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高原《自制力》完本

高原(当代)
自制力
作者:高原
【简介】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MBA自我管理课程,世界500强企业领导者重点培训科目!一次彻底改变你行为模式的魔鬼训练。一本让你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时间与情绪的书。在本书中,作者就“自制力”提出了18个问题,针对性地设置了18节课。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每个人能否成为自己主人的关键。这18节课的主要能帮助你战胜拖延症、驱除无力感、走出失控的怪圈,同时用具体的步骤与方法让你学会时间管理、情绪掌控等,这是MBA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自我管理课程,是心理学和自我管理学的一次完美组合,学会本书,你的自律能力、意志力、效率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全书共22章,15.4万字
本书目录(马上看书)
引子 我们一起探讨的课前问题(免费)
第一课搬开自制的障碍(免费)
第二课走出失控的怪圈(免费)
第三课管理你的情绪(免费)
第四课集中注意力,让思维清晰起来(免费)
第五课自责和自我设障(免费)
第六课把欲望装进笼子(免费)
第七课解决拖延症(免费)
第八课驱除内心的无力感
第九课掌握时间
第十课压力从何而来
第十一课不要欺骗自己
第十二课停止批评
第十三课做出最重要的选择
第十四课潜能控制
第十五课训练你的意志力
第十六课我可以
第十七课发现自己的人生使命
第十八课有多久没有成就感了
附录 自制力18课:自我提升手册(1)
附录 自制力18课:自我提升手册(2)
附录 自制力18课:自我提升手册(3)
《自制力》
引子 我们一起探讨的课前问题
问题一:“什么在妨碍我们成功?”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多数人是不成功的,或者说自认为不成功。这是一个事实,我相信没有人否认。如果我列出一些选项,你会选择哪一个答案?比如行动力差、没有梦想、计较太多、无法坚持、没有背景和金钱。这时你就发现,自己可选的原因太多了,但任何一条都没有说到根本。
平凡的人和成功的人,他们究竟差在哪里?
或者说,哪些至关重要的因素决定了一个人是“平凡”还是“成功”?
我告诉你:“一个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看起来就不是一个成功的人。”
难道不是吗?你平时看起来是一个成功的人吗?2007年,当第一期课程开始时,就此问题我曾让学员回答,并让他们告诉我真实的想法,不要有任何隐瞒(顾及面子或自尊的意图会让这个问题失去意义,但这正是我测试的目的)。结果是,只有20%的人勇敢地承认自己根本不像一个成功的人。
学员梅根说:“我看起来就是一个失败者,自己也这么认为!”
学员妮娜说:“没错,我没有信心,也没有方向,而且我不知道原因。”
大部分的学员在强词夺理,他们认为自己失败的因素再简单不过了:“我遇到了一个有史以来最坏的上司。”“我的妻子简直就是一个泼妇,她在摧毁我!”“周围的人没一个好东西,我活在这样一个家庭太悲哀了,我必须逃出来,才能获得新生!”
瞧,他们在抱怨,不幸的本子上写满了外在因素,却没考虑过自身原因。人们通常觉得自己做得很好,问心无愧,如果不是“某人”或“某事”捣蛋,自己会一直顺风顺水。可惜的是,总有一些破坏分子不合时宜地跳出来,搅自己的兴,毁自己的路,让自己功亏一篑。
这就是最大的问题,解决的唯一方法,需要你回头审视自己,尤其是内在的自我:
我的方向正确吗?
如果你走了一条南辕北辙的路,在这条路上越是努力,成功会离你越来越远。但是一个成功的人,他可以清醒地看到自己,能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他知道,方向正确了,未来才会变得明确和清晰,否则付出越多,结果也就越糟糕。
我清楚自己的性格吗?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但并非每个人都对此心知肚明。不了解自己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一个人抛弃了自己的性格,去追求与自身完全不相吻合的东西,就会进入一条充满浓雾的迷途,注定一事无成,碌碌无为,最终抱憾终身。性格决定我们的命运,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他又怎么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走向呢?
我有没有树立自己的理想?
事实是,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虽然如此,有的人即便怀抱远大理想,也不能善终,因为他无法坚持下去。太多的人在高谈阔论,却懒于行动。他们在理想方面朝秦暮楚,三心二意,今天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明天又想开店创业,引领某个行业的时尚。空谈者注定一事无成。
我的思路是不是存在问题?
当思路不同时,做事的效果就会有差别。成功者做任何一件事时都会深思熟虑,为自己找到一条趋利避害的捷径,然后克服困难,争取胜利。即使我们的理想一样,也只有正确的思路才能取得好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目标一致,但最后走到终点的只有少数人。多数人都输在了自己的思路上,他们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无知”就是在自杀。
比如,我们定义财富会有三个要求:明确的数目、记录总数、可以形象地加以想象。看起来,前两者只是关乎于现实的财富,后者则与未来的财富有关。实际上,人们大多只具备第三种意识,前两种能力则十分稀缺。人们喜欢想象自己将来会有多少钱,对于眼前的机遇和财富却缺乏管理、控制和争取。
他们控制不了现在,只能想象将来。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既没有现在,也当然没有未来!
