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王金战(当代)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
自信的力量
------------
  自信的力量
  学业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我说是心态。心态的关键是什么?我说是自信。
  北京一所中学的一个女孩,高考前参加了一次模拟考试。这一考,把她的心考乱了。北京是考前报志愿,每年到了五月份,所有志愿都定下来,录入电脑了。这个学生因为平常学习成绩很好,所以,她报的第一个志愿是北京大学。
  而这时候,这个女孩所在的那个学校,找了几套模拟题发给学生做。女孩平常数学基本上都在130分左右(150分满分)。可是,那次一做数学卷子,她得的分数还不到110分。这个女孩就慌了,说还有不到一个月就高考了,可数学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她觉得考不上北大了,觉得志愿报错了,于是就跟家长提出来,说:不行,我不能考北大了,与其考北大落榜落得很惨,还不如降低一下,给自己选一个低一档的学校。孩子提出了这个问题,家长也很着急,就开始四处找人托关系,想改志愿。可那个时候,所有志愿已经录进了电脑,不能更改了。
  家长托了一天的关系一无所获,晚上满心疲惫回到家里。孩子一看家长的表情,知道志愿没改成,就坚持说志愿要是改不过来,今年肯定考不上北大,明天我也不去学校了。弄得家长半夜又找人,不知听谁说我在解决类似问题上有点儿经验,就拐弯抹角地找到了我。这个家长为了孩子也不顾别的了,半夜12点给我打电话,非常恳切,说王老师你帮帮忙吧!
  我说我没有那么大本事去给你改志愿。不过,明天你可以叫孩子来找我,我跟她谈谈。第二天,这个女孩来了,情绪非常沮丧,她说了自己的苦恼。
  我说:“你马上就要高考了,你不会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承认吧?”
  她说:“对。”
  我继续说:“还有一个月就高考了,你不会的问题相对是个常数,这一点你承认吧?”
  她又点点头。
  我说:“在你不会的问题已成常数的前提下,你是希望在考前让问题暴露得越多越好呢,还是让你不会的问题都隐藏起来好呢?”
  她说:“当然希望问题在考前暴露得越多越好了。”
  我说:“考前问题暴露得越多,是不是意味着你高考中遇到的问题,相对越来越少?在考前那么宝贵的时间里,你好不容易做一套题,居然一个问题都发现不了,那么你的时间浪费得也太可惜了。而如果你在这两个小时内,通过做这套题,发现了一些漏洞,那么这套题对你就太重要了,因为你通过做题发现了漏洞,然后把这个漏洞弥补上,你考试的时候,不就多了一份成功吗?你怎么能因为你发现问题了,却感觉不行了?就你这种心态来讲,肯定考不成北大,因为你考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好多问题,只要遇到问题你就怀疑自己,当然会垮下来的。
  那女生说:“我明白了。”她高高兴兴走了。结果,当年她以超出录取线30分如愿考入北大。
  那次,我跟她也就谈了二十来分钟,说得也很简单,但那女生好像是变了一个人,以前发现不会的问题就丧气,现在发现不会的问题就兴奋。为什么?关键是心态。其实,她学习是有实力的。有实力,再有好的心态,就能拿到一个好分数。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成功与否,快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心态。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整天为两个儿子发愁。她的大儿子是染布的,二儿子是卖伞的。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大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就会为二儿子发愁,因为不下雨二儿子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邻居便告诉她,为什么你不反过来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二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卖伞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大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晒布了。老太太恍然大悟,从此以后每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也自然健康起来了。
------------
改变心态,改变成绩(1)
------------
  改变心态,改变成绩
  我讲一个女生的故事。这个故事能够说明,一个学生的心态对学业影响有多大。
  2003年,在人大附中,我教两个班的数学。我说的这位女生,就在其中的一个班级。这个女生,在小学三年级以前,数学成绩挺好,还是数学科代表,又是班长。有一次,她班选了5个同学参加区里奥数选拔赛,其中就有她一个。她的数学本来不错,结果那次没发挥好,5个同学中,选拔赛惟一没有入围的就是她。因没考上,她受到冷嘲热讽,女孩儿心理就受到了伤害。女生后来曾对这件事写过一篇短文。她写道:
  小学三年级,班里选人去考区里的奥校,班里5个人,只有我一个人没有考上。数学老师告诉我时,强调只有我一个没考上,丝毫没有一点儿委婉,我看到了数学老师对她8岁的数学科代表的一种嘲笑。
  由于被选中的一个同学,上了半年后,又去了市奥校,他妈妈把她孩子的名额让给了我,我中途插班,还是坐进了那间奥校教室。由于缺了一半课,我每次都像听天书,刚上没几次就到期末考试了。全班有100分的,99分的,还有一堆近满分的,老师拿来卷子放在桌上就走了。放的顺序是倒序,最低分毫无掩盖地放在最顶上,我清楚地记得一位女同学,在整个班的面前对我大喊:“你考了49啊!”
  她用不加掩饰的行为和眼神,刺得我鲜血直流,我却最终没有说一句话。第二天回到学校,班里所有的人,也都顺带知道了他们的班长考了49分,倒数第一,并且有的同学笑盈盈地走来问我是不是真的。那时我上四年级。
  从小见我没两眼的人,都说我聪明,好像我就是该做对似的。即使是退了奥校班,爸爸仍天天让我自学奥数,经常检查。我心里恨透了那伤害我的奥数,却连一句“不要”也不说。只是在爸爸因为我做不出一道他认为我理应会做的题,生气地走开后,我心里没有丝毫的难过,反而有一种恶狠狠的快感:你看到了吧,我根本不聪明!
  从那以后,这个女孩老觉得老师看不起她,老觉得同学在耻笑她,心理就有了障碍,学数学就总也找不到感觉了,见了数学就打怵,数学成绩在班上经常是倒数第一。好在这位女生没有去干别的,还是专心学习。除数学外,别的学科都很强势,所以竟然能考进人大附中。后来,我教了这个班的数学。有一次家长会后,她父亲就找到我说:“这孩子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学数学受到了伤害。”
  我问:“怎么了?”
  他就把这个经过跟我说了一遍。我说:“女孩抗挫折能力太弱了吧?”
  她父亲说:“没有办法,孩子就这样。我女儿对你的课非常感兴趣,可又很苦恼,考分老是很低,怎么办?王老师你得帮帮她啊。”
  家长也是挺诚恳的。我说:“好,你让她来找我。”不久后的一天,这女生就来到了我的办公室。
  这位女生接着写道:
  在王老师笑着问完那句:“你学数学为什么就这么打怵?”之后,我知道他早已明白我为什么来,而他也知道我早晚要来。我知道他一直在等待,也一直在期待我迈出自救的这一步。
  我说我数学成绩一直很差,我觉得自己很努力,我从来没有在数学上花过这么多时间,可还是不及格,是不是方法不对?我边说边吸气来控制自己,此时我的情绪已到达了一个瓶颈。
  高二以来,其他的学科在我的生活里就像乞丐,每天以数学吃剩下的时间为生,可结果是乞丐们几乎无不身强力壮,而数学从出生那天起,就不省心,还没有从医院里出来见过一次天日。
  我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学数学,可开学到现在也从来没有及格过。我把卷子递给他看,红红的一个42分。递给他那张卷子时,我好像心安理得,一点也没有觉得对不起他,也没想过他作为老师的心情,反而是觉得我再也不想背着它了。而他接过去了,不管这是不是他的。
------------
改变心态,改变成绩(2)
------------
  我哭着把8岁以来数学对我的折磨全告诉他,我再也不要一个人背下去了,说完以后大滴大滴的眼泪就夺眶而出……
  这位女生边说边哭。我没有立即说什么,只是找出纸巾递给她。我知道她心理负担确实重。我在想,她的数学问题不是出在智力上,而是出在心理上。所以解决她心理问题,比解决她的成绩问题重要得多。我问她:“这次在班里,你总分考了多少名?”
