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本草纲目

_47 李时珍(明)
弘景曰∶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理粗,
新者亦甘而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俗方多
用,道家不须。
恭曰∶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宜州、宁州者,亦佳。
颂曰∶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尺以来。独茎,或作丛生,枝干去地二、
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
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 。然有数种,有白水 、赤水 、木 ,功用并同,而力
不及白水 。木 ,短而理横。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黄 ,折皮亦似绵,颇能乱真。但苜蓿
根坚而脆,黄 至柔韧,皮微黄褐色,肉中白色,此为异耳。
承曰∶黄 本出绵上者为良,故名绵黄 ,非谓其柔韧如绵也。今《图经》所绘宪州者,
地与绵上相邻也。
好古曰∶绵上,即出西沁州;白水,在陕西同州。黄 味甘,柔软如绵,能令人肥;苜
蓿根,味苦而坚脆,俗呼为土黄 ,能令人瘦。用者宜审。
嘉谟曰∶绵上,沁州乡名,今有巡检司;白水、赤水二乡,俱属陇西。
时珍曰∶黄 ,叶似槐叶而微尖小,又似蒺藜叶而微阔大,青白色。开黄紫花,大如槐
花。结小尖角,长寸许。根长二、三尺,以紧实如箭竿者为良。嫩苗亦可 淘茹食。其子收
之,十月下种,如种菜法亦可。
【修治】 曰∶凡使勿用木 草,真相似,只是生时叶短并根横也。须去头上皱皮,蒸
半日,擘细,于槐砧上锉用。
时珍曰∶今人但捶扁,以蜜水涂炙数次,以熟为度。亦有以盐汤润透,器盛,于汤瓶蒸
熟切用者。
\x根\x
【气味】甘,微温,无毒(《本经》)。白水者冷,补(《别录》)。
元素曰∶味甘,气温、平。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足太阴气分,又入手
少阳、足少阴命门。
之才曰∶茯苓为之使,恶龟甲、白藓皮。
【主治】痈痈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本经》)。
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别录》)。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治发背,内补(甄权)。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破症癖,瘰 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痰嗽,头风热毒赤
目(《日华》)。治虚劳自汗,补肺气,泻肺火、心火,实皮毛,益胃气,去肌热及诸经之痛
(元素)。主太阴疟疾,阳维为病,苦寒热;督脉为病,逆气里急(好古)。
【发明】
弘景曰∶出陇西者,温补;出白水者,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用消痈肿。
藏器曰∶虚而客热,用白水黄 ;虚而客冷,用陇西黄 。
大明曰∶黄 ,药中补益,呼为羊肉;白水 ,凉,无毒,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
劳;赤水 ,凉,无毒,治血退热毒,余功并同;木 ,凉,无毒,治烦排脓之力,微于黄
,遇阙即倍用之。
元素曰∶黄 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
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又曰∶补五脏诸虚,
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
好古曰∶黄 ,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及肤痛,是皮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
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是里药。乃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也。
杲曰∶《灵枢》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黄 既补三焦,
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 则益
