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做事做到位

西武(当代)
第一部分序:做事不到位的中国人(1)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国内知名企业的领导者纷纷出国考察,学习国外同行的管理经验。有一次,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访问韩国,安排去一家面粉企业参观。然而就是这次普通的参观,给他刺激很深,回国后好几个晚上都难以入眠。
这家面粉厂属于西杰集团,每天处理小麦的能力是1500吨,有66名雇员。一个只有几十名员工的小厂,其工作效率之高令刘永行惊叹不已。在中国,相同规模的企业一般日生产能力只有几百吨,但员工人数却高达上百人。希望集团的效率相对高于国内同行业标准,250吨日处理能力的工厂也有七八十名员工,日生产能力却仅有韩国工厂的六分之一。
为了弄清楚其中的奥秘,刘永行与这家工厂的管理层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了解到他们也在中国投资办过厂,地址在内蒙古的乌兰浩特。当时的日处理能力为250吨,员工人数却高达155人。同样的投资人,设在中国的工厂与韩国本土生产效率居然相差10倍之遥,效益自然也不会太理想,磨合了一段时间,觉得没有改善的可能性,就将工厂关闭了。
两家工厂的效率为什么有如此大差距呢?是设备的先进程度不同?不是。相反,韩国本土工厂是20世纪80年代投入生产的,而内蒙古的合资厂却在90年代建起来的,比原厂还好先进。是管理方法的问题?也不是。工厂的主要管理层基本上都是韩国人。恰好,刘永行遇到了那位曾在内蒙负责的那位韩国厂长。
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刘永行特意请教这位厂长:“为什么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管理,设在中国的工厂却需要雇佣那么多人呢?”
那位厂长回答很含蓄:“也许是中国人做事不到位吧。”而正是这么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却让刘永行回国后彻夜难免。他知道,当着一群中国企业家的面,那位厂长的话已经是十分客气了。在这句平淡的话背后,一定有许多难言之隐,一定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管理问题。
仔细想一想,与韩国人相比,中国人做事的态度无疑相差很大的距离。韩国人做事总是手脚不停,无论是工人还是管理人员,手头的工作做完了,就一定安排有别的事做;他们是一专多能,比如说一个厂长,如果他觉得自己的岗位比较空闲,就会做其他一些事情,以节省人力。而在中国大部分企业中,还存在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差不多就够了的想法,所以我们的效率就低了。
这些我们都日常工作的现象中都能看得出,但刘永行思考的远远不限于此,总觉得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说按照韩国人每个人干了中国1.2个人的事,彼此之间也不会有10倍以上的人力效率差距。
琢磨了好几个晚上,这位善于思考的总裁终于找到了答案:人力效率上的差距,绝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不是一个韩国人做了1.2个中国人的事情,10个韩国人相当于12个中国人的问题。效率是乘积关系,一个韩国人的效率是1.2个中国人效率,那么10个人的效率就是1.2的10次方倍。只有这样理解,才能解释为什么在韩国的工厂里,更数的人能创造更多的人的效益。
按照这样的计算模式,我们能得出一个非常惊人的结论: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其实是非常高的。我们的人力资本的成本低(员工的基本薪水低),但我们工作效率更低。每个人低那么一点点,集中体现在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形成的差距就十分巨大。而且这种差距并非靠加强管理就能解决的,管理者可以告诉员工人应该怎么干,但是却无法教会你你干完这件还应该干其他的事,这种补位的意识完全要靠员工的自觉性。
中国人做事做不到位!这种感叹不仅只有刘永行一人有,许多企业管理都有相同的感触。只管上班不问贡献,只管接受指令不管结果,普遍缺乏对结果负责的认真态度,几乎成为中国员工一种常态。
中国正与世界接轨,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技术、规模、营销方面越来越接近,在生产管理、流程设计方面也并不比许多国际大公司逊色,但是彼此之间存在着如此大的工作效率差距呢?为什么一名普通中国员工每月薪水只有一两千元人民币,甚至更低,而发达国家的工人却有几千美元呢?仅仅是因为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吗?
回答是:中国人做事做不到位。
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工作时间差不了多少,但是每个人相差一点点,积累起来就形成了企业效益之间巨大的差距。每个企业相差一点点,积累起来就形成了国家生产力之间巨大的差距。
人们常常抱怨自己的薪水太低,感叹中国企业无法跨入世界,希望中国经济更加强大,但却很少意识到,差之毫厘,缪之千里,彼此之间巨大的距离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一点点差距造成的。
要想弥补工作效率上的差距相当不易,因为你需要改变人们的意识和习惯——做事到位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长期培养和训练,甚至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一部分序:做事不到位的中国人(2)
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也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妈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结果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在两分钟前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也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后来,他的声名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胡适
第一部分随处可见的做事不到位
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会始终如一做下去;而如果是一个中国人,一开始他会按安排擦六遍,慢慢地他就会觉得五遍、四遍也可以,最后索性不擦了。中国人做事的最大毛病是不认真,做事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
无处不在的差不多,不到位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由于做事不到位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困境吧!
重庆开县井喷事故
2003年12月23日夜,重庆市开县高桥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16H井在起钻时,突然发生井喷,富含硫化氢的气体从钻井喷出达30米高,失控的有毒气体随空气迅速扩散,导致了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面积的灾害。这次事故造成243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9.3万多人受灾的恶劣后果。
井喷事故波及28个村庄,其中最严重的是高桥镇的两个村。重庆的山区道路崎岖、泥泞,通讯落后。事故发生后,一些村民来不及逃离就被毒气夺去了生命,有的将生命搁浅在逃离的路途上。
经过相关调查,发现事故原因如下:
——有关人员对罗家16H井的特高出气量估计不足;
——高含硫高产天然气水平井的钻井工艺不成熟;
——在起钻前,钻井液循环时间严重不够;
——在起钻过程中,违章操作,钻井液灌注不符合规定;
——未能及时发现溢流征兆;
——有关人员违章卸掉钻柱上的回压阀,是导致井喷失控的直接原因。
——没有及时采取放喷管线点火措施,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天然气喷出扩散,周围群众疏散不及时,导致大量人员中毒伤亡。
第一部分非典再次出现
今年4月,北京再一次出现有人感染SARS病毒的报告一度引起人们的恐慌。北京的杨某和安徽的宋某都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简称病毒所)的实验室工作过。他们的感染预示,此次SARS的传染源可能来自实验室。
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实验室违规操作主要表现在:
——科研课题跨专业。腹泻病毒研究室是研究消化道病毒的领域,却跨专业承担了非典的课题,工作人员专业不熟悉,造成了安全隐患。
——安全管理不够重视。室主任擅自批准工作人员采取新的“灭活”方法,这一方法未经学术委员会论证,科学依据不足。有关“灭活”效果未经严格验证,没有验证方案、记录和内容。
——技术操作不规范。违反卫生部关于灭活SARS病毒必须在生物安全P2以上实验室或在生物安全柜进行的规定,在没有安全防范措施的普通实验室操作。
——人员配备不严。大量使用缺乏专业知识的研究生和进修人员从事高风险研究,没有对有关人员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健康监测不到位。违反卫生部制定的实验室人员健康监测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规定,对实验室人员出现多次发热等异常情况没有及时上报,也未采取必要措施。其中有两位实验室人员发烧、一位住院两周,竟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报告。
——执行制度不认真。违反卫生部等四部委关于P3实验室实行双人准入的制度,多次出现单人操作。
中国领土的面积有多大?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告知说,中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这虽然是个人人耳熟能详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个细节大概很少有人注意到,那就是960万的数字之前有一个“约”字。可千万别小看这个“约”字,当精确的位数徘徊在以万为单位时,一下子就可以“约”掉一个山东,或“约”出一个山西来!
如果进行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国土面积多精确到百位甚至个位,如柬埔寨181035平方公里,缅甸676577平方公里,朝鲜122762平方公里等,而中国是唯一的例外。有心人还把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面积逐一相加,结果得出的数字与960万大相径庭,而不同的地图册给出的数字也迥然不同。
如成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图册》,把各省市自治区的面积累加后得到的总面积是9350616万平方公里;依据2003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分省中国地图集》,得到的总面积9338226平方公里,均比960万少了大约25万平方公里左右,几乎就要割去一个辽东半岛。2004年1月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发行的《中国地图册》,累加的结果是9333027平方公里,这下可好,连上海也赔进去了。
领土,是国家主权的最重要标志之一。而建国五十多年,至今我们的国土面积(不包括海洋)仍然是一个约数,这实在令人难堪。
第一部分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有多少?
