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汪涵 有味

_2 汪涵 (当代)
  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会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讲究,手黏蜂蜡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要做得光滑、美观。
  黔西糍粑|纳灰村,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郊万峰林风景区下五屯,是一个布依族聚居的村寨。纳灰村的游客不多,随意去村里任何一家都可以学习打糍粑的技术。做糍粑的头天就要把精选的糯米用清水泡在桶里,等完全泡涨了,就装到专用的蒸饭器具—甑里去蒸。甑是用厚厚的木片箍成的,直径通常在半米左右,上宽下窄,下部置一竹篾片编成尖顶斗笠形的隔板,既可以使米不沾上锅里的水,又方便蒸汽进入。蒸到九分熟的时候,起锅,将蒸好的糯米饭倒进石臼里。打糍粑讲究快、准、稳、狠,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黏糊糊的有韧性。把打好的糍粑从石臼中取出,放在事先铺好一层黄豆粉的簸箕里,进行最后的加工。在手上黏蜂蜡或茶油,从糍粑上取下一小块,搓成坨,然后压扁,包上黄豆粉、芝麻、引子(也就是苏麻等佐料),一个热乎乎的糍粑团就做好了。
  客家糍粑|在梅州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都有做糍粑的习俗。糍粑的制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再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把做糍粑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饭粒便粘不住。经过用力舂捣,使之成羹状,然后做成如鸡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制的作料粉,吃起来柔韧鲜滑,香甜可口。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子碌碌烧。”说的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做的糍粑热气腾腾。
  闽清糍粑|在清代古民居荟萃的闽清坂东镇,糍粑是当地人用当地优质糯米经水泡后,放进饭甑蒸熟后倒进石臼,一人用木杵舂,一人不停翻动,直舂到米饭黏稠如泥状,挑起不断为止,民间俗称“打糍”。然后装进盆里,加香油点润,用手搓成块,搓成丸,放进装有炒熟磨细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碗中滚过沾满后即可食用。味道清香,甜润可口,舒气和胃,多吃不腻。考究的吃法是将糍粑搓成丸子,和肉片、菜梗、香菇、墨鱼、大蒜、辣椒等一起拌炒,香辣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
第15节:糍粑(7)
  涵舍故事
  糍粑的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落难的大臣,名叫伍子胥,他因报仇从楚国来到吴国,想借兵讨伐楚国。当时吴王阖闾深得伍子胥相助,因而坐稳江山。很快,伍子胥便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得以报仇。
  一次,吴王令他主持修建历史上著名的“阖闾大城”,以抵挡外来侵略。大城建好之后,吴王十分高兴,但伍子胥却一直面露愁容,他深知为臣之道,自己多年来结下无数仇家,恐怕日后吴国朝廷也难以容他。一日,他回到大营,对自己的亲信说:“大王不知居安思危,以后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他日我伍子胥一命呜呼之时,若国家罹难,百姓遭殃,在相门(苏州八个城门之一)城下挖地三尺,便可以找到解一时之困的食物。”后来,吴王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听信小人谗言,屡次不顾伍子胥犯难上谏,竟逼得伍子胥自刎而亡。是时,越王勾践经过多年的卧薪尝胆,准备一举拿下吴国。勾践大军攻城时,正值年关,万物萧瑟,城里的民众饥寒交迫,不久就断了粮食,一时间,饿殍遍野,正如伍子胥生前所料,吴国和吴国百姓陷入困境。在此危难之际,伍子胥的亲信突然想起他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派人拆掉城墙,挖地三尺,他们惊奇地发现,城基竟然是由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垒成的。原来,伍子胥在建“阖闾大城”时,将大量的糯米蒸熟并压成砖块放凉后,垒成城基以备不时之需。人们纷纷赞叹伍子胥的雄才大略。大家将糯米砖石掘出,敲碎,重新蒸煮,分给全城的百姓吃,这样,吴国才得以免受灭国之灾。
