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本草纲目

_79 李时珍(明)
以生姜、防风煎汤调下。亦治久嗽恶心。(钱乙小儿方)
风痫痰迷∶坠痰丸∶用天南星九蒸九晒,为末,姜汁面糊丸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人参汤下。石菖蒲、麦门冬汤亦可。(《卫生宝鉴》)
小儿痫喑,痫后喑不能言∶以天南星湿纸包煨,为末。雄猪胆汁调服二字。(《全幼心鉴》)
治痫利痰∶天南星(煨香)一两,朱砂一钱,为末,猪心血丸梧子大。每防风汤化下一
丸。(《普济方》)
口眼 斜∶天南星生研末,自然姜汁调之,左贴右,右贴左。(《仁存方》)
角弓反张∶南星、半夏等分,为末。姜汁、竹沥灌下一钱。仍灸印堂。(《摘玄方》)
破伤中风∶胡氏夺命散,又名玉真散∶治打扑金刃伤,及破伤风伤湿,发病强直如痫状者∶
天南星、防风等分,为末。水调敷疮,出水为妙。仍以温酒调服一钱。已死心尚温者,热童
便调灌二钱。斗殴内伤坠压者,酒和童便连灌三服,即苏。亦可煎服。(《三因方》)
破伤风疮∶生南星末,水调涂疮四围,水出有效。(《普济方》)
妇人头风,攻目作痛∶天南星一个,掘地坑烧赤,安药于中,以醋一盏沃之,盖定勿令
透气,
候冷研末。每服一字,以酒调下。重者半钱。(《经验方》)
风痰头痛,不可忍∶天南星一两,荆芥叶一两,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食后姜汤下
二十
丸。又上清丸∶用天南星、茴香等分,生研末,盐醋煮面糊丸。如上法服。(并出《经效济
世方》)风痰头晕目眩,吐逆烦懑,饮食不下∶玉壶丸∶用生南星、生半夏各一两,天麻半
两,白面三两。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以水先煎沸,入药煮五七沸,漉出放温,
以姜汤吞之。(《惠民和剂局方》)
脑风流涕,邪风入脑,鼻内结硬,遂流髓涕∶大白南星切片,沸汤泡二次,焙干。每用
二钱,
枣七个,甘草五分,同煎服。三、四服,其硬物自出,脑气流转,髓涕自收。以大蒜、荜茇
末作饼,隔纱贴卤前,熨斗熨之。或以香附、荜茇末频吹鼻中。(《直指方》)
毒壅滞,凉心压惊∶抱龙丸∶用牛胆南星一两,入金钱薄荷十片,丹砂一钱半,龙脑、麝香
各一字,研末,炼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竹叶汤化下。(《全幼心鉴》)
壮人风痰及中风,中气初起∶星香饮∶用南星四钱,木香一钱。水二盏,生姜十四片,
煎六分,温服。(王硕《易简方》)
痰迷心窍∶寿星丸∶治心胆被惊,神不守舍,或痰迷心窍,恍惚健忘,妄言妄见∶天南
星一
斤(先掘土坑一尺,以炭火三十斤烧赤,入酒五升,渗干。乃安南星在内,盆覆定,以灰塞
之,勿令走气。次日取出为末)。琥珀一两,朱砂二两,为末。生姜汁打面糊丸梧子大。每
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煎人参、石菖蒲汤下。一日三服。(《和剂局方》)
风痰注痛∶方见羊踯躅下。
痰湿臂痛,右边者∶南星制、苍术等分,生姜三片,水煎服之。(《摘玄方》)
风痰咳嗽∶大天南星一枚,炮裂研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五分,温服。每
日早、午、晚各一服。(《十全博救》)
气痰咳嗽∶玉粉丸∶南星曲、半夏曲、陈橘皮各一两,为末,自然姜汁打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姜汤下。寒痰,去橘皮,加官桂。(东垣《兰室秘藏》)
清气化痰∶三仙丸∶治中脘气滞,痰涎烦闷,头目不清∶生南星(去皮)、半夏各五两
(并汤泡七次,为末,自然姜汁和作饼,铺竹筛内,以楮叶包覆,待生黄成曲,晒干)。每
用二两,入香附末一两,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后姜汤下。(王 《百一选方》)
温中散滞,消导饮食∶天南星(炮)、高良姜(炮)各一两,砂仁二钱半,为末,姜汁
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五十丸。(《和剂方》)
酒积酒毒,服此即解∶天南星丸∶用正端天南星一斤。土坑烧赤,沃酒一斗入坑,放南
星,盆覆,泥固济,一夜取出,酒和水洗净,切片,焙干为末,入朱砂末一两,姜汁面糊丸
