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差距在哪里

_2 杨澜 (当代)
说,“虽然我的行为算是丑闻,但是并不卑鄙,请相信我。”
  《差距在哪里》 二伟大预言家
  在《时光机器》中,威尔斯曾预感人类将要面临进化危机。1914年这一危机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形式降临了。威尔斯也曾预言过现代战争的方式,在1903年出版的小说《装甲部队》中发明了坦克车,并在《空中战争》一书中预言了军用飞机的诞生。战争爆发后,威尔斯抛开了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的理想,全力支持英国参战。他认为,这场战争将结束一切战争。战后,英国及其盟友将会利用这次战争的胜利建立起“世界国家”。但是,在战争造成的巨大创伤面前,威尔斯突然有了一种幻灭感,随着战争的延续他的头发成把地脱落。他痛苦地发现所有国家包括自己的祖国都只会为自己的利益而战,国家的概念将构成对人类最致命的威胁。这次战争使威尔斯进一步确信,为了人类的进化,“世界国家”势在必行。他通过写文章和演讲宣传自由国度的理念,宣传一种拥有真正权力的世界联合政权。这样,战争就再也不是由个别国家控制的了。
  对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威尔斯非常不满,认为那只是一个舞台布景。他决定通过教育领域抨击国家主义,为此,他开始创作一部真正具有世界意识的作品,那就是全人类的历史。这是一个视野大胆的构想,更是一个前人从未尝试过的领域。令人惊叹的是,威尔斯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世界史纲》的研究和撰写。这是他疯狂工作的一年。《世界史纲》分24册出版,对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成为整个20世纪排行第二的畅销书,在出版的第一年便在英、美两国售出了200万册,这给威尔斯带来了巨额财富。现在他生活得像个王室成员,而且影响力巨大。
  日渐增长的声誉,也使威尔斯好色的名声变得众人皆知。女人们则对他顶礼膜拜,有一个崇拜者只穿着高跟鞋和雨衣来到他家,因为威尔斯不接受她,便企图割腕自杀。而另一个叫做奥德特·库恩的女子则获得了成功。这位充满异国风情的来自君士坦丁堡的女冒险家,给威尔斯写了许多充满激情的信。威尔斯与她终于成了情人,还在法国南部为她盖了幢房子。奥德特将新居命名为“鲁巴杜”,即“小上帝”的意思,这是对威尔斯的爱称。现在威尔斯和当初与里维斯在一起时一样,再次过起了双重生活,他在妻子爱米和情人奥德特之间平均分配时间。爱米知道他们的一切,但仍然遵守当年的协议,甚至还为他们在法国的新居送去了乔迁贺礼。在常人看来这似乎对爱米很不公平。然而事实上,爱米并不太在意,威尔斯虽然和不少女人都有纠葛,可与她的关系却是惊人地密切。
  1927年5月10日,威尔斯正和奥德特在一起时,收到了一封电报:爱米患了癌症。5个月后,她去世了。这对威尔斯的影响非常大,直到此时,他才真正意识到爱米对他意味着什么,她是第一个用相同的方式爱他的女人。爱米去世后,威尔斯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有时甚至有自杀倾向。他无法再度燃起对生活的激情,与奥德特的恋情结束了,还患上了糖尿病。失败感和徒劳感纠缠着他。这时,国家民族主义的威胁也日益严重。在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主义越来越猖狂。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威尔斯的书遭到了焚毁。在被纳粹扔进大火的书中包括《未来事物的形态》。1936年这部具有未来主义色彩的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在这部书中,威尔斯进行了一系列准确的预言,包括1940年开始的一场由德国入侵波兰引发的世界大战以及伦敦闪电战。小说描写得非常逼真,而改编成的电影简直就像是预演真实事件一样。威尔斯在书中也表达了他的理想,那就是未来的世界应该由精英执掌,靠科学技术推动。在电影首映式的几个月后,威尔斯度过了70岁生日。人们为这位英国文学界的泰斗举行了庆祝会。他被朋友、家人、以前的恋人和同事们包围着,然而他却不接受自己已经70岁的事实,不相信自己穿越时间的旅程即将走到尽头。
  1938年10月30日,美国东部发生了骚乱。当时主持人奥森·威尔斯正在电台广播威尔斯的《大战火星人》,作为万圣节的特别节目他采用了新闻报道的形式向人们宣布:火星人已经在新泽西州登陆,并且正在用一种热光杀害人类。广播在美国制造了一场狂热和恐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切和威尔斯在《大战火星人》中预言并描写的一场全民恐慌一模一样。第二年,在得克萨斯的一家电台,威尔斯与奥森·威尔斯相遇。他们讨论了《大战火星人》和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
  当威尔斯回到伦敦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了。战争期间,威尔斯没有像其他有钱人那样逃离自己的国家,他就住在伦敦摄政公园旁的公寓里,还坚持在伦敦闪电战期间参加消防巡逻。虽然身处一场世界大战的中心,但他仍然向人们传达出希望的讯息:“根据美国、俄国和英国的体制,只要他们能够控制局势,这也是他们完全能够做到的,那么他们就不会碰到任何抵抗的力量,他们就能摒弃政治上的分歧,消除国际争端,为长期的世界和平奠定基础。”这是威尔斯最后一次为人类的权利而呐喊,这份文件后来成为联合国组织的基石。
  自《时光机器》以来,威尔斯所有的作品都强调了人类进步的不安全性,人类的退化和灭绝的可能性,但他始终认为人类仍值得一搏,这就是他的勇气。在私下里,威尔斯并非如此坚强,他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都失败了。这种挫败感一直折磨着他,因为他传播社会主义的理想落空了;人们获得了更好的教育,并因此变得更理性的理想也落空了;原以为国际联盟是件有希望的好事,结果也是一场空。他信仰的很多东西都让他失望。
  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事件被曝光和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威尔斯真正感到了绝望。1914年在小说《解放的世界》中,威尔斯曾惊人地预言原子弹爆炸。这本书对原子弹的研发起到了一个小小的推动作用,因为它使研究人员里奥·塞拉德相信原子分裂是完全可能的。而对威尔斯来说,原子弹爆炸回答了自《时光机器》以来一直困扰着他的问题,那就是人类进化的结局问题。广岛事件后,他在自己的公寓里画了一幅壁画,表现了从恐龙到人的生物发展过程。在人类的形象下面,威尔斯写道:我们该走了。
  然而,就像《时光机器》的主角一样,威尔斯并不打算放弃对生命的追求。1946年8月13日,他最后一次走出家门参加选举。3个星期后,他死于肝癌,享年79岁。人们用隆重的葬礼纪念他。他认识的人几乎都参加了葬礼,甚至包括前妻伊莎贝拉。葬礼结束后,他的大儿子基普和他与小说家丽贝卡·维斯特生的儿子安东尼·维斯特一起将他的骨灰撒进了大海。威尔斯结束了他那令人惊叹的时光之旅,“我是英国人,但我算是早期的人类。我一直被流放在我所渴望的国际社会之外。我愿意向无数代人之后的那个更好、更广阔的世界致敬!或许日后,在那个世界中会有人愿意回顾并感激来自我这个祖辈的敬礼。”
  《差距在哪里》 三华尔街的魔法师:道—琼斯(图)
  自由人民,自由市场!  “道—琼斯”到底是一个人,一个公司,还是一个平均指数?虽然人们时常听到它,然而在我们周围却没有多少人真正知道“道—琼斯”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谁知道,在这100多年里,西方的各家报纸和广播,每天提到的最多的名字是什么呢?那就是“道—琼斯”。道—琼斯指数每天向大家报告股市的消息,也就是经济状况的消息。一块不断跳动阿拉伯数字的电子显示牌,红色表示上升,绿色表示下降。有人盼望红色,有人盼望绿色。这块牌子算不得什么风景,却吸引了最多视线的注意。投资者的心情也随之起落。它是一个代号,不仅广泛地渗入到美国金融文化中,而且遍布了世界每一个金融中心。事实上,道—琼斯还指两个人——查尔斯·亨利·道和爱德华·戴维斯·琼斯,他们共同创立了道—琼斯公司。而在道—琼斯指数以及“道氏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却不仅仅是这两位起到开创作用的奠基者,还有着许许多多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和发展道—琼斯指数与“道氏理论”的人们。
  《差距在哪里》 三查尔斯·亨利·道的成长
  查尔斯·亨利·道,1851年11月6日出生在康涅狄格州斯特灵的一个农场里。关于他工作和事业之外的事情,人们知道的微乎其微。在他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此后的很多年里,他一直在自家的农场里帮助母亲从事艰苦的劳动。大概十三四岁时,他离开了农场,后来还从事过20种不同的工作以赡养母亲。长期的艰苦生活磨炼了查尔斯·道的意志,使他变得成熟坚韧、谦虚谨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怀有自己的理想,从未放弃过努力。虽然只上过小学,但是查尔斯·道的最大梦想却是当一名记者。
