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心灵自由之路

克里希那穆提(印)
心灵自由之路
20世纪最纯净的心灵,让整个世界驻足聆听的声音。
印度文明的奇葩,20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
克里希那穆提 著 廖世德 译
***********************************************************
作者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一八九五年生于印度,十三岁时由“通神学会”领养。“通神学会”一直宣扬“世界导师”(world teacher)的再度降临,并且认为他就是这个“世界导师”。他很快就成为坚强无畏、难以归类的导师。他的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属于全世界。
一九二九年的八月三日,克氏宣布解散专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退还所有信徒的捐款,他发誓即使一无所有也不成立任何组织。因为真理不在任何人为组织中,而纯属个人了悟,一旦落入组织,人心就开始僵化、定形、软弱、残缺。他的另一项惊人宣布是,他否定了所有过去的通灵经验,认为一切心灵现象都是人类接受传统暗示和过去习性的策动而投射的念相。从此,这位被选为“世界导师”的克里希那穆提,才真正开始光华四射。
一九三九年二次大战爆发,面对世界的动乱、人类的自相残杀,克氏感到刺骨的哀伤以及更为超然冷静的深思,他开始探索真正的教诲,要用最简单而直接的语言带领人们进入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位慈悲与智慧化身的人类导师,穷其一生企图带领人们进入他所达到的境界,直到九十岁去世前都还在不停奔波。一九八六年二月十六日晚九点整,克里希那穆提不可思议的一生结束了。他留下来的六十册以上的著作,全是从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讲话集,目前已经译成了47种语言出版。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动他志业的基金会和学校。他们一直强调克氏教诲的重点:人人皆有能力靠自己进入自由的了悟领域,而所谓的真相、真理或道,都指向同一境界。
克里希那穆提,这位被誉为历史上旅行次数最多,晤面人数最多的世界导师,不喜欢被人们称为“大师”。他虽然备受近代欧美知识分子的尊崇,然而真正体悟他教诲的人,至今寥寥无几。
心灵自由之路
第一部分
心和脑之间有什么差别,先生?实际的、自然的脑是过去的结果,是几千亿个昨天,连带记忆、知识、经验的产物。自然与非自然(心理)不是一个整体的全部吗?将心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分为脑和非脑的不正是我们自己吗?我们难道就不能看整体是整体而不分裂吗?潜意识和意识差别很大吗?或者潜意识并非整体的一部分,而是我们的分别?
第1节 自 由(1)
第1节 自 由(2)
第2节 支离破碎(1)
第2节 支离破碎(2)
第3节 沉 思(1)
第3节 沉 思(2)
第4节 人可能改变吗?(1)
第4节 人可能改变吗?(2)
第二部分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人类普遍缺乏热情。人类贪求权势、地位、性、宗教各方面享受,另外还有其他种种贪欲。可是,显然很少有人以深刻的热情致力于了解生的过程,大部分人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支离破碎的活动。银行家对金融很有兴趣,艺术家、神学家也有他们自己的兴趣。但是,要使人有一种长久而深厚的热情去了解整个生活的过程是最难的。
第5节 我们生活为什么不平静?(1)
第5节 我们生活为什么不平静?(2)
第6节 生命的完整(1)
第6节 生命的完整(2)
第7节 恐 惧
第8节 超 越(1)
第8节 超 越(2)
第三部分
你要进入你已知的快乐、绝望、悲伤。走进这个行程,这个行程即是你所有的一切。你说“我想带着这一切走进未知,将未知加于其上,加入更多的快乐”。或许是因为太危险了,所以你其实是在说“我不想去”。
第9节 论暴力(1)
第9节 论暴力(2)
第10节 论根本的改变(1)
第10节 论根本的改变(2)
第11节 看的艺术(1)
第11节 看的艺术(2)
第12节 看穿未知
第一部分
第1节 自 由(1)
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自由只是概念,而非真实的东西。讲到自由,我们要的是外在的自由,要的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想就怎么想,自由地走动,以种种方式表现自己。自由的外在表现好像非常重要,没有自由的国家尤其如此。有些国家的人民有外在的自由,他们有的一直在追求快乐与财富。自由的外在表现对他们似乎也很重要。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地探索自由的意义—内在的、完全的、全体的自由,并因此表现在外在的社会和种种关系之上,那么对我而言,我不禁要问,人的心既然受到这样重重的制约,还能自由吗?人的心是否只能在它所受的种种制约之内存在、运作,因此绝不可能自由?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人的心说起来是认为这个人不论内在或外在都无自由可言,所以已经开始发明另一个世界的自由,发明未来的解脱、天堂等等。
但是先让我们把一切理论的、意识形态的、概念上的自由摆在一边,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探索自己的心—你我的心—是否足够真正的自由?是否在意识和潜意识深层都能够不依赖、不恐惧、不焦虑,也没有数不清的问题?人的心是否能有一种完全的心理自由,因此而获得一种与时间无关的东西,不是思想拼凑出来,而又不逃避日常生活的现实?
人的心如果不在内在心理上完全自由,就看不到真实;看不到有一种由恐惧导致的现实,不是由我们生存的社会或文化塑造;不是逃避单调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中的沉闷、孤独、绝望、焦虑。我们如果想知道是否真有这种自由,必须先明白我们所受的种种制约、种种问题,日常生活千篇一律的肤浅、空洞、贫乏。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先明白自己的恐惧。我们不是要从内省上、分析上明白自己,而是要明白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要明白是否能完全没有这些问题来妨碍我们的心。
我们即将开始我们的探索。但是开始探索之前,必须先要自由。要一开始就自由,而不是最后才自由。因为必须先自由,才能探索、研究、检视。要看得深,不但先要自由,而且还要有规律。自由和规律是在一起的(不是先要有规律才能自由)。我们这里所说的“规律”不是一般的传统规律,一般的传统规律是求证、模仿、克制、符合模式。我们这里所说的规律是指“规律”最根本的意义—“学习”。学习和自由是在一起的。自由有它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不是由心施加给我们让我们完成某种结果的。自由和学习的行动—这两者是根本的。人除非自由地不落入任何形态、公式、概念的观察自己,否则无从学习自己。这种观察,这种认知,有它自己的规律和学习活动,没有任何雷同、模仿、压制、控制,其中还有非凡的美。
我们的心是受制约的,这是明显的事实。我们的心总是受某文化或社会的制约,受各种感受、种种关系的紧张与压力、经济、气候、教育等因素、宗教的强制性等影响。我们的心所受的训练一直是要它接受恐惧,然后,再试着逃避。我们从来无法完整而全盘地了解恐惧的本质与结构。所以,这里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心既然有这么沉重的负担,那么它是否能解除制约?不但如此,是否还能解除它的恐惧?我们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使我们接受种种制约的就是恐惧。
不要只是听很多话、很多概念,这些东西其实毫无价值。我们要借由听的行动,不但口头上,而且在言谈之外,观察自己心的状态;探索我们的心是否能自由—不接受恐惧,不逃避,不说“我必须鼓起勇气来抵抗”,而是真正明白我们深陷其中的恐惧。如果不能免去这种恐惧,就无法看清更无法深入我们的心。显然,有恐惧,就无法有爱。
所以,到底心是否能免于恐惧?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对每个认真的人都是最根本的。这个问题必须解决。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都有哪些恐惧?恐惧有生理恐惧和心理恐惧。生理上有可怕的疼痛;心理上则有以往痛苦的记忆,并且害怕这痛苦以后还会发生。除此之外,还有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身体不健康的恐惧;害怕明天不知道会怎样;担心事业无法成功,生活不能幸福;害怕没有成就—无法在这个丑恶的世界出头;害怕毁灭,害怕孤独,不能爱或没有人爱等等。这一切恐惧有意识层面的,也有潜意识层面的。那么我们的心是否能免除这一切恐惧?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的心说它“不能”,它从此就扭曲自己,使自己无能;无能于认知、了解;无能于完全沉默、安静。这种情形就好比心在黑暗中找光,因为找不到,所以就自己发明“光”这个字、概念、理论。
一颗深深背负着恐惧,连带其所受的种种制约的心,到底如何才能免除恐惧?我们是否不得不接受恐惧,当它是生命中无可避免的事物?我们大部分人真的都在接受恐惧、忍受恐惧。我们要怎么办?大家要如何驱逐恐惧?不但驱逐一种恐惧,而且驱逐所有的恐惧,驱逐恐惧全部的本质与结构。
恐惧是什么?(如果我说过恐惧是什么,请不必接受。我不是任何权威。我不是老师。如果我是老师,你就是学生。如果你是学生,你就毁了自己。)这个恐惧的问题,我们努力寻找其中的真相。由于我们的努力这么彻底,所以心就绝不害怕,从而心理和内在都不再依赖别人。自由的美在于不留痕迹。老鹰飞行时不留痕迹,可是科学家会。想探索自由的问题,不但需要科学的观察,而且还要像老鹰飞行,完全不留痕迹。两者都需要。
口头的说明和言谈之外的认知都需要—因为对事物的描述不是事物本身。事物的说明显然不是事物本身。文字绝非事物。以上这些如果已经清楚,那么就可以开始了。我们可以不经过语言、概念或思想,自己解答心是否能完全免除恐惧。以上这些如果你没有听清楚,不了解,那么就无法走下一步。
探索问题,必须自由地看。必须没有成见,没有预设结论,没有概念、理想、偏见。要这样你才能真正自己观察恐惧是什么。如果你观察得很仔细,是否还会有恐惧?这意思是说,只有观察者非常的“观察”,他才能看得很仔细。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其中。那么恐惧是什么?恐惧如何产生?生理的恐惧很明显,也很容易了解。我们对生理的危害能够马上有反应。因为轻易可以了解,所以不必深入。但是说到心理的恐惧,心理的恐惧是如何来的?起源何在?这才是问题所在。
有时我们恐惧的是昨天发生的事,有时是恐惧今天或明天要发生的事。有时我们害怕已知的事,有时害怕未知的事—明天。我们自己看得很清楚,恐惧是由思想结构产生。这是因为想到昨天发生的事害怕,想到明天而害怕产生的,对不对?难道不是思想滋长了恐惧吗?我们非常肯定这一点。不要光是接受我的话,思想是不是恐惧的源头,这个问题你要自己绝对肯定。想到痛苦,想到不久前有过的精神痛苦,我们不要它再次发生,也不愿再次想起。这一切想起来就滋生恐惧。若还想走下去,就必须看清楚。想到意外事故、经验,想到一种困扰、危险、悲伤、痛苦的情况,都会带来恐惧。思想由于已从心理上建立了某种安全感,所以就不想再受打扰。任何一种打扰都是危险,回想起来就有了恐惧。
思想背负了恐惧。同样的道理,思想也背负了快乐。我们如果有过快乐的经验,一想到它,我们就要它永远存在。一旦不可能实现,我们就开始抗拒、生气、绝望、恐惧。所以,思想不但背负恐惧,也背负快乐,不是吗?这个结论可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逃避恐惧的公式。事情是,有快乐,思想就衍生出痛苦与恐惧。因为快乐与痛苦同在,两者不可分。思想背负了两者,如果没有明天、没有下一刻让我们想到恐惧或快乐,那么两者都不存在。讲到这里,我们是否还要继续讨论下去?你是否已经发现一件事?这件事不是概念,而是真实的事物。因为是真的,所以你从此可以说,“我发现思想滋长了快乐与恐惧”。你有性的欢愉和快乐。你后来在想像中想到这种快乐。一想到它,就给这种想像中的快乐增加了力道。所以这种快乐一旦被阻止,你就痛苦、焦虑、恐惧、嫉妒、苦恼、生气、残暴。但是我们并不是说你绝对不能有快乐。福佑不是快乐。喜悦也不是思想带来的。这完全不一样。只有了解思想既滋长快乐,也滋长痛苦的本质,才能有福佑和喜悦。
所以问题就出现了:我们能够没有思想吗?如果思想既滋长恐惧,也滋长快乐—很明显因为有快乐就有痛苦—我们就会问,思想能够停止吗?这停止不是指不再感受美、享受美。看见一朵云、一棵树的美而充分地、完整地享受这美:但是由于思想想在明天重新体验相同的美,体验看见那云、那树、那花、那美丽容颜的快乐,于是便导致失望、痛苦、恐惧、快乐。
所以,思想到底能不能停止?也许这个问题是一个全然错误的问题?喜悦与福佑不是快乐;而由于我们想体验喜悦和福佑,所以这问题实在是错误的。我们如果停止思想,就是为了希望遇见一种广大的事物,一种不是恐惧与快乐的产物的东西。不是思想如何停止,而是思想在生活中有什么地位?思想与行动和不行动的关系如何?如果行动是必要的,那么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何?我们既然能享受完整地美,为什么还会有思想存在的余地?因为,如果思想不存在,也就带不到明天去。我很想知道,既然山的美、容颜的美、水的美,我们都能完整的享受,为什么思想还要来扭曲这美,说什么“我明天一定还要这么快乐”,我很想知道思想与行动是什么关系。我很想知道,如果完全不需要思想,思想是否还需要来干涉?我看见一棵树,一片树叶都没有,在天空中衬托得很美丽。这就够了。但为什么思想还要来说“我明天一定还要这么快乐”?
除此之外,我知道思想还必须在行动中才能运作。行动方法即思想方法。所以,思想和行动真正的关系到底如何?事情是这样的—行动依据概念,依据观察。我有一个概念或观念,认为应该做什么事;认为事情怎么做才接近这个概念、观念、理想。所以,行动和概念、理想、“应该”之间是有区别的。有区别就有冲突,我问自己:“思想对行动的关系如何?”如果行动和观念有别,那么行动就不完整。是不是有一种行动是思想看见事物而行动瞬间跟随之,所以就没有另外的观念、意识形态成为行动的依据?是不是有一种行动是“看见”即是行动—想就是行动?我看见思想滋长恐惧和快乐;我看见快乐在痛苦就在,所以就会抗拒痛苦。这些我看得很清楚。看见这一点是目前的行动。看见这一点显然涉及思想、逻辑、思考。然而看见这一点却是瞬息,行动就是瞬息—所以就得以免除恐惧。
我们讲了这么多,然而彼此之间是否能沟通?答案是很难,必须慢慢来。请不要轻易说“有”。因为如果你说“有”,那么等一下你走出讲堂,你必定消除了恐惧感。但是你说的“有”,其实只是表示你的了解是口头上、理智上的。其实,这根本算不上什么。你我今天上午在这里讨论恐惧的问题,那么你一离开这里,就应该完全没有恐惧才对。所谓“完全没有恐惧”,意思是说你已经成为自由人,换了一个人,完全转变—不是明天转变,而是现在转变。你清楚地看见思想滋长恐惧与快乐。你看见我们所有一切的价值观—道德、伦理、社会、宗教、精神—全都是由恐惧与快乐而定。你如果认知了这个真相—看见这个真相,你一定非常清楚,很逻辑、很健康地观察了思想的每个动作—那么这个认知便是完整的行动,所以等一下你走的时候,必须完全没有恐惧。如果不是这样,你就会说:“明天,我要如何才能没有恐惧?”
