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_12 柴静(当代)
诗,“留得残荷听雨声”。一池的秋光,云和烟。风吹过,檐角铃挡响,那只大斑点狗就吠几声。我冲它轻声
说几句,比比手势,“没事的”,它就温柔地呜咽一下,伏下身。
绕过一篱蓝色牵牛,从累累的“红得像假的一样”的石榴底下拐过去,“熟的时候,摘几篓,寄到香港去送朋
友”,他在结满暖黄柿子的树下停住脚。
坐进厅里,他指指门前的腊梅,“有嘉庆的,乾隆的,三十几株,淡黄的,香。”
屋角一口老座钟,他书里说一直喜爱古人的句子“风吹钟声花间过,又响又香。”
背后是朱熹的字,四联幅,真迹。“当年人家看字这么大,不信是真的。我说给我吧。谁说朱熹只能写小字
呢,嘻。”
隔了几十年,又重新庆幸一番。
头顶是罗马式吊灯,他画的式样,叫湘西的铁匠用黑铁打出繁复的花式。“一千多只灯泡。只亮过一次。那次
开画展,来了600多人,那天晚上,车排到几里之外..所有的灯,全

开了,是何等..”
是,何等的似锦繁华。
门外车响,他女儿,孙子要离家去香港。他低下身,小孩子在两颊一边亲一下,挥下手,转了身。
“现在,就剩我一个人了”,重新坐定后,他无意中把这句话说了两遍。黑狗在他膝边伏下,在一地的阳光
里微微打着盹。
四壁都是窗。于是我们聊他一生的窗口。他最初的记忆是在湖南凤凰,两三岁时的“棘园”——矮棘树上青嫩
的大刺,细碎浅白的花,黑瓦檐,远一点,是蓝的山和闪光的河流。“最留恋的窗,是它了。”
彼时人生忧患未生。小孩子,躲在窗台上,贪婪地看早春三月。
12岁时离家,颠沛流离。
并无人敢欺侮他,“小的不用说,大的,打了我,我就缠着他阴魂不散地打,他睡觉的时候,吃饭的时候..
一连打三天。”
打架,穷,饥饿,冷,热,寂寞。抗战时期的流亡。几卷书。狂热地刻木刻——一个十几岁男孩子的江湖。
1943年在江西信丰,贴街的大窗,没有窗框,每日一早,雾,阳光,满城鸡啼都进来,他斜靠着窗,吹法国小
号,给远远走来的女朋友听。
“咦,那么穷还交到女朋友?”
“是呀,不知道她为什么喜欢我。”
桌上有他当年的照片,十几二十岁的年纪。我看了看,对他说,“我知道为什么。”
他得意地笑。
当年与褐颊大眼的女友告别时,他说,“等赚到勉强生活钱就来接你结婚。”
一等到了1948年。新家,在香港九龙,极小的屋子,窗用漂亮的印度浓花纱装点,叫做“破落美丽的天堂”,
窗前有木瓜树和井泉,还有“钻石般的夜城”。
当然仍然穷,几个朋友一起吃“童子鸡”,吃完面面相觑。他说:“快,给《星岛日报》叶灵凤打电话。”一
边拿纸对着饭店水柜里的热带鱼画张速写,手指蘸点酱油抹几笔上色。等他的老主顾叶先生赶到,一边微微笑
拿过画,一边支稿费给他。付过账还有节余,几个穷朋友分一分,呼啸而去。
什么都做,投稿,画画,写电影剧本。攒够钱,夫妇两人“装了一大袋钞票”,回湘西看看。一路枕着满是幽
兰和芷草的辰河,听对岸终夜的渔鼓,月琴,大筒,唤呐,三弦..
河街一带尽是灯火。
唉唉。听的人眼神飘散,只顾叹息。
他看一眼钟,忽然说到别的事上,“上次杨振宁夫妇,范用夫妇,丁聪夫妇..来了一大桌,我一一给介绍一

遍,入座。过一会大家又互相客气地问,‘您是?’我说,‘别问啦,再说一遍呢,还是会忘。先吃饭要
紧’。”
于是,我们先吃饭。
自家窑里烧的陶碗,每人一碗面。我学他的样子放一勺猩红的辣椒进去。愁眉苦脸地吃了一半的时候,他看看
我,“没事,剩下吧。我是要吃完的。”他连汤也喝下去。
吃完饭。坐在玳瑁做的美丽的雪茄盒,无数的烟斗,“黄家制造”的橄榄油..中间。头发盖住脸的沙皮狗睡
在我手边。
我们坐一圈,喝茶,听他说从香港回到北京后的掌故。
是年他28岁,是中央美术学院最年青的老师。住大雅宝胡同。同住的有李苦禅、李可染、黄胃、张仃..
