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数据三国

_153 三卷天书(当代)
诸葛亮沉吟道:“主公以为称帝之后曹丕、国师、孙仲谋可愿俯首称臣?”
刘备不用想也知道,三家人马不比自己少,地盘不比自己小,肯定不服自己。曹丕禅让皇位,表面臣服,刘备和曹丕就打不起来了,那就只能和南烨、孙权开战,曹丕邺城之围自解。
想明了前因后果,刘备皱眉道:“如此说来,我不称帝便可不中曹丕之计?”
诸葛亮道:“不然!此乃天赐良机,主公继汉统名正而言顺。只是不宜过早称帝,当待退兵之后兖州到手,再行称帝不迟。”
孙权此时也陷入了巨大的幸福之中,因为曹丕的使者不但给他送来了书信,还送来了传国玉玺。信中言当年孙坚得到玉玺是天命所归,理应孙权继承皇位,因此曹丕愿奉上玉玺,支持孙权为帝。
鲁肃自然看出这是曹丕挑拨之计,可是面对称帝的巨大诱huo,孙权明知是计也还是吃下诱饵,抱着玉玺爱不释手。鲁肃与诸葛亮的建议如出一辙,同样希望孙权回到东吴再登帝位,免得在此接受曹丕禅让会招来南烨和刘备的不满。
当三路人马有两路打算回家称帝的时候,这场讨伐曹丕的战役也就宣告结束了。南烨虽然不知曹丕许给二人什么好处,不过从二人急于撤军的表现看,得到的好处绝对不比自己少。
南烨、刘备、孙权三人不约而同,都没将曹丕的书信取出来,也都没提何人当继承帝位,只是要求曹丕退位,承认三家攻陷的地盘归三家所有,便一起退兵了。
这一战从利益上来讲,孙、刘、南三家各得一州之地,从大义名分来讲逼迫篡位的曹丕退了位。这样的战果对内、对外都交代的过去,三家也就没理由再与曹丕的大军死磕。不过让三家同时决定退兵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帝位。司马懿这二桃杀三士的计策果然令三家互相提防,无法再一心与曹丕交战。
第一卷 第五十八回 南北汉吴成鼎立 四方诸侯拓疆土(3)
百姓、骡马、车辆,一队队、一列列行进在大路上,从头望不到尾。根据协议,南烨将兖州让给了刘备,刘备则将多年积攒的钱粮和兖州百分之七十的百姓交给南烨。当然这些百姓大多是穷苦人家,那些家大业大的世家既不愿意放弃产业跟南烨走,南烨也付不起他们的拆迁费。
其实以南烨的实力并非守不住兖州,只不过兖州在孙、曹、刘三家包围之中,三家动兵都绕不过去。南烨退出兖州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增强刘备实力对抗孙权、曹丕,二是抽身事外等着三家反目。
南烨大军一去,刘备便驻兵许昌。许昌本就属于豫州地界,可是由于曹丕重兵把守,刘备拿下了整个豫州都没拿下许昌,如今总算是如愿以偿。唯一让刘备感到有些遗憾的就是南烨迁走了城中不少民壮百姓,许昌城显得冷清很多,少了往日繁华。不过刘备相信用不了两年就能让许昌恢复旧貌。
诸葛亮一到许昌便与简雍、孙乾、荀谌等人商议,欲尊关中王刘备为帝。孙乾上表道:“天下不可一日无君。近有祥风庆云之瑞,许昌西北角有黄气数十丈冲霄而起。帝星见于九天,煌煌如月。此正应关中王当即帝位,以继汉统。”
孙乾表章一上,大小官僚纷纷上表,言曹丕退位禅让,刘备当继帝位。刘备心中自然是乐意的,可总要谦逊一番,便假装不悦道:“曹丕篡汉自立,名不正而言不顺。卿等欲让我受其禅让,岂非陷我于不忠不义?”
诸葛亮奏道:“非也!如今先帝已亡,天下无君。主公乃汉室苗裔,理应继统以延汉祀。”
刘备依然推脱道:“此事当再商议。”
三日后,诸葛亮又引众官入朝,请出刘备。众人拜伏于前。荀谌奏道:“今汉天子已被贼人所弑,主公不即帝位,天下无一人可为帝。万民无主,必惶惶不可终日,此非天下之福也。今天下万民无不欲王上为君,若不从臣等所议,是失民望矣。”
刘备道:“我虽为景帝之孙,却无大功于民,何德何能以继汉统?”
张飞在殿下大声道:“兄长若不为帝,还有何人可为?”
诸葛亮则道:“臣自出茅庐,得遇主公相随至今,言听计从。今主公已有豫、兖、并三州之地,根基已成,又正值汉祀将斩。文武官僚,皆欲奉主公为帝,平定天下,共图功名。主公若执意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三州难保。不但大好基业白白葬送,我大汉四百载江山也断送于主公之手也。”
刘备一听自己再不继位就快要成千古罪人了,便道:“我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
诸葛亮知道刘备所恐的“天下人”不是指万民百姓,也不是曹丕、孙权,而是指南烨。诸葛亮有心与南烨联合,自然考虑过南烨对刘备称帝一事的反应,可是他思来想去,觉得刘备如果不称帝,此时还真没有比刘备更合适的称帝人选。以南烨大义为先的行事作风,似乎不太可能自己称帝,那就没理由反对刘备称帝。于是诸葛亮出班道:“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今主公为帝名正言顺,有何可议?岂不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刘备闻言这才点头答应。众官见状大喜,纷纷拜服于地道:“主公既允所请,便可筑坛择吉,恭行大礼。”刘备于是命简雍、孙乾筑坛于许昌之南,择良辰吉日登基。
数日之后诸事齐备,百官整设銮驾,请刘备登坛致祭。荀谌朗读祭文道:“皇帝备,昭告于皇天后土: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昔日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天下复乱,主后遭戮。群下将士以为汉祀堕废,备宜延之。备惧无德登帝位,询于庶民百官,众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所望,在备一人。备畏天命,又惧高、光之业将坠于地,谨择吉日,登坛告祭,受皇帝玺绶,抚临四方。愿神佑汉家,万世无疆!”
