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

_3 阿甲(当代)
童话(12)
------------
  【叶圣陶童话】
    有一天,你偶然发现,有太多太多的公主和王子,似乎没有了公主和王子,童话就消失了。又突然有一天,从脚底下的泥土地里,冒出来了一个稻草人,一个土生土长的稻草人。别看他草头木脑的,这可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式童话人物。在稻草人之前,原汁原味的东西,都是神话呀、寓言什么的。别看稻草人没有那么洋气,浑身上下却充满了现代的气息。
    叶圣陶先生童话集,收集有以《稻草人》为代表,另有《一粒种子》、《玫瑰和金鱼》、《聪明的野牛》、《古代英雄的石像》、《“鸟言兽语”》、《熊夫人幼稚园》等十几篇短篇童话。
    叶老的童话,风格朴素自然,语言简洁洗炼,素有“语言艺术家”之称。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童话第一人”。
    下面,让咱们仔细来品品几个小段子:
    一个满天星斗的夜里,他看守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星光射在上面,有些发亮,象顶着一层水珠;有一点儿风,就沙拉沙拉地响。稻草人看着,心里很高兴。——《稻草人》
    含苞的玫瑰开放了,仿佛从睡梦中醒过来。她张开眼睛看自己,鲜红的衣服,嫩黄的胸饰,多么美丽。再看看周围,金色的阳光照出了一切东西的喜悦。柳枝迎风摇摆,是女郎在舞蹈。白云在蓝天里飘浮,是仙人的轻舟。——《玫瑰和金鱼》
    骄傲的毛病谁都容易犯,除非圣人或傻子。那块被雕成英雄像的石头,既不是圣人,又不是傻子,只是一块石头,看见人们这样尊敬他,当然就禁不住要骄傲了。——《古代英雄的石像》
    瓣是红的,数不清有多少层,蕊是金黄的,数不清有多少根。由花瓣上,由花蕊里,一种新奇的浓厚的香味放出来,不管是谁,走近了,沾在身上,就永远不散。——《一粒种子》
    叶圣陶的童话,用字精炼简洁,而且文字形象生动,重视白描,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叶老的童话,横贯东西,内外兼修,有安徒生式的诗情画意、王尔德式的唯美风格;同时兼有本土文化的质朴纯真。故事十分适合儿童心理,很容易让孩子们读懂听懂,很容易让他们接受。
    他不写神奇的天宫,美丽的仙女;也不赞美威猛的将军,无可匹敌的英雄。他笔下的木匠、乞丐、渔妇、农夫、小溪、青蛙、睡莲、花草、画眉、鲤鱼等等,各具人格魅力;他写一粒奇异的种子,历经国王、富翁、商人、兵士的手,都没有萌芽开花,但它一到农夫手中,种到了松软的泥土里,经过一番浇灌,没几天,它就发芽长大了,不久“一棵活像碧玉雕成的小树就站在田地里”,以后,又开花了,瓣是红的,芯是金黄的,还散发出浓郁的香味来(《一粒种子》)。他亲切自然地引导孩子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懂得创造的喜悦与可贵。《稻草人》写农人的悲惨生活,他们因疾病、贫穷、劳累、天灾人祸,走投无路而投河自尽,稻草人不忍看到这些伤心的人间惨象而昏死在田中。《古代英雄的石像》写出人应有脚踏实地的人生,不虚荣、不浮夸、不自负、不骄傲,永远是平凡一员。叶老的作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爱心,教育孩子从小关心人,热爱生活,树立优良的品格,做人要正直、无私、勇敢、诚实。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1988),江苏苏州人。他是“五四”以来影响力最大的老作家之一。他也是一位教育家。
    【大林和小林】
    叶老的童话,我是在成年后才有幸读到的。在童年记忆里,有着深刻印象的本土童话人物,是一对有着悬殊命运的双胞胎兄弟。
    在我女儿两岁的时候,我靠着二十多年的记忆,给女儿讲了这个奇异的故事,受到她极大的欢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女儿要求我一讲再讲。可是,二十多年的记忆毕竟有些模糊了,在我讲的故事里,多少添加了一些内容,这样,在重复讲第三次的时候,两岁的女儿竟然丝毫不留情面地给我指出了与前两次的偏差,差点让我下不来台。这个奇妙的故事就是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
    《大林和小林》的叫绝之处,是天才作家充分发挥了高超的想象力和思维的逻辑错位关系。还记得长袜子皮皮的全名吗?长袜子皮皮共有26个字,已经够长的了。可是,《大林和小林》里的一位亲王,呵呵,就因为他是国王的弟弟,竟然起了一个长达60个字的名字,而且名字里还包含了一个故事。亲王的全名是这样的:
    从前有个国王他有三个儿子后来国王老了就叫三个儿子到外面去冒险后来三个王子都冒过了险回来了后来国王快活极了后来这故事就完了亲王
    大林和小林是双胞胎兄弟,10岁的时候,父母双亡,他们成了孤儿。在他们流浪的路上遇见了一个怪物,兄弟俩在逃亡的途中失散,小林被怪物捉去,迫使他给一个名叫四四格的人当童工,四四格鼻孔太大,所以说话有回声。四四格是这样说话的:“要是我的胡子不天天剃,天天剃,恐怕要比全世界还要长哩,长哩。”
    可恶的四四格还把小孩子变成鸡蛋吃掉,小林和小伙伴们不堪四四格的虐待,奋起反抗,用铁球砸死了四四格,可是,随后又长出来了一个第二四四格。小林只好再次逃亡。
    小林的哥哥大林,却是另外一番命运。大林逃亡中遇上了狐狸包包,包包为了巴结头号大富翁叭哈先生,劝说大林去做叭哈的儿子。结果大林成了大富翁家里的唧唧少爷。唧唧少爷有200个听差,吃饭、穿衣、上学读书都有听差们代劳,变成了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无是处的小怪物……
    《大林和小林》是一出充满了童趣色彩的喜剧。对童话人物的设计,作家充分体现了儿童化的是非观,即对劳动人民的正义一方是用灵肉正常的普通人来塑造的;而对剥削阶级的邪恶一方则极尽丑化、夸张之能事,整篇故事情节充满了童心童趣的色彩,令人忍俊不禁。
    张天翼(1906-1985),当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元定,号一之,另有笔名张无诤、铁池翰等。祖籍湖南湘乡,生于江苏南京。当过家庭教师、职员和编辑等。他的小说以讽刺与幽默见长。儿童文学作品有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等。他的作品寓教育于生动活泼的故事讲述之中,人物刻画细腻,想象丰富,生动有趣,循循善诱,深受小读者的喜爱。
    《大林和小林》影响了多少代人暂且不去评说。至少,在后来被大家一致公认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对于《大林和小林》就有很深的情结。郑渊洁曾经说过:“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以及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我惟一从头到尾阅读的两本书。”
------------
童话(13)
------------
  【皮皮鲁和鲁西西】
    “知道皮皮鲁吗?”
    “知道鲁西西吗?”
