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教练的智慧》

_3 黄俊华 / 曹国轩 (当代)
太阳与星星
在失去太阳的时候,主动地去拥抱星星。
据说有一次,教练卫有恒的夫人不小心掉了一大笔钱,于是打电话给他。卫教练在电话中问道:“在这个过程中,你学会了什么?”
卫夫人本想得到一些安慰,没想到迎头听到这么一句专业的教练发问,真有点哭笑不得。
听到这个故事,我的第一个反映是:真是职业病,三句话不离本行。第二个反映是:此人深得教练之妙。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后悔也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所以我们说:活在当下。因为你惟一真正拥有的,就是现在。现在包含了一切过去和未来。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他的诗中写到: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星星。
法国诗人勒内.夏尔也有近似两句诗:懂得静观大地开花结果的人,决不会为失去的一切而痛心。
卫有恒的做法,就是在失去太阳的时候,主动地去拥抱星星。
从不幸中学习其实是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错过太阳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遭遇不幸、失败的时候。只不过,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态度去面对。
而谁能够拥有星星,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活在当下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曾经两次提到“活在当下”。不过,此刻我想请你忘掉前面的内容,活在这一篇文章中,活在你正在阅读的每一个字里。
“人总是为过去的事而后悔,为未来的事而担忧。如果人能够真正活在当下这一刻,是不会有烦恼的。”
南宁的一位同学与人分享了一个自己活在当下的故事。
他和一个酒店策划了一个演艺活动。邀请一群由中国的大牌明星组成的足球队到酒店与观众吃饭、共同活动。在活动的头一天晚上接到通知,原定下午六点半来的明星们,临时改为晚上九点来。可是票已经卖出去了,就算退钱也挽回不了酒店的信誉。
好多人都彻底崩溃了。事情怎么会搞成这样?
后来这位学员说:既然情况已经是这样了,那就活在当下,接受这个情况吧。我们看看最坏打算是怎么样的?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经过讨论,果然想到了一个补救的办法:在第二天大做广告,通知观众吃饭的时间不变,活动时间改为晚上九点。除了各大报纸广为宣传之外,还特别请示副市长同意,电视台每半小时插播一次广告。
结果是不但没影响活动效果,反而因为大量的广告,多来了很多观众。
这个故事正好印证了Lawrence对活在当下的解释:
生活就好像一部电影,每一秒钟都可以是电影的开始,你都可以重新去导演后面的剧情。犯了错误不要紧,你每一秒钟都可以重头来过。
撞板与撞彩
在这里,撞板的意思是碰壁、失败、不走运。
而撞彩的意思自然就是运气好。
在一次训练开始前,教练卫有恒阐述了二者的关系:“我们常常看到别人成功了,就以为人家是撞彩。你只看到别人撞彩的时候,没看到别人撞板的时候。其实他在撞彩之前可能已经有很多次撞板了。”
卫教练一边说,一边在纸板上画了几个圈,并且用图形来演示自己的意思:“不过,每一次撞板都可以让我们知道离目标还有多远。(他用笔在图中点划着)然后,我们可以调整。也许下一次就可以撞彩了。”
稍停了一下,他继续说:“我们撞了彩,但不是说就可以永远撞彩下去了。我们又会在另一个层次上撞板、撞板、撞板……撞彩……再撞板……”
讲得够清晰了吧?
不过,我们都知道一篇文章要生动好看、寓教于乐,最好能有一两个案例佐证。
撞彩的是卫教练当天下午就贡献了一个自身的案例给我。当然,他并不知道我会写这样一篇文章。
下午的训练结束后,我们作了一个总结。说到其中临时变换了一个练习时,卫有恒说:“我会根据现场来的人的情况做调整的。”
“但是,如果来不及准备工具怎么办?”有人问。
“不用准备,我随手可用的练习就有好几个。”卫教练回答道,“不过,之前我已经准备了十几年。”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标题上这句有点深奥、看似悖论的话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一部风糜当代文坛的小说的名字。它是什么意思呢?
