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唐骏自传

_2 唐骏 / 胡腾 (当代)
  高考时,我的英文成绩只有40分。但那时因为恢复高考才4年,全国高中的外语教学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教育部规定外语只按百分制的30%计算,总分上我才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而北京同学的外语学习条件相对优越,高考分数一般都在七八十分以上。入校后,全校新生按英文水平高低分成A、B、C三个大班教授英文课,我就被分在C班。和我一起上C班的同学,要么是因为地处偏远省份没老师教英文,要么中学学的是俄语如今要从英文字母开始学起。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耻辱。
  我大一时,哥哥已经是浙江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暑假回家,我看见他每天都在学英文。南方的夏天很热,他一个人待在房间,拿个大蒲扇就在那里看托福教材。那时大学里英语只要修两年,大三起就已经不上英文课了。我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还要看英文。
  他告诉我说,英文是唯一一门很难靠短时间突击的学科,要想学得好只能靠累积。未来的工作中去作研究时(那时候我们只谈研究,根本没想过职业选择中还有做企业一说),好多最新的论文全是英文写的。要想比别人做得好,就得能看原文,等到翻译过来再去读就已经太晚了。我大二时,哥哥从浙大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念研究生。周末时我常骑车去他的研究生宿舍玩,他也屡屡跟我强调英语的重要性。
  哥哥的话对我影响很大。当时我的愿望是大学毕业去当老师,作研究。因此英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具。虽然高考英文成绩很差,但我给自己立下目标,大学四年一定要把它学好。
  大学里我没有午睡的习惯。中午12点半吃完饭,1点钟我就去图书馆租盘英文磁带,戴上耳机,坐在图书馆的录音机前听英语。磁带内容通常都极为单调枯燥,有时听着听着我就睡着了,磁带到头时被“咔”的一声惊醒,再倒回去继续听。
  我的英语词汇量也很少。每天早上起来我就读英语课本,一个一个单词背。晚上则拿一本《新概念英语》去上自习课。我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天必须背一篇文章,就这么一册册地背完了三册《新概念》。
  从不喜欢的事做起
  很少有哪个学生看到复杂的方程式或者密密麻麻的英文词汇书会眼睛发光、心情兴奋的。这是人之常情。那还该不该学?要学!也许那不是你的兴趣所在,但你必须强迫自己,培养自己的毅力和学习能力。
  踏进社会后,至少有一大半人会发现自己的工作不是你喜欢的类型。不喜欢就可以不做吗?社会可没那么简单,社会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一个刚踏出校门的学生是没有核心竞争力可言的。所以,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先在自己不喜欢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好,等到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后,再设法来改变环境。
  我们要在大学阶段起就逐步养成这样的习惯。老实说,这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但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如此。
  从负循环到正循环:我的自我激励法
  学习英文的过程虽然枯燥,但我心中有很强的信念,这也是自我激励的方法。一方面,我要摆脱因为英文不好而自卑的自己。另一方面,英文可以改变我的人生,改变我的前途,所以我要强迫自己学。
  这就是所谓负向循环、正向循环的问题。如果进入负循环,我觉得自己英文反正也不好,由自卑变成自弃,我就再也不想碰英文了。倘若进入正循环,我强迫自己去学习英文,然后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我就会越学越好。
  到了大三的时候,我看见有同学在看英文报纸时有不认识的单词,便告诉他单词的意思。几次之后,大家都对我刮目相看。就这样,我就渐渐地真正喜欢上英文了,学习起来也更加带劲儿。
  做工作也是一样,绝不能因为不喜欢而敷衍。告诉自己这是一份伟大的工作,并投入激情,你会发现工作中的乐趣,也会因此受到他人的肯定,然后你就能发现这确实是一份不错的工作。
  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你陷入逆向循环,在某个阶段一定要把它停住。当然,这其中也需要适当的技巧。
  在上海微软任总经理时,因为技术中心的工作全是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方面的服务,工作也不是那么有趣,公司的气氛也比较沉闷。当我们从大中华区技术支持中心到亚洲技术中心过渡的时候,员工的总体英文水平不够高,无法满足为英语语言国家客户提供服务的要求。我认为人的心总是在竞争中迸发活力,所以特意设立了青铜、白银、黄金、白金一系列工程师等级标准,鼓励大家提高英文水平。如果员工达到某个级别的英文水平,我就给他提升称号标准。如此一来,员工的英文学习热情变得极为高涨。
  大学读英语时,我也给自己定了不少非常明确的规定。比如我一年内要把《新概念英语》的一册背完,在这个大目标下我又设定小目标,每个月、每周的进度分别是多少。读完之后我还会做一些考题检测自己的水平,如此通过完成一个个小目标不断地提升自己。
  学完三册《新概念》之后,我发现自己还要加强口语的练习。很多人以为练口语最好找找老外聊天,其实不然。我和同学第一次去长城时就碰到一群老外。那时候由于国家的开放程度有限,来中国的老外很少,因此大家都很兴奋,叽里咕噜和他们说了很多。回来仔细一想,当时和老外聊的内容其实就那么几十个单词,来回在那里倒腾。你哪里人,你从哪里来,来中国几次了,你喜欢什么,为什么会喜欢。就这么几句话而已。
  我因此发现,除非能找到某个固定对象作持续深入的交流,时间再多的泛泛而谈对提高口语都帮助不大。所以我就不去找外国人聊天了。我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我用英文给自己讲故事,每天像写日记一样,用英文讲述生活的点滴细节,对某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造句时,我尽量用长一点的句子,和尽量多的单词。反复练习,果然长进很大。
  大四时我换专业报考了研究生。等到考研成绩公布时,我的同学们十分惊讶地发现,那个名叫唐骏的“小混混”非但总成绩是全校第一,最难考的研究生英语竟然也是第一。
  后来我进微软后,听说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在哈佛念大学时还经常玩牌,业余活动丰富多彩。而我在大学里除了偶尔去跳跳舞,几乎没别的爱好,所以我把学英文当做一种爱好培养起来。造化弄人,我没有想到,正是大学里那些苦读英语的日子,日后竟然在某种意义上成全了我的人生。
  英文学习的模板法
