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本草纲目

_110 李时珍(明)
【气味】辛,冷,滑,无毒。
【主治】除烦止泻,疗妊妇心烦迷闷,胎动不安。又盐研,敷蛇虫咬,并痈肿毒痛,
及毒箭(大明)。
梗∶擦蜂螫尤良(宗 )。汁∶涂蜘蛛伤(时珍)。
【发明】慎微曰∶沈括《笔谈》云∶处士刘易隐居王屋山,见一蜘蛛为蜂所螫,坠地,
腹鼓欲裂,徐行入草,啮破芋梗,以疮就啮处磨之,良久腹消如故。自后用治蜂螫有验,由
此。
【附方】新一。
黄水疮∶芋苗晒干,烧存性研搽。(邵真人《经验方》)。
【附录】野芋
弘景曰∶野芋形叶与芋相似,芋种三年不采成 芋(音吕),并能杀人。误食之烦闷垂
死者,惟以土浆及粪汁、大豆汁饮之,则活矣。
藏器曰∶野芋生溪涧侧,非人所种者,根、叶相似。又有天荷,亦相似而大。
时珍曰∶小者为野芋,大者为天荷,俗名海芋。详见草部毒草类。野芋根辛冷,有大毒
。醋摩敷虫疮恶癣。其叶捣涂毒肿。初起无名者即消,亦治蜂、虿螫,涂之良。
<目录>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篇名>土芋
内容:(《拾遗》)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土卵(《拾遗》)、黄独(《纲目》)、土豆。
【集解】藏器曰∶土芋蔓生,叶如豆,其根圆如卵。 食后弥吐,人不可食。又云
∶土卵蔓生,如芋,人以灰汁煮食之。
恭曰∶土卵似小芋,肉白皮黄。梁、汉人名为黄独。可蒸食之。
\x根\x
【气味】甘、辛,寒,有小毒。
【主治】解诸药毒,生研水服,当吐出恶物便止。煮熟食之,甘美不饥,浓人肠胃,去
热嗽(藏器)。
<目录>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篇名>薯蓣
内容:(《本经》上品)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薯 (音诸预)、土薯(音除)、山薯(《图经》)、山芋(《吴普》)、山药(《衍
义》)、玉延。
吴普曰∶薯蓣,一名 薯,一名儿草,一名修脆。齐、鲁名山芋,郑、越名土 ,秦、
楚名玉延。
颂曰∶江、闽人单呼为 (音若殊及韶),亦曰山 。《山海经》云∶景山北望少泽,其
草多 (音同薯蓣)。
则是一种,但字(或音殊,或音诸)不一,或语有轻重,或相传之讹耳。
宗 曰∶薯蓣,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署,改为山药。尽失当日
本名。恐岁久以山药为别物,故详着之。
【集解】《别录》曰∶薯蓣生嵩高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普曰∶亦生临朐钟山。始生赤茎细蔓。五月开白花。七月结实青黄,八月熟落。其根内
白外黄,类芋。
弘景曰∶近道处处有之,江南、山东皆多。掘取食之以充粮。南康间最大而美,服食亦
用之。
恭曰∶此有两种∶一者白而且佳,晒干捣粉食大美,且愈疾而补;一者青黑,味殊不美
。蜀道者尤良。
颂曰∶处处有,以北都、四明者为佳。春生苗,蔓延篱援。茎紫,叶青,有三尖,似白
牵牛叶,更浓而光泽。夏开细白花,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今人冬春采根,刮
之白色者为上,青黑者不堪。近汴洛人种之极有息。春取宿根头,以黄沙和牛粪作畦种之。
苗生以竹梢作援,高一、二尺。夏月频溉之。当年可食,极肥美。南中一种生山中,根细如
指,极紧实,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者。又江湖、
闽中一种,根如姜、芋之类而皮紫。极有大者,一枚可重数斤。削去皮,煎、煮食俱美,但
性冷于北地者耳。彼土人呼为薯。南北之产或有不同,故形类差别也。
甄权曰∶按∶刘敬叔《异苑》云∶薯蓣,野人谓之土薯。根既入药,又复可食。人植之
者,随所种之物而像之也。
时珍曰∶薯蓣入药,野生者为胜;若供馔,则家种者为良。四月生苗延蔓,紫茎绿叶。