  她说:“第17名。”
  我一听就笑起来了:“啊呀,你真厉害啊!你看你,这个班里潜力最大的就是你了!你数学都考了倒数第一,总分还排在班里第17名!你这个潜力太大了。要是数学成绩再上来,你就是第一了,谁有这样一个好的机遇呢?这不成了一个优点了嘛!”
  然后我又问她:“明天的数学测试有没有信心?”
  她摇摇头:“没有信心。”
  我问:“没有信心是个什么概念?”
  她说:“还会考不好。”
  我追问:“考不好是个什么概念?”
  她说不上来。她对数学分数都没有概念了。接着,我就说了:“这次数学,你考个及格行不行?”
  她想了想,点点头说:“行,及格能考。”
  我说:“你只要能够考及格,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功。你不管别人,别人考100分,考90分,跟你没关系,你就考及格。及格怎么考呢?就是不去做倒数三个大题了,光做前面填空、选择和简答题,考60分,难吗?”
  她说:“不难。”
  我和这位女生谈过话后,第二天下午考数学,我晚上批卷,她的数学考了58分,我想了想,就给她加到了62分,我怕加到60分她心生疑虑,然后我在她的卷子上写了一句话:“我高兴地看到,你终于迈出了走向辉煌的第一步”。第二天发卷子时,我就注意观察这个女生看数学卷子的表情,她看着卷子,看着自己的分数,看着我写的那句话,趴在课桌上,悄悄地流泪了。
  从此,这个孩子的心态就好多了,数学成绩也走出低谷,慢慢进入了班级中游水平。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她的数学成绩考了80多分,学习总成绩进入班里前10名。一个孩子的心态是怎么改变的?有时候,一次经历就够了,只差这么一点,这一点就是心态上的。
  我给学生加分的做法,未必人人赞成。但我认为,就这个学生而言是必要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你一定要找出个什么标准,说明你没有了解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就是因材施教。对有的学生来说,是需要呵护的,哪怕是有一点儿不真实。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了撒哈拉沙漠地区。茫茫沙海,队员们心急如焚,很快就把水喝光了。这时,探险队队长拿出一个水壶,说:“这里还有最后一壶水,但在走出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水壶在队员手里传来传去。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信念的源泉,成了他们求生的希望。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支撑他们精神的水,而缓缓流出的,却是一壶沙子。
------------
你不会总是第一
------------
  你不会总是第一
  有一次我到哈尔滨给家长们讲座。听完后,一位母亲找到我,一定要我见见她的孩子。
  我问:“为什么?”
  这位母亲说:“我孩子高一、高二曾经是班里第一。高考前一模的时候,还考在他那个班的第5名,二模时却落到班里30名以外,后来名次一再下滑。我孩子考成这样,都快站不起来了。我们使尽了所有办法,也没法让他树立起自信,孩子马上就要高考了,这该怎么办啊?”
  听这位母亲说完,我很受触动。现在的孩子不是不要强,不是不想学好,而是由于压力太大,越到关键时候,越经不起挫折,再稍微加重一点儿压力,这个学生可能就垮下来了。我把我的手机号留给了她,说:“今天晚上我还不走,晚上我跟你孩子谈谈。”
  晚上,这个孩子来了之后,我就问起了他的情况。他说:“我高三之前,成绩一直很好,可到了高三考一次下滑一次,所以感到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我说:“你是不是始终停留在自己最辉煌的时刻?你老是生活在过去的虚幻里,老认为自己考过班里第一,老是用第一的心态来衡量自己,来要求自己?”
  这个学生点了点头。他就觉得自己这次是第一,下次还应该是第一。他总是用这种心态来衡量自己,但是看到成绩下滑,又不愿接受。于是,他那种曾经的第一,就逐步成为了一种虚幻,而他宁愿生活在虚幻中,也不愿意回到现实中来。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幻觉,他已陷入到一个心理误区之中。
  我对这位学生说:“从现在开始,你能不能把过去的一切辉煌都忘掉?这次你是班里的第30名,就是一个30名,你能不能承认这个现实?人的成长过程是跌宕起伏的,有高峰也有低谷,你现在就到了低谷。你应该这样想:我就是30名,然后在30名基础上,我应该怎么学?应该怎么办?”
  这个学生问:“老师,你说我现在应该怎么办?”
  我说:“你们班第29名是谁?28名是谁?”
  这个学生就说出了那两个学生的名字。我问他:“那两个同学哪一科比你强?”
  他说:“哪一科都比我差。”
  我说:“那就行了。下次超过他俩,你有信心吗?”
  他说:“有信心。”
  我说:“好了,超过他,这一退一进,你就成功了,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你就会站起来了,就这么简单。”
  这学生高兴地说:“老师,我超过他俩应该没问题。”
  结果,2006年高考后,这个学生给我打电话,说他今年考得很好,在班里是第四名,考上了一所名校。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在小学时候是班里的第一,在初中时候也名列前茅,可一上高中就不行了。
  我说:你们能这样想吗?能进人大附中的学生已经是凤毛麟角。所以你孩子进了人大附中,面临的竞争对手,几乎全是最突出的学生。你不能老是看小学的排名,初中的排名,然后衡量下来,就认为他现在落后了,这是什么尺度?这个尺度就不对。你们老是给孩子弄一个高高在上的目标,用这样一个达不到的目标鼓励他,而他注定达不到,他往目标奋斗的过程就是遭遇挫折的过程。最后,孩子连一点儿信心都没有了。你们用一个不正确的尺度,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再用这个错误的结论,来证明你孩子不行,这对正在成长的孩子是非常不利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指责出来的!
  我告诉这些家长,要把过去的辉煌忘掉。你孩子就是现在这个起点,就在这个起点上想想办法,也许他下回就成功了。
  有个小男孩叫艾克,他经常与家人一起打扑克牌。有天晚上,他连续几把都抓到破牌,就不高兴了,开始抱怨起来。母亲正色说道:“如果你要玩,就必须把手上的牌玩下去。发牌的是上帝,你能做的,就是把手中的牌玩得最好。生活就是这样。”后来,艾克在遇到生活困境时,总是会想起母亲的话,总是尽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面对挑战。他从一个平民家庭走出,从士官而成为上校,后来成为二战时的盟军总司令,最终成为美国总统。他就是艾森豪威尔。
------------
心态决定成绩
------------
  心态决定成绩
  调整学生的心态,尤其是中考或高考时候的心态,是有学问的。
  有一个男生,数学特棒,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得过一等奖。他对自己高考数学的定位是满分,可是这个定位,对他却是一个心理压力,弄得他过于紧张了。
  高考那天,这个男生满心想拿满分。卷子发下后,他就摆出一副拿满分的阵势来做题。结果,考题刚做到一半,他就听到身后的考生开始翻卷子。这一翻卷惊动了他,他就想了:这是咋回事?难道还有人做得比我快?他也不知道身后的考生是个什么人物。因为按照规定,各考场的同学都来自不同学校,互不认识,他又不能回头看,心里就有点儿乱了。
  他好不容易把自己的情绪调整过来,继续做题,可是身后那个考生又翻上卷子了。更可怕的事还在后面,考试结束前半小时,身后那个考生就提前交卷了。这一交卷,把这个男生给吓着了,他觉得自己在北京市就够厉害了,可今天是怎么回事?他就开始怀疑自己不行了,满脑子胡思乱想:是不是我做题慢了?是不是我不适应这个题?你想,就两个小时考试时间,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在脑子里一起作用,他还能考好吗?最后出来以后,他就非常沮丧,对我说:“王老师,这回我得不到满分了。”
  我问:“怎么啦?”
