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创造超越的人生

_2 刘墉 (美)
  三十多岁,是我突破的年纪了,只是在我要否定传统之前,是不是该深一步了解传统?
  想起大陆名画家李可染的话——“以最大的力量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力量打出来”;还有张大千,在画泼墨荷花之前,先狠狠逼他自己画了一阵子工笔勾勒的荷花。
  我开始每个礼拜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el History)作研究。
  为了“用最大的力量打进去”,我由鸟的骨骼、羽毛的数目和形状开始“学习”。我也在白天到外面作花卉写生,一点一点记下各种花的叶脉、叶序和芯丝。
  没错!我是很死板,甚至很死心眼,但只有这样,我将来才更有条件造反。我再做,一次骆驼,是为了再做一次狮子。
  发现大师的秘密
  接着我决定以当代“画坛宗师”为研究对象。连续三年,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回台湾,为黄君璧和林玉山两位大师整理他们的画学。
  第天一大早,我就到他们的画室报到,站在高高的椅子上,用绿影的方法,拍下他们画的过程,而且一边拍、一边发问,再带回纽约一点一点放,正着放,倒着放,慢跑,停格,记录下他们用的每一样工具和他们的每一个动作。
  有意思的事出现了——
  一向强调笔墨要干净的黄君璧老师,在分析之后,很可能连他本人都不敢相信,他厚重的色彩,其实得力于许多“混杂的笔墨”,那“混杂”丰富了他的画面。从来教学生用笔爽利的林玉山老师,很可能真正能表现力透纸背的东西,反而是用笔的迟滞,那迟滞使笔触里有更多的精神。
  也可以说,两位大师都因为反璞归真,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那返璞归真是“稚拙”,那“稚拙”是“婴儿”。
  ?中国人,你为什么爱做骆驼?
  此外,经过钻牛角尖,研究每一种花鸟的细节之后,我发现在宋代达到颠峰的中国花鸟画,后来却因为一味“临古”而每况愈下。
  中国人多妙啊!
  大自然是那么好的老师,他们却总在临摹,写文章要“掉书袋”,写字要说自己学的是“王字(王义之体)”“颜字(颜真卿体)”还是“柳字(柳公权体)”;画画则要强调自己是“北宗”、“南宗”以及师承何处。
  结果,有了形式,失了内容;有了表相,失了灵魂;表现了玄妙,却空空洞洞。
  走进故宫博物院,我看到一群骆驼,却不见几只狮子。
  中国是怎么衰落的?
  是只知比赛做“骆驼”,鼓励背书、临摹,却不鼓励做“狮子”和“创新”造成的!背书与临摹没有错,错在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标榜古人。
  当局该做的事?
  我的《翎毛花卉写生画法(The Manner of Chinese Bird and Flower Painting)》、《白云堂画论画法(Inside the White Cloud Studio)》陆续出版了。很幸运,故宫博物院院长、副院长和历史博物馆馆长都为书写了序,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也给了奖助,他们都说这是最有意义的研究。只是我常纳闷,这种为国宝艺术家保存文化精髓的工作,应该由当局去做啊!
  即使到今天,当局又做了多少?
12- 蓦然回首(3) 少年老成的可悲
  如果我有一个在背后盯着、惟恐我一刻不读圣贤书的母亲,我能有今天吗?我的想像力能够在往后的岁月驰骋吗?
  一九八八年的秋天,我带着八十岁的老母,回到她暌别四十多年的北京。亲人都还 在,且添了许多子子孙孙,母亲仍能拉着病床上的老人一起掉眼泪。而我最惊讶的是,原以为只有我老娘会做的烙馅饼,怎么连我堂姊的女儿都能烙得一模一样。至于那些晚一辈,对我感兴趣的,则是为什么我说的许多话,竟是他们早已不用的北京土话——“您怎说的就像我爷爷讲的?”
  太师椅文化
  有一天去一位亲戚家,主人特别让我坐个黑不溜秋的太师椅。到北京一个多星期了,跑了北海、颐和园、圆明园,又上了长城,我坐骨神经痛的毛病正犯。坐进那椅子,把上身紧紧靠着椅背,觉得好舒服。
  “这椅子真舒服!”我说。
  “什么?”旁边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叫了起来:“天哪!硬邦邦的难受死了,我宁可坐地上,也不坐那太师椅,那是老人坐的。”
  “真的啊?”我笑问他:“那为什么以前的人都坐这种太师椅呢?”
  “都是老的坐,所以叫太师椅。”
  “那么年轻人坐什么呢?”我又问。
  “年轻人站着,年轻人算老几?”
  年轻人算老几
  年轻人算老几?
  回到旅馆,那句话还响在我的耳际。
  为什么在传统的中国,什么都以老一辈为中心,连椅子都不例外?
  老人领导了一切,老人说的就是对,因为他比你多活了几年。老的品牌就是好的,有古意就是高雅的,学画先要师古,学文先要熟背圣贤书。
  问题是,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有年轻人的眼睛与心灵,可以表现他们想要的东西,何必一定“言必称古人”呢?
  为什么同样是古国,在意大利抬起头来,看到的全是古迹,那些大理石像上的灰尘和鸽粪堆得老厚;有些古城,活像回到上上个世纪,但是意大利人设计的时装、家具,却又都是最新潮的呢?