叶有三尖,似白牵牛叶而更光润。五、六月开花成穗,淡红色。结荚成簇,荚凡三棱合成,
坚而无仁。其子别结于一旁,状似雷丸,大小不一,皮色土黄而肉白,煮食甘滑,与其根同。
王《山居录》云∶曾得山芋子如荆棘子者,食之更愈于根。即此也。霜后收子留种,或春
月采根截种,皆生。
【修治】颂曰∶采白根刮去黄皮,以水浸之,糁白矾末少许入水中,经宿净洗去涎,焙
干用。
宗 曰∶入药贵生干之,故古方皆用干山药。盖生则性滑,不可入药;熟则滞气,只堪
啖耳。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剐去皮,竹筛盛,置檐风处,不得见日,一夕干五分,
候全干收之。或置焙笼中,微火烘干亦佳。
曰∶凡使,勿用平田生二、三纪者,须要山中生经十纪者。皮赤,四面有须者妙。采
得以铜刀刮去赤皮,洗去涎,蒸过曝干用。
\x根\x
【气味】甘,温、平,无毒。
普曰∶神农∶甘,小温;桐君、雷公∶甘,凉,无毒。
之才曰∶紫芝为之使。恶甘遂。
【主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
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本经》)。主头面游风,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
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别录》)。补五劳七
伤,去冷风,镇心神,安魂魄,补心气不足,开达心孔,多记事(甄权)。
强筋骨,主泄精健忘(大明)。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时珍)。生
捣贴肿硬毒,能消散(震亨)。
【发明】权曰∶凡患人体虚羸者,宜加而用之。
诜曰∶利丈夫,助阴力。熟煮和蜜,或为汤煎,或为粉,并佳。干之入药更妙。惟和面
作 则动气,为不能制面毒也。
李杲曰∶山药入手太阴。张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药,以其凉而能补也。亦治皮肤干燥,以
此润之。
时珍曰∶按∶吴绶云∶山药入手、足太阴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又按∶王履《溯
洄集》云∶山药虽入手太阴,然肺为肾之上源,源既有滋,流岂无益,此八味丸所以用其强
阴也。又按∶曹毗《杜兰香传》云∶食薯蓣可以辟雾露。
【附方】旧一,新十。
补益虚损,益颜色,补下焦虚冷,小便频数,瘦损无力∶用薯蓣于沙盆中研细,入铫中,
以酥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盏煎搅令匀,空心饮之。每旦一服。(《圣惠方》)。
心腹虚胀,手足厥逆,或饮苦寒之剂多,未食先呕,不思饮食∶山药半生半炒,为末。
米饮服二钱,一日二服,大有功效。忌铁器、生冷。(《普济方》)。
小便数多∶山药(以矾水煮过)、白茯苓等分,为末。每水饮服二钱。(《儒门事亲》)。
下痢禁口∶山药半生半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卫生易简方》)。
痰风喘急∶生山药捣烂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匀。顿热饮之,立止。(《简便单方》)。
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山芋、白术各一两,人参七钱半,为末,水糊丸小豆大,每米饮
下四、五十丸。(《普济方》)
湿热虚泄∶山药、苍术等分。饭丸。米饮服。大人、小儿皆宜。(《濒湖经验方》)
肿毒初起∶带泥山药、蓖麻子、糯米等分,水浸研,敷之即散也。(《普济方》)
胯眼脊疡∶山药、沙糖同捣,涂上即消。先以面涂四围,乃上此。(《简便单方》)
项后结核,或赤肿硬痛∶以生山药一挺(去皮),蓖麻子二个同研,贴之如神。(《救急
易方》)
手足冻疮∶山药一截,磨泥,敷之。(《儒门事亲》)