这证明,世界上超过80%的人无法掌控体内与未来有关的部分,所以才有“二八”法则的出现:全世界80%的人只能掌握20%的财富,相比于另外20%的群体,他们都是“不成功或很难成功的人”。
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如果你拥有雄心壮志,幻想自己是多么成功的人士,想必现在已经焦头烂额、眉心冒汗了。但是,时间还有,现在你可以想象有一张床摆在自己的面前,针对这张想象中的床,我们来做一个测试题:
1.你的脑海中第一时间出现的是“床”这个字,还是一张床的图像?
2.出现在你脑海中的“床”是整齐的还是凌乱的?
3.这是一张空床,还是上面睡着人?
有89%的人都选择了第一个选项,就算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他们也没有继续想象这张床的细节。这个测试表明,人们的潜意识对于数字和单词是麻木不仁的,仅仅喜欢对图像作出反应;对于细节的经营,在潜意识中常常是不讨好的。对多数人来说,想象自己成为富人的图像是愉快的事情,坐在午后的阳台幻想某一天能够一夜暴富,出人头地,是多数人乐意去做的行为--但这决定不了任何事情。
如果你确实想要积累财富,想成功,想控制自己甚至其他人的生活,就必须重视前两种能力。你需要采取切实的行动,还需要完全了解自己,抓住人生的方向盘,经营好现实而不是只懂得规划未来。
成功的人擅长让身体和头脑自动完成必要的工作;失败的人则忽略这一步,他们的眼睛只盯着远方。
如果你不像我说的这样做,代价将难以承担。为了成功,你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现实世界中的有钱**多不是遵守纪律的模范,但他们是“成功自制”的榜样--他们可以做好自己认为十分必要的事情。他们勇敢地公开承担义务,让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誓言:“我要登上这座山,你或者在下面看到我招手,或者看到我掉下来摔死在谷底。”
而且他们说:“我别无选择,因为我不能变得贫穷或者平凡,这不是我的风格!”
你会在现实中一再发现成功人士超越自己的事例,但你总是不情愿去学习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二:“你到底想要什么?”
一个人最大的失败不是他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也不是他努力了却距离成功还有十万八千里,而是他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有时我也会思考:“嘿,看看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呢?”回头审视自己过去的努力,我们都发现心中充满迷惑。
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失去了价值,很容易进入一种“失控状态”。即看起来充满活力,干劲十足,在父母眼中是好孩子,在妻子眼中是好丈夫,在孩子眼中是好父亲,实际上他没有灵魂,也没有方向。
在我的课程上,我对学员说:“这样的人就像一辆加满油的汽车,速度很快,可是他没有方向盘。这就非常危险,一旦到了需要拐弯的时候,他就容易冲出路面,车毁人亡。之前的人生非常美好,让人羡慕,但一瞬间,失控的悲惨后果就发生了。”
所以,解决了“想要什么”的问题,再来读我这本书,学习这重要的18节自制力课程,才能对你起到真正的帮助。
一个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很多人。那就是,他应该是安于现状,坚持做手头上这份工作,还是马上去找一个更好的目标呢?
思考这样的选择总是十分痛苦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完全取决于你到底在追求什么。你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什么才是我想要得到的?只是一份工作,哪怕帮人打杂也可以,还是要有重要的实权,要成为管理人物,或者我想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像推特创始人那样?”
我问道:“你最想从生活中获得的是什么?”
许多学员沉默不答,他们都在认真地思考,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如此郑重地考虑过这个问题。
我接着问:“是财富吗?”
我将问题具体化,然后得到了九成学员的回应,他们中间有半数的人选择了财富,希望变成有钱人,改变目前在他自己看来十分窘迫的生活。
“那么现在你想象一下,如果全世界的财富都能为你所用,大自然中的一切能力都将为你服务,不管在什么地方你都具有万能的能力,你将用它们来做什么?不要介意这个问题的虚幻,就当我们一起做会儿白日梦好了,请认真对待然后回答我。”
针对这个问题,我得到的仍然是一片沉默。显然,人们对此并没有完整的规划,即便对数不尽的金钱充满了幻想,渴望第二天醒来就成为亿万富翁--这个梦是如此迫切和真实,他们也没有做好准备,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即便你对成功拥有了无比的向往,也远远不够,因为这只是实现自己梦想的第一步。也许你的梦想不是财富,而是一段美好的爱情,或者与亲情有关的幸福追求,只有冲动和向往不足以将它们实现。你必须在自己的心里描绘着这一切,清晰地看到它的蓝图。你还要赶走心中的恐惧和担忧,避免自己的梦想被它们摧毁。
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你的头脑为你描绘着这幅蓝图,你才能制定十分明确的计划,启动自己这部动力十足的“汽车”,驶上前往目标的高速大道。
我们每个人都应反问自己的是:“我可以为自己打几分呢?”