  后来,在楚地一带,每到丰年年关,人们都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纪念伍子胥。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每年春节前必做的美食。有的地方的糍粑为圆形,大大小小,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团圆。有的地方又将糍粑称为“年糕”,寓意吉祥如意,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年糕,年糕,年丰寿高。
第16节:木盆盛满漂流声(1)
  木盆盛满漂流声
  正文
  如果我有两条命,我一定拿一条做一个快乐的木匠。
  听到这个,你会吃惊么?你一定不明白当木匠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那一天的午后,我在靖港保健街上,看见于爹一摇一摇,像只公鸭子往前面猛赶,旁边打铁的卖药的卖茶叶的,还有姚记的坛子菜,都在和他打招呼,他还使劲往前走,谁都不想理了。看见于爹这么自在,我来了兴致,说:“于爹,等下,我要和你去做木盆。”于爹半眯着眼睛,速度一点没减,说:“莫来,莫来,我要困觉。”
  这个木匠很会享受啊,我决定去查验一下。从保健街往西走一点,不用过那个石拱桥就到了。我偷偷靠近他的铺子,看到他真的困了,靠在竹躺椅上,把扇子扔在一边,木器店的门半掩着,午后的阳光晒进铺子里有两尺,都堆在刨花上,还有小虫子在里面飞舞,他就在阳光边睡得很舒服。那些工具随手散落着,他可以随手把它们拾起来。
  我不是木匠!这个事实让我别扭起来,我甚至都有点开始嫉妒了,我挤不进于爹的时间,他的时间只属于他自己,不属于我。
  想实现当木匠的愿望,我必须要耐心点。等阳光漏进窗子只有三寸的时候,他终于醒了,对我说:“崽伢子,你进来咯。”他算是我的师傅吧,我得靠他才能过一点点的木匠瘾。我们终于要开始干活了,这时候天气还燥热得很,于爹的头顶上有一个铁吊扇,连漆都没有。他就打开电扇,这电扇其实很老,一直转了二十年,这是作坊里唯一的电器了。于爹说这是飞行牌的,广州生产的,非常好,让人凉快,刨花也吹不起,所以就一直没有舍得换。于是,我和他一起劈木头,刨板子,弄出一大堆板子。第二天,我们要把它箍成木盆。
  有人打电话要来找我,我也说:“莫来,我要做木匠。”
  做主持啦,接受访问啦,这些我统统都不记得了,现在的我就是个木匠,别的我都不太愿意记得,谁也打搅不了一个木匠的幸福,可见做木匠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漂流记
  小时候,我曾经在山坡上嚼着甘草根,看着满山青草的起伏,它们是我幻想的海浪,风中摇摆起伏的青草可以带来很丰富的联想,像钢琴在被无形的手弹奏着,像无数大军正在发起浩大的进攻,也像某个人悄悄躲在里面,也许里面真的藏了一大群人呢。我眯着眼睛望着太阳,一发呆就是好几个小时,我的幻想像银币一样闪光,那里面什么内容都有,宝藏啊,旅行啊,飞翔的帽子啊,女孩啊,坦克啊,假如是在课堂,我就会随手画下这些家伙,很有可能被老师收缴,然后是毫不留情地驱逐。当然还有木盆,我希望家里的木盆可以载着我漂流,一直到很远的地方,那有溪谷有鲜花的地方。
  木盆,就是漂流的使者,好像只有坐着它,才能顺流而下,抵达开满鲜花的溪谷。假如你真的想流浪,不必选择什么飞机和自驾车,放下那些扮酷的玩意吧,木盆就是个最好的东西,里面有很深的禅意。唐僧不就是躺在一只木盆里漂流到庙里面,而后成了和尚的吗?玄奘西游,应该是从那只木盆开始的。木盆,其实是很多人的宿命,他们在木盆里洗了人生的第
第17节:木盆盛满漂流声(2)
  一个澡,木盆让人生的最初啼哭变得安静,诺亚方舟也无非是一只大木盆,它里面能装很多人,只是因为它实在太大了,别人才会认为那是一只船。
  很多年以后,我明白木盆就是我童年的奥德赛,因为木盆,我的漫游没有任何界限。我经常忘掉时间,在太阳烧到山坡的那一头之后,空气开始潮湿起来时,我吐掉甘草根,从山坡上跑下来,浑身脏兮兮,穿过窄巷回到家里,等待我的是母亲温柔的呵斥,然后她把我装进一只大木盆中,给我洗掉山上的污泥。那只木盆在我家的堂屋中,像一朵盛开的巨大睡莲,在氤氲的蒸气中,我真的感觉我漂流到了仙境。童年盛开,母亲的眼神透过蒸气我看不清,但她在我肚子上摩挲的手是如此纤细,它在水里划动,木盆盛满飘来飘去的声音。
  我想,假如我有一只更大的木盆,我该坐着它漂向哪里?
  后来我读到这样的诗句:“刨花像浪头散开,消失在海天尽头,木纹像波动的诗行,带来岁月的问候……”
  我明白了,原来所有人的童年就是这样沿着木纹展开,但只有少数人长大后还会记得。安徒生和这个中国诗人是其中的两个,他们都声称做过笨拙的木匠,他们在刨开木头的时候,新鲜的回忆也暴露了出来,这种劳动让他们充满灵感。比如,拇指姑娘会在胡桃壳里漂流,美人鱼在享受气泡。或许,当刨花升起的时候,也总有诗句在一起泛滥。
