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鲁迅全集

_176 鲁迅(现代)
写小说,后不愿意写小说的人,但为了韦素园的奖劝,为了《莽原》的索稿,他挨到一九二
六年,也只得动手了。《地之子》的后记里自己说
——
  “那时我开始写了两三篇,预备第二年用。素园看
  了,他很满意我从民间取材;他遂劝我专在这一方面努力,并且举了许多作家的例子。
其实在我倒不大乐于走这一条路。人间的酸辛和凄楚,我耳边所听到的,目中所看见的,已
经是不堪了;现在又将它用我的心血细细地写出,能说这不是不幸的事么?同时我又没有生
花的笔,能够献给我同时代的少男少女以伟大的欢欣。”
  此后还有《建塔者》。要在他的作品里吸取“伟大的欢欣”,诚然是不容易的,但他却
贡献了文艺;而且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
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

  临末,是关于选辑的几句话——一,文学团体不是豆荚,包含在里面的,始终都是豆。
大约集成时本已各个不同,后来更各有种种的变化。在这里,一九二六年后之作即不录,此
后的作者的作风和思想等,也不论。
  二,有些作者,是有自编的集子的,曾在期刊上发表过的初期的文章,集子里有时却不
见,恐怕是自己不满,删去了。但我间或仍收在这里面,因为我以为就是圣贤豪杰,也不必
自惭他的童年;自惭,倒是一个错误。
  三,自编的集子里的有些文章,和先前在期刊上发表的,字句往往有些不同,这当然是
作者自己添削的。但这里却有时采了初稿,因为我觉得加了修饰之后,也未必一定比质朴的
初稿好。
  以上两点,是要请作者原谅的。
  四,十年中所出的各种期刊,真不知有多少,小说集当然也不少,但见闻有限,自不免
有遗珠之憾。至于明明见了集子,却取舍失当,那就即使并非偏心,也一定是缺少眼力,不
想来勉强辩解了。
  一九三五年三月二日写讫。
  〔1〕 本篇最初印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从一九一七年新文学运动开始到一九二六年十年间的创作和理论
的选集,计分文学建设理论、文学论争、小说(一至三集)、散文(一至二集)、诗歌、戏
剧、史料·索引等共十册,赵家璧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发行,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
六年间出齐。鲁迅负责编选的《小说二集》,是那一时期在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两个团体以
外的作家的作品,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开始编选,至二月底选讫,五月间又最后删定,七月间
出书,共收三十三位作者的小说五十九篇。
  〔2〕 《新青年》 参看本卷第74页注〔3〕。该刊第二卷第五号(一九一七年一
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第六号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3〕 苏曼殊(1884—1918) 名玄瑛,字子谷,后为僧,号曼殊,广东中
山人,文学家。曾参加南社。著有小说《断鸿零雁记》等。《新青年》第二卷第三、四号(
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十二月)发表他的小说《碎簪记》。
  〔4〕 陈嘏 当时的一个翻译家。《新青年》自创刊号(一九一五年九月)至第二卷
第二号(一九一六年十月)止曾连载他翻译的屠格涅夫的小说《春潮》和《初恋》。
  〔5〕 刘半农 参看本卷第73页注〔2〕。他所译葡萄牙席尔洼的小说《欧洲花园
》发表于《新青年》第二卷第三号(一九一六年十一月)。
  〔6〕 胡适 参看本卷第15页注〔15〕。当时他是《新青年》杂志的编者之一。
他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一九一七年二月)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在第三卷第一号
(一九一七年三月)发表过所译莫泊桑的小说《二渔夫》等。
  〔7〕 果戈理 参看本卷第148页注〔5〕。《狂人日记》,短篇小说,内容描写
一个小职员因爱慕上司的女儿而发狂的故事。
  〔8〕 尼采 参看本卷第40页注〔4〕。这里所引的话见《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序言》第三节。
  〔9〕 安特莱夫(UDaDijk\JJK,1871—1919) 俄国作家。作品多描写人?囊醢得妫斜壑饕迤ⅰV兄衅∷怠逗斓男Α返取?