问题三:“什么是自制力?”
自制就是“自我控制”,指的是人们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成为自己的方向盘,既善于激励自己勇敢地去执行某些决定,又可以抑制那些不符合既定目的的愿望、动机、行为和情绪,进而成为一个理性的人。
也就是说,自制力是一个人是否坚强的重要判断标志,代表着一个人的意志力,以及他控制自己和事情的能力。与之相反的则是任性,一个人会对自己持一种完全放纵的态度,他对自己的言行不加约束,做事时任意胡为,天马行空,丝毫不考虑行为的后果。前者的生活是理性的,后者的生活则是失控的。
自制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人富有思想和智慧,因而可以按照一定的目的、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动。然而,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自制,并且聪明地自制,这也正是我们的课程会有如此多的参与者的原因。
比如,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淘气的孩子。在父母和长辈的宠爱下,他们特别活泼--这只是表面现象,他们不但说话没大没小,做事还颠三倒四,让人既头疼,又无可奈何。我曾在一次做客时,看到主人家的六岁小孩毫无征兆地跳到餐桌上,将一桌美味佳肴全部“破坏”。
如果你需要一个自制力差的例子,这就是最鲜活的证明。当然,孩子在这方面有天然的免罪权,因为他们的自制力本来就比较弱,他们的行为失控情有可原的。但是,为什么**还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呢?
大多数**自制力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放任自己。
我在国内时有一位朋友赵先生,我们关系密切。他的性格很受欢迎,每个与他接触的人都觉得他风趣,随和,善良,为**方,性格豪爽,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也比较丰富。
听起来,这样的人应该会很容易成功。事实呢?他不是,我只看到他一次次地铩羽而归,每一次都跌得很惨,而且过了很久都振作不起来。比如有一次,他突然找我帮忙在美国介绍一个项目,工作进行到一半时,他突然告诉我:“我要做笔大生意,这个项目麻烦你脱手给别人吧,我不想做了。”然后甩手走人。
他认为新的项目更好,成功几率更高,只要做成,他的下半辈子就不用再奔波了。我无奈地接受了他的决定。几个月后,我就再也联系不到他了,他从国内来到美国后,就跟我接触了那一次,将一个项目做得虎头蛇尾,就关掉电话,人间蒸发,没有丝毫信息。
两年后,赵先生又到洛杉矶找我。他向我道出了原委,他的事业失败了,没做多久就发现风险很大,只好放弃,欠了银行一笔巨债。他觉得自己没有颜面再回中国,又没有能力留在美国,只好再一次来找我寻求帮助。
我同情心顿起,因为他在失败后每天都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最近才勉强摆脱掉了负面情绪,在纽约找了一份月入两千美金的工作,希望可以从头再来。我觉得以他过去的经历和能力,应该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尽快还上欠款,做出一点成就。如果就此沉沦下去,他的人生就真的失败了。
当时,洛城有一家公司的总裁在我的课程中给他的手下做培训,告诉我缺一个行政经理。我就介绍赵先生过去,让他尝试一下。我想,以赵先生近20年的各种工作经历的积累,做好行政经理的工作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果然,在开始时,他做得非常不错,很得总裁先生的赏识,数次在与我的电话沟通中对他大加称赞。但还没有持续半年,总裁先生就有微词了:“高,我觉得这个人方法很多,办事也有能力,但就是有些三心二意。”言外之意,赵先生在总裁先生的眼中,是一个野心很高、却又心浮气躁的人。
半年后,赵先生辞职了。确切地说,是他自己十分兴奋地递上了辞职信,主动离开公司,因为他要去“寻找更好的事业”。他在写给我的邮件中说:“高,我表示歉意,但我发现华盛顿有一家公司,他们希望从中国进口手机芯片,却没有渠道,我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
瞧,又是一个新主意。赵先生就是这样,永远在没有做好这件事的时候,就开始对另一件事充满期待,然后放弃现在,去追求虚幻的明天。结果就是他什么都做不好,始终在兴奋--失败--反醒--再次兴奋的恶性状态中循环,永远走不出来。
赵先生的自制力如此之差,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可能也是你关心的问题。
一个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人生,首先跟他的家庭成长背景和教育有关。比如赵先生的父亲在军队任职,作为职业军人十分强势,赵先生从小没有自主选择权。他30岁之前的一切都是父母安排的,他养成了不负责任、任由别人安排的软弱性格。
其次,当他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时,如果缺乏像他父母那样强势的人进行管制,自己又不能通过后天的练习、改变来提升自制力,在独立做事时就无法坚持下去,毫无意志力。所以他做事不长久。只要给了他独立宽松的工作环境,他就会完全失控,变得不能自制。
问题四:“为什么自制是如此困难?”