<目录>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篇名>零余子
内容:(《拾遗》)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藏器曰∶零余子,大者如鸡子,小者如弹丸,在叶下生。晒干,功用强于薯蓣。
薯蓣有数种,此其一也。
时珍曰∶此即山药藤上所结子也。长圆不一,皮黄肉白。煮熟去皮食之,胜于山药,美
于芋子。霜后收之。坠落在地者,亦易生根。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补虚损,强腰脚,益肾,食之不饥(藏器)。
<目录>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篇名>甘薯
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按∶陈祈畅《异物志》云∶甘薯出交广南方。民家以二月种,十月收
之。其根似芋,亦有巨魁。大者如鹅卵,小者如鸡、鸭卵。
剥去紫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用当米谷、果食,蒸炙皆香美。初时甚甜,经久得风
稍淡也。又按∶嵇含《草木状》云∶甘薯,薯蓣之类,或云芋类也。根、叶亦如芋。
根大如拳、瓯,蒸煮食之,味同薯蓣,性不甚冷。珠崖之不业耕者惟种此,蒸切晒收,
以充粮糗,名薯粮。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功同薯蓣(时珍)。
<目录>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篇名>百合
内容:(《本经》中品)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 (音藩)、强瞿(《别录》)、蒜脑薯。
《别录》曰∶一名摩罗,一名重箱,一名中逢花。
吴普曰∶一名重迈,一名中庭。
弘景曰∶百合,俗人呼为强仇,仇即瞿也,声之讹耳。
时珍曰∶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或云专治百合病故名,亦通。其根如大蒜,其味如
山薯,故俗称蒜脑薯。顾野王《玉篇》亦云∶ 乃百合蒜也。此物花、叶、根皆四向,故曰
强瞿。凡物旁生谓之瞿,义出《韩诗外传》。
【集解】《别录》曰∶百合生荆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近道处处有之。根如葫蒜,数十斤相累。人亦蒸煮食之,乃云是蚯蚓相缠结变
作之。亦堪服食。
恭曰∶此有二种∶一种叶大茎长,根粗花白者,宜入药;一种细叶,花红色。
颂曰∶百合三月生苗,高二、三尺。竿粗如箭,四面有叶如鸡距,又似柳叶,青色,近
茎处微紫,茎端碧白。四、五月开红白花,如石榴嘴而大。根如葫蒜,重叠生二、三十瓣。
又一种花红黄,有黑斑点,细叶,叶间有黑子者,不堪入药。按∶徐锴《岁时广记》∶二月
种百合,法宜鸡粪。或云百合是蚯蚓化成,而反好鸡粪,理不可知也。
时珍曰∶百合一茎直上,四向生叶。叶似短竹叶,不似柳叶。五、六月茎端开大白花
,长五寸,六出,红蕊四垂向下,色亦不红。红者叶似柳,乃山丹也。百合结实略似马兜铃,
其内子亦似之。其瓣种之,如种蒜法。山中者,宿根年年自生。未必尽是蚯蚓化成也。蚯蚓
多处,不闻尽有百合,其说恐亦浪传耳。
【正误】宗 曰∶百合茎高三尺许。叶如大柳叶,四向攒枝而上。
其颠即开淡黄白花,四垂向下覆长蕊,花心有檀色。每一枝颠,须五、六花。子紫色,
圆如
梧子,生于枝叶间。每叶一子,不在花中,亦一异也。根即百合,白色,其形如松子壳
,四向攒生,中间出苗。
时珍曰∶寇氏所说,乃卷丹,非百合也,苏颂所传不堪入药者,今正其误。
叶短而阔,微似竹叶,白花四垂者,百合也。叶长而狭,尖如柳叶,红花,不四垂者,
山丹也。茎叶似山丹而高,红花带黄而四垂,上有黑斑点,其子先结在枝叶间者,卷丹也。
卷丹以四月结子,秋时开花,根似百合。其山丹四月开花,根小少瓣。盖一类三种也。吴瑞
《本草》言∶白花者名百合,红花者名强仇,不知何所据也?
