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本草纲目

_46 李时珍(明)
烧刀矛头令赤,置白矾于上,汁出热滴之,立瘥。此神验之方也。真元十三年,有两僧流南
方,到邓州,俱为蛇啮,令用此法便瘥,更无他苦。(刘禹锡《传信方》)壁镜毒人必死∶白
矾涂之。(《太平广记》)刀斧金疮∶白矾、黄丹等分为末。敷之最妙。(《救急方》)折伤止
痛∶白矾末一匙,泡汤一碗,帕蘸乘热熨伤处。少时痛止,然后排整筋骨,点药。(《灵苑
方》)漆疮作痒∶白矾汤拭之。(《千金方》)牛皮癣疮∶石榴皮蘸明矾末,抹之。切勿用醋,
即虫沉下。(《直指方》)小儿风疹作痒∶白矾(烧),投热酒中,马尾 酒涂之。(《子母秘
录》)小儿脐肿,出汁不止∶白矾烧灰敷之。(《圣惠方》)干湿头疮∶白矾(半生半 ),酒
调涂上。(《生生编》)身面瘊子∶白矾、地肤子等分,煎水。频洗之。(《多能鄙事》)腋下
狐臭∶矾石绢袋盛之,常粉腋下,甚妙。(许尧臣方)鱼口疮毒∶白矾(枯)研,寒食面糊
调敷
上,即消。(《救急良方》)阴疮作臼∶取高昌白矾、麻仁等分。研末,猪脂和膏。先以槐白
皮煎汤洗过,涂之。外以楸叶粘贴。不过三度愈。(葛洪《肘后方》)足疮生虫∶南方地卑湿,
人多患足疮,岁久生虫如蛭,乃风毒攻注而然。用牛或羊或猪肚,去粪不洗,研如泥,看疮
大小,入 过泥矾半两。以上研匀,涂帛上贴之。须臾痒入心,徐徐连帛取下,火上炙之。
虫出,丝发马尾千万,或青白赤黑,以汤洗之。三日一作,不过数次,虫尽疮愈。(南宫从
《岣嵝神书》)嵌甲作疮∶足趾甲入肉作疮,不可履靴。矾石烧灰敷之。蚀恶肉,生好肉。
细细割去甲角,旬日取愈,此方神效。(《肘后方》)鸡眼肉刺∶枯矾、黄丹、朴硝等分。为
末,搽之。次日浴二、三次,即愈。(《多能鄙事》)冷疮成漏∶明矾(半生半飞,飞者生肉,
生者追脓)、五灵脂(水飞)各半钱为末。以皮纸裁条,唾和末作小捻子,香油捏湿,于末

过,剪作大小捻,安入漏,早安午换。候脓出尽后,有些小血出,方得干水住药,自然生肉
痊好。(《普济方》)鱼睛疔疮∶枯矾末,寒食面糊调贴。消肿无脓。(崔氏方)疔疮肿毒∶雪
白矾末五钱,葱白煨熟,捣和丸梧子大。每服二钱五分,以酒送下,未效再服。久病、孕妇
不可服。(《卫生宝鉴》)痈疽肿毒∶方见前发明下。阴汗湿痒∶枯矾扑之。又泡汤沃洗。(《御
药院方》)交接劳复∶卵肿或缩入,腹痛欲绝。矾石一分,硝三分。大麦粥清服方寸匕,日
三服,热毒从二便出也。(《肘后方》)女人阴痛∶矾石三分(炒),甘草末半分。绵裹导之,
取瘥。(《肘后百一方》)疔肿恶疮∶二仙散∶用生矾、黄丹临时等分。以三棱针刺血,待尽
敷之。不过三上,决愈。乃太医李管勾方。(《卫生宝鉴》)虫蛇兽毒及蛊毒∶生明矾、明雄
黄等分,于端午日研末,黄蜡和丸梧子大。每服七丸,念药王菩萨七遍,熟水送下。(东坡
《良》)方
<目录>石部第十一卷\金石之五
<篇名>绿矾
内容:(《日华》)
【释名】皂矾(《纲目》)、青矾, 赤者名绛矾(《唐本》)、矾红。时珍曰∶绿矾可以
染皂色,故谓之皂矾。又黑矾亦名皂矾,不堪服食,惟疮家用之。 赤者俗名矾红,以别朱
红。
【集解】颂曰∶绿矾出隰州温泉县、池州铜陵县,并煎矾处生焉。初生皆石也,煎炼乃
成。其形似朴硝而绿色,取置铁板上,聚炭烧之,矾沸流出,色赤如金汁者,是真也。沸定
时,汁尽,则色如黄丹。又有皂荚矾,或云即绿矾也。
恭曰∶绿矾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色,人以为石胆。烧之赤色,故名绛矾。出瓜州