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蔡丞相、吕丞相尝用有验。(《杨氏家藏方》)
吐泄不止∶《集效方》∶四肢厥逆,虚风不省人事。服此则阳回,名回阳散∶
天南星为末,每服三钱,京枣三枚,水二钟,煎八分,温服。未省再服。又方∶醋调南
星末,贴足心。(《普济方》)
肠风泻血,诸药不效∶天南星(锻石炒焦黄色),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酒下二十丸。
(《普济方》)
以自然铜磨酒调下。(《胜金方》)
初生贴囟∶头热鼻塞者。天南星炮为末,水调贴囟上,炙手熨之。(危氏《得效方》)
小儿解颅,囟开不合,鼻塞不通∶天南星炮去皮,为末,淡醋调绯帛上,贴囟门,炙手
频熨之,立效。(钱乙《小儿直诀》)
解颐脱臼,不能收上∶用南星末,姜汁调涂两颊,一夜即上。(《医说》)
小儿口疮,白屑如鹅口,不须服药∶以生天南星去皮脐,研末。醋调涂足心,男左女右。

走马疳蚀,透骨穿腮∶生南星一个,当心剜空,入雄黄一块,面裹烧,候雄黄作汁,以
盏子合定,出火毒,去面为末,入麝香少许,拂疮数日,甚效。(《经验方》)
风虫牙痛∶南星末塞孔,以霜梅 住,去涎。(《摘玄方》)
喉风喉痹∶天南星一个,剜心,入白僵蚕七枚,纸包煨熟,研末。姜汁调服一钱,甚者
灌之
痰瘤结核∶南星膏∶治人皮肌头面上生瘤及结核,大者如拳,小者如栗,或软或硬,不
疼不痒,宜用此药,不可辄用针灸∶生天南星大者一枚,研烂,滴好醋五七点。如无生者,
以干者为末,醋调。先用针刺令气透,乃贴之。觉痒则频贴,取效。(严子礼《济生方》)
身面疣子∶醋调南星末涂之。(《简易方》)
<目录>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由跋
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
【集解】恭曰∶由跋是虎掌新根,大于半夏一二倍,四畔未有子牙,其宿根即虎掌也。
藏器曰∶由跋生林下,苗高一、二尺,似 ,根如鸡卵。
保升曰∶春抽一茎,茎端有八、九叶,根圆扁而肉白。
时珍曰∶此即天南星之小者,其气未足,不堪服食,故医方罕用,惟重八、九钱至一两
余者,气足乃佳。正如附子之侧子,不如附子之义也。
【正误】弘景曰∶由跋本出始兴,今人亦种之。状如乌 而布地,花紫色,根似附子。
苦酒摩涂肿,亦效。
恭曰∶陶氏所说,乃鸢尾根,即鸢头也。又言虎掌似半夏,是以鸢尾为由跋,以由跋为
半夏,非惟不识半夏,亦不识鸢尾与由跋也。今南人犹以由跋为半夏。
时珍曰∶陈延之《短剧方》,亦以东海鸢头为由跋,则其讹误久矣。
【气味】辛、苦,温,有毒。
【主治】毒肿结热(《别录》)。
<目录>草部第十七卷
<篇名>草之六
内容:(宋《开宝》)
【释名】 头(《开宝》)、鬼芋(《图经》)、鬼头。
【集解】志曰∶ 头出吴、蜀。叶似由跋、半夏,根大如碗,生阴地,雨滴叶下生子。
又有斑杖,苗相似,至秋有花直出,生赤子,根如 头,毒猛不堪食。虎杖亦名斑杖,与此
不同。
颂曰∶江南吴中出白 ,亦曰鬼芋,生平泽极多。人采以为天南星,了不可辨,市中
所收往往是此。但南星肌细腻,而 茎斑花紫,南星茎无斑,花黄,为异尔。
时珍曰∶ 出蜀中,施州亦有之,呼为鬼头,闽中人亦种之。宜树阴下掘坑积粪,春
时生苗,至五月移之。长一、二尺,与南星苗相似,但多斑点,宿根亦自生苗。
其滴露之说,盖不然。经二年者,根大如碗及芋魁,其外理白,味亦麻人。秋后采根,
须净
擦,或捣成片段,以酽灰汁煮十余沸,以水淘洗,换水更煮五六遍,即成冻子,切片,以苦
酒五味淹食,不以灰汁则不成也。切作细丝,沸汤
苗似半夏,杨慎《丹铅录》言 酱即此者,皆误也。王祯《农书》云∶救荒之法,山有粉葛、
、橡栗之利,则此物亦有益于民者也。其斑杖,即天南星之类有斑者。
\x根\x
【气味】辛,寒,有毒。
李廷飞曰∶性冷,甚不益人,冷气人少食之。生则戟人喉出血。
【主治】痈肿风毒,摩敷肿上。捣碎,以灰汁煮成饼,五味调食,主消渴
【发明】机曰∶按《三元延寿书》云∶有人患瘵,百物不忌,见邻家修 ,求食之美,

【附录】菩萨草(宋《图经》) 颂曰∶生江浙州郡。凌冬不凋,秋冬有花直出,赤子

头。冬月采根用,味苦,无毒。主中诸毒食毒,酒研服之。又诸虫伤,捣汁饮,并敷之。
妇人妊娠咳嗽,捣筛蜜丸服效。
<目录>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半夏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守田(《别录》)、水玉(《本经》)、
