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技术元素

_3 凯文﹒凯利(美)
相反,你需要为亚马逊、Netflix、Spotify或谷歌的推荐服务付费,它们会 建议你接下来应该关注什么作品。亚马逊不再卖书,书已经接近免费;它将开始 卖推荐~你该读什么。你得付费才能进入它们的推荐系统,阅读、观看或收听 “免费”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假设这些服务商的推荐系统, 通过更多协作和分享而不断改进升级,那么它们的推荐将比单本书更有价值。你 不用付费买电影,而是购买便宜的使用权和个性化推荐服务。
新的稀缺品不是创意产品,而是满足感。且由于满意悖论,很少人会感到 满足。
2011年3月30日
①帕雷托法则(Pareto,sLaw),又称80/20法则,即在众多酿中,80%的结果取决于20%的原 因;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笛多?帕雷托(Vilfredo Federico Damaso Pareto)提出。
WHAT BOOKS WILL BECOME 书籍的未来
一本书承载着一个独立的故事、论述或知识,读完一本书需要的时间超过一 小时。一本书是完整的,因为它有自己的开头、发展和结尾。
过去,只要是有封面封底的东西,都被定义为书。电话号码簿(telephone- book)被称作书,即使它根本没有逻辑的开头、发展和结尾。一堆白纸装订成的 素描簿(sketchbook),里面空空如也,但它确实有封面和封底,因此也被叫作
现在,书本的纸页正在消失。而书的概念结构仍在,即由同一个主题贯穿一 堆文本所形成的体验,这种体验需要时间来消化完成。
由于书籍的传统外壳正在消失,因此,想知道书籍的组织结构是否过时,这 也很合理。书的无形结构框架是否比现存的许多其他文本形式更具优势呢?
现在,人们可以花几个小时在网上阅读写得很好的故事和报道并进行思考, 而不会碰上任何书本气的东西。读者获得的都是文字的碎片、脉络和片段。这就 是网络的巨大吸引力:各种各样的东西松散地结合在一起。
网上也有书,有很多书。1994年,我在网上发布了一本书的全本,这是最 早录入网络的已出版书籍之一。但由于这些文字和章节之间并无边界,阅读的时 候,书本内容往往会消失在文字的一团乱麻之中,毫无区别。不加控制的话,读 者往往会开小差,游移在中心叙事或论述之外。注意力转移的速度产生出一种将 读者拖离书本的离心力。
独立的阅读设备似乎能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平板电脑和手持 设备。手持设备最出人意料。一直以来,专家们都认为,没有人愿意在几英寸宽 的小小发光屏幕上读书,但是他们错了,错得非常离谱。许多人很喜欢在自己的 智能手机上读书。事实上,我们尚未了解人们到底能接受多小的读书屏幕。有一 种阅读实验类型,叫做快速序列视觉呈现,实验所使用的屏幕只有一个字(或单 词)那么宽。参加实验者的眼睛保持静止,盯住屏幕上显示的那个字,其他都不 变,唯有这个字不停地被新出现的字替换。这样,参加实验者的眼睛阅读的实际 是很多字组成的序列,而不是一长段句子。从这种实验看来,屏幕无需特别大。
另一些新的屏幕也逐渐成为书的载体。反光电子墨水正推翻旧的出版界。通 俗来说,采用电子墨水技术的屏幕就像一张白纸,反射周围的环境光,而纸上显 示着可以更换的深色文本。对于普通人眼来说,电子墨水“纸”(实际上是一块 塑料板)上的文本,与实际纸张上传统墨水的文本一样清晰可读。第一代黑白电 子墨水技术,让Kindle—下子非常畅销。
在Kindle的例子中,“书”是一个平板,只有一页。“翻页”则依靠平板上的 按钮来完成,一页褪去,另一页浮现。采用电子纸的电子书有一个主要特点,即 读者可以自行调整文本字体。想让字体更大些?只需稍稍设置,整本书就变成了 你想要的样子。
电子墨水书页可以和纸质书一般大小,也可以更大一些;Kindle已经推出了 两种不同尺寸的阅读器。随着使用习惯慢慢固定下来,电子书上可能会附加建 议:“本书最好在3号大小的平板上阅读。”而你可能拥有不止一个3号尺寸的阅 读器。你最喜欢的阅读器可能套着用旧了的皮套,贴合你的手掌。像《连线》这 样具有艺术质感的杂志,或许需要很大的阅读器。可能只会安装在茶几上。
不过,电子书阅读器没必要必须做成平板。电子墨水纸终将批量生产,价格
便宜,且能够弯曲。一百页左右这样的电子墨水纸能够装订成册,加上书脊,用 漂亮的封面和封底包装起来。这样,电子书看起来就跟纸质书差不多了。读者能 够真正的翻页,立体地阅读这本书,想要寻找某个信息的时候,可以猜测它在那 一页然后翻过去。想要换书的时候,只需轻按书脊,同样的书页就显示出另一 本书作。立体书能给人带来感官上的享受,因此,购买一本非常好的立体电子 书^拥有最光滑最薄的书页,或许是件非常值得的事。
就个人而言,我喜欢更大的书页。我希望电子书阅读器能够像纸一样折叠, 展开后和现在的报纸一样大,或许也和报纸一样有很多版。我不介意读完以后花 上几分钟把它折叠成口袋大小。我喜欢在同一扫视多个长专栏,在不同 新闻之间来回切换。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其他研究实验室正在实验一种电 子书的样机,用一个口袋设备发出激光,在附近一个平面上投映出一本书;这
赚头 斜体传感器
样,身边任何平面都能成为屏幕或书页。
与此同时,我们所阅读的屏幕也能反过来“阅读”我们。平板内置的“眼 睛”,也就是摄像头,能够清晰识别你的脸,并解读你的表情。人脸追踪软件样 机已经能够分辨人的心情,能够识别你是否有在注意,更重要的是辨别你的注意
力集中于屏幕的哪个地方。它能够识别出一段文字是让你感到困惑、高兴还是无 聊。这意味着,文本能够根据读者的感知情况进行调整。它或许会扩展出更多细 节,或在快速阅读中收缩,在你感到费解时变换所使用的词汇,或者以一百种可 能的方式来作出反应。很多实验都在研究自适应文本一一根据你阅读的情况,呈 现出不同的人物和情节摘要。
这种灵活的自适应文本让人想起了交叉故事的梦想 本书能有多重结局
或不同的故事情节,人们对此盼望已久,却仍未实现。以前人们曾尝试超文学0 的形式,但这在读者市场遭到了令人沮丧的失败。读者彳以乎没有兴趣来决定情节 怎么发展;他们想要作者来决定。但近年来,这种让一个复杂的故事有多种发展 方向和结局的做法,在电子游戏领域非常成功。而且许多游戏中都有大量阅读需 要。游戏行业让玩家推动故事发展并能控制故事的复杂性,其中一些开拓性技巧 也可以移植到书籍行业。
尤其是带有移动图像的书籍,这类书目前还没有名称。包含许多静止图片的 书被叫做图画书、咖啡桌读物②或艺术类书籍。但是,电子书中的图片没有理由 也必须是静态的,会动的图片也不一定就必须是电影。在屏幕上,我们能将文本 和动态图像相结合,互为体现。文本可以出现在动态图像里面,动态图像也可以 穿插在文字中间。《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一些互动图表,最接近于上 面所想象的图文结合方式。
图像和文字的这种混合需要一整套我们现在所没有的新工具。目前,动态 图像难以浏览,电影难以从语法上进行解析,评注电影中的一帧画面也很难。 理想状况下,我们想要像操纵文本那样方便、容易和有力地操纵动态图像—— 对其进行索引、查阅、剪切和粘贴、总结、引用、链接,以及内容改写。随着 这些工具和技能的获取与习得,我们就能做出一系列髙度可视化的书,非常适 合培训和教育使用,我们可以学习,重放,再学习。它们将成为能观看的书, 或能阅读的电视。
当桌子也能兼做阅读器、看书就像看电视一样的时候,我彳门又不得不回到那
个问题一书到底由什么构成? 一旦完全数字化,书会发生什么变化?
书籍完全数字化的直接结果就是,它们能够随时呈现在任何屏幕上,招之即 来。人们无需在阅读前去购买和存放书籍。书更像是进入你视野的文字和图像信 息流,而非人工制品实物。
现有的电子书管理机构——亚马逊、谷歌和出版发行商 *致赞同削弱电
子书的流动性,并为此增加读者剪切和粘贴文本的难度,阻止其复制大段内容或 用其他方法篡改文本内容。但最终,电子书的文本将自由流通,书籍的本性将得 到发展。我们会发现,书从来都不想成为电话簿、商品目录或庞大的名册。这是 网络更擅长的工作——更新和搜索,而纸张并不适合这些工作。一直以来,书籍 需要的是注释、标记、划线、折角、摘要、互相参照、超链接、共享,以及对 话。数字化可以实现这一切,并且能做的更多。
在最新一代Kindle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书籍自由新生的第一道曙光。用 Kindle读书的时候,如果我想把一段话记下来,只要轻松地髙亮一下即可。我还 能把这些髙亮内容都摘取出来,再次阅读我所挑选出来的最重要或最难忘的部 分。更重要的是,只要我愿意,就与其他读者分享我的髙亮内容,我也能阅读他 们分享的东西。我们甚至能够过滤筛选出在所有读者中最受欢迎的高亮内容,从 而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读书。我也能阅读某个朋友、学者或评论家的髙亮内容。这 样,就可以让更多用户看到其他作者在研读一本书时所作的珍贵批注(当然是在 对方同意分享的前提下),而在以前,只有珍本书籍收藏者能够看到这些标注和 笔记。
阅读将具有更多的社交性质。我们不仅能够分享所读的书目,也能分享阅读 时对书的看法和批注。现在,我们能高亮一段文字。以后,我们将能够链接各个 段落。我们能把一本书的段落与另一本书的相应段落进行链接;把某段文字中的 一个词链接到一本晦涩的词典,将书中的一个场景链接到电影中的一个类似场 景。这些功能的实现都需要能够找到相关段落搜索工具。我们或许还能订阅自 己所尊敬的人的批注推送,这样,我们不仅能了解他们的阅读书目,也能读到他
们的阅读批注一髙亮、笔记、问题和思考。
诸如GoodReads上的那种读书讨论,或许会跟着书籍本身发展,通过超链 接更加紧密地嵌入书本内容。这样,如果有人引用了某段文字,就会形成一个双 向链接,将评论和这段文字联系起来。即使是一本二流书籍,也可能积累起一套 与实际文本紧密结合的维基式评论。
事实上,书籍之间密集的超链接能够让每本书都成为一个联网项目。眼下, 一本书最多只能链接另一本书的书名。如果一本书出现在某书的段落或参考书目 中,那么就会有超链接直接导向这本书的电子版。如果能够链接到某本书的特定 段落,那就更好,不过这种功能目前在技术上仍行不通。但是,等到我们能够将 链接细化到句子,且链接是双向的,那么我们就能连成一个书籍网络,每本书都 是联网书籍。这是泰德?纳尔逊?对于文献宇宙的最初设想,他还设想出在整个 文学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小额支付和信用体系。
你可以通过访问维基百科来大致了解这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假想维基百科是 一本非常大的书,当然是一本百科全书。这本2700万页的书中,大多数页面上 都有一些标有下划线的蓝色词语,这表示这些词和维基百科的其他页面相链接。 维基百科是第一本联网书籍。最终,所有的书都将完全数字化,由于每个典故都 被联结在维基百科和其他书籍的网络之中,每本书都会出现标有下划线的蓝色 段落。这种丰富深入的超链接将会把所有网络书籍编织成一部巨大的元书' 即 寰宇图书馆。下一个世纪,学者和书迷将在电脑箅法的帮助下,共同把全世界的 书编成一SP单独的联网作品。读者能够围绕某个观点生成社交图谱,或者形成关 于某个概念的时间线,或寰宇图书馆内任何一个观念的影响力网络地图。那_ 们将明白,没有哪个作品、哪种观点是独立存在的;所有优秀、真实和美妙的事 物,都是由各个零散部分、相关实体和类似作品交织而成的网络和生态系统。
维基百科这本书不仅以社交化的方式来阅读,也以社交化的方式来撰写,而 且干得还不错。以后将有多少集体编写的书籍呢,这仍是个未知数。但很明显, 许多科学和技术作品将通过分散的合作来完成,因为科学具有深刻的协作本质。
不过,大多数书籍的核心可能仍将是一位单独的作者。但是,围绕一本书所展开 的附属网结一一引用、讨论、批评、参考书目以及超链接^将是协作完成。没 有这种网络的书籍会感到自己一丝不挂。
完整的寰宇图书馆将很快能够在任何屏幕上访问,它包括各种语言的书籍。 以后,获取一本书的方式将有很多种,但大多数时候,对大部分人来说,任何一 本书都将基本免费。你需要为“阅读任何书”支付月费。获取一本书很容易,但 是找到一本书,或让它得到关注,将会很难;因此书籍网络的重要性将会增大, 因为正是网络带来了读者。
联网书籍的一个奇特之处在于,它们从来没有完成时,或者更确切地说,它 们成为词句的溪流,而不再是文本的纪念物。维基百科则处于编辑溪流中,不断 被编辑改写,任何曾试为之添加引用超链接的人都知道这一点。而随着网络写 作、早期版本出版、更正修订、添加更新、修订版获批这些流程的出现,书籍也 逐渐成为文字的溪流。一本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书籍网络的一部分。
