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0岁,开始与别人拉开距离

清水克彦(日)
写给广大的读者朋友们:
  曾以牧师的身份建立了坦普尔大学的拉塞尔康内尔先生,在其著作《找寻钻石》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并不是只有像纽约或是伦敦那样的大城市才充满机遇和挑战。机会,无处不在。而且现在,它就在你的身边。并非只有出类拔萃、满腹经纶的人才有资格把握机遇,只要你拥有一般人具备的能力,向着伟大的目标奋斗,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生的潜力,并且努力生活,机遇同样可以青睐于平凡的你。
  我也是这么想的。
  我自从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东京广播电台工作,到现在为止,已经有20多年了。这20年来,我既在人气很高的大众传媒部门里工作过,也经历过数次让人无奈的职务调动,被委派做自己并不擅长的工作,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始终处于晋升、加薪无望的状态,奖金也完全没有上涨过。每逢这时就会有“如果我做的是别的职业就好了”、“同样是在传媒行业工作,如果是在更能发挥自己才能的电视台工作的话就好了”类似于这样的“邻居家的草坪看上去更绿”的想法。现在回想起来,在血气方刚的20岁的时候,这种心态尤其严重。
  “如果转行做其他工作的话,说不定能更好地激发自己的灵感吧”,“如果去了电视台的话,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可以做出一些更大的成绩吧”。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就会把自己无法出人头地的原因归咎于公司的规模过小啊、上司不注重人才啊这些客观原因上,而不是知耻而后勇,首先自我反省,从自己能力欠缺磨炼、视野不够开阔这样的较为积极的主观方面寻找原因。
  现在,我依然在广播电台工作,同时担任大学兼职讲师,在故乡爱媛县的电台做播音员,并且定期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连载和演说,与此同时,我还创作了现在这本名为《20岁,开始与人拉开距离》的书。
  周围的人也很惊讶于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广播电台的职员可以做到这些。每次接受报纸杂志采访的时候我都是这样解释的:“正因为是在一家传媒行业的小规模公司工作,所以我才能尽力扩展自己的活动范围,并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我所工作的地方广播电台,隶属于传媒业,正是这份工作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量迅速增加,让我能足以胜任大学讲师和兼职作家这两份职业。与此同时,自己的人脉资源也在无形中得到积累。
  广播电台不像那些财力雄厚的垄断银行或者大型的汽车制造商,也不是东京电视台那样的大型企业。在这里,如果按部就班地工作,那么可做的事情是有限的。当遭遇行业的重新洗牌或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自己就会变得毫无核心竞争力可言,对于行业的变化显得无所适从。
  正因为如此,“为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潜能”我始终居安思危,抱着这种心态积极地工作,结果就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我大概就是康内尔先生所说的,抓住了“身边的机会”的典型范例吧,自身并没有什么超凡脱俗的能力,只是尽自己所能去做好每一件小事,最后取得了成功。
  那么,现在让我们把视线投向你们,20岁的年轻人。
  现在公司里的年轻职员有被称为“daytrader”(短线投机商)的一类。这种人一般目光较为短浅,对于眼前的得失锱铢必较,一旦找到更好的公司,就会立刻选择跳槽。就像散户股民不停更换手中所持的股票,而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持仓对象一样。
  事实上,根据文部省的统计,这10年中,大学毕业生中工作3年以内跳槽离职的,每3个人中就有1个。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学生3年内离职的人数则分别占到了5成和7成,与大学毕业生刚好凑成了“三五七”。
  如果他们在这3年中,能力上得到了提高,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再选择跳槽的话,自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在这3年之内没有一点儿积蓄,就这样回复到待业的状态,流连于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话,问题就严重了。
  的确,当今的社会形势对于20岁的年轻人来说是很严峻的。这是一个企业按资排辈和终身雇佣制度都已经解体,退休后养老金缺乏保障,对于退休后的生活看不到希望的时代。
  根据新闻所做的调查显示,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前途感到不安,对于现在的收入和劳动时间也存在不满,而且逐渐意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大大小小差距的社会。
  ?20岁的一代年轻人对未来忐忑不安
  ?“对自己的未来怀有不安”占到75 %;
  ?“对现在的工作感到不安、烦恼,收入也不会增加”占到47 %;
  ?“劳动时间过长”占到41 %;
  ?“将来转行也无所谓”占到57 %;
  ?今后也会像现在一样,正式社员与临时工之间的工资差距越来越大占到83 %。
  我也认为在社会剧烈变革,工作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在一棵树上吊死”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但是也不应该只关注公司规模的大小和眼下收入的多少,或者单凭自己目前担任工作的好恶程度而草率地提出辞职,仅仅因为现状的不如意就对未来充满悲观情绪。
  根据我的经验,20岁到30岁之间,需要注意以下七点:
  ①人生就要先发制人=无论尝试怎样的挑战,都要设法找出能让自己坚持工作的兴趣点!
  ②为自己树立品牌=20岁的时候努力武装自己,找出自己的卖点!
  ③为自己描绘一个整体的人生蓝图=梦想、目标、****……无论哪种说法都好,详细描绘今后的人生!
  ④培养对于信息的敏感度=随时竖起获取信息天线的人才是赢家,善于收集身边的信息,并且也不吝啬与其他人分享信息!
  ⑤在工作上争当第一名=无论是在多小的领域也无所谓,都要给人以“他是最强的”、“她最清楚这些”的印象!
  ⑥与其一味地存钱不如将钱用于投资=一味存钱是无法升值的,为了不让机会逃走,好好地使用它们吧!
  ⑦与异****往扩宽自己的人脉=有一位异性的知己是无比幸运的事情!
  本书就要为大家详细叙述,在这样一个不透明的混沌时代如何运用这七点获得成功。
  现在,机会,就在你的身边。
  总是抱着“每天都很茫然地生活”、“最近工作一点意思都没有,完全不想做,好想辞职啊”、“为了收入不得不继续做,但对将来完全没有信心”这样想法的20岁的你们,作为长辈的我很想给你们一些忠告。
  要知道,这本书并不是为那些天生拥有卓越不凡的才能,或者是承父母的荫庇,从一出生就注定成功的人所写的。
  我就是出生于四国爱媛县的农村,在不拥有任何特别的长处和技能的前提下只身来到了东京,毕业于普通的大学,并在广播电台做一名普通的上班族。但是通过20岁时的不懈努力,现在能够做到身兼四五种职位。
  希望大家能把这本书当做是一个兄长的建议,如果能够为你提供一些帮助,那我将不胜荣幸。
  清水克彦
  2011年1月10日
第一章 稍微努力一下,情况就会完全逆转
政府实施了一项关于民众在今后的生活中是更追求“心灵的充实”还是更向往“物质的丰富”的国民生活调查。调查表明,在近几年,选择“更注重心灵充实”的人占了总人数的50 %-60 %,而选择“更追求物质丰富”的人则占了20 %-30 %。由此可见,追求心灵充实的人远远多于追求物质丰富的人。
  但有趣的是,在20岁的年轻的被调查者中,无论男女,追求心灵充实和追求物质丰富的人的比例却基本上差不多。
  ?国民生活调查
  ?20-29岁男女分类调查
  重视“心灵充实”:男性占39.1 %,女性占43.7 %;
  重视“物质丰富”:男性占46.2 %,女性占44.0 %。
  对于刚步入社会不久的初出茅庐的20岁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没有获得物质上的足够满足,因此选择“既重视物质的丰富也追求心灵的充实”的人不在少数。我认为这一点完全可以理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两者都想得到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关于“人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一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但是如果是想追求精神、物质的双重满足的话,那么建议可以将以下六点铭记于心。
  ①工作=想在社会上得到怎样的认可
  ②财产=想拥有多少积蓄
  ③教养=想要有怎样的教养水平
  ④爱好=为了让人生丰富多彩,该找一些怎样的兴趣爱好呢
  ⑤家庭=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⑥健康=为了自己与家人的健康,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呢
  这六点总体包括了“物质”和“心灵”两方面,我相信如果人们能一边问自己这六个问题一边生活的话,我们就可以有一个更加充实的生活。
  但同时,作为刚迈出高中或大学校门不久的20岁的年轻人,有些人还因沉浸在学生时代的荣耀中而沾沾自喜,也有些人因为学生时代经受的一点小小挫折就止步不前。
  “因为我是高中毕业的学历,所以对未来不敢有什么奢望”、“我只不过毕业于一所三流的大学,所以将来肯定成不了大事”如果有这种想法的话,那么对于未来就可以说是毫无期待了。
  而我坚持的想法是:人生一定会有转机!就像棒球比赛一样,在比赛开始领先的人未必会赢到最后。即使拥有高学历和各种技能证书,也未必会在后几十年的人生中一直如鱼得水。与之相反,即使没有高学历,也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如果能趁着年轻努力进取、好好把握机遇的话,就完全有可能使情况逆转。
  想想你的周围,那些在学生时代成绩优秀的人,他们是否全部如预想般,在毕业几年后就成了社会的精英人士,现在搬进了房价高昂的高尚住宅区?
  这其中当然会有这样的例子,但是没有做到的人肯定也为数不少吧?