读罢祭文,诸葛亮率众官奉上早已准备好的玉玺。刘备受了,捧于坛上,再三推辞道:“备无才德,请择有才德者受之。”
诸葛亮道:“关中王平定四海,功德昭于天下,又是大汉宗派,宜即正位。现已祭告天神,何必再谦!”
刘备这才受了印玺,文武百官皆呼万岁。拜舞礼毕,改元章武元年,国号依然为汉,以示正统。立甘夫人为皇后,封诸葛亮为丞相,关羽、张飞一为车骑将军,一为骠骑将军。大小官僚,一一升赏,而后大赦天下。
孙权得了玉玺回到封地便也有称帝之意。众官早知其意,张昭便奏请道:“近闻吴郡东山,凤凰来仪。大江之中,黄龙屡现。如今天下无主,主公德配唐、虞,明比文、武,天命所归,可即皇帝之位。”
百官应和道:“子布先生之言是也!”
孙权比起刘备就痛快多了,当时便与百官商议称帝之事。根据张昭、周瑜等人的分析,刘协一死刘备回军之后必然称帝,南烨同样可能称帝,孙权若不趁着天下无主的好机会称帝,日后就没这么好的借口了。
张昭也为孙权拟下了一篇告天祭文,当然祭文之中不再强调汉室正统,而是强调天下有德者居之,孙权经营江东国富民强,又得天赐玉玺,理应称帝。
孙权与刘备一样,筑坛南郊祭拜天地,定都于建业。群臣请孙权登坛即皇帝位,国号为大吴,改元黄龙元年。谥父孙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孙策为广陵桓王。立长子孙登为皇太子。又封周瑜为大都督,张昭、张纮、鲁肃为三公,其余百官皆有封赏。
百官朝贺已毕,周瑜出班道:“陛下登基当昭告天下,此外曹丕有献玺之功,陛下当发诏书,册封其为魏王,以示修好之意。”
第一卷 第五十八回 南北汉吴成鼎立 四方诸侯拓疆土(4)
孙权麾下百官听周瑜说要与曹丕修好一时哗然。一是因为双方刚打了一场,二是因为东吴一直与刘备、南烨联合较多,就算与曹丕偶有合作也不紧密。假如孙权册封曹丕为魏王,那就意味着曹丕成了大吴国的王侯,日后不论曹丕是出兵打人还是挨打,东吴都难脱干系。
对于周瑜的提议孙权同样不明所以,便问周瑜道:“曹丕自封魏王,何用朕再封之?若与曹丕交好,岂不与国师、刘玄德交恶?”
周瑜道:“陛下不愿与南烨、刘备交恶,岂不知二人已将陛下当作心腹大患。”
孙权闻言一惊道:“公瑾此话怎讲?”
周瑜答道:“由兖州之事,可知南烨心向刘备,有扶持刘备制衡陛下之意。陛下欲得兖州,南烨便要陛下以一州之地换之,刘备却只用些许钱粮百姓便得一州之地,由此可见二人早有奸谋。如今曹丕势弱不足为惧,南烨、刘备二人结连,定是要对陛下不利。陛下若还与二人为盟,便是与虎谋皮。”
孙权没能得到兖州原本只是有些郁闷,此时听周瑜一说才明白这事儿有猫腻。孙权心中又气又怕,问周瑜道:“当真如此朕当如何是好?”
周瑜从容道:“陛下当结好曹丕,先图刘备。待刘备亡后,陛下再劝降曹丕。曹丕若降则可,若不降,陛下便以六州之地攻其二州。刘备、曹丕一平,天下州郡陛下得其半,便可与南烨一东一西分庭抗礼,一较高下。今日封曹丕为王,便是为日后劝降之用。”
孙权见周瑜已经想的如此长远,当时大喜道:“便依公瑾之言!不知何时可动兵去图刘备?”
周瑜道:“陛下初登大宝,未可动兵。只宜修文偃武,增设学校,以安民心。待与曹丕同盟之后,再缓缓定计图之。”
孙权从其言,一面昭告天下,一面遣使往曹丕处,册封其为魏王。曹丕接到册封诏书之后简直哭笑不得,因为刘备、孙权几乎同时登基,就在两天之前,曹丕刚接到刘备的册封诏书。
拿着两份诏书曹丕对司马懿道:“前日司马都督言莫要急于答复刘备,今日孙权果然也送来诏书。不知两家使臣当如何答复?”
司马懿道:“主公可令人预备礼物分别往两家作贺,以示善意。”
曹丕闻言怒道:“朕一人岂可为两家之臣?”
司马懿知道曹丕退位很不甘心,也没纠正他自称为朕有僭越之嫌,献计道:“主公可明受刘备册封,暗受孙权册封,迷惑刘备,结好孙权,日后与孙权共图刘备。待刘备亡,主公再与孙权同伐南烨,先成鼎立之势,继而一统天下。”
曹丕奇道:“刘备行事仁义为先,孙权行事唯利是图。我等何不与刘备结好以图孙权?”
司马懿道:“南烨以兖州之地赠刘备,可见两家交好,主公便与之结盟也难得其信任。孙权此时势单力孤,正欲与主公真心相交,此其一也。其二,孙权兵多将广,根基深厚,刘备则兵少将寡。二人相争孙权必胜,故而助孙权而伐刘备也!”
