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金匮要略

_5 张仲景(汉)
  嘔而脈弱,小便后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附子(生用)一枚乾薑一兩半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臺》云:治嘔,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溫服一升,餘分再服。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外臺》方,又治吐水。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茯苓澤瀉湯方:《外臺》云:治消渴脈絕,胃反吐食之,有小麥一升。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麻黃三兩甘草三兩生薑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枚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半夏乾薑散方:
  半夏乾薑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生薑半夏湯方:
  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嘔止、停后服。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橘皮湯方: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人參一兩,生薑半斤,甘草五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于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为未止;脈微弱數者、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跗陽者,为順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为未解。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其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四逆湯方:方見上。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枳實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升(一半挫,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令米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黃連三兩,黃柏三兩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止。
  下利清穀,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用大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疑非仲景方)
  氣利,訶黎勒散主之。
  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飲和,頓服。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
  《外臺》黃芩湯:治乾嘔下利。
  黃芩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桂枝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洒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
  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为有膿,不熱者为無膿。
  腸癰之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为腹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大黃牡丹湯方:
  大黃四兩牡丹一兩桃仁五十枚瓜子半升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問曰:寸口脈浮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蒴藋細葉十分(七月七日採)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採)甘草十八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去汗)黃芩二分乾薑二分厚朴二分芍藥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別杵篩,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后亦可服。如風寒,桑東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陰乾百日。
  排膿散方:
  枳實十六枚芍藥六分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一服。
  排膿湯方:
  甘草二兩桔梗三兩生薑一兩大棗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浸淫瘡,黃連粉主之。方未見。
  跗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蚘蟲病脈證治第十九
  師曰:病跗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刺入二寸,此太陽經傷也。
  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瞤瞤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藜蘆甘草湯方:未見
  轉筋之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矢白散主之。
  雞矢白散方:
  雞矢白
  上一味,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
  陰狐疝氣者,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兩
  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
  蛔蟲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甘草粉蜜湯方:
  甘草二兩粉一兩蜜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差即止。
  蛔厥者,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
  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川椒四兩(去汗)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方見下利中。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芍藥桃仁(去皮尖熬)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方未見。
  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后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膠艾湯主之。
  芎歸膠艾湯方:一方加乾薑一兩。胡氏治婦人胞動,無乾薑.
  芎藭阿膠甘草各二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乾地黃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婦人懷妊,腹中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當歸芍藥散方:
  當歸三兩芍藥一斤(一作六兩)茯苓四兩白朮四兩澤瀉半斤芎藭半斤(作三兩)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
  乾薑人參半夏丸方:
  乾薑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
  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次。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
  當歸貝母苦參丸方:男子加滑石半兩。
  當歸四兩貝母四兩苦參四兩
  上三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茯苓三兩
  上二味,杵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則愈。
  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主之。
  當歸散方:
  當歸黃芩芍藥芎藭各一斤白朮半斤
  上五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產,胎無苦疾,產后百病悉主之。
  妊娠養胎,白朮散主之。
  白朮散方:見《外臺》。
  白朮芎藭蜀椒三分去汗牡蠣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錢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倍加芎藭;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漿水服之。若嘔,以醋漿水服之;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
  婦人傷胎,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微利則愈。見玉函。
  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
  產婦鬱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嘔吐中。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方在痙病中。
  產后腹中痛,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見寒疝中。
  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
  枳實芍藥散方: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並主癰膿,以麥粥下之。
  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瘀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下瘀血湯方:
  大黃二兩桃仁二十枚蟲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產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痼,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更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里,結在膀胱也。方見痙病中。
  產后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耳,可與陽旦湯。即桂枝湯。方見下利。
  產后中風、發熱正面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竹葉湯方:
  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一兩桔梗一兩桂枝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附子一枚(炮)大棗十五枚生薑五兩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溫覆使汗出,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半升洗。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