  1872年,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21岁的查尔斯·道加入马萨诸塞州斯普灵菲尔德的《共和党人报》,真正成为了一名记者。这家报纸在当时的美国有着很好的声誉,而报社著名编辑赛缪·保尔斯更是业界的佼佼者。出色的学习能力和扎实勤奋的工作,使查尔斯·道很快就赢得了认可和尊重。不久他就被提升为助理编辑,到保尔斯手下工作。此后3年时间里,在保尔斯的训练指导下,他学会了很多有用的写作技巧,为他后来开创自己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75年查尔斯·道离开了斯普灵菲尔德,来到罗得岛州的普罗文顿斯,加入《普罗文顿斯晨星和晚报》报社工作。两年后,这家报社停业了。于是他就转到了《普罗文顿斯日报》。查尔斯·道很快就融入了新环境,干得得心应手,也越来越自信。在同事们眼里,他是一个大人物,有六英尺多高,甚至有点驼背,行为高傲,说起话来就像一个大学教授。在这里查尔斯·道遇到了他未来的合作伙伴——爱德华·戴维斯·琼斯。
  当时的琼斯年仅20岁,刚刚走出伍斯特专科学校的大门,即将步入在当地很有名气的布朗大学继续深造。年轻气盛的琼斯思维活跃,有人形容其就像一匹神经紧张的烈马,脾气暴躁,却拥有闪电一样的思维。很难相信他与安静的查尔斯·道会成为朋友,但命运却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查尔斯·道非常尊敬琼斯受过的教育,也非常欣赏琼斯的才华和抱负;而琼斯则很敬佩查尔斯·道谦逊踏实的工作作风,所以他们很快便成为了朋友。
  在《普罗文顿斯日报》,查尔斯·道第一次开始接触财经方面的新闻写作。1879年,他被选中跟随一些金融资本家去科罗拉多州的里德维尔做市场调研。这个喧闹的西部小矿城便成了查尔斯·道思想认识的转折地。在采访中,他写了一系列的报道文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次经历让他认识到自己具有分析财经现象方面的天赋,也使他发现自己对金融事务有着热切的兴趣。这些激励了查尔斯·道要成为一个专职财经作家的理想。这就意味着他必须去纽约的那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地方——华尔街。
  《差距在哪里》 三起步在华尔街的辉煌
  1879年,查尔斯·道来到了纽约,成为克尔曼通讯社的一名记者。那时候华尔街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成为绝大多数银行、经纪人事务所、保险公司和商品交易所的总部所在地。其中重要的纽约股票交易所也早就告别了露天交易的寒酸时期,而处于发展着的成熟时期。克尔曼通讯社的工作内容就是收集各种信息,并将手写形式的信息散发给各家银行和经纪人事务所。这是一个让查尔斯·道熟悉华尔街、熟悉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大好机会。他需要寻找一个更有力的切入点以融入这个复杂的金融王国。
  内战后,美国商业迅速进入工业革命时期——一个股份有限公司的新时代。查尔斯·道成长于这个时代,并目睹了企业生产产品在地区内销售的现状被有实力的追求巨大商业利润的工业资本家们控制着。他们组成了庞大的联合企业以发掘和垄断国内市场。他们也把企业的股份卖给公众以寻找传说中的黄金国。可是股票价格经常被华尔街的联合投资者们控制、垄断,从而引起它的暴涨和暴跌。
  这些投机商们操纵股票价格上涨,然后再大量抛售它们,使价格暴跌,从中赚取巨额利润,而公众却遭受灭顶之灾。当股票交易所小心翼翼地提出,公司应该向股东分发年度财务报告时,公司被这种要把有价值的财务信息向傻乎乎的公众公开的企图震惊了。
  查尔斯·道已经认识到,急需一个组织把更好的、可靠的财务报告,带到这个在混乱中成长的金融宇宙中。19世纪80年代后期,在贪婪的工业巨头的操纵下,庞大的具有垄断性质的托拉斯,在钢铁、制铜、制铝、煤炭、玻璃、糖酒等行业中产生。虽然当时的公司几乎都是本地公司,但是查尔斯·道还是预见到国内经济和国内市场的一种抽象的概念,而且还预测到有一种可以衡量那些工业巨头正在做什么的方法,即把握金融市场总趋势。他认为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信息,也正是当时的华尔街和金融市场所缺少的。
  在紧张忙碌中,一年多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1881年,查尔斯·道和一个恬静的忠诚于他的姑娘路西·M.卢梭结了婚。他们离开曼哈顿搬到了布鲁克林,住在靠近59大道树林旁的第56街上。布鲁克林和曼哈顿隔伊斯特河相望,一边是查尔斯·道温暖的家,一边是他即将成就的辉煌事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之后,查尔斯·道回到了工作岗位。这时,完成学业的琼斯来到他身边。他们开始着手筹划自己的公司。1882年11月,道—琼斯公司成立了,在华尔街15号一个狭小的办公室里开始了他们的股票信息服务业务。在资金缺乏时,查尔斯·密尔福特·伯格斯特里瑟作为第三个合伙人加入了进来。但是他们不想把公司的名字改为道·琼斯·伯格斯特里瑟,因为那样实在太长了,所以伯格斯特里瑟失去了名垂青史的机会。公司里只有一台打字机和一部电话,他们还雇了一个女秘书,希望女秘书在场时,琼斯粗鲁的言行能有所收敛,事实证明这种想法错了。由于生性孤僻,查尔斯·道喜欢单独工作,这样琼斯就被看作是老板了——尽管查尔斯·道的名气要比琼斯大得多。
  1882年底,道—琼斯公司出版了一份只有两页的晚报。他们把华尔街的金融信息手写在劣质的纸张上,并复抄了24份,定名为《顾客晚报》,还雇人帮着分发。报纸迅速取得了成功。华尔街认识到查尔斯·道这个安静的总是记下看到的所有事情的人,在用毫不夸张的语言发布着极为精确的信息。通过对股票收盘价的研究,查尔斯·道发现可以发明一个反映市场总体走势的晴雨表,即股票平均指数。1884年7月3日,他在《顾客晚报》上首次刊登了一项包含11种股票的指数,其中包括9家铁路公司和两家汽轮公司股票的平均价格,又被称作“铁路平均指数”。道—琼斯指数一经推出,就迅速被华尔街所接受。它使股票市场改变了以往的面貌,缓解了华尔街股票交易面对的迷茫困境,给人们带来一盏指路的明灯。
  1889年,道—琼斯公司开始着手进行报纸的改版工作。7月8日,《华尔街日报》问世了,查尔斯·道成为第一任主编。报纸的核心内容一直都是他的具有开创性的指数。他的发明对华尔街的影响十分深刻,金融家和投机者们已经离不开这些数字了。100年后,查尔斯·道提出的平均指数以及登载它的《华尔街日报》,不但影响到华尔街,而且还影响了全世界。
  由于《华尔街日报》发展非常迅速,道—琼斯公司也有了一个比以前大得多的办公室。查尔斯·道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经过几年反复不断的研究,他总结出了众所周知的“道氏理论”,又发明了“工业平均指数”,即当时被认为投机性最强的12家工业公司股票的平均收盘价,并于1896年5月26日首次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从此之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与“铁路平均指数”(现称为运输平均指数)一起刊登在每一期《华尔街日报》上,直至今天。查尔斯·道因为是第一个真正研究股票交易并且找到其内在因素的人,而被称为“分析报告之父”。
  《差距在哪里》 三不断壮大的《华尔街日报》
  1899年,查尔斯·道和琼斯在工作上发生了口角。查尔斯·道抱怨负责广告业务的琼斯只顾广告收入的盈利,完全不管读者的感受;而琼斯对此十分气愤。他们之间的裂痕不仅仅出在工作上。早在伯格斯特里瑟与查尔斯·道的妹妹结婚以后,琼斯就感觉自己受到了排挤。于是,他在1899年离开了日报。当年6月,他把自己持有的公司股权全部售出,而恰在这时伯格斯特里瑟去了巴黎,只留下查尔斯·道一个人在纽约经营道—琼斯公司和出版《华尔街日报》。从那时起,《华尔街日报》便树立了一个信念:编辑的理想重于一切。正是这种理念让这份报纸有了今天的辉煌。
  1902年3月14日,道—琼斯公司以13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波士顿和费城新闻出版社的拥有者克拉伦斯·沃克尔·拜伦。拜伦是个工作狂,同时也是一个严厉的监工,有人说:似乎所有的事情都让他感兴趣,一旦他真感兴趣就意味着不停地工作。与他同样能干的妻子杰茜成为董事会的主席,并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这年的12月4日,51岁的查尔斯·道在布鲁吉村的家中平静地离开了人世,有报道称他“死于神经衰弱引起的疾病"。一位华尔街的金融记者、杰出的金融分析家、金融分析理论的奠基人,因多年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但是,他给华尔街、给美国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那就是道—琼斯指数和《华尔街日报》。
  拜伦一家把《华尔街日报》带进了新世纪。当时报纸的发行量达到7000份,而到1920年时,报纸的发行量已经达到18750份。拜伦引进了现代的印刷设备,同时对公司内部新闻部门也进行了改革,规模大大地扩张了。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来,每天印刷的报纸已经超过5万份。
  1941年,在拜伦去世13年的时候,伯纳德·奇高尔成为报纸的编辑,并在1945年被任命为道—琼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奇高尔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人。正是在他的领导下,《华尔街日报》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综合报纸。他扩大了报纸发行的覆盖面,并促进了公司分发报纸业务的发展,使得位于美国每个角落的读者都能及时阅读到新闻的内容。他使得道—琼斯公司的收入由1945年的21万美元增长到1966年的130万美元。对于奇高尔而言,《华尔街日报》最重要的是一份报纸,而不是一张交易记录书,所以它应包括许多不同领域和类型,服务的区域也不应局限于地理。他认为对于一名高级管理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使那些与新闻无关的人也对这些新闻满意。奇高尔创造出崭新的现代商业报纸模式,以及美国第一份全国性的报纸。