曹丕闻言点头称善,准备名马、玉带、金珠、宝贝,分别遣使往两家道贺。明受刘备册封,暗与孙权结盟,静待时机与刘备开战。
南烨与曹丕一样,几乎同一时间收到了刘备、孙权称帝的消息。此时南烨已然回到了交州,而从兖州、许昌迁移的数百万百姓则没有跟着他一起回来,被分散安置在了距离兖州较近的司隶和荆州。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避免交州人口饱和,二是缩短迁移距离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三是可以将饱经战乱的司隶地区发展起来,令昔日的洛阳、长安再现繁华。
有飞鸽传信的便利,交州百官在南烨回来之前就得知了刘协身死的消息。于是南烨一到交州,便有官员上表,请南烨登基为帝。这些人中以审配、陈登、华歆和一群武将为主。另有一派则不赞同南烨称帝,这部分人以田丰、沮授、管宁等人为主。不过更多的人则是选择了沉默,尤其是南烨身边的重臣,不论是贾诩、郭嘉、庞统、戏志才,还是赵云、黄忠、典韦、甘宁,全都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好像全都等着南烨一言而决。
南烨的态度也很奇怪,对于称帝之事不置可否,只是处理着出征时积压下来的政务,与历次出征回来之后没有任何不同。如此一来,不论是揣摩上意请南烨称帝的臣子,还是反对南烨称帝的臣子都安静下来,也学着那些重臣静等南烨吩咐。
表面上南烨与往日相同,实际上南烨这些日子都快要忙疯了。白天他要处理政务,晚上则要召集戏志才、郭嘉等谋臣商议建国之事。
刘备、孙权称帝十分容易,他们一个关中王,一个吴王,在领地内本来就与皇帝没什么区别,称帝之后不过改个年号,换个称呼,麾下文武各升一级也就是了。
南烨建国可就不简单了,他一面要制定宪法控制皇权,另一面还要统一历法、度量衡等等。虽然变法等事南烨一直在做,可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有些事必须要在建国的一刻才能做,就比如设计国旗、国徽、国歌……
当刘备、孙权称帝的消息传到交州时,南烨的准备工作也接近尾声。这一夜郭嘉等重臣齐聚在南烨府上,商议着最后的细节。
全部事项基本敲定之后,戏志才长出了口气道:“总算是等到这一天了!想必明日刘备、孙权称帝的消息就会百官尽知,到时必有人再次上表请国师称帝。”
南烨闻言笑道:“那我明日正可顺势而为,将建国之事公布于众。”
贾诩犹豫了一下道:“刘备、孙权皆敢称帝,国师若称帝,百姓绝无非议。国师可再考量一番。”
南烨摇头道:“今后的皇帝可不再是为所欲为大权独揽,不但要受制于法,还要为天下表率,处处受世人监督。我自由惯了,可受不了这份约束。”
蔡琰在一旁闻言笑道:“夫君不受这约束,便让子嗣受这约束,还要改做他姓,实在不为人父。”
南烨闻言不由苦笑,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争着做皇帝,偏偏自己家这几个小子没有一个愿意做皇帝,不是要做科学家,就是要做大将军,还有一个竟然要学甘宁做海盗的。最后南烨只能让甄宓的儿子南懿来做这个皇帝,不是他愿意当这个皇帝,而是他年纪小,还不会发表反对意见。
次日一早,南烨升殿议事。果然华歆出班奏道:“前日闻山阳公遇刺身亡,我等劝国师早登帝位,以安天下,国师不肯。今日又有人来报,关中王刘备、吴王孙权皆已称帝。此二人德才不及国师尚可自立为帝,国师德布四方,仁及万物,越古超今,虽唐尧、虞舜不过如此,岂可落于人后?群臣商议,汉祚已终,国师登基,上合天心,下合民意,还请国师准奏。”
审配又出班道:“自国师治理交州,百姓安康,万国来朝,嘉禾蔚生,甘露下降,白象、白罴祥瑞之物,皆为国师所用。此是上天示瑞,国师代汉之象也。”
沮授、田丰等人本不赞成南烨及早称帝,就是担心另外三家因此联合与南烨为敌。可此时刘备、孙权皆已称帝,便是沮授、田丰一干人等也不反对南烨为帝了。
南烨听完百官奏请之后道:“刘玄德汉室苗裔,孙仲谋玉玺为凭,我何德何能可继汉统?”
陈登出班道:“国师德布天下,救万民于战火。民心所向,如何不可为帝?”
南烨笑道:“天下不可一日无君,若无人可以为帝,我尚可勉强为之,只是如今有一人比我更宜为帝,我欲立之,正要与诸公商议。”
田丰初时虽不愿意南烨自立为帝,可更接受不了刘备、孙权为帝,于是出班道:“国师若欲将帝位让予刘备、孙权之手,我等皆不能从命!”
文武百官闻言附和道:“臣等附议!”
南烨还真是第一次领教百官抗命,不过他心中并无不喜,反而有些高兴,毕竟百官有此勇气反对自己,日后便有勇气制约皇权。他朝着郭嘉等重臣扫了一眼,见他们个个带笑,也不由一笑道:“我非是欲立刘玄德、孙仲谋。而是欲立先君刘协之子刘懿为帝,以继汉统。”
殿上众人闻言皆是一惊,沮授疑惑道:“臣闻山阳公一家老幼皆在途中被贼人所害,如何还有子嗣在世?”
郭嘉此时出班笑道:“诸公岂不知国师有未卜先知之术?国师早知山阳公一家有难,便暗命杨雄将军前往救之。怎奈杨将军晚到一步,山阳公已然遇害,唯有三子刘懿幸免。据杨将军所言,那些山贼训练有素,不像寻常贼人,倒像军中劲旅,疑是曹丕所遣。因此国师一直未将此事告之于众,只等回到交州才敢言此事。”
第一卷 第五十八回 南北汉吴成鼎立 四方诸侯拓疆土(5)
交州百官听闻刘协有一子未死,反被南烨所救,有的恍然大悟,感叹南烨国师未卜先知。有的则是将信将疑,不知这故事是真是假。还有人暗挑大指,认为南烨本有机会杀人灭口自立为帝,却要救回刘协子嗣拥立为帝,不愧为仁义之主。
南烨也不管百官如何去想,直接对一众文武言道:“曹丕篡逆,逼迫先帝禅让而得天下,名不正而言不顺,因此时日无多便复王位。曹丕退位,本该将帝位复还于先帝,怎奈先帝无福身死,而先帝之子理应继承汉统。因此我欲立先帝子嗣刘懿为帝,诸公以为如何?”
郭嘉、典韦一文一武带头出班道:“国师英明!臣等愿遵国师法旨!”
