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

_2 克里希那穆提(印)
请仔细地听我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为缺少了美德,你的禅定跟真实生活就分家了——即使你打坐的姿态正确无误,而且终生都致力于禅定,你的视野也不可能超过你的鼻子,这么一来你所做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因此,了解自己,毫无拣择地觉察自己,不去诠释自我的活动,而只是观察念头的来龙去脉,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的观察是在累积一些东西——譬如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达成什么,等等——那么就不是在观察心念活动了。因此我们必须如实观察,并且要看见当下心中的真相。如果带着成见去看当下的真相,就会产生我应该怎么样、我不该怎么样的反应,如此一来,心中的真相就被障蔽住了。这样你什么也领悟不到了。
一月二十九日 富有创造性的空寂
你能不能静静地聆听,就像大地承接种子一般,然后看看自己的心能不能安静下来?心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投射及活动,才能安静下来。不是偶尔安静一下,而是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天都能自然地保持安静,然后你就会发现答案是什么。富有创造性的空寂并不是一种可以培养的境界,它会在没有邀约的情况下暗自降临。只有处在这种境界里,才能得到更新和改革。
一月三十日 你就是世界
正确的思想必须奠基在自我了解之上。若是不了解自己,你的思想不可能有基础;缺少了自我认识,思想不可能真确。
你和外在世界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存有,各自有自己的问题;其实你就是这个世界,你的问题正是世界的问题。你也许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展出了某种倾向,但基本上你和别人并没有什么差异。我们的内在活动都十分类似,我们都受到贪婪、不当的意志、恐惧及野心等的驱策。我们的信念、渴望和期待都有共同的背景。我们是一体的,但我们往往被政治、经济及各种偏见分割成四分五裂的情况。伤害别人等于在摧毁自己。你便是这整体的核心,若是不了解自己,就无法认识实相了。
我们在理智上都知道万物是一体的,但我们把这种认识和真实的情感区隔开了,因此永远也无法领悟这不凡的境界。
一月三十一日 关系就是一面镜子
自我认识不需要按照任何公式来进行。或许你可以透过心理学家或心理分析师来发现自己,但这并不是自我认识。在关系互动的过程中对自己保持觉察,就能在每个当下看到自己的真相。关系犹如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自己。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无法在关系中去看自己,因为我们会立刻对我们所看到的东西产生批判和辩解。我们会批判、评估、比较、否定和接纳,等等,但从不观察眼前的真相是什么,因为对大部分的人而言,这是最难做到的一件事,然而这正是自我认识的开始。如果能透过这面不可思议的镜子来看自己,而且是毫不扭曲地看到自己的真相,其中只有觉知而没有谴责、批判或衡量——在看的时候心里怀着高度的兴趣——那么你就会发现心自有能力解脱一切的局限,然后心就能发现超越思想的境界。
不论你有多少学问或思想,你的心永远是受限的。一颗受限的心无论扩张到什么程度,仍然在思想的局限之内。因此,解脱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状态。
二 月 变成·信仰·行动·善与恶
二月一日 “变成”就是一种竞争
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变成”的过程。假设我很穷,便自然会朝着致富的目标前进。如果我很丑,就会想变得美丽一点。因此我的人生永远处在变成某种状态的过程里。然而不论我们想转变成任何一种境界或状态,里面都有责难、反应、定名和存档的活动。因此“变成”就是一种痛苦和竞争心态,不是吗?这是一场无止境的挣扎:我现在是这样,但我总想变成那样。
二月二日 “变成”就是不和谐
头脑产生了一种愉悦的想法,于是我们立刻想变成那个状态,然而这只是欲望的投射罢了。你不喜欢自己目前的状态,你想变成自己比较喜欢的另一种状态,但这份理想充其量只是一种自我投射。我们投射出来的状态看似相反,其实只是当下真相的延伸或稍加修正罢了。这份投射之中充满着矛盾,我们努力地想变成某个东西,但那个东西原本就是我们的一部分。你能不能认清这是头脑耍弄自己的一种把戏,其实你追求的只是自己的投射、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妄想。譬如你的内心有暴力倾向,于是你很努力地想变成一个非暴力的人,然而这非暴力的理想只是思想的投射罢了。
若是能察觉自己被头脑耍弄了,就会看到这份理想的虚假不实。追求某种幻觉一定会导致内心的不和谐。所有的变成活动、所有的自我冲突都是不和谐的。一旦察觉自己被头脑耍弄了,你的心自然会安住于当下的真相。能够摆脱所有的理想、较量、谴责及变成的活动,心智活动的整个结构就瓦解了,这时当下的真相会彻底转化。只要你为当下的真相冠上名称,头脑和当下的真相就会产生对待关系;若是没有定名的活动,当下的问题自然会消失,而凭着这份转化就能带来内心的和谐。
二月三日 粗钝的心能否变得敏感
请聆听这个问题背后的意义。假设我的心很粗钝,而我想变得敏感一点,那么这份想变得敏感的欲望,不就是一种粗钝的状态吗?请仔细地观察这一点。如果我发现自己是粗钝的,但并不想立刻改变这个状态,而只是在日常生活里去了解什么是粗钝 ——我吃东西时的贪婪模样,我对待别人的粗鲁态度,我的傲慢,我的一些粗俗的习惯和思想 ——那么这份观察的本身就会转化我当下的状态。同样的,假如我很愚钝,却告诉自己要变得聪明一点,那么这份努力的本身便是一种愚钝的形式,因此重点就在于了解愚钝是什么。其实不论怎么努力,我还是愚钝的;或许我能引用书本里的名言,复诵一些伟大智者的思想,但基本上我仍然是愚钝的。但如果能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有愚钝的表现 ——如何对待用人、邻居、穷人或富人,等等——那么这份觉知就会破解我们的愚钝。
二月四日 自我扩张的机会
阶级次第为自我膨胀带来了大好的机会。你也许渴望兄弟爱,但是一个追求卓越境界的人如何能体认兄弟爱呢?你也许会耻笑世俗的头衔,但是一个承认指导灵、救主或上师的人,不就是在抱持着世俗的态度吗?难道了解实相、体悟神性是必须落入阶级之分或修行位阶的吗?爱是没有界分的,你无法在缺少爱的情况下逐渐发展出爱,你只能毫无拣择地觉察自己没有在爱,然后才可能得到转化。处心积虑地营造出大师和弟子的阶级之分、救主与罪人的分别、开悟者与未开悟之人的差距,就是在否定爱。剥削者即被剥削的人,他永远会在黑暗的幻觉里寻找令他畅快的狩猎场。你为自己制造出了你和神或实相的区隔,因为你的心一直想得到安全感和确定性。这层区隔是无法借由宗教仪式、刻意的修炼或自我牺牲来弥合的;没有任何指导灵或上师能领你证入实相或瓦解这层区隔,因为区隔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
真正重要的是去了解心中不断在冲突的欲望,而这份了解只能透过自我认识和不断地觉察才会产生。
二月五日 超越所有的经验
你必须有高度的智慧、警觉性和不间断的觉知力,才能了解自己。如果你很坚决地想要消弭自我,你的自我就会被强化。当你说“我要消除掉这个东西”的那一刻,便落入了寻伺自我有没有被消弭的活动里,如此一来自我就被强化了。因此,自我如何才能超越它自己的经验呢?你会发现创造与自我的经验是无关的,只有当自我消失时,创造才会出现。创造不是一种自我投射,它跟心智活动无关,它是超越所有经验的。因此心有没有可能静止下来,不产生识别的活动,也不去经验什么,这样创造才可能发生 ——换句话说,自我的活动已经消失了。自我正是问题所在,不是吗?心智的任何一种活动,不论是正向或负向的,都是一种强化自我的经验,那么心智有没有可能不产生辨识的活动?
