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犹太智慧枕边书

_11 汪泳(当代)
“40年前就抽上了。”
“什么?您仔细算算,要是不抽烟的话,那些钱足够买这幢百货商场了。”
“那么说,您也抽烟了?”
“我才不抽呢。”
“那么,您买下这幢百货商场了吗?”
“没有啊。”
“告诉您,这一幢百货商场就是我的。”
谁也不能说卡恩不聪明。其一,他心算能力很快,一下子就算出抽40年2美元一支的雪茄就可以买一幢百货商场了;其二,他很懂勤俭持家由小到大的道理,并身体力行,从不抽烟。然而,卡恩的智慧并没有变成钱,因为他既没有享受雪茄也没有攒下买百货商场的钱。
所以,卡恩的智慧是死智慧,绅士的智慧才是活智慧。
钱是靠赚出来的,而不是靠克扣自己攒下来的。适度享受是一种明智的人生态度。
------------
电器商店老板的高招
------------
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该市一家电器商店老板,在奥运会召开前向巴塞罗那全体市民宣称:“如果西班牙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得到的金牌总数超过10枚,那么顾客自6月3日到7月24日,凡在本商店购买电器,就都可以得到退还的全额货款。”
这个消息轰动了巴塞罗那全市,甚至西班牙各地都知道了这件事。显而易见,大家此时在这家电器商店买电器,就等于抓住了一次可能得到全额退款的机会。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到那里购买电器。一时间,顾客云集,虽然店里的电器价格较贵,但商店的销售量还是大幅度地猛增。
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才到7月4日,西班牙的运动员就获得了10金1银,正好超过了该商店老板承诺的退款底线。此时距7月24日还有20天的时间。如果以前购买电器的退款已成定局,那么在后20天内购买的电器无疑也得退款,于是人们比以前更加卖力地抢购电器。
据估计,电器商店的退款将达到100万美元,看来老板是非破产不可了!当顾客纷纷询问商店什么时候履约时,老板却从容不迫、出人意料地说:“从9月份开始兑现退款。”
“这是为什么?他能退得起吗?”人们的心里难免有类似的疑问。
原来老板早作了巧妙的安排。在发布广告之前,他先去保险公司投了专项保险。保险公司的体育专家仔细分析了西班牙可能得到的金牌数,一致认为不可能超过10枚金牌。因为往届奥运会,西班牙得到的金牌数最多也没超过5枚,于是保险公司接受了这个保险。
可对于电器老板来说,却得到了一个旱涝保收、只赚不赔的保险。如果西班牙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得到的金牌总数不超过10枚,那么电器商店显然发了一笔大财,保险公司也无须赔偿,结局是双赢。反之,如果西班牙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得到的金牌总数超过了10枚,那么电器商店要退的货款,届时将全部由保险公司赔偿,而与电器商店毫无关系,那么电器商店无疑发了更大一笔财。不管得到多少块金牌,电器商店的老板都是只赚不赔。
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善于思考的人都容易成为优胜者。最能干的人,不是等待机会的人,而是善于攫取机会、运用机会、驾驭机会为自己服务的人。
------------
以较少的资金做较多的生意
------------
做生意总得要有本钱,但本钱总是有限的,连世界首富也只不过百亿美元左右。但一个企业,哪怕是一般企业,一年也可做几十亿美元的生意,如果是大企业,一年要做几百亿美元的生意奇*书*电&子^书,而企业本身的资本,只不过几亿或几十亿美元。他们靠的是资金的不断滚动周转,把营业额做大。一个企业会不会做生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其能否以较少的资金做较多的生意。
普利策出生于匈牙利,后随家人移居到美国生活。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曾在联盟军中服役。复员后学习法律,21岁时获得律师开业许可证,开始了他独自创业的生涯。
普利策是个有抱负的年轻人,他觉得当个律师创不了大业,反复思考和观察把一个有广阔发展余地的行业作为自己的立足点。经过深思熟虑,他确定进军报业界。
普利策既无资本,又没有办报经验,如何能办起一家报纸并能使它赚钱呢?对一般人来说,连想也不敢想的,更没有胆量去这个“大海”游泳、冲浪。但普利策选定了这个目标后,毫不动摇地一步步往前迈进。他想,人生之成功,与其说是战胜别人,不如说是战胜自己。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一旦目标确定后,就要树立雄心,战胜一切畏难思想,无怨无悔地往目标攀登,成功总是酬报有志者的。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只要给我一个支点,就能使地球移动。”这给普利策很大启发,他决心先找一个“支点”,有了“支点”才去实现移动“地球”的壮举。据此,他千方百计寻找进入报业工作的立足点,以此作为他千里之行的起步点。经过“跑断腿,磨破嘴”的历程,他找到圣路易斯的一家报馆,那老板见这位年轻人如此热心于报业工作,机敏聪慧,勉强答应留下他当记者,但有个条件,以半薪试用1年后再商定去留。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屈就,普利策全力投入该工作。他勤于采访,认真学习和了解报馆的各环节工作,晚间不断地学习写作及法律知识。他写的文章和报道不但生动、真实,而且法律性强,不会引起社会的非议和抨击,吸引着广大读者。老板高兴地吸收他为正式工,第二年还提升他为编辑,他的收入也因此增多了,开始有点积蓄。
几年后,对报社工作了如指掌了,他决定用自己的一点积蓄买下一间濒临歇业的报馆,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取名为《圣路易斯邮报快讯报》。
普利策自办报纸后,资本严重不足,但他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使用别人的资金,很快就渡过了难关。他怎么借用别人力量呢?