但又何必非要称之为书呢? 一本联网书籍,顾名思义,是没有中心的,处处 是边缘。寰宇图书馆的单位或许会是单个句子、段落或章节,而不是单本书?可 能吧。但书这种长的文字形式也有其力景。独立的故事、统一的叙事和自圆其说 的论述,对我们有种莫名的吸引力。人们自然而然会去围绕它建立一个网络。我 们将把书籍分解成一字一句,然后把它们都编织到书籍网络中;但是书更髙层次 的结构将成为注意力的焦点,而注意力是经济中仅剩的稀缺品。一本书就是一个 注意单位。事实或许有趣,观点可能重要,但只有故事、好的论述、精心设计的 叙事才令人惊叹,永生难忘。就如穆丽尔?鲁凯瑟^所说的:“宇宙由故事而非 原子组成。”
目前,我们正争相寻找数字图书的合适容器。从纸质外壳中解放后,书籍{以 乎需要得更多,而不只是网络的浩瀚与开放。它们喜欢PDF文件病毒般的简单轻 巧,但讨厌其俚化的外观。iPad让人感觉很好且给人以亲切感(就像书的内容一 样),但是现在拿在手上有些重。Kindle拥有集中注意力的优势,这是书籍所需
要的。iPad和Kindle为其本身的便利和界面收费,收入与作者分成。书籍可以在 任何屏幕上显示,在任何可以读书的地方阅读;但是,我认为它们会朝着优化阅 读体验的方向进化。
长远看来(未来10^20年),我们买单本书与买单首歌或单部电影一样,无 需再花钱。它们都将包含在付费订阅服务中;你只需“借用”任何自己想要的东 西。这就平息了目前为了能拥有书而为电子书制造容器所产生的焦虑。人们不再 拥有电子书,而是直接访问电子书。未来真正的难题在于发明出一种显示设备, 它能够集中阅读所需要的注意力,促使你继续读下去,而不会因其他干扰而分 心。我想,这种显示设备将集软件提示、髙度发展的读者界面及针对阅读优化的 硬件于一身。书籍的撰写也将以这些设备为基础。
2011年4月15日
-种超文本的文学形式?多个故事平行发展,而不是4故事线从头走到尾。
国夕美有余、深度不足的大众读物称为“咖啡桌读物” (coffee table books )。
泰德?纳尔逊(TedNelson):美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以及信息技术的先驱。196难,他创造 了 11超文本”(hypertext)和*超媒体■ (hypermedia)等概念,并于196碎出版公布。
元书(meta-book):关于所有书的书。
穆丽尔?魯飢瑟< Muriel Rukeyser):美国诗人,政治活动家。
POST-ARTIFACT BOOKING 后实体的出书
关于屏幕出版,克莱格?默德(Craig Mod)这篇全面细致的文章是我看到 过最好的分析之一。默德是一个设计师、思想者,同时也制作书籍。他为书籍和 出版描绘了一个“系统观”,他精确地给出了 “书”的定义,这也是我最近看到 过最好的定义:
事实上,我们应该认为书只是由各种关系组成:想法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作者 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读者和其他读者之间的关系。这都无需赘述。
默德采用了网络化书籍的想法,他引用了詹姆士,布莱德欧(James Bridle)的话,布莱德欧正在推动“开放书签”(Open Bookmarks )的项目: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未来,你不是把书借给别人,而把你的书签借给别人。你的 笔记、注解和参考资料可以在不同的平台和应用程序之间同步。你的书签属于你自 己,.不管你在哪里或者曾如何读过一本书,这个记录都会被保存下来并且安全地存 储起来。
阅读书本与其说是一个实体,不如说是一个过程。默德为这个即将到来的出 书的过程绘制了一个图表,图注在图表下方。
MS . ?
从左向右来解读这个变化:
与读者交往(社区和对话的建立)在前实体系统当中立刻开始。
以前想法和读者之间往往有两年时差,这个时差今后可以最小化到几个小时、几 天、几个星期。
出版商和作者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了。
如果你想要打印出来,伟大的不变实体现在只是“不变实体”。
教字实体的制作周期(从原稿完成到读者的手中)比实体书旖明显缩短。
在数字时代,达成分销的传统权威大大弱化了。数字化的分销渠道,像亚马逊的 Kindle商店和苹果的iBooks商店向所有人开放。只要制作好所需要的dPub文件,所有 人都可以使用这些全球性的重要数字销售渠道。
一个真正互联的后实体系统,可以引入更多的对话,让引文注解能够关联分享, 这样的系统只可能以数字形式存在。
其中最主要的转变是把书看做一个过程而非物品。我们的文化正在从“书本 的文化”变成“出书的文化”。我们的关注点不再是作为名词形式的书,而是动 词形式的书——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思考、写作、编辑、写作、分享、编 辑、观看、书写、观看、分享、思考、写作——这个过程中我们偶尔会拋弃书 本。书,甚至是电子书,只是出书这个过程的副产品。
过去制作书籍步骤,不管是写书、编书、设计、印刷、售卖、营销等等, 现在都可以渐渐被融合到一个叫作“出书”的无差别过程中。阿曼达?霍克因 (Amanda Hocking )是现在电子书界炙手可热的代表人物,过去几年这个女孩 在“出书”这个领域获得了成功。她写作、编辑、出版、推销并且推出了一系列 畅销书。她是出书者,她出书。
亚马逊借助Kindle让出书变成如此简单,以至于一些图书垃圾也进入了这个 领域并且污染了这个新世界。图书垃圾指的是推出成千上万粗制滥造毫无价值的 书,这些书的内容大多“借鉴”自维基百科以及别的地方。这些没有价值的文件 汹涌而来,让我们找到好的东西变得更难(于是也更有价值)。但是这也让很多 跃跃欲试的人也开始写书,他们的东西也许有朝一日会变成真正的经典。
出书会变成像写博客、视频日志和播客那样常见的东西。重新回到默德所 说的话,出书的结果并非得是实体的书。出书产出的是关系。出书是把读者、 作者、人物、想法和故事连接成一张复杂网络的过程。有无数种方法可以编织 这样的关系,其中最为传统的方法,在树木制成的纸张上自说自话不被打挠地 讲述一个线性推进的故事。但这只是编织网络的其中一种方式。还有其它别的 出书的方式,会更加侧重于读者的能力,还有其它的方式希望促成分享,还有 更多的关系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起来。我们还需要探索出书的其它可能的路 径,任重道远。
出书和观看屏幕的关系也在模糊。用屏幕观看是现在观众们的生活常态,他 们在屏幕上不只看书,但现在用屏幕观看也成为了出书的一部分。对于创意作 品,我们有多种新的方法来观看,这也延伸了出书的过程。出书的过程被屏幕和 观看的新方式放大、改进、扩展、加速、影响并且重新定义。
书本也许会终结,但是出书才刚刚开始。
2011年6月19日
FOKEST-FIRJE MARKETING 森林火灾营销
《快公司》杂志登了一篇克利夫?汤普逊(Clive Thompson )的文章“引爆点是祝酒词吗? ” (Is the Tipping Point Toast?),报 道了邓肯?瓦茨(Dimcan Watts )关于病毒式传播的研究。这篇文章本身也得 到了很多关注,就像一个病毒营销创意那样在媒体圈激起了涟漪。我强烈推荐各 位去读一下这篇文章,它信息量很大,还有一些生动的实验。最好再去读一下沃 特的书,他最新的一本叫做《六度分隔》(Six Degrees )。
《快公司》的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提醒我们现在对于“病毒式营销”和“潮流 形成”有一个主流的观点,大概可以总结为:“大嘴巴是有用的。”马尔科姆?格 拉德威尔(Malcom Gladwell)的常年畅销书《引爆点》(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推动了这个观念成形。正如汤普逊解 释的那样:
“我们真正想说的,”(格拉德威尔)写道,“是在一个特定的过程和系统里,有一 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加重要。” 一小振相互联系的精英可以触发潮流,这个观念在现代 营销中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正是病毒和口碑营销的前提:只要接触到少数的厉害家 伙,你就可以通过他们触及每一个人,而且基本上免费的。我们通常笼统地用“影 响者理论”(influentials theory )来称呼这个观念。虽然50年以来它一直是营销的点金 石,拜众多营销研究和一堆杨销书所賜,它最近又重新回到主流想象之中。除了《引 爆点》之外,还有营销专家艾德?凯勒(Ed Keller)和球?巴利(Jon Berry )的《影 响者:十人美国人中有一个人告诉其它九个人怎么投票、在哪里吃饭以及买什么东 西》,以及公关公司们所传布的福音,例如博雅公关宣称“数字影响者”会“成就或 者毁掉一个品牌”。
不过麻烦的是,瓦茨开始为留言和电子邮件传播方式建模时,他发现无法复 制影响者的力量。克利夫报道说:
为什么影响者没有拥有更强大的力量?他们拥有40倍于普通人的社会联系,为什 么他们不能每次都激发起潮流?瓦茨认为这是因为,潮流会否成功并不依赖于启动它 的人,而是取决于这个社会总体上是否容易被潮流左右——并不依赖于早期使用者 有多大的说服力,而是取决于其它人是不是容易被说服。“如果社会乐于接受新的潮 流,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启动新的潮流——如果这个社会不愿意接受,那么几乎没有人 有这个能力。”瓦茨总结道。
也许病毒式营销的问题就在于,这个疾病的比喻带有谈导性。瓦茨认为潮流更像 一场森林火灾:每年都有几千起,但是只有很少几起会变成“咆哮的怪善”。因为在 这些罕见的情况下,万事具备:天干物燥,火警部门装备不利。如果这种情况存在, 就连一根旧火柴都能酿成大火。瓦茨揶揄道:“没有人会回过头讨论点燃这场燎原大 火的火种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种“万事倶备,只欠火种”的景象,和我自己的经验再一致不过了。也许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森林火灾营销' 营销者需要侦察的是放火的最佳时机和最 佳地点。和通常的看法不同,如果森林本身没有准备好,那点燃它将是困难的。 放火也讲求技巧。当然在一个六个月没有下雨、室外温度37摄氏度、刮着每小 时60英里的大风的森林里改火,并没有什么技巧可言。
我发现的确有一些人要比另外一些人更加有影响力,但是他们不可能有把关 的功能,也不可能有激发的功能。如果他们真有这样的功能,一定会被精心地控
制起来,他们也会掌握极大的力量。如果有人能够挑得出来什么乐队、什么鞋 子、什么电影、什么书、什么颜色、什么包、什么歌曲将会获得成功,只要存在 统计可靠性,他们一定会成为亿万富翁。但事实上影响者并不总是正确的。就像 沃特说的:
湖流并不只是难以预测和设计规划—他们其实是随机出现的。
真正的影响者是随机的火花,点燃潜藏的火焰。瓦茨做了一些聪明的实验, 在此之上构建了自己的理论。最近他正试图发明一些控制“随机的放火者”(而 不是影响者)的辅助手段,并试图看看你是不是能让准备好了的森林燃烧起来。 其实一个想法是创造一个让人们看到自己营销成果的方式。
通常,人们会忽略“与你的朋友分享”这个按扭。但是,瓦茨和佩瑞提 (Peretti)加入了一种叫作“转发追踪”的技术,一旦你转发了它,就会显示出 这个广告移动的路线。这把广告转发变成了一种社交地图学。人们会把广告特别 地转发给那些会让它一直移动下去的朋友。这变成一种Facebook式的比赛,看 看谁能获取最多朋友。
它是不是有效还有待检验。Boing Boing?的考瑞?道克特欧(Cory Doctorow )认为瓦茨的研究并不是在解释那些明星案例,而是在解释普通的成 功如何发生。
盖伊?川崎(Guy Kawasaki)是一位主张“传道式营销”的大师,他曾经 花了很多时间说服人们转向使用苹果的麦金塔电脑。他说:
瓦茨的想法和“传道式营销”有什么差别?我认为它们并没有冲突,因为是“把好 消息带来”給所有人,并且给“得到它”的人们提供支持。传道式营销不是只对坪些知 名的和自以为是的人朽谈奉承。麦金塔的成功可以说明这一点,麦金塔的成功几乎没有 得到过财富500任的首席信息官们的帮助。不知名的艺术家、设计师、爱好者和用户组 成8,是这些人让麦金塔电脑获得了成功,但我们并不能預先就知道谁会起作用。 如果瓦茨是正确的,那这将如何改变营销呢?盖伊有一些建议:
?减少在行业活动和其它针对性的公关和营销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如果
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迎合记者、分析家和专家的话。花更多时间和精力面 对面接触真正的顾客。通常,在丽思卡尔顿这样的顶级酒店见再多顾客也
不为过。
?利用大众营销,因为你不会知道谁会正巧成为你的“偶发影响者”。或者 就像俗话所说的“广泛撒网”来确保有人会“理解”你的产品。不得不承 认,这里的挑战在于找到更经济的方式进行大众营销。