气也。又黄 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躁热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 温
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
震亨曰∶黄 补元气,肥白而多汗者,为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满,宜
以三拗汤泻之。
宗 曰∶防风、黄 ,世多相须而用。唐许胤宗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病
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胤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蒸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造黄
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也。
杲曰∶防风能制黄 ,黄 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震亨曰∶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
无形;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柳太后之病不言,若以有形之汤,缓不及事;今投
以二物,汤气满室,则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不可回生也。
杲曰∶小儿外物惊,宜用黄连安神丸镇心药。若脾胃寒湿,呕吐腹痛,泻痢青白,宜用
益黄散药。如脾胃伏火,劳役不足之证,及服巴豆之类,胃虚而成慢惊者,用益黄、理中之
药,必伤人命。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更于脾土中,以甘寒泻火,以酸凉补金,使
金旺火衰,风木自平矣。今立黄 汤泻火补金益土,为神治之法。用炙黄 二钱,人参一钱,
炙甘草五分,白芍药五分,水一大盏,煎半盏,温服。
机曰∶萧山魏直着《博爱心鉴》三卷,言小儿痘疮,惟有顺、逆、险三证。顺者为吉,
不用药。逆者为凶,不必用药。惟险乃悔吝之象,当以药转危为安,宜用保元汤加减主之。
此方原出东垣,治慢惊土衰火旺之法。今借而治痘,以其内固营血,外护卫气,滋助阴阳,
作为脓血,其证虽异,其理则同。去白芍药,加生姜,改名曰保元汤。炙黄 三钱,人参二
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一片,水煎服之。险证者,初出圆晕干红少润也,浆长光泽,顶陷不
起也;既出虽起惨色不明也,浆行色灰不荣也,浆定光润不消也,浆老湿润不敛也,结痂而
胃弱内虚也,痂落而口渴不食也,痂后生痈肿也,痈肿溃而敛迟也。凡有诸症,并宜此汤。
或加芎 ,加官桂,加糯米以助之。详见本书。
嘉谟曰∶人参补中,黄 实表。凡内伤脾胃,发热恶寒,吐泄怠卧,胀满痞塞,神短脉
微者,当以人参为君,黄 为臣;若表虚自汗亡阳,溃疡痘疹阴疮者,当以黄 为君,人参
为臣,不可执一也。
【附方】旧五,新九。
小便不通∶绵黄 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半。(《总微论》)
酒疸黄疾∶心下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黑黄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黄
二两,木兰一两,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气虚白浊∶黄 (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白汤下。(《经验良方》)
治渴补虚∶男子妇人诸虚不足,烦悸焦渴,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后发疮疖,
或先痈疽而后发渴,并宜常服此药,平补气血,安和脏腑,终身可免痈疽之疾。用绵黄 (箭
杆者,去芦)六两(一半生焙,一半以盐水润湿,饭上蒸三次,焙,锉),粉甘草一两(一
半生用,一半炙黄为末)。每服二钱,白汤点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黄 六
一汤。(《外科精要》)
老人秘塞∶绵黄 、陈皮(去白)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

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甚者不过二服。此药不冷不热,常服
无秘塞之患,其效如神。(《和剂局方》)
肠风泻血∶黄 、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孙用和《秘