\x根\x
【气味】甘,平,无毒。
权曰∶有小毒。
【主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本经》)。
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别录》)。
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满痛,治香港脚热咳(甄权)。
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颠邪狂叫惊悸,产后血狂运,杀蛊毒瓦斯,胁痈乳痈发背诸
疮肿(大明)。心急黄,宜蜜蒸食之(孟诜)。
治百合病(宗 )。温肺止嗽(元素)。
【发明】颂曰∶张仲景治百合病,有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
地黄汤,凡四方。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识其义。
颖曰∶百合新者,可蒸可煮、和肉更佳;干者作粉食,最益人。
时珍曰∶按∶《王维诗》云∶冥搜到百合,真使当重肉。果堪止泪无,欲纵望江目。盖
取《本草》百合止涕泪之说。
【附方】旧三,新十三。
百合病∶百合知母汤∶治伤寒后百合病,行住坐卧不定,如有鬼神状,已发汗者。用百
合七枚,以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却以知母三两,用泉水二升煮一升,
同百合汁再煮取一升半,分服。
百合鸡子汤∶治百合病已经吐后者。用百合七枚,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煮
取一升,入鸡子黄一个,分再服。
百合代赭汤∶治百合病已经下后者。用百合七枚,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煮
取一升,却以代赭石一两,滑石三两,水二升,煮取一升,同百合汁再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百合地黄汤∶治百合病未经汗吐下者。用百合七枚,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
煮取一升,入生地黄汁一升,同煎取一升半,分再服。(并仲景《金匮要略方》)。
百合变渴∶病已经月,变成消渴者。百合一升,水一斗,渍一宿,取汁温浴病患。浴毕
食白汤饼。(陈延之《短剧方》)。
百合变热者∶用百合一两,滑石三两。为末。饮服方寸匕。微利乃良。(《短剧方》)。
百合腹满,作痛者∶用百合炒为末,每饮服方寸匕,日二。(《短剧》)。
阴毒伤寒∶百合煮浓汁,服一升良。(《孙真人食忌》)
肺脏壅热,烦闷咳嗽者∶新百合四两,蜜和蒸软,时时含一片,吞津。
(《圣惠方》)。
肺病吐血∶新百合捣汁,和水饮之。亦可煮食。(《卫生易简》)。
耳聋耳痛∶干百合为末,温水服二钱,日二服。(《胜金方》)。
拔白换黑∶七月七日,取百合熟捣,用新瓷瓶盛之,密封挂门上,阴干百日。每拔去白
者掺之,即生黑者也。(《便民图纂》)。
游风隐疹∶以楮叶掺动,用盐泥二两,百合半两,黄丹二钱,醋一分,唾四分,捣和贴
之。(《摘玄方》)。