9·11发生之后,一度以为死难者超过6000人以上,但美国人对此一个一个加以核实,无法辨认身份的则通过DNA技术进行测试,结果统计确认世贸大楼灾难现场总共有二千七百五十二人遇难,另有四十二人因无法找到尸体而列入失踪名单,所有遇难者的名字均一一登记在案,并且刻在纤维板上置于世贸中心遗址,作为临时的纪念碑。
如果说,“9·11事件”是美国心中最大的痛,那么南京大屠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应该也占有相同的地位。但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中国依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
据中国军事法庭1947年3月初对“南京大屠杀”首要战犯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判决结果,惨遭集体杀戮及焚尸灭迹者达19万人以上;被零星残杀,尸骸经慈善团体掩埋者达15万人以上,被害总共30余万人,其中被屠杀的279586人。
而远东军事审判中,中方检察官陈光虞向法庭提出有391171人遭到屠杀,最后远东军事法庭判决:“在日军占领后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20万以上。
目前30余万的数字已成为中国学者的共识,但由于当时审判比较仓促,调查取证工作并非无懈可击,从而为日本右翼提供了诡辩的借口,即使是承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左翼学者,对于这一数字也并不认同,他们认定的被屠杀人数约5万至20万,与中方观点仍有相当差距。
中国现有中小企业已达1000万家?
2001年12月25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播出了这样一则新闻:“中国现有中小企业已达1000万家”,数字听起来很惊人,因为除去国有大型企业不论,13亿中国人每130人中就会有人拥有一家中小型企业。
一位爱较真的网友对此进行了调查,发现早在1999年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的报告中便已提到,“中国现有中小企业逾1000万家”;2001年7月新华社报道:“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张志刚于7月30日指出,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但同年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消息则又称,“中国现有中小企业逾1000万家”。无独有偶,今年6月新华社又报道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总量超过1000万家。”
这些报告都出自国家的权威机构,但发表的数字却南辕北辙。就这样,从1999年到2001年再到2004年,中国中小企业总量三次达到1000万数量级,至于哪个数目是准确的,最终还是一笔糊涂帐。
以上不过是几条信手拈来的事实和数据,在中国这样的事情可谓是屡见不鲜,做事差不多,不到位的现象更是普遍。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区分出以下几种类型:应付了事,虎头蛇尾,马虎轻率,遇事拖延,偏离目标,循规蹈矩,盲目浮躁,推卸责任。
第一部分虎头蛇尾:没有一件事情能做完
所谓虎头蛇尾,是指做事时只有一个很好的开头,却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尾,给人留下一种有始无终、只重开始不管结果的印象。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有头无尾或者虎头蛇尾的情况。
已布置的工作,如果没有督促就不会有积极的反馈;譬如许多单位年初开列一系列计划目标,并且细分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甚至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也1、2、3、4、5……排序了。但是到了年底,这些目标、计划、任务完成的如何?哪些已经完成了?哪些还没有完成?离目标值还有多少距离?无法完成计划的原因何在?要么统统没有下文了,要么只有包含着大量“大约”、“可能”等词汇含糊不清的总结。
让我们读一则故事。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34岁的女人涉水到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过去。如果获得了成功,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这名妇女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第一位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妇女。
早晨的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雾很大,她几乎连护送的船只都看不到。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过去,千千万万的人在电视上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有几次,鲨鱼靠近了她,被人开枪吓跑,她仍然坚持游下去。对她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疲劳,而是刺骨的水温。
15个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冷,全身几乎都麻木了。她感觉到自己无法再坚持下去了,让人将自己拉上护送船。母亲和教练坐在另一条船上,告诉她离海岸已经很近了,让她不要轻易放弃。费罗伦丝·查德威克朝前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见。又坚持了几十分钟,她决定彻底放弃这个计划。于是,浑身发抖湿淋淋的查德威克被拉上了小艇。
几个小时以后,身体暖和了许多,神志更清醒了,然而突然袭来的挫折感却深深笼罩她的身心。
这是一个有关“坚持”和“放弃”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罗伦丝·查德威克的放弃也可以说是虎头蛇尾——放弃自己既定的目标,没有完成计划!
许多人之所以无法取得成功,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够、热情不足,而是缺乏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做事时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做事的过程也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他们对自己目标容易产生怀疑,行动也始终处于犹豫不决之中。譬如他们看准了一项事业,充满了热情开始做下去,但刚做到一半又觉得另一件事更有前途。他们时而信心百倍,时而又低落沮丧。这种人也许能短时间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从长远的人生来看,最终一定还是失败者。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遇事迟疑不决、优柔寡断的人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
开始一件事情,需要的是决心与热诚;而完成一份工作,需要的却是恒心与毅力。缺少热诚,事情无法启动;只有热诚而无恒心与毅力,工作不能完成。
中国有许多优秀和传统和行为规矩,譬如家庭和私塾教子弟写字,无论有什么事打扰,也不准写字只写一半。即使这个字写错了,准备涂掉重写,也要将它写完。其中的寓意在于,教育孩子从小养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将来做事才不会半途而废,轻易放弃。
在日常工作中,每个都有一些未完成的工作——未缝完的衣服,未写成的稿件等等。那么请将它们找出来整理整理,静下心来继续完成它们。你会发现,一旦完成你会觉得非常快乐。未完成时它们不过是些废物,而你在付出一半甚至十分之一的心力完成后,它们都变成漂亮的成品和值得骄傲的业绩。许多事情并非我们无法做,而是我们不愿意继续做。多付出一分心力和时间,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有有许多潜在的力量。
做事善始善终,个人不会失业,企业不会被淘汰。如果一味抱着“下一份工作会更好”的想法,工作起来虎头蛇尾,我们就会永远处于寻找“下一份工作”过程中。
第一部分投机取巧:不愿意付出相应努力
在工作中投机取巧也许能让你获得一时的便利,但却在心灵中埋下隐患,从长远来看,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些公司内部笼罩着一种紧张的气氛,员工抱怨老板太苛刻,整天像监工一样监督自己;老板则抱怨员工不能尽职尽责,一转身的工夫就投机取巧,没有监督就没有工作。
我承认有些老板对员工过于苛刻,他们时刻盯着员工的一举一动。但是,员工是否也应该自我检讨一番。任何人都无法否认,投机取巧是如此普遍地存在于公司和各种组织中,成为当今社会的痼疾。
世界上绝顶聪明的人很少,绝对愚笨的人也不多,一般都具有正常的能力与智慧。但是,为什么许多人都无法取得成功呢?
世界上到处都是一些看来很有希望成功的人——在很多人的眼里,他们能够成为而且应该成为各种非凡人物,但是,他们最终并没有成功,原因何在?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习惯于投机取巧,不愿意付出与成功相应的努力。他们希望到达辉煌的巅峰,却不愿意经过艰难的道路;他们渴望取得胜利,却不愿意作出牺牲。投机取巧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成功者的秘诀就在于他们能够超越这种心态。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看见一只幼蝶在茧中拼命挣扎了很久,觉得它太辛苦了,出于怜悯,就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剪掉了一些,让它轻易地爬了出来,然而不久这只幼蝶竟死掉了。幼蝶在茧中挣扎是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为了让身体更加结实、翅膀更加有力,而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法只会让其丧失生存和飞翔的能力。
同样,在工作中投机取巧也许能让你获得一时的便利,但却在心灵中埋下隐患,从长远来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古罗马人有两座圣殿:一座是勤奋的圣殿;另一座是荣誉的圣殿。他们在安排座位时有一个秩序,就是必须经过前者,才能达到后者。勤奋是通往荣誉的必经之路,那些试图绕过勤奋,寻找荣誉的人,总是被排斥在荣誉的大门之外。
投机取巧会使人堕落,无所事事会令人退化,只有勤奋塌实地工作才是最高尚的,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和乐趣。
有些人本来具有出众的才华,很有培养前途,但因为在做学生时没有养成精益求精的好习惯,后来也就无法谋取一个较好的职位。生活中的各种实例生动地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事情大小,如果总是试图投机取巧,可能表面上看来会节约一些时间和精力,但结果往往是浪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钱财。
一旦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惯,一个人的品格会大打折扣。做事不能善始善终的人,其心灵亦缺乏相同的特质。他因为不会培养自己的个性,意志无法坚定,因此无法实现自己的任何追求。一面贪图享乐,一面又想修道,自以为可以左右逢源的人,不但享乐与修道两头落空,还会悔不当初。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一个方向上一丝不苟,也比草率分心,在多个方向发展可取。因为做事一丝不苟能够迅速培养品格、获得智慧,加速进步与成长;尤其是它能带领人往好的方向前进,鼓舞人不断追求进步。
一位先哲说过:“如果有事情必须去做,便积极投入去做吧!”另一位明师则道:“不论你手边有何工作,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做!”