高朋满座呢。
他笑,“那年韩素音回国,请大家吃饭,也说到这个词,我问旁边的夏衍,“‘高朋满座”出自哪里?,他一
怔,‘是的哦,哪里?’乔冠华坐他旁边,接口说,‘《滕王阁序》’。”
他的书里多的是这样的掌故,亲切得很。写齐白石,从乡下来个70多岁的儿子,来要钱,“不给,就在地上打
滚”,齐白石到李可染家避难,全身衣衫里挂满小金条。
看的人都笑。
“哦,齐白石,不大理人的。”黄永玉仰在椅子上学他懒洋洋的样子。“周总理去看他,跟他说以后画不要
卖了,有一幅国家就收购一幅。他也那样靠着,爱答不理。送客到门外。回来时身边人提醒他,‘你知那人是
谁?’
“‘谁?’他慢吞吞问。
“‘周总理呀,周恩来。’
“‘哦’,他拇指悠悠一挑,‘角色’。”他学着齐白石用浓稠极了的湘潭话说。
那是50年代刚开始,尚有古风。每天晚饭时,“大雅宝”的小孩子拿着青花小提粱壶去打酒。大伙在大葡萄藤
底下,喝茶吃饭。“说笑没有个尽头”。寒冷天气里,在半夜街头,隔着窗子,能听见提着蓝印花布篮子的中
年人,卖硬面饽饽。“皮脆,心是软甜的..”
呵。满屋子老昏的秋阳,兜着旧事,陈酒,老友。
文革时也是这些人,都关在一起。李可染每次被喝令发言,连手臂,嘴唇都在颤抖。黄永玉在心里喊,“顶住
啊老头,怕不怕都是一样,一定不要倒下。”
轮到他被两个极凶恶的男子批斗,他想,“要是平时,老子一手一个把你们挂在树上,现在,我就尝尝被打的
滋味。”

皮带抽在背上,他数着,“二百八十四下。”
整个背都打烂了。
我低下头。
“回到家,老婆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他笑了,“我跟她说,倒是吃了一顿笋子烧肉。”
“要从容。”这是他的表叔沈从文,当年那个令人战栗的年代中,在大街上与他错肩而过时,低声说的。
那时他住的地方只供存身,窗子被墙堵上,他画了一副大大的,开满鲜花的窗口,挂在那个位置。1970年在农
场劳动时,弓着身子打着电筒在被窝里写情诗,题目叫《老婆呀,不要哭》。“你的眼睛,像故乡三月的小窗
和棘园..”
日后在意大利,他的房子,为了坚持要巨大的哥特式的窗,还与政府小小地交涉了一番。
在达芬奇的故居旁,他一年中画40多幅画,翡冷翠,婀娜桥上的黄色月亮,还有湘西的虹桥。
我看过他画《罗马,最初的黄昏》,两颊发麻。
“呵,那幅。”他欲言又止。
那样古旧败落的房屋,和老得快要死去的夕阳。他在斯时斯地会想起在北京时常去的十三陵的那些废陵吗?
他在书里写过的, “荒草颓垣..山影似的远处高耸的陵殿..静得很,偶尔才一两声鸟叫..有时下午
去,有时早晨就去了,开着那辆现在已经报废的白车,坐到黄昏。放羊的来,就叫他一起坐下喝茶。他
说,‘老头,你不怕?’我拍一拍身边的双筒猎枪,‘怕谁?我有枪’。”
在西雅娜,两只老狗陪着他,“隔着老玻璃看雨,听雨,看雪,听雪..”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于是辗转来去,以为在香港与家人一起终老,却又买100亩田,留在这个有满塘荷,有飞起的檐角和老锈的铃
铛,有火红榴花与暗香腊梅,有旧雨新知的地方。
“是最后一个窗口了吧。”他悠悠地说,“在湘西长大,从小看杀头,生死的概念不一样..将来,骨灰也
是不要的。”
是的,生命倏忽。
但是我猜他一定痛恨过老。痛恨过这样涩的眼,这样侧过身才听得清的耳朵。这样在阴凉的大屋坐久了,腿会
痛的年纪——那是67岁时带着他在“全巴黎的街头巷尾到处乱跑,随地画画”的双腿。是26岁带着他从福建永
春走两个月回湖南的双腿。是17岁时爬上树去摘弘一法师的玉兰花的双腿,是
两三岁时爬在窗栏上往外看的双腿..