  我把我大学时领悟到的英文学习原则,也应用到上海微软时期对员工的语言培训中去。给客户提供技术服务的时候,需要把做好的技术方案用邮件的方式告诉对方。因此,技术中心工程师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写英文邮件。我创造了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叫模板法。
  一开始我找来10封信的模块,让员工背下来,就像我当初背《新概念》一样。后来经过改良,我让员工做了一个工具,将不同的问题处理类型分类做成20个模块,我们的工程师只需要把具体操作的内容填进这些模块即可。这些模块的文字是我专门让技术中心里来自美国的语言培训专家做了细致处理,每一封信都像是精雕细琢的完美艺术品。通过这种模块,这封信写出来的效果会比正宗美国员工写得还要好,而且效率又高。当时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那些客户看到我们的员工写的邮件很惊讶,奇怪一个中国工程师居然能写这么好的英文信。
  在某种程度上,模板法可以说是我学习英语的经验总结。在我看来,英语的学习模式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复制的过程。因为,
  万事万物的运转,大到宇宙,小至一花一果,其实都遵循若干非常简明的规则。语言也是如此。只要掌握这些规则,就可以不断复制,创造出纷繁复杂的内容。
三封求爱信,转瞬即逝的初恋
  三封求爱信,转瞬即逝的初恋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还是一个娱乐相当匮乏的年代。对于大学生来说,谈恋爱就是最重要的娱乐空间。班上的女生对我没好感,我对本班的女同学也没兴趣。我心气儿正高,恰好放眼全校范围内80级的漂亮女生。很快,我就在心里排定了一份北邮80级五十大美女的榜单,姓名、专业,一一了然于胸。
  五十大美女榜单上有一个电信工程系的女生,被我非常有胆略地看上了。在正式追求之前,我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条件。虽说我既单纯又普通,但能看上五十大美女之一,说明我还是很有眼光的。既然如此,我就该有机会和条件去尝试一下人生的乐趣。追求的方式让我颇费了番脑筋,想来想去,还是只有用最传统、当时也最流行的方法—给她写信。
  第一封信里我告诉她:我姓唐名骏,身高1.82米,体重127斤。江苏常州人,家庭出身贫农。父亲是党员,小学文化程度。母亲是普通群众,没有上过学。家里三兄弟,我排行老二,等等。
  简单地说,我给她递了一份简历上去。后来我想,她看见这封信一定莫名其妙,不知道这个写信者的目的究竟何在。我追求别系女生的事还被同宿舍的同学知道,没有一个人看好我。有人还调侃我说:唐骏你别写了,你再写也就是给中国的邮政事业作贡献而已。
  可我却没有打算就此放弃。于是继续写第二封信。
  这封信里,我向她介绍了国际国内的大好形势。更重要的一点,是发表我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看法。那时候对重大事件有自己看法的人不多,我这么做是想给她传递一个讯息:我是一个很有文化、很有思想的人。
  到北京上大学后,因为首都的浓重政治氛围,我开始变得非常关心时政,这种习惯未来对我人生和职业上的帮助极大。写情书正好是第一次牛刀小试。
  我的人生第一偶像:罗纳德·里根
  当年我在信里谈到哪些时政的内容,现在虽然已经记不起来,但大学时因为关注时政而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崇拜偶像,却让我记忆犹新。那个人就是时任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
  就在北京同学宿舍的那台电视机里,我第一次看到他的镜头。那段新闻报道中,他从马里兰州的戴维营结束夏天的度假回到白宫。下直升机的时候,他给两个前来迎接的海军陆战队士兵回礼,手势标准又规范,还带着一种里根式的幽默。我顿时强烈地被他的风度吸引住了。
  我当时正爱看英文的报纸杂志,因而从中了解到更多关于他的信息。演员出身的他,不论外形还是语言,都极富魅力。里根的最大特点是用幽默来影响别人。再严肃的场合,他首先会用幽默来调整气氛。遇到困难时,他也会用幽默的方式来化解。而且他的幽默绝不庸俗。后来老有人说我像里根。我发现我真跟他有点像:阳光、幽默、乐观,心态非常好,演讲有激情,跟太太关系还特别好。我一直不断地在观察他,学习他。
  从大学到现在,里根一直是我崇拜的第一偶像。他的幽默、乐观和阳光,让我学到很多正确而高明的人生态度。
  第二封信去后依旧没有回音。但这不能阻挡我写出热情洋溢的第三封信。
  这封信里,我才真正告诉她,我喜欢她。我写道:“我喜欢你的理由很简单—一见钟情。也许现在的我看上去是平凡,甚至平庸的。也许现在的我对你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我既勤奋又刻苦,你给我5年、10年、20年的时间,我一定会变成一个不凡的人,那时候我绝对不会让你后悔!我知道我现在没有资格追求你,但是我只强调一点—我不奢望你会喜欢上我,只要让我默默喜欢你就可以了。无论我有没有可能和你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希望你记住一点—唐骏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会想着你,都会记着你。”
  写好第三封信后,我感觉,即使这个女孩子不感动,我自己都感动了。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她居然真的答应跟我见面。我和她一起看了场电影,然后开始很认真地交往起来。
  弱势群体的自我推销术
  写求爱信的经历,也改变了我很多方面的性格,尤其是在与人沟通的态度和技巧上。
  既然我已承认自己在大学中是弱势群体,我就必须找到适用于弱势群体的自我推销术。这个过程就仿佛销售产品的过程。世界上没有哪家企业的产品是尽善尽美的,要把它推销出去得靠销售者的人格魅力。自我营销的过程,也就是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发挥出来的过程。
  怎样才能更好地推销自己,我对年轻朋友的第一项建议是:改写你的简历!
  光写所修课程的简历是没有竞争力的。简历是供人筛选给予你面试机会用的,你上过的课程别人也一样上过,它不让你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好的简历应该尽可能反映出“和别人相比你的优越之处在哪里”。无论你做过什么,简历应该体现出你的人生经历中每一项与众不同的东西。
  而且,推销自己必须勇敢。就像我当年所做的那样,你一定要坚信:
  人生就像植物生长的过程,只要努力坚持,一定会有开花结果之时。
  不过我们很快就分手了。分手的导火索是我送她的一件礼物。
  当时我的生活费是每月20块钱,我花了8块钱去商店里买了一条裙子送给她。将裙子交给她时,我说了一番很多男生在那种场合都会说的话:没有其他方式来表达我有多么喜欢你,只有这条裙子体现我的一份心意。像很多女生那样,她也被这番话弄得很感动。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本来堪称完美。问题在于,在表白情意的同时,我还犯了一个很多男生都常犯的虚荣错误。为了强调礼物的价值,我把裙子的价钱夸张地说成25块钱。在我当时的心目中,25块和8块差别不大,都是一笔需要狠咬牙关才能下定决心拿出来的巨款。既然是巨款,何不把数字说得更大,好让女友更开心呢?
