信密法的人,以及不信因果、不信轮回的人透露。如果任意透露,对方一旦生起邪见,自己就犯失了根本戒。即使对方没有生起邪见,自己也会犯支分戒,此戒条与十四条根本戒中第七条的规定是相似的。
  这些秘密并不意味着密宗里有什么问题,只是为了让人们慢慢地适应密法,在不伤害众生的前提下传播密法,因为密宗有一些显宗所没有的内容,而只听过显宗的人,就不一定能接受,就像禅宗刚到中国时和有些新的科学理论刚刚出来时,很多人不接受一样。
  以上内容是《大幻化网》的五条根本戒,在《大幻化网》的颂词中说过:这五条戒包含了所有的密乘戒以及别解脱戒,任何人只要能清净护持这五条戒,就密宗而言,便算是戒律清净。但于此之上的大圆满戒律中却认为:这五条戒只包含了《大幻化网》以下的所有三昧耶戒。
  以上介绍了根本戒的内容,下面讲支分戒。
  (二)十条支分戒
  支分戒分为两组,每一组有五条戒。其中第一组为不舍五毒;第二组为不舍五甘露。
  1、不舍五毒
  所谓五毒,就是指贪、嗔、痴、慢、嫉五种烦恼。
  所谓“不舍”,应当这样理解:小乘认为,贪嗔痴等五毒,是实实在在的、必须断除的烦恼;而菩萨乘认为,贪嗔痴等五毒,不一定是必须断除的烦恼,如果有菩提心的摄持,以菩提心为前提或者助缘,就可以将烦恼转为道用;密宗的境界是很高的,它认为,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贪嗔痴慢嫉,所谓的贪嗔痴慢嫉,一旦证悟的话,就是佛的智慧,所以不需要舍弃。
  当然,从凡夫人的角度而言,绝不能说五毒是佛的智慧,但证悟之后,在佛菩萨的境界中,这一切就是佛的智慧。
  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如何行持呢?虽然通过我们修行境界的逐步提升,最终能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万法的原貌就是佛的智慧,但如果修行达不到这一层次,就永远不能体会或者触及这种境界。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境界,所以就必须先断除烦恼。以贪心为例,密宗也允许修持不净观,这种见解虽然与万法皆为佛之坛城的观点相违,但在尚未达至该境界之前,也可以用显宗不净观的修法来对治贪心,而不能信口雌黄地说出贪嗔痴应当存在,因为都是佛的智慧,修持不净观纯粹是愚蠢之举等等之类的话。
  因此,请大家不要误解,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现在就不必断除烦恼,而只是将证悟之后,如拨云见日般豁然开朗的境界稍作描述而已。
  2、不舍五甘露
  五甘露的内容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要接受五甘露呢?因为这是密宗特有的、用以快速破除众生执着的一种方便。显宗推翻原有执着所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保守方式,而为了能更快捷地达到这一目的,针对具有一定密宗见解、修行基础以及承受能力的人,就有接受五甘露的要求,使其亲身体会到一切万法皆为平等,所谓清净与不清净只是心的执着这一真理。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密宗特有的行为之一。但是,密宗也极力反对强迫初入密道的弟子接受五甘露的做法。
  针对这一戒条,在实际行持中应当如何处理呢?在无垢光尊者等上师的论著中说过,当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首先可以享用以前辈成就者的甘露做成的甘露丸。现在的很多甘露丸中都含有少量的这些成分,如果服用这些甘露,就不算违犯此戒。如果没有这样的甘露丸,则可以在每日或者殊胜日吃饭的时候,将食用的饭菜等食品观想成五肉五甘露,这样作也可以算是接受五肉五甘露。
  这十条支分戒比较容易守持,而根本戒的守持难度相对而言较大。如果违犯了支分戒,虽说有很大过失,可与犯失根本戒相比就微不足道了。如果破失了根本戒,并拒绝忏悔,就会对今生来世造成极大的危害,并使修行的功德受到破坏,甚至全盘毁灭,这是相当可怕的,所以称之为根本戒。而破失支分戒,只会因破戒的严重程度而使修行功德受到不同层次的破坏,但却不会受到根本性的毁灭,所以称之为支分戒。