“什么时候,再回凤凰一趟。”他转头对侄子说。
“等三月间杏花开了,下点毛毛雨,远近都是杜鹃叫,哪儿也不想去了..”

十几年前,沈从文病前,也是他这样劝着,陪着回去过。十几个人带着锣鼓来唱“高腔”。
“头一出是《李三娘》,唤呐一响,从文表叔交着腿,双手置膝肃穆起来。
“..不信..芳..春..厌,老,人..”
听到这里,他和另外几个朋友都哭了。眼睛里流满泪水,又滴在手背上。他仍然一动不动。
那时的黄永玉,还不到60岁吧。
我们看10年前香港电视台在意大利拍他的纪录片——他身子在草地上打滚。我回头看看他,他斜在椅子上,也
忍不住微微笑。
仿佛着到河流从他身上穿过。
我轻声问他最朴素的人生哲学。
“平常。”他想想,举七仙女的例子,“她是玉帝的女儿,谁都可以嫁,孙悟空,猪八戒..或是凡间帝王
家,有的是高干子弟,可她嫁牛郎,因她什么都有,只缺平常。”
他现在庭园恬淡,岁月不惊。每日上午,下午,晚上,写作,画画,正写20万字的小说。
“写我自己,和经历的世事。”
我忍不住说:“回头看这些年,也许会像杜甫写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他沉默一瞬,明净的秋光照在他脸上。院子里风吹过草木,有温柔的脆响。
“嗯,”他点一下头,“相对如梦寐。”
临走时,我扶扶他的臂,他穿着深绿的手织毛衣,粗棒针的,粗糙地,温暖地,硌着手心。心里也像被轻轻地
擦一下。
回去的路上,太阳斜了。路真长,都是灰尘和人群。我翻开他送的诗集,有一首,是纪念保罗·安格尔的。
我低低读出声。
“莲花说,我在水上漂荡..再也不能回到故乡。”
写在1991年,香港。
流金岁月
看见丁薇会知道,那些镜头上、照片上的彩色织锦,金锁片,坠满流苏的头发,都不是她。
她瘦,穿牛仔裤,深灰毛衣,平跟鞋,容色清楚。
坐定后,要一杯咖啡,“热热的。”
然后咬一支眉笔,一手将头发拢后去,开始为一个小时之后的演出化妆。微卷的发从耳后散下来,拂到膝盖,

裸出光洁额头与颈,还有浓眉重睫。
喝咖啡时,贪婪地喝一口,大眼眯起来,差点“唔”一声表示享受。
她和一切生于70年代的女孩子没有两样..
7岁时因为爸爸有个同事“会点儿二胡”,加上“能买得起”,开始音乐生涯。
12岁时的梦想是不想做一个平庸的人,不想朝九晚五地生活,不想接受“这样可能就是人生吧”的规则。
16岁时听苏芮和齐豫。喜爱唱歌,但从没有被人赞美。
20岁时,她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大三的女生,心事青涩。
“遇到感情上的挫伤,坐在钢琴边上,随手弹出来。叫做《猜》。”
那年暑假几个朋友要跟大地唱片公司谈签约的事,“跟着去玩玩吧。”于是一起坐火车到北京,住在地下室。
“特别潮湿”,她侧侧头想了一会儿,扑一点粉,补充一句。
去公司时她站在人群后面,大家都谈完了。她轻咳一声:“我也有一首,要听一下吗?”
三宝听的时候一直低着头,看不清他的表情,然后他抬起脸问:“你要不要转学到北京来?”
回上海的夜车上,一路上摇摇晃晃,她还有一刹那的怔忡,“不会吧?真的?这样就行了?”
“太恐怖了”这边三宝正拿着小样到处给别人听,“这个女孩会写词,而且写很爵士的东西,又唱成这
样..”