宝方》)尿血沙淋,痛不可忍∶黄 、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浓大,四、
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方》)
吐血不止∶黄 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下。(《圣济总录》)
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以好黄 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点
汤服。(席延赏方)
肺痈得吐∶黄 二两。为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圣
惠方》)
甲疽疮脓∶生足趾甲边,赤肉突出,时常举发者。黄 二两, 茹一两。醋浸一宿,以
猪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二合,绞去滓,以封疮口上,日三度,其肉自消。(《外台秘要》)
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黄 、川芎 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妇
人良方》)
阴汗湿痒∶绵黄 ,酒炒为末,以熟猪心点吃妙。(赵真人《济急方》)
痈疽内固∶黄 、人参各一两。为末,入真龙脑一钱,用生藕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二十,
温水下,日三服。(《本事方》)
\x茎叶\x
【主治】疗渴及筋挛,痈肿疽疮(《别录》)。
<目录>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篇名>人参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人 (音参。或省作 )、黄参(《吴普》)、血参(《别录》)、人衔(《本经》)、
鬼盖(《本经》)、神草(《别录》)、土精(《别录》)、地精(《广雅》)、海腴、皱面还丹
(《广雅》)。
时珍曰∶人KT 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 、神草。 字,从
,亦浸渐之义。 ,即浸字,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然承误日久,
亦不能变矣,惟张仲景《伤寒论》尚作KT 字。《别录》一名人衔衔乃 字之讹也。其成有
阶级,故曰人衔。其草背阳向阴,故曰鬼盖。其在五参,色黄属土,而补脾胃,生阴血,故
有黄参、血参之名。得地之精灵,故有土精、地精之名。《广五行记》云∶隋文帝时,上党
有人宅后每夜闻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许,见人参枝叶异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参,
一如人体,四肢毕备,呼声遂绝。观此,则土精之名,尤可证也。《礼斗威仪》云∶下有人
参,上有紫气。《春秋运斗枢》云∶摇光星散而为人参。人君废山渎之利,则摇光不明,人
参不生。观此,则神草之名,又可证矣。
【集解】《别录》曰∶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
曝干,无令见风。根如人形者,有神。
普曰∶或生邯郸,三月生叶小锐,枝黑茎有毛。三月、九月采根。根有手足、面目如人
者神。
弘景曰∶上党在冀州西南,今来者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俗乃重百济者,
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者。次用高丽者,高丽地近辽东,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并不
及上党者。其草一茎直上,四、五叶相对生,花紫色。高丽人作《人参赞》云∶三桠五叶,
背阳向阴。欲来求我, 树相寻。 ,音贾,树似桐,甚大,附广则多生,采作甚有法。今
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
恭曰∶人参见用多是高丽、百济者,潞州太行紫团山所出者,谓之紫团参。
保升曰∶今沁州、辽州、泽州、箕州、平州、易州、檀州、幽州、妫州、并州并出人参,
盖其山皆与太行连亘相接故也。
曰∶新罗国所产者,有手足,状如人形,长尺余,以杉木夹定,红丝缠饰之。又沙州
参,短小,不堪用。
颂曰∶今河东诸州及泰山皆有之,又有河北榷场及闽中来者,名新罗人参,俱不及上党
者佳。春生苗,多于深山背阴,近 漆下湿润处。初生小者三、四寸许,一桠五叶;四、五
年后生两桠五叶,未有花茎;至十年后生三桠;年深者生四桠,各五叶。中心生一茎,俗名
百尺杵。三月、四月有花,细小如粟,蕊如丝,紫白色。秋后结子,或七、八枚,如大豆,
生青熟红,自落。根如人形者,神。泰山出者,叶干青,根白,殊别。江淮间出一种土人参,
