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心理学导论

_15 赵坤 张林(现代)
1、哈尔霍恩(HARSHORNE)和梅(MAY)的品德测验:品德测验可以用来测量诚实、自我控制等行为特点。如在考试时,试题多而简单。考试后将试卷复印,要求学生批改自己的试卷,并附有标准答案。收回试卷后再将两种试卷对照,即可发现学生是否为了提高分数而修改答案。又如,另一种测量诚实的方法,被称为“不可能的成绩”,在测验时,要求学生闭目用笔把点画在10个圆圈内,连做3次,每次点10点,点中1个得1分。如果被试确实亲人指示紧闭双目,3次画点的部分不会超过13分(这是因为经过多次测定,每次最多点中4~5个),如果超过13分,说明被试可能不诚实(测试时没有闭目,而偷看)。
2、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的“拾柴禾”实验:这个实验用来研究儿童的勇敢性。实验者以保育院40个小朋友为对象。实验时把一些湿的盯放在宿舍近的地方,而把一些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在冬天的夜晚要求儿童去取柴烤火,实验者发现有些孩子勇敢地到山沟里取柴,有的边走边埋怨,大部分孩子怕黑,宁愿就近取柴。然后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教育,去山沟里取柴的孩子逐渐多起来了,但仍有20多个孩子没有多大变化。在9个月的时间内,研究者观察到儿童在勇敢方面的差异,有的是勇敢的,有的是动摇的,有的是畏缩的,贪图方便的,有的是胆怯的。
3、苏联心理学家谢列布亚科娃的教育实验:为了测量儿童的自信心,设计了一个教育实验。她要求被试对3组难、易、中程度不同的9个算术题有选择性地回答,发现学生在挑选问题时,大体上有3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在挑选问题时是稳定而适当的,这部分学生的性格被认为是有自信心;另一部分学生挑选不能胜任的问题,这部分学生的性格被认为是自负的;再有一部分学生不敢挑选稍难而只挑能够回答的问题,这部分学生的性格被认为是缺乏自信心。然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分别进行不同的教育。
二、问卷法
问卷法是测量性格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常在问卷上列出许多问题,由被试去回答。多数是是非题和选择题。这种方法使用极为方便,题目、记分、评分都经过标准化。但是,被试的回答是主观的回答,有真、有假,也可能有意回避一些问题。在有些问卷中,编制一些题目来测验被试回答的可靠性。问卷法可以个别测验,也可以团体测验。有些问卷测量一个性格特征,有些问卷测量几个性格特征。
常用的问卷有下列几种:
(一)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题
该问卷是本世纪40年代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哈撒韦(S。R。HATHAWAY)和麦金利(J。C。MCKINLEY)制定的。因为它可以同时测量性格的许多特征,因此称为多相个性问卷。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应用和筛选,它在临床和研究中应用愈来愈广。
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MinnesotaMultiphasicPersonalityInventory,简称MMPI)的1966年修订版(MMPI-R)确定为566题(其中有16题是重复的,用以检验被试反应的一致性,被试回答是否认真)。所有的题目按性质可以分为26类。该问卷有10个临床量表,可以得到10个分数,代表10种人格特质。该问卷有4个与效度有关的量表,去考察被试作答的态度。如果被试在4个量表中得分特别高,则表明被试没有诚实地、认真地作答。在测验时,被试对每一个问题选择一个“是”、“否”或“不能回答”。一般测验用45分钟,最多90分钟,如果被试文化水平低可以超过2小时。
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的题目举例:
1、我喜欢看机械方面的杂志
2、我的胃口很好
3、我早上起来的时候,多半觉得睡眠充足,砂脑清醒
4、我想我会喜欢图书管理员的工作
5、我很容易被声音吵醒
6、我喜欢看报纸上的犯罪新闻
7、我的手脚经常是很暖和的
8、我的日常生活中,充满着使我感兴趣的事情
9、我现在工作(学习)的能力,和从前差不多
10、我的喉咙里总好像有一块东西堵着似的
11、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去了解自己的梦,并从中得到预兆和启示
12、我喜欢神话小说或侦探小说
13、我总是在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工作的
14、我每个月至少有一两次泻肚
15、偶尔我会想到一些坏得说不出口的事
16、我觉得世道对我太不公平
17、我的父亲是个好人
18、我很少有大小便不通的毛病
19、当我接受一件新的工作的时候,总喜欢先打听一下,谁要继续我的工作
20、我的性生活是满意的