时珍曰∶《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守田会意,水玉因形。
【集解】《别录》曰∶半夏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曝干。
普曰∶生微丘或生野中,二月始生,叶三三相偶。白花圆上。
弘景曰∶槐里属扶风。今第一出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为佳,不厌陈久。
恭曰∶所在皆有。生平泽中者,名羊眼半夏,圆白为胜。然江南者大乃径寸,南人特重
之。顷来互用,功状殊异。其苗似是由跋,误以为半夏也。
颂曰∶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二月生苗一茎,茎端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生
江南者似芍药叶。根下相重,上大下小,皮黄肉白。五月、八月采根,以灰裹二日,汤洗曝
干。《蜀图经》云∶五月采则虚小,八月采乃实大。其平泽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由跋绝
类半夏,而苗不同。
曰∶白傍 子真似半夏,只是咬着微酸,不入药用。
【修治】弘景曰∶凡用,以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有毒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
须用生姜者,以制其毒故也。
曰∶修事半夏四两,用白芥子末二两,酽醋六两,搅浊,将半夏投中,洗三遍用之。
若洗涎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时珍曰∶今治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日换汤,晾干切片,姜汁拌焙入药。
或研为末,以姜汁入汤浸澄三日,沥去涎水,晒干用,谓之半夏粉。或研末以姜汁和作饼子,
日干用,谓之半夏饼。或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日干用,
谓之半夏曲。白飞霞《医通》云∶痰分之病,半夏为主,造而为曲尤佳。治湿痰以姜汁、白
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及皂荚煮汁和之;治火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以姜
汁、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
\x根\x
【气味】辛,平,有毒。
汤洗尽滑用。
元素曰∶味辛、苦,性温,气味俱薄,沉而降,阴中阳也。
好古曰∶辛浓苦轻,阳中阴也。入足阳明、太阴、少阳三经。
之才曰∶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权曰∶柴胡为之使。忌羊血、海藻、饴糖。
元素曰∶热痰佐以黄芩;风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陈皮、白术。多
用则泻脾胃。诸血证及口渴者禁用,为其燥津液也。孕妇忌之,用生姜则无害。
【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本经》)。
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疗痿黄,悦泽面目,
堕胎(《别录》)。消痰,下肺气,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
生者∶摩痈肿,除瘤瘿气(甄权)。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大明)。治
寒痰,
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气,燥脾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
结(元素)。治眉棱骨痛(震亨)。补肝风虚(好古),除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时
珍)。
【发明】权曰∶半夏使也。虚而有痰气,宜加用之。
