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农民帝国:蒋子龙

蒋子龙(当代)
《农民帝国》-1
上部
1 龙凤合株
郭家店--并不是一家买卖东西的店铺。而是一座有着近两千户人家的村庄,座落在华北海浸区大东洼的锅底儿。当村的人说这里有雨即涝,无雨则旱,正合适的年份少。平常能吃糠咽菜算是好饭,最出名的是村里的光棍特别多。历来这个地方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要在郭家店用砖头打死了人,可以不偿命、不定罪,那肯定是误传,要不就是吹牛。郭家店压根就没有过砖,这是个土村,满眼都是黄的和起了白碱儿的土,刮风眯眼,下雨塌屋,因为所有房子都是泥垛的或土坯垒的。没有一块砖的村子,怎么能用砖头砍死人呢?
住在郭家店村里的郭德贵,像土坷垃一样老实巴脚,就是在盖起两间崭新的土坯房时累死的。他娶的是邻村苗庄高家的姑娘,既是个要脸的又很争气,拜堂后的第二年就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村里的先生按照辈分给起了两个响亮的名字:郭敬天、郭敬时。并对郭德贵解释说,他有老天作美,时来运转该交好命了。他的父亲实际是他的大伯,因为绝户才过继了他当儿子,到他这儿却一块儿来了两个儿子,这还不预示着要兴旺发家吗?男人这一辈子的任务他一下子就完成一半了,剩下的一半就是给儿子盖两间房子,让他们能娶上媳妇。
可是,要想在郭家店行大运,并不那么容易。自古来"人"和"口"都联在一起,管人叫"人口",生孩子叫"添口",有人就有口,有口就得吃,把粮食就都叫成"口粮"。郭家进人添口一下子多了两张嘴,而且他们还是穷人家的"圣宝贝",同时又是讨债鬼,全家得围着他们转,有点好东西全都塞鼓到他们的肚子里。没有几年工夫,高兴有了后的爷爷、奶奶,却在高兴和满足中先后被熬巴死了。
敬天、敬时这两个小子倒是命硬,壮壮实实地长成了半大小子。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本该高兴的郭德贵却心慌了,他必须早做准备,好给孩子们盖房子。谁都知道,农村有三大累:脱坯、耪地、拔麦子。从挖土、合泥、脱坯到砸夯、砌墙、上脊,最重的活都是郭德贵一个人顶下来的,两个儿子还没有成人,帮不上大忙,再说他也舍不得使唤他们,万一累伤了哪儿可是一辈子的事。就在房顶铺好苇子,他用麦滑秸合了泥,然后甩开大铁锨,一锨一锨地像发炮一般往房上撩……撩着撩着忽然眼前发黑,嗓子一痒,"噗"地喷出一口鲜血。他睁大眼,想一较劲把那锨鲜红的泥巴甩上房顶,不料两臂没有使上力,嘴里发腥,鲜血一口接一口地向外喷,他想合嘴却合不上了,最后竟变成一股血柱激射出来……他整个人随之瘫倒在泥堆上,浑身抽搐,眨眼的工夫一个大活人便气绝而亡。
德贵老婆的娘家,日子也过得紧紧巴巴,帮不了她。过穷日子的女人再成了寡妇,就比死还难了,也因此便没有可顾及的了。郭寡妇埋了丈夫,再请人给新房抹好了顶子,家里的粮食也就全折腾光了。她锁好房门,将脸往下一拉,带着两个孩子就外出讨饭去了。天津、北京、口外、关外,几年工夫她可跑了不少地方,有的时候过年回到郭家店来,年成好的时候在该种地和收拾庄稼的时候也回来。她讨饭有个规矩,赔笑挨骂吃苦受罪求爷爷告奶奶下贱受欺辱只有她一个人顶着,决不让两个孩子活得不像人,她默默地接受了丈夫的全部心愿,必须维护好老郭家的根脉,将两个孩子有模有样地养大成人。她每到一个处先找好落脚的地方,让两个孩子等在那里,她讨回饭来给他们吃,讨得多了会有自己一口,讨得不多就先济着孩子们吃。但敬天、敬时很快就长成了大小伙子,他们怎么忍心看着让老娘一个人受累。这哥俩的长相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的方脸直鼻,一样的长胳膊大手,天生都是干活受大累的坯子。哥哥郭敬天性情悍暴、狡黠,长这么大就好像没有能让他憷头的事,跟老娘在外面闯荡这些年,这儿看点门道,那儿学点手艺,竟练成了一个能耐颈,修农具、做门窗、钉马掌、补锅锔碗直至制做礼佛的香火,全能拿得起来。而老二郭敬时,性情就敦厚温和的多,像个尾巴一样天天跟在老大的后边,不多说不少道,凡事都听哥哥的。
其实做香并不难,剥榆树皮轧成面儿,再参上点香料、锯末就行了。所以郭寡妇娘仨以后的出行就变了形式,哥俩轮流挑着一副担子,担子的一头放着香和敬天的木匠工具,另一头是个筐头子,坐着郭寡妇。一路有买卖就做买卖,揽到活就干活,没有买卖也没有活干的时候郭寡妇就讨饭。到以后稍微有点年成,日子一松快,郭寡妇和老二敬时就不再出去了,只有郭敬天一个人外出卖香,捎带着找点活干。四镇八乡,串街进户,好歹卖点香,就有活钱可赚,再顺手找到点活干,主家一般都会管饭,不仅能吃饱肚子也还能挣到点钱,没有钱的也会给粮食,所以他们家的小日子渐渐就算缓起来了。
日子一缓起来郭寡妇就准备办大事了,那就是给儿子们说媳妇。可她刚一兴心张罗,就赶上了一场秋涝,鞭杆子雨时急时缓地下了七天七夜,村子四外成了一片汪洋,她不知道这样的涝雨到什么时候会停,偏又赶上老大不在家,竟抓起口袋,叫着老二就冲进雨里。别的庄稼没有办法了,自己那半亩花生已经有八、九分熟了,再不抢回来就会被沤烂,岂不就全糟踏了!地里的水已经没膝深,她不能蹲不能坐,只能弯着腰伸直两条胳膊,将双手插到泥里去一颗颗地抠……娘俩冒着大雨整抠了一天,花生是收上来了,她的十个指甲却都抠掉了,手指头肿得像小萝卜,白森森翻着嫩肉。都说十指连心,其实在地里的时候她并没有觉得有多疼,当时她确是急眼了,连命都豁出去啦哪还顾得上手哇。同样也在泥里抠索,老二的手指甲就一个都没有掉……
雨停了以后,她把上锅爆干的花生仁参进炒熟的黑豆里,一并拿到集上花钱做了十几个一巴掌厚、筐头子般大小的花生豆饼,大灾之年这可是救命的宝贝。等到大水一退,南边的灾民就一拨接一拨地涌过来,她用两张花生豆饼换了一个十七岁的安徽姑娘。当时姑娘一家三口已经饿的走不动道了,别小看那两张花生豆饼,够他们还剩下的老两口子活半个月,下卫、闯关东的路上不愁了。
成亲的当晚,娘把敬天和新媳妇推进里屋,自己和老二敬时在外间屋铺上秫秸,上面放了被,娘俩就想打地铺了。敬天在里屋的炕上越想越不是滋味,倒了还是冲出来,把娘和兄弟拉进了里屋的炕上。新娘子叫孙月清,吃了两天饱饭后精神立马就缓上来了,清清秀秀地挺招人爱。郭寡妇在外人面前摆出一副心满意足的笑模样,在儿媳妇面前却总有点过意不去,让人家成天跟婆婆、小叔子挤在炕上算怎么一回事!她心里盘算着在旁边在接出一间屋子,下一步好给老二再说个媳妇,她这一辈子的大事就算圆满了,对得起没有福气看到的丈夫,和老郭家的祖宗。
两个儿子都有的是力气,脱坯、合泥,再垒出一间屋子不算很难,中间开个门,跟老房子连在一块便成了一明两暗的三间房,不等干透了郭寡妇和敬时就搬进了新屋子。就在一顺百顺的时候,郭寡妇的如意算盘被老二郭敬时的婚事给绊住拨拉不动了,她自己上心,托人说和,确也碰到过几个茬儿,却没有一个能说成了。时间一长村上就有了闲话,说郭敬天哥俩实际上是共娶一个老婆,有的说是一个月一换,有的说是按单双日一天一倒。后来孙月清生了儿子郭存先,有的说像他爹,有的说像他叔,直到两年后孙月清又生下二小子郭存志,紧接着又生了闺女郭存珠,村里人的闲话也乱套了,说郭家这哥俩真不愧是双胞胎,在这种事情上也平分秋色,大儿子存先肯定是老大郭敬天的,二小子存志更像郭敬时,可老闺女存珠像谁呢?都像又都不像,还是随她娘……
哥俩娶一个老婆在郭家店并不稀奇,还有的哥仨、哥四个只讨一个老婆哪,以郭寡妇的心性不会真地在意这些闲言碎语,哪里的寡妇不受气,一个寡妇带大两个儿子,而且日子过得还不错,那些眼红心气的人说多难听的都有。不管谁是谁的孩子反正都是亲哥俩的,没有外卖,比你们娶不上老婆将要断子绝孙强多了。真正让她提着心的是,老二郭敬时根本没有心思要说媳妇,因为他喜欢自己的嫂子,甚至比他哥哥更爱他的嫂子,每当郭敬天数落媳妇,从小就对哥哥充满敬畏和百依百顺的敬时,总是站在嫂子一边,跟哥哥争。郭寡妇担心大儿子的脾气,他可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村里的闲话他不可能没有听到过,对众人的闲话没有办法对兄弟还没有办法吗?就怕哪天他急了眼拿斧子劈了敬时啊!
这一天还没到,郭敬天自己却被刺刀挑了。那是一九四三年夏天,二十九军的大刀队在津浦线边跟日本鬼子打了个大胜仗,然后来到大东洼修正,就驻扎在大村郭家店。郭敬天看到赚钱的机会来了,就到东洼镇集上现买的黄黏米,做了一大锅切糕摆在村口的两棵大树底下卖。大刀队的一个排长吃了切糕却不给钱,郭敬天不依不饶告到了大刀队的队长那里。队长火了,这还了得,大刀队能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就仗着纪律严明,哪能容忍这种丑事,立即责问那个排长。排长却死活不认帐,队长就跟郭敬天叫板,问他敢不敢对自己的告状负责?队长要在他的切糕摊前用刺刀挑开排长的肚子,如果里面有切糕,排长就活该被挑死,队长替他补上切糕钱。如果排长的肚子里没有切糕,郭敬天就得偿命。
郭敬天不能含糊了,如果他含糊就证明刚才是告黑状赖钱,便当场点头应下这场官司。于是在众人的围观下,队长真地一刺刀捅了下去,然后翻开排长的肚子,果然在里面找到了切糕,郭敬天得到了赔偿。到晚上一个战士又敲开了他家的门,交给他一笔钱,说部队明天一早就开拔,队长说他的切糕做得好吃,让他再做一锅,天不亮送到村口的两棵大树底下。郭敬天连夜将切糕做好,不脱衣服打了个盹,看着天稍微有点开亮,没有惊动家里人,一个人悄悄用小车推着切糕出了门……大刀队确实在当天的后半夜就撤走了,可是天亮后有人发现郭敬天死在了两棵大树底下,同样也是被人用刀开膛破肚,车上的切糕却纹丝未动。他的弟弟郭敬时守在旁边,两眼发直,口吐白沫,像是被吓傻了……傻不傻的倒说不准,被吓哑巴了倒是真的,从那一刻起他就不在说话。
好强的郭寡妇,遭此变故竟一病不起,不到一个月就撒手追大儿子去了。苶呆呆的郭敬时本就从没有当过家、主过事,先埋了哥哥紧跟着又葬母,渐渐地竟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脸上不知多长时间没有过水了,头发老长,脏兮兮的披散下来遮住了大半个脸,大白天的也如活鬼一般。干活的时候也会随便抓根绳子将乱发往后面一系,日积月累那脑袋上可就有货了,夏天打麦子免不了会有麦粒掉在他乱蓬蓬的长发里,偏巧没过几天又淋了一场大雨,不久就在他的头顶上长出了麦苗……但,无论别人怎样看他,怎样说他、逗他、笑他乃至骂他,他全没有反应,不知他是耳朵真的听不到了,还是听到了不理会?说他傻不像真傻,说他疯也不像全疯,该吃饭时知道吃饭,该干活时也知道干活,只要一没有事了就来到村口,坐在两棵大树底下愣神儿。夏天经常就睡在树底下,除非他嫂子来把他拉回家……唯独对他的寡妇嫂子,还是恭恭敬敬,百依百顺。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孙月清就会让儿子喊来剃头匠,烧下一大锅热水,逼着郭敬时从头到脚都收拾一遍。
而村口被郭敬时当成家的那两棵大树,一棵是杜犁,一棵是榆树。早年间在树的后面是土地庙,前几年挨过炮弹,又赶上兵荒马乱,人心惶惶,谁还顾得上修庙,没过多久那些东倒西歪半拉疙几的庙墙就彻底塌倒了。可庙前那两棵树却越长越旺,由于中间没了阻隔,两棵树还越长挨得越近,现在已紧紧地摽在了一起。枝干纠结,树叶搭衬,你拉扯我,我扶持你,远看像一棵,近瞧是两株。它们高出村子一大块,撑起了郭家店的半个天,在方圆几十里以外,看不见村子却先看到了树。如此这般招眼的两棵大树,自然就成了郭家店的标志,成了村人安放灵魂的地方。谁家死了人,照样到树下来"报庙",人们嘴上不说,心里却把这两棵树当成了土地神。
八路军进村、闹土改、成立人民公社,凡是郭家店有大事,村民们都习惯性地集结到两棵大树底下开会。直到开始大跃进,全村的人一夜之间似乎都变成了郭敬时,疯不疯,傻不傻,对那两棵树的态度也全变了。村上的头头一叫号,呼啦便聚集起一大群人,扛着大锯、提着斧头,耀武扬威地来到村口,要伐树去炼钢。只有郭敬时还什么都没有觉察,依旧靠在大树上闭目养神,这让伐树的人无法下锯。这怎么得了,郭家店怎能容忍一个装疯卖傻的人阻挡大跃进的步伐。
积极分子们拥上来,抱头搂腰的,拉胳膊拽腿的,一二三就把郭敬时扔出老远。已经多年没说过话的郭敬时似乎是嘟囔了几句:农民管种地,炼钢炼铁是工人的事,别人的事有别人管……大家十分惊奇,都转头瞪眼地看着他,分明看到郭敬时的嘴并没有动,搭拉着眼皮歪坐在地上,再说怎么看他也不像是能说出那种话的人。
当时人们都疯魔颠倒,哪还管是谁说的或说了什么,两个拉大锯的人已经急不可待地拉开架式冲上去,对着杜梨树的这边就开锯了……只听得"嗷儿"一声,都不像人声儿了,"哐啷"一声大锯摔到了地上,一个拉锯人的左腿被锯得血肉模糊。
原来他们的大锯没有锯到树上,却锯了自己的大腿!