  没有想到的是,我送的那条裙子让她同宿舍的女生都很羡慕,其中一个女生也去买了一条。款式、颜色全都一模一样,去的商店也是同一家。我的谎言顿时被拆穿了。她前来质问我。出于一种可怜的自尊,我强词夺理地说:“没错,的确是8块钱,但是你没有觉得如果算上我的感情在里面,又何止8块钱呢?”她非常生气地转身走了。那怒气冲冲的脚步声,宣告了我的短暂初恋的结束。
  从第一次看电影到分手,其实不过两三个月而已。而且,我们的恋爱,一直处在秘密交往的状态。在那个年代,如果公开关系,就意味着两个人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所以,我从没去她的宿舍找过她,有时在食堂看见她和她班上的同学一起吃饭也不方便说话。只有趁她洗碗时身边没人,才过去说两句,和她约定下次约会的时间地点。所谓的约会,也不过是一起散散步,看看电影,次数不过五六次。我和她甚至连手都没牵过。
  不过,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分手的结局,而是其间追求自己所爱的过程,这种态度使我的人生受益无穷。
  “成功4+1”之勤奋
  机会是不平等的,它给予勤奋的人、勇于争取的人、超前地多跨了一步的人。勤奋不但是追求成功的必需方法,更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
  很多人问我:唐骏,你从刚加入微软时一个普通的程序员,7年时间怎么就可以成为微软中国区总裁?没有什么特别的答案,
  只有勤奋,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勤奋到我自己都会感动。这就是我的全部秘诀。
  在微软的时候,周围的人太优秀了,我拿什么来和他们比?比勤奋。在离开微软时,我在发给比尔·盖茨的最后一封信中写下这么一句话:“不敢说我唐骏是微软最勤奋的,但是没人敢说比我唐骏更勤奋。”如果要按比例来计算,一分的聪明,加上十分的努力,就会变作十二分的完美。很多大学生以为自己是优秀的,所以往往就放弃了勤奋,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只有勤奋才能真正引领你实现人生的目标,这是我想送给每一位年轻朋友的话。
和小兰私定终身
  命运总是叫人难以捉摸。不可思议地,失败的初恋却将我未来的夫人带到我面前。
  在我和初恋女友为数不多的几次约会中,我们曾安排过一场6个人的电影联谊活动。我这边是我、我哥哥、我哥哥的女友,她那边除了她自己,还有她的两个同班女同学,其中一人就是我现在的夫人孙春蓝。后来我们谈恋爱后,我一直叫她小兰。
  那场电影是在北京展览馆看的。小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非常清纯的少女,让我依稀看到几分真由美的影子。她上学的年纪很早,16岁就考进大学,此时也不过19岁而已。她皮肤像牛奶般白,戴一副白边眼镜,书卷气十足,恬静的微笑显出不涉世事的单纯。我乍一见她很是吃惊,这么一个美女怎会不在我的五十大榜单上?
  那时正是大三下学期的末段。那次见面后,很快我和初恋女友就分手了,我再也没见过小兰。暑假回家时,父母跟我说,已在常州给我物色了父亲一个老工友的女儿,要我大学毕业后早早回去,在新建好的瓦房里成亲。对于这样的“父母之命”,我自然万分反感。
  没想到大四回到学校,我偶然去了一次周末的学校舞会,竟然又见到小兰。大二时,我看见同宿舍的一位男生老去学校舞场跳舞,就跟他学会了基本的舞步。虽然去舞会的次数不多,但颇有音乐细胞的我却发明了一种“唐氏探戈”舞步。那时也不盛行国标,所谓舞步全是临场发挥,我在舞场里看谁跳得好就学谁。东学一招、西学一式后,稍加融合就变成了我独创的“唐氏探戈”,这大大提升了我在大学舞林中的地位。男生请女生跳舞,如果舞技不佳,第二曲便会遭到拒绝,但这种事从来没发生在我身上。
  小兰是学校舞蹈队的队员,舞技就更好。因为已经彼此认识,我去请她跳舞。我们连着跳了三曲,跳舞的时候两个人几乎没说话,或者说了我也不记得。我记得的只是她清澈如水的眼神,略带羞涩的笑容,还有她天蓝色连衣裙的下摆随着舞步转起的旋涡。这一切都让我有种微醺的感觉。
  大学里女生们通常都爱结伴而行,男生能单独说上话的机会少之又少。几天之后的中午,我有意在学校食堂外溜达。只见她一个人打好饭正要回宿舍,机会难得,我赶紧走到她面前说:“孙春蓝,今天晚上7点半,学校图书馆不见不散。”然后就走掉了。
  后来我夫人告诉我,当时她根本没想到我会来约她,端着饭盒只觉一片茫然。本来要当场拒绝,但还没有说出口,我就已经走掉了。于是只好晚上去赴我的约,要当面告诉我她对谈恋爱没有兴趣。
  晚上7点半,在报刊阅览室门口一张三角形的桌子边上,我不安地翻着报纸,她果然准时出现了。我一见她来,心头一块石头落了地,又是兴奋又是激动地说:“你来了,我们出去散会儿步吧。”就这样,没容得她说什么,就把她拉出了图书馆。
  这便是我们第一次正式的约会。散步的时候我故作轻松地和她聊天,说了些各自生活中的事。那天是星期三,结束时我约她周日早上9点在校门口等她一起出去玩,她竟然又同意了。我心中暗喜。后来她说,那次散步后,她已经对我颇有好感了。
  周日早上,我提前20分钟就来到学校门口等着。她果然又准时来了,一身白裙,头上束着好似《排球女将》里小鹿纯子那样的发带。我俩坐上公交车,穿过青灰色调子的北京城,来到金绿交错的雍和宫。那是个天高云淡的日子,一路上触目所见的景色人物,皆像被水洗过一般。那天我们俩话都不多,但感觉极好。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和一个女孩子在一起,不用刻意追求也可以默契无比。若能一直拥有这种感觉,人生夫复何求?回来的路上,我心血来潮地对她说:“我很喜欢你,你嫁给我好吗?”她很吃惊地看着我,嘴里说出的却是:“好吧,我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如今想来,我非常感谢那一天。感谢那一天的天气,感谢那一天所遇的一切,感谢那一天我说出的请求和小兰的回答。那一天注定了我俩至今二十多年的缘分。从那一天起二十多年的岁月,既是现实,又如童话。个中苦乐悲喜,唯有我们俩自己心里清楚明白。
  “成功4+1”之激情
  据我的观察,很多大学生光有冲动没有激情。激情等于冲动吗?不是。激情是发自内心、从血液里流出来的东西。
  做任何一件事情,一旦拥有激情,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得多。因为激情会使你持续地关注它、投资它、享受它,当你享受到成就的快感时,你就会继续延续你的激情,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激情循环。
  现实生活不会如想象中那么华丽,即使做到总裁的位置,工作也是枯燥的。但激情可以让负循环变成正循环,只要投入就可以找到乐趣。
  在培养你的激情时,还千万要注意你所确定的方向和高度。理想不能定太高,尽量制定一个相对短期的目标,当你实现这个短期目标后,你会觉得付出的激情有回报。
  人生要和自己比,哪怕只进步一点点,但要让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有激情。