  〔10〕 《新潮》 综合性月刊,新潮社编,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的重要刊物之一。
一九一九年一月创刊于北京,不久主要成员傅斯年、罗家伦等赴欧美留学后,该刊一九二二
年三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停刊。
  〔11〕 俞平伯 浙江德清人。文学家。他的短篇小说《花匠》发表于《新潮》第一
卷第四号(一九一九年四月)。
  〔12〕 罗家伦(1897—1969) 浙江绍兴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加者,
后来成为国民党政客。这里指的是他的短篇小说《是爱情还是苦痛?》,发表于《新潮》第
一卷第三号(一九一九年三月)。
  〔13〕 易卜生 参看本卷第69页注〔10〕。他在《娜拉》和《群鬼》中提出了
婚姻和家庭的改革问题;在《国民之敌》和《社会柱石》中提出了社会的改革问题。《娜拉
》和《国民之敌》曾译载于《新青年》第四卷第六号“易卜生号”(一九一八年六月)。
  〔14〕 杨振声(1890—1956) 山东蓬莱人,小说家。曾任北京大学、武
昌大学教授。他的短篇小说《渔家》发表于《新潮》第一卷第三号,描写在渔霸剥削和警察
勒索下的渔民的悲惨遭遇。
  〔15〕 汪敬熙(1897—1968) 浙江杭县人,小说家。曾任广州中山大学
教授。这里所说“好学生的秘密”,指短篇小说《一个勤学的学生》,发表于《新潮》第一
卷第二号(一九一九年二月);“苦人的灾难”指短篇小说《雪夜》,发表于《新潮》第一
卷第一号。后来他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二十三、二十四号(一九二五年五月)上发表了
短篇小说《瘸子王二的驴》等。他的短篇小说集《雪夜》收作品九篇,一九二五年十月上海
亚东图书馆出版。
  〔16〕 欧阳予倩(1889—1962) 湖南浏阳人,戏剧家。《新潮》第一卷
第二号曾发表他的短篇小说《断手》。
  〔17〕 叶绍钧 字圣陶,江苏吴县人,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著有童话集
《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和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8〕 《现代评论》 综合性周刊,胡适、陈源、王世杰、徐志摩等人主办的同人
杂志。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创刊于北京,一九二七年七月移至上海出版,一九二八年底出至第
八卷第二○九期停刊。这个杂志的主要成员被称为“现代评论派”,他们原依附北洋政府,
后来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19〕 《玉君》 一九二五年二月出版,现代社发行,《现代丛书》之一。作者在
该书《自序》的末尾说:“先谢谢邓叔存先生,为了他的批评,我改了第一遍。再谢谢陈通
伯先生,为了他的批评,我改了第二遍。最后再谢谢胡适之先生,为了他的批评,我改了第
三遍。”
  按邓叔存即邓以蛰,陈通伯即陈源,胡适之即胡适。
  〔20〕 《新青年》月刊于第八卷第一号(一九二○年九月)起,设编辑部于上海,
由新青年社出版(以前该刊系由上海群益书社印行)。
  〔21〕 《新潮》最末一期第三卷第二号是《一九二○年名著介绍特号》,于一九二
二年三月间出版。
  〔22〕 《孑民先生言行录》 新潮社编,共收杂文八十四篇及附录三篇,一九二○
年十月出版。蔡孑民,即蔡元培。
  〔23〕 《点滴》 周作人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新潮社《文艺丛书》之一,一九
二○年八月出版。
  〔24〕 为人生的文学的一群 指文学研究会;为文学的文学的一群,指创造社等。
  〔25〕 弥洒社 文学团体,胡山源、钱江春等组成,一九二三年三月在上海创办《
弥洒》月刊,共出六期。弥洒,通译缪斯,希腊神话中的文艺女神。
  〔26〕 胡山源 江苏江阴人,曾任世界书局编辑。他的短篇小说《睡》和《碧桃花
下》(文中误作《樱桃花下》)分别发表于《弥洒》第一期和第三期(文中误作第一期)。
  〔27〕 Inspiration 英语:灵感。
  〔28〕 陈德征 浙江浦江人。一九二七年以后依附国民党右派,任国民党上海市党
部主任委员、国民党政府上海市教育局长等职。
  〔29〕 “垄断文坛” 创造社为《创造》季刊出版刊登的广告中有这样的话:“自