事无大小,竭尽心力,力求完美,是成功者的标记。大凡有所作为之人,都是那些力求完美的人,他们为世界创立新标准、新理想,肩负着人类进步的旗帜!
第一部分遇事拖延:在等待中完成工作
据一位开餐馆的朋友介绍,餐厅服务员最恶劣的表现就是消极怠工、慢待客人。当客人们提出要些餐巾纸、换双筷子、添点茶水时,要么动作慢慢吞吞,甚至摆出一副极不耐烦的面孔。事情能拖则拖,服务环节能省则省,其结果自然无法让客人满意。只要发现这样的员工,朋友立马就会让他们卷铺盖走人。
懒惰之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拖沓,将前天该完成的事情拖延敷衍到后天。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事情,不是没有想到,而是没有立刻去做。事过境迁渐渐地淡忘了。久其原因也许是忙,但更多的是懒惰。许多人面对一件事时不是想着马上去做,而是想着“等一下再做也不迟!” 拖延与忙于不忙无关,而是一种习惯。好习惯好人生,命好不如习惯好。懒惰如同一种毒素,一旦注入我们的心灵,就会疯狂地滋长,毁掉我们的人生。
拖延是一种恶习,习惯性的拖延者通常也是制造借口与托辞的专家。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辩解为什么事情无法完成,而对事情应该完成的理由却想得少之又少。把“事情太困难、太昂贵、太花时间”等种种理由合理化,要比相信“只要我们更努力、更聪明、信心更强,就能完成任何事”的念头容易得多。
这种拖沓的习惯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等待上级的指示
上级不安排工作,员工就坐等,上级不指示,员工就不执行,上级不询问,员工就不汇报,上级不检查,员工就拖着办。
多干事情多吃亏,多干事情多出问题,大多数懒惰之人都抱着这样的观点。大多数情况下,其工作往往是在多次检查和催办下才完成的。
——等待对方的回复
“我已与对方联系过,什么时候得到回复我无法决定。”“延误工作的责任应该由对方负责,我只能等。”“追究责任也不怕,我某月某日把这份文件送给对方,这里记录得很清楚,对方不回复我能怎么办?”这些话语是否听起来很熟悉,将责任推个对方,是懒惰之人惯用的伎俩。
——等待生产现场的联系
不主动去为现场提供服务,不主动到一线了解实际情况,而是坐等他人来报告,等久了还不耐烦,对他人枉加指责。他们从不设身处地去为他人着想,从来不想如何及时处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生产现场问题的及时解决。
那么,拖延的毒素为什么在员工中容易蔓延呢?原因在于人的惰性和人们想暂时解脱内心深处的恐惧感。
首先,拖延是因为人的惰性在作怪。每当自己要付出劳动时,或者要作出抉择时,人们总会找出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让自己更轻松些,更舒服些。
其次,人们对失败总是心怀恐惧。拖一下就不必立刻面对失败了。在挑战面前,大多数人往往会自我安慰:我也许能够成功,但是现在还没有准备好。此外,拖延还能为失败留下台阶,拖到最后一刻,即使做不好,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借口,譬如“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是十分不错了。”
人一旦开始遇事推拖,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恶习。因此,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自作聪明,以为工作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而是要清醒地认识人,一厢情愿的拖延与等待,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前程,而且还会给他人造成巨大的损失。懒惰和推延对于一位渴望成功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它使人丧失进取心,与自己的奋斗目标背道而驰。
拖延的习惯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在会造成个人精神上重大负担。事情未能随到随做,随做随了,渐渐堆积在心上。既不去做,又不能忘,实在比早做多做更加疲劳。能拖就拖的人心情总是无法释然,该做未做的工作始终给他一种压迫感。拖延不仅不能省下时间和精力,反而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懒惰不仅无法让人放松,相反却使人心力交瘁,疲于奔命。
最后我再次强调一下:
——拖延是对生命的挥霍
拖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如果你将一天时间记录下来,就会惊讶地发现,拖延正在不知不觉地消耗着我们的生命。
——拖延是对惰性的纵容
它会消磨人的意志,使你对自己越来越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毅力,怀疑自己的目标,甚至会使自己的性格变得犹豫不决。
第一部分应付了事:工作做的差不多就行(1)
早晨的闹铃响了好几遍,尚佳食品公司的销售人员小王才从床上挣扎起来,脑子里第一个感觉就是:痛苦的一天又开始了。他匆匆忙忙地赶往公司,早餐也顾不上吃。跨入公司大门,还是神情恍惚,坐在会议室睡意朦眬地听着经理布置工作……一天的痛苦工作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小王上午拜访客户,结果遇到拒绝和冷遇,心情简直糟透了,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下午下班前回到公司填工作报表,胡乱写上几笔凑合一下交差……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平时没有花时间学习,懒惰,思想消极,从不好好去研究自己的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产品,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从不反省自己一天做了些什么,有哪些经验、教训,从不认真去想一想顾客为什么会拒绝,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为顾客带来了什么样的服务和满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一天算一天……这就是小王真实的工作写照。
到了月底一发工资,才这么点,真没意思,看来该换地方了,于是小王很牛气地炒了老板的鱿鱼。一年下来,换了5、6公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就这样耗尽了。结果是“三个一工程”:一无所获,一事无成,一穷二白!
每个企业都可能存在这样的员工:他们每天按时打卡,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却没有及时完成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却不愿尽职尽责。对他们来说,工作只是一种应付:上班要应付、加班要应付、上司分派的工作要应付,顺理成章地,工作检查更要应付,甚至就连睡觉时也要忙着应付——想着怎样应付明天的工作。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在应付中生活,与应付相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从不打算去认真、踏实地做好一件事,没有奋斗目标,没有成就感,终日心思惶惶,过着辛苦的生活。
应付了事,是员工缺乏责任心的一种表现,它实际上是工作中的失职,是隐藏在我们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一颗定时炸弹,一旦时机一到,就会轰然爆发,贻害无穷。然而,让人揪心的是,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工作中依然普遍存在着:
——应付工作
在很多公司中,令老板最头疼的就是员工对布置的工作,不积极努力地去做,按质按量地去完成,而只做一些表面文章,这些员工不重视日常事务,基础工作不踏实、不完善,审核前实行突击战略,只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对于这种工作作风,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应付检查
为什么当前国内的ISO 9000质量体系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原因其实相当简单,许多企业可以把来检查人员“摆平”,即使出现问题也会与管理者进行内部交流,对于一些不符规范之处,稍作整改后自然获得通过。
如果检查工作的人员也应付,或者碍于情面不予指出,那么所有的工作就处于一种失控状态,容易给后面的工作埋下隐患,在涉及系统性和流程性工作时,如果前面的工作人员应付了事,则将对后续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
工作不认真、不主动,应付了事,什么事都不追求最好的结果。事情虽然做了,却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应付工作的态度比拒绝执行更加可怕。如果你拒绝执行,管理者会找一个人来替换你的工作,而应付者则从一开始就蒙住了管理者的双眼,让危害在最后时刻爆发,到时再想挽救,自是难如登天。
对员工个人来说,养成了应付了事的恶习后,必定会轻视自己的工作,甚至轻视人生的意义。粗劣的工作,会造成粗劣的生活。工作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应付自己的工作,不但降低工作的效率,而且还会使人丧失做事的才能。
马虎轻率:做事不能精益求精
  许多人之所以失败,往往是因为他们马虎大意、鲁莽轻率。泥瓦工和木匠可能靠半生不熟的技术建造房屋,砖块和木料拼凑成的建筑有些在尚未售出之前,就已经在暴风雨中坍塌了。医科学生因为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好好为未来做准备,做起手术来捉襟见肘,把病人的生命当儿戏。一些律师只顾死记法律条文,不注意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能力,真正处理起案件来也难以应付自如,白白花费当事人的金钱……
建筑时小小的误差,可以使整幢建筑物倒塌;不经意抛在地上的烟蒂,可以使整幢房屋甚至整个村庄化为灰烬。因为事故致人残废——木装的脚、无臂的衣袖、无父无母的家庭都是人们粗心、鲁莽与种种恶习造成的结果。
2004年2月15日,吉林市中百商厦发生特大火灾,造成54人死亡、7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00余万元。然而,这么一起严重的事故,其直接原因竟然仅仅是一个烟头:一位员工到仓库内放包装箱时,不慎将吸剩下的烟头掉落在地上,随意踩了两脚,在并未确认烟头是否被踩灭的情况下。匆匆离开了仓库。当日11时左右,烟头将仓库内物品引燃。
第一部分应付了事:工作做的差不多就行(2)
恰恰在这种情况下,中百商厦当日保卫科工作人员违反单位规章制度,擅自离开值班室,未对消防监控室监控,没能及时发现起火并报警,延误了抢险时机。同时,他们得知火情后,违反消防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制定的灭火和应急疏散方案中规定的紧急通知浴池和舞厅人员由边门疏散的要求,未能及时有效组织群众疏散,致使顾客及浴池和舞厅人员在发生火灾后未能及时逃生,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