    问问25岁以下的人,如果真有不知道的,天哪!你可以把他捧为外星来的贵宾,可以为他申请国宝级的珍稀物种保护。
    号称童话大王的郑渊洁,创造了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童话。他不仅创造了皮皮鲁和鲁西西两个传奇式的中国童话人物,而且也创造了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童话图书总印数逾千万册的奇迹。
    其实,皮皮鲁和鲁西西,普普通通的人两个,平时,放在人堆里也耙拉不出来他们俩。可是,就这两人,尤其是12岁的男孩皮皮鲁,竟然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敢去试一试、碰一碰。在地上、在天上、在人堆里、在动物王国里,他总是胆大包天,四处冒险,做出很多别的孩子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皮皮鲁极富创造力,根据需要,可以发明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飞碟、软件什么的。皮皮鲁自身还能激发出神奇的超能力,能看到和听到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自由地穿梭在人类王国和动物王国、地球和宇宙、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同时态的世界里。哦,如果需要参照类比的话,皮皮鲁有点像电影里的特工007。郑渊洁的作品可以说是童话里的通俗小说。
    郑渊洁早期的童话作品,除了皮皮鲁和鲁西西,还有小老鼠舒克和贝塔、大灰狼罗克几个活灵活现的童话角色。有人说,郑渊洁的童话是随着他的儿子长大的,在他后来的作品风格和内容,更加适合于早期读他的童话长大的阅读人群。所以,给孩子推荐郑渊洁童话,还是选择他的早期作品更加合适。
    郑渊洁充分揣摩了正在成长中孩子所具备的好奇、叛逆的心理,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无所不为的愿望,打开了一个释放通道。这也许就是孩子们读郑渊洁作品,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原因。
    郑渊洁作品的文字相当有特点,用足了基本汉字内的数百个常用动词、名词,极少运用形容词。每句话都是那么直接、明快,很少有深刻婉约的意味和用字。他的幽默是刻在纸上的,点到为止、一触即发。所以,读郑渊洁,可以来得轻松、愉快,而且还特有启发性。特别适合起步阅读的孩子作为初级阅读的读本。
    郑渊洁1955年出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1961年郑渊洁随父母迁入北京。在北京马甸小学就读到四年级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自此中断学业,学历为小学毕业。1988年以小学学历被北京市破格授予副编审高级职称。现为独立作家。靠写作为生。常常戏称自己能熟练使用500个汉字,在计算器的支持下会四则运算。
    【小绿人】
    小绿人是什么?准确地说,就是“小型绿色隐形智能生物”。地球上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有这种生物的存在。有个叫班马的叔叔,一直在中国寻找着小绿人。他知道,不但在中国南方有南岭绿人、十万大山绿人、神农架绿人和武夷山绿人,自古以来在北方也有小绿人出没的记载。最近听说在藏南也有“波密绿人”。这些地方都有森林……
    可是在上海的一座小洋房里,三个外号叫做“怪鸭”、“夫人”和“可可”的孩子也发现了小绿人。一天夜里,他们爬到洋房的顶楼,悄悄进入三姨沈雪的房间,被眼前的景象赫然惊呆了--房间里爬满了巨大的鲜活的绿色植物!
    后来,三姨和她的老师司马翁博士特别邀请这三个孩子参加追寻小绿人的探险活动,就在这年的暑假,他们来到了大西南的原始森林里……
    这是一部亦真亦幻的童话。司马翁博士和他的研究生助手沈雪已经掌握了中国西南地区有“绿人”活动的证据。没想到的是,已有小绿人钻进了沈雪的考察背包里被“带”回了她住的城中小楼。小楼里的三个小孩子极其关心“绿人”的命运。他们被邀请去西南某森林地带进行科研考察;在那里,微型机器人帮助他们揭示了“绿人”的秘密生活史。这群孩子认定“绿人”是地球上最后的一支落难贵族,可是,命运多舛的“绿人”始终不肯向人类发出求救信号,不敢接近人类。《小绿人》以童话的方式表达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愿望。
    《小绿人》是90年代中后期难得一见的童话佳作。作者班马用摇曳多姿的文笔,在现实与幻想之间营造了一个美得令人向往的神秘世界,并在童话中极力渲染了这种美和神秘。作为一部童话作品,《小绿人》有丰富而新颖的想象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还有强烈的人类自省意识、环保意识,因此这是一部充满神奇魅力的童话。
    本书是儿童文学界享有“鬼才”美名的班马的代表作,曾荣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
    作者班马,本名班会文,出生于1951年7月。祖籍安徽巢湖,在上海长大、就学。文革期间曾下乡八年。198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编剧专业。曾在上海《少年报》工作,在广州师范学院儿童文学研究所任所长。1976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六年级大逃亡》、《幽秘之旅》,小说集《野蛮的风》、《那个夜迷失在深夏古镇中》;长篇幻想文学《绿人》、《巫师的沉船》,童话集《误入森林》。另著有散文集、随笔集及理论专著如《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游戏精神与文化基因》等。
    
  
------------
童话(14)
------------
  《狐狸列那的故事》
    [法]玛·阿希-吉罗夫人 /改写
    译本1 严大椿、胡毓演 /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8年版
    译本2 石健 /译 接力出版社 2000年版
    适合年龄:7岁以上 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市面上有关这本书的版本很多。这是一本年代久远的书,出版这本书已不存在原作者的版权问题,所以需要留意翻译整理者的能力。这本书本来就来源于民间传说,经过吉罗夫人的改写,语言并不困难,没有必要让孩子们读改写本的改写本,当尽量找原改写本的译本。不过狐狸列那的故事是由一系列短篇故事组成的,有的故事不免带着一些成年人的趣味,孩子暂时不读也无不可,所以经过编辑精心整理的节选译本也是好的。
    这本书表面上看是说动物王国的事情,骨子里是中世纪法国社会的缩影,如果孩子感兴趣,不妨引导孩子顺便了解一下这个时期的法国。
    《鹅妈妈的故事》
    [法] 夏尔·贝洛 /著 傅辛 汪阳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版
    适合年龄:5岁以上 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直接翻译贝洛(又译为“佩罗”)原书的译本不多见,大多数版本是将他编写的童话再次改编的童话故事。贝洛本人是一位诗人,能读到诗人写的童话,当然会是一种享受。这本书是一本小书,包含这样一些篇章:《小红帽》、《穿靴子的猫》、《灰姑娘》、《蓝胡子》、《林中睡美人》、《仙女》、《一簇发里盖》、《格里赛里蒂》、《可笑的愿望》和《驴皮》。这里推荐的译本也不全,但还收录了其他与贝洛同时代的作家编写的童话,如博蒙夫人的《美人与野兽》、多瓦努夫人的《森林中的小鹿》。
    《格林童话》
    [德] 格林兄弟 /收集整理
    译本1 《格林童话全集》 魏以新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版
    译本2 《格林童话全集》 杨武能 杨悦 /译 译林出版社 2001年重印
    译本3 《格林童话全集》 徐珞 余晓丽 刘冬瑜 /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8年版
    译本4 《格林童话》 魏以新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版
    改写本 《格林童话选》 陈敬 /译改 新蕾出版社 2003年版
    适合年龄:3岁以上 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关于格林童话的书,市面上多为两种类型:改编文字本和改编图画故事书。格林童话本身是从民间整理来的童话,文字浅显,如果孩子可以自行阅读的,建议选择原著的译本,不过也没有必要一定选择全译本。低幼的孩子正处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渡期,如果直接为他们读纯译本,可能不太容易被接受,对他们不妨考虑使用改编得比较口语化、篇幅较短的改写本,最好是图画故事书。
    正如我在前面的介绍,格林童话原本是非常忠实地从民间收集整理来的童话,在细节描写和人物塑造方面并非它的强项。它更像好的文学素材,而不是好的文学作品,读或讲的时候,不妨多发挥一下。
    《安徒生童话》
    [丹麦] 安徒生 /著
    译本1 《安徒生童话全集》叶君健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年版
    译本2 《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 林桦 /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5年版
    译本3 《安徒生童话》 任溶溶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版
    译本4 《安徒生童话选》 林牧野 /译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年版
    适合年龄:3-99岁 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安徒生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作家,他的童话是营养丰富的文学作品,强烈建议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原著。他的童话本来就是讲给孩子听的。对于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好的译本非常重要。评价儿童文学作品的译本,标准比一般文学作品的译本还要高,除了看翻译本身的质量外,还要看翻译后的文字是否象原文一样适合孩子阅读。
    翻译家兼儿童文学作家叶君健先生(1914-1998),是第一个将安徒生童话全部翻译成中文的译者,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他前后经历了40多年的努力,为此,1988年丹麦女王曾授予他“丹麦国旗勋章”。他的中译本被丹麦安徒生博物馆永久收藏。叶译安徒生童话有多种选本和单行本,选安徒生童话时你可以特别留意,他的译本具有品牌价值。
    任溶溶先生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界功勋翻译家,他的风格幽默,语言贴近儿童。他的这个译本只是选择了几十篇自己喜爱的篇章,大多都是俏皮幽默的故事,任译的安徒生童话选本也是让人爱不释手的。
    安徒生童话选(绘本)是一个很特殊的图画故事书版本,由丹麦斯堪的那维亚出版公司授权,香港翻译家林牧野先生翻译,未经删改的12篇安徒生童话故事,再配以欧洲画家的图画,非常精美。低幼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图画来享受原汁原味的安徒生了。
    
------------
童话(15)
------------
  《水孩子》
    [英] 查尔斯·金斯利 /著
    译本1 周煦良 /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6年版
    译本2 张炽恒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版
    译本3 木偶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适合年龄:9岁以上