者良。
时珍曰∶绿矾晋地、河内、西安、沙州皆出之,状如焰硝。其中拣出深青莹净者,即为
青矾; 过变赤,则为绛矾。入圬墁及漆匠家多用之,然货者亦杂以沙土为块。昔人往往以
青矾为石胆,误矣。
【气味】酸,凉,无毒。
【主治】疳及诸疮(苏恭)。喉痹虫牙口疮,恶疮疥癣。酿鲫鱼烧灰服,疗肠风泻血(大
明)。消积滞,燥脾湿,化痰涎,除胀满黄肿疟利,风眼口齿诸病(时珍)。
【发明】时珍曰∶绿矾酸涌涩收,燥湿解毒化涎之功与白矾同,而力差缓。按《张三丰
仙传方》载伐木丸云∶此方乃上清金蓬头祖师所传。治脾土衰弱,肝木气盛,木来克土,病
心腹中满,或黄肿如土色,服此能助土益元。用苍术二斤(米泔水浸二宿,同黄酒面曲四两
炒赤色),皂矾一斤(醋拌晒干,入瓶火 ),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
米汤任下,日二、三服。时珍常以此方加平胃散,治一贱役中满腹胀,果有效验。盖此矾色
绿味酸,烧之则赤,既能入血分伐木,又能燥湿化涎,利小便,消食积,故胀满黄肿疟痢疳
疾方往往用之,其源则自张仲景用矾石硝石治女劳黄胆方中变化而来。
颂曰∶刘禹锡《传信方》治喉痹,用皂荚矾,入好米醋同研含之,咽汁立瘥。此方出于
李谟,甚奇妙。皂荚矾,即绿矾也。
【附方】旧一,新三十四。
重舌木舌∶皂矾二钱,铁上烧红,研,掺之。(陆氏《积德堂方》)
喉风肿闭∶皂矾一斤,米醋三斤拌,晒干末,吹之。痰涎出尽,用良姜末少许,入茶内
漱口,咽之即愈。(孙氏《集效方》)眼暴赤烂∶红枣五斤,入绿矾在内,火煨熟,以河水、
井水各一碗,桃、柳心各七个,煎稠。每点少许入 上。(《摘玄方》)烂弦风眼∶青矾火
出毒,细研。泡汤澄清,点洗。(《永类方》)倒睫拳毛∶方同上。
疟疾寒热∶矾红、独蒜头(煨)等分。捣丸芡子大。每白汤嚼下一丸,端午日合之。(《普
济方》)少阴疟疾呕吐∶绿矾一钱,干姜(泡)、半夏(姜制),各半两。为末。每服半钱,

日早以醋汤下。(《圣济录》)翻胃吐食∶白面二斤半,蒸作大馒头一个,头上开口,剜空,
将皂矾填满,以新瓦围住,盐泥封固,挖土窑安放。文武火烧一日夜,取出研末,枣肉为丸
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汤任下。忌酒色。(《医方摘要》)大便不通∶皂矾一钱,巴
霜二个,同研,入鸡子内搅匀,封头,湿纸裹,煨熟食之,酒下,即通。(《集玄方》)
肠风下血∶积年不止,虚弱甚者,一服取效。绿矾四两,入砂锅内,新瓦盖定,盐泥固
济,
赤取出,入青盐、生硫黄各一两、研匀。再入锅中固济, 赤取出,去火毒,研。入熟附
子末一两,粟米粥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温酒任下三十丸。(《永类方》)妇人血崩∶青
矾二两,轻粉一钱,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新汲水下。(《摘玄方》)血证黄
肿∶绿矾四两,百草霜一升,炒面半升,为末,沙糖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后姜
汤下。郑时举所传。又方∶小麦淘净一斤,皂矾半斤,同炒黄为末,黑枣肉半斤捣匀,米醋
打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八、九十丸,一日三服。(《简便方》)脾病黄肿∶青矾四两( 成