过了一个月,公司到上海来找她签约。
很快出第一张专辑,叫《断翅的蝴蝶》。那是1995年,乐评人难得见这样清新的女孩子,“又有一点蓝调,另
类”。众口一词地说好,但紧接着是销售上的失败。
“对我打击很大”她低下头,细刷在眼睑上扫过,“我在想,做音乐,天真就够了吗?”
她决定停下来,只给别人写歌。《女孩与四重奏》的第一个版本,写给马格,公司的企宣。一个“挺
噶”的“长得不好看”的戴眼镜的姑娘,“平时喜欢听一点欧洲的..像Massive Attack那种小小的感
觉。”她说。
她和金武林跟马格开玩笑,“你想唱歌吗?”
“想啊,我能唱吗?”
“怎么不能?我们帮你做。”她说起当年的对白,微微笑,“金武林一个特别喜欢做种种不可能的事的人。他
觉得一个人只要感觉好就可以唱歌。”
她负责写歌词,名字叫做《女孩与四重奏》。她试着忖度他人心事,“那样的人,表面上很平凡的,但内心里
和大家一样很努力地渴望被人爱吧,她应该代表大部分人歌唱,这是很有意思的。”
“所以第一句是,”她唱给我听,“我该不该穿那件花衣裳在等你/..”

我心底轻轻晃了一下。
当年听到马格的这首歌时,我还是个台DJ,那时候每天有大藏,字母,大地..各色唱片公司寄来的小样,
..沈庆,郁冬,呼啦啦一大批人,好像一下子从地里长出来的。但是黄金岁月的光在他们身上闪了一下,又
过去了。
“马格现在呢?”
“她?”她笑了,“不知道,可能在哪个公司上班吧。”
5年过去了。
“我等得太久了/等得心也灰了,我想得太久了/想得人也累了”今天她再出新专辑,重填再唱这首同名的
歌时,竟然红得不得了。只是,歌词中已经满是时光的痕迹。
“我在学习。”她递给我那张叫做《丁薇&开始》的唱片,封面是她在行走。两侧是砖墙,塑料,铁栏..
粗糙坚硬的世界。她不言不笑,光从四面八方来,照在她脸上。
当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在这个“可以穷,可以普通地活着的城市”,四处搬家,几乎没有工作。但作曲
系的经验是可以帮助一个人一天写10首歌来谋生。
“所以我要学着忘记这个,干脆不写。等。”
灵感?我好奇极了。
“是那些上天放在你脑子里,放给你听的,你听到了,就记录下来。”她放下睫毛液抬起眼,坦白地看着
我,大眼在夜里晶光闪烁。
我“嘎?”一声,想了想自己,心里叹口气,才继续往下问。
“是的,”她说,“音乐是很神秘的,我在这个世界上行走,有时候可能什么也看不到。但在我想要发现的,
什么都看得到。所以为什么我的专辑有特别北京冬天的感觉,因为我的确在那个季节写作。不管走在哪里,你
都躲不过那样的冬天。像风声..还有,下雪的时候..人要在窗前站很久,在那里沉浸下去。想起可能是内
心里最痛苦的事。”
然后在一本日记里,用支离破碎的字句,写下一个人的疼和孤单。然后变成歌。“雪渐渐停了/安静了。路灯
熄灭了/天亮了。”
她的歌大多有冥想的气息。很女性,但毫无脂粉气。
“我强调女性的角度,以前我总在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上绕弯子,想不通,很较真。为什么他会这么想,为什
么他会那么做。长大之后,发现并不是这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两性世界的矛盾就很强烈。男人和女人就是不
一样。有些东西就是沟通不了的。甚至有时两个人在一起像是一场战争。我会明白这个,接受这个。因为有些
事情不是我的力量能够改变的。”

所以这自省的女子,歌中充满如蛭附骨的孤独与疏离感。
“开始/怀疑自己..开始/嘲笑自己的扭曲。”
那样凉的歌词。几乎碰不到精神的热度。可是,音乐却带着兵气,用低鸣的弦乐编排和强劲的House节拍交合
来衬出异样的绝望与狂乱,甚至妖异。
“在音乐上我比我的人更放肆,更张扬。”她用指尖蘸一点蓝染在眼角,睫毛的阴影盖下来,像只小手
掌。“我真正喜欢的生活..是很懒散的。在百无聊赖中看看书,写写东西,然后90%的生命给音乐。”
朋友也都是幕后的音乐人,金武林,刘效松..大家聊天,吵架,吃饭,做音乐,把每个人的东西,一点一点
加进来。
“结果像化学反应一样奇妙,每一步都知道是自己做的,可是最后那一瞬间,都怔住了——是吗,这是我们
创造的吗?怎么会鬼使神差地变成这样了呢?”