?忘记顶级的博客。他们的差评不会毁了你的产品,他们的好评也不会让你
的产品成功。关注大多数 个在Tcchnorati排名100万的博客也可以成
为触及人们的渠道。如果有很多人喜欢你的产品,那些顶级的博客会不得 不写到你。
塞斯?髙汀(Seth Godin)回应了汤普逊关于瓦茨的文章,他自己曾经写过 一本关于病毒式营销的《喷嚏营销》(Unleashing the Ideavirus),他表示,影响者 和普罗大众的粉丝,两者都是市场所需。你需要口耳相传,而影响者有着更大的 嘴巴。
我们仍然需要非常清楚,有很多受众的人,肯定也只能算作你身边那么多人其中 一个而已。如果坐在办公桌另一边头同事买了一个Mac Air,这会有作用。如果盖伊 买了Mac Air,这会有一样的作用(也许多一点点)。如果学校里个孩子在听“Ini”乐 队②,这会有作用。如果你在一个广受欢迎的电台里听到了HotStcpper,也会有一样 的作用。受众多的人有更多“朋友”并且有更多人“在大厅在另一头(听他说话)”, 因此他们有更大的影响力。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作用更大,仅仅是因为他们“认识”更 多人。
这是一个合理的建议。通常新经济里任何问题的答案都是“以上皆是”。大 多数情况下,你将会需要某种形式的大众营销以及病毒式营销。你也需要接触到 “随机放火者”和“大嘴巴”们。
还是请读一下克利夫的文章吧。它真的不错。
2008年1月30曰
?Bojng Boing"是一^名的技术博客网站。 Blni”乐队是一支美国喃哈乐队。
YOUR ATTENTION IS CHEAP: S2.50/PER HOUR 你的关注很廉价:2.5美元/小时
关注是我们唯一无需训练就能自行生产的珍贵资源。关注供应不足,所有人 都想要一些关注。由于关注的生产受限严重,而其他所有事物却变得越来越充 裕,因此关注的稀缺性成为新经济的基石。然而,即便关注如此宝贵,我们的关 注仍然相对廉价。导致关注廉价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必须每天都给出一些关注。 我们不能保存或囤积关注。在实际时间中,我们必须逐秒交出关注。
运用来自“美国_摘要”的数据,我计算了如今美国人每年花在主要媒体 平台上的时间。有线和卫星电视捕获了美国人的大部分关注,紧随其后的是收音 机、广播电视。这三者占据了美国人绝大多数关注,而书、报纸、杂志、音乐、 家用录像、游戏和互联网等其他媒体只获得了一小部分关注。
但并非所有关注都一样。当我计算出这其中每个行业的年度总营收(在有数 据提供的情况下),以及每小时关注能产生多少收入时,答案令我惊讶。
首先,收入数字很低。在媒体行业中,消费者每小时关注所赚取的美元比率 并不很值钱。美国人一年在电视上投入500CH乙小时,但每小时关注平均只产生 20美分的收入!如果别人以这样的工资水平雇你看电视,你每小时的收入就相 当于第三世界的小时工资,与受雇把石头砸成碎石的苦力相当。报纸只占据美国
①广攝电視
线和卫璺电裉
0>录ff音乐 0?UK 御售ft志 (SnMin 名 ⑦互?n蹇裱
国民一小部分关注,但花在它们身上的关注能产生更多收入——大约是每小时 93美分。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互联网的关注质量每年都会增长,其每小时关 注所产生的收入也越来越多。
在广告行业,关注质量的差异通常由名为CPM (Cost Per Thousand,千人 成本)的指标反映6这个指标指一千次观看或一千个读者。CPM源自印刷行业? 是杂志或期刊向希望从读者那获得更大关注的材料收取溢价的一种方式。一份髙 端刊物可能会把CPM定价为10美元,而本地免费报纸的CPM可能只是1美元。 其他媒体也釆用了这一方法,只是粗略地把对纸媒的最初“印象”换成展示观众 数和网站点击数。由于这一交叉对比有点牵强,因此不同媒体平台的预估平均 CPM也相差很大。下图显示了相差很大的CPM平均价格(编排自三个来源),从 廉价的户外广告牌到谷歌等搜索引擎上最昂贵的类AdWords广告。
报纸会为读者的关注收取溢价,而有线电视和广播的价值要少很多,也许是 因为它们通常是以背景模式运行,与其他一些东西分享(用户)关注。互联网搜 索引擎在获利速率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也是金钱逐步流向互联网的主要原因 之一。这表明,人们相信互联网上的关注质量要比我们在髙速路上驾驶时的关注
质量髙得多(尽管互联网上让人分心的东西很多)。
但标准媒体CPM费率并未考虑也未表明的是,消费者在每次留意、访问、 观看或听取上投入的全部认知花费o如果我们将每次点击或观看与花在其上的时 间相乘,我们就能开始一种获得关注能力的感觉。在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 里安(Hal Varian)在一份幻灯片演示中计算了广播电枧上一段时长30秒的商业 广告的关注成本,即一美元总共能购买多少分钟的关注。电视的平均CPM为10 美元,亦即每次广告印象(一段30秒长的商业广告)价值1美分。观看电视1小 时,你至少会看10分钟商业广告,也就是20段30秒长的广告。因此关注广告的 观众每小时的观看带给电视广播商的收入为20美分。这和我在电视上发现的极 低的每小时关注收入一样。可见,用电视提髙关注是个苦力活。
电视每小时关注的收入只有糟糕的20美分,一份髙档报纸每小时关注的收 入也才1美元,这点很令人惊讶,因为当我们研究消费者每小时使用的成本(我 们必须为内容支付多少)时,消费者付出的费率要髙得多。以书为例,阅读一本 精装书平均用时9小时,购买需36美元。因此,消费者花在这一阅读体验上的平 均成本为4美元/小时。也可以这样算出一张音乐CD (可播放多次)每小时的成
本;或是花10.5美元在电影院观看一次2小时长的电影,每小时成本是5美元。这 些费率可以被视为作为观众的我们有多么珍视自己的关注。
15^f),我计算过包括音乐、书、报纸、电影以及数字骑乘(digital ride, 一种虚拟现实体验)在内的多种騰平台的每小时平均成本。这些媒体之间有差 异,但价格却以相同梯度按顺序排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们似乎都倾向于相 对统一地向2美元/小时汇聚。也就是说,1995年,为使用任何媒体,我们每小 时平均支付2美元。
最近,我用同样的方法重新计算了今年的数据,看看我们对类似配置媒体 关注的价值。(计算得出)媒体成本在50美分/小时到5美元/小时之间。所有媒体 平均下来,我们基本上为媒体体验花费2.5美元/小时。在我为199阵的数值加入 通胀因素并重新调整后,其平均数值接近于2010年的2.4美元/小时。这意味着我 们关注的价值相当稳定,在15年间只上升了一丁点。不管我们消费的是书、报 纸、电影、音乐还是游戏,我们都倾向于将关注定价在2.5美元/小时。
似乎我们在媒体经验“应该”值多少上有某种直觉,而且我们不会偏离太
我不知道为什么每小时的关注成本是2.5美元6这一费率只有联邦最低薪水 的三分之一左右。也许将我们从工作中赚取的三分之一花在玩乐上感觉很好。 如果媒体成本是2.5美元/媒体小时,那么你就能工作八小时,扣除房租和食物开 支,你还能有足够的钱支付所有工作外清醒时间的媒体消费。多么快乐的日子! 就我所知,这种“工作-睡眠-媒体”循环是许多人的(生活)模式。但我不知 道这是否真的是我们凭直觉将关注定价为2.5美元/小时的原因。
更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我们为媒体支付的每小时平均价格要比媒体每小 时平均收入高那么多。我们为观看、阅读或聆听支付2.5美元/小时,但媒体从 我们的时间中所赚的不过1美元/小时,有时甚至还要少得多。每小时相差了 1.5美元,这可是一大笔钱。其余的钱去哪了?显然,我的分析里缺少了一些 东西。金钱伴随关注而来,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并非所有金钱都去了人们预测
其该去的地方。
但正如你所见,媒体有别。我们向一些媒体一~比如电影、杂志和图书?
支付的多于其他媒体。顺便说一句,这也是对所有作者担心电子书价格会非常低 的一个回应。我最近在想,什么可能会阻止电子书平均成本降到99美分?我想 到了一个理由:如果我们继续认为书的价值比音乐等其他许多媒体髙,当我们把 阅读一本书的平均耗时(9小时)和2.5美元/小时的平均成本相乘,我们能得到 22.5美元的价格。这已经髙出一般的Kindle电子书价格很多了。因此,这里肯定 有问题。如果在文化意义上,对图书的关注不断减少,而且其阅读体验的关注价 值降至音乐或报纸的层面呢?那么我们就要将其9小时耗时与25美分或75美分相 乘,得到位于2.25美元到6.75美元之间的价格。这就是相当于当前音乐价格的电 子书的价格。(音乐本身的价值在未来会有升有降。)
不同媒体的每小时成本
美元/小时
(1994年,加入通胀因 素并重新调整)
美元/小时 (最近,加入通胀因素 并重新调整)
4美元 5美元 6美元
1
■T1I
我们(所有愣头愣脑的人)这些希望出售媒体内容的人能从中学到很多。当 内容定价低于1美元/小时,你必须转移大量内容才能真正臟。幸运的是,还有 数十亿小时未开发且价值被低估的关注存在。想想现代单机游戏中的场景,这 些场景需要人们髙度关注,加起来能达到20小时至30小时,但现在单机游戏却 被人们所抛弃。想想全世界在YouTube视频上花费的时间数,虽然现在还没嫌
钱。还有人们一年花费在Twitter?上的庞大分钟数。这只是现在尚未体现价值的 关注仓库的几个例子,它们将在未来显现价值。
是否我们所有的关注都必须变现?当然不是。但不管你是否选择出售它,关 注都将有一个价格。不过并不会像人们想象得那么髙。
虽然相差无几,但一些关注的价值要高于其他关注。最有价值的关注将是元 变种:向关注支付关注。人们的全部关注被挖掘、收集、释放和分化得越多,引 导人们通过这一超级丰裕情况所需的额外关注也越多。捕捉关注的创造性方法没 有尽头,尽管关注价格很低,那些那些随关注而来的财富也没有尽头,因为关注 是我们真正所有的东西。
2011年3月14日
WHERI ATTENTION FLOWS, MONEY FOLLOWS 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钱必将追随
新经济的新规则可以被总结为:
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钱必将随之而来。
除了 “关注”之外,其它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商品生产出来。奢侈品也只 是短时间的奢侈,他们会迅速地被仿制进而流入市场。优质品牌保持髙价,只是 因为它们储存了过剩的关注。
保持源源不断地受关注,金钱就会随之而来。
这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全部东西。所幸,现在有数不胜数的方法来聚集和维 持关注。
你需要不停地让人感觉惊喜:你可以是耀眼的新奇、无条件地给予帮助,可 以是诱人的诡异,可以是意想不到的可靠,可以是显而易见的真实,等等。
但是把关注度转换成金钱?这不是不知羞耻自吹自擂的人才会做的事情吗? 这不是社会名流才会做的事情吗?是的。不过这也是谷歌正在做的事情,基因泰 克公司和3M这样的老牌制造商也在这样做。他们提供了有用的产品和服务,不 过他们的竞争对手也是这样,我们也都是这样。
#
全球范围内,技术元素的建立使产品和服务喷涌而出,这快。发明
新的东西并且做成成品已经变得越来越简单了,甚至只需要一次点击。巨型购物中心 遍地开花,里面充满了各种看上去有用的/J爾意。互联网上也充斥着类似的网站。这 个实用性的大潮中,产品和服务正变成一种背景嘈音,他们就像风一样无处不在不停 職压我们,職们无麵离这个“有用"^BEo想象一下辦世界,充满7 纖个各类/J晰器{卜人,麵望来帮助我们。这个世界織们酸不远了。
可是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并不可能享用所有的好东西。总有很多好歌我 们未曾听过;就算看电影是我们的全职工作,我们还有一辈子都看不完的好电 影;总有很多有用的工具我们没有时间来掌握;总有很多酷的网站我们无睱顾 及。如果和你个人并不相干,请忘掉那些多余的东西、那些大众热点和那些受到 好评的佳作。你应该花时间关注那些与你密切相关东西,不过即使这样也已经应 接不睱了!事实上,有许多伟大的乐队、书籍和产品适合你,甚至为你独特的品 味定制,但他们的数量也远超过你可以接受的限度。
如果一个新的东西没有用或者不好用,那么它马上会在这个系统里被淘汰。 事实是,就算这个新东西“有用”或者“好用”,它也不一定就能获得成功。“好 用”和“有用”现在成为了一种最低标准,甚至可以这么说,“优秀的东西”也 只是成功最起码的标准。现在想要持续成功,还必须能够持续吸引我们的眼球9
一旦赢得了我们的关注,金钱就会随之而来。金钱是我们认可自己眼光的一 种度量。我们“想要”——这是一种强烈的关注形式一~然后我们用钱来满足欲 望。而使用这种产品或者服务是关注的延续。向别荐是关注的进一步延续。
好吧,现在有人注意到我了,钱在哪里?