(二)加州心理问卷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高夫(H。G。GOUGH)设计了加州心理量表(Galiforniapsychologyinverntory,简称CPI)。该量表有一半题目来自MMPI,另一半反映正常青少年和成人的个性:CPI与MMPI不同的是它更强调正常。
该问卷由480个“是否型”的题目组成,分成18个量表,可以个人施测,也可以团体谢测。它适用于13岁以上的正常人。该问卷有男性常模和女性常模。该问卷包含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它除测量被试现在的性格特征外,还可以预测被试今后的学业成绩、犯罪倾向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如果被试几乎在所有分数方面都超过平均标准分数线,则他可能在社交和智力这两个方面发展较好,否则可能在人际关系适应上发生困难。此外,主试还应注意各组量表的相对高度。
(三)卡特尔16种个性问卷
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卡特尔(R。B。CATTELL)教授采用系统观察法、科学实验法以及因素分析统计法确定16种个性根源特质。据此,他编制了16种个性因素问卷(SixteenPersonalityFactorQuestionnaire简称16PF)。16种根源特质高分者特征和低分者特征,已在本章第四节中说明。
16种个性因素各自独立,每一种因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度极小。每一种因素的测量能认识被试的某一方面的个性特征,整个问卷能对补能工巧匠的16种个性因素综合了解,从而全面地评价被试的个性。
16PF适用于16岁以上的青年和成人,它有A、B、C、D、E五种复本。A、B为齐全本,每卷各有187题。C、D为缩减本,每卷各有106题。E是专门为文化较低的被试编制的实验试本,有128题。16PF在德、法、意、日等国已有修订本。
刘永和和梅吉瑞将原测验的A、B两种合并,在1970年发表中文修订本(187题,每个特质包括10~13题),并在港台地区测验中国学生2000人,作出常模。我国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李绍衣等同志于1981年在刘、梅两氏修订本基础上进行修订。后由华东师范大学戴忠恒教授和祝蓓里教授等进一步作了修订。
16PF的每一个题目都有3个供选择用的答案(A、B、C),这就可以使被试有折衰的选择,避免“二选一”时不得不勉强作答的缺点。如果答案与记分标准符合者给2分,相反给0分,中间者给1分。16PF可以个别测验,也可以团体测验。有高中以上阅读能力者应在45~60分钟内完成。统计测验证明:16PF信度、效度较高,编制比较科学,施测比较简便等优点。
16PF不仅能明确描绘出一个人的16种个性因素,而且还可以推算出许多描绘个性的双重因素,如:适应——焦虑;内向—外向;感情用事——安详机警;怯懦——果断等。卡特尔还拟定一些公式用于心理咨询和升学就业等。
卡特尔16处个性因素问卷的题目举例:
……
3、机会的话,我愿意:(A)到一个繁华的城市去旅行;(B)介于(A)、(C)之间;(C)游览清静的山区。
4、我有能力应付各种困难:(A)是的;(B——不一定;(C)不是的。
5、即使是关在铁乱里的猛兽,我见了也会感到惴惴不安:(A)是的;(B)不一定;(C)不是的。
6、我总是不敢大胆批评别人的言行:(A)是的;(B)有时如此;(C)不是的。
7、我的思想似乎:(A)比较先进;(B)一般;(C)比较保守;
8、我不擅长说笑话、讲有趣的事:(A)是的;(B)介于(A)、(C)之间;(C)不是的。
9、当我见到亲友或邻居争吵时。我总是:(A)任其自己解决;(B)介于(A)、(C)之间;(C)予以劝解。
10、在群众集会中,我:(A)谈吐自如;(B)介于(A)、(C)之间;(C)保持沉默。
(四)YG性格问卷
该问卷是由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矢田部达郎等以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神速特的三种性格测验为基础,根据日本人的特点编制的。“Y”是矢田部达郎姓氏读章“YATABUTATSROU”的第一个字母,“G”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姓氏的第一个字母。该量表测定12个人格特质,12个人格特质的高分和低分。每个特质有10个题目,共120题。
测验时,要求被试在与他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问题后在“是”上划“+”;与他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总理2后在“否”上划“+”;不能确定时则在“?”上划“+”。记分时,大多数题目(有小部分题目的记分相反)被试答“是”者记2分;答“否”者记0分;答“?”者记1分。
通过测验不仅可以显示出被试的性格特质,而且还能进一步评定被试的性格类型。他们将性格类分为5类。
当前,国际上所广泛流行的性格测验都是根据特质论编制的,虽然可以对各种特质进行测量,但是缺乏对个性从整体上进行概括和评定。YG性格测验则兼顾了类型论和特质论两者的优点,突破了它们各自的局限。它的信度和效度都较高。YG性格问卷的题目数量也比较适中,但它也存在一般问卷法的缺点,如由于被试的自我防卫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的虚假,等等。