  他就把情况说了一遍,我说:“那下午我去看看那个考生是个什么人物。”
  下午,我一了解,你猜怎么着?原来,身后那个学生是个体育特长生。人家数学就是考50来分照样能上大学,完全是考着玩!结果却把我这个学生给弄惨了。你看,学生的心理脆弱到什么程度?
  以我理解,具备应考能力,本身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从教25年,我一直与“应试教育”战斗,但我并不把考试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相反,我一向认为,考试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实现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的双赢。
  如今,中考高考完全让社会上炒作起来了,大家看得太重。我认为,一个顽强的孩子,什么问题都可以应对。参加中考高考,应该顺其自然。
  有一年高考,在我们学校门口,停着几辆白色的救护车,并且灯光闪闪,如临大敌。我觉得这简直是故意制造紧张气氛。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你叫个救护车来干什么?管事的人说,怕有些学生缺氧。我过去一看,真的有一堆学生躺在那个输氧车上吸氧。
  我觉得高考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事。说实在的,高考的题目设计得挺好,由易到难,利于每一个学生正常发挥。这些救护车、氧气车,可以作为应急之用,但不该停在最显眼的地方。
  有一年我在青岛,高考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有一些家长,怕从考场附近路过的汽车影响到孩子的发挥,便自发地组成人墙挡在马路上,不准车辆通行,结果是哪个地方有考场,哪个地方的交通就处于瘫痪状态。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仔细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孩子连这点儿干扰都经受不住,他的心理该脆弱到什么程度?我们国家要是培养这样的人还有希望吗?你搞得大张旗鼓的,除了给学生增加心理压力和紧张程度,不会带来任何益处。
  我想讲讲历史上两个相反的案例。美国有个名人叫瓦伦达,是一个高空钢索表演者。有一次,他在一个重大活动中进行表演。上场前,他不断提醒自己:“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
  然而,他在表演中不幸坠地身亡。他的妻子后来说:瓦伦达以前并不像这次。每次表演前,他总是专心准备,总是想着怎么走钢索,从不关心其他事,也不会为成败担心。而这次太看重成功了,反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件事,后来成为心理学上的经典案例,叫做“瓦论达心态”。
  还有一个相反的例子发生在数学史上。1796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有一个很有数学天赋的19岁学生叫高斯。每天,高斯要做出老师布置的三道数学作业。这天,他顺利做完了前面的两道题,可是,第三道题,他做得非常吃力。这道题的要求是: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一个正17边形。他用尽所学知识而毫无进展。于是,他尝试着用超常规的方法去解开这道数学题。
  第二天,他把答案交给了导师。导师看过后,非常惊奇,问道:“这是你做出来的吗?”高斯回答:“是我用一个通宵做出来的。”导师激动地喊道:“你解开了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原来,多年来,这位导师一直试图解开这道题,而他把这道题误交给了高斯。高斯后来回忆说:“如果知道这道题两千年来无人能解,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解开它。”
  这就是心态奇妙的力量。
------------
从发掘孩子的强项开始(1)
------------
  走出挫折,从发掘孩子的强项开始
  当老师的都知道,能把好学生带得更好,那是称职的老师。而能把好学生、普通学生甚至落后学生都带起来的,才是一个好老师。怎样才能使落后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我的做法就是发掘他们身上的强项。
  我来讲讲一个“差生”的故事。
  2003年秋天,送走(03)12班后,我又带了一个普通班——高一(3)班。这个班集中了一些学习成绩落后而又不太好管的学生(人称条子生)。其中一个学生叫丁浩。丁浩这个孩子的身高大概有1.9米,体重以较大优势超过二百斤。
  高一开学时,按照惯例是军训。我们一个班师生,就坐上一辆前往营地的军车。丁浩同学是最后一个上来的。他一上车,刚才还唧唧喳喳的学生都不说话了。同学们的意思明显地流露出来:这个学生怎么上我们这个班来了?好像不屑与他为伍的样子。
  丁浩上来了,车也要出发了。车的前面还剩下两个座,我坐了一个座,剩下一个座。他块头那么大,如果坐那个座,我可能都没法坐了。但我还是说:“你就坐我旁边吧。”我们俩就挤在一起坐着。
  行车过程中,我就开口跟他聊天:“看你五大三粗,块头挺大的。”
  丁浩也不说话,伸出右手,摆出一个掰手腕的姿势,那意思是说:咱俩来掰手腕。
  我说:“你要跟我掰手腕?我不跟你掰。”
  “老师你不敢掰?”他说着又伸出左手,“咱们掰左手。”
  “左手我也不跟你掰。”因为我知道肯定掰不过他。我就问:“你过去是人大附中的?”
  他说:“是。”然后他就和我聊了起来。我听他说,前段时间,人大附中盖新餐厅,推倒了原来的旧餐厅,学生一时没有地方吃饭,就到隔壁中国人民大学食堂去。可是在去人民大学食堂吃饭的路上,时常会遇到一些不良社会青年抢钱。那时候班主任老师就告诉学生:你们去吃饭的时候,就跟在丁浩后面。他们班的同学就照老师话,跟着丁浩去吃饭,果然就没有人敢打劫。
  我笑着说:“丁浩,你这个性格,我很喜欢,也很高兴你能来这个班。第一,你有力气不是?你有力气,今后咱们这个班就有了保护神了。咱们这个班任何一个学生,今后要是受到外人的欺负,我就找你,你敢不敢保证?”
  他直点头:“老师,没问题。”
  我说:“还有,这次军训期间,有个拔河比赛,我看你这个块头,一个人顶三个人,你能不能保证咱们班拿个拔河比赛第一?”
  他说:“能。”
  我说:“你敢这样保证,现在我就可以任命你为拔河队队长。但是,你必须把第一拿过来,你去做好这个活动的安排行不行?”
  他说:“没问题。”
  我说:“第三件事就是打水。每个班就有一个水桶,全班的吃水都用这个水桶。军训期间耗费体力,大家训练肯定都很累。如果我发现去打水的是别的同学,而不是你,我就拿你试问。行不行?”
  他又一口答应:“没问题。”
  在军训期间,丁浩果然就这么做下来了。别的班同学打水,都是两个人抬一桶水,他一只手就把那桶水给拎回来了。同学们看着他拎一桶水,就像拎一只鸡,都哈哈大笑。
  到了拔河比赛时,丁浩在队首,带着我班,一举拿下第一名。整个军训期间,在16个高中班中,我班各个训练项目遥遥领先。
  这次军训,丁浩同学就像英雄一般。他既然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值得自豪的位置上,就总想让自己做得更好。一旦做不好,就担心老师会批评他。所以,后来他就越来越尊重老师,再也看不到最初那种挑衅姿态了。
  后来,我又让他做了纪律委员,谁违纪他就做记录。像他这样一个原来管不了自己的学生,现在却在管一个班的纪律。他能管住别人,因为别人有点儿怕他。同时呢,他也管住了自己,因为这项职务对他自己也是约束。以前,他旷课是家常便饭,自从当上纪律委员,从来没有旷过课,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各方面表现也都越来越好。
------------
从发掘孩子的强项开始(2)
------------
  丁浩这个学生,初中时经常打架。而上高一后,几乎一年了,没有打过一次架。可是,在高一学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和同学打了一架。怎么打起来的呢?丁浩和高年级同学在操场打篮球,抢篮球时,他跟一个高二学生撞起来,他那么大的块头,一下子就把人给撞倒了,那个学生觉得很没有面子,起来以后就火了,骂他。丁浩说:“打球碰撞很正常,你骂我做什么?”两人三言两语,越说越激烈,丁浩也火了,一拳出去,结果那个学生就起不来了,最后去了海淀医院。结果,家长不让了,提出要求:第一,要求丁浩家长来道歉;第二,要求学校处分这个学生。
  可是丁浩家长在外地,我怎么处理呢?我就跟受伤学生的家长商量。我说:“我先把丁浩叫来。第一,先赔礼道歉;第二,包赔全部医疗费;第三,等受伤学生的医疗检查报告出来,你们再看怎么办,行不行?”