  这就像当初没有考上重点高中,而是进了所谓的二流三流学校的学生,在3年里努力学习,最后比那些在重点高中上学的人考上了更好的大学是一个道理。
  即使是全国重点高中的学生也并没有一半以上都进入了东大、京大,有很多人最后也只是考入了那些默默无名的学校。但另一方面,普通高中的学生也有不少能够考入一流大学的。
  这样剧烈的逆转产生的原因,可能仅仅是一点儿想法上的改变。无论是拥有人人称羡的高学历,还是与之相反,什么都没有的人,在踏入社会的一刻起,就应该与过去的自己完全划清界限,将曾经的“辉煌”与“失败”统统归零。
  成为社会人之后,怎样才能拥有精神和物质双充实的人生呢?在思考之前所说的六个问题的同时,为了成为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充实的人,就要从今天开始,重新起程!
  拥有最初10年那样充实的人生,以精神物质两方面都充实为目标吧!
  20岁时成为攀登型的人
  我在千叶县的江户大学担任大三学生的教学活动,同时也在庆应大学等地讲课,接触了很多学生。给我的感触是,在已经超过20岁的大三、大四学生当中,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的人却是很少很少。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仅仅是简单地希望能够拿到工作offer之类的并不是很明确的目标。这样的话,即使像工作地点之类的,都只是如同抽签抽出来的偶然结果一样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问题是怎样不再让这样的事情成为偶然。
  我希望大家能过一种“攀登型”的生活。所谓“攀登”,众所周知是指爬山,不仅仅是登上山顶,更重要的是在攀登的过程中亲近自然,享受沿途的风景。另一方面,为了锻炼身体和自身的健康,我们需要登上不止一座的山峰。
  如果你能有像“想要攀登的山”这样对于未来十分明确的目标的话,就可以以那座山顶为目的地而努力了。
  但如果没有这样明确的想法,而是怀有“将来想做点儿什么自己也不清楚”、“虽说是想要精神、物质都丰富,但不知道要从哪下手努力才好”这样的疑问和烦恼的话,我认为,可以首先从现在手头的工作入手,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或者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去学些技能或者考一些资格证书,总之可以去尝试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我进入广播电台后,因为想当记者,所以希望能进入纪录片制作组。但实际上被分配到的部门却是面向年轻人的娱乐节目制作组。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娱乐节目制作组也是不错的地方,但这和实习的时候每天向相关人士请求的“请让我进入纪录片组或体育节目组吧”这样的目标相差很远,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很迷茫,不知所措。
  不过话说回来,每天都能接触到各种偶像明星、有名的艺人也是挺有意思的。“现在这样轻松自在的不也挺好的?”在20岁的前半段,我一直这样自我安慰。
  但是,正当我快要渐渐沉湎于现状的时候,偶尔会产生类似于“等一下,我最初想干的是什么工作来着”这样的疑问。也就是说,刚进入公司时的决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动摇了。
  “反正这样也挺轻松愉快的,一直这样下去也很好啊”,“不行,做搞笑访谈不是我的本意,还是回到原点重新开始吧……”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样不同的想法在脑海中互相交错、纠结,我不清楚到底应该维持现状还是坚持最初的梦想,但经过再三地思考之后,最终我还是决定选择勇敢地攀登理想中那座山峰。
  尽管当时我所从事的是面向年轻人的深夜档栏目,但也会时常找一些体育选手或文化人做嘉宾,做成有纪录片感觉的特别节目;另外也尝试做了一些反映有关逃学、校园暴力、性犯罪等社会现实问题的栏目。因为不是报道部也不是体育部,所以能做的话题还是很有限的。作为制作监督,我努力尝试在一定范围之内尽可能地去挑战高峰。
  在工作之余,我时刻不忘努力拼搏,积极参与围绕政治、经济、时事等主题开展的各种交流会。因为意识到如果真的想成为一名记者,那么必须有良好的英语会话能力,于是我特地找了外教开始学习英语课程。
  结果发现,比起制作面向年轻人的节目,果然还是纪录片组和新闻组更加适合我。
  为了实现“进入到纪录片组或是新闻组”这一目标,我从来不会吝惜汗水的付出,但在成长的充实感面前,采访和学习所付出的辛苦就显得不那么令人难以忍受了。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攀登”,更是有了明确的山顶目标后所付出的切实努力。
  努力去做更多尝试的话会不会产生什么都会一点儿但又什么都不精通的结果呢?最初的时候确实会有“啊,这个不行,嗯,那个……也不行”的烦恼。但在20岁的时候,多做一些尝试还是好的,而且如果能从这些尝试中找到最合适自己的那一个,那么30来岁的时候就能自然而然地成长为组织中的主力,在工作中独当一面了。
  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小柴昌俊先生曾在大众传媒的节目采访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拿来与君共勉:“如果没有亲自尝试过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话,就无法确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先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在做好现有工作的同时,尝试攀登各种各样不同的山峰,最终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
第二章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就从今天开始努力吧
我采访过一些进入公司没几年就辞职的年轻人,和一些毕业后一直没有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并不是没有想找工作的念头,也不是没有工作的能力,而是有“想要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喜欢现在自己正在做的工作”之类的想法。无论是因为“现在的工作很无趣”或是“没有找到喜欢的工作,不想妥协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哪种理由而不工作,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借口。职场并不是一个停留于一隅就能万事大吉的游乐场。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别人都在拼尽全力奔跑时你却频繁地流连于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那么势必要落后于他人了。
  因著有《笨蛋的墙壁》等畅销书而为人所知的养老孟司先生曾经在日本经济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句话:
  “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决定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在现实中,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必须做很多不那么喜欢的事情,如果对于这一点能欣然接受的话就好了。”
  因为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所以单独拿出来放在这里。在报道中养老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如果真的喜欢的话,就不会觉得辛苦了。如果害怕辛苦而不愿付出努力,那只能说,不是真正喜欢这件事。”
  能够在20岁的时候就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目标是很不容易的。现在,无论你是学生或是已经步入社会,心里面应该有很多想要尝试的事情吧?
  但是,实际上,因为年龄、经验有时候还有身体上的限制,做不到的事情也是很多的。举个极端点儿的例子,法律专业出身却想当一名医生,因为专业上差别太大,所以很难做到。同时,无论多么年轻,从现在开始努力想成为橄榄球运动员,身体条件也是不允许的。
  总之,想要知道喜欢的工作、想尝试的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其实并不容易。
  如果本来想进宣传部,最后却不得不做营业员的人,在20岁的时候,首先还是应该在营业员的岗位上做出成绩。
  现在,在后勤部工作,却想进入企划部参与策划大项目的人,也要先做好自己手边的工作,同时拓宽自己工作以外的视野,增加自己的人脉,为进入企划部做好准备。总之,为了做自己想做的工作,那么就从眼下开始努力吧。
  我所在的传媒行业,制作部和报道部什么的都是很受欢迎的部门,营业部门、管理部门之类的就不怎么受人青睐了。
  我在广播电台目睹过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这其中不乏以成为节目监制人为目标的新员工被长期分配在营业部,并且在那期间丧失了斗志,或者是一些热切希望成为记者的年轻职员,好几年的时间都待在类似于客户开发部之类的和理想完全不同的部门。由于这样的原因,他们不到30岁就选择转行。
  我想把养老先生的那段话送给这些人,如果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工作暂时没有办法得到,那么为了将来能够做好自己喜欢的工作,无论如何也要竭尽全力做好现在的本职工作。
  做营业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人脉,在被调动到中意的宣传部后,说不定会发挥作用。同样,如果能做好目前在经理部的工作,做到对公司内部的资金流动了然于心,那么后续做相关企划的时候就能很熟练地做出预算了。
  所以我觉得,虽然不是只有尝试才能找到喜欢的工作,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原本觉得讨厌的工作也可能变得喜欢起来,相反原本很憧憬的工作做起来也可能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回事。
  生于普通百姓家的丰臣秀吉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就是因为他在作为织田信长的小厮的时候,就老老实实拼命尽到一个小厮的本分,从而取得了主君的信赖;而作为亲兵的时候,又和蜂须贺小六等织田的家臣以外的人接触,在逐步构建自己人脉的同时,不忘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眼下,哪怕是很低贱的工作。
  任何工作都有其有趣的一面,如果能一边享受乐趣一边熟练地工作,并且相信它能够和自己喜欢的工作联系起来,不停地迎接挑战就可以了。
  我想把世界闻名的建筑家,安藤忠雄先生的话赠予20岁的你:工作就是赌上一辈子的生命,探索自己的可能性的过程。我想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是,如果不能用青春全力以赴地奔跑的话,那么也无法体验到工作的乐趣。所以,成为一名奔跑者吧。
  抛弃个人喜欢或讨厌的成见,全力以赴地奔跑吧!