  三、结语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大幻化网》的根本戒与支分戒,作为学密的人,即使将来没有学到大圆满、生起次第等修法,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必须要遵守密乘的戒律,最好不要违犯。如果在迫不得已或故意的情况下破戒,就必须快速忏悔与恢复,这一点尤其重要。
  有的人对此满不在乎,随意违犯戒律,之后又不励力忏悔,这是最危险的。这样不但会使长劫的修行善根付之一炬,而且等待他们的也将是万世不得超升的金刚地狱。
  很多人在法王如意宝座前得受过灌顶,无论灌顶之时观想是否清楚,以殊胜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一定能使我们所有人都得到灌顶,这一点勿庸置疑。剩下的事,就是护持戒律了。如果在得到灌顶之后犯了戒,密乘戒的优点就是,如找不到任何上师,通过观想金刚上师,就可以在上师座前重新接受灌顶。至于接受灌顶的方法,在《普贤上师言教》中“上师瑜伽修法”的最后,就有领受灌顶的相关章节,通过这一方法,即可恢复密乘戒。
  小乘别解脱戒在这一点上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它没有破戒后的恢复方法。密乘戒超胜于其他戒种的长处之一,就是具有殊胜的忏悔与恢复方式。
  如果能够清净持守密乘戒,即使今生不能得到解脱,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获得成就。这是作为正量士夫的佛陀亲口所说的,佛陀是绝对不会打妄语的,而我们也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密乘戒可以使我们快速成就金刚持的果位,也可以将我们打入惨不忍睹的金刚地狱。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何去何从,任你选择!
脚注:
  1 顺行、留、逆行:都是指行星的视运动,即我们在地球上所看到的行星运动;顺行是指自西向东运动;逆行是指自东向西运动;留是指行星与恒星的相对位置基本不变。这三种视运动是地球和行星两者的公转运动合成后,在天球上的反映。
  2 恶意出佛身血:此处所说的“佛”,是特指释迦牟尼佛之类的,以教主身份出现的佛,而不包括其他佛的殊胜化身。
  3 破僧和合:特指令僧众背离释迦牟尼佛,在佛与僧众之间搞分裂的行为,不包括破坏普通僧众之间团结的挑拨离间的行为。
第四册
第一章 佛教的定义
  现在有很多学佛多年的人,还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为何。不仅在汉地有很多人不懂何为真正的佛法,在藏地也有同样的问题。除了一些僧人以外,一般的农民或牧民大都对佛法的内涵不甚了解,认为只要能修佛塔、经堂或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念一点观音心咒,就是很不错的佛教徒了,但这些仅是做善事而已,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佛法或佛教的定义略作说明。
  一、佛教的错误定义
  佛教≠信仰
  有些人认为,佛法是一种信仰。
  信仰也即信心,佛法当然是需要信心的,但如果因此而说佛法就是信仰的话,又显得过于简单了,由于信心仅仅是佛法的许多观念之一。佛教的基础和重点都不是信仰,而是智慧和大悲。佛法虽然提倡信仰,但除了佛法以外,科学也有对信心的要求。譬如,现代人提倡对科学要有信心,如果有人不相信科学的话,可能连飞机都不敢坐了。正因为相信科技,相信飞机能将人从出发地带到目的地,人们才会去坐飞机。无论做世上的任何事,都要有信心才能成办,而佛教所谓的信心,也就是如此,所以,认为佛教仅是一种信仰是不正确的,信仰不能等同于佛法。
  佛教≠哲学
