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东方马车》

卢跃刚 (当代)
【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东方马车》】
作者: 卢跃刚
一卷序
序曲:异动
第一章 新东方人物
1、“未遂诗人”俞敏洪 2、“人间小精华”徐小平 3、“书痴”王强
4、“牛人”宋昊 5、“耶鲁匕首”钱永强 6、罗永浩:英雄不问出处
7、穷教书匠 8、“张亚哲命题”
第二章 ETS风暴
9、《华盛顿邮报》爆炸 10、风满楼 11、无奈飞行
12、ETS密函 13、“新东方教育在线”隐患 14、公牛冲进了瓷器(China)店
15、知识禁运? 16、美国牛肉加工厂 17、中美考试文化的冲突
18、考“G”一族
第三章 百年美利坚
19.洋插队情歌 20.梦断留学 21.从“鬼话”到“人话”
22.热脸贴凉屁股 23、头刀菜
第四章留学天问
41.解构美国签证处 42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43 沈阳恶性拒签
44 签证亚文化
第五章 母与子
45、李八妹 46、永远是儿子 47 拔农根
48 “新东方之母” 49 俞敏洪下跪 50 没脾气
51 小猫与老虎
第六章 洗牌
52 为了告别的聚会 53 大觉寺无大觉 54 欲行难行
55 匿名信幽灵 56 决断青城山 57 杀着
58.渡尽劫波 59 桃色时期
一卷序
序曲:异动
( 本章字数:2610 更新时间:2006-10-25 13:22:00)
作者:卢跃刚
  2001年8月27日上午9时许,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俞敏洪正在跟人谈话,副校长王强的秘书推门进来,交给他一封信。信封贴着条子,要求收信回执,确认收到。封面字迹,是王强亲笔。
  这封信非同寻常。
  新东方的创业者们遇到重大问题、发表重要意见、发泄不满情绪都有写信的习惯。套用另一位副校长徐小平的习惯用语,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白天不见晚上见",不知道为什么偏要以信相见,而不能直面?
  他们的看家本事就是教人说与写。写就写,这次却要回执,以强调郑重,强调仪式。
  两位校长,北大英语系80级同班同学,北大英语系留校任教的同事,1996年开始是新东方同志,一墙之隔,鸡犬相闻,却要秘书传书,岂不蹊跷?
  信的抬头是"尊敬的俞敏洪董事长"。
  信的落款是"曾经对你盲信到了心甘情愿把五年最宝贵的人生和才华倾心投入到"新东方"的你的可畏的前战友王强"。
  在王强嘴里称呼俞敏洪"董事长",还要加上"尊敬的",而不是20年前就开始称呼的"老俞"、"敏洪",强烈表达了王强内心的大绝望,大悲哀,大幽默。
  俞敏洪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
  对于俞敏洪来说,王强这一招,之前没有预感,没有迹象,好好的,猝不及防,火山喷发似地涌现出来。
  后果不可预料。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封长信,结束了新东方向现代企业转型短暂的蜜月。只维持了四个月的蜜月。
  王强把信交出后,在办公室等待着俞敏洪的反应。他最想等的是什么情景?"往常,我也发火,发完火,敏洪要么打个电话来,要么跑过来,问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当面谈。可是这回不一样。一个半小时后,我却等来了俞敏洪的秘书,说俞校长要公司的章。我彻底绝望了。这不是侮辱我的人格吗?我王强是这种人吗?!我会拿着章乱盖吗?!还防我一手。"他愤怒地说。
  其实,俞敏洪要章,不是防王强乱来,而是刚刚与一个人谈判完,需要盖公司章。要章时,王强的信还没看呢。
  整个阴差阳错,猜疑过甚。当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王强的信,历数俞敏洪过错,新东方弊端,正式做出了辞职、退股、离开新东方的决定。
  第二天的董事会上,副校长徐小平加码支持王强,向董事长俞敏洪递交了辞去董事的辞呈。
  董事杨继说,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
  新东方正在酝酿着一次深刻的内部危机。
  俞敏洪一脸的茫然和沮丧。
  此时的新东方号称"三驾马车",俞敏洪是头马,徐小平、王强是其余二马。三驾去其二,还会有新东方吗?