第三章 勇于尝试失败
能够在20岁的时候抢占先机就容易获得成功。在工作上要如何实现这句话呢?我之前说过:“任何工作都有有趣的一面。”在这里我就要介绍如何找到工作中的乐趣。
  首先,是之前所说的尝试法。
  想在工作中处于领先地位,观察、倾听和尝试是缺一不可的。我发现,在大学生和年轻职员中能做到仔细观察他人工作、倾听前辈经验的不在少数,但是在尝试上却普遍有所欠缺。因为害怕失败,担心他人指责而不敢尝试的人是很多的。
  “如果说我现在很成功,那就是以过去的失败作为基础的。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失败的过程。”这是本田科技的创建者,已故的本田宗一郎先生的名言。
  创立了优衣库这个品牌,并因创造出服装制造销售一体模式而风靡一时的柳井正社长,写过《一胜九败》一书,书中更是反复强调了“在十次尝试中,九次都会是失败的”这一观点。
  书店里很多关于成功学的书中都说“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搭起通向胜利的台阶”,而我这本书中也同意这样的说法。但同时,我还想要说的是,积累失败同样重要。
  “积累失败的话工作就会变得有趣吗?”会有人有这样的疑问。小的失败有让人尽早熟悉、适应工作的好处。因为通过失败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做法在哪些地方行不通,如果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失败的话,也可以及时做出调整。工作和学习是一样的,弄明白了就会觉得有趣,经常反复做,熟练后做起来就会有愉悦的感觉,会自然产生“下一题也这么办吧”、“我的话,可以通过不同的思路解答的”这样的想法。正是这样一个个小小的突破,会让自己在工作中变得更加自信,并逐渐依赖于这种获得满足的感觉,从而在失败中找到工作的“兴趣点”。
  所以,让我们尝试失败吧。
  当然了,如果在工作中犯下了给公司造成几千万的损失的错误就不是开玩笑了。这里的“失败”是指,写企划书的时候不够顺利啊、和客户之间沟通不畅啊、因为不擅长与人交流而无法在公司内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啊等等类似这样一类的在工作中不是很顺利的地方。
  不尝试的人也不会失败,没有挑战所以也不存在风险。话是这样说,但如此一来就会错失许多良机,与高风险并存的收益便无从谈起,而希望获得精神、物质的双重满足,自然也就成了空想。
  尝试一下就会有意外之喜,“原来我还有这样的才能啊”、“原来我这么能干啊”。在对自己有了更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有时还会不断发现新的潜能,并通过尝试新鲜事物而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对,还可以这么办”、“这样的话会更好啊”增加各种各样的阅历和经验。
  其次是找一个竞争的对象。
  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那些认为现在的工作索然无味的人。工作的乐趣之一在于通过工作能够找到值得交往一生的对象,能够与之同甘,也能够与之共苦。但如果同时能够成为竞争对手的话,那么工作的动力也会随之提高。
  从自己的同期职员、后辈以及其他企业的同行中,找出一个自己的竞争对手,或是“绝对不想输给他”的目标,以此作为标杆,那么自己就会变得更有动力、更积极地工作。
  如果你的身边没有这样的人,那么就把工作当成一个游戏,对每一项工作给自己设定一个“预定完成时间”,并把时间设定在自己濒临放弃之前。在绝境中一决胜负,置之死地而后生。或是在脑海中描绘出一个像电视剧或者电影中那样的英雄,作为假想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当你在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提不起工作兴趣的情况下,像这样,稍微花一点儿工夫为自己寻找动力吧。
  第三,明确自己在为谁工作。
  有的是为了能见到顾客的笑容,或是为了帮助自己的同事而工作,总之,只要能感到自己的工作对周围的人有帮助的话,就会有充实的满足感。
  要让眼前的工作变得有趣,就要勇于尝试,找出一个好的竞争对手,并且找出工作的意义。如果只是一味地羡慕邻居家的草坪比较好,像青鸟一样一直追寻别处的幸福的话,作为社会人,就会错过很多出发的时间,并错失很多很好的机会。
  美国诗人詹姆斯欧非木曾这样说过,“愚者追求在远方的幸福,而智者会让眼下的生活变得幸福。”这对于现在很多20岁的年轻人的择业观来讲,可谓是金玉良言。
  不尝试就不会有新的发现。
第四章 找一份能够持续坚持10年的工作
“人类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无论用什么手段都要达成目的的人;另一种是满足于现状,觉得做到现在这样就可以的人。”这是乐天的领导者三木谷浩史先生的严厉训诫——一句让我看到就觉得心悸的话。
  中国古语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成功的秘诀不在于一蹴而就,而在于你是否能够持之以恒。
  同样的道理,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如果没有在两三年内转行,而是一直坚持,向着想要努力奋斗的方向追寻梦想的话,都是能做出一番成就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经说过,“才能就是坚持不懈的热情。”纵观如今的职场,那些被认为“好厉害”或是称作“天才”的人,无不是在各自的领域里连续工作十年以上,不断积累、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不懈努力,从而最终取得一番成就的。
  我认识一位军事记者,神浦元彰先生,这是一位无论朝鲜还是伊拉克,哪里发生事件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前去做采访和报道的人。他屡次对我说过:“采访,写报道,这样连续做了十年的话,可算是能在电视上发表自己的言论了。”
  上过不少电视和广播采访的自民党众议院的平泽荣盛议员也袒露过这样的心声:“我用了十年的时间从警察成长为一名政治家,很艰辛,但终于能够独当一面、崭露头角了。”
  这就是在工作中不停地接受和发现挑战,并在其中获得成长的结果。坚持十年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毫无疑问这需要拥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并为此付出相当大的精力才行。但如果真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十年的话,这份工作也就会成为你的天职了吧。
  无论什么样的工作,每天反复做的话都会变成无聊的例行公事,从事以前认为很有趣的工作也是如此,久而久之就会发现除了能够赚钱,也有其严酷的一面。而觉得无聊的工作也一样,其中,至少有5%到20%的内容是适合于自己的,从适合自己的那部分工作中找出乐趣吧。
  所以在工作中,有趣和无聊的界限也并非那样泾渭分明。
  看起来别人做得很辛苦、很困难的事情,也许自己做的话就会很有趣,如果能够遇到这样的工作的话,就是可以长久坚持下去的工作了。
  我从事写作活动,到现在已经有5年了,想要出一本书,不写上十万八万字是不行的,这要在繁忙的广播电台的工作中找出时间来做,在周围的人来看,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但是,正是因为我并不觉得辛苦才能坚持做下去,也许五年之后,也就是正式开始写作活动的第10年,能出一本销量过百万的书,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自从1999年出版著作《鬼妓回忆录》开始,作为小说家写作近10年的岩井志麻子先生说过,“并不觉得写作很辛苦,所以才能坚持十年。”
  同样是作家的日垣隆先生在其著作《快速写作入门》中也说过,“想在某一领域有所作为的话,最少需要1万个小时。”1万个小时,也就是在每天花3小时的前提下,需要整整10年。先不考虑有没有这个写作的才能,首先找一项能从中找出乐趣而不觉得辛苦的事情,好好地坚持10年吧。
  成功者并非是因为有非凡的才能,只是因为有着坚持不懈的努力行动而已。
  成功没有秘诀,贵在坚持不懈。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成于坚持不懈,毁于半途而废。其实,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能真正坚持下来的,终究只是少数人。巴斯德有句名言:“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一不是贵在坚持,坚持不懈的努力,领悟生命的真谛。只有如此,到暮年的时候,细细回想起来,才会觉得没有虚度曾经美好的年华,才会觉得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充满价值。
第五章 不要在组织中树敌
20岁的年轻人在向着未来急速奔走的时候,人脉是能否能实现目标、实现理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想在商场获得成功有三个必备条件,一是领路人,二是运气,三是实力。除却运气和实力,领路人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毫无疑问,在工作地点,包括客户、顾客以外的场合用心经营自己的人脉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在第六章会详细叙述。这里要说的是要同样重视公司内部的人脉。老实说,对于这些,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20岁的自己性格太过直率,是那种完全不顾虑上司、前辈的心情,直言不讳地说出“这种想法有问题”的类型,正因为如此我一度被贴上了“那家伙真烦人”的标签。所以很遗憾,我经历了一段无法和公司内部的人好好沟通想法的时期。正因为如此,尽管我在公司以外的人脉经营上,努力开拓,可以说不输给同期的任何人,但由于公司内部人缘太差,想做的事情开展起来阻力重重,在公司内也不可能获得太大的成功,这一点让人很痛苦。
  工作中,你的企划能否通过取决于你的上司,申请预算时,也需要通过营业部和经理部的批准。
  因为与经理有过节而导致企划被毙掉,或者因为与营业部、经理部的关系不善而导致预算无法通过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样的话,即使有好的想法也无法实施了。
  相反,如果和上司关系好的话,“企划做得差不多的话就让他通过了吧。”和营业部、经理部的人平日里常来常往的话,“既然是他的申请,那无论如何也得给点儿面子吧。”出现这种事情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20岁的时候为自己铺垫好通向成功的道路,只有公司以外的良好人脉是不行的,在公司内部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不可或缺的。
  典型的例子还体现在政治方面。在做过长时间政治记者的我看来,有许多并非那么有能力的政治家却偏偏能够在重要的领域担当要职,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到这一点呢?
  先不论当选的次数和派系之间的争斗,在党内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那个家伙绝对不行”、“绝对要阻止他当选”,如果让一些人这样认为的话,那你就很难当选了。而相反,许多人因为人缘好,反而能获得超出自己能力的高职位。
  其实在职场也是如此。
  与公司内部同事和谐相处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没有必要特地去讨好上司、前辈,但至少也不能让他们觉得你不行。不要像我当初那样血气方刚,过于直接地表现自己的意见而给上司造成压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在与人交往、沟通时能时不时地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且注意拿捏好分寸,注意沟通技巧,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件事情的确如您所说,但是您看,如果这么做的话可行吗?”如果采取这样的说法的话,先肯定对方,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就会显得比较委婉,也不会在公司内树敌了。
  你的引路人就是公司的前辈,在组织中树敌必会得不偿失。
第六章 开拓未来的钥匙是“豌豆”和“芦笋”
心理学上,有“善意互惠”这样一条定理。也就是说,人对喜欢自己的人通常也会抱有好感,反过来说,如果你抱着善意与对方接触的话,那么对方基本上也会回报于你以善意。
  现在的你,想必对于“喜欢对方的话,对方也会变得喜欢自己”这种说法还持有怀疑态度,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说你喜欢的人已经有了恋人,那必然就无法采取行动了,这种情况另当别论。
  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有谁对你是一副嫌弃的态度,你还会喜欢这个人吗?