赤珠子),当归四两(酒 浸七日,焙),百草霜三两。为末,以浸药酒打糊丸梧子大。每服
五丸至七丸,温水下。一月后黄去立效,此方祖传七世。又方∶绿矾四两,百草霜、五倍子
各一两,木香一钱。为末,酒煎,飞面丸梧子大。每空心酒下五丸。又方∶平胃散四两、青
矾二两。为末,醋糊丸,米饮下。或加乌沉汤四两,酒糊丸亦可。(洁古《活法机要》)酒黄
水肿∶黄肿积病。青矾半斤(醋一大盏,和匀,瓦盆内 干为度)、平胃散、乌药顺气散各

两。为末,醋煮糊丸梧子大。每酒或姜汤下二、三十丸。不忌口,加锅灰。(赵原杨真人《济
急方》)食劳黄病,身目俱黄∶青矾锅内安,炭 赤,米醋拌为末,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
二、三十丸,食后姜汤下。(《救急方》)腹中食积∶绿矾二两,研,米醋一大碗,瓷器煎之,
柳条搅成膏,入赤脚乌一两(研),丸绿豆大。每空心温酒下五丸。(《圣惠方》)疳虫食土及
生物∶研绿矾末,猪胆汁丸绿豆大。每米饮下五、七丸。(《保幼大全》)小儿疳气不可疗者∶
绿矾 赤、醋淬三次,为末,枣肉和丸绿豆大。每服十丸,温水下,日三。(《集验方》)
走马疳疮∶绿矾入锅内,炭火 红,以醋拌匀,如此三次,为末,入麝香少许。温浆水漱净,
掺之。(谈野翁《试效方》)白秃头疮∶皂矾、楝树子,烧研,搽之。(《普济方》)小儿头疮∶
绛矾一两,淡豉一两(炒黑),腻粉二钱。研匀。以桑灰汤洗净,掺之良。小儿甜疮∶大枣

核,填入绿矾,烧存性研,贴之。(《拔萃方》)耳生烂疮∶枣子去核,包青矾 研,香油调
敷之。(《摘玄方》)蚰蜒入耳∶水调绿矾,灌之。(《普济方》)蛆入耳中∶绿矾掺之,即化
为水。(《摘玄方》)疮中生蛆∶绿矾末掺贴,即化为水。(《摘玄方》)汤火伤灼∶皂矾和凉
水浇之。其疼即止,肿亦消。(杨诚《经验方》)癣疮作痒∶螺蛳十四个,槿树皮末一两,入
碗内蒸熟,入矾红三钱捣匀,搽之。(孙氏《集效方》)甲疽延烂∶崔氏方∶治甲疽,或因割
甲伤肌,或因甲长侵肉,遂成疮肿,黄水浸淫相染,五指俱烂,渐上脚趺,泡浆四边起,如
火烧疮,日夜倍增,医不能疗。绿矾石五两,烧至汁尽,研末,色如黄丹,收之。每以盐汤
洗拭,用末浓敷之,以软帛缠裹,当日即汁断疮干。每日一遍,盐汤洗濯,有脓处使净敷,
其痂干处不须近。但有急痛,即涂酥少许令润。五日即觉上痂起,依前洗敷。十日痂渐剥尽,
软处或更生白脓泡,即擦破敷之,自然瘥也。张侍郎病此,卧经六十日,京医并处方无效,
得此法如神。(王焘《外台秘要》)妇人甲疽∶妇人趾甲内生疮,恶肉突出,久不愈,名臭田
螺。用皂矾日晒夜露。每以一两,煎汤浸洗。仍以矾末一两,加雄黄二钱,硫黄一钱,乳香、
没药各一钱。研匀,搽之。(《医方摘要》)涂染白发∶绿矾、薄荷、乌头等分为末,以铁浆
水浸。日染之。(《相感志》)腋下狐气∶绿矾(半生半 )为末,入少轻粉。以半钱,浴后
姜汁调搽,候十分热痛乃止。(《仁斋直指方》)
<目录>石部第十一卷\金石之五
<篇名>黄矾
内容:(《纲目》)
【集解】恭曰∶黄矾,丹灶家所须,亦入染皮用。
时珍曰∶黄矾,出陕西瓜州、沙州及舶上来者为上,黄色,状如胡桐泪。人于绿矾中拣
出黄色者充之,非真也。波斯出者,打破中有金丝纹,谓之金线矾,磨刀剑显花纹。《丹房
镜源》云∶五色山脂,吴黄矾也。
【气味】酸、涩、咸,有毒。
【主治】疗疮生肉(苏恭)。野鸡 痔,恶疮疥癣(李 )。治阳明风热牙疼(李杲)。
【附方】新五。
耳出汁∶黄矾二两烧枯,绵裹二钱塞之。(《圣惠方》)
妇人颊疮,每年频发∶水银一两半,以猪脂揉擦,令消尽。入黄矾石末二两,胡粉一两,