百官见此二人一出,才明白南烨早有计划,几个随军重臣想必全都知晓,只是没有说破。这倒是与郭嘉所言相符,就是南烨为了保护刘懿安全,将此事隐瞒下来。既然南烨与一群重臣全都意见一致,百官也就不再多言,纷纷附议。
南烨命人选择良辰吉日,筑坛于南郊,举行继位大典。与刘备、孙权相比,南烨拥有的财力、物力、人力都强出许多,典礼盛况空前,数十万百姓前来观礼。南烨领着化名为刘懿的儿子南懿走上了圜丘祭坛,朗读祭文,拜祭天地。
六岁的南懿身穿龙袍头戴龙冠,老老实实的立在南烨身旁跟着父亲一同拜祭天地、祖先。尽管他还不太明白当皇帝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改叫刘懿,但是他知道听父母的话才是乖孩子,十分配合南烨的行动。
南烨对小儿子的表现十分满意,如此乖巧听话的孩子不由他不喜欢,此时南烨觉得南懿比他那几个有理想的哥哥强多了。其实南烨的几个儿子不愿当皇帝也和他这个当爹的教育方式有关,南烨自己就对皇权反感,潜移默化也影响了下一代。
告祭礼成,南烨与南懿转身面对祭坛之下的官员百姓。只见坛下众人分为三层,最近一层是文武百官,往外一层是旗分五彩的交州军,最外层则是密密麻麻的百姓。虽然祭坛之下有数十万之众,可是众人鸦雀无声,都将敬畏的目光聚集在南烨和南懿身上。
南懿还从没见过这么多人,难免有些怯场,小手紧紧的攥住父亲的手,表现出十足的依赖。南烨低头对儿子微微一笑表示鼓励,而后宣布道:“祭天已毕,新君登基。行礼,奏国歌!”
百官闻言一齐躬身行礼,连拜三拜,众士卒齐行军礼,数十万百姓黑压压跪倒一片,山呼万岁。礼毕之后乐师奏乐,百官士卒齐声唱道:“大汉雄立宇宙间,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湖浩荡山锦连,科学大道开新天,国运绵长亿万年……”
简单的歌词通俗凝炼朗朗上口,曲调昂扬流畅。百官士卒只唱了一遍,便有百姓跟着哼唱第二遍。等国歌唱到第三遍时,祭坛下已然是数十万人的齐唱,一时间歌声震天。
国歌唱罢,南烨又宣布道:“升国旗!”
随着南烨一声令下,百姓就见士卒之中走出一个百人组成的仪仗队。仪仗队中的士卒全都一般高矮,精神抖擞,护送着一面旗帜。仪仗队围绕祭坛绕行一周之后,这才来到祭坛之前的旗杆之下,将旗帜缓缓升起。当旗帜随风飘扬,远处的百姓才看清国旗的样式。
国旗由红、黄、蓝三色组成,黄色为底色,有炎黄子孙之意。国旗正中是红色的“汉”字,代表大汉朝。一条蓝色盘龙围绕着中央的红字盘旋飞舞,代表蓝天、蓝海、神龙皆护佑大汉。百姓见此旗帜,再次高呼万岁。
升旗仪式结束后,南烨命人奉上玉玺交给南懿,而后宣布:“阅兵仪式开始!”
一队队早已准备好的士卒排着整齐的方阵,从拱卫祭坛的大队人马中分离出来,依次走过祭坛开始阅兵。法师亲卫、陷阵营、藤甲军、交州骑兵、铁浮屠、拐子马、元戎弩兵,交州海军、无当飞军、霹雳车队……十几个方阵,不同装备、不同特色的士卒看的百姓眼花缭乱,在场所有人都直观的意识到了交州军的无比强大。
每一个人都为这雄壮无比的军队感到骄傲和自豪,就连年幼的南懿也不例外,小脸激动的有些发红。南烨见方阵开始走过祭坛,便小声提醒南懿道:“该你说话了,还记得说什么吧?”
南懿朝南烨点了点头,而后卯足力气,用稚嫩的童声喊道:“大汉将士万岁!”
正在行进中的士卒方阵听到这声音立刻齐刷刷的望向祭坛上的南烨父子,一边敬礼一边高声回应道:“皇帝陛下万岁!”
南懿听到回应更加心潮澎湃,接着喊道:“将士们辛苦了!”
士卒们也卯足力气吼道:“为百姓太平而战!”
前来观礼的百姓听到如此激动人心的口号顿时欢呼起来,纷纷叫喊道:“大汉将士万岁!”“皇帝陛下万岁!”“光华国师万岁!”……
司马白在祭坛之下仰望着祭坛上的南烨,听着耳边的欢呼声,心中也说不出什么滋味。从儿时起她就知道家人死于南烨之手,一心想着找南烨报仇。可是当她今天第一次见到仇人的时候,心里却出现了一丝迷茫,不由想起了临行前司马懿的话。
“莫非对于天下百姓来说,南烨所做的都是对的?”司马白不由在心中产生了疑问,可是紧接着她就又在心中否定道:“就算他对天下人有恩又如何?他与我有仇,我便该报仇。对错无关紧要。”想到这里司马白的目光又坚定起来。
南烨可没注意祭坛之下还有一个美女刺客,就算注意到了南烨同样不会在意。这世上想要南烨命的人多了去了,每年来刺杀他的刺客没有千八百个也有百八十个,不过有典韦、周仓和法师亲卫,再多的刺客也是白来。
第一卷 第五十八回 南北汉吴成鼎立 四方诸侯拓疆土(6)
阅兵仪式之后,南懿宣布继承汉统,定国号为汉,改年号为公元401年,象征着本朝继承东西两汉四百载国祚。册封南烨为国师、丞相、逍遥公,取消王爵和州牧,成立议会,施行君主立宪,宣布“王在法下”。而后南懿又任命了六部大臣,各级将军,还特别任命刘璋之子刘循为宗正,管理一部分皇家事物。这些政策和任命当然都是出自南烨之手,他一直策划的改革之路今日算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开国大典的最后,南烨宣布当天为国庆日,百姓可放假一天,至于大赦天下的环节则被免除了。以法治国的南烨可不希望国家一有大事,先把囚犯都放出来,那还不天下大乱啊。
百姓可以放假了,南懿也可以休息了,南烨要做的事还有许多。头等大事就是前往科学院,审核新改版的《大汉时报》。这期报纸上不但刊登着刘懿继位建国的消息,还介绍了最新的历法、度量衡、法律法规等等。由于这版报纸太过重要,版面太多,南烨数日之前便命工匠开始制作雕版,只等今日开国大典的内容补上就能正式印刷。
《大汉时报》创刊号的一百万份报纸当天就被抢购一空。这可大大出乎南烨意料之外。虽说他治下百姓超过千万,基础教育也在交州普及多年,可是识字的百姓毕竟还是少数。南烨大量发行的目的不是为了一天卖光赚钱,而是为了宣传国策,让百姓细细品味当书来看。没想到原计划几天销售的报纸,竟然会在当天卖完。
事出反常即为妖,南烨知道在百姓中流传着“南烨出品,必属精品”的说法,他早年印刷的纸牌,制作的麻将,如今都有了很高的收藏价值,甚至专门有一些投机商人囤积居奇进行炒作,这也是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南烨最怕有人囤积报纸,令百姓无报可看,那可就达不到宣传的目的了。于是下令情报部连夜调查报纸的销售情况和流向。调查的结果令南烨又吃了一惊,因为根本没人囤积居奇大量购买,都是被百姓买走了。
南烨一边看着调查报告,一边问负责情报的貂蝉道:“报纸的价格不便宜,又是在治下各州发行,莫非我治下所有州郡的百姓都如交州百姓一般买得起、看得懂报纸吗?”
