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

_41 慈诚罗珠堪布 (当代)
  不共密法道,外部瑜伽者,
  取舍二谛修。
  “不共密法道”,不共的道,也即密法。
  “外部瑜伽者,取舍二谛修。”密法也可以分为外密和内密。外密也即外部瑜伽,这在汉传佛教里也有,按照唐朝时期的翻译,是叫做唐密。后来传到日本后,就叫做东密。无论东密也好,唐密也好,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藏传佛教里,都叫做外密。外密的境界比普通显宗的境界高,世俗谛方面,与第三转法轮的境界一样;而在胜义谛空性的境界上,又和中观的境界是一样的。外密是把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来讲的。它认为,胜义谛是清净的,是佛的坛城;世俗谛是不清净的,不是佛的坛城,所以要取胜义谛,舍世俗谛。因为他们还没有证悟烦恼即菩提,众生的五蕴即是佛的坛城。虽然他们也会说烦恼即是菩提,但他们的理解却有所不同。他们这样说的意思是,烦恼的表象是不清净的,但它的本质却是清净的。外密有三个不同层次的派别︰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哪怕最上等的瑜伽部,也有这样的取舍分别执著,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
  因为外密还没有彻底证悟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无二无别,所以外密的见解不是很高,还算不上是标准的密宗。在外密里面,基本上没有佛父佛母拥抱的双身像,一般的本尊佛父佛母像的排布,也是佛父在坛城中间,佛母站在前面等位置。也不会有普巴金刚等忿怒本尊,即使有忿怒本尊,饰品也与内密的不一样。
  例如:文殊菩萨的有个修法,就是文殊菩萨位于中间主尊的位置,妙音天女站在文殊菩萨前面的。
  我们现在修的很多修法的仪轨也是这样,如果是将观世音菩萨作为本尊,就会在法界中观想一个观世音菩萨,再迎请观世音菩萨融入我们观想的坛城当中,然后才开始念咒……最后观想结束时,又要把本尊送回法界。
  外密修行人不会享用内密的五肉五甘露,他们非常看重行为上的清净,比如受密宗的八关斋戒,严格地吃素,不能沾一点点的荤腥;修本尊的时候,会每天沐浴三次等等。因为他们认为:五肉五甘露是不清净的,素食才是清净的。
  外密的优点,是加入了显宗的中观根本不知道的见解与修法,通过把自己观想为佛菩萨的修法,可以让烦恼得以清净,并最终成佛。在中观看来,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血肉骨骼永远都是不清净的。小乘佛教甚至认为,连释迦牟尼佛的身体,都是不清净的。只有佛的内在证悟境界才叫做佛,佛的身体不是佛。大乘佛教虽然认为,释迦牟尼佛的每一根毫毛,都是智慧的显现,其中没有不清净的成分。但普通人的身上,就没有清净的东西,根本就不能想象把自己观想为某一种佛或某一种菩萨,而且还能通过这种方法来证悟。他们认为,世俗谛、贪嗔痴,永远都是不清净的,其中没有任何清净的东西。包括显宗当中见解最高之一的中观应成派,也是抱持这样的观念。第三转法轮虽然把如来藏诠释得非常透彻,但最后还是把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认为世俗谛的这一部分是不清净的,应该断除。断除之后,才是清净的,所以称之为“他空”。“他”,也即心的本性。“空”,也即心的本性要空,不清净的东西要空、要断除。
  相对而言,外密比显宗更接近于真理,虽然没有提及本来清净的佛坛城,但已经比普通显宗的境界高很多。至少他们在打坐修生起次第的时候,可以观想自己与佛无二无别。我就是佛,佛就是我。在这个见解中念咒、修禅定,可以比显宗更快地获得成就。
  如果平时稍稍注意一下修法仪轨就会知道,假如仪轨中,包含了观想从法界当中迎请佛,然后融入,接着就是顶礼、供养、最后就是念咒等程序,就属于外密的方法。当然,内密仪轨中,有时也会出现先把自己的身体观想为佛,再在法界当中又迎请一尊佛,同样地融入自己等等。这都是为了消除内密初学者认为自己与佛菩萨有区别的分别念,而采取的暂时的善巧方便。
  佛教所有的见解当中,最谨慎、最底层、最基础的见解,是小乘佛教的见解,所以他们的行为也是非常保守的。但莲花生大师也反反复复地提到:“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也就是说,我们的见解必须要高如虚空,不能有执著,不能有分别,但是在行为上,必须仔仔细细地严格取舍因果,不该做的杀盗淫妄不能做,甚至哪怕是非常小的罪过也不能做,该做的放生、念咒、布施等六度四摄,则应该去做。
  很多学佛的人就容易走两个极端:有些人一听到禅宗里面讲“要放下、不执著”,就认为放生等等都是执著,都不应该去做。可是,“要放下”本身,也是一种执著啊!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另外又有人认为:“不可能一切都是佛的坛城,不可能一切都是空性”等等,顽冥不化地固守低劣见解,这都是极端的做法。修行,应该讲究中道,不堕两边,否则不会有好结果。
  内瑜方便乘,二谛大平等,
  地道次第行。
  “内瑜”,就是内瑜伽、内密。“方便乘”,因为内密提供了非常多的修行方法,所以称之为“方便乘”。
  “二谛大平等,地道次第行”,内密已经证悟了二谛大平等,了知胜义谛和世俗谛都是自己的分别念,其本质是平等的,世俗谛就是胜义谛,胜义谛就是世俗谛。在证悟以后,还要依照次第,一步一步地修,最后就会成就。
  这里的世俗谛,就是指一切都是佛的坛城。这一观点,在《大幻化网》、《时轮金刚》,尤其是大圆满里面讲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彻。总的来讲,从玛哈瑜伽到阿努瑜伽之间的所有内密,讲的就是二谛大平等。世俗谛就是佛的坛城,寂怒百尊的坛城。如果能够证悟,世俗谛就是胜义谛,胜义谛就是世俗谛。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本质,就是佛的坛城,根本不需要迎请、送回。
  内密的见解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位置,所以内密的许多佛像,不会是佛父佛母分开的,而是双身拥抱的像,因为这就是现空双运、永无分别的象征。
  本来五肉五甘露,代表两千五百多年前,也即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期印度最肮脏的东西。内密的修行人,却要去接受它,因为在内密的见解中,五肉也好,五甘露也罢,都是清净的。既然是清净的,那为什么不能接受呢?接受五肉五甘露,并不是为了把这些不清净的东西当作食物,而是为了彻底推翻我们的清净和不清净的执著,最后达到让所有清净和不清净的分别,完全融入到无分别的法界大平等当中。
  当然,有一个次第我们不要弄错了,那就是:接受五肉五甘露,也有一个过程。刚刚开始学密的人,就不允许直接去接受五肉五甘露。只能像密法所说的,在吃饭的时候,把饭观想成五肉五甘露。这也是在表明一种态度,表示自己接受万法都是佛的坛城的观念。本来五肉五甘露是清净的,只是我自己的业障还没有清净,还没有到八地的境界,所以无法感知。比如说,假如一个人在一个小时当中,从七地菩萨提升成了八地菩萨。在他没有提升之前,五肉五甘露都是不清净的东西。但在提升以后,所有的不净物当下变成了清净的现象。这就说明,清净和不清净,不在于外面的物质,而在于自己的内心。
  同样,会供的时候,酒也是一种供品,所以哪怕受了酒戒的我们,也要表态以示接受。接受的方法,就是把左手的无名指蘸在酒里,然后涂到自己的嘴唇上。肉也是一样,对吃素的人来说,这也不能吃。但因为肉的本质是清净的,所以我们也要表态。这时,我们就可以在肉里面取出像苍蝇腿那么小的一块,放在嘴巴里面。这就表明,自己也知道酒和肉的本质是清净的,所以还是可以接受。
  现在显宗个别法师和一些不懂内密的人,就爱死死盯住密宗的五肉五甘露等等,并将其作为攻击密法的靶子,极力声称密法是邪教。这是非常荒唐的做法,都是自己不懂教义的结果,这不但不能击垮密法,反而显露出他们自己的愚昧。试想,如果一个不学佛的人说这样的话,那没有什么奇怪;但一个修学佛法且相信因果的人说出这样的话,那岂不是成了自搧其脸吗?
  其实,内密的行为,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与显宗的规矩完全一样,出家人就应受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人就要受居士五戒,并在此基础上,受持菩萨戒。在此阶段,我们还没有能力去接受五肉五甘露,只能在见解上表示接受就可以了。
  显宗的《维摩诘经》中也讲,一切都是清净的。既然一切都是清净的,那为什么还要抵制五肉五甘露呢?这就说明修行人还没有真正达到一切清净的境界。虽然知道一切都是如幻如梦,但还是不敢去碰,还是有执著。关于这些次第,在《黑蛇总义》里面讲得非常清楚。只有在真正证悟二谛大平等的时候,密法会要求我们去接触这些东西,这就是第二个层次。这也表示,修行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但还是有一点点后遗症。因为从无始以来,一直都很害怕这些不清净的东西,一直都喜欢清净、干净的东西,哪怕证悟了,这些净秽执着的后遗症还没有从根本上断除。为了铲除这个后遗症,就会让此阶段的修行人安住在证悟的境界当中,去接受五肉五甘露。通过这种“魔鬼式”的特殊训练,就能把这个后遗症彻底斩除。
  但是,显宗永远都不敢采用这样的“魔鬼式”训练,只能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往上走。
  那么,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能接受五肉五甘露呢?