  禁锢的心灵、老去的文明
  课堂上那批老家伙的声音又响在我的耳边——
  “年轻人应该学年轻东西,如果太早灌输他们退隐、退缩的想法,恐怕会影响他们的动力。”
  于是我想,我们自小读的论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还有那处世箴言“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吃亏方是福”、“退一步海阔天空”,会不会影响了正该往前冲的年轻人?
  “十年寒窗无人问,”为的难道只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读书的目的难道只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果年轻人真这么学、这么想,会是国家之福吗?
  更重要的是,那十年寒窗,可能正是人一生中最浪漫、最具有创意的时候。没错!那可能还是“骆驼”的阶段,理当拼命学习;只是如果这学习,使心灵僵化了,把思想禁锢了,当有一天功成名就,想回头重拾“五陵少年”的情怀,还办得到吗?
  年轻人要自觉地超越
  我开始感谢中学时母亲对我的放任。那时候,她已经老了,老得不愿再要求我,所以我能一大早搁下一句话“我去爬山”,她再回一句“早点回来”,我就能在深山里冒险一整天。所以当我念书没心情时,我能写文章、写诗,而且把那些灵感用到我二十三岁的处女作《萤窗小语》之中。
  如果我有一个在背后盯着惟恐我一刻不读圣贤书的母亲,我能有今天吗?我的想像力能够在往后的岁月驰骋吗?
  我后来的拼命用功是自觉的,自觉我应该超越,自觉生命是无法逃避地往前走,而非功名利禄在前面诱惑、父母师长在后面鞭策。
  管你怎么说,我非走不可!
  古老的椅子不适合少年人坐。同样的,是否古老的思想不适合少年人学习?年老的价值观不适合少年人遵循?
  就像我的母亲,当她在四十九岁时吼出来的“不要念了”,绝对不等于她在六十岁时忧心忡忡说出的“不要念了”。
  那么,孔孟、老庄这些古圣贤,他们会不会也在不同的年龄,在“狮子”或“婴儿”不一样的阶段,说出不一样的话呢?
  那些话是真理,是他们历经几十年人生岁月之后的感悟,好比一个从沙漠那边过来的旅人,对正要出发往“那边”去的我说“别去了!那边不怎么样,跟这里也差不多”的时候,我难道就真不去了吗?
  抑或,正因为我年轻、好奇、勇于冒险,或心底有那么一股力量在燃烧、在催促,所以,依然往前走去?
  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人,正当盛年,却突然辞官退隐,而且被后人推崇为“高士”、“贤人”、“君子”、“典范”?
  中国“崇古鄙今”“尊耳卑目”的传统和死命鞭策子女长大,再教他们老成持重,却处处以老人为中心,不以年轻人为中心,使年轻人好像急着老去的做法,是不是害了中国几千年?
  大概每个少年都曾有这样的冲动吧——小时候,想自己在树上盖个小房子,住在里面;大一点,想一个人离开家,走天涯。
13- 蓦然回首(4) 为什么他敢拒绝考试?
  从北京,我又带母亲回到她曾经居住三十年的台北。
  台湾的经济正在快速起飞,才八年不见,母亲已经认不出家门。原本只见几栋建筑的忠孝东路四段,突然盖满了高楼,成为台北最繁华的商业区。
  每个快速走向繁华的社会,都会造成许多迷失的人们,也造就许多觉醒的灵魂。有一天看电视,花莲的半山上,盖着几间简陋的小房子,四周是菜圃和果园。我眼睛一亮,觉得那好像是我纽约的后院。
  记者接着访问了两个大学研究所才毕业的年轻人,问他们为什么念了那么多书,却会到这乡间过起隐居的生活。
  “很好啊!你看看自古以来有多少功成名就的人,到最后都退隐江湖,现在很多有财有势的人,退休之后也想尽办法搬到山明水秀的地方养老。”年轻人看看四周,泰然地说:“社会太乱了,大家争名夺利,我们看开了,觉得不如过这样自力更生、与世无争的日子。”
  我的心头一震,他说的不正是我不久前想的吗?
  如果我有一间小屋在水边
  他们的话,也使我想起自己少年时,常喜欢一个人到深山里,坐在山涧的大石头上,看看风景,听听鸟鸣,写写诗,找寻一种心灵的宁静与孤危的感觉。
  那确实是孤危,好像自己与世隔离、卓尔不群,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爱上层楼”,也可能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望尽天涯路”何必非走出去不可呢?“独上高楼”也可以是一种孤危啊!让自己一个人过自己想过的日子。
  大概每个少年都曾有这样的冲动吧——小时候,想自己在树上盖个小房子,住在里面;大一点,想一个人离开家,走天涯。
  那个走天涯,可以是走向大世界,也可以是走向小世界。如同我十六七岁时,每次去台北近郊的鸬鹚潭,都羡慕在那里渡船的退伍老兵,还曾经问他们,如果我也在水边盖个铁皮顶的小屋子,不必大,只要能放张床和桌椅,要花多少钱。
  不知有多少雨夜,我人在家中,却想像自己置身在潭边的小屋,听雨打在铁皮屋顶的声音,想陆游的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多美!
  狮子境界必要吗?