这怎么可能,他们俩个明明是朝着树身下的锯,旁边还那么多人清清楚楚地看着……人们再拼命睁大眼睛,却还是看到郭敬时眯缝着眼稳稳当当地在大树根底下坐着。头头气不过,在旁边气壮如牛地叫喊着,却没有一个人再上前摸那把大锯。喊来喊去喊出了不信邪的人,不用大锯改使斧子,红着眼睛上前推开郭敬时,先往手心吐了口唾沫,铆上劲将斧子抡圆了从榆树这边砍下去,又是"嗷儿"地一声,他左手的食指齐根被剁下去了……
这下可把大跃进的人激怒了,他们喊着口号,举着拳头,既然一时砍不倒树干,就号召青壮年爬上树去,有菜刀的使菜刀,有斧子的使斧子,先一根根地砍断它的树枝,照样也能炼钢,光剩下树干再慢慢收拾。全村的人几乎都来到村口看热闹,重新鼓足了勇气的人纷纷冲到树下,还没有爬树却被淋了一脸湿糊糊又臭又腥的东西,扬起头这才发现两棵树上爬满了蛇,成千上万条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蛇,在枝杈间或缠或挂,嘴里流着涎水,漓漓邋邋地喷向地面。其中有一巨蛇,攀附在两棵树的树干中间,张口吐芯,阴气森森……
人们呼啦啦倒退几十步,有人吓得当场跪倒。这时恰好有一群大鸟飞来,不顾地面上的乱乱哄哄,也不怕树上的蛇,管自落到树梢头,啾啾啸啸,鸣叫不已。此时大树底下雅雀无声,再没有人敢挑头要砍树了。
当人们定住了神儿,从远处再看那两棵树,发现郭敬时又坐回了大树下面,脑袋倚着树身好像又睡着了,那条大蛇的头就趴在他的脑袋上,人们开始怀疑那些毒蛇是郭敬时弄来护树的。从此,那两棵大树的树皮上长出一种黑漆漆、黏糊糊的东西,粘到手上洗不掉,时间一长了还会溃烂、流脓,再也没有人敢碰哪两棵树了。不知不觉的,村里也没有人再欺负郭敬时了,相反地还给他升了一辈儿,无论老幼一律喊他"二爷"。
当然,不管人们称呼什么他都一概不答腔,顶多是眼睛看着你,算是听到了你的话。不知是谁兴的头,生了病也开始去求他,他不推辞也不问病情,伸手撸一把杜梨树的叶子交给人家,一般的小病将这把树叶熬汤喝了还真就能好。还有能耐人给村口的这两棵大树也起了个很顺口的名字--龙凤合株。并很快就在远近传开了,越传越奇,逢年过节竟有人来给这两棵树上供。
2 大耙
一冬无雪,紧跟着春旱,庄稼种不上,地里干得冒烟。又正值青黄不接,人最难熬,光秃秃一望无际的老北洼里,好像只剩下一个活物:远看像一头牲口,低着头,弓着腰,身后拖着个沉重的大铁耙,在大洼里耙过来、耙过去……四周浮动着一团团白气,躁热而虚幻。
这实际上是个人,一名壮小伙子,郭敬天的儿子郭存先。短发方脸,上身穿白粗布的对襟褂子,下身是黑粗布单裤,脚蹬胶底纳帮的黑布鞋,浑身上下透出一股结实有劲的麻俐。他的大耙足有二尺宽,用锃亮的筷子般粗细的钢条弯成,自重有二十多斤,在地面上耙一遍,就如同绝户网在水塘里过了一遍一样,凡被它碰到的任何一根柴禾棍儿、庄稼刺儿、草根草叶,都一根根地被钩起来归置在大耙上。待到大耙上的柴草满了,他才会回到地边,把柴草从耙上卸下来,装到他的荆条筐里。
他的大耙要耙的并不是今年的新柴鲜草,而是去年的干柴干草,可去年村里像抽疯一样组织了大锨队,他也是其中一员,将土地深翻三尺,把阴土翻了上来,反把阳土埋到地下,结果不但不长庄稼,就连千百年来生命力最强盛的杂草,也都长得半死不活癞巴垃圾,如今已所剩无几。再加上今年大旱,寸草难生,地里白花花很干净,他像蓖头发一样拉着大耙在大洼里蓖了大半天,到天傍黑的时候才收获了多半筐柴草。而且柴少草多,干燥松软,再参上点料喂牲口最合适。可他无牲口可喂,牲口都集中到队里养着,只能用来烧火。可这种东西不经烧,顶多够做熟一顿饭的。
郭存先心里倒也并不在乎能搂多少草,他就是想让自己活动活动,卖膀子力气,出身透汗,人只要还能活动,兴许就能找到一条出路。他一个人躲到这大开洼里,就是逼着自己不想出一条道来不行……这才叫乐极生悲,天怒人怨!去年这个时候大伙还以为真地进了共产主义天堂,从后可以吃不尽,穿不尽,霍霍不尽,谁成想一转眼的工夫就从天堂又落到了旱地上,眼下最缺的竟然就是能填饱肚子的东西。村上的老人孩子,凡适合讨饭的差不多都出去了,不管怎么说走出去总还有一线生机。而剩下的人,却天天倚墙跟、蹲门口、猫炕窝,赖在一个地方就能一天天的不动弹,认为不活动就可以少消耗,肚子里没食能多扛些时候,即便饿着半挂肠子也会容易些。郭存先总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简直就是混吃等死。何况他的家里没有能出去讨饭的人,他必须得想出自己的招儿来。
忽然他眼睛一闪,在一道干沟的背阴处分明看见有一点绿色,是一株巴掌多高的碱蓬棵子,赖巴拉瘦,却顽强地在活着。他心里好像被碰了一下,便放下大耙走近那棵碱蓬。嘿,就是这么一点绿色,竟然也养活着一个生命,他看见碱蓬棵子上有条小茴香狗,慢吞吞地在碱蓬上移动着……这条绿色的小虫子是幸运的,在一片干枯里奇迹般地碰到这样一棵碱蓬。它也真有本事,本是吃茴香的虫子,没有茴香在带咸味儿的碱蓬也能活。但它终其一生都不会离开这棵碱蓬,就在这个巴掌高的棵子上从下爬到上,从上又爬到下……他心里一机灵,自己不也像这条茴香狗吗?
他飞起一脚,将那棵碱蓬连同上面的茴香狗踢出老远。这时他意外地发现干沟的阳坡上还有几个干柳条蹲,被打草拾柴的人手掰镐刨地弄成了狗头样。柳条蹲被弄成了这个样子,就很难扳得动拔得下了,一般路过的人就是看见它眼馋,也奈何不了它,所以才给郭存先留到今天。他返身从筐头子里拿出一把斧子,尺半长的手柄,月牙般的刃口,他握在手里没有比划,没有瞄准,抡开胳膊就劈,每个柳条蹲只劈四下,一个疙瘩瘤丘、光滑坚硬的狗头蹲,随即就分成了八瓣,而且每一瓣大小都差不多。然后他用手一块块地从土里拽出来,装进自己筐底,再把搂到的干草塞在上面。
看看天不早了,他卸掉大耙,挂在扁担的一头,将扁担的另一头伸进装有大半下干柴草的荆条筐,横肩挺腰,扁担轻轻松松、颤颤悠悠地呼扇起来,拨头往村里走。快到村口时路过一块去年的红薯地,看见有个女人在用叉子刨地,显然是想拣到一块半块去年收获时丢下的红薯。她弓腰撅屁股地一下下刨得很快,越刨不到就越不解气,越不解气就越刨,像疯了一样耍着叉子拼命拿土撒气。离近了看清是韩二虎的媳妇,村里人背后喜欢说她二二虎虎,少个心眼,这都晚三春了,准是连个红薯毛也刨不到。郭存先放慢脚步,却仍然担着挑子跟她打招呼:"二虎嫂子,还刨的着吗?"
二虎家里的很不情愿抬起脸,嘴角、头发梢和蓝褂子大襟上都是土,神情发拧,眼睛栗栗棘棘:"我就不信红薯地还能收拾干净,怎么不得丢下个一个俩的!"
"别白费这瞎力气了,这块地都叫人翻过三百六十遍了,别说是红薯,你看看连红薯叶子都早被拣光了。"
二虎嫂子一屁股坐在地上,使劲摔掉手里的叉子:"大兄弟,不满你说我现在倒了血霉啦,结婚这么多年,天天盼着能有个孩子可就是怀不上,偏赶上没饭吃的时候,这个倒霉孩子来投胎了,想出去要饭二虎不让,怕折腾掉了,可呆在家里又没有吃的,不吃东西孩子怎么能长啊!"
郭存先只好放下挑子,到地里拉起二虎嫂子,然后拣起叉子塞到她手里,领她走出红薯地:"回家吧,天无绝人之路,别人能过你就能过。跑到地里这么瞎折腾,刨不着红薯再把肚里的孩子折腾出毛病,那二虎哥就能饶得了你?"
他一伸腰又挑起担子,陪着一块往村里走。
西天还剩下一抹残红,郭家店若明若暗,昏昏沉沉。按理说这正是羊回家、鸡进窝和猪叫食的时刻,家家户户都在做晚饭,已经做熟了饭的人家,男人和孩子们也喜欢端着饭碗到大街上或蹲在门口吃,边吃边跟邻人扯闲篇……傍晚的农村是最热闹、最温馨的的时候。而此时的郭家店,竟看不到炊烟,大街上连猪羊鸡狗的影子都看不到,也很少碰到走动的人。整座村子孤孤清清,一片死寂。
郭存先拉大耙时出的一身大汗已经落下去了,被晚风一吹身上还有点凉嗖嗖的。但心里似乎更冷,前心贴着后心,胃里仿佛也有一只耙子在挠来扯去,不免有些气哼哼的:"这些人真是穷惯了、饿瘪了,即便没有饭可做,也要弄把柴禾放到灶坑里燎一燎,让房上的烟筒冒点烟,让家里有点热气。那才像个村子,像个过日子的样子!"
二虎嫂子没有搭腔,低着头竟自回家了。郭存先还要拐个弯才能到自己的家,在路过大队牲口棚的时候,意外地碰到两个孩子拿着秫秸杆,垫起脚尖狠命地往墙上捅。郭存先好奇,扬脸看看山墙,上面什么都没有,于是发问:"你们在捅鼓嘛?"
两个孩子突然停下手来,却也不想告诉他是在干什么。他更仔细地往墙上看,发现了一块嵌在墙角上的黑瓦碴,再问:"你们想捅下那块瓦碴?"
其中一个叫大发的小家伙开口了:"斧子哥,那可是我们看见的,你不能抢。"
"那是嘛?"
"红薯干。"
"哦!"郭存先恍然大悟,去年过共产主义的时候,谁越能糟踏东西谁就越像进入天堂的样子。孩子们从大食堂里拿出蒸熟的红薯,当飞镖一样砍着玩儿,有些像糖罐一样稀软的就往墙上砍,看谁砍得高,能粘得上。当时在墙上粘得牢固的,已经成了石头一样硬的红薯干,今年一挨饿可就成了宝贝,早就被人都抢着铲下来吃了。不想在这牲口棚的山墙上角最不起眼的地方,竟还藏着一个小红薯尾巴,被这两个幸运的小家伙找到了……人一饿了,两眼就光踅摸能进嘴的东西。
郭存先放下挑子,抽出扁担,三下两下就把那块小红薯尾巴捅下来了,大发先抢到手,不顾上面的泥巴,一把就送进嘴里。另一个孩子水昌不干了,叫喊着撕打大发:"这是我先看见的,咱俩得平分!"
红薯干太硬,也太小,大发吐出来一点用手捏着使劲咬,却怎么也分不开,水昌瞅冷子夺过来放进自己的嘴里,大发又不饶了……郭存先给他们打圆盘,先问水昌:"甜不甜?"
"甜。"
"你们俩要跟含一块糖一样,你嗍咯一会就吐出来再让他嗍咯,在谁嘴里嗍咯软了就一咬两半,谁也不许独吞,行不行?"
郭存先安抚好两个孩子,挑起担子回家了。他一进家门,母亲孙月清在屋里就听到了动静,立刻迎了出来。她虽然身材瘦小,面色发暗,却人到话到,透出一股利落劲:"哟,都这个季节了,地里不知叫人给拾掇过多少遍了,还能搂了这么多!"语气里明显地带着对大儿子的欣赏,或者说是讨好。
她扭头又吩咐紧跟着也从屋里出来的女儿:"存珠呵,快从小锅里给你哥舀碗热水来,刚烧开的,洇洇嗓子就行,马上吃饭了。"郭存珠手脚也不慢,转身进屋,很快端出一碗水递到哥的手里,然后把柴草从筐里掏出来,将筐和大耙收拾好……她只比郭存先小两岁多,身板却单薄得多,老实而勤快。看得出对大哥很顺从,或者说还有点惕惧。
他们的小院子太窄巴了,南面一拉溜垒着鸡窝、猪舍、羊圈,看得出他们对日子是有规划、有期盼的,可惜现在里面都已空空荡荡,只有一间放柴禾和杂物的小土屋里堆得满满的。北面是一名两暗的三间土坯房,中间做饭,两边住人,存志和母亲住在东屋,郭存先和他叔郭敬时住在西屋。因此西屋便是这个家的活动中心,吃饭、招待来串门的以及家里商量事情,都习惯凑在西屋里。
存珠摆上炕桌,郭敬时早就被叫回来了,已经盘腿坐在炕里等着了。他的嫂子给他立了规矩,吃饭前要让侄女用湿毛巾将他的手和脸都擦一遍。灰白的长头发拢到脑后系成一个松散的辫子,他沉脸垂眉,木僵僵的表情下似藏着巨大的秘密,周身罩着一种古怪阴森的气息。
所谓晚饭,不过是孙月清从生产队的食堂里领回来一盆菜饭,回家后又倒进自己的锅里重新加热,加点水变成大半锅黑糊糊,里面有一点高粱面,再参上碱蓬籽、干菜帮子、葫萝卜缨子。孙月清先用大海碗盛了一碗糨的,端给了郭敬时。然后又从旁边的小锅里舀了一瓢热水兑到剩下的黑糊糊里,下边给灶堂里加火,上边拿勺子搅着,还要再让它见开。这兑了水的稀糊糊显然才是他们娘仨喝的。
在这个过程中,孙月清被热气一呛就不停地咳嗽,憋得脸红脑账,翻心倒肺,旁边两个孩子看着都难受,郭存先终于忍不住发话了:"成天好吃好喝的,却只知道在大树底下傻坐着,就不能撸点龙凤合株的叶子回来熬一熬,人家都说那能治病,清热解毒最快!"
他责备的不是弟弟存志,而是他叔郭敬时。母亲拿眼扫一下儿子,半天才小声唧咕道:"哪兴这么说你叔。"存珠也在旁边插话:"后晌我是想去摘点树叶,可龙凤合株下有民兵把守,不让人靠近。"
郭存先一梗脖子:"为什么?"妹妹哪说得出为什么,他掉头就向外走,母亲一把没拉住,高声问:"你干什么去?"
存先的脚已迈出了门:"我去看看。"
"等吃了饭再去。"
"回来再吃。"
此时忽然从远处传来哭嚎声,在郭家店这样一个死气沉沉的傍晚,显得格外凄厉刺耳。孙月清喟叹:"这是谁家又死人了?"
"八成是南头存孝的妈,把自己嘴里的粮食都省给孩子吃了,自己饿的吃胶泥,肚子胀得受不了,在地上打滚儿。有人说只要拉泡屎就好,可就是拉不出来,最后都得被活活的胀死。这年头命不值钱,要死的人都排上队了,往后就等着瞧吧,听说还有好几个也快不行了……"存珠的话受到母亲的呵斥,不许乱说,念叨人家好事,哪有咒人家死的!
存珠没有回嘴,也跑出去跟在哥哥后面往村口走,母亲在后面喊:"这就吃饭了,都干吗去呀?"兄妹俩已经走出老远了,没有应声。
一队"报庙"的人哇哇地哭着从大街上走过来,根据这哭声就可以断定死者多半是位老人。按郭家店的习俗,人死了以后亲属们要大哭着立即去报告土地爷一声,也好把死者的灵魂护送到土地庙安放,实际就是向土地爷报到,所以叫"报庙"。一天的早、中、晚,要"报庙"三次,"报庙"的人越多,哭声越雄壮,说明后辈人丁兴旺、而且孝顺,死了的人才会感到欣慰。然而,现在的郭家店并没有土地庙,"报庙"的队伍是来到龙凤合株下面烧纸钱、磕头、上供……实际是给暂时寄居在土地神这儿的死者送饭。
可眼下活着的人还填不饱肚子,只好也就以水代酒、以糠秕代供品,这实在是委屈死者的灵魂了。等"报庙"的人走了,郭存先才走到大树跟前来,果然被护树的四个基干民兵拦住了。为首的是眼珠子晶亮的蓝守坤,身材墩实而强壮,很硬气地张口问道:"你要干嘛?"
郭存先心里有点泛酸,这小子是吃什么壮的浑身冒精气?老百姓说的没错,每人一两饿不着队长,每人一钱饿不瘦治安员……在村里只要大小当个头,手里掌着点权,就能有好处先吃头一口,肚子吃不着亏。尽管他肚子里有气,嘴上却仍旧好声好气:"想弄点杜梨树的叶子,我娘咳嗽得厉害,得给她熬点水喝。"
蓝守坤撇撇嘴,露出少见的一口白牙:"哦,用树叶熬水治咳嗽,还有人看到杜梨刚坐果就要摘去吃了救急,还有人想剥掉榆树皮磨成面当粮食吃,全村几千口子人都在打这两棵树的主意,一天要来多少拨儿?就是把它连根刨了也不够分的。所以大队有令,任何人都不准靠近龙凤合株!"
"我只撸一把树叶!"
"你一把他一把,撒泡尿的工夫树就秃了,没有叶子这树还能活吗?"
郭存先有点恼:"我这是给老人治病!"
蓝守坤的嗓门也提高了一格:"你没看到嘛,三天两头地死人都顾不过来。"
"你这不是欺负人嘛,就一把树叶子!"郭存先真急了,跳着脚要往上蹿,被他妹妹从后面死命地拉住了。前面的四个民兵一横手里不一定有子弹的步枪,摆开了架式。
蓝守坤上前一步,根本不拿郭存先当回事:"怎么着,你想抢啊,还是想闹事?我知道你们老郭家的人性大,可你不睁眼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这是龙凤树下,你不知道这个地方专治你们老郭家?"
后面的四个民兵帮腔起哄:"是吗?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怎没听说?你给讲讲,反正闲着也没事……"
蓝守坤成心要寒碜郭存先,翻完老帐还要算新帐,郭存先越是哪儿疼,越往他那儿踢:"我还别不告诉你郭存先,你们家的成分兴许还得改一改,以前你爹在被刺刀挑私奔之前,你们家的日子可是过得劲儿劲儿的,最次也应该划个小业主,要不就是上中农,这到现在还是悬案,你现在还敢乍刺儿……"
蓝守坤的这一招儿非常狠毒,给了郭存先致命地一击,如果村里真将他家的成分改成小业主,那可就很难抬头了。蓝守坤看到郭存先脸上挂相了,就变得不像刚才那么强硬了,口气一转劝郭存先先回家,明个白天,我让值班的民兵把掉在地上的树叶都收集起来,交给你二叔带回去还不行吗?