再加猪脂和令如泥。洗疮净,涂之。别以胡粉涂膏上。此甘家秘方也。(《肘后方》)身上瘢
痕∶黄矾石(烧令汁尽)、胡粉(炒令黄)各八分。细研,以腊月猪脂和研如泥。以生布揩
令痛,乃涂药五度。取鹰粪、白燕窠中草(烧灰)等分,和人乳涂之。其瘢自灭,肉平如故。
(崔元
亮《海上集验方》)急疳蚀齿∶黄矾、青矾半钱,白矾(烧)一钱,麝香一分,为末。敷之,
吐涎。(《圣惠方》)妒精阴疮∶黄矾、青矾、麝香等分。为末,敷之,不过三度。(《千金
方》)
<目录>石部第十一卷\金石之五
<篇名>汤瓶内碱
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此煎汤瓶内,澄结成水碱,如细砂者也。
【主治】止消渴,以一两为末,粟米烧饭丸梧子大,每人参汤下二十丸。又小儿口疮,
卧时以醋调末书十字两足心,验(时珍)。
【附方】新二。
消渴引饮∶汤瓶内碱、葛根、水萍(焙)等分。每服五钱,水煎服。又方∶汤瓶内碱、
菝根(炒)各一两,乌梅(连核)二两(焙)。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石器煎七分,
温呷,日一服。(《圣济录》)
<目录>石部第十一卷\金石之五
<篇名>附录诸石二十七种
内容:时珍曰∶《别录》有名未用诸石,及诸家所列而不详,难以类附者,通附于此云。石脾 《别
录》有名未用曰∶味甘,无毒。主胃中寒热,益气,令人有子。一名胃石,一名膏石,一名
硝石。生隐蕃山谷石间,黑如大豆,有赤纹,色微黄,而轻薄如棋子,采无时。
弘景曰∶皇甫士安言∶硝石,取石脾与硝石以水煮之,一斛得三斗,正白如雪,以水投
中即消,故名消石。按此说,是取硝石合煮成为真硝石,不知石脾是何物?本草有石脾、石
肺,人无识者。
藏器曰∶石脾生西戎卤地,碱水结成者。
时珍曰∶石脾乃生成者,陶氏所说是造成者。按《九鼎神丹经》云∶石脾乃阴阳结气,
五盐之精,因矾而成,峨嵋山多有之。俗无识者,故古人作成代用。其法用白矾、戎盐各一
斤为末,取苦参水二升,铛中煮五沸,下二物煎减半,去滓熬干,色白如雪,此为石脾也。
用石脾、朴硝、芒硝各一斤为末,苦参水二斗,铜铛煎十沸,入三物煮减半,去滓煎,着器
中,冷水渍一夜,即成硝石。可化诸石为水,此与焰硝之硝石不同,皆非真也。石肺 《别
录》曰∶味辛,无毒。主疠咳寒久痿,益气明目。生水中,状如覆肺,黑泽有赤纹,出水即
干。
弘景曰∶今浮石亦疗咳,似肺而不黑泽,非此也。
石肝 《别录》曰∶味酸,无毒。主身痒,令人色美。生常山,色如肝。
石肾 《别录》曰∶味咸,无毒。主泄痢,色白如珠。
紫石华 《别录》曰∶味甘,平,无毒。主渴,去小肠热。一名茈石华。生中牟山阴,
采无时。
白石华 《别录》曰∶味辛,无毒。主瘅消渴,膀胱热。生腋北乡北邑山,采无时。
黄石华 《别录》曰∶味甘,无毒。主阴痿消渴,膈中热,去百毒。生腋北山,黄色,
采无时。
黑石华 《别录》曰∶味甘,无毒。主阴痿消渴,去热,疗月水不利。生弗其劳山阴石
间,采无时。
陵石 《别录》曰∶味甘,无毒。主益气耐寒,轻身长年。生华山,其形薄泽。
时珍曰∶按《圣济录》云∶汗后耳聋。用陵石,有窍如银眼者,为末。每服一钱,冷水
下。
终石 《别录》曰∶味辛,无毒。主阴痿痹,小便难,益精气。生陵阴,采无时。
封石 《别录》曰∶味甘,无毒。主消渴热中,女子疽蚀。生常山及少室,采无时。
时珍曰∶虎尾之山、游戏之山、婴侯之山、丰山、服山,多封石,即此。
遂石 《别录》曰∶味甘,无毒。主消渴伤中,益气。生泰山阴,采无时。