  心理学上还有一条被称为“厌恶报复”法则。就像我们会厌恶不喜欢自己的人一样,如果你带着“那个人好讨厌”这样的心态去与人接触的话,那对方同样也会变得讨厌你。考虑到这一点,对于20岁,处于竞争激烈型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在和上司、同事等人交往时,不抱着讨厌对方的想法来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与其总想着“这人正是和我合不来的类型啊”,不如发掘一下他好的一面,多关注他的优点,带着善意与对方交流是必须的。这和之前说的公司内的“领路人”有关。
  如果能从他人那里得到“引领”的话,也会更快地获得升职和加薪的机会。只有这么做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获得更大的成长。所以,即使对合不来的人也能以积极的心态与对方接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可能的话,尽量让眼睛传达对对方的善意吧。
  我通过我的经验将这些总结成两个关键词,以蔬菜的名字命名的话,就是“豌豆”和“芦笋”。
  ?“豌豆”的日文书写为エンドウマメ
  “エン”=缘。会面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仅仅是交换名片就算了事。用自己的梦想或特长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名片背面是空白的话,也可以印上自己的简历、兴趣爱好之类的个人信息。
  我在公司给配的名片背面,印上了至今为止的职业经历和个人著作,与背面空白的那种名片分开使用。被称为“外务省的拉斯普京”、以作家身份活跃于业界的佐藤优先生也做了三种不同的名片,根据对象的不同区别使用。
  “ドウ”=道。无论什么职业都会有这一领域的专家,带着善意与这些人接触,努力让他们注意到自己。
  “マメ”=勤动笔,勤走动。每天早上到公司后,要记得发送联络邮件。对前一天见过的客户和来访者发送邮件以表谢意,简短也不要紧,关键是要把礼节做足。
  同时,总是依赖于邮件和电话是不够的,需要要去和对方当面确认的事情也千万不要懒惰和懈怠。
  ?“芦笋”的日文书写为アスパラガス
  “アス”=勤问。也就是说,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要抱着孜孜以求虚心求教的态度。因为不懂装懂而导致的失败会让别人失去对你的信任。趁着年轻应该有着不耻下问的姿态。
  “パラ”=平等。与对方平等地交往。无论公司内外,如果一味地在意对方身份而显得唯唯诺诺、低人一等地与之相处的话,很容易被人看轻。在某些场合,毫不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非常必要的。同样,也不能看轻他人,例如外派职员和合同工,这些人中,比正式职员有更强技术的人也大有人在,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同时外派社员之间对你的评价也有可能传到上司那里,从而对你的职业生涯产生影响。
  “ガス”=防患于未然。也就是说与对方交谈时要用心倾听,即使是与对方没有商业上的直接往来,也要给予认真的倾听,这样对方也会对你报以亲切的回应,并且说不定未来什么时候就可能与其发生联系。
  在这样一个讲究团队合作和注重人脉关系营造的时代,无论你多么优秀,做生意如果只有一个人的话,也寸步难行。就算能够顺利进行,如果无法得到他人的引领,靠自己单枪匹马去战斗永远是势单力薄、事倍功半的。所以尽可能认可对方,寻找对方的优点,带着喜欢对方的心情与之相处,继而以“豌豆”和“芦笋”为准则,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石!
  你的未来,就是在与人的不断磨合中打造出来的。
第一章 在20岁时打造自己的武器
随着企业终身雇佣制度的逐渐废除,现代社会已经不再给我们提供长期的生活保障,如果想要在激烈竞争的职场中幸存下来,或者是为将来自己能够实现经济独立的目标,或者是为跳槽到更好的公司做准备,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我们都有必要在现在,为自己准备一些其他人所不具备的、能够让自己脱颖而出的杀手锏!亦即形成自己独特的“卖点”。
  世界知名的美容大师安所可?罗宾斯先生曾留下过这样的名言:“所谓人生,不过就是自己决定了自己的价值。”你的人生,你的价值,必然会因为你所拥有的“武器”而与其他人大有不同,的确是这样。“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正是你身上所具备的独特的、不同于其他人的一些特质决定了你的人生的高度和价值。
  在我所执教的大学里,多次向即将进入职场的学生们反复强调课本上的一个“三分理论”。
  所谓“三分理论”,意思即是不管身处怎样的组织,只要能够跻身到组织中的前30 %,遭遇淘汰的可能性就很小,晋升和加薪的目标也就可以很顺利地达成了。
  也就是说,没有必要为了勉为其难地以取得第一作为目标而去学会一门较难的资格或是专长。
  我认为,人在20岁的时候,不论身处怎样的工作岗位,以学会一种能够让你进入组织中的前30 %的技能为目标会比较好。这种技能可以是外语能力、计算机处理能力或是针对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等等之类的。具体选择哪种技能来学习,应该是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吧。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之后,还应善于将自己的“卖点”推销出去,让周围的人知悉。
  “和外国人做洽谈?好像他也会呢。”
  “按要求需要制作各部门的主页,她比较擅长,就交给她去做吧!”
  “环境方面的知识他非常精通。”
  就像这样,在各种各样的组织中,即使最优秀的那个人不在场,如果你拥有比他略逊一筹的武器,同样也会受到上司和同事的赏识和青睐。
  在我20多岁的时候,每隔2年到3年就会学着去掌握一些有用的技能。
  以从制作部调到报道部作为一个契机,我针对“EU”(欧洲联盟,当时为“EC”)各国的政治、经济等国家的成分构成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重新学习。为了准备进行国外采访,我也试着报了英文会话的个人课程。
  然后就是日本的政治。我知道贸然去接近曾经做过或者竞选过总理大臣的议员或派系领袖会非常难,于是我以那些新当选的议员为突破点,找出各种名目对他们进行采访,从而频繁地往来于位于国会议员会馆的各个办事处。为了让自己能够给他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我还会尽量分发名片,偶尔也试着就政治局势与他们交换一些自己的意见。
  想来我所做的事情不过如此,然而当我对欧盟各国情况熟悉了以后,就可以举一反三,以欧盟为中心了解世界各国的最新动向,又在国会议员中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脉,于是我就能比其他记者更早、更全面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情报和最新资讯,这样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
  “EC的市场整合?清水好像在研究这一课题,就把他派到现场吧!”
  “关于大选特别报道的主要解说员人选,尽管清水君还年轻,还是交给他试试吧!”
  就像这样,好的机会悄然而至。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只要有能够进入到上层的知识和努力,就会得到意外的工作。得到了机会,周围的人就会形成这样的印象:“他在某某方面很强啊”、“她对某某很擅长”。这样,也就顺理成章地掌握了能够使自己绽放光彩、体现自身价值的武器。
  “最好不要祈求一步登天,掌握能使你进入到前30 %的武器吧!”
第二章 向能者学习,形成自己的风格
要在经验尚浅的20岁时做成自己的武器,就应毫不犹豫地去学习和效仿那些有能力的人。
  “讨厌模仿,希望通过自己的原创决一胜负。”抱这种想法的人当然很多,实际上要强的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不过实际上模仿还是有诸多好处的,通过模仿能让人尽快地熟记工作内容,多数情况下也能成为发挥创造力的捷径。
  禅宗的僧侣、曾作为TBS广播台《全国儿童电话咨询室》栏目嘉宾的无着成恭大师曾说过,“已经有了自己独有风格的人,如果打破自己的形象,不墨守成规,就是独树一帜,而根本没有自己的风格,就贸然打破自己的形象,必然会变得面目全非,南辕北辙。”
  确实是那样,在20岁的时候没有任何基础,想要突然凭空创造出新的东西是很难的。
  因为不能顺利地进行创新而感到焦虑,没有任何基础,还想要突然打破公司前辈们建立起来的经验和传统,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其结果也只能是被前辈们所鄙视而已。
  在我看来,应暂且制止住“通过新的方法取胜”这种比较盛行的想法,而是通过观察前辈们的工作方式来判断,如果感觉到“这个人很能干”,就注意从他身上学习好的经验。
  就我长期从事的记者这一行来说,采访能力、写作能力、报道能力、构思能力、人脉这五种素质,是衡量你能否成为一名好的记者,并且将来是否能成为一名有担当的主编、名主播或是媒体评论员的基本判断标准。
  这其中除了人脉是无法在一朝一夕中积累起来的,其他四种要素,是在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发问的,20岁,即使失败也可从头再来的20岁,对事物充满新鲜感并且精力充沛、有着敏锐洞察力的20岁时去努力掌握,并且从有能力的记者前辈那里全面学习而开始获得的。
  20岁时正是学习和成长的黄金时机,这时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潜心修炼,并不断地让知识积累和沉淀,便足以获得让我们一生受用的知识和能力。
  采访的方法、新闻稿的创作方法、现场转播的方法、一档特别节目的整体制作方法等等,都可以以公司前辈的风格作为榜样来学习。
  我想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相比仅仅拘泥于自己的风格从零开始,能够更早更快地体会并掌握新闻报道的精髓。更重要的是,我总是承蒙那位记者前辈的照顾,每当有重要的海外采访机会时能够获得被推荐的机会;后来当他要从主播的位置上退休时也指名我为继任主播。就这样,我顺理成章地得到了事业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引荐和特别关照。
  我40来岁开始进行的写作事业也是一样。最开始对到底该怎样写书,甚至连写作的方法都一无所知,于是我通读了所敬重的精神科医生和田秀树先生以及畅销书作家通口裕一先生的著作,从模仿他们的写作技巧开始了我的写作生涯。
  回过头来看,我感觉模仿这种方法确实是出书的一种捷径。所谓原创之类的,就是在学习别人的模式并将其理解消化的基础上,渐渐加入自己的东西并从中走出来的一个过程,而并非只有凭空创造出的东西才可以算做原创。
  20多岁的年轻人,大都聪明、机灵,而且比较激进,常常只听到一分就可以理解十分了,并且抱着这样一种态度朝着目标大步前行。但是,如果想充分掌握某样东西的话,建议还是不要无视前辈创造出来的经验,忽视一些最本真的方法而直接贸然前行为好。
  如果理解了最基础的这一点:只有有着自己风格的人打破形象,才能被称为不拘一格的话,你就能渐渐创作出崭新的东西了。这样考虑的话,你就可以试着从今天开始,仔细观察你周围的能者,将他们的工作方法作为重要参考,并且加以提炼总结、为己所用了!