此时郭存先真恨不得扑上去掐死蓝守坤,或者被他们打死。但他却终究一声没吭,扭头离开了龙凤合株。哥俩回到家谁也没提树叶的事,母亲也没有问为什么没有带树叶回来,郭存先只是闷头喝了两碗稀糊糊,直到放下饭碗,突然愣不喇叽地甩出一句话:
"明天一早我就走。"
母亲一愣:"干嘛去?"
存先仍旧不撩眼皮:"砍棺材。这年月饿死了这么多人,兴许好找活干,好歹能挣俩活钱儿,顶不济还可以省出我那份口粮,就把今年的青黄不接扛过去了。"
存珠不放心地泼过来一瓢冷水:"哥,这个想法可有点玄,你看咱村死的这几人,哪还有郑重其事打棺材的?都是用炕席一卷,要不拿被单子裹吧裹吧就埋了。"
存志接过话头:"再说你也只能算半个木匠,以前只跟别人打过下手,一个人出去能顶得起来吗?要不我跟你一块走吧。"
郭存先断然拒绝:"不行,你再走了咱娘交给谁?这个家怎么办?"
存珠刚想说这个家里还有谁需要照顾呀?走一个人省下一个人的口粮给留下的人吃,才是最好的照顾。可她拿眼角夹了夹二叔郭敬时,又把话咽回去了。
郭敬时稳稳地坐在炕头,不看屋里的人,也装听不见他们的话。
现在这个家里是郭存先说了算,连孙月清也只能叹一声气:"存先呐,你老大不小了,我还寻思趁着年景不济,有逃荒要饭的闺女路过咱这儿,挑合适的就给你把亲定了。你若是一走,这可怎么办呢?"
"我的事您甭操心。"郭存先起身下炕,到小南屋找出当年爹留下的木匠兜子,从里边拿出斧子、刨子、锛子、凿子、锯子等木工工具,又将磨刀石搬到院子里,存珠给他端出半盆凉水,他拉个小板凳坐好,借着从屋门口透出的亮光,开始一件件地将这些工具磨快……
磨着磨着想起刚才弟弟那两句不太瞧得起他的话,便提着刚磨好的斧子站起来。院角落里堆着几跟长短不一的树桩,他挑出一跟两掐多粗枣树干,对妹妹说:"枣木最硬,这棵老枣树至少五十年以上,你给我数着,我用二十斧子把它砍成正方的,一面五斧子,不用刨子,但四面要跟刨过的一样光溜。"
"真的?"存珠这个半大闺女就喜欢瞧新鲜看故事,到处凑热闹,还大声招呼存志,"二哥,大哥要表演飞斧砍四方!"
存志从屋里蹿了出来,见哥哥正用左手扶着枣木,用眼前后左右地调兑着,像是在计算下斧子的角度和力道。
郭存先突然响亮地往右手心里吐了口唾沫,使劲握住了斧子把儿,没等弟弟妹妹们看清楚斧子已经连三并四地砍下去了,有轻有重,有急有缓,上来先一边三斧子,就将一个正方的轮廓砍出来了,后面的几斧子是修整和削光。等到存珠数到二十下的时候,圆鼓瘤丘的枣树干,变成了规规矩矩的正方形木材……
就在兄弟三人在院子里闹腾的时候,母亲抱柴禾点火,得给儿子做点干粮带着,好在路上打尖……
第二天不等天亮,趁村人还没起来,郭存先也不让母亲和弟弟送出门,一个人悄无声息地出发了。肩上背着一个帆布做的大木匠兜子,里面除了斧、凿、锛、刨等,还放了六个棒子面和高粱面两参合的饼子,一只搪瓷大茶缸子,手里提着一挂大锯--这就等于是幌子,走到哪里人家一看这架式就知道是做木工活儿的。他选择的方向是向南,这里的人逃荒、讨饭才向北,乃至出关闯东北;而做买卖赚钱得要向南走,乃至下南洋。
3 "代食品"
在1958年大跃进的高潮中,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承担了"粮食多了 怎么办"的研究课题。不想这个课题还没有做完,于1959年底,奉中央指示中科院又将科学家的研究课题改为"粮食严重短缺怎么办?"按轻重缓急科学家先着重抓了粮食代用品的研究,由于科学院各有关研究所,在生物分类和生物化学方面稍有基础,研究工作进展很快,到目前已有几种代食品试验成功。这些代食品既有营养,又无毒性,原料丰富,做法简单,可根据情况大规模推广。如橡子仁,泡泡磨磨就能吃,应抢时间尽快推广下去。还有玉米根、小麦根等,洗净磨碎,也可食用。此外还有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研究出来的代食品,如人造肉精、叶蛋白、小球藻、扁藻、蒿秆粬、橼子、鸭跖草……等等。科学家们还成功地从20种野生和家生的叶子中提取了叶蛋白,每百斤鲜叶子可提取2-10斤干蛋白。甚至还可以用秸秆制作代食品。全国估计一年有秸秆6000亿斤,如果以10%做能吃的东西,就可代替120亿斤粮食……
--1960年11月9日中国科学院党组给中共中央的
报告《关于大办粮食代用品的建议》
他已经向南走了四天多,或远或近地老是瞄着铁道,就不会转向。但串了十几个村子,却还没有找到活儿干,心里上火,嘴唇上烧出两个水泡,更要命的是兜里的干粮已经吃得差不多了。每天还不敢多吃,实在饿得腿软了才敢掰块饼子塞到嘴里,总是指望能找到活儿干时,主家自会管顿饱饭。转一天下来,傍晚在井台或找户人家讨一大茶缸子凉水,再躲到村外找个松散的柴禾垛,运气好还能碰上间场屋,坐下来就着凉水香香甜甜地吞下一个老娘贴的大饼子……老娘和饼子,眼下是郭存先在这个世界上最想往和最亲近的了。老话说得不错: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但再难,他也不能回头。天无绝人之路,郭存先还不相信自己陷入了绝路……
仗着年轻,脑子里还打着架,倒并不影响两只眼皮也打架,一睡着了就什么愁事都没啦。第二天睁开眼,又是响晴的毒日头,地里被烤得冒白烟,一眼望不到头的光板儿,真有点像古时候说的"赤地千里"。郭存先估算着,自己这些天撑死不过走出二百来里地,离着"千里"还差老鼻子啦,什么时候能走出这大光版儿呢?这让他想起大跃进时人人都会说的顺口溜:"为什么大地亮堂堂?因为天上有太阳!"这太损了,亮堂堂的大地什么都不长,人还怎么活?他忽然打定主意,不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瞎转悠了,白耽误工夫。不如甩开两腿朝南撩,看到绿色才会有活路。这"亮堂堂"的大地上家家都饿得够戗,人人溜墙根,谁还有活儿叫你干?就像临出来时小妹讲的,即便死了人也做不起棺材。
他不想正面迎着太阳走,便拣一条小路向西南斜插下去。没有村子就一直往前走,路过村子就拐进去,人家一看他这身行头就知道是干木匠活的,有活干的人家自和招呼他,没有活干也可歇下脚,讨碗水喝,然后再继续往前赶。他就这样紧赶慢赶的赶到下半晌,忽然发觉地里稀稀拉拉的开始见庄稼,尽管长得癞巴瘠瘠,总还是绿的,他深深地吸了一大口绿色的气味。越往前走,绿色便越稠密,更难得的是看到一条河沟,里面还有水。他的身上粘满泥土,了了四周没人,便麻俐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泡进水里。随后连脑袋带身子的先洗了个痛快,再把衣服揉搓揉搓,拧干后重新穿到身上,一阵凉浸浸的湿润,立即清爽了全身,好不舒服。起身再上路,脚步都轻快多了,连吹到脸上的风也不再那么干燥烫人。
走着走着,在他的西边出现了一道山,由低渐高,时缓时陡,或灰秃秃,或黑森森,给天地间增加了一种神秘感。他的眼前不再一览无余,便有些兴奋,或者是紧张。前面的确是有动静,传来一种怪异瘮人的"呃儿呃儿"声。他腿上加了劲,快步转过一个土坡,只觉头皮一炸,在坡下的一块荒地上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生死之战。有两只脏兮兮的大狗,在攻击一头半大的黑驴……
这年头就是邪行,狗居然敢吃驴!驴还真地已经处于劣势,不知它的主人哪儿去了?这两只野狗异常凶恶,一只长着黑白杂毛,另一只灰不溜丘,这年月人都皮干骨瘦,看上去有点肉的全是浮肿,倒是这些疯狗,吃死人太多都疯长得跟小牛犊子似的,嘴边还沾着血迹,这更刺激了它们的残暴,从嘴里发出"嘎古、嘎古"的切齿声,一个劲往黑驴的脖子下面扑。奇怪的是那倔驴并不逃跑,在原地不停地转磨磨,不停地将两条后腿向外狠踢,以抵御狗的进攻,它顾前顾不了后,鼻子里喷着粗气,嘴里吐着黏沫,却没有工夫杨脖发出那著名的长嘶,只能愤怒地发出低沉的喷喷声……
突然从驴脖子底下传出一声孩子的惨叫,郭存先陡然一惊,急忙冲下土坡。他这才看清驴脖子底下还有个男孩子,紧抱着一条黑驴的前腿,黑驴在围着孩子转,两只狗围着驴转,灰狗瞅冷子进攻驴的前面,叼住了孩子的屁股,正塌下腰向外拉。另一只杂毛狗则绕到前边来扑咬着驴的脸,让它顾不了脖子下面的小主人……郭存先明白了,两只狗真正想咬的是这个放驴的孩子。他扔掉手里的大锯,一边跑着就从兜子里拿出斧子,快到跟前了就将斧子抡开,朝着灰狗的后腰硬劈下去!灰狗"嗷"一声松开孩子,拖着一条腿躲开了郭存先,但它并不逃跑,躲到郭存先斧子够不到的地方又停下来,转过头恶狠狠地瞪着他,随时准备再扑过来。郭存先心里恨恨的有点遗憾,刚才只是用斧子尖蹭上了一点,若是这一斧子真砍上,当场就要它的命啦。却也解了那孩子和黑驴的围,连杂毛狗也转过头向他扑来。
呀,你个王八蛋,真是作死啊!他并不躲闪,抡着斧子迎着狗就是一通乱砍……结果是他砍不上狗,狗也咬不上他。灰狗在旁边冲着他狂吠,像是给同伴加油助威,它这一叫唤,反倒让郭存先精神不再紧张。狗一叫就说明它怕了,而他的劲才刚上来,依旧不出声地抡着斧子跟杂毛周旋,身子却慢慢地向乱叫的瘸狗靠近。他可不想大声吆喝着把狗赶跑,而是要把它们打死,至少要打死一只。憋闷了这么多天,活该这两个畜牲倒霉,今天晚上要饱饱地吃顿烤狗肉,说不定连今后两天的干粮也有了。
忽然从远处传来女人撕心扯肺的呼喊声:"福根!根子!老根子……"
听到又来人了,连杂毛也不再进攻,却也不甘心就此放弃,对着郭存先张嘴呲牙,一副随时都会再扑上来的凶相:"呃儿呃儿汪汪、呃儿呃儿汪汪!"郭存先眼睛盯着杂毛,脚步已经轻轻地贴近了灰狗,他认为灰狗已受伤,自己能更容易得手。狗们可以疯,他也快疯了,决不能让这快到嘴的狗肉再跑了!
女人的呼唤声越来越近,男孩在驴脖子底下也开始搭腔,"娘呀娘呀"的回应着,这时候也敢哭,也有工夫哭了……不大会儿的工夫,一个女人从大道上离流歪斜地扑奔过来,手里还拿着一根棍子。很快,后边又跟来一个男人,走路一歪一扭的不利索,手里同样也都拿着一件家伙。两只狗看见这个阵势,只好掉头开溜,被郭存先的斧子砍伤的斧子灰狗最坏,拐着一条腿跑到郭存先的工具兜子跟前,先用鼻子嗅了嗅,很快又将嘴巴伸进去,叼出了裹着两个饼子的布包,扭头狂奔。杂毛跑过去争抢,两个家伙边抢边跑,郭存先这下可真疯了,喊叫着追上去:"浑蛋!王八蛋……"
刚才打狗的时候他嘴里不出声,狗叼走了他命根子般的干粮,却气急败坏地大呼小叫起来……这时候两只狗各咬着一个饼子,飞快地越过大道向东跑去,他眼看越追离狗越远,便愤怒地将手中的斧子朝狗甩过去。刚才抡着斧子跟狗打了半天都未能砍死一只,这撒了手的斧子又岂能伤得到它们?
眼看着两只狗跑远了,一肚子丧气,真是窝囊透了,狗没打着,反倒把自己的干粮赔上了,今后吃什么呢?莫非真就得讨饭了?他低着头拣回斧子,拾起大锯,来到木工兜子跟前一屁股就坐下了。
后赶来的男人一条腿瘸,拐到郭存先跟前搭讪:"兄弟,今天多亏你了。刚才狗把什么东西给叼走了?"
郭存先没有抬眼皮:"干粮。"
"不碍事,叫刘嫂给你做新的,做多少都没问题。"
郭存先扬起脸,眼前的男人看上去五十上下,阔嘴方腮,眼神精壮。他既然管男孩的母亲叫刘嫂,可见他们并不是两口子。被称做刘嫂的女人领着儿子牵着驴也跟过来了,可不是嘛,她顶多也就三十岁出头,小窄巴脸,像个扫帚疙瘩,焦黄蜡瘦,极感动地对郭存先千恩万谢:"大兄弟,你救了我家福根,我要怎么谢你呀?"刘嫂一边说着一边让孩子给郭存先磕头,快点叫伯伯。
男孩子看上去也就七、八岁,很有股倔巴劲,却按他娘的教导一边喊着好听的一边凑过来……郭存先慌忙起身拉住孩子:"别,用不着,快看孩子的屁股咬伤了没有?"
刘嫂说裤子撕破了,幸好还没伤着肉。
"你们家这头驴很仁义,要不是它的后蹄子厉害,而且转着圈儿的踢,把孩子护在脖子底下,说不定等不到我赶上孩子就被咬坏了。"
瘸腿老哥从刘嫂手里接过驴缰绳,右手扒拉着驴背:"其实这头驴已经不再是他家的了,入了社就归队上所有了。可它从小是跟着福根一块长起来的,通人性,只要福根在前边招呼一声,它就跟着走。所以他说要放放驴,队里也就没人拦着。"
刘嫂还在后怕:"是呀,有人告诉我在村北看见了疯狗,我就知道坏了,喊上老强大哥赶紧朝这儿跑,多亏大兄弟早到一步,福根才没有出大事。"
郭存先问:"你们这一带疯狗很多吗?"
老强接过话头:"没有,人都吃不饱肚子,大部分狗都被打死吃了,有个别没有被打死的就被打疯了,跑出去成了野狗,见人就咬。还有一个原因,现在死人多,打棺材深埋的少,有的就用草席一卷,随便挖个坑就算,常常会被这些野狗扒出来啃了。狗吃死人太多就吃红眼了,没有它们不敢咬的,比狼还厉害。"
刘嫂一直在打量郭存先:"大兄弟贵姓呀?"
"免贵姓郭,郭存先。"
"走吧,郭兄弟,到家里说话。"
"不啦,你们这儿是什么村?"
"辛庄。"
"离着南边的村有多远?"
"八里地。"
"我是砍棺材的,捎带着做木匠活,你们村里要是有活干我就留下来,没有活呢我还得赶到下一个村去。"
一听是"砍棺材"的两个人一愣。老强是爷们儿,点点头嘟囔着:"好手艺,这年月死人不是论个儿,而是像砍秫秸一样一片片地往下倒,就数做棺材的最忙了。"
刘嫂态度温厚,犹犹豫豫地接过话茬:"可做得起棺材的人家也不多呀!要说木匠活可就多了,我家里就有一点,大兄弟还是留下来看看能做不能做?"
老强也随声符合:"对,我在庄上一吆喝,没准就够你干两天的。队里的家什坏了不少,按理都该修了。再说你的干粮不是让狗给叼走了吗,今天无论如何都要住下来,让刘嫂给你弄点吃的。"
郭存先一听说有活干就来劲了,嘴里答应着弯腰拾起自己的帆布兜子,福根蹿过来抢先拿起了那把铮光瓦亮的斧子,神气地地扛在肩膀头子上,跟他娘牵着驴走在前边。郭存先嘱咐他,小心呀,别掉下来砸了脚。他跟老强就伴走在后边,先找话说:"老强大哥贵姓?"