颂曰∶胃冷呕哕,方药之最要。
成无己曰∶辛者散也,润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结气,除烦呕,发音声,行水气,而
润肾燥。
好古曰∶《经》云∶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痰,入
肺为涕。有痰曰嗽,无痰曰咳。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
半夏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肾也。咳无形,痰有形;无形则润,有形
则燥,
所以为流湿润燥也。俗以半夏为肺药,非也。止呕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柴胡为之使
,故今柴胡汤中用之,虽为止呕,亦助柴胡、黄芩主往来寒热,是又为足少阳、阳明也。
宗 曰∶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困,困则不能
治水。《经》云∶湿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半夏、大枣各三十枚,水
一升,瓷瓶中慢火烧为熟水,时呷之,便已也。
赵继宗曰∶丹溪言∶二陈汤治一身之痰,世医执之,凡有痰者皆用。夫二陈内有半夏,
其性燥烈,若风痰、寒痰、湿痰、食痰则相宜;至于劳痰、失血诸痰,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
病,不可不知。
机曰∶俗以半夏性燥有毒,多以贝母代之。贝母乃太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经、阳
明胃
经之药,何可代也?夫咳嗽吐痰,虚劳吐血,或痰中见血,诸郁,咽痛喉痹,肺痈肺痿,痈
疽,妇人乳难,此皆贝母为向导,半夏乃禁用之药。若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炙爆,皆能生
脾胃湿热,故涎化为痰,久则痰火上攻,令人昏愦口噤,偏废僵仆,蹇涩不语,生死旦夕,
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贝母代之,则翘首待毙矣。
时珍曰∶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
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
谓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矣。洁古张氏云∶半夏、南星治其痰,而咳嗽自愈。丹溪朱
氏云∶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聊摄成氏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气而润肾燥。又《和剂
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滑润也。世俗皆以南星、半夏为性燥,误矣。湿去则
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剂也。二
物亦能散血,故破伤打扑皆主之。惟阴虚劳损,则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是乃重
竭其津液,医之罪也,岂药之咎哉?《甲乙经》用治夜不眠,是果性燥者乎?岐伯云∶卫气

于阳,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治法∶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既通,其
卧立至。方用流水千里者八升,扬之万遍,取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大沸,入秫米一升,
半夏五合,煮一升半,饮汁一杯,日三,以知为度。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久者,
三饮而已。
【附方】旧十四,新五十四。
法制半夏,清痰化饮,壮脾顺气∶用大半夏,汤洗七次,焙干再洗,如此七转,以浓米
泔浸