思想必须在行动中才能运作。比如回家,你就会想,是坐公共汽车还是火车?上班,你就会想,工作要有效率、客观、对事不对人、不论情面。这种思想很重要。但是如果思想是要推广你的经验,是要借着记忆将经验带向未来,那么这个行动就是不完整的,所以就有抗拒。讲到这里,我们可以谈下一个问题了。这么说吧,“思想的起源是什么?想的人是什么人?”我们知道思想是由知识、经验作为一种记忆的累积而产生的反应。思想对于任何刺激,即以此为背景而产生反应。如果有人问你住在哪里,你立刻就会有反应。记忆、经验、知识即是一种背景,思想由这个背景而生。所以思想从来不是新的,思想永远是旧的。由于思想系于过去,因此看不见任何新事物,所以永远不得自由。我只要明白这一点,很清楚地明白这一点,心就安静了。生活是一种运动,在关系中不断运动;而思想总是将这运动掌握为“过去”,譬如记忆,所以永远喜欢生活。
第1节 自 由(2)
明白这一切:明白若要检视,须有自由(而且若要仔细检视,需要的不是克制和模仿,而是学习);明白我们的心是如何受社会、过去的制约;明白一切由大脑源生的思想都是旧的,无法了解新事物。明白了这一切,心将完全安静下来。这安静不是控制和塑造出来的。要让心安静,没有什么方法或系统,不管是日本禅学、印度的某一系统皆然。明白这一切,也就是不光理论上知道,而是真正的看见后,就会产生一种行动。这种明白是解除恐惧的行动。所以,只要有恐惧产生,就立刻会有这种认知,也就立刻结束恐惧。
爱是什么?对大部分人而言,爱是快乐,所以就是恐惧。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爱。我们一旦明白恐惧和快乐,那么爱是什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某个僧侣、这本书?是不是要有一个外在机关来告诉我们,说我们做得很好,继续下去?或者那是完整的检视、观察,看见快乐、恐惧、痛苦整个的结构与本质以后,我们才发现这个“观察者”、“想的人”,即是思想的一部分。不然就没有“想的人”,两者不可分;想的人就是思想本身。明白这一点,就有美和巧妙。这样说来,探索恐惧的这个心又在哪里?你们知道吗?心既然已经通过这一切,那么现在心的状态如何?现在的心跟以前的心状态一样吗?心已密切地看见所谓思想、恐惧和快乐,已经看见这些的本质,已经看见这一切,那么它目前是什么状态?显然,这个问题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回答。但是你只要深入其中,就知道它已经完全转变。
问:(沉默)
克:问问题最简单不过了。我讲话的时候,可能有的人一直在想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关心的是问题而不是“听”。我们必须问自己问题,不只是现在,什么时候都一样。问“对”问题比得到答案重要多了。解答问题在于了解问题。答案不在问题之外,在于问题之内。如果我们关心的是答案和解答,就无法仔细检视问题。大部分人都急于解决问题,所以看不到问题本质。要看到问题本质,必须要有力、勇猛、热情,而非怠惰、懒散,但大部分人是如此。我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变成另一个人。不论是政治、宗教、心理,我们的问题不是由谁来解答。我们必须先拥有极大的热情和生命力,努力地看待和观察问题,然后你会发现答案其实清楚地显现在那里。我不是说你们绝不要问问题,你们要问。你们必须怀疑每个人说的每件事,包括我在内。
问:检讨个人的问题会不会有太过内省的危险?
克: 为什么不能有危险?十字路口就有危险。你是不是这个意思,因为“看”有危险,所以就不要“看”?请允许我叙述一件事,记得有一次,一个有钱人跑来找我们。他说:“我对你们谈的事情很认真,很关心。我要解决所有的‘这个和那个’—你们知道,就是一般人那些奇奇怪怪的事。”我说,“好,先生,让我们来解决吧!”于是我们开始谈。他总共来了几次。第二个星期他对我说:“我一直在做恶梦,很吓人的梦。我看身边的事物好像都在消失,所有的东西都走了。”然后他说,“这可能是我探索自己的结果。我看这很危险。”从此再也没来过。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安全,都希望自己的小世界是“秩序井然”的,认为那里平安无事。但这个世界就是没有秩序。我们的世界是某种关系的世界,我们都不希望这种关系受干扰—先生和妻子的关系使他们紧密结合;但这层关系里有悲伤、疑虑、恐惧、危险、嫉妒、愤怒、支配。
不过,的确有一种方法可以没有恐惧和危险的看待我们自己。这种方法就是不要有任何怨恨、任何道理。你就是看,不要解释,不要判断,不要评价。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渴望看到“实然”。实然中有什么危险?人类是暴戾的,这是实然。人类带给这世界的危险是这种暴戾的结果,那是恐惧的产物。那么观察这些实然,根除这种恐惧会有什么危险?是因为我们带来另一种社会、另一种价值观吗?观察实然,心理上、内在的看见事物的实然,有一种高度的美。这并不是说事情是怎样我们就怎样接受,这也不是说我们对实然应该怎样或不该怎样。因为,仅仅认知实然就会产生突变。但是我们必须先懂得“看”的艺术,而“看”的艺术绝非内省的艺术和分析的艺术,而是不作选择的观察。
问:难道没有一种自发性的恐惧吗?
克:你说这是恐惧?你看见火烧起来,你看见悬崖,你就跳开,那是恐惧吗?你看见野兽,看见蛇,你就逃走,那是恐惧吗?那是不是知识?这种知识是制约的结果,因为你一直受制约要避开危险的悬崖;因为如果你不避开,你就会掉下去,那一切都完了。你的知识告诉你要小心,这种知识是恐惧吗?但是我们大家区分彼此的国籍和宗教时,那是知识在运作吗?我们在区分我和你、我们和他们时,那是知识吗?这种区分,这种造成危险、将人分门别类的区分,这种造成战争的区分,其中运作的是知识还是恐惧?那是恐惧,不是知识。换句话说,我们分裂了自己。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必要时会依照知识行动—譬如避开悬崖、汽车等。但是我们却没有明智到懂得民族主义的危险,人与人之间有所分别的危险。所以我们身上有很小的一部分很明智,其余的则不然。有分裂,就有冲突,就有悲惨。分裂、我们心中的矛盾,即是冲突的本质。这种矛盾无法整合。我们要整合的是自己心中的某种“毛病”。我也不知这怎么说。将两种分裂的对立质素整合起来的会是谁?这个整合者难道不是分裂的一部分?我们只要看见全体、认知全体,不做任何选择,就没有分裂了。
问:正确的思想和正确的行为之间有什么差别?
克: 你只要在思想和行为之间用到“正确”这个字眼,“正确”的行为就成了“不正确”的行为,不是吗?你用“正确”这个字眼时,心中已经有了何谓“正确”的概念。你有了所谓“正确”的概念,这个概念就“不正确”了。因为这个“正确”是依据你的成见、制约、恐惧、文化、社会、癖好、宗教等成立的。你有标准,有模式。这个模式本身就不正确、不道德。社会道德观并不道德。你同意吗?如果你同意,那你就排除了社会道德—这社会道德指的是贪婪、嫉妒、野心、国籍分别、阶级崇拜等一切。但是你说同意时,你真的已排除了社会道德吗?社会道德是不道德的—你真同意吗?或者你只是说说?先生,真正的道德或德性是生命最不平凡的事。这样的德性与社会环境的行为完全无关。真正的德性必须完全自由。但是只要你遵循的还是社会道德,诸如贪婪、嫉妒、竞争、崇拜成功之类的,你就不自由。你所知道的这一切道德都是教会和社会推崇,并冠上道德之名。
问:但是我们只能等待这种“明白”自然发生吗?或者我们可以利用什么规律使它发生?
克:我们需要利用什么规律才知道“明白”是一种行动?需要吗?
问:请你谈一谈安静的心,心静是不是规律的结果?
克: 先生,你看士兵在教练场上很安静,腰背挺直,枪抓得笔直。他每天操练,每天操练。他身上的自由毁了。他很安静,可他是安静的本身吗?你看小孩子,全神贯注玩玩具,这就是安静吗?一旦拿走他的玩具,他就原形毕露了。所以,规律(先生,请你务必了解规律,永远的了解,这不难),规律会带来安静吗?规律会造成呆滞,造成停顿,但是会带来安静—非常积极而又宁静的安静吗?
问:先生,你希望我们这些人在世界上做什么事?
克:很简单,先生。我什么都不希望,这是第一点。第二,活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美得神奇。这个世界是我们的,这是我们所依赖的世界。可是我们不会生活,我们不仅狭隘,也很焦虑,彼此之间相互隔离。我们是惊吓的人。所以我们不生活,我们与他人没有关系,是孤立而绝望的人,也不知道所谓“活在喜悦和福佑中”是什么意思。只有排除生活中的种种愚昧才能这样活。要明白我们的种种关系,不只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有人与观念,与自然界,与一件事物的关系,惟一的可能就是排除生活中的一切愚昧。我们在这种关系中发现自己的实然,自己的恐惧、焦虑、绝望、孤独,发现自己极度缺乏爱。我们脑子里都是理论、语言、知识。都是别人说的。我们对自己一无所知,所以我们不知道如何生活。
问:你如何用人脑解释意识的各层次?人脑似乎是自然之物,心似乎不是自然之物。除此之外,心好像还有意识的部分和潜意识的部分。我们如何才能看清这些?
克:心和脑之间有什么差别,先生?实际的、自然的脑是过去的结果,是几千亿个昨天,连带记忆、知识、经验的产物。自然与非自然(心理)不是一个整体的全部吗?将心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分为脑和非脑的不正是我们自己吗?我们难道就不能看整体是整体而不分裂吗?潜意识和意识差别很大吗?或者潜意识并非整体的一部分,而是我们的分别?这里产生一个问题:意识的心如何知道潜意识的心?偶然的运作,也就是那些日常生活的事物能够观察潜意识吗?我不知道我们还有没有时间讨论这些。你们累不累?各位,请不要将坐在温暖的室内听人讲话看成消遣。我们讨论的是严肃的事,如果你们今天有工作,那么你们一定累了。人脑的负载超过一个量就无法再接受事物。然而讨论意识和潜意识却需要一颗敏锐而清楚的心。我怀疑经过了一个半小时以后,你们还能这样。所以如果你们同意,我们是不是以后再讨论这个问题?
一九六九年三月十六日伦敦
第一部分
第2节 支离破碎(1)
今天晚上我们要谈的是意识和潜意识,浮面的心和深层的意识。我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生活分解得支离破碎?例如,上班生活、社交生活、家庭生活、宗教生活。为什么不但我们自己,连社会生活上都有这种分别—我们和他们、你和我、爱和恨、死和活?我认为我们应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能不能找到一种完全没有生死、意识与潜意识、上班生活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与个人生活区分的生活方式。国家、宗教、阶级的分别,个人之间一切矛盾的分别,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生活?这种生活带来了动乱、冲突、战争,带来了真正的不安,从表象到本质都是这样。种种的分别—上帝与魔鬼、恶与善、“实然”与“应然”实在是太多了。我想用今晚的时间来寻找一种值得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是理论和知识,而是没有任何分别的生活,它不会导致支离破碎的行为,而是持续不断的流。在这个流中,每个行为都和其他行为有关。
要寻找这种不支离破碎的生活方式,必须深入探讨爱与死的问题;明白我们可能找到一种生活方式是持续不坠的动,不破碎。这是一种高度明智的生活方式。支离破碎的心缺乏的就是明智。过着“半吊子”生活的人,大家认为高度道德的人,显然缺乏的就是这种明智。对我而言,“完整”就是拼合所有片段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并不明智,因为这个观念另外蕴含一个“整合者”的意思。这个整合者整合、拼凑所有的片段。然而要做这种事,实体的本身就是一个片段。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明智与热情,从而创造个人生活的根本革命,使行为不再矛盾,而是完整持续的动。要创造这种生活的变化必须有热情。我们只要想做什么有价值的事,都必须先有高度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快乐。要了解一种不支离破碎,没有矛盾的行为,也要有这种热情。知识的概念和方式改变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改变生活方式只有先了解“实然”,要了解实然就先要勇猛,要热情。
我们必须先了解快乐的本质,才能找到一种生活方式。这里不是指修道生活,而是日常生活方式。然后,拥有这种热情与明智。前几天我们讨论过快乐的问题,讨论过思想如何延续为经验,经验使我们拥有一瞬间的快乐。我们讨论过因为想到快乐而使快乐延续。快乐之所在,必受限于痛苦与恐惧。爱是快乐吗?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依据快乐建立道德观。牺牲自己、克制自己以与他人苟同,皆为追求快乐,也就是想要伟大、高贵。爱是快乐吗?我们现在看到的又是一个负担过重的字眼。我们每个人,从政治家到夫妻,都在用“爱”这个字。在我而言,就爱最深刻的意义来说,只有爱才能带来一种毫不支离破碎的生活方式。恐惧是快乐的一部分。显然,关系中只要存在恐惧,不论这种恐惧是什么,必然支离破碎,必然分裂。这真是一个深刻的问题。人心为什么总是分裂而与他人对立并由此造成暴力,企图由暴力达到某种东西?人类的生活方式导致战争,可是却又向往和平,向往自由。这和平只是个概念,一种意识形态。我们所做的一切统统都在制约自己。
人心有种种“分裂”。譬如在心理上分裂时间。时间在我们心里分裂成过去(昨天)、今天、明天。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找到一种没有分裂的生活方式,就必须努力探索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思考,时间也就是分为过去、现在、未来的心理时间,是否是这种分裂的原因?分裂是不是由成为过去的记忆和大脑内容的已知事物所造成的?或者之所以分裂,是因为“观察者、经验者、想的人”总是与观察、经验的事物互相隔离所致?或者之所以分裂,是因为种种自我中心的行为,所谓的“你或我”制造了自己的孤立行为、抗拒?“观察者”与被观察的事物有所隔离、经验者与经验有别、快乐,这一切是否与爱有关?诸如此类,若想探讨分裂,必须先清楚是不是真有心理上的明天。真正的心理明天,不是由思想发明的吗?年鉴时间确实有明天,但是心理上,内心里是否真有明天?观念上有明天,行为就不完整,这个不完整的行为就造成分裂与矛盾。“明天、未来”等观念能不能使我们看清楚事物目前的状况?“我希望明天再看清一点。”我们很懒。我们没有热情,缺乏高度的关切去弄清问题。思想发明了“终将到来、终将了解”的概念。这一来时间就成为必要,太多的日子就成为必要。时间会使我们了解事物,看事物很清楚吗?