    家长提示:作者金斯利是一位散文大家,文笔优美典雅。读者在欣赏故事的生动和曲折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自然的秀美风光。作者也是一位博学的进化论者。他小时候生长在海边,对水有很特殊的感情,成人后还写过专门讨论水底世界的论文。因此,他在本书中描写幻想中的水底世界时,也自然地添入了水底动植物知识。要想充分享受到这些,不读原著是不行的。
    这本书本来是作者为了愉悦他四岁的儿子而写的,但由于年代相隔久远,更兼译文的隔膜(再好的译文也是难免的),所以大概要大一些的孩子才比较容易接受这本书。
    《北风的背后》
    [英] 麦克唐纳德 /著 杨艳萍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适合年龄:9岁以上,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这也是一部文笔极尽优美的幻想小说。故事采用现实和幻想两条平行的线索,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在幻想作品中非常典型,初次读到的读者可能会略有点不习惯,或许需要有人来帮助理一下思路:这本书最有可能让人困惑的地方,是小钻石第一次去北风背后的经历,那次经历在现实世界中是一场重病,而在幻想世界中是一次“演习”。
    本书有一个主题,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是不太常见的,就是死亡的主题。作者给小钻石的死做了一个非常美丽的解释:他到了北风的背后。这个解释有童话色彩,也有宗教色彩。林格伦在《狮心兄弟》中也谈到了这个主题,她的解释,大概可以理解为:从一个想象的世界到另一个想象世界。我们在后面将介绍的美国作家E.B.怀特,在《夏洛的网》中也谈到了这个主题,他的处理更现实,他给蜘蛛夏洛的死赋予了永恒的意义。
    死亡,对于孩子来说虽然是一个很困难的话题,但也是无法回避的。读读这些儿童文学大师的作品,会得到很大的启发。
    《爱丽丝漫游奇境》
    [英] 刘易斯·卡罗尔 /著 约翰·坦尼尔爵士 /插图
    译本1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赵元任 /译 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
    译本2 《爱丽丝漫游奇境》王永年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版
    译本3 《爱丽斯漫游奇境》 张小路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
    译本4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英文对照版)》 袁雨花 /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年版
    适合年龄:9岁以上,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这本书的版本需要特别说明。从一开始它就是本奇书,最初的版本由卡罗尔本人插图,亲自订装好,送给爱丽丝·利德尔。这个最初的书写稿,连同爱丽丝的照片和书信等档案材料,在2002年伦敦的拍卖行创下了起拍价200万英镑的纪录。为这本书插图的约翰·坦尼尔爵士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画家,他的插图也是这本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卡罗尔在这本书中使用了大量的英语中谐音、藏头诗、双关语和打油诗,这些语言游戏看似荒谬,却深具哲学意义。这些在英语世界的孩子们读来最有趣的东西,要想翻译成其它的语言,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国内最早的译本是语言大师赵元任的译本,由商务印书馆1922年出版。赵元任先生没有走直译的路,以非凡的语言天赋,大胆使用中文简洁平易的语言将那些语言游戏进行了转化。到目前为止,赵译本仍然被认为是最好的译本。但毕竟80多年过去,赵译本中不少带有时代烙印的词句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有些困难了。另一位翻译大家王永年先生最近翻译了一个新的版本。这个版本还为100多年前的插图配以彩色,它或许能给今天的孩子们一个全新的冲动。
    对于这本书,除了译本外,我还特别推荐中英对照本,有比较好的英文基础的孩子不妨在有中文辅助下直接阅读英文。
    卡罗尔在出版《爱丽丝漫游奇境》后不久又出版了堪与媲美的续集《爱丽丝镜中奇遇》,现在的版本通常将这两篇童话合为一本。大家在选书时也需多加留意,不要选了单篇的版本。
    《快乐王子集》
    [英] 王尔德 /著 巴金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版
    适合年龄:7岁以上,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这部童话集是文豪巴金先生的挚爱,虽然只有九篇,巴金先生还是经过多年的精心翻译才完成,他把翻译的过程当作自己的学习过程。虽然这部童话集有不少译本,我认为还是首推巴金先生的译本。
    这九篇童话大致上是分两批完成的,前期的童话格调相对明快一些,有的篇章非常适合朗读,比如《快乐王子》、《夜莺与蔷薇》、《自私的巨人》;后期的童话如《少年国王》、《星孩》相对沉重一些,宗教色彩更浓厚些,可能孩子大一些才容易接受。
    
------------
童话(16)
------------
  《彼得·潘》
    [英]巴里 /著
    译本1 杨静远 顾耕/译 三联书店 2001年版
    译本2 陆巧玲 萧芳/译 接力出版社 2000年版
    适合年龄:7岁以上,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早在20世纪40年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梁实秋先生曾翻译过本书。今天的译本中当首推杨静远先生主笔的译本,她是一位翻译名家,更重要的是她深爱此书。她把本书喻为“一首狂想曲,梦幻的狂想曲”,真是再贴切不过。
    你可以把本书当作一本富有诗意的哲理童话。平淡的家常话中饱含奇趣、幽默和讽刺,处处流露着一丝淡淡的伤感。和孩子一起阅读它,会一起沉浸在天真烂漫的情趣之中。
    《骑鹅旅行记》
    [瑞典]拉格洛芙 /著
    译本1 高子英 李之义 杨永范/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初版于1980年)
    译本2 石琴娥 /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年版
    适合年龄:9岁以上
    家长提示:这本儿童文学巨著,中文全译约有40多万字,总厚度大概有500多页。市面上常见的多为节译本,篇幅约为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这本书的容量很大,除了一个奇异的幻想故事外,有大量的自然、地理、文化知识。全书的语言生动,故事有趣,虽然篇幅很长,只要有些耐性还是能读下去的,孩子阅读时适当跳过一些部分也属正常。另外,特别建议为阅读本书准备好瑞典地图,否则有可能“迷路”。
    《长袜子皮皮》
    [瑞典] 林格伦 /著 李之义 /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年 版
    适合年龄:7-99岁 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兼翻译家任溶溶曾翻译过《长袜子皮皮》和《小飞人卡尔松》,许多人是读这两个译本长大的,至今仍深深怀念。大概由于版权的原因,目前只能找到李之义先生的译本。李之义先生为翻译林格伦的作品,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和努力,并得到了林格伦本人的热情支持。李译本比任译本肯定更加精准,但由于在童趣味道上略逊,又兼有“先入为主”的可能,因此在受欢迎的程度上不如任译本,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与前辈拉格洛芙相比,林格伦的作品文字浅近,故事通俗幽默,只要大人不干预,孩子定会读得乐此不疲。就我所知所遇而言,迷上皮皮的人中最小有2岁多的,最大有70多岁的。所以我热烈地邀请家长,请你们来读一读。
    《小飞人卡尔松》
    [瑞典] 林格伦 /著 李之义 /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年版
    适合年龄:7-99岁 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在许多大人眼里,卡尔松属于“坏孩子”的一类,但是让孩子选择的话,卡尔松是非常理想的童年玩伴。他可能有不少让你看不惯的行为举止,但那些只是他的本能;如果你担心他的恶作剧会影响孩子,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偶尔为之的恶作剧,或许那是你童年回忆中最快乐的一部分。如果不抱偏见,你会发现孩子本就如此,他们也有本能的善。
    《小王子》
    [法] 圣埃克苏佩里 /著·插图
    译本1 马振聘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译本2 周克希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版
    译本3 林珍妮 /译 译林出版社 2001年版
    适合年龄:7-99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在所有对圣埃克苏佩里的赞誉中,最令我感慨的是这样一句:“他使我们对书籍恢复了一种应有的尊重”。在一片炒作之风下,近年来市面上实在有太多《小王子》的版本,大家不妨比较、掂量一下,其中有多少版本是对作者、对读者、对书本身怀有“应有的尊重”呢?小王子肯定会说:“大人,真是奇怪的动物。”
    本书是一篇不长的中篇童话,很薄,很朴素。建议在选书时,怀着朴素的心,选择朴素的版本。这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寓言故事,或许大人更值得去读它。
    对小学高年级及以上的孩子,我强烈建议阅读作者另一篇名作《人的大地》,这是讲述早期飞行员的探险故事的书,写实风格,同样很朴素的书。
    
------------
童话(17)
------------
  《魔法师的帽子》
    [芬兰] 扬松 /著 任溶溶 /译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年版
    适合年龄:7-99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这是一部充满奇趣和浪漫的童话,任溶溶先生的翻译平易、幽默,读来回味无穷。它属于那种童年中最好不要错过的故事。
    如果你是个“扬松迷”的话,我还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据说国内一家出版社已经全部购买了“小木民”系列的中文版权,不久之后,我们就可以读到更多“小木民”的故事了。
    《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
    [澳] 特拉弗斯 /著 任溶溶 /译 明天出版社 2000年版
    适合年龄:7-99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玛丽·波平斯”系列中有两本早就引进到国内来了,除了这一本外,还有系列中的第二本《玛丽·波平斯阿姨回来了》,引进和翻译者都是任溶溶先生。据可靠消息,2003年这个系列的后续几本将要在国内上市。请大家拭目以待吧。
    《小幽灵》
    [德] 普鲁士勒 /著 吴裕康 /译 明天出版社 1998年版
    适合年龄:3-10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普鲁士勒是一位非常擅长讲故事的作家,他的大部头《大盗贼》、《鬼磨坊》更适合大孩子。也许是他的大部头故事讲得太有趣了,反而少有人注意他讲的那些古灵精怪的小部头故事。除了《小幽灵》外,他还有《小水精》、《小女巫》,都是这类小故事。他讲的这类故事幽默、精彩,充满想像力,又内含丰富的知识。这几本书的插图也非常精彩。如果错过了,实在是可惜!