苗长一、二尺,叶如匙而小,与桔梗相似,相对生,生五、七节。根亦如桔梗而柔,味极甘
美。秋生紫花,又带青色。春秋采根,土人或用之。相传欲试上党参,但使二人同走,一含
人参,一空口,度走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其人参乃真也。
宗 曰∶上党者,根颇纤长,根下垂,有及一尺余者,或十歧者,其价与银等,稍为难
得。土人得一窠,则置板上,以新彩绒饰之。
嘉谟曰∶紫团参,紫大稍扁;百济参,白坚且圆,名白条参,俗名羊角参;辽东参,黄
润纤长有须,俗名黄参,独胜;高丽参,近紫体虚;新罗参,亚黄味薄。肖人形者神;其类
鸡腿者,力洪。
时珍曰∶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其高丽、
百济、新罗三国,今皆属于朝鲜矣。其参犹来中国互市。亦可收子,于十月下种,如种菜法。
秋冬采者,坚实;春夏采者,虚软,非地产有虚实也。辽参,连皮者,黄润色如防风;去皮
者,坚白如粉;伪者,皆以沙参、荠 、桔梗采根造作乱之。沙参,体虚无心而味淡;荠 ,
体虚无心;桔梗,体坚有心而味苦;人参,体实有心而味甘,微带苦,自有余味,俗名金井
玉阑也。其似人形者,谓之孩儿参,尤多赝伪。宋苏颂《图经本草》所绘潞州者,三桠五叶
,真人参也;其滁州者,乃沙参之苗叶;沁州、兖州者,皆荠 之苗叶。其所云江淮土人参
者,亦荠 也。并失之详审。今潞州者尚不可得,则他处者尤不足信矣。近又有薄夫以人参
先浸取汁自啜,乃晒干复售,谓之汤参,全不任用,不可不察。考月池翁讳言闻,字子郁,
衔太医吏目。尝着《人参传》上、下卷甚详,不能备录,亦略节要语于下条云耳。
【修治】弘景曰∶人参易蛀 ,唯纳新器中密封,可经年不坏。
炳曰∶人参频见风日则易蛀,惟用盛过麻油瓦罐,泡净焙干。入华阴细辛与参相间收之,
密封,可留经年。一法∶用淋过灶灰,晒干罐收亦可。李言闻曰∶人参生时背阳,故不喜见
风日。凡生用宜 咀;熟用,宜隔纸焙之,或醇酒润透 咀、焙熟用,并忌铁器。
\x根\x
【气味】甘,微寒,无毒。《别录》曰∶微温。普曰∶神农∶小寒;桐君、雷公∶苦;
黄帝、岐伯∶甘,无毒。
元素曰∶性温,味甘、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中之阳也。又曰∶阳中微阴。
之才曰∶茯苓、马蔺为之使,恶溲疏、卤碱,反藜芦。一云∶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
动紫石英。
元素曰∶人参得升麻引用,补上焦之元气,泻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补下焦之元气,
泻肾中之火。得麦门冬则生脉;得干姜,则补气。
杲曰∶得黄 、甘草,乃甘温除大热,泻阴火,补元气,又为疮家圣药。
震亨曰∶人参入手太阴。与藜芦相反,服参一两,入黎芦一钱,其功尽废也。
言闻曰∶东垣李氏理脾胃,泻阴火,交泰丸内用人参、皂荚,是恶而不恶也。古方疗月
闭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疗痰在胸膈,以人参、黎芦同用而取涌越,是
激其怒性也。此皆精微妙奥,非达权衡者不能知。
【主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
经》)。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
令人不忘(《别录》)。主五劳七伤,虚损痰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
治肺痿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甄权)。止烦躁,变酸水
(李
)。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石药毒(大明)。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
补中缓中,泻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元素)。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
眩晕头痛,反胃吐食, 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
、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时珍)。
【发明】弘景曰∶人参为药切要,与甘草同功。
杲曰∶人参甘温,能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诸气
故也。张仲景云∶病患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下痢身凉、脉微、血虚者,并加人参。
古人血脱者益气,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也。若单用补血