一个烟头,54条人命!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得令人难以承受。
虽然政府对这起特大火灾的处理已落下帷幕,但火灾刻在人们心中的印记、留给社会的思考却远未结束。表面看来,是一只小小的烟头引燃了这场人间惨剧,但是寻找其根源,夺去54条人命的,不是现实中忽明忽暗的烟头,而是工作人员的马虎轻率、不负责任——另一只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更为可怕的烟头。
在这次事件中,那位丢弃烟头的员工何尝想将中百商厦这座大楼变为废墟,又何尝想使54个生灵瞬间消失,可是他应该想到却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一个小小的举动,确实把他人的生命和财产推到了危险的边缘,进而酿成了惨祸;保卫科员工何尝想到自己工作中的疏忽大意为火灾埋下了如此之深的隐患,而这样的隐患竟将54条鲜活的生命引向了不归之路,使400余万元财产付之一炬?可是这些人应该想到却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们的马虎轻率、漫不经心的举动,确实把那些鲜活的生命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致使一切无法挽回。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轻率和疏忽所造成的祸患将超乎人们的想像。”排除掉一些偶发的重大事故与损失,存在于日常工作中的马虎轻率,更是不胜枚举。企业中,技术人才对专业技术工作不求进取,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对存在的技术问题懒得思考,遗漏的技术隐患不去克服,没有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营销人员总想着公司做大规模的广告,不好好的做经销商的工作,做事不精益求精,只求差不多。
这些人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马马虎虎、心不在焉、懒懒散散的坏习惯。他们习惯于使用一些小伎俩,譬如用抄袭、作弊等手段来欺骗老师,蒙混过关。而当他们踏入社会后,也就不可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一旦这种人成为领导,其恶习也必定会传染给下属——看到上司是一个马马虎虎的人,员工们就往往会竞相效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样一来,每个人的缺陷和弱点就会渗透到公司,影响整个事业的发展。如果他是作家,文章必定漏洞百出;如果他是一个管理者,部门工作必定一塌糊涂。
第一部分偏离目标:没有做正确的事情(1)
作为一名出色的员工,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做正确的事情,其次才是督促自己把事情做正确。
有一家IT公司在北京有一家分公司,年中时,总部发现分公司已经实现了全年的营业额,所以就认为这个分公司已经达成目标了。但到年末的时候才发现,分公司的营业额里超过一半不是来自销售总部给它的产品,而是他们发现一些客户有特别需求,就组织了一帮人给客户量身定做软件而来的。
从营业额的角度讲,它是完成任务了。但实际上,它没有完成公司制定的目标,作为北京分公司,它最核心的目标是销售工作,这是公司战略布局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偏离目标是最可怕的,表面上完成计划并不等于没有偏离目标。
最后公司总经理在年终总结的时候说:“在我的战略棋盘上,你这个分公司没有意义,你挣钱多有什么用,公司今年的新产品想在北京市场销售,你没有打开市场局面,没有做正确的事情。”
在工作中,找对方向是一种智慧,一种责任。因为在一定时期内,一个人,一个企业的目标是统一的,资源和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你的工作偏离了企业的目标,偏离了团队的要求,你的工作对团队将没有任何意义。而你又占用了公司的资源,这时你的工作将会给公司带来双重的损失。
注意力也是一种资源,而其正确的指向,则比资源本身更重要,更有意义。温瑞安说:“真正的高手会把精、气、神集中于一击。”但前提是这致命一击必须指向敌人的要害,而不是击向身旁的大树或者身后的石头,除非他想自寻死路,独孤求败。
世界的开放性和流动的倍增,给集体选择和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但也带来了大量的精神涣散和疲劳。选择像一条河流,它变得越宽,就有越多的人淹死在里面。人们需要越来越强的游泳技巧,更需要游向正确的方向,因为你不可能永远就这么游下去。
骑脚踏车的人走不远,假如你因为忙于蹬踏而没有时间去辨明方向,那么当你大汗淋漓、疲惫不堪而又满怀希望地去整理收获时,你就会发现,你的所有努力只是让地球上多了一个并不十分规则的圆。浪费了所有的精力,丢弃了所有的过程,你的位置,起点既是终点,终点注定就是起点。
不值得做的事,常常会帮你建造华丽的空中楼阁,让你误以为自己完成了某些事情。你消耗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一丝自我安慰和虚幻的满足感。当梦醒后,你会发现该做的事一件都没有做,而自己却已疲惫不堪;不值得做的事还会浪费自己的生命,因为你在这件事情上付出的越多,代价就会越大。
眼高手低:不能扎扎实实地做事
记得曾有人说:“浮躁是国人的致命伤。”一开始听起来很不以为然,但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感觉颇有深意。
当年网络经济鼎盛的时候,走在大街上,与十个人交谈,九个人会跟你大侃网络和风险投资,铺天盖地的传媒向国人灌输着“跑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俨然又一个“大跃进”。于是,刚学会五笔字型的毛头小伙经营起了网络工程,所谓的网络精英俯拾皆是,高科技网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然而随着纳斯达克一个喷嚏,那些精英们旋即身价暴跌,昔日鼓吹网络神话的传媒也立刻倒戈相向,大肆扫荡互联网泡沫。盲目与浮躁使中国一些企业经历了一番“从天上到人间”的轮回。
由于浮躁,一家企业赚了钱,同类企业便一哄而起,以影碟机为例,从1995年到1998年,全国影碟机生产企业由十多家发展到数百家,竞争到了白热化,以至有的企业刚开张就开始准备“后事”。
由于浮躁,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绝。在南京中央门长途汽车站附近,10元钱就能买到3包高档香烟:玉溪、中华、红塔山各一包。
由于浮躁,企业不愿苦练内功,而是把赌注押在广告上,于是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价位扶摇直上。一家酒厂曾以天文数字夺得标王的称号,企业效益曾立竿见影,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第一部分偏离目标:没有做正确的事情(2)
浮躁使得中国企业前脚踩油门,后脚踩刹车,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产业震荡,落英缤纷。理论上最讲中庸的国度,行动上却最爱走极端。 在这种环境中,有太多的人总不屑一顾于小事和事情的细节,不愿意扎扎实实做事,他们有伟大的理想,但又不愿意踏踏实实去奋斗。
比如很多年轻人,当他们走出校园时,总是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就应该得到相当丰厚的报酬;他们在求职时念念不忘高位、高薪,并且对自己说:“英雄须有用武之地”;他们喜欢在工资上相互攀比,工资似乎成了他们衡量的惟一标准。
而当他们对工作感到厌倦时,就会对自己说:“如此枯燥、单调的工作,如此毫无前途的职业,根本不值得自己付出心血!”当他们遭遇困境时,通常会说:“这种平庸的工作,做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渐渐地,他们开始轻视自己的工作,开始厌倦生活。
有人说:“无知与眼高手低是青年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也是导致频繁失败的主要原因。”许多人内心充满了激情和理想,然而一旦面对平凡的生活和琐碎的工作,就变得无可奈何了;他们常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一旦面对具体问题,就不知所措。事实上,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是无法委以重任的,薪水自然也不可能很高。
年轻人心目中要有远大的理想,但在实际生活中又必须脚踏实地,衡量自己的实力,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一步一步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纸上谈兵的人永远无法取得成功。年轻人应该像哥伦布一样,努力去发现自己的新大陆,沉湎于过去或者深陷于对未来的空想是没有前途的。你正在从事的职业和手边的工作,是你成功之花的土壤,只有将这些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完美、更正确、更专注,才有可能将寻常变成非凡。
为什么华盛顿、林肯这样的伟人永远只是少数,因为世界上有着成千上万个和他们一样富有理想的人,却在眼高手低的毛病中把机会扼杀了。
有一位刚刚从美国读完MBA回国的男青年,毫不费力地进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上海办事处,老板刚开始总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交给他做,他有点不满意,在一次计划书的招标会上,他把自己熬了几夜精心准备的材料交了上去,一心以为可以博得老板的赏识。没想到会议结束后他就收到了人事处的解聘通知。原来,他因为不在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总是马马虎虎、草草了事,把“进口”误以为是“出口”,使公司在利益和信誉上蒙受了双重损失。
不要让眼高手低束缚了你的手脚,在工作中每一件事,不论大小都值得用心去做,而且 对于那些小事更应该如此。无论你的工作地位如何平庸,如果你能像那些伟大的艺术家投入其作品一样投入你的工作,所有的疲劳和懈怠都会消失殆尽。那些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他们无一不在忠实地履行日常工作职责,在简单的工作和低微的职位上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他们总能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中找到个人成长的支点,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用恒久的努力打破困境,走向卓越与伟大。
第二部分工作首先要做到位(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准则。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军人的职责是保卫祖国,教师的职责是培育人才,工人的职责是生产合格的产品……社会上每个人的位置不同,职责也有所差异,但不同的位置对每个人却有一个最起码的做事要求,那就是做事做到位。
最起码的做事准则
出身名门的野田圣子,37岁就当上了日本内阁邮政大臣。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帝国酒店当白领丽人。不过,在受训期间,圣子竟然被安排去清洁厕所,每天都要把马桶抹得光洁如新才算合格。可想而知,在这段日子里,圣子的感觉是多么的糟糕。当她第一天碰到马桶的一刹那,她几乎想吐。