貂蝉闻言俏颜一笑解释道:“夫君不必惊奇,这份报纸太过重要,士农工商皆不可或缺,抢购一空也是平常之事。”
南烨什么时候看到貂蝉都觉得赏心悦目,盯着貂蝉奇怪道:“报纸如何成了必备之物?”
貂蝉道:“大小官员欲知国策,必是人手一份。工匠、商人需要度量、计算自然也要一份。寻常百姓就算不识字,也认识报纸附赠的万年历,自然纷纷购买。”
南烨最早拥有的技能之一就是查看日历和词典,相当于随身自带万年历和古文翻译系统。他知道公历纪年要比农历纪年准确,因此推出了新历法,还特意占了报纸一个版面印上了全年日历。没想到百姓将报纸当黄历用了,这还真让南烨有些哭笑不得。不管怎么说,百姓愿意购买报纸是好事,南烨便吩咐继续加印。
有关报纸的流向问题,貂蝉其实还少说了一点,就是《大汉时报》虽然只是在南烨治下发行,可是买报的可不光是南烨治下百姓。孙、曹、刘三家治下的商人、细作也都对南烨发行的报纸情有独钟。当然南烨也不怕他们看,报纸上有些内容还就是为了让他们看的。
《大汉时报》的创刊号很快就放到了刘备、孙权的案头。当他们看到南烨拥立刘懿为帝的消息,全都惊的目瞪口呆。他们都以为南烨会自己称帝,谁也没想到南烨竟然救了刘协子嗣,还立其为帝。
假如南烨自己称帝,刘备、孙权也没什么不好意思,反正大家心里都清楚,如今这天下拳头大的说了算,是不是正统无所谓,有个由头就能称帝。可是南烨拥立刘懿,刘备、孙权脸上可就挂不住了,与刘懿的正统地位相比,他们两个称帝的理由简直有些可笑。
在《大汉时报》上还专门有一篇文章分析刘懿、刘备、孙权三位皇帝究竟谁是正统。其中对于刘备的评论是:“……有道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侄死叔登基,闻所未闻……”对于孙权的评论则是:“……玉玺乃是死物,如何可知天意民心?若得玺者便可为帝,窃玺者如何?莫非天下人要尊贼人为帝……”
看了如此犀利的评论,刘备、孙权差点气得吐血。诸葛亮和周瑜就更郁闷了,他们现在简直把曹丕恨到了骨子里,因为在报纸上还有一段是写杨雄如何与贼人交战勇救刘懿。诸葛亮、周瑜不恨贼人没杀死刘懿,就恨曹丕竟然隐瞒了刘懿活着的消息。要是早知道刘协还有子嗣在世,他们也不会那么心急让自己主公称帝。
曹丕和司马懿也看到了《大汉时报》,这二位比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四人加到一起还要郁闷。曹丕指着报纸上杨雄救刘懿那一段破口大骂道:“一派胡言!简直一派胡言!什么荒郊野岭杀出百余山贼?这都是朕随口乱编的!刘协一家已经到了邺城之外!刘懿早就死了!仲达,你速去传令,告诉文武百姓,这报纸上所言皆是假的!”
司马懿此时除了苦笑还是苦笑,山阳公刘协一家被山贼半路截杀本来就是曹丕编出来的,没想到南烨更会编故事,竟然将计就计,编出个杨雄勇斗山贼救刘懿的故事来。现在谁都能说这故事是假的,只有曹丕不能说,因为一旦曹丕拆穿了南烨的谎话,他自己的谎话也就拆穿了。
曹丕和司马懿明知道报纸上的消息是假,也知道那个刘懿不是真的,可偏偏无法辩驳。其实就算他们真的站出来说出实情,也不会有多少人相信,因为南烨已经掌握了舆论的力量。有刘璋、刘循两位汉室宗亲作证,刘懿不是真的也是真的。
报纸上那篇分析三位皇帝谁为正统的文章司马懿也看了,从这篇文章上,他才意识到了南烨真正的厉害之处。在文章中,刘备、孙权称帝固然被批评的一无是处,就连刘懿称帝也遭到了质疑。文章作者认为,山阳公刘协全家遭戮,无人可以证实刘懿身份真伪。刘懿可能是真,也可能是皇室旁支,但不论如何南烨国师拥立皇室,没有自己称帝便是一心为公,刘懿不论真伪都比刘备、孙权正统。
司马懿可以肯定,有了这种言论基础,将来就算刘懿的身份被证实是假,也没人能够以此攻击南烨。让司马懿感想不明白的是,南烨如此聪明的掌握了舆论,肯定有的是办法自己造势做皇帝,为何还偏要找个傀儡放在台前,然后再立法限制皇权,这简直是多此一举。
假如说南烨限制了皇权,扩大了相权,还能解释成他是为了当biǎo子立牌坊。可是按照报纸上对官职、政策的解释,南烨这个丞相也有诸多掣肘,并不能为所欲为,这就有些奇怪了。
感到奇怪的不光是司马懿,诸葛亮和周瑜同样想不明白南烨的用意,更让他们猜不透的是南烨接下来会怎么做。以往南烨出兵征战还有迹可循,至少要有个符合大义的理由,而现在局势成了三国之间的对立,南烨出兵打谁都不稀奇。只要南烨愿意,刘备、孙权都能被扣上伪帝的帽子。
诸葛亮之前虽没想到过南烨会拥立刘懿为帝,却考虑过南烨一旦称帝,刘备该如何应对。此时虽说情况有变,但双方也不一定是不死不休的结局,诸葛亮决定还按原计划行事,便对刘备道:“陛下,光华国师拥立刘懿建国称帝,我等应献礼祝贺才是!”