  木匠大师
  所以,我要和于爹一起做木匠。
  于爹在六十年前就开始做,我在六十年后追赶于爹。
  于爹不太会讲故事,他的话太简单了,我都无法了解他做木匠的时候,脑子里都会在想些什么。偶尔,他会说:“要是手里没有木工,就觉得手里没味。”这个话听起来太简单了,但它含着很深的意味,所以我还是想写多一点。
  他把所有的时间放在这里,他会说很多简单的话,但不会写诗,他把想表达的都装在木盆里了。六十年来,于爹一直活得手里有味,做着各种各样的桶子,有打谷桶、家用的饭桶、米桶、马桶,还有妇人用的坐桶。木工是他生活的胡琴,他咿咿呀呀地拉着,拉到靖港的水变成昏蓝,拉到心爱的姑娘去了远方,他换了几个新墨斗,换了几把新钳子,这些都是让人高兴的事情,却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孩子也大了,湘西的送漆佬不再来了。真不记得,什么时候起用铁桶漆,没有人用生漆了。这些琐事,都是他慢慢告诉我的。经常,我在这里待一个下午,才能听到他讲出一件很小的事情。
第18节:木盆盛满漂流声(3)
  于爹干活的样子,照相照出来应该很好看,假如能画成水粉画应该能更好,他站在无边的刨花堆中,展开木头的宫殿,像一个孩童骑在木工凳上。他的血气随着手上的青筋一路奔腾 ,随着绕锯、平铯、推刨、平槽、劈蔑刀这些工具,贯通到木工、钓鱼、吃饭这些生活琐事,贯通到木头的每一个疙瘩、每一丝纹理之中,像个真正的大师。
  六十年了,他有很多自己的小讲究,保持了他最爽气的工作打扮:一身衬衫,那一碗沱茶。他从未使过电锯,闻不得上面的生铁气,或许电锯这玩意,只配得上做电影里的道具吧。他最主要的工具是裂了柄的斧子和刨子,把靖港的时光碎片,在每个年代都裁剪得一样整齐,那些碎片,随时可以箍成一个硕大的木盆,那是他自己的城。
  别想在电话里向他推销电锯,因为他根本不想要。他说:“我没得手机没得电话,你要做盆子,就直接到这里来。”
  集镇
  所以,哪一个年代,对于于爹来说都是一个面相。他的历史很简单,刚解放,于爹就在靖港做木匠,那时候靖港是水陆码头,长沙的南北杂货都在此聚集,大米八分钱一斤,木盆五块钱一个。乌篷船和小火轮沿着沩水河呼呼地开,上到武汉,下抵湘潭。小镇木匠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个,
  做木盆的箍桶子的却不太多。于爹会把盆子拿到集市上去卖。赶集的时候,小艇挤满了靖港的河湾,密密麻麻,有的来迟了些,要下人卸货只能先跳到别的艇帮子上,然后给人赔个笑脸,说借光了。那时候的赶集是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一个地方的核心内容,大集里搭上了无数的小茅棚,除了猪、米、茶籽、洋布、鸡蛋这些占据了集市的大宗,偶尔有被木棍打死的大蛇或被笼子夹伤了手脚的野兽被拿出来卖,主人就会指着自己手上的伤口给人看,说这东西捉来多么多么不容易,所以你也别再和我争点秤头秤尾了。万一碰见熟人,是免不了递根纸烟的,然后约了散场后喝杯谷酒,那边有人煎豆腐炒米粉,间或还有点新卤的猪头肉。说着这些,又低头翻看新晒的腌菜里面还有没有沙子,抓出一把豇豆看有没有老,新杀的猪肉淌着血水,辣椒的香味弥漫了整个集市。集市有乡长,乡长就在这嘈杂中踱步,为争执的交易去扯一下麻纱。于爹的摊子就被挤在这当中,他算是最老实安静的。有人就在这里买谷桶现买现用了,桶子木盆嘛,只论个卖,不用秤的,用几年不漏水,万一漏了,就拿过来,箍一箍,又可以接着用。他就住在大堤脚下,最好找的。
第19节:木盆盛满漂流声(4)
  有一年大雪成灾,县里读书的孩子都回不了家,船突然没有了,河湾里空荡荡白茫茫的一片,只有几只无家的水鸟在冰面上哀鸣。那些下过沅江猛洞河的汉子,也被这惊人的大雪吓到。冰凌一夜之间长得枪杆那么长,在靖港家家户户门檐上吊着,几乎压垮了于爹的作坊。稻田成了僵硬的铁板,菜根子全部被冻坏了,木柴也奇缺,没有多少人舍得洗澡,听说连洞庭湖都被冻住了,木炭运不过来;更别说还有人过来订盆子,集市也早散去了,除了白茫茫一片大雪,靖港街头就只落下几只被扔掉的破箩筐,还有一堆不知道是哪家放不下的白炭,被堆在大街上。那些生意人都不出来了,也不知道这个年会过得怎么样。到处不通路,也不像现在有电话可以相互联系,要看亲戚的,只能一脚一脚从冰上爬过来,不知摔了多少个跟头,才能和亲人挤在一起烤个火。于爹还是闲不住,不想就这样烤一冬天的火,他咬咬牙,从冰天雪地里拖来几捆结满冰碴子的木头,他狠狠地收拾这些木头,关在作坊里一个月没有出门,埋头做了几十个盆子。他说:“再没得过,该生的还是要生,该长的总归还是要长,所以我手里的事情停不得。”说起这些事情,于爹的漂流好像也不那样浪漫了。
  后来搞合作社,搞“文革”,打出一堆“牛鬼蛇神”,好多人都驼着背走路,也有好多人用皮带扎起腰杆,木匠还是那个木匠。于爹说:“运动来了,再运动,你们还不是要洗澡,还是要木盆,不管你是什么人都得要,所以运动莫关我事。”