  进入大四,我已感到自己的专业没有多大前途,对于回江苏做老师的前景也觉得索然无味。我认为光纤通信是未来通信业的一个发展方向,所以决定换专业考研出国。
  第一次有出国的想法,就是在哥哥清华的研究生宿舍里。从大二到大三,我常往哥哥那里跑,那期间他对我的影响很大。他就常告诉我,出国对一个人的前途极有帮助,如果有可能,一定要争取出国。
  大四时,我又有了去中科院半导体所实习的机会。班上有5个名额,很多人不愿去。当时我们实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做毕业论文,去中科院要每天早出晚归地来回跑,哪有在学校里方便?这正好成全了我。我认为这绝对是开阔眼界的好机会,而且哥哥也曾在那里实习过,我还去他实习的实验室看过,心中对中科院早有憧憬。
  果然,在这里我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勤奋严谨的科学家、闻所未闻的仪器、新鲜前卫的科研观念,无一不让22岁的我惊叹不已。我也第一次见到了最新潮的计算机。多么漂亮的苹果Ⅱ,简直是神奇的精灵。它的最奇妙之处在于能直接把实验数据用曲线画出来,如果靠手工绘图,只能一个数据比对一个轴标来画。甚至整个实验室的装备也由计算机完成全电脑控制。要知道当时北邮用的还是那种躯体巨大到一间屋子才能容身、输入程序要先在纸带上打孔的老式计算机,我们在学校里的大部分实验也完全靠手工作业。两相对比,让人有身处两个世界、两个时代之感。
  在科学院半导体所,出国考察或是研修过的人很多,经常看见有人从国外回来。他们向我展示一些在美国拍摄的照片,漂亮的校园风景,新奇的实验室,让我仿佛有窥看一个神秘新大陆的感觉。我的实习导师就是从美国深造回来的,他的英文极好,又从国外带回很多先进的仪器,在所里备受尊重。平时作实验的间隙,他的一个助手也经常向我灌输出国的种种好处。我因此更坚定了必须要出国的信念。
  学完新的专业课程,花了我八九个月的时间。对于那么多不熟悉的内容,我找到了一种快速学习的方法。一本书两三个星期我就能把它学完。为了准备考试,又做各种各样的题目,把很多看书时未掌握的内容抓紧时间补上。机械重复的学习虽是一种煎熬,但除了坚持别无他法。
  “成功4+1”之智慧
  光有知识就是智慧吗?不是。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才叫智慧。大学里的学习绝不只是简单地把书本读会。读什么专业固然重要,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
  企业需要的学习方式,不是给你一本书,让你学三个月出一个很好的成绩。而是给你一本书,一天后就要拿出一个成果。这就是快速学习法。因此,我认为,在大学里所学课程的成绩好坏一点也不重要。你要试着做到:
  开学时拿一本书学习三天,然后就去考试—哪怕只答对了60%,一定是个好学生!
  很多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在企业里并不很优秀,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这种快速学习的能力。怎么样培养这种能力?拿一个章节出来花半天时间看完,看自己是不是大概学会了。如果这一章做不到,下一章再来,重新梳理一遍。不断调整,看哪一种方式适合你。如果你找不到这种快速学习的方法,大学等于没读!
教育部门口站出留学机会(1)
  1984年的春天,北京城柳絮漫天。透过那些小小的白色降落伞往上看,还可见蓝天中花花绿绿的风筝。这时,我接到了研究生考试的成绩通知。我花不到一年时间新修的光纤通信专业竟然考了第一名!学校这一年共有两个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名额,我想其中一个肯定是我的。尽管还不清楚留学究竟会给我的未来带来怎样的变化,但可以肯定,一个更广阔、更激动人心的世界将因此出现于我的生命之中。
  出国名额公布的那天,我信心十足地在公布栏里找我的名字,却没有找到。在研究生处一张窄小的办公桌后面,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听着我的申述,漫不经心地扫视了一遍我递过去的申请材料。“你在大学阶段没有获得一次三好学生……考试第一名也没有用……你不是代表个人出国的,是代表学校出国的……我们得按规定办事……”我不知道他口中的“我们”究竟指的是哪些人,但我明白期盼良久的那扇出国之门已经对我关上了。
  198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年初,邓小平南下广东,肯定了深圳的种种经济新现象。中国政府的对外开放战略全面铺开,在民间,一场外表平静而内在汹涌的商业革命也就此掀开序幕。这一年,后来被商业史家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就在我身边的北京城郊,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开始初显繁荣景象,一批先驱企业家纷纷下海创办公司。也是在这一年,苹果电脑公司新发布了麦金托什(Macintosh)家用电脑,比我在中科院半导体所看见的那台苹果Ⅱ还要漂亮。《时代周刊》将其评价为个人电脑大众化普及的开始,比尔·盖茨不久也据此为自己的微软公司设定了“让每一张办公桌、每一个家庭都摆上电脑”的伟大目标。
  虽说大学时代的我一贯关心时政,但对商业大势的走向还知之甚少。我更无法想象,个人计算机产业这条不起眼的小溪将从此刻起发展成波涛汹涌的大河,10年后自己也将投身其中,并亲身经历它如一场超级雪崩般席卷整个世界的过程。可是现在,我的眼睛只能看见正发生在我身上的不公。
  接下来的几天,北京城里的春光依然明媚,可我已经视而不见。那时还不流行“郁闷”这个词,我只知道难过呀!痛心呀!这是什么样的规定和制度?这个学校怎么可以这样?我想要和那个研究生处中年男人口中的“我们”辩论,但我能辩得过“我们”吗?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一贯信奉的“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是不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
  可我不想放弃。
  “成功4+1”之机遇
  很多人说一个人的成功跟机遇有关。当然有关!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机遇,而有些人就得不到呢?有些人的机遇好像是老天特意空降到他头上的,这仅仅是运气的成分吗?每个人都需要机遇,我也是如此。如果我当年乖乖接受学校的安排,出国留学的机遇可能就永远地失去了,我也可能永远无法成为如今的我。
  很多人把自己的不成功归结于机遇的不公平。其实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大学时每个人都差不多,而10年以后,人与人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别。反思一下,难道每一个机遇都是公平的吗?当然不是,