  我问那个受伤学生的家长:“你们医疗费花了多少?”
  家长说:“花了200元。”
  我说:“他把孩子打成这样,得赔300元,这事我做主。”
  然后,我给丁浩打电话。丁浩以前打架从来就不知道害怕。可是这次,一接到我的电话,我能听出来他很紧张。我说:“你到我办公室来。”
  他来到办公室。我告诉他:“你把人家打进了医院,人家学生家长找了学校,这件事处理不好,你会被学校严肃处理的。”
  他急了:“老师,你帮帮我。”
  我说:“你跟你爸说吧。”
  他说:“我不敢跟我爸说,你也千万不要跟我爸说,要是跟我爸说了,他不会轻饶我。我这个学校也念不成了。”
  我看到他六神无主、浑身冒汗的样子,就说:“我先不跟你爸说,但是你得配合。第一,你要去赔礼道歉,好好赔礼道歉;第二,你得赔人家的医药费。”
  他说:“行行行。”
  我问丁浩:“你身上带钱了吗?”
  他说:“我就有200块钱,是父亲给我的生活费。”
  我说:“你要赔人家300元。”
  他点头说:“我去借。”
  我问:“你跟谁借?”
  他说:“跟同学借。”看来他就是不想让他父亲知道这件事。
  我说:“丁浩,我借给你300块钱,这钱你可以不还,但我希望你记得,你是在什么情况下欠的这300块钱。”
  丁浩同学当时就流泪了。
  我说:“丁浩,今后再动手打人的时候,要想好了,你还欠老师300块钱。”
  丁浩拿着钱,就去跟人家赔礼道歉了,当时泪流满面的,确实很诚恳。那个学生家长一看孩子的医疗检查报告,也没有什么事,就再没有跟学校追究这件事。
  我们高一(3)班,有一部分学习差纪律差的学生。可现在,像丁浩这样的学生都进步很快,其他难管的同学也慢慢变得守规矩,变得上进。我带3班半年后,3班学习成绩已经名列年级普通班第一,各项科技活动文体活动也走在前列。
  所谓“差生”是怎样形成的?我觉得,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后,便成了“差生”。而让一个“差生”变好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找到他身上的强项,发挥他的优势,让他反复享受成功的喜悦,“差生”就会转化为优秀。
  听过这样一个美国故事吗?在乡下,有一个公认的坏男孩。有一天,男孩父亲把继母领来了家。父亲告诉继母:“请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孩子,说不定他会往你身上扔石头。”可是,继母微笑着走向男孩,托起他的下巴,注视着他,回头对男孩父亲说:“你错了,他是全郡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听到这话,男孩几乎落下泪来。他与继母建立起了友谊。14岁那年,继母给男孩买了一部二手打字机,对男孩说:“你会成为一个作家。”男孩为继母的鼓励所感动,奋发努力,后来成为一个作家和富豪。他就是卡耐基先生。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一个好家长,一个好老师,能够发掘出孩子的潜能和长项,克服弱点,把孩子带到阳光地带。
------------
也曾经是差生(1)
------------
  也曾经是差生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你对“差生”这么耐心?别人都没有信心了,连他们自己都没有信心了,可你好像一直能保持着一种耐心,为什么?我可以告诉你,因为我曾经也是个“差生”。
  我生长在军人之家,父亲是部队干部。本来父亲有机会把家安在城镇,但因为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有过忍饥挨饿的惨痛记忆,父亲就执意把有7个子女的家,安在了乡村,所以我一直在乡村长大。
  我的小学中学是在“文革”时期念的。那时候,学习环境差是事实,不过自己不知道学习用功,也是事实。那时候我很顽皮,天天被老师批评,一不被老师批评,就觉得浑身难受。因为那时候没有追求,1977年以前,高考制度没有恢复,学习好和学习差有什么区别?再一个,因为我父亲是转业军人,国家干部,而我是老大,按照当时政策,老大不下乡,可以接班去父亲单位工作。那是很不错的单位,我上高中的目的,就是为了接父亲的班。所以我不必好好学习,班里五十多个学生,我的学习成绩是倒数第10名左右。
  1977年,高考恢复了。我就觉得考大学这个事儿挺好挺光彩的。原来上大学,对咱们来讲,那是不可思议的事,那都得靠推荐。到了1977年,我看见乡里有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考上大学了,心里也隐约地被触动了。
  转眼到了1978年春天。一过了寒假,我们班主任老师就动员班里前五名的学生参加高考。于是,这前五名的学生就去认真准备。
  那时,我是那种不知好歹的人,就去找班主任说:“老师,我也想今年考大学。”
  哎呀!班主任看我就像看一个外星人一样,是那种又鄙视又不让你看出来的感觉。老师问:“你也想考大学?”那个语气分明在说:你都在班里成绩40名靠后了,还想考上大学?那个大学是你考的吗?