YG性格测验在日本被广泛地应用,在我国近年来有不少地方对它进行了应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孔克勤副教授对该问卷进行了修订。孔克勤副教授等使用YG性格问卷对华东师范大学87~90级本科全体新生约5000人进行心理素质测量.结果表明,理想的性格类型D型较多(占51.5%和42.1%),E型虽少,但仍有一定的数量(占11.7%和13.2%).性格类型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D型中心理健康者远多于其他类型,E型中心理不健康者则远多于其他类型(均为P<0.05)。
YG性格问卷题目的举例:
1、以结识各种各样的人为乐事吗…………………………………………是?否
2、在人群中总是退缩在后面吗……………………………………………是?否
3、欢喜思考困难的问题吗…………………………………………………是?否
4、不喜欢老是做一种固定的工作吗………………………………………是?否
5、和周围的人合得来吗……………………………………………………是?否
6、一刻也不能清闲,总是不干点什么就觉得不舒服吗?………………是?否
7、认为世界上的人都是不管别人的事情的吗……………………………是?否
8、常常无缘无故地有时高兴有时悲伤吗…………………………………是?否
9、只要有人在旁观看就不能工作下去吗…………………………………是?否
10、经常担心会不会失败吗…………………………………………是?否
11、情绪经常流露在脸上吗…………………………………………是?否
12、常常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吗………………………………………是?否
……
61、喜欢与人交往吗…………………………………………………………是?否
62、一到上级面前就感到紧张吗…………………………………………是?否
63、对什么事都要好好想一想,否则就不放心吗………………………是?否
64、经常与人一起欢闹吗…………………………………………………是?否
65、做事比别人快吗?……………………………………………………是?否
66、不愿意过平凡生活,想干一些不建党的事情吗……………………是?否
67、认为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事的吗……………………………是?否
68、常为睡不着觉而苦恼吗………………………………………………是?否
69、常因一点点小事而妨碍工作吗………………………………………是?否
70、常因怕难为情而不敢与众不同吗……………………………………是?否
71、常因精力分散而思想不能集中吗……………………………………是?否
72、经常详细地回想过去的失败吗………………………………………是?否
…………
109、在人多的场合下也不慌张吗…………………………………………是?否
110、怕在人前说话吗………………………………………………………是?否
111、有深思问题的倾向吗…………………………………………………是?否
112、脾气直爽吗……………………………………………………………是?否
113、动作敏捷吗……………………………………………………………是?否
114、无聊时寻求强烈刺激吗………………………………………………是?否
115、总是感到别人没有充分地认识自己,没有给自己以足够的评价吗…是?否
116、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吗………………………………………………是?否
117、常将琐碎小事放在心上吗……………………………………………是?否
118、能不受干扰而当机立断吗……………………………………………是?否
119、容易动感情吗…………………………………………………………是?否
120、经常感到精力不足吗…………………………………………………是?否
三、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是主试向被试提供无确定含义的刺激,让被试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出来,以确定其性格特征。投射测验有昨于主度对被试作整体性的解释、探讨潜意识。但是,投射测验计分困难,目前还缺乏方便、有效的信度和效度标准。
国内外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默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一)罗夏墨渍测验
罗夏墨渍测验(RORSCHACHINK-BLOTTEST)是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H。RORSHACH)所创。罗夏开始用画片来测验病人,后来改用墨渍图。先用一张纸中间滴上墨法,然后把纸对折,用力古下,使形成对称的但开头不定的图形。罗夏墨渍测验共有10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印有一个双侧对称的墨渍图。其中5张为浓淡不同的黑白图,2张为红与黑的图,3张为几种颜色混合的图,测验时逐绑问被试看到了什么?图形象什么?看图时想到了什么?