一日夜。每一两用白矾一两半,温水化,浸五日。焙干,以铅白霜一钱,温水化,又浸七日。
以浆水慢火内煮沸,焙干收之。每嚼一二粒,姜汤送化下。(《御药院方》)
红半夏法,消风热,清痰涎,降气利咽∶大半夏,汤浸焙制如上法。每一两入龙脑五分,

砂为衣染之。先铺灯草一重,约一指浓,排半夏于上,再以灯草盖一指浓。以炒豆焙之,候
干取出。每嚼一两粒
化痰镇心,祛风利膈∶辰砂半夏丸∶用半夏一斤(汤泡七次,为末筛过,以水浸三日,
生绢
滤去滓,澄清去水,晒干)一两,入辰砂一钱,姜汁打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此周
府方也。(《袖珍》)
化痰利气∶三仙丸,方见虎掌下。
消痰开胃,去胸膈壅滞∶《斗门方》∶用半夏洗净,焙干为末,自然姜汁和作饼,湿纸裹
煨香。
以熟水二盏,同饼二钱,入盐五分,煎一盏,服之。大压痰毒,及治酒食伤,极验。《经验
后方》∶用半夏、天南星各二两。为末,水五升,入坛内浸一宿,去清水,焙干重研。每服
二钱,水二盏,姜三片,煎服。
中焦痰涎,利咽,清头目,进饮食∶半夏(泡七次)四两,枯矾一两,为末,姜汁打糊,
或煮枣肉,和丸梧子大。每姜汤下十五丸。寒痰加丁香五钱;热痰加寒水石( )四两。名
玉液丸。(《和剂局方》)
老人风痰∶大腑热不识人,及肺热痰实,咽喉不利∶半夏(泡七次,焙)、硝石各半两,
为末,入白面一两捣匀,水和丸绿豆大。每姜汤下五十丸。(《普济
膈壅风痰∶半夏不计多少,酸浆浸一宿,温汤洗五、七遍,去恶气,日干为末,浆水搜
作饼,日干再研为末。每五两,入生龙脑一钱,以浆水浓脚和丸鸡头子大。纱袋盛,通风处
阴干。每服一丸,好茶或薄荷汤嚼下。(《御药院方》)
搜风化痰,定志安神,利头目∶辰砂化痰丸∶用半夏曲三两,天南星(炮)一两,辰砂、
枯矾各半两,为末,姜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送下。(《和剂局方》)
痰厥中风∶省风汤∶用半夏(汤泡)八两,甘草(炙)二两,防风四两。每服半两,姜
二十片,水二盏,煎服。(《奇效方》)
风痰头晕,呕逆目眩,面色青黄,脉弦者∶水煮金花丸∶用生半夏、生天南星、寒水石
()各一两,天麻半两,雄黄二钱,小麦面三两,为末,水和成饼,水煮浮起,漉出,捣
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极效。亦治风痰咳嗽,二便不通,风痰头痛。(洁古《活
法机要》方)
风痰湿痰∶青壶丸∶半夏一斤,天南星半两,各汤泡,晒干为末,姜汁和作饼,焙干,
入神曲半两,白术(末)四两,枳实(末)二两,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叶氏方)
风痰喘逆,兀兀欲吐,眩晕欲倒∶半夏一两,雄黄三钱,为末,姜汁浸,蒸饼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姜汤下。已吐者加槟榔。(《活法机要》)
风痰喘急∶千缗汤∶用半夏(汤洗)七个,甘草(炙)、皂荚(炒)各一寸,姜二片,
水一盏,煎七分,温服。(《苏沈良方》)
上焦热痰咳嗽∶制过半夏一两,片黄芩(末)二钱,姜汁打糊丸绿豆大。每服七十丸,
淡姜汤食后服。此周宪王亲制方也。(《袖珍方》)
肺热痰嗽∶制半夏、栝蒌仁各一两,为末,姜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
下。或以栝蒌瓤煮熟丸。(《济生方》)
热痰咳嗽,烦热面赤,口燥心痛,脉洪数者∶小黄丸∶用半夏、天南星各一两,黄芩一
两半,为末,姜汁浸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姜汤下。(洁古《活法机要》)
小儿痰热,咳嗽惊悸∶半夏、南星等分。为末,牛胆汁和,入胆内,悬风处待干,蒸饼
丸绿豆大。每姜汤下三、五丸。(《摘玄方》)
湿痰咳嗽,面黄体重,嗜卧惊,兼食不消,脉缓者∶白术丸∶用半夏、南星各一两,白
术一两半,为末,薄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活法机要》)
气痰咳嗽,面白气促,洒淅恶寒,愁忧不乐,脉涩者∶玉粉丸∶用半夏、南星各一两,
官桂
小结胸痛,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半夏半升,黄连一两,栝
蒌实(大者)一个,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二味,煮取二升,分三服。(仲景