  1970年,道—琼斯公司进入新的领域,开始了电子出版,并收购了奥特马新闻通讯集团,以此扩张它在美国的出版业。道—琼斯还向美国以外的地区扩展业务,首先投资《远东经济评论》,而后在1976年创建了《亚洲华尔街日报》,这是第一家为亚洲地区的读者提供覆盖商业和经济新闻综合性报道的报纸。到了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额超过了200亿美元。通过购买泰利瑞特公司,它积极投入到资料库出版、电视和实时市场信息数据传送等业务。1983年,道—琼斯在布鲁塞尔开始出版《华尔街日报》,从而进军欧洲,迈开了全球出版业的步伐。
  经过100多年的不断拓展和很多优秀人才的努力,现在道—琼斯公司已是一个集商业新闻和金融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国际集团,而《华尔街日报》则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拥有170多万的读者。它与一些世界著名报纸合办的专版,在这些报纸所覆盖的地区拥有700万读者。目前30个国家的34种报纸均附有《华尔街日报》财经专版。
  《差距在哪里》 三道—琼斯指数的跌宕史
  对于金融世界、特别是投资股票的人们而言,道—琼斯指数和《华尔街日报》就是他们的圣经。当新世纪开始的时候,拜伦家庭的努力,使道—琼斯公司和道—琼斯指数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继续反映着美国经济,指导着投资者们的行动。美西战争的胜利和雄心勃勃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使美国经济超越国界登上世界舞台。股票市场异常繁荣,道—琼斯指数记录了一个无可比拟的国内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
  1917年美国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对道—琼斯指数的第一次考验。它能经受得起外来事件的巨大压力吗?忧心忡忡的美国政府于1914年7月30日关闭了纽约股票交易所。但是无法自控的贸易商们转移到户外,在被称作“马路交易”的地方当街交易。股票交易所很快重新营业,并且创造了一个特例,即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交易所永远开放。
  整个20世纪20年代是道—琼斯指数的辉煌时期。到1928年,它已增加到30种股票。那些有钱的富人们一直把股票市场看作是他们的私人领域,但这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对于股市的狂热使人们想尽办法投身股市,于是他们得到一个新的极其危险的金融玩具,即定金交易。这种玩法十分刺激,人们花1美元便能买到价值10美元的股票,这使那些没有多少钱的人也参与了进来,电梯工、接线员、报童等所有人都跟金融巨头一样玩起了股票。他们为有这么多挣钱的机会而疯狂,却没有意识到市场涨得越高下跌的危险就越大。
  1929年的经济大崩盘开始于10月24日星期四的抛售狂潮,结束于10月29日的彻底崩溃。10年的发展在几天之内毁于一旦,道—琼斯指数下跌了24%,几十亿美元一下子全消失了。一个煤炭公司的老板,看着正在下跌的指示板倒地死在了经纪人的办公室里;一个正在法庭上的陪审员,因为被禁止出庭打电话而丢掉了8万美元;一些开船出海游玩的富人们,回来后发现他们已变成了身无分文的贫民了。道—琼斯的股票在3年里从381美元跌到41美元,仅相当于原价值的11%,而那些定金交易的人们则倾家荡产。股市是那么扣人心弦又不可捉摸,现在终于有一个可以抓握的东西了。人们不需要知道许多枝节,只要听到那一组数字,对经济就有一个大致的判断。道—琼斯指数就像天气预报报告着股市的阴晴。
  在被萧条严重破坏的20世纪30年代里,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认识到必须实施一些必要的控制,以避免市场再次遭到类似的毁灭性破坏。他下令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并且规定银行不能既是银行又是投资公司,操纵股票是违法的;控股公司不再是投机股票的工具;对定金交易的规定更加严格。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国家萧条的经济状况依然很难恢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把美国从大萧条中解救出来的竟然是阿道夫·希特勒。残酷且耗资巨大的二战造成了庞大的财政赤字,另一方面也使美国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利益。通过战争积聚起来的资金为商品的需求创造了条件。当战争结束时,道—琼斯指数又恢复了元气。于是股票市场的交易又开始活跃了。1954年,道—琼斯指数反弹到了381点,甚至达到1929年以前的最高点。房子、汽车、宇宙飞船以及娱乐,这些消费使企业赚取利润。数以百万计的工人飞快地加入到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行列,产生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以及对道—琼斯指数的需求。正像查尔斯·道预言的那样,涌现出了一个被金融市场和生产同时驾驭的国家。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对股票市场而言,由不同的原因引起市场下跌的结果却总是相同的。
  整个20世纪60年代,道—琼斯的前途阴云密布。美国发动越战使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失去了生命,金钱也如洪水般地流走,国防开支急剧增长,通货膨胀又一次开始了。政府为解决高额战争花费以及巨大的社会问题,采用控制物价及工资的方法,但没有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美国的工业仍在继续增长。
  1972年,道—琼斯指数达到了1000点,几乎每个上市公司都举行了庆祝会。然而好景不长,在1973年到1974年之间,世界石油出口组织把他们控制下的石油价格提高了4倍。这使完全依赖有限廉价原油的某些美国工厂、汽车产业以及家庭陷入了经济困境。道—琼斯指数就像温度计一样,第一个预测到了这场经济风暴。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石油出口组织能源危机的加深,美国愈来愈害怕他们“将会在黑暗中死去”。市场是无情的,当人们套在其中出不来、感到绝望的时候,就开始抛掉股票。股票竟跌落了85%至90%。经济持续衰退,道—琼斯和美国劳工大军经受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痛苦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罗纳德·里根执政期间,利率的不断降低使投资增加,市场逐渐恢复了生机,道—琼斯指数也呈现上升趋势。人们抹去了过去10年的痛苦记忆,又开始了新的无节制的欲望。金融巨头麦克尔·米根经营一种称为“风险债券”的低质高产债务,助长了后来被叫做“绿票讹诈”的经营手段的盛行。通过风险债券的发行,这些入侵者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并把它们用来购买足够的股票以控制那些富有但不愿听话的公司。
  金融重力论被彻底否定,合并狂潮开始了。一些百年老公司的名字消灭了。一点点关于合并的谣传,都会导致道—琼斯指数的上扬,一条微量的信息就能价值百万。内部交易繁琐起来。共同基金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市场的特征已经不同往昔,公司的交易占到当天交易额的80%,而在20年以前这个比率只有20%。计算机时代也迅猛到来,它以数亿千兆的速度完成交易,并把信息传送到世界各地。由于交易的极大繁荣,共同基金管理者没有足够的现金,他们开始卖掉一部分基金以备人们挤兑。然而,他们预料的挤兑现象并未发生,但是这件事本身却导致了市场的下跌。
  1987年10月20日,星期一,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至508点。装了特殊程序的计算机不停地在卖,任何试图使其稳定下来的努力都失败了。仅仅一天道—琼斯指数丧失其价值的23%,这几乎是1929年10月大崩盘时13%的两倍,数百亿美元消失了。不久之后,金融界巨头麦克尔·米根和伊万·布基斯因非法操作而入狱。米根证券公司——金融界的“泰坦尼克”号,因为非法交易被判处6亿美元罚金,道—琼斯指数似乎恢复了平静,但好景不长。1991年1月16日,一场血腥、快速的高科技战争在美国和伊拉克之间打响了。道—琼斯指数在战争期间不断下跌,战争一结束它又以历史上罕见的速度飙升。
  道—琼斯指数用了76年才达到1000点,又用14年达到2000点之后,后来只用了8年就达到了4000点,5000点和6000点来得就更快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近1个多世纪前查尔斯·道的一个念头,竟然成为今天生活的重要因素。《华尔街日报》定期地从11000家公司中提取30家作为道—琼斯指数的参考,而这样的基数仅代表着数以兆亿的投资者中的20%。人们相信道—琼斯指数10年后会比今天高,20年后会比10年后更高,也相信在未来它会突破1.5万点。
  道—琼斯指数这天才的发明,尽管人人都在费尽心机翘首以待,遗憾的是永远没有人知道明天的股市。在这场变幻莫测而又引人入胜的游戏当中,赢家和输家都不是永恒的。看起来,只有道—琼斯指数是永恒的!