文化运动发生后,我国新文艺为一、二偶像所垄断”。
  (一九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时事新报》)
  〔30〕 唐鸣时 浙江嘉善人,翻译工作者。赵景酥(?—1929),浙江平湖人
。他的短篇小说《阿美》发表于《弥洒》月刊第一期。方企留,应为张企留,江苏松江(今
属上海市)人。曹贵新(1894—1966后),江苏常熟人。
  〔31〕 钱江春(1900—1927) 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弥洒社的发
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方时旭,笔名云郎,浙江绍兴人。
  〔32〕 浅草社 一九二二年在上海成立的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
陈翔鹤、冯至等。一九二三年三月创办《浅草》季刊,一九二五年二月出至第四期停刊。
  〔33〕 冯至 河北涿县人,诗人。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
浅草》季刊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上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蝉与晚祷》。
  〔34〕 《沉钟》周刊 文艺刊物,沉钟社编,一九二五年十月在北京创刊,共出十
期。一九二六年八月改出半月刊,中经停刊复刊,至一九三四年二月出至第三十四期停刊。
主要作者除原浅草社同人外还有杨晦等。
  〔35〕 吉辛(1857—1903) 英国小说家、散文家,著有《文苑外史》(
New Grub Street)、《四季随笔》(Private Papers o
f Henry Ryecroft)等。
  〔36〕 “径一周三”即直径与圆周的比。语出《周髀算经》卷上汉代赵君卿注:“
圆径一而周三。”
  〔37〕 “世纪末” 原指十九世纪末叶。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帝国主义阶段
,在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等方面呈现颓废现象,在此时期出现的具有这种倾向的文学作品,
被称为“世纪末”文学。
  〔38〕 王尔德(1856—1900) 英国唯美派作家。著有剧本《莎乐美》、
《温德米夫人的扇子》等。
  〔39〕 波特莱尔(1821—1867) 法国颓废派诗人。著有诗集《恶之华》
等。
  〔40〕 “沉自己的船” 是《浅草》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二三年十二月)所载高世
华短篇小说的题目。小说写水手们因不堪船上北洋政府士兵的凶暴,把船撞沉,同归于尽。
这里所说绝处求生,是指小说结尾沉船时,水手们唱着歌:“不若就地齐下灰(水)……齐
向死里去求活……”
  〔41〕 “春非我春,秋非我秋” 语见《汉书·礼乐志》中《郊祀歌》之九:“日
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42〕 莎子 原名韩德章,天津人。这里说的托辞小草,是指他在《沉钟》周刊第
九期(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发表的短篇小说《白头翁底故事》,写一种名叫白头翁的小草,
开花后经风雨摧残,花冠雕零,只留下白色绒毛,自以为还是青春少年,却被同伴们讥为“
白发老人”,因而感到悲伤。按沉钟社中有一些四川作家,但冯至和莎子都不是。
  〔43〕 陈炜谟(1903—1955) 四川泸县人,小说家。《炉边》是他的短
篇小说集,收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间所作小说七篇,卷首有Proem(英语,序言或
小引的意思)一篇。一九二七年北新书局出版。
  〔44〕 这是德国剧作家霍普特曼的剧本《沉钟》里面的故事。
  〔45〕 冯文炳(1901—1967) 笔名废名,湖北黄梅人,小说家。
  《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短篇小说集,收作品十四篇,一九二五年十月新潮社出版;他在
《自序》中说:“我开始做小说,在一九二二年秋天……
  都可以说是现在的产物,我愿读者从他们当中理出我的哀愁。”
  〔46〕 冯沅君(1900—1974) 河南唐河人,小说家、文学史家。