有时候钱来得很直接,不过现在更多的情况是间接而来。广告主支付的费
用,便是金钱随着关注而来的一条常见的间接路径。
免费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好方法。克里斯?安德森总结了四种免费方式,无论 是一种产品还是服务,在免费提供的同时,是用我们的关注交换的。如果这种关 注没有返回到提供者这里,那么免费就没有意义。提供者并不是在树林里随便派 发免费的东西,他们这样做是因为顾客的关注是有价值的。
有很多方法能把免费得来的关注转化成金钱,这并没有什么新鲜之处。除了 常规的现金购买之外,还有订阅、倶乐部、免费加收费、按量收费、折扣以及各 种的商业技巧。就像我在“战胜免费” 一文里提到的,把免费得来的关注折现还 有很多方法。
关注和金钱之间的紧密联系是相互依赖并且有利可图的,意识到这件事情非 常重要。谷歌赚了几十亿美元,因为它不仅提供了人们想要的务(这是最低的 标准),它知道眼球聚集的地方,金钱迟早会跟随而来。于是谷歌不断小幅提升 性能,大幅提升设计,这使它持续吸引着眼球。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金钱会如何 流入,但是他们知道,总有一天钱会来的。Facebook、Myspace、Netfiix、亚马 逊、iTimes以及其它成千上万的创业者都抱着这样信念。现在,读者的眼球从报 纸和杂志转向博客。我们能肯定地说,金钱会随着眼球的移动而移动。财富已经 开始从印刷转移到屏幕,媒体世界也会随着眼球的移动继续向这个方向倾斜。
得到一时的关注也许还比较简单,可是我们周围的环境当中,有数不清的又 好又有用的东西,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持续地吸引关注。对于 一个乐队来说,问题不在于如何“被发现”,而是如何保持吸引力。对于网站来 说,也不在于获得昙花一现的巨大流量,而是让人们一次又一次回访。对于发明 家来说,并不只是让人买你的东西(这只是钱而已),重要的是让人每天都使用 它。感受到它的存在,认真思考它,爱上它,并且为它赋予意义。
还在默默耕耘努力实现新想法的先驱们,这句话送给你们:坚守信念!目光 聚集的地方,金钱必将随之而来。
2008年9月25日
CHINA、DNA 中国的DNA
《新闻周刊》(A^v^vaiO上有一篇新闻报道“髙质量的DNA”讲中国人在 基因测序上表现出的空前积极性,是怎样预示了一些重大全球趋势的。下面是全 文的第一句话:
世界上最大的基因组测序设备位于中国的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角落。
第一课:哪里的阻力最小,科学就会安家在哪里。科学无国界,它常常追寻
更少的束缚和更多的投入。科研会绕幵法律和限止,也会对冷淡避而远之。科学 随心所欲,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Illumina生产的HiSeq 2000是顶级的基因组测序仪器,价格高达50万美元。这里就 有128台HiSeq 2000,它们被放置在几排类似的高科技设备旁边,为华大基因(BGI, Beijing Genomic Institute )炮制出比美国所有学术机构加起来还多的高质量DNA>序列 数据。
第二课:相比自主创新,中国更乐于照搬现成的想法,复制文化在这里仍然
占据主导地位。而美国在建国最初的100年内也是如此。英国的作家和发明家们 就曾认为,美国是一块充斥着知识盗版的大陆。而事实的确如此。但是,就像美 国迅速将自己的复制文化培养成为了创造文化一样,中国也会如此。中国没有能
力创造出世界级革新的观点是错误的。
研究人员的平均年龄是26岁……24岁的李英瑞(音译)是生物信息部门的主任, 领导着部门中的1500名计算机科学家。由于觉得学校“对智力没什么挑战”,他从大 学退了学,他坚信,较大程度的自由和责任心能够激励年轻员工。“他们在任务中成 长,而且发展得很快他说。18岁的赵博文(音译)是李英瑞下属的研究人员之一。 还在高中读书的时候,赵博文就因为一个署期項目加入了生物信息团队,他解决问趙 的能力让所有人到目相看。在征得父母的同意之后,他便作为一名研究人员开始了 全职工作,并且在业余时间完成了学业。现在,他正管理着一个高智商基因基础的 项目。
第三课:我们感受到的东方转变才刚刚开始。虽然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
会,生育率也低于人口维持水平,但是中国的工程师年轻有为,还将有数十年的 时间发光发热。他们将会改变科学进程。我们应当搞清楚他们在思考什么问题。
到目前为止,至少有8万名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博士因到了中国,其中大部分是在
过去5年中回国。
第四课:人才流动的方向正转。而且这还不仅仅是从美国返乡的海外华 人。许多有能力的非华人研究人员也在中国供职。我觉得,这对他们、对中国、 对世界都是好事。对于人才来说,这种竞争是健康的,而且也会促使各地都_ 更有吸引力的科研条件,特别是竞争已经很少见了的美国。
中国已经加快了获取专利的脚步,用不了几十年,来自中国的专利总数将会 超过一度“独孤求败”的美国。同样,这对世界是好事,而且会间接有利于美 国。因为这会迫使美国提高研发投入,改善美国教育,使其对外国人才更具吸引 力;同时也能更容易地保障最聪明的外国学生,并且将创新面对的限止保持在最 低程度。
2011年5月1日
HOW TO THRIVE AMONG PIRATES 如何靠盗版兴盛
香格里拉,原名中甸镇,是中国青藏髙原上边缘山区河谷的一个小城镇。当 地商人为剌激旅游业,经国家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谁不希望来香格 里拉呢?我去过两次,但很遗憾地说,这里并不是“香格里拉0^”。我最近一次 来的时候正值四月天,这个一如往常的、灰蒙蒙的、破旧的老城区,覆盖着6英 寸厚的皑皑积雪。在这些干净的雪层的装点下,它看上去倒也如诗如画。
千百年来,旅客们要沿着盘山公路,从农业发达的云南髙原到达干燥多风的 西藏,这个边境小镇则一直是他们过夜停车的地方。而如今香格里拉大街上的店 铺里,售卖着各种进口家居用品,来买的人是源源不断的藏民和从农村跋涉来的 少数农民。单调的主干道上有近百个只有一间屋子的商店,这些商店里提供结实 的皮靴、色彩鲜艳的机织地毯、农用五金件、耐用的毯子、热水瓶、太阳能电池 充电器、廉价的铁制工具、花式条纹面料和彩带。混杂在这些传统用具商店周 围的,是数十家售卖数以千计的电影DVD光盘的专卖店。有些店中影片的选择 范围甚至比Blockbuster*?还大。这里有好莱坞卖座大片,有香港功夫片,还有 韩剧,但大多数是中国的国产片。几乎所有的光盘都是便宜的盗版碟(不到3美 元)。在新的数字化的“自由经济”里,拷贝的流动不需要付费。这不仅是国际
大都会的一个特质;信息想要免费,即使在全球最偏远的地区也是如此。
我去过中国,部分是为了解答这个简单的疑问:中国的电影业如何继续在这 个处处盗版的土地制造电影?如果没有人为电影制作者付费,他们如何(为什 么)继续制作电影呢?但我疑问的范围并不仅限于中国。世界三大电影产业分别 地处印度、尼日利亚和中国。尼曰利亚每年生产约2000部电影(诺莱坞),印度 每年生产约1000部(宝莱坞),中国近500部。加在一起,每年生产的电影是好 莱坞电影的4倍。然而,这些国家是猖獗盗版的避难所,甚至是盗版产业的代名 词。后版权经济如何运作?在没有版权保护的情况下,它们如何制作出比好莱坞 更多的电影呢?
这个疑问是中肯的,因为印度、中国和尼日利亚盗版猖獗的电影文化,似 乎在预示着未来的好莱坞。在西方,人们似乎涌向了YouTube,因为这里所有 的电影都是免费的。换句话说,我们正在加快迈向今天的中国、印度和尼曰利 亚为代表的版权自由贸易区。如果是这样,那些置身在被价格丨氏廉、无处不在 的拷贝所席卷的国家中的电影业,在如何生存的问题上,能够教给好莱坞什么 经验教训呢?