一般从3个方面进行计分和解释:
1、定位:被试对图形整体反应还是部分反应?
2、决定:被试反应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墨渍的形状,还是颜色,把图形看作静的还是动的?
3、内容:被试把图形看作什么?是人,还是动物,还是特体?
有些学者还从独创和从众方面进行分析,即被试的反应与一般人相同,还是他个人独创的。
当主试出示图片后,被试回答:有两只熊,熊掌贴着熊掌;或者,也可能是在打架,红色是打架流出来的血。解释:被试一开始的反应即为“动物”,提出看到两只熊,就是一个普遍的反应。指出熊在玩拍掌,表现出嬉戏、幼稚的行为。随后是敌意举动的反应,对颜色反应与血联系起来,显示他不可能不克制自己的环境的反应。他是否用嬉戏、幼稚的外表来掩饰敌意和破坏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可能会影响他对环境的处理上。
(二)主题统觉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APPERCEPTIONTEST,简称TAT)由美国心理学家默里(H。A。MURRAY)和摩根(C。D。MORGAN)等人编制。全套测验包括黑白图片30张和1张空白卡片。有些图片比较明显,有些图片比较模糊,14岁以上的被试,分为男子组、女子组;14岁以下的被试,分为男孩组、女孩组。这些图片可以分成9类;公用图片、男孩专用图片、女孩专用图片、男孩女孩共用图片、男孩男子共用图片、女孩女子共同图片、男子专用图片、女子专用图片和男子女子共同图片。测验时,根据被试的年龄和性别把图片分成4组,每组选用20张图片(其中一张是白卡)。分两次实施,每次使用图片10张。每次呈现一张图片时,要求被试根据图画内容的主题,通过想象活动,自由地编一个故事。故事要求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1、图片中的情境及其发生原因
2、图片听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3、可能发生什么结果
TAT中的12F图片,是一张女子专用图片。画画有一位青年女子的头像,后面有一位青年女子的头像,后面有一个正在做鬼脸的老妇人。被试看了这张图片编造故事:这是一位多疑女子。她正在照镜子,后面的老妇人是她想像中自己的老年。她受不了这种看法,发疯了、摔掉镜子冲出屋子,在精神病院度过终生。
TAT中的图片5,是一个中年妇子站在半开的门旁,向室内观看。被试是一位30岁左右的女子,她看了这张图片后编造故事:一位妈妈下班后回家,开门一看,感到惊喜,因为早晨上班匆忙,没有时间收拾房间,家中很乱,现在却变得十分整洁,不仅桌椅都揩得干净,而且花瓶里还插着美丽的鲜花,使人感到愉快。但不知道是谁收拾的?妈妈忽然看到高高的书橱没有整理,心中一下全明白了。故事反映被试自己的家庭情况,被试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有一个体贴父母又爱劳动的孩子。
第十七章 能力
第一节:能力的概述
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和活动紧密联系着。一方面,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掌握活动的速度和成果的质量被认为是能力的重要标志。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指出:如果一个人能迅速地和成苗掌握某种活动,比其它人较易于得到相应的技能和达到熟练程度,并且能取得比中等水平优越得多的成果,那么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有能力的。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因素是多方面的,能力是个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不是唯一的条件。个人的知识经验,活动动机和身体健康状况等都是完成活动所必需的,所以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个人现在实际“所能为者”;其二是指个人将来“可能为者”。个人“所能为者”是指一个人的实际能力。例如,一分钟内能打出60个英文单词,会开飞机,能讲几种外语等等。个人“可能为者”是指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密切地联系着。潜在能力是实际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实际能力是潜在能力的展现。
为了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单一的能力即使达到高度发展水平,也不能称为天才。例如,仅有非凡的记忆力,不能称为天才。天才并非天生之才。它是在良好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加上自己的主观努力发展起来的。天才和天才人物,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社会的进步,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会激发不同天才的发展。恩格斯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时指出:“这是一个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进步的革命,是一个需要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候。
二、能力和知识
在教学工作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失调。“就是这个意思。
在能力和知识的关系上,曾有过形式教育派和实质教育派的争论。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他们认为,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不可能全部灌输给学生,教育与其灌输知识,不如发展能力,教师应该用一些专门的知识去发展学生的智力。他们重视拉丁文、数学和古典文学等学科的教育,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他们认为,学生的心灵是一个容器,需要各种具体知识来充实,学生掌握了知识,也就发展了能力。他们重视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虽都有其合理的方面,但都具有片面性。到了20世纪,两个学派对自己的观点都进行了修正,双方的观点逐渐接近。
当代心理学认为,能力和知识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着。