  《卷劝》,《乌合丛书》之一,一九二七年一月北新书局出版。书中所收小说四篇,都
先在《创造周报》和《创造》季刊发表过。
  〔47〕 陆侃如(1903—1979) 江苏海门人,文学史家。冯沅君的丈夫,
曾与冯沅君合著《中国诗史》。
  〔48〕 《春痕》 中篇小说,冯沅君著。内容是“假定为一女子寄给她的情人的五
十封信”,一九二八年十月北新书局出版。
  〔49〕 彼兑菲(1823—1849) 通译裴多菲,匈牙利诗人。著有《民族之
歌》、《勇敢的约翰》等。
  〔50〕 《晨报副刊》 北京《晨报》的副刊,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二日创刊,一九二
八年六月五日停刊。《晨报》是研究系的机关报,在政治上拥护北洋军阀政府,但其副刊在
孙伏园编辑期间(一九二四年十月以前),在进步力量的推动下,是赞助新文化运动的重要
刊物之一。一九二五年十月以后,改由新月派的徐志摩编辑。
  〔51〕 《京报副刊》 《京报》是邵飘萍创办的具有进步色彩的报纸。《京报副刊
》,孙伏园编辑,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创刊,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封闭《
京报》时停刊。
  〔52〕 蹇先艾 贵州遵义人,小说家。《朝雾》收《水葬》等短篇小说十一篇,一
九二七年八月北新书局出版。《水葬》写贵州乡间一个穷人因偷窃被人抛入水中淹死(水葬
),而他的老母天黑后还在倚门等候着他回家的故事。
  〔53〕 裴文中 河北丰润人,考古学家。他的短篇小说《戎马声中》发表于一九二
四年十一月十九日的《晨报副刊》。
  〔54〕 李健吾 山西安邑人,文学家。他的短篇小说《终条山的传说》发表于一九
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的《晨报副刊》。
  〔55〕 勃兰兑斯(1842—1927) 丹麦文学批评家。他的《十九世纪文学
主流》第一卷题为《侨民文学》(Emigrant Literature),是关于几
位流寓国外的法国作家的评论。
  〔56〕 许钦文 浙江绍兴人,小说家。《故乡》,《乌合丛书》之一,收《父亲的
花园》等小说二十七篇,一九二六年四月北新书局出版。他的短篇小说《石宕》是《故乡》
之后的作品,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十三期(一九二六年七月十日),写几个石匠在山石
崩裂下丧生的惨剧。
  〔57〕 “虽有忮心,不怨飘瓦” 语出《庄子·达生》:“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
。”
  〔58〕 王鲁彦(1902—1944) 浙江镇海人,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集《
柚子》,收《秋雨的诉苦》、《灯》、《柚子》、《华丽的头发》等十一篇,一九二四年北
新书局出版。
  〔59〕 爱罗先珂(bDlDm\GnJjLG,1889—1952) 俄国诗人和童话作家。
童年时因病双目失明。所作童话剧《桃色的云》曾由鲁迅译成中文,其中的主角是一只地下
的土拨鼠。
  〔60〕 这里的一些话都见于王鲁彦的小说,如在《灯》中说:“罢了,罢了,母亲
。我还你这颗心……母亲,我不再灰心了,我愿意做‘人’了。”又在《柚子》中说:“托
尔斯小先生说过:‘自由之代价者,血与泪也。’”又在《华丽的头发》中说:“她很有学
问。她接着说了许多达我文的进化论的原理,又举了许多牛克司,克鲁屁特金等等的欧西名
人的话来引证。”(按“托尔斯小”、“达我文”、“牛克司”、“克鲁屁特金”系对托尔
斯泰、达尔文、马克思、克鲁泡特金的谑称。)
  〔61〕 指黎锦明在他的短篇小说《社交问题》(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晨报副
刊》)中的话:“《小说月报》之《橘子》一篇作品,只觉得满目的油滑调,而且不曾感得
一丝毫忠实的兴味……湖南人底头,橘子!杀人的事描作滑稽派小说,真是玩世!”(按这
里说的《橘子》,即指王鲁彦的《柚子》,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月《小说月报》第十五
卷第十期。)
  〔62〕 黎锦明 湖南湘潭人,小说家。他的短篇集《烈火》收《轻微的印象》等小
说十篇,一九二五年开明书店出版;又《破垒集》收小说八篇,一九二七年开明书店出版。
  〔63〕 斯忒林培黎(1849—1912) 一译斯忒林培克,通译斯特林堡,瑞
典作家。他是一个轻视妇女解放论者。所著短篇小说集《结婚》,对妇女解放持嘲讽的态度