五羽石 《别录》曰∶主轻身长年。一名金黄,生海水中蓬葭山中,黄如金。
紫佳石 《别录》曰∶味酸,无毒。主痹血气。一名赤英,一名石血。生邯郸,石如
爵茈,二月采。
弘景曰∶《三十六水方》呼为紫贺石。
火药(《纲目》) 时珍曰∶味辛、酸,有小毒。主疮癣,杀虫,避湿气温疫。乃焰硝、
硫黄、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
石 《别录》曰∶味甘,无毒。主咳逆气。生石间,色赤如铁脂,四月采。
马肝石(《纲目》) 时珍曰∶按郭宪《洞冥记》云∶郅支国进马肝石百片,青黑如马肝,
以金函盛水银养之。用拭白发,应手皆黑。云和九转丹吞一粒,弥年不饥。亦可作砚。
猪牙石(《纲目》) 时珍曰∶明目去翳。出西番,纹理如象牙,枣红色。
碧霞石(《纲目》) 时珍曰∶明目、去翳障。
龙涎石(《纲目》) 时珍曰∶主大风疠疮。出齐州。一名龙仙石。
铅光石(《纲目》) 时珍曰∶主哽骨。
太阳石(《纲目》)时珍曰∶刘守真《宣明方》∶治远年近日一切目疾方∶用太阳石、太
阴石、碧霞石、猪牙石、河洛石、寒水石、紫石英、代赭石、菩萨石、金精石、银精石、禹
余石、矾矿石、云母石、炉甘石、井泉石、阳起石、滑石、乌贼骨、青盐、铜青各一两,
砂半两,密陀僧一两,鹏砂三钱,乳香二钱,麝香、脑子一钱,轻粉一钱半,黄丹四两,各
为末,熊胆一斤,白砂蜜二斤,井华水九碗,同熬至四碗,点水内不散为度,滤净收点。此
方所用太阳石、太阴石等,多无考证,姑附于此。朵梯牙(《纲目》) 时珍曰∶周定王《普
济方》∶眼科去翳,用水飞朵梯牙、火 大海螺、碗糖霜,为末,日点。又方∶用可铁刺一
钱,阿飞勇一钱,李子树胶四钱,白雪粉八钱,为末,鸡子白调作锭,每以乳女儿汁磨点之。
又方∶安咱芦(出回回地面)、黑丁香(即蜡粪)、海螵蛸,各为末,日点。所谓朵梯牙、碗

霜、安咱芦、可铁刺、阿飞勇,皆不知何物也?附录于此以俟。白狮子石(《拾遗》) 藏器
曰∶主白虎病,江东人呼为历节风是也。置此于病者前自愈,亦厌伏之意也。白虎,粪神名,
状如猫。扫粪置门下,令人病此。疗法∶以鸡子揩病患痛处,咒愿,送于粪堆之头上,勿反
顾。镇宅大石(《拾遗》) 藏器曰∶主灾异不起。《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日,掘宅四角,
各埋一大石为镇宅。又《鸿宝万毕术》云∶埋丸石于宅四隅,捶桃核七枚,则鬼无能殃也。
神丹(《拾遗》) 藏器曰∶味辛,温,有小毒。主万病,有寒温。飞金石及诸药合成,服之
长生神仙。烟药(《拾遗》) 藏器曰∶味辛,温,有毒。主瘰 五痔 瘿瘤,疮根恶肿。乃
石黄、空青、桂心并四两,干姜一两。为末,置铁片上烧之。以猪脂涂碗覆之,待药飞上,
如此五度。随疮大小,以鼠屎大纳孔中,面封之,三度根出也。无孔,针破纳之。
<目录>
<篇名>草部第十二卷
内容:李时珍曰∶天造地化而草木生焉。刚交于柔而成根 ,柔交于刚而成枝干。叶萼属阳,
华实属阴。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气之粹者为良,得气之戾者为毒。故有五形焉(金
、木、水、火、土),五气焉(香、臭、臊、腥、膻),五色焉(青、赤、黄、白、黑),五
味焉(酸、苦、甘、辛、咸),五性焉(寒、热、温、凉、平),五用焉(升、降、浮、沉、
中)
。炎农尝而辨之,轩岐述而着之,汉、魏、唐、宋明贤良医代有增益。但三品虽存,淄渑交
混,诸条重出,泾渭不分。苟不察其精微,审其善恶,其何以权七方、衡十剂而寄死生耶?