让自己变得勤奋起来,其实并不需要多么强大的能力或意志去挑战或者去攻克什么世界级难题,它仅仅只是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经营”投入更多的时间,做好人生的“基础设施”建设,许多人为什么连这一最基础的事情都做不到呢?
比如一些年轻的学生--我在加州见过大量的这方面的案例,其中包括中国留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停下,然后看看手机里有什么可玩的,享受游戏的快乐,畅游网络世界,很难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件可能不是太吸引他的工作。
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对于改善现在的生活是毫无益处的,他们会说:“呀,下次我要改正,相信我!”当下一次来临时,他早就忘了今天的誓言,仍然我行我素,继续旧的习惯。
对自制力差的人来说,是什么战胜了他们内心中的负罪感呢?在本书的自制力课程中,我们将详细为读者进行解答:一个失去自制力的人是如何养成的?
一只红狐狸为了捕获野鸭子,可以连续几天潜伏在冰天雪地的沼泽中,它顽强而有耐心,毫无声息地贴在地上缓慢地接近野鸭子,展开它的狩猎之旅。当野鸭子无意中游开时,红狐狸就用舌头舔一下嘴唇,失望地退回原处等候着。为了填饱饥饿的肚子,它可以这样往返几十次,连续一个多月保持这种状态,直到野鸭子由于一时疏忽,终于被它捉住吃掉为止。
“红狐狸”可以作为我们提升自制力的榜样,它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它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猎获食物的本能。一只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能强有力地控制自己,一个富有思想和智慧的人难道不更应该成为自己的主人吗?
“为什么你没有做到?”我问“戒烟困难户”索利斯先生。
索利斯已有三十年的抽烟史,在开始不过是抽抽玩玩的--当时他才12岁,但他从来不去认真想一想为什么要抽烟,只是盲目地任凭自己一支又一支地抽下去,直到成为嗜好,积习难改。这难道不是从放任自己开始的吗?
“我承认,控制这种行为是如此困难。”索利斯说,“每当我点燃香烟时,就发现自制对我来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这就决定了,自制力属于意志的范畴,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能量,我们很难轻易地抓住它的轨迹。就像索利斯表现的这样,他明明知道需要改进当前的状态,需要与香烟永远作别,但当他想这样做时,内心的意志力却跳出来告诉他:“主人,我不想这样做!”
就如同戒烟一样,我们要增强自己的自制力,就必须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加强对于意志力的磨炼。这是提高自制力的根本之道。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但需要你克服一切坏的自然倾向、习惯或者伙伴的**。
物理学家富兰克林曾经为自己制定了一项包括十三个名目在内的道德计划,然后逐条实行。他的做法很有必要被你所了解,因为效果是如此之好,他也确实成功了。比如,他为了矫正闲谈和喜欢说笑话的习惯,强令自己学会“沉默”:
“除非于人于己有利之言谈,否则一定避免琐屑的谈话。”
当有人认为他过于骄傲、清高、不容易接近时,富兰克林在计划中写下了“谦逊”的命令。到了晚年,他在自传中谈起了青年时代自己对于自制力的提升计划:“很显然,我的一切成绩都应归功于节制。”
亲爱的读者,我们美好的人生就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而不是学识、技能或者人脉。后者所能体现出来的能量,全部由我们的自制力决定,它才是一个人取得各种成功的通用技能。
这正是我们的18节课程要揭示的秘密:一个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区别,往往不在于他们的能力大小或想法的好坏,而在于他是否有勇气鼓励自己,做到成功地自制,然后把正确的想法勇敢地坚持到底。
也许你正目睹自己过去的所有失败,在糟糕的生活面前灰心丧气,但这并不要紧。当你读到本书时,你会发现每个人在自己的任何人生阶段,都会拥有改正错误和再一次尝试的机会。过去的失败从来不会损伤我们的信心,也不会摧毁未来的美好前景,沦丧的意志力和对于前景的悲观才会杀死我们!