我们的心可以没有过去,因而不受时间约束吗?明天在心理上属于已知,那么心有没有可能免除已知?行为有没有可能不属于已知?最难的事是沟通。口头的沟通显然必要,但我想还有一种深层沟通。这种深层沟通不仅是口头沟通,而且还相投。这是因为沟通双方属于相同的层次,同样的密度,同样的热情。这种相投比纯粹口头的沟通重要多了。如果我们讲的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一种深深触及日常生活的东西,那么这其中必然不只是口头沟通,而且还相投。我们关切心理上根本的革命,不是多久以后的革命,而是今天,现在的革命。我们关心的是人类的心饱受制约之后是否可能立即改变,因而使它的行为恢复为连续的整体,不支离破碎;因而消弭它的悔恨、绝望、痛苦、恐惧、焦虑、罪恶感。心如何抛除这一切而变得全新、年轻和纯真?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我认为,只要我们的心仍处在分裂成“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分裂成经验与经验者,这种根本的革命就不可能。这种分裂造成了冲突。所有的分裂都必然造成冲突。冲突、斗争、战斗虽然可能造成一些粗浅的改变,可是在深层心理上绝不可能造成任何改变。所以,心的整体状态如何处理分裂问题?
我们说要讨论意识和深层的潜意识。我们问为什么有分裂:一方面是意识心(其中充满了日常行为、烦恼、问题、浅薄的快乐、谋生),另一方面是深层潜意识心(其中隐藏着种种动机、欲望、要求、恐惧)。为什么会有这种分裂?这种分裂的存在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浅薄的喋喋不休,一直在宗教和其他方面欲求浅薄的惊喜、消遣?我们这浅薄的心,在有这种分裂时根本无法深入发掘自己。深层的心有什么内容?我们不要依照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的看法,如果你未曾听别人怎么说,你要如何去发现?你如何寻找你的潜意识是什么?你会不会注意你的潜意识?你是否期望你的梦能解释潜意识?专家呢?他们照样受到自己“专门化”的制约。也有人说,可不可能完全没有梦?当然,除了吃错东西,吃太多肉所以做噩梦之外,潜意识(我们暂时用这个字眼)是有的。潜意识是怎么形成的?显然是过去的种种,一切种族意识、种族残余、家族传统、宗教社会制约—隐藏的,晦暗的,未发现的。如果没有梦或者不去找精神分析医生,这一切是否可能暴露?没有梦,心确实睡着了,就很安静,不再一直活动。如果心安静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质素,一种与日常焦虑、恐惧、烦恼、问题、欲求完全无关的质素是否能不再进入心里?要解答和发现这一点,是否可能?也就是,因为完全没有梦,所以心早上醒来完全新鲜,我们必须在白天就很留心,留心种种线索、踪迹。这一切只能在种种关系中发现。你观看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没有怨恨、判断、评价;你观看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反应,只是看而没有任何选择。这样,所有隐藏的潜意识,在白天亦将暴露。
我们为什么赋予潜意识这么深刻的意义?潜意识和意识毕竟一样无足轻重。如果意识心异常活跃,一直在观、听、看,那么意识心就比潜意识重要得多。在这种情形下,潜意识的一切内容将完全暴露,各层次间的分裂也将终止。坐公车时,跟自己的太太、先生谈话时,在办公时,写字时,孤独时(如果你曾孤独,看看自己的反应)。那么这整个观察的过程,这个看的行动(这其中没有“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分别)将使矛盾停止。如果这一点多少清楚了,我们就要问:爱是什么?爱是快乐吗?是嫉妒吗?占有吗?爱是丈夫支配妻子、妻子支配先生吗?当然,这一切都不是爱。可是我们身上却背负了这一切,然后告诉我们的先生太太或什么人,“我爱你。”再者,我们大部分人,不论是这样的嫉妒或那样的嫉妒,总是嫉妒别人。嫉妒来自于比较、衡量;来自于希望不同于现状。那么,我们是否可能实然的看见嫉妒,因而永远不再嫉妒和完全免于嫉妒?如果不能,爱就永远不存在。爱,与时间无关;爱,不能耕耘;爱,与快乐无关。
再者,死是什么?爱与死之间的关系如何?我想,只要了解死的意义,我们就会发现两者的关系。要了解死,显然必须了解生。这个生是日常生活的生,不是意识形态的知识的“生”。我们以为这种生应该就是生,但其实是假的生。我们的生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生就是日常冲突、绝望、寂寞、孤独的生。我们的生活,不论睡或醒都是一个战场。我们利用各种方式,借着音乐、艺术、博物馆、宗教或哲学的排遣、构筑理论、沉浸于知识等,企图结束这种冲突,封闭这个一直给我们悲伤,我们称之为生活的战场。生活的悲伤可能结束吗?我们的心若不根本改变,生活就没什么意义。每天上班,谋生,看几本书,也能聪明地引用别人的话,资讯也变得充分,可这是空虚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后如果有人发现这种情形,他就开始发明一种生活意义来给生活,他会去找聪明的人来给他生活的意义和目的。这又是另一种逃避。这种生活必须做根本的转变。我们大部分人都怕死。为什么我们都怕死?我们究竟怕什么?请看看你称之为死亡的那种恐惧—你害怕抵达那个称之为生活战场的终点。我们害伯未知,害怕可能发生什么事。我们害怕离开已知的事物:家庭、书、住宅、家具、身边的人。可是这已知的事物是悲伤、痛苦、绝望,偶尔有些快乐。这不断的挣扎永无休止,我们称之为生活,可是却害怕放手。害怕这一切会结束的,不就是这一切累积出来的“我”?所以“我”需要未来的希望、需要转世。整个东方都相信转世。转世就是说你下辈子会爬得比这辈子高。这辈子你是洗碗工,下辈子就是王子。至于洗碗,另外有人会替你洗。相信转世的人这辈子对他很重要。因为你的下辈子都要看这辈子的所作所为与思想、行动而定。你不是得好报,也不是得恶报。但事实上,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行为如何。对他们而言这只是信仰,一如相信天堂、上帝,随便你喜欢。事实上,真正要紧的是你现在、今天怎样,是现在、今天的所作所为;不但外在,而且包括内在。至于西方人也有他们安慰死亡的方法,西方人将死亡合理化。他们有他们宗教的制约。
第2节 支离破碎(2)
所以到底死是什么,是结束吗?有机体会结束,因为有机体会老,会生病或发生意外。我们很少有人老了还很漂亮,因为我们都是受苦的身体。我们一老,脸上就显示出来。另外,老了还有回忆的悲伤。我们可能心理上每天都免于一切“已知”吗?除非有免于“已知”事物的自由,否则永远掌握不到那“可能的”事物。本来,我们的“可能性”一直都局限在已知事物的领域内,可是一旦有这种自由,我们的可能性就广大无垠。所以可不可能在心理上免除过去,免除一切执著、恐惧、焦虑、虚荣、骄傲?完全免除这一切,所以隔天醒来成为新鲜的人?你会说“这怎么做?有什么方法?”这没什么方法,因为“方法”意味着明天,意味着你要不断改正。最后,明天,很多明天之后,终于改正为某种东西。但你是否现在就能看清一个真相——实际的看,不是理论的看?这个真相就是,除非心理上终止过去的一切,否则我们的心不可能新鲜、纯真、年轻、有活力、热情。但是我们不愿意放弃过去的一切,因为我们就是过去的一切。我们所有的思想以过去为基础。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过去,所以我们的心放不掉。不论它做过什么努力想要放弃,这努力仍是过去(希望成就另一种状况的过去)的一部分。
心必须非常安静。而且只要心里清楚整个问题,就会非常安静,没有抗拒,没有任何体系。人一直在追求不朽。他画画,签个名,那就是追求不朽的方法。人总想留下自己的什么东西,所以留下他的名字。他必须给的,除了技术性知识之外,还有什么能给呢?心理上他是什么?你和我,我们是什么?你银行的存款可能比我多,可能比我聪明,可能比我这样或那样;可是心理上,我们是什么?一大堆话、记忆、经验以及我们想传诸子孙、写成书、画成画的一切,以及“我”。这个“我”极为重要。这个“我”与社群对立;这个“我”,要认同自己;要实现自己;要成为某种伟大的人、事,你们知道,想要成为所有的一切。你观察这个“我”,看见一大捆记忆和空洞的话,我们执著的就是这些。这就是你和我之间,他们和我们之间那种隔离的本质。
如果你了解这一切,不经由别人而是经由自己,不判断,不评价,不压抑,只是观察,仔细的看,你就会知道,只有死,才可能有爱。爱不是记忆和快乐。据说爱和性有关,这又回到欲爱和圣爱:取其一,则另一就分裂。当然,这些都不是爱。除非告别过去的一切,告别一切劳苦、冲突、悲伤,我们不可能完全而整体的触及爱。告别过去的一切,然后才有爱,然后才能随心所欲。前几天我们说过,问问题很容易;但是问得有目标,时时谨记在心,一直到自己完全解答问题则不然。这样的问有一种重要性,随意的问则没什么意义。
问:如果你没有“实然”和“应然”之间的分别,你应该满足了。就不用再担忧那些烦人的事情发生。
克:“应然”的实相如何?“应该”到底有没有实相?人很暴戾,可是他的“应然”却很和平。“应然”的实相如何?我们为什么会有“应然”?如果要这种分别消失,是不是我们就该满足、接受一切?是不是因为我已经有非暴力的理想,所以就应该接受暴力?非暴力从最古老的时期就有人宣扬:慈悲,勿杀生等等。可事实是,人还是很暴戾。这就是“实然”。如果认为这种事难免,所以接受,他就会满足。他现在就是这样。他接受战争,认为那是一种生活,而且纵使宗教、社会等有一千种制裁一直在说,不论是人或动物都“不要杀生”,他还是杀动物来吃。他参加战争。所以如果完全没有理想,你就只剩下“实然”,那么你满意这“实然”吗?或者你要有精力、兴趣、生命才能解决这“实然”?非暴力的理想是不是在逃避暴力的事实?如果心不逃避,而对暴力的事实,知道它是暴力,但不怨恨,不判断。那么,这样的心一定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质素,然后不再有暴力。这样的心并不接受暴力。暴力不只伤人,杀人;暴力还是同意、模仿、顺从社会道德或某人的道德观时的扭曲。任何一种控制、压制都是扭曲,所以都是暴力。当然,想了解“实然”,想了解到底真相如何,必然有一种紧张,一种戒慎。我们的真相就是用民族主义制造出来的分别,这就是战争的主因。此外还有宗教制造的分别:我们是基督徒、佛教徒,这个徒那个徒。我们难道不能观察事实,借此而免“实然”的限制吗?要想不受“实然”的限制,就必须不扭曲它观察的事物。
问:概念的看和真正的看有何差别?
克: 你看一棵树是概念的看还是真正的看?你看一朵花,是直接看还是透过某种知识,比如植物学、非植物学这样的荧幕,或者它给你的愉快看?你怎么看?如果你是概念的看,如果你是透过思想看,那么你看见了吗?你看见你的先生、太太吗?你是否在看他或她在你心中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你概念的看时的概念。可是如果完全没有形象,你就是真正的看,那么你们就真正有关系了。这样说来,制造这种形象使我们无法真正看树,看妻子、先生、朋友、看一切的,是怎样的机制?我希望我说的不对,可是显然你对我有个形象,不是吗?如果你有我的形象,你就不是真正在听我讲话。譬如你看先生、太太或什么人,如果你是透过形象看他,就不是真正看这个人。你是透过形象看这个人,所以你们之间没有真正的关系。你可以说“我爱你”,可这一点意义都没有。心能不制造形象吗?要不制造形象,只有完全专注于当下一刻,专注于挑战或感受的一刻才有可能。举个小例子:人家恭维你,你很喜欢。这“喜欢”就会制造形象。但是如果你专注地听他的恭维,完全而整体的听,就不会制造形象。这时你就不会说他是朋友。反之,如果有人侮辱你,你也不会说他是敌人。形象的产生来自于不专注。专注之处不产生任何概念。做吧!你会找到的,很简单。你专注地看一棵树、花、云,就不会投射你的植物学知识,你的喜欢或不喜欢。你只是看。这不是说你将自己与树混为一体,你毕竟不可能变成树。你看妻子、先生、朋友而不带任何形象,那么你们的关系将完全不同。然后思想就完全不来碰触你们的关系。这时,爱就有可能了。
问:爱和自由是一回事吗?
克: 我们能够没有自由而爱吗?如果不自由,能爱吗?嫉妒能爱吗?害怕能爱吗?我们在办公室野心勃勃,回家却说“亲爱的,我爱你”,这是爱吗?我们在办公室无情、狡猾,回家来要体贴、慈爱,这可能吗?一手杀,一手爱吗?野心勃勃的人何时爱过?争强斗胜的人何时知道爱意味什么?我们接受这一切,接受社会道德;可是我们只有用全部的生命否定这些社会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可是我们不干。因为在社会上、道德上受尊敬,所以我们不知道爱是什么。没有爱,永远不知道何谓真理,也不知道有没有上帝这种东西。我们只有懂得告别过去的一切,告别一切性或其他快乐的形象,才会知道何谓爱。然后有了爱(那本身就是德性,就是道德)其中便一切伦理具足。然后那个实相,那个不可测度的才存在。
问:个体在骚乱中创造了社会。若想改变社会,你是否赞成个体离弃自己,免得依赖社会?