  密法里面讲过,普通人服用毒药,一定会当下死掉。倘若一个修行人在服此毒以后,能不借助任何其它药物的帮助,仅仅依靠自己修行的力量,就能把毒性完全转化,让毒药丝毫不影响自己的身体时,就叫非初学者。这种修行人,就可以接触五肉五甘露了,这时享用五肉五甘露,不但不会对他构成影响,反而会对他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做梦的时候,如果梦见一条毒蛇,绝大多数的人会很害怕。但如果他知道自己在做梦,就不会像现实生活当中遇到毒蛇那么害怕。即便如此,还是缘于从小到大都很怕蛇,所以即使明明知道这是在做梦,但还是有一点点不敢去碰蛇。就像我们平时看到塑料做的蛇,明知不是真的蛇,它不会咬人,也没有毒性,但还是有些害怕一样。
  这时,修行人就会告诉自己:“我明明是在做梦,我为什么要害怕梦里的毒蛇呢?”于是,他就走过去用脚踩毒蛇,或用手去抓毒蛇,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用这种强迫手段来践踏烦恼,以使自己强烈地感受到,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值得恐怖的东西。
  再比如,假如在梦里来到一个非常陡峭的悬崖旁边,并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就不会像现实生活当中那么恐怖,但还是有一点点害怕。为了摧毁这个梦里的恐怖,于是我们故意从悬崖上跳下去。当然,梦中人立即就会知道,没有任何事故发生。通过这种训练,就可以打破对悬崖的恐惧。
  同样,梦见着火的时候,也可以尝试把手伸到火里。当然,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手伸进火里以后,还是会被灼伤;但如果知道是梦,就不会有疼的感觉了。
  这些都是强制性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的感受,会特别深刻。这种修法,在断行的修法里面也有。断行修法的实际教义,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空性。只是在空性的修法上,加了一些独特的诀窍。在修行人的证悟达到一定程度,却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时,故意去激怒一些平时不敢招惹的山神、湖神等等,并招致打雷、下雨等恐怖现象。这时的我执,就会比平时明显、强烈。此时的修行人若能借助空性的见解,把恐怖从本质上铲除,就达到了修行的目的。
  综上所述,如果因为密宗接受五肉五甘露,就认为密法是邪教,真的是自己在造业啊。
  当然,这只是中间阶段的修行人采用的方法。到了最后阶段,也就是第三个层次,就不需要这些方法了。虽然最后还没有成佛,但在他们的境界中,世俗的清净和不清净的分别已经完全消失。这时已经不需要刻意去接受五肉五甘露,毕竟接受与放弃本身,也是一种执著。
  除了内密,其他包括外密在内的很多宗派,也只是嘴巴上说如幻如梦、本来清净。但在关键的时候,却根本不敢碰这些东西,因为他们的骨子里,还没有完全接受无分别、大平等。
  密宗很多的方法,显宗可能都无法接受,因为显宗所讲的,还停留在七地以下的菩萨、资粮道、加行道以及我们凡夫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结论之上,还无法接受八地菩萨的境界。
  譬如,密宗在修生起次第时,会把自己观想为佛(例如:修金刚萨垛时,会把自己观想为金刚萨垛)。这从普通显宗的角度来看,就会觉得很奇怪:我们明明是身负如山的杀盗淫妄等罪业,需要向金刚萨垛忏悔的罪人,为什么还要把自己观想为金刚萨垛呢?普通显宗永远无法解释它的合理性,所以永远不会出现这样的修法。
  但密法,尤其是内密却认为:从倒世俗谛的角度来讲,我们是罪业深重的罪人,有必要向金刚萨垛忏悔。因此,在五加行的金刚萨垛修法中,一开始会先观想金刚萨垛,然后向他忏悔,金刚萨垛降下甘露,反复冲洗我们的身体,最后,我们才变成了透明的金刚萨垛。为什么是透明的?因为金刚萨垛的智慧已经把我们身体上的不清净见解,提升为清净的八地菩萨的见解。在见解没有提升之前,我们看到的是世俗谛。在这个倒世俗谛当中,有杀盗淫妄,有弥天大罪,此时我们也应该有犯罪感、后悔心。但在忏悔结束,见解提升之后,金刚萨垛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通过金刚萨垛的加持,可以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本性。
  可见,内密修法中把自己观想为佛的坛城的做法,一点都不过份,因为我们自己的身体就是佛的坛城。倒世俗谛中通过忏悔,把不清净的东西断除等等只是表面现象,都是没有证悟的境界。在证悟之后,一切都是清净的现象,并不是断除了不清净,生起了清净,而是本身就清净。金刚萨垛修法的真正含义,其实就是这样的。
  对很多人来说,显宗的方法非常好,也很适合我们,但它有自己的局限性,这是佛亲口说的。我们既不要站在密宗的立场去说话,也不要站在显宗的立场去发言,否则就会谤法,就会有罪过。
  在达摩祖师的《悟性论》当中讲:“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当我们还没有证悟,还在迷茫的时候,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以及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烦恼、生死的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当我们证悟的时候,五蕴六识都是超离了生死的涅槃之法。不是断除了肮脏的五蕴六识,重新创造了一个清静的涅槃,而是原本就涅槃。显宗也讲得很清楚:生死和涅槃的区别,不是物质表象的区别,而是我们自己迷和悟的区别。
  这里所说的“涅槃”,不是小乘佛教所认为的佛陀去世或圆寂,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讲,涅槃与佛的圆寂是没有关系的。涅槃永远都是存在的,都是心的本性光明。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当我们觉悟,没有妄想的时候,自己的心,就是佛的境界、佛的国土。
  这里的“妄想”,并不是平时所讲的妄想,而是指我们的第六意识,以及眼耳鼻舌身识等所有不清净的分别念。无论在世俗谛中合不合理的念头,都叫做妄想。完全没有妄想的时候,是十一地,也就是佛的果位。开始没有妄想的时候,是八地菩萨,此时,绝大多数的妄想都不存在了
  “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当我们有妄想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是地狱。众生自己造作了妄想,从第一刹那开始,而后产生第二刹那、第三刹那……这叫做“以心生心”。从阿赖耶识产生其他的意识,也叫做“以心生心”。从一开始的贪心不断,然后演变到嗔恨心,这也叫“以心生心”。总之,众生一天二十四小时各样各样的念头从不间断,都叫做“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此处的“地狱”,不一定是六道轮回当中的地狱。而是代表一种不清净。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菩萨没有妄想,证悟了妄想的本性,不会以心生心,所以恒常住在佛的国土当中。这并不是说菩萨像移民一样移到了佛国,而是本来就在佛国。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这句话非常深奥,大圆满所讲的,也就是这些,再没有别的东西,问题是在于我们悟不悟得到。如果能悟到这里所讲的“心心入空,念念归静”,那就证悟了大圆满。仅从文字而言,这一句所讲的,已经达到了最高峰,没有办法说得更清楚了。禅宗与密宗唯一的区别,是禅宗只是让心静下来打坐,然后慢慢渐入佳境。除此之外,却没有提供更多的如何“心心入空”,怎样“念念归静” 的方法。仅仅依靠坐禅而想证悟,也是非常难的,因为现代人的贪嗔痴,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严重。如果不靠上师的加持,仅仅是把心静下来,解脱只会变得遥遥无期。
  过去的六祖惠能大师、慧可大师为了听法,付出了艰难的代价,甚至砍掉了自己的胳膊。这种对法的无比渴望和信任足以证明,他们的根机已经非常成熟。他们这种人,当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去证悟。如果我们的根机与惠能大师等同,我们也可以效仿他们,结果肯定也是一样的。但请扪心自问,我们是这样的根器吗?所有的高僧大德、修行人、成就者,都在强调出离心和菩提心。既然过去那些心地单纯、信心强烈的人,都需要修这么多的加行,我们能够不修而成就吗?所以,任何人都不要说不需要修出离心,不需要修菩提心这样的话。我们必须对自他的解脱负责,否则一定会走弯路!
  “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从这个佛国又到另外一个佛国,意思就是,无论去哪里,都是佛的国土。对觉悟的人来说,任何地方都是佛的国土。
  “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如果以心生心,让各种各样的念头不间断地产生,其结果,就是从一个地狱搬迁到另一个地狱。所以,不要以为移民有多好,心不清净的话,移到东南西北的哪里,都是不行的。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我们曾经讲过,佛国和不清净地狱的区别,以及众生与菩提的区别,都像是冰和水的区别。
  “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有三毒烦恼的时候,就是众生;当贪嗔痴三毒解脱以后,就是菩提。
  五祖弘忍在《最上乘论》也说:“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本来太阳永远都在存在,但因为有了云,就会暂时看不见。“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当我们证悟了本来真心,妄念全部断除的时候,原本具足的本性智慧之日,就会显现出来。
  这些都讲得非常好,但怎样去了悟,却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在我们没有学佛之前,杀盗淫妄我们都做过,罪业非常深重。女居士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堕胎。平均每个人,都堕过三五个,杀人的罪过非常严重,如果不忏悔,背负这么大的罪业,怎能像惠能大师那样证悟?