  这可是远超过王志东离开新浪网事件的爆炸性新闻。
  王强是俞敏洪北大英语系的同班同学和同事,俞敏洪办托福、GRE培训班最早的合作者和朋友;徐小平是俞敏洪的老师、同事和朋友,一江之隔的江苏同乡。
  1995年底俞敏洪赴北美盛情邀请加拿大的徐小平和美国的王强加盟新东方,是新东方创业史上一段流传甚广的佳话。
  除了俞敏洪单打独斗时期,新东方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三驾马车的历史。他们与新东方团队其他人合作,培训学生数十万;经过新东方历练的中国留学生遍布北美大陆和其他英语国家,2001年新东方的学生达到了25万人次!
  在外界看来,新东方的成功,简直就是一个神话,一个突如其来的神话,一个可能只有中国才能产生的神话。在中国,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像新东方这样站在几十万青年命运的转折点上,站在东西方交流的转折点上,对中国社会进步发挥如此直接而重大的作用。
  2000年春天,新东方开始公司化转型,重新调整利益格局,矛盾丛生,以至激化,对此,他们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知识准备和文化准备,虽然他们有成功的办学经验,有西方的知识背景和体验。
  他们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四顾茫然,四顾彷徨。
  28日晚,新东方紧急召开临时董事会。王强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并给出了时间表,必须提交董事会讨论、决议。
  大家可以直面了,而且是赤裸裸毫无顾忌的直面。
  翠宫饭店召开的临时董事会,从晚9点开到凌晨3点,气氛激烈、郁闷而悲壮。
  在场的人都清楚,新东方可能正在沿着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道路向下滑行,可能面临着一个私营企业由于决策失误、理念不和、利益纷争而导致内部分裂,盛极而衰、灰飞烟灭的庸俗结局。
  一帮天才,创造出了他们热爱的事业,却可能是一个成功后内耗、然后分崩离析的庸俗的结局。
  这个事实,谁也不愿意接受。
  严格讲,王强出不出走并没有太大关系,而在于新东方是个泥足的巨人,在于"娜拉出走了怎么办"。王强的试图出走,不过是新东方潜在危机的一个极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把新东方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了,公开化了。
  在这种带着情绪的场合下,做出任何决定都是困难的。
  王强要离开新东方了。然而,他依然依恋、热爱新东方。
  王强用他那沉郁而浑厚、迷倒过多少北大和新东方女青年的男中音,眼帘低垂,缓缓地用英文说:
  "I"m going to leave the placeswheresI have devoted all my talent and sacrificed all my time and health and sewn my purest love to let it grow with a big dream……"
  ("我将离开这个地方。在这里,我曾奉献了我所有的才华,牺牲了我所有的时间与健康。在这片土地上,我曾为了一个伟大的梦想,尽情播种了我最纯真的爱与友情……")
  新东方和俞敏洪得到了王强"所有的才华"、"所有的时间与健康",却要失去王强"最纯真的爱与友情"--这种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多么令人伤感。
  王强似乎不是在与新东方告别,而是在诉说一个大家都非常陌生的童话,诉说一个"伟大的梦想"以及这个梦想遇到挫折后的"屈原式"的哀伤。
  在场的人惊诧之余,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已是深夜。窗外,星空透彻。
  新世纪北京的秋天没给新东方学校带来好运气。俞敏洪和诸多天才伙伴担心,他们播下了"新东方"龙种,很可能收获的是"新东方"跳蚤。他们的内心充溢着肃杀、悲凉之气。
[ 置 顶 返回目录 ]
第一章 新东方人物
1、“未遂诗人”俞敏洪
( 本章字数:3155 更新时间:2006-10-25 13:23:54)
 作者:卢跃刚
  面前这位高挑个子、形容枯槁、长着一双浮肿的小眼睛的男人,就是制造了"新东方神话"的俞敏洪?就是那头在中国出国考试培训丛林中被国内外竞争对手觊觎、横扫六合的"狮子"?就是那个入选《亚洲周刊》"21世纪影响中国社会的10位人物"、《中国青