  《差距在哪里》 三最年轻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图)
  对英国的未来而言,教师也许是唯一的最重要的职业。  1997年5月1日,英国大选降下帷幕,在野工党以压倒性的优势将执政了18年的保守党拉下马,43岁的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击败约翰·梅杰,正式入主伦敦唐宁街10号。布莱尔就此成为英国近200年以来最年轻的首相。布莱尔凭借非凡的实力,满怀“新工党,新英国”的梦想,在沉寂的英格兰岛不时掀起波澜,成功地取得了三连任,成为跨世纪的英国首相。
  《差距在哪里》 三具有超凡魅力的反叛者
  布莱尔1953年5月6日出生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父亲利奥·布莱尔是律师和大学讲师,还是保守党的一名积极分子。母亲黑兹尔·麦克莱尔是一位家庭妇女,她出身于一个稳固的大家庭,聪慧谦和,很有主见。布莱尔的童年很快乐,家庭气氛很温馨。但在他10岁时,父亲突然中风丧失了说话能力,这不仅结束了他前途无限的政治律师生涯,更使家庭遭受突变,日渐中落。家庭的变故使小布莱尔经受了人生的第一次考验,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学会了分担家庭的困难和忧愁,懂得了人生就是一场搏击与奋斗,这对他后来的成长不无影响。用布莱尔的话说:“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家庭的价值,因为我母亲经过3年的努力帮助父亲恢复了说话和行走的能力。”
  尽管家中生活困难,父母还是设法送布莱尔到爱丁堡最好的一所私立学校——费蒂斯学院学习。威廉王子曾在此校就读。费蒂斯学院历史悠久,古板严肃。布莱尔成绩非常优秀,但严格的校规令他颇有怨言,他甚至故意留长发向校方发泄不满。布莱尔还经常与老师展开辩论,说某条校规应该改变云云。在最后一个学年,布莱尔更是狂荡不羁,班主任罗伯托竟动手揍了他,这是费蒂斯学院仅有的老师打学生的例子。所以中学时,布莱尔被称为“六个最极端的家伙”之一,校刊还把他描绘成一个有超凡魅力的反叛者和反文化浪潮的领导人物。
  1972年,布莱尔投考牛津大学贝列尔学院未果,却意外地被圣约翰学院法律专业录取。布莱尔的校友回忆说,布莱尔性格外向,无论走到哪儿都要显示自己的存在。所有人都忘不了他的微笑,友善而充满自信。在牛津时,布莱尔曾经对政治敬而远之,除偶尔参与学校的辩论会,甚至连体育活动都不愿参加。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弹吉他和演哑剧。布莱尔是一个名叫“丑陋谣言”的摇滚乐队的主唱歌手。他头发凌乱,不修边幅,站在台上像个喝醉酒的流浪汉。据说,他当年翻唱的“滚石”乐队的《跟我一起生活》曾在牛津校园颇为走红。这支乐队不仅唱歌还在大街上四处叫卖他们的祖传柠檬水秘方。对这段经历,布莱尔自我感觉很好:“这段时光对我来说非常好,因为我再也不用焦急地等着父亲寄钱了。我只是想培养一点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富有经济头脑的布莱尔还有每天记账的习惯,如1972年1月14日记录的账目如下:支出22英镑/收入33英镑/利润11英镑/备注:高兴。21日记录如下:支出29英镑/收入54英镑/利润25英镑/备注:太高兴。
  1975年,布莱尔22岁,他大学毕业,满怀着要改变世界的梦想。但不久母亲黑兹尔死于癌症,这对他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布莱尔来到巴黎,在塞纳河南岸,埃菲尔铁塔脚下,他一连几个月泡在酒吧之类的地方。然而从父亲身上继承的雄心壮志终于苏醒了。他回到伦敦,准备在法律和政治方面寻求发展,投身工党。布莱尔之所以选择工党,根源于他的政治哲学。早在1972年,他和一个来自苏格兰的哲学家约翰·麦克默里成了忘年交,他帮他奠定了最初的政治理想。布莱尔不满社会的不平等,对普通阶层人民深表同情。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认识到要给民众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首先是改善社会环境,这要通过政治组织才能实现。他坚信英国在不久的未来,一定会实现社会秩序与社会公正并存。布莱尔重新树立起人生目标,随即前往伦敦投身政治,并于1975年加入英国工党,揭开了他政治生涯的序幕。
  《差距在哪里》 三勇于改革的工党之星
  布莱尔的政治生活必须在他的法律生活之后,因为在英国,律师必须到一家正式的律师行工作。布莱尔申请的东家是英国最顶尖的著名律师之一亚历山大·德里·欧文。1976年,他怀揣一张履历表,走进欧文的办公室,要拜他为师。当时,只收一名学生的欧文已接收了伦敦经济学院毕业的高才生切丽·布斯,但热情、执著的布莱尔却成功地说服了他破例同时收下他们两个。“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欧文回忆说,“热忱无比,坚定不移,魅力迷人。”欧文交游广泛,结识许多工党高层的政治家,他为布莱尔谋得了一个为政府和工会工作的职位空缺,后来布莱尔被称为“工党律师”,这可谓布莱尔政治生涯中的一次飞跃。
  1982年,布莱尔在恩师欧文的引导下首次在保守党选区比肯斯菲尔德参加议员席位的竞选。当时,英国保守党的地位牢不可破,工党势单力薄。比肯斯菲尔德又是保守党的据点,布莱尔拼尽了全力仍然遭到了惨败,只获得了可怜的10%的选票。但他非凡的交际才能仍然得到了民众的认可。一篇媒体文章调侃道:“在整个比肯斯菲尔德,没有一位身为保守党的母亲会不愿意那位工党候选人邀请她的女儿出去吃晚饭。”
  布莱尔在度过30岁生日后,终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工党占优势的萨格菲尔德选区新增一个议员席位。结果,布莱尔顺利当选,成为最年轻的工党议员。布莱尔恰似一颗新星在政坛冉冉升起。之后,布莱尔在党内青云直上。1985年,他正式担任工党的财政发言人。1988年到1994年期间,布莱尔先后担任工党影子内阁能源国务大臣、就业大臣和内务大臣等职。就任影子内阁大臣期间,他参与制定和贯彻工党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协助制订工党关于工会的政策,大胆取消了“强迫入会制”。在主管内政事务期间,他呼吁“革新和重建国家,建立一个团结、肯定家庭生活的强而有活力的社会”,并提出“严厉打击犯罪,减少犯罪诱因”及“充分就业,人人机会平等”等深得人心的主张,使工党在有关法律和秩序的民意测验中获得的支持率首次超过执政的保守党。布莱尔因此被誉为工党“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并在党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4年5月12日,55岁的前任工党领袖约翰·史密斯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当时身为工党影子内政大臣的布莱尔,敏锐地断定这将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大的机会,于是即刻决定角逐遗缺的工党领袖的位置。这意味着要向他的好朋友戈登挑战,因为戈登是史密斯挑选的继任人。但是,这场英国政坛的“兄弟之争”很快便以戈登的退出而偃旗息鼓。两个月后,41岁的布莱尔顺利地当选为工党领袖。
  布莱尔的当选大大鼓舞了工党的士气。舆论界认为,以布莱尔为首的工党新一代领导集团有可能开辟英国政治的新时代。据称,布莱尔还得到前保守党领导人撒切尔夫人的“青睐”,被其视为工党“最杰出”的领袖。布莱尔也表示要继承撒切尔夫人行之有效的政策,声称只有新工党才能完成她未竟的“经济和政治改革”。
  工党作为英国两大政党之一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曾先后五次组阁执政。但自1979年以后,连续4次输掉了大选,持续18年在野。党内矛盾重重,四分五裂。面对着新上任的工党领袖,保守党讽刺布莱尔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又称他为“野心勃勃的雅皮士”。但布莱尔却在为工党描绘着一幅蓝图。1994年10月,在工党代表大会的主席台上,一条崭新的横幅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新工党,新英国”。这标志着布莱尔酝酿已久的工党改革拉开了帷幕。 布莱尔主张修改党章,树立新工党形象;主张按“现代民主方式”改造工会及其同工党的关系,争取中产阶级选民的支持。他促使工党疏远工会,拉开与工会的距离,摆脱工会制约,以改变工党历来依靠工会的传统做法;他还统一全党认识,维护党的团结,加强党的队伍建设。他得到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在党内威信逐步上升,其领袖地位趋于稳固,党员人数增加数十万人,成为欧洲国家中发展最快的政党。但从一开始,媒体就给他起外号,叫他“斑比小鹿”,意指他是个闯入政坛的淘气包。还叫他斯大林,意指他过分热心地追求权力。而那些外号没有多少损害,布莱尔当权一年之后,工党在民意调查中的人气急升,但竞选首相才是布莱尔真正的重头戏。