区别是,第一,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例如,关于音程、和弦、音阶等的概念和理论属于知识范畴,而听音、辨音、节奏感和曲调感等属于能力范畴。又如,证明几何题时,所用的公理、定理和公式等属于知识范畴。而证题过程中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等属于能力范畴。第二,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得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知识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发展的。人的知识在一生中可以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地积累,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能力和知识又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组织得当、方法合理的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发展着能力。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得到发展。孔子说过:“多学近乎智“。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必然有一系列的智力操作,在不同程度上发展着自己的智力。例如,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写作知识,就可能提高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一个人的能力影响着他掌握知识的快慢、难易、深浅和巩固程度。智力发展高的学生,掌握知识又多又快;智力发展低的学生,掌握知识时常常有较大的困难。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能力和知识密切联系着,相互促进。
应该说明,能力是人获得知识的基本条件,个人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性格特征等都影响着人们获得知识的速度、深度和巩固程度。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直接地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确定他的能力高低。
三、能力的种类
人的能力种类很多,可以从不同的标准对能力进行分类。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的掌握知识。
一般能力和认识活动紧密地联系着。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就是通常说的智力。
2、特殊能力
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一般认为: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一个人可以具有多种特殊能力,但其中有一、二种特殊能力占优势。研究表明:同一种特殊能力,包含有多种成分,其中各种成分对活动的作用是不同的。例如,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和想象能力、音乐情感能力和音乐动作能力。这些能力使人们成功地完成音乐活动,但一些人可能音乐情感能力占优势,另一些人可能音乐记忆能力占优势等等,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就构成各种独特的音乐才能。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密切地联系着。一般能力是各种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般能力的发展,就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各种活动,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要成功地完成一项活动,既需要具有一般能力,又需要具有与某种活动有关的特殊能力。在活动中,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共同起作用。
(二)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3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
2、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被认为是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成为顺利地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
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紧密地联系着。认知能力中必然有操作能力,操作能力中也一定有认知能力。
3、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都被认为是社交能力。在社交能力中包含有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能力按照它参与其中的活动的性质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1、模仿能力:模仿能力指信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例如,成年人学画、习字时的临摹,儿童模仿父母的说话、表情等等。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他指出:通过模仿能使原有的行为巩固或改变;使原来潜伏的行为表现出现;习得新的行为动作。
2、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在创造能力中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吉乐福特等人认为,分散思维表现于外部行为就代表个人的创造能力。重视分散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的作用,并不掩护集中思维的作用。人们在进行创造思维时,整个过程反复交织着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一般认为,创造能力包含独特性和有价值性两个基本特征。但对这两个基本特征的看法上有不同的意见。例如,黑菲伦等人认为,创造是提供对整个社会来说独特而有社会意义的活动,人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说有创造能力。罗杰斯等人则认为创造的独特性和有价值性的标准应该是创造者自己,不必上升到社会的高度。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创造能力是在模仿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一般总是先模仿,然后创造,从模仿到创造。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创造是模仿的发展,把能力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是相对的,模仿能力中包含有创造能力的成分,创造能力中包含有模仿能力的成分。这两种能力相互渗透着。