《伤寒论》)
湿痰心痛,喘急者∶半夏油炒为末,粥糊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丹溪心法》)
急伤寒病∶半夏四钱,生姜七片,酒一盏,煎服。(胡洽居士《百病方》)
结痰不出,语音不清,年久者亦宜∶玉粉丸∶半夏半两,桂心一字,草乌头半字,为末,

停痰冷冻饮料呕逆∶橘皮半夏汤∶用半夏(水煮熟)、陈橘皮各一两。每服四钱,生姜七片,
水二
停痰留饮,胸膈满闷,气短恶心,饮食不下,或吐痰水∶茯苓半夏汤∶用半夏(泡)五
两,茯苓三两。每服四钱,姜七片,水一钟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甚捷径。(《和剂局方》)
支饮作呕,呕家本渴,不渴者,心下有支饮也,或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下愦
愦,并宜小半夏汤∶用半夏(泡七次)一升,生姜半斤,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分服。(张
仲景《金匮要略》)
哕逆欲死∶半夏生姜汤主之,即上方也。
痘疮哕气∶方同上。
呕哕眩悸,谷不得下∶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切,以水七
升,煎一升半,分温服之。(《金匮要略》)
目不得眠∶见发明下。
心下悸忪∶半夏麻黄丸∶半夏、麻黄等分,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日三。(《金
匮要略》)
伤寒干 半夏熟洗,研末。生姜汤服一钱匕。(《深师方》)呕逆厥逆,内有寒痰∶半
夏一升(洗滑焙研),小麦面一升,水和作弹丸,水煮熟。初吞四、五枚,日三服。稍增至
十五枚,旋煮旋吞。觉病减,再作。忌羊肉、饧糖。此乃许仁则方也。(《外台秘要》)
呕吐反胃∶大半夏汤∶半夏三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水一斗二升和,扬之一百二十
遍。煮取三升半,温服一升,日再服。亦治膈间支饮。(《金匮要略》)
胃寒哕逆,停痰留饮∶藿香半夏汤∶用半夏(汤泡,炒黄)二两,藿香叶一两,丁香皮
半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煎服。(《和剂局方》)
小儿吐泻,脾胃虚寒∶齐州半夏(泡七次)、陈粟米各一钱半,姜十片。水盏半,煎八
分,温服。(钱乙《小儿》)
小儿痰吐,或风壅所致,或咳嗽发热,饮食即呕∶半夏(泡七次)半两,丁香一钱。以
半夏末水和包丁香,用面重包,煨熟,去面为末,生姜自然汁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
陈皮汤下。(《活幼口议》)
妊娠呕吐∶半夏二两,人参、干姜各一两,为末,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饮服十丸,日
三服。(仲景《金匮要略》)
霍乱腹胀∶半夏、桂等分,为末。水服方寸匕。(《肘后方》)
小儿腹胀∶半夏末少许,酒和丸粟米大。每服二丸,姜汤下。不瘥,加之。或以火炮研
末,姜汁调贴脐,亦佳。(《子母秘录》)
黄胆喘满,小便自利,不可除热∶半夏、生姜各半斤,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分再服。
有人气结而死,心下暖,以此少许入口,遂活。(张仲景方)
伏暑引饮,脾胃不利∶消暑丸∶用半夏(醋煮)一斤,茯苓半斤,生甘草半斤,为末,
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热汤下。(《和剂局方》)
老人虚秘冷秘,及 癖冷气∶半硫丸∶半夏(泡炒)、生硫黄等分,为末,自然姜汁煮
糊丸如梧子大。每空心温酒下五十丸。(《和剂局方》)
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宿瘀∶用半夏捶扁,以姜汁和面包煨
黄,研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直指方》)
白浊梦遗∶半夏一两,洗十次,切破,以木猪苓二两,同炒黄,出火毒,去猪苓,入
过牡蛎一两,以山药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茯苓汤送下。肾气闭而一身精气无所管摄,