  班主任老师的那种眼神,让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耻辱,什么叫做被别人看不起。突然之间,我的自尊心脱落了。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事,我可能永远与大学无缘。
  后来发生什么事了呢?没想到的是,班主任把我要考大学的事儿,当成笑话跟那前五名的同学说了。那五名同学就取笑我,奚落我:“你也想考大学?如果你也能考上大学,我们就能直接大学毕业了。”
  他们这一奚落,一下子激起了我的自尊心,我就觉得大学怎么了?就你们能考,我为什么就不能考?我非考给你们看看!我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
  这会儿已经是寒假开学了,那时候没有高三年级,高二就参加高考。我当时就开始看高二的书,一看,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我想还没学呢,再等等看吧。后来,我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有一次回家,我把初中课本翻出来看,课本都是新的,而我不会的那些题,根本就不是高中的,都是初中课本里面的,而我在初中压根就没有认真学过。
  我动了一番脑筋,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把从初一到高二的数学书,8本数学书,串在一起。语文也是8本书串在一起。从初一的书开始,一摞一摞地串起来阅读、做题。别人是一本一本的看,我是一摞一摞的看。
  当时,我学到什么程度了呢?我们在学校住宿,学校晚上7点到9点发电,过了9点以后就不发电了,你要看书,只能点煤油灯。我就找来一个煤油灯。那时,我对学业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学到很晚,也学得挺好,对学习充满希望,就觉得学习已经成了我生命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了,不学的话就浑身难受,就像吸毒中毒一样,哪天不吸就难受(当然我没吸过毒)。
  我们那个校长很负责任,天天晚上在学校转一圈。他看这个房间亮着灯,一看是我,就把我赶走了。在宿舍,学校不允许点煤油灯,因为怕着火。农村孩子都是睡通铺,通铺上全是沙草,很容易着火,所以学校严令禁止点煤油灯。可我的学习胃口已经吊起来了,第二天晚上我照样在煤油灯下学,结果又被校长发现了,他就把我的煤油灯给没收了。没收了我再买,第三天晚上我照学不误。看我一而再,再而三,校长生气了,把我的煤油灯摔了,并责令我在全校大会上做检讨。
------------
也曾经是差生(2)
------------
  但是,回宿舍以后,我如果不学习,确实感觉是一种折磨。
  到哪儿学呢?那时候还没有路灯,我就到处找地方,终于发现了一个地方:地窖。农村学校有菜窖,白菜吃完了以后,那个菜窖还保存在那儿。当我发现了这个地方,内心充满了狂喜,我终于又有地方读书了!每天晚上,当同学回到宿舍后,我就提着煤油灯到菜窖里面看书,一看看到半夜,那种感觉太好了(当时的感觉像有首诗说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煤油灯下学到了深夜,突然狂风大作,几次把灯吹灭,之后便是雷电交加。而我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奋斗的快乐,一种全情投入的充实,禁不住写了一首诗,记录了当时的心境:
  闻鸡起舞夜枕戈,
  寒灯苦读人伴魔,
  青春飘动如逝水,
  岁月流金不蹉跎。
  我就这么坚持学习。当年,5 月份期中考试,我在班里考了个第一。期中考试后,我在班里听课,老师讲的内容我都会了,而我提的问题,老师也给不出答案。于是,我就跟学校提出来不上学了,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我就回到家里自己复习。
  1978年,是高考制度恢复的第二年。我的那个高考经历简真是一言难尽,就是“半死”状态下考的。
  一是累得半死。我家在偏远乡村,离考点远,有50里路,还要翻过两座大山。我和一个同学是骑车去的,所以说是累得半死。
  二是吓得半死。去考点途中,我和那个同学从山坡往下骑的时候,那个同学大概考前比较紧张,再加上山路陡峭狭窄,下坡时慌里慌张地撞上一个小孩儿,我为了躲闪,连人带车栽进了水沟里。那被撞的小孩儿满脸是血,当时一群农民就围了过来,把我们都吓傻了。我从水沟爬起来,赶紧上前把小孩的鼻血擦掉。我俩一再哀求说放过我们吧,我们是参加高考的,明天就考试了,今天得赶过去,还有50里地呢。我们把家里地址、姓名全都留下来了,保证万一小孩儿有什么事可以去找我们家。幸好,小孩儿看起来没什么事。那些村民觉得我们也是俩孩子,才放了我们一马。
  三是咬得半死。我们晚上才赶到了考点那个地方,住进了学生宿舍。我们拿着铺盖,进那间屋不一会儿,跳瘙和虱子就爬满了腿,原来那个屋子已好几天没人住了。跳瘙虱子前赴后继,根本没法睡。晚上,我和同学就裹着被子出去看星星,可到了半夜,又冻得不行。这时候,心想咬死就咬死吧,总比困死强,所以就咬牙回去睡觉了。自然,那晚是跳瘙和虱子们的夜宴。
  四是打击得半死。第一科考语文。我语文只有作文好,别的也没来得及复习。语文老师对我作文比较有信心,考前就跟我说:“王金战,你别的也不用做了,把作文好好写就可以了”。我就把宝都押在了作文上。试卷发下来,我翻开第一页没有作文,翻开第二页没有作文,一直翻到最后一页,考卷根本就没有作文题!有一道与作文沾边的题目竟然是缩写,谁见过这种变态的考题!我当时就慌了,语文100分满分,我一共考了30.5分!
  考完第一科,我觉得这次考试肯定完了,大学梦全线破灭。可是,不知为什么,身处绝望,我心中忽然涌出一种绝地而后生的哀兵之气,反正伸脖子是一刀,缩脖子也是一刀,后面几科拼了。第二科考化学,我一举拿下99分(满分100),我的其他科也发挥得不错。当年,我竟然考上了大学,也是那年我们班惟一考上的。
  我讲自己的这段经历,就是想说明,我为什么能理解所谓的“差生”。因为我经历过。
  我有时会把自己的经历跟学生谈,学生们都很吃惊,说老师原来有这么一段故事呀。我跟学习差的学生们讲:要想让别人看得起你,你首先得看得起自己。你可以在一个时间内很落后,但只要你不服输,在我的眼里,你仍然是好学生。我最看不起的学生,就是自己承认不行的学生。哀莫大于心死。你本来还行,但却承认自己不行,你心都死了,什么人来也救不了你。
------------
倒数第一是无所畏惧的(1)
------------
  倒数第一是无所畏惧的
  每个人的成长之路,或早或晚会遇上一段黯淡时光,而学会在困境中生存下去,才能适应未来的竞争社会。
  我班里有一个男生,学业不好,一度极其自卑,又违反校规,差点儿被学校开除。而最后从种种挫折中找到了自信,最终进入北京大学。
  有一天夜里11点,我突然接到刘彭芝校长从办公室打来的电话。原来,有一个男生想转到我班。接不接这个同学?我感到有些顾虑。我知道这个学生表现之差,在年级都很有名气。他学习成绩在普通班都不够中游,如果来到我们班,不仅学习跟不上,他那些不良习气,很可能会把班级搞乱。
  校长听出了我的顾虑,便把整个事情过程讲了一遍。这个男生高二时从外地转到我校,到了我校之后,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还经常说话,让老师的课没法正常进行。班主任及课任老师做了大量耐心的说服工作,但收效不大。到了期中考试,他居然伙同其他同学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此事发生后,班主任和年级组长,还有家长共同对该生进行了批评教育。
  可以说,没有不愿意配合学校的家长,没有不希望孩子成才的家长。看到孩子如此不争气,回到家后,他的家长便继续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听不进去,家庭战火再次点燃。学生感到痛不欲生,深夜12点离家出走,家长及亲朋好友找了一夜也没找到。
  可是,第二天课间操时间,蒸发了一夜的他,突然回到了班级。这件事惊动了学校领导。考虑到他只是个借读生,毛病很多,所以校方决定劝其退学。为了慎重处理好这件事,刘校长把学生及其家长,请到了办公室谈话。从下午5点,一直谈到晚上11点。而在谈话过程中,校长发现这个学生还有一定特长,还有教育的余地,便决定再最后给他一次机会。但他在原班已没法再待下去,便考虑转到我的班里。
  校长在电话中一再强调:“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只要学生还有一线希望,就不该采取极端措施。人大附中的校训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这个学生有较突出的个性,理应得到尊重。”
  当时,被校长大教育家的胸怀所感动,被校长对我工作的一再肯定所迷惑,便稀里糊涂地答应了下来。当然我也知道,咱一个普通教师,一旦被校长盯上肯定逃脱不了,干脆痛快一点,还违心地说出“感谢校长重视,能为学校分忧是我的责任”之类的话。其实谁都知道班里进一个这样的学生,会给班级工作增添几倍的负担。
  第二天下午,这个学生便转到了我班。我怎么跟班里同学说呢?利用课间时间,我先是召集班干部,后又在班里通报了该生的情况。开始,我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 托马斯·杰斐逊先生(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带孙子乘马车外出。路上,他们遇上了一个陌生的奴隶,奴隶脱帽向他们行鞠躬礼,老人举起帽子还了礼,但他的孙子忙着和别人讲话,没有理会那个奴隶。老人严肃地对孙子说:你不觉得一个奴隶比你更有绅士风度吗?
  我接着说:“这个学生确实有很多弱点,可俗话说,揭人不揭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敏感地带。既然你知道了他的过去,就不该再提起,如果背后再议论此事,你就把你自己摆到了比你议论的人更低的位置上。这件事对咱们班团队精神是一次检验。”
  后来,我还真没听到有同学对该生说三道四的。
  进我们班之前,我与这位男生进行了第一次谈话。我首先要消除他对原班级老师的怨恨。我说:“你怨恨别人,但被你怨恨的人毫无感觉,你的怨恨只是让自己长期生活在心灵的阴暗中,这本身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更何况,因为你的诸多缺点,给原来班级造成了很大的混乱,给老师们带来了很多负担。现在,学校不仅没有抛弃你,还特意把你安排在了最好的班级里。如果再没有感激,还怀有怨恨,那么人间真情何在?做人的良知又何在?”