  运动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一百多个木匠被集中了,成立了木工合作社,他们一起干活,一起吃饭。于爹再不用一个人去拖木头,有那么多人去河边抬圆木,一根四尺那么粗,半个小时就能全部扛回来,然后量了锯掉,几天就能用完,做出来的坐椅、柜子、盆子、桶子统统上交,于爹就觉得运动其实也好玩。
  风起
  现在,城里面越来越热闹,靖港的人还是那样简单,箍桶匠就剩下他一个了,他的崽也不愿意学,做个锅盖子也得量刨半天,还只卖得五块钱,太不划算了,还想劝他也别干了。说到底这也算经济活动嘛,那么如何来衡量一个木匠的价值呢。他觉得自己的崽有点蠢,他根本不知道做木盆是件多么好玩的事情,要是不晓得用镗刀刨子这些工具,连半个男人都算不上。于爹不管那么多,就这样一直搞下来,后来好多年都没有碰到过一个同行。那些人都被风雨散去了,他们坐不住,对外面的世界向往着,也别扭着。只有于爹不关心外面的世界,那些大的概念他都没有接触过,也没有人和他说过,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理想,什么是人生哲学,什么是时光流逝,也不知道他其实是天底下最快乐的木匠。时间就这样漂流过去了,反而是这几年,订盆子的人越来越多了,于爹说话还是一样简单:“你晓得不,那塑料桶子要不得,化学品,洗澡身上要痒,大家又觉得还是木桶子好。”
第20节:木盆盛满漂流声(5)
  运动来了又走,不变是个相当好的状态,于爹到现在还做不来花哨的盆子,懒得学那些。他会做的只有那几样,猪腰子形状的大澡盆有三尺高,圆脸盘的小澡盆不到一尺高。做的秘诀在于板子要齐,箍子要紧,木盆是光的好,上不得大漆,只上得清漆,做好了用水一泡涨,就不会再漏水了。就算是平和堂(长沙较早的高档商场)来订,也是这些盆子。
  我和于爹一起刨板子,听他讲那些最简单的话,等到板子堆了两尺高的时候,窗子里的阳光终于漏了个干净,沩水河上的凉风吹起来了,从后屋穿堂而过,蜻蜓也飞进来了,记忆里的童年并非虚构。
  于爹说这板子够搞得五只盆子的了,该出去呷根纸烟。
  假如以后,我成了一个不太糟糕的木匠,你也来挑一只合意的盆子吧。
  制作步骤
  开料
  将树木切成几段,再劈成小块。用切割机将木板切割,去掉树芯和树皮,去掉质松和不好的部分。
  打磨
  将木板两面打磨光滑。
  制作
  开始做桶,先将木板上端固定,然后用铁皮框住。烘烤木桶内部,大约烘烤五分钟后,用水雾喷桶内桶外的中部。将木桶的下面固定,然后用铁环箍住。通过挤压,将下面木板压至严丝合缝。
  冷却抛光
  将铁环全部固定后,自然冷却木桶。抛光木桶外身,使其看起来更加美观。
  意趣小识
  在旧社会最常用的木桶,就是一般婚嫁时,女方准备当作嫁妆的几项,其中包括:洗脸的面桶、洗澡的脚桶、方便使用的屎桶、洗碗的碗斗,以及生小孩子时接生用的腰桶,这些是早期普遍的居家用品。近年来中国人开始崇尚养生,以至于原本已渐入黄昏的木桶业,因桧木浴桶具养生功效而止跌回升,成为传统老行业中少数自谷底再度翻红的异数,也唤醒不少人对木桶的记忆,悠然回想起那一段古朴厚实的岁月。浴桶一定要以桧木作为材质,因为桧木较其他木材坚固,可保用数十年。
  传统浴桶做法,需将桧木刨光,相当费时费工,不少市面上的浴桶是以机器研磨,虽然外表差异不大,但刨光的桧木会发出香味,历久不衰,用机器研磨的成品就相对逊色许多。桧木浴桶的最大好处是有保温的作用,热水放进桧木浴桶一两个小时都不会变冷,而且桧木有益于身体的天然芳香,还有防虫蛀的效果。
  木桶在完工后,必须经过白坯成形,用高分子环保树脂做深层防腐处理。产品出厂前由工人进行严格的质检,但是由于木桶材质的一些特性、地域差异与使用环境差别,所以以下必要的养护措施能使木桶成为更加耐用的使用产品。
第21节:木盆盛满漂流声(6)
  1、购买木桶三日内将木桶蓄三分之二桶水浸泡八小时,含水率必须保证正常才能延长使用寿命。
  2、正常情况每周使用一次。
  3、在冬季暖气较足的地区,每周至少要使用两次或蓄三分之二桶水浸泡八小时。
  4、如果使用时间间隔较长,北方只需要将木桶蓄三分之二桶水浸泡一天,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5、如果较长时间不用(十天以上),要将水桶蓄半桶水浸泡一天,用海绵浸水后放在桶内,并用桶袋将其包装密封,以保持木桶温度。
  6、不要把木桶放在太阳下暴晒或者被强风吹袭。
  7、平时最好放少许清水,使其吸收水分,保持木质的饱和与湿润.但水不要过多,因为浴室本身就有一定湿度。注意不可留用洗浴后的脏水,以免木质吸收污水而加速老化或产生霉斑。
  涵舍故事
  保命的木桶|对于木桶的印象,很多人觉得就是装水的容器。话说古代人,只是临井打水过日子,铁制的容器少而贵,对于家庭主妇来讲又太过笨重,而木桶既方便又能装,老人小孩都可以使用。不过,翻看木桶的历史,它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只是容器那么简单。