只有当心完全寂静时,这件事才可能发生。
二月六日 自我是什么?
追求个人的权力、地位、野心及权威等,都是不同形式的自我,因此重点就在了解这个自我。请容许我在这里提醒你们:你我必须是独立的个体,而非隶属于某个阶级、社会或风土人情的人。如此我们才能真的了解自己,并且有能力转化它,然后世界才能产生真正的变革。只要一落入组织结构,自我就会在其中寻找安全感。你我如果能在日常生活里真的去认识自己,真的去爱,那么这个世界所迫切需要的变革就会出现。
我所谓的自我,指的就是各种的概念、记忆、结论、经验、可以被道出或不能被道出的意图、想要或不想要的状态或无意识里所累积的各种记忆 ——包括种族的、团体的、个人的或宗族的历史。我们所追求的这一切都是自我,而自我可能投射成外在的行动或精神上的美德,还包括不断地想变得更好的竞争性在内。这整个过程便是自我的活动,我们必须面对它,才能了解它。
自我是个邪恶的东西,我刻意用“邪恶”这个词,是因为邪恶会造成界分。自我的活动无论看似多么高尚,其实都是孤立的,会造成界分的。这点我们都很清楚了。我们同时也清楚当自我消失的那一刻,不凡的境界就会出现,因为其中不再有吃力或费力的感觉。只有当爱出现时,这种情况才会发生。
二月七日 当爱出现时,自我就消失了
实相是无法被辨认出来的。若想让实相出现,那么所有的信念、知识、经验、美德以及对美德的追求,都必须消解掉。
一个刻意在追求美德的人是永远无法发现实相的,或许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然而他绝不是一个通透实相、彻底了悟的人。实相必须变成你的存在,方能通透它。一个有美德的人往往富有正义感,然而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是无法了悟实相的,因为美德对他而言只是一种自我包装或自我强化。他追求的永远是美德这个东西,只要他一说出“我不能贪婪”,就会经验到不贪婪的状态,如此一来他的自我就被强化了。所以淳朴才会变得这么重要,不只是物质上的淳朴,还包括知识和信仰上的淳朴。
一个拥有物质财富的人或是拥有丰富学养及信仰的人,永远无法发现光明是什么,他只会带来不幸和灾祸。但你我若是能认识自我的整个运作方式,我们就会了解什么是爱。我可以很确定地对你说,这是唯一能改造世界的方式。爱绝不是一种自我的活动,自我根本不认识爱。只要一说出“爱”这个字,你就会经验到它,于是真正的爱就不见了。当你真的体认到爱的时候,自我已经消失了。
二月八日 了解当下的真相
一个真的想了解人生的人,不会渴望拥有信仰。一个有爱的人是没有信仰的 ——他只是去爱就够了。消耗在心智活动里的人往往会有各种的信念,因为头脑总是不断地追寻安全感和保障。他永远在躲避危险,所以会不断地建立概念、信念和理想来保护自己。然而直接面对暴力会发生什么事?你会变成社会里的危险分子。心总是会预见危险,所以它说:“我十年后一定能达到非暴力的境界。”但这只是一种虚构罢了……了解当下的真相比制造出理想重要得多。
理想是虚构出来的,当下的真相却是真实的。若想了解当下的真相,必须具备敏捷而毫无偏见的心智。就因为我们不想面对和了解当下的真相,所以才发明了各种逃避的方式,然后又美其名为理想或信仰。只有看见虚构便是虚构,我们的心才能觉知到当下的真相。一个被虚构所困的人,永远也不可能发现真相是什么。因此我们必须去了解自己的关系、自己的观念,以及我们对自己所抱持的想法是什么。只有了解了虚假的东西之后,才能认识什么是真实。不先去除无明,不可能解脱,抱着一颗无明的心去追求解脱是徒劳无益的事。因此我们必须认清自己和人、事及观念之间的关系。心一旦认清什么是虚假,真实的东西就会出现,喜乐也会随之而至。
二月九日 信仰
信仰会不会带来热忱?热忱能不能不靠信仰来支撑,或者热忱是不是必要的?还是有另一种不同的能量、活力及动力?我们大部分的人都会热衷于某些事,我们对于参加演唱会、锻炼身体或出外野餐都十分热衷,我们的热情必须随时得到滋养,否则就会衰退,那时我们又得寻找另一个可以热衷的目标。那么有没有一种不需要靠信仰来支撑的能量或动力?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信仰吗?如果真的需要,理由是什么?眼前存在的山河、大地及阳光是不需要我们去信仰的,和太太吵架这件事也不需要信仰。我们更不需要去相信人生是充满痛苦和无尽野心的,因为这就是事实。只有当我们想逃避事实躲进幻觉里的时候,才需要信仰。
二月十日 被信仰所搅扰
你所信奉的宗教以及你对神的信仰,都是一种对眼前事实的逃避,因此这种形式的信仰并不是真正的精神修为。一个以不实手段残忍地剥削别人而致富的人,通常都信仰神。若是不假思索地信仰神,往往会产生怀疑、羡慕、狡猾与冷酷的心态,而我们能借着不诚实及狡猾的手段来认识神吗?收藏一堆的经书以及各种象征神的品,就代表你是真正的宗教人士吗?因此宗教并不是为了逃避事实,宗教修持乃是去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里的言行举止,譬如自己是如何对待佣人、妻子、孩子和邻居的。若是不了解自己跟邻居、社会、配偶及孩子的关系,你就会充满着各种困惑无明。处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心只会制造出更多的冲突与问题。一个总是在逃避真相,认不清关系中的事实的人,永远也无法发现神。被信仰所搅扰是不可能认识实相的,但心若是能了解它跟财物、人及概念的关系,就不会被关系制造出来的问题所困扰,也不会采取退缩的解决办法,它会去彻底了解爱是什么——这样的心就能体悟实相。
二月十一日 超越信仰
我们发现人生是丑陋、痛苦和悲哀的,于是就想找到一种理论、满足或可以依循的教条来解释人生的情境,如此一来我们就落入了解释、理论和文字障里。逐渐地,我们的信仰会变得越来越根深蒂固,无法动摇。其实在这些信仰和教条的背后,始终埋藏着一股对未知的恐惧,但我们从不去观察这份恐惧,我们只是不断地在逃避它。
信仰越是强烈,我们就越武断。
若是能检视我们对印度教或佛教等的信仰,就会发现信仰只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分裂。每一种教派、每一种信仰都有一连串的仪式,但这种强制性的仪式只会让人变得盲目和对立。因此一开始我们确实很想弄清楚什么是实相,我们很想知道人生的不幸、挣扎和痛苦到底有什么意义,但不久我们就落入到信仰、宗教仪式和各种的理论中。
信仰是腐败的,因为藏身于信仰和道德教条背后的自我,会借由这些东西来膨胀自己,壮大自己。我们总以为信仰某个东西就是一种精神修为,若是没有任何信仰,你可能会被视为无神论者而遭到社会的谴责。某一个社会可能会谴责那些信神的人,另一个社会却可能谴责那些不信神的人,其实这两者并没有差别。但宗教就这么演变成了一种跟信仰有关的事,而信仰又会对我们的心智产生影响,如此一来我们的心就永远也得不到自由了。但只有一颗自由的心才能发现实相或神是什么,这绝不是借由信仰而达成的,因为你的信仰只会投射出你所认为的神和实相。
二月十二日 信仰造成的隔阂