妄行而遗者,宜用此方。盖半夏有利性,猪苓导水,使肾气通也。与下元虚惫者不同。(许
学士《本事方》)
八般头风,三次见效∶半夏末,入百草霜少许,作纸捻烧烟,就鼻内搐之。口中含水,
有涎,吐去再含。(《卫生宝鉴》)
少阴咽痛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半夏七枚打碎,鸡子一枚,头开一
窍,
去黄,纳苦酒令小满,入半夏在内,以 子坐于炭火上,煎三沸,去滓,置杯中,时时咽之,
极验。未瘥更作。(仲景《伤寒论》)
喉痹肿塞∶生半夏末搐鼻内,涎出效。(
骨哽在咽∶半夏、白芷等分,为末。水服方寸匕,当呕出。忌羊肉。(《外台秘要》)
重舌木舌,胀大塞口∶半夏煎醋,含漱之。又方∶半夏二十枚,水煮过,再泡片时,乘
热以
小儿囟陷,乃冷也∶水调半夏末,涂足心。
面上黑气∶半夏焙研,米醋调敷。不可见风,不计遍数,从早至晚,如此三日,皂角汤
洗下,面莹如玉也。(《摘玄方》)
癞风眉落∶生半夏、羊屎(烧焦)等分。为末。自然姜汁日调涂。(《圣济录》)
盘肠生产,产时子肠先出,产后不收者,名盘肠产∶以半夏末,频搐鼻中,则上也。(《妇
人良方》)
产后晕绝∶半夏末,冷水和丸大豆大,纳鼻中即愈。此扁鹊法也。(《肘后方》)
小儿惊风∶生半夏一钱,皂角半钱,为末。吹少许入鼻,名嚏惊散,即苏。(《直指方》)
卒死不寤∶半夏末吹鼻中,即活。南岳夫人紫灵魏元君方也。
五绝急病,一曰自缢,二曰墙压,三曰溺水,四曰魇魅,五曰产乳∶并以半夏末,纳大
豆一丸入鼻中。心温者,一日可活也。(《子母秘录》)
痈疽发背及乳疮∶半夏末,鸡子白调,涂之。(《肘后方》)
吹奶肿痛∶半夏一个,煨研酒服,立愈。一方∶以末,随左右搐鼻效。(刘长春《经验
方》)
打扑瘀痕∶水调半夏末涂之,一宿即没也。(《永类钤方》)
远行足趼∶方同上。(《集简方》)
金刃不出,入骨脉中者∶半夏、白蔹等分,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至二十日自出。

飞虫入耳∶生半夏末,麻油调,涂耳门外。(《本事方》)
蝎虿螫人∶半夏末,水调涂之,立止。(钱相公《箧中方》)
蝎 五孔相通者∶半夏末,水调涂之,日二。(《圣惠方》)
咽喉骨哽∶半夏、白芷等分,为末。水服方寸匕,当呕出。忌羊肉。(《外台秘要》)
茎涎
【主治】炼取涂发眉,堕落者即生(雷 )。
<目录>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蚤休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蚩休(《本经》)、螫休(《日华》)、紫河车(《图经》)、重台(《唐本》)、重
楼金线(《图经》)、三层草(《纲目》)、七叶一枝花(《蒙筌》)、草甘遂(《唐本》)、白甘
遂。
时珍曰∶虫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螫休诸名。重台、三层,因其叶状也。
金钱重楼,因其花状也。甘遂,因其根状也。紫河车,因其功用也。
【集解】《别录》曰∶蚤休生山阳川谷及冤句。
恭曰∶今谓重楼者,是也。一名重台,南人名草甘遂。一茎六、七叶,似王孙、鬼臼、
蓖麻辈,叶有二、三
保升曰∶叶似鬼臼、牡蒙,年久者二、三重。根如紫参,皮黄肉白。五月采根,日干。
大明曰∶根如尺二蜈蚣,又如肥紫菖蒲。
颂曰∶即紫河车也。今河中、河阳、华、凤、文州及江淮间亦有之。叶似王孙、鬼臼等,
作二、三层。六月开黄紫花,蕊赤黄色,上有金丝垂下。秋结红子。根似肥姜,皮赤肉白。
四月、五月采之。
宗 曰∶蚤休无旁枝,止一茎挺生,高尺余,颠有四、五叶。叶有歧,似苦杖。中心又
起茎,亦如是生叶。惟根入药用。
时珍曰∶重楼金线处处有之,生于深山阴湿之地。一茎独上,茎当叶心。叶绿色似芍药,
凡二、三层,每一层七叶。茎头夏月开花,一花七瓣,有金丝蕊,长三、四寸。王屋山产者
至五、七层。根如鬼臼、苍术状,外紫中白,有粳、糯二种。外丹家采制三黄、砂、汞。入
药洗切焙用。俗谚云∶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是也。
\x根\x
【气味】苦,微寒,有毒。
大明曰∶冷,无毒。伏雄黄、丹砂、蓬砂及盐。
【主治】惊痫,摇头弄舌,热气在腹中,癫疾,痈疮阴蚀,下三虫,去蛇毒(《本经》)。
生食一升,利水(《唐本》)。治
【发明】恭曰∶摩醋,敷痈肿蛇毒,甚有效。
时珍曰∶紫河车,足厥阴经药也。凡本经惊痫、疟疾、瘰 、痈肿者宜之。而道家有服
食法,不知果有益否也?