  踏踏实实向那些有能力的人学习,再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会对你的人生大有帮助。
第三章 让周围的人看到你的努力
假定为了在20岁时打造出自己的可称为“武器”的东西,你需要开始付出努力了。这可以作为第一阶段,但仅仅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向周围人展示的是,自己努力的姿态以及通过这种努力所取得的成果。
  曾经也许会有这样的人才,能够看到你所付出的不为人知的努力,并对此做出评价。然而在当今社会,尽管有被称作“部长”、“课长”这样的管理人员,在这样一个时代,几乎没有人有闲情逸致去很好地理解甚至理会你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努力。
  再加上,现在这个时代,只有你向外界显露出来的能力才被真正认作是你具备的技能。
  在我进入广播电台工作的20多年之前,采取的还是年功序列和岗位轮换制度。大家的能力被隐藏起来,轮流值班,依靠共同努力来完成工作,是一种类似“吃大锅饭”的年代。
  而现今,我们步入到了一个注重展现自我的时代,这种价值取向与职业无关,各行各业都提倡勇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被上司或同事看到的努力或是没有显露出来的能力则不算作是“努力”或者“能力”。
  “如果能默默地潜心修炼实力,关键时候就能一鸣惊人地令周围的人刮目相看了。”有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在自己的努力还未被周围人发觉、令人诧异之前,就不幸交了厄运,遇上人事变动,如果再来个擅长表现的新人,自己岂不是要一败涂地了?
  前面提到的因著有《聪明人与笨人的讲话方法》而知名的通口裕一先生,我也经常就广播和出版方面的工作与他交谈。通口先生提到,“如今,我们应该掌握的能力是能够展现出来的能力。只有能通过语言或行动等向外界传递出来,这种能力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不能向外界显露出的能力就等同于不具备能力。”
  对此我深有感触。现实社会中有些人“只埋头耕作,不寻求收获”。他们以为,只要努力工作,自然会有好的结果,并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认为只要付出过,辛苦过,这一生就没白活,至于收获,那是不应计较的事,况且上天总是公平的,收获一定属于那些辛勤耕耘的人们。其实不然,就像现代社会的商品必须做广告一样,一个人要想崭露头角,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也要善于表现自己。人的才能需要表现,只有表现,才会为他人所知,知道的人多了,为你提供的机遇自然也就会多起来。有时,甚至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在你的表现得到认可之时,就是机遇来临之日。
  因为想以英文会话能力作为自己的武器而报名参加了语言学校的学习,那么就应将这件事以及自己学习的成果向身边的人展示。同样,如果正在学习面向有工作经验人士的MBA课程并取得MBA学位(工商管理硕士),也应告知给大家。
  “我现在正在学习……”
  “我正在考取XXX资格证书。”
  你的武器对你来说就是最大的“卖点”,亦即形成自己的“品牌”。
  即使这种“卖点”现在还不完善,正在学习掌握中,但只要上司或同事了解了情况,形成这样的想法“他好像想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呢”、“她正在为提高自己的公众陈述能力而努力吧”,那么以后被机会青睐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优雅和谦逊对日本民族来说一直是难能可贵的美德标准,但若关系到工作,过于优雅或者谦逊难免不会吃亏。今天的时代,是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需要的是干脆利落、敢断敢行的作风。在现代社会,精明的企业家招聘员工,聪明的领导者挑选下属,并不是首先看你怎样言辞周到、谦恭有礼,而是首先看你有多少真才实学。如果能够实事求是地将自己的长处、才能加以表现和宣传,就容易得到更多的机会。
  如果自己很专注地在某一方面付出努力,对这一领域保持着较高的兴趣并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并且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让别人知晓。这样在别人眼中,你的形象就将会被定位在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的位置。
  只有将自己的付出大方地向外界展示,你才能提升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从此人生的好运也能时常光顾于你了。
  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卖点”,机会便能如潮般地涌向你。
第四章 工作不要全力以赴,给自己留两分余地
根据广播文化研究所发起的一项国民生活调查显示,男性以及女性平均每天工作超过十小时的人数比例都在增加。
  平日工作十小时以上的人数比例:
  男性劳动者:1995年18 %2000年22 %2005年24 %
  女性劳动者:1995年7 %2000年9 %2005年10 %
  目前无论哪个工作岗位上的正式职员数量都在减少,再加上年功序列制的废除和结果导向主义的引入,使得怎样做出实际业绩成为现代社会对人们的重要评价指标等等。以上这些,均是成为长时间工作的人数量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恐怕今后这一数字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从上司的角度来看给你安排工作任务是非常容易的,这一点对于无论被安排怎样艰难的任务也丝毫不会退缩的20岁的你来说,以后的负担只会越发加重了吧!
  对你来说,增加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当然是好事,这样能拿到可观的加班补贴;从物质方面来看这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此说起来也算是过着随心所欲的社会生活。但你到了30岁以后呢?你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做出超过原来你所做出的业绩了。
  换句话说,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眼前的工作当中固然是很重要,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当你毫无保留地付出以后,就没有任何的积存和底牌可言了。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上求职,不管哪个公司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人事变动,年轻的时候经常换工作,拼命地工作。在新的工作还没有完全掌握和很好地理解消化之前,又被迫换了其他的工作,如此就会什么也没学精,陷入行行都干过,却行行都不精通的尴尬局面。
  以前我总是梦想着能找一份可以一直干10年的工作。
  换句话说,也就是拥有“他/她在这方面能力很强啊”这样的品牌力和影响力,就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而努力,即但凡所到之处,不论你或你的公司周围的状况如何变化,都能向第三者展示你的人格魅力。
  因此我认为,现在的你最好能够记住一点,对待公司的工作只需投入80 %的精力,剩下20 %的精力则可分配在其他事情上,学会运用这样一种精力分配方法。
  不要因为现在的工作而说抽不开手、没有时间。比其他同事早一点上班,在不被任何人打扰的清净时光里提前处理完自己的工作,将一天中哪怕是5分钟、10分钟这样的零碎时间也都将其有效地利用起来,从而尽量减少你被工作所限制的时间。
  如前所述,现在的我,之所以能够游走于教师、作家等几个职业之间,并不是因为我多么有才华,而是因为从20岁开始我就抱着这样的想法:“如果什么时候能在广播电台以外的领域也大显身手那该有多好啊。”于是,我一边博览群书,一边结交贤能之人,不断给自己创造机会认识公司之外的人,这样才有了我现在的成就。
  既然身在传媒界,“长时间不规则工作”这一点就不可避免。即便这样,我总是从一天的24小时当中预留一些时间出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于是工作之余的时间便有了保证。
  尽管如此,但是在我看来却未必需要明确地划分工作之中和工作之余的时间,因为一旦区分了“公司的时间”和“自己的时间”,你就常常会有这样的顾虑:“用公司的时间占用自己的时间(利用私人时间完成工作),或是用自己的时间占用公司的时间(工作时间做自己私人的事情),这两种情况都不太好吧!”