  《差距在哪里》 三入主唐宁街
  富于魅力的布莱尔成了再造工党运动的推动者。他彻底改变了工党,使工党变成了亲资本主义,同时也关心个体,关心公共医疗等实际问题的政党。但布莱尔的最初努力并未创造奇迹,保守党仍然在大选中连续获胜,布莱尔亲眼目睹工党遭遇了四连败。正在此时,1992年的美国,克林顿却在大选中击败布什,使民主党人在卡特竞选连任失利12年之后,重新入主白宫,并于1996年连任成功。这对布莱尔启发很大。1992年和1996年,布莱尔先后两次派人飞往华盛顿学习克林顿的竞选战术、竞选风格和组织工作等。布莱尔也飞往华盛顿,与克林顿会面。有人说布莱尔和克林顿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二人年纪相仿,同属于二战后的“baby boom"(出生潮)一代;他们都很聪明,喜欢深入思考,注重细节;他们的政见也很相同;他们都娶了女强人,妻子都是专业律师;他们还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相同性格。克林顿在美国当选的条件布莱尔也都具备:个人魅力,他们所代表的时代特征,还有对手在位时间太长、人心思变的难得机遇。
  布莱尔英俊潇洒,朝气蓬勃。他思维敏锐,口才极佳,演讲颇具煽动性,加上脸上经常浮现动人的微笑,他的形象要比满头灰发,大他10岁的竞争对手梅杰的吸引力大得多。当年布莱尔成为工党领袖时,保守党副主席马普雷斯就曾发出警告:“如果布莱尔的能力和他的长相一样好的话,那么我们将遇到麻烦。”果然,他言中了。1997年5月1日,布莱尔击败了梅杰,成为英国近20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并且让保守党遭遇了150年来最惨重的失败。工党赢得下院659席中的419席,而执政的保守党只获得165席,两党在下院中所占有席位的差距如此之大,本世纪从未有过。步入政坛后,布莱尔只花了14年就走上了政治巅峰。1997年大选的胜利,不仅结束了工党22年来连续败给保守党的历史,而且使布莱尔终于实现了他心中最大的梦想。大选获胜之际,布莱尔眼含热泪,与他的家人一起分享着喜悦和欢乐。他十分动情地想起自己病逝的母亲。他说,他生活中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母亲从未见过她的儿媳妇和孙子、孙女,若此时老人家仍健在,亲眼目睹儿子的胜利,“那将是最为完美的时刻”。
  布莱尔入主唐宁街后,按照竞选时提出的“新工党,新英国”的目标,相继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
  首先布莱尔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经济改革。他认为政府应摆脱老工党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政策,实行“有活力的社会市场经济”。1997年,布莱尔上台伊始,就把调整利率的权利从财政部转移到中央银行,使中央银行独立地操纵货币政策,更快地反映市场变化,引导健康的经济发展。布莱尔政府还优先扶持教育和医疗事业,力争把英国建成一个“世界技能超级大国”。布莱尔认为强调国民的就业能力比关注失业率更为紧迫,培训年轻人的就业技能的“新工程”脱颖而出。在外交上,布莱尔强调英国“将永远坚持独立的外交立场”,以确保英国的国际利益,发挥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在北爱尔兰问题上,他表示工党将致力于民族和解和与爱尔兰人民的团结。布莱尔主张加强英美交往,借以提高英国的地位。
  布莱尔重视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关系。保守党执政期间,在香港问题上采取与中国对抗或不合作的态度,严重损害了中英关系。布莱尔上台后,认为与华对抗政策不符合英国国家利益,并明确提出英中之间应建立起“建设性的牢固关系”。2003年7月,布莱尔以首相身份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在与清华大学学生座谈和出席上海“中国企业家峰会”时,布莱尔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英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大有可为。
  在其他事务上,布莱尔一贯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主张。他刚刚上任几个月后,就给了世界一次深刻的印象。1997年8月31日,戴安娜王妃去世。“她是人民的王妃,不仅过去是,今后这个形象也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对于那场悲剧事件,布莱尔伤感的讲话把准了基调,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布莱尔以他的同情心抚慰了他的国民。2001年9月11日,在前所未有的美国恐怖袭击发生后,布莱尔迅速地冲到了美国总统布什的身边。他说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坚定地反抗恐怖主义。他从一个谨慎小心的国内政治家变成了世界级的政治家。他组织反恐联盟,他前往巴基斯坦、叙利亚等国家进行考察。在世界备战的舞台中心,他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自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布莱尔致力把“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工党演变成“会花钱也会赚钱”的新工党。工党在经济治理上取得一定成效:经济连续多年稳定增长,在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投资也有所增加,失业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英国现在的人均GDP增长率高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欧盟主要国家。2001年6月,布莱尔在大选中再次获胜,连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连任的工党首相。接着,布莱尔再接再厉,在2005年5月的英国大选中再次获得胜利,成为工党历史上第一位三次蝉联首相职务的领导人。
  《差距在哪里》 三第一家庭
  布莱尔一当上首相,立刻对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他非常大众化,年轻英俊,穿牛仔裤,轻松随意,不拘礼节,注重家庭,而且他知道英国的症结所在,那就是抛弃僵化的绅士淑女,迎来大众文化的偶像。布莱尔政府成了泰晤士河畔的好莱坞,他和切丽举办晚会,招待各界名流,突然间,英国政坛充满了生气,而且“辣”劲十足。2000年5月20日,布莱尔47岁时,切丽生下了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儿子利奥,这又一次证明了布莱尔的年轻。小利奥是152年来英国在任首相生下的第一个孩子。
  首相夫人切丽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富有才能与实力。最初,布莱尔与切丽在同一家律师行工作。1976年的一次办公室圣诞聚会上,托尼和切丽分到一组,玩一种大胆的游戏,在双腿之间传递气球,他们立刻感受到对方强烈的吸引力,不久便成了一对恋人。切丽来自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工人家庭,布莱尔是圣公会教徒,他们都信仰基督教。共同的抱负和对事业的追求,使这对恋人在1980年缔结姻缘。像布莱尔一样,切丽也胸怀大志。她是英国最好的辩护律师之一,对政治也很感兴趣,并曾几次参加竞选,可惜都未能如愿。后来,才学出众的她成为英国女王钦定的法律顾问,年薪37万英镑,挣得比丈夫布莱尔还多。她曾被评为英国司法界“1997年度风云人物”。