    《风的旱冰鞋》
    [日] 安房直子 /著 彭懿 /译 21世纪出版社 1999年版
    适合年龄:7岁以上,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阅读安房直子的童话,需要特别安静的心情,需要非常纯净的想像力,所以一般来说,孩子比大人更容易读她的童话。
    我认为在目前国内的童书界有三个值得关注的品牌:任溶溶翻译、梅子涵书评、彭懿推荐。但凡任溶溶先生翻译的书、梅子涵先生点评的书、彭懿先生推荐的书,十有八九是错不了的。安房直子是彭懿至为推崇的一位作家,肯定也是错不了的。
    顺带说一句。这本书是非常忠实地根据日本筑摩书房1984年版的《风的旱冰鞋》引进翻译的,这个日文原版据说已经绝版了。中文版是否也会绝版呢?真希望不要啊。
    《叶圣陶童话》
    叶圣陶/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适合年龄:6岁以上,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叶老的童话文字优美,简洁洗练,孩子们接受起来很容易。随着故事的发展,孩子们会关注书中主角的命运,当你停顿的时候,常常会问“后来呢?后来又怎样了呢?”
    对于刚刚开始了解人生和人类命运的孩子来说,培养他们的爱心,培养他们关心周边的事物。本书应该是不可多得的童话读本。
    《大林和小林》
    张天翼/著
    版本1 《大林和小林》新蕾出版社2001年版
    版本2 中国儿童文学丛书·张天翼童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适合年龄:6-99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版本1中的插图,由漫画大师华君武先生配画,形象滑稽有趣。可以先从阅读漫步入手。由于作品创作于几十年前,多少有些时代感上的隔阂。但张天翼的语言风格自成一体,趣味悠然,用逻辑错位的关系造成幽默的效果。同时,他擅长揣摩儿童心理和口吻,模仿起来惟妙惟肖。这些都会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起到奇特的作用。
    《皮皮鲁传》《鲁西西传》
    郑渊洁著 学苑出版社1995年版
    注音版《皮皮鲁外传》、《鲁西西外传》、《大侦探荞麦皮》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适合年龄:6岁以上,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郑渊洁戏称自己熟练使用500个汉字。实际上,掌握了1000字左右的孩子就可以独立阅读。在写作风格上,郑渊洁特别注重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下功夫,节奏紧凑,很能抓住孩子的心理。相对而言,文字上的锤炼当然要弱一些。特别提示的是,郑渊洁的作品是随着他自己的孩子长大的。所以,他的早期作品更加适合阅读起步的孩子。还有注音的版本,适合刚开始认字的孩子学会自由阅读。
    《小绿人》
    班马/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适合年龄:8-15岁 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班马的童话能给孩子一种清新、奇趣的感受。他的文字优美,情节变化曲折,笔力透彻,属于能给人启发、让人感悟、让人回味的书。作家班马被文学界称为“鬼才”,他的作品往往包含了深刻的主题。
------------
历险、奇遇故事(1)
------------
  推 荐
    ∷ 木偶奇遇记
    ∷ 小布头奇遇记
    ∷ 洋葱头历险记
    ∷ 绿野仙踪(OZ国历险记)
    ∷ 吹牛大王历险记
    ∷ 格列佛游记
    鲁滨孙漂流记
    ∷ 蓝色的海豚岛
    ∷ 好兵帅克
    ∷ 杜立特医生系列故事
    ∷ 匹克威克外传
    ∷ 金银岛
    快乐的心灵奇遇
    读每一篇优秀的童话,都是一次快乐的心灵奇遇。下面介绍的四本书,本可归入童话类,只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打着“奇遇”、“历险”的旗号,定要用奇遇的故事抓住我们的心,干脆就请它们到这里来开台唱戏吧。
    “奇遇记”、“历险记”这样的名字又好记,又好玩。本来一个故事最早叫做《木偶的故事》,当然也不错,孩子们一看,知道是故事,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所以后来出版的时候就改成了《匹诺乔奇遇记》,孩子们一看名字就喜欢上了。故事到中国来的时候,翻译家觉得孩子读外国名字可能有点拗口,于是就改成了《木偶奇遇记》,多好啊。还有一本书,开始准备叫《翡翠城》,听起来好像很平常嘛,于是改成了《OZ国的伟大魔法师》,这样听起来故事就很有魔力呀。故事翻译到中国,变成了《绿野仙踪》或《OZ国历险记》,名字听起来就很带劲吧?
    生活是平淡的,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可是心灵却向往着激动人心的体验,孩子们也不例外,精神世界的小小冒险,就能让他们兴奋不已。而在一次次的“冒险”中,他们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难忘的体验。谁不想有奇遇呢?