第二节:智力和智力结构
一、什么是智力
智力(INTELLIGENCE)又称智能或智慧。
智力是心理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概念,但由于它的复杂性,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在西方,对智力的解释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智力是个体学习的能力:有些学者认为,智力就是个体学习的能力。个体的学习成绩就可以代表智力的水平。智力高的学生,学习快、掌握的知识多;智力低的学生,学习慢、掌握的知识少。例如,伯金汉认为:“智力就是学习能力”;亨孟认为:“智力就是获得知识和保持知识的能力。”他们从智力来推断学习能力,或由学习能力推断智力。如克龙巴赫认为:智商130的人,可以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智商120的人,可以大学毕业;智商115的人,可以读到大学一年级;智商110的人,可以高中毕业,有一半机会大学毕业等等
(二)智力是个体抽象思维的能力:有些学者认为,智力高的人善于抽象思维,善于判断和推理。例如,法国心理学家比标认为,智力是“正确的判断,透彻的理解,适当的推理”能力。又说:“善于判断,善于理解和善于推理是智力的三种要素。”美国心理学家推孟认为,个体的智力与他的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
(三)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有些学者认为,智力愈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就愈强。在西方最早给智力下定义的德国心理学家斯胖认为:“智力是指个体有意识的以思维活动来适应新情境的一种潜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
(四)智力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这是一种操作性的定义,对智力的内涵并没有作出规定。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离开了智力测验,几乎无法了解智力的含义。例如,弗里曼认为,“智力就是运用智力测验所测到的东西。”史蒂芬斯认为,“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量的事物。”希尔加德认为,“智力是智力测验所测定的结果。”
近年来,心理学家采用综合性的定义。布朗认为,智力是学习能力、保持知识、推理和应付新情境的能力。日本心理学家矢田部达郎认为,智力是“很好理解、记忆事物,在面临新问题时,利用自己的知识、有效地解决它的能力。”综合式的定义虽然比较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面各种定义的片面性,但在揭露智力的本质上则可能变得暧昧了。
我国较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智力究竟由什么因素所组成,以及如何组成这是当代心理学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迄今为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形成各种不同的智力结构理论。探讨智力的结构对于深入了解智力的本质,合理设计智力测验,确定发展智力的策略都是必要的。
二、我国学者的智力结构理论
(一)我国古代的智力结构理论
在我国先秦诸子的书里,“智”与“知”常常是通用的。古代史书《国语》把智力概括为:“言智必及事”,三国(吴)韦昭注:“能处事物为智”,所谓“能处事物”大体上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教科书中讲的“能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我国古代学者通常把智力理解为认知。并且和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脱离了人的具体活动,就谈不上智力。
(二)朱智贤的智力结构理论:朱智贤教授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方面的心理特笥,它主要包括:(1)感知记忆能力,特别是观察力;(2)抽象概括能力(包括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3)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结构。
(三)林传鼎的智力结构理论:林传鼎教授把智力定义为: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他指出智力活动包括下列几个侧面:1、思维;2、创造力;3、解决问题的能力;4、元认知能力。元认知指对个人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的作用大体包括3个方面内容:(1)元认知知识;(2)元认知体验;(3)元认知技能。
(四)吴福元的智力结构理论:吴福元教授提出智力的三亚结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智力由素质结构、认知结构(智力因素)和动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这三个亚结构有机地综合为一个整体。素质结构是指人的遗传因素和由遗传得来的先天素质,如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与神经类型的特点。认知结构,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基本能力。这是智力的一般能力。动力结构,指个体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心理倾向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它属于个性中的动力体系。
(五)五极盛的智力结构理论:王极盛教授认为,个体的智力结构是由5种基本能力所组成: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这5种基本能力是智力结构的5大要素,它们在智力结构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起着独特作用。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接收器,接受来自外间世界的信息;记忆力是智力结构的储存器,保存与检索各种信息;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加工器,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想象力是智力结构的翅膀,使各种信息有活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结构的转换器,它是智力转达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他指出,在智力结构中创造力量重要,它主要不得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所组成。