很快地,圣子就开始讨厌起了这份工作,干起工作来马马虎虎。但有一天,一位与圣子一起工作的前辈,在抹完马桶后,居然伸手盛了满满的一大杯冲厕水,然后当着她的面一饮而尽,在前辈的眼中,圣子的工作根本没有做到位,光洁如新只是工作的最低标准,她以此向圣子证明,经他清洁过的马桶,干净得连里面的水都可以用来饮用。
前辈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使圣子大吃一惊。她发现自己在工作态度方面出了问题,根本没有负起任何责任,于是,她对自己说:“就算这一辈子都在洗厕所,也要当个最出色的洗厕人。”训练结束的那一天,圣子在抹完马桶后,毅然盛了满满的一大杯冲厕水,并喝了下去。这次经历,让野田圣子知道了什么是工作的最高准则,而在很多人眼中的合格、到位,只能算得上工作的最低要求。
现代职场中,很多企业的员工凡事都得过且过,做事不到位,在他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5%的人看不出来是在工作,而是在制造矛盾,无事必生非=破坏性地做;
——10%的人正在等待着什么=不想做;
——20%的人正在为增加库存而工作=“蛮做”、“盲做”、“胡做”;
——10%的人没有对公司做出贡献=在做,而是负效劳动;
——40%的人正在按照低效的标准或方法工作=想做,而不会正确有效地做;
——只有15%的人属于正常范围,但绩效仍然不高=做不好,做事不到位。
做什么东西都要讲究到位,半到位又不到位是最难受的。工作做到位,就是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对要做的工作不能敷衍,要认真去办,并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老板们欣赏能做好自己工作的人。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各行各业,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无不在呼唤能自主做好手中工作的员工。齐格勒说:“如果你能够尽到自己的本分,尽力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总有一天,你能够随心所欲从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反之,如果你凡事得过且过,从不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么你永远无法达到成功的顶蜂。对这种类型的人,任何老板都会毫不犹豫地把他排斥在自己的选择之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准则。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军人的职责是保卫祖国,教师的职责是培育人才,工人的职责是生产合格的产品……社会上每个人的位置不同,职责也有所差异,但不同的位置对每个人却有一个最起码的做事要求,那就是做事做到位。
第二部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2)
有位广告经理曾经犯过这样一个错误,由于完成任务的时间比较紧,在审核广告公司回传的样稿时不仔细,在发布的广告中弄错了一个电话号码——服务部的电话号码被他们打错了一个。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给公司导致了一系列的麻烦和损失。
我们平时最经常说到或听到的一句话是:“我很忙。”是的,在上面的案例中,那位广告经理忙了大半天才把错误的问题料理清楚,耽误的其他工作不得不靠加班来弥补。与此同时,还让领导和其他部门的数位同仁和他一起忙了好几天。如果不是因为一连串偶然的因素使他纠正了这个错误,造成的损失必将进一步扩大。
平时,在“忙”得心力交瘁的时候,我们是否考虑过这种“忙”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呢?假如在审核样稿的时候那位广告经理稍微认真一点,还会这么忙乱吗?“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在我参加工作之后不久,有一位领导就告诉过我这句话,但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告诉我,要达到这句话的要求并非易事。
第一次没做好,同时也就浪费了没做好事情的时间,返工的浪费最冤枉。第二次把事情做对既不快、也不便宜。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 简称DIRFT)”是著名管理学家克劳士比“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第一次就做对是最便宜的经营之道!第一次做对的概念是中国企业的灵丹妙药,也是做好中国企业的一种很好的模式。有位记者曾到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进行采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悬在车间门口的条幅——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在很多人的工作经历中,也许都发生过工作越忙越乱,解决了旧问题,又产生了新故障,在一团忙乱中造成了新的工作错误,结果是轻则自己不得不手忙脚乱地改错,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则返工检讨,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失。
由此可见,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忙着改错,改错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错误,恶性循环的死结越缠越紧。这些错误往往不仅让自己忙,还会放大到让很多人跟着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资损失。
所以,盲目的忙乱毫无价值,必须终止。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用脑子使巧劲解决问题,而不盲目地拼体力交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这正是解决“忙症”的要诀。
你还忙吗?当然忙!但希望是忙着创造价值,而不是忙着制造错误或改正错误。只要在工作完工之前想一想出错后带给自己和公司的麻烦,想一想出错后造成的损失,就应该能够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对”这句话的分量。
企业中每个人的目标都应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克劳士比先生也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这就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对”,如何做才能达到“对”这个标准。
克劳士比很赞赏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工程施工中,师傅们正在紧张地工作着。这时他手头需要一把扳手。他叫身边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飞奔而去。他等啊等,过了许久,小徒弟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拿回一把巨大的扳手说:“扳手拿来了,真是不好找!”
可师傅发现这并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他生气地说:“谁让你拿这么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没有说话,但是显得很委屈。这时师傅才发现,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没有告诉徒弟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扳手。自己以为徒弟应该知道这些,可实际上徒弟并不知道。师傅明白了:发生问题的根源在自己,因为他并没有明确告诉徒弟做这项事情的具体要求和途径。
第二次,师傅明确地告诉徒弟,到某间库房的某个位置,拿一个多大尺码的扳手。这回,没过多久,小徒弟就拿着他想要的扳手回来了。
克劳士比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要想把事情做对,就要让别人知道什么是对的,如何去做才是对的。在我们给出做某事的标准之前,我们没有理由让别人按照自己头脑中所谓的“对”的标准去做。
第二部分平凡的事重复做好
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汪中求觉得电影电视里的武打设计总要设计一些奇招、怪招、绝招,观赏是很强,但大多不符合实际生活,武术本没有绝招,事实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管是解决问题、处理事务,还是策划市场、管理企业,也都不会有什么绝招。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事务的重复。这些事做成了、好了,并不一定能见到什么成就;一旦做不好、做坏了,就使其他工作和其他人的工作受连累,甚至把一件大事给弄垮了。
对于一家大企业来说,企业的价值链已经很完善,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的往往不是灵感和创意,而是兢兢业业、有条不紊,把众多被细分的小事情做好、理顺。员工们不再有一人兼顾几个方面工作的机会,更多的是要持续反复地做细分和规范好了的某一部分工作。
这样的企业是用组织、制度或文化来实现目标,通过一套组织、程序来约束越轨行为,或者用文化(比如客户第一)内在地改变行动观念。这样一来,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绩效就是一种紧盯目标下的简单重复过程。
有位朋友在一家制丝厂工作,制丝是流水线作业,每一个链条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工艺。一个岗位一个人,一个萝卜一个坑,每天面对的都是相同的工作,单调而又枯燥,平凡而又简单,但是有一句话对他触动很大,那就是:把平凡的事一千遍、一万遍地做好就是不平凡。
不管什么事情,哪怕再小、再不起眼,哪怕再不需要什么技巧与能力,也要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做好,如随手关灯,写字楼灯管不亮在当日就换好,开会时将手机调成震动,总在约定客户见面5分钟前到达等。如果每天真能做到这些,这样的公司和这样的员工是非常了不起的。
什么叫不简单,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千百遍都能做得很好;什么叫不容易,就是大家都认为非常容易的事情你能认真地去做好它。话很朴实,却很深刻。
不管是对于公司,还是个人,最重要的是将重复的、简单的日常工作做精细、做专业,并恒久地坚持下去,做到位、做扎实。获得成功的人一定是犯错误最少的那个人。
那么什么叫恒久地做到位、做扎实呢?举一个例子:评价一个人能力的强和弱,不能仅以一次举起200斤的杠铃来衡量,如果下定决心,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是,要将一件简单的事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地做好就不易了!