通俗地说就是闷得慌、百无聊赖的意思。更准确一点的解释是:一个人找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茫然感,一种难言的空虚。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工作的时候怕累怕苦,但真的让你什么都不用做的时候,反倒更没意思、更没劲。
我在1999年写过两句诗,表现的就是这种情况:
更多的人死于无聊
而不是核弹。
Eva有时会连续做一些难度颇大的训练。我们有时都担心她能不能吃得消,但她自己却不太当回事。我想,因为这是她热爱的事业。
同样是Eva,她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她曾经周游世界各国。在去了很多地方之后,发现自己想做的事都完成了,反而觉得失落感更大。于是她决定自己创办公司,并且承诺要将素质训练带到中国。短短几年,就在香港、广州、深圳、上海等几个地方开设了分公司。
有首歌唱道:女人家创业实在是难,十道关口九道闸。
确实不容易。正如教练的本义一样,Eva不仅重新为自己生命赋予了意义,赋予了沉甸甸的重量,也创造了他人的无数精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另有一个美国版本。原话如下:
“一个闲着无聊的人比勤奋工作的人更容易生锈。”
这句话你不一定听说过,但说这句话的人独创的烤鸡你多半吃过。这种鸡的名字就叫做肯德基家乡鸡。
我和教练有个约会
有时候,教练需要挑战被教练者去做一些他们自认为做不到的事。
我听Lawrence说过这样的故事。
某个知名企业的老总想参加在香港的训练,但正好在越南有个重要的经销商会议几乎是同时召开。“鱼”与“熊掌”,难以取舍。
于是,Lawrence挑战他两件事都做到。
这仿佛是不可能做到的。越南到香港没有直达的飞机。而经销商会议和香港训练的时间很接近。
但结果是,那位老总开完经销商会议后,转了两次飞机,及时赶到香港参加了训练。
这里面的启发很多。
首先,我们要看到同时做到两件事的可能性。我们往往因为看不到这种可能性而丧失了不少机会。比如“要事业就不能要家庭”之类的观念。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事业”和“家庭”看成两个对立的事物,只能二取其一,那么想要做到两全其美就很难了。除非,你肯打破前面的假设。
其次,我们要学会区分“不想做”和“做不到”。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想做”或者“没想到还有可能做到”,而不是真的“做不到”。
第三,我们不要去代替别人做决定,诸如:“他肯定做不到的”、“他没办法筹到资金的”、“他不会帮助我的”等等。说不定,他会比你想象的做得更好。
教练的眼光总是向前的,所以他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在教练的挑战下,有时我们自己都感到惊奇,原来我们可以做到这么多的事,而且,可以做得这么好!
焦点的运用
训练让我如此美丽。
2000年4月,我们去杭州搞了一次针对老师、家长、学生的“成长心连心”活动。这次我们请到了Eva来主持。
活动前,Eva为大家做了定向。
“……我们的的确确是有一个目的,就好像(某某)同学所讲的,是想要付出给身边的这些人。可是当你付出给身边的这些人的时候,如果你的焦点是在你自己身上的话,你会跟你来这里的目的刚好怎么样?(有同学回答:背道而驰的。)背道而驰的。所以我想你到这里来呢——我想暂停一下——我想知道你到底要不要在这个星期真的因为你在这里,所以杭州的老师跟学生,因为你而对所有中国大地、这片黄土地上的中国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责任,各方面都有一个提升,都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你是否想要这样的?(同学们答道:是。)啊,如果你想要这样的话,我会有一个邀请——把所有你个人感举的东西先放在一边,我可以向你保证,你想体会到的那些,在这个过程里面你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得到。……”
这次定向一气呵成。我想我是从这一次开始了解什么叫定向的。如果没有这个定向的过程,整个活动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而且,我相信,Eva在做定向时,她自己也是把焦点放在目标上的。因为只有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之中,说话才可能如此自然流畅,在富有生动诗意的同时又有严密的内在逻辑。
杭州的一位姓卢的女同学在分享时说:我觉得Eva很美丽,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美……。
广州的一位同学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谈到Eva:其实我有点怕她。她做训练时可以完全不顾自己的形象。很厉害!不过,我们知道她是为我们好,是为了让训练的效果更好。这也是让我们尊敬的地方。
Eva的焦点不是在自己的形象上,而是在训练的效果上。
这一点,所有参加训练的人完全能收到。
现在,让我们把焦点收回来,再来感受一下Eva“成长心连心”定向的后面部分。
“……所以关键不是关于你会如何如何,而是关于这些人,这些每天有机会跟你接触的人,他们会得到什么,会从你身上感染到些什么?——因为你就像阳光一样。然后他们会有一种根本不能用言语讲出来的那种体验。完全是用心来连心的——所以为什么我们会叫“成长心连心”呢!……往后的那种感受,不需要我讲,你自己去体会。……”
同样的,文章写到这里,我也不用多讲了。剩下的,请您自己去体会。
出死入生
有一个管着300多名员工的工厂老板,一直非常努力地工作。有一次他患了急性阑尾炎住院,正好邻床的病人在他住院期间死了。死者家属免不了伤心哭泣。
眼睁睁地目睹了这一幕,这位老板非常伤感,觉得活着真是没意思——自己辛辛苦苦地做,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这位老板变得很消极,和以前判若两人。
Lawrence在和他对话时知道了原由,就问他:“你今年多大了?”