三、学者的智力结构理论
(一)单因素论:智力单因素论者认为,人的智力有高低,但只有一种,智力指一种总的能力。例如,高尔顿、比奈、推孟等人都认为,智力是单因素的。所以他们编制的智力测验量表只提供单一分数(智商),只测量一种智力。
(二)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他认为,智力可以被分析为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所构成。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必须依靠这两种因素。他认为,一般因素是智力的首要因素,它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一般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是遗传的。斯皮尔曼还发现有5类特殊因素:(1)口语能力因素,(2)数算能力因素,(3)机械能力因素,(4)注意力,(5)想象力。他认为,还可能有第6种因素,即智力速度。他指出,每一个人的G因素和S因素都不相同,即使具有同样一种S因素,但程度上是不同的。
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相互联系着,其中一般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关键和基础。智力测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广泛取样以求得一般因素。他认为,人要完成任何一项作业都是由G因素和S因素决定的。V代表词汇测验,A代表算术测验。这两套测验结果出现正相关,因为每种测验中有G因素,但它们不是完全相关,因为每种测验中包含有S因素。后来,他认为可能有群因的存在,它在活动范围上处于中间地位。但他并没有放弃他最初的G因素和S因素的观点。
(三)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第一个以多因素论来解释智力。他认为,可能有三种智力:(1)抽象智力,包括心智能力,特别是处理言语和数学符号的能力;(2)具体智力,即个体处理事物的能力;(3)社会智力,即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能力。他还设计了CAVD智力量表。包括填空补缺(C)、算术(A)、词汇(V)、执行批示(D),主要测量抽象智力
(四)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是群因素论的主要创导者。他凭借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突破过去的智力因素理论的框架,提出了“基本能力”学说。他认为,智力包括7种平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的不同搭配,使构成每一个独特的智力结构。
瑟斯顿所提出的7种平等的基本能力是:计算(N)、语词流畅(W)、语词理解(V)、记忆(M)、推理(R)、空间知觉(S)和知觉速度(P)。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可用椭圆形V1、V2、V3、V4代表4种言语能力测验,椭圆形S1、S2、S3、S4代表4种空间能力测验。各种言语测验和各种空间能力测验都有相当高的相关。V和S分别代表语词理解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但这两种能力是分立的,彼此不相关。
瑟斯顿设计了许多测验,然而,测验的结果和他的设想相反,各种能力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在相关。这就说明各种能力并非是独立的、彼此无关的。
瑟斯顿修改了自己的看法,提出次级因素的概念。他认为,斯皮尔曼的G因素可能就是这种次级因素。但他指出,在评价一个人的智力时,分析特殊能力更为有用。
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论和群因素论对认识个体的智力结构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他们把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绝对地对立起来。后来,斯皮尔曼和瑟斯顿都修改了自己的看法,观点趋于接近。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现在可以称为“一般因素——群因理论”,而瑟斯顿的群因素说,现在可以称为“群因——一般因素理论”。
(五)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用因素分析法研究智力,否认G因素的存在,坚持智力因素的独立性。他认为,智力结构应该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去考虑。
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心理活动或过程。操作有5种:认知、记忆、分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评价。认知是发现或认识;记忆是保持已经认知的信息;;分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吉尔福特的创新,也是最富有特色的概念,它与创造力密切相关,分散意味着由一项给定的信息扩散而成多项信息,以答案的多元化为特征。吉尔福特把分散思维定义为:“由给定信息而产生信息,强调从同一个起源产生结果的多样化和数量,它往往体现出迁移的作用。”集中思维的起始条件比较严格,问题的要求也很明确,只能产生有限的结果。他认为,集中思维实际上是逻辑演绎能力,以答案的一元化为特征;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智力的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即信息材料的类型。内容有5种: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视觉是通过视觉器官获得的具体信息。听觉是通过听觉器官获得的具体信息;符号主要指字母、数字等;。语义指言语含义或概念;行为指与人交往的智力。
智力的第三个维度是产物,即信息加工所产生的结果。产物有6种: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蕴含。单元指字母、音节、单词、熟悉事物的图案和概念等等;。类别指一类单元,如名词、物种等等;关系指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系统指用逻辑方法组成的概念;转换指改变,包括对安排、组织和意义的修改;蕴含指从已知信息中观察某些结果。
从单元到蕴含是从最简单的产物到最复杂的产物。智力因素就有150种(5*5*6),图上的每一小立方体代表一种智力因素。