克:个体不是社会吗?你我创造了社会,用的是我们的贪婪、野心、民族主义、竞争、粗俗、暴力。我们外在做了这些,因为我们内在就是这些。越南在打仗,其实那是你我要负责的,因为我们接受战争,认为战争就是生活。你说我们离弃自己吗?不然,你自己如何离弃自己?你就是这一团糟的一部分。要免除这种丑恶和暴戾,这实际存在的一切,不是要离弃,而是要学习、观察、了解自己里面的整个事物,由此而免除一切暴戾。你无法从自己身上离弃自己。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是“谁”来离弃?“谁”使我离弃社会或离弃自己?想离弃自己这个实体的他,是不是马戏团的一部分呢?要明白这一点,明白“观察者”无异于他观察的事物,必须静心。这需要非分析的高度透视自己。观察自己与事物、财产、人、观念、自然界的关系,我们就会得到这种内在完全的自由。
一九六九年三月二十日伦敦
第一部分
第3节 沉 思(1)
我想到一件我觉得很重要的事。我们必须明白这件事,然后或许才能对生命有完整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认知。然后才能完整、自由、快乐地行动。我们总是在追求神秘经验,因为我们一直不满意自己的生活,不满意行为的浅薄。由于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没什么意义,所以我们一直想给它意义。可这却是一种知识的活动,所以照样还是浅薄、欺罔,所以到底还是没有意义。明白这一点以后,明白我们的快乐总是很快就成为过去,我们每天的行为都是例行公事:明白我们的问题,这么多问题可能永远解决不了;什么事都不能相信,包括传统价值观、老师、教父、教会或社会的认可或制裁都不能相信。明白这些以后,大部分人都会开始寻找一种真正值得的东西,一种不是由思想触动,而是真正有非凡美感与喜悦的东西。我想,大部份人都在追寻一种永久,一种不容易毁坏的东西。我们把明显可见的事摆在一边,然后有一种非感情或情绪的渴望,一种深深的探索。这种探索能为我们打开一道门,使我看到一种非思想能测度的东西,一种无法归入任何信仰范畴的东西。可是真有一种意义可以追寻吗?
我们要讨论的是静心。这是很复杂的问题。所以开始讨论前,必须先了解这种经验的追寻,这种实相的追寻。我们必须了解追寻、追寻真相的意义。这是在知识上摸索一种新的东西,一种不是由时间决定,不是由需求、冲动、绝望产生的东西。但是追寻就能发现真相吗?发现了就认得出来吗?如果有人发现了,他能说“这就是真相吗”?追寻真的有意义吗?大部分宗教人士都在说追寻真相,而我们现在问的就是真相是不是可以追寻出来?“追寻、寻找”的观念里是不是带有另一个“认识”的观念?也就是说,如果我发现了一种东西,我必定认识它?这“认识”是不是又意味着我以前已知道它?“认识”的意思就是已经历过,所以才能说“这个就是”。那么就这意思而言,真相是“可以认识”的吗?这样的话,追寻还有什么价值?如果追寻没有价值,那么有价值的是不是在于一直用心观察,用心听?观察和听不同于追寻。用心观察就不会有过去一切的活动。“观察”意味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清楚就必然自由。自由而免于不悦,免于敌对,免于成见或怨恨,免于一切累积或知识,因而也免去干涉“看”的记忆。有了这种质素,这种用心观察—不只观察外在,也观察内在—事情的自由,那么还需要“寻找”做什么?都在那里了:心观察的事实、“实然”都在那里了。否则,就在我们想要改变这“实然”的时候,扭曲的过程就开始了。自由的观察而没有任何扭曲、评价,也不想要快乐,只是观察,我们会看到“实然”自己就在经历大变化。
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塞满了知识、娱乐、精神抱负、信仰,这些都没什么价值。我们想体验某种超越的事物,想体验高于一切世俗的事物,想体验广大无垠的事物。可是想“体验”不可测度的事物必须先了解“体验”的意义。到底为什么想要“体验”事物?我现在说的话你们不要接受,也不要否定,只要好好检视就可以。我这个说者没什么价值,让我们再肯定这一点(说者好比电话,你听的不是电话的话。电话没有权威,你只是用它来听别人讲话)。如果你用心听,在那份“听”里面,有的不是同意或不同意,而是心在说,“让我们看看你在说什么,看看你说的话有没有价值,看看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不要接受或否定,只要观察和听;而你不但是对别人说的话这样,对自己的改变、扭曲也要这样。看看自己的成见、意见、形象、体验,看看这一切如何妨碍你听别人说话。我们要问,体验的意义何在?饱受信仰把持和制约,自己已有了结论的心,体验能唤醒这种昏睡的心吗?体验能唤醒它,粉碎其中的所有结构吗?饱受制约,背负了自己无数问题、绝望、悲伤的心,能对什么挑战有反应吗?就算有反应,这反应是不是一定不充分,因此造成更大的冲突?总是在追求广大、深刻、超越的体验,这本身就是逃避“实然”—我们自己那饱受制约的心。心非常清醒、明智、自由,这样的心为什么要有需要?为什么要有什么“体验”?光就是光,光不会要求更多的光。想要有比较多的体验就是逃避真实。
如果我们已经排除这种永久的追寻,免除这种体验某种非凡事物的需求与向往,就可以开始寻找静心是什么了。“静心”这个字和“爱、死、美、幸福”一样,总是有太多负担。教你静心的学校太多。但是若想明白静心是为何物,必须先以正确的行为建立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静心不过只是自我催眠。如果不先去除愤怒的嫉妒、羡慕、贪婪、欲求、憎恨、竞争、成功的欲望等一切大家称为道德的正当行为;若不先奠定正确的基础,日常生活中不先根除恐惧、焦虑、贪婪等扭曲现象,静心就没什么意义。奠定这个基础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们问:德性是什么?道德是什么?请不要说这个问题是中产阶级的问题,请不要说这个问题在一个乐观而容许一切的社会里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关心的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关心的是完全去除恐惧的生活,能够爱得深、爱得久的生活。否则,静心就是出轨,好比吃药一般。很多人都是这样,有过非凡的体验,可却过着虚张声势的卑贱生活。那些吃药的人确实有过一些奇特体验。他们或者看到各种颜色,或者比较敏感;这种化学状态中,因为比较敏感,他们的确看到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毫无间隔。可是药力一退,他们便回到原地,照样充满恐惧、无聊。他们坠回平常的沉闷、单调,然后又开始吃药。
除非先建立德性的基础,否则静心只不过是诡计,为的是要控制心,要它安静,要强迫它符合一个“做这些事你就有好处”的体系。这样的一个心,即使尽一切方法和体系,一样还是狭隘而受制约,所以没有价值。我们必须先探讨何谓德性,何谓行为。行为是不是养育我们的社会、文化的环境制约的结果?你的行为与此相符。但这是德性吗?德性是不是在于根除贪婪、嫉妒等社会道德的自由之上?德性可以培养吗?如果德性能够培养,那不就变成一种机械的东西,再也没有德性可言?德性是活的,流畅的,不断的自我更新。德性无法聚集。说德性可以聚集就像说谦卑可以培养一般。谦卑是可以培养吗?只有骄傲的人才“培养”谦卑,不论他怎么培养,他照样骄傲。可是如果看清虚荣和骄傲的本质,这种看清之中就有免除虚荣与骄傲的自由,也会有谦卑。现在如果明白这一点,就可以开始寻找何谓静心了。如果你只是做一两天就放弃,不是最真实、最认真,做不深入,那么请不要谈静心。如果你了解静心,那么静心是最不凡的事。可是只要你还一直在追寻、摸索、向往,贪婪的抓住某种你认为是真相的事物,你其实是在投射,你就不可能了解静心。除非你完全不再要求“体验”并了解生活中的混乱、失序,你不可能拥有它。你观察那种失序时,秩序就来了!你做到这一点本身就是静心,你就不但能问静心是什么,而且还能问沉思不是什么。否定了虚假,真实就确立了。
不论是什么体系或方法,只要是教你如何静心的,显然都是假的。我们可以在知识上、逻辑上知道这一点。如果你依照某种方法实践,那么不论这方法多么高贵、古老、现代、风行,你都是在使自己变成机器。你在重复一件事,让自己得到某种东西。静心时,目的就是手段。可方法是承诺你某种东西,那是追求目的的手段。手段如果机械化,目的必然也是由机器产生。机械的心会说“要得到一种东西”我们必须完全根除方法、体系,这就是静心的开始。这时你已开始否定一种极为虚假,毫无意义的东西。很多人都在实践“知觉”。知觉可以实践吗?如果你实践知觉,你就一直都不专注。所以若想知觉这种不专注,请不要实践专注。你只要知觉自己的不专注,这种知觉中就有专注。这是不用实践的。请务必了解。这一点这么清楚简单。你不必到缅甸、中国、印度才能明白。这些地方很浪漫,可是不实际。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印度旅行,我坐汽车,车上有很多人。我坐在前排司机的旁边。司机后面有三个人在讨论知觉。他们想和我讨论何谓知觉。汽车开得很快。路上有一头山羊,司机没有注意,轧死了这只可怜的畜生。这时后面那三位先生还在讨论知觉,完全不知道车子轧死了一只羊。我们知识上关心“知觉”,口头上、辩证上研究各种意见,可实际上并不明白真正的一回事。
实践这种事情是没有的,有的只是生命。这就产生另一个问题:如何控制思想?思想四处游走。你想思索一件事,它就跑到另一件事上。他们说实践,说控制。他们想一幅图画、一个句子或任何东西,他们专心。可是思想跑到另一边,你把它拉回来。于是你来我往,拉锯战开始。所以我们就问:控制思想有何需要?控制思想的事体又是谁?这个真正的问题除非我们了解,否则不会知道静心指的是什么。我们说“我必须控制思想”时,这个控制者,这个检察官是谁?这个检察官和他想控制、塑造、改变的事物有什么差异?两者难道不一样吗?然后,如果这个“思想者”明白自己就是思想本身,明白“体验者”就是体验本身,结果会怎样?他要怎么办?你们了解这个问题吗?人就是思想,而思想会四处游走;然后人觉得自己与思想有所隔离,于是他说,“我必须控制思想。”这个人与所谓的思想有别吗?如果没有思想,还有没有人?如果明白自己就是思想,会怎样?如果人就是思想,一如“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情况会怎样?如果不再有隔离、分裂,不再有冲突,因此思想也不再受控制、塑造;那会怎样?这时还会不会有思想的游走?以前是控制思想、集中思想是想控制思想的“人”和散漫的思想之间的冲突。这些事无时无刻跟着我们。可是突然我们明白人就是思想,不是口头明白,而是真正明白。结果怎样?还有思想散漫这回事吗?这种事只有在人和他所检查的思想有别时才有。这时他才会说,“这个思想对”或“这个思想错”,或“思想散漫,我必须控制”。可是人一旦明白自己就是思想,还有什么散漫?各位,请仔细想一想。不要只是接受。你们自己会懂的。有抗拒时才有冲突。这种抗拒是以为自己与思想有别的人制造的。可是人一旦明白自己就是思想,就不再有抗拒。这并不是思想终得四处散漫,为所欲为。正好相反。这时整个“控制”和“集中”的观念开始大幅度变化。整个观念变为专注,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了解专注的本质,了解专注是可以凝聚而出,我们就知道专注与集中完全不一样。集中是排斥他物。这时你就问了:“不集中我还能做事吗?”“如果要做事,我能不集中吗?”但是专注就不能做事吗?专注不是集中。专注意味着留心听,留心看;用你全部的生命、身体、神经、眼睛、耳朵、心灵;完全的看、听。完全的专注中无任何分裂,你可以做任何事。这种专注没有任何抗拒。
第3节 沉 思(2)
接下来就是我们的脑是受制约的,是几千几万年进化的结果,是记忆的储仓;而包含这样的脑的心能够安静吗?心必须整个安静,才能够不混乱而有认知,而看得清楚。心如何能安静?我不知道你们自己是否发现,要看美丽的树、充满光彩的云,你自己看起来就要完整、安静,否则就不是直接的看它们。你看它们是带有某种快乐的形象、昨日的记忆。你不是真的看它们。你不是看事实,而是看形象。所以,我们问心的全体(包括脑在内)可以完全平静吗?大家一直问这个问题。大家都是认真的人。他们没办法解答。他们已经厌倦技巧。他们说,重复念一些句子就可以使心平静。你试过吗?一直念“圣母玛丽亚”或者有些人从印度取回来的梵言、曼陀罗,你曾反复念这种句子,想使心平静吗?其实不管什么句子,譬如“可口可乐”,只要反复有节奏的念,都会使心平静。不过这个心却是迟钝的不敏锐的心,不警觉、不活泼、不热情。迟钝的心也有可能说“我有高度超越的体验”,可这是欺骗自己。
所以,心的不静既不在于念诵,也强迫不得。要让心安静下来,我们已玩过太多技巧。可是我们心里深知,只要心平静,这就是全部。这就是真正的认知。心,包括脑,怎样才能完全平静?有人说要练呼吸:呼吸要深,使更多的氧进入血液。但是一个卑鄙的心也可以每天深呼吸,然后非常安静。不过它还是卑鄙的心。你也可以练瑜珈。瑜珈是“动”的方法,而不只是做某些练习使身体健康、强壮,其中包括吃东西要吃得对、不能吃太多肉(这一点我们不说太多,你们可能每个都是肉食者)。这种“动”的方法讲求的是身体的敏感、轻盈、注意饮食种类。这样的话,我们怎么办?谁在问这个问题?我们看得很清楚,我们不论内在或外在都很混乱。可秩序却是必要的,一如数学秩序的那种秩序。然而要有秩序,并不是符合别人或自己认为的秩序蓝图,而是观察混乱就可以。看清楚混乱就会产生秩序。除此之外,我们也知道心必须非常安静、敏锐、不陷于任何心理或生理习惯。那么这种事怎么来?问这个问题的又是谁?喋喋不休的心,有很多知识的心会问这问题吗?这样的心学得到新事情吗?这件新事就是“我只有在平静时才能看清楚事物。所以我必须很平静。”接下来它会问:“我要如何才能平静?”显然,这个问题本身就错了。它问“如何”寻找一个体系的那一刻,它就毁掉了钻研的东西,也就是如何使心完全平静;不强迫的、非机械性的使心完全平静。一个不是强迫而来的安静的心非常积极、敏锐。可是你一问“如何”,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就分裂了。
这个世上没什么方法、系统、曼陀罗、老师,没有任何东西能帮助你平静。真相是,平静的心能看清事物,于是心就非常平静。这就好比看见危险就躲开一样。看见心必须完全平静,于是心就平静了。所以,重要的是“安静”这种质素。卑微的心也可以很平静。它有它的小空间让它平静,这个小空间加上它那小小的平静是死的。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可是一个无限空间、无限安静的心不会有“我”这个中心,所以不一样。这种安静里完全没有“观察者”。这种安静空间极为广大,极为活跃,毫无边界。这种安静的活动完全不同于自我中心的活动。到了这种境地(其实它没有到这种境地,只要你懂得如何看,它本来就一直在这种境地),那么人类追寻了几百年的上帝、真理、不可测度者、无以名之者、超越时间者自然就在那里,不请自来。这样的心是受福佑的,真理和喜悦是他的。我们应该谈这些问题吗?你会说这一切于生活有何价值?我必须生活、上班,我要养家,我有老板,我有同事。这一切与我们谈的有何相干?你有没有在问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你就完全不懂今天上午我们谈的这一切。静心不是与日常生活偏离的。不要每天进房间静心十分钟出来又去杀猪宰羊—不论是实际或类似的。静心是最认真的事。你整天都在静心。上班时,与家人一起时,你对人说“我爱你”时,照顾小孩时,教育他们成为成年人去杀人,变成民族主义、尊敬国旗时,教育他们掉入现代世界的陷阱时,你都在静心。仔细看着这一切,明白你就是其中一部分—这些都是静心的一部分。非常深入静心会在其中发现非凡的美。每一刻的行动都会正确。但是如果你有某次行动不正确,也没关系。可以从头再来,你不会浪费时间后悔。静心不是与生活有别的。静心是生活的一部分。
问:能不能请你谈谈“懒惰”?