  布莱尔和切丽共有四个孩子——尤安、尼基、凯瑟琳和利奥。布莱尔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在家中还是一位好父亲、好丈夫。他善于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与家人相处和睦、融洽。他还能主动承担家务,与妻子共同照看子女。甚至在访美期间,他还忙里偷闲去商场为孩子们购买玩具。布莱尔说:“家庭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 而第一夫人切丽则表示,她不会像前任首相夫人诺玛那样,只是呆在家里相夫教子,她不会放弃自己的事业。于是,切丽成为唐宁街10号的第一个全日制职业母亲。但她同时又表示“要和丈夫一起,与他同甘共苦……最重要的是维护我们的家庭,我们要尽可能地过着普通、正常的生活。”
  布莱尔和切丽都喜欢电影、戏剧和艺术。布莱尔还喜爱收集各种各样的CD,但只要有空回到家,他最喜欢的还是脱掉身上笔挺的西服,拿起他心爱的吉他弹上一曲过把瘾。
  《差距在哪里》 三布莱尔的未来
  昔日不愿意参与政治的布莱尔虽然起初在人们眼中只是莽撞、不计后果的初生“牛犊”,但自1994年接掌工党帅印特别是入主唐宁街10号以来,其“战绩”基本保持着不败的纪录。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三度带领工党赢得大选胜利,长时间保持英国经济繁荣,甚至参加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等几场战争也赢得了“胜利”。布莱尔虽然是英国近20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但经过多年的政坛历练,布莱尔已从一个政治新手成长为强有力的政治家了。布莱尔自己也声称他自1997年以来学会了自己判断事物,而不依赖智囊。他现在对自己的权力更有信心,也更强硬了。然而,布莱尔在未来的日子里还将迎接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在伊拉克问题上,2003年,布莱尔政府对民众的反战声浪置若罔闻,力排众议,派兵支持美国攻打伊拉克。在战争结束后至今,民众仍然对此事不依不饶。一名英国士兵在伊拉克被炸死,战死伊国的军人家属甚至向法院控告布莱尔。布莱尔虽然打赢了伊拉克战争和与媒体BBC的“情报门”的官司,但是却在民意支持、工党的团结与活力以及新欧洲外交政策等方面上输掉了自己的威信。伊战后的政治危机是对布莱尔最大的挑战。
  2005年7月,伦敦发生多起地铁和公共汽车爆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系恐怖组织的袭击。许多英国民众将伦敦遇袭归罪于伊拉克战争。布莱尔及时出面安抚民众并采取了恰当的应急措施使此事得到了解决。英国媒体7月26日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伦敦爆炸案后,布莱尔的支持率飙升,由今年1月份的50.7%升至55.5%。但布莱尔今后的道路可谓危机四伏,包括目前是否已有进展和平进程,以及布莱尔参与设计但被认为已失去控制的伊拉克与中东和平蓝图等。而在英国国内,推动英国公共服务改革并使改革成果得到公众认可,也是布莱尔未来执政面临的严峻考验。
  《差距在哪里》 四欧洲革命的播种者:拿破仑
  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败屡起。
  曾几何时, 拿破仑被所有的人视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这位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军事统帅和杰出的国家元首,凭借过人的才智和领袖才华,在短短数年登上了欧洲这个政治、军事大舞台的中心,在把法国推向前所未有的光荣巅峰的同时,也为欧洲的君主们掘开了墓穴。革命使拿破仑登上了历史舞台,拿破仑又将革命散播到整个欧洲。虽然因为野心的膨胀他最终亲手摧毁了自己所建立的一切,但他一生的努力终将在未来的时代开花结果。即便在将近200年之后的今日,他所做的一切的影响依然萦回在这个星球上,就像他那部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以法律形式保存起来的《拿破仑法典》,至今仍然是诸多国家法律的蓝本。
  军校少年
  1769年8月15日,拿破仑·波拿巴出生在位于地中海的一个法属小岛科西嘉的首府阿雅克修。父亲夏尔·波拿巴有意大利贵族血统,是当地一位知名的法官。母亲列蒂契亚也出身于贵族,并被认为是岛上最具魅力的女性之一。尽管家族并不显赫,但还在拿破仑孩提时,父母就不断地向他灌输一种理念,要他相信自己与众不同,同时又十分务实地教导他处世要脚踏实地。
  若要选择一个岛屿作为培养战士的地方,可以说科西嘉是最合适的了。几个世纪以来,战争已成为岛上男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在拿破仑出生的这一年,科西嘉岛正在为争取独立而与法国人作战。生活在这个崇尚自尊、复仇和荣誉的小岛上,拿破仑自幼就梦想着有朝一日挥刀驰骋沙场。
  1779年5月,9岁的拿破仑前往法国东部布里埃纳城一所公费的军事学校学习。这个孩子很快就表现出良好的军人潜质。虽然他的年龄比别人小,但他却是同学中最具胆识的,这使他很快就成了众人的小领袖。除了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外,拿破仑还非常喜欢历史、地理和数学,同时一丝不苟地做他该做的每一件事情——这是他日后成为一名成功将领的原因之一。
  1784年10月,拿破仑前往巴黎,在法国最负盛名的军校——巴黎高等军事学校继续学业。年轻的士官生尤其对火药感兴趣,成了精通火炮的专家。他凭借本能知道,如果能熟练地运用火炮,在战斗中他将能控制住任何局面。由于成绩优异,拿破仑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为期两年半的学业。1785年离开军校时,16岁零15天的拿破仑被任命为瓦朗斯拉费尔炮兵团炮兵少尉。
  《差距在哪里》 四扶摇直上
  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拉开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帷幕。拥护共和政体的拿破仑以一名青年军官的身份投身到打击保王分子、保卫共和国的战斗中。
  1792年8月10日,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被赶下王位。9月22日,法国宣布建立共和国。第二年秋天,法国南部的土伦爆发了反革命叛乱。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已是炮兵中尉的拿破仑被任命为围攻土伦叛军的炮兵副指挥。1792年12月17日,1000余名共和党人向土伦要塞发起进攻,但被得到英军支援的叛军击溃。紧要关头,拿破仑指挥炮兵夺下控制舰队的制高点,猛轰英国舰队。英国援军逃进了公海,叛军投降。土伦之战是拿破仑戎马一生中指挥并取得胜利的第一个战役。拿破仑因表现杰出而擢升为准将。
  大革命时代的法国,各派力量争夺激烈,政治气候瞬息万变。身处政治漩涡中的拿破仑在1794年热月政变后,于8月9日被政敌草草投进监狱,又在8月20日被无罪释放。1795年,他被召回军队,负责保卫国民公会。10月5日,两万多名保王党人发动葡月叛乱,进攻国民公会。拿破仑指挥手下炮兵在巴黎街头镇压暴徒,此举挽救了革命。他因此而晋升少将,并被任命为法国内防军司令。这一年,拿破仑只有26岁。
  《差距在哪里》 四横扫欧洲
  1793年1月,英国、普鲁士、奥地利等欧洲列强结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企图以武力镇压法国革命,推翻共和国,恢复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
  1796年3月2日,拿破仑被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9日,他与自己深爱的女子约瑟芬·德·法阿尔内结婚。新婚后两天,3月11日,拿破仑就告别妻子,踏上征途:欧洲近代史揭开了新的一章,充满战争和悲剧的一章。