药,血无由而生矣。《素问》言∶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补气须用人参,血
虚者亦须用之。本草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盖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形
气者,有无之象也。
好古曰∶洁古老人言∶以沙参代人参,取其味甘也。然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
阴,安得无异?虽云补五脏,亦须各用本脏药相佐使引之。
言闻曰∶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气主生物,本呼天;味主成
物,本呼地。气味生成,阴阳之造化也。凉者,高秋清肃之气,天之阴也,其性降;温者,
阳春生发之气,天之阳也,其性升。甘者,湿土化成之味,地之阳也,其性浮;微苦者,火
土相生之味,地之阴也,其性沉。人参气味俱薄。气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
降。如土虚火旺之病,则宜生参,凉薄之气,以泻火而补土,是纯用其气也;脾虚肺怯之病,
则宜熟参,甘温之味,以补土而生金,是纯用其味也。东垣以相火乘脾,身热而烦,气高而
喘,头痛而渴,脉洪而大者,用黄柏佐人参。孙真人治夏月热伤元气,人汗大泄,欲成痿厥,
用生脉散,以泻热火而救金水。君以人参之甘寒,泻火而补元气;臣以麦门冬之苦甘寒,清
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温,生肾精而收耗气。此皆补天元之真气,非补热火也。白飞
霞云∶人参炼膏服,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凡病后气虚及肺虚嗽者,并宜之。若气虚有火者,
合天门冬膏对服之。
【正误】 曰∶夏月少使人参,发心 之患。
好古曰∶人参甘温,补肺之阳,泄肺之阴。肺受寒邪,宜此补之;肺受火邪,则反伤肺,
宜以沙参代之。
王纶曰∶凡酒色过度,损伤肺肾真阴,阴虚火动,劳嗽吐血、咳血等证,勿用之。盖人
参入手太阴能补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若误服参、 甘温之剂,则病日增;服之过多,则
死不可治。盖甘温助气,气属阳,阳旺则阴愈消;惟宜苦甘寒之药,生血降火。世人不识,
往往服参、 为补,而死者多矣。
言闻曰∶孙真人云∶夏月服生脉散、肾沥汤三剂,则百病不生。李东垣亦言生脉散、清
暑益气汤,乃三伏泻火益金之圣药,而雷 反谓发心 之患非矣。 乃脐旁积气,非心病也。
人参能养正破坚积,岂有发 之理?观张仲景治腹中寒气上冲,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
呕不能食者,用大建中汤,可知矣。又海藏王好古言人参补阳泄阴,肺寒宜用,肺热不宜用。
节斋王纶因而和之,谓参、 能补肺火,阴虚火动失血诸病,多服必死。二家之说皆偏矣。
夫人参能补元阳,生阴血,而泻阴火,东垣李氏之说也明矣。仲景张氏言∶亡血血虚者,并
加人参;又言∶肺寒者,去人参,加干姜,无令气壅。丹溪朱氏亦言虚火可补,参、 之属;
实火可泻,芩、连之属。二家不察三氏之精微,而谓人参补火,谬哉。夫火与元气不两立,
元气胜则邪火退。人参既补元气而又补邪火,是反复之小人矣,何以与甘草、苓、术谓之四
君子耶?虽然,三家之言不可尽废也。惟其语有滞,故守之者,泥而执一,遂视人参加蛇蝎,
则不可也。凡人面白、面黄、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肾气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
气壮神强,不可用也。脉之浮而芤、濡、虚、大、迟缓无力,沉而迟、涩、弱、细、结、代
无力者,皆虚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长紧实、滑数有力者,皆火郁内实,不可用也。洁古谓
喘嗽勿用者,痰实气壅之喘也;若肾虚气短喘促者,必用也。仲景谓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
热邪壅郁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恶寒而咳者,必用也。东垣谓久病郁热在肺勿用者,乃火郁于
内宜发不宜补也;若肺虚火旺,气短自汗者,必用也。丹溪言诸痛不可骤用者,乃邪气方锐,
宜散不宜补也;若里虚吐利及久病胃弱虚痛喜按者,必用也。节斋谓阴虚火旺勿用者,乃血
虚火亢能食,脉弦而数,凉之则伤胃,温之则伤肺,不受补者也。若自汗气短,肢寒脉虚者,
必用也。如此详审,则人参之可用不可用,思过半矣。机曰∶节斋、王纶之说,本于海藏王
好古,但纶又过于矫激。丹溪言虚火可补,须用参、 。又云阴虚潮热,喘嗽吐血,盗汗等
证,四物加人参、黄柏、知母。又云好色之人,肺肾受伤,咳嗽不愈,琼玉膏主之。又云肺
肾虚极者,独参膏主之。是知阴虚劳瘵之证,未尝不用人参也。节斋,私淑丹溪者也,而乃
相反如此。斯言一出,印定后人眼目。凡遇前证,不问病之宜用不宜,辄举以借口。致使良