年》"21世纪影响中国社会的100位人物"、《三联生活周刊》"21世纪影响中国社会的25位人物"、《中国经济时报》"21世纪不可忽视的10位企业人物"的人物?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有数十万大学生在俞敏洪创办的新东方学校里接受过出国考试和基础英语培训。你如果跟着俞敏洪去美国或加拿大,从启程的那一刻开始,飞机上,大街上,餐馆、超市里,都有认识不认识的留学生跟他打招呼,叫他"俞老师"。"你是俞老师吗?""俞老师您好。"北大、清华学生不认识自己校长的大有人在,只要想出国,没有不认识俞敏洪的。有人调侃,北大、清华是出国留学的预科学校,不管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不管实力如何,都要到新东方过一水,增加保险系数。国内大学的学生,可以不知道他们的校长姓什名谁,但是不可能不知道新东方校长俞敏洪。
  新东方被当成了出国留学的"敲门砖"。
  《中国青年》杂志的文章称俞敏洪"是民间力量的一个符号","出国梦的制造者","他和他的新东方将中国人望而生畏的TOEFL、GRE考试变成了福特式生产线"。
  这是一个极其奇特的"福特式的生产线"。
  可能是"寄托一族"太苦太累太烦恼太枯燥,新东方的学生和老师都爱拿俞敏洪开涮,于是,笑话幽默满天飞。气势磅礴的有上千学生齐声喊:"老俞老俞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玉米糊"、"米老鼠"、"愚(取"愚蠢"义)公"、"愚民红"……一大堆外号在互联网、报刊杂志上探照灯似地跟着他。一天,他路过一间教室,一位天才老师手舞足蹈地对几百个学生说:"老俞?哪能管新东方学校?管新东方厕所还可以。"于是哄堂大笑。他尴尬而窃喜。他"摧眉折腰",悄然闪过。他也没辙。这是俞敏洪要的课堂效果,严格讲,是他近十年办学提倡的课堂效果。学生是上帝,是衣食父母。他鼓励老师说笑话、讲故事,调节课堂气氛,说得嘴滑,便可能出格。还有老师编他的段子在课堂上大讲特讲:"你们知道老俞床头有只小公鸡吗?天一亮就打鸣叫醒老俞。哈哈哈,那是他在旧货市场花五块钱买的闹钟!"
  "你的床头有只小公鸡闹钟吗?"我问。
  "哈哈,他们胡说!骂我是农民。"俞敏洪说。
  他在学生面前不讳言自己是农民。
  他被称为"留学教父",崇拜他的学生,没见到他时,无限热爱,无限想象,自然是"高大全",力拔山兮,英雄形象;见到他时,颇有挫折感。有学生专门到北京北四环路新东方总部一睹为快,后来写文章说,如果没人指认"那就是俞敏洪",他和新东方大楼门口倒盗版光盘和"托福"、"GRE"复习资料的人混一块儿,认不出谁是谁。
  俞敏洪长得低调,为人处事也低调。他只有在上百人、上千人的课堂上,才能激发出滔滔不绝、舍我其谁的气势。
  2000年,新东方学校北京本校、上海分校、广州分校一年培训学生15万人次,2001年25万人次,2002年将扩张到35万人次。25万什么概念?六个满员集团军。吓死人!
  此刻,夕阳西下,俞敏洪在沉思。不过,他的沉思,不像是狮子的沉思,而是羚羊的沉思。一只永远生活在"狮子"阴影里,忧郁、压抑、惊恐万状的羚羊。一只统率六个集团军的羚羊,除了国内英语培训业的竞争对手,谁也吓不着。
  他对夕阳极其敏感。2001年寒假班教师在北京昌平培训时,傍晚,一缕阳光斜刺进来,照在他脸上,不知道灵魂深处的某个地方怎么被拨动了一下,他侧头望着窗外,旁若无人地说,"好美呵!"没有铺垫,没有来由,让数十个教师莫名其妙。像是慨叹,像是伤感,像是赞美,像是自怜,很复杂。一天下来,上午下午七个小时,伟大理想,人生目标,教学理念……巍巍乎高山,潺潺兮流水,绵绵不绝,突然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几乎是嘎然而止的分界,此时之俞敏洪与彼时之俞敏洪判若两人。新东方校长俞敏洪仿佛消失了,站在那里的,是"诗人"俞敏洪,云里雾里,搞得攒足了劲儿想在新东方发财或改善生活或施展才能的教师们一片茫然。
  俞敏洪是个"未遂诗人"。1980年考入北大英语系开始写诗,毕业前写了三年,当教师后写了四年,七年写了几百首,算是高产诗人。
  "都是些幼稚的爱情诗,人生感悟诗。后来一把火,全烧了。"他说。
  "为什么烧了?"我问。
  "对办新东方没有任何用处。"他说。
  "毕竟是你写的呀,可以留作纪念嘛。"我说。
  "当时没那么想。"他说。