  达摩祖师在《悟性论》中还讲道:“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这是真正的大圆满境界。眼睛看到物体的时候,所见的物体并不会染污我们的眼识。“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无论眼耳鼻舌身,都是解脱的。“眼不着色,眼为禅门,”如果我们的眼睛不执著色法,眼睛就进入了禅定,即是“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耳朵即使听得见声音,却不会被声音染污,这样耳朵也进入了禅定,即是“耳为禅门”。
  “总而言,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总而言之,在见到物质的时候,如果执著了,就被系缚了;如果看到却不执著,就是解脱。这就是在讲一地菩萨出定的状态,以及证悟大圆满的加行道修行人从证悟境界当中出来以后的状态。
  我们经常会在上师瑜伽的后面,看到这样的话:“一切都是上师的显现。”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空调、桌子等等都变成了上师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上师是什么。其实,外在的上师,是给我们传法的人;而内在的上师,就是我们心的本性。或者可以说,世俗谛的上师,就是给我们传法灌顶的上师;胜义谛的上师,则是我们心的本性。“一切都是上师的显现”,意思是说,当修行人从证悟境界当中出来的时候,虽然眼睛可以看到色法,耳朵可以听到声音,但却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切都是心的本性光明的现象,所以称之为“上师的显现”。只有证悟了大圆满的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大圆满当中会说:诸法皆为智慧的现象。意思也是说,当证悟的人从证悟的境界当中出来的时候,虽然眼睛还是可以识别各种物质,但由于内在的第六意识已经对空性和光明有了强烈的感受,依靠这些力量,会让他的眼识受到影响,会认为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如幻如梦的现象,这就叫做“眼见色时,不染于色。”
  达到这个境界以后,从此基本上不会造新的业了。此时能感知到任何物质都是空性,都是如幻如梦,所以没有任何执著。刚开始证悟时,只能感觉到意识的如幻如梦,感觉不到眼耳鼻舌身识的如梦如幻。但证悟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连眼耳鼻舌身也是如幻如梦的。
  大家要努力地修,能在此生遇到这么深奥的法,是真正的福报。虽然世俗人认为,像比尔盖茨那样富有,才是很大的福报。但从长远的角度或从了脱生死的角度来讲,庞大的财富究竟是善还是恶都说不清楚,所以还不是真正的福报。即使是福报,也只是一种有漏的福报而已。但有机会修这样的法,才是真正的福报。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却没把这么深奥的法当一回事,依然还是以追名逐利或家庭琐事为主,哪怕感情或婚姻上发生一点点问题,就把这些珍宝搁置在一边了。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都是这样,所以直到今天,还是一无所有,这是非常可惜的。
  每一个人,都不会不喜欢自己,不会不为自己着想。但如果真的爱自己,就应该把修行作为重点,精进地去修。
  当然,我们也不能堕入另外一种极端,就是一时冲动而离婚、出家,家里的父母、小孩也都不管了。
  当年释迦牟尼佛的老家迦毗罗卫国的很多男性被其他军队杀害后,释迦族的五百个女性出了家。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又统统还俗了。这还是在佛陀住世的年代,而且都是佛陀的亲戚,她们都会这样,我们更应该深思熟虑了。试想,如果所有学佛的人都出家,佛教还有前途吗?谁还敢学佛?
  所以,如果有机会、有条件,出家当然是很好的选择。但如果条件不具备,还是要考虑。个人的角度来讲,出家是最好的;但从佛教的整体来讲,佛法还是应该成为世界上的主流文化、修法或宗教。如果所有学佛的人都出家,现代人就不可能接受佛教。所以,修行人一方面要融入社会,其他人怎么做就怎么做,时尚也好,潮流也好,想穿什么衣服,想怎样打扮都无所谓。唯一的不同,就是不能学习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从饮食的方面来讲,就是不要点杀,吃其他生命等等;从工作的角度来讲,就是不能违背因果。大乘佛法是非常人性化、非常开放的。现代的佛教徒应该在外表上像一个时尚的现代人,里面却要像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修行人,这样的结合,才是非常完美的!
  极瑜大圆满,基果大自成,
  极密之诀窍,悟师之加持,
  直指本性智。
  “极瑜大圆满”, “极瑜”,就是非常瑜伽。非常瑜伽,就是大圆满。“基果大自成”,“基”,也即普通众生或众生内心当中存在的佛性。“果”,就是通过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修法,最后证悟成佛时候的境界。在大圆满当中讲,基和果都是“大自成”,意即无二无别。果即是基,基即是果。成佛时候所达到的终极境界,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每一个人心的本性。
  虽然除了大圆满以外,自空中观、他空中观、外密、内密等宗派,也在讲无二无别,但真正最彻底地证悟大自成的,就是大圆满。其原因,荣森班智达已经在《黑蛇总义》里面作了详细介绍。因为大圆满的成就者已经达到了无二无别的境界,所以在他的行为或修法当中,没有这么多的取舍与执著。
  “极密之窍诀,悟师之加持”,怎样能够证悟“基果大自成”呢?证悟的方法,就是非常秘密的直指人心的上师窍诀,以及已经证悟了的上师的加持。如果没有诀窍,根本就不可能证悟。中观没有给我们直接指出心的本性是什么样子,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虽然讲了心的本性,但讲得不是很直接,只是告诉我们,心的本性是光明的,却无法说明到底什么是光明;一般的密法会讲心的本性是佛的坛城,一切都是清净的,但到底什么叫清净,并没有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具体的东西,更没有提供像大圆满这种不需要依靠其他方法,仅仅通过上师的诀窍就能证悟的直指人心的方法。
  密宗特别强调,最终证悟的时候,必须要有上师的直接引导。否则即使精通了五部大论等显宗或密宗的各种论典,讲经说法、写作、辩论都无人匹敌,也不一定能证悟。
  当然,上师也有很多种。如果遇到的,是只能告诉我们一些佛经最基础、最低层的要求,断恶向善,求佛祖的保佑等等,我们学佛的层次,就会一直停留在烧香、拜佛、念经、磕头的层面;如果我们依止的上师,只是懂得很多理论,根本就不懂修行,那我们永远也只能懂理论,而不会懂修行。
  同样,因为心的本性,超越了语言与思维,是语言与任何逻辑都根本无法直接表达的。即使是真正有成就、有证悟的上师,他们的语言也无法直接表达,但他们却有办法让我们证悟,所以,越是靠近证悟空性或证悟心的本性的时候,越是要有上师的诀窍。
《达摩血脉论》里面也讲:“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我们自己虽然有佛性,不需要向外去找,天生就有佛性,但如果不依靠上师,我们永远都不会明白。
  “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不是依靠上师,而是仅仅依靠自己而证悟的人,真可谓万里挑一、稀有难得。实际上,哪怕是万中,也是没有的。尤其像我们这种末法时代的众生,根机这么差,就更不会有机会证悟了。
  虽然普贤王如来(此处所说的“普贤王如来”,是指最早的佛,而不是指法身)是不依靠上师而证悟的,释迦牟尼佛看似在一生当中,也没有依止佛法的上师。但普贤王如来是非常利根的众生,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修道的时候,是有上师的,只不过在成道的这一生当中,没有依止上师就开悟了。除了这几个特例以外,几乎没有不靠上师而证悟的。
  “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如果我们自己不明白心的本性是什么样,就要去参拜善知识,以了脱生老病死的根本。
  什么是善知识呢?“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如果自己没有证悟,就不叫善知识。虽然学《大圆满的前行普贤上师言教》、《入菩萨行论》、五部大论等基础理论和修法时,没有证悟的上师也可以给我们讲,但很多大圆满、禅宗或者大手印最终的具体修行,是需要直指人心的。这样的修法,没有证悟的人根本无法讲。
  即使能按照文字的字面内容,给大家做讲解,但实际上除了文字以外,什么也没有说,因为说不出来。没有证悟和修行经验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心的本性,所以无法担当引导的职责。
  “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性,即非禅也。”直接证悟了心的本性,才叫做禅;如果没有证悟,仅仅把心静下来等其余的修法,就不叫禅,至少不是真正的禅。真正的禅,就必须要证悟。证悟以后,就停留在所证悟的境界当中。停留五分钟,就叫五分钟的禅修;停留十分钟,就叫做十分钟的禅修。
  禅师就是证悟的人,外表什么样都无所谓,也不一定是出家人,六祖惠能大师不是出家人,藏地的米拉日巴大师也不是出家人,但内在的境界必须要证悟。如果已经明心见性,就可以称为禅师。表面穿着出家人的衣服,也不一定表示已经证悟,所以不一定是真正的禅师。
  严格地说,没有证悟空性的人,就没有资格讲禅的修法。没有证悟心的本性的人,就更没有资格讲大圆满的具体修法,讲了也没有用!