  比如大家都熟悉《西游记》,唐僧完成西天取经,谁的功劳最大?孙悟空?不;白龙马?不;而是木桶。当年唐僧的父亲遭抢匪迫害,母亲也遭其凌辱,为了保住小唐僧的性命,母亲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唐僧放进了一个木桶里,让其顺江漂流,并附上了自己的血书,等待与有缘人相遇。唐僧在木桶里漂流了好多天,终于被一和尚发现,显然和尚最初发现的不是木桶里的唐僧而是木桶,出家人慈悲为怀,漂流的木桶岂能在江中浸染寂寞,于是将其打捞,救了唐僧一命,并成功拯救了唐僧的人生。后来的收徒探险、西天取经、修成正果,若没有木桶的漂流载命,都是空谈。这个故事也告诉了世人,木桶在古代非只是生活物品那么简单,也是淳朴单纯的古代人保命之良品。
第22节:油布伞(1)
  油布伞
  正文
  雨水之所以愿意落下,是因为它在天上,把满地盛开的雨伞,看作莲花。
  这个想象有些大,大到可以覆盖我走过的所有的路。人生大概是随时要迎接雨的,直到雨成为身体的一部分。雨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来自天堂。我想象,在夏末的黄昏,或者是春天的早晨,大自然会有某种力量在凝聚,在地上的人们不注意的时候,某种力量突然苏醒,这是云团里隐藏着的季节的神秘。
  我在早上起来,可以感觉到空气中这些微小的湿度。打开窗户的时候,常常忘记了今天应该翻到谷雨这个节气,翻日历这个动作对于雨来说是多么的渺小,对于我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时候桃花在日历的后面悄悄苏醒,风的皱褶里夹含着水分,这些细小的事件被我们日常的忙碌所掩盖,直到发现阳台上晾晒的衣物为什么还有没有干,此时才想到今天会发生点什么。
  然后就是上路,大街如常,人流如常,来不及欣赏云朵的变化。天空对于我们来说,既可以像天气预报那样用“阴”、“晴”、“雨”几个字来概括,也可以用好多天的时间来做无穷无尽的仰望,让心情随着云朵一起翻滚。然而这种沉思却不能延续多久,天空就已经起了变化,最深的闪电,把雨水突然释放。雨水击中了早晨的脉搏,让我感叹中国农历和大自然之间的神秘感应,雨水使得季节激动起来,有人因为雨而激动,也有人因为雨而慌乱。雨水慈祥地降落,如音符般,落向它不知道的地方。它慷慨地落下,它把这些动人的时光,落向大海,落向潮汐。它遮住了阳光,偷偷移向田野和街道,它慢慢地越过河岸,越过瑟缩的鸭群和戴着斗笠的农夫,最后洒向苏州,一条叫做养育巷的街道,一个逼仄的弄堂。
  养育巷
  这是我关于伞的故事。我心甘情愿为它安上这样一个美丽的开头。因为我一直坚信,人生会有无数次与大雨的不期而遇,也会有无数次的小雨如约而来,你总需要一把伞,你用它劈开雨点,毅然前行。你期待能看清什么,但有时候什么都不必看清。雨让你忘记了世界本来的形状,它可以改变一切;对于南方来说,雨水中的景象才是它们的真实形象。因为喜欢雨,从而喜欢上一把伞。假如你不想匆忙奔向终点,那就安然待在伞下,你会知道有雨声和伞的岁月,是如此的美妙。
  每一场雨都是一次固定的引导,指向同一个方位,我的记忆之门重重叠叠,还是要从第一扇打开。
  让我们还是回到苏州的养育巷,在那里,有一把黄色的油布伞,它在雨中散放着淡黄的明亮,如一朵莲花缓慢前行。那里面有一个孩子,他用细碎的脚步踢着雨水,那里还有一个老人,她牵着孩子,如同护着一盏红红的小灯笼。
  你们肯定会想到,那个孩子是我,那个老人就是我的奶奶。
  那是奶奶带着我去另一个奶奶的寿宴的路上。雨很小,伞却很大。弄堂上的天空原本就很狭窄,被这把伞一遮,伞下的我竟然有了一种被仙术笼罩着的感觉。我和奶奶挤在一起,奶奶的体温透过布衫,有一种杏花的香味。我能感觉到奶奶的步子和我一样急促。我欢快地跳跃,踩得水花四溅,奶奶总在奋力追赶着我,我知道,有了奶奶的追赶,雨滴永远不会落在我的身上。
第23节:油布伞(2)
  雨声如梦,揉搓着我童年敏感的耳郭。一切景物都在淌着水,我记得那里的风景,雨水中木芙蓉开得浅白,雨声中躲了一只寂寞的猫。我们前行,油布伞散发着淡淡的桐油香味,水花绽放在麻石路面上,我的步点如高高低低的线谱,穿越雨水帘幕,不知道走了多远。也许是因为我太兴奋,我不期然抵达了一扇朱漆大门,那是一个春雨中的苏州人家,里面喧闹的谈笑我听得越来越清楚,绵延过窗纸,油灯的眩光照亮我的眼睛。那里面不知道有多少东西在诱惑我,我等待梦中盛宴打开,绿茶、豆干和葵花籽,最好还有精致的糖藕片,这些都是能够刺激一个孩子的好东西。奶奶领着我进去,和每一个人寒暄。盛宴终于开始了,我小心地吸着气,看着大人把一屉小笼包在我的面前打开,透过雾气,我看真切了它细腻的白。
  我无忧无虑的童年,在这雨中油布伞下有一个起点。每次想到这里,恍然仍行走在雨中,耳边响起雨声里奶奶追赶我时急促的喘息声,眼中又总是会看见奶奶被雨水淋湿的白发。
  十年一梦,梦回苏州,苏州有我血脉的延续。奶奶,我在雨中张扬的神态出自于你,雨中行走的安详出自于你,雨中的美和善也出自于你。我记得我的童年像花朵从小巷一路开放,我奔向人生的盛宴,你在油布伞下轻轻呼唤,紧紧追赶。后来,我走得太快,在雨水中,打湿了寂寞的袜子。
  我的名字