  看!我少年时向往而没能做的,这几个名校研究所的毕业生却做到了,他们是由“骆驼”一下子跳到“婴儿”。一个有慧根的人,何必等那戎马生涯几十年,直到自己衰老了,才不得不隐退?
  还有,看看毕加索的名作《亚维农的姑娘》,跟非洲土人画的有多少区别?张大千画的泼墨,又见到多少他敦煌面壁的痕迹?郑板桥说得好,“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转入糊涂尤难”。古圣哲早说:“起初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其后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终却“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拒绝联考的小子,多酷!
  我也想到我高三正为是不是要拼联考而矛盾的时候,建中有个学生竟宣布要做“拒绝联考的小子”,而且以此出了一本书,被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有那些早早就出家的人,像是弘一大师,能文、能画、能作曲,又留学日本,娶妻生子,好像声色犬马全经历了,突然在三十九岁,正是我的年岁,看开了,遁入空门。
  现在有那么多年轻人,才十几二十岁,就看破红尘、出了家,他们不是也放弃了“狮子”境界,一下子进入天真平淡的“婴儿”境界了吗?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何必“众里寻他千百度”?对于有慧根的人,只要“寻他十几度”,就可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是绕一圈,再回到原点?抑或既然如此,就站在那儿别动?
14- 第四章 骆驼的反省(1) 无愁的人怎么说愁?
  “别太拼命了!人生不过如此,一转眼就过去了。”
  睡在台北,小学三年级见到的、那病危老奶奶的声音响在耳边。
  只是,跟着,北京的太师椅也闪过脑海,我一惊,心想自己会不会受到古老中国的影响?
  那是一个多难的土地,三十四岁退隐的陶渊明,处的是纷乱的、适合用竹林七贤的方式装疯卖傻、学狗叫度日的魏晋时期。他当然只好去向往“桃花源”,寻求“门虽设而常关”的生活。而我,在这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都市里,难道也要学他的人生观吗?
  孔子也做过“骆驼”和“狮子”
  我也想到孔子。
  孔子其实不是退却的,他可能不“暴虎冯河”,他可能为了避免尴尬而躲着阳货,但是他为什么会敲着原坏的脚,责备“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就是了!孔子要求年轻人要有作为,孔子也进取、也做官、也流浪,一辈子在“推销”他的理念,他要读书人有创作,所以会骂“长而无述”的原壤。
  还有,孔子不是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吗?他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表现,他并没有要年轻人“十有五而不惑,三十而知天命”啊!
  话说回来,如果孔子没有经历那许多,包括“在陈绝粮”饿肚子,和“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东逃西躲的“骆驼”阶段;以及“虽复一篑进,吾往矣”的“狮子”阶段,他又能达到“耳顺”的“婴儿”境界吗?
  佛界是要经过魔界达到的
  问题是,两千多年来,教《论语》的老学究们,会不会因为他们已经到了知命之年,于是教那些小小蒙童,也学着早早知天命?那些老师父们会不会也用他过来人的身份,教青春年少的善男信女早早有慧根、具慧眼,看透人间的众生相,甚至随着他遁入空门?
  想想,一个白头的老人,带着一堆小小蒙童,摇头晃脑地背“田园将芜兮,胡不归”,是多么讽刺的书面?
  日本的一休禅师说得好——“佛界是要经过魔界才能达到的。”
  我从小去教会,发现那些小小就受洗、自认是罪人的信徒,远不如在风雪烟尘里打过滚,求得一世英名、闯得一番事业,然后“悔改”的信徒。
  信同样的上帝,受同样的洗礼,经过“骆驼”,受过苦、犯过错;经过“狮子”,逞过强、斗过狠的人,当他受洗皈依的时候,就是不一样——
  一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愁少年”,一个是“欲说还休,却道天谅好个秋”的豁达老人。“无愁”凭什么“说愁”?“没看”凭什么“看破”?
  同样的道理,一个明明应该在骆驼阶段的年轻人,说他看透了、看穿了,遁入与世无争、了脱生死的境界,你信吗?
  就算那是真,你该为他高兴,还是悲哀?
  弘一大师的悟
  我再读了一遍陈慧剑写的《弘一大师传》,在前面作者用了一堆文字分析弘一出家后对妻子的无情,为什么老婆去看他,他就是不见。他是怕见了之后又舍不下,又勾起世间的情怀。如此说来,弘一的境界是高还是低?他的出家除了对他自己,对众生又有多少帮助?
  如果弘一不是经历了那许多风花雪月,爱过、恨过、流浪过、迷失过,他如果没在稀泥里待过半辈子,又能变成莲花吗?还有,假使弘一家里的生意不垮,他的经济情况没有突然恶化,他会那么早悟吗?
  当头棒喝!许多悟是因为遭了“棒喝”。“穷则变,变则通”,许多变通都是被“穷”逼的。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旁边也钉了两个强盗,其中之一对耶稣悔改,耶稣立刻对他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问题是,如果这两个强盗没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是从耶稣的十字架下走过,他们会怎样说?