刘备皱着眉道:“先生之前曾言,若国师称帝,我等便遣使相贺,两国结好共伐孙权、曹丕。可如今国师奉刘懿为帝以继汉统,国号与我等相同,这天下又岂有两个大汉的道理?恐怕国师大军不日即到,我等还是莫要遣使,秣马厉兵早做准备才好。”
诸葛亮岂能想不明白刘备心中的担忧。当初诸葛亮和刘备都认为南烨可能称帝,不论南烨称帝之后叫什么国,肯定不能叫汉、吴、魏吧!如此一来南烨、刘备、孙权包括曹丕,就成了不相干的四国。刘备与南烨完全可以互相承认对方的政权,建立外交关系,将稳固的盟友关系转化成国与国的合作继续发展下去,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一样。
可是现在南烨偏偏也建立了一个汉国。正可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两个汉国必有一真一伪,总要决出个正统,如此一来两家之间就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同名两国的矛盾比不同国家的矛盾还大,实在是一种讽刺。
诸葛亮知道刘备此时就算再怎么准备也对抗不了南烨,所以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劝刘备道:“陛下还是遣使为上,也好借此试探国师之意。若真无可挽回,再开战不迟。”
第一卷 第五十八回 南北汉吴成鼎立 四方诸侯拓疆土(7)
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派遣简雍为使者,携带礼物拜见南烨,祝贺刘懿登基。孙权、曹丕也都不约而同派遣使者以示庆贺。他们两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先结好南烨,乘南烨、刘备交战之时干掉刘备,再与南烨分庭抗礼。
对于三家送来的礼物,南烨来者不拒全都收了,然后一一回礼。特别是对简雍,南烨更是热情款待一如往日,还密谈了一夜。等简雍离去之时早已没有了来时的紧张,说是心花怒放也不为过。
刘备、诸葛亮自从简雍起行之后便一直忐忑不安。因为报纸的关系,如今天下百姓都已然知道大汉一分为三,两个汉国和一个吴国成鼎立之势。为了区分两个汉国,百姓将刘懿建立的汉国称作南汉,其中既有地理的关系也有南烨的关系。而刘备所建的汉国则被称作北汉。坊间有童谣道:南汉北汉,必有一战。这也正是刘备、诸葛亮不安的原因。
说到打仗,刘备并不陌生。就算面对强大的敌人,刘备也从没胆怯过。因为他这一生几乎面对的都是强敌,打不过还可以跑嘛!可是这次与以往不同,刘备的根基已成,根本无路可跑,只能背水一战。更要命的是,随着地盘的扩大,刘备麾下人才储备不足的劣势开始显现出来,关、张二将一在兖州,一在并州,豫州只有刘备、诸葛亮、陈到坐镇。一旦南烨来攻,刘备甚至没有大将可以领兵,这让刘备万分头疼。
诸葛亮也意识到刘备的情况不容乐观,可是他却不能惊慌失措,还要装作胸有成竹的样子安慰刘备道:“陛下只需严守城池,无需大将出马,我自有退敌之计。”
刘备此时除了相信诸葛亮也别无他法。当然,刘备还可以盼着简雍带回好消息,只不过这个可能性太低,刘备还不如相信诸葛亮能退南烨之兵呢。虽说刘备心中并不愿与南烨开战,可是南烨如果打来,刘备也不可能束手就擒。
时间一天天过去,刘备每天都过的备受煎熬,诸葛亮则是抓紧一切时间训练士卒,并命关羽、张飞将两州兵马向南集结,做好与南烨开战的准备。
这一日刘备正在与诸葛亮议事,府中侍卫匆忙来报道:“简将军所差信使求见。”
刘备闻讯急忙将使者请入问道:“宪和可还平安?国师军马动静如何?”
信使虽然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可还是笑道:“回禀陛下,简将军一切安好。国师也并未动兵。将军遣小人先回便是让陛下放心,国师有言,两家盟好依然,绝无相攻之意。这里有将军的亲笔书信,请陛下过目。”
刘备闻言简直有些不敢相信,直到看了简雍的亲笔信,才确定一切都是真的。信中所言与信使所说别无二致。刘备将书信交给诸葛亮道:“国师果然念及旧情不忍相攻,倒是我等多虑了。”
诸葛亮看罢书信却没有刘备那么乐观,他知道正统二字有多么重要。刘懿、刘备都自认汉室正统,这种矛盾完全不可调和。南烨此时不动兵,诸葛亮还可以理解,毕竟刚刚讨伐完曹丕,各家都需要休养生息。可是南烨还要与刘备为盟,并且还送来回礼,这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想了半晌诸葛亮依然不得其解,便对刘备道:“信中只言片语,还不能断定是否为国师之计。陛下还当用心准备,等见到宪和再做定论。”
刘备闻言深以为然,继续小心防备,可是心情却好了很多,不像前些日子那么不安了。又过了几日,有探马来报简雍已然回到豫州。刘备闻讯领一众文武出城迎接,就见简雍身后跟着一队镖师,运送着好几十车礼物,浩浩荡荡往城门而来。
简雍老远便见刘备、诸葛亮亲自出城来迎,于是慌忙下马走到近前行礼道:“微臣何德何能?敢有劳陛下亲自来迎!”
刘备上下打量一番,看简雍果然平安无事而且面带喜色,便放心不少,笑道:“交州路远,宪和身负重任一路辛劳,朕便出城十里也是应该。不知宪和此次出使可否顺利?”