    【木偶奇遇记】
    1881年,当科洛迪寄给一位编辑朋友几个关于这个木偶的小故事时,他附言说“这点儿傻玩意儿”请他随便处理好了。正是“这点儿傻玩意儿”以及后来接下来说的故事,成为了意大利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童话。
    故事从一开始就特别好玩。
    老木匠樱桃师傅找到一段木头,这段木头会哭会笑,像个娃娃似的,可把樱桃师傅吓个半死。正好老朋友杰佩托上门来要段木头,准备刻个呱呱叫的木偶,又会跳舞,又会耍剑,还会翻跟斗。樱桃师傅灵机一动,准备把这段木头送给他。
    这调皮的木头跟两个老头儿开了个玩笑。他明知戴假发的杰佩托讨厌别人叫他的外号“老玉米糊”,却乘他没注意叫开了“老玉米糊”。杰佩托以为是樱桃师傅叫的,樱桃师傅不承认又不敢说那段木头会说话,于是两个倔脾气的老头儿扭打在一处。打了一场,两人刚和好,木头又偷偷砸在杰佩托的小腿上,弄得两个老头儿又打了一场。
    等到这一架打完,安东尼奥师傅(注:即樱桃师傅)的鼻子多了两道抓伤,另一位的背心却少了两颗纽子。两个人这样算清帐以后,又紧紧拉手,赌咒发誓说以后要一辈子做好朋友。
    接着杰佩托拿起他那段呱呱叫的木头,谢过安东尼奥师傅,一瘸一拐地回家去了。
    这个奇遇故事从一开始就想逗得你捧着肚子读下去。
    前面我们也介绍了一些写于十九世纪的童话,与这个奇遇故事相比,它们总显得严肃了一些,文笔更为典雅。木偶的奇遇故事,最典型的特点是通俗、浅近,它的语言有些口语化,而且从头到尾就想把读者逗得哈哈大笑。
    木偶匹诺乔的故事,大多数人都比较熟悉,至少熟悉其中的一部分,特别是那些充满教训的经历。
    比如说,匹诺乔是个爱撒谎的木偶,在仙女面前,他每次撒谎都导致鼻子长两指头。匹诺乔羞愧地承认了,仙女便唤啄木鸟来把过长的鼻子啄回原状。这一段显然是教育孩子不要撒谎。
    还有,匹诺乔上学了,他受到同学的诱惑,一起去到“玩儿国”,玩儿了五个月后,就变成了驴,被坏人卖到了马戏团。这个教训显然是教育孩子不要光顾着玩儿。
    还有,匹诺乔把父亲杰佩托从鲨鱼肚子里救出来,为了治好父亲的病,他不辞劳苦,为农民做苦力,没日没夜地干活儿,最终感动了仙女。为了表彰他的孝心,仙女最终把他从木偶变成了真正的男男孩。这个故事的教益也是不言自明的。
    这个科洛迪,一边在给孩子们讲着好玩、可笑的故事,一边也在给孩子们一些教训,希望孩子们从这个好玩的故事中,懂得基本的做人道理:诚实、有责任心、爱学习、尊重父母,等等。
    在给孩子的故事中充满教训,在早期的童话中被看作是一种当然的做法。这种做法假设孩子是一种待发展的、有缺陷的个体,需要大人不断给以教化,孩子从中获得教益而自我完善。故事中的教训可以看作是药,那些好玩的、好笑的情节就是药的糖衣,读好的童话正是愉快地吃下药的过程。
    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原名卡洛·洛伦齐尼,科洛迪的笔名取自他母亲出生长大的一个镇名。科洛迪1826年出生于一个厨师家庭,从教会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记者工作,并积极参加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他写过不少短篇小说、随笔、评论,对当时的社会进行讽刺,同情穷人,维护民主和民族艺术。基于对孩子的热爱和寄望,他投入到儿童文学的翻译和创作中,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给孩子们的书,直到1890年去世前,他还在构思着新的儿童小说。
    科洛迪创作《木偶奇遇记》的初衷,是要教孩子们有关生活和成长的一些基本的道理。不过,显然他非常了解孩子,他知道孩子们不乐意接受枯燥的训诫。在故事中,他极尽夸张和幽默,幻想的世界从孩子身边的世界出发,通过变形和荒诞处理,变得充满趣味。故事的魅力几乎征服了每一个孩子,上百年过去后,那些奇妙的幻想段落仍然经久不衰。
    这真是一套妙不可言的“糖衣”,孩子们吃得乐此不疲,至于“药”的效果如何,就有点儿不得而知了。
    顺便说一件趣事。
    大概在100年后,有一位奥地利的妈妈,她和女儿们都特别喜欢这个木偶的故事,只是不喜欢里面太多的教训,于是她照着自己和孩子们的意愿重新写了一个故事,名字就叫做《新木偶奇遇记》。
    新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基本上按照原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和线索,保留了原来故事中好玩、幽默的情节,只是角度发生了变化:木偶匹诺乔不再是一个生来顽皮、充满缺点的孩子,而是一个勇敢、活泼、善良而且很有个性的孩子,他还是很贪玩,但他很有理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学习并获得经验的最佳途径。难道不是这样吗?连《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里都明文规定:“儿童有游戏的权利。”
    在这个新故事里,匹诺乔因为少不更事、外表与众不同,常常被欺骗,甚至受到歧视,但他非常有自信,坚持在善与正义之路上成长。最后在仙女的帮助下,匹诺乔成为了真正的人。他说,我会长大的,长大后我要娶仙女做我的妻子。你看,这是多么自信、多么可爱的孩子!
    创造这位新匹诺乔的奥地利妈妈就是涅斯特林格。同样还是一个成长中的匹诺乔,同样还是那些成长中的奇遇故事,但在具有新观念的人眼里看来,就是不一样。这反映了对孩子的理解和期望的不同:我们是希望孩子们在大人的教诲下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还是希望孩子们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充满自信地掌握自己的未来?
    涅斯特林格是当代奥地利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至今已经为孩子们写了上百本书,并且在198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我们在后面会详细介绍她的两部名著:《狗来了》和《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在观念上《木偶奇遇记》还带着某种时代的烙印,但这个奇遇的故事仍然创立了一块丰碑,它是那样深深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只要你读过一次,就会终生难忘。后来的人们,在科洛迪镇为匹诺乔竖立了一个铜像,台座上刻着:
    献给不朽的匹诺乔
    满怀感激心情的四岁到七岁的小读者
    
  
------------
历险、奇遇故事(2)
------------
  【小布头奇遇记】
    这个奇遇故事恐怕要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在东北有一对小兄弟,弟弟的腿不方便,哥哥每天背弟弟去上学。爸爸把午饭的钱交给哥哥,中午由哥哥去买。这一天,弟弟等了好久才见哥哥回来。他没带什么好吃的,只有一个馒头,还有从地摊上淘来的一本旧书。弟弟指着封面,吃力地认读:“木、偶、奇、遇、记。”
    许多年后,这一对小兄弟都成为了鼎鼎大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弟弟叫做孙幼忱,哥哥叫做孙幼军。
    《木偶奇遇记》是怎样让他们着迷呢?先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吧:
    从前有……
    “有一个国王!”我的小读者马上要说了。
    不对,小朋友,你们错了。从前有一段木头。
    多年之后,孙幼军在他的第一部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中是这样开头的:
    有那么一个小布头……
    小布头?小布头是什么哪?
    小布头,嗯——他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布娃娃。
    《小布头奇遇记》创作于1961年,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低幼童话,曾经影响了几代的孩子。出版至今,它的销售数量早已超过了百万,而实际的读者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播放过它的故事连载,每到播出时间,孩子们就搬着小板凳坐到收音机前收听“小布头”的故事。至今还有当年的小朋友惦记着它。
    在首次出版时,编辑叶至善先生(他的父亲就是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忍不住效仿孙幼军的风格,写下了这样的内容简介:
    这本书讲些什么?
    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苹苹。苹苹得到了一个小布娃娃,名字叫“小布头”。
    小布娃娃干嘛要叫“小布头”呢?
    这……你看了就知道啦!
    “小布头”想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有一回,他从酱油瓶上跳下来……
    干嘛要从酱油瓶上跳下来呢?
    这……你看了也会知道的。
    “小布头”从酱油瓶上跳下来,碰翻了苹苹的饭碗,把米饭粒撒了一地。苹苹可生气啦,她批评“小布头”不爱惜粮食。
    “小布头”也生气啦,他不接受苹苹的批评,从苹苹那儿逃了出来。
    以后,“小布头”遇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听他们讲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故事。
    这些事情,这些故事,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快自己看吧!
    “小布头”后来怎么样了呢?