  机遇肯定是不公平的,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根据我打听来的结果,教育部对出国名额的要求非常苛刻。研究生考试共6门课,要求每门及格,其中英语还必须在75分以上。这一年的英语考试非常难,后来教育部不得不把75分降到了70分,但即使这样,成绩达标的也还是寥寥无几。像北邮这样的学校,才只有5个学生合格,我考了78.5分,就已是全校第一名。照此推理,其他的学校,特别是那些不如北邮的大学,会不会有很多考生因为外语被刷掉,而空出了用不上的出国名额?如果把研究生关系转到还有出国名额的学校,出国的可能性是不是会重新出现?当我产生这个念头后,心情莫名地变好了,我似乎看见一线光亮从那扇已经关闭的门缝里透出来。
  接下来我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我找来北京市高等院校招收研究生的所有招生手册,一页一页地翻看,寻找哪个学校有公派出国的名额。学校里的公用电话总是排着长队,我跑到实习的半导体所里,用那里的电话给各个大学的研究生处打电话。
  “老师,你肯不肯把多余的名额让给我?”
  接电话的人莫名其妙:“你捣什么乱啊?”
  也有怒气冲冲的:“我们自己的学生都不够呢,哪里轮得到你?”
  我面带微笑,声音诚恳,毫不气馁地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打下去,询问是否有出国名额,如果有是否被用掉。
  如此打了三天电话。在第三天的下午3点钟,我终于从电话那头听到了梦想中的回答—“我们还有没用完的出国名额,你可以先来看看。”虽然对方依然是个中年男子,对方的口里主语依然是“我们”,但在此刻的我听来,这个声音多么宽厚美妙,足以令我终身难忘。
  这位老师叫吴怀仙。这所学校是北京广播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电视业还不发达,作为中国广播电视教育最高学府的北京广播学院(现改名中国传媒大学)远不及后来风光,和当时的北京邮电学院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当时我住在中关村附近,骑自行车去北京广播学院要两个小时。第二天上午,我骑车来到北广研究生处,与吴老师有了下面一番对话。
  “看你的成绩很好,你们北邮应该取你呀!”
  “北邮当然取我。但是,我从小爱看电视爱听广播,未来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为了这项事业,我愿意放弃北邮,来到北广。”
  “照你现在的说法,你不是为广播事业而来吗?怎么又跟出国有关?”
  “中国的广播事业很落后,需要去国外学习一些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回来呀!”
  “老实说你来有风险,如果教育部不批的话,你不能出国,就必须留在广播学院读书。可是北广没有硕士学位的授予权,你只能取得研究生学历,得不到学位。”
教育部门口站出留学机会(2)
  “我来的目的很明确!为了中国的广播事业,有没有学位没那么重要。”
  当然,我没有说实话,我的明确目的就是出国。不过我说的也是实话,为了这个目的,失去研究生学位的风险完全不算什么。
  看起来,吴老师似乎被我感动了。他说需要一点时间和校方研究。过了几天,他通知我,北京广播学院愿意把我推荐给教育部。门缝里的那线光亮开始扩大了。
  弱势群体与迂回前进
  通过努力,我把一个在别人看来遥不可及的机会,渐渐地变成可能性越来越大的机会。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和当时的我一样,都属于弱势群体。当碰到类似的人生壁垒时,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人生会遇到很多壁垒,如果躲避它们,你可能就失去了非常重要的机会。
  其实弱势并不意味着就得退让,就得放弃!如果选择退让和放弃,那么机会肯定也随之离你远去。选择直接的冲撞?结果一定是头破血流,失败而归。这时到底如何是好?要知道,机会有三种:第一种是别人给的,第二种是争取的,第三种是运作出来的。
  迂回前进是运作机会的最佳方式之一,对于处在弱势态势下的人来说尤其有效。
  改变性格
  我过去的人生经历,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和我的性格有关。大学时期,老师和同学其实并不喜欢我,因为那时我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年轻、高傲,以至于后来申请出国的事都受到了排挤。
  性格能改变吗?很多人说不能。可是我认为,本性是不能改变的,但性格是一定能改变的,大学时期的你一定要尝试改变性格。大学是什么?大学是个“小社会”。从跨进校门时,每个人就应该进入改变性格的阶段。如果你连自己的性格弱点都改不了,你和成功的距离就非常遥远了。
  一个人如果连性格都不想改变,就不要奢谈成功。
  当我给各所大学打电话时,我痛切地感觉到自己身上从大三以后开始发生的性格变化。我第一次发自肺腑地渴望得到他人的帮助。转志愿的时候,以我第一名的成绩,学校一般是不允许的。我找到应用物理系的系主任徐大雄老师,和他说了自己的情况。徐老师比较同情我,主动去找研究处的老师,帮我开了绿灯。虽然他只是一句话,却帮了我很大的忙。2008年6月5日是他的八十大寿,北邮为他办生日宴会,我去作了演讲,并为他专门成立了一个奖学基金。古语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这一点报答和涌泉相去甚远,只是表达对老师的一份感恩之心。
  如果一个人在大学阶段什么都没学到(如同我大学前三年那样),只要做一件事:把你的性格变好。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性格是一种习惯,只要坚持改,就一定能改变。
  很久之后,当我有权力决定别人的命运时,我格外珍惜对这份权力的使用。很多经我之手被面试的年轻人都知道,只要我可以给他们一个机会,我绝不会吝惜。我想,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我就是那个站在门后的人。只要有可能,我是多么希望为他们将那扇门多打开一些,让他们安然进到那个更广阔的世界。
  眼下,我还得自己去推我那扇门。从时间上来说,出国审批的期限已过,我已经没有机会了。我拿着北广开具的介绍信,来到教育部出国司。一位姓李的副司长一边看着介绍信,一边听我用战战兢兢的声调讲述事情的原委。听完后他把介绍信扔进抽屉里,让我回学校去等消息。等了几天,当然不会有任何消息。我再一次跑了去,李司长说审批工作早已结束,已经报部委领导了,不可能有特例。你回家吧,他说。
  我该怎么办?从教育部骑车回住处的路上,我止不住地胡思乱想。给邓小平写信,还是去教育部静坐?一个个荒谬又可笑的念头,像路旁的电线杆子从我眼前一闪而过,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权力,没有金钱,没有门路……那我还有什么?时间。
  从第二天开始,我便每日准时到教育部去上班。8点上班我7点半就到了教育部门口,看见李司长走来,我就说:“李司长,早上好!”到了中午吃饭的光景,我还在门口等着,我说:“李司长,您出来吃饭了?”李司长吃好饭回来,我又说:“您吃好饭了?中午好好休息一下。”晚上下班的时候,看见李司长出来,我又说:“您下班了?走好。”