她侧过脸去和助理商量用哪种唇彩时,我把唱片放进随身听,戴上耳机。
她声音清越,“树叶黄了,就要掉了,被风吹了,找不到了..”
背景却是北京首席合唱团的和声。啊,她的声音几乎淹没在那样苍茫的人声里,像青春,不自觉地沉浮于万人
之海。而弦乐翻卷,如有另一个人在对岸注视这女子,悲悯拍打着心。
编曲是金武林。
“他在我的音乐里放进了自己。”她说。
于是这样重的力与这样轻的美。这样的男子与这样的女人。如逝如流的人生也有了庄严。
他处处都在。《你的独舞》中,他,化作一架钢琴,体贴地和着年青女子沉静寂寥的声线。如同无言的赞美
——赞美她在雪的光与线条中旁若无人地沉溺。赞美只有女性才做得到的哀伤无邪。
“我需要他的力量,”她说,“加入女性毫无侵略性的美感中。”
那曾是令很多人怀恋的她在青春期时洁净清浅的情调。
“他们停留在那个年代的气氛里,但我已经来到这里”,她的话清坚决绝,有金石声。
我问她这些年在她身上最大的变化。
“在音乐上更自信,更主动。”她什么都做,写歌,编曲,制作助理,包括钱怎么报销和分配。
“我明白了什么是流行音乐,明白了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歌手。”
她要做Richie lee Jones和比约克,不见得有年度奖和唱片销量,只是一直存在下去,“无可替代,无法划
分。”
她咬住下唇,有一丝出神,面容明净,没有一丝尘土气。像禅语中说“银碗里盛雪”。
“我希望一直跟上这个时代,和另一些人,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随着岁月增长,走在一起。”

是吧,应该是这样。一群人,浑然不觉地爱了,忘了,笑了,吵了,累了,病了,老了..但是应该有那样的
时刻吧,“音乐响了/让我哭了。”
是了解,也是安慰。
她解开发夹,长发散落两颊,她揽镜自照,“唱堂会去”,自嘲地笑一下。
我们站起身,握一下手。
然后她穿过藏蓝色的夜,穿过了很多灯,走进声色喧哗的人群里去了。
我转过身,走到街角,耳机里她正唱到“冬天来了,觉得凉了/水不流了,你也走了..”
弦乐骤起,漫山遍野都是。头顶是巨大的星,巨大的月。
我的心遗落在1989
那天下午,上海的雨正下得巧,若有若无。
一架钢琴,背景是满天的金色碎星。一场人,穿西装的中年男子,结伴来的成年女人,大学女生和染金黄头发
的少年。500多人,密密地坐着,低声私语。
他穿酒红色衬衣,大步从甬道来。人声与灯光立刻铺天盖地而来。
他站在话筒面前,一挥手,声与光俱灭。
然后《一场大雨》的电子乐轰然而起。他在台上,与冶艳女郎以舞姿周旋,戴墨镜的造型像极詹姆士邦。
事隔10年,费翔开始他在内地的第一场新专辑的歌友会。
场边有人手持一张1980年的《流连》,有他极年青时照片,头带花环走在海边,宛若希腊传说中的美少年,淡
蓝眼眸和扑朔迷离的眼睫毛,当年曾俘惑众生。《流连》在那年的排行榜上是第一位,第二位是罗大佑《恋曲
1980》。呵呀时光。
他唱完第一支歌,我们坐在场心的吧椅上做访问,这样近地看他,确是像异族人。
我问他哪一首是他心爱。
“嗯,那一首,”他轻唱,“再见了关于你和我的对与错,我站在屋顶望着遥远闪烁的灯火..我第一次在
唱片公司听到时,愣在那里,这是写给我的歌,怎么会在这里和它相逢?”
那一瞬,看到这人骨子里属于中国男子的那一点酸楚与怅惘。
“你能觉得你和这片土地之间神秘的联系吗?”