第一课搬开自制的障碍
虚假的希望
我见过许多人,他们经常表现出一种盲目乐观的态度,幻想事情出现好的转变--事实上却已无可挽回,甚至比看到的还要糟糕,这可以称为“虚假希望综合征”。这是心理学家为我们总结出来的概念。
虚假希望综合征:
“只要我制定一个计划,事情就会变好了!一定是这样的!”然后感觉到短暂的快乐和满足,一觉醒来,计划仍然遥遥无期,或者说,即便昨天制定了计划,今天也不会真的执行。
“虽然现在很糟,但未来充满希望,前景一片光明!”然后兴奋地罗列了一大堆自己认为的有利因素,把这些“因素”都视为可以帮助自己的力量,比如人脉、机遇等,但几天甚至只过了几个小时、几分钟,就完全忘了这回事。
“这是我最后一次立下誓言了,一定要改变。而且一旦我实现了这种改变,情况将与今天大不相同,我的生活将是另一副样子!”当如此**澎湃时,内心充满美好的想象,感觉十分良好,但过了一会儿,就像满足地抽了一根烟似的,对烟蒂的兴趣就不再那么大了,直到“烟瘾”再起,又会重新想象一番。
在多年的研究和培训中,我发现这是最典型的自制力缺失的症状。它就像一块虚幻的大石头,放在人的面前,是人走向成功自制的第一个障碍。但是,“虚假的希望”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呢?
只要看看这个问题就行了:“你什么时候最容易做出改变的决定?”
制定出改变的计划,通常是一个人处于他的人生低谷或遭遇挫折的时候,或者是在他感到失意之时。比如,去逛街时发现最大号的衣服都穿不下的尴尬时刻,女孩会发誓要减肥,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苗条的纤细美女:“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在一年的体检报告中出现各种不合格的时候,恐怕每个人都会发誓要去健身房锻炼,大声地激励自己:“我要让身体健康,相信我,我一定能做到!”在考试成绩一塌糊涂的时候,学生会发誓要在明年好好学习,一定要考取全班的前三名,甚至是年级的前五名,几乎每个成绩不好的学生都曾有过类似经历,但很少有人真正去做了;在我们的存款为个位数、面前又摆着需要立刻支付的账单时,人们也会信誓旦旦地保证要节省金钱,要改变自己的财务状况。
“这是为什么?”
有个学员诚实地回答我:“因为发誓改变会让我感觉自己开始充满了希望,我喜欢想象一下改变后的生活,幻想改变后的自己,更苗条、更强壮、更有钱、更积极向上,想到此我就活力四射,觉得生活是有希望的!”
没错,他总结的很正确,这正是原因。可惜,这一切都无法变成现实。在这时,人们做出改变的决定就是最典型的即时满足感,这才是目的。在什么都还没做之前,就让自己感觉良好,用以抚慰对于现实严重不满的心灵,但等感觉好了一点之后,得到满足的意志力就会消失,然后就不想改变了,退回到发誓之前的状态。
这就是虚假希望综合征的发生过程,为什么我称之为“虚假的希望”呢?就是因为它永远只是一个希望而已,决不会变成现实。这时的人总是发誓要改变,而且认为这是他意志力的体现。就像索利斯的戒烟战争一样,他笑着说:“戒烟很简单,我仅在上个礼拜,就戒了20次了。”
在做自制力障碍测试时,我们在学员的生活中发现了大量的“虚假希望”。有人曾立志在今年要读100本书,现在到了6月份却只摸了一本书的书皮,连作者是谁都没有记清;有人决心在今年要减肥成功,要天天早起,而且每周要锻炼至少3次,可他说:“每天晚上记日志时,我都恨不得要抽自己一个耳光,因为我只坚持了两天就失去了兴趣,之后的每一日我都在睡懒觉。”
总之,人们通过这些“根本不会真正去做的”计划,想象自己在未来一定是健康美丽、欢乐活泼和事业成功的。然后呢?改变很难!他们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的理由:天气很冷、空气很脏、看书很累、锻炼很痛苦……借口总是比计划更容易找到。
“虚假的希望”还有一个很厉害的特点:越宏伟越好。
目标一定是远大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强烈的满足感。所以我们很少在生活中看到有人制定每月减少两斤的减肥计划,多数人的目标都在十斤左右。我曾见过一位学员非常夸张的减肥计划书,上面写着每月减肥目标的数目是20斤,他恨不得一夜之间就完成50斤的目标。制定读书计划的人也很少说“我要每天看5页书”,而是告诉你:“1周1本吧,平均每天50页,这是起码的!”