疮肿不穿∶野百合,同盐捣泥,敷之良。(《应验方》)。
天泡湿疮∶生百合捣涂,一、二日即安。(《濒湖集简方》)。
鱼骨哽咽∶百合五两。研末。蜜水调围颈项包住,不过三、五次即下。
(《圣济》)。
\x花\x
【主治】小儿天泡湿疮,曝干研末,菜子油涂,良(时珍)。
\x子\x
【主治】酒炒微赤,研末汤服,治肠风下血(思邈)。
<目录>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篇名>山丹
内容:(《日华》)
【释名】红百合(《日华》)、连珠(同)、川强瞿(《通志》)、红花菜。
【集解】诜曰∶百合红花者,名山丹。其根食之不甚良,不及白花者。
时珍曰∶山丹根似百合,小而瓣少,茎亦短小。其叶狭长而尖,颇似柳叶,与百合迥别。
四月开红花,六瓣不四垂,亦结小子。燕、齐人采其花跗未开者,干而货之,名红花菜。
卷丹茎叶虽同而稍长大。其花六瓣四垂,大于山丹。四月结子在枝叶间,入秋开花在颠顶,
诚一异也。其根有瓣似百合,不堪食,别一种也。
\x根\x
【气味】甘,凉,无毒。《正要》云∶平。
【主治】疮肿、惊邪(大明)。女人崩中(时珍)。
\x花\x
【气味】同根。
【主治】活血。其蕊,敷疔疮恶肿(时珍)。
<目录>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篇名>草石蚕
内容:(《拾遗》)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地蚕(《日用》)、土蛹(《余冬录》)、甘露子(《食物》)、滴露(《纲目》)、地瓜
儿。
时珍曰∶蚕蛹皆以根形而名,甘露以根味而名。或言叶上滴露则生,珍常莳之,无此说
也。其根长大者,《救荒本草》谓之地瓜儿。
【集解】藏器曰∶陶氏注虫部石蚕云∶今俗用草根黑色。按∶草石蚕生高山石上,根如
簪,上有毛,节如蚕,叶似卷柏。山人取食之。
颂曰∶草根之似蚕者,亦名石蚕。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时常有。其苗青,亦有节
。三月采根用。
机曰∶草石蚕,徽州甚多,土人呼为地蚕。肥白而促节,大如三眠蚕。生下湿地及沙碛
间。秋时耕犁,遍地皆是。收取以醋淹作菹食。冬月亦掘取之。
颖曰∶地蚕,生郊野麦地中。叶如薄荷,少狭而尖,文微皱,欠光泽。根白色,状如蚕
。四月采根,水瀹和盐为菜茹之。
时珍曰∶草石蚕,即今甘露子也。荆湘、江淮以南野中有之,人亦栽莳。二月生苗,长
者近尺,方茎对节,狭叶有齿,并如鸡苏,但叶皱有毛耳。四月开小花成穗,一如紫苏花穗。
结子如荆芥子。其根连珠,状如老蚕。五月掘根蒸煮食之,味如百合。或以萝卜卤及盐
菹水收之,则不黑。亦可酱渍、蜜藏。既可为菜,又可充果。陈藏器言石蚕叶似卷柏者,若
与此不同也。
\x根\x
【气味】甘,平,无毒。
时珍曰∶不宜生食及多食,生寸白虫。与诸鱼同食,令人吐。
【主治】浸酒,除风破血。煮食,治溪毒(藏器)。焙干,主走注风,散血止痛。其节,
亦可捣末酒服(苏颂)。和五脏,下气清神(《正要》)。
<目录>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篇名>竹笋
内容:(《蜀本草》)
【校正】并入木部《拾遗》桃竹笋。
【释名】竹萌(《尔雅》)、竹芽(《笋谱》)、竹胎(《说文》)、竹子(《神异经》)。