  到了第四天早上,李司长终于对我开口说话了:“你是谁?为什么天天来叫我的名字?”我急忙告诉他,我就是那个没有被他批准出国的学生。他说:“哦,知道了。”中午他出来吃完饭回办公室,我依然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跟他打招呼。他让我去他办公室,在那里他对我说:“我们看了一下你的资料,各方面不错。不过时间晚了。但你可以去广播学院邮电学院补一些资料,补来后我们再考虑是否给你出国名额。”
  我立刻回去将该要的资料都拿来了。我知道李司长需要的不是这些资料,我已经可以出国了。果然,我很快就从北广研究生处接到了教育部转来的出国审批成功的通知。在那一刻,我觉得什么都值了,我甚至愿意去教育部门口再站4天。
  感动无价
  人类最原始的沟通方式是什么?是感动,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个人无论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他为之感动的东西都是相似的。你要做的,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将感动表现出来。一个天天陪他上班的人,他一辈子不会忘记,这绝不是给他多少钱能做到的。当别的办法行不通时,感动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因为,
  感动是零成本的,它的效果却是无价的。
  执著的力量
  对一个机会,对一个人,对一份事业,一定要执著。如果当时我没有得到去国外留学的这个机会,也许我的职业生涯就完全改变了。当然,如果你想做神舟飞船的航天员,天天去站国防科工委门口,就会有机会吗?别站,一点儿机会也没有。我说的是:
  对那些离你只有一步之遥的机会,最简单的方法是学“唐骏模式”—站在那里就好。人们一定会被这种执著感化的。
  2001年9月,当我已是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总经理时,有一次在长春国际教育展上,我又偶遇了李司长。这时的他已是教育部的副部级巡视员。尽管已经过去17年,但我在人群中依然一眼认出了他。我走上前去,和他愉快地聊起天来。我向他提起当年为出国站在教育部门口陪他上班的事。
  “您还记得那个学生吗?”我问。
  李司长说:“记得记得。不过不知道那个人现在去哪里了。”
  他还颇有些惊讶地问我,是否是当年那个学生的同学。显然,李司长已经完全认不出我了。
来自新干线列车员的震撼(1)
  1985年10月15日,我凌晨4点就起了床。
  我23年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终于来临。我即将赴日本著名的名古屋大学留学。
  小兰、我哥哥和他的女友一起来送我。我们坐上大客车去首都机场。周围100位将和我一起公派赴日留学的学生,以及前来送行的每个人,都是那么兴奋与激动。所有留学生都穿着几乎同样颜色的新西服,行李箱的款式也非常相似,连笑容都相差无几。那情形既有些滑稽,又让人感动得想哭。
  1984年春天,通过在教育部门口的“站岗”,我终于拿到了赴日公派留学的资格。随后,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所有当年的赴日留学生来到大连外国语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日语强化训练。老师都是日本人,完全按日本的魔鬼式教育法进行授课。一年中,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都是学习时间。一天一小考,一周一大考。一天要背200个日语单词,不能间断。这样的学习异常艰苦,但效果甚佳。刚去时我一个日文假名都不会,一年后已经能听懂老师用日语上课。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此之前,除了来自电视电影中的一星半点信息,我对日本几乎一无所知。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报刊阅览室里,可以看到大量最新的日文报纸。和很多同学一样,我最爱看报纸上的广告。那些广告里反映出的日本商业文化之繁荣,不免让我这样的中国学生目眩神迷。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各种家用电器的广告。当时中国家庭流行“四大件”: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彩电首当其冲,是最能反映出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的。在中国,要买到一台上档次的彩电,大约要花4000元,按我父亲每月62元的工资计算,不吃不喝攒上6年时间才买得起。甚至光有钱还不行,还得四处托关系先搞到一张彩电准购证。而在日本,同样的一台彩电,只需花我两个月的奖学金。落差之大,让人咋舌。心中难免因此对日本有了一种别样的憧憬。
  回馈心理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感激国家能为我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我一定要尽我所能地予以回馈。
  后来我从微软总部回国创建上海微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替中国软件业做一些事情。这么多年过去,从物质上说也许我已还清了国家在我身上花的培养费,但对祖国的情是还不完的。在上海微软时期,我常被总部说为“不务正业”,原因是我经常免费给国企作培训、给政府机构作演讲。我的愿望是把自己的管理经验与更多中国的企业和机构分享。我也一直有个心愿,若有机会我想去做一家国企,不管能不能成功,都要探探路子,把我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再用一用。
  在告别的时刻,小兰又掉泪了。知道我要出国后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小兰已经哭过很多次。
  “放心吧,小兰。5年时间应该会很快的,你等我。”
  “你放心去吧,我会一直等你的。”
  我知道,无论5年还是10年,小兰都会等我的。我由衷感到,她的真情、纯洁与善良,是我的幸运,更是我奋斗的精神支柱。
  10点30分,飞机起飞了。周围的同学都开始尝试着用日语进行交流。第一次坐飞机,也许是觉得好奇,也许是为了留下纪念,几乎所有人都把用过的塑料餐具放进自己的包里。我还记得小学5年级时,父亲第一次坐飞机去云南昆明出差,他从飞机上带回来的纪念品包括一盒5根装的香烟、2包口香糖。后来展示给周围邻居和朋友看,荣耀无比。
  当机上广播员说飞机即将降落在东京成田机场时,我们都在用期待的眼光向外看。离地面越来越近,满眼是一片无比干净、清澈的绿色,还有点缀在齐整农田中的农家小屋,远处则依稀可见一座巨大城市的建筑轮廓线……这就是日本吗?