如果你信上帝而另一个人不信,那么你的信仰就会造成你和这个人的对立。印度教、佛教或基督教都是借由信仰而组织成的,所以才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分裂。我们因为困惑无明,所以总想借着信仰来厘清心中的困惑。换句话说,我们把信仰强加在自己的困惑之上,并期待困惑能因此而消解掉。其实信仰只是一种对困惑无明的逃避,它不能帮助我们面对和了解眼前的事实。了解心中的困惑无明并不需要透过信仰,因为信仰只会造成我们与烦恼之间的隔阂。
一个相信上帝、天国或其他宗教形式的人,总是在逃避自己的真相。你难道没见过一些信仰神祗,时常做火供,不停地持咒,但是在日常生活里却总是在欺骗、掌控、以不实和冷酷的态度对待别人的人吗?这样的人真的能发现神吗?这样的人真的是在追寻神吗?神是可以借由持咒或信仰而被发现的吗?但人们还是每天到庙里上香,礼拜上苍,做尽所有的事来逃避自己的真相——这样的人你通常都很尊敬,因为他们跟你是一样的。
二月十三日 焕然一新地面对人生
大部分的人都会不假思索地投入一种信仰里。我并不是在攻击信仰这件事,而是要弄清楚我们为什么会接受信仰这个东西。了解信仰背后的动机,不但能帮助我们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去做这件事,还能帮助我们从其中解脱出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政治和宗教上的信念确实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困扰和对立,但我们并不想放弃它们。不论是印度都、基督教或佛教,都有无数的派别,政治上也有各种意识形态之分,它们不断地在谴责对方,企图改变彼此的信仰。因此信仰很显然会造成分化,制造出狭隘的心态,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在生活中摆脱所有的信仰?这件事只有在研究清楚自己和信仰的关系之后,才能办得到。
我们真的有可能活在完全没有信仰的世界吗?我指的不是以某种信仰取代一种信仰,而是要彻底摆脱所有的信仰,这样我们才能在每个当下焕然一新地面对人生,完全不从历史的局限中产生反应,这样就不会制造出我们和真相之间的障碍。
二月十四日 信仰会阻碍真实的理解
如果没有信仰,我们会发生什么事?我们会不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感到恐惧?如果我们的行动不奠基在信念之上——譬如上帝、帝国主义或任何一种宗教的教条——我们往往会感到迷失,对不对?
其实这种接受信念的态度就是在掩盖内心的恐惧——怕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也抓不住。但是一个杯子必须空了才有用,心如果充满着各种信念、教条、主张或别人的思想,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创意它只会重复别人的话语。因此逃避恐惧——对空虚、孤独、停滞不动没有成就、不能成为什么的恐惧——就是我们接受各种信仰或信念的理由。然而接受一种信仰或信念,真能使我们了解自己吗?刚好相反,所有政治或宗教上的信念只会阻碍我们了解自己。这就像是一层屏障,使我们无法看清楚自己。因此我们能不能不带着任何信念去看自己?若是去除了这些信念,剩下的还有什么?心若是没有任何可以认同的信念,自然会有能力如实观察自己,很显然这便是了解自己的开端。
二月十五日 直接观察
概念为什么会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为什么事实不及概念来得重要?为什么理论或概念会比事实重要?是不是因为我们无法了解事实,没有能力了解事实,还是因为害怕面对事实?就因为害怕面对事实,才会形成一堆的概念、推测或理论。
你也许用尽各种办法去逃避,但事实就是事实——譬如心中有愤怒、野心或性欲等东西。这些东西你或许压得住,将它们转变成另一种形态,但它们始终是被各种观念抑制住的……观念难道不会浪费我们的能量吗?它不会使头脑变得迟钝吗?你也许很善于推演和引用别人的话语,但显然你的头脑并不敏锐。若是能面对事实,你的能量就会畅然无阻,那么在一瞬间你就能去除心中的冲突。我们时常想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另一回事,因此大部分的人都受制于心中的冲突矛盾。若是能面对想做某件事的欲望,心中就不会有冲突,然后就能全神贯注于眼前的真相,并且去了解这个真相。
二月十六日 没有念头的行动
心只有摆脱掉所有的妄念才可能真的去体验。心中的真相不是一种概念,你只能在每个当下直接地体验它。你所渴望的通常都是感官上的经验,只有超越所有的概念——所谓的“我”或不断在延续的心念活动——思想才能安静下来,那时你才会体验到真相。
二月十七日 不落入思想的行动
我们所谓的概念是什么?概念就是一种思想的活动,不是吗?思想则是一种显意识或潜意识里的反应。思想是记忆的产物,也是落入时间的一种活动。因此凡是奠基于思想的行动,一定是受制的,而且是封闭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势必产生对立与操控,然后就会出现行动与概念之间的裂缝。我们现在要弄清楚的是行动有没有可能不带着概念,而我们已经认清知识和信念只会造成界分。信念不可能带来人与人的联结,它们永远会造成对立。因此行动若是奠基于信念、概念或理想,一定会造成四分五裂的情况。那么行动有没有可能不带着思想、时间感、算计、自我保护、谴责、辩解、否认等活动,我想你我都思考过这件事。
二月十八日 概念会限制行动
概念能不能创造出行动,还是会限制行动?如果行动是被概念所驱使的,那么这样的行动一定不可能使人解放。了解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事。行动永远是被概念塑造的,这样的行动将永远无法解除我们的痛苦。在还未行动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概念是怎么形成的。
二月十九日 意识形态会阻碍行动
这个世界一向有灾难,现在灾难似乎更接近了。眼看着灾难越来越近,大部分的人都会逃到各种想法里。我们以为将要降临的灾难或危机可以借由意识形态来解决,但意识形态永远会妨碍关系的互动,同时也会妨碍行动力。我们只想在嘴上谈一谈和平的观念,但并不真的想得到和平。显然,“和平”这个词并不是真正的和平,只有当你和别人的困惑止息了,和平才会真的降临。我们追求的往往是新的社会及政治体制,而非和平,我们考虑的也只是表面上的调停,而不是彻底去除战争的原因。这样的追寻所带来的解答永远是受制于历史的,而这份局限便是我们所谓的知识或经验,然后我们又会按照这些知识去诠释和转译眼前的事实。因此事实与老旧的经验之间才会冲突不断。老旧的知识和当下的事实永远在对立,因此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还会变得更严重。
二月二十日 不带任何概念的行动