19世纪末,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商业开始兴旺发达,很多企业为了加强竞争,不惜投入巨资搞宣传广告。普利策盯着这个焦点,把自己的报纸办成以经济信息为主,加强广告部,承接多种多样的广告。就这样,他利用客户预交的广告费使自己有资金正常出版发行报纸,发行量越来越大。开办5年,每年为他赚了15万美元以上。他的报纸发行量越多,广告也越多,他的收入进入良性循环,不久他发了财,成为美国报业的巨头。
普利策能够从两手空空到腰缠万贯,是一位做无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他初时分文没有,靠打工挣的半薪,然后以节衣缩食省下的极有限的钱,一刻不闲置地滚动起来,发挥更大作用。
判断一个企业家是不是有头脑,会不会做生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其能否以较少的资金做较多的生意。
------------
找准位子,做好本行
------------
加拿大的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市建在圣劳伦斯河的一个岛上,圣劳伦斯河可以说是加拿大东部人民的母亲河。在蒙特利尔市有一条很著名的街道叫圣劳伦斯街。在这条街上,有一家同样著名的餐馆,这是一家犹太人开的熏肉店。这家熏肉店,据说是早年由从波兰或罗马尼亚过来的犹太移民所开。这家熏肉店在当地既不占先机,也不占主流,但它却开得很有特色,很有名气。它的名气甚至使它成了城市的一个亮点,不仅当地的食客很多,外地来的也不少,很多旅游方面的杂志甚至把它列为蒙特利尔市的一个重要景点。于是近处的、远处的,东方的、西方的,有钱的、没钱的,喜欢的、不喜欢的(仅是慕名而已),都涌到了这里,使这里每天都要出现排队候餐的盛况。
圣劳伦斯街是一条很古老的街道,那里的建筑物大多显得很陈旧,而这家店的店面就更是不起眼了——仅有一间单开门铺面。里面的店堂实在太小,恐怕不会超过50平方米;设施也很陈旧,不过这里的卫生却一点都不含糊。
犹太人的熏肉店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快餐食品店。这里可供选择的主食也真是简单得很,除了面包夹熏肉的三明治食品,还有烤牛排或牛肝,但最出名的当然还要数熏牛肉(客人大多点了这道菜)。这些东西的价格很便宜,也就4~7个加元左右,在当地也就是一餐汉堡包的价钱。此外,它既是老外们可以接受的主流食品(面包三明治),又与当今最流行的汉堡包风味迥然不同。汉堡包大多加有很多奶酪,而这里就是熏肉或烤肉味,汉堡包配餐的饮料大多是可乐,而这里的客人大多点的是一种带甜酸味的樱桃可乐。
店里做的熏肉,都是选上等牛肉为原料,制作过程也相对复杂。据说是要先将牛肉腌10天以上,然后再熏10个小时。由于配料用的是祖传秘方,因此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不过该店做出来的肉的确很香、很嫩,也很松软,嚼在嘴里感觉它很快就化渣了。
餐饮业素来竞争激烈。当地其他餐馆的生意并不好做。可犹太人的熏肉店,据说已传了三代,而这家店的生意一直都很红火。但这么多年,它既不开分店,也不搞装修,甚至没风格。想来,也许第一代犹太老人远涉重洋来到这里时,他首先考虑的还是如何靠手艺谋生,当他在这里找到市场、打开销路时,他可能压根儿就没想到过要冲出什么洲,走向什么界。估计在他们心里,做熏肉的就应当做好熏肉。几十年下来,不赶新潮,却能独树一帜;虽然一直固守传统,却也能跟上时代;朴实无华,却能声名远播;不搞扩张,却照样赚得盆满钵满。看来找准位子,踏踏实实,做好本行,也一样能找到生存发展的良机。
犹太人素以生意精明而著称于世。北美这边的很多商界巨头,都是犹太人。做大做强了的暂且不提,像烤肉店这种做小做精的,也很让人羡慕。当外面的、全球的餐饮同行为竞争而杀得天昏地暗、人仰马翻时,蒙特利尔的犹太老人却几十年如一日地拨弄着他的熏肉。当这位老板一天下来,照样坐在壁炉边计算着收银机里流出的净利润时,你想想,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
《塔木德》中说:“没有哪种行业比另一种更好。”想要赚取更多的钱,主要不在于你干什么,而是取决于你怎么去干。
------------
农夫不是做生意的料
------------
《塔木德》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农夫,由于庄稼种得好,生活过得很惬意。村子里的人都夸他聪明,并有人断言只要他做生意,肯定能发大财。
农夫的心就痒痒了,和妻子商量要做生意。他的妻子是个明白人,知道他不是做生意的料,就劝他打消这个念头。
但农夫主意已定,妻子怎么说都不行。见劝说无用,妻子就说,做生意总得有本钱吧,你明天就把家中的一只山羊和一头毛驴牵进城去卖了吧。妻子说完就回娘家了,找来3个人,对他们如此这般地叮嘱了一番。
第二天,农夫兴冲冲地上路了。他妻子找来帮忙的人偷偷地跟在他的身后。
农夫贪睡,第一个人乘农夫骑在驴背上打盹之际,把山羊脖子上的铃铛解下来系在驴尾巴上,把山羊牵走了。
不久,农夫偶一回头,发现山羊不见了,忙着寻找。这时,第二个人走过来,热心地问他找什么。
农夫说山羊被人偷走了,问他看见没有。第二个人随便一指,说看见一个人牵着一只山羊从林子中刚走过去,准是那个人,快去追吧。
农夫急着去追山羊,把驴子交给这位“好心人”看管。等他两手空空地回来时,驴子与“好心人”自然都没了踪影。
农夫伤心极了,一边走一边哭。当他来到一个水池边时,却发现一个人坐在水池边,哭得比他还伤心。
农夫挺奇怪:还有比我更倒霉的人吗?就问那个人哭什么。
那人告诉农夫,他带着一袋金币去城里买东西,走到水边歇歇脚,洗把脸,却不小心把袋子掉进水里了。农夫说:“那你赶快下去捞呀。”那人说自己不会游泳,如果农夫给他捞上来,愿意送给他20个金币。
农夫一听喜出望外,心想:这下子可好了,羊和驴子虽然丢了,可能到手20个金币,损失全补回来还有富裕啊。他连忙脱光衣服跳下水捞起来。当他空着手从水里爬上岸,他的衣服、干粮也不见了,仅剩下的一点钱还在衣服口袋里装着呢。