  出了机场,大使馆派来的车已经等在那里。临上车前,大使馆教育处的老师发给每人一个大信封。“这里是你们在日本头半年的生活费和学费,一共是63万日元,大家一定要保管好。”用手一捏,果然是厚厚的一大沓,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更不用说这些钱还真正属于我了。面对这么一笔巨额财富,所有人都很紧张。进到车内,www奇Qisuu書com网大部分人都把它小心翼翼地放进西服的内口袋里,然后下意识地,经常去摸一下看看是否还在。还有人更绝,为了降低万一丢失的风险,把钱分成好几笔,分别放入不同的衣服和裤子口袋,甚至塞进袜子里。
  此时的时间已是下午5点多,作为晚餐,每个人都得到一份便当。第一次吃日本的盒饭,第一次见到一次性的筷子。饭盒的材质是人工木,非常精美,筷子也雕工精细,显得小巧玲珑。看到这么精致的包装,真有些舍不得吃。和在飞机上一样,所有人吃完饭后也都把饭盒和筷子放进了包里。
  客车把我们拉到了东京火车站,在这里大家就此分开,奔赴各自就读的城市。和我一起去名古屋的同学有15人,大使馆的老师早给我们买好了新干线的车票。我一看车票时间是一个小时后的,便把行李交给其他同学代看,拉了另外一个同学去逛火车站周围的商店。天已经黑了,商业街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常。
  看到一家杂货店,我伸手准备推门进去。谁知还没碰及,那门就自动朝一旁开了,吓了我一跳。后来我才知道,便利超市的自动门就是日本人发明的。进到店里,店员立刻就向我们鞠躬,口里说着欢迎光临。我们吓得赶紧就出来了,因为觉得不买东西会很不好意思。此后就在街上四处看看,再也不敢进第二家店,只觉各种事物都是没见过的,十分新奇。看见我们浏览橱窗里陈列的货品,有的店员甚至出门来招呼我们进去。我们虽然听得懂对方的话,但终究还是不敢上前交流,摇着头走开了。
  终于等到了我们那班新干线。在大连读书的时候,我就对新干线无比向往。新干线是日本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建的全世界最快的高速铁路,贯穿整个日本。日本开发新干线时,正是欧美国家着力发展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业的时候,铁路运输在这些国家被视为“夕阳产业”而受到冷落。但是,随着石油危机和大气污染问题的发生,最节省能源的铁路运输再次受到关注。日本新干线的成功,给欧美国家以巨大的冲击,可以说引导了世界交通发展的潮流。日本人也最以此为豪。
来自新干线列车员的震撼(2)
  坐惯了国内的绿皮火车,跨进新干线的列车时我不由心中一惊。车厢里一尘不染,其舒适宽敞、整洁明亮的程度,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非现实的世界。尽管时速在200公里以上,新干线的行驶仍极为平稳,我甚至感觉不到发车和停车。看到窗外远处移动着的灯光,我才意识到自己正飞速远离东京前往名古屋。
  比新干线本身更震撼我的是新干线的列车服务员。在进入车厢之后,她们都会向乘客鞠躬,用分外柔和的声调说着“欢迎乘坐新干线”。然后推着售卖食品的小车慢慢地走过来,一路不停地打招呼,轻声细语,面带微笑,让人觉得如沐春风。在离开车厢的时候,也会再次回头鞠躬,口称“给大家添麻烦了,请大家好好享受旅途”。出于好奇,我起身去别的车厢看,因为时间已经较晚,有的车厢空无一人。但让我极其吃惊的是,我发现推着货车的列车员依然朝着无人的车厢鞠躬,面容上毫无懈怠之情。我不由吐舌,日本人的服务,真比在电视或电影里看见的还要周到。
  我在日本学到谨慎和敬业
  软管理在企业经营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干线的列车服务员身上,我第一次强烈感受到日本人追求100%完美的做事方式。追求秩序和细节,天性谨慎而努力,这就是日本民族的精神。全世界最规范的民族一定是日本。
  我在被誉为服务王国的日本居住了5年,渐渐习惯了那里的服务方式。离开日本后,特别是有机会再次去日本出差的时候,我经常会感叹那里的软管理的效果。也许不是一个硬件很好的餐厅或咖啡厅,但是那里的周到的服务让你觉得温馨,让你觉得物有所值。同样的飞机机型,日航和全日空的机票要比别家航空公司的机票高出30%,但乘客率反而高于其他航空公司,这也是原因所在。
  我的留学之路很幸运,能先后去日本、美国留学。到了一个新的国家,我抱着的态度就是学习那个国家的优秀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日本对我的影响比美国对我的影响还要大。在日本的5年,
  日本人在工作上的敬业、勤奋、谨慎,深刻地改变了我过去做事毛躁的性格,而变得非常细致和规范。
  规范与复制
  我一直强调“复制”在工作方法中的重要性。其实,这种“复制”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最初正是我在日本学到的。
  当我震惊于新干线列车员的服务后,我就着力去发现其中的奥妙所在。后来我观察到,新干线上所有列车服务员说的话都是一模一样,都经过了事先严格的训练。甚至她们戴帽子的角度、胸前的胸花和小丝巾的位置,都是公司规定好的,不能随意改变。
  无论是服务行业还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日本人都特别讲究规范化。所谓规范就是复制,制定一个最佳标准,然后将其不断重复。
  服务性行业,规范最为重要。后来我领导上海微软时,因为技术支持也是服务性质的工作,所以在公司的日常管理中也广泛采用了这个方法。
  名古屋到了。时间已经很晚,但整座城市依旧霓虹闪亮。名古屋中国留学生会的一位师兄来接我们,他来日本已经4年多,外表看上去和日本人无异,流利的日语让我们心生羡慕。他将我们带到各自的住处。之前无论从电视还是杂志上,看到日本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在我的想象中,住处应该在某幢漂亮大楼的宽敞房间里,谁知我竟然被安排住在一个日本人家里。幽静的街巷,一所老式平房里的一个不大的房间,而且这房间还被隔成两半,是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共用的。房间里光线昏暗,除了两床被子和榻榻米,四壁空空如也。
  那一夜我几乎没有睡着,冰冷硬实的地板让我很不舒服。不由想起去美国留学的同学所说他们那边生活如何好的情形,两相对比,我仿佛来到了一个三流社会。莫非我期盼已久的留学生活就在这里开始了?