克: 懒惰?首先,懒惰有什么不对?我们不要把懒惰和休闲混为一谈。我们大部分人,不幸的,不很懒惰,而且容易堕落;所以我们便敦促自己积极,所以我们更懒惰了。我越抗拒懒惰,我就越懒惰。可是请你仔细看看懒惰这回事。早上醒来时,我觉得非常懒惰,不想做太多事。身体为什么懒惰?可能我前一天吃太饱,纵欲过度。前一天晚上我做了一切事,使身体迟钝沉重,于是身体就说,看在老天的份上,让我自己待一会儿吧!可是我们却要催促它,要它积极,而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用心观察,我们就会知道身体有它的聪明。我们要聪明才看得出身体的聪明。我们强迫、催促。我们爱吃肉、抽烟、喝酒。这一切你都会,所以身体失去它本来的有机聪明。要使身体做事聪明,必须先使心聪明,然后不干涉身体。试试看,就会发现懒惰有了很大的改变。
休闲也有问题。现在的社会,尤其是富裕的社会,人们休闲的方式越来越多。我们怎么处理休闲?现在这已成了问题。娱乐、电视、电影、书籍、聊天、划船、板球……你们知道的,越来越多;里里外外,各种活动塞满了休闲的时间。教会说用上帝来塞吧!上教堂来祈祷。他们以前就玩过这种技巧。不过这只是一种娱乐。或者我们一直谈这个那个。你很悠闲,你要用外在还是内心?生活不只是内心生活。生活是一种运动,好像潮汐,有进有出。你怎么利用休闲?读更多的书,更能引经据典?你会去演讲(下车我就在演讲)或向内心深刻思索?深入内心,必须同时了解外在。你越了解外在,不只是这里到月球距离的技术性知识,还包括社会、国家、战争的根源;你了解外在就能深入内心。那个内在深度是无限的。你可不要说“我已到了最后,这就是悟。”悟不是别人给你的。悟来自于了解不明。要了解不明就要检视不明。
问: 你说人和思想是不分的,如果人和思想有分,然后想控制思想,只有造成心的挣扎和复杂。这样心就不会平静。可是我不懂。如果人就是思想,最初的分别是怎么生起的?思想如何会和自己对抗?
克:人和思想本来是一体,为何生起分别?这是你的问题吗?“人就是思想”是一个事实或只是你认为是这样,实际上是不是如此呢?你要知道这一点必须有很大的能量。这就是说,你看一棵树时,必须要有很大的能量才不会分裂成“我”和树。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很大的能量,这样就不会分裂,也就不会有冲突;也就没有控制。可是由于我们大部分人都在这个观念上受到制约,以为人和思想有别,所以冲突就产生了。
问:我们发现的自己为什么这么麻烦?
克:因为我们有非常复杂的心。我们不是单纯的人,看事情也不单纯。我们的心复杂,社会的发展也和我们的心一样越来越复杂。要了解很复杂的事,必须很单纯。要了解复杂的事,复杂的问题,你必须看问题的本身,不要追究那些结论、答案、假设、理论。你看问题并且知道答案就在问题当中,你的心就变得很单纯。这种单纯存在于观察中,而不在复杂的问题中。
问:怎样才是整体的看一切事物?
克:我们总是支离破碎的看事情。我们看树木与我们有别,妻子与我们有别。办公室、老板等一切都是片段。我是这世界的一部分,我如何完整而没有分裂地看待这世界?先生,你听我说,听就好。这个问题要由谁来回答?谁来告诉你怎么看?我吗?你问这个问题,你在等答案,等谁的答案?如果这个问题真的很认真,那么这个问题变成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变成“我无法完整的看事情,因为我的每件事情都是片段!”心什么时候片段的看事情?又为什么爱自己的妻子,恨老板?你懂吗?如果爱自己的妻子,就要爱每个人。不是吗?不要说是,因为你不是。你不爱你的妻子和孩子,你不爱;虽然你会说你爱。如果你爱你的妻子、孩子,你会给他们不一样的教育。你会用另一种方式照顾他们,不是用经济。有爱的地方才不会有分裂。先生,你懂吗?你恨的时候就会有分裂,然后你就焦虑、贪婪、嫉妒、粗俗、暴戾。可是如果你真的爱(不是用心爱,爱不是一句话,不是快乐)快乐、性等等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质素。这样的爱就没有分裂。分裂在恐惧时生起。你爱的时候没有“我”和“你”,没有“我们”和“他们”。可是你现在会说,“我怎样去爱?”“我怎样才能这么芳香?”答案只有一个:看看自己,观察自己。不用打自己,观察就好。然后从这种观察看到事情的本然。这样你或许就会有爱。可是观察时必须非常努力,不能懒惰,不能不专注。
一九六九年三月二十三日伦敦
第一部分
第4节 人可能改变吗?(1)
我们看看当今全世界的情形,观察世界上发生的这些事—学生暴动、阶级仇恨、黑白冲突、战争、政治动乱、民族与宗教的分裂。此外,我们也很清楚种种冲突、斗争、焦虑、孤独、绝望、冷漠、恐惧。我们为什么要接受这一切?我们明知道道德、社会环境极度不道德,为什么还要接受?我们知道这一切,为什么还要这样生活?我们的教育制度为什么没有教出真正的人类,反而训练出一些机器人,要他们接受这种或那种工作,然后死去?教育、科学、宗教完全没有解决我们的问题。看看这一切乱象,我们每个人为什么还接受并附和,而不在自己身上摧毁这整个过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问这个问题。不是在知识之间,也不是藉口寻找真神,某些事物的实现、某种幸福(这种幸福最终不免导致种种逃避)。我们要平静的看,眼光稳定,不做任何判断、评价。我们应该像个大人,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活:生活、斗争、死。我们认真地问这个问题时,全心全意想了解这个问题时,哲学、理论、思维概念是毫无地位的。应该怎样、可能怎样、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应该有什么理想、应该皈依什么宗教、师父,这些都不重要。
当我们面对的是这样的乱象,其中有种种悲惨和冲突,而我们却在其中生活时,这些显然都没有意义。我们使生活变成战场。每个家庭、每个团体、每个国家都互相对立。看看这一切,真正的观察,真正的面对;然后问自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为什么变成这样?不活不爱,充满害怕与恐惧,直到老死?问了这问题以后,你要怎么办?安逸地住在舒服的家里,有一些老生常谈的怀想,有点钱,而且是受人尊敬的中产阶级不能问这个问题。他们如果问这个问题,会按照个人的需要改变问题而心满意足。可这个问题却是非常的“人”,非常的普通。不论我们是富裕或贫穷、老或少,这个问题都碰触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我们为什么过这种单调、无意义的生活?四十年每一天到工厂或实验室上班,养几个孩子,用荒谬的方式教育他们,然后死去?我想我们应该用全部生命问这个问题,好让我们得到答案。这样你就可以再问这个问题:人类可能根本改变—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心肠、全新的看这世界吗?他可能内心不再充满怨恨、敌意、种族偏见,而有一个清晰、具有巨大能量的心吗?
看看这一切—战争、宗教造成荒谬的分裂,个体与群体的隔离、家庭与外界的对立,每个人都执著于一种理想,分别“你”和“我”、“我们”和“他们”—看看这一切,既客观又在心理上看看这一切。问题只剩下一个,这才是根本问题。这问题就是:人心既已饱受制约,是否还有可能转变?这个转变不是生命结束时的转变,也不是未来的转世,而是现在就根本的转变,由此我们的心变成新鲜、年轻、纯真,没有负担,因此我们了解爱人和在和平中爱人是什么意思。我想只有这一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经济的、社会的问题,造成战争的问题)都将立刻消失,然后是不一样的社会结构。所以我们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心是否能像开天辟地时一样不受污染、新鲜、纯真,知道用深刻的爱、快乐而喜悦的活着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听理论性的问题有一种危险,因为问题实在没有理论性的—都是生活。我们不关心文字或观念。我们大部分人都纠缠在文字里,不曾明白文字不是事物。事物的描述不是它所描述的事物。如果我们在这几次谈话中能够了解这一深刻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能质问:这样的人心是否可能从根本上转变,然后和平的,以大爱、大喜悦并悟到那不可测度者的活在全世界?
这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背负了以往的记忆和传统的心是否能不斗争、不冲突,直接从内部引发改变的火焰,烧掉过去一切渣滓?既然问了这个问题,每个有思想、认真的人都会问,那么我们要从哪里开始?我们是否应该从外在体系、社会结构开始?或者应该从内在心理上开始?我们应该考虑外在世界—连带它的一切技术性知识、科学领域创造的一切奇迹—从这里创造革命?这一点人类已经试过。他说,如果你从根本上改变外在事物,一如历史上所有流血革命,那么人就会改变,从此就是快乐的人类?很多人曾说:创造外在秩序,内在就会有秩序。他们说,内在没有秩序没关系,重要的是外在世界要有秩序—观念的秩序,乌托邦。可是乌托邦的名下却杀掉了几百万人。所以让我们从心理上,从内在开始。这并不是说要任由现在的社会秩序,包括其中的混乱、失序保持现状。但是内在与外在可有分别?内在与外在不是同时存在于一个运动中,从不曾分别为两件东西但只是运动着吗?如果我们想建立的不只口头的沟通,而且也想建立另一种沟通,那么这一点就很重要。因为我们将认真地深入事物,所以必须有一种内在的口头以外的沟通。必须互相结合。这表示我们都深深关心这个问题;内心充满感情,渴望了解这个问题。需要的不但是口头沟通,而且还要有深层结合,这样就不会有互相同意或不同意的问题。绝对不要发生同意或不同意的问题,因为我们处理的不是观念、意见、理想。我们关心的是人的改变。其实你我的意见没有任何价值。如果你说人类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所以不可能改变,那你已经封锁了自己;你不可能前进,不可能探索。可是如果你光说可能,那你不是活在现实,而是活在可能的世界。
所以我们要来面对这问题,而不说它可能或不可能。我们要用新鲜的心来面对这个问题;这个心渴望实现并且很年轻,能够检视和探索。我们不但要建立口头上清晰的沟通,而且要互相结合。我们都极度关切一件事时,就会有这种友谊和感情。夫妻都很关心孩子时,他们会把自己的看法、好恶放在一边。在这种关心里,有一种很深的感情。是这种感情主导行动,而不是意见。同理,你们和我之间也要有这种深层结合,这样我们才能同时以同样勇猛的精神面对同样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的了解问题。所以我们的问题是,饱受制约的心如何能根本改变。我希望你自己问这个问题。因为除非有一种非社会道德的道德,除非有不同于僧侣刻苦生活的朴素,除非有内心深层的秩序,否则这样追寻真理,追寻实相,追寻上帝就毫无意义。也许你们有些人来这里是为了实现上帝或得到某种神秘体验。可是你们会失望。因为除非你们有一个新鲜的心、新鲜的眼光看见真实事物,否则你们不可能了解那无可测度的无以名之的“如如”。
如果你只想要有更广大、更深刻的体验,可是照样过着卑鄙无意义的生活,那么你所有的体验将一文不值。我们必须一起探讨这个问题。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其中实在牵涉到太多。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兼具大能量和大自由,才能观察事物。如果拘泥于一种信仰,如果局限于一种观念的乌托邦,那么你终生无法自由的看事物。我们有的是一个复杂的心,追求安全却受制于野心和传统。对这样一个鄙陋的心—除了技术领域之外—登上月球是神奇的成就。可是建造太空船的人却照样过着卑薄的生活,心胸狭小、嫉妒、焦虑、野心勃勃,而且饱受制约。我们现在要问的是,这样的心能不能根除一切制约,因而过另一种全新的生活?要找出答案,我们就不能是基督徒、印度人、荷兰人、德国人、俄国人。要清楚的观察事物就必须自由。我们必须自由的观察。这里的自由意味着观察就是行动。这种观察创造了根本的革命。要能做这种观察,你必须要有大能量。
所以,我们现在要看看人类有没有改变的能量、动力、热情。人类或多或少有能量吵架、杀人、分裂世界、上月球,可是显然没有能量根本改变自己。所以我们要问:为什么没有这种能量?如果有人问这个问题,不知道你的反应如何?我说,人有能量恨别人,有仗就打;想逃避真相,他就有能量逃避,利用观念、娱乐、神、酒。他想要性或其他方面的快乐,他也有很大的能量去追求。他有克服环境的聪明才智,他有住在海底,住在天上的能量—他有那些不可缺的能量。可即使是最小的习惯,他显然也没有能量改变。为什么?因为我们在自己内心的冲突中消耗了能量。我们不是想说服你什么,也不是宣传什么,更不是想用新观念代替旧观念。我们只是想去发现,了解。
你们看,我们都知道我们必须改变。让我们举个例子,就比如暴力吧,这些都是事实。人类暴戾而残酷。他们建立的社会,虽然所有的宗教都在说爱你的邻人,爱上帝,可是却很暴戾。所谓爱邻人、爱上帝都是观念,但是一点价值都没有。因为人照样残酷、暴戾、自私。由于暴戾,他们制造了另一相对物,那就是非暴力。请和我一起探讨下去。人一直在努力使自己非暴力。所以“实然和暴力”与“应然和非暴力”之间就产生冲突。能量的浪费就在这里。只要还有实然和应然的二元性,只要还一直想变成另一种人,这样的冲突就会消耗能量。只要还有对立的冲突,人就没有足够的能量改变。我为什么要有另一面(譬如非暴力)来作为理想?理想并不真实。理想没有意义。理想只会造成种种伪善,明明是暴力却假装成非暴力。如果你说你是理想主义者,最后一定会和平,这又是一个巨大的伪装与借口;因为你要很多年以后才没有暴力,事实上你从未做到。这时你既仍暴力又伪善。所以如果可能,应该把所有的理想(实际的,不是抽象的)摆在一边,只处理事实—暴力的事实。这样就不会浪费能量。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不是我特有的理论。人只要还活在对立的狭隘,必然浪费能量,因此永远不可能改变。
第4节 人可能改变吗?(2)