制定的目标越宏伟,希望越大,给自己带来的感觉就会越好,也就越容易让自己从现实的低潮中爬起来,站起来,找回一种自我满足的心理状态--虽然对改变现实毫无用处。
进步的错觉
芬格认为他已经做得很好了:“我每天都在进步,这不错。”事实上,他说不出自己在哪方面取得了进步,如果进行严谨的量化,很可能比昨天和前天还要糟糕。听听上司和同事对他的评价:
“他让人难以喜欢,因为他简直无所事事。”
“我早想解雇他了,但考虑到公司需要一个傻子,以突出其他人的聪明,才让他一直留在这里,做着无足轻重的工作。”
这真是一种令人感到羞耻的评价,但芬格对此并没有意识到,他的体验是相反的:认为自己相当不错,而且相信情况正在好转。
一个自制力强的人永远不会为自己找寻这样的借口:“我觉得我已经做得很好了”“差不多行了,我可以交工了,这样就不错”“做那么完美干什么,没有人会为你喝彩的,所以我认为目前的高度就可以,不需要继续努力了。”
人们在评估自己对于事情的控制力时,就会在高估自己对于生活的掌控程度,总是过于乐观。当事件朝着他们认为的方向发展,他们就会认为那是由于自己的努力,而当事件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时,他们又觉得这全是别人的错,因为自己的付出是不能质疑的:“我在进步,但别人不一定。”这种心态很好证明,在最近几十年里,已经有许多研究一次又一次得到这样的结果。在我们的课程上,也有大量的案例证明,美国的每个小镇上都“流窜”着数不清的“进步错觉症”患者。
进步的错觉:
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对于事情的控制力。
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就以为自己掌控了世界。
人们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和自身的能力总是乐观估计。
例子一:
在购买水果时,你挑选到了几个美味的苹果,品尝完之后,你觉得它简直是苹果中的最佳品种,你会想:“很少有人能买到这种苹果,所以这一定是因为我很擅长选苹果。”事实上,水果店当天出售的这批苹果的质量都很不错。也就是说,当天在这家水果店买苹果的人都像你一样夸赞了自己。
例子二:
有一天,你去买彩票,然后中了百万大奖。你会怎样想呢?许多人都认为是自己选中了幸运数字:“这是我找到了幸运数字的功劳,别人没我这种能力(运气)。”但事实上,彩票号码是随机的,你所选择的数字并不能影响到它们。只能说,它碰巧是你选中的号码。尽管绝大多数人知道并且接受这一点,但是潜意识中仍然有这样的想法:选择哪个数字或许真的很重要,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
当人们产生这种错觉时,有时表现为某些不可思议的想法,类似于童年时的天真。
在一项由我们的课程研究中心举行的试验中,试验参与者在一旁观看另一个人将篮球投入铁环中,观看完后让他们回答问题:“你认为他什么会投中?”结果显示,当他们希望这个人投中,而真如其所愿时,他们会觉得这里面有一部分是他们的愿望在起作用。“我认为是我的祈祷起到了作用。”可事实上,人们的愿望根本不可能对别人的结果有任何影响。
“对红绿灯的掌控”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今天在纽约,仍然有行人喜欢按“手动红绿灯按钮”,尽管他们的这一行为并不能起到作用,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交通灯就由计算机统一控制了(此前行人可以干涉红绿灯时间),现在那些按钮仍然存在,是因为拆除它们需要一大笔钱。
不再起作用的按钮就在那里,每天都有人去按它们,然后绿灯真的亮了。当我们采访路人时,他们说:“这样可以帮助我节省时间,尽早通过这个路口。”按钮加强了人们对掌控能力的错觉,并改善了路人在等待中愈加焦躁的情绪。因为当他们感到自己的某些举动可以产生积极影响时(让绿灯尽早亮起),常常会感觉到快乐和满足,虽然他们的所作所为并不能影响到什么。
进步和掌控的错觉也经常在金融市场体现,股民觉得自己能够把握好市场,华尔街的操盘手也骄傲地认为一切尽在掌握。结果却并非如此,一项研究表明,在交易者感觉越有把握时,他们实际的表现就越糟糕,最近一百年的几次股灾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就在人们乐观地估计了自己选股的能力、蜂拥入市场时,股市却突然崩溃了。
“进步的错觉”时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使得人们不能及时地吸取经验教训、对生活的反馈也变得迟钝,导致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当人们感觉自己正在掌控一切时,他更有可能会忽略来自于环境中的一些警醒信号,这些信号在提示他:“事情并不在你掌控之中。”他会回避这样的信息,像将脑袋伸进沙子的鸵鸟一样“看不见”。
艾里克和马修很早就在普林斯顿大学认识了,他们是校友,也同为大学体育协会的一员。他们的条件是差不多的,并且在同一时间进入了华盛顿的一家跨国公司。两个人不但成了工作上的搭档,也成为了竞争对手。在工作上,两个人当然也都同样努力,但是不久之后,他们的差别就体现了出来。
“我觉得已经做得够好了!”这是马修的口头禅,他认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就是尽职尽责地完成由他负责的工作(only my job)。马修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在公司中做得很不错,因此没有必要过多要求自己。
但是艾里克说:“我觉得我还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出色!”他经常这样对自己和上司说。因此,就算已经按时完成了任务,他还是会想办法把工作做得更完善一些。在挑剔的上司眼中,艾里克不但对于工作是尽职尽责的,而且他还力争做到尽善尽美。
上司评价说:“我们就需要艾里克这样的员工。”
于是,两个人的人生轨迹慢慢发生了变化,并产生了巨大的差距:进入公司一年后,两个人同时加薪升职;两年后,艾里克加薪、升职;三年后,艾里克荣升为公司的部门主管,马修却仍然停留在两年前的状态上,每到经济危机时,后者就可能成为公司的裁员目标。
得了进步错觉综合征的人,他们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自我满足,不但满足于当前的状态,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他们在看待自己的能力上不十分清醒,在做事时也不会全力以赴,只是点到为止,因而很难获得深层次的发展。同时,他们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要求越低越好,于是经常为自己的不完美和不努力寻找借口。到了最后,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也成了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