“1986年我回到北京,第一次见到我姥姥,一个戴老花镜,穿对襟袄的老太太,她张开手拥抱我。几十年过
去了,她居然没有诧异她有一个这样高大的外孙,而且有一半外国人的血统。她只是用怀抱接受了我。”

场上大多数人笑了,都还记得198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那个坐在台下的著名的姥姥。
“她已经过世了。”他忽然低下头,下巴微微颤抖。全场悄无声息,像潮水落下去的一瞬间。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他缓缓唱。
这是当年曾使他一夜声名翻卷的歌,当时年青的他每在人群中唱这一句,立即尖叫四起。他为这骤然的红,深
觉人生安排令人茫然无措。此时唱来,只是一名男子,仰面向天,寻求生命来处的感怀。
1989年,他走遍国内,最后一场演唱会,在长城。我看过照片,狂热的人群,举着长长的标幅,上面只有反反
复复的三个字“不要走不要走不要走..”
他还是走了,去过“虽然不知道未来,但一定朴素的生活。”
初到纽约时,一年时间没有事做。与一只弃猫,在异乡夜里相互取暖。
然后是歌舞剧..百老汇的《西贡小姐》..世界巡演。
这40岁的男子,世路如今已惯,一只笔记本电脑,三只手机,行李寄存在各座城市的酒店,随时起脚去往天
涯。
台湾《超级星期天》的主持陶子是他的拥趸,为了这个女子的心愿,节目组辗转在纽约找到他。得以重回故
地。竟由此勾连起旧日的歌手生涯,人生传奇如是。十几年前已离散的人群,凭据他的歌声,得以重聚:
当年的青涩少女在大雪中的别离时听《我怎么哭了》,一群莽撞少年在夏日的某个下午合唱《牵引》..一时
间,大家对他诉说,仿似他便是一去不回的青春。
送花的人,与他拥抱的人,上台对唱的人,都哭了。他温煦微笑,轻拍他们背以示安慰。
——可是过去的,不也有他的岁月吗?
他缓步下台,选了惟一一支不在专辑内的歌唱,《Yesterday》,前奏起时他斜斜靠在钢琴边上,有一瞬失
神。缀满小珠子的亮蓝衬衣,在灯底下满是碎的光。想起开场前问他这一场里哪一只歌是有私人意义的,他说
完《Yesterday》,欲言又止。
我想问,但,从哪里问起呢?..如果过去的是l0年。
只知道他一样熬过锥心疼痛,最爱的人离开时对他说,“如果你总想控制人生,就不会知道什么是奇迹。”今
天他说起爱情,笑容已明朗诚恳,“要爱人逾于爱己”。
是了,他已在不惑的年纪。
听的人也渐渐老了,贪恋的,都是故人,老歌,旧情怀。
..啊,他开始唱《she》,简无可简的黑色套头衫,怀中一捧白玫瑰。环场一枝一枝分送给在座女性。全体
女人一刹那都化作水。
中国女人,少被这样尊贵宝爱。

“she may be the face I can’t forget..”他低下身,吻吻
其中之一的发。那穿牛仔衣,结一只辫子的普通女孩面颊微红——呵,一定是她生命中的珍贵时刻。
这么多年,这样多异乡长夜,这么多揣测流言,他仍有罕
见的没有磨损的温文。
已近终场。明日又隔天涯。
全场与他在温柔灯光中清唱《读你》。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
声音清而轻,少年的歌啊,今天到了唇边,是这样淡如微风。
想起开场前,他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台上试音,穿黑色风衣,牛仔裤,手放在耳后,微仰着脸,唱到副歌部分,
他的声音在黑暗里四溅“曾经爱过你..”
弦乐骤起。
我忍不住眼睛一热。
苏瑾:是莲叶,不是莲花
11月14日,下午3点。一家披萨饼店。“在这里”,我从高转脚椅上转过身向左侧招手。苏瑾大步走过来,黑
色外衣,牛仔裤,不施脂粉。但客人都注视她,目光久久不去。
她坐定,要一杯中国茶,脸颊微褐,大眼黑白分明。
我们曾见过一次面。一大桌人,她对人人有问必答,但永远只几颗字。其他时间认真吃饭。
有男同事事后说,“咦,也不见得美嘛。”几个女人却喜欢她没什么尘土气。
何况她喜爱王安忆,村上春树,奇斯·洛夫斯基,昆汀·塔伦蒂诺,杨德昌..
听陈升。
..“你是说一个演员?”有人问。
柴静: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有天分?