只要一口气,你就可以扫除所有的意识形态,所有的对立。请好好了解这一点。这样就会有不同的事发生。一个人如果生气却伪装或努力不生气,就会产生冲突。可是如果你说“我要好好观察生气是什么,不逃避也不给它借口。”这样你就有了了解的能量并因而不再生气。如果我们只是发展一个观念,说心必须免除一切制约,那么事实和“应然”之间就会一直有二元性。所以这是浪费能量。可是如果你说,“我要看看心给制约成什么样子”,那么这就像患了癌症而去做手术一样。这个手术所关系者是除去这个疾病。可是如果病人想的是手术完成后多么好,或者他一直害怕这次手术,那这也是浪费能量。
我关心的只是心饱受制约这个事实,而不是“心应该自由”。心如果不受制约,就自由。所以我们要寻找,要仔细检视,使心受制约的是什么,造成这种制约的是什么力量,我们又为什么接受这种制约。首先,传统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我们的脑依循传统发展,这样才能获得人身的安全。我们不能活着而不安全,这是最初的原始动物需求。我们必须要有住家、粮食、衣物。可是我们心理上利用这些安全必需品的方式却造成内外的不安。心灵是思想的结构,这个心在它的种种关系中同样需要内在的安全。于是问题开始了。需要人身安全的不是几个人,而是每个人。是当我们借着国家、宗教、家庭追求心理安全时,却会否定人身安全。我希望你们了解这一点,希望我们之间已建立了一种沟通。
所以人身安全必须要有制约,可是我们一旦开始追寻,要求心理安全,这种制约也就极为强大。这就是说,我们在心理上,在我们与种种观念、人、事物的关系中,需要安全;可是在种种关系中究竟有无安全可言?显然没有。心理安全的需求会否定外在的安全。譬如印度人,如果我背负那里的一切传统、迷信、观念而想在心理上觉得安全,我就会认同让我自在的大单位。所以我会尊崇国旗、国家、部落,而与世界上其他地方隔离。这种分裂显然就造成人身的不安全。我崇拜国家、风俗习惯、宗教教条、迷信时,就将自己隔离在种种范畴内,于是我显然将因此而否定其他每个人的人身安全。我们的心需要我们人身上的安全,可是我们追求心理安全时,我们就否定人身的安全。这不是看法。这是事实。我在自己的家庭、妻子、儿女、住屋之内追求安全时,我必定反对这世界。我必然要与别人的家庭隔离,反对世界。
制约是如何开始的?基督教世界两千年的宣传如何使基督教世界尊崇自己的文化?这种东西到了东方又是如何?这一切我们看得很清楚。经过宣传、经过传统、经过安全的欲望,我们的心开始制约自己。可是我们心理上真的安全吗?我们在自己与观念、人、事物的种种关系上真的安全吗?如果种种关系意味着与事物直接接触,那么如果不和事物接触,你就与人无关。如果我对妻子只是共有一个概念或形象,那么我就没有和她建立关系,因为我拥有的形象妨碍了我与她接触。而她以她拥有的形象,也无法与我建立直接关系。我们的心一直在追求那种心理安全,只要仔细观察任何一种关系你就会发现,“肯定”这种东西显然是没有的。就夫妻关系或想建立固定关系的一对少年男女而言,他们会怎样?这个妻子或丈夫只要看到别人,都会有恐惧、嫉妒、焦虑、生气、怨恨等情绪,所以他们的关系不是恒定的。可是我们的心永远都需要归属感。
制约—经由宣传、报纸、杂志、传教—是一个因素。我们现在很清楚不要让自己受到外界影响多么重要。所谓受外界影响是什么意思,请听我说。你看报纸时就会受影响,不论意识或潜意识皆然。你看小说,就会受影响。你有一种压力或紧张,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归入一个范畴。宣传最先是从学校开始,此后一辈子你就一直在照别人的话做事。所以你是二手人。二手人怎能找到初始的真实?所以重要的是了解何谓制约,然后深入其中。只要注视着它,你就有能量打破一切束缚心的制约。或许你们现在想问问题,深入的探讨这个问题。但请你们记住,问问题很容易,但问对问题却是最难的。我的意思并不是要你们不要问。问题是必要的。任何人说的任何事、书、宗教、权威、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怀疑。我们必须质问、怀疑,必须保持怀疑态度!可是我也懂得什么时候将怀疑放开,问对问题。问题问对了,答案自然就在其中。所以如果你们想问问题,请问吧!
问:先生,你疯了吗?
克:你问我是不是疯了吗?好!我不知道你所谓“疯”是什么意思。是指不平衡、精神上有病、有不一样的观念、神经质?“疯”这些意思都有。但是由谁来判断?你或我或者谁?认真的说,谁是判官?疯子能判断谁是疯子,谁不是疯子吗?如果你来判断我平衡或不平衡,这岂不就是这个世界的疯狂吗?要判断一个人,除了他的名声、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之外,其他一无所知。如果你根据他的名声,根据你吞下去的宣传来判断他,那你有判断能力吗?判断含有虚荣的意思。不论你判断出来的是健康或不健康都一样,都有虚荣。虚荣能够认知真实吗?要看、要了解、要爱,难道不需要大谦卑吗?先生,想在这个不正常、不健全的世界里健全是最难的。健全就是对自己、对他人没有幻觉,没有假象。你说“我就是这样,我就是那样;我大,我小;我好,我高贵。”所有这一切都是对自己的假象。一个人对自己有假象,他当然不健全。他活在幻觉的世界。我很担心大部分人现在的方式。你说你是荷兰人—请原谅我这么说—你就不是很平衡。别人也说他是印度人,所以你们都在隔离自己,孤立自己。这一切民族主义的、宗教的分别,连带军队、僧侣,无非表示一种精神疯狂。
问:如果没有暴力的反面,你能了解暴力吗?
克: 我们如果想与暴力同在,就会引发非暴力的理想。这很简单。你看,我想维持暴力,这就是我,就是人类,残酷的人类。可是我却有一个一万年的传统在告诉我说“培养非暴力”。所以这里就有了一个我是暴力的事实。然后思想就说,“听着,你必须非暴力”。这就是我的制约。我要怎样才能免除制约,使我能够注视,能够与暴力同在,了解它、通过它、结束它—不只是肤浅的,而且是深刻的,在所谓的潜意识上的结束它。我们的心要怎样才能不陷于理想?这是不是问题?请听我说。我不谈马丁·路德·金,不谈甘地,或者张三李四。我完全不关心这些人,他们有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制约,他们的政治企图。这一切我都不关心。我关心的是我和你的实然,人类的实然。当人类是暴力的,传统就经由宣传、文化创造暴力的反面。这个反面如果适用我们,我们就用它;不适用我们,我们就不用它。我们在政治上、精神上以种种方式利用它。可是我们现在说的是,当心想与暴力同在,想完全了解暴力,传统和习惯就会进来干涉。传统和习惯会说“你们必须有非暴力的理想”。事实在那儿,传统也在那儿,我们的心如何破除传统,将全部注意力专注于暴力?这才是问题。你们了解吗?我很暴力是事实,说我必须非暴力也是传统。
所以我现在要看—不是看暴力,而是看传统。如果我要专心注视暴力,而传统会干涉,那么传统为什么干涉?传统为什么插手?我关心的不是了解暴力,而是了解传统的干涉暴力。我要专心注视传统,然后传统才会不再干涉。由此我才会知道传统为什么在我生活中扮演了这么重大的角色—传统就是习惯。不管是抽烟、喝酒、性爱、讲话方式,我们为什么生活在习惯中?我们了解这些习惯吗?我们了解传统吗?如果你不完全了解传统、习惯、例行公事,那么这一切就要撞击、干涉你想注视的事物。
生活在习惯中最容易,可是破除习惯能意味着很多事,也许是失去工作。我想破除时就会感到害怕,因为生活在习惯中给我安全感,使我肯定。任何人都是如此。站在荷兰,有人突然说“我不是荷兰人”会使人震惊。这里有的是恐惧。如果你说“我反对整个现有的秩序,因为它其实是混乱”,你就给丢出去了。所以你害怕,所以你只好接受原有的秩序。传统在生命中扮演了异常重要的角色。你有没有吃过自己不习惯吃的肉?试试看,就知道你的肠胃会怎样反抗。如果你有烟瘾,光是戒烟就要耗掉了你很多年。
所以,我们的心会在习惯中寻找安全感。我们的心会说“我的家庭、我的孩子、我的房子、我的家具”这类话。你说“我的家具”时,你就是家具本身。你们原本在笑,可是如果有人拿走你心爱的家具,你就生气了。你就是那个家具,那个房子,那些钱,那面国旗。这样子生活不但是活得愚昧浅薄,而且是活在例行公事和烦闷中。活在例行公事和烦闷中,你当然会有暴力。
一九六九年五月三日阿姆斯特丹
第二部分
第5节 我们生活为什么不平静?(1)
我们找不到一种不但没有冲突、悲惨、混乱,而且还充满爱和体贴的生活方式。这似乎很奇怪。我们读一些学者的书,这些书告诉我们社会在经济、社会、道德上应该如何组织。我们又读一些宗教人士和神学家的书,这些书有的是思维观念。我们大部分人显然都很难找到一种和平的,活的,充满能量,明朗,不依赖他人的生活方式。我们都以为自己应该是成熟缜密的人。我们有很多人曾经历两次大战,经历革命、动乱及种种不幸。可是今天,在这个美丽的早晨,我们聚在这里谈这一切,等待的却是别人来告诉我们怎么办,来给我们看一种实际的生活方式。我们听从某人的话,希望他给我们一把钥匙以开启生活之美,开启生活之外某种伟大事物。
我不知道,我相信你们也是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听别人的。我们为什么无法在自己心里毫无扭曲的找到明朗?为什么要背负书本的重量?我们为什么无法活着而没有困扰,活得完整,心里有大欢喜,真正的和平?这种状态似乎自古有之,可却是真的。你是否曾想过你可以过一种完全不需要挣扎、努力的生活?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变这个,改变那个,压制这个,接受那个,模仿、遵循某一公式或观念。我不知道我们是否曾问自己有无可能过一种毫无冲突的生活?不是知识的孤立,或者感情、情绪上的生活方式,而是完全没有任何努力。努力,不论是愉快或不愉快,令人满足或有利可图,都会扭曲、妨碍我们的心。这时的心好比一部机器,从来无法顺利运转,只是一直在碾压,所以很快就磨损。于是我们就会问——我相信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不可能过一种生活,没有任何努力,但也不懒惰、孤立、冷漠、迟钝?我们的生命从生到死,一直在适应、改变,在变成某种东西。这种挣扎和冲突造成了混乱,使我们的心磨损而变得毫无感觉。
所以,我们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没有冲突的生活方式,不是在观念上,在没有希望的某种东西,在某种我们手段之外的东西上;不只表面,而且是深达我们所谓的潜意识深处?今天早晨也许就让我们深入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为什么会发明冲突—快乐与不快乐?这种冲突可能停止吗?我们能停止这一切过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拥有大能量、明朗、知识能力、理性,又充满名副其实的爱吗?我想我们应该用心智和心去寻找答案,完整的涉入这问题。显然我们有的是由于内在矛盾而产生的冲突。这矛盾会表现在外在社会,表现在“我”和“非我”的活动中。这就是说,这个我有它所有的企图心、动力、追求、快乐、焦虑、憎恨、竞争、恐惧及“他”—那个“非我”。除此之外还有“活着不要冲突或相反之欲望、追求、动力”的观念。我们如果了然这种紧张,就会在自己内心看见这一切,看见这一切互相矛盾的要求,互相对立的信仰、观念、追求。
由于这种二元性,这种互相对立的欲望,挟带着恐惧和矛盾才造成冲突。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内心就很清楚,这其中有一个基本形态一直在重复。不但是日常生活在重复,就是所谓宗教生活也在重复—天堂与地狱、善与恶、高贵与卑贱、爱与恨等等都是如此。如果我可以这么说的话,那么请你们不要只是听这些话,你们还要不分析的看自己。把我当一面镜子,实际的看自己。看到镜子里的景象时,你们就会知道自己的心智如何运作。这时就会知道种种分裂、隔离、矛盾,不论是内在还是外在,一定会造成暴力与冲突。明白这一点,是不是就能停止一切冲突?不但在粗浅意识上停止,在日常生活中停止,而且在深如生命根源之处停止;由此不再有矛盾,不再有互相对立的要求与欲望,不再有分裂成二元的心的活动?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在“我”和“非我”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这个“我”有它一切的野心、动力、矛盾;这个“非我”则是一个理想,一个公式和概念。我们总是想在“实然”与“应然”之间建立桥梁。于是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所有的能量就这样消耗掉了。我们的心能不能不分裂而完全守住“实然”?了解实然是否还有冲突?
我想讨论这一点。我想用不同的眼光看它与自由和恐惧的关系。我们大部分人都需要自由,可是却生活在自我中心中。我们的日子都在关心自己的失败与成功中度过。我们想要自由;不但在政治上自由—这一点除了专制国家之外,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且也能免于宗教宣传的蛊惑。任何一种宗教,不论古今,皆是宣传家的作品,所以都不是宗教。我们越认真就越关心整个生活;然后就越追求自由,越质疑;不接受或相信。我们想要自由,是因为想要知道是否有实相这回事;是否有永恒、超越时间的事物。我们在种种关系中都会有这种希望自由的强大要求。可是这种自由往往变成孤立自己的过程,所以不是真的自由。
这种自由的要求里有的是恐惧。自由可能涉及完全绝对的不安全,而我们害怕的正是完全的不安全。不安全似乎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每个小孩子都会在他的关系中要求安全。尔后我们开始长大,但是照样要求安全;当然也是每一层关系,事物、人、观念,都这么要求。这种需求无可避免的造成恐惧;因为恐惧,我们就依赖事物,因而执著事物。所以现在的问题是自由与恐惧的问题,是恐惧是否可能完全免除的问题。不但生理上,也包括心理上;不但是粗浅的,而且深达心里黑暗的角落,每个从未有人透视的秘密之处。心,能够完全免除恐惧吗?损毁爱的就是恐惧—这不是理论。在种种关系中制造焦虑、执著、占有、霸道、嫉妒的就是恐惧。制造暴力的就是恐惧。看看那人口爆炸的城市,这里有的就是不安全、不稳定、恐惧。这也是制造暴力的部分原因。我们能不能免除恐惧,从而使自己等一下步出大厅时,心里不再有恐惧造成的阴影?