"姓孙,以前出河工叫碌碡砸坏了腿,只能在庄上喂牲口,你要乐意今儿个晚上就住在我的饲养室里吧,有一铺大炕。"
"那就给你添麻烦了。"
"兄弟,现在的人除去挨饿,没有别的麻烦。"
在回庄的道上,郭存先有一搭没一搭地跟孙老强搭讪着,却从中知道了辛庄的一些情况。这个庄子不算大,只有一百多户,以前有三个食堂,但这边的人心眼多,胆子也大,去年一入冬就把食堂全解散了,只留下一个"样板食堂"糊弄上边。有领导下来检查,就让每户出一个人,按标准自己带粮带菜,到食堂里来热热闹闹地做锅饭吃。平常日子全庄人就在自己家里各吃各的。要不然到今天庄里能有一半人活下来就不错了。
郭存先一边听着故事、长着见识,眼睛也不停地向四外打量,老觉得什么地方有点不对劲……一到庄口才突然明白,是什么玩艺儿刺了他的眼。辛庄的洼里还有些庄稼,稀稀拉拉总还是绿的,惟庄里庄外的树木,干巴拉饥全是光杆,没有树叶,也没有树皮。他猜到了是怎么一回事,但还是禁不住好奇心问了一句:"你们庄的树怎么都秃成这样?"
"树皮树叶都叫人扒下来吃了。"
郭存先心头一凛,想起自己的村子动用民兵护住龙凤合株,倒是对的。他真不该为此记恨蓝守坤。又随口问道:"被扒成这样,树还能活吗?"
"这时候人的死活都顾不过来,谁还有心思管树哇。"
庄北口有棵两抱也抱不过来的大树,由于没皮没叶,看不出是什么树。奇怪的是大树干上涂了一层黄泥。郭存先纳闷,"这是做嘛?"
"冒充树皮,糊弄上边领导的。"
"领导眼瞎呀?连树皮和黄泥都分不清。"
"眼不瞎心可以瞎呀,有人看出来也不愿意说破,说破了又有嘛意思?有人愿意糊弄上边,上边也愿意被糊弄,这不是两头都方便吗。"老强一拍脑门,显出一脸厚道,"你别说还真有心不瞎的,前些时候来过一个专员,听说还是老八路,有人就当街给他下跪要口饭吃,他在庄里呆了半天楞是一声没吭,没成想一出庄看到了这棵树,拍着黄泥树皮突然嚎啕大哭,然后就左右开弓地抽自己嘴巴,骂自己有罪,对不起乡亲,抽完骂完拨头就走了。"
他们跟在黑驴屁股后面,边走边说,很快就来到刘嫂的家。郭存先拿眼向四下一瞄,不免惊愕,心里有些犯嘀咕,这个家没有院子,两间北房一间南房,却全没有门,在北屋的上门框上揳个钉子,吊着一挂草帘子就当是门了。对面的那间南屋干脆连草帘子都没挂,屋子昼夜对外开放,没有屋里屋外之分,任何过路的人或别有用心的人,想进一抬腿就进来了,即便是鸡呀猪的畜牲们,也可以自由出入。这还叫家吗?这儿就是这种风俗,还是刘嫂真穷到了这个份上?郭存先想,若是自己还有干粮,就决不能在这样的人家吃饭。咽得下去吗?
既然这里没遮没拦,孙老强索性也就不避回郭存先,从怀里掏出个小布袋塞到刘嫂手里,刘嫂并不推让。郭存先猜测那是一把粮食,心里捉摸着这两个人的关系……老强从福根手里接过驴缰绳拨头要走,顺便嘱咐孩子,吃了饭把你郭伯伯领到牲口棚去。这话让郭存先听着像骂人。刘嫂在后面说:"老强大哥,要不你就陪着郭兄弟吃了饭再走吧。"孙老强连脑袋也没回,只摆了摆手:"别,你还用得着跟我客气吗!"
刘嫂抱柴禾准备做饭,让郭存先自己找地方坐。福根显然对这位郭伯伯很有好感,问他会不会做一把木头刀?郭存先笑了,刘嫂还没有给自己派活,这个小毛孩子倒先给他分派了任务。他忽然被自己的笑触动,他有好长时间没有笑了,出来这么多天,天天作难遭罪,今天能笑一笑,暂时忘掉犯愁,也不错。于是心情好了起来,对眼前的男孩也生出了几分喜欢,说只要你有木头,想做什么样的刀都行。趁刘嫂做饭的空儿,福根就领着他到处找木头,先进北屋,里外两间通着,外面的一间砌着锅灶,墙角放着一口水缸,旁边的矮腿桌子上放着一堆过日子的用具。里屋是睡觉的,一铺火炕占了半间屋子,炕下面有条长板凳,靠墙边立着个旧柜子。南屋里也有一铺炕,看来以前这间屋里也住人,现在却只放着一堆干柴禾棒子。郭存先对男孩儿说,用干树枝只能刻个小刀,做大刀不行。于是福根又领他到庄子上去踅摸。郭存先正好也想在庄子里转转,看看这儿的幻境,自己是不是真能在这儿开张?
嚯,别看庄子不大,竟还有几栋老砖房。可见真有日子过得不错的人家,这里曾经是个比较富裕的庄子。几乎家家都有门,这说明没有门不是这里的风俗,是刘嫂一家太特殊了,或许就是庄上最穷的一户。郭存先突然低下头问福根,你爸干什么去了?孩子脱口而出:死了。这就难怪了,他没有再多问别的。庄子里的树也比较多,有些槐树、柳树竟没有被扒皮捋叶,原因明摆着,这两种树的皮和叶子不能吃,不到万不得已没人会吃这个。庄上还这么多树,就说明当初大炼钢铁的时候这里的干部没有真炼,到底还是这边的人聪明。有一条小河紧抱着庄子的西半部,连根本不懂什么是风水的郭存先,都觉得辛庄的风水不错。他在河堤下面拣起一截枣木棒子,在手里掂了掂,对福根说行啦,做把刀不成问题。福根也高兴了,拉着郭存先往回走。
回到刘嫂的家饭已经做好,刘嫂让郭存先和孩子上炕,她将外屋的矮脚桌搬到炕上,先给郭存先盛了一大海碗两合面的尜尜,热气腾腾,屋子里立刻弥漫着居家过日子的熟悉气息。尜尜是用红薯面参了玉米面攥成的,把花椒焙糊轧成面儿参到里边,再加上干菜和盐,葱花炝锅,煮熟后用玉米面笼芡。有干的有稀的,热热乎乎,郭存先吃得很舒服。吃完一碗他想撂筷子,却被刘嫂抢过碗去实实在在地又给他盛了一大碗。按他的肚量再吃两碗也没问题,可这一对孤儿寡母的口粮怎么敢多吃!第二碗吃完便将碗和筷子扣到自己身后,说什么也不撒手了。他注意到,刘嫂的碗里最多就盛了三个尜儿尜儿,可吃到最后碗里还有两个……
他就想快点说正事,说完了赶紧回牲口棚。有活干明天再来,没活干就不再登这个家门了……咳,这个家还没有门。一个寡妇家连门都没有,她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他开口了,刘嫂,你说有活要叫我干?
刘嫂苦笑,带着浓重的忧愁。这样一个和善的女人,从打见到她的那一刻起,一说话就想笑,而一笑就是苦笑。郭兄弟你也都看见了,像我这样的家,要说该干的活儿那可多了……话又说回来,我的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不管有多少活干不干关系都不大了。
呀?这可让郭存先为难了,他总不能自己找活干吧?看样子她并不是真想叫他来干活的,不过是想管顿饭答谢他救了自己的孩子。他下炕穿鞋,嘴里说着答谢的客气话,叫福根领自己去牲口棚。福根不干,你嘛时候给我做刀呀?
到牲口棚里去做。
不行,就在我们家做。
刘嫂只顾收拾桌子,并不管孩子。郭存先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想找个话茬把做刀的事岔开,好让自己有个台阶离开。便很随意地转头跟刘嫂说话:听福根说他爸殁了,这是哪一年的事?
半年多了。
年纪不大,走这么早是什么病呵?
吃砒霜毒死的。
哟!郭存先一下子楞在了地上。他后悔问人家这个,可既然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接下去,有多大的难事,至于走这一步!
他不是自己寻死。刘嫂挨着炕沿坐下,福根的爷爷是庄上的保管员,从公社领了一大包砒霜,准备下耧的时候毒田耗子。放在队里人出人进的,怕被人拿走出事,就带回家来藏到了南屋的柜顶上。那时候南屋的炕角有个大柜子,后来打棺材用了。偏赶上庄里有人找,忘了嘱咐福根的奶奶了。奶奶不知翻嘛摸到柜顶上,就翻出了那包白粉,这种年月不知有多长时间没见着白面了,一下子见到一包白粉,不会再往别出想,就把它当成白面了,说不定还以为是爷爷藏起来准备过年的。人都饿傻了,熬打坏了,哪还管年不年的,奶奶就参上点高粱面蒸了几个白菜团子。所幸的是我和福根不在家,娘家妈病重,我带着福根去娘家了,要不一家五口就得灭门。庄上派人把我叫回来,可家里哪有打棺材的木料?只得把门都摘了,南屋的柜子也拆了,凑合着做了一个棺材,让爷爷、奶奶占了,福根他爸就用两挂草帘子裹巴裹巴下了葬。
郭存先抽口冷气。这是刌劲,还是命里该着?刘嫂在灯影下显得凄苦不堪,笼罩在一种散不开的悲惨气息里。屋子里很安静,却又透着绝望。
年轻的郭存先,还完好地保留着天生的热心热肠,在这样一个几乎陷于绝境的寡妇面前,男人的自尊使他无论如何都不会甩甩手就走出这间屋子。但光说空话解决不了刘嫂的难题,他开始替她想办法:好在你有儿子,以后的道还很宽,守着儿子也行,有合适的人带着儿子再走一步也行。咱先说眼下,既然叫我赶上了,就得想办法给你做两扇门。没有门的房子这不叫屋,由何况只有你们娘俩,夜里闯进坏人来怎么办?
但凡知道我们家情况的人,再坏也不会还来欺负我们娘俩,再说我已经落到这步田地,还怕谁呢?倒是狗呀猫的,冷不及窜进来吓一跳。自打出事后我就被没有睡过踏实觉,一到晚上就像睡在大当街上一样……我也不是没想过做门,可我没有木头哇。
你们家出了这么大的事,庄上就不帮忙吗?
现在死人不是嘛大事,庄上管不过来。再说是我们私自吃了庄里的砒霜,庄里不怪罪、不罚款就不错了。
嘿,还有这么说话的?郭存先直拨拉脑袋,女人摊上事就是不行啊。他咂着牙花子,眼睛在屋子里上下踅摸,慢慢地有了主意。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无论遇到什么难题办法总是有的,关键是女人到紧要时候没主意。他说刘嫂你放心,我不给你做好门不离开,办法有两个,刚才我跟福根在庄上转悠,看见有些树已经死了,明天你带着福根去找庄里的头头,就说做门,庄上没有门的人家不多,没有人会跟你争。不管是借也好,救济也好,一掐粗的树要两根,一抱粗的一根就够。你若不愿舍这个脸,等会我跟孙老强说,让他替你去想办法。实在不行,我还有个招儿,把你屋里的炕沿拆了,这不还有个柜子和炕桌吗,都拆了改成门,门比这些东西重要,将来日子一缓过劲了,我再来给你做新柜子。你说行不行?
郭存先的话里眼睛里都透出男人的慷慨,那娘俩听傻了,定定地望着他,眼睛潮糊糊的发黏。
郭家店有救了。宽河里不知从哪儿涌来一股水,浮淹浮淹的有了大半槽,于是上头发下话来,给周围干旱最严重的村子调水浇地。分给郭家店的指标是,每个生产队可以浇四十亩,三天以后种红薯。这玩艺儿产量高,每亩若能收个千八百斤,就能救命了。
村里的头头极为兴奋,可着嗓子用大喇叭喊了一遍又一遍。村民们却没有多大劲头,瞎咧咧呗,拿什么种红薯?真有红薯还等到今冬明春干什么,现在拿出来才真是救命哪。大喇叭十万火急地吆喝各生产队长立马到村里开紧急会议,掀起一场种红薯的大会战。确实是够紧急的,大喇叭还开着,村干部们陆陆续续地就吵吵上了。
"不就是浇地种几十亩红薯吗?庄稼人谁拿这个当事,还用得着搞大会战!"
"不一定。"大队长韩敬亭说:"眼下人们都饿疯了,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往肚子里划拉,不少人拉稀,提不起裤子;也有的干结,肚子梆硬却拉不出屎来;更多的人是浮肿,浑身没劲。不见真格的,光嘴上说种红薯,恐怕动弹不起来。"
大喇叭里突然清晰地传出村支书陈宝槐的狠话:"都给我摸摸脑袋硬不硬?只要脑袋还是硬的,就得干!凡男的从十六到三十岁的都编成民兵,三十岁以上的先分四班浇地……"
书记一发狠没人还敢懈怠了,连疯魔颠倒的郭敬时,也不能再坐在龙凤合株底下打盹,被编进下半夜的班,夜里十二点整,他扛着铁锨下地了,要看着那牛尿尿似的水流别跑出垄沟。怪事也就在这下半夜发生了。
到天亮接班的人去了,却不见郭敬时的踪影,以为这个疯子一定是提前回家睡觉去了。等到太阳老高,郭敬时的嫂子孙月清还不见他回来,就到地里去找,地里没有又跑到村口的龙凤合株下面去看,两头都不见人她就有点慌了,平常郭敬时并不是喜欢到处乱跑的人。她还肿着两条腿,回家叫上闺女存珠,又让存珠去告诉正在进行民兵训练的存志,三个人分头寻找。郭家店的各门各户,墙角旮旯,场场院院……他们见人就问,凡是能想到的地方都去看了,既没找到郭敬时,也没打听到一点有关他的消息,孙月清真是急坏了。她的这个老小叔子不同别人,逢人不说话,像疯像傻,出了事可怎么办?不能怪孙月清多想,昨天从宽河一调水,有机灵人就认为有水就有鱼,跳到壕沟里去摸,如果真能摸上条鱼,那不就撞上大运了!谁成想一跳下去还没等碰到鱼,倒抓上了一个死尸……
就在孙月清急得没抓没挠,眼看快到晌午头了,一辆县公安局的警车,由治保员蓝守坤领着,显鼻子显眼、吓人呼啦地来到她家门口。警察上来就问:"郭敬时是你什么人?"
孙月清被吓蒙了,心里噗冬噗冬乱跳,脑子里就光想着坏事了,怕嘛真就来嘛。存珠赶紧迎到前边来替娘回答:"是我二叔。"
"五十多岁,头发跟胡子一般长?"
"对,就是他,怎么啦?"
"我正要问你们哪?他跑到北京去做嘛?"
"去北京?"娘俩都打个愣,"不会的,那不是他,他是今儿个凌晨十二点接班,在西洼里浇地呐。"
警察终于忍不住笑了:"浇到北京去了。上午我们刚上班,就接到北京公安局的电话,有个奇怪的老农民,扛着把大铁锨,一清早就楞儿巴几地在北京大街上溜达,引得一群一伙的人跟在后边看热闹。警察把他带到派出所一问,才知道是你们郭家店的人,叫郭敬时……"
存珠惊喜:"我二叔说话了?"
"他不说话人家怎么给我们打电话。怎么,他是哑巴?"
孙月清急忙解释:"不,他年轻的时候说话,到老了就不爱说话了。"
警察又是摇脑袋又是嘬牙花子:"这事真是够邪行,琢磨不透……你们家出个人,跟我去领人。"
存珠要去,当娘的不让,孙月清跟蓝守坤商量希望让存志去。这时候大喇叭又一惊一诈地响了,震的人耳朵嗡嗡山响,是吆喝蓝守坤赶紧到大队部。他对孙月清说,郭敬时的事你们就别管了,由我想办法。一边说着就跳上警车,一溜烟地跑了。
原来种红薯的大会战这就算开始了。村里要派人到公社拉红薯苗,套了两辆牛车,跟车的是七个农民,外加四个民兵。村民们看着新鲜,这原本是两个人就能干的活儿,轻轻松松派四个也足够了,去那么多人打狼啊?有脑瓜好使的却看出了名堂,郭家店共有七个生产队,一个队出一个人,大家都心明眼亮,谁也别想多拿,谁也不必担心会吃亏。为了防备这七个农民合伙在路上偷吃红薯苗,由村里再派出四个民兵,一路上监督那七个农民,可谓双保险。肚子吃不饱的好处就是头脑清醒,想事拐弯多,把简单的事弄复杂。
然而,说下大天来也让人难以相信,就是这么小心地疑神疑鬼地防备着,红薯苗拉回来还是发现不对头。如果少了一整捆,有可能是在半道上甩颠掉了,或者在公社发苗的时候少给了一捆,偏偏是有好几捆只剩下大半捆了。这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被人偷吃了。可十一个人,大眼瞪小眼地你盯着我,我瞄着你,都说自己没吃,也没看见别人吃……那就是鬼吃了?谁会相信这套鬼话!村支书陈宝槐气得一拳头差点砸塌了桌子。不光村里的头头火了,村民们也不饶,都认准了就是这十一个人偷吃了红薯苗,然后又订立攻守同盟,来个死不认帐。这一车红薯苗是什么?是全村人的命根子。会战刚开始就出这种事,不煞住这股歪风,等不到红薯苗种到地里,就会被大家抢着吃光了。
蓝守坤奉命带一队基干民兵,将那十一个人押到龙凤合株旁边的大场上,罚跪示众。七个农民面向北跪下,另外四个年轻的民兵则向南跪倒,这叫"背对背"。每个人之间又相隔四步,使他们无法相互通气。村里人像看耍猴儿的一样围住了他们,说什么的都有。有可怜他们的,这红薯秧子过去连猪都不吃,若不是饿的蓝了眼,怎么会偷吃那玩艺儿,还惹得丢这么大的人!也有吐唾沫骂街的,眼睁就那么一点红薯秧,你多吃一口别人就得少吃一口,这种时候你饿谁不饿?罚跪示众这一招又阴又损,让那十一个人接受全村人公开的羞辱和审判,以便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让那些心里还打着红薯苗主意的人不敢再下手。至于他们承认不承认分吃了红薯苗,以及偷吃了多少,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罚跪的民兵里头就有郭存志,本来从不爱看热闹的孙月清,听到这个信儿就跟头轱辘地跑来了,她担心这个儿子自小性格弱,经不住这么被寒碜。闺女存珠在后边也一溜小跑,还边跑边骂:"这帮私孩子……"不知她嘴里的"这帮"是指偷吃红薯苗的人,还是指整治这八个偷吃者的人?娘俩来到大场上,扒开人群看见了脑袋快扎进裤裆的存志,孙月清下意识地想扑过去,或是陪儿子一块跪下,被在大场上站岗的基干民兵欧广明挡住了:"大婶,你这是做嘛。"
孙月清不理睬眼前的大脑袋看守,只管冲着自己的儿子喊叫:"儿呀,你不是去接你二叔了吗,为嘛要趟这股混水呀?"