  这番话给他很大触动。之后,我又就纪律问题征求他的意见。他表示一定严于律己。我说:“别人是不允许迟到,考虑到你的特殊情况,我允许你每周违犯两次纪律。”人是希望被尊重的。如此让步,他就感到有点儿受宠若惊,一再表示,他会用行动证明自己,报答学校。
  可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进了我们班之后,这个男生发现更大挑战在等着他。由于他的基础差,虽然也挺努力,可还是跟不上。这时候,这个男生又提出回山东济南实验中学,从基础学起。
------------
倒数第一是无所畏惧的(2)
------------
  可是,他回到济南后,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和监督,不但没有恢复他期待的自信,相反,他的学业更是一塌糊涂。
  后来,在我的建议下,这个男生又回到了北京,回到了我的班里。此时,这位学生的心态是又自卑,又痛苦,又脆弱。
  落后的学生,心理负担其实是很最重的。比如每次考试都考倒数的,同学可能会瞧不起他,甚至老师也瞧不起他,回家家长再批评训斥,再唉声叹气,你说这学生的心理折磨是不是要比好同学要多得多?所以说,学习落后的同学,他们是同龄人中最痛苦的学生。你不要看他们不学习,不要看他们学习不在状态,其实他们内心很痛苦。他们也非常想学好,你说一个高三的孩子,谁不想学好呢?你以为他闲着舒服啊?在班里他老是排名落后,他内心有一种自卑,所以心理负担最重。
  高三第一次考试前,这位男生说自己生病了。你看,他都不敢参加一次普通的考试了。为了鼓励他,我说:“这次考试你肯定是倒数第一,既然如此你还顾虑什么?你还怕考倒数第二吗?你要不是倒数第一的话,其他同学能平衡吗?”
  他说:“不平衡。”
  我说:“这就对了,你这次要是考不了倒数第一,其他同学就会不平衡了,为了全班同学的平衡,你这次也要考倒数第一啊!”
  他听了听,觉得是这么回事。
  这样,他终于参加了高三的第一次考试,并以绝对优势名列班级倒数第一。可是,这个男生经过一个月发奋努力后,在10月份的月考中,他和倒数第二同学的差距,一下子缩小了30分。在月考的总结中,我就开始表扬他了,我说:“你们看人家这位同学,一下子差距能缩小30分,高三一共要经过八次大型考试,如果你每次都能缩小30分,那就不是考大学的问题了,而是考清华北大的问题了!就看你敢不敢挑战自己了,你站起来谈一谈,下一次你的目标是什么?”
  这个学生被我表扬得晕头转向的,他就站起来说:“老师,我下一次肯定不考倒数第一啦!”
  我说:“男子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你要为你自己的郑重承诺负责。”
  得到鼓励后,这个男生就以拼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我细心关注着他的每一点进步,很多时候,甚至是带着放大镜,来寻找他的优点,并给以表扬和肯定。在课内课外活动中,也为他提供发挥特长的机会,以增强他的自信心。
  对于这样的“差生”,我认为当班主任的,有时候就要拿放大镜去寻找他的优点。当然,他的优点也必须是真实的,而他也并不以为你班主任是为表扬而表扬。实际情况是他确实有这个优点,没被别人发现,而被你发现了,被你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因为你班主任有威信,你的一句表扬话,就会让这个学生长时间热血沸腾。于是他对你更尊重,尊其师则信其道,他尊重你老师了,他就更加听你的,学生的心态就越来越好。他的心态一旦解决了,他学习效率也就上来了,于是学习成绩也就逐步提高了。
  当然,这种学生在学习成绩上不可能一下子走得很高,但是他收获也很多,他如果有了自信心以后,他将来能达到的那种高度,也不会比别人低,甚至有可能比别人还要高。因为他经历了一个被人看不起、被人鄙视的这样一个过程。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这些学生,只要你班主任给他一个及时的表扬,那这个学生焕发出的对老师的感激;焕发出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态度;焕发出的学习热情真是让人感动。
  进入高三的第一次月考,他便将自己在年级排名提高了161个名次,这次提高,让他看到了自身的潜能,对以后的学习变得更加奋不顾身了。现在,他已达到非北京大学不考的地步,但以他的基础和所剩无几的时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考虑到他的艺术特长,我便鼓励他参加艺术特长的测试。专家测试后,说有希望。他便突击进行了一个月的准备,最后在北大艺术测试中,取得第三名成绩,并与北大签订了合同。合同中有一条,已被认定为艺术特长生的学生,可加50分。而这位男生经过顽强奋战,最终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
  高考完后的第一天,这位男生家长请我吃饭。席间,男生说:“我想唱首歌给老师听。”他就开始唱,唱得很投入。我感觉他是用心在唱,含着眼泪在唱。在场的家人也流下泪水。
  这个男生说:“王老师,有了在咱们班的一年经历,我觉得我可以应付今后生活中的任何挫折和困难。我原来没有想到能考进北大。但我打算好了,如果我今年考不上北大,我哪也不去,明年我会再拼!”从那个男孩儿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对待困境、对待挫折的一种气概。
  有个日本学生,上小学时,他是班里的“差生”,学习成绩不好,无论他做什么也总是半途而废。然而,面对失败,他总是反省自己,并不断改进。他说:“正是因为当时的失败,才培养了我顽强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的能力”。这个日本学生后来创办了本田公司,以生产汽车、摩托车闻名于世。他就是本田宗一郎。
  人人都会做错事、蠢事,谁也不能指望自己一夜之间变得完美。所以,让自己慢慢成长,保持耐心是重要的,学会对自己宽容一些也是重要的。因为谁没有搞糟过?没有必要过分责备自己,需要做的是从错误中学习,知道是什么出了错以及为什么错了,尽力去做出补救,然后放下这事,继续往前走,就会走出一片新天地。
------------
让学生感到自己重要
------------
  让学生感到自己重要
  我先说说自己的例子。上高中的时候,我当时最不喜欢的就是化学,因为我觉得化学靠背,就是一个记忆性的学科。对我来讲,耍点小聪明还行,要是硬背就是不感兴趣。所以化学学得也不怎么样。
  那时候因为纸张紧张,书不是一个人一本,而是两个人共用一套书。有一次在教室里做作业,化学老师看到我和同桌两人看一本书,就把她上课用的那本书给了我,说:“你先看,上课时再还给我。”
  上课了,我用颤抖的双手把书还给老师,说:“老师谢谢你。”
  以后,老师不用书的时候,就把书给我用。我就想:这个化学老师对我这么好!都是一个班里的学生,为什么她就给我看,而不给别人呢?看来,老师还是很看重我的!