  当时想的是什么?关于俞敏洪写诗的动机,据人说"是为了招引女生注意,要不然,土了吧唧的农民,一口江阴普通话,谁理他"?这种说法,调侃中稍含贬抑,低估了俞敏洪的能耐。北大的读书人有多少是达官显贵、巨贾鸿儒的子弟?试举一例。英语系光棍教师俞敏洪瞄上了一位德语系的女青年。这位女青年,有人说是"校花",有人说是"系花",有争论,不可考,按下不表。(俞敏洪的老婆给我打电话,说她不是"校花"和"系花"。我见到她时,觉得她挺漂亮的)女青年爱上图书馆,俞敏洪也往图书馆跑。荷尔蒙给了羞涩的未遂诗人以勇气。一天晚上,突然停电,图书馆一片漆黑,只听"嗒"的一声,俞敏洪点燃了打火机,点燃了蜡烛。整个图书馆,只有这张书桌有亮光。烛光照亮了这对青年男女的眼睛,甚至决定了俞敏洪和新东方的命运。这种场面美丽动人。之后,俞敏洪和女青年谈恋爱,和女青年结婚,在生活的压力下,在妻子"窝囊废"的喝斥下,俞敏洪走出了北大,创办了新东方,成就了新东方。
  俞敏洪在学生和老师的大会上多次讲:"我在北大工资少,只有100多块钱一个月,养活不了家,我老婆骂我"窝囊废"。"
  他的口头语"窝囊废",据说典出于此。
  俞敏洪不仅写过诗,还办过三期短命的诗刊。他去找当时的北大团委文化部负责人、现在的新东方同事徐小平徐老师申请批准。徐老师问:"有钱吗?"俞敏洪说:"自己筹。"那时,大家都知道俞敏洪母亲是万元户,家里有钱。那时万元户可不得了。"好好,办办。"徐小平乐得给个顺水人情,学校也不花钱,将来俞敏洪真成了一个伟大诗人,人家会说徐小平慧眼识珠呢。伯乐选马,多风光的故事。在俞敏洪眼里,徐小平在北大是何等风云的人物,得到他的批准,简直就是"恩准"。
  这下好了,俞敏洪诗人的不是,倒落下了夕阳里沉思的"病根",让有心人观察到他内心的破绽和人性脆弱的部分。
  夕阳下,俞敏洪眼镜后面的神色是内敛的,跟他领导的正在大规模扩张的新东方,好像是两回事。与其说是"沉思",不如说是"茫然"、"忧郁",或不易察觉的"过敏"、"揣摩",或不知道是历史还是现实的"耿耿于怀"。他的眼神,他的脸色,他皱皱巴巴的着装,证明他不是那种能睡踏实觉的人。
  他不可能睡踏实觉。
  这时,ETS大军压境,他们向全美大学发出信件,指控新东方侵权、做假,告诫美国各大学新东方学员的GRE(美国大学研究生、博士生入学考试)高分成绩可能有诈,并通过美国国会、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向中国外交部、教育部施压,同时在中国提起了诉讼。声言,如果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将在中国关闭托福和GRE考试。这无异于绝了新东方的生路,无异于绝了中国学生留学之路。
  更糟糕的是,此时新东方内部也没有摆平。新东方元老级别的股东、副校长针对俞敏洪出现了新东方创建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而且已经到了非理性、认死理的程度。(未完待续)
[ 置 顶 返回目录 ]
2、“人间小精华”徐小平
( 本章字数:2569 更新时间:2006-10-25 13:24:29)
 作者:卢跃刚
  2001年寒假班前,新东方第二号人物、副校长徐小平和俞敏洪三个月不见面不通电话了。大年初一下午,徐小平郁闷不可排解,自己一个人漫无目的打车去了飞机场。"有什么飞机就上什么飞机,只要离开北京。"他说。刚好有飞昆明的飞机,便买票去了云南。现从上海约来两个朋友,无心观赏高原风光,七天七夜,尽情宣
泄心理"垃圾"。过完春节回来,他还深深地沉浸在一种绝望的情绪里不能自拔。
  徐小平何许人?他1987年从北大出国留学,先美国,后加拿大,获加拿大音乐学硕士学位,1995年底回国加盟新东方,负责出国留学、签证、移民咨询,出版过《美国签证哲学》、《美国留学天问》等专著,并主持、编著了流传甚广的《新东方精神》,是留学咨询、签证咨询专家。他以善于演讲著称。王强对徐小平说:"听完你讲,我都绝望了。"俞敏洪说:"小平只要一出场,底下就是爆炸性的掌声。"我曾经多次旁听过他的美国签证咨询,几十个拒签的人挨着扫荡一遍,他能在几分钟内听完陈述,嘁哩咔嚓,删繁就简,排疑解惑,迅速找到问题症结,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不管对谁,不管是多么疑难的对象,他的结束语永远是"祝贺你"。他也经常不客气地说:"不好意思,我是这方面的天才。"好像他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六年下来,有几十万人通过大会、小会、个别、互联网、阅读专著接受过他的出国留学和签证、移民咨询。1999、2000年,国内几乎所有网站关于留学、签证咨询的文章都是徐小平的。
  45岁的人了,胖乎乎,圆乎乎,矮乎乎,头很大,积木一样搭上去似的,手舞足蹈,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而且瞬息万变,像个卡通人。
  他说,他最喜欢美国迪斯尼卡通片中的"温尼熊"。
  温尼熊出场了。他一边舔着蜂蜜,一边唱道:
  "I am short,I am fat, and I am proud of that."