与传统的智力结构理论相比,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能更好的说明创造性。在“操作”维度上包容“分散思维”为全面地理解人类的智力作出了贡献;他还为测量分散思维编制了新的测验,这就为研究人类的创造性提供了工具。他的智力结构理论引导人们去探索新的智力因素。但是,吉尔福特否定智力的普遍因素存在,坚持智力因素的独立性,受到心理学家的批评。他的测验数据中有76%的相关系数具有显著性,24%的相关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他的智力结构模型中容纳了非智力因素等原因所造成。
(六)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英国心理学家阜南在1960年提出智力层次结构模型。他继承和发展了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认为智力结构不是立方体三维结构模型,而是按层次排列的结构。他把智力划分为4个层次,智力的最高层次是智力的普遍因素(G因素);第二层次分为两个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机械和操作方面的因素;第三层次分为几个小因素群,即言语理解、数量、机械信息、空间能力和手工操作等;第四层次指各种特殊因素。
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是斯皮尔曼智力二因素论的深入,他在G因素和S因素之间增加了大因素群和小因素群两个层次。他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又是智力层次结构理论的先导。他把大因素群分为言语和教育、机械和操作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近年来脑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持,即大脑左半球以语言机能为主,右半球以空间图象感受知机能为主。
(七)艾森克的智力结构理论: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和智力的层次结构模型。
1953年艾森克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该模型包括3个维度:心理过程(推理、记忆、知觉),材料(语词、数学、空间)和品质(速度、质量)。艾森克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和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相类似,艾森克模型中的“心理过程”维度与吉尔福特模型中的“操作”维度相类似;艾森克的“材料”与吉尔福特的“内容”相类似;艾森克的“品质”与吉尔福特的“产物”相类似。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艾森克的“品质”维度比吉尔福特的“产物”维度更能剖析智力的实质。在艾森克模型中的“品质”包括“速度”和“质量”。“速度”指被试在智力测验中的反应速度,“质量”指被试改正错误的多少和解决问题时的正确性和坚持性等。因为,用相同材料测验不同的被试时,被试的心理过程相似,但在品质上却有个别差异。如反应速度有快慢,错误有多少,坚持性也有不同等等。
本世纪70年代,艾森克根据瑟斯顿的6种主要心理能力之间的相关量和每种能力与G因素的相关量,提出了一种能力层次模型。不过,他认为斯皮尔曼的G因素是存在的,它是一般智力,是人类一切活动中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如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二层次是特殊能力,指人在各种专业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第三层次是与各种测验所测的内容相应的各种特殊能力的具体表现。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有理解数学符号的关系能力、概括能力和运算的敏捷性等,这些都是计算能力的具体表现。
(八)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在因素分析中发现了斯皮尔曼等人没有注意的一个重要事实,即他在再次进行因素分析时,发现一般智力因素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即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本世纪60年代他明确地阐明了他的两个G因素理论。
卡特尔认为,流体智力几乎可以参与到一切活动中去,所以称为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这些能力大部分是先天的和依赖于大脑的神经解剖结构的,并且多半不依赖于学习。卡特尔认为,晶体智力是经验的结晶,所以称为晶体智力。晶体智力是过去对流体智力应用的结果,大部分属于从学校中学到的能力,如词汇和计算方面的能力都是晶体智力。卡特尔认为,通常这两种智力包含在任何一种智力活动中,是很难分开的。流体智力是晶体智力的基础。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有着不同的发展曲线。流体智力随机体的衰老而衰退,随生理成长而变化,在14岁左右时达到顶峰,以后逐渐下降。晶体智力的衰退很慢,它随着年龄的增加不仅能够保持,而且还能有所增长,一般到60岁左右才开始缓慢衰退。
近年来,心理学家倾向于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对智力活动内部过程的分析,并重视元认知成分的作用。
(九)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顿伯格认为,当代的许多智力理论仅仅是对智力特质的描述,没有阐明智力活动的过程。他提出,应该用实验方法来分析智力的过程,对智力活动过程的要素进行分析。他提出,可以把智力看作心理上的自我管理。1985年,斯顿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该理论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1、成分理论:成分理论阐述解决问题时的各种心理过程,被认为是智力三元结构的核心。它又包括3个层次的成分:(1)元成分,它对执行过程进行计划和监控,并对结果进行评价。(2)操作成分,它接受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各种认知操作,并提供信息反馈。(3)知识习得成分,它学习选择解决总是的策略,学会如何解决新问题。
2、情境理论:情境理论说明智力在日常情境中具有适应当前环境、选择新环境和改变旧环境的功能。
3、经验理论:经验理论在经验水平上考察智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处理新情境的能力和心理操作的自动化过程。
(十)智力的PASS模型:达斯和纳格利里在本世纪90年代提出智力的PASS模型。他认为个体的智力活动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这三个认知功能系统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又执行各自的功能……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