  无论禅宗、大圆满还是大手印,很多表面的文字,是大同小异的,说来说去就这么几个词汇。学一段时间以后,谁都会说。但如果没有证悟,首先无法把这些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传递给别人;讲完以后,也无法印证对方是否已经证悟。
  在表达自己的境界时,即使用上了世间最优美、最华丽、最高级的词汇和语言都没有用。虽说大圆满的专用词汇,谁都说得出来。但仅仅说几个大圆满的词汇,就能认定是否证悟了吗?肯定是错误的。
  那该如何知道弟子是否证悟呢?最好、最直接的方法,是藏区有些上师的办法:让修行人到上师面前打座,安住于自己的境界,不说任何语言。通过入定,上师就能知道对方的境界。当然,这种上师的境界也必须非常高。
  当年达摩祖师回西方之前,他把弟子都叫过来,让每个人给自己描述自己的境界,然后一一评点:你得到了我的皮肤,你得到了我的肌肉,你得到了我的骨骼等等。当惠可大师最后出场时,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一言不发地停了一段时间。达摩祖师居然说:你得到了我的骨髓!
  这是什么意思呢?达摩祖师肯定是用法眼直接领悟到对方境界的高低,否则任何人都可以在达摩祖师面前什么也不说站一会儿,我们现在也可以模仿,在上师面前站一会儿,什么都不说。并希望上师给自己说:你得到我的骨髓。然后就四处宣扬:我是某某上师的关门弟子、心子如何如何。之后就以成就者自居,传一次法需要多少钱,灌一次顶需要多少钱等等。
  达摩祖师他不需要语言,也能知道对方证悟了没有。宁玛巴大圆满的修行人当中,不但过去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上师,而且到现在都有这样的上师。当然,更多的上师不是依靠这种方法,而是要求弟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境界和修行体会。
  过去法王如意宝也是这样,他告诉我们:不要用佛经和大圆满论典当中的词汇——光明、远离一切戏论等等来表述,而是要用自己生活当中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上师就能知道弟子的境界是错还是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证悟的人,才能传达语言不能传达的信息。虽然说出来的语言,不是大圆满、中观、禅宗的词汇,但证悟的上师却能知道弟子讲的是对还是错,对心的本性的理解有多深,有没有往相反的方向走。所以,在这些时候,必须要有上师的诀窍。
  “悟师之加持”,即证悟上师的加持。
  无论是修大圆满、大手印、中观或任何一个法门,都必须做到两点:
  第一,无论依靠什么方法,首先要把现有的各种杂念——善的、不善的、无记的杂念停下来;第二,当所有的杂念都停下来以后,能够指认出心的本性。
  一般的显宗,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资粮,修持四禅八定,逐渐消除我们的杂念,从思绪纷乱、非常糟糕的状态,慢慢进入到没有杂念的境界当中。虽然没有杂念不等于证悟,因为没有杂念的修行人很多,包括外道的修行人,也可以达到没有杂念的境界,但没有杂念却是证悟最好的基础,是证悟不可缺少的条件。
  当我们证悟以后,这些杂念就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因为杂念本身就是智慧。但在刚刚开始修行直到即将证悟的时候,杂念都是障碍。当杂念慢慢减少之后,再通过中观的逻辑推理方法去理解空性,然后往这个方向一步步靠近,最后就可以证悟。
  而内密,则是通过气脉明点的修法,来强制性地控制我们的思维与杂念。
  麦彭仁波切讲过,气脉明点和四禅八定的见效速度,是相差很大的。就像依靠观想自己头痛的方法让自己头痛,与用砖头或其它硬物直接敲击头部而让自己头痛一样。
  当所有的杂念停止以后,上师会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心的本性,并让我们直接去感受那种感觉。通过上师的诀窍,弟子就能明白、证悟心的本性。
  大圆满的方法,就是依靠对上师和大圆满法的信心,通过上师的诀窍与加持,当下停止所有的杂念,同时证悟心的本性。
  我们可以反躬自问:自己是不是修大圆满的根机呢?
  比如,在修大圆满的时候,先要观想、祈祷法王如意宝。此时,我们对上师的信心,有没有达到标准?能不能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做到热泪盈眶、汗毛竖立,立即断掉所有的杂念,意识当下变成空白?如果达不到,就证明自己还不是修大圆满的根机,大圆满法暂时还不适合我们。
  此时我们能做的,还是求佛祖保佑我们发财、健康。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走上来,再修四禅八定,修中观,这是最踏实的路,而且适合于所有人。任何人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如果要修密宗,就必须要有信心。密法特别强调依止上师,如果没有上师,所有的证悟都无法完成。不但是大圆满,包括其它密宗的方法,也需要上师的指导。比如,如果没有上师指导,气脉明点的修法根本没法修。
  在依止上师之前,密宗也特别强调,要找一个非常标准的上师。如果依止了一位真正的成就者上师,以后的修行就没问题了。但这种上师让我们开悟的方法,也有可能非常不合常理、有悖习俗,表面看来,似乎根本不符合一般的修行或教育标准。就像米拉日巴当年在玛尔巴上师那里的经历,或印度八十大成就者的经历一样,可能上师给我们安排的内容,既没有什么闻思修行,也没有什么高尚的行为,甚至会对让我们受到极大的折磨与挑战,我们能理解、能承受吗?
  密宗就是这样,破釜沉舟、毫无退路,在依止上师以后,再也无法退出,要想解脱,只能接受各种善巧方便的洗礼。只有这样,才能证悟。如果缺乏了对上师的信任,是没有办法成功的。
  就像我们请医生治病,所有的治疗过程,都由医生把握,而不是由我们自己做主。如果医生给我们安排了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我们也只能相信医生。如果拒绝,就无法治愈我们的病。当然,在治疗之前,必须先找到一个合格的医生。既不能找唯利是图的医生,也不能找医术低下的医生。
  首先,如果医生居心不良,我们却盲目信任,根本不动脑筋,全盘接受他的一切治疗,就可能像现在有些病人一样,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所有的积蓄全部用光,病却永远都治不好。为什么要治得病人求死不能呢?因为病人死了,医生就没有收入了;为什么求生不得呢?因为如果病人活得太好,医生也没有收入了,所以就让病人不死不活地拖着。要做到这样,必须要有很高的医术。普通的医术肯定不行,要么就治好了,要么就让病人死掉了,所以,找一个医术高明却毫无医德的医生,是万万不可的。现在很多的医患矛盾,就来源于此。
  同样,有些上师虽然可以讲一些深奥法门,却带有不纯的目的,遇到这样的上师,就会走弯路,不但耽误自己的解脱,而且还会让自己人财两空。现在有不少这种所谓的上师,弟子供养了很多钱,把积蓄全部用光了,却不但没有断除什么烦恼,反而平添了更大的烦恼。
  师徒矛盾和医患矛盾是一样的。如果刚开始的时候,根本不观察,一听说对方是什么所谓的活佛,就赶紧依止。过一段时间以后,就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然后又大肆诽谤,这样的弟子永远无法证悟。所以,在修行之前,必须找到一位标准的上师,否则绝对不能依止。
  其次,有些上师没有恶意,也没有私人目标,只是不会讲太深奥的东西,只能讲一些不杀生、不偷盗等基础法门,就像路边诊所里那些卖感冒药的医生一样,吃了感冒药,肯定也可以治疗感冒,但更重的病,就束手无策了。这些上师也是如此,如果想他讲一些更深的东西,那肯定就会讲错。
  所以,观察上师非常重要。我们必须依止合格具相的上师,才能依靠证悟上师的加持证悟空性。
  “直指本性智”,依靠上师的诀窍,直接给我们指出心的本性是什么样,这就是大圆满的精髓所在。
  我们不要以为,只要有人给我们传大圆满,我们得到的永远是大圆满。其实,即使上师说出来的是大圆满,但可能我们听到的,却不是大圆满了。
《宝性论》当中有这样比喻:“譬如虚空中,雨八功德水,到咸等住处,生种种异味。”天上降下的雨水,是具八功德、清净无垢的,但落到地上,却变得不清净了。大圆满也是这样,哪怕上师讲的是大圆满,但通过我们的耳朵,进入我们的意识以后,就已经不是大圆满了,因为我们还不是大圆满的根器、法器。所以,在修大圆满之前,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是不是大圆满的根器、法器。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前行的修法。因为通过外前行、内前行等种种训练,才可以让我们变成大圆满的根器、法器。
  变成大圆满的法器以后,再去听大圆满,那听到的肯定是大圆满。大圆满的方法非常简单,所以只能针对根机非常成熟的人。就像禅宗的方法也很简单,但它也只能针对特殊根机的人一样。
  这就像电脑软件和硬件的关系,有些软件非常先进,但落后的硬件却识别不出来。软件再先进也没有用,只有匹配的硬件才可以识别。同样,大圆满的软件,肯定是所有佛法当中最顶级、最先进的。现在的问题,是要看自己的根机是否相应。如果自己的根机太差,我们的脑袋就根本读不出大圆满的信息,因为我们的意识根本就识别不了大圆满的境界。首先把自己提升到相应的级别,才能读懂上师的信息。
  三不动瑜伽,智住本净中,
  增进大密道,四灯之瑜伽,
  “三不动瑜伽”,即身口意三门不动的瑜伽修法。“智住本净中”,专注于证悟大圆满本来清净的智慧当中。“智”,即证悟的智慧。“住”就是专注。“本净”,即证悟的境界。让证悟大圆满的意识或智慧,安住在本净当中,这叫证悟大圆满。
  “增进大密道”,虽然证悟了大圆满,但境界还不是很高,还停留在中间阶段,一直都没有提升、进步。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些方法,来让自己快速进步,这叫做“增进”。比如五肉五甘露,就是增进的方法之一。