概念是思维的产物,思维则是从记忆中所产生的反应,而记忆永远是受限的。记忆永远属于过往的历史,当它面临眼前的挑战时,就会重新复活。记忆本来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在面对当下的挑战时,它才会重新活起来。所有的记忆,不论是潜伏的或活跃的,都是受限的,不是吗?因此你必须为自己去发现,看看你的行动是否奠基于概念之上,或者还有另一种不带任何概念的行动。
二月二十一日 没有概念的行动就是爱
思想总是受到思想者的局限;思想者永远是受限的,而且从未有过自由;它若是生起一个念头,立刻会形成一连串的概念;由概念所产生的行动势必会造成更多的困惑。若是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有没有可能只是行动而不带着概念?没错,这便是一种爱的方式。爱不是一种概念,它既不是感觉,也不是记忆、延缓的感觉或是保护他人的策略。只有当我们了解了概念的整个活动之后,才会知道爱是怎么一回事。然而舍弃了非爱的活动,是否就能了解爱?我们有没有可能舍弃概念而去了解爱是什么?因为爱是唯一的救赎。爱不是一种理论,你必须真的去爱。
如果你真的有爱,那会是一种概念吗?不要立刻接受我的观点,仔细地检视一下这个问题。其他的方式你都尝试过了,它们都没有解决人类悲惨的境遇。政客可能承诺了一些事,所谓的宗教组织也承诺过人类未来的幸福愿景,然而当下的我们并不快乐,因为未来的愿景永远解决不了当下的饥渴。我们已经尝试过各种方法,只有认清概念的真相,并且放弃概念而采取解脱的行动,才能够领会爱是什么。
二月二十二日 二元对立的冲突
我怀疑是否真有邪恶这个东西。
我们时常说世上有善也有恶。我们总认为忌妒是邪恶的,而爱是良善的。但我们为什么会把现象划分为二,然后说这是善的,那是恶的,并因此而制造出二元对立的冲突?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世上没有忌妒、怨恨、残忍、不慈悲或缺乏爱,而是为什么要把生命划分成善与恶?难道问题不是出在缺少觉知吗?很显然心若是能完整地觉知,保持警醒和警觉,就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了,存在的只有完全觉醒的状态。这样良善就不再是一种质量或美德,而是爱的真实示现。爱如果示现出来,就没有所谓的善或恶了。你如果真的爱某个人,是不会去思考善恶问题的,你整个人都充满着爱。只有当爱或全神贯注的觉知不见了,才会有真相与理想之间的冲突。这时我们才会认为自己目前的状态是邪恶的,未来应该变得更善良一点。
观察一下你的心智活动,你会发现心若是不想变成什么,妄念活动就会静止下来,但又不是一种停滞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往往会有完整的觉知,而这便是良善。
二月二十三日 超越二元对立
你有没有觉察过心中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的活动是很明显的,它所带来的痛苦则是压倒性的。是谁制造出了这种状态?谁必须为这种状态负责?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吗?只要一制造出善的观念,必定会制造出恶的观念。善与恶都是我们的一部分,但也都跟我们无关。如果我们的思想和感觉很狭隘,充满着忌妒、贪婪和怨恨,便是在强化邪恶的一面,进而受到它的搅扰。这种善恶对立的冲突永远伴随着我们,甚至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一部分。
我们总是既想要又不敢要,既爱又恨,既渴望又抗拒。我们不断地在自己的思想和感觉中制造二元对立。只有当我们的心了解了渴欲的原因,才能超越善恶的对立。一旦了解了美德与过失的真相,就能超越这二者。对立的双方是无法融合的,我们只能消解掉心中的渴欲才能超越它们。我们必须思考清楚每一种二元对立,彻底地去感受它们,尽可能地深入于意识的每一个层面。透过彻底的思考去深入地感受,你自然会有所领悟,这种领悟已经不再是渴欲或时间的产物了。
世上的善恶对立都是我们制造出来的,而恨似乎比善更能制造出同仇敌忾的向心力。智慧具足的人才能洞察到善与恶的肇因,他能借着深入的了解来解脱掉这种对立的思想及感觉。
二月二十四日 为邪恶找理由
很显然目前世界所面临的危机是前所未有的。历史上的每个阶段都出现过不同形式的危机——社会的、国家的、政治上的危机。危机产生了,又消失了。经济上曾经出现过大萧条的情况,但经过一番修正之后又以不同的形式延续了下去。这个过程我们都很熟悉了。然而目前的危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吗?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在对治金钱问题,我们所面临的是更难解决的观念问题。
目前的危机是格外严重的,因为它涉及的是无法摆脱的固着观念。我们为了观念的不同而争执不休,为了谋杀找尽各种合理化的借口。世上的每个角落都有人在为谋杀的行为找借口,甚至视其为一种正义的手段,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现象。以前的人还能单纯地承认邪恶就是邪恶,谋杀就是谋杀,但现在谋杀已经成了一种高尚的手段。不论是谋杀一个人或一群人,都有合理的借口,因为谋杀者或背后的集团把谋杀当成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手段。
换句话说,我们为了将来而牺牲了当下。我们误以为错误的手段将带来正确的结果,而这个错误的手段正是由观念所建构的。我们建构了一些伟大的观念来合理化邪恶的行为,这显然是前所未有的现象。邪恶就是邪恶,它是不可能带来善果的。战争绝不是能够带来和平的一种手段。
二月二十五日 良善是没有动机的
人若是有行善的动机,这个动机真能带来善果吗?还是良善根本与这股想要行善的渴望无关?善是不是恶的反面?反面一定包含着与它对立的另一面,不是吗?一旦有了贪婪的观念,一定会产生小贪婪的理想。心如果去追求不贪婪的境界,便仍然受制于贪婪,因为它还是想达成某种理想。贪婪往往暗示着欲望、扩张和获取,但心若是能看见获取的欲望是得不偿失的,它就会想变得不贪婪,因此它的动机仍然是想得到某个东西。良善绝不是邪恶的反面,它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状态。那个状态到底是什么?
很显然良善是没有动机的,因为所有的动机都源自于自我。动机就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活动。那么我们所谓的良善到底是什么?若是能安静地觉知,良善就出现了。觉知的本身是没有动机的,因此刻意去觉知,还算是觉知吗?如果我觉知是为了得到某个东西,那么无论这个东西是善是恶,我的觉知都是一种分心或造成界分的活动。只有毫不费力地处在安静的觉知里,良善才会出现。
二月二十六日 人类的演化
我们是否必须借由酒醉才能了解什么是清醒?我们是不是必须借由恨才能知道什么是慈悲?我们是不是必须借由战争、毁灭自己和别人才能了解什么是和平?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不是吗?