  雨很容易被写成诗,适合用宣纸来回忆,只是我的写作在三十年后才和记忆重叠。我的奶奶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奶奶在寒山寺的菩萨面前许愿之后,母亲就平安地生下了我;而且,把我生成了一个极其可爱的模样。我出世之后,奶奶给我取了一个名字,据我猜想 ,那名字里一定是玄机暗藏,而爷爷又说它不够响亮,就给我另外取了个名字,那就是汪建刚。
  对于我来说,雨就是人生的书写者。大雨落下的时候它是狂草,细雨润物的时候它是小楷,该怎样用它来书写,全部在于你是否关注着那些不期而遇的雨。忙碌和幸福,清闲和痛苦,在这些心情迥异的时候,人对雨的态度总会不一样。
  到了电台工作之后,他们对我说,你应该叫一个更特别的名字,碰巧那些日子外面一直在下着冷雨,我就说干脆叫“汪寒”好了;他们又说这个名字太冷了,于是我就改成了现在的“汪涵”。
  雨景
第24节:油布伞(3)
  雨无数次落在我的路上,有时候大雨滂沱,有点像《阿甘正传》里那样满银幕的雨,梧桐树下我隐约看到瑟缩的人影;有时候细雨斜飞,田野之上村庄寂寞。雨带给人生的景象是如此丰富,在雨中,我的记忆会变得异常活跃。雨点散漫,倾落在江上湖面,还有静止的渔夫。我一次次打开伞,伞的记忆如莲花开阖。我渐次长大,油布伞褪脱了记忆中的黄,有时为了和所谓浪漫近一些,某些雨天,伞成为我年少轻狂的牵绊,和表演苦情的拖累。
  但是此刻,我内心只充盈着比浪漫还绵长的温暖,它弥漫在伞下,总让我不自已地在雨中站立,满脚的水花又有什么要紧呢?如果不是因为雨,记忆会从哪里苏醒?它们如青藤般,从满世界浩瀚的雨中蔓延。
  说一说身世吧,我的父亲是江苏人,母亲是湖南人,伞下奶奶用吴侬软语温存出来我的江浙情,伞下我也流淌着火辣的湖湘血液。油布伞,是两个故乡复合出的微妙情感,它走过很漫长的雨季,我不能用一支笔画出它行走的路线。
  伞和雨有关,伞的存在是为了避雨更是为了看雨,它是两种情感的复合。在最早的时候,其实没有伞,只有斗笠,只能容纳一个人,《诗经?小雅》里有言:“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这简单的八个字,意境其实非常丰富,它在田野里打开了美丽的舞台:雨都下成这样了,你的蓑衣和你的斗笠在哪里呢?那真的是诗人的情怀。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伞”字,是在斗笠的下面加了一个柄,也许是因为斗笠太小、太封闭了,我们才需要用伞来欣赏雨。
  典型的伞属于江浙,江浙的油布伞,或者可以叫做油纸伞。它的精巧需要一点纷繁的油彩,需要一支轻盈的绿竹,水边的农妇砍来竹子,把它的最后一根龙骨劈好,这种劳动适合用箫声来做伴奏。它的明黄红艳是用来染心的,苏堤长歌,春水泛滥,那里有丁香花般的女子打着油纸伞款款走来。那是我心里最好的雨景了,再后来,我一直无法接受用尼龙布做的伞,它的气味和材质都和雨天是如此的不符,雨水其实浸润不了它,它总被了无生气地收进行囊之中,它只是雨天的一个工具而已,它只有形状,以及化学染料染出的时尚,但你无法为它画上真正的色彩。
  一把油布伞却可以不同,它是真正的君子,画出雨的所有浪漫。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吧,油纸伞在画中依靠着素净的旗袍,在骄阳下辉映着柳叶如眉,在细雨中遮挡着罗裙翻转,不管是在雨巷里、西湖边,人总会因它而有了好奇心,总渴望知道那油布伞下是一种什么样的眼波。有了那样的油布伞,即使它走过的是田埂,是废墟,那种浪漫仍然无法遮掩。
第25节:油布伞(4)
  油布伞,这其实是个多么好的道具啊,可以用油布伞写一千个故事的开头,因为油布伞可以有一千种行走的方式。这故事是枕边的呢喃相思,是心底的陈年佳酿。我们总觉得油布伞是多么熟识的电影画面,多少年后,有书生故地重游,不知道还能否记得那三尺是谁的天空,是谁的天涯,谁的寂寞,和谁的温暖。
  在心情很糟的时候,雨就会下得很无奈,总有人站在雨里看无边的寂寞,也有人会因为雨而受苦。我可以描述那旧了的乡村时光,我的亲人在过去的茅屋里用脸盆接漏,用油毡抵挡雨水的侵袭,并盼着雨能够早点结束,他们并不曾有过油布伞。
  江浙的油布伞,你该如何遮挡夹在雨中的迷惘,和我的淡淡乡愁??
  雨路
  雨是永远下不完的,我打开油布伞,依次疼爱着生活的每一件事物。
  油布伞,我最早的印象来自油画,那是七十年代人共同的记忆,油画的名字叫《毛主席去安源》,画里的毛主席还年轻,大风吹折了他灰布长衫的衣角,群山翻滚,大路无边,他的眼神无限遥远,他紧紧地握着一把油布伞,在奔跑的白云下前行,那把油布伞不用撑开,天空是如此的大,一个人是一个世界的中心。
  那幅画是一个巨人的行走,而小小的我从苏州的小巷走到了湖南湘潭。刚到湘潭的时候,我总是在生病,总是趴在窗台上发呆。父母上班,姐姐上学,家里就空了,我守着空旷的家,天空好像总有下不完的雨,我是窗台上别人的风景。因为水土不服,我身体瘦弱,常常生病,不过雨声中似乎病痛缓慢而去。我想念小笼包子,想念爷爷给我的黄天元猪油糕,想念奶奶疼的我样子,没有人能够告诉我,我会在何时才能见到他们??