。黎锦明的《社交问题》是写一个女青年追逐虚荣、对爱情采取轻率态度的小说。
  〔64〕 “磊赤山房” 清代文学家屠绅的书室名。屠绅(1744—1801),
字贤书,别号磊赤山人,江苏江阴人。著有长篇小说《搀史》、笔记小说《六合内外琐言》
等。
  〔65〕 显克微支(1846—1916) 波兰小说家。著有《你往何处去》、《
火与剑》等。
  〔66〕 创造社 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文学团体。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一年间成立,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一九二九年二月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67〕 凌叔华 广东番禺人,小说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等。
这里说的“出轨之作”,指发表于《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五期(一九二五年一月十日)的《
酒后》,写一个年青的妻子酒后要求丈夫同意她去吻一下酒醉的客人。
  〔68〕 川岛 章廷谦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月夜》。
  〔69〕 汪静之 安徽绩溪人,诗人。著有诗集《蕙的风》、中篇小说《耶稣的吩咐
》等。
  〔70〕 莽原社 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韦素园等。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创办《莽原》周刊,由鲁迅编辑,十一月二十七日出至第三十
二期止;次年一月十日起改为半月刊,未名社发行;八月鲁迅去厦门后由韦素园接编,一九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至第二卷第二十四期停刊。
  〔71〕 高长虹 参看本卷第69页注〔6〕。下面所说的“拟尼采样的彼此都不能
解的格言式的文章”,指高在《狂飙》周刊上发表的总题为《幻想与做梦》的小品。
  〔72〕 魏金枝(1900—1972) 浙江嵊县人,作家。他的短篇小说《留下
镇上的黄昏》,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十二期(一九二六年二月二十五日),后收入短篇
集《七封书信的自传》。
  〔73〕 黄鹏基 笔名朋其,四川仁寿人,小说家。他的短篇集《荆棘》收小说十一
篇,是《狂飙丛书》之一,一九二六年八月开明书店出版。他在《刺的文学》一文中说,“
文学家……的作品也不是只为浮在面上供一般吃了饭没事干的人赞赏的奶油”。
  〔74〕 这里是指黄鹏基的两个短篇:《我的情人》和《火腿先生在人海中的奔走》
,分别发表于《莽原》周刊第三十一期和第二十五期,后来都收入《荆棘》。
  〔75〕 尚钺 河南罗山人,小说家、历史学家。他的短篇集《斧背》收小说十九篇
,《狂飙丛书》之一,一九二八年五月泰东图书局出版。
  〔76〕 向培良(1905—1961) 湖南黔阳人,狂飙社主要成员之一。后来
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走卒。《飘渺的梦》收小说十四篇,《乌合丛书》之一,一九二六年六
月北新书局出版;引在这里的几句话,就是这本小说集的题词。他在题为《野花》的一个短
篇中说:“我深深忏悔,向已经失去的童心,忏悔那过去的往事,儿时的回忆,稚子之心的
悲与欢。”
  〔77〕 《我离开十字街头》 向培良的中篇小说,《狂飙丛书》之一,一九二六年
十月光华书局出版。他在这书的《前记》里说:“我知道他是一个反抗者,虚无的反抗者…
…但是我非常爱他,因为我在他强有力的憎恨后面,发现更强有力的爱来。”
  〔78〕 “末人” 尼采著作中的用语,与“超人”相对,指平庸猥琐、浅陋渺小的
人。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如是说·序言》第五节中说:“‘我们发现了幸福了,’末人说
而且目夹着眼。他们离开了那些地方,凡是难于生活的:因为人要些温暖。”(据鲁迅译文
。)
  〔79〕 巴札罗夫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的主角,文学作品中最早的