经过研究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我吃惊。第一个让我吃惊的发现是,在这 些著名盗版国里,盗版不是真的猖厥——至少不是通常被版权局描述的那种方 式。进口(即好莱坞)电影的盗版猖獗,但本地制作的电影被盗版的程度较轻。 原因是复杂而微妙的。
首先考虑的是质量。尼日利亚电影是肥皂剧和宝莱坞音乐剧的独特融合,先 是说一大段对白,然后跳一大段舞。说尼日利亚电影是低成本影片,这还是对低 成本影片的侮辱。成千上万的尼曰利亚电影,更像是无成本电影。但是,即使是 宝莱坞的高成本电影,与好莱坞影片相比,也算是成本低廉的。因此,维持制片 所需的总收入也比好莱坞大片少得多。自然,成本越小,需要回笼的资金就越 少。对于一些电影来说,甚至只要有一点点收入可能就够了。
但更重要的是,低质量不仅是非法物的特点。在尼日利亚,特别是在贫穷的
北部,有一个网络庞大的低劣生产中心,为数以百万计的观众生产影片拷贝。 最初,拷贝中心的地下网络复制VHS录像带,而现在他们拷贝光盘。在以前拷 贝VHS录像带的时期,官方版本有更好的印刷封面。这些可读的、鲜艳的封面 是他们的主要卖点,印刷的封面是电影业施加监管的瓶颈。但是,现在的尼日 利亚,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电影磁盘通常是VCD,而不是DVD光盘。虽然 VCD分辨率低,但更容易拷贝,更便宜,在低劣的电视屏幕上的播放效果已经 “足够好” 了。这些VCD在尘土飞扬的小窝棚里几毛钱就能租到。但往往这些被 低价租用的光碟是“合法”的——它们是与制片人协议后制作的电影拷贝。电影 制作者和电影拷贝者巧妙地降低了正版光盘的价格,使之与盗版光盘的价格接 近。事实上,同一运营商通常会拷贝合法的和盗版的这两种光盘。因为合法的光 盘并没有非法的那么昂贵,所以经销商就不太愿意理会那些低质量的盗版盘。
此外,在尼日利亚,电影融资与地下经济紧密结合。投资一部电影被认为是 一个洗钱的聪明办法。那里会计制度薄弱、透明度低,如果你是一个用大量的现 金“投资”的暴徒,你需要做的,就是围绕电影明星来投资电影。总之,黑市的 光盘和用黑市资金投资的官方正版光盘之间的区别是微乎其微的。
尼曰利亚的电影制作者有两个其他赚小钱的来源;电影院和电视Q尼日利亚 的电影院用低廉的票价提供了一种非常珍贵的商品:享用几个/_!、时空调。电影越 长,这个交易对观众越划算。与在旧电视上观看VCD碟相比,电影院提供非凡 的视觉体验。你能真正的听原音看字幕,还能享受电影院的非凡音效。在影院观 影的全面体验,根本就不是那种廉价的光盘能够拷贝的。所以,票房收入仍然是 支持一部电影的主要收入。随着尼日利亚新兴的电视产业的发展,对内容的追 求,意味着电视电影将从航空公司或有线系统中获取额外的收入。
宝莱坞的影院同样也提供空调。少数印度人自己家里有空调,更小部分人有 空调车。夏天的午后,你除了在凉爽的电影院待上几个小时,真的哪儿也不想 去~这就是为什么宝莱坞电影可以持续兴盛下去的原因。即便有人能在一个街 区之外那热浪袭人、尘土飞扬的大街上找到同部电影的DVD,院线仍旧能够依
靠空调系统售出很多电影票。
与尼日利亚一样,印度也有一个类似的电影业,在那里盗版与正版也是混杂 在一起的。宝莱坞与黑手党的钱交织在一起,这已经是广为人知的。在洗钱、逃 税、秘密资金流动方面,整个电影业就是一个灰色市场。幕后的非法拷贝电影的 人也制作正版的拷贝。正版的和盗版的价格势均力敌。
那么,为什么还要制作盗版呢?因为印度对正规的制片厂电影,有着非常 严厉的审査制度。其著名的“不许接吻”的规则,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这种 审查把本来有利可图的电影市场,推向了为盗版网络服务的地下市场。如果你 想看独立的、不雅的、与众不同的、反主流的东西,你只能被迫光顾盗版市 场。审査制度不仅影响制片人,同时也波及观众。如果你制作了一部前卫电 影,其他人怎么看得到呢?在大街上的低廉拷贝就是电影制作者让他的艺术传 播的方法之一,这进一步模糊了合法和非法的界限。在尼日利亚,这种融合意 味着购买正版VCD的价格未必比盗版贵,二者几乎都是3美元。实际上,印度 电影制作者常把价格低廉的光盘当做广告,来引诱人们去凉爽的影院观赏大银 幕电影最终版本。电影院的髙感受因素是通过支付获得的报酬,盗版是为了获 得关注而付出的税收或花费。
中国也有审査的问题。大预算的电影由政府补贴,以在影院上映为主。事实 上,安排院线上映被严重政治化了。独立电影不能进入有限影院的排片周期,所 以它们只能以光盘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如果观众想看非国家资助的制片厂的电 影,他们只能在街上找。与印度和尼日利亚一样,盗版与正版的价格很接近,所 以对消费者而言,两者之间区别不大。不管正版还是盗版,你只要花费约25美 分,就可以租看一晚。
.在这片没有版权法的土地上,支持本土电影业的第三个支柱是电视。特别是 有线电视。电视这个庞然大物每时每刻都需要收视率来支撑。我曾与印度、中国 和尼日利亚的业内人士聊过,他们都把电视看作一个独立艺术家的合法地。在有 线电视上播放的作品赚不了多少钱,但它们意义重大。因为电视依靠收视率,依 赖广告收入,所以就把盗版的问题冋避掉了。大街上盗版光碟节目的制片人培养 了他们的观众,而这些观众的呼声可能会使它们能在电视上播放自己的作品,或 者使他们能够被邀请去做一些新节目o
每个地区的制片人都认为,盗版之痛不在自己的国家,而在非常活跃的出口 市场。尼曰利亚电影被非洲人和尼曰利亚侨民观看;而印度电影的早期观众集中 在南亚和中东,还包括西方印度社区的观众;中国电影的市场在中东地区。绝大 多数电影市场是靠盗版光碟发展的,这使制片人丧失了潜在的国际收入。这些民 族电影产业在此意义上与好莱坞面临同样的困境。但上述国家的本地院线才是一 部电影成功的主要舞台。盗版,那个好莱坞眼中的恐怖幽灵,对他们而言是完全 不同的产物。
回到香格里拉沙尘飞扬的大街上,我去寻找那个乌托邦式的梦想:用一美元 来看刚首映的电影DVD。这个梦想是过于乐观了,甚至对香格里拉来说。但我 确实找到了价格3美元的最新版《哈利波特>(中文字幕)的拷贝,并在仔细检查 后,我确定这看起来是正版。干净的设计、中国风格、包装盒上的清晰印刷、没 有错别字、官方的全息密封。它也很可能是非法的,但谁知道呢?这需要大量的 研究,来确定其真正的来源。但由于城中每家DVD厂商中都有正版和盗版两种 库存,而且它们之间价格相差不大,所以对于像我这样的大多数消费者而言,这 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些灰色地带教给我们什么呢?我认为,这种新兴的模式是明确的。如果你 是一个电影制作者,在将来你会:
1) 让正版的价格接近盗版拷贝。也许99美分,比如iTunes的做法。即使是像样 的盗版也不是免费的,它需要有一定的成本来保持其完整性、真实性和易操作性。
2) 汲取影院里不可复制的有价值经验,用无处不在的廉价拷贝作为广告。在 西方,空调不足以把人们带到电影院里来。好莱坞将转向逼真的3D特效、全国最先 进的音响效果和其他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吸引人们买票。电影院变成了为要求 众多的家庭提供终极视觉体验的、力求最先进的高科技展示台,并且推动着厂商制
造出这种视觉体验的影片来。
3)电影,即使是艺术电影,也将转移到广告宣传和商业广告的发行渠道上。就 像有线电视承诺的无限渠道那样,互联网已经提供了广告支持的免费电影拷贝。
在版权自由的环境里生产电影,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这在经济学上讲不 通。但在数字时代,有许多事情是在理论上不可能,但可能在实践中行得通一 如维基百科、Flickr*和PatientsLikeMe?。加到这个名单上的还有:为看盗版碟 的观众生产电影。与期望和悲叹的相反,盗版的盛行不能扼杀商业电影。已有的 证明:这个地球上最大的电影业。今天他们所做的,正是明天我们要做的。那些 遥远的、忽略了版权法的土地,正在预演着我们的未来。
2010年4月6日
①此syg “世外桃源、人间乐土”。
②Blockbuster (又名“百视达公司B)是美国的家庭录像和视频游戏租赁服务提供商,最初提供录 像出租服务,后来增加了DVD邮寄、流媒体视频点播的服务。总部设在德克萨斯州麦金尼,由于 来自Netflix等其他视频租赁公司的竞争,已经出现了显著的亏损。2010年9月23日已提交破产申 请,并于2011年4月26日被收购。(来源:维基百科)
③PatientsLikeMe是一t数据支持的有关健康的社交网站,允许其成员共享个人健康状况、症状信 息以及接受的治疗,以便随时监察他们的健康情况。大家能够在网站上找到与他们类似的患者,获 取社交支持,还能了解处理和管理自己健康状况的第一手信息。(来源:维基百科)
WHY PEOPLE PIRATE STUFF 盗版为何?
在免费的世界中,被盗版是家常便饭。确实,现在许多产品和服务都特意将 价格定为零元;但是,相当大一^分消费者会被非免费产品和服务的非法免费版 所吸引。高价数字产品的免费版在地下文件交易网站不难找到;而在正规聚合网 站如YouTube上,也能找到一星半点。大多数髙价商品,如昂贵的商业软件, 可以不花一分钱就获得。但是,非常便宜的东西也难逃被盗版的厄运。
便宜的数字商品为什么也会被盗版呢?糖果这么便宜为什么也有人偷呢?这 是游戏开发人员克里夫?哈里斯(Cliff Harris)向网络世界提出的疑问。他的 游戏定价20美元,他认为这个价格非常合理。尽管如此,哈里斯的游戏还是不 断遭到盗版。为什么?他真的很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转变经营手法,因此他向 大众发问,“人们为什么要盗版我的游戏? ”他不打算做任何评判,只想知道答 案。他的问题在博客圈流传深广,登上了SlashdoUDigg和Arstechnica等网站。 他得到了成百上千的回复,每条回复都在100字以上。哈里斯说这情形就好 像许多人等了很久,才有机会告诉一个游戏开发人员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回复中,他惊讶地发现了一些规律。最常见的答案是,他的游戏(以及一 般的游戏)相对购买者所获得的体验定价过高——就连20美元也高了。其次,
复制保护、数字版权管理(DRM)和两步式网上购物流程,会给购买和开始玩 游戏带来困难?,任何挡在玩游戏的冲动和真正在玩游戏之间的东西,都被视为寻 找免费版的合理信号。哈里斯还指出,意识形态和思想上的原因也是占少数的决 定因素,比如有些人反对资本主义,反对知识产权,反对开发游戏的这个人,有 些人喜欢反叛的感觉。
值得赞扬的是,面对这些真诚的囱复,哈里斯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决定 转变商业模式。他将游戏的价格降低一半至10美元,他去除了数字版权管理的 数字保护,他承诺要把自己的网店变得更易于使用,甚至可能采用一键下单的方 式;他决定延长免费版的使用期限,最重要的,他明白自己需要提高游戏的质 量——即使它们最终只会卖20美元。他写道:
我的游戏还不够好。讽刺的是,一想到游戏一推出就会有成千上万忘恩负义的饭 桶去玩免费版,就会减少自己想要加倍努力做游戏的热情。这种事非常令人泄气。但 是,在同盗版和使用盗版的人交流之后,我发现有很大一群人很欣賞真正优秀的游 戏。一些人对我的游戏的批评正中要害。我认为,如果我能把Kudo 2做得比以前不止 好很多,而是好得超级无敌多,精心打磨、设计并让游戏具有平衡性0 ,那么许多想 买盗版的人最终会购买正版。我以前曾因游戏被人蛊版而低落,但现在真正受到了他 $的启发,我现在正比以往更努力地让自己的游戏变得有趣和精致。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正尝试让用户能够更方便地购买我的游戏。我正麻烦支付 服务提供商在我的网站上也支持亚马逊的一键支付功能。我认为这会比Steam?更方 便。我一直都在尽力改进购买流程,让它尽可能的方便快捷。
哈里斯的“对话盗版者” (Talking to Pirates) 一文不长,只有一页,值得 一读。看看他的改进工作是否能推动销量,应该非常有意思。我希望他将这一伟 大行动坚持到底并继续跟进,明年发表文章谈谈后续情况如何。
感谢瑞贝卡?布拉德(Rebecca Blood )Q
2008年8月19日
①在游戏设计中,平衡性是调整游戏不同系统之间关系的概念和措施。不平衡的游戏系统至少会出 现幵发资源浪费的情况,而最坏的情况下,可能通过让重要角色或任务无法执行而损害整个游 戏o平衡性常见的一^1子:在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中主要武器的平衡,即如果正确使用,每种武器 的有效性通常相等。
②Steam :电子游戏整合平台,用于游戏出版、网上对战、玩家互动、游戏内容的组织和更新,是目 前最流行的现代电子游戏平台之一,共it超过2000S>m可供和下栽o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PY 复制兴衰史