  我后来不生病了,我开始喜欢下雨,因为不用被关在家里,我长高了,身体变得结实,就算再生病我也不害怕,更不害怕下大雨。下雨的时候是多么的好啊,我和同学在雨里互相追逐,扛着大得像小亭子一样的伞冲来冲去,互相溅一身泥水,或是从不高的水泥乒乓球台上跳下去,幻想着自己是一个光荣的飞行员。后来才明白,飞行员跳伞可能是意味着自己的战机被击中了,不见得有多光彩,但是跳伞的姿势是多么的潇洒,地上的欢呼声足以让我升起豪情。我有过一个大胆的想法,想当着很多小朋友的面从三楼降落到一楼,以展示我成人的气概,因为我相信那把伞还可以支撑起我的体重,相信那青竹做的龙骨就是钢筋铁骨,可是这个壮举没有实现,是因为我找不到我的油布伞,它被母亲藏在了厨房的角落。
第26节:油布伞(5)
  伞没有从楼上下来,只有雨水飘落,如同来自天堂的羽毛。我开始随遇而安,我熬过需要姐姐接送我上小学的时光,伞在我的视野里一天天变小。我准点上学,按时回家,翻开的书页里面有了秘密,我的青春开始萌动,学校的栅栏再也关不住它,我不再轻易地和同学乱打乱闹,我的骄傲藏在内心,心里对上学之路有了某种新的期待。我承认我的期待和女孩有关。
  那时候学校里都组织春游,春游之中最诱人的事情是男女同学的搭配,上车以后,同学们可以任意组合座位,到了公园之后,最爱听的一句话就是老师宣布自由活动,那时候我们就可以去找女同学活动了。
  我开始有了她,会在清晨的芭蕉树下等她一起上学,书包里的本子,装着我小小的疑惑和激动。那个年代的男孩还不知道什么是时尚,他们把哥哥留下的旧衣服都能穿得很酷,黑色长筒胶鞋,四个口袋的军装或中山装,斜挎的军绿书包,这样的打扮发自内心觉得帅,走在大街上心里有无法控制的尖叫。我记得那个年代的湘潭风景美丽,杜鹃花四处盛开,钢铁厂上空喷吐着象征进步的黑烟,春天悄悄酿蜜的时候,风儿传递出花粉的快意。我们像发电机一样充满活力,下雨的时候,她会飞快地靠近我,雨中的两把伞,走着走着很自然的变成了一把。我们讨论课堂,讨论父母到底是更爱我们的哥哥姐姐还是更爱我们,说着说着,我们就一起把手伸在清晨的雨水里,话题又转为春天会从哪个方向开始。我们还去采小路旁新长的桑叶,去喂快吐丝的蚕宝宝。这一刻,我像一棵拼命向上拱的尖芽,那些爱和理想都在疯长,伞下,我朦朦胧胧看到遥远的旅途。
  洄游
  一度,我曾经忘记过油布伞对我的重要性,能够行走在雨中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乘各种交通工具四处奔波,和我的好兄弟们一起为数不清的节目奉献笑容,批发时间,我们一起行色匆匆,一起同甘共苦,却很少在一起打一把伞。我们甚至为下雨而烦恼,我在雨里去超市买东西,冒着大雨见非见不可的人,还有因为大雨而临时取消任务,我认为雨打搅了我的生活。我的风景变成了直播间、舞台,变成了公寓和酒店,偶尔我会在雨声中读书,似梦非梦,然后任由书本掉落在地上,自己昏昏睡去。
  直到有一天,我在苏州的街头打车,那出租车开到半路,大雨突然落了下来,那大雨好像惊醒了我身上的某一部分,我抬起双眼,顺着那些蜿蜒的雨点,时光倒流,一幅模糊的风景又出现了。我隔着玻璃看到瓦砾遍地的废墟,看到正准备开挖的新地基,和围墙里一掠而过的园林,还有在建的大厦灰色僵硬的身影,霓虹灯在车窗外隐约闪烁。这其实并非童年的节奏,直到车开得慢了一些,我才找回来了那么一点点童年,我隐约看到了养育巷的路牌,它在一棵梧桐树下一闪而过,雨水冲刷出了小小的水沟,带着一些破纸片流进了河里,这个小角落有着某种生活的真实,回忆突然打开了,我被击中。那盏朱漆的大门或许已经消失,但那个地名却永远在那里,漫天卷地地还是下个不停,苏州的繁华,建筑在我的回忆之上。我多么想重新找到那把油布伞,走一遍已经变了模样的小巷。
第27节:油布伞(6)
  它已经远去了,那是时间不肯沉默的部分,雨水会在每时每刻把它唤起,如果我现在还能撑起油布伞在雨中前行,一定会有慷慨的雨滴湿润我的眼眶,滑过我的脸颊,落在掌心的那一小滴水,一定还是以前的形状。但就算我握住了雨水,也握不住那种忧伤。顺着掌纹,我还能不能看到逝去的奶奶在伞下不舍的回眸,看见我的苏州?