你首先假设演化、成长、从恶变成善是必要的过程,然后又按照这个模式来思考。生理上的成长显然是存在的,譬如小树苗慢慢会长成一棵大树;科技也不断地在进步,轮子被发明之后经历了好几个世纪逐渐演变成了喷射机。然而真的有所谓心理上的演化吗?这才是我们要讨论的主题——这个所谓的“我”能不能从邪恶演变成良善。这个“我”就是邪恶的核心,它有没有可能透过演化而变得高尚、良善?显然是不可能的。心理上的自我感永远是邪恶的,但我们并不想面对它。我们以为借着时间、成长和改变,这个“我”终有一天会证入实相。我们的希望和渴求就是,“我”会透过时间而变得完美。
然而这个“我”到底是什么?它其实只是一堆的名相、形象、记忆、希望、挫折、渴求、痛苦和一闪而逝的快乐。我们一直希望这个“我”能延续下去,而且能变得完美,于是就声称还有一个更高的我、一个超越时间的灵体,但这个灵体既然是被我们的思想创造出来的,就仍然局限在时间的范畴之内,不是吗?它仍然受制于我们的理性思考。
二月二十七日 思想会制造出过度努力的问题
“我如何能摆脱邪恶及刚愎自用的念头?”但这个思想者和那些刚愎自用的念头是分开的吗?请仔细观察一下你自己的心念活动。我们总是说:“这里有一个我,这个我认为它必须控制住那些不好的念头,保留住一些好的念头。”然而这个思想者、评断者或责难者与它的思想是分开的吗?这个“我”真的有别于它的思想、它的羡慕、它的忌妒或它的邪恶吗?这个认为自己有别于邪恶念头的“我”,总是企图克服自己、推开自己,变成另一个东西。因此你的内心总是有挣扎或总想摆脱掉某些念头,让自己不要那么刚愎自用。
在这整个思维的过程里,我们会制造出过度努力的问题,你了解吗?努力会导致一种刻意控制念头的纪律——我要控制不好的念头,我要变成一个非暴力、不忌妒的人,等等。每当我和我想控制的东西产生对立时,就落入了费力或努力的活动中。这是我们日常生活里实际在发生的事。
二月二十八日 摆脱妄念
心智有没有可能摆脱所有的历史,摆脱善恶对立的念头?如何能找到答案呢?显然只能借由观察念头的活动来找到答案。我的心若是充满了善恶对立的念头,那么它所考虑的便是过往的记忆,它永远无法从记忆之中解脱出来,因此重点就是去发现心是如何被占满的。
念头一定属于过往的历史,因为意识本身就是一个老旧的东西。这个老旧的东西不但会出现在表层意识,还会出现在最深的意识层面,因此把探索的重点放在潜意识,仍然脱离不了老旧的历史。心有没有可能摆脱妄念?这意味着:心能不能彻底空掉,让善恶对立的思想或记忆在毫不拣择的情况下消失?心只要一落入善恶的想法,它所关怀的便是过往的历史,但若是能真的聆听——不是字面上的,而是个中的深意——你就会发现超越妄念的定境,这样你才能从过去之中解脱出来。
过去的一切是无法搁置不管的,你只能客观地观察它而不被它占据。这样你的心就能无所拣择、自由自在地去进行观察。若是对记忆的活动产生拣择,你的心会被妄念占据。心被占据的那一刻,便落入了过往的记忆。被过往的记忆所占据的心,不可能看见那崭新的、原创的、真实无染的实相。
三 月 依赖·执著·关系·恐惧
三月一日 自由的心是谦和的
你有没有思考过“依赖性”这个问题?如果深入地去思考这件事,你会发现大部分的人都非常孤独。人心大部分是空虚而肤浅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从这种孤独、匮乏和痛苦的状态里,我们产生了执著于家人或财物的反应。妻子或丈夫如果不理睬我们,我们就会产生忌妒的反应。忌妒绝不是爱,但社会认可的家庭小爱之中一定有忌妒的成分。婚姻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卫、自我逃避的形式。任何一种防卫的形式都会助长依赖性。一个总想依赖的心是不可能自由的。
你需要的是自由,你会发现只有自由的心才是谦和的。一个谦和而自由的心才有能力学习。学习是一件非凡的事 ——只是学习而不累积知识。我们一般所谓的知识是很容易获得的。那样的学习方式仍然是从已知进入已知,但真正的学习却是从已知进入未知。
三月二日 我们从不质疑自己的依赖
人为什么会有依赖性?我们的心总是在依赖一些信念、修行体系或哲学系统;我们依赖另一个人来指导我们如何行事;我们总想找到一个能带给我们希望和快乐的老师。因此我们追求的只是一种安全感罢了。这样的心有没有可能不再依赖?但这并不意味着心必须达到独立自主的状态——这只是一种对抗依赖的反应罢了。我们要探讨的并不是从特定状态解脱出来的一种独立性。若是能在不追求独立的情况下进行探索,就能深入地认识依赖这个问题。
我们通常会认为依赖别人是必要的或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从不去质疑这个问题。我们从不质疑自己为什么会追求特定形式的安全感,是不是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求一份安全感,因此一有困惑,立刻就想靠别人的帮助来脱离困惑。因此我们总是在考虑如何逃避眼前的困境。在逃避困境的过程里,我们势必会制造出某种形式的依赖性,而它又会变成我们心中的依据。
如果仰赖别人为我们带来安全或幸福,各种问题都会产生,然后我们又企图去解决这些问题 ——与执著有关的问题。但我们从不质疑,从不深入地探索自己的依赖性。若是能全神贯注地去探索这个问题,也许就会发现依赖并不是问题所在 ——它只是一种逃避更深的实相的方式。
三月三日 更深的依赖元素
我们知道自己总是在依赖一些人、观念或思想体系,为什么?其实我不认为依赖是个问题,使我们产生依赖的是另一个更深的元素。若是能明白这个元素是什么,依赖和想要解脱这两个议题就没有意义了,然后从依赖之中所产生的问题才能消解掉。然而这个更深的心理议题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心厌恶、害怕孤独?我们的心知不知道它永远在躲避这种状态?只要心不能彻底了解、感受、穿透和解决这份孤独感,依赖便是无法避免的事,如此一来我们就永远无法解脱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宗教,什么是实相。
三月四日 深入地觉知
依赖性会造成执著和疏离的态度,心会不断地产生冲突而不了解原因是什么,也得不到解脱。你必须觉察这整个执著和依赖的过程,在不拣择不批判的情况下去觉知它,就会认识二元对立所造成的冲突。若是能深入地觉知,有意识地去理解依赖性的完整意义,你的心就会对它产生认识,然后潜意识底端所埋藏的动机、意图和欲求,自然会投射到表层意识。如果有这种情况发生,你就必须去研究和了解这些潜意识里的暗示。若是能来来回回地觉察这些潜意识里的投射,把这些问题都加以厘清,那么即使你去注意别的事情,你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仍然会继续解决依赖性这个问题或其他任何一种问题。你已经发展出一种不间断的觉知,凭着它就能温柔而轻松地整合身心。如果你的健康和营养都没什么问题,你的存在自然会臻于圆满。
三月五日 关系
奠基于需求的互动关系只会带来冲突。我们通常会利用相互依赖的关系来满足自己。心里只要带着目的,真实的关系就不存在了,你可能会利用我,我也会利用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失去了真正的联结。社会里的人如果都在相互利用,必定会助长暴力。当我们利用别人的时候,心里总是会想着最终的目标。这个目标一定会阻碍关系的互动和真正的交流。别人无论能带来多大的慰藉或满足,我们的心中永远会有恐惧,为了逃避这份恐惧,我们就更想去占有。从这份占有欲中又会生起忌妒、怀疑和冲突。这样的关系永远也不会带来快乐。