存志耷拉着脑袋不吭声。
孙月清急赤白脸:"说呀,为嘛不去接你二叔,却跟着去拉红薯秧?"
存志赌气说:"是我自个要求去的,就是罚跪也比挨饿强呵。"
"丢死人了你!"
旁边看热闹的人插嘴劝她:"行啦,别民兵还没审你自己先审上啦。这年头哪还有丢人的事,要说丢人数天天挨饿最丢人啦!"
倒也是,孙月清的态度变成了担忧:"那你二叔可怎么呢?"
见有人为自己帮腔,郭存志的口齿利索多了:"二叔接不接都能回来,别人也都这样说,他既然能去就一定能回的来。"
"你说你,老大不小的了,怎么就不叫人省心?"孙月清心里难受,她的三个孩子大概在村里听的风言风语太多了,都有点不大待见他们的二叔。远处的场屋外面有人高声吆喝:"先带郭存志!"随即有两个民兵冲过来,一边一个掐巴住郭存志,推推搡搡地向场屋走去。
蓝守坤负责主审,麻搭着脸子,骄横而阴沉地坐在场屋中间的板凳上。好像无论什么人能有机会扮演这种角色,都用不着学,均能心领神会、无师自通。在蓝守坤身边站着几个亢奋的基干民兵,他们在八个人里先选中郭存志,就想上来能打开一个突破口。蓝守坤刚才跟他一对眼神,就知道郭存志跟他哥不一样,好拾掇。等郭存志一被推进屋来,他使个眼色,民兵们便一拥而上,撸头盖脸地一顿臭揍……郭存志被打得蒙头转向,浑身筛糠。
待屋里重新又静了下来,蓝守坤才不紧不慢地开始问话:"红薯苗是不是你们偷吃的?"
"是。"
"你吃没吃?"
"吃了。"
"吃了多少?"
"多半饱。"
"哎呀,还挺客气,为嘛不吃饱了?"
"听说吃多了拉不出屎来。"
民兵们差点没笑了,蓝守坤一拍板凳,有意提高嗓门:"知道拉不出屎还吃?"
"馋的受不了。"
"顾嘴不顾腚的货!谁领的头?"
"谁也没领头,啊……谁都领头了……装好车以后不等大伙商量一下就饿的忍不住了,我偷着抽了一把掖进嘴里,心里害怕,拿眼往四外一撒搭,看别人的嘴也在动弹。以后大伙胆儿就大了,你抽一把他抽一把,我只顾自己吃了,真的不知道是谁起的头……"
这可倒好,蓝守坤问什么,郭存志就说什么,没费什么事就全抖搂了。既然他全坦白了,也就不再挨打,鼻青脸肿地又被押回大场上继续跪着。
孙月清看着心疼的不行,只一眨眼的工夫儿子竟被打成了烂桃儿,不就是偷吃了一把红薯秧子吗,值得下这么重的手!站岗的基干民兵欧广明向存珠使眼色努嘴,存珠理解了他的意思,好像是叫她快点把自己的娘拉走,在这儿守着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更糟心。孙月清也知道,与其在这儿陪着挨罚,还不如到村里去央求支书,说不定还管点用。杀人不过头点地,罚跪了,挨打了,还要怎么样?存志还是个孩子,经不住当人对众地这么糟践。想到这儿她让闺女扶着挤出人圈子,快步向村里走去。
场屋里的审讯还在继续,拿下了郭存志,知道了他们偷吃红薯苗的过程,蓝守坤心里就有底了,依次将剩下的七个人挨个往场屋里提遛,谁交代的痛快,挨的打就少一点,谁死扛着就挨死打。到天傍黑的时候就剩下一个刘玉朴了。
蓝守坤嘿嘿一笑,哎哟,主角出场了,就剩下你这一出压轴的大戏了!
称刘玉朴为主角,并非指他是这次分吃红薯苗的主谋,而是指他这个人特殊,是郭家店唯一的地主刘春亭的长子。在父亲被镇压,母亲也相继病死后,由他带着弟弟、妹妹,在歧视和重压下扭结曲折地长到了这么大。他识文断字,见人不笑不张嘴,张嘴也是轻声细语,有几分女里女气,村里也确实有嘴损的人背地里叫"二尾子"。在没有运动的时候曾被招进学校教过书,运动一来又被赶出学校,这番经历反成为他的罪过。不管是什么运动来了,他总是村里一成不变的反面典型……这样一个主儿还会有谁家的姑娘敢嫁呢?所以放下三十往四十上奔的人了,至今还打着光棍。可就是这样一个斯文而软弱的、平时谁都可以欺负的人,今天却无论怎样挨揍,就是不承认自己偷吃了红薯苗。
蓝守坤既意外又恼恨,刘玉朴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平静,无疑是对他的挑战和蔑视,不审出个结果今天怎么收场?他的小脸被怒气和厌恶扭歪了,几乎是咬着后牙槽在叱责:"他们几个都承认了,明明就是你们八个人分吃的,你怎么说自己没吃?"
刘玉朴声音很轻,但口气很确定:"他们吃是他们的事,我没吃。"
"就你这个小地主最有觉悟、最先进?"
"不错,就因为我出身不好,所以不敢吃,并不是我不想吃。"
"可人家都说你也吃了!"
"那个时候他们都疯了似地抢着往自己嘴里塞红薯秧子,谁也顾不得谁了,怎么会看见我吃没吃?"
"你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怎么证明?"
"很简单,你们摸摸他们的肚子,再摸摸我的肚子就明白了。吃了红薯秧子肠胃干结,肚子里会像石头一样硬。我现在已经是前心贴后心了,这还不能证明吗?"
"是吗?让我摸摸!"他的肚子上随即又招来一顿暴拳。
他闭上了眼,并不显得有多么的痛苦,或许是这样的暴打反而转移了他另外的一种痛苦……由于饥饿,原本火烧火燎般灼痛的胃,现在却没有什么感觉了。倒是嘴里有了火辣辣的腥味儿。他的嘴里有好久没有味道了,现在能有点味道,不管是什么味道都不错。
蓝守坤继续审问:"我们怎么能隔着皮看穰,知道你肚子里是干净的?你肚子瘪是因为你消化能力强。"
刘玉朴沉了一会才喘上一口大气,慢慢地说:"还有一个办法,我请求你们用刀劐开我的肚子,如果里边有一根红薯苗,算我活该。如果里面没有红薯苗,我也不怪你们,只请求你们向全村人说清楚,刘玉朴没有偷吃红薯苗。"
"呔,耍肉头阵,想用死吓唬我们?"蓝守坤突然想结束审讯了,他从板凳上站了起来,"我不会上你的当,真用刀挑了你倒痛快了。来,把他吊到树上去!"
民兵们连提带拉地把刘玉朴扔到龙凤合株底下,然后甩一根大绳挂在粗树叉上,拿一头反绑住他的两只手腕,用力拉另一头,刘玉朴就被悬空吊了起来。
"大哥!"人群里传出一声尖叫,是刘玉朴的妹妹玉梅,冲过来抱住了他的双腿,想给他反吊着的双臂泄点力。她的二哥刘玉成也颤颤惊惊地凑上来,从下面托住大哥的脚。
在旁边站岗的欧广明没有阻拦,反而冲着蓝守坤瞪起一对直愣愣的眼睛,紧走几步把他拉到一边,小声逼问:"你怎么把人打成这样?弄不好要出人命的!"
"哦,我想起来了,心疼你老师了是吧?这就怪不着我了,是他自己请求这么干的。"
"哎,我可告诉你,支部只叫你问问,可没叫你打死人!"
"滚开,这里哪有你插嘴的份,你若是再跟地主一个鼻眼出气,就把你也吊起来!"
"敢,借给你个胆子!" 欧广明大脑袋一梗,嗓门骤然翻高八度。"这爷们也没偷吃红薯秧子,论出身也不比你差,你算老几!"
他说完一跺脚,拨头走了。
"二百五!"蓝守坤在后面叨咕了一句,"走了更好,别以为没他这个臭鸡蛋就做不了槽子糕。"
他是灵机一动想抓刘玉朴这个典型。那七个人都是熊蛋包,三招两式就全吐露了,若是这么容易就放过他们,又怎么能收到杀鸡吓唬猴儿的效果?
天模模糊糊的黑了下来,大场上人影幢幢充满凶险,村民们观看大树上吊人的兴趣却依然不减,说不定这也能分散肚子里的饥饿感。
一个民兵跑来向蓝守坤传达了村支书的指示:既然他们都承认了分吃红薯苗的事,可以先回家,以后还要怎么处罚,等村里研究过再说。蓝守坤在黑影里大声宣布:"其他人都可以走了,刘玉朴不能放下来,因为他还没有承认偷吃了红薯苗!"
呼啦啦大场上人群散了不少,被罚跪者的家人赶紧扶着自己家的倒霉蛋走了。蓝守坤甚至也带着民兵都走了,可刘家兄妹却不敢把刘玉朴放下来。玉梅只是哭,玉成还在劝解他大哥:"哥,你就承认了吧,何必遭这份罪!"
刘玉朴被弟弟妹妹托举了这半天,似乎缓过点劲来了:"玉成,我真的是没吃呵,连一片红薯叶也没往嘴里放。"
没有民兵站岗,有胆大的乡亲也在黑影里帮腔:"好汉不吃眼前亏,服个软又算嘛呀。"
"我可不是好汉,眼前亏倒是吃的无计其数了,我们哥仨是吃着亏才活到今天……我真是吃够了,再也吃不下,熬不住了。今天好不容易有这么个机会,想做回人,好体面地走呵。"刘玉朴喘口长气,积攒了一点力气后接着说,"做大哥的要对不住你们俩了……玉成啊,你要照顾好玉梅,一定要给她找个好主儿,要找个让她自己认可的小伙子,绝对不许让她为你换婚!将来情况有好转,你不愁没有老婆,情况老是这样,你即便娶了老婆,再生下地主崽子,跟咱们同样遭罪,那不是作孽吗?你又何苦?"
"大哥,你说这些个做嘛?"玉梅哭喊着拼命摇晃刘玉朴的双腿,"二哥你抱好了,我去找陈书记求求情……"
刘玉朴猛地蹬开他们俩,用从来没有过的声调呵斥道:"不许去!你们若是我的弟弟妹妹,就谁也不许去求,立刻回家!"
有脚步声从村子里跑过来,噔噔噔来到跟前,七丘八叉地就给刘玉朴松了绑,扶他下来。是欧广明。喘着粗气说:"快回家吧,没事了。这是陈书记说的。"
随后他又对四周的黑影喊了一嗓子:"都散了把,没事了!"
别看饥荒中的农民天天是一挂肠子闲着半挂,人可不能让你闲着。第二天大清早村里的大喇叭就又响了,哇哇的吵得人脑浆子疼,如催命般喊了一遍又一遍:前天浇过水的地已经下得去脚了,各生产队务必出动所有劳动力抢种红薯,前边培垅,后边栽苗……
到下半夜才迷糊着了的刘玉梅,一睁眼就翻身下炕,心慌麻乱地先跑到俩哥哥的屋里来看看。大哥果然不在炕上,二哥刚起身,她一下子声调就变了:"咱哥呢?"
"出去了呗。"
"我这心里怎么老是跳呵?"
"心不跳还能活吗?没事,昨个儿夜里等大哥睡着了我才睡的。"刘玉成也下了地,"咱哥的习惯你还不知道吗,就愿意三更半夜的趁洼里没人的时候出去转悠。快去弄口吃的吧,这不在催着下地了。"
玉梅心里还不踏实,却也觉得二哥说的有理。大哥睡觉少,也不愿意多见人,没冬没夏的都是起五更去遛洼,身后背个柳条筐,凡是认为可以进嘴的东西都敛到筐里,背回来晒干,码成垛,吃的时候先用碌碡轧,然后再上磨,磨出面子过箩。就是这样折腾出来的面子看着也像灶火堂的灰,参上水怎么也捏不成团,只能用手攥巴攥巴,做成"拔拉子"或"拨拉盖"。刘玉成说的"吃的",就是这玩艺儿。即使人饿得要死,把这个东西放进嘴里也咽不下去。咽下去估计也吸收不了多少,尿尿都是白的。做这种"吃的"东西再省事不过了,她就想烧开了锅,糨一点打成糊糊。反正怎么做都不好吃,就不如让它进嗓子眼容易点……水还没有烧开,大喇叭又响了,呜呜儿地扎耳朵:
"刘玉成、刘玉梅,听到广播赶快到西洼的坟圈子去,你大哥出事了!"
刘玉梅脑袋嗡地一下,像挨了一棍子,起身就往外蹿。刘玉成喊了一声没喊住,自己从缸里舀了一瓢凉水泼进灶堂,随后追了出去。
郭家店的西洼地势高,老人说风水好,死了人都愿意往西洼埋。不知过了多少年下来,便形成一个老坟圈子。在坟圈子中央有一棵歪脖子老松树,形态峥嵘,老皮如铁,上面疙瘩硫球,枝干如蟒似蛇,十分瘆人。这棵老松树几乎就是郭家店的阎王爷,以前曾在这上面吊死过不少人,今天刘玉朴也寻了这个道,最早发现的人已经把他放了下来。今天就在西洼种红薯,坟圈子里的人越聚越多。
等到玉成、玉梅哥俩赶到老坟圈子,他们大哥的身子已经冰凉梆硬了。作为地主女儿拘拘束束了将近二十年的刘玉梅,突然间整个人像炸开了一样,撒了大泼地趴在刘玉朴身上嚎啕,一边哭一边数落着大哥的种种好处……她完全豁出去了,不管不顾地把不知在心里积存了多少年的话都哭诉出来。玉梅四岁没了父亲,五岁多丧母,刘玉朴名义上是大哥,实际上是既当爹又当娘,疼她护她,不管她在外边受了什么欺负,回到家里就把她托在自己手心里,惯她宠她,让她在自己身上撒气。还给她和玉成做衣服、做饭,教他们读书认字,教玉梅拿针走线做家务……在冷冰冰的日子里,大哥就是她的温暖,她的依靠!