比如拿一根绣花针,没有人办不到,但是如果要求你以一个姿势拿着,走上几公里或者保持几个小时,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最优秀的人是想方设法完成任务的人,最优秀的人是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最优秀的人是“为了一个简单而坚定的想法,不断地重复,最终使之成为现实”的人,这就是一个有成效的员工最不为人知却最重要的技能。
而那些成天将意志、信念挂在嘴边的人,往往只会纸上谈兵,他们不敢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在逆境中退缩,他们谨小慎微而游移不定。毫无疑问,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取得成功——他们连成功执行最基本的健康心态都不具备!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地做,要成功其实不难,只要重复简单的事情,养成习惯,“一旦你产生了一个简单而坚定的想法,只要你不停地重复它,终会使之变成现实。”这是美国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对如何成功作出的最好回答。
第二部分只有100%才算合格
水温升到99℃,还不是开水,其价值有限;若再添一把火,在99℃的基础上再升高1℃,就会使水沸腾,并产生大量水蒸气来开动机器,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100件事情,如果99件事情做好了,一件事情未做好,而这一件事就有可能对某一单位、某一宿舍、某个人就是百分之百的影响。
我们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确只是一些细节、小事上做的不完全到位,而恰恰是这些细节的不到位,又常常会造成较大影响。对很多事情来说,执行上的一点点差距,往往会导致结果上出现很大的差别。很多执行者工作没有做到位,甚至相当一部分同志做到了99%,就差1%,但就是这点细微的区别使他们在事业上很难取得突破和成功。
一位管理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手中溜走1%的不合格,到用户手中就是100%的不合格。为此,员工要自觉地由被动管理到主动工作,让规章制度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为,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
国内某房地产公司的老总曾回忆到:“1987年,一个与我们公司合作的外资公司的工程师,为了拍项目的全景,本来在楼上就可以拍到,但他硬是徒步走了两公里爬到一座山上,连周围的景观都拍得很到位。当时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只回答了一句:‘回去董事会成员会向我提问,我要把这整个项目的情况告诉他们才算完成任务,不然就是工作没做到位。’”
这位工程师的个人信条就是:“我要做的事情,不会让任何人操心。任何事情,只有做到100%才是合格,99分都是不合格。60分就是次品、半次品。”
因此,要想把事情做到最好,领导者心目中必须有一个很高的标准,不能是一般的标准。在决定事情之前,要进行周密的调查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尽量把可能发生的情况考虑进去,以尽可能避免出现1%的漏洞,直至达到预期效果。
生命中的大事皆由小事累积而成,没有小事的累积,也就成就不了大事。人们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会开始关注那些以往认为无关紧要的小事,开始培养自己做事一丝不苟的美德,力争成为深具影响力的人。
做事一丝不苟,意味着对待小事和对待大事一样谨慎。生命中的许多小事都蕴涵着令人不容忽视的道理,那种认为小事可以被忽略、置之不理的想法,正是我们做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源,它不仅使工作不完美,生活也不会快乐。
每一位老板都知道一丝不苟的美德是多么难得,不良的工作作风总是会在公司四处蔓延,要想找到愿意为工作尽心尽力、一丝不苟的员工,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因为无论大事、小事都尽心尽力、善始善终的员工十分少见。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父亲告诫每个孩子:
“无论未来从事何种工作,一定要全力以赴、一丝不苟。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为自己的前途操心。世界上到处都有散漫粗心的人,只有那些善始善终者是供不应求的。”
我认识许多老板,他们多年来费尽心机地在寻找能够胜任工作的人。这些老板所从事的业务并不需要出众的技巧,而是需要谨慎、尽职尽责地工作。他们聘请了一个又一个员工,却因为粗心、懒惰、能力不足,没有做好分内之事而频繁将这些员工解雇。与此同时,社会上众多失业者却在抱怨现行的法律、社会福利和命运对自己的不公。
许多人无法培养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原因在于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背弃了对待工作应尽职尽责的原则。
一个人成功与否在于他是不是做什么都力求做到最好。成功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他都绝对不会轻率疏忽。因此,在工作中你应该以最高的规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必须做到最好,能完成百分之百,就绝不只做百分之九十九。只要你把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完美、更快、更准确、更专注,动用你的全部智能,就能引起他人的关注,实现你心中的愿望。
第二部分当日事必须当日毕
人性本身是放纵、散漫的,表现就是对目标的坚持、时间的控制等做得不到位,事情不能按时完成。如果拖延已开始影响工作的质量时,就会蜕变成一种自我怠误的形式。
当你肆意拖延某个项目、花时间来削大把大把的铅笔,或者计划“一旦……”就开始某项工程时,你就为自我怠误落下基石。巧妙的借口,或有意忙些杂事来逃避某项任务,只能使你在这种坏习惯中愈陷愈深。今日不清,必然积累,积累就拖延,拖延必堕落、颓废。延迟需要做的事情,会浪费工作时间,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工作压力。
清人文嘉有首著名的《今日歌》唱道:“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限定,就如同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只有懂得用时间给自己压力,到时才能完成。所以你最好制定每日的工作时间进度表,记下事情,定下期限。每天都有目标,也都有结果,日清日新。在众多的企业中,海尔就是当日事当日毕的一个典型代表。
海尔在实践中建立起一个每人、每天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清理、检查的“日日清”控制系统。案头文件,急办的、缓办的、一般性材料摆放,都是有条有理、井然有序;临下班的时候,椅子都放得整整齐齐的。
“日日清”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日事日毕”,即对当天发生的各种问题(异常现象),在当天弄清原因,分清责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防止问题积累,保证目标得以实现,如工人使用的“3E”卡,就是用来记录每个人每天对每件事的日清过程和结果;二是“日清日高”,即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改善、不断提高,要求职工“坚持每天提高1%”,70天工作水平就可以提高一倍。
对海尔的客服人员来说,客户对任何员工提出的任何要求,无论是大事,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工作责任人必须在客户提出的当天给予答复,与客户就工作细节协商一致。然后毫不走样地按照协商的具体要求办理,办好后必须及时反馈给客户。如果遇到客户抱怨、投诉时,需在在第一时间加以解决,自己不能解决时要及时汇报。
人们做事拖延的原因可能五花八门:一些人是因为不喜欢手头的工作;另一些人则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要养成更富效率的新习惯,首先必须找出导致办事拖延的情境。此处列举的问题囊括了大部分起因,我们将帮你找到相应的对策:
——如果是因为工作枯燥乏味,不喜欢工作内容,那么就把事情授权给下属,或雇佣公司外的专职服务。一有可能,就让别人来做。
——如果是因为工作量过大,任务艰巨,面临看似没完没了或无法完成的任务时,那么就将任务分成自己能处理的零散工作,并且从现在开始,一次做一点,在每天的工作任务表上做一两件事情,直到最终完成任务。
——如果是工作不能立竿见影取得结果或者效益,那么就设立“微型”业绩。要激励自己去做一项几周或几个月都不会有结果的项目很难,但可以建立一些临时性的成就点,以获得你所需要的满足感。
——如果是工作受阻,不知从何下手,那么可以凭主观判断开始工作。比如,你不知是否要将一篇报告写成两部分,但你可以先假定报告为一单份文件,然后马上开始工作。如果这种方法不得当,你会很快意识到,然后再进行必要的修改。
第二部分用心做事,尽职尽责
用心做事,就是指用负责、务实的精神,去做好每一天中的每一件事;用心做事,就是指不放过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并能主动地看透细节背后可能潜在的问题;用心做事,就是要让自己比过去做得更好,比别人做得更好。
心态决定个人命运
Bob在一家快速消费品公司已经工作了两年,一直是不温不火的状态,待遇不高,但能学到东西,比较锻炼人,薪水也马马虎虎过得去。但最近和一些老朋友交流过程中,他发现大家都发展得不错,好像都比自己好,这使得他开始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不满意了,考虑怎么和老板提加薪或者找准机会跳槽。