当农夫回到家,惊奇地发现山羊和毛驴竟然还在家中,他的妻子说:“没出事时麻痹大意,出现意外后惊慌失措,造成损失后急于弥补。你连这些基本的风险都预料不到,又怎么能在商海里征战呢,还是老老实实地在家中种地吧!”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如果没有足够的本领与能力,就不要轻易涉足;否则,除去失败,没有第二个结局。
------------
弗农推销方法中的别出心裁之处
------------
莉莲·梅那斯切·弗农1928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家庭。
当1951年弗农开始在餐桌上组建邮订购物公司时,她当时是一个23岁怀孕的家庭主妇,试图为增添人了的家庭赚取额外的收入。她用2000美元的嫁妆钱投资于购买最初的一批钱夹和腰带,并花了495美元在《十七》杂志上登广告。弗农以典型的普罗米修斯风格行事,准备开拓别人未曾问津的新领域。你可曾想过西尔斯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在销售标有人名的腰带,而且西尔斯是最大的商品目录册零售商,弗农最强劲的对手;再考虑一下其他公司在没有成功经济的情况下,如果要将新产品推向新市场,会有怎样的情况发生。只有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能操纵陌生的环境。西尔斯、曼特戈麦利·沃德和斯贝戈尔绝没想到过如此大胆的举动。
弗农太勇敢,也许是太天真,敢于做没人愿做的事情。但她直觉地了解像她这样的妇女想买什么产品,正是这种“内脏”知识给她以内在信心追求自己的道路。她的策略她自己看得最明白,因此她能弃别人的想法于不顾。弗农的创举是提供顾客需要的别致的产品。她的策略是传统竞争者不敢采取的:提供印有人名的、仅此一家的、没有大众市场的产品。弗农愿意冒大男人们不敢冒的风险,这成为她的威力所在。尽管她从没听说过相应的概念,她却找到了市场定位。“踏上别人不敢问津之地”是大多数伟大企业家的共同呼声,弗农正是这么做的。她利用了商品目录册行业巨大的弱点(无力提供小批量、小范围的产品),将之转变为自己的优势。她的基本策略也成为形成公司的保护性障碍,这种做法在形成之初极有可能让她破产。弗农的洞悉力使她一举成功。
弗农最初的两样产品腰带和钱夹,包括个人化的特色,她首次邮购广告在最初的12周内收到价值32000美元的订货额。弗农对未曾料到的成功欣喜若狂,她又刊登标有人名的书签看看自己能否像第一回合这般幸运,这一新产品销售额较前一次翻番,于是弗农频频推出新产品,走上了顺道。她不仅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而且每种新产品都获得了良好的声誉,随着她不断找出吸引自己的新产品,一次次地推向市场,她的成功也随之增大。弗农下一轮产品是大手提包和黄铜门环,她所能想到的每件东西都是“别致而价格适宜”,并具个性化的特色。弗农看重的是“像我这样的妇女”需要的产品,她承认她一直最喜欢的是铅笔,但它们从来未被人列为她获得巨大成功的多米诺连锁效应系列。弗农最富有想象力的产品之一,是欢庆圣彼特里克节所需要的三叶苜蓿花型的女式连裤袜。
弗农对产品的直觉感一直帮助着她,她凭借这一方法打入了竞争激烈的邮购商品册行业。她准备与大公司决一雌雄,于是在1954年自己出版了16页的黑白商品目录册,把它寄给125000位已有的和潜在的顾客,这一策略使她在1955年时的年赢利增加到15万美元,而公司仍称为弗农专营店(根据她纽约的家乡名字命名)。弗农在经营中仍身兼数职,她是目录编辑、采购员,白天是邮购部经理,晚上充当财务主管。像所有伟大企业家一样,弗农常认为要在公司“了解各方面的经营情况”,现在也如此。到了1965年企业规模已足够大,能组建公司了,于是她成立了莉莲·弗农公司。到1970年,公司年赢利已达100万美元。这种非同寻常的增长,是由于莉莲事必躬亲的经营风格的作用。
莉莲·弗农成为世界女企业家巨头,是由于她直觉地感知人们所需要购买的产品特点,她不是运用传统的市场研究技巧或主顾群体来做出新产品的决策;相反地,她完全依赖自己的分析做出产品抉择。由于自己也是个“普通妇女”,弗农觉得自己有非凡的能力感知“普通妇女”的购买动机,弗农的策略一直奏效。她感到自己的直觉力成为她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因素。尽管在所有伟大创业革新者身上都能发现敏锐的直觉力,大多数人并没意识到自己的非凡能力,弗农却觉察到这一重要品格,使莉莲·弗农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商界独树一帜。
弗农推销方法中别出心裁之处,是从她商品目录册中购买的任何产品,如果不能让顾客完全满意,她将在10年内将钱全部如数退还给顾客,要注意的是,弗农商品目录册中销售的产品都是标有姓名的商品。上面印有直接生产厂家的名字,因此消除了产品转手倒卖的因素。这种别具一格的营销方法使公司跻身于《幸福》杂志500家公司之列,功效显而易见。弗农别出心裁的营销术,显示出她对自己的产品及决策具有充分信心,她的胆魄和信心明显得益于她与广大顾客的沟通,她把顾客服务放在首位,这便是莉莲·弗农公司大获成功的原因。
1987年莉莲·弗农公司发行股票,由此成为美国证券交易所中最大的一家由妇女创建的公司。1993年公司销售额达173亿美元,使它在礼品目录册行业中独占鳌头。
想赚钱就得了解顾客的需求,赢得顾客的心。
------------
按用户需要组织生产
------------
做好市场调查,树立牢固的市场观念,按用户需要组织生产是李维公司成功的市场决策。
李维公司的创始人李维·施特劳斯是德国犹太人。他抛弃了国内的职业,追随哥哥到美国做杂货商。19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掀起了“淘金热”。这给李维·施特劳斯“点纱成金”造成了可贵的机遇。