  行到水穷处
  我突然了解了王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以前总想像那么一个高人雅士,沿着溪流走,走到深山,坐下来,悠然地看烟岚升起。但是现在我觉得,那句诗该解释为“因为行到水穷处,没水了,没路可走了,只好坐下来看云起。”
  其实“婴儿”境界就是这么来的,那些“狮子”若不是得意时被杀了、病死了,他们总要等到“力不从心”或“时不我与”的时候,才渐渐走入“婴儿”。
  这没什么错,不同的身体状况本来就要不同的生活态度,这样才能快乐,才能好好过一生。青年时做运动员,中年时做教练,老年时做评论员,再老一点就做思想家。如果十八岁才拿到世界运动大赛的金牌,就说要退休,做评论员。这人可能算是个急流勇退的聪明人,但绝不是个勇者。
  勇者在他还能超越自己体能极限的时候,就该继续努力去超越,除非他走下这个山头,是为了登上另一个更高的山头。
  所以,而今我对王维那句诗有了新的解释:
  “当你走到水穷处,就安下心,坐下来,看看云起吧!”
  相对的——只有当你走到水穷处的时候,再坐看云起。你总要先像王维一样,饱经战乱,甚至差点掉了脑袋之后,才在六十退居辋口的蓝田别墅。如果你没经过“行到水穷”的“骆驼”和“狮子”阶段,就别急着“坐看云起”。
  何况,你要想想,多少王维真正传世的作品,不都是隐居之后写成?“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他与山中裴迪秀才的书信,哪一篇不是在辋水之间写成?
  王维没退休啊!他是转进,他仍然在“狮子”的境界,成就了他的千古事业,也掌握了上天赐与他的强大创作力。
  把握你的感觉和生命力
  对!创作力,一个人如果不能创造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或为这世界创作以造福大众,就如同孔子说的“长而无述”,他的存在仿佛不存在;当有一天,他死,也不能肯定自己来过这一遭。
  创作是要感觉,要生命力的,一位创作者可能突然之间江郎才尽,失去了他的“灵感”。所以每个创作者都应该把握有感觉的时候努力创作,而且要知道三十岁的感觉不等于二十岁的感觉,不要以为自己可以回头,八十岁的歌德怎可能写得出《少年维特的烦恼》?
  回头,你已经不是当年的你,今天你已不是昨天的你!
  创造生命
  创造自己,也包括了创造生命、创造自己的下一代。中国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得很对,人如果不能创造下一代,不出百年,就多半在这世界上消失了。就算不能生育,也应该帮助培育下一代,成就生活!成就生命!
  “工作创新”是“成就生活”。
  “创造生命”是“成就生命”!
  想起小时候读过的西方格言——
  “一个人,二十岁而不美丽、三十岁而不健壮、四十岁而不富有、五十岁而不聪明,就永远失去了这些。”
  我发觉自己正站在尼采所说的绳索中间,我还有感觉、有体力,我要把握时间、创造自己。
15- 骆驼的反省(2) 生之阵痛
  我小心抱着,手上全是鲜血和羊水的黏液,稍不小心,她就会从我手里滑落。
  一九八九年,我经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我的女儿诞生了。
  我已经有个儿子,并不是说儿子的诞生不重要,而是因为当女儿出生时,我进入了产房,经历了阵痛。
  产房中的阵痛
  那确实如同我的阵痛,我握着妻的手,每当她的脸涨成猪肝色,浑身颤抖地蜷曲成一团,医生又直喊“用力!用力”的时候,我的脸就也涨成红色,我跟着她一起使出全身的力气,经历这生命中的最痛。
  不得不作产道切开,一刀剪下去,鲜血溅了出来,再接着是个血淋淋的头,一拧身,娃娃终于来到这个世界,然后是长长的脐带、涌出的羊水和胎盘。剪断脐带,看护士在忙,医生居然把血淋淋的孩子,一把交到我手里,我捧着问怎么办。“先抱到那边台子上。”医生喊。
  我双手捧着孩子,她在哭,在抖,整个身子好像带电似的,发出微小又巨大的震动。我小心抱着,手上全是鲜血和羊水的黏液,稍不小心,她就会从我手里滑落。
  抱上了台子,护士递给我一管眼药:“给她上!”说完就转身去忙了。
  我拿着眼药,试着把娃娃的眼睛拨开,但是太黏滑,她又闭得那么紧。
  “拨不开眼睛!”我对护士喊。
  “用力拨!”护士喊回来,“不要怕,她很结实的,不结实也来不到这个世界。”
  死亡与重生
  可不是吗,不结实就来不到这个世界,想想过去的二十多小时,她从那个温暖的、悬浮的、安全的世界,突然被排挤、被压迫,不得不离开已经住了十个月的“家”,而且被推挤进那么狭窄黑暗的产道,她仿佛已经经历了一次死亡与重生。
  重生的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要她自己呼吸、自己饮食、自己行走、自己奋斗的世界。她成为了独立的个体,承担了延续生命的责任。
  她是一根绳索,从过去牵到未来,从上一代牵到下一代。
  大悲与大喜
  三天之后,把女儿抱回家。捧着,小心地抱上台阶,抱进门。爸爸抱娃娃,有一种很特殊的感觉,那是我的一部分,但不是从我肚子里出来,是我寄养在另一半的肚子里十个月,现在交出来与我共有的。好像很现成,但是很宝贝,宝贝得不知往哪儿放,宝贝得想放进自己的肚子里,觉得才够公平。
  经历了那无比的痛,看了那溅出的鲜血,我确实觉得自己也挨了一刀。那是大痛,也是大快,是大悲也是大喜,是大紧张也是大释放,是大轻松也是大负担。我肩上的重量一下子加大了。
  急着长大
  小小的娃娃常常睡在我肚皮上,我半躺在沙发中,看那像小猫一样的生命,趴着,或许正在做梦,看我自己的呼吸,像海洋,荡啊荡;又像摇篮,摇我的女儿入梦。
  白天有事,无论多忙,我都会在晚上七点前赶回家,为女儿洗澡,先用喷壶喷她的头和背,看她一惊,又深深地呼吸,享受温水冲过身体的感觉。
  才出生,她的手已经很有力气,紧紧抓着盆边,似乎生怕滑进水里。她的吮吸力已经很强,把奶瓶吸得叭叭响。
  生命确实是强韧的!