    后来,“小布头”懂得了为什么要爱惜粮食的道理。他变成了一个真正勇敢的小布娃娃。当然喽,他又回到了苹苹的身边。
    这段内容简介,不但清晰地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旨,而且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孙幼军在整部童话中所使用的语言风格。
    “小布头”的故事在没有出版前,就已经深深打动了一个相关的人群——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两位著名编辑叶至善与李庚老师特别喜欢这部作品——为了测试孩子的接受状况,叶至善先生还请上五年级的女儿小沫先读一遍,10万字的故事,小沫几乎一口气读完,还大声念出来,听来有滋有味儿;正在准备结婚的画家沈培先生也被这个故事迷住了,他以旺盛的创作激情绘制了一百七八十幅图画,用画笔创造了苹苹、小布头、小老鼠们等等一系列呼之欲出的童话形象。他们的辛勤劳动也是使这部童话获得成功的一部分。
    甚至文稿交给编辑前,“小布头”的故事就已经打动了一群孩子。在创作“小布头”时,作者还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员,他还没有正式发表过作品,正在默默地创作着一部大学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他是一位好客的叔叔,而且讲故事的本领棒极了,几乎每天都有一群孩子到他的宿舍去听他讲故事,他们兴高采烈地听着“小布头”的故事,每次故事告一段落时,孩子们都热切地问“后来怎么样了”。他们不知道,这位可爱的叔叔,小时候就极擅长给弟弟妹妹们讲故事,而且他是读着不少优秀的中外童话长大的,他也读过几乎所有能遇到的武侠小说和新文艺作品。这个超级书虫和故事迷,几乎注定要成为一位专门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孩子王”。
    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再阅读“小布头”的故事,似乎会遇到一道时代鸿沟的阻隔,故事中的教训色彩、频繁出现的政治口号和那个时代一些特定的名词(如“人民公社”、“生产队”之类),看来已经不容易被孩子们理解了,但那些东西在那个时代是真实的。把它们搁在一边,这个故事仍然是一个好玩的故事。
    许多过去的小读者,至今还记得故事中那五只被认为是“坏典型”的小老鼠,它们本来是偷吃粮食的坏蛋,但在故事里被描写得活灵活现。不少读者还能背下关于它们的打油诗:
    鼠老五,鼠老五,
    溜出洞来散散步。
    最好找块甜点心,
    外加一个烤白薯。
    在这五只老鼠的身上,孙幼军非常自然娴熟地使用上讲童话故事的高招,轻快的几笔就勾出了它们的形象,童稚天然的语言牢牢吸引住小读者的兴趣,曲折的情节设计把故事引向高潮。童趣、幽默、好玩,在与“小老鼠”相关的篇章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段插曲,已经成为能唤起永恒回忆的篇章。看来是一个意外,但仔细想想,一点儿也不意外。
    1990年,孙幼军先生获得了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的提名,同时,《小布头奇遇记》也获得了安徒生奖“作品荣誉证书”。这对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与儿童文学作品都是第一次。但获奖并没有减轻作者自己对这部作品的遗憾。他在1993年的一个修订重印本的后记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获奖和孩子喜爱并不等于说这本书就是‘成功之作’。事实上,在我这本‘处女作’里,主人公小布头被我当作所谓‘反映现实’的工具。我精心安排的不是主人公个性的发展,而是那背景。好比拍摄人物像,我把焦距对准人物身后的建筑物。结果是,背景是清晰的,人物面目却模模糊糊。听到赞扬的话越多,我越觉得它不该有这样严重的缺陷。”
    《小布头奇遇记》是诞生于一个几乎不能容忍童话的时代的童话。也就是在那个时代,因为它的一些超越自身时代的永恒的东西,征服了不计其数的孩子们。它的奇遇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教益的童话,这个童话告诉我们: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内心渴求,每个时代的孩子都一样。
    2003年,孙幼军爷爷创作了《小布头新奇遇记》,并特意邀请现定居于香港的画家沈培爷爷再次合作,为这个新奇遇插图。故事接着上次奇遇中的“后来呢”继续发展:
    小布头几经辗转,成为了男孩子朵朵的知心伙伴,他甚至坐飞机去了美国,陪伴朵朵度过了一个不那么平静(甚至可以说有些眼花缭乱)却也很温馨的幼年时光。
    小布头的新奇遇更像是一部温馨的家庭故事。在孩子好奇的眼中和脆弱的心灵里,大人世界的纷扰和无奈,引起了种种不安和疑惧。年届古稀的怪老头儿在故事里对孩子注入了深厚的同情和无尽的慈爱,他指派小布头代替自己给孩子最大可能的慰藉。
    如果说42年前的小布头充当了一个为孩子现身说法的榜样,那么这个新小布头却是孩子的玩伴和代言人,他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请大人们好好看看自己和孩子。
    “嗒—嘀—嗒—,嗒—嘀—嗒—”。小布头迷们,还等什么呢?
  
------------
历险、奇遇故事(3)
------------
  
    【洋葱头历险记】
    洋葱头是老洋葱的儿子。他有七个弟弟:洋葱老二,洋葱老三,洋葱老四,洋葱老五,等等等等。洋葱家嘛,自然就该叫这些名字。他们是好人,可我必须马上说,他们的日子过得太不幸了。
    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哪家有洋葱,哪家就有眼泪。
    洋葱头的爸爸老洋葱因无意中踩了柠檬王一脚被关进监狱,洋葱头探监时,老洋葱告诉他监狱里关的都是正直的人,而强盗、杀人犯却在柠檬王的宫中养着。
    洋葱头决心救出监狱里的人。但是,正当他准备营救南瓜老大爷和村民时,却被番茄骑士投入了黑牢。在田鼠、小樱桃和小草莓的帮助下,他才被救出来。后来由于青豆律师的背叛,他又落入番茄骑士之手,关进老洋葱所在的监狱里。田鼠把洞打到监狱,救出了他和所有的囚犯,柠檬兵纷纷放下武器,大家共同推翻了柠檬王的统治,获得了自由。
    这是一部非常幽默的童话,同时也是一部具有非常明显的现实讽喻色彩的童话。有人能接受这类童话,也有人对这类童话明显表示反感。因此,在被广泛接受的经典童话中,这种讽喻现实主题的童话比较罕见。张天翼先生写于1932年的《大林和小林》也属于这类童话。
    不过,《洋葱头历险记》的确是一部世界级的经典童话,它是意大利童话大师罗大里先生的代表作,罗大里本人曾于1970年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而这部作品被译为100多种文字出版,受到世界各地孩子们的欢迎。
    洋葱头的历险故事,具有怎样的魔力呢?
    经典童话中,多有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故事,但这部历险记的主角,居然是一些家常的蔬菜水果,而且人物的性格与蔬菜水果的特征相合。这种源于生活却出人意表的想像,本身就让孩子们觉得特别好玩。比如:洋葱特别容易让人流泪,小洋葱头便以此为武器,几次打败了耀武扬威的番茄骑士,最后一次刺激得番茄骑士直流眼泪,眼泪差点儿把武士自己给淹死;青豆律师是一个奴颜媚骨的家伙,他弯腰鞠躬很困难,为了表示礼貌,不得不干脆翻个跟斗;南瓜是个勤劳善良的老大爷,他辛辛苦苦给自己盖了一个小房子,圆滚滚的身材只能恰巧挤在小房子里;柠檬王是个作威作福的国王,他闻到穷苦人的异味就命令士兵洒香水,后来在逃跑中却一头扎在粪肥中;橘子男爵好吃懒做,大腹便便;蜜柑公爵衣着奢侈,除了打扮自己,什么也不做。还有长须的小葱大叔、密斯脱胡萝卜、家庭教师芹菜先生,等等,都是非常有趣的童话形象。
    洋葱头是一个孩子的形象,他善良、机智、勇敢,在一次次与柠檬王、番茄骑士、樱桃女伯爵的斗争中,渐渐成长起来。他为了救自己的父亲,历尽艰辛,最终获得成功。
    在父亲入狱时,他教导洋葱头要周游世界,好好学习。学习就是“研究一样东西:坏人。碰到一个就停下来好好研究研究他。”在最后把柠檬王和樱桃女伯爵赶走后,他告诉洋葱头还要继续学习,“因为世界上坏人还多着呢,就是咱们赶走了的那些也会卷土重来。”
    读洋葱头的历险故事,你一定要记得,那是写于1951年意大利的故事。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意大利刚刚从一个荒谬的旧世界中走过来,旧秩序和法西斯的阴影并没有被完全驱散,一个新世界正等着意大利人民来建设。罗大里用一个极尽幽默夸张的寓言,告诉孩子们,不要忘记那个荒谬的旧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他试图告诉孩子们,在新世界的建设中,他们不但有权力、而且有能力成为其中的主力军。这是在过去所有的童话中,你都见不到的东西。
    罗大里(Gianni Rodari,1920-1980),出生于一个意大利小镇奥梅尼亚的穷人家庭,早年丧父,母亲只好去当女佣,他从17岁开始独立谋生,做一个小学教员。这段经历对他的儿童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他自认为不是一个好小学教员,却是一个“快活的教师”,“我向小朋友们讲各种滑稽的故事,荒唐的故事,越是荒唐,小朋友们就越是哈哈大笑。”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积极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1944年他参加了意大利共产党,并在战后长期担任面向少年儿童的记者编辑工作。
    罗大里把一生都献给了儿童文学的创作,他把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写进了小说、童话和诗歌中。他讲故事最大的特点是简单、幽默、夸张,他的乐观情绪深深地感染着小读者们,鼓励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类。他虽然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却不是充满偏见和教条的作家,他几乎从来不在作品中进行教训,对孩子们总是充分肯定,而且充满热情的期望。
    难怪孩子们会喜欢这位让他们哈哈大笑、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大叔。
    
------------
历险、奇遇故事(4)
------------
  【绿野仙踪】