简雍挥手指向身后笑道:“国师对陛下所赠十分满意,还留下官盘桓多日,嘱咐下官回来定要谢过陛下厚赐。这些礼物便是国师回赠,陛下请看礼单。”说罢简雍递上了礼单一份。
刘备展开一看,礼单之上东西不少,皆是交州特产,丝绸、瓷器、书籍、家具、衣物、食品……可以说应有尽有,虽然没有金银珠宝之类的贵重物品,不过单以价值来算,自己送的那些金银也买不来这么多好东西。再说刘备也不缺金银珠宝,反而是南烨礼物中的精美服饰和一些奇珍异果有钱也买不到。
对于南烨的丰厚回礼,刘备十分开心,可是让他有些不明白的是礼单第一行写着的礼物究竟有什么用。一般礼单上的第一件礼物应该是最贵重的,可是这份礼单的第一行却只是简单写了“地图”二字。于是刘备指着礼单问简雍道:“不知这礼单上的地图为何物?”
简雍就知道刘备要问,谨慎答道:“国师在下官临行之时交予地图一卷,上有朱漆封印。特意嘱咐下官不可查看,定要转交陛下和丞相亲启。”
刘备和诸葛亮闻言皆感好奇,不过事关机密他们也不再追问,便将简雍接进城去设宴接风。宴席之上简雍只是说了些交州见闻,并没说与南烨相见的详情,刘备和诸葛亮也有意避开重要问题不问。直到宴席散去,刘备才命陈到将简雍请到府中,与诸葛亮一起共坐议事。
此时南烨所赠的地图就摊放在书房桌案上,图上画的是豫州、并州、兖州三州之地,除此之外,在并州以西,司隶以北,西凉以东,还画了一块十分广大的地区,其面积竟比刘备治下三州加在一起还要广阔,地图上标注着“匈奴”二字。
第一卷 第五十八回 南北汉吴成鼎立 四方诸侯拓疆土(8)
书房中灯火通明,这让屋子里的人很容易看清桌子上的地图。地图很简单,也很不简单。简单的是豫州、并州、兖州三州,只用笔勾画出了边界,边界之内只有豫州、并州、兖州、这六个字,没有山川河流,也没有道路曲折。不简单之处在于匈奴地界清晰的绘制出了一些河流、山脉,这些地理信息刘备根本不知道。
虽说刘备没去过匈奴地界,但是却可以判断出地图的真假。因为地图上三州蜿蜒的边境线与刘备、诸葛亮掌握的情报完全一致,所以他们由此就能推断出这副地图的真实性。
刘备的手轻轻抚着绘制地图的细腻纸张问简雍道:“国师赠图之时可有何言语?”
简雍回忆了一番道:“国师有言,诸葛丞相一看地图便知其意。”
刘备闻言看向诸葛亮,诸葛亮轻摇羽扇道:“图中所绘皆是陛下之地,唯有匈奴不在治下,国师之意是让陛下取匈奴,以增实力。”
简雍闻言不由点头道:“以我愚见,国师定是此意!”
刘备以前也听说过匈奴,可今天还是第一次知道匈奴人的地盘那么大。假如能将匈奴拿下来,刘备的地盘就能扩大一倍不止,还能获得许多战马,这让刘备心动不已。关键是有了南烨的地图做指引,战胜匈奴的把握大了许多,这张地图可以说是将匈奴之地送到了刘备手中,不能不说是一份大礼。
面对如此大礼,刘备又糊涂了。以前两家联盟,南烨送上如此重礼刘备也就收了。可是现在两家的关系虽然没有决裂,可是在世人眼中也和决裂差不多了。刘备不明白南烨为何还要向自己示好?莫非南烨承认自己这个皇帝是汉室正统?那他就没有理由另立刘懿啊!
刘备百思不得其解,只能问简雍道:“朕与孙权称帝之事,国师可有话说?”
简雍一听这个问题立刻来了精神,他与南烨密谈之时,讨论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所以立刻回答刘备道:“国师大道通神,对于三家称帝,自有一番见解,令下官钦佩之至!”
诸葛亮也想知道南烨为何在刘备称帝之后不与刘备为敌,还要送上大礼,于是催问道:“国师究竟有何道理?”
简雍伸出一个手指道:“国师有言,天下只有一个大汉!”
刘备、诸葛亮闻言脸色都是一变,这简直就是开战宣言啊!此时就听简雍话锋一转道:“不过这大汉是归南汉还是北汉尚未可知。”
听完这句话刘备、诸葛亮差点吐血,合着转来转去还是要打,尚未可知的意思不就是打过了才知道!刘备忍不住问道:“国师可是要出兵来攻一决胜负?”
简雍急忙摇头道:“非也!非也!国师的意思是……那个……对了!理念!国师说与陛下理念相同,都以为脚下这片土地是我大汉疆土,只是选择的皇帝不同而已,这是内部矛盾。至于孙权、曹丕,欲在我大汉疆土之上搞分裂另建他国,这是外部矛盾。国师以为应先与陛下一致对外,再解决内部矛盾。攘外必先安内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刘备、诸葛亮可不知道台湾问题,更不知道国共关系,对于南烨灌输给简雍的词汇也是一知半解,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理解南烨的思路。诸葛亮皱眉道:“如此说来,国师是要与陛下为盟,先除孙权、曹丕,而后再一决胜负。不论胜负如何,这天下还是我大汉天下。”
简雍点头道:“国师正是此意!国师还明言,若真有一日天下只剩陛下与国师,两军难免一战,那便各自全力以赴,胜者为王。便是败了也不会做那割地建国之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刘备一拍大腿激动道:“好一个胜者为王!好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朕当与国师结盟,先除吴、魏。日后相争,日后再论!”