  近来,人们都在呼吁:顺利地在工作任务和私人生活之间转换,以及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甚至将工作和生活干脆完全地区分开来。这不过是工作和娱乐、职场和家庭的区别而已。如果是那样,能够将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很好地整合起来的话是非常难得的了。
  我的一位记者朋友二木启孝先生,一直是以一种时而工作、时而娱乐的方式生活的。采访和演出对于他来说既是工作,更是乐趣。
  我的另一位有着相似经历的朋友,关西大学教授白石真澄先生,同样也是自得其乐地转换于工作和业余时光当中,而没有很清晰地区分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大学的讲义、面向媒体的演出甚至连政府咨询机构举办的学者会议在他看来都是有趣的事情,说起来这些都不过是悠闲时光的延伸罢了。
  工作时间也好,工作之外的时间也好,这都是你的时间。若能将二者整合起来,以一种享受的心态去把握和利用自己的时间,自然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牌力和影响力,使得付出的时间成为一种高效的投资。
  确保能在一天当中,为自己提前预留一些时间。
第五章 提高工作效率会大有帮助
“虽说要将其打造成自己的武器,或者说‘卖点’,但刻意去想的话却也想不出来有什么好的办法。”很多人都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吧?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可以试着留心从以下方面入手:即使面对那些备受冷落,不被人们看好的,所谓没有什么前途的工作,也要尽快地将其处理妥当。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只有你得到了“办事效率很高”的评价,对你来说这才能成为你最好的“卖点”。
  关于这一方面在我的拙著《为什么说35岁才开始发达为时已晚》一书中也有重点强调,提高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就以东海道新干线为例。假设你想从东京到大阪,会选择“光之号”“子玉号”“希望号”(“光之号”为快速列车,“子玉号”是各站都停靠站的慢车,“希望号”比“光之号”运行范围更广)中的哪一趟列车呢?
  这其中,也许会有人考虑选择在各个车站都会停留、能很悠闲地到达目的地的“子玉号”,但大多数人相比“子玉号”还是会选择“光之号”,相比“光之号”则更愿意选择“希望号”吧?
  我经常光顾的东京兵松镇上的一家便利店,每天都会出现一幕关于效率的颇有意思的情景。在便利店里通常会开着五到六个收银台,但在早上的消费高峰期,对效率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女店长所在的收银台。
  人们不在其他的收银台结账,却更倾向特意到店长亲自打条码的收银台排队付款。理由很简单,因为店长结账的手法、技巧都是最超群出众的。
  从把商品取出放到架子上、在收银台打上金额、付款、到顾客取回找零和商品,她只需别的店员一半的时间便能处理完整个过程。所以连日以来,她所在的收银台总是别有一番热闹景象。
  这种情形对你的工作也同样适用。工作效率高的A君和工作效率低的B君,领导对两者的评价肯定大有不同。无论换做谁都更愿意把重要的工作交给A君去完成吧!
  如果工作效率高或是公司内外的需求高涨的话,就比较容易获得更大的提拔机会。这样的话相比于同期的新同事,工作效率高的人就能领先一到两步,也能更早地得到晋升机会。总之,效率高的确是好事。
  加之最近性情急躁的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一现状,对工作效率高的你来说也有推动作用吧。下面一起来看看公民杂志发起的一项意识调查结果。
  ◆为了某商业杂志发起的关于“等待时间”的意识调查
  等待多长时间会变得焦躁不安?
  电梯:30秒,26.5 %;1分钟,23 %
  启动电脑的等待时间:30秒,34.5 %;1分钟,38.3 %
  午饭时间餐厅等待上菜的时间:10分钟,40 %;15分钟,26.5 %
  为了使世间的各种事物尽量便利,世间万事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解决是最好的,这样就不会再有所谓的等待时间了。相反,若是让人等待的时间太长,等待的人其焦虑感就会有扩大化的趋势。正因为这样的趋势,请务必留意以下几点,并努力试着渐渐处理好自己的工作。
  ①“请尽快!”如果是被委托尽快完成的工作,那就迅速着手去做。
  ②“拜托在下周之前完成。”如果别人是这么要求的话就可以按照预定日期提前几天做完。
  ③虽然被托付的工作是以达到完美完成为目标,但实际做起来时不要太过拘泥于细节,考虑做到七成到八成完美就可以了。
  ④如果眼前有棘手的工作和相对容易的工作,尽量先从棘手的工作开始着手处理,这样的话再做后边的工作就会有较充裕的时间和从容的心情。
  ⑤快速回复邮件和电话。
  工作效率高也是相当不错的“卖点”。
第六章 为了成为受欢迎的人,要学会使用“オアシス”语言
“オアシス”语言即礼貌用语。要想被周围的人所喜欢,使用“オアシス”语言显得尤为重要
  オ=拜托您了,ア=非常感谢,シ=对不起我先失陪了,ス=非常抱歉。
  如前所述,要想在20岁时找到出人头地的捷径,上司或是客户的引荐是无论如何也不可缺少的。要想获得这种被引荐的机会,就必须学会变得被大家喜欢。
  20岁的年轻人给周围人的印象大多是,即便是到了30、40岁头脑也很灵活。既然学历的高低或是工作能否胜任,都有着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所以这点就不得不注意了。
  由于我在上司面前就是属于直言不讳的类型的,而到了30岁以后,我想可能因此或多或少会有点负面影响吧。
  虽然,在柏林墙的推倒、海湾战争、英国政府归还香港、美国同时发生多起恐怖袭击事件的时候,很幸运,我取得了多次这样历史性事件的海外采访机会,但是在晋升这个问题上,就不要说与比自己晚一期的后辈相比了,哪怕是比自己晚进入公司2年、3年的同事也不如。我深切地品尝过这种苦涩的滋味。
  在此举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这和骁勇善战的武将源义经的经历非常相似。源义经在讨伐平家的过程中,可谓是力挽狂澜,被其兄长源赖朝信赖,在讨伐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以源赖朝为首的武士集团中,源义经却没有被委以重任。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源义经没有与镰仓时期的源赖朝建立直接的联系,而是随便地从朝廷中接受了官职。这种情况在你的职场中其实也是一样,想要变成被大家所喜爱的人,不仅要与上司保持联系,在联系的过程中更要时刻注意自己使用的语言,一定要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谦逊,所以礼貌用语是必不可少的。“拜托您了?非常感谢?我先失陪了?非常抱歉”这些语言是必须要用到的。礼貌用语将成为你能否获得其他人好感的重要因素。这是我经过这么多年深刻地反省后所得到的经验。
  这种“オアシス”用语正是一种能够代表谦逊、明朗、知书达理和纯洁质朴等多种品德的语言。如果能够让人们有这样的想法“那个人真是谦逊呀”,这点对你来说何尝不是很有利的优势呢?因此我认为多留意这类言语的使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想凭借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和顽强意志去体味人生,并开拓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能够有这样想法的你是很勇敢的,但若是回过头来看看之前的人生,在这20多年的岁月里,仔细想想你就能知道是怎样获得众人的帮助才得以走到今天的。
  假如现在的你对自己的才华很有自信,它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你对事物的认知与所谓的“才能”,必定是通过社会环境、父母或者老师这样的第三者的影响而慢慢形成、培养出来的。这种才能因人而异,并且大部分也许还是通过模仿他人对事物的感知、经验而得来的。
  顽强意志的形成也是同样的道理。想方设法去接近自己所尊重的人,反之,对于那些成为反面教材的人物则敬而远之。如此,碰上形形色色的人,不断地向优秀的人学习,吸取精华才得以形成顽强的意志力吧。
  也就是说,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真正拥有完完全全原创于他自身的能力,甚至这么说也不为过:不存在仅凭一个人的意念就可以培养出来的意志力。
  总而言之,你在20岁时应掌握的武器之一,便是一种能让你在这个社会顺利地生存下去,并且同构成社会的各类人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的一种能力。换言之,即一种被人喜欢的、闪闪发光的能力。
  如果不会使用“オアシス”语言,即便是毕业于一流的学校,未来也可能无从展望。拥有再精湛的技能,如果整天痴迷于摆出一副“我是第一我怕谁”的姿态,试想还可能从身边的人中得到引荐吗?结果不得而知。
  正因为得到了社会和他人的恩惠,才会有属于你自己的影响力。
第七章 要懂得向周围的人表示谦虚
20岁是打造自身武器的最好时机,这其中之一便是“向周围的人表示谦虚”这一武器。
  “头脑很聪明”、“想法很新颖”、“遇事沉着冷静,丝毫不惊慌”、“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等等,像以上这样形成你自己的较强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会相当不错的。
  我作为一名政治记者,对已故的竹下总理之后上任的历届内阁总理大臣都有过采访,这其中能让人感觉到特别谦逊的有前总理小泉纯一郎和现任总理福田康夫两人。
  两人在其所属的自民党阵营中,其实都不能算是最为出类拔萃的人物。而且在小泉首相和福田首相两人的部下中,也几乎都没有那种抱着必死的觉悟,活跃于党派中的人。小泉首相,尽管因其坚定地推行邮政民营化,通过此事而给人以坚决稳重的印象,但是从政策能否顺利推行的角度来看,能力在他以上的人也大有人在。
  再来看看福田首相的情况,以71岁高龄就任总理职位,虽说要当上总理必须至少有平均30年的议员经历,但福田君自从1990年初当选为议员以后,用了不过短短17年的时间就达到事业的顶峰,升至总理的职位。
  就是这样两个不在人们考虑范围内的人选,究竟是如何当选为自民党总理,登上总理宝座的呢?