    如果与一位略通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交流,问他在美国有没有像《西游记》那样好玩的书,他十有八九会向你推荐弗兰克·鲍姆(1856-1919)的《OZ国历险记》,这部童话巨著还有个很动听的中文译名:《绿野仙踪》。
    说起这部童话,首先有必要弄清楚有关它的版本情况,否则我们可能说的不是一回事儿。
    这部童话巨著实际上是由14部“OZ国”(又译为“奥茨国”)系列童话构成,按出版顺序排列: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1900)、奥茨国仙境(1904)、奥茨国女王(1907)、多萝茜与奥茨国魔法师(1908)、通往奥茨国之路(1909)、奥茨国的翡翠城(1910)、奥茨国的布玩偶女孩(1913)、奥茨国的嘀嗒机器人(1914)、奥茨国的稻草人(1915)、奥茨国的林奇汀奇国王(1916)、奥茨国失踪的公主(1917)、奥茨国的铁皮樵夫(1918)、奥茨国的魔法(1919)、奥茨国的格琳达(1920)。如果按内容来分,前7部是以奥茨国历险为主线的系列故事,后7部是以奥茨国的魔法师们为主线的系列故事。不过都是独立的历险故事,你也可以不必这样区分。
    曾经有一位前苏联作家沃勒科夫改编过这部童话,解放前光明书局曾翻译引进过这个改编本,有些人读过的《绿野仙踪》可能是从这个译本再次改编过来的。195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先生翻译的《绿野仙踪》,这个译本实际上是第一本《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它曾经多次以各种形式再版,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个译本。后来,也曾有人陆陆续续翻译过其中的一些,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真正的全集出版。曾经有几种号称是“全集”的译本,实际上也只包括了其中的8部童话。直到2003年,上海译文社出版的《绿野仙踪》(全集,上中下)才算得上真正的全集。
    《绿野仙踪》是美国人自己创作的第一部长篇童话,曾经创下惊人的畅销记录,并且以轻歌剧、电影、动画片等多种形式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作者鲍姆创作的文字也是以简单著称,对于翻译而言也并非难事,为什么这么多年后才完整地出现在中国呢?我想,一方面可能与文化差异有点关系,另一方面则可能与美国本土的教育界长期以来对它的暧昧态度有关。这说起来,也算是一个有趣的奇遇吧。
    奥茨国的系列故事非常漫长,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故事《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吧。
    在堪萨斯州的某农场里有一个女孩,她的名字叫多萝茜。一天,她和小狗托托连人带房子,被一阵龙卷风卷起,一直吹到一个叫做奥茨国的童话王国。她的房子在落地时正好压死了一个女巫,后来得知是欺压芒奇金人的东方恶女巫。北方好女巫和芒奇金人对她非常感谢,并请她取下东方恶女巫的银鞋。这双银鞋据说与东方女巫的邪恶魔力有关,但北方女巫并不知道怎么使用它。
    多萝茜请北方女巫用魔法送她回家,好心的女巫做不到,告诉她需要到翡翠城,去向住在那里的伟大的奥茨魔法师求助。于是多萝茜穿上银鞋,带着托托,开始了去翡翠城的历险。
    一路上,她遇到了几个非同寻常的人物——稻草人、铁皮樵夫和胆小的狮子,稻草人希望有一个脑子,铁皮樵夫希望有一颗心,胆小的狮子希望获得勇气,这一切看来只有求助伟大的奥茨魔法师。他们便结伴而行,沿着黄砖铺成的大道向翡翠城走去。在经历了一系列惊险的遭遇后,他们终于到了翡翠城。可令人害怕的、变化多端的魔法师却告诉他们,必须杀死西方恶女巫后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他们很无奈,只好去完成这个可怕的任务。西方恶女巫利用金王冠制服了他们,并把多萝茜带到城堡做奴隶,她想找机会骗得具有强大魔力的银鞋。多萝茜无意中泼水杀死了恶女巫,夺得金王冠,救出几个朋友,和他们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到翡翠城。
    他们并不知道,所谓的奥茨魔法师只是一个骗子,不过他算不上坏蛋,只是想利用多萝茜他们杀死自己的强敌而已。他使用巧计让稻草人、铁皮樵夫和胆小的狮子自认为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有趣的是,他们也真的获得了大脑、心和勇气。可是他无法满足多萝茜的愿望,只好溜走了。
    多萝茜和她的朋友们只好再次出发,去向南方好女巫求助。美丽的南方女巫最终帮助了多萝茜,而且奇妙的是,她只是告诉多萝茜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而这个办法多萝茜早就可以做到了。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办法吗?
    南方女巫借助金王冠的帮助,送稻草人去管理翡翠城,送铁皮樵夫去管理西方的温基国,送狮子回到原始森林去做国王。而多萝茜告别了诸位朋友,飞回堪萨斯,童话王国转瞬间成为了过去。
    后面的系列故事,有的发生在第一个故事之后,有的发生在之前。故事留下的有趣线索,由后来的探险故事来发展;故事中出现的一些奇特人物和事件,由前面的故事来交代。后续13本书,把一个规模宏大的奥茨童话世界精心创造出来,如果把故事按照内在的时间先后重述一遍,甚至可以看作是童话国度奥茨国的编年史,包括多萝茜在内的小魔法师们,则在这个“历史”中留下了伟大的传记。
    整部《绿野仙踪》,从头到尾,都是光怪陆离的幻想,令小读者们目不暇接。美丽的魔力四射的奥茨王国,就像一个巨大的主题童话公园,时时向我们发出诱人的邀请。半个世纪后,迪斯尼开办了一个真正的主题公园,这里面的创意多少应该归功于鲍姆。
    作者弗兰克·鲍姆出生于一个富庶的企业主家庭。他从小体弱多病,受到家人的特别关照。他对童话和幻想故事的迷恋几乎到了“白日梦”的程度,父母很担心这会影响他的性格发展,决心送他去军校。军校的严谨生活并没有改善他的性格,只导致他精神崩溃。父母只好把他从军校接回家,任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
    鲍姆很小就展露了写作和讲故事的才华,他15岁时经办的家庭报纸就在当地获得了一定范围的成功。当他迷上了戏剧创作时,父亲为他买了几家剧院,让他有机会充分展示才华。鲍姆兴趣非常广泛,在成年后他从事过各种职业,包括记者、编辑、演员、公司职员、小农场主、杂货店主,等等。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需要在世界各地进行商务旅行,他的足迹甚至到过中国。旅行大大增长了他的见识。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几经努力,但在生意上都失败了。
    鲍姆耽于幻想,待人亲近随和,遇事优柔寡断。这种性格使他在商业社会里,几乎处处遭遇失败。他在做杂货店主的时候,孩子们特别喜欢去光顾,他把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给孩子们讲故事上。而当时正赶上年景不好,天性随和的鲍姆,常常任由邻居来赊账。有这样的老板,杂货店不倒闭才怪呢!
    孩子们,是唯一对鲍姆大加崇拜的群体,他们一致认为他是讲故事的天才。在他后来定居的城市,孩子们常常在路上截住他,定要讲个故事才放过。而鲍姆,真像一个讲故事的永动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编出一个奇幻的童话故事来。
    一天晚上,他在给几个儿子讲故事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灵感,他一边哄孩子们安静下来,一边随手抓起能写字的纸片,兴奋不已地把这个灵感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关于翡翠城的故事,是奥茨国探险故事的最初创意。
    1900年,《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出版后,连续两年高居童书畅销榜的首位。这位似乎处处都不走运的鲍姆,终于因为一项童年嗜好而获得了成功。后来,他虽然还在努力尝试去讲不同的故事,但狂热的读者不断写信催促他继续创作奥茨国的故事,他们“逼”着鲍姆成为了真正的“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
    说来也怪,有很长一段时间,教师和儿童图书管理员都对《绿野仙踪》的故事很反感,他们拒绝给孩子读、拒绝这套书在图书馆上架,家长和孩子找他们要,他们说,你们自己去买吧,我们不赞成读它。
    究其原因,大概可归结为三点:
    第一,那个时代的教师和图书管理员们只希望孩子读能“获取知识”的书。他们认为,这类尽是些“胡思乱想”的书,只会浪费孩子的时间。
    第二,鲍姆的文笔太简单了,他们认为,不能起到让孩子学习语言的作用。
    第三,奥茨国太多“魔法”,太少“现实”,他们认为,孩子们从“魔法”中什么也学不到。
    令这些过去的“专家”们遗憾的是,他们的“封杀”并没有阻碍大人和孩子对奥茨国的兴趣。当从小就迷上了《绿野仙踪》的孩子成为新一代教师和图书管理员时,它不但幸存下来,而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今天的儿童阅读专家认为,这类童话故事至少有一大好处,它们能把孩子拉到书桌前,一本一本地读下去,这是最了不起的事情。
    当然,《绿野仙踪》并没有这么简单。在1976年美国儿童文学协会举行的重要会议中,专家们将它列入了200年来10部美国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中。
    关于想像力,鲍姆曾在一篇序言中意味深长地说道:“想象,让我们拥有了蒸汽机、电话、发声机器,还有汽车,早在它们成为现实之前,人们就已经梦想到了。我相信梦,包括白日梦,你在睁眼时做的梦,是它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具有想像力的儿童长大了,会变成具有想像力的大人,他们会创造、会发明,文明因此孕育而生。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告诉我,童话在发展孩子们想像力方面,具有难以言尽的价值。我坚信这一点。”
    崇尚简单的鲍姆,在自己的墓碑上只留下这样一行字:“弗兰克·鲍姆,1856-1919”。愿这位伟大的童话大师安息。
    吹牛比赛:吹牛男爵Vs.格列佛
    十八世纪,有两个了不起的吹牛大王,他们讲的故事,从头到尾都是瞎编的故事,一眼就能看出,都是荒诞离奇的想像。不过200多年过去了,人们居然仍在津津乐道于他们的吹牛故事,还特别愿意讲给孩子们听。这是为什么呢?