  我对这个老师产生了一种感激,就想一定要学好化学。一学下来,我突然发现化学原来是所有学科中最好学的。
  后来,我的化学越来越好。每当考化学时,我总是希望那个化学老师能站在我旁边。一般来说,学生总是怕老师站在跟前,心里发慌,而我觉得,如果化学老师站在跟前,我的底气就特别足。
  我的化学成绩急剧提高,后来高考,化学考了99分(满分100分)。
  这么大的转变出于什么原因?就是因为那个化学老师的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看重自己,尊重自己。如果能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那么学生焕发出来的那种学习积极性,其潜力将是巨大的。
  记得临毕业的时候,我送给那位化学老师一个笔记本,在那个本上写了一篇短文,表达我的感激之情。而这种感激之情,永远挥之不去。20年后的一个暑假,我带着妻子和孩子,特意回到老家看望了这位化学老师。
------------
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
  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我上高中时,有几位老师,他们甚至到毕业时,都叫不出我的名字来。你说一个学生要是优秀的话,老师能叫不出你的名字来?我很能体会到学生那种失落感。所以,初当教师,我就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从第一节课起,就要能随口叫出班上所有学生的名字。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故事。
  记得那是1982年吧,在沂水一中,第一节数学课课间提问,我随手指向了一个学生:“陈长法,请你回答这个问题。”
  结果,你猜这个学生怎么反应?他很吃惊,看我的眼神马上就不一样了。
  这个学生后来考上了大学,还念了研究生,现就职于青岛海关。
  1995年,我调到青岛二中。这中间,我们师生有十多年没见面。有一天,我用公用电话试着给他打了一个电话,我问:“你是陈长法吗?”
  他说:“是,你是哪一位?”
  我说:“我是王金战。”
  我就听到电话那头激动地喊了起来:“王老师!”他马上就问我在哪里,知道了我的地方之后,他很快赶到我那儿。中午我们边吃饭边聊天,陈长法说:“王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对你印象这么深吗?那次上第一节课,我们同学都不知道你的名字,你就点我的名字,就记住我了!而且我是你第一节课点名的学生,我就觉得自己在你心里是有一定的位置的。为这件事我就感激你!”
  我在沂水一中教过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二十年庆典时,我回去了。有几个学生问我,说老师你还记得我的名字吗?当我把他们的名字脱口说出来的时候,学生都感动得掉眼泪,说:20多年,老师您还记得我!
  中学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虽然这些影响,老师有时无法察觉,但会留在学生心里。
  我要求自己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一是为了方便教学,二是表示一种尊重,一种责任心。现在有些老师点名不叫名字,而是叫号,上课就喊一号起来回答,二号起来回答,就像叫犯人一样。试想一下,一个老师教了半年,竟然叫不上这个学生的名字,这个学生会怎么想?
  后来我当教导主任,当校长,我就要求老师们两周之内必须把学生名字记住。
  教学讲究情感互动。记住名字,看似一件小事,但要知道,一个老师不用看花名册,第一节课就能把学生的名字脱口而出,对学生的心理是很震撼的。你是老师,你就得用心去打动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这是教育的功力之一。
  罗恩·克拉克先生26岁时曾获美国最佳教师奖。他讲过一件希拉里夫人的故事。有一次,罗恩·克拉克老师应邀带着全班37名学生去白宫。当时克林顿总统和夫人希拉里接见了他们。学生们参观了白宫,并与总统和夫人交谈。当同学们列队与总统及夫人告别的时候,克拉克先生注意到,希拉里夫人叫出了每位学生的姓名!而学生们也记住了这位未来的女参议员。
------------
一句话的力量
------------
  一句话的力量
  我刚调到青岛二中的时候,接了高一一个班的数学课。这个班有个男孩,长得很单纯,很可爱,老是笑眯眯的,但是学习就是不行。
  不过,在寒假前的期末考试中,他的数学成绩有所提高。
  尽管不是班主任,我还是在每一个学生的期末试卷上,写下了一段评语。这个评语看似不重要,但是,当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的时候,这一句评语,就会影响学生在寒假中的学习心态。
  通常,我给学生写的每一个评语,都要考虑这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性格,仔细琢磨写什么样的话最容易打动他。
  因为这位学生的期末考试与平日水平相比,有很大的提高。于是,我在他的试卷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在青岛的第一个春节,因为你这次期末考试的成功而快乐。” 就这么一句话。
  学生看到这个卷子后,对他父母说:“这个老师对我太好了。他刚调到青岛,第一次在青岛过年,因为我这次考得非常好,他就觉得这个年过得很愉快,我一定要把数学学好!”
  整个寒假,学生带着感恩的心理用功学习,寒假过得很充实。快开学的时候,他父母来到我的办公室,他们说:“王老师,真是难以想像,你写这么一句话,竟然能在孩子的心理上产生这么大的冲击。”
  后来,这位同学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最终考入山东一所本科高校。那时候考本科不容易,整个青岛的升学率还不到30%。现在,该同学担任了青岛一个外贸公司的总经理。
  一句话的力量有多大?记得我看过一个故事:
  二战时,有一个叫多克的人,由于超龄而被拒绝入伍,他觉得很遗憾,就自己报名到野战医院做义工,协助医生救治伤员。救治伤员日复一日,需要很大的毅力,为鼓励自己也鼓励大家,他想好了一句话,就把它写在了墙上:“没有人会死在这里”。出自义工的这句话,大家看后都付之一笑。可是,天长日久,伤员和医护人员,甚至院长,都渐渐地记住了这句话。伤员因为记住了这句话而顽强地活着;医护人员因为想起这句话而精心治疗。一句话改变了一个医院,也改变了许多伤员的命运。
------------
与学生对诗
------------
  与学生对诗
  鼓励学生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在试卷、作业本上留言或电子邮件等方式。还有一种我喜欢的鼓励方法,就是写诗或与学生对诗。
  当今学生,渴望老师成为自己的朋友,他们的共同心声是:要想让我受教育于你,那你首先做我的朋友吧!当面,学生们给我面子,称我王老师。在同学之间,他们叫我“老王”,在同学游戏作品中,他们叫我“中场大侠”等等。久而久之,我也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习陷于困境时,都很愿意跟我交流,我也经常鼓励学生,使他们感到自信而轻松。
  我教过一位同学,名叫朱栟。高一期中考试后,他由于在班里以绝对优势考了第一,而变得骄傲起来。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也很少写,整日就想着去做难题。后面半个学期下来,解题能力未见提高多少,基础知识反而出现了严重滑坡。我几次跟他谈,可他仍然我行我素,终于在随后的期末考试中大败而归。朱栟同学说:这次在年级第100名后的名次落差,数学“前面不得分,后面得满分”的荒诞情境,使他遭受巨大打击。寒假前一天,他怀着一种极为消沉的情绪,在黑板上留下了这样一首词:
  《水调歌头·高分几时有》
  高分几时有?无语问青天。
  考试一败涂地,怎去见家严?
  几欲放弃目标,又恐父责母怨,几年白流汗。
  学习成绩差,何况在重点?
  三分耕,一分获,夜难眠。
   也应有恨,谁让我意志不坚?
  分有高低优劣,人有成王败寇,此事古难全。
  但愿发奋后,名在孙山前。
  朱栟同学写完后便离开了教室。而那天,我正好回到教室,看到了这首词。从词中我能感受到学生的落魄之情,为了及时调整他的情绪,我就随手和了他一首词,并通过信件寄发出去:
  《水调歌头·人才几时有》
  人才几时有?俯首看三班。
  不知弟子心境,凄凄是何缘?
  本应拂其桎梏,只因年少无节,规矩成方圆。
  基础记于心,何惧前路险?
  不畏挫,敢拚搏,立深远。
  谁言有恨,坦途不见磨砺艰。
  不经往昔一败,怎求明日精彩?借此赠箴言:
  风雨映彩虹,英雄出少年。
  朱栟同学读罢我写给他的词,精神为之一振。经过一个寒假的发奋努力后,开学第一次数学统练考试,他一举拿到99 分,杀了个漂亮的回马枪。
  朱栟同学现就读于清华大学。
------------
走出心理阴影 (1)
------------
  走出心理阴影
  说说我们班一个男生的故事。
  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备课,门不声不响地开了。一抬头,看到一个男生站在我面前,一副发呆的样子,也不说话,吓我一跳。过了一会儿,男生突然开口跟我说:活得没意思!