  "我胖,我矮,我为此而自豪。"
  他最大的本事是睡觉。没听说过他失眠。再大的事,再糟心的事,再烦恼的事,都妨碍不了他睡觉。开会、坐车、谈话,插空就睡。在他那里,什么都能耽误,睡觉不能耽误。他的纪录是15秒钟睡着,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他说:"我睡,故我在。"
  他描述的生命状态挺简单:"我的朋友问我签证问题,问得我崩溃了,然后又来了一个女孩子,问她的前途问题,也问得我焦头烂额,这个时候,我的脑子里空空的,什么东西也没有,只想睡觉。那个时候为了说而睡,为了睡而说。我的生命就是这样的东西。我每次睡觉就像练气功一样,赶快入睡,半个小时(注意,不是具体的时间概念。他所说的许多数字不具有统计学的含义,更多时候属于修辞)之后,还有其他事情,不睡就说不动。"
  他是一个"睡神"。
  睡觉对他来说是加油。只要给他几分钟时间加油,然后疯狂飙车,跑到第二个加油站,油箱空空,嘎然而止,再加油,再跑,"载歌载舞会见每一个人"。
  他生命的轨迹由一系列加油站组成,每个加油站的距离都是严格按照他非常投入、非常亢奋、以说为主的生命周期设计的。如果生命周期一过又没有及时加油,他的情绪糟糕极了。我就看到过他在台上眉飞色舞、激情四溢,下来后,被他煽动起来的学生围着他问这问那,他眯缝着眼睛,昏昏欲睡,像是面对着一面面墙壁,换了个人似的。
  俞敏洪最怕晚上会见加满了油的徐小平。只要徐小平来,俞敏洪有限的几小时睡眠就泡汤了。天明时分,俞敏洪备受摧残,鼻子眼睛挤在了一块儿,然后去办公室。徐小平呢,打道回府睡觉。徐小平摧残俞敏洪似乎天经地义。
  俞敏洪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叫徐小平"徐老师"。作为俞敏洪的老师、俞敏洪的兄长、俞敏洪共同创业的伙伴,在新东方的"伟大使命之一,就是关心俞敏洪,批判俞敏洪,改造俞敏洪,提升俞敏洪"。
  然而,他是个能说能睡、精力过剩的不规则电子,再加上"伟大的使命",俞敏洪只能闭目塞听、两眼茫然、神经麻木认倒霉。
  俞、徐凑一块儿,是宿命。俞是江阴人,徐是扬州泰兴人,隔江相望。君住江之南,我住江之北,撒尿和泥,摸虾捉鱼,同饮一江水。
  我们谈话,他手机响个不停。"对不起,这个电话很重要。""对不起,不好意思,这个电话必须接。"好像有许多很重要的事情等着他,或者说,他做的事情都很重要。
  他这样,让人想起美国作家厄普代克笔下那只"兔子",那只没着没落的"兔子"。
  他有时像温尼熊,有时像"兔子"。"兔子跑了"。"兔子发财"。"兔子回家"。
  他的语汇里没有中性词。
  "FUCK!"
  "傻×!"
  "牛×!"
  "伟大!"
  "绝了!"
  "深刻!"
  "极致!"
  "辉煌!"
  "无与伦比!"
  "美仑美奂!"
  "登峰造极!"