诸葛亮此时也松了口气,他不得不感叹南烨的思路与众不同。在世人看来不死不休的两国关系,南烨竟然还能找出结盟的理由,实在是令人叹服。能有这个结局,对于刘备来说应该是最好的结果了。
确定了南烨没有敌意,反而真心助刘备发展实力,诸葛亮便与刘备商议出兵攻取匈奴之地。与曹丕、孙权相比,匈奴算是软柿子,刘备打算先取匈奴增强力量,再讨伐曹丕、孙权。
曹丕、孙权两家也都收到了南烨的回礼。刘备可能想不到,在南烨给曹丕、孙权的礼物中也各有一张地图。曹丕地图上标注的是幽州以北,乌桓、鲜卑之地。孙权地图上则标注着青州东莱出海一直向东,有三韩、高句丽之地。
对于南烨的好意,孙权、曹丕也是来者不拒,开疆拓土和增强实力的双重诱huo,让他们选择了对外用兵。区区蛮夷小国,要比南烨、刘备好对付多了。
就在刘备、孙权、曹丕纷纷对外用兵的时候,南烨也没闲着,引领十万大军西行入蜀,又往西行,进入了羌氐地界。
南烨原本并没有开疆扩土之意,因为他的地盘已经很大了,反而是人口缺乏。西羌地广人稀,对于南烨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他这次出兵主要是因为马超飞鸽传信,说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屡屡遭到羌人洗劫,而马超的兵马又要压制西域诸国,无法频繁调动。这才求南烨出兵,尽早平定西羌。
羌、氐两族在益州、凉州之西,也就是现在的青海、西藏一带。这两族部落众多,你中有我,中原百姓区分不出,便统一称作西羌。原本西羌部落各自为政,对于丝绸之路威胁不大。可现如今西羌出了一位雄主,统一了各部落,形成了一个比西域诸国还要庞大的势力,这才对丝绸之路产生了威胁。
南烨自己要出兵远征,当然也要给刘备、孙权、曹丕找点事干,免得他们来找麻烦,这才送出去三份地图,将他们的注意力一同引到大汉疆土之外。
却说西羌国王彻里吉,手下有一文一武。文乃雅丹丞相,武乃越吉元帅。有此二人辅佐,彻里吉陆续统一了西羌各部之后便有进犯中原之意。不过彻里吉也知大汉强盛,不敢一上来就攻城略地,便先打劫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作为试探。
守护丝绸之路的马超、庞德也不是吃素的,与彻里吉几次交锋,都是胜多败少。只要兵力差距不是太大,彻里吉的羌兵根本胜不了铁浮屠和拐子马。不过也有几次让彻里吉劫掠得手,毕竟丝绸之路太长了,马超、庞德根本不可能防守的过来。
通过与马超交锋,彻里吉认识到了大汉军队的强大。而几次劫掠得手也让他意识到了大汉百姓的富足。彻里吉没胆量进犯州郡,于是便继续打劫,干脆的当起了山大王。
当彻里吉得知南烨发兵入境的时候,并不十分惊慌。作为一个合格的山大王,他明白一个道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彻里吉早料到与汉军必有一战,只是没想到来的不是马超。敌人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彻里吉并不惧怕敌人,立刻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丞相雅丹道:“我听闻此次领兵之人乃是大汉国师南烨,兵马有十万之众。传闻此人有奇术妙法,可百战百胜,大王不可不防。”
元帅越吉道:“世间岂有百战百胜之人?我当为大王杀之。”
彻里吉不敢轻敌,命雅丹与越吉起羌兵一十五万,多备弓弩、枪刀、蒺藜、飞锤等惯用军器,出兵与南烨交战。又命羌兵准备战车,用铁叶包裹,装载粮食军器等物。这些战车或用骆驼驾车,或用骡马驾车,每车配备士卒一伍,号为铁车兵。
雅丹、越吉辞了国王,领兵迎着南烨大军而来。早有探马将羌兵到来的消息报告了先锋魏延。魏延在南烨麾下不是武艺最强的一个,却绝对是最好战的一个。得知羌人出兵,魏延不忧反喜,一面命士卒通报后军南烨,一面令兵百余骑亲自探看羌兵阵势。
魏延领兵登上一处高坡,只见羌兵把铁车首尾相连,结成营寨,车上遍排兵器,好似城池一般。魏延见此阵仗便想起了镖师的镖车,也不知这些羌兵是不是劫掠商队多了,将镖车的用法学来了。
若是旁人遇到这铁车兵可能没有办法,魏延却知道如何破这铁车兵。镖师押镖最怕的就是有人在镖车结阵之前突然袭击,魏延觉得这铁车兵也是如此。强攻肯定不行,必须要将铁车调动起来,先破其阵势,再突然袭击才行。
魏延回到军中,在营中选了个高大威猛的士卒,又将自己备用的一套衣甲交给士卒,嘱咐士卒如此这般。士卒得令自去准备,魏延则领兵选了一处山坳埋伏起来。
次日魏延选出的高大士卒穿着魏延衣甲,打着魏延旗号,率领一千兵马来到羌兵阵前道:“我乃汉将魏延,你等何人领兵?可敢与我一战否?”
羌兵阵里根本无人认识魏延,自然不知真假,见那士卒长得威武便信以为真。元帅越吉也没听过魏延之名,见对面武将只带千余士卒便敢耀武扬威,当时大怒。手挽铁锤,腰悬宝雕弓,跃马奋勇而出道:“我乃大元帅越吉,你且吃我一锤!”说罢打马杀向阵前。
第一卷 第五十八回 南北汉吴成鼎立 四方诸侯拓疆土(9)
假扮魏延的交州士卒身强力壮,在军中也算是把好手。他见越吉抡锤而来心中不屑,中原武将多用刀枪剑戟,少有用锤者,而那些用锤之人往往只是力气大,却不精通武艺。虽说士卒得了魏延吩咐,此战要诈败而走,可是他也想试试越吉斤两,毕竟冒充将军上阵与敌将交锋的机会不多。
士卒见越吉锤来,拍马舞刀便砍。刀锤相撞,便听“当啷~嗖~”的一声。士卒手中刀直接被越吉一锤砸飞,都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那士卒一回合便失了兵器虎口震裂,这才知道将军不好当,打马转身便走。
越吉在后面哈哈大笑道:“大汉将军,不过如此!给我追!”
两军一追一逃,便往伏兵之处而来。魏延手里拿着交州制造的望远镜看得清楚,早早告诉麾下军士做好准备。他先放过了越吉前军,待中军到了山边,率领军士一涌而出,直冲越吉本阵。
羌兵毫无防备,让魏延杀了个措手不及,毫无还手之力,霎时间就死伤了数千。不过就在魏延想要扩大战果的时候,前军的越吉和后军压阵的雅丹也反应过来,一前一后指挥铁车兵上前迎敌。
返回书籍页