要了解恐惧,不但要先检查生理恐惧,而且也要检查心理恐惧的整个网络。我们也许可以讨论这一点。问题是:恐惧如何生起?维系恐惧的是什么?恐惧可能免除吗?生理的恐惧很容易了解。生理一有危险,我们会立刻有反应。这种反应是几千年来制约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反应,生存就不可能,生命就会终止。我们在生理上必须生存,所以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在告诉我们“小心”;我们的记忆也一直在说,“小心,有危险,马上采取行动。”可是生理上对危险所生的反应是恐惧吗?
请务必仔细听,因为我们就要进入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东西。除非全神贯注,我们不可能了解这东西。我们在问:生理或感官上对危险的立即反应是不是恐惧?或者那是一种智力,完全不是恐惧?智力是不是传统与记忆培养出来的东西?如果是,那么智力为什么在心理领域的运作本来应该完整,却不完整?我们在心理领域中害怕那么多东西。为什么在生理有危险时发现的那种智力到了心理领域却发现不到?生理智力适用于心理领域吗?我们有的是各种恐惧:死亡、黑夜、自己的妻子或先生说的、做的事,邻居或老板的想法。这整个是一个恐惧网络。我们在此不欲处理种种恐惧的细节,我们关心的是恐惧本身,不是这种或那种恐惧。我们一有恐惧,警觉到恐惧,我们就有逃避的运动。也许是压制、走开或做某种娱乐活动,包括宗教、鼓舞勇气来对抗。这些逃避、娱乐、勇气等都是逃避恐惧的方法。
恐惧越深,抗拒越强,于是就发生各种神经活动。有了恐惧,心—或说“我”—就说,“不可以恐惧”,于是有了二元性。有了“我”逃避、抗拒恐惧;有了与恐惧有异的“我”在蓄积能量,建立理论、分析,就有了“非我”!这个“非我”就是冲突。“我”就是与恐惧互相隔离的东西。于是恐惧和“我”之间立刻产生冲突,这个“我”要来克服恐惧。这时就有了一个看者和被看者。被看者就是恐惧,而看者就要来驱赶恐惧。于是有了对立矛盾、隔离。于是恐惧和想要驱赶恐惧的“我”之间有了冲突。说到这里,我们之间互相有沟通吗?所以我们的问题是恐惧的“非我”和认为“非我”与己有异而抗拒之的“我”之间的冲突。这个“我”想克服、逃避、压制、控制这一层恐惧。这种分裂毫无例外的造成了冲突,一如两个有军队,有主权政府的国家的冲突一般。
所以这就有了看者和被看的事物。看者说“我必须赶走可怕的东西,必须根除可怕的东西。”看者一直在打斗,一直处在冲突状态中,这已变成了我们的习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制约。由于我们喜欢活在习惯中,例如抽烟、喝酒、性爱或心理习惯,所以破除习惯最难。国家和政府也有这种习惯。它们会说“我的国家,你的国家”、“我的上帝,你的上帝”、“我的信仰,你的信仰”。要战斗,要反抗恐惧都是我们的传统,所以恐惧就日益增强,所以生命就越浪费在恐惧上。如果这一点清楚,我们可以继续下一步了。看者和被看者果真有分别吗?看者认为自己与被看者不同。被看者是恐惧本身。他和他看的事物之间真的不同吗?或者两者根本一样?显然两者根本一样。看者就是被看者。譬如现在如果有一个全新的东西出现,根本没有所谓看者可言。但是由于看者会认出自己恐惧的反应,他以前就知道这种反应,所以就产生分裂。你们非常非常深入这问题时会发现,我希望你们现在就发现,看者和被看者本质上其实是一样。这样,如果看者和被看者一样,两者的矛盾,“我”和“非我”的矛盾就消失了。这样你们就不必再做任何一种努力。但这并不是说你们要接受恐惧或认同恐惧。
第5节 我们生活为什么不平静?(2)
恐惧、被看的事物、恐惧之一部分的看者都是有的。那我们要怎么办?(你们有没有和我一样用心?如果你们光是听,我担心你们恐怕无法解决恐惧的问题)有的只是恐惧;有的不是观看恐惧的看者,因为看者就是恐惧本身。现在有好几件事发生。首先恐惧是什么?如何产生的?我们说的不是恐惧的原因、恐惧的结果、恐惧如何以它的悲惨和丑恶使生活蒙上黑暗。我们是在问恐惧是什么,恐惧如何产生。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分析恐惧,发现无尽的原因吗?你一开始分析,这个分析者就必须高度免于偏见与制约。你必须看,必须观察。否则你的判断如果有任何扭曲,这种扭曲就会随着你的分析一直加深。所以想用分析来结束恐惧其实停止不了恐惧。我希望这里有些分析家!因为发现恐惧的原因并以此采取行动以后,那么因就变成果,果就变成因。这个果以及依据果以发现因,以及发现因并且依据因而采取行动就成了我们的下一阶段。这时的因和果已变成了无尽的锁链。现在如果将这个恐惧之因的理解及恐惧的分析放在一边,我们在这里还能做什么?
你们知道这不是娱乐,但是发现中有很大的快乐,了解这一切很好玩。所以什么东西制造了恐惧?时间和思想制造了恐惧。时间是昨天、今天、明天。我们害怕明天会有事情发生—失业、死亡、先生或太太离家出走、多年前曾有过的疾病和痛苦明天可能复发。明天是时间的入口。时间涉及邻居明天可能说我什么。时间到目前为止也替我掩盖了多年前做的事。我害怕自己内心深处一个秘密的欲望不能满足。所以恐惧牵涉时间,恐惧死亡到来,生命结束;生命的结束一直在某个角落等待,我很害怕。所以恐惧和思想牵涉到时间。没有思想就没有时间。想到昨天发生的事又害怕明天会再发生—就这样,思想不但造成时间,也造成恐惧。
请注意这一点,为你自己看看这一点。不要接受也不要排斥,仔细听,不管同不同意,在这里找出真相。要找出真相,你必须有热情、大能量。然后就会发现思想滋长恐惧。想到过去或未来,不论这未来是下一分钟、明天,还是十年后,想到它使它成了一件事。想到昨天快乐的事,不论这快乐是性的、感官的、知识的,还是心理快乐,使这种快乐延续。想到这件事,像大部分人一样建立这件事的形象,使这件事透过思想延续,因而滋长了更多快乐。思想不但滋长快乐也滋长恐惧。两者皆是时间之事。所以思想铸造了铜板的两面—快乐和痛苦,其中的痛苦就是恐惧。然后怎么办?思想变得这么重要,我们很崇拜;我们想,思想越灵活越好。有知识的人在企业界、宗教、家庭利用思想。他们沉溺于利用这个铜板,利用这个文字花圈。我们多么尊敬知识上或讲起话来思想很聪明的人!可是恐惧和所谓快乐的东西却必须由思想负责。
并不是说不该快乐。我们不是清教徒。我们想了解快乐。了解快乐的整个过程之后恐惧才会终止。这样你才能用全新的眼光看快乐。如果我们有时间,将来会继续探讨这个问题。思想必须为痛苦负责。这种痛苦,一边是痛苦,一边是快乐以及快乐的持续,快乐的要求与追求(包括宗教等各种快乐)。这样说来,思想在这里要做的是什么?思想能停止吗?这问题问得对不对?谁来停止思想?“我”不是思想本身吗?可是这个“我”却是思想的结果。所以我们的问题还是老问题。还是一个“我”和一个变成了看者的“非我”。这个看者会说“只要能停止思想,我的生活就会不一样”。但其实有的只是思想。会说“我要停止思想”的看者是没有的,因为看者是思想的产物。那么思想是如何存在的?我们倒可以轻易就看清楚,思想就是由记忆、体验、知识所生的反应。知识就是脑,就是记忆的席位。任何事情对它有要求,它就报以记忆和辨认的行动。脑是几千年演化和制约的结果。思想从来都是过去的,思想绝不自由,思想是一切制约所产生的反应。
这样要怎么办?思想明白是自己制造了恐惧,所以对恐惧无能为力之后,它只好安静。安静后,它就完全否定所有滋育恐惧的动作。然后,心—包括脑—观察这一切习惯、矛盾、“我”和“非我”之间的斗争。这时就明白看者就是被看者。然后心就知道恐惧不能只是分析之后再摆在一边,恐惧永远都在:知道这一点也就知道分析不是办法。于是我们就问:恐惧的源头是什么?恐惧如何生起?
我们说,恐惧生起于时间和思想。思想是由记忆生出的反应,所以思想制造了恐惧。控制或压制思想、在自己身上玩各种技巧,都无法结束恐惧。我们客观的不分别的明白这整个模式后,思想自己就会说,“我要很安静,不控制也不压制”“我要静止。”这样,恐惧就会停止。这就意味悲伤停止和了解自己—也就是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悲伤和恐惧就不会停止。只有免除了恐惧的心才能面对实相。也许你们现在很想问问题。我们必须问问题—这种问,向自己暴露自己在这里是必要的。不只在这里,以后不论是在房间里、花园里,坐公车还是走路,你们都要问,这样才能寻求答案。但问问题要问对。问对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问: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痛苦、悲伤。做这件事对不对?
克: 我们如何能接受自己的实然?你是说接受自己的丑恶、残酷、暴力、虚假、伪善?你能接受这些吗?你不想改变吗?我们没必要改变这一切吗?我们如何能接受一个明明不道德的社会现有的秩序?生活难道不是不断的变革运动?我们只要是生活着就没有所谓接受。我们有的只是活着。我们和生活的运动共同生活,而生活的运动要求的是变革、心理革命、突变。
问:我不懂。
克:我很抱歉。或许你用“接受”这个字眼时,你并不知道在一般英文里,“接受”指的是接受事物原来的样子。也许你应该说荷兰文。
问:事情怎么来就怎么接受。
克:譬如,如果我的妻子离开我,我要事情怎么来就怎么接受吗?我丢了钱,失业了,我受到轻视、侮辱,我要事情怎么来怎么接受吗?我要接受战争吗?要实际的而非理论的事情怎么来就怎么接受,首先必须没有“我”。今天上午谈的就是这个,将“我”和“你”、“我们”和“他们”这个心出空。然后就可以每一刹那、每一刻生活,毫无挣扎,毫无冲突。这才是真正的静心,真正的行动,没有冲突、残暴、暴力。
问:我们都必须想事情,这是不可避免的。
克:是的,先生,我了解。你是说我们应该完全不想事情吗?做事情要想,回家要想,口头沟通也是思想的结构。所以思想在生活到底有什么地位?做事情时必定要有思想运行。请了解这一点。做任何技术性的工作,像电脑一般的工作时都需要思想。要清晰,客观,不带感情,没有偏见,没有成见的思考。要清楚的行动,思想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思想会滋长恐惧,而恐惧会妨碍我们,使行动没有效率。所以我们能不能一方面需要思想,但又不带恐惧的行动?思想不安静吗?我们是否可能安静?你们懂吗?我们是否有这样的心智来了解整个恐惧、快乐、思想过程以及心的安静?我们能不能在需要思想时深思熟虑,在不需要思想时不用思想?当然这很简单,不是吗?这就是说,心能不能非常专注,因而清醒时,可以在必要时思考和行动,并在行动中保持清醒,不昏庸,不机械运作。所以问题不在于该不该想,而在于怎样保持清醒。要保持清醒就必须深刻的了解思想、恐惧、爱、恨、孤独。必须完全涉入当下的生活,完全了解生活。但只有在心完全清醒而无任何扭曲的情况下,才能深刻的了解生活。
问: 你的意思是说,面对危险时,我们只要依据体验反应就可以了?