  都是用惊叹号才能结尾的句子。
  他喜欢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讲到精彩处,他会打住,说,"不好意思,我要表扬一下自己。"
  你调侃他,他会说,"对不起,你要允许我自我陶醉一下。"
  你偶尔赞美他,他会突然跟你握手,"谢谢,谢谢,我自己也觉得不错。"
  他兴之所至,妙语连珠,什么"天生我才必有用--包括蠢材和身材",什么"有教无类,束很多",什么"分居无理,爱情万岁",什么"留在国外就是失败,嫁给老外就是悲剧",什么"移民倾向是有杀无类的拒签武器",什么"推开领馆这扇窗,看到签证多凄凉",什么"山穷水尽无签证,柳暗花明有小平",……"啊啊--我的美国签证哲学可以叫做美国音乐签证哲学,啊啊--用音乐的撞击力办签证。"
  "啊啊"在这里不是感叹、惊诧,而是他思维膨胀、火光闪现的前奏。
  "说得好,深刻,深刻。"他此时会冲着你说。
  他盯着你,一脸无辜,好像不是表扬他自己,而是表扬你。
  你我不分,主客不分,反客为主,反主为客,不仅自我陶醉,而且自我总结。"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意义重大","这个逻辑十分强大,不可辩驳";一个章节讲下来,"对不起,我忍不住要总结一下。"(未完待续)
[ 置 顶 返回目录 ]
3、“书痴”王强
( 本章字数:2485 更新时间:2006-10-25 13:25:00)
作者:卢跃刚
  王强走过来跟你握手,手臂有一个奇怪的弧度,手有一个奇怪的45度角,乜斜着身子,像是"那达慕"的摔跤手。他中等个儿,偏分头,眼镜,镜片后面有一对孩子般单纯的大眼睛。即使他在论述最严重的问题、最糟糕的事件、最丑恶的现象,那双眼睛依然"单纯"。他在新东方提倡DOUBLE_Q
UOTATION童心文化",不失时机地顽强地推销他的"童心文化",虽然,包括他在内的新东方百万富翁领导们,时常被财富和利益搅晕了头。他冬天穿件油腻腻的短皮夹克,夏天穿件油腻腻的白衬衫,那种洗薄了能看到纤维、透过纤维能看到一身白肉的衬衫;裤子呢,像是在榨油坊里经过百般蹂躏捞出来的油渣--从一大堆没洗的裤子里挑出来的勉强干净的裤子;偶尔在正式场合拾掇利索一点,就像宋昊埋汰俞敏洪,领带打得像劣等生混进少先队的"红领巾",皱皱巴巴套在脖子上,一身西服则是跟他的身体不相干的蓝色画皮。他在新东方讲口语是一绝,"王强口语"课堂可说数年如一日,从来座无虚席,及早预定。他最伟大的故事是,睡过了梭儿,呀,上课迟到了,翻身下床,胡乱套上衣裤,擦把脸,往教室狂奔,讲台上一如既往地绘声绘色,妙语连珠,出神入化,一如既往地施展北大练就的表演才能,一如既往地从胸腔里发出磁力无限的男中音。台下数百青年男女笑声震天,呀,课堂效果空前,他精神倍增,愈加绘声绘色、妙语连珠、出神入化、磁力无限。等到下面的笑声波澜起伏要出人命时,他想,不至于吧,我课讲得再好,也不会笑成这样吧?前排的男生忍无可忍,指指他的裤裆提醒他,他往下一看,呀,"风纪扣"没系,也咧着嘴大笑呢!他赶紧转过身去,"sorry、sorry、sorry,不是故意的,不是故意的。"一边系"风纪扣",一边道歉解释。他那狼狈样儿,更逗得台下笑声波澜壮阔。
  他是那种天生的老师,只要在讲台上一站,便换了个人似的,浑身上下都是戏,根本不用排练,张嘴就是灵感,举手投足都是激情。新东方校长们每年都要去北京西山大觉寺旁的住读班跟学生见面,学生集中在大食堂,校长们轮番致词,欢迎大家到新东方学习,轮到王强,他作严肃状,和前面发言的俞敏洪、徐小平快人快语相反,放慢语调,一字一板地说,"欢迎同学们到新东方……"中间故意停顿了一下,"方"字提高了声调,意思是还有话说,吊起了大家的胃口,等他说下半句话,等到的是"……食堂来!"他妈的,"欢迎同学们到新东方食堂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寓庄于谐,回过神来,台上台下,校长学生,个个笑得人仰马翻。他还会用念莎士比亚戏剧台词那样的腔调把枯燥无味的学生守则念得有声有色。