一次,他乘船到旧金山开展业务,带了一些线团之类的小商品和一批帆布供淘金者搭帐篷。下船后巧遇一个淘金的工人。李维·施特劳斯忙迎上去问:“你要帆布搭帐篷吗?”那工人却回答说:“我们这里需要的不是帐篷,而是淘金时穿的耐磨、耐穿的帆布裤子。”李维深受启发,当即请裁缝给那位“淘金者”做了一条帆布裤子。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工装裤。如今,这种工装裤已经成了一种世界性服装李维牛仔裤。
牛仔裤以其坚固、耐久、穿着合适获得了当时西部牛仔和淘金者的喜爱。
大量的订单纷至沓来,李维·施特劳斯于1853年成立了牛仔裤公司,以“淘金者”和牛仔为销售对象,大批量生产“淘金工装裤”。为了改进质量,以优质产品应市,他找到了法国涅曼发明的经纱为蓝、纬纱为白的斜纹粗棉布,这种新式面料坚固耐磨、美观大方。李维·施特劳斯还采用内华达州一位叫雅各布·戴维斯裁缝的建议,发明并取得了以钢钉加固裤袋缝口的专利。时至今日,李维牛仔裤上的钢钉,仍是结实和美观的象征。李维公司已有140年的历史了。当今,李维牛仔裤已由最初的工装服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服装,行销世界。
在李维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搞好市场调查,树立牢固的市场观念,按用户需要组织生产的市场决策。根据市场调查和长期积累的经验,李维公司认为,应该把青年人作为目标市场。为满足青年人的需要,李维公司坚持把耐穿、时髦、合体作为开发新产品的主攻方面,力争使自己的产品长期占领青年人市场。近年来,他们了解到许多美国妇女喜欢穿男牛仔裤。根据这种情况,李维公司经过深入调查,设计出适合妇女穿的牛仔裤、便装和裙子,1978年的妇女服装销售情况看好,销售额增加了58%。
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李维公司十分重视对消费心理的分析。1974年,为了拓展欧洲市场,研究市场变化趋势,了解消费者爱好,向德国顾客提出了“你们穿李维的牛仔裤,是要价钱低、样式好,还是合身”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多数首先是要“合身”。于是,公司派专人在德国各大学和工厂进行合身实验,一种颜色的裤子,竟生产出了不同尺寸、不同规格的45种型号,大大拓展了销路。公司还根据市场调查获得的各种有关用户的信息资料,制定出五年计划和第二年度计划。虽然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但由于李维公司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市场调查经验,所制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同市场实际销售量只差1%~30%,基本做到了产销统一。
李维公司的销售网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他们对所属的生产和销售部门实行统一领导。他们认为产销是一个共同体,二者必须由一个上级来决定,工厂和市场之间要建立经常性的情报联系,使工厂的生产和市场的需求保持统一。为此,公司设立了进行市场调查的专门机构,在国内、外进行市场调查,为公司的决策提供依据。
正确的市场决策,带来了李维公司的大发展。公司在20世纪40年代末销售额只有800万美元,1979年增加到20亿美元,30年增加了250倍。近20年来,李维公司已发展成为活跃于世界舞台的跨国企业,公司按地区分为欧洲分部、拉美分部、加拿大分部和亚太分部。各分部分管生产、销售、市场预测等项事宜。李维公司拥有120家大型工厂,设存货中心和办事处以及三个分公司:美国李维牛仔裤公司、李维国际公司和BSE公司。分公司有规模庞大、设备先进的生产厂42家,最大的一家年生产能力达到1600万条。
1979年,李维公司在美国国内总销售额达1339亿美元,国外销售盈利超过20亿美元,雄居世界10大企业之列。
经营者要始终坚持搞好市场调查,树立牢固的市场观念,重视对消费心理的分析,按照用户的需要组织生产。
------------
促使销量提高的策略
------------
有一家德国的摩托车公司,尽管他们做过各种各样的市场调查,并结合当前市场需要制定了花样翻新的促销计划,但产品的销量仍然没有丝毫的提高。万般无奈之下,这家公司的经营者找到了一个著名的市场购买动机调查专家,请他考察他们公司的实际情况,并提出促使销量提高的策略。
这位购买动机调查专家骑着摩托车在柏林的大街上来来回回地转了无数次,不时地与从他身边经过的骑摩托车者交谈,倾听他们的意见并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大部分摩托车的主人都会在和专家的谈话中无意间透露出等他们有钱的时候,就不想再骑摩托车了。
经过无数次的调查,这位市场购买动机调查专家发现,骑摩托车者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而年轻人无意识的深层憧憬里的欲望是汽车而不是摩托车,只是因为他们目前的经济能力有限,还不能实现这个梦想罢了。
了解到了这一点,专家不由得思索:公司为了提高销量,仅仅专注于提高摩托车的质量,这对年轻人是没有太大诱惑力的。假使他们看到车子越来越经久耐用,他们可能还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心想自己到何时才能换一辆汽车呀。
从这种消费者的购买心态出发,专家给摩托车公司的建议是:不要再投入很大的资金和精力宣传自己的产品是如何地结实耐用,而应该让自己销售的摩托车给人们以汽车的联想,这样的话,公司的销售额一定会很快提升上去的。
按照市场购买动机调查专家的忠告,这家公司在自己生产的摩托车上装上了类似于汽车悬挂的大号码牌照和汽车使用的汽笛。果然,这种新型的摩托车一上市,立刻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青睐,销量很快就提升上去了。
改变常规的销售策略,满足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欲望,在商品经济社会里,这是一个出奇制胜的好办法。