工掣肘,惟求免夫病家之怨。病家亦以此说横之胸中,甘受苦寒,虽至上呕下泄,去死不远,
亦不悟也。古今治劳莫过于葛可久,其独参汤、保真汤,何尝废人参而不用耶?节斋之说,
诚未之深思也。杨起曰∶人参功载本草,人所共知。近因病者吝财薄医,医复算本惜费,不
肯用参疗病,以致轻者至重,重者至危。然有肺寒、肺热、中满、血虚四证,只宜散寒、消
热、消胀、补营,不用人参,其说近是;殊不知各加人参在内,护持元气,力助群药,其功
更捷。若曰气无补法,则谬矣。古方治肺寒以温肺汤,肺热以清肺汤,中满以分消汤,血虚
以养营汤,皆有人参在焉。所谓邪之所辏,其气必虚。又曰养正邪自除,阳旺则生阴血,贵
在配合得宜尔。庸医每谓人参不可轻用,诚哉庸也。好生君子,不可轻命薄医,医亦不可计
利不用。书此奉勉,幸勿曰迂。
【附方】旧七,新六十。
人参膏∶用人参十两细切,以活水二十盏浸透,入银石器内,桑柴火缓缓煎取十盏,滤
汁,再以水十盏,煎取五盏,与前汁合煎成膏,瓶收,随病作汤使。丹溪云∶多欲之人,肾
气衰惫,咳嗽不止,用生姜、橘皮煎汤,化膏服之。浦江郑兄,五月患痢,又犯房室,忽发
昏晕,不知人事,手撒目暗,自汗如雨,喉中痰鸣如曳锯声,小便遗失,脉大无伦,此阴亏
阳绝之证也。予令急煎大料人参膏,仍与灸气海十八壮,右手能动,再三壮,唇口微动,
遂与膏服一盏,半夜后服三盏,眼能动,尽三斤,方能言而索粥,尽五斤而痢止,至十斤而
全安,若作风治则误矣。一人背疽,服内托十宣药已多,脓出作呕,发热,六脉沉数有力,
此溃疡所忌也。遂与大料人参膏,入竹沥饮之,参尽一十六斤,竹伐百余竿,而安。后经旬
余,值大风拔木,疮起有脓,中有红线一道,过肩胛,抵右肋。予曰∶急作参膏,以芎、归、
橘皮作汤,入竹沥、姜汁饮之。尽三斤而疮溃,调理乃安。若痈疽溃后,气血俱虚,呕逆不
食,变证不一者,以参、 、归、术等分,煎膏服之,最妙。
治中汤∶颂曰∶张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坚,留气结胸,胸满,胁下逆气抢心,治中汤主
之。即理中汤,人参、术、干姜、甘草各三两。四味以水八升,煮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
随证加减。此方自晋宋以后至唐名医,治心腹病者,无不用之,或作汤,或蜜丸,或为散,
皆有奇效。胡洽居士治霍乱,谓之温中汤。陶隐居《百一方》云∶霍乱余药乃或难求,而治
中方、四顺汤、浓朴汤不可暂缺,常须预合自随也。唐石泉公王方庆云∶数方不惟霍乱可医,
诸病皆疗也。四顺汤,用人参、甘草、干姜、附子(炮)各二两,水六升,煎二升半,分四
服。
四君子汤∶治脾胃气虚,不思饮食,诸病气虚者,以此为主。人参一钱,白术二钱,白
茯苓一钱,炙甘草五分,姜三片,枣一枚。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温服。随证加减。(《和
剂局方》)开胃化痰∶不思饮食,不拘大人小儿。人参(焙)二两,半夏(姜汁浸,焙)五
钱。
为末,飞罗面作糊,丸绿豆大。食后姜汤下三、五十丸,日三服。《圣惠方》∶加陈橘皮五钱。
(《经验后方》)胃寒气满不能传化,易饥不能食。人参(末)二钱,生附子(末)半钱,生
姜二
钱。水七合,煎二合,鸡子清一枚,打转空心服之。(《圣济总录》)脾胃虚弱,不思饮食∶
生姜半斤(取汁),白蜜十两,人参(末)四两。银锅煎成膏。每米饮调服一匙。(《普济方》)
胃虚恶心,或呕吐有痰∶人参一两。水二盏,煎一盏,入竹沥一杯,姜汁三匙,食远温服,
以知为度,老人尤宜。(《简便方》)胃寒呕恶不能腐熟水谷,食即呕吐∶人参、丁香、藿香
各二钱半,橘皮五钱,生姜三片,水二盏,煎一盏,温服。(《拔萃方》)反胃呕吐 饮食入
口即吐,困弱无力,垂死者。上党人参三大两(拍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热服,日再。
兼以人参汁,入粟米、鸡子白、薤白,煮粥与啖。李直方司勋,于汉南患此,两月余,
诸方不瘥。遂与此方,当时便定。后十余日,遂入京师。绛每与名医论此药,难可为俦也。
(李绛《兵部手集方》)食入即吐 人参半夏汤∶用人参一两,半夏一两五钱,生姜十片。

一斗,以杓扬二百四十遍,取三升,入白蜜三合,煮一升半,分服。(张仲景《金匮方》)
霍乱呕恶∶人参二两,水一盏半,煎汁一盏,入鸡子白一枚,再煎温服。一加丁香。(《卫
生家宝方》)霍乱烦闷∶人参五钱,桂心半钱。水二盏,煎服。(《圣惠方》)霍乱吐泻、烦
躁不止∶人参二两,橘皮三两,生姜一两。水六升,煮三升,分三服。(《圣济总录》)妊娠
吐水,酸心腹痛,不能饮食∶人参、干姜(炮)等分,为末,以生地黄汁和丸梧子大。每服

十丸,米汤下。(《和剂局方》)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晕。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
分作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济生方》)喘急欲绝,上气
鸣息者∶人参末,汤服方寸匕,日五、六服效。(《肘后方》)产后发喘 乃血入肺窍,危症
也∶人参(末)一两,苏木二两。水二碗,煮汁一碗,调参末服,神效。(《圣惠方》)产后