终于,他找了一次单独和老板喝茶的机会,开门见山地向老板提出了加薪的要求。老板笑了笑,并没有理会。于是,他对工作再也打不起精神来,开始敷衍应付起来。一个月后,老板把他的工作移交给其他员工,大概是准备“清理门户”了。他赶紧知趣地递交了辞呈。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并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招聘单位开出的待遇甚至比原来的还差了。
由于心态的错位与失衡,Bob失去了那分还过得去的工作,而且,他的下一份工作还不如以前。
而道尼斯的经历则恰恰与Bob相反。
道尼斯先生来到一家进出口公司工作后,晋升速度之快,令周围所有人都惊诧不已。一天,道尼斯先生的一位知心好友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向他询问了这个问题。
道尼斯先生听后无所谓的耸了耸肩,用非常简短的话答道:
“这个嘛,很简单。当我刚开始去杜兰特先生的公司工作时,我就发现,每天下班后,所有人都回家了,可是,杜兰特先生依然留在办公室工作,而且一直呆到很晚。另外,我还注意到,这段时间内,杜兰特先生经常寻找一个人帮他把公文包拿给他,或是替他做些重要的服务。于是,我下了决心,下班后,我也不回家,呆在办公室内。虽然没有人要求我留下来,但我认为自己应该这么做,如果需要,我可以为杜兰特先生提供他所需要的任何帮助。就这样,时间久了,杜兰特先生养成了有事叫我的习惯。”
两种不同的心态,两个相反的结果。对于两个人的职业道路,心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具有消极被动心态的人,他们只是指责和抱怨,并一味逃避。他们不思索关于工作的问题:自己的工作是什么?工作是为什么?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他们只是被动地应付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不在工作中投入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智慧,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这样的员工,是不可能在工作中作出好的成绩并最终拥有自己的事业的。
许多管理制度健全的公司,正在创造机会使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因为人们发现,当员工成为企业所有者时,他们表现得更加忠诚,更具创造力,也会更加努力工作。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对待你的工作、你的公司,你就会尽职尽责完成工作,并在工作中充满活力与创造性,你就会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老板乐于雇用的人,一个可能成为老板得力助手的人。更重要的是,你终将会拥有自己的事业。
有一条永远不变的真理: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工作也会以积极的回报还馈于你。
第二部分工作就意味着责任
有个故事形容德国人非常守时:说是开高架吊车的工人,刚刚把拖着水泥板的吊臂升到半空,这时下午6点的钟声敲响了。这位工人立即将车熄灭,爬下梯子下班回家了,任由吊臂拽着水泥板悬在半空。
这个极端的情节已经被某种刻意的玩笑改变了它的本意,问了去过德国的朋友,他就笑了,说德国人是很守时,但对工作更负责任,相信故事里的德国工人会准时下班,但不会把水泥板吊在半空。
对于一个故事的主题,不同的描述方法将获得不同的认知,我们嘲笑德国人的守时,却忽视了德国人对工作的严谨和负责。我们真正应该嘲笑的,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现状——在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责任感似乎正在缺失。而与之相伴的,则是惨剧的发生。
9月23日晚,内蒙古丰镇市第二中学。晚上7点补课结束后,1 500多名学生在从该校教学楼东西两个楼道口下楼时,一段楼梯护栏突然坍塌,由于没有灯光,再加上楼道内拥挤,致使下楼至此的学生不断摔下楼梯,最终酿成21人死亡、47人受伤的惨剧。
仅一天时间,警方就公布了事故调查结果:学校基础管理工作混乱。其一,事故发生地的楼梯12盏灯1盏没有灯泡,11盏不亮。事故发生当天下午,还有老师向校长反映灯泡照明问题,校长以“管灯泡的人员不在”为由,未及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其二,技术监督部门怀疑丰镇二中教学楼楼梯护栏实际使用的钢筋强度不够。其三,学校在这座教学楼未经验收的情况下就投入使用了。其四,事故当天,应该带班在岗的校长正与教委、本校和其他学校的18位老师在当地一家饭店喝酒。
事实上,从楼体建筑,到技术监督,到设施配制,到老师的管理,如果上述每一点都有点责任感存在的话,这场惨剧就可以完全避免。一次责任感的缺位,致使21名学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工作呼唤责任,工作意味着责任。
身为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桌子上摆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Book of stop here(问题到此为止),这就是责任。总统有总统的责任,员工有员工的责任。对于任何一名员工来说,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对于手头工作和自己的行为百分之百负责的员工,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各种机会和可能性,显得更值得信赖,也因此能获得别人更多的尊敬,与此同时,他也获得了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这些将加倍补偿他为了承担百分之百责任而付出的额外努力、耐心和辛劳。
有人说,假如你非常热爱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非常讨厌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地狱。因为在你的生活当中,有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工作需要人,而是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工作。你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你对人生的态度,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决定了你在人生中的表现,你在工作中的成就决定了你人生中的成就。所以,如果你不愿意拿自己的人生开玩笑,那就在工作中勇敢地负起责任。
第二部分追求工作职业化
曾经看过这样一条新闻,说是北京一家医院在同一天为两个患不同病症的儿童做手术。由于手术时间只相差十几分钟,当时又只有一辆手推车,护士懒得奔跑两趟,便把两个患儿放在同一辆车上,进入手术室后也未核对患儿病史信息,就随意把两人放到两个不同的手术台上。结果,要施扁桃体肥大摘除术的患儿失去了胆囊,另一位喉管正常的儿童却留下了咽部残疾。这是一种明显的非常不负责任、非职业化的表现。
喜欢足球的朋友都知道,精彩的足球比赛需要很优秀的职业球员。因为优秀的职业球员不仅表现出良好的竞技水平,而且会展现出其优秀的人格。
在比赛中,作为一名职业球员,他不仅能高水平地打好比赛,更能对场上的一些变化与突发事件表现得非常理智与冷静,表现得非常职业化。作为球迷,你可以顿足捶胸,可以大声叫喊以排遣你的愤怒,而对于球员,比赛当中任何形式的过激还击都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降低自身职业化的品格。
在工作中,同样需要每位参与者具有优秀的职业化素养。这里的职业化并不简单指某个人在职位上工作的熟练程度,而是包含了更多较深层次的东西。
首先,就是要有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有人在雨天对公共汽车停车的方式作过观察,在一个路边有宽3米积水的车站,有8个司机把车停在距候车乘客1.8米左右的地方,这个位置,乘客一般无法一步上车,大部分人要涉水上车,还有4名司机快速驾车驶进站台,用溅起的泥水与乘客“打招呼”,只有两名司机将车停在乘客抬脚即可登车的地方。
停在标准的位置,让乘客安全方便地登车,这一点在技术上对哪个专业司机都不难,但因为职业精神上的差距,标准化操作水平的不同,为乘客着想的服务态度的差别,工作的结果就完全不同。
其次是要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人类常常用食物和鞭子的方式来驯化某些动物完成某项工作,如拉车或表演,如果动物不拉车则用鞭子赶,如果野兽不表演则用食物加以诱导。人类则不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所以一个员工是否能够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工作,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职业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发展和产品质量的优良都直接与企业每个员工高尚的职业道德相联系。
一个人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体现在他对工作的细节中,很多应聘者,或在职员工之所以失去了工作机会,正是因为其在某个细节上的非职业化行为,或是某一方面的非职业化习惯导致的。
第二部分用100%的热情做1%的事情
热情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正如拿破仑·希尔所说:“要想获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奖赏,你必须像最伟大的开拓者一样,将所拥有的将梦想转化为为实现梦想而献身的热情,以此来发展和销售自己的才能。”