“42岁。”对方回答。
“42岁,难道你从前这么多年不知道你是要死的吗?”Lawrence再问。
“知道。”
“对。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但是为什么你会突然变得这样呢?就好像你从前不知道似的。生命本来就是一个绝症。只不过所有的人都想方设法不让自己立即死,不让自己那么快死,想方设法延长生命。但我们都会死的。你也肯定会死的。不过在你死之前,你打算留下些什么?你打算为你的老婆、孩子,你的员工留下些什么?”
我猜那位老板大概活转来一半了。
“你有300多名员工,每个员工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个家庭都联系着一个社区。你可以做的事很多。何况,你都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呢!”
结局是这位老板解开心中死结,恢复了从前的活力,更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Lawrence在跟我谈到这件事的时候说,那位老板对死亡的态度转变过程,正如禅宗的几个境界:最初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我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我们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不过此山不再是彼山,此水也不再是彼水。
正如那个工厂老板同样会死,但他看待死亡的态度已经不同。
到这里,我想无须解释,你也一定明白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叫做“出死入生”了吧?
补品与药品
有一个同学和他的父亲都生病进了医院,饱受病痛折磨。痛定思痛,这位同学对父亲说:“花这么多钱吃药,倒不如在健康的时候买些补品来吃。”
吃补品是防患于未然,让健康者更健康;吃药品则是亡羊补牢,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都知道这一点,但是知道并不等于做到。
在经济特区深圳,人们是这样表达的: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也说过:教育及训练员工很贵,但不做的话代价更贵。
这些不同的表达都是关于生活态度的:面对一些我们始终都要做的事,逃避是没有用的。你是主动进取呢?还是被动执行?
想一想,面对企业、工作、家庭、情侣、朋友,我们有多少时候是可以选择补品而不是药品的?