  王强的出国经历跟徐小平不同。他崇拜五四时期的北大教授,胡适、辜鸿铭、鲁迅、陈独秀、李大钊……能数出一大串名字,这些教授"中西和璧,要人格有人格,要个性有个性,要文化有文化"。他不想出国,不想拿"绿卡"在国外生活,他惟一的人生目标,是在学术方面,做北大最好的教授。在北大教书期间,他参加了三联书店"现代西方文库"和"新知文库"的编撰。1989年那场悲剧改变了他的走向。妻子去美国的第二年,他也去了美国。迫于生计,他学了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后进了世界一流的贝尔传讯研究所。俞敏洪去看他的时候,他年薪近6万美金。然而,美国"软件工程师"的小康生活并不能排遣一个把自己定位为人文知识分子的人的"精神寂寞"。他白天在贝尔实验室巨大的软件流水线上工作,晚上和节假日读书,然后用中文写作。他是一个在生存压迫下,能极其理性地"把生存手段与理想分开"的人。但是,他把理想和精神生活永远放在第一位,为了完美地实现这一状态,他干什么都行,什么都愿意做,而且会专心致志地去做,往最好的结果去做,不会有中国知识分子常见的那种失落感。
  王强1987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当一年的访问学者时,他的教授为了买个好音响,工资不够,晚上就去餐馆弹琴唱歌。他问为什么?美国教授说:"生存归生存。判断我这个人是不是像人,得把我放在人的场域中判断。你靠体力能赚两块钱,我也靠体力赚两块钱,咱俩有什么区别?这时候,你别把我当教授。作为人来说,没有教授。但是,等到了学术领域,你可以把我当教授来看。"
  这段话给王强以"强烈震撼"。
  王强可能是1987年以前中国大学、至少是北大访问学者中第一个在访问期间打工的人。
  纽普兹是个小镇,坐落在赫逊河畔,一条主街,15分钟就可以走到头。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在这里教书,写出了《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这个小镇,一个超市,一个"比萨"店,一个"麦当劳",一个小学,一个中学,只要是能打工的地方,王强都去了。
  他打工有两个理由:一是想打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斯文"劲儿。如果要了解真正的美国文化精髓,就要像美国人那样生活。美国人忙得像狗一样,你就体验"狗"的滋味;做完"狗",再去体会"狗"之外的生活。任何社会都是两个境界。二是要满足"书癖",一年访问学者的薪水,肯定不能满足"书癖"的宏愿。
  那时候,出国最大的优越性,就是能"买大件(汽车、电视、冰箱、洗衣机、音响……)",或者省吃俭用,揣回几千美金回来贴补家用。王强带回来的是什么?一台冰箱,一台彩电,45箱的书。还剩下100多美金。一位朋友找他借500美金,他说只有100美金,朋友说,"你怎么这么抠门?""我怎么抠门?"他问。"你花了几千美金买了那么多书,肯定花的是零头。"朋友说。"咱俩有区别。你用零头养你的精神,我用拳头养我的精神。"他说。
  王强用"拳头养精神",把打工挣的钱和平时省的钱都买了书,西方现代、后现代有影响的重要思想家、文学家的著作"接近全了"。比如海德格尔,十几种著作收齐了。其中很多书,90年代中期以后才在中国见到。
  一位著名的学者临去哈佛读宗教学博士,听说王强买了很多英文原著,到他家看,没想到,王强收藏的专业书有相当一部分他连书名都没听说过。他抚摸着一套精装原版书,一声叹息,"唉呀,如果我有你这些书,我就不去哈佛了。"(未完待续)
[ 置 顶 返回目录 ]
4、“牛人”宋昊
( 本章字数:4962 更新时间:2006-10-25 13:25:42)
作者:卢跃刚
  新东方像徐小平一样声称自己是天才的大有人在,其中一个叫宋昊。
  宋昊说徐小平是"人间小精华",他自己当然也是"人间小精华"。
  我们先来看一段对话。
  访问者:"我和你谈话,实际上也是和你在进行研究,研究你的语言特色,研究你讲课为什么吸引人。你上面讲了人生、交流,讲了人格的个性魅力,但是,这还不是你的最重要特色。你说语言是载体,那么汽车也是载体,从奔驰上下来的宋昊,是"牛人";从三轮车上下来的宋昊,也是"牛人",但不同的载体却构成了一瞬间宋昊的不同。我想知道的是,带着你在新东方课堂上翱翔的载体是什么?"