于是剪繁去复,绳缪补遗,析族区类,振纲分目。除谷、菜外,凡得草属之可供医药者六百
一十一种,分为十类∶曰山,曰芳,曰隰,曰毒,曰蔓,曰水,曰石,曰苔,曰杂,曰有名
未用。(旧本草部上、中、下三品,共四百四十七种。今并入三十一种,移二十三种入菜部,
三种入谷部,四种入果部,二种入木部。自木部移并一十四种,蔓草二十九种,菜部移并一
十三种,果部移并四种,外类有名未用共二百四十七种)
《神农本草经》一百六十二种(梁陶弘景注)
《名医别录》一百三十一种(陶弘景注。七十八种有名未用)
《李氏药录》一种(魏李当之)
《吴氏本草》一种(魏吴普)
《唐本草》三十三种(唐苏恭)
《本草拾遗》六十八种(唐陈藏器)
《食疗本草》二种(唐孟诜)
《海药本草》六种(唐李 )
《四声本草》一种(唐萧炳)
《开宝本草》三十八种(宋马志)
《嘉 本草》一十七种(宋掌禹锡)
《图经本草》五十四种(宋苏颂)
《日华本草》七种(宋人大明)
《用药法象》一种(元李杲)
《本草补遗》一种(元朱震亨)
《救荒本草》一种(明定王)
《本草会编》一种(明汪机)
《本草纲目》八十六种(明李时珍)
【附注】宋雷 《炮炙论》 北齐徐之才《药对》 唐杨损之《删繁》 唐孙思邈《千
金》 蜀韩保升《重注》 南唐陈士良《食性》 宋寇宗 《衍义》 唐慎微《证类》 陈
承《别说》 金张元素《珍珠囊》 元王好古《汤液》 吴瑞《日用》 明汪颖《食物》 王
纶《集要》 陈嘉谟《蒙筌》 定王《救荒》宁原《食鉴》
<目录>草部第十二卷
<篇名>草之一
内容:\x山草类三十一种\x
<目录>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篇名>甘草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蜜甘(《别录》)、蜜草(《别录》)、美草(《别录》)、 草(《别录》)、灵通
(《记事珠》)、国老(《别录》)。
弘景曰∶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
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甄权曰∶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
故有国老之号。
【集解】《别录》曰∶甘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
日成。
陶弘景曰∶河西上郡,今不复通市。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地中来。赤皮断理,看之
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乃西羌地名。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疏。又有如鲤鱼肠者,
被刀破,不复好。青州间有而不如。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亦可用。
苏颂曰∶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
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色,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
也。采得去芦头及赤皮,阴干用。今甘草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佳。其轻虚纵理及细韧者,
不堪,惟货汤家用之。谨按∶《尔雅》云∶ ,大苦。郭璞∶ ,似地黄。又《诗·唐风》
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是也。 ,与苓通用。首阳之山在河东蒲 县,乃今甘草所生处
相近,而先儒所说苗叶与今全别,岂种类有不同者乎?
李时珍曰∶按∶沈括《笔谈》云∶《本草注》引《尔雅》 大苦之注,为甘草者,非矣。
郭璞之注,乃黄药也,其味极苦,故谓之大苦,非甘草也。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
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结角如相思角,作一本生,至熟时角拆,子扁如小豆,极坚,
齿啮不破,今出河东西界。寇氏《衍义》亦取此说,而不言大苦非甘草也。以理度之,郭说
形状殊不相类,沈说近之。今人惟以大径寸而结紧断纹者,为佳,谓之粉草;其轻虚细小者,
皆不及之。刘绩《霏雪录》,言安南甘草大者如柱,土人以架屋,不识果然否也?