时珍曰∶笋,从竹、旬,谐声也。陆佃云∶旬内为笋,旬外为竹,故字从旬。今谓竹为
妒母草,谓笋生旬有六日而齐母也。僧赞宁《笋谱》云∶笋一名萌,一名箬,一名KT ,
一名茁,一名初篁。皆会意也。俗作笋者,非。
【集解】弘景曰∶竹类甚多。笋以实中竹、篁竹者为佳。于药无用。
颂曰∶竹笋,诸家惟以苦竹笋为最贵。然苦竹有二种∶一种出江西及闽中者,本极粗大,
笋味殊苦,不可啖;一种出江浙及近道者,肉浓而叶长阔,笋味微苦,俗呼甜苦笋,食品所
宜,亦不闻入药用也。
时珍曰∶晋·武昌戴凯之、宋·僧赞宁皆着《竹谱》,凡六十余种。其所产之地,发笋
之时,各各不同。详见木部竹下。其笋亦有可食、不可食者。大抵北土鲜竹,惟秦、蜀、吴、
楚以南则多有之。竹有雌雄,但看根上第一枝双生者,必雌也,乃有笋。土人于竹根行鞭时
掘取嫩者,谓之鞭笋。江南、湖南人冬月掘大竹根下未出土者为冬笋,《东观汉记》谓之苞
笋,并可鲜食,为珍品。其他则南人淡干者为玉版笋、明笋、火笋,盐曝者为盐笋,并可为
蔬食也。按∶赞宁云∶凡食笋者譬如治药,得法则益人,反是则有损。采之宜避风日,见风
则本坚,入水则肉硬,脱壳煮则失味,生着刃则失柔。煮之宜久,生必损人。苦笋宜久煮,
干笋宜取汁为羹茹。蒸之最美,煨之亦佳。味 者戟人咽,先以灰汤煮过,再
煮乃良。
或以薄荷数片同煮,亦去 味。《诗》云∶其蔌伊芳何,惟笋及蒲。《礼》云∶加豆之实,
笋菹鱼醢。则笋之为蔬,尚之久矣。
\x诸竹笋\x
【气味】甘,微寒,无毒。
藏器曰∶诸笋皆发冷血及气。
瑞曰∶笋同羊肝食,令人目盲。
【主治】消渴,利水道,益气,可久食(《别录》)。
利膈下气,化热消痰爽胃(宁原)。
\x苦竹笋\x
【气味】苦、甘,寒。
【主治】不睡,去面目并舌上热黄,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健人(藏器)。理
心烦闷,益气力,利水道,下气化痰,理风热香港脚,并蒸煮食之(《心镜》)。治出汗中风失
音(汪颖)。干者烧研入盐,擦牙疳(时珍)。
【发明】时珍曰∶四川·叙州·宜宾、长宁所出苦笋,彼人重之。宋·黄山谷有《苦笋
赋》云∶ 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成味;温润缜密,多啖而不 。食肴以之
启迪,酒客为之流涎。其许之也如此。
\x 竹笋\x
【主治】消渴风热,益气力,消腹胀,蒸、煮、炒食皆宜(宁原)。
\x淡竹笋\x
【气味】甘,寒。
【主治】消痰,除热狂壮热,头痛头风,并妊妇头旋,颠仆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
天吊(汪颖)。
\x冬笋、 笋\x
【气味】甘,寒。
【主治】小儿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有发生之义(汪颖)。
【发明】诜曰∶淡竹笋及中母笋,虽美,然发背闷香港脚。箭竹笋新者可食,陈者不宜。
诸竹笋多食皆动气发冷症,惟苦竹笋主逆气,不发疾。
颖曰∶笋与竹沥功近。有人素患痰病,食笋而愈也。
瑞曰∶淡笋、甘笋、苦笋、冬笋、鞭笋皆可久食。其他杂竹笋性味不一,不宜多食。
宗 曰∶笋难化,不益人,脾病不宜食之。一小儿食干笋三寸许,噎于喉中,壮热喘粗