苏瑾:很小的时候。但1994年来北京拍戏时,屡屡碰壁,每见一个导演都说不行。
柴静:你那时候状态真是不适合演戏吗?
苏瑾:不,那时的基本状态比现在还要好。介于单纯与成熟之间,精神非常丰富。表达力会更强。就像一个人
在十八九岁的年华,她可能长得很青涩。但青涩里有一种味道。这种时期一旦过去,就再也无法找回。但也因

为这个可以沉静下来看书,看电影。我很晚熟,一直很懵懂。就是这一年,精神上的成长很快。
柴静:你那时候的趣味是什么样的?
苏瑾:我看很多片子。《红》,《白》,《蓝》,《哭泣的游戏》..看得越多,越能分辨出什么是好,什么
是不好,什么是不够好。有一个朋友,他在绘画,音乐,电影上给我很多影响。他对我说,“你一定会有机会
的”。为什么?他没有说,我也就不问。但那种感觉..是很安慰的。
柴静:你那时候能确定自己跟别的演员不一样吗?
苏瑾:对,我已经清楚地知道,我能演好,有这样的能力。虽然那是受挫最多的时期。
柴静:什么样的人有这样的能力?
苏瑾:要有天然的个性魅力。要比较敏感。有一个小男孩,弹钢琴给一个老太太听。熟练,流畅,又高难度。
他很得意地征求意见,老太太说: “所有的音都对,所有的音乐都不对。”再打个比方,你看,你可以从那
边走过来,拿个盘子,跟服务员说几句话,再走回来。你可以做到技术和节奏各方面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要
做得与众不同,这不是每个演员都能具备的..还有,你不觉得吗?好的演员都有三分诡异。
柴静:你从哪个华人女演员身上能看到这种魅力?
苏瑾:陈冲。《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关锦鹏说她“连声音都会演戏。”啊?..是,我也觉得她不是很像小
说里的王娇蕊。她跟那类女子是两回事。
她有极强的直觉,对人性的复杂性有敏锐的好奇心。说话时语速极快,但话语与话语间的静默往往很久。她沉
浸于冥想时,双眼格外清澈,可以感受到她无法表达的,有时是十分锋
利的思想。说到有人要她为电视艺术献身时,“Bullshit!”。她像个孩子似的涨红了脸。
苏瑾:区庆春其实是海岩心目中的自己。
柴静:为什么?..那好,不谈太私人的看法。,从读者眼光看呢?
苏瑾:他很离奇。我去过他办公室,坐在他那个大办公桌面前..你可以想像他作为一个老总的生活,接触的
人..可是,他写这样纯粹的爱情..你有没有看过《玉观音》?
柴静:看了,我觉得安心比区庆春更接近小市民道德的要求。
苏瑾:区庆春其实是蛮深刻的人物,她很人性,个性更有深度。这种人物不是人见人爱的角色。不可能被完全
接受。
柴静:你拍之前意识到这个吗?
苏瑾:没有,那时我对她的看法也很模糊,所以拍戏让人成熟。让你知道有这样一种人存在。她身上人的气息
很浓郁。从演戏里得到一些自我满足的喜悦。
柴静:戏里能够释放自己?

苏瑾:没有,皮毛而已。你看张曼玉多么幸运,26岁以后接的都是好戏。
柴静:那你在看书的时候会不会有这样的时候,说“我想演这个角色”?
苏瑾:有,但肯定不是王安忆小说《我爱比尔》里阿三那种,也不是王琦瑶《长恨歌》那种。她们身上的某些
东西,是典型的上海女人具有的。
柴静:那你的倾向是什么?
苏瑾:我想演林徽音,不,她不柔美,她有内在的力量。后来我看过《林徽音传》,史料不太丰富。我看她的
照片。那女子..让你一看就会非常喜欢。你很难说清她属于哪一类。什么都有一点,长得特别青涩。是莲
叶,不是莲花。还有一点让我觉得我们之间的联系..我爸爸是嘉兴人。她祖籍也是嘉兴。
柴静:梁思成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可见真是好。
苏瑾:我觉得那样的女子会有那样的爱情,也会有那样的婚姻。
柴静:网上有人建议你演小龙女呢。
苏瑾:不演,太单一,太闷。
她很喜欢刘若英,爱她几年前一张专辑里的歌, “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我这样为爱痴狂?”直白,勇敢,
毫无粉饰、另一方面,又有倨傲的自尊心,在感情上“不完全,宁可无”,她是易卜生主义者。个性里都是类
似的线条——近于刚烈,却有一种女性到极致的妩媚。
柴静:你怎么理解两性之间的关系?