  大幻化网的增进方法,就是接受五肉五甘露。这种修行人虽然证悟了,亲身体会到一切都是如幻如梦。并通过生起次第的修法,了知道一切都是清净的现象。但因为无始以来清净和不清净的分别念过分地根深蒂固,所以后遗症还存在。此时接受五肉五甘露,就可以强制性地打破清净和不清净的分别执著。当然,如果根本没有证悟,这样做也不会有任何帮助。即使天天讲一切平等,也不能真正接受净秽无别的观念。
  但密法里面也讲过,虽然接受五肉五甘露是非常好的训练方法,但在很多人能看到的地方,却绝对不允许这样做,因为这样会引起别人的不解,会认为密法肯定是邪教,为了保护其他人的善根,所以不能公开这些方法。
  同样,大圆满的窍诀,也是不能公开的,因为在对大圆满和上师没有信心的人身上,窍诀不会起到任何的作用。给这样的人传窍诀,不但是浪费,而且还会让他们生起上师传法不对或大圆满法不好的想法,从而造作罪业。现在很多地方公开宣讲大圆满,根本不管对方的根机是否成熟,这的确是一种不太负责任的做法。
  “增进大密道”,虽然只讲了五个字,但其中却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具体方法。不同的密法,有不同的增进方法。大圆满的增进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上师瑜伽。如果证悟了大圆满,却一直没有进步,有些时候甚至连过去证悟的境界都失去了,再也找不回来。这时候不需要禅定,也不需要气脉明点的修法,唯一的方法,就是对上师的信心。如果对上师没有信心,则自身的条件都不具备了,证悟大圆满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当然,谁对上师都会有多多少少的信心,不可能没有信心还会依止对方。但平常人那种摇摆不定、表皮肤浅的信心,是根本不起什么作用的。
  真正能够证悟空性的人对上师的信心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过去高僧大德的传记,两相比较,就知道差距了。我们以前学习的时候,法王也会告诉我们,平时除了学五部大论或其它密法以外,必须专门安排一些时间,去阅读一下过去的成就者们的故事,看看他们的证悟过程,这样就知道为什么自己不能证悟了。这样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即使要抱怨,也只能抱怨自己。因为自身条件不具备,所以才没能证悟。
  如果有一天我讲大圆满,我也绝不会要求你们要相信我、祈祷我、观想我,而是会给你们说要观想法王如意宝。
  为什么呢?若要观想上师,就不能随便观想一个上师,因为并不是任何一个上师都有这种功德。所以,你们要观想法王如意宝,祈祷法王如意宝,修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从上师的角度来讲,法王如意宝是绝对与佛无二无别的,已经是非常标准的上师了。剩下来的条件,就是我们自己的信心。
  如果我们随便观想一个所谓的上师,即使自己的信心很足,但如果上师自身没有修证,那他给我们指的路肯定是错误的,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条路是错误的。
  修什么样的法,应该以自己的根机来决定。就像病人的治疗方法,是以病人的体质和承受能力来决定的一样。
  “四灯之瑜伽”,是另外一种修行方法,它可以直接把我们的肉身,转化为佛的身体、智慧的身体,也就是成就虹身。这是大圆满里面一个非常特殊的修法,除了大圆满以外,所有的密法里面都没有。大圆满也分很多层次,只有最顶级的大圆满里面,才有这个修法。如果想修,首先必须要成为法器。首先通过加行的修法,给自己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条件,然后才去听四灯的修法,之后再精进地修。
  三要视光明。道相皆圆满,
  一切幻相尽,即生大虹身。
  “三要视光明”,目前对我们而言,这些修法都是很遥远的,现在还不着急。现在很多人经常四川、青海、西藏到处跑来跑去地听大圆满,有些甚至跑到海外去听。结果有没有证悟呢?对法的渴望是很好的,是非常有功德的。但如果根机不成熟,的确没有办法,任何上师都没有办法。
  “道相皆圆满,一切幻相尽,即生大虹身。”当这些修法都修完,修道的标准都圆满以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不清净世界等幻相,都将消失无踪,而代之以清净的佛刹。哪怕在这一生当中,就可以成就虹身。当然,在一生当中能够虹身的,毕竟是凤毛麟角。但在大圆满的修行历史上,还是有很多即生成就虹身的事例。
  自成觉性道,下道皆圆满。
  违智无明心,此乃大对治。
  “自成觉性道”,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恒常具备着天然自成的佛的觉性智慧。修持这种觉性智慧的道,就是大圆满的道。
  “下道皆圆满”,在大圆满的道当中,圆满具足了大圆满以下的无上瑜伽等内密、外密、第三转法轮、第二转法轮以及第一转法轮的所有修法。如果证悟了大圆满,其他的所有成就、见解与境界也都圆满了。
  “违智无明心,此乃大对治。”直接与智慧相违的,就是无明。“此”,指的是“自成觉性道”,也即大圆满的道,是断除无明最特别的大对治。
  勤修别之道,与此无直违,
  二障不断根。
  “勤修别之道,与此无直违。”即使我们勤勤恳恳地修持其他法门,也与无明没有直接的矛盾与冲突。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修其他法门,比如显宗讲的空性,因为空性和执着是相违的,所以能断除人我执和法我执等等。但空性与不清净的现象是不违背的,空性的修法只能告诉我们,这张桌子不是实有的,是幻觉,是空性,却不能告诉我们这张桌子是清净的,是佛的坛城。所以哪怕空性修得再好,也只能断除我们对这张桌子的实有执着,而无法断除不清净的现象。其他诸如出离心、菩提心,就连执着都不一定能够断除了,因为出离心和世俗菩提心与执着是不矛盾的,只有胜义菩提心才与执着是矛盾的。
  而大圆满里面,则包括了空性、光明、佛的坛城等所有境界,修了大圆满以后,可以对治执着、不清净以及万法不是佛的坛城等等的一切无明观念,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叫做大对治。至于其他法门,则都是小对治,因为只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
  “二障不断根”因为其他法门都是小对治,只能断除一部分的执着,而无法断除所有的根本。在我们对轮回现象的执着当中,包含了两种执着:一种是实有的执着,另一种,是清净的执着。这些都属于所知障。即使证悟了空性,但如果没有把万法看成是佛的坛城,也是一种所知障。可见,其他法门都无法彻底断除所知障的根源。
  是故慧金刚,自性恒稳固,
  不分不断毁,一切烦恼众,
  非能侵毁彼。
  “是故慧金刚,自性恒稳固” ,“慧”即佛性如来藏,在大圆满里面,这叫做自然本智。自然本智就像金刚钻石一样坚不可摧且无坚不摧,故称为“慧金刚”。自然本智的自性,也即心的本性永远都是稳如泰山、永恒不变、坚固不催的,它永远存在,并永远都不会有任何变化。
  “不分不断毁”,它与任何烦恼、执着、障碍都没有分离。也不是断灭的单空,更不可能被任何东西所毁灭。
  从显宗的观点来看,果和基本来就是分开的。基,是我们众生的五蕴,是不净、有漏、无常的东西;果,就是佛的果位,它是永恒、清净、无漏的无为法。所以二者必然是分开的,永远都不可能不分。但大圆满却认为,把基和果割裂开来的观念,是错误的。无论我们的意识如何去分开基与果,它们却永远都是无二无别、无离无合的。现在我们的基位,就是清净的。当我们成佛,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除了现在的基,也没有别的东西。
  同样,虽然中观自空等宗派认为,一切都是空性,但他们却忽略了心的本性光明的一部分。这种无知,致使他们把心的本性说成是单空。然而,心的本性永远都不会断灭,这是不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的真理。
  另外,小乘佛教等宗派根本不承认佛性如来藏,从根本上否定了心的本性光明;而普通显宗又从根本上否定了五蕴本来清净的事实。但无论如何,任何一种烦恼,任何一种见解,任何一种有漏法,都永远无法摧毁金刚钻石一般的心的本性光明。心的本性永远都存在,并且不分、不断、不毁。
  “一切烦恼众,非能侵毁彼”,前面所讲的各种见解,都属于烦恼的范畴。这所有的烦恼,再加上贪嗔痴等各种烦恼,都不能侵害、毁灭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永远存在、永不毁灭、亘古不变。
  天成明本性,污垢永不染。
  “天成明本性,污垢永不染”,本性是天然而成、自然光明、永远存在的。所有的污垢、烦恼,都只是表面的现象。这些表面的烦恼,永远都无法染污心的本性。
  从表面看来,有烦恼的时候,就无法证悟。但就本质而言,这些烦恼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没有任何烦恼可以在本质上染污我们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永远都是光明的。
  当我们证悟的时候,就能彻底明白,原来真的像佛经所讲的一样,我们的心永远都是这么清净、光明的,从来没有被任何烦恼染污过。那个时候,就会亲身体会到“污垢永不染”。
  本性清净故,污垢能离故,
  觉性合理故,道者具威力。
  下面通过几个理由,来阐述我们的修行之道,是非常有威力的:一方面,道可以摧毁所有的烦恼;另一方面,所有的烦恼都不能摧毁道。此处所谓的“道”,也即证悟的境界,证悟的智慧。
  第一个理由,“本性清净故”。
  证悟的智慧会把万法的本性,看成是清净的。如果万法的本性不是清净的,这种境界就不符合事实。凡是不符合事实的东西,即使暂时可以获得胜利,但也不会获得永久的胜利。
  比如,小乘行人修白骨观的时候,会将自己的身体和三千大千世界,都观想为白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暂时战胜贪欲,但因为这种观念不符合事实,我们不是白骨,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是白骨,所以这种方法只能暂时压制烦恼,而不能彻底断除烦恼。