【附方】新五
服食法∶紫河车根以竹刀刮去皮,切作骰子大块,面裹入瓷瓶中,水煮候浮漉出,凝冷
入新
布袋中,悬风处待干。每服三丸,五更初面东念咒,井水下。连进三服,即能休粮。若要饮
食,先以黑豆煎汤饮之。次以药丸煮稀粥,渐渐食之。咒曰∶天朗气清金鸡鸣,吾今服药欲
长生。吾今不饥复不渴,赖得神仙草有灵。小儿胎风,手足搐搦∶用蚤休(即紫河车)为末。
每服半钱,冷水下。(《卫生易简方》)
慢惊发搐,带有阳证者∶白甘遂末(即蚤休)一钱,栝蒌根末二钱,同于慢火上炒焦黄,
研匀。每服一字,煎麝香薄荷汤调下。(钱乙《小儿》方)
中鼠莽毒∶金线重楼根,磨水服,即愈。(《集简方》)
咽喉谷贼肿痛∶用重台(赤色者)、川大黄(炒)、木鳖子仁、马牙硝各半两,半夏(泡)
一分,
<目录>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鬼臼
内容:(《本经》下品)
【校正】并入《图经》琼田草。
【释名】九臼(《本经》)、天臼(《别录》)、鬼药(《纲目》)、解毒(《别录》)、爵犀
(《本经》)、马目毒公(《本经》)、害母草(《图经》)、羞天花(《纲目》)、术律草(《纲
目》)、琼田草(《纲目》)、独脚莲(《土宿本草》)、独荷草(《土宿》)、山荷叶(《纲目》)、
旱荷
弘景曰∶鬼臼,根如射干,白而味甘,九臼相连,有毛者良,故名。
时珍曰∶此物有毒,而臼如马眼,故名马目毒公。杀蛊解毒,故有犀名。其叶如镜、如
盘、如荷,而新苗生则旧苗死,故有镜、盘、荷、莲、害母诸名。《苏东坡诗集》云∶琼田
草俗号唐婆镜,即本草鬼臼也。岁生一臼,如黄精根而坚瘦,
云∶羞天花,蜀地处处有之。依茎缀花,蔽叶自隐,俗名羞天,予改为羞寒花,即本草鬼臼
也。《赞》云∶冒寒而茂,茎修叶广。附茎作花,叶蔽其上。以其自蔽,若有羞状。别有羞
天草与此不同,即海芋也。
【集解】《别录》曰∶鬼臼生九真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
弘景曰∶鬼臼生山谷中。八月采,阴干。似射干、术辈,又似钩吻。有两种∶出钱塘、
近道者,味甘,上有丛毛,最胜;出会稽、吴兴者,大而味苦,无丛毛,力劣。今马目毒公
状如黄精根,其臼处似马眼而柔润。今方家多用鬼臼而少用毒公,不知此那复乖越如此?
恭曰∶鬼臼生深山岩石之阴。叶如蓖麻、重楼辈。生一茎,茎端一叶,亦有两歧者。年
长一
茎,茎枯则为一臼。假令生来二十年,则有二十臼,岂惟九臼耶?根肉皮须并似射干,今俗
用多是射干。而江南别送一物,非真者。今荆州当阳县、硖州远安县、襄州荆山县山中并贡
之,亦极难得。
颂曰∶今江宁府、滁、舒、商、齐、杭、襄、峡州、荆门军亦有之,并如苏恭所说。
花生茎间,赤色,三月开后结实。又一说∶鬼臼生深山阴地,叶六出或五出,如雁掌。茎端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