  心情从持续了一整天的兴奋和激动迅速跌落谷底,像是从美梦中被猛地惊醒,想要重回梦里却路径难寻。在这样昏昏沉沉的似睡非睡中,我人生中最富戏剧性的一天结束了。
导师让我把论文改了23遍
  度过第一晚的难眠之夜后,第二天上街逛了一圈,所见所闻确实让我感受到了日本物质生活的发达。无论是超市还是百货商店,商品应有尽有。这里的彩电不但比国内便宜许多,品种更是琳琅满目。但我没想到,还有新的惊喜等着我。
  两天后,我和同住的同学傍晚出来散步,竟然一人捡了一辆自行车。原来,日本人喜欢追求新潮,家里的东西只要过时了,就必须淘汰。很多日本人还爱相互攀比,如果被客人指出什么东西已经使用很久了,那是非常难堪的事。按照政府的规定,每周有两天可以把大件的垃圾如家具、家用电器等扔出来奇Qisuu.com书。和中国人的心理不同,日本人并不觉得捡东西是丢脸的事,他们看到好的东西也会去捡。政府也鼓励这样的行为,因为可以促进旧物再利用,减轻环保压力。
  后来,我和同学捡东西也捡出了经验。我们的住处,家具渐渐都齐全了,甚至电视机、冰箱、微波炉都有了。我们捡来的第一台电视机是个14英寸的彩电,尽管需要手动调台(日本那时已进入遥控器时代),但效果非常好。我们兴奋得不得了,立即给家里人写信炫耀此事。
  有了自行车,我开始骑着车去学校上学,生活也逐渐走向正轨。早上去学校,晚上回住处,每一天都过得紧张又新鲜。
  我在名古屋大学就读于电气电子专业。在这个专业里,我在国内时最初选择的研究方向本来是电器音响。我当时的梦想,是要成为中国电器音响领域的第一人,回国后中国所有一流音乐厅的音效都将由我来打造。但进名古屋大学报到时,我才发现原来选中的导师退休了,我不得不换了一个导师。这个新老师名叫板仓文忠,也是研究声音领域的,主攻方向是语音信号处理。他原是名古屋大学的博士,后来做了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NTT)的研究员,在语音识别研究领域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就,学校把他招回来做了教授。他也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院士,在这个领域保持20年稳坐第一把交椅。
  我已经通过了国内的硕士入学考试,本以为作为来日本的交换留学生,根本不用参加日本的入学考试。但板仓老师告诉我,要念他的研究生,必须要通过共5门功课的入学考试才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语音研究领域我之前从未涉及,而且考试是全日文,无论是专业还是语言都大成问题。再加上考试时间是当年12月5日,这意味着只有约一个半月的复习时间。
  那段时间,还得同时参加导师研究室里所有的研究会议。我的压力前所未有的大,每天都像上满了发条一般忙个不停。板仓老师对我也很担心。我对他说,我有可能考不过,因为实在看不完那些专业书。我甚至考虑,万一考不过就通过教育部换一所学校,但是板仓老师不同意,认为这样有损他的面子。奇迹般地,一个半月后我竟然通过了考试。板仓老师向我祝贺,我能考到这个成绩他非常满意。这也是他第一次夸奖我。
  板仓老师是名古屋大学里最严厉的教授,也是我见过的日本人中脾气最大的一个。他对学生的要求异常严格,态度近乎傲慢,仿佛我们不是研究生,而是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他要求每个人都要自己选研究课题,每周五要在研究室会议上用半小时的时间向所有人汇报过去一周的研究成果。这成了学生最大的压力。我在选课题、作研究上毫无经验,经常被板仓老师痛斥。“这种课题10年前就有人做了”,“这么烂的题目你还好意思拿出来”,诸如此类,几乎是选一个被骂一个。
  我第一个通过的选题是语音识别和人机对话方面的,这也成为我此后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选题。这个选题是我在看相关领域的英文论文时找到的,别人已经作出了解决方案,但是相对粗糙。我觉得题目不错,就在他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并在实验室里用计算机把它做了出来,得到的结果也非常令人满意。
  周五汇报时,这个研究课题当场就被板仓老师认同,他说我找到了一个窍门。我自己心里也清楚,其实这是一个难度不大的课题,只是还没有人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我因为一个思路上的突破,才得出更好的结果。从此以后我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在板仓老师的研究领域,日本学术界有两大学会:日本音响学会和日本电子情报通信学会。这两个学会每年都有公开的学术论文发表会议,前者每年两次,后者每年一次。按板仓老师的要求,他的研究生在这三次学会会议上都要发表自己的论文。
  我写好第一篇学会论文之后,交给板仓老师审看。等我再拿到自己的论文,真是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上面满是红色的字迹,语言、思路、技术、表述等各种问题,改得五花八门。我改过一遍又交上去,原以为可以通过了,谁知又被打了回来。板仓老师是个追求超级完美的人,有时因为一个标点符号不规范、附图标注中的字母大小不对、数学公式的比例不合适,甚至注解文字的字体大小不妥,他也会让我拿回去再改一遍。我改了一遍又一遍,一共改了23遍,第一篇学会论文方才过关。
  一篇论文如此反复,让我非常苦恼。我特别不理解的是,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一样,他认为小字体好看,我倒觉得大字体漂亮,为什么非得要求我和他一致?后来我才渐渐明白,他的经验足以支持他作出最精准的判断,他知道在一篇论文里怎样安排是最合适的。在他的训练下,我终于逐渐学会了如何把握写论文的感觉。每年要写3篇学会论文,每次都是这么修改。一年以后,我修改10次通过。5年以后,终于变成一次通过。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