  密法证悟的境界,是把整个世界看成是清净的佛的坛城。实际上也是这样,因为本性是清净的,所以密法的观点是符合事实的。凡是符合事实的见解,永远都不会变。就像水是液体的观点永远也不会变,因为这符合水的客观情况一样。
  第二个理由,“污垢能离故”。
  如果所有的烦恼、污垢,都和心的本质彻底融为一体,根本就无法分离,那就只能暂时压制烦恼,而不能彻底斩除烦恼。但事实上所有的烦恼、污垢都可以远离,这就说明烦恼污垢不是心的本性,而是在心的本性上暂时出现的现象。就像衣服上的污垢不是衣服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把污垢洗掉。如果污垢是衣服的本质,那再洗都没有办法洗净一样。
  第三个理由,“觉性合理故”。
  证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证悟一切都是空性。这个所证的空性必须是合理的,如果它不合理,即使暂时没有什么问题,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万法不是空性,那时候我们一定会从根本上产生动摇。但这种情况永远都不会发生,因为空性是合理的。
  第二个部分,是万法的本性,也即觉性是光明。这个所证悟的光明,也必须是合理的,否则,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心的本性是不清净的,就会从道中退转。但这种情况也永远都不会发生,因为光明是合理的。
  在《缘起赞》里面,也讲过很多外道的苦行。虽然这些苦行暂时可以控制某种烦恼,但因为这些方法、观点不合理,所以只能战胜一部分的烦恼,或只能在一段时间内战胜烦恼,而不能永久解决烦恼的问题。任何不合理的东西,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发现的时候,一定会产生根本上的怀疑与动摇。
  “道者具威力”,因为上述三个原因,所以我们所修的道是非常有威力的,它可以战胜所有的烦恼,而所有的烦恼却不能战胜它。因为它是符合事实的,是一条正确无误的道,它完全可以让我们获得解脱。
  无论是显宗的道,还是密宗的道,都非常具有威力,它能战胜、摧毁所有的烦恼。其实,显宗之道和密宗之道的不同点,只是在于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不同。从见道开始,也就是从菩萨一地开始,显密再也没有什么高低的区别。在此之后,显密便彻底融为一体。
  此文介绍的基道果,不是外密的基道果,而是无上密宗的基道果。在无上密宗当中,还是大圆满的基道果。
  这次介绍的论典虽然文字不多,却包含了密法的基道果,以及基和道的具体修法。但此文并没有介绍具体修法的部分,当我们把外加行、内加行等所有加行修得非常完整、非常圆满之后,才可以学这些具体的修法。在这之前,学了也没有太大的用处。按照过去有经验的成就者上师的引导方式,在根器没有成熟之前,也是不能讲这些修法的。
  三、宣说果
  彼道断障时,无量大悲心,
  智德皆现前。
  当我们证悟了基,然后通过大圆满的特殊修行方法,去修持所证悟的见解,最后就会得到果。
  “彼道断障时”,“彼道”,即大圆满修行的道,它同样也具备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等五道。但这五道所修的法,却与显宗所修的法不一样。尤其是资粮道和加行道,更有着很大的不同。进入见道以后,虽然论典中讲的不一样,但实际上显密已经完全一味一体。
  任何一位显宗修行人在证悟一地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显宗论典当中讲的境界。他内心的证悟,已经达到了密宗大圆满的证悟。安住在证悟大圆满的境界当中,就叫做“彻却”的修法。彻却修法主要是修空性、光明。彻却修法修完以后,后面另外有一种“托噶”的修法,也是即生虹身成就的光明修法。
  大圆满或无上密宗当中所讲的“障”,也即所知障和烦恼障。其实,所知障和烦恼障本身并不是障碍,其本质也是智慧。在大圆满和佛的境界中,“道”和“断障”都不能成立,但在没有证悟的时候,烦恼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对没有证悟的人而言,以证悟的智慧来断除烦恼是成立的。
  在十地末尾,进入第十一地,也即佛地的时候,这叫做成佛。虽然密宗里面又讲了十二地、十三地、十五地、十六地等等,但实际上除了十一地以外,并没有另外的第十五地、第十六地等等。这些都已经包含在十一地当中,都表示成佛。
  虽然显宗和密宗的观点、见解有区别,所讲的基有区别,所修的道有区别,但最后得到的果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佛陀的果位。但因为基和道的区别,从而导致了成就速度的区别。
  “无量大悲心”,修菩提心的时候,虽然也修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却不是这个“无量”。这里的“无量”,是指佛陀不可思议的境界,佛的大悲是无穷无尽的,普通凡夫的分别念根本无法衡量。不要说普通凡夫,哪怕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也无法衡量,所以叫做无量。
  凡夫的分别念,都是有执著的、有限的、有漏的、可以衡量的。在证悟了空性,证悟了法界,证悟法界的智慧和法界融为一体的时候,就达到了真正的无量和无限,所以叫做“无量大悲心”。
  释迦牟尼佛在修道的三个无数大劫的过程中,长年累劫地修持慈悲心。当慈悲心修到最巅峰的时候,就是没有执著的无缘无量的慈悲心。因为佛有这样的无量大悲心,所以佛永远都不会进入断灭的涅槃。
  断灭的涅槃,也即极端的涅槃,是像阿罗汉的涅槃一样堕于涅槃之边的。因为阿罗汉没有这样的慈悲心,所以在证悟以后,会直接进入涅槃的境界,不会再出来度众生。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称赞慈悲心的时候说道:“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慈悲心对于成佛的广大之果,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慈悲心的种子,就根本不会进入大乘修行之道。正是有了慈悲心,才能有勇气进入大乘佛教,修持大乘佛法。
  第二,在中间阶段,也正是因为慈悲心的力量,所以不会让修行人堕入轮回或涅槃的边,从而长养了佛智的成长。比如,在证悟一地的时候,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四圣谛当中苦谛和集谛的本质,意识到世间的痛苦、无常等等。此时,如果没有慈悲心,就会产生恐惧,并进一步放弃追求佛果、度化众生的念头,转而追求个人的解脱。
  第三,如果佛没有慈悲心,就会像阿罗汉一样,堕入涅槃的边,永远不出来度化众生。但因为佛有大悲心,所以佛永远都不会单独进入涅槃,永远都不会堕到涅槃的边。只要众生的根机成熟了,佛随时随地都会现前化身与报身。
  简言之,从刚刚进入大乘佛教资粮道的那一瞬间开始,直到成佛之间,大乘修行人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修大悲心。所以在成佛的时候,大悲心已经演化成无量无边的无缘大悲心,这叫做“无量大悲心”。
  “智德皆现前”,“智德”,也即智慧的功德,包括法身的功德、报身的功德与化身的功德。佛陀的智慧是无限、无量的。《现观庄严论》当中,讲了很多佛的智慧功德;《宝性论》当中,也讲了很多佛的功德;因明的《释量论》当中,是通过逻辑来断定佛陀具备全知的智慧。佛不但可以证悟空性、证悟光明,而且可以指导我们走向解脱。
  狭义的全知,是指佛陀在度化众生方面非常精通;广义的全知,是指佛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世上的万事万物,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知道一切物质的所有变化过程。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他的眷属中,有一个叫提婆达多的人。他不相信佛是全知,便想了一个主意,企图难倒佛陀:他让每家每户都包一点点粮食,并在里面放一张小纸条做记号,然后让佛陀不看小纸条却要确定这些粮食分别是谁家的,不料佛陀却回答得一清二楚、毫无差错。
  提婆达多不服气,又想出一招。他焚烧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并分别把每一种植物灰烬包起来,里面写上植物的名字,又让佛陀去辨别。佛陀仍然一一准确无误的回答了他。任凭他如何刁难,都无法否定佛陀是全知者这一事实。
  虽然佛陀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规律,但对追求解脱的佛教徒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怎样给我们指一条正确无误的解脱之路,告诉我们该如何解脱,如何断除烦恼。如果佛陀能够给我们指出这条路,至于其他的事情佛陀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无所谓。因为我们追求的,就是解脱、成佛。只要佛陀能够把准确无误的方法告诉我们,对我们来说就足够了,所以这叫做狭义的全知。对我们来说,佛陀只需是特定范围内的全知者,也即狭义的全知,就完全足够了。
  比如,在一百个人听课的时候,只要该到的这一百个人到了,我们就会说“人全部到齐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百个人也叫“全部”,而并不是说要世上所有的人都到齐了才叫全部到齐。这里全部的用词方法,就是狭义的。狭义的全部,就是特定范围当中所有的人;广义的全部,才是指所有人。这就是广义和狭义之分。
  虽然释迦牟尼佛也是广义的全知,但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狭义的全知。