------------
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
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个叫丹尼尔的年轻人,从美国西部一个偏僻的山村来到纽约。走在繁华的都市街头,啃着干硬冰冷的面包,他发誓一定要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然而,对于没有进过大学校门的丹尼尔来说,要想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简直比登天还难,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拒绝了他的求职请求。
就在他心灰意冷之时,有一天,他接到一家日用品公司让他前往面试的通知。他兴冲冲地前往面试,但是面对主考官有关各种商品的性能和如何使用的提问,他吞吞吐吐一句话也答不出来。说实话,摆在他眼前的许多东西他从未接触过,有的连名字都叫不出来。
眼看唯一的机会就要消失,在转身退出主考官办公室的一刹那,丹尼尔有些不甘心地问:“请问阁下,你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主考官彼特微笑着告诉他:“这很简单,我们需要能把仓库里的商品销售出去的人。”
回到住处,回味着主考官的话,丹尼尔突然有了奇妙的感想:不管哪个地方招聘,其实都是在寻找能够帮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既然如此,何不主动出去,去寻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想,总有一种帮助是他能够提供的。
不久,在当地一家报纸上,登出了一则颇为奇特的启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谨以我本人人生信用作担保,如果你或者贵公司遇到难处,如果你需要得到帮助,而且我也正好有这样能力给予帮助,我一定竭力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让丹尼尔没有料到的是,这则并不起眼的启事登出后,他接到了许多来自不同地区的求助电话和信件。
原本只想找一份适合自己工作的丹尼尔,这时又有了更有趣的发现:老约翰为自己的花猫咪生下小猫照顾不过来而发愁,而凯茜却为自己的宝贝女儿吵着要猫咪找不到卖主而着急;北边的一所小学急需大量鲜奶,而东边的一处牧场却奶源过剩……诸如此类的事情,一一呈现在他面前。
丹尼尔将这些情况整理分类,一一记录下来,然后毫不保留地告诉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他,也在一家需要市场推广员的公司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不久,一些得到他帮助的人给他寄来了汇款,以表谢意。
据此,丹尼尔灵机一动,辞了职,注册了自己的信息公司,业务越做越大,他很快成为纽约最年轻的百万富翁之一。
成功没有固定的模式。幸运从来不主动光顾你,要靠自己去寻找、去争取。有时候,给别人帮助的同时,其实也为自己创造了最好的成功机会。
------------
尝试为别人解决一个难题
------------
在达瑞8岁的时候,有一天他想去看电影。因为没有钱,他想是向爸妈要钱,还是自己挣钱。最后他选择了后者。他自己调制了一种汽水,向过路的行人出售。可那时正是寒冷的冬天,没有人买,只有两个人例外——他的爸爸和妈妈。
他偶然有一个和非常成功的商人谈话的机会。当他对商人讲述了自己的“破产史”后,商人给了他两个重要的建议:一是尝试为别人解决一个难题;二是把精力集中在你知道的、你会的和你拥有的东西上。
这两个建议很关键。因为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而言,他不会做的事情很多。于是他穿过大街小巷,不停地思考:人们会有什么难题,他又如何利用这个机会?
一天,吃早饭时父亲让达瑞去取报纸。美国的送报员总是把报纸从花园篱笆的一个特制的管子里塞进来。假如你想穿着睡衣舒舒服服地吃早饭和看报纸,就必须离开温暖的房间,冒着寒风,到花园去取。虽然路短,但十分麻烦。
当达瑞为父亲取报纸的时候,一个主意诞生了。当天他就按响邻居的门铃,对他们说,每个月只需付给他1美元,他就每天早上把报纸塞到他们的房门底下。大多数人都同意了,很快他有了70多个顾客。一个月后,当他拿到自己赚的钱时,觉得自己简直是飞上了天。
很快他又有了新的机会,他让他的顾客每天把垃圾袋放在门前,然后由他早上运到垃圾桶里,每个月加1美元。之后他还想出了许多孩子赚钱的办法,并把它集结成书,书名为《儿童挣钱的250个主意》。为此,达瑞12岁时就成了畅销书作家,15岁有了自己的谈话节目,17岁就拥有了几百万美元。
产品和服务是为顾客提供的,只有适销对路的产品和能够帮助顾客解决实际困难的服务才能畅销不衰,有前途和生命力。
------------
一笔生意,两头赢利
------------
《塔木德》中说:“如果真正给别人提供了方便,你也一定会从中受益。”
著名的美国犹太银行莱曼兄弟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一度年利润达到3500万美元。而其创造人却是一个牛贩子的儿子。
亨利·莱曼,是从欧洲到美国来的莱曼家庭的第一代。他在美国南方做了一段时间的行商之后,跟他的两个弟弟伊曼纽尔和迈那一起在亚拉巴马的蒙哥马利定居下来,当上了杂货店的老板。
该地本是一个产棉区,农民手里多的是棉花,但却没有现钱去买日用杂货,于是就产生了他用杂货去交换棉花的方式,双方都皆大欢喜,农民得到了需要的商品,他也卖掉了杂货。
这种方式不仅吸引了所有没有钱买日用品的顾客,扩大了销售,而且有利于莱曼兄弟压低棉花价格,提高日用品的价格,并且使杂货店本来应去进货之际,顺便把棉花捎去,避免了单项进货,岂不省下一笔运输费?