当你有很高的掌控能力时,你一定会低估自己所作所为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实质的“控制力消退”。对每个人来说,这种障碍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旦你忽视了对它的约束,缺乏对它的警惕性,它就会用乐观的陷阱把你拉下水,让你成为进步错觉综合征的“受害者”。
当你越感到自己强健有力,你对控制所产生的错觉就会越深。不仅是个人,今天整个世界也都沉陷在进步的错觉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普遍觉得科技在进步,但事实是什么呢?《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揭示了**: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最初10年,IT领域的重大进步掩盖了能源、交通、太空、材料、农业和医药等各个行业的相对停滞。IT推动了全球化进程,提高了管理效率,实现了经济增长。但是其他行业并没有什么进步,人们却误以为人类科技的进步在加速。
比如,我们每天都能买到最新设计的手机产品、通过3D软件编写逼真的动画、模拟未来的风光、观看超级影片、设计功能更强的电脑软件,却在乘坐一个世纪前修建的地铁,用着两个世纪前就已经发明的电话;看看身边的实际环境,与20世纪的60年代几乎别无二致。在防御地震和飓风等基础领域、旅游以及提高寿命、防治重大疾病等诸多重要的方面,人类社会基本上毫无进展。
及时享乐
享乐主义是什么呢?为什么“享乐至上”的心态会严重阻碍我们的自制力?这是因为,追求及时享乐的人所有的行为动作都被人们身体产生的快乐与痛楚决定,他们力求将快乐与痛苦的距差增至最大。正如同康德(他具有享乐主义思想的倾向)所说:“人觉得他自己有许多需要和爱好,这些完全满足就是所谓的幸福。”
享乐主义:
只看到了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忽视责任和义务。
不考虑未来,只追求现在的生活质量。
被某些习惯绑架,明知它是需要驱除的恶劣行为,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现象一:吸毒者的失控诱因
吸毒者并非只是追求毒品带来的快感,他们吸毒的原因大多出于对于现实的逃避,以及为了满足内心潜在的“享乐心态”。这与一个人的个性、意志、情感、心理等主观因素密不可分。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内在的好奇心太过于旺盛,对于现实也过于不满。
1.好奇心理。
这是吸毒群体最常见的心理表现之一。许多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在某些场合看到别人吸毒或者在别人的**下,觉得吸毒新鲜、刺激、好玩,抱着试试看的好奇心理而沾上毒品,并逐渐深受毒害而不能自拔。
2.任何事情都有动机。
从吸毒来说,刺激心理是指吸毒者企图通过吸食毒品来寻求精神刺激的心理状态。
抱有这种心态的往往是这样一些人:遭受挫折打击后一蹶不振的人,深感生活无聊的人,梦想事业有成却经常不如意的人,而鸦片、吗啡、海洛因、可卡因、冰毒等毒品能让人在瞬间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感,暂时弥补他们的空虚感。
有些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与追求,就会抱着及时行乐的心态去吸食毒品。抱有此种心理的人文化素质较低,他们或自以为看破了世界,或者他们人生目标过高,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而变得无所适从,于是抱着“今朝有毒今朝醉”“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借助毒品来麻醉自己、回避现实,获得短暂的解脱和满足。
我们在全美100座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那些有心理障碍、曾遭受重大挫折或精神打击的人,最容易选择毒品作为他们情感宣泄和满足精神需求的工具。
大多数吸毒者都有一种深深的近乎无可挽回的绝望心理,这是暂时的“享乐”带给他们的身心伤害,让他们对自己极度失望。他们有时在主观上也想尽快终止这些不良行为(罪恶感十分严重),远离毒品,但因为成瘾较深,从而很难采取实际行动,更多表现在口头上,内心不断地挣扎,可总在原地徘徊。
所以,他们对于生活和前途完全失去信心,甚至一般都会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现象二:典型购物狂
他们完全不假思索地购买各种生活所需的物品,比如衣物和小装饰品等。这些人较常见于女性,但也有男性。确切地说,男人和女人在通过购物享乐这方面不分上下,他们在各大商场掀起打折狂潮的时候会立刻出动,进行疯狂的购物。
具有“购物狂”特征的女人所热衷购买的物品,多数与自己的外形装饰有关,比如化妆品和金银珠宝首饰,她们重视购物过程远远地超过了购物的结果,潜在的原因多是缺乏自尊自信、内心空虚,最后只得用购物的方式来填补。对于男人来说,他们精神孤独、身心受损或是妄自菲薄,企图依靠疯狂采购填补心灵的空虚,掩饰内心的自卑。对这类人而言,物质的享乐只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借口。
购物狂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心情不好时就拼命买东西来发泄自己情绪--明知是错误的,但很难控制,也无法说服自己不要这么做;还有一种表现是储存状态:他们会买很多东西,但买回来都扔到某一个地方,从此只看不用。
现象三:重度纵欲者
纵欲者大都知道一句名言:“十八岁以后贪图玩乐,三十岁时必将疲于奔命。”但他们很少重视和遵守。
重度纵欲者一方面对欲望的追求永无止境,烟、酒和性都可以拿来成为放纵自己的工具,而且永不满足;另一方面,他们又时常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也想改变现状,但制定的计划经常无疾而终。
纵欲行为是自制力差的典型表现,但生活总有一天会向他讨债,如果一个人在20岁的时候贪图享乐,那么当他到了30多岁的时候,就会为了生活而疲于奔命了!