  那么,佛教是哲学吗?也不是。哲学有西洋哲学、东方哲学等不同的类别,虽说其中的某些思想与佛教相似,但没有任何哲理所剖析出的深度,能达到佛法的层次,所以,佛教也不等同于哲学。
  佛教≠科学
  佛教是科学吗?虽然佛教中的某些观点与科学相同,但也不能就此将二者画上等号。
  佛教≠唯心主义
  佛教是唯心主义吗?很多人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但这应该是针对西方宗教而言的。多数的西方哲学家都是唯心主义者,故而他们也将西方的宗教归入唯心主义的范畴,然而,佛教的思想与唯心主义是全然不同的,所以佛教也不是唯心主义。
  佛教有四个宗派,其中的经部与一切有部根本就没有唯心的论点,属于大乘的中观也没有唯心的主张,而同属于大乘的唯识宗则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派别,其中仅有一派所讲的小部份观点与唯心主义有些许相同。
  例如,英国的经验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所主张的部分观点,就与唯识宗所说的:“境由心生,法由心造”表面上有些类似。罗素在《哲学问题》的第一章——“现象与实在”里,也对贝克莱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并从中发现,要完全扳倒贝克莱的主张,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如此,唯心主义的这些见解,也根本达不到佛教唯识宗所探讨的深度。
  除此之外,唯心主义与佛教的观点就再也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了。
  其实,不管是唯物主义、基督教、古印度宗教,还是其他宗教等等,都有与佛教相似的部分。然而,这些例子只说明了它们有相似之处,却不表示它们在整体上无分轩轾。因此,纵有部分雷同,也不可将佛教视为唯心主义,因为二者从根本上就不同,如果撇开小小的相似处,而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其间的差异就更大了。由此可以证明,将宗教视为唯心主义的观点,纯粹是西方传来的一种主张,佛教是与此全然不符的。
  举例来说,月称菩萨的《入中论》是代表大乘佛法最好的经典,该论认为: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精神与物质都存在;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则物质与精神均不存在,二者都是空性,并不是物质是空,精神是不空。月称菩萨进一步说道,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观点,因为佛在《俱舍论》中,对世俗谛的精神与物质都有所探讨,而在讲述《般若波罗蜜多》时,又同时破斥了精神与物质。换句话说,如果认为成立,则双双都成立;反之,则双双都要破斥。这是月称菩萨的论点。
  而密宗宁玛巴的观点,则以无垢光尊者为代表,他认为:外境不是心,只是心的幻化而已。
  唯心主义的观点我也知道一些,佛教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实在相去甚远,因此,根本不符合佛教是唯心主义的说法。其实也并没有人真正认为佛教是唯心主义,只说宗教是唯心主义而已,因为西方宗教确实是如此的。
  综上所述,佛教不是唯心主义,因为它不认为精神是第一性;佛教当然也不是唯物主义,因为它不认为物质是第一性。
  佛教≠宗教
  佛教是宗教吗?
  “宗教”这个词是从西方传来的,如果从宗教的英文单词religion本身的涵义来解释的话,则佛教也不能算是宗教,因为religion的字义中含有承认上帝存在的意思,西方有些人不认为佛教是宗教,就是由于佛教不承认造物主的存在。而过去佛教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持有同样的看法,说佛教不是宗教。我认为佛教也不是西方人所下定义的“宗教”,因为佛教向来都不承认上帝的存在。
  既然如此,那么,佛教究竟为何呢?