没过多久,莱曼兄弟便由杂货店小老板发展成经营大宗棉花生意的商人,棉花典当成了他们的主要业务。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莱曼家庭在伦敦推销邦联的商务,在欧洲大陆推销棉花。战后,他们在纽约开办了一个事务所,并于1887年在纽约交易所中取得了一个席位,成为一个“果菜类农产品、棉花、油料代办商”,从此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莱曼正是因为给别人提供了方便,自己才获得了更多的经济利益。
如果在如何满足顾客和方便顾客的问题上做足了文章,你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利润。
------------
运用他人的智慧和金钱来办自己的事情
------------
毫无疑问,经营者要赚大钱,将生意转化为企业化,把自己由小商人变成企业家,就必须懂得巧妙地运用他人的智慧和金钱。
“做商业?这是十分简单的事。它就是借用别人的资金!”小仲马在他的剧本《金钱问题》中是这样说。
是的,做老板和商业就是这样的简单:借用资金来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条致富之路。富兰克林是这样做的,希尔顿是这样做的,恺撒也是这样做的。即使你很富裕,对于这样的机会,你也不应放过。
在生意场上,借钱也是资产的一种,故拥有借钱能力亦可说是经营者的一项重要才能。如果能将借钱的能力与运用资金的能力互相配合,必可由一文不名变成一个大富翁。当然,这种事情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美国具有商人之神称谓的约翰·华那卡。他虽然出生穷困家庭,缺乏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后来竟成为美国的百货巨子,甚至被列入名人传记中。他14岁就离开家到书店当学徒,历尽艰辛,然后一边从事成人推销工作,一边积累资金,独资经营一家店铺。而后,华那卡不断地构思发展新公司,最后他终于成功了,而且被尊为美国商业界的权威。
从丰富的实际经验中,他想出生意成功的方程式:
生意的成功=他人的头脑+他人的金钱。
这个方程式的意思是这样的,如果希望在商场上成功,就应该巧妙地运用他人的智慧和金钱以创造利益。请特别留意,如华那卡那样成功的企业家,能自由使用上亿美元的个人资金,其设计的成功方程式竟然也需借用他人力量,故而可见借用他人金钱的重要。
美国第一旅游公司副董事长尤伯罗斯,在任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主席时,为奥运会盈利15亿美元。他就是靠着非凡的“借术”而成功的。
奥运会,当今最热闹的体育盛会,却穷得丁当响。1972年在联邦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20届奥运会所欠下的债务,久久不能还清。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第21届奥运会,亏损10亿美元。
1980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22届奥运会耗资90多亿美元,亏损更是空前。从1898年现代奥运会创始以来,奥运会几乎变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谁背上它都会被它造成的巨大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洛杉矶市却奇迹般地提出了申请,它声称将在不以任何名义征税的情况下举办奥运会。特别是尤伯罗斯任组委会主席后更是明确提出,不要政府提供任何财政资助,政府不掏一分钱的洛杉矶奥运会将是有史以来财政上最成功的一次。
没有资金怎么办?借。在美国这个商业高度发达的国家,许多企业都想利用奥运会这个机会来扩大本企业的知名度和产品销售,尤伯罗斯清楚地看到了奥运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把握了一些大公司想通过赞助奥运会以提高自己知名度的心理,决定把私营企业赞助作为经费的重要来源。他亲自参加每一项赞助合同的谈判,并运用他卓越的推销才能,挑起同业之间的竞争来争取厂商赞助。对赞助者,他不因自己是受惠者而唯唯诺诺,反而对他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赞助者必须遵守组委会关于赞助的长期性和完整性的标准,赞助者不得在比赛场内、包括空中做商业广告,赞助的数量不得低于500万美元,本届奥运会正式赞助单位只接受30家,每一行业选择一家,赞助者可取得本届奥运会某项商品的专卖权。这些听起来很苛刻的条件反而使赞助具有了更大的诱惑性,各大公司只好拼命抬高自己赞助额的报价。仅仅这一个妙计,尤伯罗斯就筹集了385亿美元的巨款,是传统做法的几百倍。另外赞助费中数额最大的一笔交易是出售电视转播权。
尤伯罗斯巧妙地挑起美国三大电视网争夺独家播映权的办法,借他们竞争之机,将转播权以28亿美元的高价出售给了美国广播公司,从而获得了本届奥运会总收入1/3以上的经费。此外,他还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把奥运会的广播权分别卖给了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
庞大的奥运会,所需服务人员的费用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尤伯罗斯在市民中号召无偿服务,成功地“借”来三四万名志愿服务人员为奥运会服务,而代价只不过是一份廉价的快餐加几张免费门票。
奥运会开幕前,要从希腊的奥林匹亚村把火炬点燃,空运到纽约,再蜿蜒绕行美国的32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途经41个大城市和1000个镇,全程15万公里,通过接力,最后传到洛杉矶,在开幕式上点燃火炬。以前的火炬传递都是由社会名人和杰出运动员独揽,并且火炬传递也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士参与奥运会,有的国家花了巨资也吃力不讨好,有的国家干脆用越野车拉着到全国转一圈就完了。尤伯罗斯看准了这点:以前只有名人才能拥有的这份权利、这份殊荣,一般人也渴望得到。他就宣传:谁要想获得举奥运火炬跑1公里的资格,可交纳3000美金。人们蜂拥着排队去交钱!是他们找不到地方花钱吗?不是。他们都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因为在当地跑1公里,有众多的亲朋、同事、邻里观看,在鼓掌、在喝彩,这是种巨大的荣誉。仅这一项又筹集了4500万美元。
另外,在门票的售出方式上,打破以往奥运会当场售票的单一做法,提前一年将门票售出,由此获得丰厚的利息。由于尤伯罗斯成功的经营,奥运会总收入619亿美元,总支出为469亿美元,净盈利为15亿美元。收入结果公布后,一下子轰动了全世界。
借他人的“钱袋”、“脑袋”,发自己的小财,需要胆识,更需要技巧。犹太人的一句经商名言:“如果你有1块钱,却不能做成10元甚至100元的生意,你永远成不了真正的企业家。”所谓生意的成功,并不是只顾实行自己的构想,而是巧妙地运用他人的智慧和金钱,以创造另一番事业。而生意之所以失败,则是其中的经营者被成功冲昏了头脑,不知不觉地走向自我专制;凡事以个人构想为中心,要下属执行,漠视了其他人的意见,无形中是把所有人的智慧抹煞,倒退至一个人经营的局面。
在借用别人的“钱袋子”的时候,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将赚回来的钱除去基本开支外,其余的放回生产线上;社会上最普遍的筹集他人资金以发展事业的机构是银行和保险公司。
如果有雄心在商业上大干一番事业,必须借用别人的资源;固守个人风格,只会困于“自己”的圈子,永远写不出令人震惊的大手笔。
------------
高明广告的力量是无穷的
------------
埃德·默维希,加拿大零售业之王,他开办的加拿大最大的零售超级市场,年营业额达101亿加元!这在地大人稀的加拿大简直是神话一般的奇迹。默维希白手起家,他是凭借什么一步步走上零售之王宝座的呢?