  当然,可以列举出若干个原因,他们肯定有很多过人之处,但我认为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对周围人谦逊”这一点。
  社会语言学中提到的亲和式谈话和报告式谈话两者的不同之处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所谓“亲和式谈话”,即是满足听者的情感诉求,也就是注重心与心之间的沟通的一种表达方式。所谓“报告式谈话”,即以获取的信息为基础,冷静阐述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两种谈话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换句话说,亲和式谈话是比较容易唤起听者的共鸣,而报告式谈话则可以给听者更多信息,带去一种安心、踏实的感觉。
  小泉先生在其大选期间,将其在亲和式谈话方面的天赋和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可以以最简短的词句轻而易举地向世人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感情,以及个人的喜怒哀乐,并可以替选民诉说着他们最直观的感受。
  在当时的国民中兴起了一股强大的“小泉待望论”,因此他能够以压倒性优势击败当时已第三次参加选举的、现已故的桥本龙太郎,从而获得选举大胜,并在当选后也一直维持并保持着较高的民众支持率。而小泉先生在亲和式谈话方面表现出的杰出才能,正是取得这一切卓越成绩的首要原因。
  “旧邮政省不明原因的理论在小泉内阁是行不通的。”
  “无法忍受痛苦便无从展望光明的未来,不经历改革亦不可能成长。”
  “形形色色的人生,形形色色的公司,形形色色的职员。”
  “首先竭尽全力去攻打城堡的中心,因为抵抗势力就据守在那里。”
  缓缓地翻开我当记者时的笔记,以上这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句子一句句地浮现在我眼前。
  然而另一方面福田先生却是注重报告式谈话类型的。
  “‘影子外交大臣’、‘影子防卫厅长官’……福田先生拥有众多称号,不过归根结底都是‘影子’。”
  “真正忙起来的时候就到了忘我的境界,不过能和年轻人(记者)见面交流也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啊,就像现在这样。”这是总理就任后不久所说过的一句话。
  不难看出,福田总理语言的特点就是,言辞之中充满机智却又不乏最基本的冷静分析和判断,这样就很容易让人形成这样一种感觉,“把国家交给他管理是一件很让人放心的事”。
  “有必要掌握每一个国会议员的功绩吗?我想没有吧。”“再怎么议论也说不上是赞成吧?”就像这样,实际上福田先生有时会突然改变一向求稳的作风,而显露出自我主张和一种对抗的姿态。
  我试着研究小泉先生和福田先生这两个人的路线并作为参考,得出如下结论:“向周围人表示谦逊”在两人的风格中都得到了体现。他们两位都深谙为人处世的技巧,称得上是处世天才,并且在对于如何扩大自己的品牌力,展现自身影响力这方面足可以称为“专家”。
  如果你是以积极的行动力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作为自己的卖点,那么就是和小泉首相一样,是属于言出必行的类型,也可以说是让人抱有“来,做给我看看”这样期待的类型。而如果你是将斗志默默地留在自己的心中并以此鼓舞自己的行动,也不怎么在脸上显露感情的人的话,那么就是像福田首相一样,是属于能够给人安全感的类型。
  正如前所述,努力变得让身边的人喜欢是很重要的,当然也完全没必要为了获得周围人的喜爱而一味地去谄媚、迎合他人。时而像小泉先生那样大胆、直言不讳,又不乏福田先生的沉着冷静中折射出的力量,尽可能不忘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形象,努力去做到这一点吧!
  尽可能掌握人们能够接受、认可的说话方式,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第一章 怀有梦想!为人生提升“高度”
担任大阪心斋桥嘉宾的岛田绅助先生经营的大受欢迎的寿司店,让我们领会并且牢记岛田先生的几句话:
  “不知道要去往何方的人也必然不会有前进的道路。”“一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归咎于周围环境的人是绝对不会幸福的。”“世间不存在超人,所以只要比一般人好那么一点点就是胜者了。”
  这些话是绅助先生一场相声表演的即兴开场,用来解释为何他能在艺术界取得如今的地位。原因就是怀有梦想,并且有将它实现的决心,通过努力,比其他人稍微成功一点。
  所以,怀有梦想的话是可以做出一些改变的。从我自己的感受上来说,怀有梦想,就可以为人生提升“高度”。
  来为人生描绘总体的蓝图吧。
  年少的时候,我们总是拥有很多的梦想,以为人生充满无数种可能。就像米兰?昆德拉在小说《身份》中提到的那样:在某一段很短的时期,我们会认为“未来的人生就像一棵树”,可以恣意伸展枝叶,向着天空无目的地生长,朝向哪个方向,长成什么模样,都无定论。而且,时间会容忍我们的挥霍,只因为年少。
  慢慢地,我们发现时间不再对着我们微笑。人生好似变成一条直直的、定了型的路,像进入了一条隧道,再也无法脱离。我们的身份也开始叠加变幻不再单纯。工作中,我们要做一个好员工、好下属、好领导;家庭里,我们要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儿媳;如果有了孩子,还得学会做一个好妈妈……每天的时间仍然只有24小时,对付完每天的工作和生活,还有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甚至是保有一个梦想?
  一万个美丽的未来,都抵不上一个温暖的现在;而每一个真实的现在,都曾经是你幻想的未来。
  把握好现在,是在平凡生活中保有梦想的最重要的秘诀。
  就像曾经的我一样,20岁的你到目前的人生旅途中,都是分成数个阶段而成长的,并且在各个阶段积累了不同的经验。或者说,是按照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或者大专→上班这样,以几年为单位间隔开来,每一个新的阶段都是一次新的开始。
  无论你是否赞成,到目前为止的这些阶段之间几乎都是通过考试链接起来的,正因如此,类似于志愿、学校和憧憬的职业这样的梦想,只要按照阶段以几年为单位来设计规划就可以了。
  但是一进入社会,这样分段式的人生就不存在了。一定要说有的话,就只有“退休前”和“退休后”的区别了。而这两个阶段之间,往往要隔着几十年的时间,所以如果还像以前那样,以几年为单位规划梦想的话,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所以,重要的是,我们要为自己设定一个能够坚持走完三四十年的目标。
  我的话,就是在20岁的后半段,设定了50岁时的目标。那就是能够成为不仅仅是在广播中,而是在其他领域也很有分量的评论家。从什么都没有的、初出茅庐的新人记者开始,我就积极参加各种职业的交流会,与公司以外的人尽可能地多接触,写书并且在大学任教,这一切都是在为实现最终目标而努力。
  对我来说,我给自己设定的这座山峰的高度是刚好还是过高,老实说,到现在我也不清楚。但是从20岁定下目标至今,我每天都在努力提升自己人生的“高度”,这样一来,原本没有什么清晰阶段性的工作,也变得目标明确起来了。
  为了提升“高度”,每一天都过得很忙碌,因为不能比其他人少努力,哪怕一分一毫。所以即使是在休息日,也很少有机会得到完全的放松。
  但是在忙碌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以及人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会令人心情愉悦,并充满斗志地继续努力。
  这里还有一句岛田先生的话想与大家共勉:实现梦想的最好方法,就是怀有强烈的信念并对未来有坚定的理想。
  同时,虽然怀有理想,但却总是轻言放弃,这样也是无法描绘出未来的人生模样的。每天都持之以恒地向着山顶进发,哪怕只有一步的距离也好。用实际行动为人生设置出阶段,在20岁的时候出发吧。
  每天都在生活中制造向上的人生“高度”,这样才能与成功相约。
第二章 为数年后自己的生活做一份人生规划
“现在还没有很明确的梦想。”“还无法想象自己40、50岁时的样子呢……”这样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的人一定大有人在吧。
  这也难怪大家,本来现在的教育就是不停地给我们灌输这样一种理念,考上有名的大学→进入一流企业→一辈子都安稳,然后过上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是因为现在的企业构造改革和经济低迷等原因,作为日本企业的代表制度模式,终身雇佣制和论资排辈制度都已经彻底瓦解了。
  即使是正式员工,如果能力不行的话也有可能被解雇;即使是大企业,也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被外资并购。现在,就是这样一个竞争无处不在、优胜劣汰的时代。
  所以,如果在以前,没有什么梦想,不知道自己将来想成为什么样子还不算什么大问题的话,那么在现在这个不透明的混沌时代,我要说的是,没有丝毫危机意识、不提前意识到数年后的事并为自己的未来早做打算的人,很有可能被残酷的社会所淘汰。
  如果将我之前提到的“想攀登的山峰”作为长远的目标的话,那么距现在不远处、几年后的未来或者说自己几年后的样子,就应该被称为中期目标了。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位作为纽约知名记者而大获成功的美国女性。她曾经说过,如果现在还看不见将来的自己,或者说正徘徊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的时候,一定要试着给自己的将来写下一份人生规划。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试着去想象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自己在做什么工作。
  ◆那个时候是在公司上班还是一名自由职业者。
  ◆如果还在公司,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职位上呢?