  洗完澡,我为她搽完油,总是先为她做个体操,她最喜欢把两腿拉直的动作,会跟着使劲,把身子挺着。
  她像在急着长大。
  我也常把她翻过来,举着玩具,引她抬头看。娃娃的颈子还弱,她使劲撑着,撑一下,垂下去,又试着撑起来。
  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超越!
  学习是本能
  每个人生命的起初,都是不断超越自己。她会翻身了,不够,她要爬;能爬了还不够,她要站;站了还不够,她要走;走了还不够,她要会跑、会跳。
  她会竖着耳朵听大人说话,她要咿呀学语,发表她的看法。
  哪个娃娃会以“走”为满足,而不想着跑跳?哪个孩子会以“听”为满足,而不学着说话?就算你不准他跑跳,他也要跑要跳;就算你不准他开口,他也要说话。
  玩耍或上课,随你便!
  女儿的成长,给我另一次观察和省思的机会。
  我发现学习是人类的本能,本能就是你不要求,他也会做的。怪不得名教育学家尼尔(A.S.Neill)在英国创办的“夏山学校(Summerhill)”,虽然给学生完全的自由,可以自己选择上课或玩耍。而且许多学生真是整天游荡,但是日子久了,那些玩耍的孩子居然自己回到教室,而且成绩不比一般学校的学生差。
  动物的学习
  何止人有学习的本能?
  黑猩猩会用小树枝或草茎,掏出洞穴中的白蚁;海獭会在摘到一个鲍鱼之后,从海底拿块石头,然后浮躺在海面上,双“手”抓着鲍鱼,往放在肚皮上的石头上敲打;鹭鸶会站在水里,不断用爪子搅动水,惊动水里的鱼暇,然后猎食;海鸥会把蚌壳刁着,飞到空中,再张口,使蚌壳坠下地面,摔碎硬壳。这许多技术,是先天就有的本能,还是后天学得的?
  我相信是后天的,但是因为它们一定要学,而且一定能学会,所以成为了本能,那是一种“本能的学习”。当一个生物不学就不能生存的时候,它就必须学,那些不懂得模仿,不懂得学习的,自然在优胜劣败的演化中会被淘汰。
  人类当然更是如此。反而当父母从小就逼孩子学习的时候,会使孩子失去“与生俱来的学习动力”。
  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过去教育儿子的错误我立刻做了修正,并在文章中对做父母的人呼吁:“拖着孩子走半辈子的父母,很可能被孩子拖累一辈子。”
  让孩子走自己的路
  我开始让儿子自己决定方向。他上哈佛,选修心理,我没意见;他拿到硕士之后,要休学一年,去游历,我也没意见。他是他,要寻找他自己生命的定位,如同我,不断在找我自己的目标。
  我不能帮他决定。每个人只有自己能为自己建立人生观,并为自己作决定。
  成与败,自己要对自己负责
16- 狮子的反省 幸福是谋杀英雄的毒药
  儿子小时候,有个书面,我记得很清楚——
  他一个人,坐在客厅看电视,奶奶悄悄走过去,小声对他说“别看啦!快去念书啦!你爸爸又要冒火啦!”
  奶奶自以为是小声叮嘱,岂知她因为耳背,声音大,于是被我听到,吼过去“什么?还没开始做功课?像什么话?”
  这时候,就听儿子怨奶奶:“都是你,这么大声,让爸爸听到了,害我被骂。”
  孩子要推?
  大概跟许多中国家长一样,我从小就逼儿子。逼他背注音符号、背英文字母、背九乘法表、背唐诗、背〈桃花源记〉……
  指定功课,然后逼,逼一步、走一步;走不好,就骂,已经成为了当然的“戏码”。
  我和妻常自诩:“要不是我们逼,儿子怎么可能成绩这么好?”我们也常说儿子就像一辆“奔驰轿车,有一等一的引擎,只是缺了电瓶,必须我们在后面推,才能发动。所幸,一发动,就能跑得飞快。
  但是在教育女儿时,我已经四十多岁了,四十多岁的“老爸爸”就不等于二十刚出头的“小爸爸”。当然还有个原因,是儿子已经表现得满好,我们大可以放松“下一个”。
  我自己来!
  所以对女儿,我采取了“夏山学校”的方法,让她自由发展。我们不逼她读这个读那个,不特意为她看书或睡觉而调低电视声响。我们希望她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因为社会是家庭的延伸,家里的环境要能使孩子适应未来的社会。当有一天,她住到学校宿舍,又有谁会为她放低声音?