你会做出正确选择的,我知道。
毕竟和吃药比较起来,进补更合算。而且,显然滋味要好得多。
团队精神
在我们为企业所做的训练之中,最多的是关于团队精神的。这说明了一种需求。
有一个故事,不知发生在何朝何代。说的是一位父亲在临终时把所有的儿子叫到身边,然后,他让儿子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团队精神的“体验式学习”。
他拿了一支筷子,让其中一个儿子折断。这个轻易就折断了。
他又拿十支筷子,让那个儿子折断。那个儿子无法折断了。
父亲用这种方式告诉儿子们团结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少数民族版,只不过,把其中折筷子的情节改成了折箭。
国外也有一种说法:依靠个人100%的力量,倒不如依靠100个人1%的力量。
可见,不管现代、古代,不管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年前,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一条虫。
你可能不承认这种“虫”理论。不过你大可不必为此生气。因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别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这不值得。
其实,如果你是真“龙”的话,你可以有一种比生气更好的方法——用行动证明他是错的。
别怕犯错
害怕犯错是最大的错误。
“敢去做就是好事。你现在缺少的只不过是经验。”在我刚到公司不久时Lawrence对我这样评价。后来,他又对我说了另外一句话:“害怕犯错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
这让我对自己有一个警醒。
害怕犯错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安全的环境里面,不愿冒险。
“做多错多,能够不做最好不做,或者尽量少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诸如此类的对话就是犯错的具体表现。甚至,这些对话渐渐演变为一些人的处世态度。
这样的结果是失去锐气、创意和活动,心态保守,不敢去尝试新事物。
事实上,从不犯错的人是没有的,从不犯错的人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犯错的时候,往往也是我们自我反省、自我学习的好机会。正如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说的:我们允许下属犯错误,如果哪个人在几次犯错误之后变得“茁壮”了,那对公司是很有价值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犯错是在交那笔不得不交的学费。
当然,别怕犯错也不是说可以永远犯错,更不应该犯同样的错。允许交学费,但也不能光交学费不毕业。
人们习惯于为成功者献上鲜花和掌声,但在很多时候,如何对待失败者,往往会决定一个团队或者一个企业的成败。
总之,建立正确的态度,我们就能够处理好自己与错误的关系,就能够超越错与对的二元对立去做事、去成功。
每一天
有一部名叫《鬼眼》的美国影片,说的是一个能与鬼魂交流的孩子。我对那些离奇的情节并不太感兴趣,但其中有一个细节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那是影片快结束时,那个特异的孩子决定告诉母亲困扰他很久的秘密:他能看见鬼魂。刚开始他母亲不相信,以为这个孩子出什么问题了。直到孩子说出这样一件事:“外婆回来过,她说你在她坟前问过她一个问题,她的答案是:‘每一天’。孩子接着问:“妈妈,你到底问了外婆什么问题?”
这时,他看见母亲泪流满面、哽咽不已。
他母亲回答道:“我问你外婆,她生前是否曾为我感到过骄傲。”
这是最好的嘉许,也是最好的激励。
常常是这样,一句嘉许或者激励的话语,会有起死回生的力量。
有一个高考状元在回顾自己的求学之路时说,很感谢他的父亲母亲。正是由于他们“二老”互相配合,一个不断鞭策、批评,另一个不断的鼓励、赞许,从正反两方面给予动力,自己才有今天的成绩。
教练技术中也一样有挑战与激励。让被教练者完成一些有时自已也没想到能够完成的目标。不管是压力还是动力,目的都是一个:让被教练者去赢。
去赢,母亲当然会为你感到骄傲。
每一天。
爱的自以为是的猪
放下执著,获取成功。
《爱的自以为是的猪》是日本的一本漫画书。它以漫画这种形式来表现了生活的道理。
我们从书名中就可以看出几分玄机。其重点在于自以为是的“是”字。在这里,“是”的意思是“真理”,通俗点说就是“标准答案”的意思。自以为是的意思就是自己以为自己的想法是真理,自己以为自己是对的。
漫画用一些浅显的例子来说明,当你自以为是的时候往往你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换一个角度,可能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了。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执著于自己的某些观点。
这本漫画的部分内容和教练文化有相似之处。
广州有一个从事广告业的学员分享了自己与客户交流的体会。
他说:学教练前总爱以自己的喜好来做事。自己觉得设计得靓的东西,如果客户认为不靓的话,就认为肯定是客户没眼光,不懂欣赏。就会千方百计去说服客户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造成了与客户的诸多矛盾。
而现在,他明白了自己的目的是要完成客户想要的东西,而不是要客户认可自己的审美观。然后,再进一步清晰客户的目标是什么,自己所做的事是否为了这个目标。如果是,就坚持下去;如果不是,就放下自己的执著。
他获得了客户的认同,同时也获得了新的定单。
好多教练家里都会有一些猪的玩具。不仅因为这些毛茸茸的玩具憨态可掬,可以作为装饰,更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多么容易自以为是。
学习与超越
真正的自我超越是没有止境的。
在“CCCP2000专业教练”小册子的教练导师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内容:“梁立邦……现肄业于南澳大利亚大学管理哲学博士。”“卫有恒……现肄业于英国利斯特大学科学硕士。”
这里的“肄业”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和“毕业”“结业”相对应,意思是“正在攻读,尚未毕业”。
他们都年近40,事业有成,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学习。这种精神比他们已有的成就更让人钦佩。
“树的方向,由风决定;
人的方向,自己决定。”
所以,我一定要一一
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
以明日之我,胜今日之我!