社会结构若是奠基于需求,不论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的,都会助长冲突、困惑和不幸。社会就是你和他人关系的一种投射。如果利用他人来满足你的需求,就不可能和那个人建立起真正的联结了。为了自己的舒适和方便,你把另一个人当成家具来用,在这种情况下,你和他怎么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关系呢?因此在日常生活里了解关系互动的意涵,才是最紧要的事。
三月六日 “我”的占有欲
弃绝世俗或自我牺牲并不是值得被赞美和仿效的伟大精神。我们总想占有一些东西,因为缺少了这些东西,我们就什么也不是了。占有物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一个不去占有世俗财物的人也可能执著于知识或概念,还有的人则会执著于美德、经验或名望,等等。缺少了这些占有物,“我”就什么也不是了,因此这个“我”即是家具、美德、名望等的占有物。
“我”因为恐惧自己不存在,所以总是执著于名望、家具或某种价值观,它还会为了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而放弃这一切。更高的精神境界指的是更能令人满足,更恒久的状态。因为害怕自己不存在,所以才会有执著及占有欲。被占有的东西如果无法满足我们或带来了痛苦,我们就会放弃它而去追求更令人愉悦的东西。最终极的占有物便是所谓的上帝或实相。
只要不甘愿做个什么都不是的人,不可避免地一定会助长痛苦和敌意。甘愿做个什么都不是的人,跟放弃世俗或苦行励志都无关,但是跟看见当下的真相有关。看见当下的真相能够使我们不再怕自己没有保障,而这份恐惧往往会助长执著,并且会导致我们产生想要放弃世俗的幻觉。对真相的热爱便是智慧的开始,凭着这份爱就能带来真正的交流与分享,但放弃世俗和自我牺牲永远是一种自我孤立的幻象。
三月七日 剥削者即是被剥削的人
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在追求不同形式的权力,阶级制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 ——譬如新手和得道者之分,门徒与大师之分,甚至大师之间也有修行位阶之分。
大部分的人都喜欢剥削以及被剥削,而传统的修行体系也提供了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包括隐微的和明显的。其实剥削和被剥削是同一回事,利用别人来满足自己往往会助长依赖性,而且当你依赖某个对象时,就会想去占有它,被你占有的对象也会反过来占有你。若是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对象,譬如财物、人或观念,你整个人就空了,你变成了一个毫无重要性的东西。然而你总想变成某个东西,为了避免让自己变得什么都不是,所以才渴望加入这个组织或那个组织,认同这个意识形态或那个意识形态,参与这个教会或那个寺庙的活动。如此一来,你就变成了被剥削的人,反过来你也成了剥削者。
三月八日 执著就是我们的实相
世上没有所谓的不执著这个东西,存在的只有执著。我们的心会发明不执著这个东西来对抗执著所产生的痛苦。当你借由不执著来对抗执著时,就是在执著于某个东西,因此这所有的过程都是一种执著。你执著于自己的妻子、丈夫、孩子、观念、传统或某个权威,等等,然后你又用不执著来对抗自己的执著,但刻意培养不执著的态度一定会造成痛苦。
你想要逃避执著所带来的痛苦,于是又去找寻另一个东西来对抗它,结果还是落入到执著的活动里。因此只有愚蠢的心才会刻意培养不执著的态度。所有的经典都告诉我们要“不执著”,但不执著到底是什么状态?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念活动,你会发现一个不凡的真相——刻意培养不执著的态度只会让你的心执著于另一种态度。
三月九日 执著就是自我欺骗
我们和我们所占有的东西是同一回事。只要有执著就不可能有高尚的精神。执著于知识跟其他的上瘾倾向是没有差别的。执著就是一种自我耽溺或自我欺骗,不论低层次的或高层次的都一样,其目的是要逃避自我空虚感。我们所执著的财物、人或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缺少了这些东西,自我就什么也不是了。害怕自己什么都不是,会助长心中的幻觉,使我们抓着某个结论不放。不论是物质或概念上的结论都会阻碍智慧的发展,若是能放下结论,实相就会出现。缺少了这份自由,我们往往会把足智多谋的头脑活动当成智慧。足智多谋永远是复杂而具有破坏性的,造成执著的便是这种自我保护的诡计。
执著一方面制造出了痛苦,一方面又想追求不执著的境界,同时还想借着弃世的行为得到一种虚荣。如果能了解自我的这些诡计,智慧就萌芽了。
三月十日 面对事实,看见真相
我们都经历过巨大的孤独感。当书籍、宗教信仰或其他事物全都消失时,我们往往会体验到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大部分的人都无法面对这份空虚和孤独,所以总想逃离它。我们会逃到关系里因为我们无法忍受独处的痛苦。我们必须不断地谈这个谈那个,讨论艺术和文化,阅读书籍或听广播。但总有一天我们会面临这股巨大的自我孤立感。
我们也许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停地忙碌写书,但心中仍然有一个巨大的洞。我们很想把这个洞填满,而依赖便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我们利用关系、娱乐活动、为道场服务、信仰宗教、酗酒、追求异性以及其他的事来掩盖这个洞。但若是能认清补洞是徒劳无益的事——不是头脑上的了解,也不是赞同了这个观点便决定去做一些事,而是彻底认清这件事有多么荒唐——我们就能面对它了。因此重点并不是不依赖,而是看到不依赖只是一种对抗依赖的反应罢了。我们为何不去面对这个事实,看着眼前的真相呢?
现在又产生了一个能观与被观的问题。观者说:“我很空虚,我不喜欢这种感觉。”于是就开始逃避心中的空虚。观者认为:“我跟心中的空虚是不同的两种东西。”然而观者正是那空虚本身,并没有一个观者在那里看着他的空虚,因为观者就是被观的对象。若是能领悟到这一点,你的思想和感觉就会产生巨大的转变。
三月十一日 执著就是一种逃避
请觉察你心中的局限,你会发现你会间接地透过比较来认识它。但是你不能把心中的局限变成一种抽象的东西,因为这只是头脑的理解罢了,你必须真的去觉知心中的冲突。当外来的挑战和心中的反应无法调和时,冲突就产生了,这份冲突就是局限的产物。局限指的是心中的执著:执著于工作、传统、财物、人及概念,等等。若是没有执著,还会有局限吗?当然不会有了。所以我们要问的是,人为什幺会执著?譬如认同于自己的国家,会生起一种重要感;认同于工作,也会有一种重要感。我们会把家庭或财物都当成自己。我们所执著的对象变成了一种逃避空虚的工具。执著就是一种逃避,而逃避又会强化心中的局限。
三月十二日 空寂
我所谓的空寂并不是一种哲学理念,而是真的从社会陷阱里彻底解脱出来——这里指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社会,同时也包括了法西斯主义的社会,或是任何一个借由残暴手段所形成的社会。这意味着你必须洞察到权力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先生,你有没有看过士兵在操练的情况?他们已经不像人了,他们就像机器一样站在烈日中辛苦地演练着,而他们就是你我的孩子。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不只是政治上,在寺庙里或任何一个拥有权力的团体里都可以看得到。