  假如苏州能够回来,我宁愿它是一位年迈的老太太,宁愿让一切停止,在乍暖还寒的午后,靠在一张老式的藤椅上,身边有一把短腿上绑着铜丝的小凳子,上面摆着一个紫砂陶壶。老太太悠悠地小睡着,脚边依偎着一只打盹的小猫,她的油纸伞放在屋角,外面的小雨淅淅沥沥地落下。雨滴洒向街道,漏过屋檐,深深浅浅地敲打在梧桐叶上。
  这篇文章,算是我朝着油布伞的一次洄游。都说人生似水,这水该是雨赐予的吧,但时间的苍茫,还是得由一把油布伞来笼罩……
  制作步骤
  号竹
  即选竹。
  做骨架
  削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然后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
  上伞面
  把裁好的纸黏上骨架,修边、定型,然后曝晒。
  绘花
  在伞面绘上图案 ,晒干。
  上油
  最后在伞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就可以使用了。
  意趣小识
  油纸伞其实是一种由涂上原生态熟桐油的棉纸做成伞面的雨伞。中国是油纸伞的起源地,后来传至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泰国、老挝等地。
  油纸伞到底是什么时候最早出现的,时间并不明确,约于唐朝传至日本、朝鲜。明朝开始在民间普及,《天工开物》提到:“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通常,江南地区的气候潮湿多雨,使制伞业十分蓬勃。在一些文学作品如《白蛇传》中也可以看到油纸伞的影子。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日本传统婚礼上,新娘也会被红色油纸伞遮着。不同颜色的油纸伞代表不同意义,象征老人长寿选用紫色伞,送葬时则要用白色伞。日本传统舞蹈也会以油纸伞作道具,茶道表演时用的“番伞”。
第28节:油布伞(7)
  在早期客家庄里,由于“纸”与“子”谐音,故客家女性婚嫁时,女方通常选用两把油纸伞作为嫁妆,一是“早生贵子”的意思,且“”字里有四个“人”字,也象征着多子多孙,而油纸伞伞面张开后形成圆形,且“油”与“有”谐音,为祝福新人生活美满圆满的意思。男子十六岁成年礼时,也会以相同理由赠与一对油纸伞。
  宗教庆典中,人们也常常可以看到油纸伞作为遮蔽物撑在神轿上,此是取其圆满的意思,作为人们遮日避雨、驱恶避邪的象征。现在油纸伞由于其保存不易,多作为艺术品和游客纪念品售卖。
  中国的油纸伞图案通常以传统国画为主,如花鸟、山水,也有以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厢记》的情节为题材,伞柄和伞骨均保留素材原来的颜色,带有古朴的韵味。
  中国油纸伞文化主要表现在:
  1、代表多子、多福。油纸与“有子”音近;伞架为“人”字形。
  2、伞骨为竹,代表长寿,意思是节节高升。
  3、伞的形状为圆形,是美满、团圆、平安的意思。
  4、恩爱百年。自古油纸伞下演绎了多少经典爱情,《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在西湖断桥以红伞为媒,结下千古奇缘的佳话;“才子和佳人”是中国自古美满爱情的象征。
  5、大红大贵。红色是我国的传统色调,这正是大红伞流传百年不衰的重要原因。
  6、消灾辟邪、平安吉祥。在中国民间,人们都迷信,传说红色与桐油可以消灾、辟邪、驱鬼,有红色的桐油纸伞放在家中,当然可保平安吉祥了。
  7、代表怀旧与浪漫。直到今天人们一想到伞,便有一幅美好浪漫的画境在人们心中浮现。
  8、高贵、典雅。汉服配着油纸伞,是中国古典高雅美的标志。
  9、在很多地方,都有用油纸伞祭祀祖辈先灵的习俗。习俗来源于中国古代皇帝打着黄盖伞,以显至尊无上。油纸伞祭祀祖辈或亡灵,显示其在是阴间地位显赫,不受任何苦难,可早日投胎转世。
  10、预祝金榜题名。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习俗,就是赴京赶考或上任做官,行囊里除书本外,一定会带一把红油纸伞,以保佑路途平安、高中状元。现在很多地方,亲朋、家长买一把油纸伞,预祝高考成功。
  涵舍故事
  云氏遮雨盖|说起伞,相传是由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之妻云氏发明的。
  在春秋末年,鲁班常在野外作业,遇上瓢泼大雨,来不及躲闪,浑身立刻就被淋湿。鲁班的妻子云氏看见鲁班在外面这样辛苦努力地工作,却被雨水淋得脏兮兮,感到十分烦恼和心疼,于是她决定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为鲁班解忧。
  “鱼找鱼,虾找虾”,鲁班老婆的手工当然也是顶呱呱。她首先想到把拾来的竹子劈成一根根的细条,然后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像“亭子”一样的形状,收拢的时候如一根棍子,张开像一个盖子。随时可以携带,十分方便,下雨了一撑,就不用担心被雨淋湿了。
  实际上,这就是后来人们常用的伞。“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对于伞的历史,古人只是留下这几个字给我们。但初期的伞多以羽毛、丝绸等物料制作,发明纸之后,纸代替了丝,制成纸伞。宋时称绿油纸伞,以后历代均有改进,油纸伞、油伞、蝙式伞,最后演变成今天人们的必需品。
第29节:烟火神仙归隐记(1)
  烟火神仙归隐记
  城市画报×汪涵
  ??修缮中的靖港坑坑洼洼,却很清静。汪涵钻进老屋里和当地人打起了麻将。他说:“乡里乡亲感觉好,七八十岁的老爷爷看见我就会叫‘鬼崽子’,不像在台里,人人都叫我‘大哥’。”因为来得频繁,又置办下院子,汪涵对靖港已是相当熟悉,尤其是那些年久的手工作坊,哪家做秤,谁是木匠,哪里有传统香干,他都晓得。
  ??“手工的东西吸引我的是它身上的时间。真正的奢侈在于等待,一把椅子、一个木桶,需要你慢慢地把精神注入其中,背后则是你对这个行业几十年的爱。我们不行,就靠耍耍嘴皮子,没些真功夫,挺没劲的。”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