她的二哥刘玉成,却在旁边揪着自己的脑袋往老松树上撞,谁也拉不住,脑袋撞得血糊流烂。一边撞一边骂自己:"都怪我,都怪我,哥你是装睡呀,我怎么就睡着了呀!我是猪哇!我要是看着你,哪会出这种事。我真不是东西呀……"
连围着看的人都被这哥俩哭得心里发酸。有人伏下身子一边解劝一边想把他们拉起来,也有人在旁边忿忿不平:
这得跟蓝守坤算帐,人是活活叫他给逼死的。
没想到一个斯斯文文的人,还能这般刚烈,拿命给自己讨个清白。
刘玉朴到底还是仁义呀!他用的就是昨天晚上吊他的那根大绳,却不图近便在龙凤合株上吊死自己,还要走这么远到坟圈子里来,这是怕黵了全村的风水宝树。
你说那帮王八蛋民兵,昨晚为嘛就不把绳子拿走呢?如果没有一根现成的绳子,刘玉朴兴许就不会走这一步。
咳,人要是铁心想死,有根裤腰带也行。也好,他活着没少遭罪,这回是一了百了,彻底肃静了……
就在人们你一嘴他一嘴的说得正伤感,队长韩敬亭跑来了,一见这阵势就火了:"你们还是人吗?人躺在这儿还瞎呛呛个没完!还不快把地上的这哥俩扶起来,把刘玉朴给抬回家去。"到底是能主事的人,他看着眼前的人立即就点了几名字,"你们这两天就不要种红薯了,帮着玉成、玉梅把他哥的后事给料理了。"
其他人也都慢慢走出老坟圈子,无精打采地拥向各自的红薯地。在一种刚死了人的不祥而沉郁的氛围中,这次大会战的核心战斗打响了。这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战斗,战斗的对象不是红薯苗,而是手拿红薯苗要往地里种的人,防备他们不是把红薯苗插进一条条的垅台上,而是塞进自己的嘴里。因此各生产队派出监督种红薯的人,比弯腰插苗的人还多。而且站在后边看的大都是更值得信任的年轻人,低头干活的却多是一些上了岁数的人。这一招可说是更加阴损,让饥饿感更强烈却手里没有红薯苗的年轻民兵,监督手里攥着红薯苗的干活人,由于眼气或妒忌,监督时就会更加认真和严格,不至于再发生拉红薯苗事件,押运的民兵和干活的人一起偷吃。村里和各生产队的干部们也都到地里来了,其中当然缺不了蓝守坤,这种时候治保员是当然的主角,最让人神经紧张。他们在一块块红薯地的地边上来回蹓达,大声吆喝着偷懒的和干活马虎的人,不断发布新的指示,或发出警告:谁也别想再偷吃了,偷吃的后果你们昨天不都看到了吗?
这场面有点滑稽,又有些恐怖。本来像闹着玩儿,可农民们已经没有了闹着玩儿的心情。集中了这么多人的红薯地里,却缺少了往常农民集体干活所不可或缺的说说笑笑声,有点像警察荷枪实弹地看押着犯人们在劳动……尽管如此,还是有人瞅冷子就把红薯苗填进嘴里,为了不被人发现干脆闭住嘴不嚼,等待再有机会了,便直脖子瞪眼地一努劲,将红薯苗囫囵个吞下去。还有人一看见霉烂的秧苗,指给后边监督的民兵看看:这可是烂了的,种下去也活不了。随后便飞快地填进自己的嘴里,而不是扔掉。有些心眼多的民兵,即使看见干活的人偷吃,就用脚踢踢对方的屁股,或拿膝盖顶顶偷吃者的后腰,不再声张把事情闹大,免得又闹出人命,不值得,也太缺德了。
大会战就就是这样在没有昂扬的会战气氛中,沉闷而鬼鬼祟祟地进行着。
这样干活可想而知效率高不了,大会战变成大家一块磨洋工。每个生产队按规定要种四十亩红薯,看上去大半个洼里都是人,耗一天下来还没种了十亩。但当官的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就只有这样继续磨蹭下去,反正早晚总有种完的时候。可刚刚培育出来的红薯苗很娇嫩,多拖一天烂的就更多,烂的多农民们吃的就多,吃的多种到地里的就少……这真应了那句老话:"越穷越吃亏!"
到第三天的晚傍晌,死气沉沉的西洼会战现场,忽然起了一阵骚动,"疯子二爷"郭敬时,扛着大铁掀没事人似的晃荡回来了。立刻有人跑过来瞧新鲜,七嘴八舌地抢着问这问那:二爷,怎么回来的?走回来的,还能怎么回来?呀,逛了趟首都回来有话了,你是怎么去的北京?郭敬时一拨楞脑袋,不知道。嘿,还保密哪,八成是飞过去的吧……
郭敬时不过五十多岁,却头发蓬乱,长须飘飘,还真像个爷爷辈儿的人。可只要仔细看,在村里除去干部,大概就数他的气色好了。能从北京走回来,好几百里地呐,说明他身上有劲,没有浮肿的地方。但身上的对襟褂子已经赃稀稀的,看不出原本是白还是灰的了,旁边两只大口袋子里鼓鼓囊囊。别看他这么邋里邋遢,眼睛里却有一种异样的精气神,在人群里踅摸来踅摸去,碰上谁的眼神就让谁心里还有点毛咕……他找到了自己的侄子郭存志,推开围着他的人,尥开大步叉子噔噔噔地蹿过去。
郭存志已经没有资格再当民兵监督别人了,更没有资格接触红薯苗,罚他从存着水壕沟里担水,浇灌已经种好红薯的地拢。而此时,他却捂着肚子蹲在地头上,满脑袋都是大汗珠子……郭敬时走近了看看他没有吱声,丢下肩头的铁锨,弯腰一把将侄子拉了起来,再伸出另一只手摸他的肚子,随即一拧身子要将郭存志背起来,郭存志挣扎着不让他背。他只好又放下他,用一只手臂半扶半拉地架着他,另一只手还没忘了拣起大铁锨,在地上拖着,慢慢地向村里挪动。四周干活的人,很有兴致地看着这爷俩打哑仗,谁也不知道疯子二爷这是又犯了哪股疯劲儿?连生产队的干部也没有干涉。他们可能想到了,或许是郭存志挨打受的伤没有养好,再加上这几天担水的活儿也累了一点,小伙子有些扛不住了……
疯子二爷郭敬时,好歹将侄子拎巴到家。本来心里还惦记着他的嫂子孙月清,正在院子里干活,猛一抬脸着实吓了一跳,以为存志又出什么事了!可这爷俩是怎么能凑到一块的?更没想到的是眼前这个疯子还真能自己找回来……听到外面的动静,存珠也从屋里跑出来,她对二叔充满好奇,左看看右瞧瞧,随即甩出了一大堆问题:二叔你真地是去北京了,是怎么去的呀,那从北京又跑到哪儿去了,这么多天吃东西了没有?看这样你还活的不错呀……
她的疯子二叔却一句也不回答,扔掉手里的铁锨,双手把郭存志半扶半抱地弄到东屋的炕上,让他顺着炕边横着仰面躺好,然后解开他的衣服,露出一个胀鼓鼓的大肚子,像快要破裂开来。孙月清伸出手一摸,冰凉梆硬,像石头一样。她一下子傻眼了,这才明白过来,最近几天儿子几乎没怎么吃东西,进门就往炕上一躺……她原以为是由于罚跪挨打,让存志心里别扭,一时缓不过劲来,打不起精神,可没想到是病了,还病得这么重。
郭敬时摆摆手把嫂子和侄女都轰出去,还随手插上了东屋的门闩。他把自己的两只手掌举到胸前,用力搓热后将右掌摁到存志的肚子上,左掌压在右掌上面揉搓起来,开始的时候很轻,慢慢地越揉劲越大,正着揉一阵,反着揉一阵,反着揉完再正着揉,到后来疼得郭存志受不住了,像挨宰的猪一样变了声的乱喊乱叫……郭敬时却不管这一套,侄子喊的越凶,他揉搓的疯劲就越大,两只手牢牢地控制着郭存志。
存珠在外面砸门,二叔啊,你把我二哥怎么啦?快开门!孙月清却把闺女拉开了,她不知怎么就相信自己的小叔子:你二叔在给存志治病。存珠却不信,他还会治病?他若是会治病我就能开刀……渐渐的存志不再喊叫,改成了痛哭,一把鼻涕一把泪。再加上满脸大汗,黏黏糊糊地分不清哪是眼泪,哪是汗珠子。他哭的这个痛快呀,挨罚挨打的时候都没有这样哭过,好像把这些天受的罪,以及满肚子的委屈都哭出来了。到他哭够了的时候,肚子里的硬块也被他二叔给揉开了,连放几个屁,整个人一下子又通气了。郭敬时给他盖上被单子,叫他躺着不许动,自己开门出去了。
疯子一出去,存珠拉着老娘赶紧过来看她二哥。存志脸上有了血色,看着舒坦多了。孙月清一摸他肚子,也不那么凉了,似乎还有点软乎了,至少不像刚才那么板了,硬块有些松动,成了一疙瘩一块的。存珠惊呼,二叔嘛时候学会的治病?孙月清摇摇头,也是一脸的迷惑……
郭敬时到院子的柴禾堆上,挑挑拣拣地弄了一抱干柴草,捅到灶火堂里就点着了,不大一会就把铁锅烧热了。撩开锅盖,掐巴着自己褂子上两只鼓鼓囊囊的口袋,将里边的东西噼哩扑噜地全倒热锅里。站在门边偷看的存珠哇一声差点没吐出来……原来那两只口袋里装的都是各种各样的虫子,有毛毛虫、绿豆虫、巴角子、蛐蛐、蝼蛄、蚂蚁、蚱蜢、蚴蜒……有些还是活的,蛄蛄泅泅,恶心死人了。一放进热锅里劈啪乱响,他急忙又捂锅盖,听着锅里没动静了,郭敬时才抄起锅边的铲子,掀开锅盖在锅里来回地扒拉。不大会儿的工夫,屋子里竟弥漫出一股奇特的香味儿,显然是虫子们被爆好了。他放平面板,将爆焦的虫子铲到面板上,用擀面杖喀嚓喀嚓地轧成碎末,盛到一个大碗里。
再蹲下身子,拿灰扒将灶火堂的灰扒出来,也不管烫不烫就用手抓了一小把,放进一只大海碗厨里,再用三个手指头到另一只大碗里捏了一撮虫子粉参到里面,然后从茶壶里倒水,拿筷子搅合成多半碗"虫子草灰汤",这才转身端进东屋。存珠一看不好就大叫起来,你给我二哥就喝这个呀?郭敬时突然向正常人一样开口了,傻丫头,这个才是宝贝呐,不喝这个他就过不了这一关啦。
孙月清把儿子扶起来,存志已经变得很顺从,或许是已经没有力气再挣为了,身上除去肚子其它地方全是软的。经过刚才那番揉搓,他对自己的疯子二叔也有了几分信任,很快就把那晚草灰汤喝下去了。郭敬时让他头朝里躺好,你小子赶快抓工夫睡一会儿,等会儿可就睡不了啦,今儿个夜里必须把这泡屎拉出来。他转头又嘱咐存珠把灶火堂的草灰全扒出来,找个家伙盛好了,以后说不定还有用。郭敬时再对嫂子指指桌子上那多半碗虫子粉说,每顿饭不管吃嘛,都舀一勺放上,不出半个月保你浮肿就好了。
存珠插嘴,这个真能吃呀?可别毒坏了人呐。郭敬时说没事,这几天我吃的多了,就全仗着它们了。孙月清说,这么多天没吃饭一定饿坏了吧,我这就去给你做点吃的。郭敬时说我才不饿哪,晚上不管你们娘俩做嘛吃的,都不要叫我,我也要跟着存志睡一会儿。孙月清心里还是不踏实,想问个明白:从北京到咱这儿那么远,你是怎么回来的?这么多天不吃饭怎么能不饿呢?郭敬时说我是顺着河边蹓达回来的,有水的地方就有活物,我也就有吃有喝,还净是好东西。听到这儿存珠又要吐,就是吃那些……没等她往下说孙月清就把她拉出来了,还顺手把东屋的门给带上。
郭敬时往炕上一躺,就在这闭眼的工夫已经着了。等到他再睁开眼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郭存志出来进去地不知折腾过多少趟了。他憋得难受,可跑到茅房又拉不出来,回来躺下又憋得受不了……郭敬时再摸摸他的肚子,没说话又出去了。等了会再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土簸箕,一截干树棍,还有一根带钩的粗铁丝。他让存志趴在炕边上,屁股撅高,憋住一口气玩命使劲拉……他站在炕下,一只手扒着存志的肛门,另一只手拿着细树棍往里捅,先得把里面的硬屎橛子捅活泛了,才能再想办法弄出来。灯不亮,他一棍子没捅准捅到了旁边的肉上,疼得存志嗷嗷乱叫……疯子二叔并没有因此而格外加小心,依旧愣儿吧唧地往里瞎捅,还嬉笑着说你就嚷吧,好把你妹妹嚷过来看看你这个德性……
嘿,慢慢地还真把郭存志肛门里边的硬东西给捅活泛了,郭敬时放下树棍儿,换成铁钩,一点点地向外挠,鼓捣了一会还真被他勾出来一个,砸得地上的簸箕咣当一声。大小像个小羊巴巴蛋,但比羊巴巴蛋硬得多,灰不拉几的像圆石头子。能掉出一个来就好办了,存志心里一下子有了希望,疯子二叔也直起腰喘了口大气。
刚才站在门边偷看的孙月清,擦擦眼角,返身回去端来自己屋里的灯,帮着这个老小叔子一块给自己的儿子抠屎。她让郭敬时扒着存志的屁股,自己替儿子向外掏,若不是亲眼看着,打死她也想不到,人的屎会变成这样。在存志的屁股里面分明就是块灰不硫球的石头橛子,将儿子的屁股眼儿撑得严严实实,这要堵的时间长了,人还有个活吗?你说软软嫩嫩的红薯秧子,吃到人的肚子里怎么就会变成石头呢?她忍不住问道:儿啊,你这是吃了多少红薯苗呵?真是造孽呀!
存志的全部力气都用在呕屎上,听到老娘的发问也只能吭哧憋嘟:我也说不清吃了多少,从公社到咱村是七里地吧,这一道上反正嘴没闲着……孙月清嘴里咳声叹气,手里却加着万分的小心,她不敢用铁钩,怕勾破了存志的肠子,而是用手指一点点向外抠。她的两条腿还肿着,又老躬着腰,不大会的工夫脑门上的大汗就滴嗒下来了。郭敬时赶紧替换她,别看他平时疯魔颠倒,此时见嫂子用手他也不再用铁钩可他的手指又粗又糙,根本抠不进去,还得再拿起铁钩。过一会儿他也抠巴累了,孙月清再上……
两个人就这样倒替着干,能用手抠的就抠,抠不动时就换铁钩掏,掏不行了再抠……到窗户外边有点麻麻亮的时候,地上的土簸箕里已经快装满了。郭存志的肠子里还塞着一些,但已经真正松动了,郭敬时又给他灌了一大碗草灰汤,让他到外面的茅坑上去蹲着,由自己一点点地向外拉。
这些日子,郭存先在辛庄感到自己发了。
他先给庄上修理了所有坏农具,重做了四个牲口槽子,又为两户办丧事的人家打了两口棺材。不仅好坏都管饭吃,还挣下九元五角,外加四斤高粱、三斤玉米。当然这不是他定的价码。而且是在第一天给庄上修耧的时候才知道,出来干活挣钱是犯法的,跟政府最烦恶的"投机倒把"差不多。但出来"擀毡"却不犯法。擀毡就是讨饭。中国人见面爱打听:干嘛去了?说讨饭去了,多不好听。说出去擀毡了,听着就顺耳多了,而且形象,如今外出讨饭的,多得就像虱子擀毡啦。谁能整治得了?没有足够的粮食,谁想管也管不过来。可即便是外出擀毡,也要在身上带着村里的证明信,证明你是贫下中农,"地富反坏右分子"连擀毡也是犯法的。
那天孙老强搬来一堆缺胳膊短腿的农具,郭存先看到有活可干,眼珠子都红了,抡开膀子正要大干,庄上主事的人走过来要看他的证明信。他心里打个愣,出来的时候牙根就没有到村上开信,此时却不敢说实话,假装疯魔地在木匠兜子里乱翻,是在拖延时间想个什么词儿应对……忽然他冒叫一声:"哎呀不好了,我出来的时候怕证明信弄丢了,跟干粮一块藏在一个布袋里,那天叫狗给叼走了,老强大哥你也在场不是看了个满眼吗?"