当留声机录音设备于20世纪初抵达印度尼西亚群岛时,约翰? B ?斯穆特 (John B. Smoot)等音乐学家录音的加麦兰管弦乐团感到很困惑。本地流行音乐 在村庄间流转的半衰期只有几周。为什么要复制一次表演?在新鲜音乐能轻易获 得的情况下,谁会想听已经过时的陈旧的演奏?想要理解他们的困惑,只要想象 一下外地人来到你的家乡。他们打开一个漆制木箱,在你享受丰盛大餐的时候摇 动曲柄。第二天箱子又被摇动的时候,你就能重温昨日大餐那稍纵即逝的味道。 和让你享受新的大餐不同的是,他们建议你一次又一次地重温旧餐。
如果加麦兰演奏者当初感到困惑的话,现在他们应该会更加惊讶。我们可以 用数字盒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跑步时,在电梯里,在睡觉时)重播我们 的经验。而且我们能分享复制品,让邻居和朋友们重播它们。《复制文化》(77ie Culture of the Copy) 一书作者希列尔?史瓦兹(Hillel Schwartz )言简意赅地 说道:“我们对独一无二的东西感到崇敬,然后我们会复制它。”
录制音乐的行动改变了音乐。随着留声机于100年前风靡全世界,它们让民 歌向音乐转变,音乐在重播时效果很好。录制的音乐变得更短、更有旋律且更精 确。出现于19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商业录音机能录制的音乐时长不到2分钟,几 十年后,录音设备能录制的音乐仍然不超过四分半钟。音乐家们缩短旧歌,并创 作足够短的新音乐以适应留声机的这一特性。由于首份录音是由录制音乐本身未 经放大的震动得来,因此录音会弱化歌手的巨大声响,强化乐器的细微声音。音 乐学家蒂莫西?戴(Timothy Day )提到,一旦钢琴家们开始录音,他们就会开 始做些之前从未做过的事情,他们会尝试“在整首作品中仔细分清乐谱中每个八 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
技术缩短了耳朵和音乐之间的距离。在录音时代之前,一名深度音乐爱好者 (如刚出道的作曲家)能在一生中听到喜爱的交响乐团演奏一次以上就已经很幸 运了。除非他所在的城市拥有一支恰好以该作曲为特色的交响乐团,这位作曲家 才能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自己喜欢乐曲的事情简直太 普遍了。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绝大多数音乐都是录制音乐的时代,而且我们将越来越 多地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听到任何想听的音乐。如今没有音乐不受录音和复制 特性的影响。当弗雷德里克?盖斯伯格(Frederick Gaisberg )于1902年抵达印 度加尔各答,他发现印度音乐家们已经在学习模仿录制音乐,并抱怨“没有传统 音乐可录了”,这时距留声机发明还不到十年。
改变音乐的不仅仅是录音,还有重播复制品的技术。随着龄听和回播设备的 发展,听音乐的活动由出现在庙宇、教堂、家庭聚会或fL堂的集体经验转变为在车 中、卧室里或戴耳机的个人经验。个人化技术让音乐更有个人感觉。随着机械扬声 器接近人耳,拥有感膨胀起来。环绕立体声的随身听让你最喜爱的音乐看起来只为 你所有。在不远的未来,的耳塞、通过骨头传递的音乐、或者某天在你耳中植 AR有你能听到的所補途光明的音乐终将出现,那是“专属于你的音乐'
美国最精通技术的历史学家丹尼尔?博斯丁(Daniel Boorstin)提到,我们 称之为生活的含糊经验已被复制的技术所划分,这类技术从相机、留声机和电话 幵始,演变为一系列精巧的消费部件。“生活中每个时刻都独一无二且不可复原的 感觉,让步于录制和重播它们的想法。”我们正带着电子由15件沿这条麵前进。现 在的一些孩子在70岁左右时能将他们的整个人生——所有以图片、思想、通信、 电话交谈形式进行的事务都保存在一个服务器上,并能提供给孙辈复制。
复制来临的第一阶段很完美。音乐很快适应了录音的限制。复制品与原件一 模一样,拷贝复合增长,创造了自己的现实。随着上世纪复制技术的繁荣,消费 主义也随之繁荣。消费者们消费的都是一模一样的复制品。
复制品的总数目极其惊人。在一年时间内,美国售出了25亿本书。纸质复 制品为15万亿页(是的,万亿!),制造CD和磁带35亿张(1909年这一数字是 270万)。在物质世界中,共成型了约1020亿个一模一样的铝罐。更不用提麦当 劳服务的数十亿人。复制品很便宜。
但复制和传输音乐复制品不再廉价。它免费了,感谢完美的在线复制和无限 的在线传输。在线复制肆无忌惮,且规模庞大。尽管人们为阻止它付出了努力, 但文件分享仍在继续。在2002年1月的一周时间里,苹果电脑音乐粉丝就复制了 100万份文件分享软件LimeWire。在这个新的在线世界里,任何能被复制的东 西都会被免费复制。
但当一些东西变得免费且无处不在时,它就会翻盘。当夜间电灯刚出现时, 穷人们在点普通的蜡烛6当电力变得无处不在,接近免费时,电灯变得廉价,晚 餐的蜡烛则成为奢侈的标志。
在这个无限复制的过度饱和的数字在线宇宙里,价值轴心也翻盘了。在工业时 代,复制品通常要隨件更有价值(谁会想要麵房臟一h “原始”型雜?)
如今,在充裕、免费复制品的勇敢新世界里,复制品价值下降,最终一文不 值。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那些无法被复制的东西。在本世纪剩下的儿十年里, 人们将着力搜索所有不能被复制的东西,所有除复制品之外的不一样的东西。复 制已死,非复制万岁!
2006年3月1日
WOULD YOU PAY FOR SEARCH? 搜索付费,你愿意吗?
如果搜索收费,你愿意付多少钱?来假设一下存在另一个没有免费搜索的世 界——我们的未来可能也会如此。使用谷歌、Bing或者其他任何搜索引擎都要 付费,如果这样,你愿意付多少钱呢?
我愿意每年最多支付500美元,搜索引擎对我来说就是如此宝贵。你呢? 去年,密歇根大学的三位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个小实验,想看看是否能确定有 多少普通人愿意为搜索付费。他们的试验方法是,在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里请 学生回答在谷歌搜索上提出的问题,而学生们只能通过图书馆资料来作答。他们 计算了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冋答问题所花的时间,平均为22分钟。而用谷歌搜 索回答同样的问题,平均耗费时间为7分钟,比前者少15分钟。假使全美平均收 入为每小时22美元,那么每次搜索就能节省1.37美元。
几个月前,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加入了一个关键事实,让这一计 算更为精确。在关于Web2.0的一次谈话中,他提到谷歌的普通用户(通过返冋 的cookies等进行判断),平均每天每人只进行一次搜索。显然,我并非如此。但 是也有人好几周才使用一次谷歌,例如我母亲,我频繁的谷歌使用次数就被他们 抵消了。由于现在问问题成本低,所以我们问的问题更多;对于这一事实,瓦里
安又进一#进行计算以加以校正。因此,把这一因素也纳入考量后,瓦里安就算 出,搜索平均每天为普通用户节省了3.75分钟。因此,免费搜索的价值约为每年 500美元左右。我们甚至可以将其四舍五入为每天1美元。
如果必须付费,那么大多数人愿意每天为搜索支付1美元吗?可能吧。他们 或许也会选择另一种支付方式,每次搜索1美元。
对于其他免费服务,我们也可以提出同样的问题。如果维基百科不免费,你 愿意为之花多少钱?由于维基百科的条目常常出现在谷歌搜索返回结果的顶部, 因此这个问题很难和搜索弓丨擎付费的问题分开来看。但理论上,我至少愿意以订 阅《纽约时报》或《经济学人》的费用来订阅维基百科,也就是每年几百美元, 或每月15美元。我们可以通过估算没有维基百科冋答问题所需要的时间,来确 定其价格。
谷歌地图或Yelp也是如此。通过其他途径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获得相同的服 务?它们每天大概帮我节省几个小时。差别太大了,如果要用别的方式来做相同 的事,那我根本就做不到。
这是免费网络的一大好处。它使一些商品的获取成本变得如此低廉^如答 案、百科知识、方向指示、天气预报和建议——于是我们用他们做更多的事情, 乃至创造出全新的活动领域。量变产生质变。比起这种问答模式出现之前,我们 现在问出的问题多得多。你有没有想过,在搜索引擎出现之前,这些问题都在哪 儿呢?我们以前甚至都懒得去问这些问题。
现在呢,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问问题。通过乘法算出1.3亿谷歌用户总共所节 省的时间,瓦里安得出了这项新活动的重置成本——即如果没有谷歌,做同样的 事情所需要的成本每年650亿美元。他称这65CM乙美元为谷歌带来的价值。
但是,如果谷歌以后想要部分或全部捕获这部分价值,如果谷歌、微软、雅 虎、Yelp和其他互联网企业也开始让它们的服务收费。那么整个用户群就需要支 付大约65(M乙美元的费用。我们得为每天享用的1美元好处付费。
我认为,零价格产品和服务不会消失。它们始终会存在,且可能会依靠干 扰我们注意力的广告或其他类似策略作为收入来源。但我想,付费版搜索引擎 或许比免费版要好得多,它在未来将会成为一种选择。而据我猜测,付费搜 索、付费维基百科、付费地图以及付费推荐的价格,将会接近其重置价格—— 约每天1美元。
而最近,经济学家迈克尔?考克斯(Michael Cox)调查自己的学生后报告 称,他们不会为了 100万美元而放弃互联网。
2011年4月26日
CITIES ARE IMMORTAL: COMPANIES DIE 城市不朽,公司终殆
所有公司都难逃一死;所有城市都近乎不朽。
同为网络系统,城市和公司的命运各不相同。网络系统的基本形式有两种: 有机体或生态系统。公司似有机体,而城市似生态系统。
所有有机体(和公司)都遵循多种通用成长法则。生物以相同的方式变 老,无论它们是小动物、大动物、海星、细菌或细胞。它们都有着类似的代谢 速率和类似的能量分配规律。所有生态系统(和城市)也都遵循通用法则。它 们以相似的方式进化并使自身规模化——不管它们是森林、牧场、珊瑚礁、草 地还是村庄。
圣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的杰夫?韦斯特(Geoff West)用大量 数据证明这些通用、预测性的生命法则存在。比如,有机体规模增长遵循3/4法 则。它们的体积每增大一倍,在其他方面的增长幅度都会不足一倍,即0.7难。 有机体越大,其增长速度越慢。大象和老鼠在各自生命周期中的心跳数相同,但 大象心跳得更慢。
相反,生态系统和城市的扩张速度要大于一倍,往往为1.15倍。城市的财 富、犯罪、交通、专利、污染、疾病、基础设施的人均值都会以每年15%的速率
增长。城市越大,其增长越快。
指数增长小于1倍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终将走向停滞的S型曲线。所有有机体 和公司最终都将停滞并死亡。指数增长大于1倍则会带来看似无限增长的曲棍球 杆曲线。所有城市都会不断壮大。正如韦斯特所说的:即便在一个城市里投下一 颗原子弹,30年后它还会重新欣欣向荣起来。
杰夫?韦斯特在“恒今对话”中无法回答的问题是:
互联网更像一家公司还是一座城市?.
我敢肯定它更像一座城市。
在我看来,有机体和生态系统、公司和城市之间发展的区别在于,生态系统 和城市都是进化而非成长。成长总是自我限制,而进化则没有限制。进化是无限 的游戏;它会不断从内重造自身,因此其增长不可能被追赶上或陷入停滞。
另一个现在也无法作答的问题是:怎样让公司变得更像城市?
韦斯特对此的答案是:引入疯子!疯子遍布于城市中。你不能甩掉他们,但 他们是让进化继续下去的人。公司会甩掉疯子,这从长期上阻止了公司自身的进 化。但我并不赞成这种疯子论。我认为公司的既定边界阻止了其进化——边界太 过封闭,太过有限。城市则正相反,城市边界模糊、联系不紧密、可渗透且没有 中心,因此能在不改变其本质的情况下持续转变。
这也是我认为边界模糊、无中心的互联网会进化并永生的原因。或者可以这 么说,互联网至少能像城市一样长久存在。
2011年7月26日
EVERYTHING, TOO CHEAPLY METERID 当一切便宜到可忽略不计
克里斯?安德森在研究经济富裕的后果时,再次谈到了在1954年,原子 能委员会①(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主席刘易斯?斯特劳斯(Lewis Strauss)经常抱怨的:“总有一天,核能将会变得便宜到可以忽略不计。”
和大多数流行的名言一样,它背后还有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当克里斯?安德 森调査“便宜到可以忽略不计”这句话的背景和历史时,他被提醒说,“便宜到 可以忽略不计”并不意味着电力应该是免费的。只是说计董的费用将超过电力的 成本。但是,如果刘易斯?斯特劳斯是正确的呢?至少对电力而言。如果它是免 费的会发生什么呢?