《释量论》当中也讲过,如果你追求能看到远处的东西,那你就只需去依止秃鹫。换言之,佛陀的眼睛能不能看到更远地方的东西,或他的耳朵能不能听到更远地方的声波,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他能给我们指明解脱的道路,这些都叫做佛的智慧功德。
  另外,佛的法身所具备的所有功德,也叫做智德。因为佛的法身是空性和光明的结合体,所以,在佛的光明当中,一直都有佛的法身功德。只要有如来藏的存在,就自然具足法身功德。这是显密共同的观点。
  成佛的时候,原本具足的佛的法身功德,也会随着如来藏的现前而现前。就像没有乌云的时候,阳光自然也会普照大地一样。
  威力不可思,事业任运成,
  无勤而出生,所知离戏性,
  无别智慧融。
  “威力不可思”, 成佛的时候,会自然现前不可思议的威力。
  佛陀的所有功德,含摄在证悟空性光明的智慧,无缘的大悲心,以及度化众生不可思议的威力当中。智、悲、力三者,是佛陀功德的具体体现。
  “事业任运成”,佛度化众生的事业,是任运自成的。因为佛已经没有任何分别念,根本不可能想先度谁?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度?应该给他讲什么样的法?这些分别念在八地的时候就没有了,成佛以后就更不可能存在。在这一点上,佛陀与我们普通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普通人做任何一件事,都要通过思维,首先设计出方案,然后按照方案去做事情。这些工作,就是以分别念完成的。但释迦牟尼佛通过长时间的修炼,其度化众生的事业,已经达到了任运自成的境界。
  为什么可以任运自成?有两个原因:
  第一,《现观庄严论》中讲了一种专修任运自成的修法,只要佛愿意,根本不需要思维,所有的事情,完全可以像编好的电脑程序一样自动完成。
  当然,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不可能马上都自动化。释迦牟尼佛也是用了三个无数大劫去反复修炼,才创造出自动化的因缘。虽然显宗经典会说,佛每天都昼夜三次思考度化众生的方式方法,但这只是一种不了义的说法。实际上佛不会这样思考,他已经达到了全自动的境界。
  第二,依靠佛陀修道时发愿的力量,就能使一切事业任运自成。
  “无勤而出生”,不需要做什么,自然而然就能产生度化众生的力量。无论是谁,只要以信心祈祷释迦牟尼佛,在自己的显现中,就会得到佛陀的加持与帮助。虽然佛陀并没有加持谁的意思,但信心坚定、根机成熟的有缘者,就一定能感受到佛的力量。
  为什么有些人得不到佛陀的加持?那是因为信心不足。
  譬如说,对阿弥陀佛非常有信心的人,在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或能感觉到阿弥陀佛的加持,或在没有死亡之前,也能亲眼看见阿弥陀佛的到来。但实际上阿弥陀佛并不会来,因为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报身和法身,都是无来无去的。只是缘于我们自己的信心,所以能感觉到阿弥陀佛来接引。
  密法里面也讲,在中阴身的时候,如果祈祷上师,上师就会来接引我们走向解脱道。实际上,那也不是上师真正到了中阴界,只是因为我们以信心的祈祷,与上师的修行之力的缘起和合,而使我们在中阴身的时候,能感觉到上师的到来等等。
  “所知离戏性”,“所知”,即佛陀的智慧所感受、所证悟的境界,以及我们普通的眼识或视觉所看到的光或物体等等。在佛的境界中,光明、空性或我们心的本性都是所知。所知的本质,都是“离戏性”,也即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性。
  所谓“戏论”,是指一切执著或执著的所缘境,即执著的对象。比如,我们的语言能够表达的所有东西,我们的意识可以思维的所有东西,都叫做戏论。好、坏、肯定、否定等等,都叫做戏论。
  也就是说,在佛的境界当中,没有任何我们的语言可以表达的东西,没有任何我们的思维可以思考的东西。佛的境界已经超越了我们的语言与思维的范畴,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性。
  “无别智慧融”,佛的智慧融入到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证悟法界的智慧与法界无二无别、融入一体,这就是真正的成佛。
  四圣谛当中的道谛,就是智慧。灭谛,就是所知。从一地开始,道谛和灭谛,也即所知和能知的分别就越来越小。最后成佛的时候,道谛和灭谛彻底融为一体,完全没有任何分别。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灭谛,就是我们心的本性。当佛和众生都没有产生的时候,这种境界叫做灭谛;证悟的时候,我们所证悟的境界,也叫做灭谛;最后成佛的时候,回归的境界,还是叫做灭谛。道谛,则是从灭谛当中产生无明,或从灭谛当中产生集谛,再从集谛当中再产生苦谛。之后在苦谛当中开悟、证悟、悟道,从此不再回头。道谛依靠灭谛而产生,之后又回到灭谛当中,最后灭谛和道谛完全融入一体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回到原来的起点。虽然我们的终点是成佛,但这个终点站就是过去的起点站。
  我们经常讲,众生心中有佛,心的本性是佛。意思就是,灭谛永远都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心,灭谛一直都存在。我们的心转了一圈以后,最后还是会进入最原始的起点,这叫做“无别智慧融”。
  万事万物都有周期。比如,日食和月食,是一种天体运行的周期;一年的四季,也是地球上的一个周期;星球从爆炸然后变成很多粒子,粒子组合,又变成物质,变成星球。这个星球在若干亿年以后,又会爆炸,这又是一个周期。
  当有一天证悟大圆满的时候,我们会深切地感觉到:原来根本没有什么从灭谛当中产生苦谛、集谛的事情,这都是我们的妄念分别。虽然这还不是成佛,初步证悟的境界与佛的境界还有着很大的距离,但却有一些大致上的相似之处。
  有些人会问:既然我们的终点,是再回到起点,那我们会不会再次重蹈覆辙,再次流转轮回呢?不会,因为过去的起点和现在的终点虽然是一体,但在过去的灭谛上面,存在着一种将来会产生无明的可能性。因为没有经过修行、修炼,所以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无明。有了无明,则后面的一切都会产生。但在证悟到无明自来都不存在以后,通过长时间的修行、训练,这种再次流转的可能性已经被动摇。在抵达终点之后,产生轮回的可能性已经从源头上被彻底破坏,根本就不存在了。
  此乃一切佛,所谓智法身。
  不离本性中,净不净所化,
  “此乃一切佛,所谓智法身”,这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十方一切佛的智慧法身。
  佛的智慧法身,也就是大乘佛教四谛当中的灭谛——心的本性、如来藏光明。法身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心的本性,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证悟,所以看不到也不相信,但实际上心的本性就是法身。
  “不离本性中,净不净所化”,在不离开心的本性,不离开佛的智慧法身中,就会出现清净的所化和不净的所化。“所化”,即佛所度化的众生。佛教称之为“所化生”,包括了清净的所化生和不清净的所化生。
  清净的所化生,是指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不清净的所化生,是指从凡夫到尚未证悟一地之间与佛有缘的众生,包括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所有修行人在内。清净和不清净的所化生,对应于佛的受用报身和化身。换言之,受用报身所对应的,是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因为只有他们,才能看见佛的受用报身;不清净的所化生,则对应于佛的化身,因为他们只能看见佛的化身。
  譬如释迦牟尼佛,就是佛的化身。他显现在印度出生、成长、修行、成道、转法轮,表面上也像常人一样吃喝拉撒,是不清净众生境界当中显现的佛。而一地到十地菩萨所看到的佛,虽然也有颜色、有形状,还会说话,但却没有人身的特征,不会像人一样吃喝拉撒,就像传说当中的神仙,都是像阿弥陀佛一样的报身。
  其中法身永远都是胜义谛,报身和化身属于世俗谛。报身属于正世俗谛,化身不仅属于世俗谛,而且属于不清净的倒世俗谛。
  只有佛的法身,才是真正的佛。能够很全面、很完整地觉知到法身的,才是佛。也可以说,佛见到的佛,是法身;菩萨见到的佛,是报身;普通人所见到的佛,是化身。而像我们这些福报浅薄的人,则连以人的形象出现的佛的化身都不能看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佛,就只是类似于佛经等无处不在的佛的化身。这种化身在鸟类当中存在,畜类当中也存在,三界六道都有佛的化身。除了这种化身以外,如果即生能够证悟,我们就有机会直接见到佛的法身,因为佛的法身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
  大乘佛教或密宗认为,佛永远都不会离开我们心的本性,即使化身和报身离开了我们,但从法身的角度来讲,佛与众生永远不离不合,既不合、也不离。
  密宗论典当中说,心的本性空性,叫做佛的法身;心的本性光明,叫做佛的报身。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则叫做化身。佛的法、报、化三身全部存在于我们心的本性当中,这叫做胜义谛的三身。
  我们今天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回归法性,回归本性。
  受用报化身,种种事业显。
  “受用报化身,种种事业显。”受用报身和化身,可以显现出各种度化众生的事业。
  下面的四句,宣说了佛果永不退转的理由:
  此乃本基界,如实现前中,
  自然慧自现,故恒不退转。
  “此乃本基界,如实现前中,”佛的果位并不是我们修出来的,不是通过“道”而获得的,它本来就是基,也即心的本性。“本基”的如实现前,也就是我们心的本性的如实显现而已,它并不是我们从无到有修出了一个佛的果位,而是一直都存在,永远都在心的本性当中。只是因为之前有烦恼,所以没有现前。现在通过证悟,把烦恼全部断除以后,心的本性便如实地显现出来了。