晕∶人参一两,紫苏半两以童尿、酒、水三合,煎服。(《医方摘要》)产后不语∶人参、石
菖蒲、石莲肉等分,每服五钱,水煎服。(《妇人良方》)产后诸虚,发热自汗∶人参、当归
等分。为末,用猪腰子一个,去膜,切小片,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葱白二茎,煮米熟,取
汁一盏,入药煎至八分,食前温服。(《永类方》) 产后秘塞出血多∶以人参、麻子仁、枳
壳(麸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济生方》)横生倒产∶人参(末)、
乳香(末)各一钱,丹砂(末)五分。研匀,鸡子白一枚,入生姜自然汁三匙,搅匀,冷服,

母子俱安,神效,此施汉卿方也。(《妇人良方》)开心益智∶人参(末)一两,炼成 猪肥

十两。以淳酒和匀。每服一杯,日再服。服至百日,耳目聪明,骨髓充盈,肌肤润泽,日记
千言,兼去风热痰病。(《千金方》)闻雷即昏∶一小儿七岁,闻雷即昏倒,不知人事,此气
怯也。以人参、当归、麦门冬各二两,五味子五钱。水一斗,煎汁五升;再以水五升,煎滓
取汁二升,合煎成膏。每服三匙,白汤化下。服尽一斤,自后闻雷自若矣。(杨起《简便方》)
忽喘闷绝∶方见大黄下。离魂异疾∶有人卧则觉身外有身,一样无别,但不语。盖人卧则魂
归于肝,此由肝虚邪袭,魂不归舍,病名曰离魂。用人参、龙齿、赤茯苓各一钱。水一盏,
煎半盏,调飞过朱砂末一钱,睡时服。一夜一服,三夜后,真者气爽,假者即化矣。(夏子
益《怪证奇疾方》)怔忡自汗∶心气不足也。人参半两,当归半两,用 猪腰子二个,以
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取腰子细切,人参、当归同煎至八分,空心吃腰子,以汁送下。其滓
焙干为末,以山药末作糊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食远枣汤下,不过两服即愈。此昆山神
济大师方也,一加乳香二钱。(王 《百一选方》)心下结气∶凡心下硬,按之则无,常觉膨
满,多食则吐,气引前后,噫呃不除,由思虑过多,气不以时而行则结滞,谓之结气。人参
一两,橘皮(去白)四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六十丸。(《圣惠方》)房后困
倦∶
人参七钱,陈皮一钱,水一盏半,煎八分,食前温服,日再服,千金不传。(赵永庵方)虚

发热∶愚鲁汤∶用上党人参、银州柴胡各三钱,大枣一枚,生姜三片。水一钟半,煎七分,
食远温服,日再服,以愈为度。(《奇效良方》)肺热声哑∶人参二两,诃子一两,为末噙咽。
(《丹溪摘玄》)肺虚久咳∶人参(末)二两,鹿角胶(炙,研)一两。每服三钱,用薄荷、
豉汤
一盏,葱少许,入铫子煎一、二沸,倾入盏内。遇咳时,温呷三、五口,甚佳。(《食疗本
草》)止嗽化痰∶人参(末)一两,明矾二两。以酽醋二升,熬矾成膏,入参末、炼蜜和收。
每以豌豆大一丸,放舌下,其嗽即止,痰自消。(《简便方》)小儿喘咳∶发热自汗吐红,脉
虚无力者。人参、天花粉等分。每服半钱,蜜水调下,以瘥为度。(《经济方》)喘咳嗽血∶
咳喘上气,喘急,嗽血吐血,脉无力者。人参末每服三钱,鸡子清调之,五更初服便睡,去
枕仰卧,只一服愈。年深者,再服。咯血者,服尽一两甚好。一方以乌鸡子水磨千遍,自然
化作水,调药尤妙。忌醋、咸、腥、酱,面酢、醉饱,将息乃佳。(沈存中《灵苑方》)咳嗽
吐血∶人参、黄 、飞罗面各一两,百合五钱。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茅根
汤下。《朱氏集验方》∶用人参、乳香、辰砂等分。为末,乌梅肉和丸弹子大。每白汤化下一
丸,日一服。虚劳吐血甚者,先以十灰散止之,其人必困倦,法当补阳生阴,独参汤主之。
好人参一两,肥枣五枚。水二钟,煎一钟服,熟睡一觉,即减五、六,继服调理药。(葛可
久《十药神书》)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内伤,气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脉破,血
如涌泉,须臾不救。用人参(焙)、侧柏叶(蒸,焙)、荆芥穗(烧存性)各五钱。为末。用
二钱,
入飞罗面二钱,以新汲水调如稀糊服,少倾再啜,一服立止。(华佗《中藏经》)衄血不止∶
人参、柳枝(寒食采者)等分,为末。每服一钱,东流水服,日三服。无柳枝,用莲子心。
(《圣
济总录》)齿缝出血∶人参、赤茯苓、麦门冬各二钱。水一钟,煎七分,食前温服,日再。
苏东坡得此,自谓神奇。后生小子多患此病,予累试之,累如所言。(《谈野翁试验方》)
阴虚尿血∶人参(焙)、黄 (盐水炙)等分。为末。用红皮大萝卜一枚,切作四片,以蜜
二两
,将萝卜逐片蘸炙,令干再炙,勿令焦,以蜜尽为度。每用一片,蘸药食之,仍以盐汤送下
以瘥为度。(《三因方》)沙淋石淋∶方同上。消渴引饮∶人参为末,鸡子清调服一钱,日三、
四服。《集验》∶用人参、栝蒌根等分。生研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麦门冬汤
下,日二服,以愈为度。名玉壶丸。忌酒面炙爆。《郑氏家传》消渴方∶人参一两,粉草二