我朋友在屋顶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板,这在某种情况下就是“便宜到可以 忽略不计”。在阳光充足的日子里,他们的电力过剩,往往超出了需求。所以 这个发电冗余的装置,让它们的电表往回走。在这种情况下,你来测测看!正 如安德森所指出的,我们使用的带宽和数据存储往往是向廉价的电力看齐的。 它仅仅是一种我们不重视的廉价工具。也许有一天,我们甚至可以创建和上传 更多的比特,比我们下载的还要多。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每比特数据 需要支付多少钱,因为它是一个小数目。而每比特的费用持续下降会鼓励着我
们更多的使用它。
但我从“便宜到可忽略不计”中得到了不同的教训。
终究,计量(测量)电力在某种程度来说甚至比免费电力更便宜。所有的太 阳能电池板监测和计算着它们的免费电力。因为监测信息是如此便宜,以至于它 变得越来越便宜,直到没有理由不去计量一切事物。先说清楚:以前使用“计 量” 一词意味着监测和收费。电力公司监测使用情况,这样他们就可以从中收取 费用。但在富裕的新经济里,在不收费的前提下来监测使用情况,也完全可以从 中提取出新的价值来。
在知道主机正在监测(计量)我的使用记录的前提下,我可以得到免费邮 箱、免费存储空间、免费的照片处理工具、免费家谱共享、免费电话服务、免费 用Twitter发送服务、免费……几乎任何免费的东西。
监测一切——所有物质流动、所有能量流动、所有人员流动、所有注意力流 动^所创建的数据流。这些数据十分庞大,即便没有海洋般浩大,也有河流般 巨大。产生这种元数据洪流的部分动因在于,带宽和计算机周期的成本本身就是 “便宜到可不去计量”。但事实上,如果我们的意思是只管去计量和监测,元数据 应该是“便宜到不能不去计量”。随着比特成本的下降,测量任何比特元数据的 价值似乎都会增加。
乍看之下,有一个担心:所有可用的传感器传来的数据接踵而至,如果让其 全天候运行只会把我们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保存每一封电子由P件、每一个浏览 过的网页、每一个按键,这有什么样的价值呢?我们已经从疯狂的自我追踪者和 生命日志记录者中学到的一件事是:当无处不在的监测的价值在刚开始似乎为零 时,这些琐碎行为的数据流,往往后来成为最有价值的数据流。你每天晚上都要 睡觉的模式现在看起来毫无价值。但在未来,如果一些新的疾病来困扰你的睡 眠,它们就可能会形成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基准线。同样,在商业行为里,对普通 客户行为的大量记录现在看起来似乎是一个麻烦,但在未来的产品和服务上,很 有可能会成为推动创新和辨别失败的基础。
想象这是一个任何一组历史数据都可以提供给你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最 想从历史里得到的数据流。这样一座宝库,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出于这个原因, 监控一t刀将成为家常便饭。便宜的计量数据,事实上,是自由经济的助推器。计 量是一种注意力。人们用使用产品和服务的元数据换取免费的产品和服务。关于 免费东西的数据,现在比免费的东西本身更有价值。
谷歌和Web 2.0公司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计量能计量的一切,因为事物的 数据比事物本身更有价值。他们买卖的是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力(一种元数据类 型)。你可以下结论说,从计量中衍生出来的价值是自由经济存在的根源所在。 因为有那么多事物可便宜地被计量了,我们就有了数不尽的自由。
从长远来看,没有什么是不能通过计量而更有价值的。(在这个递归的世界 里,甚至连测量都不是“便宜到可忽略不计”的。因此,测量计量仪表是一个不 错的战略。)我们正在迅速创造新的传感器,让它变得更廉价、更准确、更具连 续性,来计量所有层面的所有事情:地理位置、速度、消费、健康、健身、可修 复性、连接、性能、休息、充电和其他上百万种事物。在这种新环境中,解析和 提炼这个有意义模式的技能将极为重要并受到热切追捧。谁能控制这种测量信息 的闸口,谁就是胜者。
货品和服务的流动,为第一维的全球经济奠定了基础。数据流是第二维。我 们正在走向一个建立在数据的数据或元数据上的经济。在这之后,我们的经济还 会建立在对注意力的注意力上。
在这种经济环境中,剧烈的变革也会便宜的计量。毕竟,一比特仅仅是一个 等待被测量的差异。
2008年9月15曰
①此处指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这是美国国会在二以后立法设立的政府机构,目的是提倡、管理原子 能在科学及科技上的和平用途。杜ft□总统在1946^8月1曰签署了将军方对核能的掌控权转移 到上述文官机构的194碎原子能法案,这个法案在1947年元旦生效。(来源:维基百科)
FEATURE, PRODUCT, COMPANY 特点、产品、公司
当创业者有了一个想法,想从风险投资家那里获得投资的时候,风投会问自 己几个问题。其中有一个便是:这个想法是一个特点、一个产品还是一家公司? 作为一个消费者,我发现自己也会问同样的问题,但是我希望得到的回答却 与创业者恰恰相反。
风投和创业者想要知道这个创新将会处在“特点-产品-公司”这个阶梯上 的哪一层。这个创新也许新奇、有用、人人渴望并且能够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 地。但是这个创新会有多大?是否能够自行运转?它是不是大到可以当成一个产 品销售,并且能够自给自足?这个产品是不是大到可以维持一家公司的运转并且 负担得起这个组织需要的固定支出?也许这个发明只是一个简单的小想法,在现 有的产品上增加一个特点。或者,即使这个发明能够自行成为一个产品,它也许 并不能够支撑一家独立的公司,而更应该成为一家现有公司的一部分。
大多数创业者,特别是那些刚刚起步的创业家,都想围绕他们成功的创意创 立一家公司。大多数风投则希望投资一家公司,而不仅仅是一个特点。特点总是 容易被现有的竞争对手模仿。
这就是Twitter?刚出现的时候投资者问的问题:这是一个特点、产品还是一
家公司?虽然它现在已经获得了成功,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仍不甚明朗。地理位 置定位技术是一个特点、一个产品还是一家公司?在计算技术的历史上,有数不 尽的例子,我们把特点当作产品和公司,但到最后我们发现这些仅仅都是特点而 已。小公司卖的Photoshop插件最后成为软件出厂时自带的功能;早期生产的导 航设备最后成为汽车的内置功能;而广告监测的服务内建到了搜索引擎当中。
对于发明者来说,这些并不是最坏的结果,但却激励着大多数创造者把自己 的想法上升到“特点-产品-公司”阶梯中公司的位置。
问题是,消费者要的东西却正好相反。作为一个用户,我不希望和另外一家 公司或者另一个产品打交道。理想状态中,酷的新玩意儿会作为一个新也功能, 添加到我已经在使用的东西上面。我不想去另外一个网站,重新注册,记住新密 码,学习新的操作,安装另夕卜个设备,随身携带更多的东西,另外一个求助热 线号码,下载另外一个应用,安装另外一个引擎,记得访问另一个网站。理论上 说,正在使用的旧服务可以更简单、也许更好地带领我进入新的服务和产品。
我完全明白膨胀的代价,我也知道抄袭创新要受到惩罚,但是姑且不论这些 负面因素,我要的是特点而已,并不是产品和公司。
顾客想要的 发明者想要的
说实话,就连特点也太大了。我想要完全不意识到特点的存在,让它们从我 的感觉中消失。我要的只是功能性的利益点。我不想要更多的公司。
这中间的张力将会一直存在:创造者希望他们的特点可以成长为产品或者更 多,但是消费者希望产品缩减成特点或者更少。这就是技术元素的现实!
2011年3月16日
FKEECONOMY 免费经济
在新经济中,免费是个热门话题。但是关于免费经济,还有另外一个方面。 那就是经济中被称为“免费经济”的部分。免费经济主要运行在实体世界中。在 免费经济中,所有的事物均是免费^货币,特别是利润,是被明令禁止的。
长久以来,远离货币经济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探索。 在几个世纪以前的英格兰,自称“真正的平等派”(True Levellers )的掘土派 (Digger)便劝诫过人们,经济要平均分配。而在美国的历史画卷里,亨利?戴 维?梭罗? ( Henry David Thoreau )在1850年代中独自将免费经济付诸实践。 1960年代,嬉皮士们成群结队地成为免费经济的成员。大约从10年前幵始,火 人节(Burning Man)成为了数字一代大规模施行无货币生存的先锋。火人节的 中心黑岩城奉行礼品经济,基本上把货币排除在夕f~不过,那笔可观的入场费 还是要交的。
最近还出现了其他三种礼品经济。
其一便是非常活跃的“免费循环”社区。在“免费循环”运营的网站上, 用户可以为某样免费的东西或者服务打免费广告。他们也会使用Craigslis^的 “免费”版块。无论是贪婪的吝啬鬼,还是在哲学上的共产主义者,无论是主张 不用工作的激进派,还是自由的信仰者,任何人都可以从那里免费得到东西。通 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找到能用的好东西,也可以把这些能用的好东西送出去 (而不是扔掉)。这种感觉着实不错。
另外一种被称作“纯免费主义者”。和纯素食主义者有点类仰1,纯免费主义 者追求的,是一种简单生活在地球上的单纯生活方式。纯免费主义者当然对环境 有利,但他们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尝试仅使用免费的东西。和只放弃购买商品 不同,他们还鼓励三种行为。而对于我来说,这三种行为在我年轻时就已经耳熟 能详了 :即自愿失业(吃闲饭)、免费乘车(搭便车)、和废物回收(用废品)。 为了推行这种理念,他们的网站上写着:
利益的驱使蒙蔽了对道德的思考;庞大复杂的生产体系使得我们购买的所有产品 都能对我们产生不良影响,而其中大部分,我们永远无从得知——纯免费主义便是对 这样一种经济体系的全面抵抗。为此,我们不会为了避免购买某家不良公司的产品而 转去支持它的同党,我们尽最大可能避免购买任何物品。
純免费主义者相信,住房是一項权利,而不是特权。和纯免费主义者们认为 “朱门酒肉臭”的同时尚有人忍受饥俄是暴行一样,我们同样为“路有冻死骨”的 同时尚有房屋被封存和闲置——仅仅因为那些地主和城市管理者们无法令其作为住 房盈利——而出离愤怒。
不幸的是,纯免费主义者却和另外一种十分暴利的免费行为联系了起来—— 拾荒。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垃圾桶里确实有各式各样的好东西,但它们绝不会 为你在平常的社交圈子里贏得任何地位。
最近,“免费世界”里面兴起了另夕卜一个新团体。它便是“免费经济' 免费 经济的成员们提倡少用货币甚至淘汰货币。他们针对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还有 “货币主义”。
我曾一度认为,“没有货币的世界”是我这辈子听说过的最最荒唐、最最 天真的想法。但是,我却一直在慢慢思索十年前,我在经营《连线》时,迈克 尔?戈尔博哈勃(Michael Golbhaber)发表的一篇文章。他假设出了一种拋开
货币,运行于注意力之上的经济。粗看起来,这种经济彳以乎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 想。但我却越来越将其看作是一种可行的未来图景。
对于某些人来说,没有货币的经济还是很遥远的事情。但我觉得,他们还 没有为注意力经济所带来的古怪和不公做好准备。英国的马克?博伊尔(Mark Boyle)曾经在互联网业工作,他计划从英国的布里斯托尔(Bristol)步行前去 印度,去甘地的出生地。在路上,他不会使用,甚至不会携带任何钱财。博伊尔
打算通过乞讨来穿越几个大洲,但他还给自己设下了一项额外的挑战 ^个子
儿都不要。他需要的只是食物、住所和交通。
根据Treehugger网站的报道,博伊尔说:“五六年前,我还在学习经济学的 时候,就(对这事情)感兴趣了。我们积攒的财富越多,我们社会就距离崩溃越 近。”
博伊尔从2008年1月开始了自己的行程。他希望能够利用自己和平、平等、 公正的信息来说服他人,特别是那些并不拥有很多的人,来换取到支持。不带 钱行走,博伊尔并不是头一个。“和平朝圣者” (Peace Pilgrim )为了传播和平理 念,没用任何金钱,依靠陌生人的赠与,用了28年徒步遍游了美国7次。
在印度这样的地方,乞讨随处可见。在尝试将礼品经济引入那里时,博伊尔 遇到的最大挑战,是让人们相信,他是一个免费经济学家,而不是吃白饭的。
在思考免费的经济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免费不是治疗资本主义_ 的灵丹妙药——无论它是礼品经济、还是开源运动、抑或是免费复制品的数字 流。尽管关于免费,有许多美好的事情,但免费并不完美,它有太多的缺点需要 通过其他的方式抵消。
有一位不知名的作者,来自旧金山的当代掘土派公社,是礼品经济在1960 年代末和1970年代于加州兴盛时的参与者。他在1978年的一份免费的前卫报纸 上,敏锐地洞察到了免费经济的本质。