历史上许多巨变和奇迹,不论是社会、经济、哲学或是艺术,都因为参与者100%的热情才得以进行。拿破仑发动一场战役只需要两周的准备时间,换成别人则需要一年,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正是因为他对在战场取胜拥有无与伦比的热情。
伟大人物对使命的热情可以谱写历史,普通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则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著名人寿保险推销员贝特格正是凭借着自己对工作的高度热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当他刚转入职业棒球界不久,便遭到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他被约翰斯顿球队开除了。他的动作无力,因此球队的经理有意要他走人。经理对他说:“你这样慢吞吞的,根本不适合在球场上打球。贝特格,离开这里之后,无论你到哪里做任何事,若不提起精神来,你将永远不会有出路。”
贝特格没有其他出路,因此去了宾州的一个叫切斯特的球队,从此他参加的是大西洋联赛,一个级别很低的球赛。和约翰斯顿队175美元相比,每个月只有25美元的薪水更让他无发找到激情。但他想:“我必须激情四射,因为我要活命”。
在贝特格来到切斯特球队的第三天,他认识了一个叫丹尼的老球员,他劝贝特格不要参加这么低级别的联赛。贝特格很沮丧地说:“在我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之前,我什么都愿意做。”
一个星期后,在丹尼的的引荐下,贝特格顺利加入了康州的纽黑文球队。这个球队没有人认识他,更没有人责备他。在那一刻,他在心底暗暗发誓,我要成为整个球队最具活力,最有激情的球员。这一天成为他生命里最深刻的烙引。
每天,贝特格就像一个不知疲倦和劳顿的铁人奔跑在球场,球技也提高的很快,尤其是投球,不但迅速而且非常有力,有时居然震落接球队友的护手套。
在一次联赛中,贝特格的球队遭遇实力强劲的对手。那一天的气温达到了华氏100度,身边像有一团火在炙烤,这样的情况极易使人中暑晕倒,但他并没有因此退却。在快要结束比赛的最后几分钟里,由于对手接球失误,贝特格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迅速攻向对方主垒,从而赢得了决定胜负的至关重要的一分。
发疯似的激情让贝特格犹如神助,它至少起到了三种效果。第一,他忘记了恐惧和紧张,掷球速度比赛前预计的还要出色;第二,他“疯狂”般的奔跑感染了其他队友,他们也变得活力四射,他们首先在气势上压制了对手;第三,在闷热的天气里比赛,贝特格的感觉出奇的好,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从此,贝特格每月的薪水涨到了185美元,和在切斯特球队每月25美元相比,他的薪水在十天的时间里猛增了百分之七百,这让他一度产生不真实的感觉,他简直不知道还有什么能让自己的薪水涨得这么快,当然除了“激情”。
拿出100%的热情来对待1%的事情,而不去计较它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你就会发现,原来每天平凡的生活竟是如此的充实、美好。
麦当劳汉堡店内的员工,他们的工作很简单,并且有一套非常有效的生产作业在背后支援。他们也很少遇到不寻常的要求,跟客户打交道也不会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工作,员工们对此倾注了100%的热情。他们永远面带微笑,非常有礼貌地向客人请示,热情让他们做事机敏——工作速度既快,质量又好。
对于一名员工来说,热情就如同生命。凭借热情,我们可以释放出潜在的巨大能量,发展出一种坚强的个性;凭借热情,我们可以把枯燥乏味的工作变得生动有趣,使自己充满活力,培养自己对事业的狂热追求;凭借热情,我们可以感染周围的同事,让他们理解你、支持你,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凭借热情,我们更可以获得老板的提拔和重用,赢得珍贵的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一个没有热情的员工不可能始终如一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更不可能做出创造性的业绩。如果你失去了热情,那么你永远也不可能在职场中立足和成长,永远不会拥有成功的事业与充实的人生。所以,从现在开始,对你的工作倾注全部热情吧!
第二部分把每项工作当业务
经常听到某些员工这样的抱怨:
“我每天都辛勤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为什么对我的业绩评估结果还这么低?”
这种言论表明有些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还存在模糊认识。一方面,何为员工的工作目标?是工作任务的本身还是工作任务的结果?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工作价值观的问题,是否认为“苦劳”也是“功劳”,是员工所需追求的?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工作任务的结果而不是工作本身,单纯的工作本身对企业并没有任何意义和效果,所以企业希望员工努力追求“功劳”,而不是所谓的“苦劳”。
追求“功劳”,而不是“苦劳”,就要求员工要以做业务(Do Business)的精神对待工作,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做事(Do Things)。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观念。
所谓做事,就是以所做的工作内容为目标。比如,完成了一次客户沟通交流,写完了一个项目方案,进行了一次异地出差,等等。其工作方式盲目注重形式与过程,只关心干了哪些事情,完成了多少工作量。
而做业务,则要求员工工作时要追求并实现业务效果,而不是业务事件本身。比如,对于客户沟通,是以了解客户需求为目标;对于一个项目方案,是以解决客户面临的业务问题为目标;对于异地出差,则是以打开当地市场,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等。
这两种观念虽然都体现着对结果的关注,但关注的层面不同。前者关心的是做事,做了多少事情,费了多少辛苦;而后者则在做事的层面上进了一步,关心的是达到什么目标,做事本身仅是一种行为手段。
此外,两者对工作责任的理解也不同,“做事”认为责任就是把事情干完,干得越多业绩越好,至于干的效果,则不需要考虑;“做业务”则是将工作的效果作为自己的责任来看待。前者不需要创新就可以做到;而后者则迫使员工进行工作创新和技术创新,在目标的起点和终点间设计出各种可能的途径,并做出最佳的选择。
把工作当成业务来做,你才可能成为老板眼中真正优秀的员工。任何企业的存在与发展,都要以赢利为后盾,所谓“在商言商”,公司不是慈善机构,老板也不是具有菩萨心肠的慈善家,他的最主要目的还是获得利润,使生意越做越大。要达到这一目的,作为员工,不仅仅要勤于做事,更要善于做业务,做好业务。
如果你在工作的每一阶段,总能找出更有效率、更经济的办事方法,你就能提升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你将会被提拔,会长远地被委以重任。因为出色的业绩已使你变成一位不可取代的重要人物。
相反,如果你只是勤奋,却总无业绩可言,那么永远也不会有什么起色。受利润的驱使,再有耐心的老板也绝难容忍一个长期没有业绩的员工。不要责怪老板薄情寡义,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必然有一群能力卓越且业绩突出的员工,没有这些成功的员工,老板的辉煌事业就无法继续下去。所以,老板看重勤奋,更看重业绩,势在必然。
每一名员工都要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项业务来做,真正做出卓越的成绩来,而不能仅盲目地为做事而做事,不关心效果。追求“功劳”而不是“苦劳”,是每一个员工必须具备的基本理念。
第二部分与上司积极地沟通
有一位财会专业的女生到一家公司应聘财会工作,财务经理对她不太满意,但人力资源经理还是给了她一次机会,安排她从事客服工作。结果,这位女生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她的性格过于内向,不喜欢沟通和交流,既不主动和同事打招呼,也不向“师傅”请教。很多时候,她不明白或者不清楚分配的任务也不会向上司发问,只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结果总是与上司的要求相差甚远,最终连这惟一的机会也丧失了。
据统计,现代工作中的障碍50%以上都是由于沟通不到位而产生的。一个不善于与上司沟通的员工,是无法做好工作的。现在的每一家企业都可以说是人才辈出,高手云集,在这样的环境中,信守“沉默是金”者无异于慢性自杀,不会有什么前途。而正确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充其量也只能让你维持现状。如果想真正有所成就,必须要主动与上司沟通。
卡特是美国金融界的知名人士。他初入金融界时,他的一些同学已在业内担任高职,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成为老板的心腹。当卡特向他们寻求建议时,他们教给阿尔伯特一个最重要的秘诀就是一定要积极地与上司沟通。
现实生活中,许多员工对上司有生疏及恐惧感,他们在上司面前噤若寒蝉,一举一动别别扭扭,极不自然,甚至就连工作中的述职,也尽量不与上司见面,或托同事代为转述,或只用书面形式做工作报告,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免受上司当面责难的难堪。
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好感是要通过实际接触和语言沟通才能建立起来的。一个员工,只有主动跟上司作面对面的接触,让自己真实地展现在上司面前,才能令上司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才能,才会有被赏识的机会,才可能得到提升。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