  没有逼,使她与生俱来的学习本能,竟然十足地显现出来。记得她一岁多,才会讲话,除了叫人和要吃要喝,说出来的第一句话居然是“我自己”,意思是要我们别管,让她自己来。
  要作你自己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么一句话——“我自己”,每个孩子从出生,要吃、要喝、要占有、要学习、要长大,最后就是要自己作主、表现他自己。
  如果一个人到这世界上,不作他自己,还有什么意思?
  不仅如此,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像我前一章说的,他不断想着超越自己,昨天才会扶着东西站,今天就想“放手”,明天又想跨出第一步。每个坐在“学步车”里的娃娃,心里都有一种驱迫:
  “我要站起来,自己走出去。”
  人生的是非与选择题
  “人是一根绳索,架于超人与禽兽之间。尼采讲得没错,人从一出生,就走上了这根绳索,为了生存,他必须往前走,走向超人的那一边。
  作为一个人,是多么辛苦啊!
  为了考试,想睡却不能睡;为了减肥,想吃却不能吃;为了礼教,想动却不能动。
  什么是教育?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想想,才上小学,就做“是非题”,两个只能选一个;就做“选择题”,四五个只能挑一个。每个人在无形中,学的就是“克己”、就是跟自己的欲望战斗,就是“超越自己”。
  走出校门就不再读书
  但是,当学的文字够用了,学的语言够表达了,学的知识够生活了,学的一技之长够独立谋生了,那学习的本能还存在吗?
  抑或停止了学习,从走出校门的那一天开始,就不再读书?从考试结束的那天,就把学问还给老师?
  有几个人还会想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几个人会想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似乎是成长阶段的事,是“骆驼”——不往前走到下面的绿洲,就非死在沙漠中不可,于是不得不学习——的阶段。
  真走到了绿洲,有几个人会想“看看再下一个绿洲”?
  坐一下,就死在山头
  人生就像攀登喜玛拉雅山的顶峰,据说上去的人只能往山下看一眼,仅仅是一眼哟!就得开始往山下走。
  不是因为时间不够,而是因为当你留在那儿久一点的时候,因为山顶空气太稀薄,你就会想坐下,并且对自己说“让我休息一下吧!”
  然后,你就会因为缺氧而再也站不起来,你将会昏迷。
  至于你的同伴,他们也没了馀力,不能抬你下山。
  于是,你死在了山头。
  同样的,当你走过了“骆驼”阶段,进入了“狮子”时期,好像有一点成绩的时候,你也会坐下,说“我累了,让我休息休息吧!”
  你觉得半生的追逐已经够了,人生已经有了可以满意的成绩。于是你“超越自己”的力量消失了,如我在《萤窗小语》里说的“你没有更高的理想,就在现实生活中沉落了下去”。
  创造自己、肯定自己
  问题是,你甘心吗?“狮子”能如此就结束了吗?“衣带渐宽终不悔”,你的皮带才移了一个洞,就决定大吃大喝,准备中年发福了吗?
  如果你在学生时代吃了那么多苦,而今你把所学的都发挥了吗?小时候,你要表现“我自己”,请问,现在到了你可以发挥的时候,你创造了多少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你是你,你不是别人,你可能天生相貌不美丽、声音不好听、身材不高大,但你就是你,你有你的特质,你的自信就是你的魅力,你的特质就能成就你的风格。
  如果你不经过“众里寻他千百度”,怎能有“蓦然回首”的“惊喜”?如果你不曾“入世”,又如何“出世”?如果你不曾“执迷”,又如何“顿悟”?
  当“困而学之”的本能,因为不再“困”,而消失的时候,只有那不信自己办不到,甚至与自己为敌,仍然不断超越自己的人,才能创造自己;只有十足“创造自己”的人,有一天才能肯定自己的人生。
  幸福令英雄腐化
  一九九四年暮夏,女儿五岁。有一天,我抱着她坐在后园中。我种的“百日菊”正盛开,瓜藤上挂着硕大的黄瓜,四季豆也结实累累,多么幸福,幸福得让我想就此终老。
  我突然又有了一种惊悸。
  接着,我向服务十年的大学递上了辞呈。如同十六年前,在老母、妻儿和学生的祝福下,上了飞机。
  原编者按:
  过去十年间,刘墉先应“行政院新闻局”之请,择写《中国文明的精神》脚本,在台海两岸作研究。又于工作完成后,在台北成立“水云齐”青少年免费谘商中心,并为公益团体募款,在台湾、大陆、美国和马来西亚举行一系列演讲或义卖。我在马来西亚报章多年连载的稿费,悉数捐作推展华侨教育之用;在台湾以版税捐助了数十个慈善团体;在大陆资助了数百位贫寒学生,并捐建了二十一所希望小学,其中十五所已落成启用。以上大部分活动仍在持续中。
17- 第六章 婴儿回首 用一生去寻找一个答案
  回首前尘,历历在目,有好的、有坏的、有悔的、有悟的,我们做完了这一生的功课。
  只有“不负生”的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死”。
  不知你有没听过这个埃及古老的传说——
  有个开罗人,一天到晚想发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夜,他梦见从水里冒出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一张嘴,吐出一个金币,并且对开罗人说:
  “你想发财吗?有成千上万的金币正等着你呢!”