情绪的突袭
许多人都会突然产生坏情绪,比如困意、疲倦或者愤怒。这些坏情绪会在你毫无预料之时迸发出来,对你进行一场突袭。每到这时,人们就非常容易失控,难以自制。这也是我们在激活身体自制力的道路上,将要遇到的最大的障碍。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效应被称为“踢猫效应”,讲的是关于人的情绪传染的问题。当一个人的内心有不满情绪出现的时候,如果肆无忌惮地爆发出来,就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带到生活中,“传播”并影响到其他人,一传十,十传百,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情绪的突袭:
通常身边只要一点小事不满意,就开始抱怨周围的一切。
我们把这种怨恨发泄到别人身上后,别人又会发泄给其他人,最后因为愤怒产生的“循环报应”又会反噬到我们身上。
任何情绪都能成为自己的一个爆发点:悲、喜、忧、怒,当刺激来临时,人会立刻夸张地显露出来,而且没有什么征兆。
人的情绪、智力和体力状态都会随着时间呈现一种正弦曲线的波动,周期基本上是一个月。就像肚子的饱和饿一样,我们的情绪也有饱和饿的状态,不补充不行,不消化不行,不排泄也不行。但是,每个人用来消化、吸收或者排泄情绪的方式不一样,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在同样的事件影响下,有的人十分冷静,有的人则十分夸张。
对人来说,情绪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如果你不能做到聪明地引导和利用,它就会在你身上和你的生活中肆意妄为,你将被它操控,永远长不大。在最近的五年内,我的课程共接收了超过4万名学员在情绪方面的咨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
“我很容易陷入情绪的低谷,在我心情不好、当我面临愤怒和激动的情绪时,我应该怎么办?”
通俗上解释,情绪是指我们个体在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的“激动”状态。这种状态每个人都有丰富的体验,但是其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却较难控制。有些情绪的诱因或者触发点是自己可以觉察到的,心里明白情绪波动的最初缘由。有些情绪的诱因尚存在于潜意识层面,似乎是莫名地情绪一下子变化了,这其中,有外界的也有内在思维引起的情绪变化,防不胜防。
情绪的触发点随时随处都存在,只是有些人不太敏感,免疫力强,影响不大,有些人自制力出色,即便感受到了,也能成功地化解。但也有更多的人对于情绪的突变天生敏感,反应较大。
关键并不是你想不想控制住,不是你是否想寻求改变,而是你能不能拿出勇气,来抵制情绪的肆意流淌。如果你有些享受这种状态的倾向,那么我要告诉你:“这真的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不懂得克制,成为坏情绪的传递者。每个人都会遇见大大小小不同的坎坷,而且总会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但由此而产生的坏情绪,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时候被我们忽略掉。这种不良的情绪污染,不仅会影响着人们心理健康,还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自我补偿
“嗯,我可以纵容一下自己,没关系的,我应该这样,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新墨西哥州的乔治对我说,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借口,他以此来安慰自己,并且产生补偿行为。他曾经决心学好汉语和日语,每天看一篇文章,但是一旦坐到沙发上准备开始时,心里就会想:“我上了一天班,很累了!我应该休息一下,看看球赛,或者参加朋友聚会,至于这些书,等明天或哪天有时间了再看吧!”他每天都会重复这个过程,一个月过去了,他买来的一堆中文和日文书籍也没有翻两页,扔在书架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
再过一年,如果你到他家做客,你会发现这些书不见了--送给了朋友或折旧卖给了书店,而他已经换了新的计划。在新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他仍然不停地寻找补偿自己的借口,结果就是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做成的。
下一页 尾页 共1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