这是戴晨志《激励高手》封面的一段话。
很多企业的会议或训练中都引入了九点游戏。
这个原本属于几何范畴的游戏被人们引入企业管理,这件事本身就是一次思维的创新。而且,这个游戏确实能巧妙地启发人突破框框。
不过,当我们跳出九点之后,是否想过,还有一个新的九点在等待我们突破。我们又在那个新的九点、新的框框里呆了多久?得到一个答案的时候,不应该是一次完结,而是又一次探索的开始。
真正的自我超越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我们提倡终身学习。
因为,就像梁立邦和卫有恒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一辈子“肄业”于人生这我大学之中的。
大与小
学习从学习者开始。
在为某机构做的训练上,有的参加者认为某个练习太小儿科,用来训练学习还可以,但自己已经是MBA、博士,甚至博士后导师了,什么道理不懂,什么场面没见识过,哪里还需要学习这些东西。
针对这些问题,卫有恒说:“有智慧的人可以从小事上学会大道理。因为在小事上学习成本低。学了之后可以用在大事上。”
懂得在小事上学习的人是真正的聪明人,他在小事上学会的东西往往可以让他避免在真正需要时付出更大的代价。
有的人在理论上、概念上懂得非常多,但能用出来的、能变成成果的很少。而且这样的人很容易满足于自己概念上的“知”,动不动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因而不愿、不屑再去学习和行动。
能否在小事上学习也表明了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高低。学习能力高的人,可以在小事、在能力不如自己的人身上、在逆境中、在很低的条件下学习;而学习能力低的人正好相反。
很多人满嘴都是“学习型企业”。可是如果你不主动学习的话,再好的概念也没用。
因为,真正的学习是从学习者开始的。
以人为本
有一次,在谈到“人文机构”的概念时,Eva讲述了一部她看过的外国电影——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具有改革思想的年轻医生,他重视医学中人的重要性。
有一次,医院中的医师按照制度给其他学生讲解病例,用了一个病人为例。指着病人的身体讲了一大串如果病情恶化会如何如何之类的医学术语、理论。完全没有留意到病人在听的过程中已经紧张恐惧得不知如何是好。
那位年轻医生实在忍不住了,问了一个跟医学完全无关的问题:“请问这位病人叫什么名字?”
“哦,”那位医师这才意识到病人的存在,“这位是某某太太。”
病人这才缓过一口气来——终于有人意识到自己是个人而不是医学样本了!
后来,年轻医生自己办了一所医院。这所医院的宗旨不是关于医疗制度,而是病人本身。
在一些训练中,教练会要求参加者完成一些量化的目标。
其实,完成那几个数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和人建立一种崭新的关系。
人类努力工作、生产和劳动,但常常会忘了我们的初衷——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人本身。发展人文机构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善人的生活素质,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离开了人,任何数字、任何学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而教练,正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技术。
地球故事
电视片《地球故事》中有一位非常出色的非洲猎人。他以狩猎为生,直到一位西方摄影师慕名而来,请他做向导。他从这位摄影师那里学到的第一课就是:把大象的生活画面拍下来,卖录相带所赚的钱,远远超过杀死一头象所赚的钱。
后来,这位猎人变成了一位环境保护者。
这里面,首先是观念的转变,由此带来了行动的转变。
在工作和生活中,在和他人的相处中,有多少时候我们扮演着狩猎者而不是环保者的角色?又有多少无辜的“象”曾被我们射杀?
你是否从那位猎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看到其他的可能性呢?