  开罗人急着问:“在哪里?在哪里?我当然想发财,我都想得快发疯了!”
  “好!”那吐金币的人说:“想发财,你就得去伊斯法罕,你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金币。”说完就不见了。
  开罗人醒过来,辗转反侧,再也睡不着。“天哪!伊斯法罕远在波斯啊,我到底去不去呢?去,我必须穿越阿拉伯半岛,经波斯湾,再攀上扎格罗斯山,才到得了那山巅之城。我很可能死在半路。”开罗人想,“但是不去,我这辈子大概就发不了财了。”
  千山万水我独行
  去,他不见得一定能发财,谁能相信梦里的事?但是不去,他必定会悔恨。经过几天内心的挣扎,开罗人还是决定冒险。而且,他决定只身前往。
  千山万水我独行,开罗人千里跋涉,历经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风尘仆仆地到达了“山巅之城”——伊斯法罕。
  天哪!伊斯法罕不但穷困,而且正闹土匪,开罗人随身带的一点值钱的东西都被土匪抢走了。当地的警卫总算把土匪赶跑,发现奄奄一息的开罗人,喂他吃东西、喝水,把开罗人救活。“看样子、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警卫队长说。
  “我从开罗来。”
  “什么?开罗?你从那么远、那么富有的城市,到我们这鸟不生蛋的伊斯法罕来干什么?”
  “因为我梦见神对我启示,到这里来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金币。开罗人坦白地说。
  警卫队长大笑了起来:“笑死我了,我还常做梦,我在开罗有个房子,后面有七棵无花果树和一个日晷,日晷旁边有个水池,池底藏着好多金币呢!真是胡说八道,快滚回你的开罗吧!别到伊斯法罕来说梦话了!”
  开罗人衣衫褴褛,一无所有地回到了开罗,邻居看他的可怜相,都笑他疯了。
  但是,回家没几天,他成为开罗最有钱的人。
  因为那警卫队长说的七棵无花果树和水池,正在他家的后院。
  他在水池底下,挖出成千上万的金币。
  人生的四季
  开罗人有没有白去伊斯法罕这一遭?
  当然没有!虽然金币就在他自己家里,但是他不去,就不会知道。
  我们的一生不也像这样吗?你确实会听见老人说“人生不过如此,一转眼就过了!”如同我小时候听到的“别太拚命了!好疼啊!”以及我母亲六十岁时对我喊的“不要念了!”
  我们的一生好像四季,也仿佛一天,春天与秋天同样是太阳移到赤道的位置;日出与日落同样是太阳位在地平线的地方。
  当我们老的时候,体力差了、记忆力差了,我们的动作变得像是幼儿,用的词语愈来愈简单。有一天,我们吃不动了,只能吸流质的食物,确实好像回到了婴儿时期。
  问题是,秋天毕竟不是春天,日落毕竟不是日出。
  难道就因为我们有一天会死,就因为知道有一天自己会看开一切,我们在少年时就不必努力,我们就干脆留在开罗,不必去伊斯法罕了吗?
  没有春发、夏荣,怎么会有秋天的丰收?
  没有那一生的奔波、历练,怎么得到生命的启示?
  如同没有警卫队长的一番话,开罗人如何知道财富居然就在自己的后院?
  把握每个阶段
  不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一天,我们会发现“道不远人,就在身边”。会顿悟,其实这一生所追的不过是个虚幻。
  只是,能悟到虚幻,就是一种实在。你不寻找,如何找到?你不困惑,如何顿悟?
  正因为年轻,所以我们要把握这冲力、把握这浪漫,多看多学,以不幸负上天赐给我们的青春。我们要作骆驼,超越与生俱来的惰性,忍着不吃、不眠、不懈怠,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也就因为我们达到了目标,所以要好好实现少年时的梦想,在人类历史中,留下属于我们的脚印,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的东西。
  属于我们这一代的东西,必然是承先启后的,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站在古人的肩上高瞻远瞩,而不是顶着古人的头颅作为标榜。“承先”是我们“骆驼”时期学到的传统,“启后”是我们“狮子”时期自我的创造。因为:
  凡只会守成、师古的人,再成功都算不得“狮子”,只称得上是只会吃苦的“骆驼”。
  新时代的人生规划
  由于医学的进步,上个世纪初平均五十岁的寿命,今天已经延长到近八十岁;再过五十年,更可能增加到一百三十岁。
  所以,过去几千年,古圣先贤思考的模式和价值观都可能得改变了。过去五十岁的人已是“半百老翁”,而今正是“春秋鼎盛”;过去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常讲“人生七十方开始”;过去五十岁的学者,已经教我们“放下”,今天五十岁的我们,却可能正要“拿起”。而且正要走下这个山头,去攀登另一个山头。
  上帝为什么创造人?
  生命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当下”,因为一切古往今来,都是由“当下这一瞬间”累积的,不把握当下,就不能创造永恒。
  人生是要积极超越与创造,才能被肯定的。
  想想,如果你是父亲,你生了孩子,是希望他天天留在你身边奉承你,还是希望他能走出去,有他自己的成就,用他的成就荣耀你?
  人间作净土
  如果你信的是佛教。
  你以为拜佛烧香就能得救吗?你天天拜、天天烧,你怎么谋生?你为何不想想出家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态度?