\x根\x
【修治】雷 曰∶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每用切长三寸,擘作六七片,
入瓷器中盛,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取出曝干,锉细用。一法∶每斤用酥七两涂炙,酥尽为
度。又法∶先炮令内外赤黄用。
时珍曰∶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浆水炙熟,未有酥炙、
酒蒸者。大抵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
【气味】甘,平,无毒。寇宗 曰∶生则微凉,味不佳;炙则温。
王好古曰∶气薄味浓,升而浮,阳也。入足太阴厥阴经。时珍曰∶通入手足十二经。
徐之才曰∶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权曰∶忌猪肉。
时珍曰∶甘草与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 ,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
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李杲治项下结核,消肿溃坚汤加海藻。丹溪
朱震亨治劳瘵,莲心饮用芫花。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
恶相反者,乃不为害。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
【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 ,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本经》。 ,音时勇切,肿也)。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
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别录》)。主腹中冷痛,治
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凡虚而多热者,
加用之(甄权)。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

养气,壮筋骨(大明)。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

胃,润肺(李杲)。吐肺痿之脓血,消五发之疮疽(好古)。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时
珍)。
\x稍\x 【主治】生用治胸中积热,去茎中痛,加酒煮玄胡索、苦楝子尤妙(元素)。
\x头\x 【主治】生用能行足厥阴、阳明二经污浊之血,消肿导毒(震亨)。主痈肿,
宜入吐药(时珍)。
【发明】震亨曰∶甘草味甘,大缓诸火,黄中通理,浓德载物之君子也。欲达下焦,须
用梢子。杲曰∶甘草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
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
痛,缓正气,养阴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
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好古
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咸敛,甘上行而发,而本草言甘草下气何也?盖甘味主中,
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张仲景附子理中
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缓之之意。小柴胡汤有柴胡、
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
也;凤髓丹用甘草,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也,乃甘补之意。又曰∶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
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所宜也。凡不满而用炙甘草为之补;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
能引诸药直至满所,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经》云∶以甘补之,以
甘泻之,以甘缓之,是矣。
时珍曰∶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
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然中满、呕
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与之相反。是亦迂缓不可以救昏昧,
而君子尝见嫉于宵人之意欤?
颂曰∶按∶孙思邈《千金方》论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
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
奇也。又葛洪《肘后备急方》云∶席辩刺史尝言∶岭南俚人解蛊毒药,并是常用之物,畏人
得其法,乃言三百头牛药,或言三百两银药。久与亲狎,乃得其详。凡饮食时,先取炙熟甘
草一寸,嚼之咽汁,若中毒。随即吐出。仍以炙甘草三两,生姜四两,水六升,煮二升,日
三服。或用都淋藤、黄藤二物,酒煎温常服,则毒随大。小溲出。又常带甘草数寸,随身备
急。若经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非毒物也。三百头牛药,即土常山也;三百两银药,即马兜
铃藤也,详见各条。
【附方】旧十五,新二十二。