    
------------
历险、奇遇故事(5)
------------
  【吹牛大王历险记】
    看迪斯尼的动画片,最让我惊叹的是那些荒诞至极的想像力:一只兔子向远处射一箭,转瞬间却跑到远处自己把箭接住;一头狮子被小精灵吓坏了,口喊着“鬼呀”,留下自己的皮,整个肉身却径自逃跑了;野猫被打飞,挂在屋檐上,屋顶像毛线衣一样,一条一条地被扯下来;一头大笨熊跳进水坑里,水全部飞溅起来,熊却一屁股坐在干涸的坑里……
    这样荒诞无稽的画面,不但深深烙在观众的脑海里,而且惹得孩子们一次又一次重复看,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所有人,包括孩子在内,都很清楚这些都是绝无可能的事情,但并不妨碍我们一次次从中获得纯粹的快乐体验。
    在读过《吹牛大王历险记》之后才知道,原来迪斯尼的师傅在这里。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闵豪森的德国男爵,他受雇佣在俄国军队里与土耳其人交战。这些故事是他受邀请在每个晚宴上给朋友们讲述的:
    有一次,他骑马陷进了沼泽,眼看就要遭到灭顶之灾。这时他急中生智,双腿紧紧夹住骏马,再用右手一把抓住自己的辫子,连人带马拉向空中,跳出了泥潭。
    有一次,他准备用枪打野鸭,却发现枪机里没有燧石,他灵机一动,握紧拳头对准自己的眼睛用力一击,眼中冒出的火花点燃了引火盘,这一枪竟打死了四对火鹤和一对大鹳。
    有一次,他驾着马拉雪橇在雪原上奔驰,一匹饿狼发狂地扑向马,很快把马吞完了,他狠命地抽打恶狼,那狼竟然取代了马的位置,钻到马具里,一直把雪橇拉到了终点。
    有一次,他单人独骑冲进敌人的要塞,敌人仓皇关闭闸门,把他的坐骑切为两半,可他一点也不知觉,继续冲杀直到把敌人全部赶跑。在广场的井边休息喝水时,他才发现骏马喝进去的水都从后面流出来了,这时那剩下来的后半匹马还在独自追逐残兵呢!
    有一次,他在森林里打猎时看到一只狐狸,他觉得这只狐狸的皮漂亮极了,不可以打坏,就连忙把子弹换成一根大木钉,一枪把狐狸的尾巴钉在树干上。他用刀在狐狸的脸上划个十字口,然后他用鞭子狠命抽打,狐狸不堪疼痛,留下自己的皮,一副肉身竟赤条条地逃跑了。
    有一次,他骑着马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迷路了,他把马拴在一个像尖树桩那样的东西上,自己倒头便睡着了。第二天醒过来,发现自己睡在一个村庄的教堂前,自己的马正挂在教堂塔尖上嘶鸣。他一枪打断缰绳,骏马从塔顶上缓缓滑落下来。
    有一次,在攻打一个要塞时,他乘坐己方的炮弹准备到敌人的要塞里充当间谍,炮弹飞到半途时,他突然感到这样做太冒险了。正好迎面有一个从敌方射来的炮弹,他赶忙跳过去,安然飞回了自己的营地。
    这本书通篇都是这样的故事。
    这本书的主人公闵豪森,在德国的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这本书并不是他写的。他本人是男爵,曾经到俄国军队中服务过几年,跟土耳其人打过仗。当他回到德国自己的领地后,把自己的经历加上幻想,运用夸张的手法,编造出这些故事来。他讲起这些故事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生花,博得听众的一致称赞。他被公认为一个有名的故事家。后来德国人陆续将他讲述的故事整理成文字,其中最著名的版本是由德国作家拉斯伯(1737-1794)整理的。拉斯伯整理的文字,最早在1785年伦敦以英文版发表。1786年,奥·比格尔又把这个集子译成德文,并增加了13个故事。后来,德国、英国和其他国家的作家根据这两种版本又陆续改编、重述、翻译。闵豪森的吹牛故事从此在全世界流传开来。
    吹牛大王历险记,并不是给孩子们讲的吹牛故事,但那些极尽荒诞的幻想故事,在孩子们中间找到了最好的听众。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列入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中。
    【格列佛游记】
    说起斯威夫特,他的名字肯定不如莎士比亚、狄更斯响亮,但如果你在5岁的孩子中做个小调查,看看他们是否知道“小人国和大人国”、“哈姆雷特”、“大卫·科波菲尔”,你会发现在孩子中间,斯威夫特创造的想像世界,远比另外两位大师创造的想像世界更为著名。
    《格列佛游记》完成于1726年,本来是大人世界里的一部经典名著。全书共分四卷,讲述主人公格列佛医生的几次航海历险。格列佛漂流到利立浦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亲格、格勒大锥、慧国等幻想的国度,在这些历险中,格列佛广见博闻,并通过在那些国度的观察,不断反思自己国家制度的优劣,通过夸张和反讽,对十八世纪的英国政治体制进行入木三分的批判。
    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创始人,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他一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活动,开展政治批评。他写过不计其数的时评、政论,文笔犀利,颇具鬼神之工。为了表示自己的中立和清白,他恪守清贫,从不为自己的政论文章收取报酬。首相和女王都非常忌惮他的文笔,为避免麻烦,女王后来干脆把他哄出了伦敦。他是一个爱尔兰人,一直在为爱尔兰的独立和自由摇旗呐喊,经常撰文抨击屈从于英国的爱尔兰政府,因此在爱尔兰人看来,他也是一个民族英雄。他创作《格列佛游记》并非偶然,从作者的创作初衷来看,这部名著完全可以看作是一部政治寓言。
    但这么说来,实在有点想不通,孩子们为什么会喜欢它呢?
    这的确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本来是要创作一部政治寓言小说,斯威夫特却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许多看似“毫无必要”的细节描写。
    为了影射英国政府,他创造了一个幻想中的小人国。小人国里的一切太奇妙了!格列佛在小人国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巨人,国家的首都只有戏院舞台上的城池布景般大小,格列佛的手掌上可供五六个小人跳舞,孩子们可以在他的头发间捉迷藏。在写到格列佛的吃饭问题上,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致:
    他(皇帝)下令他的厨师和管家把洒菜送给我。他们早已作好准备,一听到命令就用一种轮车把饮食推到我能够得到的地方。我接过这些轮车,一会儿就把上面的东西吃个精光。二十辆车装满了肉,十辆车盛着酒;每辆肉车上的肉足够我吃两三大口;每辆酒车上有十小陶罐的酒,我把它们倒在一起,一饮而尽;剩下的几车我也是这样吃掉的。
    斯威夫特何必要描写得如此精细呢,这在他是“别有用心”的。在他的细致描述下:
    现在我来描述一下皇帝的仪容。他比所有的大臣高出大约我的一个指甲盖,仅此一点就足已使看到他的人肃然起敬。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