  宋昊:"说实话,我是天才。在新东方第一堂课我就牛得找不到北。我讲了四年课,从来就没有发现有人想轰我。我上课一切都发自本能。我真诚、流利、自然、有激情。每一次课效果都出奇地好。至于我语言的特点,那就是语自天成,因为我善用语言,我善于讲话,我觉得语言能改变一切。我有时在课堂上能让自负的学生感到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种绝望,打击得他们春风更比朔风寒,但我也能让自卑的学生感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产生希望,最后让他们春风得意马蹄疾,品味希望。"
  这位30岁的小伙子,白圆口竖领短袖衬衫,白休闲裤,白休闲皮鞋,瘦削白脸,打了摩丝的背头锃亮,撇着罗圈腿走进来,飘飘的,一副少年得志的样子。他一身打扮,干干净净,纤毫不乱,一看便知,他是那种活得很仔细的人。必须说明,他的"捷达"脏乱差,车身污渍斑斑,像是刚从垃圾堆里刨出来的。
  如果在街上碰着的话,你会毫不犹豫地说,这家伙顶多不过是发了笔小财就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
  "我的学生不多,只有几十万吧。"他点燃一支"红塔山",哈着腰,做谦逊状,故意低调说出一个惊天动地的事情。
  他1994年23岁进入新东方教GRE词汇,千僖年元旦"金盆洗手",也就是说,他29岁以前就拥有了几十万学生,绝大多数是名校的大学生。拥有这么多的学生,名校教授们想都别想的神话。
  新东方讲课,大课堂,几百号人,这些学生在当地,在学校,都是高精尖,一个比一个狂,谁服谁?
  俞敏洪视学生为"上帝"、"衣食父母",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发明了"试听制"、"打分制"。试听制,新东方出钱请几十个新东方学员听刚聘的老师讲课,讲不好,走人。打分制,5分标准,掌握在学生手里,不及格,出局。有的老师,还没讲完,直接就被学生撵出了课堂。道理很简单,老子花了钱,花了时间,有权利要求物有所值,有权利要求一流服务。没商量,很严酷。
  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院长助理何钢就被撵下台过。
  何钢说:"这是我一生的奇耻大辱。"
  何钢,北大英语系硕士生,别说杂牌军新东方,就是北大英语系,服的人,也就是三两个。他在江湖闯荡多年,迫于生计,应聘新东方。可是走进几百号人的大课堂,面对着虎视眈眈、期待极高、能飞起来吃人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搞的,腿发抖,脸冒汗,讲不成。"效果可想而知。
  他性格内向,孤傲清高,学有专攻,人生准则是"从不求人"。
  这回,他破了例,临去外地前,给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胡敏打了一个电话,说如果需要的话,他还可以回新东方。非常委婉表达了一个意思:再给他一次机会。
  他在成都,等来了胡敏的电话。
  胡敏经过综合考虑,认为何钢有很好的教学潜质,打电话把他召回北京。
  何钢毫不犹豫,当即北上。他必须在新东方"雪耻"。后来他成了新东方"学院派"的主将之一。
  新东方英语教学,分为三大流派,一是以俞敏洪为首的"激励派",一是以胡敏为首的"学院派",再就是江博的"激情新概念"英语。江博近似激励派,不是激励派。
  激励派讲究课堂气氛,讲究调动学生高昂的学习状态,在枯燥的英语学习中注入幽默、笑话、知识、人生激励,把苦行僧般的生活变成追求人生目标的一个有趣过程,把新东方营造成为努力、奋斗、成功的精神象征。所以,俞敏洪要求老师必须在一节课内,至少有两到三个笑话,或者根据课程内容讲一些人生激励的小故事。为此,他还专门买了故事集发给老师。新东方校训"艰苦奋斗,奋发进取,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后来演变为"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便是激励派教学目标的概括。
  他们深知英语强化学习的枯燥和学生的精神压力,摸透了渴望成功、渴望出国又不得不在条件简陋的课堂听一节课、一天课、一个星期课、一个月课……的心态,就像好莱坞导演摸透了观众心理一样,几分钟加点什么,几分钟再加点什么,让观众心安理得地花钱,兴趣盎然地看到"拜拜"。
  你在新东方课堂外伫立,经常能听到轰堂笑声。要占一个好位子,家远的,往往要五六点钟起床。
  所以,全国各地的学生慕名而来,不仅仅是因为新东方能教托福、GRE考高分,而且是要来感受一下新东方的气氛,看看被神话的新东方明星老师的模样。
  激励派老师个性张扬外露,风格坦率,口若悬河,口无遮拦,十八般武艺都上阵,奠定了新东方的基本风格和所谓的"新东方精神"内质。
  所谓"学院派",只相对于"激励派"而言,可以理解为"激励"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学院派不煽情,讲究内涵,温和,稳健,节制,理性,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当然也是刀刀见血。他们特别警惕"庸俗成功学",在吸收激励派某些优点,比如幽默的同时,对"新东方精神"的某些内涵持审慎的批评态度。
下一页 尾页 共1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