只有一个不归属于任何对象的心,才能真的空寂,但空寂不是一个可以培养的状态,你能认清这一点吗?若是能认清这一点,你就出局了,永远不再有州长或总统邀请你参加晚宴了。处在这种空寂的状态里,你的心会变得谦虚。只有空寂的心才能了解什么是爱和权力。一个充满野心的人,包括宗教人士或一般人,是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爱的。若是能认清这一切,便能全然地活,全然地行动。只有透过自我认识才能进入这种状态。
三月十三日 心中的渴求
为了避免痛苦,所以我们刻意培养不执著的态度。有人警告我们执著永远会带来痛苦,所以我们很想变得不执著。执著有时也会带来满足,但若是察觉到其中的痛苦,我们就会想透过不执著来找到另一种满足。只要还想得到满足,那么不执著就会变成一种执著。因此我们真正想追寻的仍然是满足,我们会借由各种不同的手段来满足自己。
我们会执著是因为它能带给我们快乐、安全感、权力和幸福,虽然其中还是埋藏着痛苦及恐惧。我们追求不执著仍然是为了快乐,不受到伤害。然而我们必须不带着任何谴责或借口去了解这整个过程,因为除非我们有了认识,否则永远也脱离不了心中的困惑或冲突。但渴望真的能被满足吗?还是它根本是个无底洞?不论我们渴望的是高层次或低层次的东西,渴望永远是渴望。它就像是一把火,很快地把眼前的东西烧成了灰烬,但那股渴望还是存在,它不断地燃烧,不断地逼近眼前的事物。因此执著和不执著同样会限制住我们,它们都是必须被转化的心态。
四 月 欲望·婚姻·性·热情
四月一日 渴求
存在的只有渴求,而没有一个在渴求的人。渴求会根据兴趣而换上各种不同的面具。有关各种兴趣的回忆跟当下相遇而导致了心中的冲突,于是拣择者就诞生了,他跟自己的渴求是分开来的。然而这个存有跟心中的渴求并没有分别。这个不断想逃避空虚、孤独及不圆满的人,跟他企图逃避的东西并没有差别。其实他根本无法逃离自己,他只能试图去了解自己便是心中的孤独和空虚;只要他把这些东西和自己隔开,就会陷入幻觉和永无止境的冲突里。若是能体验心中的孤独,就可能从恐惧之中解脱出来。所有的概念都源自于记忆的一种反应,而恐惧一向跟概念有关。虽然从经验中所产生的思想有能力分析心中的空虚,但是却无法直接认识空虚。空虚这个名相会造成痛苦及恐惧的回忆,并且会阻碍我们直接地经验那份空虚的感觉。名相便是一种记忆,当名相失去了重要性时,经验者和他的经验才会有截然不同的关系,这份新的关系是直截了当的,这种主客合一的经验可以让我们从恐惧之中解脱出来。
四月二日 了解欲望
我们必须了解心中的欲望,但是了解一个如此活跃、如此急切、如此强烈的东西是很困难的事 ——因为在满足欲望的过程里,我们的激情会变得非常强烈,其中充满着快乐与痛苦。人若想了解自己的欲望,很显然不能有拣择性,你不能用好坏、高低来批判欲望,也不能说:“这个欲望应该被保留,那个欲望应该被否定。”所有的拣择性都必须放在一旁,才能发现欲望的真相是什么。
四月三日 欲望必须被了解
让我们继续来研究欲望这个东西。我们都知道自相矛盾的欲望是非常折磨人的,它会使我们变得六神无主。我们的心会充满着痛苦、焦虑、骚动以及想要掌控这一切的渴望。在永无止境的角力过程中,我们会把欲望扭曲成各种不同的形态,但欲望始终在伺机而动,不论你如何逃避它、否定它、净化它、接纳它或控制它——它永远存在。大部分的精神导师或其他人都会告诉我们说:人应该没有欲望,应该培养不执著的态度,并且要从欲望里解脱出来。这其实是非常荒唐的说法,因为欲望必须被了解,而不是被摧毁。如果一味地摧毁欲望,很可能把生命本身也毁掉了。如果你去塑造欲望、控制欲望或是去压抑它,都可能毁掉生命不可思议的美。
四月四日 欲望的本质
如果不去谴责欲望,不去论断它的好坏,而只是单纯地觉知它,请问会发生什么事?你能不能了解觉知某个东西是什么意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在觉知,因为我们已经习于衡量、认同、拣择、批判和谴责。拣择显然会阻碍觉知,因为拣择永远源自于冲突。当你走进一间屋子的时候,试着去觉察里面的家具、地毯等东西 ——只是觉察而没有任何论断是非常困难的事。你有没有试着去观察过一个人、一朵花、一种观念或情绪,而没有任何谴责或批判?
对欲望若是能抱持相同的态度,既不去否定它,也不说:“我该如何对治这股欲望?它是那么丑陋,那么猛烈,那么放肆。”不为这股欲望定名,也不用念头去掩盖它,还会有内心的骚乱吗?欲望还需要被摧毁吗?你想要摧毁它,是因为它会造成冲突和不幸。但你能不能不去逃避内在永无止境的冲突?你能不能去觉察欲望的本质是什么?我指的不是特定的欲望,而是它完整的本质。
四月五日 人为什么不能有快感?
你看到日落的美景、一棵美丽的大树、一条宽阔而蜿蜒的河流或是一张美丽的脸孔,通常会生起强烈的愉悦感。这样的反应有什么不对?对我而言,困惑或不幸似乎就是这么开始的:当那张脸孔、那条河、那朵云或是那座山变成了一种愉悦的记忆时,这份记忆就会试图让自己延续下去;我们会想要重复地享受这类的经验,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事。一旦享受过某种愉悦的经验,就会想重复地体验它。不论是性爱、艺术或智力上的快感经验,我们都想重复再三 ——但这一刻,快感已经开始制造出错误的价值,遮蔽住我们的心,而令它再也看不到真相了。
重点是要了解快感是什么,而不是一味地想去除它。没有人可以去除快感,我们必须了解快感的本质和内容是什么。一味地追求快感只会带来不幸和困惑,并且会制造错误的幻觉和价值观,如此一来心智的清明度就不见了。
四月六日 健康而正常的反应
我们必须弄清楚欲望为什么如此强烈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必须弄清楚这件事好还是不好。欲望通常是一种健康而正常的反应,若是没有欲望,我们就无法存活了。但是在追求这个东西的过程里,一定会有痛苦,这才是我们的问题。如果我看到一个美丽的女人,立刻就告诉自己说:“不,她一点都不美。”这是不是很荒唐的举动?让快感延续下去的到底是什么东西?答案很显然是思想,心里不断地在想着这件事。
心里如果不断地想着某件事,我就不再和真实的经验产生直接的关系,而只有一堆的意象、画面和概念。
思想总是对自己说:“你必须拥有它,它能让你成长;这个重要,那个不重要;这是必要的,那是不必要的。 ”
其实我可以一边拥有欲望,一边看着它,在没有念头干预的情况下,它很快就会止息下来。
四月七日 熄灭心中的快感
你有没有在自愿的情况下试着去熄灭心中的快感?死亡通常是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它不是自愿的行为,除非是自杀。因此你有没有尝试过在轻松自如的情况下让心中的快感熄灭?很显然没有!目前你所有的理想、快感和野心对你而言都是有意义的。但真正的生活是富足的、圆满的、活泼的,却没有任何自我感?若是能从小处着手——舍弃一些小小的快感,但态度是轻松自在的 ——就足够了,因为你会发现心有能力熄灭各种记忆及事物。计算机已经取代了人脑的作用,但人心并不是一个跟记忆有关的惯性作用。如果它不能舍弃已知的事物,必然无法成为另一个崭新的东西。
若想看到所有心念活动的真相,你的心必须保持年轻,它不能总是在时间的范畴里活动。年轻的心可以舍弃一切,也许你还无法认清舍弃一切有多么不凡,你还领会不到其中的美、富足和不可思议的微妙之处,但是能听到这样的讯息就是在播下一颗种子 ——不只是在意识的表层,而是在整个潜意识里播下了种子。
四月八日 性