孙老强在旁边忙把郭存先打跑疯狗救下福根的事又说了一遍,这件事比什么证明信都更管用,不光引起了辛庄头头的同情,也博得了一大帮没事围着看他干活的人好感,今后在辛庄看来无论干多久,都用不着证明信了。可离开辛庄怎么办呢?他趁机恳求庄上的头头给他补一封信。这个很容易,头头让老强跟着一块去支部,不大的工夫就拿着一张纸回来了,上写:"持信人郭存先,宽河县郭家店人,出身下中农,因在辛庄救一个孩子丢失了介绍信,特此证明。"下面盖着辛庄党支部的公印。
得到了这张护身符,郭存先的胆气更壮了,他也因此多了个心眼儿。凡有叫他去干活的问他要多少钱,他第一句总是先说:"我就是出来擀毡的,你老看着给。"
如果对方太小气,或者跟他哭穷,想白使唤便宜人,或者只管饭不给钱。他就会接着说:"这年月大伙都活得不容易,我若不是家里难的实在活不下去了,也不会出来遭这份罪。家里还有老小四口人哪,得靠我养活。你老想给我的饭就省了,若没有现钱给点粮食也行,我好给家里捎回去。我一个人在外边怎么都能对付得过去。"
这一套话说下来,就没有人还会白使唤他,特别是正在治丧的人家,都图个顺气。一般也不会让他空着肚子干活,好歹也得让他吃饱。但他有一样好,干活卖力气。说多咱交活,宁肯自己不吃不歇着,也绝不误事。特别是做棺材,有时辰管着,主家都想能准时入土为安,图的就是干脆麻俐快。为此郭存先还真得到不少好话。
就在他给别人干活的这些天里,刘嫂按着他的主意找到庄里,获得头头应允,将郭存先修农具时替换下来的旧镬子把儿、旧牲口槽帮,全敛到自己门前,又带着儿子在庄里庄外敛了不少干枣枝、树棍子、荆条、柳条等。这一天郭存先没有外活,就来到刘嫂家,拆了她南屋的炕沿,和那个陪嫁过来的旧柜子,为她住的正房做了两扇很结实的大门。再用剩下的碎木头捎带着也给南屋装上了门,即使挡不住非想进去的人,挡挡畜类还是没问题的。最后拿干树枝还给她圈了院子,用粗一点的树棍绑了个院门。防君子不防小人,至少这看着像户过日子的人家了。
刘嫂就在旁边一步不离地盯着,有时还打个下手,却仍然不敢相信,只一天的工夫,自己这个已经彻底破烂了的家,重新又变得完整、干净,像模像样的一下子就有了人气,有了活劲。她的日子原本就是熬着、耗着,拖一天算一天,她不知为什么总是觉着自己还会出事的。不过是早一天晚一天,关键不在她,要看儿子的命怎样,儿子命大她就多拖几年,儿子命薄她就走的快点。万没想到由儿子引来了郭存先,这是个让人心里踏实、可以把他当成家的男人,他实心实意地把一个连她自己都不想要的家,展眼工夫又给拾掇起来了……也正因为此,她那颗僵死的已经冷透的心,在刹那间变得温热、柔软,有了一种平和的安定感,好像她太累了,终于可以歇一歇了。这种感觉让她兴奋,又有些紧张,于至于连身内也有了一种异常的动静。
郭存先收了工,又帮着将院子收拾利索,天也快黑了,这时候孙老强一步跨进院子,由不得嘴里啧啧的一阵惊奇:"嚯,这看着多好呵!好手艺,郭兄弟真是快手……"他嘴里打着哈哈,东晒搭西看的先走到刘嫂跟前小声嘀咕了几句,随后才回头加大嗓门对郭存先说:"兄弟,今儿个晚上我那个牲口棚里没空地了,有几个老哥们要过去商量点事,反正这个南屋也拾掇干净了,我刚才跟刘嫂说了,让你今晚就在这儿凑合一宿。你的东西还存在我那儿,明儿个离开的时候再带上也不迟。"
"这合适吗?那就给刘嫂添麻烦了。"郭存先客气着,也没有往别处想的太多。"没嘛不合适的,"刘嫂赶紧抢过话头,"这有嘛麻烦的,谢你还谢不过来呐。"说着返身回北屋拿了块布单和枕头,收拾南屋的炕。
郭存先送走了孙老强,也将自己的工具收拾起来,一件件放进兜子,再把扫起来的垃圾扔到院外的粪堆上。为他拾掇好炕的刘嫂,又端出来一大盆热水,叫他洗脸,他接过热水躲进南屋,从上到下地洗了个痛快。老拿着木刀跟在他屁股后边转的福根,也钻了进来,他就顺便也给皮小子过了遍热水。这工夫刘嫂拿出参了一少半棒穰子的高粱面,轧了一盖垫板合捞,用青酱炸的花椒油,怕不够咸又放了点盐,切了一盘小葱、曲母菜当菜码。然后脆声响气地喊福根:"让你郭伯伯过来上炕吃饭。"
用真粮食做熟的饭香,花椒油的酱香,混在腾腾热气中在屋子里弥漫。这座房子里好久没有过这样的气氛了,连她都感到自己声音里带着一种久违了的畅快。她按照过去伺侯公婆、孩子和丈夫上炕的规矩,今天也叫郭存先和福根坐到炕里边,她站在下边给他们端碗。先座座实实地给郭存先盛了一大碗,第二个给儿子盛,最后才给自己盛了小半碗。郭存先不敢吃得太快,却觉得碗里的合捞条香喷喷地自己就往他嘴里钻,竖尖冒流的一大碗不知不觉就干净了。他把碗藏在身后,说什么也不回碗了。心想自己这一大海碗足够人家娘俩吃三天的。刘嫂却豁了个地一定要再给他盛半碗。他拿着碗起身跳下炕,将碗放在外屋的锅台上扭头就蹿出去,竟直钻进了南屋。福根拿着他给做的那把木刀,也从后面跟了进来。
郭存先将身子一顺躺在炕上,脑子里该琢磨琢磨自个的事了。明天离开辛庄后先往哪儿奔,继续往南,还是向西拐?但不管往哪儿走,他现在跟刚出来的时候不一样了,心里有根,无论朝哪儿走都不犯怵。问题是刚挣的那几斤好粮食,带在身上老得提留着个心,是自己先送回去,还是想法通知家里,让弟弟来拿……福根在炕下边耍把了一会,见郭存先不跟他说话有点腻烦,也抬腿爬上炕来躺在他旁边:郭伯伯你明儿个真走?
这还能假,郭伯伯得去找活干。
就在俺们这儿干呗。
你们这儿已经没有我可干的活了。
我也跟你走行吗?
郭存先拍拍他的脑袋,你撒癔症呐,你妈妈能舍得了你吗?再说你郭伯伯自己还顾不了呢,哪有工夫管你。
哎呀那怎办哪?
什么怎办,小毛孩子操这份心做嘛。
我想跟你学手艺。
等你长大了……郭存先心里有自己事情要盘算,便有一搭没一搭地哼唧着,三哼唧两哼唧的把福根给哼唧着了。他静静地躺了一会,也觉得眼皮子发沉,就下炕抱起福根,送回北屋。北屋的门关着,但没有上闩,用脚轻轻一趟就开了,里面没有点灯,他有些不自在,赶紧出声:"刘嫂,福根睡着了,我把他给抱过来啦。"
"哎、哎……进来吧,扔到炕上就行了。"刘嫂的声音也有点变样,黑暗中有悉悉索索像是抓衣服的声音。人家显然正擦洗身子,他闻到了一股香胰子味,心里越发的毛咕,轻手轻脚地将福根放到靠门口的炕头,转身就向外走,却跟刘嫂撞了个满怀。他心里一惊不敢动了,虽说是在黑灯影儿里,却也感到自己的脸烧得生疼。
刘嫂并没有躲开,反而顺势抓住他的胳膊,头发上的香胰子味冲得他有种发晕又想发狠的感觉。刘嫂的两只手都摸到他身上来,随即像没站稳似的整个身子倒进他的怀里,灼得他身上发热,不由自主地伸开双臂紧紧抱住,就觉着她浑身稀软,柔柔弱弱,轻轻巧巧,搂在怀里这个舒服呀……他脑袋发胀,浑身绷得紧紧的,感到透不过气来,体内却有东西在跳动,下边的那个东西竟自顾自地支楞起来,如棍子一样顶上了刘嫂的身子,轰然间爆发出冲天之力。这反让心里产生一阵慌乱,急忙往后挪脚,两条手臂也不好意思地放松了。刘嫂觉察到他的紧张,便小声哆嗦着说:"大兄弟,你给我办了这么大的事,可我没有钱给你,就想把这身子给了你,你想怎么要都行……"
他心里一个激灵,慌忙松开了刘嫂:"我给你干活是我乐意,绝没想要你什么东西,我要是欺负你们孤儿寡母,还算个人嘛!"他拨拉开刘嫂,一低脑袋跑出去,到南屋拿起自己的工具兜子离开了刘嫂的家,走出小院的时候没忘了回手将院门给关上。刚走出去两步,他又停下了,转身看着刘嫂的院子愣了一会,在黑影里也能看到刘嫂正站在北屋的门口看着他……他狠狠心掉头走了,决定先去牲口棚,即便那里没地方,天这么暖和在哪里都能凑合一宿。
郭存先进了牲口棚竟直往里走,里边饲养员住的房子里很清静,并没有人多嘴杂的嘈嘈声,也听不到乡下人惯有的高嗓门。他抬脚进去,只见屋里只有孙老强一个人,闷着头在黑灯影里抽烟。外边没有风,他喷出的烟雾放不出去,整个屋子都笼糊了,呛鼻子辣眼,一时让他喘不上气来……不禁嘟囔道:哎呀你抽的这是什么烟?我一直就纳闷,能往嘴里抽的玩艺肯定也能吃,为嘛不干脆把这些叶子嚼巴嚼巴咽下去,多少还能解点饱,干嘛非把它点着了变成一股烟儿,吞进去还得再吐出来!
孙老强抬起脸,眼睛里全是惊愕:你怎么又来了?
郭存先将木匠兜子放在炕脚下:我正要问你呐,这里明明闲着一铺大炕,为嘛说没有空地?
老强只顾拿眼睛在他脸上踅摸:我不是想成全你们吗?莫非是刘嫂没有留你?
郭存先从孙老强的眼睛里看出来希望他说是,便顺着老强的心思点了点头。然后脱鞋上炕,坐在孙老强对面:你以为我是瞎子,看不出来你对刘嫂好,她们娘俩如果没你的接济就没法活。你是个仗义人,我在辛庄这些天全仗着你,报答还报答不过来呢,能欺负你的女人吗?
孙老强晃着脑袋摆摆手:兄弟,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我自己还有一家子人呐,实在是护撸不过来。顶多就是瞅冷子从牲口料里抠索出来点,抓空塞给她。可这不是长法呀,牲口已经死了好几头啦,我是喂牲口的却从牲口嘴里偷食,昧良心哪!那天你救了她的孩子就是有缘,我也看着你这个人不错,有了你她们娘俩今后也就有了个依靠。我知道要是非让你娶她也有点难为你,她再好也是个比你大的寡妇。可别忘了,你要娶了她不费劲还得个大儿子哪,再过上几年福根就能顶用了。退一万步说,你不愿意娶她也行,先在一起过几年看看,你也省得到处跑了,白天有人给你做饭,晚上有人给你焐被窝。凭你这身手艺,我敢担保在附近的几个村里就能找着点活干。怎么样兄弟,老哥哥把话都给你捅破了,再想想?
郭存先擓擓皮,嘬着牙花子:我出来就是想到处闯荡闯荡,经经世面好找条活路,如果在这儿就像杨四郎似的被招了驸马,总觉着不死心。我是老大,家里也还有四口人呐,不能扔下不管呐。
谁叫你不管了?你可以两头照应啊。
那还不得把我给窜死?这可不是长法儿……郭存先吞吞吐吐,假装还在犹豫。其实听孙老强这么一说,他心里的主意更正了,庆幸刚才没有脑子发热就上了他的套。此时他感兴趣的是孙老强提到的另外一些情况:老强大哥你跟我说实话,辛庄这么小个村子,你跟刘嫂相好家里人就不知道吗?
知道啊,知道又有什么关系?我不过是个喂牲口的,还瘸着一条腿,庄上干部,特别是书记队长,会计保管,划拉的女人就更多了,有些还是大闺女呢。人家有权,有权就有粮食,再加上现如今女人不值钱,五十斤胡萝卜缨子就可以换个黄花大闺女,好粮食面子有十斤就够了。你想啊,要是提拉着几斤粮食到哪个女人家去,她能不高高兴兴地伺侯你吗?就是有男人的都会躲出去给你腾地方。我们这边老早就有歌这么唱,沙子打墙墙不倒,生人来了狗不咬;石头填坑填不满,闺女偷汉娘不恼……
郭存先咂摸着老强话里的滋味,都说女人不如粮食值钱,可女人毕竟还是有人要的,有人愿意拿粮食换,这个年月粮食就是命呵。无论什么样的女人都没有剩下的。而男人没本事,可就连女人也不如。光是郭家店的光棍儿就能编两个排,愣是没人要哇。娘在两年前就吵吵着要给他换个媳妇,却一直没有碰上合适的,主要还不是他家里缺粮食。幸好自己闯出来了,这一回算是闯对了,证明他是那种能挣到粮食,有资格挑挑拣拣选女人的男人。这要感谢刘嫂,今天晚上是她给了他这个信心。既如此就更不能稀哩胡涂地先找个拖累着孩子的寡妇,老娘知道了说不准会急出个好歹的……孙老强见他半天没吱声,以为是被自己说得又心活了,用手捅捅他小声说:再回去吧,没关系。也怪我事先没有跟你说清楚。
郭存先挺直身子,口气坚决:不行,已经出来了哪能再回去,也叫刘嫂看不起。大哥你快去吧,刘嫂肯定是在等你,她是个好女人,别亏了她。你顺便替我给她捎个话,眼下我还是个出来擀毡的,没有能力照顾她娘俩,家里人还等着我挣粮食活命呐。这个情我欠着,认了你这个大哥,也认了她这个嫂子,你们要是不嫌弃,我就给福根当个干爹,有朝一日混出个人样儿,一定来报答你们。
他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孙老强不知是失望,还是暗自高兴?沉了一会他真地下炕穿鞋,却一直埋着脑袋并不抬眼看郭存先,嘴里嘱咐着:我是得去看看她,听听她是嘛意思?你替我照看着牲口,我一会儿就回来。
郭存先说你着嘛急了?别急着回来,趁着我在这儿给你看着牲口,好好多陪陪她!
听着孙老强走出了牲口棚,郭存先也跳下炕。在墙角立着个麻袋,里面装着多半截细沙土,上面压着个瓢。他撑开麻袋口,连舀了三大瓢沙土,在炕上堆了一个可以躺得下自己的四方框。然后才脱下衣服,躺进沙围子中间,用褂子盖住心口。
这个沙土围墙是防臭虫的。臭虫分"陆军"和"空军"两种,大部分是"陆军",从炕席底下以及四面八方向有人躺着的地方进攻,但它们一爬进沙土就出不来了。还有一小部分聪明胆大的臭虫是"空军",它们不图近便直接去攻击睡觉的人,而是先爬到房顶子上,估计到了睡觉者的上空,便一松小爪子垂直降落在人身上,简直就是掉在了肉堆上,想咬哪儿随自己的便,可痛痛快快地饱餐一顿。
往常郭存先只要一躺进沙围子,不等第一个"空军"臭虫降落早就睡实着了,跟臭虫大耍肉头阵。任臭虫们随便咬敞开地吃,一旦弄得他痒过了头,在睡梦中一翻身,就会在炕席上碾死几个。今晚可不行了,眼睛闭了老半天,还是一点困劲没有。人被臭虫叮上,不仅奇痒难捱,整个身子躁热,仿佛是被热炕煲得受不了。他翻过来,掉过去,在炕上就烙了大饼……脑子里却在捉摸,自己在这儿喂臭虫,而老强和刘嫂这工夫一准亲热上了。他仿佛看见了刘嫂那张小脸胀得通红,洋溢着无限温存,眼睛里透出一种急切的渴望。她那带香味的软乎乎的身子,本来为他准备的,倒是让老强拣了个现成的……
天底下最强烈的欲望就是饥饿和肉欲,此时让他都占全了,他本来就正处于最容易滑入深渊的年龄。他甚至有些后悔,刚才不该那么轻易地就放开搂在怀里刘嫂,害得这一会儿反倒非常想能抱着她,或者被她像刚才那样紧紧搂住……突然他又被自己的这种渴望惊呆了,下身梆硬,把裤头支楞起老高。他孤单地体验着自己强盛的生命力,后脊梁痒嗖嗖憋闷得难受。他在心里很是瞧不起自己,责问自己这算怎么一道?人家给你的时候你不敢要,现在得不到了又想要……这可不行,明天还要赶路,要到新的地方重新打圈子,不能这样胡思乱想瞎折腾。他起身下炕,知道牲口棚东南角上有口大水缸,老强每天都从井里担水,把水缸贯得满满的,为的是饮牲口,或者给牲口拌料用。他想用凉水浇浇身子,败败邪火。
他刚走出里屋,听到牲口棚的东南角上有动静。他在这里睡了这么多天,对牲口的动静和人的动静分得很清。真是老强回来了,会这么快?他悄悄走过去,看见在辛庄最好的一头大牲口--黑骡子槽前,有个人在料槽子里忙合,这个人不是孙老强。这年头不会还有想偷牲口的吧?既是想偷牲口他为嘛不牵着就走,还要在黑骡槽子里摸索个没完?他踮着脚,躲在其它牲口后面慢慢靠近了细看,原来那个人对骡子本身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槽子里的牲口料。用手将槽底的料划拉到一起,都抓进他的盆里,那盆里还有半下水,他端着晃荡了一会,再把浮在表面的草捞出来,照旧扔回牲口槽子,然后将盆中的水倒出一部分,剩下盆底糨一点的料渣子,扬脖喝了下去。那里面有牲口料,料里有粮食末,而这个大棚里只有黑骡子的槽子里加料。
郭存先不由得赞叹一声:兄弟,真是好脑瓜,亏你想得出这么高明的招儿!
那个人不躲不藏甚至也不感到意外,随即答腔:大哥是个好人呐,早就看到我了,不轰不赶不吆喝,等到兄弟把这口牲口料吃进嘴里才出声。谢谢大哥啦!