虚无主义者的典型。沙宁,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沙宁》的主角,虚无主义者。
  〔80〕 绥惠略夫 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的主角,无政府主义者。
  〔81〕 未名社 参看本卷第68页注〔2〕。
  〔82〕 韦素园 参看本卷第62页注〔2〕。
  〔83〕 李霁野 参看本卷第62页注〔3〕。所著短篇小说集《影》,一九二八年
开明书店出版。其中《嫩黄瓜》篇中有这样的话:“手抚摸着藤叶,我可以清清楚楚摸出它
的叶脉来。”
  〔84〕 台静农 参看本卷第62页注〔3〕。他的短篇集《地之子》收小说十四篇
,《建塔者》收小说十篇,二书都编入《未名新集》,由未名社于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一九
三○年八月先后出版。
  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1〕这也并非自己的发见,是在内山书店里听着漫谈
的时候拾来的,据说:像日本人那样的喜欢“结论”的民族,就是无论是听议论,是读书,
如果得不到结论,心里总不舒服的民族,在现在的世上,好像是颇为少有的,云。
  接收了这一个结论之后,就时时令人觉得很不错。例如关于中国人,也就是这样的。明
治时代的支那研究的结论,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2〕的影响,
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一个旅行者走进了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
有许多很贵的砚石,便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一个观察者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
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物事,便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连江苏和浙江方面,大
吃竹笋的事,也算作色情心理的表现的一个证据。〔3〕然而广东和北京等处,因为竹少,
所以并不怎么吃竹笋。倘到穷文人的家里或者寓里去,不但无所谓书斋,连砚石也不过用着
两角钱一块的家伙。一看见这样的事,先前的结论就通不过去了,所以观察者也就有些窘,
不得不另外摘出什么适当的结论来。于是这一回,是说支那很难懂得,支那是“谜的国度”
了。
  据我自己想:只要是地位,尤其是利害一不相同,则两国之间不消说,就是同国的人们
之间,也不容易互相了解的。
  例如罢,中国向西洋派遣过许多留学生,其中有一位先生,好像也并不怎样喜欢研究西
洋,于是提出了关于中国文学的什么论文,使那边的学者大吃一惊,得了博士的学位,回来
了。然而因为在外国研究得太长久,忘记了中国的事情,回国之后,就只好来教授西洋文学
。他一看见本国里乞丐之多,非常诧异,慨叹道:他们为什么不去研究学问,却自甘堕落的
呢?所以下等人实在是无可救药的。
  不过这是极端的例子。倘使长久的生活于一地方,接触着这地方的人民,尤其是接触,
感得了那精神,认真的想一想,那么,对于那国度,恐怕也未必不能了解罢。
  著者是二十年以上,生活于中国,到各处去旅行,接触了各阶级的人们的,所以来写这
样的漫文,我以为实在是适当的人物。事实胜于雄辩,这些漫文,不是的确放着一种异彩吗
?自己也常常去听漫谈,其实负有捧场的权利和义务的,但因为已是很久的“老朋友”了,
所以也想添几句坏话在这里。其一,是有多说中国的优点的倾向,这是和我的意见相反的,
不过著者那一面,也自有他的意见,所以没有法子想。
  还有一点,是并非坏话也说不定的,就是读起那漫文来,往往颇有令人觉得“原来如此
”的处所,而这令人觉得“原来如此”的处所,归根结蒂,也还是结论。幸而卷末没有明记
着“第几章:结论”,所以仍不失为漫谈,总算还好的。
  然而即使力说是漫谈,著者的用心,还是在将中国的一部分的真相,绍介给日本的读者
的。但是,在现在,总依然是因了各种的读者,那结果也不一样罢。这是没有法子的事。
  据我看来,日本和中国的人们之间,是一定会有互相了解的时候的。新近的报章上,虽
然又在竭力的说着“亲善”呀,“提携”呀〔4〕,到得明年,也不知道又将说些什么话,
但总而言之,现在却不是这时候。
  倒不如看看漫文,还要有意思一点罢。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