  ◆年收入是多少。
  ◆家庭成员都有谁,开的车、住的房子是什么档次。
  ◆周围的人对我是如何评价的。
  ◆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养什么样的宠物。
  她说,像这样,为未来自己的方方面面写下20个设想,并且在脑海中不断强化、加深,由此明确自己未来的目标,之后就要考虑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并且采取相应的行动了。也就是说,其实这是自己为自己的人生所做的一份开拓行程表。
  也许有人在按以上方法实践之后还是无法在脑海中为自己勾勒出一个未来的大体轮廓。但是要相信,即便暂时无法弄清未来的轮廓,像这样,一个个的中期目标累积起来之后,假以时日,就会成为一张了不起的人生蓝图。
  有的时候,我们即使定下了30岁后要成为大学教授,或者要在现在的公司出人头地之类的目标,但对于到底要如何才能与自己的梦想接近,需要付出哪些行动,克服哪些困难才能顺利攀登上眼前的山峰,可能依旧茫然。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学会化整为零,将较长远、较宏大的目标具体扩散开来,一步步分解成为“1年以后要做什么”、“3年之后能达到怎样的程度”这样清晰的、可执行的短期目标,并时刻忠于你脑子里的想法,将之记录下来。
  为实现中期计划、长期计划而设计明确的道路。
第三章 为将来设计看上去“不切实际”的梦想
在为自己制订行程表的时候,不能忘记的一点是,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思考自己所能做到的事情。
  想想我刚20岁的时候,以一个稚气未脱、青涩的毕业生身份进入社会,被周围各式有才的“牛人”环绕着,顿觉自惭形秽。我一边被他们的才华所震惊,一边顾影自怜,抱着“在这样一个强者如云的环境中,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了吧”这样愚蠢的想法,差点儿就那么自甘堕落、轻易得放弃希望了。
  的确,刚刚进入20岁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其他的大学毕业生也一样。于是所毕业的大学和专业的档次,以及是否有资格证书这些便成了用人单位衡量毕业生的重要标准,他们因此被划分成了三六九等。
  话说回来,如果一味地对过去抱有悲观情绪,“反正像我这样的人……”、“我肯定不行”,像这样如果自己都不断否定自己的话,还有谁会相信自己呢?在现在这样一个讲求高效和变革的时代,勇敢地肯定自己、秀出自己是主流声音。如果还始终抱着“我不行”这种观点,不断地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必将寸步难行,难成大器。而且带着这样的心态来做出的未来计划和行程表也一定会是无用的激励,毫无价值。
  例如,即使希望用10年的时间成为独立经营的投资顾问,但却想着“反正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吧”,而对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计划制订敷衍了事,并降低对于自己的要求,降低目标山峰的高度,那么这一理想的山峰必定是无法达成了。有些时候,甚至无法描绘出自己想要攀登山峰的样子。
  就像之前说的,进入社会后就应该和过去的自己彻底告别,无论是有东大、京大这样名牌大学的同辈也好,还是有从国外回来外语超强的后辈也好,但是请记住,20岁的时候个人差距并不是依靠这些来体现的。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学历和技能胜过周围的人,其实也是一样的,即使有着光荣的过去,也可能在瞬间被颠覆。一定要牢记,一切都是由从现在开始的每一天来决定的。
  无论是谁,在20岁的时候描绘自己的人生蓝图时,都应尽可能地为自己设计一个宏大的梦想,即使是已经40多岁的我,在设定50、60岁的人生蓝图时也是这么做的。
  ?我的人生目标行程表
  50岁到这一年为止,现在所工作的广播电台的收听率能达到关东第一;在写作方面,能够在50岁的时候著作数量达到15本;可能的话,获得成人硕士学位,这样(虽然舍不得)就可以从一名广播电台职员成为大学教授了。
  55岁继续担任大学教授的同时,向电视媒体进发。可以在私立电视台成为一档大型政治、文化话题的节目主持人。
  60岁到这一年能写出一本畅销书,在学校的工作中,能够让所教的学生人才辈出,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成为知名教授,使自己成为被各个学校争相聘请的对象。
  让我周围认识的人来看这份计划的话,“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吧?”这样想的人估计也是有的。但我确实很认真地在考虑这样的计划,也就是说,我认为数年后,我一定可以大体上实现这些目标。那么与我相比年轻太多的你也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可以实现如此宏伟的目标了吧?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就要把“反正我怎么着都不行”、“对现在的我来说,太难了”这类的话设为禁句,取而代之的是“是我的话绝对没问题”、“现在的我很强”这一类的句子。
  而且像“因为我是三流大学毕业的所以……”、“因为我没什么气概所以……”之类的泄气的话也是不能对自己说的。“多亏了是三流大学毕业,所以才有机会享受逆转的乐趣”、“多亏了因为没什么气概,才能谨小慎微,从而获得惊喜吧”把“都怨……”替换成“多亏了……”。无论现在的自己出于一种什么状态,如果能够从头开始积极、乐观思考的话,我相信你所设定的伟大梦想一定有很多都可以实现。
  何不把“我这样的人肯定不行”换成“我的话肯定没问题”,把“都怨”换成“多亏了”。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心态,人生将会迎来不一样的明天。
第四章 以1个月为周期设定目标
一旦你明确了将来的梦想,并且在脑海中为自己做出了行程表,下一步就应该决定如何落实行动了。
  在大众传媒的领域里,有很多充满才华而不乏梦想的人。有的时候在酒会上,大家都会畅谈自己的理想,各种五彩斑斓的梦想在这里交错,比如“我10年后想拍电影”、“5年后,我想成为奥运会日本代表队的一员”之类丰富多彩的目标。
  但是,很多时候,无论经历了5年还是10年,如果梦想仍旧只是梦想,没有实现,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没有将按计划排好的行程表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的原因。
  以我自身为例的话,如果仅仅只是拥有“希望能在60岁的时候写出销量过百万的畅销书”这样的梦想,而不采取任何行动,那么这一理想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为了让梦想能够成为现实,从有了理想的那一刻起,我一直在努力地写作。
  采取行动的具体做法就是,为自己制订详细的计划表:最初一个月开始和出版社的编辑打交道,并渐渐成为熟人→下一个月做出企划案给编辑过目→让其看过之后,用1个月的时间判断企划是否能在出版社获得通过→如果通过的话,用1个月的时间收集资料,着手取材→下一个月开始,正式落笔写作。
  虽然并不一定非要以1个月为单位,但如果以1周来算的话,周期未免过短了,万一有突发事件,就没有富裕的时间用来即刻修正自己的计划。
  而如果以1年为单位的话,作为具体行动的策略又未免显得过于遥远而事不关己、毫无紧张感可言了。所以,我感觉以1个月为单位来设定目标,是恰到好处的。
  “这个月把这件事情搞定吧”或者“这个月把这些做完吧”,这么做的话,就会比较容易设定清晰而明确的目标并以此来制定计划。为自己限定1个月的时间,这样即使有预想之外的或者是因为婚丧嫁娶等耽误时间的情况,只要在1个月之内能够赶上进度就可以了。
  也许你会有“这样计划的话,生活会变得很累”这样的想法,其实就像刚才说的,以1个月为单位来进行计划是没有问题的。1个月的时间既不会显得太长而没有紧迫感,也不会因太短而使自己过度劳累,放松的时间、娱乐的时间都是可以抽出来的,做到“劳逸结合”。所以,请各位务必尝试一下试着以1个月为周期来设定目标吧!
  以1个月为周期设定目标的话,任何事情都会变得容易开展和轻松付诸行动了。
  雄心勃勃地奋斗
  对于你来说,在工作中的哪一时刻最能感觉到充满斗志和向上的动力?是在感受到周围人的殷切期待,还是在上司或是顾客对自己的工作做出积极评价,或者是在获得加薪机会、晋升提名的时候?也有可能是看到顾客露出满意笑容的时候吧?
  这些都是我自身获得工作动力的原因。那么对于你来说,也一定有着能够让自己心情雀跃、斗志昂扬、动力高涨的瞬间吧。但是,我认为,还这么年轻的你,应该更加雄心勃勃和充满斗志才好。
  在职场中,经常听到比我年轻的导演这样说:“从听众那儿收到了‘昨天的节目,真是太棒了’这样的邮件,特别开心,得到观众的喜欢和肯定真是比什么都好的奖励啊!”
  对此我虽然也有同感,但是作为一名年轻的后起之秀,仅仅满足于这一点就足够了吗?
  也许是因为我是个俗人的原因,“电台节目收听率提高的话就能尽快出人头地了吧”、“如果能拿到社长奖金,那么就能用那笔资金出去好好旅游放松一下心情了”,对我来说,这些才是最大的动力。
  有人认为只要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内心就能无比的喜悦和满足。也有人把“有一定积蓄”、“开好车”作为更直接的动力的人。
  能否实现你所描绘的人生蓝图,说到底,其中关键的因素就是你的心态和意念。所以,不要压抑自己的心情和****,正是那种能够让自己时常感到蠢蠢欲动的东西成为促使自己朝着理想奋斗的最大动力源泉。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强调的便是野心的重要性。我认为,即便是有野心和不那么纯粹的动机也毫无妨碍,正因为有了野心,才可以用获得好成绩的诱惑来激励自己实现目标。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成绩又有提升自我、增强自信心的作用,这样便形成了良性循环,促使自己朝着下一个目标前进。
  为了变成有钱人而努力学习、考取资格证书;为了住上豪宅而以当上部长为目标。如果考虑的时间短一点的话,就以“达成这个目标的话,就可以买车了吧”、“那个目标实现了的话,就可以买高档手表了吧”之类的****为动力,即使只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也没有关系。
  如果有野心和****,就会变得更有动力向着人生的伟大目标努力了。这时候你会发现眼下其实就有很多能够让自己充满斗志的、值得去做的事情。请务必下工夫让自己变得更加雄心勃勃、充满奋斗的动力吧!
  仅仅有美好的梦想是无法生存的,切实的****也很重要。
第五章 降低幸福的“沸点”
这一章到这里叙述了设定5年后、10年后的人生蓝图是很重要的,而且为了实现目标要保持高昂的动力,有时也有必要加上野心和看上去不那么高尚纯粹的动机。
  在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补充。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