两。以雄猪胆汁浸炙,脑子半钱。为末,蜜丸芡子大。每嚼一丸,冷水下。《圣济总录》∶用
人参一两,葛粉二两。为末。发时以 猪汤一升,入药三钱,蜜二两,慢火熬至三合,
状如黑饧,以瓶收之,每夜以一匙含咽,不过三服,取效也。虚疟寒热∶人参二钱二分,
雄黄五钱。为末,端午日用粽尖捣丸梧子大。发日侵晨,井华水吞下七丸,发前再服。忌诸
般热物,立效。一方∶加神曲等分。(《丹溪纂要》)冷痢厥逆、六脉沉细∶人参、大附子各
一两半。每服半两,生姜十片,丁香十五粒,粳米一撮。水二盏,煎七分,空心温服。(《经
验方》)下痢噤口∶人参、莲肉各三钱。以井华水二盏,煎一盏,细细呷之。或加姜汁炒黄
连三钱。(《经验良方》)老人虚痢不止,不能饮食∶上党人参一两,鹿角(去皮,炒研)五
钱。
为末。每服方寸匕,米汤调下,日三服。(《十便良方》)伤寒坏证∶凡伤寒时疫,不问阴阳,
老幼妊妇,误服药饵,困重垂死,脉沉伏,不省人事,七日以后,皆可服之,百不失一。此
名夺命散,又名复脉汤。人参一两,水二钟,紧火煎一钟,以井水浸冷服之,少顷鼻梁有汗
出,脉复立瘥。苏韬光侍郎云∶用此救数十人。予作清流宰,县 申屠行辅之子妇患时疫三
十余日,已成壤病,令服此药而安。(王 《百一选方》)伤寒厥逆∶身有微热,烦躁,六脉
沉细微弱,此阴极发躁也。无忧散∶用人参半两。水一钟,煎七分,调牛胆南星末二钱,热
服,立苏。(《三因方》)夹阴伤寒∶先因欲事,后感寒邪,阳衰阴盛,六脉沉伏,小腹绞痛,
四肢逆冷,呕吐清水,不假此药,无以回阳。人参、干姜(炮)各一两,生附子一枚(破作

片)。水四升半,煎一升,顿服。脉出身温,即愈。(吴绶《伤寒蕴要》)筋骨风痛∶人参四
两(酒浸三日,晒干),土茯苓一斤,山慈菇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食

米汤下。(《经验方》)小儿风痫螈 ∶用人参、蛤粉、辰砂等分。为末,以 猪心血和丸绿
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银汤下,一日二服,大有神效。(《卫生宝鉴》)脾虚慢惊∶黄 汤,
见黄 发明下。痘疹险证∶保元汤,见黄 发明下。惊后瞳斜∶小儿惊后瞳人不正者。人参、
阿胶(糯米炒成珠)各一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再服。愈乃止,效。(《直指方》)
小儿脾风多困∶人参、冬瓜仁各半两,南星一两。浆水煮过,为末。每用一钱,水半盏,煎
二、三分,温服。(《本事方》)酒毒目盲∶一人形实,好饮热酒,忽病目盲而脉涩,此热酒
所伤,胃气污浊,血死其中而然。以苏木煎汤,调人参末一钱服。次日鼻及两掌皆紫黑,此
滞血行矣。再以四物汤,加苏木、桃仁、红花、陈皮,调人参末服,数日而愈。(《丹溪纂
要》)酒毒生疽∶一妇嗜酒,胸生一疽,脉紧而涩。用酒炒人参、酒炒大黄,等分为末,姜
汤服一钱,得睡汗出而愈。效。(《丹溪医案》)狗咬风伤肿痛∶人参置桑柴炭上烧存性,以
碗覆定,少顷为末,掺之,立瘥。(《经验后方》)蜈蚣咬伤∶嚼人参涂之。(《医学集成》)
蜂虿螫伤∶人参末敷之。(《证治要诀》)胁破肠出∶急以油抹入,煎人参、枸杞汁淋之,
内吃羊肾粥,十日愈。(危氏《得效方》)气奔怪疾∶方见虎杖。
<目录>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篇名>芦
内容:【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吐虚劳痰饮(时珍)。
【发明】吴绶曰∶人弱者,以人参芦代瓜蒂。
震亨曰∶人参入手太阴,补阳中之阴;芦,则反能泻太阴之阳。亦如麻黄,苗,能发汗;
根,则止汗。谷属金而糠之性热,麦属阳而麸之性凉。先儒谓物物具一太极,学人可不触类
而长之乎?一女子性躁味浓,暑月因怒而病呃,每作则举身跳动,昏冒不知人。其形气俱实,
乃痰因怒郁,气不得降,非吐不可。遂以人参芦半两,逆流水一盏半,煎一大碗饮之,大吐
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又一人作劳发疟,服疟药变为热病,舌短痰嗽,六脉洪数而
滑,此痰蓄胸中,非吐不愈。以参芦汤加竹沥二服,涌出胶痰三块,次与人参、黄 、当归
煎服,半月乃安。
<目录>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篇名>沙参
内容:(《本经》上品)
【校正】并入《别录》有名未用部羊乳。
【释名】白参(《吴普》)、知母(《别录》)、羊乳(《别录》)、羊婆奶(《纲目》)、
铃儿草(《别录》)、虎须(《别录》)、苦心(《别录》,又名文希,一名识美,一名志取。)
弘景曰∶此与人参、玄参、丹参、苦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疗颇同,故皆有
参名。又有紫参,乃牡蒙也。
时珍曰∶沙参白色,宜于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为羊婆奶。《别录》有名未
用,羊乳即此也。此物无心味淡,而《别录》一名苦心,又与知母同名,不知所谓也。铃儿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