  1796年3月,拿破仑抵达尼斯。在对自己的部队检阅一番以后,他发现这是一群乌合之众组成的所谓军队。兵力不够;军饷不足;不但装备差,士兵们连饭都吃不饱;纪律涣散,偷盗成风。要想战胜对手,除非奇迹出现。然而拿破仑对他自己以及他所拥有的能力充满信心。4月上旬,他率领自己经过整肃的部队越过了阿尔卑斯山。
  拿破仑终其一生不断地研究军事知识。他在意大利战役中将理论付诸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令战争艺术获得了革命性的进展。在拿破仑之前,战争好像从来就是君子之争似的:两军在战场上各自列阵,然后互相进攻,直至有一方投降为止。拿破仑的作战方式则截然不同。敌兵来犯时,他绝不会轻举妄动;而一旦他要杀灭敌军时,他便把对手分成数截,然后再各个击破。在战斗中,拿破仑总是站到最前线去指挥军队,在枪林弹雨中毫无惧色。他对下属既特别友善也格外严厉,向他们大呼小叫,但他尽可能地做所有的事情以求别人跟随他。最终奇迹出现了,法国人开始转败为胜。不足一年,拿破仑做到了人们认为是天方夜谭般的事情:他从一无所有,竟然打败了四支阵容比他强大的军队,迫使奥地利于1797年10月签订《坎波福米奥合约》,从而促使第一次反法联盟解体。
  拿破仑在一封信中写道:要真正打垮英国,就必须占领埃及。1798年3月,拿破仑被任命为东方远征军总司令。5月,他率领载有3万军队和大炮的350艘大小船只驶离土伦。早在出发前,拿破仑就放出风来,他将经直布罗陀海峡,绕过西班牙,在爱尔兰登陆。当英军将领纳尔逊守在直布罗陀傻等拿破仑时,法军已悄悄沿地中海海岸直奔马耳他岛。7月2日深夜,拿破仑在亚历山大港登陆,24日攻下开罗,次年2月,远征叙利亚。
  在拿破仑远征埃及的同时,英国联合俄、奥等国组成第二次反法联盟,在意大利、荷兰与多瑙河上游等地区连续挫败法军。为了研究对策,拿破仑带精兵500名于1799年10月返回法国。
  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降临到凯旋而归的拿破仑将军头上。革命带来了10年的社会动荡和内乱。人民对执政的督政府失去了信心,渴望找到一个强大的领袖来平息战乱。在战场上屡建奇功的拿破仑成了最佳人选。拿破仑抓住了这一机会:1799年11月9日发动雾月政变,不费一兵一卒就推翻了督政府,自任第一执政,三年后成为终身执政。
  1800年5月,拿破仑率军攻入意大利,6月在马伦哥会战中大败奥军,12月在霍亨林登再次击败奥军。1801年1月,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第二次反法联盟随之瓦解。
  拿破仑建功立业疾如迅雷。不出几年,他差不多已经掌握了法国的一切。1804年5月18日,元老院宣布拿破仑为法兰西人的世袭皇帝,号称拿破仑一世。12月2日,罗马教皇庇护七世来到巴黎,在圣母院为拿破仑加冕。当教皇欲把皇冠给拿破仑戴上时,他突然从教皇手中夺过皇冠,自己给自己戴上。许多人认为, 这个加冕仪式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拿破仑由一位人民英雄摇身一变而成为皇帝贵胄, 他的狂妄自大和野心也随之膨胀到了极点。
  此后的几年,在拿破仑一世的率领下,法军四面出击,所向披靡,先后粉碎第三、第四、第五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建立的帝国伸展至北欧、中欧、南欧,成为自古罗马帝国以后欧洲最大的帝国。
  在长年的征战中,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逐渐变为同英、俄争夺霸权和掠夺、奴役别国的侵略战争,对包括法国人民在内的欧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1809年,40岁的拿破仑开始担心没有子嗣来继承他的王位,因为年长他六岁的约瑟芬看来已经无法再生儿育女。年底,拿破仑与妻子离婚。次年4月,他同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丝结婚。1811年3月20日,玛丽·路易丝为他生下一名男孩。这个孩子也取名拿破仑,并被册封为罗马国王。
  《差距在哪里》 四东山再起
  延续6年的伊比利亚半岛战争是拿破仑的大帝国走向崩溃的开始。1808年3月,拿破仑的军队攻占了西班牙首都马德里。5月,马德里爆发反对占领军的起义。几十万法军陷入半岛人民和英国远征军的游击战火之中。与此同时,拿破仑的奴役政策也遭到越来越多的被占领国人民的抵制和反抗。
  1812年6月,拿破仑决定远征俄国。这一次更是铸成大错。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元帅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好让残酷无情的严冬困死法军。60余万法军长驱直入,于9月14日攻入莫斯科。库图佐夫于10月18日发起反攻。当拿破仑企图撤回法国时,他的士兵们已是饥寒交迫,寸步难行。法军节节败退,到12月,几乎全军覆没。拿破仑的侵俄战争以丧失50余万士兵告终。
  1813年3月,欧洲列强结成第六次反法联盟。在10月的莱比锡会战中,法军大败,拿破仑率领残部仓皇逃回巴黎。次年初,联军攻入法国内地,3月20日,巴黎守军投降。4月16日,拿破仑一世被迫宣布退位,不久后被放逐到地中海一隅的厄尔巴岛。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回到巴黎,法国的大权重新落到波旁家族手中。
  路易十八统治下的法国,又重新回到了革命前的状态。人民的怒火重新燃起,拿破仑东山再起的时刻到了。1815年3月1日,他率1000名下属,分乘7艘小船,在法国海岸登陆,随即开始进军巴黎。一路上,拿破仑及其一行受到人们的夹道欢迎,不久便有许多人自愿加入到进军的行列中。人们高唱着《马赛曲》,法国人再一次为自由、平等、博爱而战。
  在巴黎,路易十八得悉拿破仑卷土重来,震惊不已,慌忙派军队前去阻截。在阿尔卑斯山的深处,拿破仑演出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一幕:赤手空拳地走到国王派来阻截他的士兵面前演说。他独自站在众人面前,胸膛对着他们:“谁想射杀自己的皇帝?请开枪吧!”没有士兵这样做,他们都转投到了拿破仑麾下。
  3月20日,拿破仑重返巴黎,再次成为法国的统治者,史称“百日王朝”。
  《差距在哪里》 四兵败滑铁卢
  得知拿破仑又回到了他在巴黎的王宫,欧洲列强当即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决定出兵70万,分5路进入法国。拿破仑获悉,俄军和奥军分别向洛林和阿尔萨斯推进;英国和普鲁士军队则集结于比利时,随时准备扑向法国。拿破仑计划在俄、奥军队越过莱茵河之前,迅速进入比利时,先消灭英国人和普鲁士人,然后再对付俄、奥两军。在比利时的英军超过10万,普鲁士军达11万。他们一旦联手,拿破仑的12.5万人将不是对手。拿破仑决定各个击破,先打败普军,回头再收拾英军。就在普、英两军还相隔数十里时,拿破仑的军队已在6月14日深夜秘密地进入比利时,逼近普军前哨。6月16日,法军发动攻击,重创普鲁士军队。第二天,拿破仑把目光转向了英军。
  其时, 英军由威灵顿公爵率领。威灵顿不想在没有普鲁士支持的情况下单独与法军决战,因此命令部队撤退。拿破仑率领军队穷追不舍。如果能在17日前截住英军,法军或可取胜。但在此关键时刻,一时竟降下了军事史上最著名的一场滂沱大雨。暴雨使得道路泥泞,军队寸步难行,决战被迫延至18日才进行。更重要的是,这场大雨让威灵顿得以占据到一处能够稳守的阵地——附近的一个名为滑铁卢的城镇。
  18日早上,拿破仑满怀信心地策马来到战场。他对他的军官们说,他预期这场战事对他来说只是一场野餐而已。胜利几乎是唾手可得,因为他认为普鲁士军队已不足为患,这一天只需要对付英军便可。他并没有察觉普军已经重整旗鼓,并在10英里外集结,正向战场进发。当英法两军一交锋,拿破仑便知道自己严重轻视了威灵顿及其军队。威灵顿从没有过大败,而在滑铁卢,拿破仑也终于遇到了一位与他旗鼓相当、可堪匹敌的军事天才。威灵顿多年以来苦心钻研拿破仑的战术,就像研究棋局一样,他能够准确地预料到拿破仑的一举一动。威灵顿知道法军想截断他的军队,然后再进攻。但是,威灵顿的军队并没有被截断。此时普鲁士军队正在逼近战场,留给拿破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快速击溃英军,他把他所向披靡的皇室护卫部队也派上了战场:这是他最后的机会。皇室护卫部队,尤其是他们当中的老兵,都是沙场老将,阅历无数。他们在以往的战役中,因为勇往直前而屡获嘉奖。每当拿破仑计划进行最后一击时,老队员们总是不负所托,全胜而回。晚上7时,拿破仑的护卫队做最后的反扑。威灵顿巧施妙计:把部分军队埋伏在山背后的斜坡上,其余部队也驻在伏兵的附近。神勇的法国皇室护卫队向英军直插过来。当法军进入射程后,威灵顿下令英军开火。法国的皇室护卫部队冒着枪林弹雨,继续勇往直前。虽然这是拿破仑最精锐的部队,但无奈敌军火力过于凌厉,他们被迫开始撤退。战场上其他的法军顿时惊慌失措,士气崩溃。全军开始瓦解。英军步兵乘胜追击。无论是调兵遣将、火力强弱以及将才的智略,英军都处处占据优势。与此同时,普鲁士军铺天盖地而至。拿破仑见大势已去,在皇室护卫部队的保护下,仓皇逃离战场,直奔巴黎。按照日后拿破仑的说法,“滑铁卢之战抹去了”他所获得的40次胜仗的“一切胜利的回忆”。