伤寒心悸,脉结代者∶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伤寒类要》)
伤寒咽痛∶少阴证,甘草汤主之。用甘草二两(蜜水炙),水二升,煮一升半,服五合,
日二服。(张仲景《伤寒论》)
肺热喉痛有痰热者。甘草(炒)二两,桔梗(米泔浸一夜)一两。每服五钱,水一钟半,
入阿胶半片,煎服。(钱乙《直诀》)
肺痿多涎∶肺痿吐涎沫,头眩,小便数而不咳者,肺中冷也,甘草干姜汤温之。甘草(炙)
四两,干姜(炮)二两。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服。(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久嗽涕唾
多,骨节烦闷,寒热。以甘草三两(炙),捣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调甘草末一钱,服之。
(《广利方》)
小儿热嗽∶甘草二两,猪胆汁浸五宿,炙,研末,蜜丸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丸。名
凉膈丸。(《圣惠方》)
初生解毒∶小儿初生,未可便与朱砂、蜜。只以甘草一指节长,炙碎,以水二合,煮取
一合,以绵染点儿口中,可为一蚬壳,当吐出胸中恶汁。此后待儿饥渴,更与之。令儿智慧,
无病,出痘稀少。(王 《选方》)
初生便闭∶甘草、枳壳(煨)各一钱。水半盏,煎服。(《全幼心鉴》)
小儿撮口发噤∶用生甘草二钱半,水一盏,煎六分,温服。令吐痰涎,后以乳汁点儿口
中。(《金匮玉函》)
婴儿目涩∶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风。用甘草一截,以猪胆汁炙,
为末。每用米泔调少许,灌之。(《幼幼新书》)
小儿遗尿∶大甘草头,煎汤,夜夜服之。(危氏《得效方》)
小儿尿血∶甘草一两二钱,水六合,煎二合,一岁儿一日服尽。(姚和众《至宝方》)
小儿羸瘦∶甘草三两,炙焦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温水下五丸,日二服。(《金匮玉函》)
大人羸瘦∶甘草三两(炙)。每旦以小便煮三、四沸,顿服之。良。(《外台秘要》)
赤白痢下∶崔宣州衍所传方∶用甘草一尺,炙,劈破,以淡浆水蘸,三二度,又以慢火
炙之,后用生姜去皮半两,二味以浆水一升半,煎取八合,服之立效。《梅师方》∶用甘
草一两(炙),肉豆蔻七个(煨)锉。以水三升,煎一升,分服。舌肿塞口,不治杀人∶甘
草,煎浓汤,热漱频吐。(《圣济总录》)
太阴口疮∶甘草二寸,白矾一粟大,同嚼,咽汁。(《保命集》)
发背痈疽∶崔元亮《海上集验方》云∶李北海言,此方乃神授,极奇秘。用甘草三大两
(生捣筛末),大麦面九两,和匀,取好酥少许入内,下沸水搜如饼状,方圆大于疮一分,

敷肿上,以绸片及故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者脓水自出;未成者肿便内消,仍当吃
黄粥为妙。又一法∶甘草一大两,水炙,捣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横一小刀子,露一宿,
平明以物搅,令沫出,去沫服之。但是疮肿发背,皆甚效。(苏颂《图经》)
诸般痈疽∶甘草三两,微炙,切,以酒一斗,同浸瓶中,用黑铅一片溶成汁,投酒中取
出,如此九度。令病者饮酒至醉,寝后即愈也。(《经验方》)一切痈疽诸发,预期服之,能
消肿逐毒,使毒不内攻,功效不可具述。用大横纹粉草二斤捶碎,河水浸一宿,揉取浓汁,
再以密绢过,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以瓷罐收之。每服一、二匙,无灰酒或白汤下。曾服丹
药者,亦解之,或微利无妨,名国老膏。(《外科精要方》)
痈疽秘塞∶生甘草二钱半,井水煎服,能疏导下恶物。(《直指方》)
乳痈初起∶炙甘草二钱,新水煎服,仍令人咂之。(《直指方》)
些小痈疖∶发热时,即用粉草节,晒干为末,热酒服一、二钱,连进数服,痛热皆止。
(《外科精要方》)
痘疮烦渴∶粉甘草(炙)、栝蒌根等分,水煎服之。甘草能通血脉,发疮痘也。(《直指
方》)
阴下悬痈∶生于谷道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数十日后,赤肿如桃李,成脓即
破,破则难愈也。用横纹甘草一两,四寸截断,以溪涧长流水一碗,河水、井水不用,以文
武火慢慢蘸水炙之,自早至午,令水尽为度,劈开视之,中心水润乃止。细锉,用无灰好酒
二小碗,煎至一碗,温服,次日再服,便可保无虞。此药不能急消,过二十日,方得消尽。
兴化守康朝病已破,众医拱手,服此两剂即合口,乃韶州刘从周方也。(李迅《痈疽方》)
阴头生疮∶蜜煎甘草末,频频涂之,神效。(《千金方》)
阴下湿痒∶甘草,煎汤,日洗三、五度。(《古今录验》)
代指肿痛∶甘草,煎汤渍之。(《千金方》)
冻疮发裂∶甘草,煎汤洗之。次以黄连、黄柏、黄芩末,入轻粉、麻油调敷。(《谈野
翁方》)
汤火灼疮∶甘草,煎蜜涂。(李楼《奇方》)
蛊毒药毒∶甘草节,以真麻油浸之,年久愈妙。每用嚼咽,或水煎服,神妙。(《直指
方》)
小儿中蛊欲死者∶甘草半两,水一盏,煎五分,服。当吐出。(《金匮玉函》)
牛马肉毒∶甘草,煮浓汁,饮一、二升,或煎酒服,取吐或下。如渴,不可饮水,饮之
即死。(《千金方》)饮馔中毒,未审何物,猝急无药。只煎甘草荠 汤,入口便活。(《金
匮玉函方》)
水莨菪毒∶菜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令人狂乱,状若中风,或作吐。以甘
草煮汁服之,即解。(《金匮玉函妙方》)
<目录>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篇名>黄耆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黄 (《纲目》)、戴糁(《本经》)、戴椹(《别录》,又名独椹)、芰草(《别录》,
又名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
时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 。或作蓍者,非矣。
蓍,乃蓍龟之蓍,音尸。王孙与牡蒙同名异物。
【集解】《别录》曰∶黄 ,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