克:你不是这样吗?你看到一头危险的野兽时,你不是由记忆,由体验做反应吗?这体验或许不是你自己的体验,而是种族的记忆。这种族的记忆告诉你“小心”。这就是体验和记忆。
问:那是我心里有的东西。
克:可是为什么我们看见民族主义、战争、政府带着主权和军队而分裂的危险时,行动却无法同样有效率?这才是最危险的事。为什么我们没有反应?为什么不说“让我们改变这一切”?“改变这一切”就是改变自己已知的生命。你不属于任何国家、国旗、宗教,所以你是自由的人类。但是我们没有。我们对身体的危险有反应,对心理危险没有反应;可是心理危险却更具毁灭性。我们接受事物的实然或起来反抗而形成另一个幻想的乌托邦,到最后都回到原先的状态。内心看见危险或外在看见危险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保持清醒。这就是说,聪明而敏锐。
一九六九年五月十日阿姆斯特丹
第二部分
第6节 生命的完整(1)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人类普遍缺乏热情。人类贪求权势、地位、性、宗教各方面享受,另外还有其他种种贪欲。可是,显然很少有人以深刻的热情致力于了解生的过程,大部分人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支离破碎的活动。银行家对金融很有兴趣,艺术家、神学家也有他们自己的兴趣。但是,要使人有一种长久而深厚的热情去了解整个生活的过程是最难的。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生、爱、死由什么构成?要探讨这个问题,不但要具备知识能力和强烈的感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大能量。这个大能量只有热情才能赋予。由于问题这么重大复杂、微妙深刻,所以必须全神贯注(这是由全部热情而来的)看看是否有一种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现在的生活方式。要知道这一点必须探讨几个问题。我们必须探索意识的过程,检视心的表面和深层,探讨“秩序”的本质,不只是外在的社会秩序,也包括我们内在的秩序。
我们必须探讨“活”的意义,不但是给它一种知识,而且也要看看活着有什么意义。此外还要探讨爱是什么东西,死又意味着什么。我们不但要在意识上,而且要在心里深刻、隐匿、幽微之处探讨这些问题。我们要问秩序是什么,活着真正意味着什么,而我们是否可能过一种完全慈悲、温柔、爱的生活。我们还要寻找“死亡”这个不寻常事物的意义。这些问题都不是片段,而是完整的运动,生命的整体。如果我们将这个整体切割成生、爱、死,就无法了解这一切。这一切全是一个运动。要了解完整的过程,必须有能量;不只是知识能量,而且还包括强烈感情所生的能量。这强烈的感情涉及一种无动机的热情。因为无动机,所以不断在内心燃烧。当我们的心支离破碎时,就必须在意识和潜意识上问这个问题,因为所有的分裂,诸如“我”和“非我”、“你”和“我”、“我们”和“他们”等都是从这里开始。只要国家、家庭、宗教有这种隔离存在,生命的分裂就无可避免。我们日常生活会有烦闷、单调,也不会有爱,每日都受嫉妒、独占、依赖、支配的妨碍。我们会有恐惧、不可避免的死亡。我们能不能认真问这个问题,不只是理论上、口头上问,而且是认真的探究自己,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分裂?这种分裂滋生了多少悲惨、混乱、冲突。
我们可以在内心很清楚的观察到粗浅的心的活动,连带它所关切的生活,技术的、科学的、贪得的知识。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在办公室的竞争心,看到自己的心肤浅的运作。可是我们的心还有一部分隐藏着未经探索,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探索。通常如果想让这隐藏的部分暴露在清晰与了解的光照下,我们或许是找书来看,或许是找精神分析医生或哲学家。我们实在不懂如何检视事物。我们或许能观察心的外在粗浅的活动,但实在无法看透深陷的,隐匿的洞穴,这里收藏着我们过去的所有事物。我们的意识心以它积极的要求和主张能看透生命深刻的层面吗?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试过。如果试过而且一直坚持,很认真,你们可能已经发现了“过去”的内容,种族的传承,宗教的按手礼,种种的分裂。所有这一切都藏在那里。意见的偶然生起都来自过去的累积。这种累积基本上是依据过去的知识和体验,连带其中的种种结论和看法。我们的心是否能看穿这一切,了解这一切,超越这一切,以至于完全不再有分裂?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已饱受制约,因此只能支离破碎的看生活。只要这种支离破碎的状态一直存在,我们就会一直要求完整—“我”会一直要求完成、成就、完整,会变得很有野心。这种支离破碎使我们又个人又集体,自我中心但又想与某种较大的东西认同,可还是一直互相隔离。这种意识上,整个存有的结构与本质上深深的分裂,造成我们的行为、思想、感情的分裂。于是我们将生活分割,将我们称之为爱和死的事物分割。
如果我们使用“潜意识”这个字眼而不给它一个心理分析学的意义,那么我们能不能观察到作为潜意识的过去的运动?深层潜意识即是过去的一切。我们的运作就是由那里来的。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之间便产生了分裂。这一切听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能看清自己,观察自己的看法、思想、结论如何运作,这一切就很简单。你批判的看自己就会看到行为依据的是过去的结论—一种公式或模式。这种公式或模式又投射到未来变成理想,然后你的行为就依据这理想进行。所以这个过去总是依据动机、结论、公式而运作,心智背负了沉重的记忆。记忆塑造我们的生活,造成支离破碎的情状。意识心是否能完整的看穿潜意识,因而使我们了解作为过去一切的潜意识的全部内容?我们必须问这个问题。这需要一种批判力,可却不是自以为是的批判。这需要我们去注视。如果真正清醒,那么意识就不再分裂。但是我们只有在拥有批判性的自我知觉又不做评断时,才能有这种清醒状态。观察即是批判。不是评价、意见的批判,而是批判性的注视。但是这种批判如果是个人的,受到恐惧或任何成见的妨碍,就不再有真正的批判性。这时只是四分五裂而已。
讲到这里,我们现在关心的是了解整个过程,生的整体,而非某一片段。我们不问某个问题怎么办。社会活动虽然与生活的整个过程相起相生,但是我们不问社会活动该怎么办。我们问的是了解实相之后,这实相里包括什么?这个实相,这个广大永恒是真有吗?我们关心的就是整体的完整认知,而非片段认知。但是要了解整个生命的运动是一个单一活动,必须不再有自己的概念、原则、观念、“我”和“非我”等分裂才可以。现在如果这一点已经清楚,那么我们继续来探讨生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认为生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做事情、想事情,不断叫嚣、冲突、恐惧、悲伤、内疚、野心、竞争、贪求快乐(连带其痛苦),欲求成功。所有这一切即是我们所谓的生。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偶尔快乐,偶尔有完全无动机的慈悲,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慷慨。偶尔—很少—有一种喜悦,一种无过去无未来的幸福感。可是一到办公室,我们就生气、憎恨、轻蔑、敌视。这就是我们平日的生活,但我们说它非常积极。惟有否定积极才是真正的积极。这所谓的生—丑恶、孤独、恐惧、残酷、暴戾。否定这样的生而不知有其他的生才是最积极的行动。这一点我们彼此能沟通吗?你们知道,完全否定传统的道德才是高度道德,因为所谓的社会道德,讲究地位的道德,其实非常不道德。我们贪婪、争强好胜、嫉妒、自求出路。我们都知道自己的行为。这是我们所说的社会道德。宗教人说的是另一种道德,可是他们的生活、整个态度、组织的阶级结构,却不道德。要否定这些并不是要你反动,因为反动是由反抗而来的另一种分裂。但如果你是因为了解而否定,才是最高道德。
同理,要否定社会道德,否定现行的生活方式—我们卑下的生活、浅薄的思想和生存、累积一大堆肤浅的东西却自鸣得意—要否定这一切;不是反动,而是看清这种生活方式极度的愚昧和毁灭性本质;要否定这一切就要去生活。假的就看出它是假的,这种看就是真实。然后,爱是什么?快乐是爱吗?欲望是爱吗?执著、依赖、占有你爱的人而支配他是爱吗?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的。这是我的财产,我的性权益”而其中又带有嫉妒、怨恨、愤怒、暴力,这是爱吗?然后,爱在这里照样也给分成圣凡之爱而成为宗教制约,这是爱吗?你能野心勃勃的同时又能爱人吗?你能爱你的先生,他充满野心时能说他爱你吗?人争强好胜时,追求成功时,会有爱吗?
否定这一切,不但在知识上、口头上否定这一切,而且从一个人的生命中完全扫除这一切,永远不再嫉妒、羡慕、竞争、野心勃勃。否定这一切当然就是爱。这两种生活方式永远无法放在一起。一个嫉妒的男人,一个霸道的女人,他们不知道爱意味什么。他们可能也谈论爱,他们睡在一起,占有对方,为了舒适、安全或害怕孤独而互相依赖。这一切当然不是爱。有人说他爱自己的孩子。果真如此,为什么还会有战争?会有国籍之分?会有这一切分裂?我们口中的爱其实是折磨、绝望、罪恶感。这种爱一般是相当于性爱的快乐。我们不是清教徒,也不是拘谨之人。我们不是说快乐一定不可以有。你看云,看天空或看一张美丽的脸时,会感到很愉快。你看花,花很美。我们不否定美。美不是思想的乐趣,而是思想把快乐给了美。
同理,当我们有爱有性时,思想就会给它快乐。那是以前体验过的印象,而且明天还会重复。这种重复是快乐但不是美。美、温柔和爱的全部意义并不排斥性。可是当今没有什么事不能做,世人仿佛才突然发现性一样。性竟然变得这么重要。或许这是因为性已成了人惟一逃避之道,惟一的自由。他在其他方面都有人追赶、欺侮,知识上、感情上都受人忤逆。他在每一方面都是奴隶。他是破碎的。他只有在性体验中才得以自由。他在这种自由中拥有一种快乐,所以他想一直享受这种快乐。你们看看这里哪里有爱?只有充满爱的心智才能看到生命的整体。一个人拥有这样的爱,不论他做什么,都是道德、善良的。他做的事情是美的。
那么,我们知道的生活非常混乱、失调,秩序又从何而来?我们都喜欢秩序。不但希望家里秩序井然,事物各安其位;即使外面的社会有那么多不公不义,我们还是希望它有秩序。除了外在,我们也希望内心有秩序—深层的数学般的秩序。然后这个秩序是不是要由我们努力去符合心目中的基本形态而产生?然后再拿这个基本形态与事实比较—于是有了冲突。这个冲突不就是失调?所以也就不是德性。我们的心努力要有德性,有道德,有伦理时,它就要抗拒些什么,这种冲突就产生了失调。所以德性才是秩序的精要所在。但我们当今的世界却不喜欢这个字。德性不是由思想的冲突产生。你只有批判的看待失调,用清醒的智力了解自己才可能有德性。这样才会有最高的完整秩序。最高的秩序就是德性。德性之来,只在有爱时才可能。
第6节 生命的完整(2)
然后我们有死亡的问题。我们一向把这个问题推得远远的,视之为未来才会发生的事。这个未来可能是五十年后,也可能是明天。我们害怕走到终点,生理上走到终点,而和我们曾拥有、追求、体验的事物,妻子、先生、房子、家具、花园、写过或想写的书等事物分离。我们之所以害怕让这一切离去,是因为我们就是那家具本身。我们是自己拥有的图书本身。我们会拉小提琴时,我们就是小提琴。因为我们已认同这一切—我们不是别的,我们就是这些东西。你曾看过自己的这个样子吗?你就是你的房子,有百叶窗,有卧室,有家具。几年来你曾小心翼翼的把这一切涂上油漆。你拥有这一切。这些东西就是你的实然。除了这些,你一无所有。你害怕的是一无所有。你花了四十年每天上班,后来不上班了,你却心脏病发而死。这是不是奇怪?你就是那办公室、公文、你担任的职位。你就是这一切,除此之外,你一无所有。另外你还有一大堆观念:上帝、善、真理、社会应当如何。就是这些。这其中有了遗憾。知道自己就是这一切真是悲伤。但最大的悲伤是你不知道自己就是这一切。死才能叫我们看见这一点,明白这一点意味着什么。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所有的有机体都要死。但是我们害怕放弃过去的一切。我们就是过去的一切,就是时间、悲伤、绝望;偶尔认知到美,偶尔表现善或温柔,但绝不长久。因为怕死,所以我们会问“我会不会复活?”这复活就是再继续战争、冲突、悲惨、占有、累积。整个东方都相信转世。你是什么你就希望自己再转世成什么。可是你是这一切,你是这一团糟,这场混乱,这一阵脱序。而且转世意指重生到另一次生命中。所以要紧的是你现在、今天的所做所为。要紧的不在于你降生到来世如何生活,当然,如果有来世的话。要紧的是你今天如何生活,因为今天即将播下美的种子或悲伤的种子。可是那些相信转世的人却都不知道在行为上如何立身处世。如果他们真关心自己的行为,就不会关心明天。因为,善,在于专注今天。
死是活的一部分。没有死就无法爱。死离一切不属于爱的事物,死离一切由自己的需求投射的理想,死离过去的一切,死离体验;这样你才会知道爱的意义,因而才知道生的意义。所以,生、爱、死是一回事,由完整的活在现在构成。这样才会有和谐的不造成痛苦与悲伤的行动;才会有生、爱、死—行动寓于其间。这个行动就是秩序。如果我们能这样活—我们必须这样活,不是偶尔,而是每一分钟、每一天—我们就会有社会秩序,然后才会有“人”的统一。这时政府就会用电脑来管理,而非带有个人野心,饱受制约。所以生就是爱,就是死。
问:自由而毫无冲突能够即刻达到吗?还是需要时间?
克:我们能立即没有过去的活着,还是根除过去需要时间?或者这使我们无法活在当下?这是问题。过去像隐匿的洞穴,像藏酒的地窖—如果你有酒的话。根除这些需要时间吗?“花时间”牵涉到什么?我们很习惯花时间。我对自己说,“我要用时间,德性需要培养,需要每天实践。我要逐渐的慢慢根除憎恨、暴力”。我们习惯这样,这是我们的制约。
于是我们问自己是否可能逐渐丢弃过去,这涉及时间。这就是说,一方面暴戾,一方面我们却说“我要逐渐根除暴戾”。“逐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这段时间内我一直都暴戾着,谈逐渐根除暴力是一种伪善。显然,如果我暴戾,我就无法逐渐根除暴戾。我只能立刻不再暴戾。我能不能立即停止心理上的东西?如果我接受“逐渐根除过去”的观念,我就无法根除过去。可要紧的是看清当下这个事实,没有任何扭曲。我嫉妒,我就必须完整观察到这一点。我观察嫉妒,我为什么嫉妒?因为孤独,我依赖的那人离我而去,我就面对空虚、孤立。我很害怕,所以我依赖你。所以你走开我就生气、嫉妒。事实在于我孤独,我需要有人作伴。我需要另一个人,不只是煮饭给我吃,给我舒适、性的快乐,而且因为基本上我孤独。是因为这样,我才嫉妒。
我可以当下了解这种孤独吗?可以,如果我观察这孤独,用清醒的智力,不找借口,不找人填补空虚,我就可以。观察需要自由。有了观察的自由,我就能根除嫉妒。所以认知嫉妒,完整的观察嫉妒,根除嫉妒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专注而清醒的批判,不分别的观察事物当下生起的情况。由此而根除我们所说的嫉妒,当然是指当下而不是未来根除。这些道理也可以应用在暴力、愤怒或抽烟、喝酒、性爱的习惯上。非常专注的用心智完整的观察,然后就会非常了解这些东西的内涵。在了解上得到自由,我们就得以自由。这种自由一旦开始产生作用,那么不论有什么东西生起,任它是愤怒、嫉妒、暴力、残酷、暧昧、敌意,所有这一切都会当下受到完整的观察。这其中就有自由,然后其中的事物就不再存在。所以过去的事物并不就是时间剔除的。时间不是自由之道。“逐渐”这个观念不是一种无法立即处理过去事物的无能吗?事物生起时,你立刻能全心全意的完整观察,过去就会停止。所以时间和思想无法停止过去,因为时间和思想就是过去。
问:思想是心的运动吗?知觉是不动的心的作用吗?
克:我前几天说过,思想是记忆所生的反应。思想好比电脑,你在其中输入各种资讯,你要求答案,电脑储存的资讯就会有反应。同理,我们的心脑就是过去事物的储仓。这就是记忆。心一受到刺激,它就依据知识、体验、制约等在思想中起反应。所以思想就是运动,或者说正确点,是心脑运动的一部分。你想知道知觉是不是心的静止。如果心不动,你是不是还能观察东西—树木、妻子、邻居、政治家、僧侣、美丽的脸?你对你妻子、先生、邻居的印象,你对云,对快乐的知识,这些全都牵涉在内,对不对?只要有任何印象干涉——不论是微妙或明显的印象——就不是观察,不是真正完整的知识。有的只是部分知觉。要清晰的观察必须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没有任何印象介于其间才可以。你看一棵树,你能看它而不带任何植物学知识或关于它的快乐或欲望吗?你能完整的看它,因而使观察者和观察的事物之间的空间消失吗?这并不是说你要变成这棵树!可是那空间消失后,观察者就跟着消失,剩下来的就是被观察的事物。这样的观察里就有认知—用异常生命力看它,看它的色彩、形状、树干或树叶的美。没有那个观察的“我”形成的中心,你就与观察的事物紧密接触。
我们有的是思想的运动。思想是心脑的一部分。有了刺激,思想就必须提出答案。但是要发现未曾看见的事物,就必须全神贯注,毫无运动。这种东西不是什么神秘事物,必须经年累月的实践。神秘事物都是胡说。这种胡说八道就是思想分为两边观察才产生的。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