  这位男生是从外地转来人大附中的。刚来时,可能因为不大适应教学方式,学习成绩不好。后来他写过一篇短文,记录了他的心理历程,他写道:
  记得2000年校庆的时候,我回到家累得厉害,母亲一言不发。我不知为什么,就试探着问她,那时她说出的话,是我从未听过的:“我去过学校了,你的成绩大概属劣等生吧。以后学校的那些事情,你还是少做些罢!”
  我愕然而无言以对。那时候父母少有评论,经常只是淡淡地一句“好好念书去吧”,就把我打发到里屋。我并不指望什么,“劣等生”的打击,对他们已是很大,现在又是倒数第一,更如当头一棒。
  期中的成绩大抵还是理想,侥幸进了年级前五十,班主任对此也大感吃惊,劣等生自然是不该如此的。之后的二试,我就考得一塌糊涂了。每天下午的考试,我总是心不在焉,几次考试全没及格,可也都不是倒数第一。可出乎自己意料的是,我却以300多分的总分,稳居末席了。
  倒数第一的考试分数,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心理科学认为,人人都有心情沮丧的时候,这也是正常的。可是长期心情沮丧,就会导致忧郁,导致绝望,那问题就严重了。
  这位男生说:
  我自幼体弱而生性优柔,且喜静恶动,体育尤不擅长,又愿和弱势群体接触,对世事都很敏感和在乎,无论受什么委屈,总会暗自落泪。后来我渐渐不再爱哭了,也许那就是成熟吧。以前的朋友曾说:“明明很痛苦,却偏要大叫大喊,似乎要告诉所有人,他很坚强很勇敢和无所谓。”这对我真的是再好不过的写照了。再后来,我面临新的环境,不断受到外界的挫折,心境总是很压抑的。尽管偶尔好不容易处在领跑的位置,却又不断地在怀疑自己,也感觉累得喘不过气来。我为人偏执,常怀着雄心壮志,不太计较后果,混到崩溃的边缘……
  这个学生平时就不苟言笑,性格有点孤僻,老是一副深沉的表情。他还有个特点,就是经常缺课,动不动就从教室里蒸发了。用同学的话说,“高中三年,无论何时,你若是朝他的座位瞥上一眼,能看见他的概率,和抛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等同,并且绝对随机。上午第一节课看见了他,谁也不能肯定第二节能否看见,下午可能不见,没准统练前又出现,真可谓行踪飘忽。”
  而这位男生说:
  我出没的习性,大多不为人所知,又懒于奉告他人,所以常出现于人意想不到之时,现身于人不可预料之处,但与人并无恶意,如是来无影去无踪,于是在同学中得名“幽灵”。又以王京老师的形容尤为著名——“你仿佛是在飘呀。” 2001年美国“9·11”事件前的教师节(9月10日),我从学校失踪半日,次日恐怖惨剧传来,我在班中辩论时观点又较为偏激,大概还因为我与拉登的的脸色相仿,我又招致另一外号名曰“拉登”。
  这位男生有一个强项。他特别喜欢参与学校的一些科技活动。可是,我从这位男生口中得知,他的家长反对他参与这些科技活动。这位男生对自己喜好的科技活动,就觉得参加也不是,不参加也不是;而老师呢,安排他也不是,不安排他也不是。学生有特长却得不到发挥,无所适从,心情郁闷。
  了解到这位男生的苦闷心理,当时我非常生气。学生走后,我就给他父亲打电话,请他到学校来。一般来说,遇到学生问题,我很少给家长打电话,但是如果学生的问题出在家长身上,我绝不含糊。过了一个小时,他父亲就来了。我对他父亲毫不客气,质问道:“你们知不知道怎么培养孩子?你们的孩子本来很优秀,也有强项,可是孩子现在的心理状况这么令人担忧!你们给他一个宽松环境行不行?你们想一想,是学习成绩重要,还是一个健康身体重要?!”
  他父亲默默地听着,就流泪了。其实,这个孩子的家长很优秀,很有学术造诣,为孩子也煞费苦心。这位男生的父亲,推心置腹地跟我讲了他们做家长的一些苦衷。我说,我们是成人,我们不承担谁承担?我就与他父亲商量,最后达成共识,鼓励这位学生,适当参加那些自己喜欢的科技活动,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让孩子摆脱心理重负。
  之后,我又找这位男生谈,希望他能多理解父母的难处。我对他说:我也是家长呀,站在学生角度看,是一回事;站在父母角度看,又是另一回事了。在目前这种应试教育现实面前,孩子压力大,家长压力也大;学生难,家长也难。而家长的苦衷和付出又有谁知啊!
------------
走出心理阴影 (2)
------------
  这位男生点点头,他也承认有时对父母的付出太忽略了。他后来记叙过这样一件事:
  2002年,全国中学生物理初赛在郑州举行。去郑州那天晚上,我动身赶往北京西站,突然天降暴雨,淋得我透心的凉。在列车上我捂在被子里,却一夜没有睡着。抵达郑州的时候就开始病,又熬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参加理论考试的时候,我已是晕乎乎的,父亲一直跟在后面,承担着随队教师的角色。以往每次参加竞赛,他无论有多忙,总会抽出时间,把我送到考场,为我筑起一道隔绝喧嚣的屏障,让我能静下心来。时间就快要到了,我真的不敢再看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为我无端而忙,已使他更加疲惫不堪。我甚至不敢去告诉他我头痛的感觉,真怕他再替我无谓地担心。
  “不早了,进去吧!”父亲平静地说。我点点头,和他说再见。
  我从三楼教室的窗户往下看,他还站在那里,好像在等着什么。我看到天又下了雨,而惟一的伞却在我包里。考场上我毫不在状态,在一道题上耽误了好多时间,而那题我得了零分。
  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我走回了驻地。父亲问我考得如何,我只是一个劲地摇头,我想他会懂的。他就再也没有问,只是劝我想着明天。
  第二天考实验。我就要再进考场的时候,父亲忽然想起来什么,赶紧跑上来塞保温杯给我:“喝点儿茶吧,会清醒点儿的。”
  清香而和暖的气流在空中飞散,熏在瑟瑟秋风中,熏在我的脸上,我脸颊上仿佛有泪珠淌过的痕迹……
  体会到父母的关爱,这位男生与父母沟通起来就比过去好多了。他也能够经常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科技实验活动,还拿过全国性奖项。2002年,中国和日本两国中学生举行远程教育交流活动,我们人大附中12班出了15名学生,其中就有这位男生。
  男生发挥了自己的长项,就变得越来越有自信,也慢慢摆脱一些无谓的心理压力,性格也开朗了不少。而他的学业更是后来居上。他先后获全国中学生北京赛区物理、化学一等奖,并多次在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后来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
  2005年春天,北京大学爱心社组织一次捐助活动,资助贫困地区学生。爱心社负责人就是这位男生,他把自己做家教挣的一万多元钱,赞助了一批贫困学童。“六一”节前夕,又把这些学童请进了北京大学参观,我得知后非常高兴并给予了一些赞助。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她曾经联合15位政协委员递交一份提案:《在各中小学设立心理教研与咨询中心的建议》。刘彭芝校长说: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公布的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
  1.学习有很大压力感。
  2.偏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
  3.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暴力倾向。
  4.人际关系敏感。
  5.抑郁。认为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
  6.焦虑。心里烦躁。
  7.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
  8.适应不良。
  9.情绪不稳定。
  10.心理不平衡。对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平。
  学生心理问题,可以说是严重的。据我观察,即使在人大附中这个优秀学生汇集的学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低于1/3。
  
------------
我的反思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