如惊。服惊药不效,后吐出笋。诸证乃定。其难化也如此。
时珍曰∶赞宁《笋谱》云∶笋虽甘美,而滑利大肠,无益于脾,俗谓之刮肠篦。惟生姜
及麻油能杀其毒。人以麻滓沃竹丛,则次年凋疏,可验矣。其蕲州丛竹、毛斑竹、匡庐扁竹、
沣州方竹、岭南 竹、 竹、月竹诸笋,皆苦韧不堪食也。时珍常见俗医治痘,往往劝饮笋
汤,云能发痘。盖不知痘疮不宜大肠滑利,而笋有刮肠之名,则暗受其害者,不知若干人也。
戒之哉,戒之哉。
\x桃竹笋\x(《拾遗》)
藏器曰∶南人谓之黄笋。灰汁煮之可食,不尔戟人喉。其竹丛生,丑类非一。
时珍曰∶桃枝竹出川、广中。皮滑而广,犀纹瘦骨,四寸有节,可以为席。
【气味】苦,有小毒。
【主治】六畜疮中蛆,捣碎纳之,蛆尽出(藏器)。
\x刺竹笋\x
时珍曰∶生交广中。丛生,大者围二尺,枝节皆有刺。夷人种以为城,伐竹为弓。根大
如车辐。一名芭竹。
【气味】甘、苦,有小毒。食之落人发(《竹谱》)。
\x酸笋\x(《纲目》)
【集解】时珍曰∶酸笋出粤南。顾 《海槎录》云∶笋大如臂。摘至用沸汤泡去苦水,
投冷井水中,浸二、三日取出,缕如丝绳,醋煮可食。好事者携入中州,成罕物云。
【气味】酸,凉,无毒。
【主治】作汤食,止渴解酲,利膈(时珍)。
<目录>菜部二十八卷
<篇名>菜之三
内容:( 菜类一十一种)
<目录>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
<篇名>茄
内容:(音伽。宋《开宝》)
【释名】落苏(《拾遗》)、昆仑瓜(《御览》)、草鳖甲。
颂曰∶按∶段成式云∶茄(音加)乃莲茎之名。今呼茄菜,其音若伽,未知所自也。
时珍曰∶陈藏器《本草》云∶茄,一名落苏。名义未详。按∶《五代贻子录》作酪酥,
盖以其味如酥酪也,于义似通。杜宝《拾遗录》云∶隋炀帝改茄曰昆仑紫瓜。又王隐
君《养生主论》治疟方用干茄,讳名草鳖甲。盖以鳖甲能治寒热,茄亦能治寒热故尔。
【集解】颂曰∶茄子处处有之。其类有数种∶紫茄、黄茄,南北通有;白茄、青水茄,
惟北土有之。入药多用黄茄,其余惟可作菜茹尔。江南一种藤茄,作蔓生,皮薄似壶卢,亦
不闻中药。
宗 曰∶新罗国出一种茄,形如鸡子,淡光微紫色,蒂长味甘。今中国已遍有之。
时珍曰∶茄种宜于九月黄熟时收取,洗净曝干,至二月下种移栽。株高二、三尺,叶大
如掌。
自夏至秋,开紫花,五瓣相连,五棱如缕,黄蕊绿蒂,蒂包其茄。茄中有瓤,瓤中有子,
子如脂麻。其茄有团如栝蒌者,长四、五寸者。有青茄、紫茄、白茄。白茄亦名银茄,更胜
青者。诸茄至老皆黄,苏颂以黄茄为一种,似未深究也。王祯《农书》云∶一种渤海茄,白
色而坚实。一种番茄,白而扁,甘脆不涩,生熟可食。一种紫茄,色紫,蒂长味甘。一种水
茄,形长味甘,可以止渴。《洪容斋随笔》云∶浙西常茄皆皮紫,其白者为水茄;江西常茄
皆皮白,其紫者为水茄。亦一异也。刘恂《岭表录》异云∶交岭茄树,经冬不凋,有二、三
年渐成大树者,其实如瓜也。茄叶摘布路上,以灰围之,则子必繁,谓之嫁茄。
\x茄子\x
【气味】甘,寒,无毒。
志曰∶凡久冷人不可多食,损人动气,发疮及痼疾。
李鹏飞曰∶秋后食,多损目。
时珍曰∶按∶《生生编》云∶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利,女人能伤子宫也。
【主治】寒热,五脏劳(孟诜)。治温疾传尸劳气。醋摩,敷肿毒(大明)。老裂者烧灰,