免费并不是整个宇宙的终点,它只是一种拙劣而又顺手的手段,好在免费中赤裸
裸地捎带进去某些东西。在萨里和旧金山之外,免费从来没有流行过。而且据我所
知,免费可能需要在一种高度特殊的环境下才能产生效果。因为解决这个世界上各种 各样病症的方案还有>?艮多,每种方案都具有同样的潜力,而且每种方案都有自己的优 点和缺点。免费得用对时机。在不能理解免费,或者免费没有作用的地方,一根筋地 要免费下去,那就是大错特错。这就和对免费实践有偏见而不尝试免费也是错误一 样。打个比方,在摩洛哥的丹吉尔开家免费的粥铺,可能会招致当地所有开粥铺的不 满,最后落得个人人喊打的下场。但开一家薄利多销的粥铺,反而有可能大发一笔。 地利不可缺,相反,你还要对其充分了解。你必须知道你能通过什么方式成功,同时 也要知道哪种策略最有效果,对症下药才有疗效。
免费拥有的社会公义方面,是免费运动的一部分,但也仅仅是一部分。更重 要的是,在任何经济中,免费都永远只是一个备选方案。免费是一样工具好 钢要用在刀刃上,任何工具都是如此。数字世界里的免费永远都只是一条路径, 要运用好它,必须连同环境中的其他的选项一起考虑。
2008年2月7日
①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美国超验主义作家,著有《瓦尔登湖》。
②大型免费分类广告网站,网站地址:http : //g
THE BOTTOM IS NOT ENOUGH 只从底部出发还不够
我在《失控》一书中,为自底向上系统的巨大力量而欢呼。书中讲到了聪明 的群氓a)、蜂群思维、网络力量、业余达人<2)、去中心化网络、网络效应以及协 同工作。20年前《失控》列出了广泛而翔实的实例,证明去中心化的失控系统 在生物学、技术和文化领域所能取得的非凡成就。20年后,我仍然醉心于新兴 的自底向上系统尚未开发的潜力。
然而在我衷心支持的过程中,我一直试图收敛自己对底部的赞美之词,因 为我相信,就我们真正想要的而言,只从底部出发还不够。要得到最好的结 果,我们也需要一些自顶向下的智能。我一直主张这个略有差别的观点。既然 时下众包③和社交网络十分流行,还是值得重提一下:只从底部出发还不够。 你也需要一点自顶向下。
每一个自底向上的众包蜂群思维都需要一些自顶向下的控制,究其原因是由 于时间。底部运行在与我们的即时性文化不同的时间尺度上。
下面谈谈我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我首先称自己为编辑,其次才是作家。 我认为编辑的自顶向下的职能——选取、修改、指导、征求、塑造和引导大众反 馈一一对于追求卓越至关重要。在互联网最早出现的时候,当时《连线》杂志开
创了最早的一家商业内容网站,一个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是:编辑究竟该有多 大的影响力?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灵活型组织<3>的铁杆拥护者如我的朋友 霍华德?莱茵戈德⑤(Howard Rheingold )(我们聘请他监管《连线》杂志的 在线内容网站Hotwire)支持“去编辑化的众包”。我则站在编辑的一边。
霍华德站在当时最激进信仰的最前沿,即内容能够完全从业余爱好者和受众 的集体行动中组织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能组织出很多好东西,这点我毫不怀疑。 但在我看来,众包内容不过是开始。我当时并且现在仍相信,编辑的角色——或 者说中间人、PSL (出版商、电影制片公司、唱片公司)一并不会消失。我认 为,通过在底层工作之上增加一个温和、聪明的编辑选择,结果将会好得多。霍 华德认为只需依靠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大量激情和写作意愿的人们,我们能更快 地实现这一目标。现在我们称这些人为博客写手。
我的观点是出版商的角色将发生彻底变化,但是对某种自顶向下的选择和 引导的需求只会增值。随着内容董的扩充,对其加以一定明智引导和选择,会 让某些人觉得非常值得。大多数未经编辑的业余作品对我来说没什么意思,也 不够可靠。
十年后,维基百科反驳了这种观念,并且展示了在全无编辑的情况下,底层 能运转得有多好。看到这,没人比我更震惊了。霍华德是对的。不管怎样,如今 的维基百科代表了自底向上的力量、分散化无编辑知识的顶点、失控的善果,以 及声名不佳的蜂群思维。维基百科并不是唯一的蜂群思维。大网络本身以及其他 集合体如粉丝群、参与投票的受众、链接聚合者、舆论过滤器、幵源社区等,都 沐浴在方兴未艾的松散相连的社区行为大潮中。
但是如果我们实事求是地用心观察的话,用不了多久就能发现,这些创新没 有一个是纯粹的蜂群思维,而所谓的灵活组织机构的典范——维基百科一本身 也远非严格意义的自底向上。事实上,对维基百科的过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 核心有一个精英层(大多数人可能还是头一次听说这件事),原来有一个远比其 最初表象深思熟虑得多的自顶向下的设计管理在发挥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维基百
科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大获成功的原因。
时间是灵活性组织所需而我们又少得可怜的东西。纯粹地道的达尔文主义 的主要缺陷是,它发生在生物学时间里,这需要亿万年。在互联网时间里,谁 有亿万年时间可以等?没人。这就是吉米?威尔斯(Jimmy Wales)发挥作用 的地方。
维基百科的老大吉米?威尔斯与新兴的志愿者编辑联盟一道,开创了让维基 百科在短短几年就变得比完全傻瓜式的自底向上进化更加聪明的事业。与其绞尽 脑汁地设计滴水不漏、自底向上的条条框框来防止不断骚扰的破坏分子搞乱文 章,超级管理员威尔斯宁愿采用其精英编辑的建议单方面屏蔽他<门。这些“网络 小白”?(troll)到底是麻烦还是无害,人类编辑对此的辨别力比任何规则都强 得多。这省掉了浪费在调整和优化新的反“小白”系统上的好几年时间。
记住底部本质上有多愚蠢很重要。生物自然选择中的首席设计师是死亡。死 亡驱动了进化选择。死亡是一个二进制字节。要么关闭要么打开。有什么比这更 笨?因此,进化的蜂群思维是由单字节智能所驱动。这就是为什么它花了几百万 年才做了这么多事的原因。
我们对一个纯蜂群思维的出现有点过于迫不及待了。我们最好的技术系统上 留下了这样一个事实印记?.我们已将智能设计引入其中。这是我们插入其中的自 顶向下控制,目的是加快和引导系统向我们的目标前进。包括维基百科在内的每 一个成功的技术系统都在其中融入了智能设计。
唯一新鲜的地方是:我们在以前从未能制造出像互联网一样内含如此多“蜂 群”的系统。以前,技术基本#全是控制或全是设计。如今它能同时包含设计和 非设计(或者说蜂群思维)。事实上,Web2.0商业首先是探索将设计和蜂群思维 以无数种排列组合在一起的所有方法的第一步。我们正在以几百种组合拨动着这 个转盘:
1) 笨作者,聪明的过滤器,没有编辑。
2) 聪明的作者,笨过滤器,没有编辑。
3) 聪明的编辑,聪明的过滤器,没有作者。
......无穷无尽。
如今令人兴奋的前沿领域是我们能把失控性创造和各种层次的自顶向下控制 融合在一起的无数种方法。我们正在冲进一个此前从未得入、膨胀中的可能性空 间。这是“没有谁比谁更聪明”的第五维度。简言之,一个一再浮现但依旧值得 探讨的洞见是:如果我们里外对调,让受众/消费者掌权,会发生什么事?就像 克莱?舍基? (Clay Shirky )所写的:大家都来了!但纯粹的傻瓜群体是在整个 可能性浩餘星海中最容易的、也许是最没意思的新空间。更有影响力和更不为人 知的,是所有人和某些人的其他许多组合。
这颇费了些时间,但我们应该已经明白了尽管需要自顶向下,但并不需要太 多。编辑工作和专业性就像维他命。你并不需要太多,即便是个大个子也只需微 量,太多了反而有毒,或者只是随小便排出去了。然而智能控制的正确剂量将賦 予呆傻的蜂群思维以活力。
不过,如果蜂群思维如此愚蠢,又何必在意它呢?
因为尽管它很愚蠢,它又足够聪明。
更重要的是,蜂群思维的蠢笨创造了智能设计能大显身手的原料。如果我 们只听蜂群思维的,那一定很傻。但如果我们完全忽略蜂群思维,这样甚至会 更傻。
然而,由于蜂群思维在一个不同的时间尺度下以一种更慢的节奏运转,便出 现了一个底部的底部。我希望我们能意识到,规模再大的自底向上努力也只能让 我们取得部分成功——至少在人类时间是这样。李百科全书领域,我们想要的是 完全可靠的文章,它们得是世上最具权威性、最便于理解的和最新的文章。我们 想要相关联、低信噪比@的新闻。我们想要公正全面且始终如一的研究报告。我 们要的是专业性。
在根本没有专家的情况下,我们不大可能达到我们想要的那种专业性水平。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人都不应感到惊讶,从长远来看,越来越多的设计、控制 和结构将被叠加到维基百科中。(公民百科?是它未来的一种可能走向)我猜在 50年后,相当一部分维基百科的文章都将拥冇受控的编辑工作、同行评审、验 证锁、验证证书等。这对我们读者来说都是好事。
我知道这有点另类,但是维基百科模式可能并不太适合用来写宇宙百科。其 它用于创建教科书、物种条目和一个搜索引擎的维基项目都还没有取得成功。也 许文章的长度碰巧是适合聪明群体的长度,也许一本书正是错误的长度。我们终 究会明白的。
然而,即使2006年维基百科的流程被证明不是设计教科书、或创办所有物 种的百科全书或分发新闻的最佳办法,2056年维基百科的流程也许就是了,那 时维基百科的设计会比现在多得多。现在就说改进的编辑辅助性蜂群思维将写出 数量大大超出当今任何人想象的教科书、数据库和报纸,这一观点可能同样有挫 离经叛道。
我是这样总结的:自底向上的蜂群思维将让我们永远向似乎不可能的目标前 进,甚至更为激进。从这方面来说,它会不断地震惊我们。只要有足够时间,愚 笨的东西也能变得比我们想象的聪明。
与此同时,自底向上的蜂群思维绝不会让我们实现最终目标。我们太没有耐 心。因此我们加上了设计和自顶向下的控制以奔向我们想要去到的地方。
我们所保有的系统将是杂交造物。它们会有一个点对点世代的强大根源,嫁 接在高度精致的控制功能品系之下。用户制造内容和众包创新结实稳固的基础将 会激发出少许领导敏捷性。百分之百全由聪明群氓出演或聪明精英出演的戏剧将 非常罕见。
在网络经济中,真正的商业和组织艺术不在于控制包括“每个人”的群体 (这个简单!),而是在最佳时间为每一个利基市场找到底层和顶层的最佳组合。 控制-非控制的组合将随系统长大和成熟而发生改变。
从我们开始的地方来评判,驾驭蜂群思维的愚笨力量将永远带领我们到达比 我们梦想所能达到的更远的地方。从我们希望终结的地方来评判,蜂群思维还不
够,我们需要另外的自顶向下的推动。
既然我们只是在开始的开始,眼下就只有蜂群思维了。
2008年2月12日
①#群tT —词来自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 1841—1931)的著名作品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就是聚集起来的表现为同质均一心理意识的人类群体。
②《业余时刻> (The Original Hour)是194印牟甶电台节目改编而来的业余爱好者才艺表演电视节 目,它是后来(明日之星》、《美国偶像》、(美国达人 >、《英国达人>等电祖M人秀节目的先袓。
③众包(crowdsourcing)是互联网带来的一种新的分布式问题解决和生产横式。《连线》杂志记者 JeffHoweS^2006年6月刊首次推出这一概念,用来描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企业利用互联 网来将工作分配出去、发现创意或解决技术问题。
④灵活组织机构(Adhocracy)是由领导学专家沃伦?本尼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并由未来学 家埃尔文?托夫勒使其普及。灵活组织机构一词本身其实就是官僚主义的反义词。所谓灵活组织 机构就是提倡坦织机构中据弃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的传统管理模式,而代之以人尽其用的更为自由 見构鮮说。(撕来源:互动百科)
⑤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d, 1947—):作家、编辑、评论家、?虚拟社区11概念提出 者。著有(虚拟社区)(The Virtual Community,1993)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1991 )。《全 球评论>(The Whote Earth Revjeiv)与《干年全球目录》(Millennium WholeEarth Catetog)的编 辑,以及《明天》杂志的专栏作家。
⑥Trol丨是北欧神话里一种长祖丑M、爱做恶作剧的巨怪,这里指在维基百科上骚扰捣乱的网络小白。
⑦克莱?舍基(Clay Shirky)(1964-):研究互联网技术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美国作家、顾问和老 师,其著作(未来是湿的>和<认知盈余》已弓I入中国。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