  你要知道佛的本体是“智慧”,作用是“觉悟”。佛教是无神教,释迦牟尼早说过,在这世间想借助外力以求救赎都是没用的,真正的救赎在自己。
  万物皆有佛性,在世世代代,恒沙之劫与千万轮回中,万物在做什么?
  在自修啊!在向着智者、悟者的目标前进,在不断求精进!
  那就是超越。如同尼采说的,由禽兽的这一端,用我们的一生,走向超人的那一端。
  佛陀教导我们的是把握当下,有善心、有善行,是以天地为禅院,以人间作净土,由内里“点一盏心灯”而非借助外面的光辉!
  如果那山不来,你就向它走去
  如果你信的是回教。
  想想那每天在高塔上呼喊的誓语,想穆罕默德的教诲——
  如果你呼唤那山,而山不来,你便向它走去。
  这是多么积极的人生态度!
  你也要想想在清真寺里为什么不立神像,因为神在你心中,本来不必在人间“着相”!
  用一生去寻找
  我们的一生,都在寻找,寻找生命的道理,寻找我们自己的定位。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遍楼的那一刻,由“望尽天涯路”到“走向天涯路”。
  我们都在找。
  然后找到了,我们为那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尽我们的力量,把今生的理想实同。最后,我们老了,如同秋天,是丰收也是凋零的季节,因为每个成熟的生命,像成熟的果实,都得告别枝头。
  经历了积极的一生——
  超越自己,使我们不再是初生的自己,我们得到了精进;创造自己,使我们没有白来,我们有了自己的下一代,且为下一代铺了路;肯定自己,我们回首前尘,历历在目,有好的、有坏的、有悔的、有悟的,我们做完了这一生的功课。只有“不负生”的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死”。
  人生三境
  骆驼、狮子、婴儿。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愿以这本小书,及我成长的经验,与大家共勉。
18- 第七章 不是传记的传记
  人生哲学就像宗教,是当所有的人都救不了你的时候,能支持你的最后的力量。
  不是传记的传记
  我有一位长辈,学问渊博、著作等身,但是在大陆“文革”期间被斗,受不了,上吊自杀了。我后来遇到当时与他一起被斗的一个同事。“他的学问好,好得没人比得上,可惜 的是,他却没有个很好的人生哲学。”那位教授叹口气,“要知道,人生哲学就像宗教,是当所有的人都救不了你的时候,能支持你的最后的力量。”
  人生过了半百,我发现这世上真正能熬过艰苦,成别人所不能成的人,都有他们的人生哲学,那“思想”平常不一定显现,但是当一个人面临最重大抉择的时候,就会跳出来,让他当机立断。
  所以我建议每个朋友,都能培养出自己的人生哲学或人生态度,使它成为一生处世“不摇摆”的原则,以及面对大痛苦、大挫折的力量。看完这本书,相信许多朋友会说它像是我的传记。
  对于这一点,我同意,也不同意。
  同意,是因为它确实呈现了我由十四岁到五十多岁的人生;不同意,是因为我略过了许多重要的生活细节,即使我初中家里失火,高中吐血休学,大学“革命”结婚,和进入研究所的经过,只要与我“人生哲学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的,一律不纳入。
  也可以说,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以最精简的文字,谈我半生思想的挣扎,并希望得到读者的共鸣。我们都很平凡,我们都是平凡人。所以我们都可能在同样的年龄,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可能都有过少年的烦恼、青年的激情、中年的困惑;我们可能想在山间盖个小房子,很孤危、很潇洒地过一生;我们可能想开一辆旅行车,一站一站地旅行,流浪到哪儿,工作到哪儿;我们可能厌倦世事纷乱,看破了、看开了,想离开这沉浮的人海;我们可能自己问自己,何必读那么多书,何必要拿学位;我们可能当事业有一些成绩的时候,犹豫自己是不是应该走下这个山头,再去攀登另一个不能确定的山头。
  那么,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大家一些参考。这本《创造超越的人生》是以我同题的演讲稿放大四倍写成的。第一本谈人生哲学,引用不少古典诗词,可能比较深一点,但是下面三本就非常实用而且易读了。
  预计在第二本中,我会写怎样超越与生俱来的恋母情结,以及怎样在这个世界越变越小的时代,超越有形与无形的空间。第三本则是讨论使用时间的方法,包括博学强记的技巧,“一时三用”和“悬念学习”法。其中许多都是我半生“以小博大”的读书方法。也可以说,第一本书是“地图”,指出行走的方向;后面两本则像“行囊”,提供旅途之所需。
  此外,由于我在这本书里略去了许多重要的生活细节,所以在书后特别附了一个较详细的年表,或许可供比对。《创造超越的人生》,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它使我想起高二休学时,去商务印书馆买了范锜教授写的《哲学大全》。
  为了回顾自己的思想转变,我把那本书又找了出来。一九五六年出版的老书,已经发黄,但其中一段话,今天读来,仍然令我心震,尤其书中“超越自己”的句子,很可能由那时埋在我心底,成为后来《超越自己》的书名,特别把范教授这段精彩的话写出来,作为本书的结尾——
  哲学的创造精神,是无限追求自由,永远超越自己,使一切价值,不仅普遍化、永远化,且向着最后、最高、最完美的境界而迈进,故创造的精神,亦即向上的、理想的、进步的精神。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