  二、佛教的定义
  佛教=佛学
  佛教的真实含义就是佛学。因为佛教实际上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传下来的学科;或者可以说,佛法是让凡夫人通过修学以达到佛之境界的一种方法,因此,佛教就是佛学。
  佛教=教+证
  佛经对佛教的定义就是两个字:“教”和“证”。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传讲的,或是经过释迦牟尼佛加持和开许,然后由菩萨们写下的经论,如藏传佛教的《丹珠儿》和《甘珠儿》;证,是指个人的修证,其中包括了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三部分。也就是说,教证这两个字代表了整个佛法;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字,也可以概括佛法的所有定义,那就是“智”和“悲”。下面就从智悲两方面来谈谈佛教。
  所有的佛教,包括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的内容,都可归纳于智悲当中。智悲双运,是整个佛教的精华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双运,所谓学佛,也就是学智慧与大悲。
  那么,烧香、磕头、念经等等是不是学佛呢?是学佛的一部份,但不是最主要的内容。
  佛是什么呢?唐卡中画的面色金黄、结跏趺坐的佛是不是真的佛呢?
  那是不了义的佛。大乘佛法认为,佛的化身与报身,是佛陀为了度化凡夫与十地菩萨而分别显现的形象。佛为了能与凡夫人沟通,就必须显现化身。虽说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但由于没有证悟,因此佛的法身对我们还无法起到作用。要想证悟,想走解脱道,就必须依靠化身与报身佛的引导,然而,化身与报身都不是真正的了义佛,唯有法身才是真佛。所谓的法身佛,就是指智悲双运。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智慧与大悲。所谓的成佛,就是指断尽所有的贪嗔痴烦恼之后,所显现出的原本具备的如来藏之所有智慧与大悲。除此之外,别无他意。
  宁玛巴的高僧荣森班智达曾说过:佛教永不改变的定义,就是智与悲。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解释可以完整地表达佛法的内涵。
  他还认为:学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个方法都行。譬如净土宗的念佛是方法之一,禅宗的打坐参禅也是一种方法,但不能认为除了念佛以外,其他的方法都不算是学佛;同样,出家人守出家戒,在家人守在家戒,这是两种方法。不能认为只有出家戒才是真正的戒律,或者认为守在家戒就不能成佛;密宗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但这并不是成佛的唯一道路,不修气脉明点也可以成佛。这些都只是方法而已,有些方法可有可无,佛教并没有限定非用哪一种方法不可,但唯一不变的精华,就是智悲。任何方法如果修不出智慧与大悲,就不能成其为佛法。虽然这是荣森班智达的论点,但却是显密都认同的。
  总而言之,如果从智悲两方面来表述佛法,就能完整地概括佛法的全貌。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佛法?则可回答说:佛法就是智悲。
  学佛是什么呢?就是学智慧与大悲。
  (一)智
  所谓“智”,是指佛的智慧,其与世间的智慧不尽相同,但也有类似之处。譬如,佛对娑婆世界——亦即世间人所说的宇宙——的描述,或对世间种种事物的看法,既有与一般凡夫的观点一致的地方,也有出入较大之处,但无论如何,佛之所言都有其一定的道理。
  例如,佛在描述宏观世界时,曾提到有须弥山、四大部洲等等的存在,这就与部分世人的宇宙观有着一定的差异,因为以常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事物都是无法找到的。
  虽然在之前,我就已经讲过佛陀为何要如此描述的原因,相对于古代的人来说,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更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古代人对宇宙的形成与结构所知有限,当时的佛教徒也不会对这个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维,所以没有必须解释的迫切性,但在当今世界,依赖现代科技而形成的宇宙观,尤其是对宏观世界的认知早已深入人心,其中就有许多与佛教亦异亦同的观点。为了不让世人对佛教产生误会,所以有必要再次予以说明:
  佛陀传法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向每一位听法者确切地传达三法印的义理,如果不能讲清三法印的道理,就失去了传法的意义。
  凭什么说三法印如此重要呢?这是有经教为证的,佛陀在世期间,弟子曾问佛:佛陀圆寂后,若有外道假造佛经,该如何分辨正法与伪法呢?佛回答说:无论任何经论,只要包含了三法印的道理,都可纳入佛教之中,否则,就不是佛法。提纲挈领抓住要点,才是佛陀最看重的,这就是为什么佛传法时十分注重三法印的原因。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