  这场战事决定了法国的将来和欧洲100年的命运。6月21日,拿破仑回到巴黎。这一天的白天直到次日深夜,巴黎的市民们、工人们、从外省来的打工者们,以及所有仇恨波旁王朝的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游行队伍高呼:“皇帝万岁!不需要退位!打倒叛变者!拥护皇帝或者死亡!”然而,拿破仑在自己整个统治时期所依赖的大资产阶级抛弃了他。他的角色已经扮演完了。
  6月22日,拿破仑宣布退位。7月7日,反法联军攻入巴黎。次日,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再次即位。
  《差距在哪里》 四英雄末路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离开他和前妻约瑟芬共筑的爱巢马尔梅松别墅。他决定乘坐一只停泊在罗什福尔港的巡洋舰到美洲去,到那里过隐居的生活。7月8日,巡洋舰载着拿破仑及其随从出海,但在行驶到埃克斯岛时不得不停下来,因为英国舰队已经封锁了通往大洋的所有出口。得知“皇帝”可能会落入英国人之手时,护送拿破仑的法国军官和水兵们坚决要求以死相搏。拿破仑不忍为救自己而牺牲全舰官兵,决定把自己交给英国人。
  1815年7月15日,拿破仑身穿他最喜爱的近卫军轻骑兵制服,头戴三角帽,乘坐法国帆船“雅什特列布”号离岸。当天,在水兵们“皇帝万岁”的呼声中,拿破仑离开“雅什特列布”号,登上英舰“别列洛风”号。8月17日,英国人把他当作俘虏转移到“诺森伯伦”号巡洋舰上,从此他永远地离开了他的祖国。
  英国政府决定把拿破仑流放到位于大西洋南部的一个英属小岛——圣赫勒拿岛。这个小岛离最近的海岸——非洲海岸大约2000公里。英国人选择这个远离陆地的小岛,就是为了防止他像逃离厄尔巴岛那次一样卷土重来,因为从这里他不可能返回法国。
  “诺森伯伦”号巡洋舰在大海里走了两个多月,于1815年10月15日到达圣赫勒拿岛。陪伴他来到流放地的有他的一位元帅、两位将军、一位秘书和一些仆人。他和他的“小朝廷”被安排在隆乌德庄园。
  小岛由英军士兵严密守卫,战胜国也派驻代表监视, 但拿破仑在岛内可以自由活动。在他初到这里的几年中,他曾长时间地向自己的随从回忆自己的一生,反思他的百日统治,总结他经历过的大仗的经验与教训。他过着俭朴的生活。在他来到圣赫勒拿岛的第二年,英国缩减了他的生活津贴。拿破仑不得不出售银器以维持生活。
  自1817年初,拿破仑的健康一直不佳。到1821年,他已百病缠身,并被怀疑得了癌症。1821年5月5日下午6时,52岁的拿破仑在长时间的昏迷之后与世长辞。他的仆人把自己所保存的、拿破仑在1800年6月14日马伦哥战役中所穿的大氅盖在他的身上。弥留之际的拿破仑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是:“法兰西……军队……冲锋……”
  在拿破仑辞世近20年后,1840年12月15日,他的遗体被运回巴黎安葬。又一个20年后,1861年4月1日,作为法国最伟大的英雄,他的灵柩被安放在巴黎荣军院的圆顶大堂中。在他灵前的墓碑上刻着他遗嘱中的一句话:“我希望能够把我的骨灰安葬在塞纳河畔,安葬在我如此热爱的法国人民中间。”
  今天,在巴黎市中心,在巨大的旺多姆圆柱顶端树立着拿破仑的铜像(用他缴获的大炮制造):头戴桂冠,一手持王笏,一手持金球。拿破仑梦想中那备受争议的法兰西帝国最终没能成为现实,但他为法国带来的荣耀却同他的巍巍战功一起被历史永远铭记,一如他的塑像永远地耸立在他的祖国法兰西的心脏——巴黎。
  《差距在哪里》 四进化论之父:达尔文(图)
  能够生存的物种并不是最强壮或者最机智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  一切都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总是被自然界中的细节所深深打动,有些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对他来说却奇妙无比,比如一条蚯蚓一天内能挖掘多少泥土?好奇终于演化为对知识的渴求:什么是生命的法则?这正是达尔文在笔记本上写下的一个问题,也演化成追求真理的勇气,在那个时代他的进化论超越了科学的界限,被视为异端。然而正是这个所谓的危险人物,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探索者,也永远改变了人类的地位。
  《差距在哪里》 四大自然之子
  1809年,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出生在英格兰的斯鲁斯布里,那里有着迷人的田园风光。母亲一直是病魔缠身,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帮助。父亲罗伯特·达尔文是一位富有的贵族。他不仅是个精明的投资者,还是位有名的内科医生,在当地声名显赫,并以铁腕政策统治着整个家族。由于非常看重自己的社会地位,达尔文医生对孩子们管教甚严。达尔文从小就对父亲深怀恐惧,与5个兄弟姐妹也很疏远。在家里,他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空间,因此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大自然的怀抱,沉迷在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之中。很快他就成了一名不同凡响的收藏家,受到家族和朋友们的关注。
  达尔文8岁那年,多病的母亲离开了人世。父亲仍坚持他严厉的管教,不准孩子们发泄心中的悲哀。母亲的去世似乎并未给达尔文造成多大影响。1822年,13岁的达尔文开始就读于斯鲁斯布里学校。在那个年代,丰富的古文知识被认为是绅士的标志,因此希腊及拉丁文学在绅士阶层中十分流行,而达尔文对这些却深感厌倦。他学习成绩很差,这使很多人相信他并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在家里和学校都受到压抑的达尔文,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梦寐以求的自由。他很快就成了一名出色的骑手和猎手。他喜欢猎鸟,每天晚上都把打猎穿的靴子放在床边,第二天清晨一醒来就穿上靴子、提起猎枪外出狩猎。家里有一间木屋存放着他打来的所有的鸟儿。达尔文的骑射技巧越来越棒,但学业成绩却越来越糟。
  达尔文医生担心儿子会因荒废学业而虚度一生,于是在1825年,他将16岁的达尔文从斯鲁斯布里学校转到了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学医的学生必须观摩外科手术,在麻醉剂发明以前,手术室就像一间刑讯室。达尔文恐惧地看着病人被绑上手术台,听着他们痛苦的尖叫声。他受不了这种折磨,终于逃出了手术室,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过分敏感的天性使他注定无法成为一名医生。然而由于不敢面对父亲,达尔文在爱丁堡大学还是勉强呆了一年多时间,以此来掩盖自己的失败。
  当他终于回到家里时,父亲又给他设计了另外一条道路——做一名牧师。达尔文答应了,为的是尽快恢复自己的尊严。父亲的财富和名声,使他很快被剑桥大学录取了。在这所学校里,达尔文得到了彻底的放松,充分地享受着青春。他狂饮着苏格兰威士忌,经常玩牌玩到凌晨,还交了一个名叫芬尼·欧文的女朋友。日子就这样盲目地过着,直到他遇见了约翰·汉斯洛教授。汉斯洛是一名专职牧师,也是一位业余的植物学家。他重新唤起了达尔文对大自然的激情,从而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两人经常在一起漫步谈心。达尔文由此被人们称为“与汉斯洛同行的人”。
  达尔文开始同大自然继续打交道。他以从未有过的激情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尽管没有学习过正规的自然史和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