默维希1914年出生于一个欧洲犹太移民的家庭,15岁那年,父亲就与世长辞了。正在多伦多读高中的默维希,毅然接过了供养家庭的重担,他开过杂货店,但不成功,后来又进入一家超级市场工作,但薪水还是有限得很。耐不住贫穷的默维希毅然辞去了超级市场的差使,重操旧业,开设了一家出售体育用品的商店,名叫“运动小店”,这一次运气要好一些,几年起早贪黑的劳碌下来,手头居然也小有一笔积蓄了。
应该说,这几年的磨难还是让默维希学到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在经营“运动小店”时,他把市场定位在中低档服装上,颇得平常老百姓的青睐,只是苦于资金有限,无法扩大经营规模。但聪明的默维希牢记这些年失败与成功的心得,他在等待合适的机会大干一场。
二战结束了,战后的多伦多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百业凋敝。默维希抓住机会在多伦多买下了一家旧物商店,决心按以往的设想去做。
他把商店稍作整修,挂上“奥尼斯特·埃德商店”的醒目招牌,很快就开门营业了。
一天,人们在这家商店的外墙上看到这么一个别致、有趣而又动人的广告。
“致尊敬的顾客们:
“敝店的店堂像垃圾堆!敝店的服务令人难以恭维!敝店的货架只是一堆破烂箱子!但是——敝店的价格绝对是全市最低的!!!
“奥尼斯特·埃德商店”
老实说,这样的广告人们还是头一次见到,对比其他的那些司空见惯的、用词华丽的广告来说,默维希的广告让顾客们感到朴实无华,非常实在。所以许多人决定到这家与众不同的商店去看一看,亲身经历它的“零乱”和廉价。
于是,络绎不绝的顾客拥进了商店,他们欣喜地发现自己并未上当。这里商品种类繁多,从日用品到副食品,从指甲刀到婚纱,简直无所不有,而且的确货真价实。比如一对活鸡,这里才卖37加分,若在其他商店,这个价钱连半只鸡也买不到!顾客信服了,就是那些只是出于好奇逛一逛的人们,也忍不住买了大包小包的货物满载而归。
默维希一炮走红!
他的成功与广告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那则独出心裁的广告语出自他自己的手笔。他从这则引起轰动效应的广告中悟出:“高明的广告,力量是无穷的。”从此以后,他一直亲自动笔写广告词,直到功成名就的今天,他一直坚持每2周书写一次广告。
“奥尼斯特·埃德商店”起初位于多伦多市的贫民区。开业头几年,来商店购物的多是中下层的顾客。但是,随着该店的声望日益高涨,慢慢的有些高贵的夫人、绅士,也惠顾此店了。
默维希回忆说:“过去来此买东西的上流社会人士,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他们总是推说‘为女仆买东西’之类;可后来,他们也大模大样地直来直去。再后来,外地来的游客也把到这里购买廉价物品,当作旅游中的一件必做的事项了。”
加拿大的冬天是令人畏惧的,但即使是冰天雪地最寒冷的时节,也总有几百人聚集在奥尼斯特·埃德商店那巨大的广告牌下,殷切地等待该店开门。
上午11点,商店的一个个大门纷纷打开了,顾客如潮水般涌入店堂。
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仍是那则不变的广告:
埃德的商品堆积如山,埃德的价格永远最低廉!
永不疲倦的喇叭播送着店歌——《埃德之歌》:
奥尼斯特·埃德,疯狂减价的埃德……
许多年之后,尽管该店早已历经多次装修,成为多伦多市最大的超级商场,但仍挤满了川流不息的人潮。每当晚上闭店时,店员总要费很大的气力才能把流连忘返的顾客们打发走。
为了应付这种似乎永不休止的客流,默维希想出一个马拉松营业法。每隔一段时间,他就搞一次72小时的持续营业,这多多少少缓解了客流。
尽管如此,客潮仍不见有消退的迹象,有一年的圣诞节前夕,默维希又搞了72小时持续马拉松营业。虽然这3天是连续暴风雨,但仍有8万名顾客光顾。有的顾客晚上7时进店转悠,直到次日四五点才满载而归!