苏瑾:南方女孩子都有点大女子主义,江南一带,女性当家。这样的两性关系很稳固。因为男女之间一定有人
占上风,有人是下风,不可能平等。如果男人为主,感情一定很动荡。他应该在情感上依赖女性才好。
柴静:你骨子有江南女子那样坚硬的内核吗?
苏瑾:我..金庸小说里写大军攻城。守城的有儒,道,佛诸家,我比较接受佛家的态度,“守也是空,不守
也是空”。是,曾有一度很虚无。比较悲观。现在入世多了。
柴静:有过看上去很女性化的阶段吗?
苏瑾:有,留很长的头发,穿那些丝的,绸的细腻质地的衣服。现在越穿越粗。恨不得一条粗布裤走天涯。
柴静:我很难想像你跟其他女性..比如说你在金鹰节的后台,等着上台的时候,和其他的女演员聊些什么?
苏瑾:嗯..不是我不想聊,而是她们聊的东西,我插不上嘴。很苦闷的(笑)。做模特那么多年,在后台,从
来没有跟别人交谈过。
柴静:你不觉得跟人群很疏离?
苏瑾:其实现代人都很孤独。大多数都是很孤单地生活着。
柴静:幸亏你是演员,雇主是大众。

苏瑾:为什么,我太坦白?
柴静:你注意你日周吗?
苏瑾:你的想法总有一部分人能领会,也总有人觉得不好,没所谓..从另一个角度说,从小被人瞩目的女孩
子,不太注视别人。其实人应该学会看别人。尤其是演员。应该体味你身边人的生存状态。知道别人怎么生
活。
柴静:有没有觉得个人命运和这个时代的联系?
苏瑾:有,我常想,晚生10年就好了。
柴静:要是你面容平凡会去做什么 ?
苏瑾:老师。比较尊重和欣赏小孩子的那种。不会取笑他们,也不会天天捏人家脸蛋说人家好可爱。
这类经验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她自小即被人瞩目,除去眉目清秀外,还著名地沉默——小小年纪便这样狷
介。用她的话说是无来由的忧郁。
“独生女真的很孤单,你相信吗?”她注视我。
可以想见孤单曾怎样啮咬少年时柔软的心,夙夜匪懈。
今天的她与各色人等交接得体,大笑时十分阔朗。但面容上仍残存那一苣青涩的孤寂气息。
柴静:那时候没有朋友吗?
苏瑾:有一个。她跟我完全不同。是对生活要求很简单的一个人。很热闹的那种。当年..呵,当年她总是对
着我手舞足蹈——“今晚会放米老鼠和唐老鸭”。我心里觉得她可爱,但还是斜她一眼,“弱智”。
柴静:漂亮吗?
苏瑾:嗯。也是高高的,瘦瘦的。
柴静:咦,你们俩像亦舒的《流金岁月》。
苏瑾(微微笑):记不记得叶倩文在电影里唱“金光里..”
柴静:她现在呢?
苏瑾:某个城市吧。 (她轻叹)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回过头看,觉得她是对的,应该像她那样生活。
柴静:唉,有一天我们再来拍《流金岁月》,好不好,你来演蒋南孙。
苏瑾:要快点哦。要不然我老了。
我们在时代广场门口告别,苍灰的天,欲雪的天色。满城灯火有如黄金。她挥了一下手车轰轰地向金光闪烁的
街心开下去了。

亲爱的小段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见小段是在公共汽车上。
她正向窗站着,穿矿黑的棉罩衫、棉白布裤,空脚穿一双球鞋,手扶着窗,皙清的手指,静静地不言不笑。
我还记得那天下着一点雨,街上很干净,叶子饱含着水,绿得黑亮。
又过了很久我们才互相认识。高三分到文科班坐到一起,放了学也在她家K书。小段家有阔大的阳台,她教我
看城市天际线的日落,虾红、鲑红、亚麻黄、芒草黄,由粉红而黛绿,或是烈烈如焚的赤金..她学油画,至
大理想是美院毕业后去俄罗斯学画。我的前途无可无不可,只磨着她想学自制纸的手艺。她懒,买了大本的日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