  “自然慧自现”,自然慧,是如来藏的另外一个名字。因为如来藏就像宝藏一样藏在烦恼中,而烦恼本身又是如来的智慧,所以叫做如来藏。而心的本性光明,又不是修出来的,而是从无始以来都存在的,所以叫做自然。加之它是自知自明的无漏智慧,所以从这个角度称之为“自然慧”。
  大圆满分三个层次:心部、界部、窍诀部。比较低层的心部大圆满,称如来藏为菩提心,也即胜义菩提心。但在最无上的窍诀部大圆满典籍中,基本上是用“自然智慧”这个词来表达如来藏。
  自然智慧的“自现”,也即断除所有的烦恼以后,自然本智非常清楚地证悟了自己的本性。在佛陀的境界中,一切现象实际上就是佛陀自己的自现。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在生活当中所看到的物质,听到的声音等等,实际上也叫做自现。尤其从唯识的角度来讲,就更可以这么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这样,如果闭着眼睛,外在视觉所感的物质立即就会变得与根本不存在一样,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声音、香味等等也是如此,只要自己的感官可以感知,一切就存在;如果没有自己的感觉、感知,一切实际上等于没有,所以叫也做“自现”。
  在释迦牟尼佛的境界当中,清净的佛的宫殿、佛的报身、佛的眷属等一切,都是自己的现象,所以叫作“自现”。
  “故恒不退转”,所以佛果是永远都不会退转的
  为什么永远不会退转呢?如果佛的果位是从因缘当中产生的,那就会时有时无,就有可能会退转。凡是依靠因缘而生的任何东西,它的存在完全依赖于因缘。缘聚则存,缘散则灭。
  比如,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就与众生的根机有关。当众生福报足够的时候,佛就会显现,就会转法轮。当众生福报衰减的时候,佛就会示现圆寂,因为这是因缘法,所以佛陀的化身不可能永远都存在。
  但佛的法身却不是与缘起有关的东西,它是自然本智的如实显现,不需要依赖任何外界的力量,不需要依赖任何因缘,所以不会退转。
  尾意
  此论点的尾意,就是回向:
  愿深寂离戏,无念大智慧,
  众生皆获致,诸佛密意成。
  “愿深寂离戏”,“深”,即是空性。空性很不容易证悟,人类历史上,从古代到现代,有无数聪明绝顶、智慧非凡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等等,却没有几个人真正证悟空性。这足以说明,空性是非常深奥的境界。“寂”,就是寂静。寂静的意思是说,在空性境界中,我们凡夫的感官可以接触到的所有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或者是物质、精神等等都不存在,所以叫做“寂”。另外,在佛的境界中,不存在任何不清净的现象,所以也可以叫做“寂”。“离戏”,即远离一切戏论。
  “无念大智慧”, 在心的本性当中,不存在任何好、坏、善、恶等念头与执著。
  “众生皆获致”,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深寂离戏”的光明境界。
  “诸佛密意成”,诸佛菩萨的密意,就是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深寂离戏的无念大智慧。虽然诸佛菩萨在传法初期,还不敢直接宣说自己的密意。但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在这一世当中,出家、苦行、修练,在四十多年当中,转了这么多法轮的唯一目标,就是让所有人证悟深寂离戏的境界。当众生都证悟之后,诸佛菩萨的密意也就实现了。这是麦彭仁波切的愿词,也是该论典的尾意。
  佛陀在一生当中,转了三次法轮。每一次法轮,内容各不相同。第二转法轮的内容,比第一转法轮深;第三转法轮的内容,比第二转法轮深;密法的内容,又比普通第三转法轮的内容还要深。宁玛巴把整个佛法,归纳为九乘——九种不同的层次,其内容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因为释迦牟尼佛知道,众生的根机不一样,所以要传不同的法门。随着所转法轮的逐步深入,众生的根机也会慢慢成熟,这都需要一种过程。
  实际上,诸佛菩萨的真正密意。就是《文殊真实名经》、《大幻化网》以及达摩祖师的论典当中都在讲的一句话,那就是“深寂离戏”。
  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七七四十九天内,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法性吾已得,为谁宣说亦不可证悟,故当无言安住寂林中。”虽然我证悟了犹如甘露般的深寂离戏境界,但现在给谁讲都不会有人懂得和理解,所以我只能不传法,自己住在幽寂的森林里独自修行。之后帝释梵天来到人间,祈请释迦牟尼佛转法轮,才开始了释迦牟尼佛的初转法轮。
  在“深”和“寂”这两个字里面,包含了所有大乘佛法最深的道理和境界。
  脚踏实地,走向解脱
  如何证悟
  如何去证悟“深寂”呢?
  那就是先修外加行,培养出离心。当出离心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程度以后,就修内五加行,培养菩提心。当菩提心也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程度,比较符合大乘佛经的要求,并完成了其他的五加行以后,就可以用一年或更多的时间来修寂止禅定。寂止修完以后,就可以修大圆满自己非常特殊的前行,最后是正行。这样一步一步地修,就一定可以证悟。加行至少要修一遍,如果有机会,最好能修两遍、三遍、五遍,反正越多越好。如果不按照这条路去修行,就很难证悟。我们不要以为大圆满境界很容易,不要以为不需要修加行,也不需要闻思,只要有人给我传一下大圆满,立即就可以修。这种想法肯定是错误的,最后一定会失败。
  汉传佛教比较重视共修,像禅宗打禅七,就是很多人聚在一起修,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藏传佛教除了大家聚在一起念经,修一些本尊法以外,传统上不是很重视共修,一般都是自己修。听法的时候,大家一起听,听完以后,就是自己一个人修。所以,还是应该以在自己家里修行为主。
  虽然此文中没有讲大圆满的具体修法,但在以前的《慧灯之光》里面,也简单地介绍过《无我的修法》、《空性的修法》和一些观心的方法。如果前面的加行修法都修得很好,根机很成熟,最后在修上师瑜伽的修法时,在观想上师融入自心,心静下来的瞬间当中,非常有可能证悟。这不是我说的,在《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里面讲得很清楚。如果不修,就永远不会有什么功德与收获,烦恼也不会减少,证悟、慈悲心、菩提心、出离心等方面,都和没有学佛的时候一样。所以,在闻思阶段过了以后,就要投入到修行当中,永远闻思而根本不修行,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刚刚开始的时候,却不能否定闻思。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凡是极端的路,都是错误的,最终都是失败。
  远离是非,专心修行
  绝大多数刚刚开始学佛的人,至少从表面上看,没有很高的境界。所以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难免有一些是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正规的僧团当中,也不一定都是开悟的人,也不一定都是成就者,可能大多数还没有证悟,只是是非比较少而已。在居士团体当中,就会有是非,我们平时都要注意。
  据心理学家调查,在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人当中,有信仰人的幸福指数,就比没有信仰的人高。这是什么原因呢?最简单的解释是,第一,因为有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第二,因为有一种团体感与归宿感,圈子里面的人,可以相互帮助,所以就会有安全感与幸福感。
  学佛的人,都是道友。尤其是学密的人,都是金刚道友。道友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聚会的时候,不要讲是非,而应该讨论佛法。不要把世俗的观念与做法,带到佛教圈子里来。不要谈论是非,不要相互攀比,不要彼此歧视。我们不是说要度一切众生吗?既然要度一切众生,要把蚂蚁、蚯蚓等小生命,都看得和我们的生命一样平等,道友之间就更要平等对待。哪怕发生了一点点事情,也要相互理解。某个道友在生活上、精神上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家也要积极帮助。对学密宗的人来说,这更是一种誓言。
  珍惜福报,切莫空耗人生
  今生能有这样的机会,是真正的福报。达摩祖师的《血脉论》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哪怕拥有如山的珍馐美味,与恒河沙数的眷属,也只是眼睛睁开的时候可以见到,可以享受一切。当眼睛一闭,就等于什么都不存在了。
  “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所有的有为法,都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果我们不急着去寻找善知识,就会空过一生。这是非常可惜的。
  有机会聆听大乘佛法与这么好的诀窍,是真正的福报。虽然人们经常说,升官发财是有福报,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福报。我们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好好修行,走自己的解脱之路。
首页 上一页 共41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