做生意不做广告等于“黑暗中向女人送秋波”。能激起顾客购买欲望的广告才是成功的广告。
------------
冒险越大,赚钱越多
------------
要想做成任何一件事都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当失败的可能性大时,却偏要去做,那自然就成了冒险。问题是,许多事很难分清成败可能性的大小,那么这时候也是冒险。而商战的法则是冒险越大,赚钱越多。当机会来临时,不敢冒险的人,永远是平庸之人。有不少时候,犹太商人正是靠准确地把握这种“风险”之机而得以发迹。犹太大亨哈默在利比亚的一次冒险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当时,利比亚的财政收入不高。在意大利占领期间,墨索里尼为了寻找石油,在这里大概花了1000万美元,结果一无所获。埃索石油公司在花费了几百万收效不大的费用之后,正准备撤退,却在最后一口井里打出油来。壳牌石油公司大约花了5000万美元,但打出来的井都没有商业价值。西方石油公司到达利比亚的时候,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出租的地区大部分都是原先一些大公司放弃了的利比亚租借地。根据利比亚法律,石油公司应尽快开发他们的租借地,如果开采不到石油,就必须把一部分租借地还给利比亚政府。第二轮谈判中就包括已经打出若干眼“干井”的土地,但也有许多块与产油区相邻的沙漠地。
来自9个国家的40多家公司参加了这次投标。参加投标的公司,有很多是“空架子”,他们希望拿到租借地后再转租。另一些公司,其中包括西方石油公司,虽财力不够雄厚,但至少具有经营石油工业的经验。利比亚政府允许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参加投标,因为它首先要避免的是遭受大石油公司和大财团的控制,其次再去考虑资金有限等问题。
哈默虽然充满信心,但前程未卜,尽管他和利比亚国王私人关系良好。但是,他不仅这方面经验不足,而且同那些一举手就可以推倒山的石油巨头们相比,竞争实力悬殊太大,真可谓小巫见大巫。但决定成败的关键不仅仅取决于这些。
哈默的董事们都坐飞机赶来了,他们在4块租借地投了标。他们的投标方式非同一般,投标书用羊皮证件的形式,卷成一卷后用代表利比亚国旗颜色的红、绿、黑三色缎带扎束。在投标书的正文中,哈默加了一条:他愿意从尚未扣税的毛利中拿出一部分钱供利比亚发展农业用。此外,还允诺在国王和王后的诞生地库夫拉附近的沙漠绿洲中寻找水源。另外,他还将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一旦在利比亚找出水源,他们将同利比亚政府联合兴建一座制氨厂。
最后,哈默终于得到了两块租借地,使那些强大的对手大吃一惊。这两块租借地都是其他公司耗巨资后一无所获而放弃的。
这两块租借地不久就成了哈默烦恼的源泉。他钻出的头3口井都是滴油不见的干孔,仅打井费就花了近300万美元,另外还有200万美元用于地震探测和向利比亚政府的官员交纳的不可告人的贿赂金。于是,董事会里有许多人开始把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叫做“哈默的蠢事”,甚至连哈默的知己、公司的第二股东里德也失去了信心。
但是哈默的直觉促使他固执己见。在和股东之间发生意见分歧的几周里,第一口油井出油了,此后另外8口井也出油了。这下公司的人可乐坏了,这块油田的日产量是10万桶,而且是异乎寻常的高级原油。更重要的是,油田位于苏伊士运河以西,运输非常方便。与此同时,哈默在另一块租借地上,采用了最先进的探测法,钻出了一口日产73万桶自动喷油的油井,这是利比亚最大的一口油井。接着,哈默又投资15亿美元修建了一条日输油量100万桶的输油管道。而当时西方石油公司的资产净值只有4800万美元,足见哈默的胆识与魄力。之后,哈默又大胆吞并了好几家大公司,等到利比亚实行“国有化”的时候,他已羽翼丰满了。这样,西方石油公司一跃而成为世界石油行业的第八个姊妹了。
哈默的一系列事业成功,完全归功于他的胆识和魄力,他不愧为一个犹太大冒险家。
1921年的前苏联,经历了内战与灾荒,急需救援物资,特别是粮食。哈默本来可以拿着听诊器,坐在清洁的医院里,不愁吃穿安稳地度过一生。
但他厌恶这种生活。在他眼里,似乎那些未被人们认识的地方,正是值得自己去冒险、去大干一番事业的战场。他做出了一般人认为是发了疯的抉择,踏上了被西方描绘成地狱似的可怕的前苏联。当时,前苏联被内战、外国军事干涉和封锁弄得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霍乱、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和饥荒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重大的决策——新经济政策,鼓励吸引外资,重建前苏联经济。但很多西方人士对前苏联充满偏见和仇视,把苏维埃政权看作是可怕的怪物。到前苏联经商、投资办企业,被称作是“到月球去探险”。
哈默心里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风险大,利润必然也大,值得去冒险。于是哈默在饱尝大西洋航行中晕船之苦和英国秘密警察纠缠的烦恼之后,终于乘火车进入了前苏联。沿途景象惨不忍睹: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城市和乡村到处有无人收殓的尸体,专吃腐尸烂肉的飞禽在人的头顶上盘旋。哈默痛苦地闭上眼睛,但商人精明的头脑告诉他:被灾荒困扰着的前苏联目前最急需的是粮食。他又想到这时的美国粮食大丰收,价格早已惨跌到每蒲式耳1美元。农民宁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到市场出售。而前苏联这里有的是美国需要的、可以交换粮食的毛皮、白金、绿宝石。如果让双方能够交换,岂不两全其美?从一次苏维埃紧急会议上哈默获悉前苏联需要大约100万蒲式耳的小麦才能使乌拉尔山区的饥民渡过灾荒。机不可失,哈默立刻向前苏联官员建议,从美国运来粮食换取苏联的货物。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初战告捷。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