性会成为问题,是因为它能够让我们尝到无我的滋味。性会带给你快乐,是因为自我意识不见了,然后我们会渴望再度拥有这份感觉 ——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彼此融成了一体。性会变得如此重要是很自然的事,不是吗?因为它能带给我们快乐和忘我的感受。但我们为什么想拥有更多的性经验?因为生活里的其他事物或存在的其他层面都会强化自我感。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宗教等各个层面的事物,都不断地在加强自我意识,也就是在制造冲突矛盾。显然只有在矛盾产生时你才会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本质就是一种冲突……因此问题并不在于性,而是在如何解脱自我感。你可能已经尝过自我消失的滋味,即使是几秒钟或一天的时间,也足以使你了解自我一旦出现,冲突、不幸和挣扎立刻会产生,所以我们才会不断地渴求更多的忘我经验。
四月九日 最大的逃避
性所带来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是性行为本身,还是有关这个行为的念头?很显然性行为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它跟吃东西一样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你如果成天只想着吃,就会变成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不断地堆砌性欲?是不是因为电影、小说、女人的穿着等,都在加强你对性的幻想?然而头脑为什么会去想性这件事?它为什么会成为你生活中的主要议题?生活里有那么多的事需要注意,你却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性这件事上。为什么你的心会被它完全占据?因为它就是最大的逃避方式,不是吗?在性行为中你可以完全忘我,你可以在其中暂时忘掉自己,别的事都无法让你进入这种状态。别的事只会强化你的自我感,譬如你的事业、你的信仰、你的神、你的政治和经济活动、你的娱乐、你的社交活动、你的党派之分,这一切全都在强化你的自我。因此当你找到一个可以忘我的管道时,你就会紧紧地抓住它,因为只有在那一刻你才是真正快乐的。性会变成如此错综复杂的问题,是因为你的心不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执著于它。
五 月 智慧·感觉·语言·局限(1)
五月一日 天真的心
实相或真神 ——不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假神 ——绝不想要一颗狭隘、肤浅、受限而又琐碎的心,他要的是能够欣赏他而又健康的心,一颗富足的心 ——不是饱读诗书,而是天真无邪 ——其中没有一丝一毫的经验之痕,也没有时间感。你们发明了一些假神,为的是得到一些慰藉。假神可以接受迟钝而又饱受折磨的心,但真神不想要这样的心,他要的心是充实、富足、清晰,有强烈感受,能够发现树木的美及孩子的笑颜,也能了解那个从未饱餐过的妇人的苦。
你必须拥有这份不凡的感受力,一种对万事万物的感受力 ——对走过墙檐的野猫、脏乱、尘嚣、人类的贫苦无依,都有强烈的感受。你的这份感受力是没有特定方向的,也不是一种来来去去的情绪,而是整个神经系统、眼睛、身体、耳朵等都能敏锐地感知。你必须随时随刻处在高度敏感的状态,除非能变得如此敏锐,否则很难产生智慧。智慧是透过感受力和观察而产生的。
五月二日 情绪在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
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很简单,它们是透过外在的刺激和神经传导而产生的。你用针刺我,我立刻会跳起来;你赞美我,我会感觉开心;你侮辱我,我会不高兴。情绪是透过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大部分的人都在追求快感,这是很显然的事。你喜欢加入某个团体、某个社群或隶属于某个古老的传统,你喜欢像《薄伽梵歌》或《奥义书》这么古老的传统经典。伊斯兰教徒也有他们自己的喜好。我们的情绪很显然是借由外在的刺激、环境里的人和事物而产生的。
情绪在生活里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快感这种情绪就是爱吗?欲望就是爱吗?如果情绪即是爱,那么爱就成了一个永远在改变的东西,对不对?
因此你必须明白,情绪、心情、热忱、觉得自己很善良之类的感觉,跟真正的热情或慈悲都无关。所有的情绪或心情都跟思想有关,所以才会造成快感和痛苦。爱是没有痛苦和哀伤的,因为它不是快感和欲望的产物。
五月三日 将智慧释放出来
容许我建议你一件事,不妨观察一下你为什么总是有特定的思考模式,总是会生起某种感觉。不要企图去改变你的思想和情绪,也不要去分析它们,只要觉察你为什么会有特定的思考模式,你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虽然你能透过分析来发现行为背后的动机,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观察;只有全神贯注地觉知思想和情绪正在运作的那一刻,才能看见真相;这样你就会认清它们的复杂性和隐微的程度。只要你心中还有“必须怎么样”或“不能怎么样”的想法,就永远也无法发现思想和情绪的快速变化。
我很确定你们都是从“必须怎么样”和“不能怎么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因此你们的思想和感觉已经遭到破坏,你们已经被各种体系、方法和老师所捆绑。试着将那些“必须怎么样”或“不能怎么样”的想法都放掉。但这并不意味你该放任自己,而是去觉察心中的“应该”或“不应该”。然后智慧就会像清晨绽放的花朵一样开始运作起来。
五月四日 智力与智慧
训练智力并不能带来智慧。只有当情绪和理智和谐运作时,智慧才会产生。智力和智慧有很大的不同。智力是一种不带着情绪的思想活动,一个人如果撇掉情绪去接受某种思想训练,很可能会发展出高度的智力,但这并不是智慧。智慧是既有能力感觉,也有能力推理;这两种能力都包含在智慧里面,并且是强烈而和谐的。
你会认为把情感带进商业活动里,一定会造成不诚实或无法妥当管理的情况,于是你把自己的心分隔成好几个区块:某个区块是你的宗教信仰,某个区块是你的兴趣,另一个区块则是跟你的智力或情感无关的商业活动。你商业化的那个部分,总是把自己的生命视为赚钱谋生的工具,如此一来你的生命就变得四分五裂了。如果你真的把智慧运用在商业活动里,也就是情感和思想都能和谐地运作,那么你的生意很可能垮台。但是你可能会任由它垮掉,因为你已经感受到这种生活方式的残忍、荒谬和唯利是图。
除非人类能够以智慧而非智力来处理人生,否则没有一个政治体系可以帮助人类脱离汲汲营营的生活。
五月五日 情绪会助长残忍
你会发现情绪与心情都跟爱无关,情绪与心情只是一些好恶的反应罢了。我喜欢你,于是我对你开始产生兴趣;我喜欢某个地方,我觉得它真是美极了。这些心情之中都有对另一种东西的排斥,因此情绪和心情往往会助长残忍的心态。
因此你会发现,当某种心情和情绪产生时,爱就不见了。助长好恶之心的便是情绪和心情。同时你还会发现,只要忌妒一产生,爱显然就消失了。因为你的地位比较高,工作的收入比较好,房子比较大,长相比我美,智力比我强,头脑也比我清醒,于是我对你产生了忌妒。但我不会明说我对你忌妒,我只会在暗地里跟你竞争。一旦发现忌妒和羡慕都不是爱,我们自然会将其一扫而空;我们不会只是在嘴上说说就算了,而会真的将它们扫荡干净,就像雨水洗净绿叶上的尘埃一般。
五月六日 止息心中所有的情绪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