治乳裂(震亨)。散血止痛,消肿宽肠(时珍)。
【发明】宗 曰∶蔬圃中惟此无益。《开宝本草》并无主治,只说损人。后人虽有处治
之法,终与正文相失。圃人又下于暖处,浓加粪壤,遂于小满前后求贵价以售。既不以时,
损人益多。不时不食,乌可忽也。
震亨曰∶茄属土,故甘而喜降,大肠易动者忌之。老实治乳头裂,茄根煮汤渍冻疮,折
蒂烧灰治口疮,俱获奇效,皆甘以缓火之意也。
时珍曰∶段成式《酉阳杂俎》言茄浓肠胃,动气发疾。盖不知茄之性滑,不浓肠胃也。
【附方】旧六,新十。
妇人血黄∶黄茄子竹刀切,阴干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摘玄方》)。
肠风下血∶经霜茄连蒂,烧存性,为末。每日空心温酒服二钱匕。(《灵苑方》)。
久患下血∶大茄种三枚,每用一枚,湿纸包煨熟,安瓶内,以无灰酒一升半沃之,蜡纸
封闭三日,去茄暖饮。(《普济方》)。
腹内鳖症∶陈酱茄儿烧存性,入麝香、轻粉少
许,脂调贴之。(《寿域方》)。
卵 偏坠∶用双蒂茄子悬于房门上,出入用眼视之。茄蔫所患亦蔫,茄干亦干矣。又法∶
用双茄悬门上,每日抱儿视之,二、三次钉针于上,十余日消矣。(刘松石《保寿堂方》)。
大风热痰∶用黄老茄子大者不计多少,以新瓶盛,埋土中,经一年尽化为水,取出入苦
参末,同丸梧子大。食已及卧时酒下三十丸,甚效。此方出江南人传。(苏颂《图经本草》)。
腰脚拘挛,腰脚风血积冷,筋急拘挛疼痛者∶取茄子五十斤切洗,以水五斗煮取浓汁,
滤去
滓,更入小铛中,煎至一斗以来,即入生粟粉同煎,令稀稠得所,取出搜和,更入麝香、朱
砂末,同丸如梧子大。每旦用秫米酒送下三十丸,近暮再服,一月乃瘥。男子、女人通用皆
验。(《图经本草》)。
磕扑青肿∶老黄茄极大者,切片如一指浓,新瓦焙研为末。欲卧时温酒调服二钱匕,一
夜消尽,无痕迹也。(《胜金》)。
坠损跌扑,散血止痛∶重阳日收老茄子百枚(去蒂四破切之),硝石十二两(捣碎)。以

津器先铺茄子一重,乃下硝石一重,如此间铺令尽,以纸数层密封,安置净处,上下以新砖
承覆,勿犯地气。至正月后取出,去纸两重,日中曝之。逐日如此,至二、三月,度茄已烂,
开瓶倾出,滤去滓,别入新器中,以薄绵盖头,又曝,至成膏乃可用。每以酒调半匙,空腹
饮之,日再,恶血散则痛止而愈矣。若膏久干硬,即以饭饮化动用之。(《图经本草》)。
发背恶疮∶用上方以酒服半匙,更以膏涂疮口四围,觉冷如冰雪,疮干便瘥。其有根本
在肤腠者,亦可内消。(同上)。
热毒疮肿∶生茄子一枚,割去二分,去瓤二分,似罐子形,合于疮上即消也。如已出脓,
再用取瘥。(《圣济总录》)。
牙齿肿痛∶隔年糟茄,烧灰频频干擦,立效。(《海上名方》)。
虫牙疼痛∶黄茄种烧灰擦之,效。(《摘玄方》)。
喉痹肿痛∶糟茄或酱茄,细嚼咽汁。(《德生堂方》)。
妇人乳裂∶秋月冷茄子裂开者,阴干烧存性研末,水调涂。(《补遗》方)
\x蒂\x
【主治】烧灰,米饮服二钱,治肠风下血不止及血痔(吴瑞)。烧灰,治口齿疮 。生
切,擦癜风(时珍)。
【发明】时珍曰∶治癜风,用茄蒂蘸硫、附末掺之,取其散血也。白癜用白茄蒂,紫癜
用紫茄蒂,亦各从其类耳。
【附方】新一。
风蛀牙痛∶茄蒂烧灰掺之。或加细辛末等分,日用之。(《仁存方》)
\x花\x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