教练文化的其中一个理念就是——转变观念,就意味着财富。
或者说,意味着更多的财富。
在公司里,我们将用过的纸翻过来,再利用一次,用于复印或写一些内部的东西。这种纸,我们称为“环保纸”。不仅仅是省钱,更重要的是保护环境。也许这一点点的行动对环境的直接影响微乎其微。但是,它至少宣传了环保的观念,培养了环保的意识。
我们曾提出:一树在你手,百鸟有归巢。
人、鸟、树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所以我认为环保就是:和他人、和植物、和动物、和整个大自然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关系。一种让人、鸟、树都拥有持久快乐的关系。
环保意识是一种系统思考的思维模式。
这是必须的。毕竟我们,我和你,亲爱的朋友,正如一本杂志上所说的,都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谁也无法逃离孤岛上。
过把教练瘾(一)
在教练技术学习中,有一个参加者分组互相练习教练的过程。我们一组四人,我教练的对象是阿明。
她说:“我近来感觉比较烦躁。”
“烦躁什么呢?”
“主要是我想自己出来做事,但孩子要上学,我又要去接送。很矛盾,所以烦。”她说。
“你的目标是什么呢?”我开始运用教练四步技巧的第一步。
“我想自己做事,又想照顾好孩子。”我感觉她回答的是心里话。
“那么,烦躁对你实现目标有没有帮助呢?”我问。
“没有。”
“那你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我继续发问。
“本来也请了人,他们找不到路。”阿明回答。
“是他们真的找不到呢?还是你担心他们找不到呢?你有没有让他们试过?”这是教练四种能力中的区分。
“对,我应该让他们试一下。”她笑着说。
“什么时候?”这时,练习时间到了。我赶快问完最后一个问题。
结束后我感到非常开心,不仅仅因为我在小组中得分最高,更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真的有能力教练别人、帮助别人。
我体验到教练们所说的满足感。
过把教练瘾(二)
学完教练技术后几天,同学阿光打来电话,希望能得到一些教练。
是什么回事:一个和他友情很好的女孩告诉他。结婚后丈夫对她很不好,她宁肯自己住办公室,也不想再和对方住在一起。她想离开丈夫回娘家,又怕父母不接受;想离婚,又怕会被社会鄙视,担心其他男孩子不愿接受她。
阿光看见她痛苦,想帮助她,但不知从何入手,觉得自己无能为力。
我听完后,开始了我的教练。
*我说:“你有没有留意其实她的担心只是她的假设——父母、社会、别的男孩子可能真像她想的那样,不接受她。但也可能事情完全和她想的不一样。她的担心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而已。还有,你应该让她清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如果她选择的真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何必在乎别人的态度呢?”*
阿光很高兴地说:“看来你在教练技术中确实学了很多东西。
我本来觉得没有办法的,但是现在觉得自己可以搞掂了。
#我又说道:“你有没有发现,刚才你告诉我觉得没有办法帮助她。而现在你还没有给那个女孩打电话,她也不知道你有了这些想法,并没有做出任何改变,你就觉得可以搞掂了。”
“是哦。”阿光同学也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能不能搞掂这件事,是谁的问题呢?是关乎那个女孩呢?还是关乎你自己?”
“对,是我的问题。”阿光回答到。
“那你会怎么样呢?”我追问到。
阿光说了他想采取的行动,还分享了很多他的感受。#
如果你是个细心的读者,你一定注意到前面出现了两“*”符号和两个“#”符号。不要以为这是印刷错误。这是一个方便读者区分的符号。区分什么呢?听听Lawrence的。
在我将此事拿去请教Lawrence时。他告诉我:前面部分(即两个“*”号中的部分)是在做顾问的工作,是教练的顾问。是在教别人去区分、去做一个教练的方法。后面部分(即两个#号中的部分)才是做教练的工作。
以自己的经验教对方方法(不管什么方法)的是顾问;而针对对方心态,让对方照镜子、看自己的就是教练。这就是顾问与教练的区别。
干脆去做
学员阿静有一次出差花了一笔费用,想拿去报销,但不知道这种情况能不能报销。于是她很犹豫,怕被拒绝,很没面子。
但后来她转念一想:不做,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不能报销;做了,可能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不能报销,还有一个是可以报销。多一个可能性,为什么不选择后者呢?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