别客气,你的胆儿也不错,知道我在看着你,牲口料还是要照吃不误。郭存先笑着绕过牲口槽凑过去,这才看清面前的人是矮个子,小骨架,溜尖的枣核儿脑袋,所有这些小了一号的部件却在他身上搭配得很匀称,有疑点滑稽,但并不讨人嫌。
不怕你老笑话,人都到这份儿上了还有嘛怕的,不就是个饿吗?他见郭存先来到跟前,便主动从怀里掏出证明信递上来,动作飞快,就像变戏法。他的一身单裤单褂都穿得没模样了,开花的开花,打飞边的打了飞边,在里边居然还藏着一个完整的口袋,探手就能变出一封证明信。这样一个在牲口棚里偷吃牲口料的人,也还得需要一封公家的信来证明他,连郭存先都没有想到。可公家又能证明他什么呢?证明他是讨饭的,不是小偷?还是证明他的确是饿坏了,可以偷吃牲口料?
郭存先反正也睡不着了,干脆就跟这个人磨磨牙吧。他把枣核脑袋领进里屋,凑到灯下仔细看那封介绍信,嘴上便念出了声:哦,你是定山县王家集的,大名王顺,这个名字好记。
王顺嘻嘻一笑:自小人家都叫我顺子,前边加上个王字反倒正经得不自在。
郭存先赶紧把证明信还给他,顺嘴说也是出来擀毡的?
是呵,出来大半年了,正想往回转呢。可今儿个不顺,一整天下来连一口吃的没要到,只好来打牲口的主意。
我看你很有门道,肯定是老干这一手。
不瞒你说呀大哥,我讨饭有个规矩,一般不给穷人家添麻烦,人家已经够穷的了,你还跟人家碗里争食,这不是有点不仗义。
呀哈,都讨饭了还讲仗义,你还真是个人物呵。
人物不人物的反正我走到一个新地方,都是先朝两种动物下手。一种是两条腿的干部,他们天天吃净米净面,顶多再加上点菜,不光他们自己吃的好,还往家里连捎带拿,家属亲戚都跟着沾光。我跑了十来个省,到处都是这个鸟样,所以我专到干部的门上讨饭,如果赶巧他们的家里没人,也用不着客气就顺便进去抓上一把,能抓到嘛算嘛。要是运气好被他们抓着了也不怕,顶不济就是蹲大狱呗。那才好呢,好赖就有了个管饭的地方。
那另外一种动物?
四条腿的牲口……我怎么个吃法你老都看见了,每天能吃上几口牲口料人就饿不死。这年头就得想法吃公家,牲口棚不行还有食堂、保管……
郭存先忽然觉得这个王顺确是很有趣,问道:这会儿你肚子还饿吗?
王顺也很实在:饿呀,哪能不饿!我都记不得上次吃饱是什么时候了?
于是郭存先拐到门后放饲料的躺柜前,从柜腿下抠出钥匙打开躺柜,他挣的那几斤粮食就存在里面。伸手到袋子里掏出一把生玉米递过去:吃吧。
王顺一喜,双手捧接过生玉米粒,低下嘴就吞了一大口。他很有经验,先在嘴用唾沫把玉米粒滚湿,经口水这样一搅拌,玉米粒就咬得动了。然后他就甩开腮帮子嘎吱嘎吱地嚼起来,声音脆生,响快,就像是在吃冰糖块那么香甜而满足……郭存先看得嘴馋,他还没吃过生粮食,也有些好奇,就到袋子里又抓了一小把生玉米,塞进自己的嘴里。
他们俩个坐在炕边上脸对脸地嚼着生玉米粒,越嚼越有味道,口腔里滚荡着一股真粮食的香气和实在感。咽下去之后脏腑里随即就觉得温暖而牢靠,如果再喝上几口凉水,简直就是很舒服了。想到此郭存先拿过王顺的搪瓷盆,到外面水缸里舀了半盆凉水,王顺吃完生玉米连喝好几口凉水,在嘴里咕隆一阵再咽下去。把粘在舌头上、牙缝里的玉米渣子一点不剩的全打扫干净。
郭存先看他这个馋劲便又问了一句:饱了吗?要不再来一把?
王顺赶忙冲着他作揖,表情夸张:不啦大哥,这就忒谢谢了。听口音你老是北边人,不像是这儿的饲养员。今天我算是遇到了贵人,老天都不想饿死我王顺呀!
郭存先不能不佩服这小子的确是走个南闯北的小油条,耳朵很准:我是郭家店的。
王顺一拍大腿:越说越近了,我去那儿,村子很大,就是有点穷,在村子里姓郭的是大姓,你老不会这么巧就正好郭吧?
这有什么巧的,我就是姓郭,叫郭存先。是砍棺材的,在这儿落脚干了几天活,你吃的玉米就是我干活挣的。郭存先在心里却不能不佩服王顺的脑瓜好使,他走过这么多地方竟然还能记住郭家店。
王顺的眼珠子上上下下地在他身上乱转:哎呀郭大哥,这年头靠本事能挣到好粮食,你老可是大能人呐。现挣的粮食就舍得给我吃,我给你老磕个头吧。
郭存先手疾眼快,一把将演戏似的王顺揪了起来:一把棒子粒就值得磕头啊?你不是折我的寿吧?
哎呀你老看这是嘛时候呀,一把棒子粒可比好年月的一把金豆子还贵重呀!王顺越说越正经起来,要不嫌弃我就认你老这个大哥,以后给你老牵马坠镫,每到一个地方我在前边给吆喝着揽活,没活干的时候,你老找个地方歇着,我去给讨吃的,怎么样?收下我这个爹不疼娘不爱狼不吃狗不啃的穷兄弟吧?
郭存先心里一动,咧着嘴笑了,心想有这么个人作伴至少不孤单: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兄弟我命苦,天上地下前后左右就剩下我孤独一根了。爹娘是去年前后脚走的,有个姐姐也出门子了……他说着就跪了下去,嘴里念念有词:大哥在上,受小弟一拜!
郭存先再次把他拉起来,你小子老跟像在台上演戏似的。好吧,我就认你这个兄弟,反正这个庄上的活干完了,明儿个咱们就结伴而行……他妈的我也成了念戏词儿了。
大哥下一步想去哪里?
还没想好,去哪儿都行。
那咱就去公社吧,在辛庄的西南十几里地,叫大张庄。明天县里要在那儿开吃饭大会,没准我们也能混个水饱。大张庄村子大,说不定还可以揽到活干。
嘛叫吃饭大会,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是听这个庄上的干部说的,由县里召集,开会不过是个名义,实际就是比试做饭。附近几个公社干部要自带粮食,看谁用的粮食最少做出的饭最多,然后开会研究讨论,用粮最少的公社。听说要先把粮食用水泡,泡胀了再用开水烫,烫过后上大锅蒸,蒸完了煮,煮完了炸,炸完了发酵,发起来之后再上磨碾。你老说经这么一折腾,那粮食能不多出数吗?一斤棒子面可以蒸出六斤饽饽,这就叫增量。增量增量,把米泡胀,饿坏肚子,撑破膀胱。
这个我早就听说过了,无土不砌墙,加水不顶粮,水饱不是饱……就这玩艺儿还能拿到大会上去比试?
不光比这个,还要看哪个公社的干部不用粮食也能做出饭……要不怎么叫低指标、瓜菜代呢?玉米穰子参灰菜,大人吃了肿大腿,小孩吃了肿脑袋。
好啦,明天就先奔大张庄,找不到活干光看看热闹也行,然后再往南走。现在就上炕睡觉。郭存先接着将用沙土治臭虫的办法告诉了王顺。
王顺嘻嘻一笑说用不着,我不怕臭虫,臭虫只会怕我。我是血少骨头硬,它要真敢咬我,就硌坏它牙。说着跳上炕,衣服也没脱就躺倒了,嘿,真舒服,半年多没睡过炕了!
还没等郭存先小心翼翼地在沙围子里躺好,他已经呼呼上了。
4 砍棺材
在这个饥饿的人人都吃不饱的年月,传说连朱老总都在中南海的湖边和花坛树丛间,寻找野菜挖下来吃。却居然还有被撑死的人。
--她就是郭家店的二虎嫂子。
快到年根底下了,上边发下来救济粮,每人一斤黑豆。这可是好东西,专治浮肿,还能给人增力气。你想想,无论是大骡子大马,早晨下地的时候抓一把黑豆塞到它嘴里,拉一天的重活都没问题。何况是个人?二虎嫂子从村里将二斤黑豆领回家,立即分了三份。两口人为嘛要分三份呢?她肚子里怀着孩子,理应占两份。把二虎哥那一份留出来,将其余的一斤半顺手倒进锅里,点上火炒了炒,就着锅台就吃上了。
这个香呀,就别提了。她八十天没见过一粒粮食了,有好长时间觉着肚里的孩子都不动了。不动了也好,就在娘肚子里多呆些日子,这种时候早生下来不是早受罪吗?眨眼工夫,她甜嘴吧嗒舌的还没觉得怎么饱,就把那一斤半黑豆嚼完了,心里还想这年头怎么嘛东西都不经吃呀?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二虎那份也给嚼了算啦。忽然又觉得有点口渴,还是先喝点水再说。她拿瓢到缸里舀了半瓢凉水,站在缸边咕咚咕咚灌下去嗨,好舒服,好像是饱了。
她摸着自己的肚子躺回炕上,觉着里面也有了动静,像气吹的一样慢慢鼓了起来,而且越鼓越硬。她心里非常美,饱了,这回可是真饱了,就这样死了都值啦!
村里人都说傻傻乎乎的二虎嫂有一样运气还不错,就在她死的当天郭存先回来了,他只到家打了个晃,便提着斧子过来,帮着二虎哥裁兑木头,凑凑合合地打了副棺材,第二天将她给埋了。在这之前的几个月里,郭存先带着王顺,或者说是他跟着王顺,走了足有三、四百里地,串了几十个村子,做了上百口棺材。风俗是强大的,活着受穷挨饿,死了还忍心让他们黄土盖脸、连个房子也住不上吗?所以出了丧事的人家但凡有可能,哪怕是卸门拆炕、砸锅卖铁,也要给死者做副棺材。这期间他派王顺往郭家店的家里送了四回粮食。当然每次就带个十几斤,好藏好掖,路上安全。也正因为有了他砍棺材挣的粮食和钱,全家人平平安安地熬过了冬天,没有一个浮肿的,甚至在村里也活得硬气多了。
孙月清藏起来一点钱和粮食,想等到开春后最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逃难的人多了,选合适的好给存先说媳妇。不想她把这个打算跟儿子一念叨,立即就被存先顶回来了,儿子在外面闯荡了这小一年,经过见过,说话办事有了不少变化,处处是一家之主的做派了。郭存先叫老娘别操这份心了,把家里那点钱和粮食都用到活命上,千万不能再闹浮肿。真想要个儿媳妇还不容易,等他再出去的时候带个回来就是了。听听这口气,这孩子在外边到底都遇到了什么事?
郭存先怕村里干部眼气,别再故意刁难他不让出去,等天刚一暖和就蹽了。
他本来想往定山县王家集的方向走,好叫上王顺。有他在可方便多了,能多揽一些活,还能多挣点钱粮。那小子油嘴滑舌的很会讨主家喜欢,也能讨价抬价。遇上有动大锯的活,还可以给自己打个下手。可今年似乎比去年死人还多,砍棺材的活也多,他不能放着活不干直奔王家集,在这家干完了接那家,还有的向外村亲戚传信,说有个砍棺材的手艺不错,价钱也好商量,竟然有时候在这个村子刚干完就被另一个村的人接走……一来二去的他就向西南方向插下去,离王顺的家越来越远。
这一天他背着木匠兜子转悠到了莲花山的脚跟底下,一片非常松散的村子里刚巧有人咽气,便留下他砍棺材。干他这一行全靠手里的一把斧子,上下翻飞,左右开弓,砍出的大面精光溜平,气死刨子刨的。而且节省木料,什么样的木料到他手里都能将就,大树、小树、檩条、船邦、破门板、旧木柜,富有富的砍法,穷有穷的做法。如果木头多,他会砍出一具宫殿般的福寿棺,棺头高耸,沉实厚重,漆黑铮亮。如果你家里不富裕,木料都是穷凑合,他也会把棺材做的像模像样,棺材板做成双层的,里面塞上碎木屑、滥棒子,外人看上去棺材照样厚厚大大,十分气派,对得起死人,也给活人争了脸。那个年头死了活着都不容易,死的闭不上眼,活着的对不住死的,所以郭存先那一手好活儿,给活着的积了大德,给死了的建了阴功。
农村死了人本来就是热闹事,乡里乡亲都要凑过来帮忙,这既讲死人缘也要顾活人脸。因此他干活的时候周围总是围着一大帮人,像看耍猴儿的一样。大山边上的人,一年到头也看不到什么新鲜玩艺儿,好不容易来了个抡斧子砍棺材的,可不就成了一台大戏?那时候郭存先正年轻,有膀子好力气,斧子抡起来就像一道道立闪,斧子刃如同长了眼,心到手到,眼到斧到,让两边的人都看傻了。他自己也无比得意,那是一种风光,斧子越砍越带劲……那个时候别看穷,人活得单纯,容易满足也就活得快乐。
他在那个叫下阳坡的村子一干就是七八天,这叫黄鼠狼单咬病鸭子--村上连三并四的死人。传说是他们喝的水不好,再加上连年挨饿……在下阳坡最后一个来请他去做棺材的就是朱雪珍。她体态纤弱,容色凄然,细长脸上就剩下两只大眼睛,还低着头不敢看他。
看她那么紧张惶怯,叫人心疼,郭存先却不便多搭讪。
她话不多,默默地走在前面把他领到家。这是两间快倒的土坯房,门口有棵一掐粗的槐树,派不上多大用场。两副门板太老太薄了,屋里有个地柜已经烂了,还有一个炕桌、一只凳子和一口水缸,这哪够打棺材的?那时候他就有这么个毛病,不管到谁的家里去,进门先踅摸能打棺材的料子,跟主家说着话的工夫,脑子里根据料子的情况就把棺材的厚薄和样式设计出来了。可雪珍家的这点木料让他心里没有底了,她的父亲在炕上垫着枕头栽歪着,郭存先进门一眼就看出来,人已经快不行了,是心里有闭不上眼的事强顶着这口气。
老爷子拼命瞪大眼珠子,那是把最后一点气力都用在眼睛上了,把他从上到下打量个溜够。郭存先是走南闯北的人,楞让他给被看毛咕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个眼神,一个老人垂死前的无奈、求助、冒险,再加上一百个不放心……全在那双老眼里!
老人终于吭吭哧哧说出了自己的心愿。他叫雪珍把郭存先找来却不是想给自己做棺材,家里也没有可成棺木的料子,雪珍的娘是半年前去世的,当时天最冷,裹着一床棉被走的。炕上还有一床旧被,那是老人给自己预备的。他只要求郭存先帮着雪珍随便把他埋进土里就行,然后把雪珍带走。在这之前他已经托人打听郭存先过了,其实也是郭存先自己对人们说的还没有成家……
朱雪珍在一边陪着掉眼泪,她这可是卖身葬父啊!
郭存先心里血气翻涌,脑子什么也没想就在炕前跪下了。一个快要咽气的人求你,别说还是好事,就是千难万险也不能回绝。老人到了这般地步,还能替女儿思虑得那么周全,也真叫人挑大拇哥。人生本来就苦,苦人本来就多,趁着老人还明白,他得赶紧在炕前把话说明:"大妹子要是看得上我,现在就给你老磕头拜堂成亲,等跟我回家以后再补办手续,重新操办酒席。要是大妹子看不上我,我也会认下她这个妹妹,以后有我吃的就有她吃的。你老但放宽心,我是砍棺材的,决不会让你老裹着棉被走,真到了那一天,我一定会置办两副像样的棺椁,将老太太也起出来重新装殓,好好地发送你们二老上路。"
朱雪珍扑腾一声也跪在他旁边,放声大哭。
郭存先拉拉她的胳膊一起向老人磕了三头,然后嘱咐她在家照看老人,他要出去买木料,最好赶在老爷子咽气之前能让他看到自己的棺材。棺材是人到阴间住的房子,有好棺材就等于到阴世能有套好房子,免受阴风凄雨以及孤魂野鬼的滋扰。过去有钱的人家,早早就把老人的棺材做好,停放在闲房子里,每年上一遍大漆。只有小毛孩子才怕棺材,看见棺材容易联想到死呵,鬼呵,凶呵,等等。而老人若能早早地看到自己的棺材,可是一种福气,说明儿女孝顺。知道自己死后占个什么样的房子,心也可以早早地安顿下来。有些大户人家五十岁一过就把棺材预备好了,还有人守着自己的棺材能活上三、四十年!
郭存先在下阳坡干了这么长时间的活,谁家有多余的木料,有够什么材料的木头,心里很清楚,身上正好有在外边干了两个多月挣下的钱,很快就把两副中等棺材的料子买好,运到了朱雪珍家的门口,拉开架式立马就干起来了。这惊动了整个下阳坡,朱家老爷子还没有死,看热闹的已经挤破了门槛。朱家是绝户,又穷,大概还从来没有出过这么大的脸。
老爷子回光返照,竟让雪珍给垫高了上半身,凑到窗台前看着郭存先干活。
下一页 尾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